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时间:2023-02-15 01:54:55

大学生自我探索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探索 职业生涯 职业适应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它被看成是人类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其目的在于职业目标的定位。在过去三四十多年里,对职业探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探索的概念和结构等问题上。本文综述了先前的职业探索理论及职业探索结构的研究。

一、职业探索定义

D.Super认为,职业探索是个人发现自己与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这种认定是个人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职业、工作内涵以及个人与环境和资源关系的认知和行为,以便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有更明确的导向。

二、职业探索理论研究

本文以Taveira对职业探索的分类为依据,把职业探索的理论分为两大类:一是职业探索的社会认知理论,二是职业探索的发展理论。

1.职业探索的社会认知理论

Gelatt等人认为,职业探索是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职业选择的认定、评估、验证和信息的收集。在这个阶段,个体需借助丰富多样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职业世界,并逐步建立一种个人与工作平衡统一的状态。

Krumboltz认为,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的解决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来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

2.职业探索的发展理论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模式的研究,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中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的行为活动。在这个阶段,虽然职业目标尚未确立,但是职业选择的范围在不断的缩小。从时间上,职业探索可分为三个时期:实验期、过渡期和尝试期。在实验期是个人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考虑和并择业尝试,常采用讨论、工种、选课等方式加以尝试。在过渡期大多数青年正式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培训机构,试图补充对职业的自我概念的看法;尝试期已经选定了一个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并且已经开始在该领域进行工作,把它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Ginsberg认为,在职业探索的兴趣期,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是模糊的;而在能力期,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与职业的关系。两个时期都是通过探索行为来完成的。

1990年,Super修正了他的理论,引入了循环和微循环概念。他认为,从成长到衰退的5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个人,他在每个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循环。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但大学生活之后,又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适应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

社会认知理论从静态、微观的角度阐明职业探索是个体为了职业问题的解决或职业决策所进行的探索行为,强调个体对信息的收集,和对自己和外界环境的评估和验证,达到人-职的平衡和同质,最终确定职业目标。职业探索的发展理论从生命全程角度探讨生涯型态的建立,把职业探索看成是一个发展、动态、循环和再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探索既在人生的整个大循环中,又在每个循环的微循环里。

三、职业探索结构与测量

在早期,Super把职业信息收集行为作为职业探索的测量维度。1963年,Super将职业探索的认知分为两个过程三个方面,两个过程分别是对选择的细化和晶化。细化是寻求确认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案;晶化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选择方案。三个方面包括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和职业选择的信心。这为我们提供了职业探索的认知维度。

Jepsen认为,职业探索结构的测量主要来自两个人观点:

一是Jorddan对职业探索多维度定义。职业探索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应对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界环境了解,收集自我和环境的信息,不断的对自我和环境进行验证的行为。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仅仅对环境探索或自我认知都不能囊括职业探索的内涵。

二是Krumboltz信息加工观点。他认为职业探索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认知要素结构,包括对自己了解、对行业了解、对决策技能了解等,其中自我了解和行业了解是决策技能和微认知建立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信息加工。第三部分是对职业行为的启动、协调、监控,根据最好的方案设计行动方案。

Stumpt 提出了职业探索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并于1983年编制了职业探索问卷。职业探索的信念包括6个纬度:就业的前景,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内部探索的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及其对理想职位重要性认识。职业探索过程包括七个纬度:对环境和自我探索,系统探索,探索频率,获得信息数量,可供选择的数量和探索的重点,即探索什么,如何探索,探索目标的明确性。职业探索的情感包括三个纬度:信息的满意度、探索的压力和决策的压力。这个量表首年先被Blustein于1988用青少年身上进行测量。1997年Taveira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基本支持了此理论的假设,其信度和效度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该研究是职业探索维度研究中最系统的研究。1997年Taveira采用了CES新的版本测量葡萄牙人的职业探索,进一步验证了这个量表的结构。

职业探索量表的发展归功于职业辅导理论和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此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前者的发展。研究者对职业探索量表进行了大量的修订,但是这些研究仍然被限制在简单的职业探索的定义上。职业探索是在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对职业探索维度的探讨仍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总之,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行为,有利于促进职业成熟和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使个体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尽管职业探索不是解决职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探索技能和态度却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机制。因此探讨大学生职业探索的特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职业探索的途径是职业探索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专项(2011FSZJ01)

1 问题提出

按照Super的生涯发展观点,15―25岁是人生的职业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职业信息、选择职业生涯方案、决定职业以及开始工作,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种探索阶段,此时的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并不强,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的到来,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一些职业生涯探索和尝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探索本身带来的动荡、不安、怀疑、努力、试探与不确定,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显得无所适从。

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职业目标有限、教育教学方式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被试群体。期待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的独特性,从而帮助师范类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职业生涯探索过程的盲目性,理性做出职业决策,顺利择业就业。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阜阳师范学院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包括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科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回收率85.3%,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4.3%。

2.2研究工具

采用由曲可佳(200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该问卷共39题,包括五个维度:即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探索信念、探索意向。其中自我探索指个体对于自我内部特征,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和评价;环境探索,是指个体对于不同职业的性质、内容和前景等各方面职业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与自我特征、需要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意向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所持有的态度中具有主动倾向的动机;探索信念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认知。

问卷采用5点式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计算各维度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均分之和为维度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探索程度越高。各维度内α系数在0.78-0.91之间。本次研究中五个维度α系数依次分别为:0.78、0.84、0.83、0.91、0.79。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3之间,且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1.2《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本研究的内容效度见表1-2. 由表1-2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总分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2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

3.2.1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特征

根据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探索信念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探索维度、环境探索、自我与环境匹配探索、探索意向。此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且从各个维度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发现,各维度均分差异显著。同时,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探索信念的标准差较小,离散程度低,而探索意向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高。

3.2.2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15,2877)=8.037,P

3.2.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F(10,1912)=1.93,P

2 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a=文史专业;b=理科专业;c=艺术体育专业

3.2.4城乡与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比较

以不同生源地(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15,2865)=2.432,P

4 讨论与分析

4.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整体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高得分25分,最低分11分,标准差为2.4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探索信念的得分最高,说明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持有积极认知,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且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求职择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4.2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在不同年级间变化明显,总体上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经过进一步比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差异(见表4-4),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5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未知性是导致大一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较高的原因。进入大二后,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动机降低,而此时又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此阶段的探索任务在于发展职业兴趣、确立职业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了解自我特征密切联系,因此到了大二,更多的高师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大二也是专业课开始的时期,这时但由于对专业的认识还很不够,对职业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很不清晰,因此环境探索及探索信念和意向的得分都不高。而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对专业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因此又重新开始思考专业、前途、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同时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有所起伏,尤其是在环境探索和自我与环境的匹配度上探索水平起伏明显。

4.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环境探索和探索信念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自我探索、匹配度探索和探索意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师范类大学女生认为职业生涯探索更有意义和价值且在职业信息的搜索上表现更突出。这与国内部分研究不太一致,李亚真(2005)、王辉(2008)发现在生涯探索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成熟。究其原因可能与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少了一些性别自卑感,也多了一些竞争机会,尤其是在兼职或某些专业实习方面实力更强,因此在环境探索上表现的比男生更积极。而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女生产生危机意识,因此表现出高于同年级男生的探索信念。而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陈欣怡(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她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在生涯探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推断这可能与日趋变化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观有关,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观已逐渐进入中国社会和家庭,同时由于高学历女性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将给她们带来更大的生涯发展压力,因此高师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4.4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除了自我探索外)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文科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主要与文科专业性质和择业范围较宽广有关,理工科的学习负担较重,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更多,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多,因此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要更高。

4.5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do a good job in career planning, achieve career growth, a lo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 out the career planning and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ll of these curriculum systems have two major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he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s not clear, the second one is the classroom is lack of explo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and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oal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elf concept, and applying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occupational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thematic design activity plan,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method is used to verify the validity. The teaching observably improve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self concept. It proves tha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rofessional self concept and the vocational self concept should be the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lives.

关键词: 职业自我概念;大学生;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

Key words: vocational self concept;college student;occupational planning;participato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47-03

1 问题提出

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形成教学为主、兼顾职业咨询、规划大赛构成职业规划教育平台。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受众面高、知识系统化的优点,是传授职业规划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很大程度影响职业规划教育成效,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是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宏观化。就教师而言,缺乏具体目标指导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评价没有依据可言,就学生而言,没有清晰的目标无法检验学习效果。二是缺少探索性的教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是直接经验的获得,目前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更适合间接经验的学习,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因此,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职业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的提出及具体化

职业自我概念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super职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反映[1]。美国心理学家Tideman提出了“职业自我概念发展”,指的是职业对自身关系的认识和定性[2]。因此,职业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对自我概念的认知,是持续的职业探索中,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过程,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和决策,促进职业成熟。

提出职业自我概念的课程目标,一是其理论来源于职业选择发展论,是西方职业指导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学说,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作为职业规划课程理论依据;二是职业自我概念核心思想是自我发展,将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自我完善的元素融入到职业指导课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契合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职业自我概念本质是探索自我概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生涯发展任务,在职业规划课程中,提供探索自我的平台,既实现了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理需求,也帮助学生澄清在职业规划中与自我概念相匹配的生涯发展任务。四是职业自我概念的教学目标可以实现具体化,职业自我概念你内容包含:了解职业个性自我(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息(职业分类、职业信息搜寻),据此归纳为六个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兴趣、了解性格、发现自我技能、明确价值观、搜寻职业信息、聚焦职业目标。

因此,成熟的理论体系、契合大学生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涯发展任务、可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职业自我概念课程目标提出的四个基础,如图1所示。

1.2 参与式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习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3]。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照顾学生差异、重视体验和分享,适合有合作、探索、体验成分的教学内容。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阶段属于探索期[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拓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具有探索性,课堂要体现主动探索、体验直接经验。是适合使用参与式教学发。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应用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得到学生认可,受到学生的喜欢”[5],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 [6]。但参与式教学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将参与式教学融入到大学新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中,并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一个班(43人)作为实验班,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理科生30人,文科生13人,对该班开展职业规划参与式教学。同校同级另一个班(45人)作为对照班,其中男生26人,女生19人,理科生33人,文科生12人,对照班同学均未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两个班学生是自主选课后形成,无人为干涉。

2.2 实验工具

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由王亚琨编制,共五个维度30题,采用likert自评五点量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说明职业自我概念越明确。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5-0.832之间。

2.3 效果检验

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同时,在实验期间,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同学未参加相关的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和活动,以提高实验效度。

2.4 参与式教学设计

结合课程六个专题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表1),每周用一次课完成一个专题,每次120分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启发、参与、体验、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观察、领悟和学习,达到自我探索。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被试所测查特质基本同质。

3.2 实验班职业自我概念量表教学前后比较(表2)

结果表明,参与式教学后,实验班在职业个性自我、职业人脉自我、职业外在自我维度分数差异显著(p

3.3 实验前后对照班在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后的对照班各维度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职业自我概念各维度无变化。

4 结论

4.1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方案设计合理

研究将教学目标界定在职业自我概念的培养,教学设计围绕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探索展开。职业自我概念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和根基。大学时期的个体正处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键期,大学阶段形成清晰明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有正面的帮助和意义。职业指导理论创立者Parsons提出职业指导教育三大任务,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本身具有个体多元性、职业深入化的特点,面对学生人数多、封闭的教学环境,教学受诸多约束,相较而言,自我认知成为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学生本身心理成熟度和阅历而言,更乐于参与职业自我认知的探索,对于职业对人的要求探索受限于很多因素,例如:缺少工作经验、无法到工作地深入了解、探索信息真实性有待斟酌等。

教学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探索过程中,最大程度照顾学生间差异,让不同特点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有所收获。方案设计以实践、活动、体验为基础,每次课程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借助体验式活动,讨论分享学习。例如在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节,任务目标是明确价值观,认识到每个职业的价值,借助“找零钱”、“价值拍卖”的活动,让学生讨论“在职业生涯里,我认为最主要的三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在职业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学会探索职业价值观的方法,意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2 参与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参与式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实验组教学前后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自我个性,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了解心理自我在职业中的体现,进行自我塑造和调适;发现职业人脉,从而认识到社会自我在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意义;客观认识外在自我,充分发挥外在自我认知在职业概念中的。尤其在明确职业信息自我和职业目标自我方面,参与式教学干预效果更好,教学前后测差异到达非常显著。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搜寻职业信息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生涯每一个阶段,进行职业信息搜寻的专门训练,这是其他专业课程缺乏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学会为自己确定目标,甚至是详细的职业生涯目标。

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在职业实践和生涯成长中不断探索、调整,是伴随一生的任务。在我国,大学生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探索,最需要的是习得科学的探索职业自我概念方法,作为一项技能服务于整个生涯规划。参与式教学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技能获得,激发后续学习。

4.3 课堂渠道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有效性得到证实

培养大学生积极职业自我概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是课堂教学、团体辅导、专业实践等。目前研究集中在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积极意义,忽略了课堂渠道的培养,课堂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普遍场所,有受众面大、普及度高、时间易统一的特点,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开展职业指导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刊1.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8-49.

[3]甘肃省教育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效的参与式教学[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8.

[4]钟谷来,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J].

第4篇

【关键词】搭建;自主探索;平台【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53-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但是一些实际课堂教学中,从表面看,教师安排学生操作、讨论等活动形式,颇为热闹,实质上是“老师让我们摆的、让我们做的、让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路仍然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框架里,思维受到禁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知识流于形式。要真正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目的。

1营造宽松的探索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宽松的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教师要把关爱、激情、微笑、信任、宽容带进课堂,营造宽松、自由、融洽、和谐的氛围,以乐观向上、充满情趣的引语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的探索“导航”。

2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读书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相互切磋和争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才给予适度点拨。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经过计算发现4×25+2×25与(4+2)×25相等,20×15+20×9与20×(15+9)相等时,我没有直接引导他们总结规律,而是把要探究的内容抛给学生:“如果不计算,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呢”?学生开始是独立思考、继而是小声讨论,后来纷纷争着发言:4×25+2×25表示4个25的和与2个25的和相加,25是相同加数,一共有(4+2)个,所以,等于(4+2)×25……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入手,解释了每个等式,兴奋的脸上显示着意犹未尽。我又提出:你能自己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吗?学生立刻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了。并且能利用写出来的大量等式,通过观察、分析,自主发现规律,尽管语言不是十分完善,字母选用的不尽相同,但是都能体现出乘法分配律的主要内容。

3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

小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还需要直观实物的支持。因此,教师应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操作—发现、猜想—验证、观察—归纳、类此—联想”等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尽可能留给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按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的教师是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演示,在圆锥形容器里装上水或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里,让学生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最后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单一的,引导学生推导公式的过程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却改变了这种学习方式,而是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无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有怎样的关系?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测,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有实心的圆柱和圆锥,有空心的圆柱和圆锥,它们有等底等高的,也有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还有天平秤和大米。然后,放手让各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最终发现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这一规律。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境被激“活”了,学习方式也变“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提供自主建构的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而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交流与反思,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会“创造”数学知识的快乐。

教学“笔算42 ÷ 3”时,如果教师把让学生掌握算法当成唯一目标,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那么,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与深层感悟的机会。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有的教师反复强调竖式书写的格式和顺序,并试图通过训练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的目的,但事与愿违,结果依然有不少学生“将葫芦画成了瓢”。为此,我为学生提供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将抽象的竖式计算顺序与形象具体的分小棒过程建立联系,亲身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先是银幕出示42跟小棒,让学生思考:怎样把这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同学;接着由学生上台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摆边说分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列竖式,5分钟的时间学生就构建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竖式:

面对这些竖式,学生仔细观察、倾听“创作者”的介绍、经过讨论、评价,一致认同第三道竖式的写法合理,思路也清楚——“ 这一步一步的写法跟刚才我们分小棒的步骤是一样的。”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延长了竖式展现的教学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清晰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算的算法。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时间及空间,搭建适当的探索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研究知识、构建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左秀兰:《小学数学探究教育方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5篇

记者:听说你当过《经济经纬》主编,现在是《国际经贸探索》的主编?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萧红:那是2002年,我在河南财经学院担任《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主编。受“孔雀东南飞”思潮的影响,来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寻求发展,正赶上该校在全国招聘《国际经贸探索》主编,我的简历和工作经历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机遇加努力,通过竞争上岗担任《国际经贸探索》主编,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岭南闯荡。我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引进人才中第一个从校外招聘来的中层干部,屈指算来已有9个年头了。

记者:近lO年《国际经贸探索》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办刊宗旨是什么?

萧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1995年由原隶属于教育部的广州外语学院与隶属于外经贸部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是全国重点高校。《国际经贸探索》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并编辑出版的国际经贸理论与实务的专业性月刊。创刊于1985年1月,当时刊名是《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报》,1991年起更名为《国际经贸探索》。1992年以来连续5次入选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位于国际贸易类核心期刊的前三名;2010年又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入选为多家评价系统的核心期刊或重要来源期刊;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荣获“全国高校30佳社科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践、宣传和贯彻党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报道和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介绍对外经济贸易知识,交流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着重研究和阐述国际经贸理论,以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依托广州国际大商埠,资讯网络辐射全国,沟通世界:联系粤港澳台实际,勇于探索新问题,总结介绍珠三角外经贸的成功经验。其特色是:学术性、专业性、导向性、外向性。创刊26年来,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关爱,刊物转载率及引用率持续上升,发行量稳步增长,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记者:我知道“粤港澳经济”栏目在第三、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均获得“特色栏目”,在办好特色栏目“粤港澳经济”的同时如何兼顾其他?

萧红:栏目的设置是期刊办好的关键,也是期刊层次和水平的标志。根据现实特点和客观需要调整栏目,使之不断优化。《国际经贸探索》主要栏目有国际贸易、经贸论坛、粤港澳经济、跨国公司、经贸实务、经贸法规等。在继续保留原有栏目的同时,又开辟了“宏观经济学”、“争鸣与探索”栏目;面对众多中国入世后各行各业的对策,开辟了“WTO专题研究”栏目。

主要刊登具有原创性的外经贸理论实证研究文章,以及学术思想评论文章,同时在内容范围上亦兼顾国际工商管理、国际经济法、国际税收及关于经济发展的探索与争鸣文章,并深切注意社会学跨文化交流、电子商务等交叉学科对外经贸的影响。尤其是“粤港澳经济”栏目研究成果颇丰,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获得了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记者:期刊界有句行话“好期刊必有好主编,好主编成就好期刊。”请您介绍一下如何通过选题设计、栏目设置、内容取舍,引领自己的团队将办刊理念与期刊的定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期刊注入生命和灵魂,从而形成期刊所独有的品位和特质。

萧红:主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负责任的期刊主编不只是在本学科领域要有很高的威望,还应当有能力,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主持期刊工作。《国际经贸探索》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应运而生的,它基本上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26年来,《国际经贸探索》已成为一份在外经贸系统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出版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全国经济类期刊包括财经类院校学报等学术期刊林立,《国际经贸探索》要想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必须主动出击,推陈出新,争取读者,占领市场。为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以为,《国际经贸探索》需要改进,内容应不断充实。因此,我们决定2007年起,《国际经贸探索》由原来双月刊改为月刊,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重新建立我们的学术顾问――增添国际顾问,充分发挥编辑委员会作用――坚持每年召开编委会制度。

我们希望通过改版、加大学术顾问班子的国际化力度能使《国际经贸探索》与时俱进,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早实现期刊国际化,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对外经贸事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服务。

刊物办的质量如何,除了学校学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行业标准与机构评价来反映,如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引用刊数、基金项目文章、学科扩散指标等,围绕着如何提高评价刊物的各项指标,我们还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是刊物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期刊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措施。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促使《国际经贸探索》与国际水平接轨,完善了刊物编排规范化,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学术交流。更多采用海外作者文章,聘请国际编委都是衡量刊物国际化的指标。

第二,提高办公自动化,普及编辑现代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编辑部不仅改善了办公条件,优化了工作环境。同时提高办公自动化,普及编辑手段现代化。目前使用了采编系统。实现了投稿、收稿、查稿、审稿以及发稿、编辑一体化的网络化办公,并且公开,透明,使我们的工作时时接受作者、读者及大家的全程监督。此项工作在期刊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支持学科建设、协办会议。《国际经贸探索》刊物质量的逐年提高,离不开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关注,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国际经贸探索》刊物及刊物的影响,支持学科建设。多年来我们先后与校内外相关专业协办会议或帮助出版专刊。

(一)从2008年来一直参与“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年会”论文评比工作,本人应邀担任论文总评评委。

(二)支持全国2008、2009年“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本刊与《管理世界》、《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

问题》等8家全国权威期刊共同支持了该论坛,扩大本刊及大学在全国外经贸领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与作者和读者近距离接触。

(三)与本校有关单位先后联合承办了“国际粤商论坛即2009年白云国际会议论坛”;“当前金融热点高级研讨会”等。利用业余时间为新闻、管理等学院出版增刊。

记者:在实现期刊国际化方面你做了哪些努力?

萧红:学术期刊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媒介,是研究人员交流思想的平台。目前我国期刊国际化方面科技期刊比社科期刊做得好,社科期刊可以说刚刚起步,总体说是任重道远,但也不是不可以做。我已经做了初步尝试:《国际经贸探索》首先基础很好――名字好有“国际”字眼;其次,文章内容全都是外经贸方面的理论、政策、实证研究――涉外经济;再次,我们已经聘请了国际学术顾问,如我们聘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孟庆轩高级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曾获斯坦福大学“杰出学术成就奖”和“斯坦福大学荣誉校友奖”,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现为我校“云山领军学者”、MBA教育中心主任。最后,尽管不多我们也登过一些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作者的文章。诚然,这些要实现期刊国际化是不够的,主编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充实编辑队伍、审稿人到稿件来源都必须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记者:你认为办好“国际经贸探索”刊物的主要依靠是么?

萧红:多年的办刊经验证明:爱岗敬业,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学科发展,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近10年来,我们学校经济、管理、法学学科的快速发展,赋予《国际经贸探索》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学校转为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后,全校各学科求发展、盼发展、千方百计想发展的气氛很浓。这足以让人兴奋,所以我们翘首企盼《国际经贸探索》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办好一个刊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自己能够为之工作并载入史册是幸运的。

记者:近几年来,《国际经贸探索》在确立明确的办刊思路、秉承一贯的学术作风的同时,重视学术质量,以促进学术繁荣和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为己任,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逐步扩大。赢得了一次次进步,获得了一项项殊荣。面对成绩和荣誉,你们今后准备怎样做?

萧红:我的能力有限,但是这么多年来我是围绕着提高《国际经贸探索》学术质量这个中心工作努力的,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进入某一期刊的评价机构以及获奖都不是目的。办刊物传播信息和知识,本身是要追求影响的,参与评奖既是对所做工作的总结,也是面对标准重新审视与衡量检查办刊的过程,能够获奖是有关部门对刊物的肯定,没能获奖再自我提高总会有收获的。回顾过去,面对未来,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6篇

【摘 要】本文通过大学生党建微信用户粘度的研究,从而分析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特征,总结党建微信的经验,开辟党建微信的新途径

>> 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大学生园区党建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进宿舍"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大学生网络党建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大学生党建网络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实践模式探索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的探索 在创先争优中完善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的实践探索 辅导员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与探索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SRTP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校园导游的培养与实践探索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谢梦怡.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感念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2013,13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人民网

[4]王婧.微信载体在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J].文史博览,2015,8:81

[5]张红丽,佘万斌.手机微信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探索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5.3,36.3: 224

[6]黄益方.创新扩散中的意见领袖研究――以四川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为例[J].调查研究, 2014,8:254

作者简介:

谢婕,女,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 (山东淄博 255049)。

论文为教育部思政司2013年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载体建设”阶段性成果。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改 自主学习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二、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三、以合作、相互讨论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这种教学形式。但是,教师必须在策划、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上多下工夫,促进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这时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同时也说明,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及时的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来,促进教学效果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第8篇

一、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不应该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看成是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吸引下,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自主地探究,积极主动地交流,再经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使认知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我们经过探索实验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

1.打破传统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构建新知,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2.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而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3.打破传统教学中“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营造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满足孩子们个性张扬的需求。

4.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进行小组交流、集体研讨等多种组织形式相结合,实现教学民主和信息多向交流。

5.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既强调学生外显能力的发展,又重视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们在实践中研究探索,初步构建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激活思维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否则,无论怎样美好的教学设想在学生冷漠或厌烦的情绪中都难以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要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六年级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认识秦始皇”,我设计如下环节:“你能给同学们讲述一个关于秦始皇的故事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他们开始积极动脑,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准备好,争取发言,有的学生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有的讲述了“荆轲刺秦王”;有的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探索新知的欲望强烈,我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的结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得到培养。如:探究“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我设计如下环节:先把课前布置学生画的“我心目中的秦始皇”的画像贴在黑板上,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这样认为?”这样就为学生的探索埋下伏笔,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开始积极动脑,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秦始皇是一个大政治家。”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便了解彼此的见解,及时补充。如:老师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些方面认为他是个政治家?又从哪些方面认为他是个暴君?学生经过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加深了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整体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整、自我分析等能力都得到培养。

第9篇

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与反思——基于民族教育的视角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教师自我意识的生成与培养——兼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深层拓展与发展导向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

对提高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思考

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欧教育实习现状及改革趋势探索

学科中心课程: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新时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与策略

“自学、议论、评价”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办学之道研究

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策略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

加强地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巡礼

试论教师成长的十个“学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

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

论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新变化

挪威教师教育大学化形成及启示

论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养成

让园本培训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素质教育契合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高校课桌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与疏导机制

当下沪用中学物理课本初步研究

孙铭勋乡村幼稚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教学

论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双重影响

建国六十年来德育导向的演进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

中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目标管理的设想

大学英语教学秘书的工作定位与职责

撰稿规范

对农村教师缺乏与素质提升的多维探讨

生态学视野下高师教师身心素质可持续发展

师范生“对话”素质探析

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情况及分析

转型期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适

教师间交往的现实意义及促进策略

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定向中的特殊作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

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小人”人格结构初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品味爱情篇章塑造健全人格——以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学院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以成都大学为例

对高校人事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欠费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第10篇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熵的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基于CDIO理论的工程教育模式探讨——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高校学科结构优化设计

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技术站能力查定数据处理与计算的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探索与实践

道路运输组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构成与评价方法探讨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自制远程测控实验系统的“智能仪器”课程实验教学探索

如何有效发挥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大学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测试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筑系馆设计课程为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体现区域特色

竞技啦啦队教学与训练中的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研究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拓展及其进一步发展

属性识别理论在高校贫困生困难等级评价认定中的应用

国际科技学术论文与国内硕博论文英文摘要主位结构的对比研究

浅谈虚拟学习环境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分享资源共赢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程材料”计划对我国英语教育资源共享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证调查与法律分析

中介组织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对高校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中美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比较

提高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关于强化高校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基于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外汇交易模拟实习”课程教学经验

基于日语新闻广播语体特点谈日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

关于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若干探讨

比较教学法在“给水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Sturm-Liouville问题谈分离变量法的教学改进

法理学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四川民办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论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及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产权归属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理念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解读

高校校园网应成为校风学风建设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德育机制分析

财经类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

“3+1”: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

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我校与东汽合作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近代文化史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面向实践导向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实验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善学课堂;善问;善思;善用

20世纪90年代,由江苏省特级教师赵清正校长经过潜心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以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探索发现式教学法,被句容市教育局发文向全市推广。而我曾经荣幸地成为赵校长的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课题组成员,现在,又在学校“善学”教育理念下,积极参与“善学”课堂的打造,推行“善学”的教学主张。在“善学课堂”中,我们仍然能捕捉到“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探索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为:(1)铺垫设疑;(2)探索发现;(3)讨论总结;(4)实践应用。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正体现了我们现在提出的“善学”教学主张。它和“善学”的主要特征:“善听”“善问”“善思”“善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一、铺垫设疑,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善问”能力

铺垫就是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索发现与获取新知识而设计的便于学生探索知识的多种情境,为学生探索铺平道路。

1.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善问意识

我一直教低年级,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经常在铺垫设疑阶段,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操作学具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的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充分打开思维的闸门。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善问能力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会问才会学,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使学生加深理解,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闪现。

记得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三册的《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学校让我上一节公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对“位置”这一知识的认识,我在试上时,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个“挖地雷”的游戏,由学生描述地雷的位置,教师在电脑上点击确认。当电脑上出现地雷爆炸的场景时,学生都鼓掌欢呼起来,唯独有一个小男孩蹙着眉头,坐在位置上一声不响。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孩子可能有什么疑问,为了鼓励孩子们质疑,也为了捕捉课堂上无意生成的教学资源,我问他:“有什么问题吗?”看他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我鼓励他有问题就大胆地说出来。也许是我的微笑给他鼓足了勇气,让他不再胆怯,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地雷都爆炸了还高兴什么呢?”他话音刚落,教室里面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笑了起来。我没想到他会提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虽说跟这节课所学的“位置”没多大关系,却也是一个值得我反思的问题,碍于后面还有几个听课的教师,也为了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还是表扬了他敢于说出自己的问题的举动。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我告诉他这只是游戏,请他再想想对今天学的确定位置还有什么不懂的。我暗自懊悔不该多此一举,心想这节课上砸了。没想到后来评课时,大家还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基本功以及教师自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只要教师常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起来,并得到发展的。

二、探索发现,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善思”能力

笔者认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事实证明,也只有主动参与,“善思”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引导参与可具体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实际操作,有助于“善思”欲望的激发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实际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知识,还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闪现。

2.小组讨论,有助于“善思”能力的培养

在讨论中,学生是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一个结论,充满着无限的喜悦和热情。通过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协作精神,也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意见中吸取长处,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通过求异与求同,发散与集中思维交替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善思”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讨论总结,实践运用,发展学生的“善用”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探索;科学探索精神;创新;实验

学习物理知识是重要的,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更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以下为本人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让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感受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的过程固然曲折、复杂,常常不被人理解甚至要为科学探索付出生命。如哥白尼活活被烧死。这是我们要有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之牺牲的信念。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探索都是如此惨烈。正如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其实很多物理知识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也不忘科学探索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了,耐心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我们人生活在自然中,所有物理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那么息息相关,只要你用心去体会,总会有收获。当你坐车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自己看成静止的,那么路边的树就动起来了,当有人在屋子外面喊你的时候,你未见其人却闻其声,你就可以感受声音可以衍射……这样就在无形中体验了科学家们科学探索的思维和推理方法,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去探寻科学知识。

二.通过耐心实验、理论联想实际

物理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体会,更应通过实验去验证让人信服。物理知识只有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实验的验证。正如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理论,许多物理学家对此持怀疑的态度。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注意到感应线圈高压电极的间隙处有时会产生火花放电现象。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当然物理学是离不开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的。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不会觉的物理知识的抽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实验过程,是耗时,耗力的,要足够的耐心,严谨,认真。实验不是粉饰理论,应该实事求是的实验,允许误差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得出了物理知识;培养学生通过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耐心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们为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几乎完美的结构感到自豪的时候,普朗克为了解释当时困惑人们的黑体辐射问题,将不连续性引入了物理学,提出了能量量子的概念。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应该培养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内涵之一。正是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量子思想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可是不管是量子思想还是光量子概念,都与经典物理学格格不入,人们很难接受量子的思想,普朗克也曾对量子论产生过动摇。可是正是有了这种敢于打开禁锢人们思想枷锁的科学探索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可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物理奥秘;才有如今,量子理论成为物理学,甚至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当你用红外遥控器转换电视频道时,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看到的黑色条码……这种勇于进行科学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培养的,这将使学生读书而不唯书,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敢于对未知领域或现行物理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心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行科学探索,逐步的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学探索的学习习惯。

四、持之以恒、团结协作

科学探索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当然一个科学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因此科学探索的方向和目标应该在团队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当然科学探索的过程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吃的了苦,懂得坚持到底才会胜利。科学探索过程有了共同的探索目标和方向那么就要求同学间关系和谐通力协作,因此要学会集思广益,懂得倾听团队成员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团结协作中互相学习,积极进取,共同成长。因此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创造学生间同学协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深厚友情,培养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仁辉《论科学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