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

时间:2022-06-29 16:50:02

初中文言文

第1篇

一、要夯实基础,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课课有所获,这样才不会让逐字逐句的讲解充斥课堂,才不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榨取干净。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文言基本字词句的积累训练?

首先,要明确每课训练重点中所列的字词句。训练重点中的字词句式是经过大量分析研究总结出来的,积累并掌握它们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堂教学,教师应当首先以这些字词句式为主线组织教学,要结合语境,要板书,要小结。每篇语文课都要按照训练重点把这些训练内容落实到实处。

其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常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当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以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做示范,并做详细讲解分析,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予指导,检查。这样,积少成多,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在“于无声处”提高学习效率,落实素质教育。

二、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

语系和归纳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这两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放在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上,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那些等等。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几册书学完进行阶段小结。

如学习完一至四册的古文后,我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文按教材编排顺序排在一起,也把上课时我给他们讲的文学常识排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一至四册的古文排在一起就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学生学完这些课文就会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每一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就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可以把这些串联起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文章熟悉,作家明白,老师又补充了些文学常识,学生总结起来很轻松。对学生的结论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学生动了脑筋,锻炼了思维就要肯定。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养成诵读习惯,讲究诵读的方式。

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2.与历史学科密切联系,突出思想教育。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诵读的基础上,

或是简单地教几个实词和虚词,而是既教文章,又教做人,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中,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停顿地经历和体验了各种人生况味,追问和反思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历史,告诉人物生活的背景和事件的前因后果,在历史的氛围中感知文章的主旨。

3.学会迁移,形成应试技巧。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兴趣 有效课堂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

要让文言文教学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写景的美文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陈太丘与友期》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1、情境创设法。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四、鼓励学生质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了教师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九年级(全套六册),语文出版社,2001

[3]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

[4]施泽亮.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研究,2007,6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习惯养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48-01

初中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量,而且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一直不乐观,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终于悟出了一点方法。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的使用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积淀又那么博大精深,再加之行文时有许多的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被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不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只是读这一关就很难过。尤其像初中课本里现在收录的长篇文章《陈涉世家》、《出师表》、等,就更难让我们教得得心应手。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文言文的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前两项只要求了解,后两项必须让学生落到实处。其次,老师要在上新课之前,抽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先要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如《鱼我所欲也》一课“是亦不可以已乎”一句,如果不教给学生将“是”与后边断开,那么这个句子就无法读懂。最后,在上第一课时,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使预习的习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二、用朗读来引领文言文教学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敲门砖。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抓好文言文的朗读,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抓好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呢?首先,通过好学生先读,使师生发现问题。好学生的读,既能促进预习,又能准确了解学生在朗读时的难点。同时,对学生来讲,经过初次听同学朗读,肯定会发现自己在字、词、断句等方面与同学的不同,这样他们就会重视这些问题,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让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来更好地解决问题。当教师范读课文时由于先前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自己与同学产生的不同问题,而他们又渴望得到证实,所以,他们听得更为认真、细致。再次,以全班齐读或分小组读来引领个别朗读能力差的同学。通过不同类型的朗读,绝大多数学生已能熟练朗读,但是个别学生还不能流利地诵读课文,这样在部分同学的引领下,通过自己放声朗读,就会及时发现自己朗读的薄弱段落。最后,以平时朗读能力差,而且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朗读来鉴别朗读教学是否落到实处。

经过前面几个朗读环节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已能熟练的朗读课文。而朗读教学的真正问题,却存在于那些学习差的学生身上。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学生的切身问题,那么就真正变成了差的越来越差。所以,老师必须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使他们度过朗读这一难关。

三、用疏通文意来务实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但是学生如果连课文的基本意思都搞不清楚,又何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环节中的工作呢?第一、以分小组疏通文意来带动课堂教学。教师把全班同学按四人一小组分配,在分配时应该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这种分配每组人少,学生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积极发言,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教师明确指出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虚词,使学生分清主次。如《惠子相梁》一课,共有136个字,如果教师不能明确本课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学生就会哪个字词都放不下。相反,如果教师把“相、国、子、止、于是”等这些字词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就会有的放矢,既节省了时间,又准确的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第三、解决重点字词。在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板书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让那些中差学生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第四、重视归纳。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总结归纳。如: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导学“今为(为了)宫室之美为(接受)之”一句时,应及时引导学生跟前文中出现的“不为(做)苟得也”和“乡为(宁愿)身死而不受”中的“为”对比归纳。这样用简单明了的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又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传授方法与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其主要步骤是由知识复习到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在第二次阅读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完成第一次自主阅读后,要求学生开始第二次自主阅读。在阅读之前,引导学生归纳和复习一些文言重点虚实词和语法。如“之”字的各种用法:1.助词,译为“的”;2.代词,译为“它”或“他”;3.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动词,译为“到”;5.助词,无实义,可不译。

五、精心设计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文章的透明度

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初中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二、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策

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调以及教师的专业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模式守旧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规程中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上课的方式单点,往往只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教师上讲,初中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节奏完由教师来掌控,这样的情况产生的问题就是随着课堂的继续,学生往往会产生比较厌烦的心态,他们对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的乐趣也逐渐丧失,自主的学习意识不能够得到激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效率低下,难以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初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够得到提升,学生愿意学,愿意主动学,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证。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初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是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氛围,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是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能否采取好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样的问题就决定着能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讲解多是每句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不免显得冗长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状况。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在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适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状,汉语的博大精深更加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讲课,学生讲我们进行相应补充,甚至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生动的教学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课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种直观的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出来,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往往可以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能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观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的社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作为中学的教师,我们应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教好学生,传承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跟随着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汉语言文学,为我们的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好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孜孜不断地努力。

作者:陈晓茹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刘家营乡中学

第5篇

一、水落石出――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开始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纠正读音、句读和语气语调。

1.读准字音。

在学习中,对于生僻字学生完全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参考文下注释来认识并读准,而对于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等一些文言字词的异读和轻读则需要教师适时指导。①文言异读一般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和破音异读三种情况。通假异读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古音异读如“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破音异读如“此中人语(yù)云”。②轻读一般表现在文言虚词。但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这些虚词一般需要重读。

2.读准句读。

句读也就是句子的停顿。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要求是不能读破。①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例如“至若/春和景明”,“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③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使句意更明显。主谓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动宾、动补之间有停顿,如“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3.读准语气语调。

诵读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话语”。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揣摩、体会字面之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时要注意重音,讲究抑扬顿挫。如:“何苦而不平?”(反问)“微斯人,吾谁与归!”(感叹)同时,文言文诵读讲究照应转承,音韵的铿锵、句式的整散等,需要在吟诵中反复去琢磨、去感知、去体悟。

二、聚沙成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学生参考注释和工具书自译课文、自读课文,是在正读的基础上整体理解词句的意义,边自读边思考,以译读为线,以质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从而把词义融入文本自然地掌握。

理读可采用默读、朗读、散读的方式,在自己的诵读空间里与文本对话。

具体来说,理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句中省略的部分。如“见渔人,乃大惊”,原句中省略的主语“桃源中人”,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何陋之有”,属宾语前置,理读时应调整为“有何陋”。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赅,理读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④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

三、点石成金――美读

如果说理读重在读出文本的言内之旨,那么美读就在于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由教师带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入情入境地读出情态。

如读《岳阳楼记》,读得情韵纡曲,回肠荡气:直读得不知是己之文,还是人之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发之于声,自然而然印入心灵。因而,即便难以理解诗文的词义主旨(有相当的诗文是背诵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理解的),也会在美感的涌动之中记诵下来。学生学习《醉翁亭记》《出师表》等美文无不如此。这类文章意蕴无限,决非两三课时的教学就能理解通透,只有在含英咀华、涵泳品味的语流中,才会渐渐将其理解。

美读是以追求诵读境界为宗旨的,就如品茗并非为了解渴一般,虽然其形式类同于初读感知,在直觉思维的形式中完成语音、语流、语势的表现,但是它决非是对初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升腾性的质变。“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种感应性共鸣的出现正是诵读的升华。

四、一览众山――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对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要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背诵应该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思路来背诵。

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

还可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如《桃花源记》,可以指导学生找出表明渔人进出桃花源行踪顺序的句子,然后引领进行背诵;如《岳阳楼记》,可抓住“岳阳楼之大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关键句子来背诵。

第6篇

【关键词】朗读 积累与翻译 课文理解 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2-01

一、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线。

我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了如下尝试。

㈠教师魅力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是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体现,更能彰显教师的语文素养,增加教师的学识魅力,用自己的美读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意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朗读上下足功夫。作为“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读顺读畅,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感知课文。如教学《口技》一课,我范读了中间的三段,当我的声音随着文章的内容起伏变化之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全体学生为口技者高超的表演水平所倾倒,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㈡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鉴于这句话的启发,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步诵读时,要求学生不要加字,读准重音、节奏。教《陋室铭》时,指导学生注意准确把握节奏、重音和语调,来进行朗读。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中的 “山”、“仙”、“水”、“龙”均可作为重音。

㈢巧将文章趣读

文言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朗读者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言文朗诵教学时,要预防出现以下三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只求学生会读,老师不加以指导和评点;二是教师只放录音带而不范读,我主张老师最好要亲自范读,同时配合表情、动作等体态语;三是读前缺乏对作者所寄之情的指导。要让学生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悟中读,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所寄之情,并产生共鸣。

只要抓好朗读这条主线,积累与翻译和课文理解这两个基本点将游刃有余。

二、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翻译。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提高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来帮助解决新问题。其次,要在积累方法上给予指导,积累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归纳,让学生能轻松积累文言实词。如:“毕”的含义:①众妙毕备(全,都);②群响毕绝(全部);③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

在重视词语积累的同时,准确翻译句子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课题。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翻译时,将翻译技巧的指导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翻译句子能力的培养。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句要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语言优美自然。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几种技巧:

留:国号、年号、官职、器皿等专有名词,可照录不译。比如:“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庆历”是年号,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翻译的词。如《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翻译时应该括号的形式补出省略成分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指导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一句中的“秋毫”两字直译就成为:“秋天里鸟兽的毫毛”。意译:最细微的事物。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如《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句中的“天下”、“宇内”、“四海”、“八荒”这几个词其实是同一个意思,翻译时可以凝缩的。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句中的“自信”就是两个单音词,翻译时对“自”扩展成“自己”,把“信”扩展为“相信”。

更要提醒教师在培养学生翻译技能时,要有极大的耐心,要结合不同的句子灵活运用这几种技能,要不厌其烦的在每节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

三、简谈对课文的理解

多数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力求讲深讲透,可是多年的教学让我感觉到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谈两点思考。

第一,设计问题要精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切忌鱼龙混杂。

教师和学生可参阅的教辅资料太多太杂,教师总感觉给学生多讲点内容是没有害处的,殊不知这其实是“石崇有意,绿珠无情”的一厢情愿。

第二,教师敢质疑才能鼓励学生质疑。

相同的作品,因人生体验的差异,在理解时可以见仁见智。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个性的意见,言之有理时,就应该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古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 。”只有教师敢大胆质疑,才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显而易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口技表演者就只能靠一张嘴发声。这与魔术表演完全不同,魔术表演需要简单的道具来衬托表演者的技艺,但口技表演根本与道具无关。怎么能起到从侧面衬托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呢?我经过反复的琢磨,我认为课文中两次提到简单的道具,可能是作者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看到的而已,并不是后来的学者们研究设计的课后问题说的那样。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设计纯粹是对学生认知的误导。

简言之,文言文教学只要以重视朗读为主线,抓好词语积累与翻译和课文理解两个基本点,就可事半功倍。

第7篇

    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义)、句式、修辞、官名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读”没有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②“满堂灌”解经式的教学,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③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大都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没有情趣,没有活力。④对《课标》要求领会不深,对教材编排体例理解不够。

    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文言文学法文言文学法三字诀——“读”“说”“疑”

    1、强调“读”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宋代朱喜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干遍,其义看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大大强化了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感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

    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诗文的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如《曹刿论战》中“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有利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雄伟抱负。语言的美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下一步的背诵奠定了基石。

    3、诱导“说”:

    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换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

    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例如毛伟华老师教学《童趣》时,设计的扩展对话是这样的:

    扩展对话:在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探究。

    ①、《新遂昌》要出版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能通过时光隧道去采访沈复,你会对他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4、勇于“疑”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研究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教者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尽量少用传授式教学法,实施“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法。

    文言文的注释工作还需大量提倡怀疑开拓精神,因为教材注脚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现行人教普通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愚公移山》一课,“荷担者三夫”注释是“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这里的“三”值得商榷,“三”不应是实指三个,而应是言之其多,译作“几个”,古代“三”言之其多是公认的;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与“杂然相许”可知不只三人,而是一大家族。为此,此句应译作“几个成年男子”才正确。其实,教材里还有好些地方值得怀疑并深究。所以,我们不能过于迷信和崇拜权威,也不能崇拜老师。怀疑促进探索,探索找出真理,科学就是求真,创新教育更值得提倡怀疑精神。

第8篇

因此,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大力推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已迫在眉睫。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促学,提高教学效果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者可根据需要适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1)模拟情境,上台表演。以《陈涉世家》为例,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陈胜、吴广等人,生动地再现历史故事,对人物的性格又增加自己独特的理解,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2)创设情境,激烈争辩。《桃花源记》一课,可对桃花源的真实性及陶渊明创设这一虚拟世界的目的进行激烈辩论。(3)虚拟情境,写作对话。教《愚公移山》时,在解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拟想假如现在我们正与愚公面对面,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完成短文“愚公,我想对你说”。

2.重视诵读,读出情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让学生尽情去读,用心去读。学生读时,教师也要作适当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等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感受领悟。

3.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当堂解决,不留“后患”。这样做,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何乐不为?

二、构建新颖的教学结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1.组织自学环节。

⑴必备条件。学生需备有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时,就能根据老师要求围绕教材、依靠工具书进行积极的思维。

⑵自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文言文可提出这样的自学目标:①能准确流畅、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②能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字词,疏通课文大意。③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④理解文章主题。

⑶学生自读。学生对照提示和注释初步自读,读思结合,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

⑷教师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思考题、预习提示、注解等课本材料自学,并不断了解情况,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不失时机地帮助。

2.交流释疑环节。

在自学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其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前后左右讨论,形式多样而不显单调。

3.小结应用环节。

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总结,可夯实双基。文言文知识零碎难以把握,容易混淆搞错,更需要及时恰当的小结和强化训练。

4.诵读感悟环节。

文言文字词教学是个难点,主要通过诵读体会感悟。文章的理解也是通过读来慢慢达成的。文言文教学实词、句式是突破口,虚词是难点,诵读是关键。

三、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前后联系法。

第一,前后联系可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媵人持汤沃灌”一句,其中的“汤”怎么理解,我提醒学生回忆《两小儿辩日》中的“及其日中如探汤”一句,这句中的“汤”解释为“热水”,再结合句子,不难探究出此句中的“汤”也应解释为“热水”。

第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对新旧课文的理解。教《醉翁亭记》时,引领学生探讨主题,联系《岳阳楼记》,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第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如《出师表》一文中“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我联系“秋”字的多个意思,特别是成语“多事之秋”,学生很快明白这句中的“秋”解释为“时刻”。

2.古今打通法。

由于文言文语法习惯和现代文相差较大,词性变化、语义分歧、语法特殊,透彻理解很难。就必须将文言中零碎孤立的知识通过对照应征,古今联系的途径体系化。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许多词语的语用和语义是相通的。如《桃花源记》中“便舍船”的“舍”是“丢弃、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逐末、舍己为人等,这些句子词语中“舍”的意思是相同的。

3.古为今用法。

第9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工具,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学好文言文,对中学生非常重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化,一味强调灌输。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使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使整个教学丧失了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直接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文言文教学模式化十分突出,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解题――介绍文学知识――正音、断句――朗读课文――字、词深析――串讲文句――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讲解练习、做题巩固――背诵记忆”的教学模式,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知识为中心,教学目标偏差,一味强调接受。长期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囿十“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和排斥心理。纵观我们的课堂,“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应试题型训练”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句子的翻译也就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于是,为了寻求意义的精确理解,讲解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字求其训,句必索其旨。这样,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无全。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全背离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教师讲得不厌其烦,俨然诵经的僧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几成速记高手。如此的课堂还有多少趣味可言?如此的学习又有多少实用可言?

3.教学方法单调

以诵、记为中心,应试功利性强,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应试知识的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课文,记住的是“考点知识”,却没有达到“精神致用”的目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要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于是,为了进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2.引导预习自读

引导预习自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预习、自读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十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自读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据了解,有的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有的认为文言文不像现代文好读,也不易看懂,因此读得很不主动;还有的认为反正老师要从头到尾全而地讲解,因而有依赖思想,只等着老师详讲和分析。这种被动地学习局而是必须努力予以纠正的。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教师要逐渐改变逐字逐句讲解的死板模式,清除学生的依赖思想。然后,人胆放开学生的手脚,加强预习,引导学生自读。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读方法:以独立阅读与思考为主,结合课文和注释,划出生字难词,自己查工具书,并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准备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3.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自其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即使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为此,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准确地诵读,课后更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多读。诵读的形式很多,如教师的范读,分角色朗读,自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互相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三、结语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浅谈中学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方法初探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那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本人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是:

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文言文素质修养。

知识的迅速更新,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加宽,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语文课堂的闭塞,教学方法的不能运用自如,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识量的偏狭。韩愈《师说》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明道,怎能“传道”?教师无学业,怎能“授业”?教师不能深入了解知识的精蕴,又怎能解学生之惑?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现在要求教师要有源源不竭的泉水,如果教师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怎能为人师呢?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我们教师如果仅仅依靠一本参考书来面对莘莘学子,又怎能不捉襟见肘呢?“学高人之师”的古训,“名师出高徒”的俗语,都生动地说明学识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

二、教师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一直被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字、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

三、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朗读和背诵是中华民族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在,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蕴涵着智慧和规律,熔铸着真诚和情感。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形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和设计。教无定法,读亦无定法,但朗读最终目的是要为阅读教学的实际服务。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加强朗读指导。朗读时,人的脑、眼、耳、口等各种器官协调配合,又各司其职。这些器官在生理运动状态中,又处于理性感悟状态。运动中感悟渐趋加深,感悟中运动更为有效。在这种交融状态中,便会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悟性感觉。这种感觉便是语感效应。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少分析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朗读精彩语段。朗读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指导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味,读出情。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分为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自读、默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诵读状态,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如历其事,享受语文带来无穷的乐趣。坡也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生在粗明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能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文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语感,进而接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教师要注重文言文的现代意识。

第11篇

文言文教学翻译能力,学生文言文,即古代汉语中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应如何上好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课改要求,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把“读”摆在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位置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就曾说:“学生学古文,如果只限于听讲,不读不背,那效果必等于零无疑”。多读熟读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读顺、读懂。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句。若不经老师领读并告诉其音节停顿,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其义的。因此,我每次教文言文课,总是在早读时安排一些领读文言文的时间,待到按计划教到某篇文言文时,学生已无任何陌生感,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注释默读,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进而弄懂其含义,实践证明,此法确实管用。学生读得多了,要求背诵指定的内容便水到渠成了。

二、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

语文大师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重在传授方法。给学生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化难为易”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实词教学是个难点,其难点在于一词多义。必须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现代文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方法,让其逐步掌握。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两个“前”解释不同,词性也不同,在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比较弄懂前者为名词,译为“前面”,后者为动词,译为“上前”。在讲授这一类词时,要求学生逐一做成卡片,学期结束后再整理成册,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实词词汇。文言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原因是不少词语学生在小学未见过,如“乎、焉、矣、哉”,有的词学生在小学虽见过,但多以双音节出现且意义单一,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区别古今用法之差异,尽量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之”字,表意十分复杂,教学中要一例一例地讲,期末复习时再总结归类,让学生一一举出例句,并做成知识卡片。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积累文言词汇,感悟古人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基础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五字法”翻译法,即“留、删、补、换、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屠惧,投以骨。”(《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三、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文言文作品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想象能力、领悟能力的培养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在语文课上着力培养。

1.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指的是读者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联想、想象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作品提供的材料,进行的合理性扩展。所以,在联想、想象活动中,既要注意合乎生活常理的逻辑,又要注意有时需要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例如《夸父逐日》结尾中夸父追逐太阳而渴死在半路上,其手杖化为桃林后的,教学时让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当时夸父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夸父你会说些什么,为什么夸父的手杖会化为邓林,通过学生的想象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习夸父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2.领悟能力的培养,领悟指的是读者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领会。鉴赏中的领悟含有明显的理解因素和解释活动,但它是一种感性悟解活动,渗透在知觉和想象的整个过程中。培养领悟能力,不仅要在知觉水平上领会把握作品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而且要融入作品中,把握作品的神韵,进行移情发志、超然忘我的想象。教学《夸父逐日》中,学生便可进入想象领悟所兴发的境界而超然忘我,在想象领悟中,学生跟随《山海经》记载,仿佛看到了夸父追逐太阳而死之后,其手杖化为桃林后的景象,让学生产生无限的想象,继而学习夸父为后人造福的精神。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互动教学法;诵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27-01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化、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选择的文言文作品都是十分经典的,这些作品对于改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因此,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互动教学法

建构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其主要强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索与交流,转变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法不单单可以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文言文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角色互动。角色互樱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交换,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尝试让学生从听课者的角色转变为授课者的角色。例如,在《出师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然后每个大组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组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归纳分析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常识等语言现象,并且推荐一个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讲解。教师在每个小组讲解完后稍加点拨即可。第二,表演互动。初中很多文言文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表演互动来体现互动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例如,在《塞翁失马》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善术者之父以及其他角色,设计扮演“马无故亡而入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设计扮演“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等。这些情节与语句都是人物性格的精髓之处,学生将其捕捉并且通过自己的演绎与表达展现出来,这样不单单可以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同时还可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文章内容,积极主动开展学习。

二、诵读教学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看似传统,但是对于当前文言文教学来说十分有效。初中阶段所学习的文言文大多句式整齐,押韵上口。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形成一种情感,有助于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与主题思想。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只有认准字音,读准字音,才能够体会文言文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在正字音的过程别要注意文言文中出现的异读与通假字情况。例如,《陈涉世家》中的“陈胜者,阳夏人也”,其中的“夏”读作“jiǎ”,并不是传统的读法“xià”。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注释。学生初读时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意思,但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就可以初步了解大致的含义,降低诵读的难度。例如,《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鸿鹄之志”,很多学生都不知道“鸿鹄”是什么意思,在诵读时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这时可结合书中的注释“鸿鹄,即为天鹅”来理解,“天鹅”的对应者为“麻雀”,而“陈胜”则对应“佣耕者”。如果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注释,那么即使教师不进行讲解,也能够对文言文的含义与中心思想了解大概。在采用诵读法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更加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教师范读是辅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参与。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例如,用笔标注教师范读中停顿、重音的地方,关注教师范读的韵律、节奏以及声调。第二,读得声情并茂。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有丰富的感情。例如,范读《出师表》,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教师的声音略带哽咽,加上投入的表情,可以让学生陷入对文章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深思中。

文言文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互动法、诵读法外,多媒体法、情境法都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1] 翟朔颖.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