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时间:2022-12-24 14:33:25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1

(一)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一、陶渊明、王维二人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同点:

1、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大量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们以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笔触对田园风光进行描写,实为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陶渊明生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的东晋,祖上陶侃也曾做过高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青年时期他主要生活在乡村,清新宁静的田园风光陶冶了他的审美情趣,几经官场沉浮,41岁时任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从而远离官场。归隐以后,他常与乡间野老为伴,谈论“桑麻”之事,这以后都成为他田园诗的素材。

王维生在官僚地主家庭,但家世并不显赫,并且相对贫寒。青年王维富有进取精神,怀有伟大政治抱负和理想。但他同时又是软弱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中深感孤独厌倦,但又不能离开官场,所以他寄情山水,写名山大川,写秀丽乡村。

2.二人在田园诗中都描写了劳动场景。二人既然都描写了田园风光,就免不了要写田园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乡间劳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美好的农田劳动体验,透露出作者对躬耕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虽然“草盛豆苗稀”,种豆人并不在行,但“带月荷锄归”,诗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而夹道而生的茂盛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又都为劳动生活增添了生气。

再看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看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在这如画似的雨后田野中,怎能没有人呢?景中有人,景边有了生气,诗的最后两句就点出了人物。看一看正在田中忙碌的男女老少,便知道农民们在农月中是多么珍惜这雨后的时光:全家出动,劳动在田间。

二、陶渊明、王维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的相异点:

1、虽然二位诗人在田园诗中都有过劳动场景的描写,但仔细看来又有不同。陶渊明毅然归隐后过起真正农耕的生活,虽生活艰苦,却乐在其中。躬耕的艰辛和与农民交往的生活体验,充满农村生活气息,成为陶诗最有个性、最有特点的部分。在诗中,陶渊明把劳动看作崇尚自然的一个内容,是一种信念,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但是陶渊明的晚年物质生活还发生困难,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2、王维是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特色的杰出代表,但由于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王维将田园诗的题材进一步扩展,放眼山水,开始描摹壮丽的山河图景。早年的王维,仕途得意,曾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丰富的生活,开阔的视野,使他的诗歌也有写雄伟壮丽,洋溢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

3、二人在诗歌内容方面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陶渊明由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诗歌中透露出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官场的厌恶。他的诗中充满了诗人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虽在人间,却不受统治阶级喧扰,已与上层社会相离。而王维由于自身弱点,身处官场,而又无能为力,加上家庭的熏陶(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兄弟也是“居常蔬食,不尝荤血”),所以潜移默化中,他的诗打上了佛学的烙印。

(二)艺术手法方面的异同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同点:

王维创作的田园诗风格明显受陶渊明的影响,他也比较仰慕陶渊明的为人,所以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是有共同点的。总的说来,二人的语言都质朴自然,无刻意点染的成分,寥寥几笔便能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而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又流露出真情,创作出独特的意境。可以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同样妙不可言,平淡的语言既写出了自然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陶渊明、王维二人艺术手法方面的相异点:

二人作为田园诗的杰出代表,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加上王维对田园诗题材的创新和发展,二人在艺术手法方面又表现出不同点,表现在:

1、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诗人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情与理、与景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2、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幅幅素描,那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像是工笔画。由于王维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的诗自觉地把绘画艺术吸收进来,真正体现了“诗画一家”的特色。王维的诗有不少借鉴了山水画在构图、描绘、渲染等方面的具体技巧,充分展现了诗中的绘画之美。下面就试举几例:

第一,结构布局方面。王维的诗所展现的画面往往给人一种无心经营却又精心结构之感。如《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线条勾勒和意象组合的方式成画,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交使画面宏壮阔大。

第二,色泽运用方面。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王维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的展现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作成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黄鹂之“黄”,对比鲜明,在加上“漠漠”、“阴阴”叠字的映衬,使这首诗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再如《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还注意到了冷色和暖色的对比运用。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2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美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並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中有画,宫商迭奏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请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还有其它一些诗作也达到了诗画乐合一的境界,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诗人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嵩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这是一部最美的终南山风景片,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画面十分丰富。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一问一答的唱和声,使画面中有音乐,有动感。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画,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等。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在王维属于写境的诗中,总是善于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之处,并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也把主观感情表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如《辛夷坞》:

木末茉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落。

这诗只是写景,但景物形象中却蕴含着悠远的禅意,令人寻绎不尽。王维信奉禅学,带着作为他世界观组成部分的禅学意念观物,他不但看到了辛夷花的美丽,更发现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默默地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诗人的心境亦复如是。他好像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这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诗人找到了客观景物与主观禅学意念的契合点,所以虽只是写景,那离世绝俗、超然物外的禅意却被表现了出来。还有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在诗中王维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

在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方面,王维的诗具有天工化成、自然入神之长,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写所见到的终南景色,虽只用云起时三字,却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可谓以一当十,而这水穷云起之景又与诗中所表现的那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意兴正相契合。 三、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王维的母亲是个佛教徒,他从小就受到禅宗思想影响,丧妻后他即独身修身参禅,中年以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潜入空门,晚年的他则干脆“万事不关心”了,唯有参禅悟道。所以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使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创造出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

在王维的诗中,禅味最浓的要数作于辋川的那些诗。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美,达到了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的境界。

还有《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当然,王维直接以禅语入诗的诗歌,更是充满了禅意。如《过积香寺》:

不知积香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前六句写诗人寻访积香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古木”“无人径”、“何处钟”突出了山的“深”、寺的“僻”,“咽”、“冷”二字则更见山之幽、之深,寥寥数字营造出幽静空寂静的意境。后两句直接以禅语入诗,抒写了诗人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扰,遏除妄念的心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3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山水画 诗品 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时期涵盖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就文人画而言,究其源头,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当属其一。

溯源山水画史,有将王维作为山水画始祖之说,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渊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东汉墓室壁画、初唐敦煌壁画都有水墨山水画的影迹。盛唐时的吴道子已将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确立起来了。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的画作并非像诗作那样传世颇多,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和《济南伏生像》等流传至今,而山水画作却只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寥寥几件。我们在解读王维画作的时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是顺其自然地借助其诗作来比对和思考。这样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维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读其山水画作的线索。

一、以诗意入画,以画义入诗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①。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山水诗在构图布局、创造意境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可以互相沟通的美学规律。

诗与画原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画是存在于空间的形式,诗是存在于时间的形式,画是视觉艺术,诗是听觉艺术。从主体内容来看,诗主要偏重于抒情、写意、表现画主要偏重于理智、写实、再现。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与画的结合,实际上是再现与表现、情感与理智、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的和谐结合⑴。中国古代典型艺术以表现、抒情、写意为基础,因此,中国古代典型艺术和美学的基本品格是“诗中有画”,诗的表现性决定了中国古代典型艺术的本质品质。王维作为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其开先河创立的文人画体作为中国最为独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绘画,它不仅具有诗的表现性特征“诗中有画”,而其“画”(“诗中有画”的“画”)也完全被诗化了。

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理解上,有人认为:王维的诗是有声音的绘画,是使诉之于听觉的有声之诗获得了视觉的无声之画的感受;也有人理解为:王维的诗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呈现给人们,所画的画,像一首首田园诗那样优美抒情。在我们了解了王维艺术创作实际后,认为这些理解、解释都有偏颇之处。王维的山水诗不是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而是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在他笔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个个细部的描摹,而是浑然一体的气象。诗人用这种方法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从大处落笔,把汉江给予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王维的山水诗是以情韵见长,常表现一派空寂的意境,由此我们来看他的山水画作《雪溪图》,这幅画是画江边的雪景,远处江中的船夫正刺篙前行,姿态非常优美而具有神韵,近景寥寥几棵枯树冬枝与朴素民舍相伴,画幅中大面积皆是寒江白雪,渲染了一片无声空寂的气氛。再看《江山雪霁图》,更是寒山与枯枝相伴,空寂肃穆。这种似有画外之音的诗意悠长使我们真正了解到王维的绘画艺术是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美学原则的。

二、文人“诗品”与画家“逸品”

唐代艺术实践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学的成就,特别是“诗”的成就,就其影响来说,是最大的。王维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遗留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诗歌的见解,唐代也作了系统的归纳,影响较大的作品,是晚唐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该作品列出24种品第,它们是:“雄浑”“冲淡”“纤核”“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绚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就司空图本人对待艺术诸“品”的倔爱而言,似乎是在“含蓄”品中⑵。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对诗的欣赏要“辨于味”,“辨于味”就必然要对作品再三咀嚼,这就是艺术欣赏的“体会”和“感悟”的特点。实际上,艺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含蓄”。“含蓄”是艺术普遍性的规律之一,因为有“含蓄”才能使人产生“联想”。有“联想”才可能有所“感悟”。《终南山》是王维的山水诗中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最后两句撇开山写人,用人衬托山,更显出山的崇峻与广袤。《山中》一首极其富有情趣:“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它翠得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一首小诗只20个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图。不难看出,王维的山水诗作尤为体现了诗品中的“含蓄”一品。

唐代除了对于诗歌归纳了品第之外,绘画艺术也从书法引申来了品评方式:“神品”“妙品”“能品”及“逸品”。前三品每品又再分上中下三等,说明这三品的容量范围较广泛,但“逸品”则不分等次,说明“逸品”地位特殊。其次,“逸品”和它们最根本不同的标准是不强调“师承”的“合规入矩”,相反,它必须是“不拘常法”,换句话说,它重视的是作者本人的“独创”。随着文人越来越多地介入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及鉴赏活动,“逸品”地位扶摇直上,成为高居于“神品’之上的最高等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阶层艺术思想的基本特色。

三、诗画绝迹与生平仕途

王维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辋川别墅,太原祁县人,19岁取进士,奉使出塞,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险遭杀头之祸。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 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他才思横溢,多才多艺,又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更是一代山水画宗师。王维曾自制诗说:“当世缪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大概是他诗名太大,几掩了他的画名,所以,他要吟诗自叹一番。

诗人、画家王维为了摆脱官场倾轧,隐居于“辋川别墅”,里面竹洲花坞,亭台轩榭,辋水环绕,淙淙流淌。王维就在这里过着徜徉山峦林壑的隐居生活。就在这种情形下,王维创作了一首首极富魅力的山水诗,又创作了一幅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画。

王维爱画雪景,画的别出心裁。《雪溪图》表现雪天平远景色,房舍、人物、船篷等不慎却切,但在表现雪景上却造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于画中小屋边,画枯树数株,权桠挺立,饶有雪意。他的《雪山图》、《江山雪雾图》,写雪景都不一般,均表现了一派冬雪乍晴、气象萧瑟的画面。此种画境与王维仕途生涯中体会到的凄凉、朝不保夕境地有一定关系。

王维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嵩山地近东都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遗,又为朝官,做了两年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就在闲居和这样的官职变换中,他度过了许多年的时光,而进入中年,此后或隐或官,所为官为左补阉、库部郎中,品阶虽稍高了点,但仍为侍从闲官,总不得意,这样又过了10年。王维50岁时,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服满后,又做了几年的文部郎中。进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乱中曾陷于叛军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但他的心依旧追随唐王朝。安禄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宫,王维闻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有人提出王维凝碧宫诗可证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死罪,唐肃宗特批原谅了他,不但不杀,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可谓不幸中之大幸。这时,王维已57岁,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60岁的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只任了一年,第

四、王维诗、画体现的艺术精神

中国远在诗经时代,即可发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的文学皆源于五经。这是与政治、社会、人生密切结合的带有实用性很强的大传统。因此,庄学思想,在文学中的山水田园,依然会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这对庄学而言,还超越得不纯不净。庄学的纯净之姿,只能在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中呈现。

王维作为文学家、诗人,其文学修养中饱含根深蒂固的庄学思想。山水的基本性格,是由庄学而来的隐士性格。性情不能超脱世俗,则山水的自然不能入于胸次,所以山水与隐士的结合乃是自然而然的结合。

王维的山水画作是以水墨代青绿,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他对水墨鼓染的追求,影响了唐以后文入画的创作。玄乃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水墨之色,乃不加修饰而进于“玄化”的母色。由此可知水墨是颜色中与玄化最相近的极朴素的颜色,也是超越于各种颜色之上,为各种色彩之母的颜色。这是颜色的“自然”。所以说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其山水画之所以以水墨设色,这与玄学思想背景是分不开的。这种玄的思想所以能表现在颜色上,是由远眺自然山水所启发出来的。因为由远处眺望山水,山水的各种颜色皆混同一体成为玄色。同时,水墨画之所以能具五色,而称之为“墨彩”,不仅是观念上的,并且也需要技巧上的成就。水墨的出现,是艺术家向自然的本质追求。

注释:

①(东坡志林)

参考文献:

[1]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2-125

[2]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98.11 9-12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9-295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4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诗中有画;以禅入诗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讲述单篇诗词的同时有必要就某些类别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分析,以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吸收和深入地把握,比如乐府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体诗等。以下,我们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为例,探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审美特征以及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审美特征。

王维,字摩诘,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王维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王维正处年少轻狂时代,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依托,极富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写出了《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名篇;后期,王维看透世事,避世自修,着力于描写自然风景和隐居生活,表达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佛教居士的隐逸生活,优雅、清丽、禅意和诗画合一等成了这一时期的主题,山水田园诗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部分,留下了《竹里馆》、《鸟鸣涧》等诗作。

在此,我们要探究的就是王维后期所创作的艺术成就极高的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并以此介入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去。我们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两大审美特征:其一是诗中有画,其二是以禅入诗。其中,“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禅入诗”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独特审美特征。

以下,我们就这两个审美特征展开讨论。

一、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审美特征:诗中有画

北宋大文豪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诗画兼通的才子,坡也是,两人可谓惺惺相惜,跨代呼应。因此,坡才能深得王维诗之三昧。以此,我们认为,“诗中有画”是诗人兼画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要审美特征。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笔下的秋日之美景,清新可人而又生气勃发,此诗中既有景物的描述,又有诗意的表述,诗与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令人为之倾倒。“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夜晚,细雨微停后的群山沉浸在一片宁静和柔媚之中,雨后初生的清风徐徐吹来,空气为之一扫多日的阴沉而变得清新怡人,大地洁净,人心涤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时,皎洁的一轮明月走上前来,洒下斑驳的清辉,清澈的泉水轻轻地流淌在山间石溪之上,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围绕着空阔寂静的群山,在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两句诗写景如画,读之如同一卷寂静清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此美景,怎能不令人为之倾倒呢?!而后,诗人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在此时,寂静的竹林里传来了银铃般的脆笑,哦,原来是美丽动人又勤劳淳朴的洗衣女子三五成群地下来了,莲叶浮动,顺水而下的渔舟来到人们面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这两句诗如同特写镜头,似乎不经意间写的“浣女”和“渔舟”为这幅山居图增添了很多的人气。最后,诗人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两句话化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反用之,本意是劝服王孙走出深山、走上朝堂、为国效力的,王维在此却说虽然春天过去了,春花凋萎了,但是秋天美景也可以留恋,山中的秋光也是美丽可人的,王孙不必感叹惋惜春的离去,即使在这秋天里也可以完全享受到自然的美景和人心的清洁。在此,诗人以“王孙”自喻,以“山中”和“朝堂”相对比,用诗的手法隐约的写出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迷恋,表达了自己志当存高洁、远离人心险恶之官场而留存纯净空灵之山中的坚定信念。

此诗中有情有景,可见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亦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这一主要审美特征。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审美特征:以禅入诗

王维晚年好佛,素有“诗佛”之称。王维受佛理的启迪,把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想渗透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把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和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结合起来,写出了很多的传世名篇。清代学者沈德潜说王维“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此即“以禅入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名篇《辛夷坞》:“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开放在深山之中,虽然象美丽的出水芙蓉一样清丽可人,却因为生在深山远涧旁而无人寇芳,静悄悄地随着春光而憔悴、飞落。此诗写了辛夷花开又落的整个过程,看似随意而为,却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诗人以平实的笔触烘染出了辛夷坞春景幽静而又寂寞的情调,令人产生了“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联想,让人想到了韶华易逝、美人迟暮,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呢!这些生长在深山远涧、无人问津、无人关心的辛夷花,完全依靠自然规律开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生死,既没有花开绽放的欢乐,也没有花落凋谢的悲哀。辛夷花华丽丽地开了、平淡淡地落了,无人知晓亦无人过问,这也就是禅家所修行的“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境界吧。

王维深得禅理,“以禅入诗”,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写出了意象空灵、境界清幽的山水田园诗,这是诗家之幸,也是佛家之幸。

参考文献: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5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深远影响 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世之道与当时出现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过坎坷,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旧能够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喜欢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然流露出他对归隐山林的无限向往之情。

王维的诗是综合各个方向的好的地方、各个角度来表达他诗的意境。对于王维的一生来说,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顺不同的是,王维是一个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的诗人。

一、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的共同之处

(一)从题材的角度来说

都是从山水诗的角度出发,结合田园诗和作者的感情来进行描写,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着活力,生动有趣,王维和孟浩然的写作手法就可以将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多层面表达个人感情,提高了诗歌的质量。

(二)从艺术手法来说

几乎都是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叙事文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一个场景,其诗把个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诗作平淡无奇,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但是却总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属于平淡的诗风,属于“清”派

在描述上会给人创造出一种非常闲静清远的意境,这也是我认为的田园山水诗的艺术传统所共有的、所表达的。王维的诗大多数是“清”,孟浩然的诗是淡

(四)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荆扉。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刚入夏天的黄昏在乡间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十分安静静谧的乡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满着诗情画意,一幅浪漫的乡村风景画,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诗中也充满着白描手法,这样的手法使整个诗歌更加精致,很多东西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可谓是点睛之笔。就他的名篇来说《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在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的真实写照,孟浩然是一个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畅,总有坎坷,所以渴望着安静的田园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

(五)写作的选材上

几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过这些简单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随处可见的风景来表达着对生活很细微的但却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着大道理,文笔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说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很简单纯粹,但是就是可以体会出一种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数都会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的诗歌中经常是静态的景物却会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好,表现出了田园山水的特别的情趣和意蕴。其实田园山水诗中的动就是为了衬托静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静的这种氛围意境的美好,来达到诗歌中田园山水诗的艺术效果。例如《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刻犹眠。在我看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满满枝头盛开的桃花还带着清晨的晶莹剔透的闪闪发光的水珠,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让人分外欢喜,花开得更娇艳。远处是嫩绿的草丛,在淡淡的弥漫的晨雾中更加的鲜绿,让人欲罢不能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突出了静的闲适和悠然自得,我想诗人在作此首诗歌的快乐也在此处了吧。孟浩然的诗中这样的手法也不在少数,比如《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歌是描写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时候,天空的晚霞将天色染成了让人昏沉的色彩,乘舟归来的人儿回到鹿门,在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过归人,在船到岸的岸头的争吵还有家家户户的烟寥寥升起,这样的动态描绘,将不同的景象描绘在一幅画面里,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让人反而觉得这样的乡土人情是多么的亲切。同时期也表达此时作者对于这样的简单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王维的诗歌会注意到自然界万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变化,比如光线的明暗变化。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的: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终南山》中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它们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对一天不同时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就绘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精美画卷。而孟浩然的诗歌中的诗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现出大自然景物的本来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实不管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这样非常恢宏气势的描写更加加深了整体美感,更加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想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增添了太多的绚丽的色彩。

第二,王维和孟浩然在诗句的整体的把握上是不一样的,王维的诗句诗词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方法,他会在传情答意的过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会在感情的表达上调节一种色调,并表达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对象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点点之间的联系,采用恰当的色彩来渲染情绪,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写出的诗歌更加让人愿意去深刻探讨,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诗歌的画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萍池中的轻舟回荡,归舟以后的绿萍慢慢地恢复,突然间又被垂下的杨柳打开,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写出绿萍、春池、翠柳的形态,同时运用了绿色的一系列的色彩来表达绿的深意。王维这首诗中绿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大脑,满眼的绿色,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也同时流露出春天春风让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来让多少人扫去了心头的烦恼和忧愁。绿色是让人心情变明媚的色,它代表着平静和安定。王维的诗歌经常会采用绿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绿是一种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开元盛世,有着一腔的报国热血,可是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几乎都是选择悠闲自得的生活,喜欢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将他那一颗报国无门的心也投入到这样的美景中,去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淡”。从他的每一首诗歌中都可以体会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风。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诗歌大多都是表达归隐山林一种闲适的情感,每一句诗歌都不是充满着活泼绚丽的词语,足够的朴实无华,但品味起来却是深远无穷,意境深刻。诗歌中总是充满着淡雅,这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语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不同于陈子昂的朴实却充满着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种浮夸艳丽的感觉,就是清新隽逸。其实,孟浩然的诗,如果你不仔细品味,你不会发现他的诗歌的显眼点、亮点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尝,你就会发现他诗歌中的香味,他的诗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如果你不够有足够的耐心,我认为你是品尝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这样特别的风格我认为和他的本身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静悟,如何心里保持静待,所以他的山水诗是让人有清旷淡远的感觉,但是却不是平淡无奇的,是平淡中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或许每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会觉得写得十分不费力气,但是细读你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自然地表达着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手法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时,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好河山、壮阔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他自己隐世生活的描绘,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见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对乡村农家生活的反映,就是这样的简单,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却表达着很多的个人情感。孟浩然的诗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维是采用点的结合,孟浩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诗歌缺乏强烈的色彩上的差别对比,但是孟浩然他会运用从高处入笔,随意地结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会营造出一种平淡深远的氛围。同样的孟浩然的诗歌表达的多是感受,他对山水田园画卷的深刻描绘是比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画相比较,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多变的。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充满着不同格调和风格,有时候王维的诗歌非常的大气或是说气魄恢宏,所描述的场景是十分开阔的;但是有时候王维的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就是十分的细腻甚至可以说把事物描绘得十分的深刻,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更加应该说的是王维擅长用点点结合的方式,增加颜色的渲染,来活灵活现表达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维在写作上甚至会用层层叠叠、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通过层层加深的手段让诗歌的色彩更加的鲜明,所表达的更加透彻。王维有时候会追求生活在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心境,因此很多这样的山水诗人会很愿意生活在寂静的环境中,体会这样一种别样的快乐。

三、结语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田园山水诗中,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中却充满着很多作者个人的感情,也让后代人对诗歌有了很深的体会。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作家,虽然两人在写作的艺术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但却都有着各自让人欣赏的地方。他们二人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出的氛围让我们这代人对古代的山水田园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古代文学文化进行深入思索,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推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我相信,这样的历经千年时间洗礼的独特诗风会在当今也会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6

王维前期生活积极仕进,思想比较奋发向上,其创作的基调积极乐观。后期由于朝廷的党派纷争则亦官亦隐,因此他的思想也趋于消极遁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得幽静恬淡甚至带有枯寂之感,在后期的诗作中多是山水田园诗为主,重在反映宁静优美、恬适安详的意境。

王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曾被推崇为"南宗"之祖。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雪渡、村墟、栈道、晓行、捕鱼为题材,善作平原景,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他创有"破墨法",对以后中国山水画有其深远的影响。王维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王维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画中所见,"他作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今传王维的绘画作品有《雪溪图》、《江山雪图》《辋川图》均为后人的摹本。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象"

刘勰在《文星雕龙・神思》中认为" 驭文之首术"是"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驾驭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明确"意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明代王夫之言"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或者说特定的"象"总要表达特定的"意",一定的"意"总要借助具体的"象"才能表达出来。

对于绘画中的"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和"形象的意义"的统一。这个"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具体可知的物象。"意象"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对具体物象有了感受后,产生的情感联想,结合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东西,北宋时的苏轼说行文也需"胸有成竹",也就是他头脑中早已有一个"意象"存在。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积雨辋川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中的"象"主要有:积雨、山林、烟火、藜黍、水田、白鹭、黄鹂、槿、松树、露葵、野老(作者本人)、海鸥(喻村民),诗人从这些具体可知的物象("象")中引发出思想感情,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就是"意",诗中写幽居之清静而兼寓禅悟,全诗以赞颂的笔触写大自然的静美与农村生活的纯真,虽然无一字提及都市与官场,而对都市官场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厌恶之情,已从言外传出。

针对这首诗运用中国山水画表现,整体以山水为背景,可见是山清水秀之地,从烟火白鹭、黄鹂中可感有世外桃源之妙,特别是颔联众"默默"、"阴阴"使画面有迷蒙幽深之感,此地此景自然联想到归隐之人的闲适生活。所以说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有借助具体可知的物象,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中国画中的"意境"

就自己针对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而言,意境是艺术家通过形象的描摹带给欣赏者心理上的情景感受。"意境"对艺术家而言是在直接感知事物后创作出的作品,给自己的个人体会。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形式。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与欣赏者有所不同。"意境"重在欣赏者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艺术家强加给欣赏者的东西。同一作品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是因为他的感受主要来自作品本身以及个人修养和生活环境所导致的欣赏差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重在一种禅境和闲适宁静的生活。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空山。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重在动与静的结合,以动衬静,如果一首山水诗或一幅山水画,只是描摹一些静止不动的事物,往往让人感觉缺乏生机。此诗开头两句写春夜山间的寂静空旷,"人闲"二字可以让读者产生遐想。作者此时是在园中散步,还是在对月遐思.......。不过在后面出现的"桂花落"时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娴静,因为"闲"才能发现桂树的花瓣在晚风中徐徐飘落。"落"虽是写动势,而桂花悄无声息的下落,更显现出山林的幽静空旷。后两句写静景中的动势,以"月出、鸟惊、啼鸣"反衬树林的寂静和山谷的清幽,给人一种幽深空旷之感,同时在诗中也反映出作者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

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是艺术家将外在的事物融入主观世界创作出的作品,直接面向外在世界,让观者去领悟。如齐白石的一副小品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作者只在画面中画了一条山涧小溪,其中有无数的蝌蚪,题款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的"意境"就是欣赏者自己去感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田园诗对于布景时也有一定的层次,可以采用由远及近、由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方法,为了表现出山水的灵气,可采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完美的表现出美丽的自然风光。例如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水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田园诗,描写雨后初晴诗人眺望到的原野风光。整首诗一个"望"字统领,可以看出是一幅视野开阔的画面,布局是运用了由天空到地下,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方式,"新晴"可以看出是雨后初晴,且是碧朗的高天,给人整体感受是视野开阔,才会有"原野旷"。远看,是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观,是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水的入河口;再由近处的田野到远处银白色的河水,更远处树的葱翠和叠峦的山峰,构成一幅天然美丽的田园风景画,特别是尾联中"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给这幅幽静的画图平添了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都活跃了起来。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构图讲究远、中、近层次分明,这与山水田园诗有内在的联系。中国画的透视在于观察前的非定点性,也就是散点透视。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且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关系。这是一种复合性的透视方法,给绘画构图带来更大的自由性,能达到广视博取"立万象于胸怀",随心经营"写山水之纵横"的目的。这是中国国画的独特之处,他能将不同时空的景物和事件融合在一幅画面中。这与山水诗中移步换景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稍阔,则见其弥小"。他论述到山水画的一些具体表现技法"坚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句话的内在意韵,可以用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来解答。

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的"虚实"结合

在中国山水画中讲究"虚实"结合,"虚"的目的是给观赏者无限的遐思空间,然而"实"重在给人直观感受,从其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王维诗《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写山之高大,诗人站在山上,抬头看,说它"近天都"言其高;远望山的尽头"联海隅"言其远。颔联写诗人的感同身受。"回望"与"入看"交互为用,诗人置身白云缭绕的山中,回头望,分向两旁的白云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继续前行,雾霭又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及。十个字写出山峰的高峻,烟云变幻,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在迷蒙雾霭的烟云中,景物隐约可见。使读者联想到一种幽深高远的意象,此二联中运用虚中见实,形断意联的手法,渲染出幽深旷远的景象。颈联实写诗人立足"中锋"纵目四望,山势之状尽收眼底。由于山间之阳光的强弱有无的变化,显现出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尾联用"实"写见山远而人寡,诗人运用笔断意连的国画技法,点缀出一个振衣千仞的人物与一个淳朴的樵夫的对话,进行点染使全诗境界全出。从而使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人与自然融合的妙境。

五、王维山水田园诗与中国山水画的"色彩"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反映的是一种静谧、恬适的自然风光,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青绿山水画那样的庄重富丽,没有刻意的雕琢和浮躁的痕迹,体现出的是和谐、自由、自然天成的效果也是水墨山水画的风格,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蕴涵着佛道禅理,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例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首句"斜光照墟落:,描写夕阳西下,斜照村庄的景象,作为大背景笼罩全篇,一幅夕照暮归的画图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中的人和物都在一种逆光效果中,金黄的背景,给人和谐的美感,也创造出田园风光中的一种恬淡、宁静的自然美。

附: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纲要》黄宗贤编著,西南师范大学1955年8月版。

2、《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魏永利、殷金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3、《艺术概论》孙美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4、《初中教师之友美术卷》杨佩文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5、《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刚要》杨星映著,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7

论文摘要:本文从王维前后期心态的不同论析心态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诗人前期乐观向上、积极仕进极富盛唐之气,其诗歌豪迈、壮逸;后期他参禅入佛,诗风也更加静逸、恬淡、平和。

王维(公元701一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州人。父亲早逝,母亲笃信佛教,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聪颖多才,21岁中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得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后升至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又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慰军,并留滞节度使幕为判官;安史之乱中陷贼并被迫做伪官,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因其曾写反乱思主之诗《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缙请消己官以赎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责授太子中允,后累迁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重点着重分析其两种心态下诗歌的不同风格。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壮怀激烈,“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开明政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入世的建功理想。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

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浩然开阔的胸怀,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如: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诗中,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浩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后政治的黑暗使王维对政治感到厌倦,对仕途感到失望;而佛学道教中看空一切的思想和超然出世的态度又使诗人虽身在魏阙而心存山野,这两种原因形成一股合力,使诗人中年以后走上追求宁静生活的解脱之路,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但王维从未挂冠而去,直到去世都在做官,他只是长期生活在山庄、别墅而已,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一方面他不必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亩,为衣食担忧;一方面他饱尝官场滋味而投身山水,不像孟浩然等诗人那样有求仕之心,时时流露出怨怅不平之气。他无忧、无愁、无怨,心境平和,恬淡超脱。他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可以无牵无挂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尽情地融入山水,体悟山水,没有孤独寂寞,没有忧思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他的心境和诗风都能达到一种恬淡的境界,形成静逸之美。另外,王维释道并修,佛家虚空境界的追求和对老庄虚静的体验形成他喜好表现自然静态美的审美趣味,特别是隐居辋川以后,王维笃志学佛,终日以禅诵为事,广泛结交各派僧侣,对佛学义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佛学素养深厚,看空一切,忘怀世情。远离长安黑暗的官场,自甘寂寞,产生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进入审美的心境。

王维诗存300余首,最能代表他后期创作风格的是在宁静超逸、平和淡远心态作用下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居秋瞑》展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象,《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溪涧或寺院幽清的景象,而《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辆川集》20首则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精致美妙,脍炙人口,犹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8

    一、“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开拓诗境,形成淡泊悠远、闲适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维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诗歌展现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几句先是描写山中秋景,山色苍翠葱绿,秋味正浓;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宁静。然后视线转向乡村风情:在落日的余晖下渡头一片宁谧,炊烟袅袅升上云天,给和谐的乡村增添一分生气。苍翠的山、熔金的落日,营造出一番生机无限、秋意浓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简单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种情趣寄托,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这首诗又借与知己友人临晚风、听暮蝉、看落日、赏孤烟、醉饮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渊明和接舆,那份高洁脱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这幅秋日晚景图浑然融合在一起,意蕴深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例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不着一字朋友离别后的想念,却在平白如话的平淡中给读者留下余韵无穷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规,不细写相送的情景、话别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罢”将这一难舍难分的场景一笔略过。山路高远,难以再见朋友的身影,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百无聊赖的时光及相见何时的叹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动作中。友人离别已经远去,留给诗人的是漫漫长夜和独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个点名环境,一个说明时间,实写了友人的离别。最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王孙出游不归。春草绿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绿草会随春意如约而至,但与友人能否见面却尚未可知。诗人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王维借想象设置独特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远。

    二、“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组合美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时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善于捕捉山水田园的景色特征,运用自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深远的画卷,抒发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心境。他的“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组合美,常常反映在诗歌的画面层次美和动静结合的图景美中。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如同进入画境,在感受诗人热爱自然的诗情外,还能领略到层次变幻、组合精妙的画意美。《山居秋暝》使是充满了画面组合美的着名诗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丽之景。夜色逐渐降临,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间,落下斑斑驳驳的树荫,洒下一地月色,泉水显得格外清亮,缓缓地流淌在山石之上,发从淙淙的响声,山林变得越发清静。竹林喧动,渔舟下行,莲叶摇曳,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子归来,山居的闲适感油然而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人与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莲、浣女,以有人、有声来衬“空山”,由静到喧,营造出一种空灵、洁净的世外意境。

    这首诗同时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月光和空山是清静的,淙淙的流水更衬出环境的寂静。竹喧、浣女笑和莲动是在安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以喧衬静,动静结合,这比单独写静更富诗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声和浣女嬉笑声,视听相融,使诗歌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寂、明净、深幽的景,正是诗人洁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维对大自然的声音的体验,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从静态的人闲、夜静、山空入手,构成雨后的山间夜晚宁谧的氛围。桂花落、月出、鸟鸣,制造出动态的声音,尤其是一声声的鸟鸣,打破宁静的环境,更突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生机,这正是诗人以自然美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追求。

    三、“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代谢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维晚年只喜好静,“万事不关心”,欣赏“落日满秋山”的美景,过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在闲适生活,以“山”为伴,以“月”为友,远离尘嚣,诗人的心灵与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9

【关键词】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在唐代诗歌中,王维与孟浩然两位大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而自成一大流派,名为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风以“清雅”、“冲澹”而著称,被世人称为“王右丞体”、“孟浩然体”,合称为王孟体。

说起田园诗,就不能不提到陶渊明,这位中国田园诗的创始者,也被称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辞官退隐,躬耕陇亩,过着物质极为匮乏的生活,却仍保持着高洁的品性,不屈的人格。他的人生正如他的诗歌一样,朴实无华,却浑厚醇香,而他本人也正像他笔下的,凌霜盛放,傲立寒风。元好问说他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可谓是一语中的。他是真正的隐士,他写的田园诗从一开始就立于巅峰之地,无人能及,让后人惟有“高山仰止”之叹。

从陶渊明之后,历代诗家对山水田园诗都推崇备至,一再拓展。而孟浩然、王维的田园诗汲取了各家之所长,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与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双峰并峙,成为盛唐的两大诗派。

孟浩然,生于武则天永昌元年,即公元689年,襄阳人,家有薄产,自幼好学。他从青年时就因仰慕汉代的庞德公,而与友人同隐于鹿门山,但这不并能说他就是一个完全崇尚道家思想的人,确切地说,在他身上,兼有儒、释、道、侠、隐等多重思想。

玄宗开元五年,即公元717年,他南游洞庭湖时,向时任岳州刺史的张说献诗一首,以求举荐。可见他也怀有儒家“出世”的思想,希望能干出一番丰功伟业。

他在赠张说《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一诗中,如此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写得气象万千,势吞千里,尤其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为后人所称赞。而最后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则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

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冬,他赴长安应进士举,次年考试落第后滞留长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人,一次赋诗作会中,孟浩然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语惊四座,令众人搁笔不续。他的名气从此大增。至年冬,他返回襄阳。六年后,在友人韩朝宗的帮助下,再次赴京师求仕,未果。

公元737年,张九龄被罢相,贬至荆州任长史时,孟浩然毅然从其门下,署为从事。不久归隐。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除了两次入京求仕以及到张九龄的幕府中一度任事之外,没有什么功名和官职,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平淡的隐逸生活中度过的。

但王维就不同了,王维的一生可谓是繁花着锦,灿烂辉煌,虽然他在晚年卷入了一场,但纵观其一生,过得还算相对闲适和舒坦。他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公贵交往,有人说他是京城诗人,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他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他的名与字合起来是“维摩诘”,维摩诘乃佛教中一个在家修行的佛教居士,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王维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即离乡赴京,谋求政治前景。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出仕为太乐丞,这在当时是正五品的官职,负责朝廷礼乐方面的事宜。同年秋,因太乐署中舞黄狮子而受累迁连,被贬为济州司曹参军。开元十四年(726)春,自济州离任,到淇上为官,不久弃官隐居淇上。三年后回长安闲居,开元二十一年(732),张九龄为相时,王维向他作《上张令公》诗,求其引荐。

先隐居而后出仕,在唐朝,是一种以退为进,扩大名誉的手段,为谋求官职,先给自己造声势。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之举。

如《新唐书》中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先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终南捷径”一词由此而来。

从天宝初年到安史之乱(742-755)这一期间,王维一直在朝中做官,由从七品的左补阙一直升迁到从五品上的吏部郎中。这一时期,他也亦官亦隐,先是隐居在终南山,后来又生活在蓝田的辋川别墅。他的田园山水诗多是写于此一时期。

安史之乱之后,王维不幸落于贼手,被迫任了伪职。战乱平息之后,下狱。但较为幸运的是,因被俘时他曾作《凝碧池》一诗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再加上其弟王缙请求削籍为兄赎罪,而得到唐肃宗的宽大处理,没有被定罪,仅仅是降为太子中允,后又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晚年他虽想退隐,但再也没有回到辋川别墅。《旧唐书》中说,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他真的是人如其名,成了真正的维摩诘了。

从这两人的一生经历来看,孟浩然一生如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之间,游历于江河之上,他虽然也曾在官场之外留连,也曾胸怀济世安民之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世外桃源,终身布衣,他的归隐是真隐,他也是真正的隐士。

而他的这种人生路程是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性格率真耿直,不喜趋迎逢承。因为无欲无求,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布衣的兀傲和隐士的清高。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孟浩然的第二次入仕未果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仅仅为了与故人饮酒而耽误了前程。在他人看来,也许认为这无法理解,但这件事发生在孟浩然身上,却能让我们一睹他洒脱不羁的真性情和桀骜不驯的独特个性,他蔑视富贵,遑论功名,淡泊名利,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他深得李白的赞赏,李白一首《赠孟浩然》,世人皆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冠冕,白首卧松云。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抑,徒此揖清芬。”短短四十个字,把孟浩然风朗神秀之态勾勒出来。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两人相见甚欢。适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但因友人远道来访,他欣喜难禁,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

率性耿直的孟浩然,终是死在了自己的真性情上。

相比于孟浩然,王维的隐逸就有些不真实。他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上度过,虽有几次贬谪和挫折,但还是一路升迁,官至四品。张九龄被罢相后,他也曾一度对仕途心灰意冷,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这样既不失荣华富贵,又不失隐逸之乐。所以他不是真正的隐士。尽管如此,但他依然是一个高雅之士,身陷红尘却不流于世俗,高处庙堂之上却依然不失恬淡之心,他的诗歌成就在孟浩然之上,而且他还在书法、绘画上均有相当高的造诣。在唐代的绘画史上,王维是南宗的开派大师,他的诗,最醒目的特征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因为一生笃信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佛理与禅机,山水意境之美已超出自然山水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是他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也给他带来了“诗佛”的美名。

屈原在《渔父》中所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诠释这一思想的过程中,王维算是给我们竖立了一个最好的典范,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孟夫子,一生逍遥自在,不假他求,于沧海之中笑傲江湖!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10

关键词:王维 禅宗 空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政治上的失意。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这样,在王维那里。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抛开日常的思维逻辑,而将审美艺术建立在自己的直接感悟之上。将淡远的心境与超脱之感借自然之景而表现出来,让人感悟其中的精髓。

二、空灵、静谧的意境美

禅宗的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多引用了禅宗里所讲的“空”,他的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追求寂静清幽的境界,在闲静孤寂的景物描写中透漏出空明恬淡的美。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画面。此诗通过着力刻画出一种空寂、幽静的意境,渲染了山居现实生活的乐趣。诗中的“空山”是诗人内心精神的一种写照,此情此景中,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相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反映了其淡泊的情怀,同时使其诗歌充满禅悦的境界。空山孕育着无限生机,一切的景色和人物都无比幽美,体现出空明的意境。正是这种空灵的诗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恬淡无为、自然和谐、永恒无限的静谧之美。

在山水田园诗中,王维将自己所领悟到“空”、“寂”禅理融入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使人们在欣赏美好画面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落寞的情怀和悠然自得的情趣。如:《鹿柴》写山之空灵“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林中一片寂静。不见人迹,只偶尔听到人语的回响。一缕夕阳透过深林照射在青苔上,更加衬托出山中的幽暗。《辛夷坞》写山之寂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无人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些诗体现出一种幽冷和孤寂的禅意,让人感到他是在人境中追求和陶醉于寂寞和孤独。

我们再来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一片幽深的竹林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笼罩其中。诗人在纯粹的自然世界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将明月予以人性化。展现出超越世俗的空、静之美。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将禅宗与审美紧密结合,以清净之心关照自然,以禅人诗,使他的山水诗洋溢着闲淡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充满“空炅”、“幽静”之意境。这种诗中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11

1.了解创作目的。一般的山水田园诗歌,其创作目的是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水流,创造出一种幽静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2.掌握写作技巧。(1)情景交融。即将诗人自己特定的情及志融入特定的“景”。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2)虚实相生。这种方法一般借助于侧面烘托来进行,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对象是为了侧面烘托实写对象。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将山山水水全都容纳于笔下,“挫万物于笔端”,摹绘出一幅宽广、辽远的巨画。“白日依山尽”写实,而“黄河入海流”写虚,诗人想象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虚实相生,烘托鹳雀楼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3)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的“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好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纯美的诗境。(4)点面结合。点面结合,烘云托月,能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面的铺陈,“孤舟蓑笠翁”是点的描绘,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山 中

[唐]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试作简要分析。

2.“空翠湿人衣”中“湿”字改为“沾”字是否合适?为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请从色彩和对仗的角度对本诗前两句进行赏析。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范文12

关键词:诗歌和绘画 诗情画意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9-01

王维是盛唐一位文艺全才,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擅长于诗文、书画,也精通音乐,还善于弹琴与奏琵琶。他尤以诗歌和绘画最为突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但他的一生可分为两阶段。前段胸怀大志,仕途顺利。后段遭遇当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规避政治斗争,他自甘退隐,隐居于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追求田园般的闲适生活。

1 诗中有画

王维首先以诗人著称,现存诗近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义务教育九年制初中阶段共选用了王维的三首五言古诗,即《使至塞上》《终南别业》《竹里馆》(都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本文就以这三首诗为例,先进行诗歌赏析后,再进行诗画结合,从而进一步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

(1)《使至塞上》是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时所作(全诗八句四十字)。诗人将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是中年时期的王维,此时的他位居要职,正是舂风得意、积极向上之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各有两句的首尾都是叙事,说的是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番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去慰问战胜了吐鲁番的大使崔希逸。他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过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边塞诗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后世展现出了幅优美动人的边塞风光及军中生活的画卷。诗画本一律。在这篇必读课教学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绘画基础,给本诗(还有以下的《终南别业》和《竹里馆》)插配有关的图画,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画境界中去。

(2)《终南别业》也是八句四十字。这首诗重在表现王维本人隐居在终南山间之时而悠然自得的心境(而没有去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后半身的王维感到人生无常,便隐居在终南山和“蓝田别墅”等地方,过着半官办隐的清闲生活。这首《终南别业》和《竹里馆》就反映了这时候的王维。

(3)《竹里馆》是王维《辋川集》第十七首,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之情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后两句写了夜深人寂,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而伴。这四句二十字的五言诗,构成了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2 画中有诗

文学史论一直把王维与李白、杜甫、孟浩然相提并论,称为诗坛“四杰”。他的代表作品有《雪溪图》《辋川图》《江山雪霁图》《山阴图》等(相传大多数作品都是后世的摹本)。

(1)王维的山水画喜爱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善于画平远之景。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深重”的风格特点。例如,现收藏于台北的《雪溪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的唯一传世作品。该画面至下而上地依次分为三部分:下部的近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诗意的庭院。画面的中部是占据大面积的水景,上部是远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平远构图。《辋川图》据说是宋代的郭忠恕所临。画面中峰峦簇木,秀丽清润,院落楼阁皆工整,人物生动自然。

(2)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表现了他诗人兼画家的特色。王维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象在画中所见;他作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从他以后,诗画结合成了中国艺术舞坛上的一股潮流。

(3)王维的绘画境界已经突破了前人那种山川景色的描写,而是把诗的情怀注入绘画作品之中,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使山水绘画有了“以文化成”的灵魂,从表现山水的外在面貌,发展到表现文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文人宣泄情感的最好途径,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文人画”巨流,以至在中国形成了文人成为绘画主流的现象。他的画一变勾斫为渲淡渐近自然,意境幽深接近天趣,在山水画和山水诗中,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下、八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