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2-12-15 22:32:48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饶素良《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2篇

摘要:通过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研,分析研究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期提出构建统筹学校、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共育体系,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立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一、职业素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出水面的部分,主要由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责任态度几个方面构成,是鉴别技校优秀者和一般者的主要指标。隐形职业素养影响显性职业素养的养成,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形职业素养。美国一些学者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展开实践研究,关注情商培养与职业成功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整体情商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美国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自身特点,综合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情商培养课程,主要有“独立设课”和“学科渗透”两种形态。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奎尼匹克大学商学院将情商元素融入到本科《管理学》。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开始于2005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逐渐将研究视角投向大学生职业素养上。笔者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文献(CSSC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从2005年至今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四百余篇,其中针对本科院校的占比83%左右,高职院校占比17%左右。2017年我国高职院达1346所,与本科院校1533所不相上下,但研究的文献数量与院校数量不成正比。2005年至今,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教育学学科为主,此外还涉及到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这些论文对大学职业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各有侧重的状态。具体包括这几类研究:一是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二是以时代背景为研究视角,探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工匠精神、人工智能;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大学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从企业需求、面试等。这些论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探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上分析论证影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包括研究规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规模的失衡,高职类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仅占17%左右,与高职院校的数量在大学总数中的占比不成正比。二是研究的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采用定性逻辑论证的方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采用科技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精确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加大定量方法在职业素养研究中的运用,使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更加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二、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2018年12月,我们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教师版和企业版,其中,291名毕业生有效参与了学生版问卷调查,40名教师有效参与了教师版问卷调查,25家企业有效参与了问卷调查。此外,我们还对5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访谈。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认知基本一致学生在“你认为你哪项职业素养较强”问卷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学习”能力。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排名前三的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创新”。从对企业调研结果看,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和团队合作等比较满意。2.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手段有待加强。在“你认为培养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哪里?”的调查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职场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远远超过了“学校”选项。从调查结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和教师认为目前校内职业素养培育手段有一定的局限,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育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校内职业素养的培育手段还有待加强。3.社团活动等实践平台是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在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调查中,学生选择前三的为“社团活动”“班干部经历”和“职业拓展训练”。而教师在此项问题上,则呈现出与学生不同的选择,教师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培养途径是“实习实训”“社团”和“课程教学”。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都很注重实践平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对职业素养帮助更大,而教师更倾向于课堂教学。(二)存在的问题。1.课程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桥梁,担负着育人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是学生迈向社会最后的“淬炼场”,需要对学生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素养全方面进行塑造,课程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更多的学生把课程教学简单地视为知识技能的获得渠道,职业素质的养成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较差。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单一,过多注重技能知识目标的实现,轻视职业素养目标。同时,专业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掌握一个课堂的方向。教师未能很好树立职业素养渗透意识,细化课堂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以言传身教和课堂活动等方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欠缺职业拓展训练。调查表明,学生十分认可职业拓展训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利用少量的职业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由于其量少且未成系统,并未能在全面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发挥作用。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中间欠缺连贯两门课程的职业拓展训练,导致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存在断层。此外,丰富的职业素养课程,以选修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培养学生情商、逆商的慕课、微课,整合学生的零碎时间系统提升职业素养。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产业的引领,校企之间联动密切顺畅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日常的企业走访结果看,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对校企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65.79%的企业表示愿意保持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上看,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训等部分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并未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成果。未来的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拓展合作的广度,还需在深度上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上全方位加深合作,企业应参与人才培育全过程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细化职业素养教学目标。不同的岗位在职业环境中对职业素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相应地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应有所侧重,技术类的岗位更侧重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服务类的专业则重视沟通表达、反应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要在全面了解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各岗位的职业素养测评维度,明确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核心职业素养,制定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和相应的职业素养标价体系。特别是高职院校中,职业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专门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应根据不同职业要求细化教学目标。此外,要在专业课程中细化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制定课时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素养,形成有计划、分阶段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二)强化实训课程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强调“理实一体化”,实习实训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抓手。但是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4.3%的毕业生认可实训课程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范的理念;教师在实训课程中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培养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训课程中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学生通力协作,不断挑战自我,培育团结合作、创新、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三)凝练学校特色,活用校园文化。清晰学校办学定位,凝练学校特色,在校训、校风中彰显学校特色,并将之贯穿职业素质养成体系中,形成自上而下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化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号召全校师生共同评选出一批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教师典型,推选出一批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学生典型。表彰典型人物,利用学校教室、图书馆等传统学习场所宣传典型人物,形成全校学习典型人物的浓厚氛围。(四)构建校企人才共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顺应市场发展,深化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构建校企人才共育体系。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同样还是育人单位,需要承担育人的社会责任。要改变过往浅层次的、短期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单纯的设备、资金支持无法真正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企业还需投入知识、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建立校企人才共育长效机制,针对岗位特性,共同研究制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实现产引导教,教服务于产的目标,最终受惠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五)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库,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是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保障。面向区域经济,统筹政府、企业、学校等其他社会资源,共建集教学实践、企业项目、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一体的高质量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旨在融合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经验传导等企业资源,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历练学生职业素养。企业与学校需要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发展的实训基地发展模式。

作者:林华红林晓丹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第4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 语文教学 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285-01

前言

我国对待教育是十分看重的,不论是中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每一所院校的建立都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核。近些年来,教育应该教什么及怎么教已经成为了所有民众所关注的热议的话题。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优缺点也做了深层次的系统的比较,中职教学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列入其中。相对于本科和本科以上的教学来说,中职教学的优势在于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方面的重视。每一个中职的学生都有一个对应的岗位需求,学生很清楚自己对于这份职业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选择过程中明晰自己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求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中职学校没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院校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普遍性的在面对岗位时自己的准备工作并不完整,或缺少必要职业素质或是基本技能。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本篇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对职业素养的重视,是本篇论文具体化的方法论。本文将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学生缺少职业素养这一问题,并力求在现状中寻求解决办法。

一、职业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著名的论作《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提出过一个理论,即素质冰山理论。这个理论将处于工作中的人比作是一座冰山,而冰山必然有水上的部分和水下的部分,斯潘塞将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比作水上的部分,将职业素质比作水下的部分,同时提出了水上U水下=2U8的数据。这说明对于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来说,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职业素质更为重要。虽然技能显现在外,可以被人们一眼感知,可以成为作为求职时有利的敲门砖,但良好的职业素质才是可以让学生长久留在工作岗位并且晋升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中职学生往往不能在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与适应自己所处的岗位,也是岗位对待学生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他的公司也必将是一个隐形的宣传。

故,在任何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同等的教学水平前,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会成为学校的加分点,重视素质与技术的双向教育将带给学校、学生、企业以及社会一个完整良性的循环。

当代的中职院校大多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便使得自己的学生与其他学历更高的学生相比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找到学生的能力缺口进行突击,使得中职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为工作而学习的态度,将中职教育扭转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教师职业素养的欠缺、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欠缺、教学模式的落后,以及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不关注等种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对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缺失。从语文这门课程角度出发,因其自身带有的见效慢、内容不系统等特点,使得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学习技术业余的“选修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更深层的认知,让语文成为了中职课堂中最为鸡肋的课程。但语文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承载者,对传承中华精神和陶冶学生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语文让位给技术学习,削弱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生涯中发挥的重要性,这就是中职院校对待职业素养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如何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养要素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重视起文学这一方面,让语文可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方面

首先要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中职教师大多缺乏对企业实践的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再全面也不能替代实践。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中心位置的偏离将导致课程重点的偏离,同时由于对学生所需的基本素养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将直接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不重视。

其次要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喜好和方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德育渗透或是职业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道德品质的需求。

2.学校方面

学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入素质培养的课程。要在课程标准制定中酌量加入阅读方面的课程。课程的过渡专业化,会让学生忽视技术之外的能力素质培养,而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大视野,了解社会综合信息,从中悟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适当为人处世原则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沉静自己的心境。一个读过大量书籍的人必定是个相对沉稳的人,技术好的同时要有配合沉静的心境。

除却制定专业课程之外的素质课程外,学校应该改进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以“老师中心”转移到“学生团体中心”,在语文素质的教学中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加入师生互动,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课堂讨论活动,使学生开动脑筋,追随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生存、发展的紧迫感,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政府方面

加强政府对院校的监管,加强学校面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应对。对学校注重技术而忽视语文等素质教育课程的现象应该给予关注,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从侧面给学校和学生方面以软压力,让学校和学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才能对语文教学不“偷工减料”。加强企业对学校实习生的用人反馈信息,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反馈,使学校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以调节学生在校的各项学习活动,以达到企业用工的需求。

加大媒体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普及、对中国国粹的传扬等,都会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从而注重自身的语文学习。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是我国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如何让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企业都需要关注的事情,加强中职院校的素质建设,让学生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是中职教育人才中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夯实学生学习以及生活工作的基础,做好了底层设施,再为将来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时才不至于摇摇欲坠。

参考文献

[1]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5).

第5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大学生;体系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不利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究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高职大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的素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它是对职业者在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也是职业者需要尽到的责任。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职大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认真完成自身工作。二是职业品行,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重视团队合作、爱岗敬业、敢于创新是高职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品行,高职院校要注重对高职大学生职业品行的培养,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尊重自身职业。三是职业技能,即高职大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的根本技能,它能够保证高职大学生胜任这一工作,完成工作任务,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近年来,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一直在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有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无法得到实际应用。学生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阻碍。因此,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二)高职院校缺乏培养体系。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系统的设计上不够到位,这无疑会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产生不利影响。而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缺乏,且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关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相关规定,缺乏具体的培养方法。(三)不重视企业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时,过于注重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在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等占据主流,其教学内容多数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教师不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一概而论,而没有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生成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及当前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对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进行建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认真学习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还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相关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完善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二)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他们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对各类职业者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参照,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达到企业的要求。(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对负责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职业素养对高职大学生的重要性及各个企业在职业素养上对高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其转入教学之中,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有效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作者:郑静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11-12.

第6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政课教师 医学生 职业素质

医学生是即将走上医务岗位的后备力量,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在校的医德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从事医疗工作后的医德和医风,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质与量的提升,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能顺利处理好医患关系,解决好医患矛盾,避免医疗纠纷问题的发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 医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片面性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对于医学的专业知识较为重视,但是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上的教育较少,以至于医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的缺失。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为患者看病。其实,医生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技能素养,还包含人文素养。优秀的医生都是集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融为一体,并与技能一起,内化为职业素养的。多数学生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在认知上混淆,导致不少学生工作后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医患关系紧张。

2. 职业教育脱离医疗行业

笔者对学生的一次简单问卷:你对医疗行业了解程度怎样?结果显示,了解的只占总人数的5.8%,82%的学生了解一小部分。12.2%的学生不了解。可见医疗行业信息与教育关系联系的不紧密,对学生来说较为生疏,在就业招聘时才有所知。医学职业素养内容需要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就要有系统的认知。对于行业要求的职业规范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培养成为当前转型期社会所需要的医疗职业人才。

3. 医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上职业素养中的价值观为“一元化”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职业价值观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跟上时展的需要,使理论教材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增强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思政教师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措施

1. 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思政教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将职业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助推人文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改空谈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政教师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与解决医疗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的社会所需人才。

2. 创新教育方法,以实例提升职业素质认识

如今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各个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对空洞的说教会感到反感。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集合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握好时代脉搏,切实让职业素质教育见实效。如,在讲授医德教育理论课时,在理论上必须讲清“医德”内涵与其重要性,再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教育引导学生,效果会更好。如抗震救灾、国际救援中涌现的医疗英雄人物和事迹,就能给学生起到榜样教育作用。

3. 突出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暴风雨式”的教育只能一时见效。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始,就要在课堂中连贯进行医德教育。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形成职业素质教育合力,找准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在医德教育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寻求契合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总之,医学是门较强的实践科学,医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医学教育更多的强调了医学生的敬业精神、社科知识与思维方式等职业素质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是全面医学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在全面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任务艰巨。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医学职业人格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

[2]尹记远,刘小勤,李秋心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9).

[4]郝玉芳,韩丽沙,牛慧君.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5]苏波.医科大学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素养 提升策略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培养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将直接走向职场,而现状是企业大多对刚毕业的学生不是很满意,因为学生自我意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需要较长时间,主人翁意识薄弱,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差,究其原因是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至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要想办好中职教育,就必须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中职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我经过近两年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得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育人师”

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为辅,但需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专业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和文化课的服务作用。教师避免全部理论的灌输,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围绕专业领域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展开。

1.在人文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位,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锻炼学生的体魄。

2.在德育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应就业岗位进行教育,尤其突出了责任感、诚信、敬业精神、踏实奉献等素养的养成教育。

3.专业类课程(如机电专业,包括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工厂供电等)的教学,从形式上又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教师注意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中仍要注意体现综合素养的教育,即培养身心健全的人的教育,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时考虑小组内各成员间的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性格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为互助合作提供可能。实验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然后把实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认识到实习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技能骨干,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中的模范,带动实习活动的开展,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房保常编著的《事在人为――优秀员工必备的10项素质》一书中指出,优秀员工具备十个方面的素质:忠诚可靠、热忱工作、独挡一面、团队意识、开拓精神、自我提高、乐观自信、善于沟通、锲而不舍、能识大体等。这十条已经成为许多公司录用员工、培养和提拔人才所遵循的准则。校园文化活动对上述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十分突出。学校通过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体育文化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各类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大型文艺演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校园生活中扩大了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覆盖面。在教室、实训室、校园内的路灯杆上张贴企业文化标语,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耳濡目染,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讲座

我校先后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多人次到校举行专业人才职业素养讲座,他们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述了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在班级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增强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加深了学生对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必要性的认识。

四、深化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利用班主任跟学生接触更紧密,交流更多的有利条件来创设职业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首先,班主任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举办各种班级活动,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再次,班级还收集了较多的职业素养读本,在班级早读期间让学生阅读或者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走上自我修炼的道路,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实现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学校的高度重视,企业的密切配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职学生自身应苦练技能,强化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才能有宽广的就业前景,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教育应以生活做底子,它要通过不同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去。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如:宿舍文化节,典型事迹报告会,征文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突出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的各类活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将爱岗敬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脑海里,对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拓展了社会交往,提高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24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是职业素养的高低。“知书达礼”是社会对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总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应包括具有综合文化的共性素质和体现职业性、岗位性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对所有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所打造的专业方面的基本素养,它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素养。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所学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岗位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综合素质。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当职业发生改变时,学生依然具备这些素质,不会因职业岗位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去胜任新的工作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名校。[3]

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建立的途径

(一)树立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

职业素养教育关系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高职教育特点,“十一五”期间,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材规划、能力本位、创新意识、职业设置养成、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观点,并积极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社会舆论却反映教育改革成效不大,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实践证明,职业技能提供了学生进入行业的机会,而职业素养提供了学生在企业中发展自我,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明确各个层面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需求

职业素养教育要解决的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明确各个层面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需求是构建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从国家层面上应具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层面上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再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个人层面上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康体魄,不畏艰险的身体素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里素质。

(三)提供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保障

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需要健全的保障体系。首要条件是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宏观规划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建立,协调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在培育人才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其次是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专门的教学团队,以企业用人的标准培养学生;第三,是建立职业素养教育培育基地。改革教学方法,创设环境,通过实训活动使职业素养教学由单纯知识理论传授向素质能力培育转变;第四,是建立规章制度,把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纳入人才培育方案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设置科学的职业素养教学体系

职业素养教学模式与专业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在于职业素养教学是一个整体,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培养目标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和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为走进职场作最充分的准备。[4]10因此,必须根据培养目标,重整学校的教学资源,将过去分散的资源素养教育内容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按课程内容一般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心理健康课、体能训练课、英语课、计算机课、就业指导课七类。各门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到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大一要明确目标,增强动力。注重培养思政法律意识、人文素质培养、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行为。大二要内外兼修,全面发展。注重培养语言、体育、心理健康、职业选择等。大三要熟悉职场,迎接挑战。按专业划分,注重培养职业安全健康教育、职场礼仪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

(五)构建大学生与职业人的对接平台

评判高职学生胜任力的标准在企业。实现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首先要进行调研,明确企业要用什么样的人;其次,通过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把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细分,融入到不同的课程类别;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训活动,特别是顶岗实习,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能力。[5]76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成立职业素养教学部

在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确立了“合作、开放、包容、发展”的治校理念。为了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成功人才,学校以高职教育理念为要求,着力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以就业为本,不断推进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致富。学校对办学机制进行了探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职业素养教学部,建立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教育体系。职业素养教学部根据调研结果,按照培养目标将职业课程分为七大类别,重整教学资源,使分散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职业素养教育体系顺利实施。(1)把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写入人才培养方案。(2)与企业联合,制定针对性强、互动程度高、效果明显的拓展训练项目。(3)建立职业素养教学效果考核体系。(4)建设一支能胜任职业素养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5)社会资源与校内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二)以“白杨树”精神为主线,构建教育体系

培育扎根家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是我们办学的责任。学院在提高和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思想指导下,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以树立“坚韧、正直、团结、向上”的白杨树精神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基本形成了“1-4-2-4-3-4模式”即:一条主线———结合学生特点以树立“坚韧、正直、团结、向上”的白杨树精神为主线;四种素质———按照国家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两个平台———搭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四个保障———组织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保障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三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基地培训、企业实践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四个实现———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技能成才、技能致富、技能创业、技能服务”培养目标。

(三)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实训基地,彰显知识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是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对这个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功利倾向,往往只注重对某一方面操作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怎样走出误区呢?就是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育才观。诚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也是他们的特色所在。但是,人才质量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更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完整的结合。大学生活只是人生中的短暂过程,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受教育者的心灵之火,教给他们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梦想、尊严和对未来、对幸福的追求,使受教育者在体力、智力、情感、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任何一种技术,任何一门专业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学校学习的任何一门专业技能都不可能保学生一辈子。并且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毕业后并非都能从事预期的职业或岗位。从现状来看,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在工作中适应性更强,也更有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也比较有发展潜力。因此,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必须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2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充分落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高职高专人文社科教育通识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混乱,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拓宽专业培育口径,整体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上的相互联系。要在保证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些课程可以通过选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以及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当然所开课程不应过多过滥;而要少而精,要管用。

(2)实行灵活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是文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把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因此,我们应围绕服务高职教育宗旨,突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即兴发言、老师点评补充、模拟情境、任务驱动等方法,以鲜活的事实、诚挚的情感、生动的表述、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3)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检验高职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改变唯笔试现状,采取面试、小论文写作、课堂辩论、社会调查等方式,变终结式考试为过程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切实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3 创新教育举措,拓展空间路向,是不断提高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适应职业生活已成为我们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而专业技术教学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它能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学老师应超越自己熟悉的领域,不仅要做专家,更要做教育家。既要注意学科、专业(职业)之间的交叉,利用学院多学科、专业(职业)特色,通过专业课程、讲座、实习、培训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使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便今后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3.2 建构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陶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一是要敢于创新,努力营造浓郁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二是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像课外科技、专题讲座、文化讲评、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展示才能,提高能力。三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如可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走访英雄人物,参观文化名人故居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全面的认识,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3.3 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文化、人文思想,学生便不能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而要做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 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二是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有渊博的文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三是能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 李忠新.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李莉.试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11篇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策略;研究;实践

一、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职业教育已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今后还将提升到与研究生层次相沟通。高职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社会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同时也要有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决不能停留在庸俗的功利主义状态,应当着力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精彩,让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曾经是黄冈市一大亮点,为黄冈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进一步把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打造高等职业教育航母,由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建立的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大、功能全、综合性的现代化水平的高等职教集团于2014年9月开始招生。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研究,适应了黄冈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

在校高职学生离职业人才的标准还有距离,学生头脑中“职业”概念淡薄,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模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化、知识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高职生的素质要求也来越越高。高职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养,也要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和独立性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一)制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策略

制定针对不良习惯整治训练方案,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考勤、学生坐姿、手机使用、教室卫生等方面开展日常督查,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学生职业素养若干问题的训练方案》,有针对性地对集会速度、广播操质量、大型集会(活动)场地保洁、餐桌文明等老大难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

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同时,也使学生懂得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才智的重要途径。

2.在班会和劳动课中提升职业素养制定《班会课流程》,把《感恩伴我成长》《解读〈弟子规〉》作为班会课的必备素材,提出学会做人十二字要求(有规划、讲环保、懂规矩、负责任),并开展相应训练,狠抓“两个看得见”(仪容仪表及卫生)工作和“一个看不见”(住宿区)管理,制定《卫生工作验收标准》,培养学生“把工作做彻底”的习惯,成立学生宿管部,促进住宿区自主管理,开展节约水电、爱护公物的督查。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职业性专业课程应以群集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狭窄的职业范畴,而是以类似的职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条件、技能水平等便于迁移的职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为主。社会不断发展,个人谋职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主流。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因此,创业、谋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通过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院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它包含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包含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包含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养成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1.开展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技能比拼、创业争霸、创新成果展等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进校园。

2.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更新学院管理理念,实现学院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

3.与企业联合办学。学院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企业也可以事先把所需要的用工情况跟学院取得联系,使学院尽早培养、储备企业急需的人才,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与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职业文化的浸润与滋养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制评价模式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了解其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践成果

(一)师生达成共识,更新了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应当把学生当作‘未来职业人’看待,使现在的学习、生活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这一基本观点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更新了以往单纯把学生当学生的旧教育观念。学生具备了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多了一份责任感,对学院教育多了一份认同感。教师换了种眼光看学生,立足点更高,培养目标更明确,更能把为学生成长负责的要求落到实处。师生对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达成一致,扭转了“牛不喝水强摁头”的被动教育局面。

(二)形成了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自启动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工作以来,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职业素养文化气息,教师休息室有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相关内容,文化长廊有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为主题的《弟子规》墙,实训楼外墙有职业素养的标语,实训室内部有仿车间布置的文明生产及规范要求,教室里有企业文化布置,住宿区有文明宿舍规范化布置的要求。职业素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大框架,使校园环境不仅有自然美,而且有了灵魂,深化了内涵,提升了品位,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制定隐性职业素养训练提升的完善制度,构建了整体策略

从教师、教学、德育、后勤4个方面制定了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

1.教师方面《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提出了教师提升师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策略。

2.教学方面《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推动课堂改革、强化行为习惯、增强活动体验、改革评价方式、发挥教师表率作用等5方面的培养策略。《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策略》分析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提出要“走出去,初步认识‘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请进来,领会‘心动’不如‘行动’的真正含义。注重实训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协作精神、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良好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提出了“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企业文化理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专业课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理念、班级管理中渗透企业文化理念”的策略。

3.德育方面《感恩教育深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学会做人”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学生职业素养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训练策略》从分学期实施感恩教育主题、制定针对性不良行业习惯整治训练方案、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策略。

4.后勤方面《学生职业素养在公物管理与节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立足高职学生的具体实际,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相结合,从学院后勤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内在联系,从学生职业素养在公物管理、节约教育中所体现职业素养的缺失中分析,探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在公物管理与节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四)在规范中提升了师生职业素养,取得明显的工作实效

学院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学院管理层大力推进了工作流程化、制度化,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从师表形象、教学常规、校园生活、对外交流、社交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教职工礼仪规范要求。教职工更加注重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这些为学生职业素养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各班科任教师能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职业素养训练的策略,起到了潜移默化、持续推动的作用。学院通过日常渗透、常规督查、专项整顿,督促学生按照“有规划、讲环保、懂规矩、负责任”这12个字的“学会做人”的基本内容要求自己。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职业素养训练,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踏实做人、勤奋学习、认真工作、规矩办事,做到举止文明、讲究卫生、着装统一、仪表规范、两操规范,实现学生管理“四化”(服装校服化、发型学生化、用语文明化、行为规范化)。一学年以来,校园卫生整洁、课堂秩序井然、课外活动健康、文明风气上扬。学校文明学生、优秀学生、明星学生、技能能手的比例大幅增加。

四、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在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实施的一年半时间中,我们对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的成果得以在全校推广,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感到,我们理论研究的水平有限,对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理论构建还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制定、实践、总结新一轮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贾义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理论月刊,2009,(8).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4]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