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时间:2022-07-12 13:21:51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网络 婚恋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53-02

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影响并改变着人类。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以一个复杂的文化信息源的身份发,携带着丰富的信息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网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可谓深如大海,重如泰山。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浩瀚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重的负面影响,如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恶化了大学生的人格修养等等。艺术院校大学生外貌条件良好,思想开放,才艺突出等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网上虚假情缘的干扰。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带给当代大学生最沉重的影响莫过于网上虚假情缘对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动摇,特别是由此而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婚姻观的倾斜以及性态度的扭曲,因此,网络时代必需加强对艺术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一、网络时代必须重视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恋爱、婚姻、性仍然是让人非常敏感刻意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此都感到难以启齿,羞于启齿。健康的、合法的、正规的恋爱观教育在高等学校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而歪曲的、非法的、的录像、色情书刊却充斥大学校园,非正当恋爱教育蔓延大学校园,特别是艺术院校。而浩瀚网络上乱七八糟的情爱信息更是势不可挡,让人应接不暇,手足难挫。因此,重视开展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显得格外必要。

首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求开展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本科大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广义上而言的大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8岁以上。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心理的成熟还包括生理的正常发育。18岁左右甚至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时期。按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达成了性开窍的根本一步。性生理的开窍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生理基础,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上的变化。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对异性的爱慕和向往有了比较肃穆的选择和排他性,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恋爱择偶尝试期。男生和女生都渴望欣赏异性的优美,并盼望引发特定异性的注意与垂青。

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育成熟带给大学生恋爱的需要,然而一直以来社会、家庭、学校都忽视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指导和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性健康教育曾对20所高校2000名大学生(男女各半)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缺乏”性知识,希望得到性科学的教育,80.9%的男生和83.8%的女生反映父母从未向他们谈及过性问题。只有2.6%的男生和9.1%的女生提到他们的性知识来自学校教育。[1]性知识的缺乏和无知必然导致大学生恋爱观的扭曲变形,而高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更是青少年接受恋观教育的紧迫阶段。因此,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熟的角度考虑,高校必须行动起来,上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这堂生活必备课。

其次,网上复杂的虚假情缘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婚恋观教育。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浪漫的摇篮,古今中外,大学校园演绎了无数甜蜜美好的爱情故事。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远离了学业的重压,家长的拘管,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思想和行为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随着性生理的开窍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较为全面的心理形式。可恋爱是个双向选择与双方互动的过程,有些大学生很难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寻求到能解芳心的一人;恋爱同时也是个需要投入时间跟精力去经营呵护的过程,有些艺术院校大学生忙于日常学习训练,无暇顾及男女朋友的需要。而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网上各类主体的繁多,网上交流、恋爱的自由模糊等等正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恋爱需求,而且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网恋特别唯美浪漫令人心动,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于是,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寻求感情依赖。网恋之所以美好,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网恋脱离现实。网上恋爱的虚假性决定了与现实中恋爱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无须考虑经济问题和现实的生活琐事。这样,两人就可以尽情地沉醉网上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网恋也显得纯洁、致真。第二,网上恋人都是匿名,以虚假陌生个人信息的身份出现,可以使人无须顾虑太多而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没有任何压力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隐蛮。这一特点在竞争如此激烈,压力如此沉重的现代社会,无疑可以起到宣泄内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第三,距x产生美。网上恋爱可以凭你无边的思维随意美化千里之外网络另一端的恋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高大威武,英姿飒爽等等。正是上述原因使充满好奇、幻想、激情、胆略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恋情有独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沉迷于网恋的大学生忽略了其中的危害。首先,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大部分大学生心里都清楚网上恋情基本上是没有结果的,只是寻求一份感情的寄托。沉溺于网上恋情,不断的在网上寻找甚至更换恋人,会使大学生的恋爱产生游戏感,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真爱,会出现“爱情麻木症”,这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极其危险的。其次,网恋中充满陷阱、欺骗、敲诈、勒索等各种危害,受网恋欺骗的教训数不胜数,但还是未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网上感情更具摇摆性,缺乏稳定性,容易使大学生感情受伤。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纯真、纯粹的群体,往往会在感情中一下子倾心投入,全身心付出,一旦面临网上恋人的离去会难以承受,终日痛哭流涕,不思进取,严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和身心的成长。

再次,网上色情信息蔓延要求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开展恋爱观、性知识教育。

互联网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另世人叹为观止,这当然也储存传播了巨大的色情、信息,作为熟悉互联网性能的高端人才――高校大学生,更是被这些色情、信息耳濡目染。这些信息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确立恋爱观的重要支撑。据有关调查,在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恋爱观、性意识和的因素中首数的就是大众传媒,其中主要是网络。有人曾对网上性信息的特点作过总结:其一,信息量特别巨大,令人应接不暇。其二,性信息鱼龙混杂,黄情信息占有绝对优势。其三,网上色情信息的获取收藏更具便利性。其四,网上色情信息具有互动性。其五,网上色情信息控制性差[2]。

毫无疑问色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沉重的并且是恐怖的。网上色情信息,使大学生接受了大量错误的、污秽的性知识,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必然会扭曲误导大学生健康纯洁的恋爱观。比如会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单纯追求生理上的满足与,而不再关注双方的兴趣爱好,不再注重共同人生理想的建构,更别谈志同道合的磨合。再例如一向为人不齿的“”“三角恋”就会被不少大学生接受甚至去接触,有些艺术院校女大学生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资本从事非正当职业去获取身体上的享受娱乐,而不去培养阳光健康的爱情,实在令人堪忧。另外,正如英国的心理W家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证实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经常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就会变得过分依赖于与有关的一切,整个人也会日益消沉,萎靡不振,他们称之为“色情综合症”。由于色情信息性极强,多数人接触都伴有行为,如、性幻想或产生网上行为。有的还会产生不道德行为或性犯罪行为[3]。

因此,无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从网络背景下,网上恋情的虚假性以及网上色情信息的泛滥来看,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健康鲜亮的恋爱观教育都显得由于迫切。对于这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引导工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婚恋观素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从内容的覆盖面上还是从讲解的深度上都无法达到对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正确引导。与普通文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已经确定了专业,他们除了学习文化课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专业训练上面,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没有兴趣也不重视。这就使艺术院校大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婚恋素养显得更加困难。为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对恋爱观教育这一领域重新拿起,并作适当调整,对大学生健康婚恋观的培养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

首先,广度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婚恋观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观的塑造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正值恋爱观雏形建立的关键期。学校课堂绝不能忽视对这一内容的教授,教师更不能随意在其课堂上言语两句,甚至有的教师羞于开口,一点而过,认为恋爱观教育无师自通,年龄大点慢慢就明白了。爱情对青年大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更成为人的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涉足恋爱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人引导使其明白爱情固然重要,但绝不是人生的惟一。青年大学生一定要找准生活的位置,找到生活、学业、恋爱的平衡点,使恋爱成为学习和奋斗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以及今后事业的关系。青年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更要清醒、客观、全面,不要沉迷于外表而放弃了内涵、素质的追求。一个优秀的伴侣将会给其学习、工作以重大支持,反之,一个没有理想修养的人则有可能误导人生的方向,毁掉大好前程。恋爱观、择偶观的引导都需要引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将这部分工作空白化、无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开放、客观的态度向学生讲解性知识、性卫生方面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专门的章节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却常常因教师的羞于启齿而一点而过,或者直接省略。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掌握全面的性知识会助力大学生的恋爱成长,使大学生以更加客观、全面、成熟的态度对待爱情的发展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深度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恋爱道德观的塑造。

毫无疑问,网上纷繁复杂的画面、恶化了青年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恋爱道德是指人类恋爱生活中所特有的用以调节男女恋爱关系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恋爱道德观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在恋爱关系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一定社会所崇尚的准则和规范,并帮助大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关爱、自尊、自爱、自我克制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使青年大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性和爱情,特别是网上的恋情和伴侣。针对网络的特点,需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网上恋爱信息的能力,认识“三角恋”、“”、等不道德甚至变态行为的危害,不要参与网上伤害他人的恋爱互动关系和行为。这一切,无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再次,时度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虚假情缘教育,保护好青年大学生。

一方面,系统的传授网上虚假情缘的综合知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储备丰富的以防感情上当受骗的理论知识的确重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针对身边发生或者网上最新公布的网恋欺骗、诈骗案开展恋爱方面的“时事政策教育”。因为现实的、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性。 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应针对这类时事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恋纯情背后的陷阱。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隐匿性,网络经常以非真我面貌出现,以异性身份、靓女帅哥形象出现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借网恋之名行骗钱、骗色之实。使大学生明白网恋是一个美丽的相遇,相遇的背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一旦陷入很可能人财两空,后果难以想象。

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观的塑造过程中,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的过程。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尊重、理解和关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在婚恋观树立方面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人文情怀教育的方式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冲击下树立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肖月华等:《人口与性健康教育》,第7~9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宋元林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第191~19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范晓莲,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99-04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方法。仅仅从书本上或者课堂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是不全面的,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回报社会。

一、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

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和继承我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生动活泼的现实材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手段。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题,加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行,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同时,可以引领校园文化的先进方向,塑造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若仅仅从理论到理论给大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难免抽象、枯燥,加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情感。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接受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教育较少。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直接感受和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学生,有助于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理解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给他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自觉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直观、生动地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激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满足青年学生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要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成才的客观需求

社会实践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多种兴趣,激发新的探索欲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研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同学们以一个“准社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如在参观学习和调研访问等活动中,能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能够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复杂,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境界;在医疗、科技、文化“三下乡”服务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使大学生通过贴近社会生活。不断提高和强化其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发展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大学生正值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时期,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需要大学生有足够的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锤炼大学生的意志毅力,培养优良品格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他们学会真诚主动地关心爱护别人,得到他人心灵的回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内心的冲突得到缓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曲折、坎坷,有助于克服犹豫、胆怯、怠惰等不良心理,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学会用理智去克服奢望,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坚持到底。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经受锻炼,可以扩大其与人交往的范围,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形成独立、主动、果敢、自觉、乐观、豁达及富于责任心和首创精神等良好性格,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总结经验战胜失败的能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开发和发展“红色旅游”,把“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感觉的体验。当大学生从书中、从媒体间接地感悟红军长征的伟大、抗日斗争的残酷、解放战争的激烈等动人场景时,无不热血沸腾,置身其中,被一座座用革命精神铸就的“永远的丰碑”所感染和激励。只有来到革命圣地,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延安精神”;只有到过邓小平战斗过的百色,才能真正了解邓小平与百色的深厚情谊。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投身中西部建设,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的人民是当前大学生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红色旅游,也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它将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善革命老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必将推动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发奋图强,增强主人翁意识,并投身服务老区、建设老区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延伸教育阵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高校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效育人的有效机制,在教学中,运用主题班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具体实施可根据每门课程的优势、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制定计划和方案。

1,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班或团支部为单位进行能体现思想性、主题集中、目的明确、意义深远的班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讨论会、演讲会教育活动。如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班会、“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会等,通过发言、朗诵、讨论、演讲、座谈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建设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启发和帮助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如柳州市各高校可组织班级、团支部和社团学生参观四十一集团军军史馆、市博物馆、烈士陵园、柳侯祠、国有大型企业两面针、卷烟厂等。通过参观学习,老师指导,讲解员的解说,图片的文字说明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激起大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亲身感受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发展。

3,引导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视片。充分利用影视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让大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电影中深切感受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课时有限,大量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片不可能都在课堂中播放,教师可在课堂介绍给学生在课余或上网时观看。如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片、“五个一”工程的电视剧《建国大业》《开国大典》《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挖掘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4,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面,大学生从各种网站获得各类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表现出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真正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受到积极的陶冶和感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振奋人心的事件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舆论工具和学生党团组织生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学校要坚持用健康活泼、格调新颖、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占领文化阵地。要善于利用各种特殊的节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娱乐身心,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征文、班级歌咏比赛或百首红歌校园歌手赛。在国庆60周年“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系列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积极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抵御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中去,在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树立爱国主义的信念。

2,充分运用媒体工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络、墙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介工具刊登、宣讲爱国主义的文章、材料、图片、实物,介绍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我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选择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变挑战为机遇、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做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注重利用各种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充满激情,关注社会发展,对重大事件的发生非常关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而重大活动目的明确、意义重大而又影响广泛,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载体。如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以此为契机,通过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5・12”汶川地震,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以及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重大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

(三)积极开展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第4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同教学重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

3.讲读第一段。①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在离岸告别的时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句描写中最能看出?②明确:“我”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从描写“我”流泪一句话中最能看出。③思考讨论:把“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一句改成“我流泪了”,好不好?为什么?(打幻灯,将这两句话写在幻灯片上,供学生比较、讨论。)板书:润湿滴模糊依依惜别④此时,千言万语说不出,都倾吐在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中。可见,通过这句话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祖国的依依惜别之情。

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现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1.讲读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思考: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我”先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让学生讨论,并从中体会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与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无限留恋之情。板书:一草一木无限留恋

③此时,文中又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想想这句话在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④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分别的时刻,“我”是多么不忍离去啊!此时,船离祖国渐渐地远了,“我”思绪万千,“我”感到自己的离去是不负责任的,自己是一个罪人。同学们,你认为“我”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联系第六自然段,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抓装终将”、“暂别”等词语,以及离国的目的去体会“我”不是罪人。其次,要讲清“更好的战斗的武器”不是指飞机大炮,而是指革命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既然“我”不是不负责任的,不是罪人,“我”为什么还这样说呢?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⑤一想到离国的目的,“我”的感情还只是停留于对祖国的惜别之情上吗?请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从中感到“我”对祖国怀有怎样的感情呢?(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情感。

⑥讨论,从希望和誓言中体会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盼望建立新中国的感情,以及为了祖国而献身的战斗豪情。板书:希望誓言战斗豪情。

⑦此时,文中再一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七——九三个自然段。

二、整体回归,总结中心。

1.这篇课文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每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文强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祖国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简评]本份教案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本课书的教学激发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述目标全面、准确,符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教学目标中确定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及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由以理解内容为核心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转化。教案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5篇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什么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01-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大学生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近年来,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探索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专项研究课题,受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爱国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探索研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所必须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是凝聚人民、感召人民、动员人民的“根基”力量,这种力量具体而言,既是一种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渗透在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之中的意识观念,也是人们在自我价值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间深厚联系的情感认识,还是人们在履行自身对祖国发展、民族富强的高度责任过程中体现的行动与实践,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和提高其爱国主义觉悟,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树立其振兴祖国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爱国心理及行为特点现状

对大学生爱国心理及行为特点的调研主要是从学生个人爱国情怀和高校爱国教育成效两个方面进行的。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将现状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大学生爱国心理成熟,意识较强。多数大学生都比较关心国家政治形势和民族兴衰荣辱,具有较为清晰的鉴别能力,能够用理性观点看待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舆论热点问题,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和采取爱国行为时不盲目,对国家发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其次,少数学生因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出现了爱国情感的两极化,即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有所淡化,不关心国家大事,另一部分学生则爱国热情过于偏激,反应强烈,不能理性地冷静面对时事热点。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的现有途径较为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普遍采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两课理论教育,系统地完善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塑造了良好的爱国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另外,高校在日常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新生入学初期的军事训练,大型集会活动前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利用重要纪念日举办演讲、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爱国教育基地和观看爱国影片,通过校园广播、期刊、展板和宣传栏进行爱国主义引导等,让学生在校园中能随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熏陶,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三、当前大学生爱国教育存在的不足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透过问卷答案,我们也能发现高校在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较为传统和深奥,时代感和现实感不强,脱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这些积极传统的教育形式对于思想活跃、个性独立、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显得肤浅而形式。很多教育活动开展的很红、很专,但收到的成效仅停留在抽象、空泛的表面,不能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例如考试内容基本死记硬背,考完就抛之脑后;学习活动繁冗死板,学生越参与越抵触。

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和态度较为被动,主观性不强。一直以来,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对受教育群体的需求不够重视的现象,很少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求学渴望,多数教育者采用“说教”的正面灌输方式,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不会去主动探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效果,阻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

四、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

(一)爱国教育内容全面化

爱国教育必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全面的教育方式。当前,两课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基本国情、价值观念、优良传统和历史荣辱的教育,注重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客观认识实际国情和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两课教学是基础,但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概论、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近代史等常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国家发展的实际,宣传富有爱国情怀的先进事迹,展现国家飞速发展的卓越成就,弘扬充满积极正面的社会能量,这些都是十分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就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度比较高,生动的事实和典型的数字使爱国教育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更能有效的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

此外,爱国是一个宏大而又具体的概念,不仅要渗透到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爱国首要知国,知国必先知史,近年来越来越火的中华文化和国学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博大精深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灿烂瑰宝,通过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和祖国文化的认识,可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国外文化教育,构建一个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外国思想与文化观念的平台,学生通过对比能更好的了解外国与本国在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即强化了国富民强的自豪意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强化了内忧外敌的忧患意识,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到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振兴祖国发展上来。

(二)爱国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迅猛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强大力量给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大量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涌入不断的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民族认知和道德准则。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所带来的各种机遇,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影响大的特点,已然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和鉴别力,让学生在活泼生动、奋发向上的积极氛围中及时了解国家的巨大成就,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们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坚定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三)爱国教育主体多样化

目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多为高校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略显单薄。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先进模范和有关学者来校开设报告会和讲座,内容可涉及政治热点、国防知识、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学生受到更多、更新、更好的熏陶和感染。而作为爱国教育的受众群体,大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动员他们结合自身认识,以“教育者”的角色相互教育,宣传爱国观念,弘扬爱国热情,传播爱国思想,使他们更深入的认识到个人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所要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四)爱国教育途径实践化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树立爱国信念,在行动中磨炼意识、养成爱国品质。高校应充分利用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和实践调研等教育形式,组织大学生感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把爱国主义教育从遥远的、空洞的理论认识拉回到鲜活的、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来,借助大学生身体力行的报效祖国行动,坚定他们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发展目标的信心,实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自我教育、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雯姝,邓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视阀[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199):69-73.

[2]方凤玲.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彭鎏佳,唐戈.浅析网络时代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延边党校学报,2009,24(6).

第7篇

关键词: 积极情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学运用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因此,重视情感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积极情感运用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使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则势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情感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伴随人的认知活动一起出现的,并且和认知过程交织在一起。积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满意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情感。教师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能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家、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认识到为自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同时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认识到自己唯有深深爱上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专业的进修、钻研和提高之中,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热爱学生。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底蕴不深厚,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有梦想,有追求,同样怀有爱国、报国之心。

2.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上。高职学生只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才会有认真听讲的想法和行动,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社会问题,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上,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得不到学生的认可,那么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无法激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访谈中有学生坦言,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而是因为老师的课上得不好。

二、积极情感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要求教师通过积极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专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信仰、政治信念和政治认同等主观观念进行培养塑造,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做人的思想工作和塑造人的主观世界,首先就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亲近、信任,否则任何教育都不会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既定目标,前提是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教育者,进而接受其传授的理论观点和政治观念等内容,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等积极情感,赏识学生、表扬学生、尊重学生,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做朋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3]。

2.高职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情感的运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高职学生在思维特征方面,形象思维强烈,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很少对某种价值观产生盲目认同,对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却喜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显露才华;在学习方面,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的习惯,也少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专业的进修、钻研和提高之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多交流互动,少照本宣科;多表扬鼓励,少讽刺挖苦;多情境教学,少理论说教。教师的这种积极情感的运用和发挥,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积极情感策略

积极情感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有帮助,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积极情感呢?

1.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对自身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积极情感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有了责任感,才具有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感到有许许多多的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培养学生,争创一流教育教学水平。爱岗敬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打铁必先自身硬”,由有理想的人来讲理想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热爱这个岗位,才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忠于职守;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自己情愿为之奉献的事业,才不会把从事的教学仅仅当做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到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成才的伟大事业中。所以,教师增强责任感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策略因素[4]。

2.要对学生富有爱心。师德是教师之本,师爱是师德之魂。教学与“师爱”犹如生命与空气。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教学要取得实效,尤其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教师积极情感的投入,需要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建立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学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3.多表扬鼓励。爱表扬、激励和鼓舞是人的天性,更是高层次的需要,高职学生尤其如此。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期大多不是学习成绩优异或良好的学生,较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老师应面带微笑,用激励的口语和形体动作语言等,多点拨、启发,多从正面肯定,真诚恰当地给予鼓励表扬,给他们以重新爬起来的希望和自信,给他们以再一次振作起来的勇气和行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被人尊重的喜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学生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好,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行为越来越规范,变得积极进取起来。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第一节课上,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告诉他们在老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只要他们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怎样的人生,他们的生命之花同样会开得绚丽,这时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背挺直了,眼里闪烁希望的火苗。在此后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踊跃发言。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而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一些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教材内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情境创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要吃透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刻的领会,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形势政策进行既有逻辑性又有说服力的解读。敢于直面现实决不回避矛盾。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辨析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利用诗歌、歌曲、影视作品等文学艺术形式,结合时事新闻、名人事迹等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如在讲授人生价值时给学生观看“两弹元勋”邓稼先事迹的视频,然后请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讲授社会责任感时,给他们播放歌曲《我的父亲和母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讲授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时,结合当前实际,给他们介绍反腐败的决心和打击力度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自加压力、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力量和人格魅力,就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民族主义;引导途径

民族主义作为重要社会思潮,是学术上的流派,同时更是实践上的现实存在和运动,因此在社会尤其是青年较多的高校有着较大的影响面和较强的号召力。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民族主义情绪也渐渐的侵蚀到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族主义的一般含义是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一、民族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民族主义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非常符合年轻人朝气蓬勃、感情丰沛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在丰富和提高知识,探寻发展,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比较容易接触到并接受民族主义思想。

(一)当代大学生接触民族主义思想的原因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民族主义思想,但是就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其语言就会表现出民族主义色彩。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主义的接触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感情,很容易在一个具体案例中被大学生所接受,而大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导致他们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缺乏全局性,容易被一些简单情绪所控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接触民族主义思想还是具有较强的被动性。

(二)当代大学生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状况

当代大学生在接触到民族主义思想后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比较冷静的,在接受了零碎的民族主义思想之后能够进行分析,把握在接受的范围内,认识到其中的利弊之处,纳入到自己完整的思想范围。但这样的认识仅限于一些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有相当一大批学生是传播者,在自己接收了民族主义思想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情绪,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这种思想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有一小部分学生成为行动者,通过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思想的表达,自我情绪的宣泄,在民族主义上还带有个人主义色彩,容易被某些别有意图的人所利用,形成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接触民族主义思潮的渠道

虽然高校中讲座、交流、影视书刊等是很重要的渠道,但由于社会网络环境的形成,相当一大批学生都是通过互联网络途径接触到的民族主义思潮。从而也形成了具有网络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想,这被称为“网络民族主义”,较之一般的民族主义有一些新的特点。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很强传播能力的思想意识,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消极性和积极性共存。由于网络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出现了更多狭隘或者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发表过激言论,敢说话为荣,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同时这些言论很多被冠以爱国主义,能够引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具有较强的行动性。由于网络召集具有迅速快捷、范围广的特征,大量的“转载”、“跟帖”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使得网络民族主义更容易把思想变成行动。

二、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

作为青年精英群体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在政治上又不完全成熟,非常容易成为民族主义最积极的追随者、参与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其民族主义情绪明显要比中国社会其他群体更高。

民族主义是一把利弊兼蓄的双刃剑。

(一)民族主义使大学生民族意识觉醒,政治参与性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之中的传播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责任危机感,关注民族利益,关注社会、国家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诉求意愿,对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表达对国家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等问题关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中不乏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宝贵言论。这一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

(二)民族主义容易使大学生追捧极端,参与政治无序

由于大学生性格、思维上的不成熟、不稳定性,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很容易被一些偏激的言辞和举措所感染,不仅仅从思想上接受,有些甚至于身体力行,从言语和行动上表现出诸多的政治冲动和政治参与的非理。即使有些蕴含着爱国主义热情,但也伴随着狭隘、极端、盲目等非理性特征,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以及稳定有序的政治观形成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如何正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思想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情性的思想,容易形成集体力量,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的民族情感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能避而不谈,不能避重就轻,不能硬性消除,应该正确进行思想的引导,要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理性成熟的思想。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教育中,要用真实的事例说服人,优秀的案例引导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等,从而使民族主义的积极方面彰显出来,克服民族主义偏激、狭隘、冲动的消极作用,形成正向引导。

(二)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自觉和谐的人格

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而这种力量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正确地引导的。因此高校要大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要融入思想性,组织思想、文化、娱乐、学术为一体的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祖国,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社会发展,加强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热情、激情又要形成沉静、冷静的处世态度,不容易被一些简单的宣传所误导,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矛盾,在思想的碰撞中能从更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加快政治成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鼓励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学习和环境交融,形成成熟稳定的个人风格,塑造出良好的人格魅力,做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三)加强管理,掌控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当代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想的接受和传播渠道与网络密不可分,产生了网络民族主义。这就需要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重视这一问题。一是培养大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要培养大学生在当前网络信息庞杂、虚假信息繁多的舆论环境中能够看到正确的理论观点,不能仅仅依据个人喜好,妄自判断,要正确的具有全局性的看待事物,要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做一个理性的网民,对于自己的言论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去传播不良信息,拒绝过激民族主义言论的疯狂传播。二是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的极端言论很多,虽然这些言论大部分难以转化为行动,带有发泄性质,但是过多的偏激言论会对大学生心理形成错误引导,会使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言论进行回应,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加强管理才能向良性方向发展。

对于高校大学生中的民族主义思想,不能简单的进行堵,而是要加强重视,扩充管理渠道,正向引导,才能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民族感情不被挫伤,将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引向正确轨道,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益助力。

四、应用民族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相当多的不同之处。首先,爱国主义的对象是祖国,民族主义的对象是民族,大学生由于政治上的不成熟,对于我国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认识不够,从而民族主义会导致大学生离爱国主义越走越远。其次,二者的“容他性”存在较大差别。爱国主义在认同与关心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时,并不排斥“他者”。爱国主义可以号召人们为了祖国的利益而抵抗外敌的入侵,但这并不以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侵略与迫害为代价。爱国主义是理性的,本国人民可以热爱自己的祖国,别国人民同样也可以热爱他们的祖国,两者并不冲突。而民族主义对他者的态度远远没有爱国主义这么友好。民族主义往往需要将 “他者”作为参照物,才能对自身进行界定与认同。要通过不断地对立、强化矛盾来表现自身,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狭隘性。最后,爱国主义的实践性是要把爱国的满腔热情化为理性的行动,以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建设。而民族主义往往带有某种非理性、狂热和盲目的主观情绪和倾向,更注重夸张的宣传和激烈的行动,其非理难以带来积极的后果。

看到以上不同之处,我们在高校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导中就可以通过加强这几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将非理性的狭隘民族主义中包含的爱国情绪沉淀为爱国主义,将狭隘的民族情感上升到高尚的爱国情感上来,规范自我思想和言论,将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国家意识。

民族主义是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民族的振兴带来了很大挑战。用正确的观念引领民族主义,加强大学生自我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理性的民族主义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要求,更是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迅.民族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龚超,陈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对青少年政治观念发展的影响[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3]李绍元,黄祖辉.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耦合与对立[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

[4]史正宪,王秋凤.论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态与正向引导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10,(1).

[5]岳鹏,韦成功,戴钢书.民族主义思潮对当代高校教师思想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6]李乐.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关系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

[7] 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党史文苑,2008,(18).

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审视;反思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早,各高校始终把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抓手,接受度和认可度较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不够壮大和稳定,不少课程的教学任务由高校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往往被日常繁杂的事务工作所牵绊,难以专注于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影响了授课实效。此外,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逃课、不认真听课等不良行为频频发生,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本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渗透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常被埋没于考试成绩中,学生是否对爱国主义有了深刻的认知,是否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基本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2.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偏激,对理国把握能力不高。近年来,与互联网相伴共生的“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沟通联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发生着重要影响。青年大学生从网络空间获得了不少有利的信息,但因鉴别能力较弱,他们也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理国的意志力过于薄弱,爱国主义情感过于偏激,习惯在网络中发表激进言论,对党和国家的某一些做法进行恶意的指责批评,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谩骂中伤,并自认为是合理的情感宣泄。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爱国主义精神是否扎根于青年大学生心中,直接影响大学生为祖国壮大与富强而奋斗的热情与信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极其必要。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推手。当前,全国上下正热烈开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掀起了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热潮。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转化为无穷的正能量,推动人们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必要举措。全球化是新时期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全球化渗透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冲击与挑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影视等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肆意抹黑中国,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诱导大学生崇拜、追求西方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被严重削弱,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被明显弱化,民族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被显著淡化。在这些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过度放大社会中的不足和负面因素,一味索取不讲奉献,只追求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崇洋、全盘否定我国文化价值观和中华文明。

三、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改进措施

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起引导和凝聚作用。在新时期不断探索、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在把握历史脉络和全球化视野中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与精髓,培养具有理国精神信仰和切实行动的忠诚爱国者,是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有效路径。

1.校内课堂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切实保障课堂教育效果。其一,应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创造课堂讨论等互动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加以引导,适当增加课外实践等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学生爱国感知能力。其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要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设中国历史、科技、艺术、文学等选修课,经常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其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广大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理性把握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现状时,既不能回避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西方观点时应当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不能误导学生。要做心态光明、对祖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灵魂工程师,引导学生积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发奋图强。

2.构建大学生理国的引导机制,激励大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理国行为。应当针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行为特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舆情研判制度、危机预警制度、紧急处置制度。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合理表达爱国情感,例如参加“中华诵”、爱国征文比赛、红歌赛等,是很好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五星红旗作为QQ头像,宿舍和校园悬挂国旗、用爱国题材的墙报、海报、艺术作品装饰教室等是很好的空间表达形式,还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身体表达来理性抒发爱国情感,如将国旗画在脸上、身穿爱国T恤等。应当引导大学生将理国情感升华为爱国行为,积极投身到强国行动中,通过多种途径报效祖国,自觉提高爱国意志力,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坚决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1918年11月列宁在《真理报》上提出了爱国主义的经典定义:“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完整的爱国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第二,对爱国的理性把握和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升华。理国主义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体,是一种高级的坚定的成熟的纯真的执著的爱国主义,表现为深入事物本质的认识、冷静理性的情绪、温和理智的行为、巧妙机智的方式。总之,“爱国主义不是指一种不系统、不定型、不稳定的对祖国的强烈的、盲目的和冲动的感情,而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成熟性和持久性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是世界观”[2]。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其加强理国主义教育和引导变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必须要把理国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来抓。

一、加强大学生理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需要加强理国主义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8-25岁之间,由于系统接受了大学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了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他们思维敏捷,积极热情,视野开放,但是他们生活在象牙塔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和经验,思想和实际情况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脱节和不符。加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他们遇事容易冲动,争强好胜,情感比较强烈,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够,极易受到一些企图分裂祖国统一破坏我国和平的非法分子的煽动、蛊惑、摆布和利用,例如1989的学生以及最近为保卫而发生的抵制日货事件,都是大学生被另有企图的人利用的具体表现。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理国主义教育。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理国主义教育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一个封闭的国家不可能也不能独立于其他国家而存在。随着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各种摩擦、矛盾、冲突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发展、大改革、大调整的时期,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各种交流和交往,更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所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要培养一种国际性的宽容胸怀,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尽量用和平谈话的方式解决各种争端,诉诸于国际法律手段而非暴力手段和纯粹的情绪宣泄手段,这种理性的、有理有据的爱国行为为我国提供了安定有序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有利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当然我们讲宽容讲和平,并不代表我们放弃武力。

二、加强大学生理国主义教育的途径策略

1.以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

马列主义、思想赋予爱国主义很多科学的内涵,邓小平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继承者和积极的发展传播者,把深切的爱国之情具体落实在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可以体现出邓小平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总书记也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009年5月2日同志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青年学生素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历来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这是非常可贵的,应当继续发扬光大。”[3]

要想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国意识和情感,就必须要把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爱国理论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育和教学中,使他们真正理解、相信、掌握、运用科学的爱国主义理论,以此武装他们的头脑,指导他们的爱国行为,从而达到教育他们理国的目的。

2.以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鼓舞大学生

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让更多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进入学生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头脑,激发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引导其采取理智的爱国行动。爱国主义作品范畴很广泛,有书籍、图画、歌曲、舞蹈、雕塑、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因此,广大艺术家、导演、文艺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责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动摇,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年,创作出更多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来教育鼓舞大学生。

随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爱国主义作品迅速地传播开来。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来选择一种他们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众多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就是最佳选择。电影和电视剧以其丰富动感的画面内容、直观的情感表达、深受大学生的青睐。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特点,通过放映爱国影片、爱国纪录片对他们进行理国主义教育。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东京审判》等等,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在这种轻松娱乐的氛围中悄悄实现。当然,仅仅利用放映影片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国主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重视爱国书籍理论、爱国歌曲等的教导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

3.以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大学生

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利用社会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对高校学子加强理国主义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高校领导、政工干部、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党中央的理论动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保持紧密一致性,以主流思想、主流意识、主流观点来引导大学生理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为基准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要注意以主流的、积极的、健康的、严谨的、合乎党性的理论、言论来占据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网络主页。在平时要利用这些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持久的、润物无声的影响和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形成科学的“三观”。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影响力极大事件的时候,高校更要抓住时机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高校要采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而非简单粗暴的方法疏通引导他们,使他们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使他们高涨的热情慢慢趋于平静,使他们真正掌握事物表象背后的实质,从而避免因为冲动、不理智而被一些别有企图心的人蛊惑、利用的危险。

4.以高尚的爱国主义模范精神感染人

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和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的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在外延和内涵上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模范:雷锋、张思德、王进喜、邓稼先、杨利伟、人民、大学生志愿者等等。前仆后继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科学奋进的两弹一星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救灾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都是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硕果。

青年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思想的一代。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可塑空间大,所以高校要重视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爱国事例、爱国人物科学地诠释爱国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通过大力弘扬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大学生科学、理智的爱国情感、爱国意识、爱国行为。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理性的爱国主义就是爱社会主义,表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就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应有贡献。理国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重大课题的完美书写需要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其他各种力量的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第12篇

本文解析了世界名著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分析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为了追求理想、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历程。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爱玛的个人经历和她悲惨命运的综合分析,探析造成其悲惨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命运;梦想;悲剧

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1821-1880)的代表作,亦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这部小说以风趣、简洁且细腻的文笔,对一位年轻美貌的小资产阶级小姐爱玛的感情生活悲惨命运的描述,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副19世纪中期法国真实的社会人情风貌,是一部艺术上极其完美、精致的法语典范作品。 

小说描述的是法国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爱玛,叙述了主人公爱玛悲惨的一生。

从少年时深受宗教和浪漫主义文学影响,长大后,她与平庸老实的医生包法利结了婚。她不满家庭生活,幻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她涉足上流社会,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和肉体上的需要使她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终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爱玛的一生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充满悲怆。她的美貌、多情、忧郁、梦想、激情、虚荣以及绝望,即使在福楼拜冷静甚至缺乏同情和怜悯的叙述下,依然令人感慨不已,情不自禁地陷入对爱玛悲剧命运根源的深深思索。

一、对爱情的憧憬——悲剧的伏笔 

主人公爱玛聪明漂亮,出生在殷实的外省农民之家,少年修道院的生活使她有机会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传奇作品,这些作品培育了她的性格也葬送了她的一生。在男权主义下,这些作品为她提供了女性形象的“楷模”,也告诉了她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只有依靠攀附某一个男子才能达到晋升社会地位的目的,灰姑娘一旦嫁给了王子,就会摆脱原来苦难的生活,得到人们艳羡的一切:爱情、地位、金钱,从此幸福地过一生,无论是那些浪漫主义传奇影响还是沉积在女性心底的“灰姑娘情结”,爱玛都把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面。但爱玛并不了解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爱情和婚姻是什么样子,只是简单地把小说中的描写当成了现实,更重要的是爱玛没有灰姑娘的好运。

二、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悲剧的催化剂 

爱玛带着对爱情的憧憬等待着自己的英雄到来,等待的却是医生包法利,由于治好了卢奥老爹的腿,包法利成为卢奥老爹的“救命恩人”,成为“医术精湛的大夫”,在乡下,他成为最大限度接近英雄角色的人,于是,爱玛连同自己所有的希望嫁给了这位“英雄”。过多的希望换回的是过多的失望,爱玛根据书上的描述所设计的理想男子被丈夫包法利击得粉碎,他不像小说的男主人公那样会游泳、使剑、放枪、骑马,而是穿着拖沓,不懂得谈情,与爱玛对爱情的渴望相差甚远,爱玛试图挽回,为包法利吟诵抒情诗,唱忧伤的小曲,画画,弹钢琴,可无异于对牛弹琴。爱玛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英雄,希望包法利的姓氏在法兰西家喻户晓,可是,他却只会给病人开镇静剂,烫脚放血;爱玛希望他勤奋好学,默默耕耘,最终可以在衣服上挂一串十字奖章,可是他读书不到五分钟就能在座位上睡着,这与爱玛追求生命价值的现实大相径庭,无怪乎爱玛会骂他“死不争气的家伙”。面对这样的丈夫,爱玛的第一次理想追求破灭了。

侯爵家的舞会无疑为爱玛几近绝望的理想打了一支强心针。爱玛看到了上流社会奢侈一角,像子爵那样穿着考究、彬彬有礼的男子才是理想的爱情的对象,才是爱玛心中的“英雄”形象。子爵甚至带着爱玛跳了一曲华尔兹舞,那一刻爱玛仿佛也成了上层社会的一员,以前活跃在爱玛脑海中的理想在舞会上找到了具体的对应形象,使得这种理想变得更加真实并且强烈。曲终人散,爱玛不得不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奢华,回到她贫寒的家里。这转瞬即逝的经历虽然没有对爱玛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却成为她生活转折的里程碑,从此她理想的爱情对象具体为像子爵那样的男子,理想的生活具体为舞会那一夜的经历。理想的光环越来越强烈,与包法利所代表的现实社会差距也越来越明显,爱玛终于病倒了。包法利为了妻子的健康,从道特迁到了稍大一点的城市永镇行医,新生活开始了,爱玛堕落的历程也开始了。

三、飞蛾扑火,追寻爱情——悲剧上演

福楼拜为我们描绘了爱玛在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间摇摆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爱玛在婚外恋的过程中,从自我压抑到不顾一切放纵的心理轨迹。爱玛遇到的第一个令她心动的男人是小公证人莱昂,两人在音乐文学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互相吸引,莱昂此时还是个纯洁的青年,不懂调情的手段,只是深切地爱着爱玛,并超越了肉体的欲望,爱玛也在理性地压抑着感情,想让它慢慢淡灭,虽然她非常痛苦,可是在这段爱情中,理性战胜了感性,对现实的认可战胜了对理想的追求。爱玛第一个真正的情人是34岁的庄园主罗道尔佛,一个寻花问柳的老手,一个深谙风月之道的人。可怜的爱玛自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情,所有在包法利身上没有实现的狂热的激情,统统奉献给了罗道尔佛。可惜罗道尔佛并没有回报同样的爱,他在决定把爱玛弄到手的同时就已经在想甩掉爱玛的办法了,爱玛最终决定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女儿,和罗道尔佛一起私奔去追求永远的幸福与爱情,可是罗道尔佛却不能放弃自己的地位和财产,于是只用了一封撒了几滴水的绝交信就轻松打发了她,爱玛关于爱情的理想再一次破灭。

爱玛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很快投入了下一个情人的怀抱。与莱昂的再次重逢,让这位刚从一场感情重创中恢复过来的爱玛又回到了追求虚幻爱情的独木桥,使其悲剧命运朝着毁灭的深渊不可逆转地滑去。渐渐地,爱玛意识到婚姻生活中的平淡乏味在私通的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她的爱情梦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爱情世界的失意使得她内心极为痛苦,她在狂欢日上的表现就是她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接着现实世界也抛弃了她,长期以来,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和幽会的开销,她一直暗中预支金钱,导致高利贷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远远超出了她的偿还能力,她借钱到处碰壁,甚至导致她为之欠债的两个人罗道尔佛、莱昂也拒绝帮助她,她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秩序的不遵从终于使得她丧失了在现实世界生存的权利,死亡就成了她唯一可选的道路。

四、结论

主人公爱玛的悲剧,是浪漫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怀有美好的憧憬,但是她不理解自己为之神往的“理想”爱情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这种“富贵”,爱情便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福楼拜著,李健吾译. 包法利夫人.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郭麟阁.法国文学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李健吾. 福楼拜评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李倩. 试论爱玛形象的典型意义. 南京师院学报,1983.2.

柳鸣久.法国文学史.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刘新燕.法国文学名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徐君远.福楼拜简评.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2.

郑克鲁. 法国文学论集. 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