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

时间:2022-09-21 10:48:00

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范文1

语文的积累有其基本原则。一是目标明确:有了明确目标,积累才有针对性,知道什么资料该积累,什么资料不该积累,而且如何让这些材料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没有明确目标的积累,也就失去了积累的价值与意义。英国有个亚克敦,书斋里储藏了七万卷图书资料,几乎每卷都有他的手迹,读了一辈子书却一无所成,人们说他“像沙漠吸收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连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面上”。他就像培根所说的蚂蚁式的学习,“单是收集”。而其根本原因就是积累的目标不明。二是博采与精选要结合:博采是为了开阔视野,使之向纵向、横向拓展,并求得融会贯通。同时又必须根据自己的志愿、主攻方向等注意精选,以逐步形成专攻,具备专长。打个比方,精选就像建立“根据地”,博采则像在“根据地”开辟“游击区”。没有“根据地”就要犯“流寇主义”的错误,终究要失败;不搞“游击区”,“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扩大。

积累资料明确要求。一是准确:古今中外的知识、资料浩如烟海,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所难免,所以必须经过辨析,撷取那些准确、真实的东西,摒弃那些失实甚至完全是虚假、伪造的东西。二是有用:积累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应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实际与需要,积累那些对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若将那些无用的东西也积累起来,便徒然耽误时间,白费精力。三是完备:对需要学习、钻研的问题的资料,要力求搜集、积累得完备些,正面、反面、侧面的都要,以求了解事物、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认识其整体。若资料不全,甚至仅是只鳞片爪,便很难从中获取较全面的认识,甚至要犯以偏代全的错误。

那么,应怎样具体进行积累呢?其方法大致可分为“内储”、“外储”两类:

所谓“内储”,就是通过记忆把所需的知识、资料积储在自己的大脑里。一般地说,最基础、最重要、最精粹、运用频率最高的知识、资料,如精彩的诗文、对联、成语典故、格言警句、重要的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定律、重要数据等等,都是应该背记的。巴金为什么写作时能得心应手?他少年时代就背记过许多东西,《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得烂熟。脑子能背记、储存这么多东西吗?能。美国科学家估算,人脑可容纳下五亿本书籍那么多的信息量,而通常的人只利用了大脑实际潜能的1/4,有人甚至认为只利用了5%尽管数字有些差别,但共同的一点是:目前人类只利用了大脑潜能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内部能源”还尚待开发。

所谓“外储”,就是将知识、资料积储在大脑记忆之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各人记忆的容量、持久性、准确性也不一样,所以外储也必不可少。其常用的形式如下:

画符号:边阅读边把书中重要的、不懂的、可疑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如横线、曲线、圆点、圆圈、疑问号、惊叹号等,将其勾划出来。这就是最简便的读书笔记。作用在于促进读书专心致志,帮助我们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复习、查找。

制卡片:将自己从书刊中获得的资料,摘抄在卡片上。卡片具有分门别类、查找方便的特点。

搞好剪贴:将报刊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要注明出处),分门别类地贴好,装订成一册册,以便查阅。有的报刊不能剪,则可复印下来。

做笔记:将书刊上看到或生活中获得的知识、资料记在笔记本上,记笔记也要注意分门别类,最好是一个门类的资料专用一本笔记本。据记载,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摘抄了一百五十多本笔记。

作批注:读书有所得、所感或有所怀疑、不同看法时,随手作眉批、夹批、总批等。此法灵活简便,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言简意赅的表述能力等。明代金圣叹就很喜欢这种形式。

写备忘录:将看到、听到的知识、资料及心得、联想等随时录下以备忘。随身携带小本子是写好备忘录的关键所在。

语文积累范文2

一、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其积累是多方面的,如语言积累、语感积累、语言素养形式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包括知识方法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积累,道德情操的积累,审美情趣的积累,情感意志的积累,价值观念的积累,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的积累等。”语文积累性学习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二、语文积累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包含着诸如音、字、词、篇、句、段、章等在内的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这也就决定了对语文的学习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及自己的经验,我认为这种积累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科学实用的学生常规作业本

常规作业应有别于教材同步的练习(这种练习最好当堂完成),它是一种语文常态化的学习、常态化的实践。

(二)建立科学全面的语文积累性学习评价体系

必须建立与常规作业本相配合的评价激励机制,以便有效地对平时的积累进行定量的考察。这种机制必须是有效的、可执行的、适用性强的,必须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的提高,能够全面反映新课程关于语文学习评价的要求,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既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又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既要考虑到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三)做好积累性学习的指导工作

语文的积累性学习应当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包含着一种合乎逻辑的过程,呈现着层递性的特点。因此,科学的分析指导不可缺少。

积累不是机械地抄袭和模仿,而是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材料、知识方法进行运用,达到同化、内化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必须创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激活的步骤有:

1.涵泳。对积累的优秀材料进行涵泳和诵读,每天不少于10分钟。

2.归类。将积累的材料分门别类,对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化处理,从而提高能力。

3.交流。将自己积累的东西进行整理后交流。

4.写作。将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写作之中,达到丰富作文材料的目的。

语文积累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知识积累 指导

一个大学生问他的教授:“我怎样才能成为像您一样博学的人呢?”教授回答道:“只要你每天做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1000个字就可以了。”这段对话颇为引人深思,因为它道出了学好文化知识最根本的秘诀――积累。

新《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这既是课程改革的折射出的素质要求,又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做好知识积累,从而使之学好语文。

一、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等这些流传至今的读书真理,都在强调基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注意力放在了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尝试上,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工具性,因此在课堂上削弱了字词句的积累。其实,文本教学中遇到的优美的字、词、句、段、篇、章,仍然是初中生语文积累的基础,特别是名家名篇,在语言规范、写作模仿等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无可替代,是学生积累的首要对象。其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既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唯一通道,又是中考升学中唯一的课内知识,除了活学牢记外,别无选择。

二、要注重语法规律的积累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一方面是应考,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表达水平。最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修改病句、仿写例句、情景造句、看图写话等题型所占分值比重越来越大,这就是在检查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掌握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方法。新教材很集中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课后习题部分经常出现这类的习题,或考查关联词语的应用,或考察句子的协调搭配,或考查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在处理习题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要注重写作方法的积累

阅读与写作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两大知识板块,怎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阅读和写作之间并没有机械的分隔界限,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获取写作方法的最主要渠道就是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体会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反过来,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理有序地教会学生整理归纳所学的写作方法,如对比、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伏笔等,并且运用到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

四、要注重文体知识的积累

语文积累范文4

《新课标》规定“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语文积累非常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成功的前提。中国文化丰厚博大,所以我们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指导学生吸收各族文化智慧,重视指导学生积累,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1.识字积累,增强识字的乐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如何让学生爱上识字,爱上语文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文字的造字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低年级教材中有较多象形字,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在学习这些字的时候,先画出象形字的图形,再过渡到字型。学生可以依据事物原形,浮现图像,在图形和字形之间产生联想记忆,就能快速准确、有兴趣地记住所要认识的汉字。例如教学“日” 字时,我先出示“圆圆的红日”的图画,让学生形象地掌握“日”的意义。然后进行“日”字音教学。由于学生有兴趣,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字音。接着贴出象形字,这奇特的字,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告诉他们这是远古时代人们写的“日”字,再在象形字下面写“日”,学生很快学会写了,不仅感觉到汉字的奇妙,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趁热打铁,出示一系列的象形字图片,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进行猜字游戏。 “月、水、火、田、土、鱼、石、网、刀”,学生越猜越起劲,越猜识字越多,不仅在教材上找象形字,课外书、广告牌等都是他们学习生字的好场所,这样的延伸积累,一下子就让学生爱上识字,主动地识字,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识字量。

2.阅读积累,提高审美的情趣。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吕叔湘先生也有一个精辟的观点: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即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低年级小学生爱听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学完课文《怀素写字》一课后,引导学生读了一系列名人练字的励志故事。王羲之“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就像一条美丽的丝线,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成为孩子们继课文学习后的又一道精神大餐,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受到启迪,得到教育。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使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也丰富看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心灵的得到共鸣,精神的得到陶冶。

3.背诵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习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因知识面及生活接触面较为狭窄而“无米下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呢?常言道“作文功夫在文外”,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大量的背诵积累于他们而言绝非是耗时耗力的事,而是能为他们储存丰厚的语言材料,为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奠定厚重的人文底蕴。因此,抓好课内阅读、增加课外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素材库” 里有课内外阅读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经典诗句,从古至今的名言警句,语文知识集锦等,要求学生经常去翻一翻,有空的时候能读一读,背一背。这样,用的时则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学生有米可炊,就下笔如有神。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积累是成功之母,积累是万事之源,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砖,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学生的语文功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时时注意积累,今日砌上一尺,明日搭上一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有了积累,学习起来备感轻松,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语文学习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景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语文积累范文5

刘勰曾说"披文以入情",我想,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经诠释了语文所拥有的内涵,也就是说,它是以语言为对象的思维过程,以理智为导向的情感过程,因此说,情思的训练和言语的练习与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语文教学,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追根溯源,即是生活,所以,教学语文首要的是树立一个将语文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而本文,我主要想从积累的角度谈谈。

1.因为语言最能把人与人的心连锁起来,所以我要说的第一个角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举几个例子来说:若听一个家庭里母亲柔和地对孩子说:"我欢喜你,像太阳的欢喜一切的花草。"又听孩子娇婉地乞求着说:"妈妈,我同你好,我要贴一贴你的脸。"这样的对话,给人的感觉是深切的感动,说不出的舒适。再比如,一个学生因学习不适应产生焦虑、忧心忡忡地问老师:"老师,我还是好学生吗?"老师在日记本上给学生留下这样的评语:"沐浴着七色光,你在健康成长,游泳、田径、绘画、朗诵多方面的爱好,良好的技能,养成你热情活泼的性格,不甘落后的个性。在课余活动中,你有不凡的实力,令人羡慕。学文化知识,同样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这也是一道方程式。"很显然,这样的对话同样给人的感觉是深切的感动,说不出的舒适。

语文正是这样,要走进生活,不只叫学生开口去说,而且要为他们特地设计,怎样给予暗示、怎样加以指导,务必在达到真个练习说话的目的,这样的训练其实就是要迫使学生内面有所产生,合理而丰富地产生,换句话说,就是要他们磨练思想,培养情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每时每刻都在激荡着我们的心,只是因此,关于美的那些教诲才具有实际的力量,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如霞光、傍晚、草原、田野、河流、潺潺、闪烁、轰鸣等,只有在自然之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走进自然,蒲公英都具有它的意义:一棵蒲公英在绿草丛中突然盛开出一朵像太阳般鲜艳的蒲公英花。所有的绿色小草都注意上了它,并说:这是什么花呀?它怎么这样美呀?蒲公英骄傲地说:"我是世界上最美的、唯一美的花。"就在这时其他成百上千朵鲜艳的小花也突然盛开了,小草们个个都去欣赏身边盛开的那些小花,而把第一个开花的蒲公英给忘了。孩子们听到并感受到这个童话故事之后,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真正的美是与谦虚、高尚品格分不开的。

对自然界美的感受,积极去创造美的东西,是对青少年心灵一种极重要的训练,是使人力求看到人的美及其心灵美,力求去确立人自身那种美的东西并蔑视懦弱、畏缩、意志薄弱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是对学生情思训练的最好的方式。

2.口头语言的积累之外,我们就要谈到"文"了,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语言学习必须同时对世界的学习与了解结合起来。"

首先,就是"读文",阅读经典,应该是阅读的第一步,"经典"是大浪淘沙,经过历史和时间的甄别的作品,它们具有特异的影响力,他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读经典常听人说的是"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通过阅读经典,我们会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阅读的另一个内容是读有关哲学的书籍,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严格地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哲学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开始正式学习了,这样的年龄正是他们的心灵最适宜播下哲学种子的肥土的时候,这方面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第三,阅读不能缺少的内容就是传记、纪实和诗歌类的,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看传记不是看人生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而从纪实文学中,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风格;诗歌是最为浓缩的文学作品,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由诗人们的血和泪浓缩而成的,读诗便能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第四,读一些时事政治类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一盏孤灯、一杯香茶、一把软椅、一个平和的心境,加上一本好书,是一种特别的幸福,一个默想人生、领悟世界的境界。

语文积累范文6

一、积累语言,更要积累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萧乾则有阅读是用“库存”去兑取“现金”的巧妙比喻。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积累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并不富有。这使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字材料,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从而也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二、要重视积累,更要重视运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时的积累应该区别于过去私塾时代的背诵,因为学生面对的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出口言诗,是当时文化人的“集体无意识”,相沿下来,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都离不开诗──或者引用诗或者创作诗。在这种环境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可能的。而现在,整个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果不作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古典诗文,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应该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面更改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古诗句,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把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三、课后熟读积累语言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教师要创设情境,如播放录像、配乐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细细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情感升华,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从课后熟读到识记背诵,最后到课外迁移,从而产生质的飞跃。课上理解了,课后要消化吸收,积累了哪些词汇,懂得了哪些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的、自己喜欢的词句及段落背诵下来,储存在自己记忆的宝库里,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这样,通过边读、边想、边悟,达到语言积累的更高境界。

四、在课外阅读及活动中积累语言

广泛地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扩大语言积累的来源,丰富语言积累的范围。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及时进行摘抄,最后将优美的词句编辑整理成册,便于保存。同时,还可借助一些语文的课外活动,积累和运用语言。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节课由一名同学上讲台演讲,然后由其他同学点评;好书推荐活动,由学生上讲台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喜爱的一本书;连词成段法,将自己一周内积累的词汇嵌进一段话中,看谁写得生动、有趣、优美。积累语言方法很多,结合实际开展。

语文积累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积累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52

1 积累语言是口头表达的需要

小学语文的各册的每组教材的《语文园地》中都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而每次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都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我们乡镇小学的学生,很多同学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往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准备、启发、鼓动,花正常教学课时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勉强的开展下来,但效果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贫乏,往往都是三两句话就把交际的内容说完了,而这俩三句话中有些还是不得要领,没有切中要害的话,更谈不上说得形象生动具体,有声有色。有的同学是根本不说,开不了口。每每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满脸通红不知道如何是好,老师也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是好。老师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认识告诉给同学们就行了,怎么这样的难。这些都是源于语言的贫乏,如果语言的积累够了,丰富了,生动了,各方面的语言素材都有来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如何克服这种情况呢?平时一定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不能说半句话,虽然说半句话有时候大家都听得懂,但它对于学生积累语言是不利的,说半句话会让人养成不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看问题,看事情,越是说半句话,越是思维狭小,越是不能积累语言,不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对说半句话的学生要坚决纠正他们说半句话的坏习惯,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自己积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积累的语言才会越来越多,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说形象。

2 积累语言是倾听的需要

听别人说是语言能力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常常听见老师在办公室埋怨:怎么老师说什么学生都听不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讲很久都听不懂,让他们自己查字典、动手、讨论也不得要领,还是不懂,真是很气人。其实这气人的事是自己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平时没有积累到这方面的语言,也就没有积累到这方面的知识,列如:把下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当中就有两个词语:反问句和陈述句。这两个词既是语言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学生连反问句是什么,陈述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他怎么听得懂老师的话呢?又怎么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呢?这个只是积累语言中的极端的例子。如果连基本的语言都没有积累到,你怎么去听别人讲,别人讲什么都听不懂,或者能听懂一些,或者别人换个说话就又听不懂。学习中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这些都是积累语言不够的原因造成的,如何克服呢?笔者想老师平时在讲很基本的东西时,用语言把它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准确地精炼地语言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积累语言,同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时该给学生某方面一个正确的概念时,笔者认为:不给学生讲是某某概念,某某名称,该说一定要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是相当惊人的,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特别是对单个词的理解,因为这是组成词组和句子的材料。如果这个理解都不准确,那听别人说话时肯定听不懂或似懂非懂。平时还要注意对一些优美句子和精彩段的积累。

3 积累语言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积累语言的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积累语言到一定程度,自己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各学科体系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自己能够自立式地探究式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他就能运用这些已经积累了的语言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接触更多的语言,积累更多的语言,让积累语言的过程就像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如能够这样有效地运动起来,那积累语言的效益是无可估量的,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和境界。这样老师教育起来也就十分地轻松,也就能够更好地推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积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积累的效果很好,就像数学中的几何级数的增加一样,积累语言的速度和能量就会出现惊人的效果。

4 积累语言是学生书面表达的需要

积累语言是学生书面表达的需要,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他明明感受到是什么?但就是表达不出来,就是源于他没有积累到与这方面相关的语言,比如说难受。内心如何地难受?难受到什么程度?他不能用准确无误的语言把内心地难受具体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因为他没有积累到描写这方面的语言。因此,知道自己难受,但却不能够很形象、很生动、很具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难受,就如我们读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大家都知道时间如流水一样一趟而过;如眼前的烟云一般眨眼不在了;时间的宝贵……但是我们很多人写不出像朱自清那样地对时间宝贵易逝得描述。这是因为,对时间这事物没有这方面的语言积累或积累不够,而朱自清确用他自身积累的语言,让人心惊胆颤地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和易逝,不得不让人叹服他积累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语文积累范文8

【关键词】固本培根;积累;兴趣;渠道;感悟;运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会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指语言积累丰富,读过很多书且都记住了;能说会写是一种语文能力,它不会凭空产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切更道出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积累以达到固本培根的功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推动人们主动寻求知识和从事相关活动的必备心理因素。所以,要让学生乐于“积累”,首先,就要让他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和形式来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的兴趣。如: 儿歌、顺口溜、成语接龙、竞赛等,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积累。

二、开辟渠道,丰富积累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引导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汲取,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挥洒自如。语文之树的根基才会扎得更稳。

1.读中丰富积累

(1)课内朗读中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也可让有幸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2)课外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课标》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交流实现积累

交流对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等形式。

3.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三、理解感悟,内化积累

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将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不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还要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悟出言中之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这样才能更高效地深化语言的积累,扎深语文之树的根基。如《海上日出》课后习题3: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描绘景物、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可先指导学生从太阳的动态变化入手,想象朗读,品味描述太阳上升的词语:“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体会想象太阳吃力上升的样子,学习作者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内化成了“语言仓库”的一员。

四、实践运用,实现再积累

曾经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提高语言积累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不断、反复运用积累的语言素材,既可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可吸收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1.口语交际中运用

每天,孩子都要与人交流,开口说话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在与人交际过程中,能很好地运用积累,每个词和句子都用得恰到好处,则会使彼此的谈话既节约了时间,又很愉快。因此,师长要善于常常调动孩子语言信息仓库里的积累材料。例如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就可以跟孩子天南海北地聊。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些诸如“今天学了哪些词语、句子呀?”“换哪个词说更好呀?”等问题,给个机会,拓宽运用;老师在课内课外也要鼓励学生多运用新学习的词句与人交流。如学习《草原》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介绍,实现自己语言的再积累。

2.书面表达中运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能将一时没有内化的语言储存起来,预备好,待以后再吸收。这就使语言积累的时空得以延伸和拓展。可以说它是语言积累的“催化剂”。必要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阅,互通有无。还要提倡学生把积累的成果多通过习作向老师展示。学生的努力得到了认定,主观上就更热情,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发挥。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语文之树的根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才可能扎得更稳、更深。

【参考文献】

语文积累范文9

想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说其想说,写出他们所想,就必须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言积累过关了,出口成章自然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八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语言积累,即词汇量、优秀诗文等的储备量。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各种材料中积累的,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不断丰富、转化而形成的。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在大量积累、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读书获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读书,正是学生积累的最好手段。

作家之所以能够拥有一支生花妙笔,不断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更是得益于这种积累。任玲在《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一文中是这么说的:“抛开学生的阅读积累,简直就是把语文带上一种背离自己‘本相’的道路,走一条与自己为敌的路径。笔者想,我们应该从语起,改变学生精神世界贫乏萎缩荒芜的状况,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唤醒知识硬壳内包裹着的‘不见人本身’的灵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不断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因此,让学生在读书中进行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以前小学的识字量对于今天的中学生阅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准备让学生准备一个生字积累本,把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生字随时记录下来,加以积累,自己动手查字典,注音释义,自编识字教材。

为配合平时的课外阅读,笔者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积累本,并规定相应的积累要求。

每日一句:“每日一句”的形式就是在教室黑板上专门辟出一角专栏,让学生按学号顺序,每天轮流在“每日一句”栏内写上一句在最近的阅读过程中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介绍给全班同学,同时要求全班同学记录在阅读积累本上。

每日一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的书再多,不做笔记,也忘得快,所以在整个课外阅读中,笔者会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些书,做一点摘要。数量不在多,内容也不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心理语言学认为,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与思维,都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语言尤其需要这样。冰心老人说:“积累词语,像银行折子一样,存得越多,支取才会越多。”这应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背中积累语言,笔者会着重指导学生背诵唐诗宋词。因为千百年来,它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素质。

小学、初中阶段,孩子的最大特点是机械记忆力很强,趁这时让他们多多熟读背诵传统的优秀的古典和现代的诗词文章,他们会受用终生。即使一时不大理解也没关系,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会慢慢理解的。如果等到长大以后再去积累,那就迟了。

三、在书写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强调:“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后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又提出:“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所以笔者会让学生以自由随笔的形式,随意而写、随心而作,并且要求他们每周写两篇左右。随笔内容一是学生自己对生活感情,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独特的感受;二是读后感,阅读课外作品,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时,记下自己的心语。在评改时笔者会尽量做到一语中的,不求多,只是想要使这个评语能画龙点睛。笔者认为,文章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这样会增加学生写随笔的热情。

四、在日常活动中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古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语,今有“大语文教育观”之说,说的都是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见,语文学习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语言积累就是在生活中生成的。

为给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空间,笔者将会举办一系列的语文知识竞赛。有识字竞赛、文学知识竞赛、赛诗会、诗歌朗诵会、作文比赛、课本剧大赛等。竞赛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竞赛设计这样的题目:A.背出古代人关于咏柳的诗句。B.描述你喜欢的四大名著中的人物。C.观看《飘》之后的感受。D.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日美景等。

语文积累范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备受全社会的关注,对于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语言的积累就是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古语说“厚积薄发”。语言素材积累丰富了,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下笔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知识技巧性的训练,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得到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似懂非懂,教师才开始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领悟文中的道理,而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才能一下子活了,这种方法看起来笨拙,其实这正符合汉语言教学特点的高妙之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荷塘月色的美妙描述,又如《白杨礼赞》中对高原风光的描写、对白杨树形貌和气质的赞美,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同时也能灵活使用,所有这些我们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课文的语句化为己有。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说明什么呢?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到写作文时便没词了,如果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天长日久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被课内的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他们所能够阅读的课外作品简直少之又少,即便是老师硬要求的也只不过是课本后面的一些读物,有的甚至只是简介而已。其中优秀的片段、精彩的对话很难看到,更别说积累应用了。因此,这样的现实极大的限制了中学生语言的积累,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以增加他们的语言积累呢?针对上面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办一些课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研究作品,理解作者,进而引起学生对阅读课外作品的兴趣。并且在讲座的内容选择上要注意贴近中学生生活。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精读,注意摘录妙语佳句,并进行运用。比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时,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并研究奥斯特洛夫斯基当时所处的社会的大环境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从而理解作者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一些段落上学会精读,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如其中一句“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如果只折断了它的树梢,是不会枯死的。”写出了保尔虽然瘫痪了,失明了,但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仍然坚持战斗,坚持学习。这种“保尔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如20世纪50年代的吴运铎和20世纪80年代的张海迪都演绎了一曲催人奋进、顽强拼搏的赞歌。

三、在多写作文中积累语言

如果说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的信息的话,那么作文训练就应该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经常写文章能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的运转,在我们中学的科目中,数理化的练习天天都有,大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那么作文为什么不能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就采用了学生写教师评,学生写学生评;可以分步练,集中练;还可以口头练、书面练,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能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吸收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皇帝的新装》时,就可以采取口头式的作文方法,将他们的续集作一个表述;而上《孔乙己》、《项链》时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而后用书面语言将后续写出来。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进行不同形式的作文。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语言,就必须诵读、阅读、作文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收到良好的语言积累的教学效果。总之,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就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语文积累范文11

[关键词]词语积累;课前预习;贯彻学法;学用结合;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重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并且切实地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最终使语文教学重新回到最本真的状态中去。然而,纵观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课件内容纷繁杂乱和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的现象十分常见,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分析文本内容、行文技巧和文章思想情感,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础,即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词语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词语,学会正确运用词语,积累优词美句,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课前预习加强初步积累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其今后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极大益处。尤其对于已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例如学会在文章中做标记,标出生僻的字词;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拼音,理解新词在字典中的释义;勾划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等。通过课堂仅有的40分钟,学生根本无法深入学习知识,因此,课前预习就极为关键。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提前知道一些生词的大致解释,还使他们累积很多美词美句,同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对词语的理解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要求,即“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而这一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阶段就可以达到。通过课前预习,不仅会使学生养成主动翻阅字典、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了优美词句的初步积累。

二、以贯彻学法深化积累内容

要想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述,就必须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1.替换法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将其替换为其他词语来帮助理解。比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讲授《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指引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不幸”时,他是这样问学生的:“何为“不幸”?可以给“不幸”换个词吗?”学生换成了“倒霉、灾祸、祸患、灾难、厄运”等词语。接着他又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带入文章,重新阅读,体会换词之后的改变。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领会了文中“不幸”的意思,更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桑兰的悲痛与坚毅勇敢,由此更加深入地领悟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替换词语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及时地复习旧知识,同时体会到作者对于词语运用的独到之处,更可以启蒙新知识。

2.表演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就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来让学生对“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等词语加以理解。由学生饰演杂草,教师饰演稻秧,师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这几个词的涵义。表演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新的词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领悟。

3.结合文章理解

结合词语所在的前后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第二阶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有些词语,学生通过阅读前后文就可以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也就不需要进行查字典等繁琐的步骤了。

4.结合实际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内涵也是词语学习的常见手段。有位教师在教授《学棋》一文中“能手”这个词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划出含有“能手”一词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想一下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能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给出了多个答案,如:捕鱼能手、教书能手、电脑能手等。由此,学生快速地理解到“能手”一词的涵义在本文中表示棋艺高超,对于下围棋十分精通。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要一心一意地学习,才能在将来成为“能手”,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方法外,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想象法、分解组合法、电教演示法、以旧带新法、联系插图法等。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授予学生,使学生理解词语,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三、以学用结合夯实积累

读书不能仅限于读,还要学以致用。谢觉哉先生曾说:“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找准学、用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用积累的词语说话、写作,将学习的词语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达到夯实积累的效果。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感受作者在描述“原野热闹非凡”这一场景时所运用的技巧,并试着自己描写一段景物;学完描写人物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试着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夯实积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活学活用课文中的知识。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说:“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教师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时常用已经积累的优美词句仿写段落,学用结合,达到积累的最佳效果。

四、以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教师在实际词语教学中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理解课内的词语,更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积累常用的名言警句、歇后语以及电视广告的广告词等,并且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词句、表意深刻的诗歌等。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使学生养成随时阅读、随时标记、随时积累的好习惯,让他们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写文章的时候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写文章时更加游刃有余。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特级教师丁时辉说:“大浪淘沙,沙尽之时方显真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洗尽浮华,回归语文本质。因此,教师要继续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踏踏实实搞好词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文静.小学语文课堂词语理解重要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4,(02).

[2]陈 波.引领学生走进词语教学的新天地――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例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04):115-116.

语文积累范文12

1 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把理争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讲解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是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取而代之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

1.1 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1.2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现用的教材中,不论寓言故事、散文、还是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精彩片断、妙语佳句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1.3 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 利用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2.1 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的: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②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2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笔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2.3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①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朗诵擂台赛”、“美文欣赏会”等。②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习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3 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用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3.1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地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2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3.3 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