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

时间:2022-07-03 07:29:25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1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市政府成立了市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和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和班子,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宣传发动深入。去年7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镇、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进行了层层宣传发动,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三是调查研究扎实。各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编制要求,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市沿江办、国土局、商贸局等部门单位还组织人员赴外地进行考察学习,集思广益。通过调研,掌握了情况,理清了思路,为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规划思路明确。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分析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里确定了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12个重点研究课题、13个镇域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经反复修改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本,全市镇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思路也已基本形成。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大多数镇和部门前期研究基础扎实,思路定位准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把握得当,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严格起来看,工作中还存在不平衡性,有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对宏观形势研究不够,三是工作重点突出不够,四是工作思路创新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建设蓝图和行动纲领,这是今年各级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中,各镇、各相关部门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切实增强“四性”。

一、坚持解放思想,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时代性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背景,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我觉得我们正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重大背景。

1、“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实现“两个率先”,是我市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市又提出了“两个提前”的奋斗目标,即在时序上提前,到2009年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位次上提前,在苏中地区率先崛起,力争挤进全省县(市)前10强,进而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做到目标量化,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可行,把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的目标体现在决策中,落实在规划中,融入到工作中,扎实有效地推进。

2、“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提出的又一创新理论,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是要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要注重精神产品的提供和人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十一五”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编制的五年规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加强。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各自作用范围,明确政府工作重点,科学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

4、“十一五”规划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时编制的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随着加入wto承诺逐步兑现,我国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加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等因素,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眼光规划未来发展。

5、“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将是政府发展思路的直接反映,也是政府发挥经济调控职能、向社会公众传递发展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重要形式。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必须充分体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分析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能力。

6、“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实施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市于今年5月份实施了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通过区划调整,各镇发展的空间扩大了,优势增强了,发展的潜力更大了。但如何把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竞争的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通过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可以科学地引导各镇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从本地实际出发,进一步整合资源,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能力,科学制定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早把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潜在优势转变成加快发展的现实优势。

由此可见,编制好我市的“十一五”规划,对我市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两个提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各相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密切配合,齐心协力,真正把“十一五”规划编制成一个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划,更好地指导的新一轮发展。

二、坚持统筹发展,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科学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全局性、根本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特征:沿江开发的黄金期,工业经济的转型期,城市化的加速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是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只有加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基础,解决各种矛盾才有条件,带领群众致富才有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要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质态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在继续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拉动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关键措施。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建筑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全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制度创新。要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要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的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上来,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层次,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四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小型城市,重点提高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要统筹区域发展,以沿江开发为主体,沿河开发为补充,形成沿江地区、沿运地区以及里下河地区三大区域共同发展格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富民惠民步伐,高度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各镇、各相关部门务必要将上述四项原则落实到规划的具体内容中,落实到评估指标体系中,落实到政策措施中,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成为一个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更好地指导新一轮发展的规划。

三、坚持加快发展,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前瞻性

“奋战十一五,全面达小康”,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定位。各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这一目标,“把握一个主题,突出五大战略”,精心编制“十一五”发展蓝图。

一个主题是:围绕“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科学发展,好中求快,力争到2009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围绕这一主题,要大力实施五大战略:

一要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沿江开发区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建设、高速度推进。要加强对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研究,加强对沿江开发总体规划与各项专项规划的研究,加强沿江开发战略性规划与操作性措施的研究,努力把沿江开发区建成具有滨江城市特点的新型城区、新型生态区、新型港区和新型园区。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各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整合资源、集约开发、扩大规模、打造特色的要求,加快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布局有序合理、集聚效应突出的特色工业集中区。

二要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要认真研究分析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依托沿江、沿路、沿河优势,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重点,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带。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要重视规模企业的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上市、技改投入、争创名牌等方面落实关键措施,实现有效突破。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要以规划为先导,重点制定和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集镇总体规划、城区重点地段建设详规、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突出中心城市(市区),积极培育大桥、邵伯、小纪3个小城市,择优扶强重点中心镇,合理调整一般建制镇。要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提升城镇承载能力。要构建大交通体系,做到城市道路与交通干线相结合,外部通达与内部畅通相结合,镇村通达与干线畅通相结合,公路、水路与铁路联网相结合,形成“四纵七横”的框架。要以镇村建设为纽带,打造新型村居、新型社区。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逐步淘汰过小自然村,建设一批新型村庄。

四要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必须充分考虑社会转型加速的特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要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方面入手,着力打造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加快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鼓励民众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要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五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认识科技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提升整体素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

四、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的可行性

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务求落实。

一要深入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前提就是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要把规划编制的理念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吃透上情、把握市情、了解下情,明确目标定位,找准发展思路,提出可行措施,在此基础上再编制各项规划。有条件的镇和部门要尽可能地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规划的层次和水平。

二要突出重点。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要突出规划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各镇、各相关部门编制的镇域和行业专项规划,要以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指导,并与全市总体规划相衔接。行业规划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体现行业经济、技术特点,符合科技进步方向。镇域规划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确定地区发展战略和目标。无论是全市总体规划,还是各镇、各行业的规划,都要突出项目实施来支撑,需要向上争取和扶持的项目都要在规划中有所体现,并力求量化、细化,努力使规划目标落实在一个个项目上、一项项工程上、一件件实事上,以便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三要确保质量。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别要邀请市内外相关方面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业务指导,把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吸收到规划中来,要切实组织好规划评估论证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2

《当代贵州》:栗书记在省委领导干部大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这两次会议的精神,慕书记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慕德贵:栗书记的两次讲话提出了一个方向:要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贵州正处于加快发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时期。表达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在贵州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省份,三次产业都必须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二是贵州一定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两次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当代贵州》:请王市长结合当前工作实际,谈一谈遵义市实现“更好”发展和“更快”发展的思路。

王晓光:首先要正确认识“好”和“快”的关系,要着力解决“快”的问题。这既是4000万贵州人民和750万遵义人民的心声和愿望,更是结合贵州省情,从贵州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来的。当前,遵义市无论是经济的、社会的还是民生方面,主要还是“慢”和“小” 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解决“快”的问题,在“快”字上下功夫,“快”中求好,没有快,就没有好;在“快”的过程中,要按照战书书记、克志代省长提出的要求,走环保、低碳、节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从遵义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讲,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步伐,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路子。

《当代贵州》: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遵义市具备了哪些加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条件?

慕德贵:遵义三次产业的基础比较扎实,总的来说,我们要通过“7个100工程”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以“7+10”工业园区为载体破解工业发展难题;挖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具体来讲,第一产业方面,遵义市历来就有黔北粮仓之称。粮食、油料、烤烟、大宗的农产品的总量占比全省的1/4到1/3。近年来,遵义市把连续推进“七个一百工程”( 建设100万亩茶园、100万亩新造竹林、10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基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畜牧业产值上100亿元、100万口沼气池、100万亩优质高粱基地)作为抓手,强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

第二产业目前是遵义市的主导产业。当前遵义市正紧紧围名酒、名烟、名茶、机电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特色食品、制药、竹加工等10大产业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7+10”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推进的力度,整个园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第三产业在遵义市的组合条件好,优势独到。

《当代贵州》:栗书记在遵义市调研时强调,“十二五”期间,遵义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一定要千方百计增比、进位、突破。王市长认为“增比、进位、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王晓光: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生路。战书书记指出,“‘十二五’期间,遵义市要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千方百计“增比、进位、突破”,这是省委、省政府对遵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也是对老区人民的期望。“增比、进位、突破”这六个字言简意赅,但分量很重,意味深长。我们理解,增比,就是要提高经济总量和各项主要指标在全省的比例和分量。进位,就是各项经济指标都要有新提升,排名要在全省、在西部同类城市中提升位次。突破,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工业、突出抓大项目和特色产业,突出抓开放,实现重点突破。

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深化改革。对当前遵义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更主要的是开放。改革与开放,核心是开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核心是工业化;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对遵义现阶段发展来讲核心是非公经济。以上三个核心,是遵义实现“增比、进位、突破”的关键所在,必须牢牢把握。

《当代贵州》:找到关键点之后,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什么矛盾?

王晓光: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好发展快与慢的矛盾,要从战略上和路径上来加以考虑。一方面,在发展战略上,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工业强市两大战略,这是解决遵义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战略。要借外力,要对外开放,只有具备了工业化,才有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在发展路径上,实现工业园区化、农业规模化、城镇集聚化,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深入推进“建设”,全力突破,全力推进。

《当代贵州》: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连旱,这对遵义市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是否有影响?

慕德贵:从目前统计看,遵义有信心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还剩下四个月时间,这是“十一五”规划收官的四个月,是黄金般的四个月。杭瑞高速路、遵义机场、绕城高速、遵义至绥阳高速路、遵义电厂等一批大项目的开工,组成今年后四个月黄金期的核心内容,遵义市将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固定投资520亿元的目标任务;同时通过办好两个博览会,牢牢把握赤水丹霞地貌申遗成功,以及国庆黄金周、中秋节长假的契机,推动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遵义市将以增比、进位、突破来指导全局工作,确保“十一五”良好收官、“十二五”顺利开局。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3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适应国家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编制“十二五”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提出的四抓三支撑”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抓住特色农业、工业发展、旅游开发、科教兴县、改善民生五个重点,实现项目带动、交通建设、城镇发展三大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准确把握全县发展的整体特征、阶段特点、开发潜力、比较优势、发展条件、环境支撑和制约因素,客观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来分析,从发展的基本趋势来判断,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把握,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积极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客观分析,深入研究,科学把握,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中央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与稳定等重大关系,使发展中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思路、主要任务、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使规划成为指导全县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分工

部门规划按照市直部门安排由县直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分工如下。十二五”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部门规划组成。按照体系组成。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认真总结和评估全县规划实施工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趋势。以及今后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吸收和利用规划实施以来县内外的成功经验。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以解决矛盾、完善思路、提出举措为出发点,认真深入研究关系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重点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形势、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区域发展、人民生活、改革开放、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灾后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全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大问题研究,由县发改委商县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二)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要按照“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优势为突破口。突出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超前性、实效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线。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为抓手。确立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由县发改委牵头组织协调,抽调专职人员,聘请有资质的专家,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听取人大、政协等各方面的建议意见后编制。

三)编制专项规划。着力加强编制各个专项规划,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域发展、能源利用、公共服务、市场体系、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园区建设等重点。谋求长远。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要立足实际。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专项规划是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明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定位、开发方向、发展重点、战略措施等。县级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编制,由县发改委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商县直有关部门提出编制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编制。

以总体规划为方向。立足现实。关注民生。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专项规划的编制必须以部门规划为基础。充分做好上下衔接。着眼长远。提出符合发展规划的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

四)编制部门规划。各部门经过与市直部门的充分衔接。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总体规划纲要,部门发展规划由各分管领导牵头。结合全县发展现状。独立完成部门规划的编制。部门发展规划要体现可操作性强、发展方向明确、预期目标清晰的特点。提出部门“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部门发展规划形成后,要报发改委备案,同时报送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的牵头单位,做为专项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依据。

五)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改革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编制程序。使规划编制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工作由县发改委提出意见,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加强各类规划衔接。负责组织推进。

三、编制工作进度安排

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市上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的进度要求。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做好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和总结工作。加强与国家、省上、市上规划思路、重大课题的衔接。扎实做好各项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下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安排部署规划基本思路及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科学确定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范围和领域。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制定全县“十二五”规划总体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报县委、县政府审定。依据县委、县政府审定批准的全县“十二五”规划总体方案,研究确定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阶层、各系统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与国家、省上、市上各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开展重点领域重大建设项目筛选确定工作。

第三阶段(纲要草案起草阶段)起草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就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开展专题调研、咨询论证。报县政府审查。根据陇南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和县委、县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根据我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

第四阶段(纲要起草完善阶段)广泛征求和吸纳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编制完成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县人大审议。就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经县政府审查通过后报县委审定。

四、工作要求

全面总结经验。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各部门要对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准存在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认真总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验。力争及早将全县各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的规划中。

一)围绕战略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要统揽全局。求真务实。超前思维,统筹兼顾。深入思考。科学谋划,周密部署,认真分析“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措施;对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制定政策导向,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科学界定规划编制范围,重点突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各领域规划编制必须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

二)立足项目建设。加强研究论证。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需要国家、省上审批、平衡和协调。和一些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支撑。要研究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建设项目。及早开展项目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为全面完成市级重点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保障。

三)强化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加强调查研究。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使政府决策能更深更好地反映民情。规划编制过程中,增强规划编制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

四)坚持统筹安排。加强衔接协调。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必要前提。各部门、各系统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方面的衔接协调。防止规划部门化,加强部门之间、系统上下、行业内部的分工合作。确保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衔接。避免规划冲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指导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要科学准确地测算全县“十二五”预期指标,做好“十二五”以后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和战略设想。加强本县规划和省、市及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上要求,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市上的大力支持,突出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超前性和实效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成员单位由县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更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1.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县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坚持全面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县内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相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相和谐。

2. 坚持综合协调、相互衔接的原则。一是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做好我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各规划的衔接,全县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乡镇级规划要相互协调衔接,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三是做好与市级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

3.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规划理念上,要突破传统的规划定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在规划目标上,要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要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在规划内容上,要科学务实,重点突出,避免脱离实际、大而化之、面面俱到,将专项规划和乡镇级规划做深做实,将重大发展项目的安排实施列入规划,使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指引;在规划方法上,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选择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在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和政策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约束功能,避免随意性。

4.科学、民主决策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提高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县“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规划调研及学习培训。重点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改委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示精神,探讨规划编制工作的创新,研究全县“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主线、发展目标、建设重点等。主要通过学习文件、外地考察、组织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工作。

(二)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xx年以来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县发改局会同县有关部门确定。

(三)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县政府提出、县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县发改局牵头,县有关部门参与。

(四)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县发改局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县相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县政府审定。

(五)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 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乡镇规划、县城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

(六)编制各乡镇 “十二五”规划纲要。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乡镇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乡镇“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县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乡镇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要与县发改局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乡镇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县发改局备案。

三、规划编制的期限、体系和编制工作分工

(一)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xx年,规划期为20xx—2015年,同时展望到2020年。

(二)规划体系:包括××县“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乡镇级规划等。

(三)工作分工:编制“十二五”规划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合力。分工原则:综合部门承担综合领域的任务,专业部门承担专业领域的任务。

1、课题研究安排:规划前期研究安排28个课题,由县有关部门研究。(具体课题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见附表1)

2、规划编制安排:《“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县发改局编制,其余30个专项规划由各职能部门自主编制,业务要求强的规划,需要委托编制的规划,需经县规划领导小组会同意后,方可委托编制。(具体编制任务分工见附表2)

四、进度安排

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我县的实际,将我县的规划编制工作分为3个阶段(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和时间进度安排,适度超前部署规划编制各项工作):

第一阶段(20xx年4月底以前)。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前期研究课题,起草形成规划思路,研究提出重点专项规划的工作方案。

1、抽调专人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编写班子和专家咨询小组。编写班子和专家咨询小组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开展工作。

2、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落实研究课题承担单位(详见附表1),于4月15日底提交研究报告(初稿)并通过专家咨询小组的审查。

3、收集资料、开展对“十一五”运行情况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乡镇级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和编制。

4、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在汇总分析前期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我县 “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经过广泛听取意见以及专家小组咨询,并与省、市规划基本思路衔接后,4月底前报县人民政府。同时,以基本思路为指导,提出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工作方案。

5、完成与市重大项目衔接工作,保证我县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的盘子。

6、编制宣传(利用会议、培训、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此期间组织人员参加省、市的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20xx年5月—11月)。全面开展××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乡镇级规划编制。

1、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根据专家咨询小组对研究报告(初稿)的审查意见,对课题进行补充、完善,于20xx年5月底前结题。县发改局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印发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各课题研究承担单位。

2、于20xx年8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3、通过广泛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意见,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反复修改完善。

4、20xx年11月底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

5、有关部门在20xx年11月底前相应完成专项规划初稿。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完成送审工作,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县委、县人大审定、审议,公布实施。

1、《“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报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审定。

2、《“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县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3、各专项规划按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要求修订,由县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论证,按规划管理权限报批、印发实施,县发改局负责将××县“十二五”规划成果汇编成册。

4、3月底做好规划编制总结工作。

五、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总结工作。各乡镇和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实施情况进行预测,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前期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县“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乡镇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县规划和市、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市的要求,使我县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要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我县“十二五”规划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的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县政府成立××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县直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发改局局长担任),具体负责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组建专家咨询小组。组建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全县“十二五”规划咨询小组,负责对“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草案以及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三)强化人员保障。要充实规划队伍,抽调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部门骨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写队伍,具体负责各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

(四)落实规划经费。编制××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的前期工作经费、论证经费和其他工作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各乡镇及部门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

八、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有关部门要相应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定熟悉本单位业务,具有较强文字综合能力的同志具体负责规划的编撰工作,并在办公条件、时间安排、经费来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5

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包括设定议程、使政策合法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决策过程,因而就会有不同的决策结果和效果。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本身比决策结果更重要。

对此,以往人们了解甚少,对外似乎又很神秘。实际上,它是一个较为公开的、有其程序性的公共政策与公共决策的过程,分为多个步骤,每一步骤都会形成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相互连接的11个步骤:

第一步骤为中期评估(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

国务院赋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2008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中期评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第48章首次明文规定的重要程序,是一个充分民主的过程。

评估过程首先包括三类主体的评估:各部委组织对本部门的“十一五”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地方各级(主要是省级)政府也都对本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第三方独立评估。

其中,第三方独立评估是新增加的程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驻华办事处三家机构分别以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分析提交了评估报告,包括客观的批评意见,同时各自提出下一步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中期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充分体现公共政策实施评估的专业化、国际化以及独立性和客观性。 这不仅在中国是首次,而且在国际上也是首次。

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还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及时接受指导。

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起草《“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并于2008年12月24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报告,同时附上三家独立评估报告摘要。

这反映中国五年规划独特的学习机制:前一个五年规划实施过半,进行他方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突出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改进《纲要》编制,也为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做了铺垫。

第二步骤为前期研究(2008年底至2009年底)。

这包括进行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包含8大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其中有60个单位的选题入选,加上直接委托研究,发改委系统内部研究,选题大约有数百个之多,参与专家数千人、研究人员达上万人,形成几百万字的研究报告。

上述研究成果直接为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相当于“自下而上”驱动的政策制定模型。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政策“集体研究”、“密集研究”和“竞争研究”,国家“花钱”购买“公共决策知识”。

对于同一重大题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取委托多家研究的方式,以便广纳善言,集思广益。例如其中最重要的选题,《“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研究》,共委托了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四家进行独立研究,于2009年9~10月提交报告。

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吸收各方研究成果起草“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在形成基本思路初稿以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始征求专家意见、各部门意见。根据各方的修改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基本思路进行修改完善。

第三步骤为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基本思路意见稿,在征求各方面(指各地区、各部门及专家)意见之后,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们详细讨论基本思路,达成政治共识后,向各方通报,以统一认识,进行政治动员。这充分反映在2010年2月初、、、等四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定调,其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词就是转型。

这是一次从民主到集中的过程,主要是社会范围内民主到集中的过程。而后,开始了下一轮的民主和分散,相当于“自下而上”驱动的政策制定模型。一旦形成基本思路,就为尔后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起草党中央建议提供了基础。

第四步骤为党中央《建议》起草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制定的。

2010年2月,中央成立由担任组长的“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小组,起草小组主要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各部门人员参与。起草小组工作方式大体是先集中学习,主要是集中学习有关材料;随后组成专题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起草送审《提纲》。根据中央领导人对于送审《提纲》的指示,以及各方面的意见,起草小组开始集中写作,起草《建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听取汇报,中央政治局对《建议》进行多次讨论。

从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之后,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和其他委员分赴各地进行专题调研。这是中央领导人与地方负责人直接信息沟通的最好形式,一方面“百闻不如一见”,中央领导人直接获得第一手信息,了解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地方负责人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建议,就重大政策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2010年3月~2010年9月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派分赴全国各地就“十二五”规划编制进行专题调研,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咨询。与此同时,各阶段的起草小组工作人员更是经常性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来研究问题,形成思路。2009年末到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赴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专题调研,并召开了四个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合并召开)关于“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的“片会”。

形成《建议》的过程就是民主决策的过程。一是广泛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党内精英意见,以集中全党的智慧;二是广泛征求各派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等的党外精英意见,以吸收社会的智慧,对《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完善。还要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形成《建议》的讨论稿正式提交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第五步骤为通过中央《建议》。

2010年10月正式召开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由国务院总理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全会审议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正式对外公布。党中央的《建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规划的经济社会主要目标、指导方针、重要原则、重点战略和主要任务,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奠定基础。这是再次从民主到集中的过程,主要是党内范围民主到集中的过程。

第六步骤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本(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

由于在《建议》起草期间,一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参与党中央《建议》起草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同步起草《纲要》草案。在党中央《建议》正式公布之后,形成《纲要》文本初稿。并于2010年12月在全国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与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协会进行信息沟通,直接听取意见,与此同时进行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第七步骤为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论证(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

2005年10月,国务院明文规定,实行编制规划的专家论证制度,正式成立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由37位经济界、科技界、企业界和其他知名专家组成。五年规划草案形成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组织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详细讨论、专业咨询和专题论证,并正式向国务院提交论证报告,并随同《纲要》一起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审议《纲要》的重要参考。

第八步骤为广泛争取内外部意见。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国务院就提出了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内容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为此,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开辟建言献策专栏,公开征集公民意见。这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的“信息平台”。

同时,由国务院召开“十二五”规划座谈会,直接听取各地区、各部门领导的意见;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进行书面征求意见;召开老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由国家发改委征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意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听取《纲要》的汇报,直接提出修改意见;由国务院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方面的座谈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等对《纲要(草案)》进行初审;由各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全国人民代表提前审议《纲要》;由中共中央主持召开派等方面的座谈会。

在此基础上,《纲要》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审议;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定,形成《纲要(草案)》,正式提交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这是又一次从民主到集中的过程。

第九步骤为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纲要(草案)》(2011年3月)。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十一项职权。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首先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对“十二五”规划提前进行审议;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民代表提前审议;召开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由国务院总理向大会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纲要(草案)》做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纲要》。这是再次民主,再次集中,使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律化。

第十步骤为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一步骤为规划实施阶段。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6

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我们要长期保持XX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要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XX未来的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国内外环境看,XX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内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明显滞后,经济发展缺乏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前谋划,以规划的形式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意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规划编制工作

科学的发展观是制定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和改革方案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革命,是发展观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能不能把正确的发展观作为统揽规划工作全局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把它切实贯彻到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规划的每个层面,落实到调控政策措施和评估指标体系之中,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最终成效。因此,编制“十一五”规划,首要的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

一是要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经济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相对于较快的经济发展来说,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进一步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加大、农村贫困问题等都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会动摇经济发展的基础。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为人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放到重要位置。

二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当前,我市面临着振兴传统工业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带来土地的减少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如果我们仍沿用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和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化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就难以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就无法如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必须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战略,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给城乡居民创造相对相应平等的发展地位和发展社会。在城市化方面,要按照“三位一体、市山合一”的组团式发展思路,结合高速公路、铁路、机厂、电厂及开发区建设等重大项目规划布局,抓紧修编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要加强对318、206国道和铜九铁路沿线重点城镇规划的指导,尤其是城市组团发展中的沿线重点城镇,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规划、管理,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是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全市相对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格局。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0__年人均GDP仅为4894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9。同时,各县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石台县的人均GDP仅相当于贵池区的44.7,只占全市平均水平的55.7。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在综合考虑各地发展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形成符合各地实际 ,能发挥比较优势的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局面。

四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轻。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加快发展的资本,也是我们巨大的优势所在。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市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生态安徽”建设首批3个综合示范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五是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20__年,我市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仅为6.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4.7,经济国际化程度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是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要继续实施大开放战略,统筹考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多的利用国外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循环、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三、创新思维,明确规划工作的重点

“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传统思维和习惯做法,要突出重点,提高实践性和针对性。一个好的规划,必须是一个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规划,必须是一个全局和局部相配套的规划,必须是一个前瞻性、自主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规划。

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规划重点。要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引导力和控制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以重点突破之举,收推动全局之效。编制“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正确处理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到重点问题上来,突出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包括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政策措施等;要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等;更多地阐述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规划真正具有实践性。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理清思路,突出研究重大问题。规划是用来指导发展、指导实践的,必须要形成清晰的、长远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然后再具体编制规划,这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各级各部门务必要集中精力,加强调研,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演变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未来,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摸清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市发改委在充分调研分析、多方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28个重点研究课题。主要有XX市新型工业化的方向与途径研究、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小城镇建设研究、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和对策、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等课题。这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将直接关系到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各课题研究承担部门要集中精干力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拿出具体明确的意见。如果“十一五”规划能在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较大突破,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就是一个有质量的规划。

三要形成合力,做好规划的衔接工作。“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按行政层次分,包括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规划;按对象功能分,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各类规划的功能定位不同,编制要求也不同。要保障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杜绝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问题出现,关键是要切实做好规划衔接工作。编制“十一五”规划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就是各级各类规划之间要进行充分的衔接。下一级规划要与上一级规划衔接,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衔接。衔接的重点要放在发展目标设定、重大项目实施、重要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政策手段等方面。市发改委要负责我市各类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重大问题应报市政府审定。只有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出的规划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四要超前谋划,充分认识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已明确“先编规划、后审项目”的决策原则。重大项目能否列入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将对我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建设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市发改委和各专项规划承担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络,及时了解上级规划编制动态,重点加强与国家、省规划的协调和充分衔接,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将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列入上级规划中。

四、切实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

编制“十一五”规划,实质就是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这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保证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把规划编制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扎扎实实抓紧抓好。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及时了解编制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保证人员、经费等及时足额到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和编制规划。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又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规划都必须坚持规划编制过程的开放性,坚持政府、专家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采取灵活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不同意见,让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规划水平。要建立健全规划咨询评议制度,形成经常性、制度化的规划咨询评议机制。总体规划形成草案前,要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形成草案后,要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公开征询社会意见,多听专家和群众的声音。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规划方案,要实行社会公示、群众讨论,必要时可采取听证会等形式,保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7

第二条中国共产党的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第三条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

第四条党校的教育方针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

第五条党校的基本任务:

(一)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

(二)培训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

(三)培训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

(四)协同组织人事部门,对学员在校期间进行考核考察;

(五)围绕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六条党校通过轮训和培训,提高学员五个方面的素质: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觉地、坚定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有胜任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领导能力;

(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作斗争;

(五)坚持无产阶级党性,模范地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公道正派,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

第七条党校教职工必须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用改革精神办好党校。

第二章党校的设置和领导体制

第八条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分别建立中央党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地(市)委党校,县(市)委党校。

第九条各级党委对党校的领导主要是:

(一)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要决定,指导党校坚持正确的办校方向和教育方针,并进行督促检查;

(二)制定各级领导干部进党校轮训、培训的政策;

(三)配备党校领导班子;

(四)协调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党校工作,为党校提供必备的办学条件,支持党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条党校校长由同级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可按同级党委部门正职干部选配。

第十一条各级党校的办学规模由同级党委根据轮训、培训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二条党校实行校务委员会(简称校委会)领导体制。校委会委员由同级党委任命。校委会在校长或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主持下,全面领导党校工作。

第十三条上级党委党校对下级党委党校进行业务指导:

(一)对下级党校执行中央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与有关部门一起,对下级党校的班次、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科研工作进行研究和协调,帮助下级党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三)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校的教材编写和学员的学历、学位及教研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第三章班次、学制和学历

第十四条党校的主体班次是进修班、培训班和理论班。

第十五条各级党校根据干部轮训规划举办进修班,按照分工完成各级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的轮训任务。中央党校主要轮训省部级党员干部和地厅级正职党员干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制三个月;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制五个月。

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主要轮训地厅级副职和县处级正职党员干部,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制两个月;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制三个月。

地(市)委党校主要轮训县处级副职党员干部和部分乡(镇)科级正职党员干部,进修班学制一至两个月。县(市)委党校主要轮训部分乡(镇)科级党员干部和基层党支部书记,每期时间可根据同级党委干部教育规划要求确定。

第十六条地(市)委以上党校应有计划地开设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培训班的学制一般一至二年。地(市)委党校培训班的学制一般三至六个月。

中央党校培训班主要培训地厅级中青年党员干部,同时吸收少量优秀的正县、处级党员干部参加。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培训班主要培训县处级青年党员干部,同时吸收部分优秀的乡(镇)科级党员干部参加。地(市)委党校培训班主要培训乡(镇)科级青年党员干部,同时吸收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参加。各级党校培训班还可从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中挑选年轻优秀的党员参加学习。

第十七条中央党校和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开设理论班,培训意识形成部门的干部,学制一至二年。其中研究生班学制二年。

第十八条党校学历是干部在党校学绩的一种标志。党校主体班次的学员,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取得党校学历,并作为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任职资格。

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举办的学制二年以上的长期班次,学员学完必修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者,授予党校学历,可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第十九条党校主体班次的学历,是任用干部的一个必备条件:

(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按干部轮训规划到相应的党校学习,取得党校进修班结业证书;

(二)中青年党员干部在被提升或提名选举到上一级领导岗位前,应具有相应党校的培训班毕业学历。

第二十条中央党委和具备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经国务院学位管理部门批准,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校的研究生,并纳入国家学位管理体系。

第二十一条中央党校和少数民族较多地区的省、自治区委党校,可开设相应的民族干部班次。

第二十二条地(市)委以上党校受党委或政府的委托,可以举办领导干部和党内外专家参加的专题研究班,研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关问题。

第二十三条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可开办分校、分部,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

第二十四条中央党校和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前提下,可办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与党校职能相应的函授教育。学员学完必修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者授予党校函授教育学历。

第四章教学工作

第二十五条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第二十六条党校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课,同时开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其他课程。

第二十七条课程设置要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和学制的长短,作出不同的安排。学制长的培训班,开设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领导干部必备的业务知识课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课;学制短的进修班、研讨班重点开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同时开设若干专题讲座。

第二十八条党性教育是党校的必修课。党性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

第二十九条党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员基本路线为指导,建立能够体现党校教育方针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党校教学体制,逐步形成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教学体系。

第三十条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的主体班次,实行以自学为主、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为主、注重研讨的教学方法。

第三十一条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到党校讲课,并和学员一起参加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讨。

党校教学要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教员和学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各自的优势,互教互学,教学相长。

第三十二条党校要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十三条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党校科学研究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探求规律,提出对策,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

第三十四条中央党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要在党校系统的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组织党校系统和社会各学科人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重大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第三十五条党校科学研究工作要面向社会,与社会各学术单位、实际工作部门及国外学术界加强联系与协作,建立全方位开放的科研体制。

第三十六条地(市)委以上党校要制定科学研究规划,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的理论队伍,建立起党校系统的科研协作网络,并定期对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十七条党校科学研究工作,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研究新问题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三十八条党校应加强科研信息情报工作,改进科研手段,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第三十九条党校要建立相应规模的图书馆(室)。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图书馆要逐步办成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文献资料中心。

第四十条党校的理论刊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综合体现党校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论坛。

第六章党的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十一条党校的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经常对党员和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十二条党校建立机关党的组织。机关党组织负责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进行党内监督,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教学、科学研究、行政后勤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第四十三条党校各主体班次建立学员党支部,在校委会领导下,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十四条党校主体班次设组织员或班主任,配合党支部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考察管理工作。

第七章队伍建设

第四十五条党校要建立一支与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教研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行政后勤队伍。

第四十六条学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党校教师必须做到:

(一)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

(二)有探索、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问题的能力;

(三)胜任教学、科研工作,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

(四)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学员学习,学风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四十七条党校教师队伍应形成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在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骨干作用的同时,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同时可根据需要聘请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

第四十八条党校教师要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经常深入实际,参加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以上党委和政府要为党校教师出国出境考察、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条件。

第四十九条党校教研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应按照有关规定,切实保证质量。中央党校和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可单独成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党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

第五十条党校的人事和工资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专业教研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相应的工资制度。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部门的干部,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工资制度。

第八章后勤和经费保障

第五十一条后勤工作地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要逐步改善学员和工作人员的学习条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建立和健全后勤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五十二条党校经费包括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党校事业费除一般行政经费外,还包括教学业务、教学研究、图书资料、教员进修调研和业务指导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实行全额拨款;党校基本建设经费由各级计划部门安排。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11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11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1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11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1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1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八大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9

__市第四十九中学创建于1957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省级示范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46人,学生在校人数198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营造了“崇尚科学、崇尚民主、崇尚一流”的校风,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连续三次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现正在努力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近两年,学校荣获湖北省教育系统“树、创、献”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园林学校,__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__市“创新业绩创高效益”竞赛创新示范岗,__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__市中小学民主评议合格学校,__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__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作为__市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单位,于4月8日召开动员大会,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市区有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安排,正式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并承担了青山区《学习实践活动实效性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根据教育发展方向,市四十九中学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争办一流的省级示范学校。

(一)“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将是学校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从省示范学校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学校管理,争创部级示范高中,我们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

1、抓住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机遇,全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评价观,以评价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主体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进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2、抓住青山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全面改善学校外部环境。

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提升__作为特大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__市规划重大项目在青山区布点,“三桥一站”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钢铁、石化、环保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使四十九中的区位优势明显提升,为四十九中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学校的外部环境会得到充分改善。

3、抓住青山地区大企业主辅分离机遇,全面改善学校生源状况。

生源面窄一直是制约四十九中发展的瓶颈,青山地区大企业主辅分离后,学校招生基础生源( )将由现在的1500人左右上升到5000人左右,将大大改善生源结构,生源数量成倍增加,生源质量明显改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机遇。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四十九中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与问题,争创部级示范高中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多年来制约我们发展的生源质量,必须有一个质的突破。

二是大企业主辅分离后,四十九中将面对更强劲对手的竞争。

三是学校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学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尤其是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团结合作,奋发进取、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四十九中精神,在省级示范高中这个群体中,产生了积极而有益的影响。

(二)“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策略及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策略:依法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

学校发展总目标:努力把四十九中办成全省闻名、国内知名的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部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具体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培养为“会生存、会学习、会做人、会健体、会审美、会交流、有特长”的现代人才。

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乐于奉献、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服务型教学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一支作风优良、团结进取、廉洁自律、开拓创新的专家型干部队伍。

1、教师队伍

⑴学历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教师(课程班)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有硕士生学位的15人以上。

⑵职称结构:特级教师6人。达到特级教师水平预备参评湖北省第8—9批特级教师8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0人左右,高级教师达到40%以上。一级教师达到35%以上。

⑶50岁以下专任教师普通话、计算机、外语三项的通级或应用合格率100%。

2、教学辅助人员队伍:

⑴100%取得上岗合格证。计算机应用合格率达90%以上。

⑵职称结构合理。

⑶业务尖子和技术能手达到20%。

3、干部队伍:

⑴学 历达标率100%;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占50%以上;2人硕士研究生学位。

⑵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

⑶专家型干部2—3人。

教育教学目标:

1、学生行为习惯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2、年招学生数800人左右

3、高考成绩:升学率100%;本科率80%;重点率40%以上;上清华、北大两校人数突破两位数。

4、体育达标率、体育合格率达到部级示范高中标准。体育运动队在省、市拿10块以上金牌。

5、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一等奖人数超50人,有2人(以上)进入国家冬令营、力争进入国家集训队和国家队。

教育科研目标:

1、继续进行《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研究,力争将《主体教育学校文化》课题纳入市级重点并进行研究,使主体学校教育模式真正成为学校走向省市乃至全国的办学特色。完善科研课题体系,提高课题级别,实现教科研工作达省先进单位水平的目标。

2、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扩大群众科研参与面,教师科研参与率达80%以上。

3、五年内,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0篇,其中部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超过10篇。

校园建设目标:

1、完成校园建设工程,力争建成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池,使办学条件达到部级示范高中标准。

2、规划并实施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绿化、美化为基调,以人文科学、艺术为内涵,努力使四十九中成为风格独特,环境宜人,益情启智的高品位文化校园。

3、完善充实教育装备。实现教师1人1台计算机,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服务教学、服务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室设备,增强图书数量,图书馆、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发挥图书及实验设备的作用。

学校管理目标:

1、完善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2、学校全面使用计算机管理,建立现代化学校管理网络。

校园经济目标:

1、开发教育资源,多方筹措办学资金。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实现年创收增长超过20%,预算外收入逐年达到1000—1500万元。

2、教职工年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5%,人均增长2万元。

开放办学目标:

1、探索开放办学新途径,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大发展。

2、与国内知名中学缔结友好学校,加强校际交流。

3、与国外中学缔结友好学校,加强国际间友好交流。

4、力争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办成国际部。

(三)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主体教育思想。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和谐校园,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学校。

“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十二五”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

1、以创新课程改革省级样板校为契机,深化学校管理,用2年左右的时间,处理好制约四十九中发展的生源瓶颈和粗放型管理问题,力争学校各方面发展步入“快车道”。

2、以争创部级示范学校为契机,科学管理,再用2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培育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的作用,形成四十九中办学特色。

3、以is09000系列的认证为契机,科学规范管理,发挥全员作用,与国际接轨,形成四十九中品牌。

围绕上述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未来五年我们的主要任务:

1、丰富办学思想。鲜明的办学思想的确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体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其核心是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发展特长、形成特色,其内容包括构建主体德育模式、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和全面建设主体性校园文化。主体教育思想必须深入每个教职工心中,必须内化为全员的教育教学行为。

2、推行素质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着力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坚持走高质量、轻负担、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形成四十九中教育品牌,着力丰富四十九中文化内涵,夯实文化底蕴。要有全面的品牌意识,确立学校形象标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要有切实的品牌战略,逐步规划发展目标,逐渐建设品牌学科;要有可行的品牌行为,用过程经营品牌,用结果树立品牌,用细节维护品牌。

3、人才兴校工程。第一,规划教师人生。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设计,学校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设四十九中教师成长阶梯: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十佳——教学名师。在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结构的前提下,更新“三新”教师培养模式,五年内,建立比较完备的教师校本研修与提高体系,利用市管专家、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资源,建立名师工作室。第二,推出职业班主任。对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独到建树,愿意终身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实行专业化管理,在待遇、荣誉、晋升、评先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第三,吸聚优秀教师。改善现有学校教师学习、工作和休闲环境,创造温馨、舒适、方便的工作场所。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给与教师温暖温情的人文关怀。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在学校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力争五年内人均增长2万元。

4、强化资源整合。青山地区大企业完成主辅剥离工作后,力争抓住这次难得机遇,在人力、财力等 配置上争取各项有利的政策,通过人力资源重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最大限度地解决学校发展中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10

做好交通运输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区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十四五”会议关于交通运输发言稿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从参加人员看,区里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刚才,xx区长总结了“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提出了“十四五”发展目标,安排和部署了“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任务。各街道、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努力开创我区交通运输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做好交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三五”期间,我区交通运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村村通建设总投资x.x亿元,建设里程xxxx公里,通村率达xx%;桥梁建设不断加快,共完成xx桥、xx桥、xx惠民桥等xx座桥梁建设任务;农村客运网络日趋完善,全区客运线路达xxx条,总里程达xxxx公里,实现了客车村村通,通屯率达xx%;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区级专养公路优良路率达xx.x%;运输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规范了运输市场的经营秩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交通运输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是全区公路交通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公路通行能力较低。

       二是全区村村通建设进度不快,工作压力较大。

       三是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工作还不到位,公路破损程度较重。

       四是运输市场的管理还有待规范,非法营运现象较多。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的差距和压力,进一步增强做好交通运输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科学谋划,推进我区交通运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做好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各项工作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全面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

       目前,我区还有xx个街道xx个行政村没有实现村村通,未通村里程达xxx公里。其中xx社区、xx社区、xxx社区、xxx社区各x个村,xx社区x个村,xx社区、xx社区、xx社区、xxx社区各x个村,xx乡、xxx各x个村。根据省交通厅和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区必须完成以上建设任务,实现全区村村通。各街道、各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认真组织实施,加快工程进度,高质量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

(二)整体推进公路桥梁建设。

        “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改造桥梁xx座,对在建的桥梁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如期竣工,特别是我区社区南桥、xx桥要保证在x月末通车;对正在筹建的xx桥、xxx桥等公路桥梁建设项目,要尽快完成环评、可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三)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

        各街道要切实做好缺口资金的筹集,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资金的筹集上。一是要抓住国家上项目的有力时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二是要找受益的企业和在外地工作的能人多争取一些资金。三是要动员受益群众自筹资金。在做好资金筹集的同时,要管好资金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使用,不得出现任何违纪违规问题。

(四)全力以赴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好材料检验关、工程计量关、质量检验关和建设程序关。切实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质量事故追究制,严格落实设计质量责任制,从源头上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技术人员要全程跟踪检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质量问题。街道项目法人要全力配合与支持交通部门的工作,尊重和执行交通部门下达的整改意见,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关。

(五)努力抓好养护管理工作。

       目前,全区有xx条乡级公路破损严重,破损面积达xx万平方米。各街道在抓好公路建设的同时,要把养护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首先要明确养护管理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乡级公路的养护管理责任主体是街道政府,村级公路的责任主体是行政村。其次要建立机构,配齐人员。各街道要严格按照《xx区农村公路管理办法》要求,对养护管理工作进行再落实,交通部门要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十四五”期间要在x个街道抓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试点,总结新的做法和经验,以推动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六)切实加大道路运输管理力度。

       交通部门要统筹规划好运输站点、线路和网络,探索整合现有运输资源,对全区班线客运、公交、出租和货运车辆实行统一管理,加大通村客运车辆投放,解决部分街道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要加大运输市场管理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客运车辆审批程序,新上客运车辆一律公开招标。要严厉打击黑车经营,维护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良好、安全有序的运输环境。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十四五”期间各项交通运输工作圆满完成

交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街道、各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强化协作,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早安排、早落实、早准备、早设计、早完工、早受益。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街道、各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统筹安排,精心部署。要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做到每项工作有领导负责,有干部包抓,有技术人员指导,确保工作任务顺利推进。重点工程项目都要明确包保领导,明确时限要求。要合理安排工期,定期召开项目汇报会,经常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公路桥梁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按期完成任务。

二要狠抓队伍建设。

       全区交通系统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全面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支勇于吃苦、敢打敢拼、攻坚克难的交通队伍,更好地承担起交通事业发展的重任。要加强廉政建设,交通系统干部要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以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

三要形成工作合力。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涉及到区里的许多部门。发改委、财政、土地、审计、公安、税务、林业、电力、环保、水利、工商等相关部门,要继续对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管理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服务。

四要严格督导检查。

       “十四五”期间,仍然把公路建设作为考核街道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对公路建设工作进行考评奖励。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班子的重要依据,也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和能力的重要条件。对因工作不负责任而导致村路建设任务没有完成的街道领导,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两办”督查室,要把村村通建设作为督查工作的重点,要逐街道进行督查,并定期向全区通报村村通工程进展情况。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11

今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马凯主任做了“树立新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讲话,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马凯同志的讲话,要求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上,又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有关工作部署,切实做好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过认真研究并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我部提出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全面部署,正式启动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深对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重要意义的认识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对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要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年国家仍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资金将向农村、结构调整、中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倾斜,以治淮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总理对会议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改革工作要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次会议一是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在保持良好局面的同时,还存在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货币信贷投放偏快、就业压力加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困难和问题。二是强调了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对经济形势的认识,统一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认识,统一对经济工作重点的认识,统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三是提出了要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国债资金促进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作用,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教育卫生建设、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等作为国债投资的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强监测预警,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把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外贸外资工作,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发展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四是明确了要有重点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价格改革等。五是强调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谋划长远发展;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系统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要求更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对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水利发展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对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以来,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牧区水利、淤地坝和小水电代燃料等“亮点”工程正式启动,今年国家又把加快淮河治理作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点。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体进展顺利,重点工程建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但是,近年来,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十分严重,水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趋于复杂。在水利“十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98大洪水、黄河断流、北方沙尘暴等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的深刻反思。在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水利部党组全面总结治水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应对治水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即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水的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定好水利发展规划。在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突出水利建设“五年计划”的做法,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要求,编制出适应时展要求、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促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三,转变和拓展政府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届政府十分重视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十一五”开始,国务院已批准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今后,政府决策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能编制规划的领域,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这是政府职能逐步从项目管理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水利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新《水法》的颁布确立了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定了全国、流域、区域三级,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两类的水利规划体系,明确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法律责任。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一批水利基础性规划正在编制当中。国务院非常重视水利规划工作,有关领导同志多次批示,流域治理要进行统一规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首先要进行规划论证,具备规划依据才能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五年来,国务院相继批转了七大江河加强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批复了黄河、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等流域、区域和重大工程规划,并要求编制了全国水库建设规划、加快治淮、渭河治理、石羊河治理等多项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水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规划基础和实施依据。

水利行业发展规划是由政府主导编制规划的重要领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属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水利发展和改革、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的重要规划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十一五”规划编制要侧重于以政府的社会管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为主、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引导、扶持的业务领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十一五”水利发展要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牧区水利、淤地坝、小水电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南水北调、治淮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西部地区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这些内容都需要由政府主导组织编制规划和进行实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由政府组织制定规划,对跨省的公共河流水资源进行宏观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做好水资源短缺地区的供水规划,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布局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政府通过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强对水利发展的宏观调控,拓展和履行对水利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利发展目标和重大工程布局。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内涵,是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应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上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的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逐步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

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中,要加深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更新发展观念,把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融入“十一五”水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水利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广 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水利发展忽视了以人为本,就有可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盲目建设;就有可能忽视水利的公共服务职能,对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需求。

第二,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防洪减灾工作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在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土保持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流域的综合治理和保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也要进一步重视水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要充分考虑规划方案在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效益,也要充分考虑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移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避免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在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拓展水利的管理和服务领域。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的供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发挥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改善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生产,增加收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对大江大河的重点防洪治理区及蓄滞洪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域,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努力构建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障体系。对东中西部地区,要区别情况,突出重点,统筹发展。要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认真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对水利的要求,加强城市水利建设,构筑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

第五,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要创新治水理论,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治水经验;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不断研究、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我国水权分配制度,探索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模式,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要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当前,水利发展相对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最近,汪恕诚部长在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理论学习讲座上,从淮河治理、渭河治理、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等问题入手,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治水思路和治水方略、水利现代化、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等事关水利发展与改革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水利问题的宏观思考和对策措施,对我们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需求。要从水利发展的历程和实践中,概括、总结和提炼治水经验和教训。要在水利发展“十五”计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预测“十五”期末水利发展的状况。要结合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及对水利的需求和水利发展的实际水平,客观分析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一五”规划启动之前,就安排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开展了“十一五”重大工程课题研究论证工作。近期已完成初步成果,提出了水利、能源、交通、重大技术装备等“十一五”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性重点。重点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大江大河防洪及行蓄洪区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西南岩溶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扶贫工程、全国重点江湖水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工程等六个方面。国家发改委在“十一五”规划启动时,提出采用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开展八个方面四十多个重大课题研究。我部在今年下半年,也已委托专家开展“十一五”重大水利课题研究,并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重大水利课题研究目录,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水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水利改革与创新等五个方面。这些课题研究将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承担单位。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明确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规划思路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发展创新。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新时期的治水理念;要改变传统水利发展的模式,提出向现代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总体思路和目标上讲,到20__年,全国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建设要全面按规划达标,现有重点病险水库全部得到除险加固,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重点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的一期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基本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和胶东半岛城市缺水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完成主要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基本实现全国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发展农村水电;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水质状况;初步建立全国重要河流初始水权分配机制、水资源宏观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基本形成 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水利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要搞好规划指标体系研究、重要指标的测算工作。指标设置要符合规划本身的功能定位。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原有的规划指标体系。既要研究提出具有一定预期性、导向性的指标,也要研究提出具有一定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要在已有的水利规划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状况和水资源条件及特点,合理确定水利工程建设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规划布局既要统筹兼顾,也要突出战略重点。突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专项领域、重点建设任务和重大水利工程,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水问题。对大江大河的重点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要加大建设力度,确保重要地区和重要城市的防洪安全;对水资源短缺地区,要加大节水力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对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域,要建立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机制,促进治理和保护。对西部地区,要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水利支撑;对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巩固防洪保安,切实解决北方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对东部地区,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以防洪安全和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对东北等老工业地区,要以支撑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和发展为目标,重点是保障城市防洪、供水和改善水环境以及粮食主产区的灌溉用水。

要组织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深入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规划项目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评价。要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把握轻重缓急,调整投资结构,考虑前期工作基础和合理工作周期,做好重大水利项目的建设安排。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规划思路的体现、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保证。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要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杜绝在规划中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错误做法。要按照规划思路,围绕规划目标,依据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有效制定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等具体对策和行动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和改革等各项措施,使规划为解决水利实际问题、满足全社会对水利的需求发挥更大作用。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着力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相比,国家发改委对“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要求。从规划思路上,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从规划编制方式上,要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规划期,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从规划编制程序上,规范了规划的前期准备、形成规划思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论证和衔接、规划审查报批、规划等环节的工作要求。从规划内容和规划成果上,要求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今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起草的《规划编制条例》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计划于明年颁布实施。该条例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前期工作、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和废止等各个环节的程序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的一些内容和要求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采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改进规划编制的方式方法,拓展水利发展思路,高质量地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深入学习,统一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一五”规划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参加规划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转变观念,调整规划思路和规划的方式方法。部有关司局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可适当举办一些研讨班、培训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为加强规划编制组织领导工作,这次会议之后,水利部将成立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司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水规总院、综合事业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部有关司局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的管理职责,会同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好本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有关单位都要尽快明确规划编制的具体负责部门和人员,并落实规划编制的相关承担单位,抓紧开展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明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上进行全面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规划工作进展。要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工作,采取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规划、上下协调的方式,共同完成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任务。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避免发生重复、遗漏等问题。

十四五对外工作思路范文12

今天,是我镇农村党员干部冬训的第2天。今天下午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总结上一年主要工作,全面部署新一年奋斗目标,动员全镇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奋战三五年,跻身前五强,为实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下面,我代表镇党委讲四点意见。

第一、充分认清形势,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

20*年是我镇极不平凡的一年。全镇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进位争先”的总目标,按照“发挥四大优势,加快三区建设”的总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抓机遇,创新思路求突破,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年实现经济总量19.3亿元,增长32%;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增长19%;财政收入4000万元,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增长23%。

一是工业经济增速较快。全镇工业完成产值14.2亿元、销售11.1亿元、利润2500万元,分别增长37%、40%、1*%,列统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1%,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年过亿元企业1家,5000万元企业2家,1000万元企业12家;完成工业技改投入1.45亿元,增长29%;工业用电达1200万度,增长42%。全镇工业经济指标均超同期、超任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二是双资利用持续攀升。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2亿元,增长63%,民营工业产值已占到全镇工业产值的85%;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户、私营企业25家,新增注册资本1.25亿元;利用民资2.2亿元,增长38%。同时,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实际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增长350%,位居全市第3,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贺信嘉奖。

三是建筑业增势强劲。今年我镇把发展建筑业作为招商引资的又一主攻目标,实现施工产值2.3亿元、施工收入5900万元,分别增长41%、84%。新注册3家建安公司,申办2个三级资质。今年建筑业上缴地税210万元,增长1*%。建筑业已成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73元,比上年增加708元,增长16%。村级集体平均收入在49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上的村达10个。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人,总数达1.3万人。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贯彻,减轻农民负担148万元,落实农业政策补贴79万元。大力实施林业312工程,栽植各类树木2500亩、8万余株。积极推进碧水工程,疏浚河道9条、14公里。新扩猕猴桃种植面积1500亩,取得国家环保总局认证的“有机食品”证书。猕猴桃已成为我镇对外宣传的一张精美名片。

五是集镇环境明显改善。新建成农电大楼、4幢商住楼,吸引近80户农民进镇。新扩*路西侧绿化休闲广场、别墅区南侧绿化带。大力实施府前路河塘驳坡、*老大桥修建和老街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通达工程建设,改造危桥1座,打造水泥路53.1公里,实现“灰色路面村村通”。全镇新增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集镇环境的改善,功能的增强,品位的提升,推动了我镇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增长14%。一个“小巧玲珑、小家碧玉、清新靓丽”的新*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

六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镇五次人代会确定的10件实事,全部实施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申请专利7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完成村级幼儿园教育布局调整,深化*幼儿园产权制度改革,*小学综合楼投入使用。卫生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1.6万人、参保率92%,新增自来水受益人数16*人,改厕570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60户,安装率达91%。新增小灵通用户1100户,信号覆盖率达70%。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厉打击不法排污行为。民办*医院开工建设。计划生育工作受到*市表彰,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受到*省表彰。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新扩保115人。低保应保尽保,发放低保资金5.6万元,减免贫困生学习费用6.1万元,重点帮扶36户、135人贫困户,脱贫率达80%。圆满完成16名新兵征集任务。财政、审计、统计、双拥、宗教、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精心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活动。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适时选拔有本事、靠得住、能干事的优秀人才,基层班子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战斗力不断提高。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双带”、“三争”和“双培”活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了新成效。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新发展党员27名。统战、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有声有色的举办了“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镇村文明程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被评为*市社会治安安全镇。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社会矛盾大调处机制,保持了社会稳定,被评为*市工作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被评为*市安全生产优秀乡镇。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扎实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回顾去年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异常艰辛,体会也颇为深刻。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快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首先是发展。对于我镇而言,加快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年,全镇上下咬定“加快发展,进位争先”的总目标,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精神,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面对中央宏观调控,土地、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控制较紧的新形势,面对农业税下调三个百分点、政策性调资以及*还贷增加500多万元支出的新情况,我镇清醒地认识到: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所有发展前进中的困难与矛盾,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在全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财政收入4000万元,增幅居全市第一,尤其是1000多万元*贷款,去年底与群众的兑付已全部结清,近两年来我镇还贷约近700万元,实现了“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促发展”的可喜局面。同样,我镇的工业企业也围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目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实现新的增长。*公司,年初投资6000多万元,顺利完成*厂的回迁,又投资3000万元,新上*技改项目,并成功完成投资转向,投资2亿元的*医院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最近又与*集团、*公司合作的*项目正在洽谈之中,可新增产值3亿元。去年*公司实现产值4亿元,仅仅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发展,已进入全市工业企业利税前5强。

二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明显。面对“两个率先”的艰巨任务,来不得半点的安逸和浮躁,全镇各级干部以发展经济、善待百姓为己任,把心思花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在求发展上,把权力用在为民谋利上,努力使广大群众从加快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20*年,可以说是全镇农村通达工程建设推进年。全镇上下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多头多路筹资金,千方百计抓实施,全镇共计投入1000多万元,共打造水泥路53.1公里,相当于*到*的里程,并实现了“灰色路面村村通”。这里面也涌现出许多值得称赞的事例。*

三是大局责任的意识更加强烈。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甚至小到一个家庭,要想取得发展进步,没有团结拼搏的凝聚力不行,没有同心同德的向心力也不行,没有顾全大局的战斗力更不行。20*年,全镇上下一条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人争做建设*的有心人、参与者,“爱我家乡、建我家乡、美我家乡”的精神得到再次弘扬。在*的建设上,*村支部书记*同志面对当时村级矛盾多、困难多的情况,发动支部一班人,主动服从全镇建设大局,对施工中的拆迁、调田、填土、移线、接水等工作积极协助解决,并垫付资金约10多万元,*村也在他的带领下,出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在*公路建设上,沿线的*村、*村、*村也群策群力,保证了工程顺利施工。特别是我镇在外的能人老板,虽然在外面发展事业,却一直注视、关心家乡的发展。*老板去年又拿出100万元为家乡打路,各村农村公路建设上也凝聚着很多在外老板的一份热心。同样,国税、地税、工商、电信、邮政、金融、供电等驻镇部门在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突出。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20*年,我镇启动了创建*市文明镇活动,大力倡导和弘扬新时期的永安精神,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镇村文明程度。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突出科教文卫等惠及广大群众的实事兴办。积极推进依法治镇,维护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加强生态支持体系,环保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实施碧水工程、绿化造林工程,促进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升集镇品位,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回顾已取得的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各级组织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处于基层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的结果,尤其是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更是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你们及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快,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高,规模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城镇化水平还不能适应工业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和提高。这些老的矛盾和新的问题都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解决。

第二、咬定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进位争先的思路

20*年,是冲刺“十五”、规划“十一五”的重要一年,今后3-5年是我镇加快发展、力争“两个提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应对得当,就能跃起腾飞、实现大跨越;应对不当,就会陷入被动、成为落伍者。因此,我们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一是我们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环境更加有利。总体而言,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资本和产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步伐仍在加快,国内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家宏观调控使我们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土地紧、能源紧、资金紧带来了新挑战,但宏观调控的原则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目的是合理调控总量、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有利于我们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各项改革、转变增长方式。特别是对我镇汽车及零部件等属于国家鼓励扶持的产业将带来乘势发展的契机。随着工业集中区*的打通,*公路、*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我镇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凸现,产业集聚的平台将加速形成。历史经验证明,机遇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机遇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只争朝夕,抢抓先机,集聚力量,加快发展。

二是我们正处于争先进位的强势推进期,跨越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随着近年来招商的不断跟进、投入的不断加大,我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夯实,发展的势头在加快,发展的后劲在增强。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对照“两个率先”的要求,对照周边发展的态势,对照群众致富的愿望,差距较大,任务艰巨。刚刚结束不久的*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了“*”的奋力目标,即全面实施“12556”工程,主要是:GDP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50%以上,双资利用年均增长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600元以上。在20*年基础上,力争到20*年,财政收入实现翻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到2009年,GDP、人均GDP实现翻番,分别达到340亿元和394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1000美元。对照这一要求,我镇更要负重前行,奋力争先,今年和“十一五”期间,必须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乡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走在全市靠前的乡镇进行比较,GDP、财政收入、规模工业、技改投入、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尽管我镇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无论是看总量,还是看增幅,我镇还存在着差距。*要想实现“加快发展,进位争先”和“两个提前”目标,就必须加速前进、奋力赶超。

三是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扩张升级的难度加大,经济建设与资源紧缺、人才短缺的矛盾,扩量增长与内涵提升的矛盾,加快发展与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矛盾将日益显现,土地成本低、劳动力价格低、政策门槛低等优势将逐步消失。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改革越是深入,矛盾就越加剧,困难就越加大。社会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群众期望值进一步提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给改革发展造成新的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矛盾,最终还是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加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促进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提高富裕程度。

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的要求,结合*实际,镇党委明确,今年及今后3-5年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富民为先,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协调发展,奋战三五年,跻身前五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在更高起点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20*年,是“奋战三五年,跻身前五强”的第一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今年主要工作目标是:GDP6.6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5200万元,增长30%;工业技改投入2.1亿元,增长50%;利用民资2.5亿元、外资450万美元,分别增长54%、50%;工业产值20亿元、销售16亿元、利润4000万元,分别增长41%、44%和60%;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增长11.9%。

实现今年及今后3-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推进思想大解放,就要破除一个“满”字,坚决克服小胜即满、满足现状的思想,立志创大业,谋求大发展。推进思想大解放,就要革除一个“守”字,大胆冲破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的思想,敢于突破框框,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思想大解放,就要摒弃一个“难”字,彻底消除怕苦畏难、消极埋怨的思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敢有作为的精神状态,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应对挑战中创新方法,在攻坚克难中加快发展。

围绕今年及今后3-5年的奋斗目标,我镇要进一步理清思路,主要做到强化五个转变,实现五个突破。

*

第三、统筹“三个文明”,进一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们要注重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创建*市文明镇为龙头,推进诚信社会、学习型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新三年“两大教育工程”,继续组织“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巩固三级联创成果,全面深化政务公开、企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广大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利。

二是重视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安居乐业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镇各级干部都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更加重视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关注帮扶弱势群体,注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继续落实好工作责任制和维稳工作责任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大调处机制,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工作网络,对社会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严打整治斗争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百姓安宁、社会安定、投资安全。

三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普宣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民健康档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病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推进有线电视示范村建设,新增用户500户,做好数字电视开通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依法治育,计划生育率达99%以上,创建成*市“计划生育红旗乡镇”。新增小灵通用户1500户,信号覆盖率达90%。

第四、提高执政能力,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的措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镇各级党组织都要把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增强执政意识,提升执政理念,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的成效体现到提高执政能力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奋战三五年,跻身前五强”的实践上来,把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体现到实现“两个提前”、“富民强镇”的目标上来。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亟需一支具有率先发展能力、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干部选拔上,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突出抓好各村、各单位“一把手”的选配,把那些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善于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主要领导岗位上来。面向未来,拓宽视野,积极启用一批思路开阔的优秀年轻干部,任用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人才。选拔干部时,注重向经济一线倾斜,向招商前沿倾斜,不断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和战斗力。

二是全面推进强基工程。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提升影响力。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发展。通过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提高村级组织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同时,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按照上级统一部署,从今年1月起,扎实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党员和基层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发展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廉洁奉公的清白人。积极发展党的新生力量,不断把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