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

时间:2022-12-28 04:54:43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1

SNEC2010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40多个国家、地区共1400多家参展商,展示内容涵盖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包括原料、设备、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工程及光伏应用器具等。而作为SNEC2010重要组成部分的论坛有近100篇,开创了中国乃至亚洲光伏界聚会规模的纪录。观察SNEC2010有一个明显转向:光伏业者从以往追求制造规模开始关注技术对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成本下降的核心,在无锡尚德晶体硅电池、组件、薄膜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展品中,引人注目的是该公司新推出的高效率光伏电池Pluto技术。据介绍,运用Pluto技术生产的电池片,能够比普通的电池片转换效率平均提高18%以上,并且可同时应用于单晶和多晶体硅电池生产中,打破了同类技术只能在单个领域运用的瓶颈。据悉,光伏电池Pluto技术已在国外使用,在SNEC2010后将被国内组件制造商采用。这项技术是由尚德电力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同研发的,而研发带人就是无锡尚德总裁施正荣和其导师MartinGreen教授。 应用材料公司参展产品包括创新的设备、服务和软件,被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平板显示器、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产品和节能玻璃的制造。采用应用材料解决方案制造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长2.6米、宽2.2米、总面积5.7平方米,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应用材料宣布,其Esatto丝网印刷技术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被中国大陆、台湾和欧洲的客户用于年产超过2GW的太阳能电池。据悉,客户已使用Esatto技术取得了0.46%的绝对电池效率提升,并降低了14%的印刷银浆消耗量。应用材料称,更高效率和更低耗材支出的结合有望使每瓦成本降低3美分,并使投资回收期缩短到8.4个月。 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商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方法来有效降低成本,因此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对于其工厂及所使用的系统设备的性能表现有着很高的要求。应用创新干式螺杆技术设计生产的DRYVAC系列真空泵,这一创新性的真空泵产品,将更有效地帮助用户实现太阳能电池板的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并提高利润率。德国欧瑞康莱宝CEOAndreasWidl认为,只有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太阳能光伏才具有价格竞争性,而吸引投资进入太阳能技术领域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和质量。欧瑞康莱宝的DRYVAC系列通过对真空技术的创新,将成熟技术和创新特色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改善生产的变化量要求。 与此同时,国内厂商的技术能力也在大幅提升。由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中心独创设计的光伏电站检测平台,可对光伏电站中光电转换、逆变、控制、辐射量、电池底板温度,以及检测对象究竟能够发多少电、节约多少煤、减排多少二氧化碳等进行精确的检测和量化。2010年4月,该平台在浙江省电力实验研究院屋顶60kWp光伏电站附近进行现场试验,在7天内完成了所有测试内容。这标志着国网电科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光伏电站移动检测平台,在研发水平和监测能力上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院电工所所属北京科诺伟业公司,在30多年技术积累基础上,研发出集逆变器、控制器、蓄电池功能于一身的小型“逆控蓄一体机”,可为我国以及世界上数以千万计的无电地区家庭安装户用光电系统。 而已完成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布局的上海航天机电,也推出了国内零突破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 在配套环节,苏州林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生产太阳能电池边框为主的专业生产厂家,其生产的边框可以做到与客户的要求分毫不差,同时做到成本的最小化。目前,林泉电子已成为常州天合、南通强生、浙江正泰、日本松下等多家知名企业太阳能电池铝边框的指定供应商。 生产厂商的环保意识也在明显加强。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之一,产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统计,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智能电网;概念;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许多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工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电方式。这对传统的由大型火电站供电为主的电网提出了新问题。再者,现有电力系统中能量使用效率和相当一部分电力设备(资产)的利用率较低,电网运营成本偏高。另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智能电网就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

其智能性主要体现在:①可观测—量测、传感技术;②可控制—对观测状态进行控制;③嵌入式自主处理技术;④实时分析—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升;⑤自适应;⑥自愈。

智能电网具有以下功能特点问:鲁棒性、自愈性、安全、兼容、交互、协调、高效、优质、集成。

二、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1 大型新能源电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与调控技术

随着大型新能源电源和分布式电源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电网建设要解决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清洁能源电源的如何可靠接入电网。因此需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电源的并网控制策略,使大型新能源电源能够有序接入和退出;分布式电源能够“即插即用”。分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源的出力特性,研究风电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电源的有功、无功和稳定控制技术,使电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源。

2 储能技术及应用

应用储能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动态功率补偿,不仅可降低间歇式发电对电网的影响,改善电能质量,还能为电网提供紧急功率和峰荷电力支持。目前已开发了多种储能技术包括:电力蓄热蓄冷、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插入式混合电力机车和蓄电池等技术,但是已有的基于这些技术的储能设备的容量小,成本高,且使用寿命较短。需分析各种储能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应用方案,研究不同类型储能装置接入后对电网的影响。

3 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电力系统应用的电力电子装置几乎全部使用了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各种新型的高性能多电平大功率变流器拓扑和DSP全数字控制技术,包括可控硅并联电抗器、多功能固态开关、智能电子装置 (IEDs)、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故障电流限制器(FCL)以及高乐直流输电(HVDC)所用装置和配网用的柔性输电系统装置(如SVC和D-Statcom)等。

4 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调度的智能化是对现有调度控制中心功能的重大扩展,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则是智能调度研究与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调度系统驾驭大电网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纵深风险防御能力、科学决策管理能力、灵活高效调控能力和公平友好市场调配能力的技术基础。

调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协调电力系统元件保护和控制、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系统、解列控制系统和恢复控制系统等具有多道安全防线的综合防御体系智能化调度的核心是在线实时决策指挥,目标是灾变防治,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

三、对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议

智能电网的建设,既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能源政策及产业布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社会经济的刚性需求、电网架构的成熟度、特殊运营条件下的供电应对及电力储备等,还要考虑综合经济效益、电网安全可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附加增值服务及溢出价值回报等。智能电网应涵盖电源、电网、用户的全流程,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业务环节应全方位覆盖电网建设、生产调度、电能交易、技术管理等层面;管理控制应贯穿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改造、退役的全过程;数据流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集成、信息展现、决策应用等各阶段,最终形成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未来智能电网在垂直架构上,将由智能装备层、智能生产调度层和决策管理层构成;在横向层面上,将大、中型区域电网通过坚强骨干电网联系起来,而大、中型区域电网则分层分区柔性接人集中式和分布式电源、各类终端用户。在信息流上,通过纵向贯穿、横向贯通的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电网信息实时交互、。共享。

建议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积极有序地推进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制订试点方案及实施计划;统筹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实施对输配电网与用电的协调调度和控制;实现发、输、配、用电的协调安全与经济运行;注重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电网综合知识支撑体系;建立智能电网试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锐,谢兰,吴文凯,杨昆. 智能电网及其发展态势分析[A]. 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2] 孙振权,刘燕,刘自发.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探讨[A]. 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AECT教育技术定义。通过对历年来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发现其定义的制定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由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不仅要借鉴西方的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在自己国家的本土化进程中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最后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0引言

我国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以及学科体系的形成基本依据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由此围绕定义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认为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没有多大必要,因为不管我们怎么讨论,事物还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有了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就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及其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合理性教育实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本质及其规律,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而且还要发展教育技术定义,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1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定义的比较分析

1.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定义

1. 1. 1 1963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63年AECT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内容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63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视听传播。以期以高效率的利用传播中的每一种方法和媒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为目的。定义中指出视听传播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暗示了教学干预与学习之间有种更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密切的关系。63定义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

1. 1. 2 1972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2年AEG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在这个定义中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把视听传播作为一个领域来下定义。在这段时间,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成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1. 1. 3 1977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7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该定义是在教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开始使用系统方法来解决人类学习的过程。根据巴纳赛的解释,教学系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设计和改进教学的实验方法。77定义充分认识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强调系统方法在过程整合、因素分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中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种理论、一个领域和一个行业。

1. 1. 4 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1. 1. 5 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2005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的最新成果映射到教育中,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数字资源呈现方式的丰富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05定义提出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另外随着企业培训与e-Learning的迅猛发展,社会不仅从技术方面而且在人员素质方面对教育技术的专业队伍提出了更综合、更有适应性的水平要求。因此在05定义中提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总结以上的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对象都是与促进人类的学习相关的内容,2004的研究对象的范畴有所扩大,暗含了与学习有关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这与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有关,随着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于是与时俱进的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的提法,这个研究对象的提出是符合当今的时展要求的,是在对以前5次定义中的研究对象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

1.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1920-1965)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 2.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归来的陶行知在嘉兴举办千字课教学试验时就使用了幻灯。30年代中期,广播教学也开展了起来。1935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要求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分期装设收音机,并聘请专家通过广播电台播放教育节目。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同时一些民众教育馆也开始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949年,电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社会电化教育得到发展,学校电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在普通教育中,许多地方也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工作。1966 - 1976的10年间整个电化教育事业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2.2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包括在全国各地建立电化教育机构,高校开办电教专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逐步开展,各级学校“三件”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人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入,对于理论建设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开通,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多项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都大大推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1.2.3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比较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电化教育最早是在大众化教育中兴起的,起初广泛的应用于社会教育中,后来逐渐的才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壮大。而关国教育技术就诞生于学校教育中,最初兴起视觉教学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此后,美国的教育技术向军事,工业领域渗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军事及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因此,我们看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所形成的。

2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思考

考虑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建构不能忽视中美教育技术差异的存在。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引进与消化教育技术定义,必须从定义的内涵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2. 1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问题上应倡导思想的本土化,思想的木土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同理,由于西方学者身处于西方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其所构建的思想也就只是适应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条件。思想本土化的实施对于建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技术学思想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身,在于研究者的本土实践。是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家园从根本上赋予了我们思想的智慧。对于西方学者的大多思想,当然也可以了解,可以学习,但前提是需要有一种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心态,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主体间对话、交融、会通,这不仅仅是一种同化,也不局限于顺应,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与建构。

改造和转化现代教育技术学传统:一方面,尽可能的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西方的逻辑去理解西方的问题,以及产生于这一问题情境中的西方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尽可能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中国的逻辑去思考中国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把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纳人研究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出路。既要借鉴西方文化,又要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及思想导向及时关注,并据此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

2. 2教育技术定义的时代化

AECT教育技术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理念的更新及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教育技术定义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中媒介技术的革新曾经引起了该领域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具有历史阶段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新的教育技术定义。

3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确定

教育技术学科术语用词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更新的趋势,因势利导,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3. 1提出教育技术学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

总结美国的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教育技术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运用、管理现有的适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并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 2新定义提出的原则或依据

3. 2. 1本土化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年)工作方针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方面的规定。教育技术学要与时俱进,因此其定义的制定要与政策相一致,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观念在不停的更新,成果取得飞越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走向成功。

3. 2. 2时代性

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有一句名言:在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不断追新的领域,不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还是技术的更新。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从教育技术历年来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定义不断变化的线索中有一条就是随着其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所以笔者觉得教育技术的定义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为教育技术人要有预测未来技术的能力,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电气工程;研究方向;环保;节能减排

一、 电气工程的主要发展历程

电气工程的主要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大约7世纪至公元16世纪上半叶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岁月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十分缓慢,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观察记录的水平上。第二阶段, 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女王的侍医官吉尔伯特开始,人们对电磁现象进行了探讨,并作了一些定性的归纳和总结。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二百年。第三阶段,18世纪的卡文迪许、库仑开始,人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进入了用科学方法定量研究、总结归纳从而得出规律的阶段。

二、 电气工程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电工方面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新事物,给电气的发展注入了S多活力。

在电工的理论和原理方面,物理与天文研究中发展起来的等离子物理学与电磁流体力学开始向工程应用方面推进,与能源、电力、交通及其它工业发展需要相结合,开创并推进了受控核聚变、磁流体发电、磁流体推进、和电磁泵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新材料方面,各种有特性的材料相继被发现。超导技术从超导现象1911年被发现至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的突破性进展,打开了超导技术应用的大门。永磁材料指的是某种材料经充磁后,具有很高的剩余磁密、矫顽力和磁能积的材料,如钕铁硼(NdFeB)。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钕铁硼的国家。近年来,永磁材料的研究主要针对钕铁硼材料的缺点,集中在提高材料的温度稳定性、抗氧化性以及降低价格方面。半导体作为一种导电性能介于绝缘体与良导体之间的特殊材料,为电工领域提供了多种电力电子器件,为直流输电、电气铁道、各种节能电源和自动控制装置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技术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电子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大功率的整流、逆变装置得以实现进一步拓宽了电能的应用。而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实现了电机、电力系统、传动系统的的自动控制。

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①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的各类问题;②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中的电磁方法与新技术;气体放电及多相混合体放电问题;③气体放电及多相混合体放电问题。④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或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⑤反映各类电器设备电器或绝缘性能演变的多因子规律及其观察和测量技术;⑥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⑦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能存储和电力变换技术;⑧现代测量原理及传感技术;⑨脉冲功率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应用基础;⑩电力电磁兼容问题以及复杂电力系统的经济安全运行、控制及规划的理论及其应用。

三、 电气工程新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核能发电,目前分为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类发电方式。核裂变是由较重的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加热水,基本形式与煤燃烧发电的形式相同。由原子核裂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要比普通矿物燃料燃烧放出的能量大几百万倍。核聚变则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为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比等量的原子核裂变所释放的更多,核聚变的原料是海水中的氢的同位素,这种原料是取之不尽的,但是由于能量难以控制,目前尚待研究。

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把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新型发电方式,具体装置中是利用高温导电的等离子体与强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电能,目前已在提高能能量的转化率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在中国也得到广泛应用。 在交通运输方面,电工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以电磁技术为依托的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目前,磁悬浮列车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并有可能在未来继续提速。

就节能减排而言,中国大量推广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使得私家车、摩托车的使用大大减少。这意味着为国家节省了更多的石油资源,并减少了大气污染。

四、 如何利用电气工程相关新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以及高效利用能源

APEC会议期间,北京天空出现了短暂的“蓝天”,这被主席称为“APEC蓝”,并希望这一情景能永远留在北京上空。但没过几天,北京又陷入了雾霾的世界。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摆在政府的面前,如何解决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对于我们而言,利用电气工程相关新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非常可行的途径。我们都知道,大气污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汽车火车等以汽油、柴油、煤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二是工厂加工废气的排放。

因为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空气污染,传统做法是推广使用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上述交通工具与汽车火车等传统交通工具相比,其动力(即速度)以及续航方面远远不够。

如果能够利用电气工程来相关新技术来实现电动车电池的小型化以及大功率化便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电能的高效转化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途径。另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微型化,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但其问题在于天气影响因素太大。相信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会有解决的那一天。

对于如何高效利用能源,其实生活中也已经可以见到。如楼道的声控开关、光控开关就可以减少不必要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再比如工业生产中,利用电涡流效应来加热钢铁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电气工程新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在某一方面带来技术革命,只要继续在这方面前进,最终就一定可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贾文超主编,参编卢秀河、杨晓红。《电气工程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刘涤尘,王阳明主编。《电气工程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 李志民主编,副主编白雪峰。《电气工程概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 提高 人力资源 效率

科学发展观是继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又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和行动指南。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经济面对全球化战略竞争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公认的全社会第一经济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对整个社会的物质、经济和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应用科学发展理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开发人力资源渠道,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始终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各类人才又来源于不同的人力资源库存,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作为承担国家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任务主力军的国家广播电台,是以短波、中波、电视、调频、微波和卫星等电子信号传输和发射为主要任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播出、技术设备维护、基础建设、事业发展和技术研发等。经过多年“西新工程”(即新疆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洗礼,创造了我国广播电视建设史上的奇迹,涌现出了各类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造了具备现代一流的广播电视台站网络,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质量的显著提升有目共睹。在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受到传统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影响,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个基层台站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还跟不上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还不能适应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的现代管理要求。重视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轻视人力资源管理效力提升的现象明显存在,并且,某些方面正在影响、制约着广播电视传输和发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分布于全国的各基层台站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具有集安全传输、技改更新、事业管理的综合性职能。这些综合职能得以实现依靠的是广大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的通力合作和协调。人力资源群体素质的高低,对于电成以安全传输发射为中心,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和现代事业管理为支撑的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短、中、长期目标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人认为,坚持科学发展理论,提高电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是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我们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因素,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才能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打造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传媒体系,促进电台事业的整体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单位重要资产和财富的理念

传统概念上的资产和财富是指资本、产品、技术、生产工具等等,人力资源并未被纳入资产和财富的范畴,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劳动生产要素和成本耗费。随着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人力资源已经被广泛认为是组织的一种重要的特殊资产和财富。其原因在于:1)人力资源是首要的能动性经济生产要素;2)人力资源是特殊的经济资源,它是唯一可以通过自身劳动而创造价值、增加价值、增加物质财富的一种资源。3)人力资源均有通过投资凝结于其中并成为资本的经济要素。所以,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现出资产和财富的特性。尽管人力资源在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掌握程度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些都仅仅表现出其资产和财富含量的不同而已,不会改变其特殊经济资源的根本属性。而且,人力资源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投资得到价值增值。

基层台站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干部职工是人力资源的主体,无论其职位、学历、能力的高低,无论身份的差异和专业的分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根据国家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事业发展的要求而各尽所能和尽心尽力。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单位能动性资产和财富的特性要素,是电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和财富,应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鉴于此,各级领导干部对待所属部门的干部职工,无论亲疏远近、能力大小,都应该更新传统观念,把他们视为本单位具有个性的能动性资产和财富,并为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理念,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电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 着力完善领导技能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电台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台级领导干部要牢记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可混淆自己的岗位职责。由于电台的技术属性,台站的领导干部大多数是从技术一线岗位逐步走上台级领导岗位的专业技术干部,是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行家里手。然而,长期与机器设备打交道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工作上的“技术性偏好”,重视技术细节,忽视人文管理,尤其是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对完成电台中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经常抱有“人事管理技术含量低,人情关系弹性大难以掌控”等错误观念,从而在领导行为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化、机械化,造成单位里人际关系、干群关系不和谐等不良现象,影响单位的整体合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拥有三种主要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所谓技术技能是指对某种类型的过程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具体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上,技术技能是衡量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但是,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来说,自身技术技能的重要性相对淡化,重点转向注重宏观的技术管理。

(2)所谓人际技能是指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单位中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必须拥有并掌握良好的人际技能(沟通)能力。这是领导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3)概念技能是指根据设定的模型、框架和广泛关系进行思考、决策的能力。例如,中、长期工作计划和项目设计等。越高的职位上,它的作用越重要。概念技能处理的是观点、思想,人际技能关心的是人的综合发展和需求,技术技能涉及的是具体事物。

现代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三种技能的比例要求是不同的。管理层级越高,工作中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小,而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大。基层台站的台级领导干部是电台层面上的高层领导,在掌握技术维护管理细节的基础上,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人际技能(沟通)和概念技能上,放在探索研究盘活、培养、激励、开发适应电台安全传输、技术维护、技术开发、行政管理需要的各类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上面。逐步加大自身工作中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把握角色定位,抓住工作要点,提高全局的工作效率。如果只注重具体工作细节,不重视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提升,就会陷入“干了应该别人干的活,忘了自己应该干的事”的工作误区,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

3 着力搭建实用高效的培训、交流平台

当今广播电视传输发射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立足当今,放眼未来,我们应该在人力资源培训和交流方面搭建实用、高效的平台,才是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预期。

3.1 建立台内日常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1)各技术业务部门、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部门机器设备维护、业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结合行业最新发展情况,拟定基础业务培训课题,采取系列培训教授的方式,实行台内开放式培训。

(2)鼓励各部门学有心得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分专业、不分层次地自愿申报讲课或实验计划,开展自台讲座与实验。以此高效率地推动各专业技术门类的基础性培训,同时建立台内培训考评机制,作为年度个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推进年度考核结果的实际效果。

3.2 建立骨干专题培训讲座机制

对于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要求每年至少举办4个学时的台内开放式专题讲座,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考核量化指标之一。

3.3 建立精英交流培训机制

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层以上干部和部分专业技术骨干,采取分期、分批、分专业到兄弟台站进行小范围的相互交流;以“课题研究”式进行组合交流,注重研究、探索专业技术工作中存在的现实突出问题,同时探讨技术业务未来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并进行较大技术项目的立项研究,提出可行性论证报告,以便决策层决策。

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培训、交流平台,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激发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结合本职工作,深化对现代广播电视传输发射技术、经济与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群体。

4 培育灵活机动的专业工作研发团队

在各部门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相应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鼓励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台各类机器设备的情况,开展相应替代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创新产品研发项目的提出、申报机制,打破传统的由领导指派专业工作研发团队的模式,试行、培育逐步建立不设前提条件的各类工程项目研发的自由团队组合竞标形式,充分发挥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变“要你组团研发”为“我要组团研发”,为有潜力、想干事的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建造平台,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管理水平培育土壤。

转变思想观念,完善领导技能,创新工作机制,立足本职,放眼未来。我们只有站在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电台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事业的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剖析并改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广播传媒体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卿志琼主编《管理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电技术;功率控制;风电功率预测

中图分类号: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3-0012-03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能源的大力支持,这也导致全球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将再增长50%~100%。由此可以看出,能源的消耗造成的气体对地球的温室效应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为人类带来严重后果。

针对这一现象,人们也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节约能源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话题。人们逐步将眼光转向了清洁发电的方法。

在清洁发电的方法中,风力发电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是最成熟的发电方法之一。相对于消耗煤炭和石油的老旧方式,风力发电既不消耗任何能源,又能减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净化空气。同时,风力发电在新能源领域中,不仅可以调整电力工业结构,也是极具商业开发规模的发电方式。因此,许多国家已将风电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

1 风电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的雏形形成于丹麦,虽然是电力方面的重大发展,但因技术的不完善、经济支持跟不上等等原因,风力发电并未成为世界发电方式中的主力军。

1973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能源以及如何寻找消耗少、有利于环境的清洁型能源。现如今,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世界能源中的主流,而风能则是可再生能源中的一匹黑马,以它突出的优点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

2 我国风电发展情形

3 风电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目前的风电技术发展趋势是提高风电出力和加强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我对风电技术最新进展总结如下:

3.1 风电并网方面

由于风电机组容量的提高和风电场的集中接入,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研究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研究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点有四个,分别为对调风调频的影响、对无功功率和电压水平的影响、对稳定性的影响、对电能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这些影响,提出减小风电影响和提高风电控制的措施。

3.2 风电场功率预测方面

采取混合方法,取长补短,对风电场功率进行预测,比如小波变换和神将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基于蚁群和粒子群算法的风电功率预测策略、基于相空间重构的神经网络短期风电预测等。

4 风电功率控制技术

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将风能转换为电能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也就是系统是否能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控制,因此,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控制策略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发电系统的效率。

4.1 常规的功率控制方法

从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看,可以分为两种:离网运行和并网运行。采取离网运行的发电机组只要做到控制系统对最大功率的跟踪,实现风机卸荷保护,并有效地控制刹车,达到发电机组的功率恒定,即可较好地运行风力发电机组。而对于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组,功率的控制过程要根据风速的变化来实现功率的恒定。当风速影响发生从静止到启动的状态变化,风力发电组并存在控制功率的问题;但是,当产生了一定的风速时,要看产生的风速是否低于风力发电机组的额定风速,若低于,则要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转速,观察最大功率,获得最大风能,若高于额定风速,也应通过相应控制,保持功率的恒定。

4.2 最大功率跟踪原理

5.2 功率预测的典型方法

下面对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测常用的典型方法进行概述。

5.2.1 持续法。需要说明的是,最简单的预测方法就是持续法,即把最近一点的风速或功率观测值作为下一点的预测值,该方法适用于3~6h以下的预测。现在的预测技术一般都把持续法作为比较基准,来评价该技术的精确度。

5.2.2 卡尔曼滤波法。卡尔曼滤波法把风速作为状态变量建立状态空间模型,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风速预测,这种算法在假定噪声的统计特性已知的情况下得出,事实上估计噪声的统计特性是该方法应用的难点所在,此算法适用于在线风速

预测。

6 结语

风电可再生,且清洁无污染,对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及全球性能源危机的今天,应加大力度投资,加快研究、设计和生产步伐,促进风电事业的快速

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风电最新的发展现状和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风电技术中的功率控制技术和风电功率预测做了重点论述。另外,在其中简要介绍了全球风电的发展概况、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等相关内容。本文有助于对风电发展全面了解和深入掌握,对风电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建峰.全球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展望[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1,8(2).

[2] 方永,胡明辅.风力发电的现状与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7,4(3):58-60.

[3] 刘彦东.风力发电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5(2):74-75.

[4] 任丽蓉.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及其技术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1,(4).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结合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实际,本文提出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有利于该类课程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支撑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1.引言在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电子技术正向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器件不断出现,对电子技术类相关的人员需求十分巨大。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子技术类人才是高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向人们展示了其多媒体化、人工智能和全球网络化的发展特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便于创设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环境。

    信息数字化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易于实现人际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支持人际之间的智能性交互;易于实现学习环境的虚拟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实践的自由。

    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首要条件就是建设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了当代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

    3.电子技术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它具有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特点。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素材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教师教学网站群、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多方面。

    电子技术类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多学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广泛等特点,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重点放在多媒体课件库、视频资源库、网络课程、虚拟实验、试题库和习题库等方面的建设。主要构建一个以电子技术课程全方位、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撑下的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为核心,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线

    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电子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脉冲数字电路》等课程,我们将结合我校实际,在校园网基础上,借助局域网络、多媒体制作工具和网络编程工具,针对教学的授课、自学、考试、答疑和实验五个环节,利用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习题库、试卷库、答疑讨论系统等,整合和完善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结合电子技术类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出相关教学资源库的框图:(如图1)

    3.2电子技术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方法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相关课程建设基础上,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的课程教学数字资源。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3.2.1平台构建

    首先应充分调研该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并结合本校实际,初步构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提出总体设计思路。

 3.2.2整合资源

    将电子技术类相关课程进行梳理,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总体框架,补充、完善、整合各种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系列教学资源库,完成具有“渐近性”与“多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习题库建设,建立高质量的电子技术类课程试题库,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化、规划性和协调性。

    3.2.3运行调试

    当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后,应该进行网络教学试运行,同时根据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3.2.4评价与维护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对教学资源不断地积累和更新,同时应支持教学过程的跟踪统计,具有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展示,才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功能,才能极大地拓宽课程教学空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依托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力争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3.3电子技术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考虑的问题

    3.3.1 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利用多媒体的属性。电子技术类课程相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而网络和多媒体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点,能把符号、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因此教师应采用视频、动画模拟演示等多种方法,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在线

    3.3.2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又要不断创新,兼顾学生的兴趣。

    3.3.3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资源的建设,而且要重视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构建虚拟实验室,使学生通过电脑即可像在实验室中操作实验设备般对电路进行验证和设计。同时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资料及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项目资料也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广大学生学习参考,由此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习兴趣。

    3.3.4注意教学资源库的更新和发展。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教学资源库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始终将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发展方向展示给学生。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8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电技术;功率控制;风电功率预测

中图分类号: F41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是适应当前经济下国际能源发展的新型发电技术。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风能驱动风机桨叶,进而带动发电机组发电的能源技术。由于风能储量丰富、用之不竭、无污染等特点,被各国广泛重视,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目前,风电发展正在不断超越其预期的发展速度而发展,并一直保持着世界增长最快能源的地位。

针对这一现象,人们也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节约能源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话题。人们逐步将眼光转向了清洁发电的方法。

在清洁发电的方法中,风力发电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是最成熟的发电方法之一。相对于消耗煤炭和石油的老旧方式,风力发电既不消耗任何能源,又能减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净化空气。同时,风力发电在新能源领域中,不仅可以调整电力工业结构,也是极具商业开发规模的发电方式。因此,许多国家已将风电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

1 风电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的雏形形成于丹麦,虽然是电力方面的重大发展,但因技术的不完善、经济支持跟不上等等原因,风力发电并未成为世界发电方式中的主力军。

1973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能源以及如何寻找消耗少、有利于环境的清洁型能源。现如今,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世界能源中的主流,而风能则是可再生能源中的一匹黑马,以它突出的优点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

2 我国风电发展情形

3 风电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目前的风电技术发展趋势是提高风电出力和加强电力电子装置的控制。我对风电技术最新进展总结如下:

3.1 风电并网方面

由于风电机组容量的提高和风电场的集中接入,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研究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研究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点有四个,分别为对调风调频的影响、对无功功率和电压水平的影响、对稳定性的影响、对电能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这些影响,提出减小风电影响和提高风电控制的措施。

3.2 风电场功率预测方面

采取混合方法,取长补短,对风电场功率进行预测,比如小波变换和神将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基于蚁群和粒子群算法的风电功率预测策略、基于相空间重构的神经网络短期风电预测等。

4 风电功率控制技术

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将风能转换为电能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也就是系统是否能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控制,因此,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控制策略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发电系统的效率。

4.1 常规的功率控制方法

从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看,可以分为两种:离网运行和并网运行。采取离网运行的发电机组只要做到控制系统对最大功率的跟踪,实现风机卸荷保护,并有效地控制刹车,达到发电机组的功率恒定,即可较好地运行风力发电机组。而对于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组,功率的控制过程要根据风速的变化来实现功率的恒定。当风速影响发生从静止到启动的状态变化,风力发电组并存在控制功率的问题;但是,当产生了一定的风速时,要看产生的风速是否低于风力发电机组的额定风速,若低于,则要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转速,观察最大功率,获得最大风能,若高于额定风速,也应通过相应控制,保持功率的恒定。

5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探讨

5.1、风力发电设计制造技术

风力发电设计制造技术中,风电机组设备以及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比较关键。风电机组研发着重在风电机组总体设计以及仿真软件试验系统方面的研究。风电机组零部件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叶轮的设计,而叶轮的关键则是叶片。叶片的形状和大小要符合流体力学特性并根据强度计算后得到的结构设计制作,已开展了先进翼型族的设计、实验与应用的研究。在翼型设计技术,数值模拟技术,风洞实验技术,数据库建立,翼型数据三维修正及在叶片设计中的应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叶片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加工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2、风力发电储存技术

在风力发电系统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富裕的风能储存起来,以满足用电高峰时需求,应用蓄能技术是解决风能负荷峰谷比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还可以减少存储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目前,经济可行的风能储存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理论界、工程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比较常用的风能储存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新型电池储能技术;第二,水利蓄能技术;第三,压缩空气蓄能技术;第四,飞轮蓄能技术;第五,氢能存储技术等。

5.3、海上风电场技术

由于海上风电场技术逐渐成熟,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经非常大了,这可以促进了单机容量的特大型兆瓦级风力机的研发。对于水深大于50m的海域,风速稳定、风切变小,具有风力发电的独特优势,海域风力发电装备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浮式基础,但浮式风机基础目前还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因此研究适用于海上风力发电的浮式基础结构,对海上风力发电的产业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4、风力发电并网技术

采用风力发电机与电网连接,由电网输送电能的方式,是克服风的随机性而带来的蓄能问题的最稳妥易行的运行方式,同时可以达到节约矿物燃料的目的。一般情况下,10kw以上直至Mw级的风力发电机组皆可采用这种方式。并网运行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恒速恒频方式和变速恒频方式。由于风电机组容量的提高和风电场的集中接入,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研究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研究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点有四个,分别为对调风调频的影响、对无功功率和电压水平的影响、对稳定性的影响、对电能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总结这些影响,提出减小风电影响和提高风电控制的措施。

预测。

6 结语

风电可再生,且清洁无污染,对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及全球性能源危机的今天,应加大力度投资,加快研究、设计和生产步伐,促进风电事业的快速

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风能的认识不断深化,风力发电具有极大的潜力,可部分满足剧增的全球能源需求。并且风电是目前成本最接近常规电力、发展前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品种,正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总而言之,风力发电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风能的利用必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及对减少进口能源的依赖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风电最新的发展现状和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风电技术中的功率控制技术和风电功率预测做了重点论述。另外,在其中简要介绍了全球风电的发展概况、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等相关内容。本文有助于对风电发展全面了解和深入掌握,对风电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魏伟,许胜辉.风力发电及相关技术综述[J].微电机,2009,42(4):63~65.

[2] 肖海航,王金伟,吕坤.风力发电技术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1-04-26(25).

[3]田琳.为突破并网瓶颈国家“十二五”将发展低风速风场[N].中国能源报,2011-07-14(17).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电编辑;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32-02

新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量大、传播实效性强和传播互动性强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播出技术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编辑播出的策略,提高节目质量、吸收新媒体技术,丰富广播传播的途径与方法,重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广播技术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是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但对其定义又莫衷一是,造成论述上的自说自话和理解上的千差万别。通过这两种不同概念的区分,再来看看同样的“新媒体”间都有什么区别。曾经火爆一时的门户网站虽然改变了信息的通路,但其传播链条却依然是一种“信源”“信道”“信众”的作用过程,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也算不得是真正的新媒体。甚至于,正在COPY互联网发展规律的无线网络也难免会出现同样的过程。

传统媒体对典型宣传报道方式比较单一,广播以声音,电视以声画来播放节目,报纸以文图传递信息。而新媒体具有多媒体性,网络新闻报道是一种进行时态的、开放式的互动报道,不仅需要编辑在报道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互动工具进行采访、收集用户意见和资料,而且报道出的作品中也会包含有用户发表的意见、网络调查的结果,甚至博客、播客、微博内容和观点直接会进行超链接。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掌握网络互动工具并娴熟运用,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进行在线采访;从论坛、SNS社区挖掘新闻线索;从博客、微博中吸取用户的观点和评论;从掘客、贴吧、排行榜中发现用户讨论的热点话题和议论的焦点,运用网络互动工具进行新闻报道。将新闻延伸,就是把一条稿件通过很多按钮,发送到不同的地方供网友阅读,扩大传播力。将新闻整合,也就是做新闻的深度报道。网络编辑应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各方面资料的整合,策划重大新闻专题,对新闻事件进行系列报道。同时还要从不同角度、层面选取消息、评论、图片、视频等,甚至还要增加互动版块,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网络新闻页面。同时要对各网站、各报刊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为己所用,达到信息增值效果。

新媒体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媒体,实际上它是点对多传播的电子媒体群,新媒体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信息量大。可以向听众提供海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听众能够接触政治、经济、娱乐等多方面的信息;(2)传播实效性强。新媒体信息的收集、制作、传播更为便捷,即时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现场直播,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实效性;(3)互动传播性强。随着网络技术、手机终端的出现,听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例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直接参与到节目的互动当中。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广播技术具有的优势。广播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覆盖范围广,听众众多等方面的特征。广播是传统的媒体,有着数量巨大的固定听众,如老年人、学生等,不仅如此,广播的潜在听众巨大,如私家车主等,都是广播的潜在听众。此外,广播技术运用简单,传播速度快,方便人们信息的获取。

2.广播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尽管广播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其它问题和不足。如频道数量严重不足,异地落地方式无章可循,地方保护严重,而听众收听节目数量偏少,并且广告泛滥,影响收听率。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对广播技术的发展带来冲击和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为了应对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好地促进广播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注重广播内容,提高节目质量。(1)做好基础性节目的广播。包括新闻、广播剧、音乐等等,以新闻为主要平台,同时,广播电台还应该聘请相关的专家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此外,广播还应该迎合观众的需要,制作和传播广播剧、小品、笑话等形式多样的节目;(2)重视突出广播自身的特色。广播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注重突出自身的特色。既突出自身特色,又能够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例如,安徽是农业大省,可以制作为农民服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节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播,既满足听众的需要,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3)更好的为人们生活服务。近年来,我国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人们自驾出行的时候及时了解城市交通是十分必要的。如在现场和前方设立多媒体直播间,实现了音视频同时采制、会内会外直播互动;(4)无线广播与网络联动的全新报道模式,将同一音视频资源以广播和网络等多种方式予以呈现,避免重复采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联合播报的方式促使广播和网络联动、互动,取得很好效果。目前该报道方式已在重大宣传报道中成为常态,有效实现了网站与各频率的互动及资源共享,将图文、音视频与网络整合,构建信息传播、互动和服务平台,向内容资源和传播通道的全媒体化方向迈进。

2.吸收新媒体技术,拓展新方法。一是数字广播频道数量大大增加,音质良好,抗干扰性强,便于携带,移动时接收的效果也比较好。此外,数字广播发射功率低、发射宽带使用充分,不仅覆盖面广,还能够大大提高广播收听质量。二是尝试开办网络广播。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网络广播创造了条件,实现广播与网络资源的共享。三是抓住机遇并实现与手机等智能终端的融合。我国目前手机用户已经接近十亿,3G和4G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重接近四成。

3.“台网联动”。“台网联动”无疑促进了新旧媒介的融合,台网实现无缝化的对接,从根本上看“台网联动”本质是媒介融合。构建广播电台与网络媒体联合报道平台,是“台网联动”首要要义。合理组合、利用网站与电台的新闻资源、传播资源、人力资源,使网站与电台互为动力,共同发展。首先新闻资源的共享,可以使网站与广播同时受益。重要直播、重要访谈、重要嘉宾资源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并充分整合新闻现场内外的人力、设备以及新闻资源。其次,整合传播资源。利用共享的新闻信息资源,在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上“一次生成、多次”,充分发挥广播资源优势与网络互动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十分重要,广播人才与网站人才形成合力,新闻报道事半功倍,从而全面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以上资源的优势整合与配置,将有利于网络和电台的受众资源得到整合,共同受到关注。

4.媒体资产管理工作。(1)建立综合的网络化平台。该平台集广播电台生产、运行、管理于一体,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等,将广播电视各功能网安全有效地互连起来;(2)通过编目能帮助媒体资产管理实现符合信息分析整理特点的应用功能,并有效地构建起实现内容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整理的平台;(3)增强媒体资产管理的创新能力。各个频道的录音资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档案性质,广播电视台库存的节目磁带经过数字化加工储存,网络化传输应用,为媒体资产的交换和重新利用提供支持。而媒体资产的内容共享化,使得以往节目资料掌握在一个频道或某一个人手中逐步扩展到所有的媒体人员,这样才能让节目录音资料的内容价值充分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媒体资产管理已与节目生产相融合,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和管理平台的建设,节目的生产理念有所改变,媒体资产的利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继而推出新的媒体产品。在面对日益迅速增长的媒体资产如何进行有效的通信、传输、转换、存储、管理和利用,使得提升媒体资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紧迫。我们要按照媒体资产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精心整理加工并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借助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使这些资源增值,更好地发挥媒体资产管理在产业竞争中的作用。

四、互联网电视发展

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思路构建基于NGB(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互联网电视集成分发服务系统(基于CDN+P2P方式),内容集成分发子层工作在高安全、高带宽、可管可控的NGB域,负责对版 权和非版权内容的集成、整合、审核、编辑和分发,内容分发的目标为“超级服务节点”。“超级服务节 点”位于NGB域的边缘和互联网的核心,起到了桥接 “集成分发”和“服务”两个环节的作用。内容服务子层工作在开放的互联网上,通过智能层叠网架构以P2P技术为互联网电视终端提供服务。该层既有跨越NGB和互联网的超级服务节点,也有靠近用户部署的P2P边缘服务节点,边缘服务节点根据用户业务需求来部署,发挥节点就近服务的优势和P2P服务的优势。

例如:“中国文化视窗网络电视台”是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发起主办的国家二级独立网络电视台。由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提供播放平台及网络技术,“中国文化视窗网络电视台”将全面结合文化部的固有资源与管理办法,汲取中央电视台品牌优势与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秉承和发扬新闻媒体的业务运作理念,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应好,积极创新,不断开拓。“中国文化视窗”的上线,将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兴与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新媒体给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需要走媒介融合的道路,还需要吸收新媒体的优势,重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和便利。

参考文献: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网络 图书情报 信息技术

1 图书情报的发展

(1)勃兴时期。科技历程进步推动的图书馆情报事业源于19世纪,由于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大学图书馆也纷纷建立,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社会藏书楼的旧模式,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科技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经验图书馆学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以谢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引入信息论及相关理论,以信息交流的模式解释图书馆的活动,建立了情报学,使图书馆工作增加了经验气息,多了一些科学成分,同时出现了大量学派,发现了大量的图书情报理论、基本原理和图书情报活动的发展规律,世界图书情报学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停滞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图书馆事业进入了调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技术的种种因素使得图书事业出现了难以琢磨的时期,图书情报事业的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3)发展与变革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图书情报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信息存储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和商业化信息机构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迅速兴起。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信息处理计算机化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但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以往开展信息服务,首先要建起馆舍,并大量购买文献资料,而这需要的巨大投资与信息服务的微薄收入不成比例,因此信息服务基本由政府或慈善机构出资承担下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服务收益的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

(4)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文献资源走向信息化。图书馆情报演变成了信息资源的建设时期,被称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文献建设理论彻底摒弃了自给自足的思想和文献收藏的整体观念。它推动了文献共享的进程,确立了资源观念和特色观念。20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大多数国家还在对信息记录、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始料不及的时候,美国率先进入了电子图书馆的研究阶段,而且还在进行大规模的文献资源普查和文献资源布局的大讨论,而在讨论的过程中,美国图书研究馆协会(ARL)就将成员馆的资格和定级标准确定为根据其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检索质量来决定,而不是图书的采访质量来决定。在1991年ARL的成员馆中就已经有了80%的馆规划和实施了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的政策;服务和资金再分配,电子网络图书馆基本成形,美国最先进入电子网络图书情报时代。到1995年以后,诺大的地球一夜之间变成地球村落,文献资源建设理论充分占有文献资源,所不同的是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了信息建设的整体意识,应该说这在当时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2 网络图书情报的特征

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密切结合是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作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学情报研究的革新与发展受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加工、存储和检索信息的能力,通信技术扩展了人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比它对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信息的记录方式不再是模式的和线性的,而是数字化、非线性的。数字信息媒体可随机存取检索,可交互式组织再现和可快速远程传递等卓越优势。这种区别是本质的,不仅改变了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决定了图书情报机构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时极大地活跃了社会信息交流,增强了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日益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情报理论紧密结合,创造了交叉发展的学科优势。

(2)网络情报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信息组织的网状化。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网络情报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反之社会的进步又促使信息生产量的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势对网络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费、外理费和存储费也相应不断增大。从图书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个网络图书馆拥有海量存储的好例子。网络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动画三围体、虚拟空间等。目前常用的电子图书馆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数字化资源是电子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图书情报学所要具备的,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有些媒体信息仅对其数字进行处理是不够的,需要图书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内容加工,便其之间各种关系相互勾连,读者更易找到电子资源,信息的组织形式从原来低张的顺序,线性方式变为直接的网状方式。

(3)信息检索智能化与网络图书情报传播的网络化。目前,传统的网络图书情报服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图书馆利用因特网为各类读者提供不同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趋势。网络图书馆的信息可用超文本技术使信息互连,把网络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使用户更能按类目浏览。网上知名的图书馆主页均有通过分类目录、目次索引提供访问。而利用传统的方式查询是远远不能解决在网络图书中正确、准确查询信息问题,只能借信息检索的智能化来解决。

3 网络图书情报的发展趋势

(1)规范化的受控语言继续存在和发展。当自然语言开始应用与检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规范化的情报检索语言寿终正寝,当网络时代到来时,特别是面对因特网海量的信息。也有人提出情报检索语言将成为昨日黄花。事实上不管自然语言应用技术如何发展,规范化的受控语言都会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和不断发展的空间。面对因特网的信息检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检索的指标,而检索率却显得无比重要。规范化的检索语言将是保证检索率的重要手段。

(2)分类语言主题、主题语言和自然语言将一体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作为两大规范语言体系,结构、功能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检索语言结构功能的优化,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经历了一体化的过程,称之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在标与检索中采用了两个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优缺点。实现分类号(类目)、规范化主题词和自然语言入口词汇的相互转换,实现这一目标将有利于推动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的运用。

(3)自然语言技术将广泛应用并不断优化。规范化情报检索语言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自然语言与情报语言的一体化,但并不排斥自然语言检索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在一个检索系统中可以并行使用情报检索语言和自然语言,称之为“混合系统”。也有一些检索系统独立使用自然语言检索,称之为“自然语言系统”。自然语言也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包括吸取情报检索语言的控制技术,同样也可在检索技巧上优化。

(4)情报检索语言电子化、网络化。情报检索语言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与管理技术已发展成熟。如今绝大多数的分类表和词表都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实现了编、管、用一体化。即使是传统的情报检索语言都有电子版,这不仅使情报语言编制与维护的工作量大量减少,而且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主要是电子版的情报检索语言易于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情报检索语言上网已成为必然趋势。

(5)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不断完善并已实际应用。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研究开发的历史并不短,各种实验系统不断研制出来,在许多关键技术上均有大的突破,但多年来自动标引技术是“机器鸟”,其外形很逼真,但终究飞不上天。也就是说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尽管如此,对自动标引和自动分类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随着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更强大的需求推动力,已有迹象表明,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技术与搜索引擎技术结合将有良好的前景。

(6)情报检索语言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因特网把世界各地的距离缩短了,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时尚。在这种背景下,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标准化、兼容化日显重要,有利于消除网络信息检索的障碍。尽管如此,情报检索语言的国际化、兼容化取得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成就与进展,但面临新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4 中国网络图书情报的现状和发展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应用研究 发展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41-01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物理场研究地质构造变化,从而探测地下异常体的一种技术方法。物探仪器是主要的测试设备,物探仪器运用物理学、电子学、系统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方法、技术和理论,来探测地球的各种物理信息。物探仪器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应用在建筑工程、水电、交通、煤炭、石油、地质等众多的领域,在资源与能源的发掘和探测、监测地球的环境污染、预测地质灾害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主要方法有:

(1)电法勘探:较为普遍运用的方法。是通过对地层电磁场、电学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电性差异,研究测量电场分布规律,以了解地质的状况。(2)磁法勘探:利用磁力仪监测不同地质体的磁性差异,研究地下磁异常及分布规律,从而解决各类地质问题。(3)重力勘探:依据各地质体存在一定密度差异,运用重力测量仪器观测出重力异常,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和起伏变化情况。(4)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发展最快的方法之一,它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根据不同地层、岩石的地震波传播规律勘探地质的性质,达到预测地震、减少灾害及勘探和透析地球内部构造的目的。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物理探测仪器设备引进了现代电子技术,从而进一步压制干扰,提高分辨能力。

从探测深度上分别,物探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超浅层、浅层、中深层、深层[1],其分别应用的探测方法为:(1)对于超浅层,主要用于地质雷达技术与浅层地震技术两个探测方法;(2)在浅层上,有高密度电阻率和高频电磁成像两种方法;(3)对于中深层,主要应用可控源电磁测深和高精度重力测量两种方法;(4)对于深层,主要应用天然大地电磁测探、高精度磁力测量、深层地震,三种探测方法。

2 地球物理勘探中应用的新算法、新理论

(1)小波理论:是根据傅立叶理论分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支,适用于信号中差分方程数值解、数据压缩、子波算法、成像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2)神经网络理论:仿人脑思维的模拟计算。是通过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学习,从而获得重要的参考数据,对未经处理的资料进行判断的理论。(3)几何分形:主要是对自然界中不规则、不稳定和较常见现象的进行研究,揭示自然界中不同尺度的物体和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以及整体和局部的相似性。由此,可以通过局部信息对整体信息进行预测[2]。(4)混沌理论:主要应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它与几何分形理论联系很密切,他们都是分层次的基干尺度,揭示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标度律、差异性等。(5)地理信息系统:一种计算机系统,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对时空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查询、输出,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技术方法,能够快速地分析、输出和查询数据。

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基本应用

(1)能源物理勘探。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地区进行综合能源勘探。前期普查依赖于地震勘探。详查过程中,要运用大地电磁、高精度磁力、高精度重力等一些测探技术,对油气地区进行区块评价和构造研究,找出油气储藏构造,从而解决油气勘探中的疑难问题。(2)固体矿产物理勘探。尤其是金属矿产勘探,主要使用电法和磁法。电法主要是根据矿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稳定的电流场在地下传导的分布规律。磁法勘探主要是根据矿体或其赋存构造与围岩的磁性差异,在地表或一定高空中测量磁场强度变化的规律。(3)工程物理勘探。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工程物理勘探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应用在建筑、公路、铁路、管道、水利等工程的检测,运用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电法等探测方法对工程进行物理勘探。(4)对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的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可以从电、热、光等物理变化进行监测,从而认识环境变化的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背景资料。自然灾害的突然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灾害起到了有效的预测、防治的作用。

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

综合物理、数学、计算机等科学的应用,探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和数据采集技术,使得物理勘探技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轻便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目前在核电站、水电站、矿山等一些重大工程建设上,需要查明较大的危害,关键性的地质构造等[3]。同时,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着浅层矿资源枯竭的问题,工作人员已经向沼泽、海洋、沙漠的方向进行资源勘探。对于这些工作开展就需应用新技术、新仪器,使难以到达的地区得以勘探实施。(2)总线技术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积木式、模块化、插卡式的球物理勘探仪器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多功能和多参数的自动测量,使物理探测仪器系统模块式的组成结构更加紧凑,也代表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方向。(3)应用功能较强的应用型软件和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使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发展更上一层。使物探仪器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可以更方便地满足勘探的各种需要。(4)高速单版数字信息处理器将误差修复、信号处理、数据处理的功能增强,对一些高档仪器更新、扩展的功能不再只单依靠增强硬件的功能和制造工艺的精细。(5)超导新技术于磁力仪、重力仪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探测仪器的功能。(6)应用RS、GPS与GIS技术,提高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解释精度。

5 结语

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3S技术的结合,提高了解决各种地质问题及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同时探测的精度也越来越高。由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领域和勘探范围得以拓展。总之,结合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必将向多功能、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以期解决人类社会活动中更多的领域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观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实际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8).

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12

摘要: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供给的增长速度不是同步,前者要快于后者,所以能源供给难题就成为了制约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难题。开源(开发新能源、增加能源供给量等)和节流(提升能源效率、节约能源等)是处理能源供给不足难题的两种重要方法。变频节能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节流”方法受到我国政府和各个生产领域的重视。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有着巨大节能潜力,应用变频节能技术则可以可行挖掘这种潜力。在文中,笔者首先了研究了变频节能技术,之后重点研究了中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节能技术;应用

变频节能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节流”方法受到我国政府和各个生产领域的重视。以煤炭生产企业而言,矿井中全部生产系统所消耗的电力约占整个煤炭生产企业的80%至90%。就现在的生产实际来看,煤炭生产企业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比如,在矿井没有应用变频节能技术之前,水泵、风机的平均运转效率比力低,一般均低于50%;又如,矿井中动力负荷变化大的机电设备(矿井提升机、采掘运输机、空压机等)在启动、加减速、制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节能空间。恰好是由于变频节能技术拥有着优秀的变频调节功能和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因而在我国矿山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随着技术的稳定性越来越好、成熟度越来越高,其应用范围和领域也必将继续扩大。

一、绪论

变频调速原因是应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把电压和频率固定不变的工频交流电变更为电压或频率可变的交流电,一般把这种电能控制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调速便是经过改变电动机电源频率实现速度调节的。变频器主要采用“交直交”方式,先把工频交流电源经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电源,然后再把直流电源转换成频率、电压均可控制的交流电源以供给电动机。变频器的电路一般由整流、中间直流环节、逆变和控制4个部分组成。整流部分为三相桥式不行控整流器,逆变部分为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且输出为PWM(脉冲宽度调制)波形,中间直流环节为滤波、直流储能和缓冲无功功率。PWM控制技术不停是变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1]。

从变频技术诞生到现在,它取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控制基本理论的发展为变频节能技术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则为变频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的共同作用让变频节能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其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在控制基本理论方面,大幅度改进了频比(U1/f)控制模式[2],并且,生产实践中也广泛应用了转矩直接控制模式与矢量控制模式,在控制基本理论的发展趋势方面,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和模糊自优化控制会是今后的分析重点。第二,在功率器件方面,GTR和IGBT将会是现在的主流,IPM(智能功率模块)的开发和应用必然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三,在调速系统方面,该系统具有越来越高的集成程度,以单片机的应用为重要环节,DPS(数字信号处理器)、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等获得了广泛地应用,现在最新的研究整个成果是ASIC(高级专用集成电路)[3]。最后,在功能方面。高度的综合化和操纵的智能化是变频器的发展趋势,在完成基本的调速功能操纵之外,并且还能够进行通信、可编程序和参数辨识等应用功能的操纵。

二、常规式变频器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运用

普通变频器在煤矿其他生产领域运用更加普遍,其功能除降耗节能之外,也注重向系统控制的灵活性、智能化、远程控制、简单易操纵等方向发展。

比如,我国某煤矿改造和升级了洗煤厂的给煤机,以往的手动闸门控制模式被现在流行的变频驱动模式所取代,在变频器的选择方面,选用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的多功能变频器[4]。该变频器具有以下特征:拥有标准化的参数结构和标准化的调试软件;拥有模拟量输入/输出功能、数字量输入功能、继电器输出功能;通讯接口为系统集成,不但安全便捷,并且操纵、控制等也非常灵活,并且也具有十分好的用户界面。总体看来,变频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技术在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中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将其应用于各种机电设备当中,必然会获得很好的节能效果。

三、交流四象限变频器在煤矿机电设备中的运用

在煤炭生产整个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采掘设备当中,必要面临频繁的调速、起停操纵,尤其是输送机、提升机和电铲等。频繁的调速、起停操纵必要变频器可以进行四象限工作。四象限变频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变频器把整流电路由原来的全波整流桥改为由IPM(智能功率模块)构成的可控整流桥,当电机处于电动状态时,四象限变频器的控制与两象限变频器的工作是完全一样的,当电机处于发电状态时,四象限变频器中原来的逆变电路将作为整流电路工作,而原来的整流电路则作为逆变电路工作,达到将电机产生的电量回馈到电网的目的。

比如,某煤矿的电牵引采煤机采用了回馈制动四象限变频器,综合生产实际来看,采用了回馈制动四象限变频器的电牵引采煤机,可以可行调节工作面较大制动力矩,并且,牵引速度几乎不受影响,机器也未产生下滑跑车难题。

交流四象限变频器在提升机中的运用方面。采用交流四象限变频调速系统的变频防爆提升机,其显著特征便是,控制模式变化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模式,四象限运行,并且具有全面的保护对策,比如过流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和电机缺相保护等。

交流四象限变频器在胶带输送机和电铲中的运用方面。应用阴象限变频调速技术之后,可行处理了采用液力耦合器装置时下行运输皮带机在启动、运行、制动中形成的电机失控。变频器随时将电机产生的负力回馈到电刚中,减少发热损耗,处理了机械系统及电气系统的难题,延长了设备的应用寿命。电铲(挖掘机)的工作条件恶劣,尤其是爆破不好时,挖根底作业更加困难,大载荷和堵转难题常常出现,采用变频技术也可行缓解了过大的载荷。

四、结束语

我国具有数量巨大的煤矿及其相关的机电设备,在煤炭生产企业当中应用变频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倡导节能化发展,应用变频技术来实现煤炭生产企业的节能是今后煤炭企业必然会采取的节能办法之一。

变频节能技术拥有着优秀的变频调节功能和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以上长处也增加了我国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变频节能技术的动力。展望未来,随着变频节能技术的稳定性越来越好、成熟度越来越高,其应用范围和领域必将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 温玉婷. 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的应用[J]. 电气开关,2011,(02):156-157.

[2] 栗广亮. PLC和高压变频器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2009,(0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