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29 22:46:25

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第1篇

1.1情绪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的特点

女生情绪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与男生比较,女生性格内敛,表面上平和细语,但内心深处却积攒着抑郁、愤怒、苦恼、恐惧、兴奋、激动等情绪,所以,有的时候很难发现她们真实的想法。女生情绪具有一定的外显性。他们喜欢与自己的闺蜜聊一些她们关于生活、学习、爱情的方面的话题。在寻求帮助的同时,敞开心扉,这个时候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部暴露出来。所以女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无常,让人难以捉摸。

1.2情绪中表现出感性大于理性的特点

女生的某种情绪得不到控制,一旦持续时间较长就会产生集聚效应,使得情绪大范围的扩散,将这种情绪强加到相似的事情或相似的环境当中。不自觉的将情绪带给别人或带到这件事情当中,感情用事,失去理性思考,这样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2.网球队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教练开展训练

队员情绪管理对教练员展开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通过认知、产生动机、情绪调整等配合完成的系统工程。学生有一个好的情绪才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加强学生情绪管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将帮助学生抵制抑郁、烦躁、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在网球训练中,学生只有保持一个好的情绪才会对训练抱有积极的态度,在执行教练训练意图及在完成训练任务上会有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有利于促进球队内部的和谐

情绪是一种表达内心想法与情感的心理活动,在人与人之间起着表达与传递信号的作用。事实上情绪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较语言更具有优势,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良好的情绪管理将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在球队中保持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教练对队员进行良好的情绪管理教育,认识到情绪管理对对内和谐的重要性。好的情绪可以传播甚至泛化,使得大家都具有好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也会互相传染,将大家的情绪搞得消极。只有每个人都抱有积极的情绪才会保障球队内部环境的和谐。

2.3有利于自身训练水平的提高

自我情绪的管理对于队员自身训练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地情绪使得学生有好的心情、好的状态,从而会积极投身训练当中,充分理解技、战术的应用;如何合理的分配体能;积极承受训练带来的强度与负荷,保质保量的完成训练任务,从而提高训练水平。相反,情绪管理不好会导致训练懈怠;不能认真理解教练意图;甚至思想怠慢导致身体肌肉消极运动所产生的意外受伤,伤病的产生不只是训练效率的低下,还有可能长时间的养病,这种状况队员自身从何谈训练水平的提高。

3.网球队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3.1提高认知水平,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情绪的不稳定并不是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是否有理性的思考,女生看待事情往往带有感性色彩去解释与评价,如果改变我们的认知水平,理性看待问题,改变了对事情的看法,消极情绪、不稳定的情绪将会改变。提高认知水平,理性思考人或事将会促进自我情绪的管理。合理的宣泄与表达。合理的宣泄与表达在一定意义上会释放不良情绪,让心胸豁然开朗,有如释重负只感觉。合理宣泄可以通过打墙、发球等练习手段进行,可以对墙狂打但注意千万不要受伤。合理表达注意观察对方的情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就会在表达出自我感受的同时不去伤害到对方。尝试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急躁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平静心态的事情。如练习第二次发球,要求稳定性,这样可以调节急躁情绪。情绪抑郁时做一些亢奋的事情。如练习第一发球,调动自己的兴奋度,从而调节抑郁的情绪。

3.2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辅助学生情绪管理

教练是一支队伍的灵魂,没有教练的技术与精神指导,这支队伍是没有战斗力的。其实教练有时像队员的父母,有时像队员的哥哥姐姐,他们需要教练的关怀与指导。教练作为队里面年长者在人生阅历和情绪管理上都更有经验,所以,教练在训练场上是技术顾问,在场下是心理医生,这种角色的转换不可缺少。尤其作为队员情绪的间接管理者更需要和队员进行沟通,而且察言观色、建立信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些一样都不能少。所以教练与学生应建立一个心灵交流的平台,辅助学生进行情绪管理。

3.3加强队伍凝聚力,提高情绪管理效率

一个好的球队并不是训练的时候到,结束离时开,它一定是大家除训练外还有其他情感的交流,这样的队伍才是有凝聚力的队伍。重点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会给所有队员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当团队的凝聚力驱使时,带给大家的是自信、乐观、快乐等积极情绪,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有利于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与表达,抑郁、急躁等情绪会明显改善。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情绪和压力管理;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76-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个体不能合理应对内外部应激因素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目标初步形成、价值观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自身心理发展某些方面的不成熟,大学生在面对超过个人承受范围或应对能力的刺激时会感到不知所措,想去控制而又无力处理的心理冲突导致暂时的心理失衡,即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危险性等特征,会给当事人带来情绪和行为问题,引发心理失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及时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生活环境骤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重大人生问题的迷茫等都可能会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意识模糊、挫折承受能力大、期望过高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并伴随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紧张、愤怒、丧失感、无力感、思维能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因此,本文试图从加强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视角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二、情绪和压力管理

情绪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影响认知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选择。大学生处于出生理发展趋向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强,在面临学习、社交、择业等的困扰时力不从心,会产生内心冲突和消极情绪。个体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使之具有适应性,即为情绪管理。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苦闷、沮丧、烦躁等消极情绪体验易引起心理危机;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

压力会影响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遭逢突发压力或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下,都会使个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并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但并非面对压力者都会出现以上问题,同一刺激所引发的个体反应也各不相同。这从侧面说明,可一些心理社会因素能够帮助个体积极地应对压力的侵袭。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情绪与压力管理能力有助于预防或处理心理危机,这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需要解决引发失衡的心理、行为问题,也得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使之学会情绪管理。

(一)学校积极开展情商训练

在学校教育中引人情商训练,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优化人际关系,也可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情商训练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首先,促进情绪认知。使大学生觉察影响其生活、学习决策的因素,了解行为及情绪的模式,实现由情绪文盲向情绪识别的转变。可采用“命名情绪”、“默剧游戏”等训练方法;随后,在正确识别情绪的基础上,加强情绪的调控能力,力求实现个体由情绪绑架向情绪自由的转变。此时,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因果推理和乐观思维的能力,使之在处理情绪问题时能理性归因、保持乐观的态度,有效管理并合理运用情绪;积极思考,懂得运用目标和理想促进行动,从情绪的泥沼中跳脱出来。可采用的方法有“乐观访谈”和“黄岛计划”等;最后,实现情绪的超越。此阶段强调通过对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等的思考,加强自我情绪管理与运用,力求实现个体由情绪管理向情绪智慧的转变。应培养大学生的同理心,使之能够换位思考、感受别人的情绪并在言语或行动上适当回应,可采用“同理心五部曲”等方法;追求超我目标的能力,即能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建立健全情绪与压力管理体系

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是建立健全压力管理体系的基础。我国高校大多配备有心理咨询师,应普及心理常识、鼓励需要帮助者去心理咨询室寻求援助;其次,开设情绪管理课程,系统教授情绪管理方面的知识;再次,建设宣泄平台,提供情感宣泄的空间,引导大学生释放心理负能量,实现心理平衡;此外,建设情绪档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情绪状态进行跟踪记录,为情绪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结合信息技术,开发科学的情绪与压力管理系统也很必要。通过个性化的空间平台获取个人信息,获得情绪和压力指数,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辅导,实现信息的及时跟踪、预警;同时利用系统评测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智能化分类,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并提供多种舒缓压力的办法以及辅导,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得到及时疏散,同时也可避免“体检式”检查评测,保护大学生隐私;咨询师得以从一般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可以集中精力对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其它尝试

可以考虑团体活动或艺术实践应用于大学生压力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可引发大学生借由作品呈现潜意识中的想法与心理冲突,有助于发现、关注压抑的情绪问题并促使它被解决。再者,心理危机干预应充分发挥辅 导员的作用。辅导员身处教育管理第一线,与大学生联系最为 紧密,加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可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树立榜样; 辅导员应努力做好矫正性情绪管理,引导大学生主动寻求情绪援助,避免情绪管理的思想政治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2):79-81.

[2]卓高生.吴志敏.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源考察及干预研究[J].理论月刊,2009(12).

[3]陈玉君.杨四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98-100.

[4]张本钰.林丽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2):97-100.

[5]马向真,王章莹.论情绪管理的概念界定[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8-61.

[6]刘晓峰.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41-146.

[7]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 City:Bantam,2006.

[8]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7):5-8.

[9]巩文冰,张进辅.个体知觉的压力与情绪智力关系的元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46-151.

[11]郭远远.高校教育中引入情商训练研究[J].教育评论,2014(5):24-26.

第3篇

Abstract: Emotional problem is the core problem in our study、job and the daily lif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the necessity and the strategies of the management of emotion. In order to reasonably control our emotion.

关键词:情绪管理 情绪认知 情绪表达 情绪控制

Keywords: emotional management; emotional cogn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emotion control

作者简介:赵静,1982年1月,女,河南南阳人,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成冠弟,1955年6月,男,上海人,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职称:政工师;田仲,1987年9月, 女,上海人,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97-02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一)国外对情绪管理的定义1

国外对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适应性管理,即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行为反应。Thompson (1994)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类是功效性管理,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Master(1991)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人们在进行情绪管理前,会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的主观意义以及自身应付能力进行认知评价,最终决定如何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第三类是特征性地界定情绪管理。Cicchetti、Ackerman和Izard(1995)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征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特定环境。

(二)国内对情绪管理的定义

徐元红认为2,所谓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区分等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的反应能力。王泽华认为3,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情绪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体察自己的情绪;二是适当表达情绪;三是以合宜的方式纤解情绪。而师曙光将情绪管理界定为4,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王飞飞在综合国内外情绪管理研究的基础上认为5,情绪管理是个体在遇到与个体发展不利的情绪时,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有意识地觉察、表达、控制自我情绪的行为,从而达到个体身心适应良好的状态。情绪管理包含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三个部分。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一)合理进行情绪管理是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其中80%左右的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情绪障碍。[1]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的“情绪管理工作坊”在针对学生个人发展心理训练的意向调查中发现[2],在18个备选项目中,420位参加调查的同学最感兴趣而又最觉无力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情绪困扰是一个应当引起教育者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和复杂,容易陷入情绪困扰。这一特点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长期持续的不良情绪还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3]情绪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异常的先兆。从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水平入手,能有效防止他们情绪异常的出现,防患于未然,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科学进行情绪管理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日益得到教育者的认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对人的各个方面、各种需要给予关注:要求我们不但要关心大学生的智商,还要关注大学生的情商;不但要关注大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和结果,还要关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波动;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波动,还要交给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途径和办法,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4]关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科学分析自己的情绪成因,合理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

(三)有效进行情绪管理是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从广义上来讲,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协调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促进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完满生活的享受,反之,则会使得个体因与社会对立或消极的适应受到社会的遗弃或制裁。从狭义上来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是保证人际关系良好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学校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身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提高个体社会适应的能力,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基本策略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关涉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涉到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最终落实,关涉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对大学生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加强情绪管理教育

社会心理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情绪。因而,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班风、舍风,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下,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情绪。同时可通过征文、板报、文艺活动等形式,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管理的重要性进行适时的传教。另一方面,健康情绪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情绪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适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5]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驾驭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二)掌握情绪管理技巧,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1.改变认知法: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辛格及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6]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困扰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对诱发事件的非理性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知,消极情绪就会改变,就会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效果。因而,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有意识调整对诱因的认识,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2.合理表达法:情绪表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时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合理表达情绪,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只有先察觉自己的各种情绪,才能精确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进一步能做到觉察他人的情绪,从细微处觉察识别他人的情绪,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其次要适时适度表达情绪。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后, 要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要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适时适所表达情绪”,不要当众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愤怒情绪, 在适当的场所以不伤人的方式适度表达内心的不满。

3.控制法:注意转移是控制情绪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意识的将注意力从当前对象转至其他对象,从而使情绪得到调节,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物时,可以听听音乐、与朋友散步或做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除此之外,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调节情绪的办法,通过倾诉(直接与人倾诉或写日记间接倾诉)、高喊、哭泣等方式宣泄不快的情绪,从而使情绪恢复平静。

参考文献:

[1][6] 陈少华.情绪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8.P12

[2] [4]王学红.浅议大学生的情绪管理[J].科学创新导报,2007,36.

[3] 冯维,吴晓雷.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与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5] 林文.试论当代大学生情绪管理[J].科学教育论坛,2005,3.

[7] 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8]许若兰.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注释:

1转引自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2徐元红.学生中常见的不良情绪的管理与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3王泽华.论大学生要加强情绪管理[J].科教论丛,2006.5.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情绪管理ABC理论;大学生;情绪障碍;化解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转贴于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发布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第5篇

最初,就业绩效的研究往往仅以能否就业(即就业结果)作为研究变量,1996年Wanger对失业人员的研究中就是以能否就业作为研究变量。2002年李金林在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将工作满意度引入为评价指标之一,是对以往研究中就业结果衡量的单一化(即仅仅考虑是否实现就业)的改进。但是绩效是指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结果两个方面,从绩效内涵理解,就业绩效不应仅仅指就业结果,还应包括就业过程,因此仅使用就业结果衡量就业绩效是不够合理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王苑提出就业绩效是指就业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结果,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首次将过程绩效(即就业过程的效率)纳入就业绩效的研究变量[3]。

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为个体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寻找情绪策略以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就业绩效是指个体找工作的过程顺利与否,能否顺利的找到工作以及对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

(二)研究假设。综合上述文献,情绪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认知,是学界的热点,就业绩效的研究更是颇为成熟,情绪管理和就业绩效已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本研究提出将情绪管理应用到就业问题中很少研究涉及。本研究试图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论证大学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就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本假设如下:H1:大学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四个维度。H2:就业绩效包括过程绩效、获得绩效、满意绩效三个维度。H3:大学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就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H4:大学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不同维度对就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显著不同。

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问卷设计和变量描述。为了更好地验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体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性别、专业、性格、兴趣爱好、单位性质和实践经历;第二部分为自变量的测量,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在广泛阅读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前期访谈,自编而成,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现能力四个维度,由16个测量项目组成;第三部分为因变量的测量,就业绩效量表借鉴被学术界认可的相关成熟量表,并经过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教师管理者参与评估修订,进行了相应调整,最终形成问卷,包括过程绩效、获得绩效、满意绩效3个维度,由9个测量项目组成。问卷调查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进行评价,匿名形式,由2012届大学毕业生填写。

(二)资料收集。本研究数据调研主要采用现场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形式回收问卷。本研究主要在上海、北京、徐州、南京、大连、济南、长沙等地随机选取2012届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测量样本,以实证测度大学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就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关系。研究共计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2问卷,剔除16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91.5%。其中被调查者接受了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约为3.5∶4∶2.5;性别、专业比例基本为1∶1;性格外向者占50%,内外兼具者约为30%;兴趣爱好、实践经历相对集中,很多、很少者所占比例较低。抽样总体符合正常规律。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本研究需要对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和就业绩效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了了解量表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KMO与Bartlett’s检验。经检验,情绪管理能力量表的KMO为0.895,就业绩效量表的KMO为0.761,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萃取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且项目因素荷重不低于0.5的标准,并且利用最大变量法进行正交转轴。在不指定因子数目的设定下,情绪管理能力量表因子分析抽取出四个关键因子,分别包括4个项目、4个项目、4个项目和4个项目,共计16个项目,对四个因子重命名分别为情绪认知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表现能力;就业绩效量表因子分析抽取出三个关键因子,分别包括3个项目、3个项目和3个项目,共计9个项目,对三个因子重命名分别为过程绩效、获得绩效、满意绩效;累计解释变异量分别达到67.877%、68.806%。从情绪管理能力和就业环境量表因素抽取的内容来看,较好地符合了本研究关于两者的测量构思。

(四)情绪管理能力与就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来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情绪管理能力与就业绩效各个因变量之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五)情绪管理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只能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方向以及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系数,不能反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相对重要性。因此,需要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探寻变量与变量间的预测作用。采用强制进入法(Enter)将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法选用的是逐步回归法(Stepwise),以情绪认知能力(X1)、情绪适应能力(X2)、情绪调节能力(X3)、情绪表现能力(X4)为多元自变量,以过程绩效(Y1)、获得绩效(Y2)、满意绩效(Y3)三个变量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对就业绩效各维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不同维度对就业绩效的影响效应明显不同。情绪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与就业绩效各维度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良好的情绪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情绪适应能力只对过程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就业绩效的其它维度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培养大学生的情绪适应能力有助于在就业过程中占得优势;情绪表现能力对获得绩效和满意绩效均有显著的正效应,对过程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情绪表现能力是能否顺利获得一份自己满意工作的关键因素。

结论

第6篇

充分发挥出版发行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奇葆出席纪念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发挥出版发行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着力为读者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为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刘奇葆强调,新华书店是我们党直接创建和领导的出版发行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发行,做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主题出版宣传。要坚持读者至上,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基层。要突出发行主业,健全网点布局,做实实体书店,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发展新模式,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打造现行业态,提高企业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要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爱党、爱国、爱店、敬业”的新华精神,进一步擦亮新华品牌,坚持做大做强新华书店。

(来源:新华社)

摘 要:网络情绪作为观察网络舆情的新视角,其复杂的情绪内涵、阶段性的演化呈现以及明显的现实介入性等特点成为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建构的基本参考。以个体网络情绪、群体网络情绪和社会网络情绪为建构线索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拓宽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管理的思路,形成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观察视角。基于该理论模型推导出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现实路径丰富了舆情管理的操作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引导意义。

关键词:网络情绪;突发事件;舆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51-02

作为公众心理的集中体现,网络情绪因其表达的直接性和传递的感染力日益成为网络舆情中最为活跃和易变的因子。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特殊的刺激源进一步促动了网络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加之网络传播范式的进化,使网络情绪成为近年来影响突发事件走向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基于媒体类型和部门协作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体系在新的舆论环境中显得反应滞后、效果欠佳,寻找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新的突破口成为突发事件舆情调控的必然要求。由于情绪表达的文本性和可追溯性,基于网络情绪引导建立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体系可以在情绪监测、分析、即时处理和长期调控等多个层次弥补传统舆情管理粗放化和主观化的问题,做到更加科学、精细和长效。同时,对于克服长期以来由于引导理念和规范缺失造成的实际工作隐患,提升舆情管理的可操作性。

一、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特点及其影响

基于不同的生成机制和技术背景,网络情绪与传统情绪在表达方式、结构类型以及影响层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网络的开放性是网络情绪表达的动力,而静态抽象的情绪文本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情绪的内涵,多层级的情绪影响机制是梳理网络情绪演化层次的基础。作为刺激源的突发事件与网络情绪这一本体在核心特征上存在明显一致的社会公共性,继而形成两者演变发展的统一方向。网络情绪本体的易变性、阶段性呈现以及现实介入性等内容构成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基本内涵,也成为该视角下突发事件舆情调控的难点。

1.复杂的情绪内涵是网络情绪引导的认知基础

网络情绪的本体性内化在现实的情绪认知中,成为网络情绪监测和引导的基础参考。网络情绪的文本特性是对其进行可计量分析的基础,而文本传递意义的多元化和个体理解的内隐化,使得网络情绪的传递和交互更为复杂和难以监测。作为社会矛盾和情感的集中点,突发事件这一生成背景下的网络情绪测量尤为困难。网络情绪本体内含诸多情绪引导背景,包括个体真实情绪与其网络情绪表达的不一致,情绪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传递偏差,网络情绪监测数据准确性判定等内容,这些背景从根本上规定着网络情绪的引导难度。

2.情绪的阶段性演化特征是网络情绪引导的参考线索

网络情绪的阶段性演化构成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体系的层次线索,网络情绪的阶段性呈现有利于系统地归集和定位复杂的网络情绪生态元素。对于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演进路径,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可划分为情绪出现期、高潮期、发酵期和衰退期四个过程,这一路径在理论上基本适用于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但由于各类型突发事件的情绪刺激点和公众关注点的不同,以及各层次网络情绪的复杂度、强度以及公众关注度的不一致性等因素,在现实层面体现了突发事件各类型情绪阶段性演化的差异性,对其演变状态的把握是各个主体进行合理情绪引导的基本参照。

3.情绪的现实介入性是网络情绪引导的有机变量

网络情绪对网络舆情生态的现实介入主要表现为网络情绪已经成长为网络舆情系统中最活跃、最有力的变量,线上线下情绪的交互发展从内部塑造着网络舆情生态。就突发事件而言,网络技术赋予个体情绪表达自由的同时,也成为网络情绪层次性演化和转换的基础,个体、群体、社会层面的网络情绪交织影响,不断更新网络情绪的表现形态。基于此,网络情绪现实介入的特点使其发展为全面透视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生态的最佳视角,对网络情绪的实时监测成为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核心现实举措。

综上所述,突发事件中复杂网络情绪内涵要求情绪文本检测的客观准确性,但情绪演化的差异性和变异性使得在现实引导操作方面存在诸多难点。不论是单一学科的线性化建构路径,还是微观集中的建构视野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构建的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模型试图克服线性化、微观化的研究局限,进而形成一个系统性、多层次的引导视野。

二、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

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核心在于对舆情发展的基本态势和走向的准确把控。网络情绪作为网络舆情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变量,也最具研究潜力,以网络情绪切入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网络舆情模型构建在该领域的内容空缺,也有利于明确各个行为主体在该理论路径上的核心作用力。

1.个体层面的网络情绪引导是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基础

个体层面的网络情绪是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生成的最初状态和演化基础,个体网络情绪虽然外部表现简单分散,亦无明显和强烈的内部演化机制,但个体网络情绪在情绪演变各阶段的普遍渗透力,以及其基础原始的情绪状态特征使其成为最具可塑性情绪成长层次。

个体网络情绪以个人的“自然情绪”为主要呈现方式,在突发事件中,个体网络情绪的表达直接迅速,恐惧、愤怒、震惊、同情等内容是网民最直接的情绪表现,事件关联度和利益相关度是网民选择不同强度情绪表达的重要参考,基本的网络情绪引导层次以官媒的信息传播为主导。以2014年3月l生的昆明事件为例,对暴徒的愤怒和社会环境的恐惧是网民情绪出现期的主导情绪,并伴随少量对政府的质疑和诟病。针对这一情绪状态,以@人民日报为主要网络发声区的政府无论是彻底打击的态度,还是对事实细节的准确及时报道,及都为为个体网络情绪提供自我梳理的空间。

个体网络情绪在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模型中的基础性一方面体现在个体层次处于该模型建构和演变的前端,还体现在个体情绪是最基本和单一的情绪元素。在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模型中,情绪个体由于受到认识层次、心理状态、事件相关度等变量影响,形成独特的情绪调动和调节方式,继而使个体网络情绪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表现。

2.群体层面的网络情绪引导是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关键

群体层面的网络情绪是分散的个体情绪基于某种共同认知小规模聚集演化的情绪表达,这类情绪一般出现于事件信息模糊多样、事实不清的网络情绪高潮期,形成情绪关注度和强度高峰。群体网络情绪中的某些关键情绪具有较强的识别力和转换力,例如网络大V等人,影响网络情绪的演化方向,以及情绪引导主体在舆情管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突发事件中,事故灾难事件内容丰富、层次复杂,诸多非事实信息的刺激因素在网络情绪高峰期的介入甚至变异,譬如谣言以及极端对立情绪,加大了事故灾难网络情绪监控和引导的难度,这一阶段的政府表达力明显减弱。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为例,事件初期引发网民的热烈围观,但随后政府的非正面回应态度和天津媒体话语缺失,使得公知和媒体人等网络意见领袖成为自媒体传播的核心力量,但事件事实不清使得“爆炸区出现神经性毒气”“爆炸污染物致海河出现死鱼”等谣言泛滥,网民极端的问责情绪势头强劲。

在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模型中,群体网络情绪基于去个性化、从众心理、情绪感染等群体心理机制的影响,情绪感染是这一转换过程的核心动力。情绪感染可能成为情绪极化的动力,但大多数以迅速隐匿的方式聚合。对于普通网络个体如何权衡和决定自己的群体情绪偏好,中和技术理论和威慑理论成为判定网络个体是否有可能参与和推动极端群体情绪成长的理论基础。

3.社会层面的网络情绪引导是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方向

社会心理共同体层面的网络情绪是各种个体情绪和群体情绪经过交织演变后形成的较为一致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共同文化体悟下的社交习得,这类情绪涉及网民范围广,影响也更为深刻。社会网络情绪是各种线上情绪状态和线下网民行为相互浸润对抗的结果,是情绪发酵期的重要形式,呈现出整体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是舆情管理模型的最终形态。

在突发事件中,自然灾害事件网络情绪具有极强的整体唤醒度,基于一定的共同心理期待,易形成较为明显的社会网络情绪。以2016年全国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当网络情绪发展到发酵期时,基于网络情绪自我净化、理性思辨的内部机制,网民由于事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甚至戏谑的情绪渐渐淡去,鼓励、建议等较为理性的情绪占据主导。

社会网络情绪是群体情绪博弈后的趋同或者情绪热点溢散的结果,理性趋向和群体极化是可能出现的两类差异明显的社会情绪倾向,也是网络情绪深度演化的最终形态。理性趋向是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理想成果,群体极化是网络情绪演化的极端形式。某一突发事件中的社会网络情绪不仅是本理论模型的最终形态,且该情绪形成的社会记忆也可能使其成为另一突发事件的起始情绪和演化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的情绪演化层次来建构,根本上与突发事件本体的演变状态一致。在该模型中,以突发事件的演变刺激为演化动力,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网络情绪依次成长为主导层次,是该理论模型的建构线索。各层次情绪的生成都存在核心的情绪理论基础,以情绪的表达和分享、情绪感染、情绪趋同为核心的转换力量紧密连接各层面,从而建构起该理论模型的主体框架。该模型意于全面系统地呈现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的基本演化生态,也成为厘清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现实路径的理论基础。

三、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现实路径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作为公共网络情绪的典型呈现,其成长系统存在复杂的演化机制,一个细微的引导行为可能会引发网民情绪和网络舆情指向的巨大反转。本文建构的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理论模型,突破了先前舆情管理中单纯以单一部门或媒体为核心的引导窠臼,为现实的情绪引导和舆情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框架。而基于情绪主体的具体现实引导行为,不仅是梳理网络舆情管理现实路径的主要参考,也为更新和重塑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模型提供现实依据。

(一)政府角色是引导网络情绪各阶段平稳演化的基本参与力量

以突发事件为代表的公共事件中,政府既是事件主体,又是整个情绪引导体系中最基本的参与者。政府对公共网络情绪的作用力主要包括政府官方媒体、政府新闻发言人以及政府现实介入行为等内容。在网络情绪发生期,引导重点在于政府积极主动的回应态度以及面向网民提供及时、真实、全面的事件基本信息。在情绪高潮期和发酵期,建立大数据支撑下及时有效的网络情绪分析系统为采取精确的情绪引导策略提供支撑。在情绪衰退期,网民情绪逐渐趋于理性和一致,“维稳”成为这一阶段政府情绪引导的关键。除此之外,对整个事件中政府引导行为的基本总结是政府公共网络情绪引导参考库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政府的主导力和话语权操控着突发事件网络情绪的演化生态,特别是对于个体层面的网络情绪,政府向公众传递的重要事件信息和关键情绪具有定调的意义。

(二)“节点”情绪是引导网络情绪形成积极情绪认同的核心转换力量

重视公共情绪演化链条中“节点”情绪的转换力是引导网络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认同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顺利过渡群体网络情绪这一关键层面。根据“节点”人物所起到的客观引导作用,公共情绪演化链条中节点情绪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理性情绪的凝聚力,这要求“节点”人物在进行事件信息的筛选传播,意见类信息的点赞、转发、评论,以及个人情绪的表达时做出更为理智和审慎的思考。另一类是极端负面情绪的助推力,一些“节点”人物出于自我认知或者利益驱使而形成的认知偏差,增大了网络情绪正向引导的难度。“节点”情绪的网络影响力使其很可能对突发事件中网民的情绪演变产生方向性的转变,其对公共网络情绪的巨大转换力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引导机遇,也是挑战。

(三)普通网民中的关键情绪是引导网络情绪趋向理性的重要推动力量

除政府和“节点”情绪外,普通网民中的关键情绪也是公共网络情绪引导中的核心参与因素之一,重视这类关键情绪的突变性是引导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趋向理性形态的关键。在网络情绪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情绪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事件当事人和相关家属的情绪,其情绪的浮动有力地牵动着网民的心理底线。第二类是网民中两种相对立情绪的存在和对抗,一种是理性成熟的情绪表达,另一种是偏激的群体负面情绪的宣泄,这两种情绪的冲突对抗推动着网络情绪的演变。第三类是谣言等刺激下引发的极端情绪和偏见情绪。关键情绪在现实表现中具有隐蔽性,这类情绪引导的重点是防止突变情绪以及极端情绪的干扰,利用关键人物把控情绪引导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情绪这一关键概念建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体系,这一建构视角是对先前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成果的全新突破,是交叉学科理念指导下的研究尝试。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模型与网络情绪引导的现实操作相互渗透,不断更新着该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精准化操作提供动力。基于此,大数据基础上对网络情绪的深度探索是未来网络情绪引导的主要方向,也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由系统化、全面化走向细致化、准确化的深化动力。

参考文献:

[1] 汤志伟.公共危机情境下网络空间群体情绪差异的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5(5).

[2] 唐超.网络情绪演进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2(10).

[3] 王雷,方平,姜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模型[J].心理科学,2014(3).

[4] 刘志明,刘鲁.面向突发事件的民众负面情绪生命周期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15(1).

[5] 李青,朱恒民,杨东超.微博网络中舆情话题传播演化模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2).

[6] Robert Plutchik,Albert F. Ax.Critique of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le by Schachter and Singer(1962)[J].Psychophysiology,1967,4 (1) :79-82.

[7] Gresham S,David M.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a Theory of Delinquenc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 ( 6) :664-670.

[8] Paternoster R,Simpson S.Sanction Threats and Appeals to Morality: Testing a Rational Choice Model of Corporate Crime[J].Law&Society Review,1996,30( 3) : 549-584.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情绪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和观念的变化,“80后”、“90后”的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70后”有着很明显的区别。情绪管理作为一种最新的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适时地引进了我国,并在工商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认为这一种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高校的学生工作。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情绪管理的方法,必将为新的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下面笔者便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尝试对情绪管理如何结合高校工作作一些新的思考,希望能为高校学生工作引入情绪管理并有效地运行提供一些帮助。

一、思想疏通法

所谓情绪管理,其实就是针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方面的问题,从某个方面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行为与过程。情绪管理主要是对他人和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通过对情绪智商的挖掘及培植,从而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1]这种做法非常适合当今的在校大学生。因为当今的在校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困惑和茫然非常多,急需利用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解决。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的兴起,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加大,得到信息的途径也显得更加多样化。在接受我国传统优良和共产主义信念、理想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的同时,国内外一些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占领了不少阵地。这种价值观念无时不在动摇着当代大学生原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价值秩序产生危机,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在价值标准方面的混乱、精神困惑和信仰丧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这种思想和观念方面变化,创新性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如果采用情绪管理的办法,就应该从源头找出大学生发生思想波动的根源,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找原因,并且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思想深处挖掘大学生思想混乱、信仰丧失的原因,而不只停留在表面,对表面的一些不端行为、不正常的举动作出轻率的批评,一定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对诊下药,既要了解学生思想波动、情绪不稳定的共性规律,看看哪些问题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从这些共性问题上寻找社会根源和统一解决的途径,又要了解个别学生思想悲观、生活态度消极的个体因素。虽然这些个体因素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可能一名学生是一种情况,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中有一大批存在共性,如果忽略了个体的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工作整个局面的失误。因此需要对这些个体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看是因为家庭贫困还是学业挫折,是因为爱情失意还是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个体的情况进行彻底调查摸底以后,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教育,从情绪方面做好思想疏通工作,使这些大学生能够重新树立信心,唤回生活的勇气。

二、心理服务法

“情绪管理是个体有意识地觉察、表达、控制自我情绪的行为,从而达到个体身心适应良好的状态”。[2]具体来说,情绪管理包含情绪认知、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等三个部分内容。可见,情绪管理需要被管理者能够具有良好的直觉和判断能力,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且对不健康、不正常的情绪和心理能够自我矫正、自我修复。

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校园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学生不多。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非常困惑与茫然,不能适应高校的生活,更无法面对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生理想、信念、就业、前途和命运没有信心;2.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学费成为全家的经济负担、因经济问题带来了生活上的诸多不如意,从而自甘落伍,产生自卑情绪,最终变得消沉颓废;3.对社会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及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4.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逃学上网、谈恋爱、生活上互相攀比而荒废学业。在困惑与茫然心理因素的主导下,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本位意识严重,陶醉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小天地里;集体意识淡漠,重利忘义、重索取、重享受,讲功利、图实惠,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开来;由于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撑,一切判断与价值取向趋于急功近利、讲求实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服务显得格外重要。心理服务不仅仅是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解决来咨询的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这种惯常的做法缺点是,只能针对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对那些有潜在问题或者已经有心理问题但是没有到咨询室咨询的大学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再高明的咨询师,能发挥的作用也往往是很有限的,起不到真正的心理服务的作用。事实上,面向大学生的心理服务更应该走出去,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服务不是要同情、怜悯、劝慰、鼓励学生,而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中,让学生从心理上树立一种自我调节的意识,培养他们自己矫正心态的能力,这是情绪管理的重要方面,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学生的某一次咨询、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辅导只是针对特定的一次,而让大学生自身具有情绪管理的能力,就会使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成功和荣耀等时,能够坦然面对,如果真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就会通过自身的能力迅速得到矫正。这种来自自身的力量远远比心理咨询室要大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三、结语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以及新一代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性,高校的学生工作越来越需要引进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运用情绪管理的理念来进行学生工作,具体的就是利用思想疏导和心理服务的方法让情绪管理贯穿于高校的学生工作中,使学生工作形成一种全新的风貌。但是,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情绪管理,并不只是这两种方法。随着情绪管理的具体实践,其他方法也会逐步产生和应用。如言语沟通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情绪管理方法。言语沟通法让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共同来发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帮助大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大学生在良好的言语沟通氛围之内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探讨,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自我调节。又如前几年流行的朋辈恳谈法,有助于实施情绪管理。如果能够在朋辈恳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把恳谈的目标转向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也许又会产生一种新的情绪管理的方法。

总之,情绪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可以用许多具体的工作方法来贯彻这种理念,不断丰富情绪管理理论和实践。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学习和掌握这种理念,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并多注意总结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学生工作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2.92;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049-04

一、引言

自1990年Mayer和Salovey发表了《情绪智力》,情绪智力这一术语便正式登上了学术研究的殿堂。1995年,Goleman《情绪智力》一书的出版,更使得情绪智力的研究如火如荼,并迅速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情绪智力之所以能引起研究者如此广泛的兴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Palmer(2002)等发现情绪智力对生活满意度起着预测作用;Pellitteri等发现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更积极;Mayer等发现高水平的情绪智力与较好的亲子关系存在强的正相关,但与问题行为则是负相关[1]。

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者热衷于探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过去的许多研究表明:对于组织中任何职位的工作,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是专业技能和认知能力的两倍,而且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层级越高,情绪智力发挥的作用也越重要。不过,过去对情绪智力影响绩效的研究大多数是以领导人为研究对象。对于员工来说,情绪智力是否也会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影响大小和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回答。

二、文献探讨与理论假设

1.概念界定

(1)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虽然早已为人们熟悉,但在具体内涵的界定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能力模型,以Mayer等(1990)为代表,认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知觉、情绪整合、情绪理解、情绪管理4部分能力;第二种观点是混合模型,代表人物是Bar-0n(2000),认为情绪智力结构包括个人内部成分、人际成分、压力管理成分、适应性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第三种观点是胜任力视角的定义,指认识、理解和使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信息以促使产生优异绩效的能力[2]。

尽管如此,多数研究者都认同这一定义。情绪智力是指个体成功地完成情绪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并调节和控制自身、他人及组织环境中各种情绪信息的能力[3]。

(2)绩效的概念

对于绩效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绩效看作结果。这一派学者倾向于将绩效与工作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等同起来,常用的指标有生产总量、次品率、销售量等[4]。第二种观点把绩效看作行为。这种观点认为,绩效由个体控制下的与目标相关的行为组成,不论这些行为是认知的、生理的、心智活动的或人际的[5]。第三种观点把绩效看做行为和结果的统一体。本文采取第三种观点。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Bandura(1986)最早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他认为,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而是个体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不过,有学者指出存在着一般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本文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概念。

2.研究假设

近年来,情绪智力在人们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Slaski等对企业管理者的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管理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usso(2003)进一步发现领导者的情绪智力能有效预测关联绩效;Wong等则发现员工的情绪智力对任务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6];Rozell等也证实销售员的情绪智力与他们的销售业绩正相关[7];Schutte等(2001)的研究没有将被试区分为领导或员工,他发现在社会情境中,情绪智力越高的人,越能提高组织绩效。

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也得到证实。例如:Sadri(1993)等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实际工作绩效呈正相关;渠彩霞和王忠的研究也证实,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适应性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8]。自我效能感还被认为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之一[9]。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亦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1: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产生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2: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产生正向预测作用。

有意思的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情绪智力预测工作绩效的结论。例如,Broods(2002)以金融型组织的高绩效领导为研究对象,发现高绩效的领导并不一定表现出高情绪智力;Shaffer等以香港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也发现情绪智力不能预测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10];Bryant(2005)以员工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销售绩效相关不显著,支持了Shaffer等人的结论。同时也有研究发现,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11]。为此,本文提出另外两个假设:

假设3:员工情绪智力对自我效能感产生正向预测作用。

假设4:员工情绪智力通过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作用于其工作绩效。

三、研究方法

1.样本与数据搜集

本文以企业员工为对象,涉及的行业有制造业、房地产、快速消费品行业等。调查分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线网络调查,第二种是随机派发,第三种是调查广州某企业员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17份,有效问卷208份,有效样本回收率为83.2%。

2.变量测量

本文问卷由4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调查员工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位等;第二部分测量情绪智力,主要参照标准情商EQ量表和Wong等编制的情绪劳动量表,包含情绪的知觉、情绪的整合、情绪的理解、情绪的管理4个维度,本次测量中,这4个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0.82、0.84、0.80、0.81,总的情绪智力量表的α系数为0.93;第三部分测量自我效能感,主要参照王才康(2001)等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90;第四部分测量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3个维度,任务绩效量表采用樊景立和郑伯埙(1997)设计的量表,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采用James(1996)等的关联绩效量表。本次测量中这3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 0.82、0.90、0.94,总的工作绩效量表的α系数为0.95。3个量表中的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皆为正向题目,由“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给予1至5分。分数越高,代表水平越高。

四、资料分析与解释

1.样本情况

首先对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分布结构较好。受测者中,男性占49.8%、女性占50.2%;教育水平分布中,高中或中专占11.5%、大专占46.9%、本科占32.5%、研究生及以上占9.1%;年龄分布中,18~30岁占59.3%、31~45岁占27.8%、45岁以上占12.9%;工龄分布中,0~5年占68.9%、6~10年占14.4%、10年以上占16.7%;职位分布中,一般员工53.1%、基层管理人员38.8%、中层管理人员4.3%、高层管理人员3.8%。

2.员工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描述

为了掌握员工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的基本状况,本文分析了这几个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同时对相关系数进行了描述(见表1)。由于所有量表都是5点评分,因此,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非常显著,这表明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本文所假设的关系。这也为下一步的回归分析及中介模型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员工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各变量的关系,下面分别对各假设进行统计检验。首先,运用回归分析对假设1进行检验。分别以工作绩效及3个维度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为因变量,以员工情绪智力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2是回归分析结果。

5.分析与讨论

(1)情绪智力影响工作绩效

本文发现: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有0.73的正相关。这一结果远远高于Van Rooy(2004) 0.24和0.10的发现。本文的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作出了53.2%的贡献。并且,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3个因子也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分别解释了任务绩效的25.0%的变异,人际促进49.9%的变异,工作奉献52.2%的变异。这一结果验证了情绪智力影响工作绩效的假设。

关于情绪智力对绩效的影响强度方面,存在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影响力比较微薄,例如Mayer(2004)等认为情绪智力只能解释个体成功5%~10%的变异量;另一观点则极力夸大影响强度,例如Goleman(2000)认为:对于管理者来说情绪智力解释成功的比例要达到85%以上。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本文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研究者采纳了不同的情绪智力定义。但不管这些结果怎样,情绪智力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却不断地被证实——例如Law(2008)等对计算机企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研究;刘帮成和杨文圣对公务员的研究,童佳瑾等对我国外资电信类企业员工的研究[13];张辉华和王辉对75项研究(N=12882)进行的元分析发现,个体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绩效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28)[14]。因此,本文可以算是又一次重要的佐证。本文的主要贡献还在于对员工任务绩效的考察比较全面,既考察情绪智力对任务绩效(强调结果)的影响,又考察情绪智力对关系绩效(强调过程)的影响。这也可以看成是对过去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

(2)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发现:情绪智力除了直接作用于员工的工作绩效(影响效果为0.68),它还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发生作用(影响效果为0.15)。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员工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事实上,迄今为止,关于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的研究不在少数。本文大致可以从研究对象上将其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员工为对象的研究。例如,苏曼(2008)对国有企业员工的研究发现,知觉组织支持、自我效能感均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白延国(2010)发现,领导—成员交换也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第二类是以领导为对象的研究。例如,余琼等发现[15],员工觉知到的领导一部属交换在管理者情绪智力对员工情境绩效影响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张辉华等(2009)发现领导能力与管理自我效能感在管理者情绪智力与主观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16]。毫无疑问,这些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结论,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尚有诸多不确定之处,仍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这其实也为本文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这种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还获得了其他证据的支持:第一,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有待进一步筛选和证实,例如,Busso(2003)发现工作满意度和外控导向个性不是情绪智力与背景绩效的中介变量;第二,这两者关系还受到一些调节变量的影响,例如认知智力 (Lyons等,2005)、工作所需的情绪劳动水平(Chi等,2002)等。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结论如下:(1)员工的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直接效应);(2)情绪智力对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3)自我效能感对工作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4)自我效能感在员工情绪智力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企业在人才招聘与选拔时,不能仅以员工的能力、学历等作为参照标准,还应重视其情绪智力的评估;其次,在员工培训方面,除了专业技能等的培训,企业也要重视对员工情绪智力的培训,同时要注重人格特征(如自我效能感)的培训;再次,在工作分析及绩效考核中,既要考虑到情绪智力的影响,又要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情绪智力在职位说明和绩效评价中的比例和程度,应将情绪智力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预测绩效变化才更科学。

参考文献:

[1]Mayer J D, Salovey P, Caruso D.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ith the MSCEITV2.0[J]. Emotion,2003(3):97-105.

[2]Boyatzis R E. Competencies as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9,28(9):749-770.

[3]Du1ewiCz V, Higgs M. Leadership at the top: The Need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Organiz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3,11(3):193-210.

[4]林筠.绩效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吴新辉,袁登华.适应性绩效: 一个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39-347.

[6]Wong C S, Law K S. The Effects of Leader and Follow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An Exploratory Study[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2(13):243-274.

[7]Rozell E J, Petti J.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ispositional Affectivity as Predictors of Performance in Sales People[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6,14(2):113-124.

[8]渠彩霞,王忠.企业员工人格特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适应性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2,26(4):102-105.

[9]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1):39-44.

[10]Shaffer R, Shaffer M.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bilities, Personality and Workplace Performanc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2005.

[11]Chan, David W. 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1781-1795.

[12]James L, Mulaik S. A Tale of Two Methods[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6,9(2):233-244.

[13]王润甜.企业员工情绪智力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14]张辉华,王辉.个体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绩效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11,43(2):188-202.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相关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一现象源于九十年代初美国的心理学家salovery和Mayer正式提出了系统规范的理论并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他们把情绪智力解释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进行个体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性问题。而主观幸福感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主观幸福感通常被人们用来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个体对生活世界一种复杂的积极主观体验。个体体验到积极的感情越多则其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就越高,相对应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正因为主观幸福感的特殊属性,使之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十世纪末,Bar-On提出了几个关于鉴定情绪智力高的人群的观点,他认为此类人群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借此便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之能获得幸福的生活。Larsen也指出影响个体的整体生活满意和整体幸福感的因素分别有人们注意和处理情感信息的程度,人们想要得到的情感状态的类型,人们如何觉知自己的情绪反应,人们对情绪反应的气质成分以及人们卷入调节自己情感状态的行为。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要么只在理论上探讨情绪智力与幸福感的关系,要么只对大学生情绪智力或主观幸福感进行单方面考察研究,对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从理论上看,如果大学生群体能对日常生活事件引起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加工,那么这可以使得个体在心理层面获得较多的积极感受,进而提升幸福和快乐,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提高大学生个体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想运用心理量表法,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进一步丰富主观幸福感及情绪智力的测量研究成果;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明确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特别是情绪智力四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主观幸福感。所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一,关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通常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大学生情绪智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式。代表性的有:王莉萍(2009)采用自制的包括智力5个主因素和13个次因素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1]徐雷(2011)对情绪智力量表(EIS)的修订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智力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及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2]程旭阳(2012)对大学生情绪质量问卷的编制研究,根据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模型,结合理论研究和大学生个别访谈,编制包括感知和体验自己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自己的情绪能力、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感知和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感知和体验环境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环境情绪的能力、调节和控制环境情绪的能力等9个因素。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和0.889之间浮动,且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独生子女,性别和学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此外,徐晓燕(2003)、王晓娟(2005)、顾海根(2009)、洪海滨(2012)、潘明军,钱兵(2012)等都对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及测量进行了研究探讨。

第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王才康(2004)认为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感知,又体现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4] 苗元江(2004)认为主观幸福感可以剖析为六个因素,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心境、对情感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便开始有了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便会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问题,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他们大致都沿用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方法。胡君辰(1988)对中老年人生活满意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他采用的问卷则是自编的《生活满意感心理测试问卷》,该问卷涉及到过去自我、现在自我、未来自我、社会物质、人际关系、社会活动6个方面的满意感,共有35个项目(其中5道测谎题)[6]邢占军等(2001)采用自编《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满意感调查表》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的满意感。该问卷包含18个项目,考察国有企业员工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物质生活,社会关系,他们的地位,家庭生活和社会变革满意度等五个方面的满意感。[7]迟丽萍等(2002)等采用了欧洲晴雨表、自我标定梯形量表、Kanunmal情感量表等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8]

第三,关于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袁立新(2010)运用叶玉珠2003年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抑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感可以通过自我情绪处理进行正向预测[9]许远理,熊澄清(2009)采用Schutle等人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通过研究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得出,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情绪智力进行预测,也就是说情绪智力低的个体比情绪智力高的个体更难体验到幸福和快乐。[10]马希武(2008)对藏族民族学院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情绪智力以及构成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相关程度不高,只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其中呈现正相关的有,情绪智力、情绪直觉、理解他人的情绪、理解自身的情绪,其中情绪知觉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最高,理解他人情绪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最低。[11] 刘文凤,苗元江(2010)运用情绪智力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情绪智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潘明军(2010)运用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ICS),对太原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情绪智力因素有着不同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效果,且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整体情绪智力来进行有效的预测。此外,范敏(2010)、王玉梅(2010)、惠秋平(2010)及周杨(2011)等对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及生活事件等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都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国内已有不少关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但极少有运用情绪智力量表EIS与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的,所以,本研究就是想通结合使用这两种心理量表,进一步验证是否能用情绪智力来预测主观幸福感。

1.3.2 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Goleman(1995)指出,人生成就至多20%归诸于智力,而80%则受情绪智力的影响,情绪智力是人类的另一种智慧(Goleman,1998)。Hube(1996)也强调人的命运由所谓的情绪智力所决定。Bar-On(2000)指出, 情绪智力可以在生活中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情绪智力具有影响有效适应坏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的能力。Mayer,Dipaolo及SaloVey(1990)也认为情绪智力较高者同样也是适应良好与情绪调适技巧拥有者。情绪智力理论指出,在预测个体的成功时,测试情绪智力的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标准化成就测验测量出的认知性智力。因为在社交中的成功更多的来源于情绪智力的优秀。国外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理解主观幸福感,并利用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研究。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以Neugarten和 Cantril为代表,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Neugarten编制的生活满意感指数量表(LSI)和Cantri编制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SAS),评定主观幸福感都是来源于被试对自己生活是否满意的认知评价。二是以Bradburn和Watson等为代表,主张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Bradburn(1969)编制情感平衡量表(ABS),包含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为可以从不同水平的正性、负性情感平衡得到同一幸福感水平。从情感角度命名主观幸福感的还有Watson等人编制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NAS)、Kamman和Flet编制的情感量表。三是以Revicki和Krause为代表,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是从负面来反映的。Revicki(1990)、Krause(1992)认为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们使用SCL-90量表和抑郁量表从负面来反映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强的个体负性情绪则较少,在量表上的得分也就低。但在之后的研究证明,如果负面反映主观幸福感可能会失球一些重要的指标,因此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二: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反之,大学生情绪智力低,则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就低。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目的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12份,回收212份,经过对问卷有效性筛选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07份,问卷有效率97.64%。

2.3 调查工具

(1)自制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被试的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学科等。

(2)情绪智力量表EIS。是由Schutte等人根据Mayer 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于1998年开发出的自陈式量表。[12]EIS共33题,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该量表的中文版本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王才康教授引进和翻译,并初步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效度系数为0.87-0.90。该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完毕后根据作答情况可以用于评估被试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共分为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四个维度。该量表的计分方式为: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其第5、28、33三项采用逆向记分方法,其余项目皆正向记分。情绪知觉得分为第1、5、9、15、17、19、22、25、26、29、32、33的计分之和均值;自我情绪管理得分为第2、6、7、10、12、14、21、28的计分之和均值;人情绪管理得分为第4、11、13、16、24、30的计分之和均值;情绪利用得分为第3、8、18、20、23、27、31的计分之和均值。情绪智力表示为得分之和的均值,得分均数越高表明情绪智力水平越高。

(3)幸福感指数量表。本量表采用的是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情感项目组成,后者则由一个满意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总体幸福感指数由总体情感指数表的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加权(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性为0.52。

2.4 数据处理

回收并统计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运用SPSS的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基本信息统计

根据收集的调查问卷,统计被试的基本信息,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的基本信息统计

项目 选项 N 百分比 项目 选项 N 百分比

性别 男 121 58.45% 生源地 城镇 96 46.38%

女 86 41.55% 农村 111 53.62%

独生子女 是 114 55.07% 学科 文科 75 36.23%

否 93 44.93% 理科 132 63.77%

年级 大一 72 34.78% 年级 大三 40 19.32%

大二 63 30.43% 大四 32 15.46%

可以看出,被调查的被试群体中,男生比女生人数稍多,被调查的被试来自农村的比城镇的多,独生子女更多,理科生人数较多,以大一、大二为主。

3.2 统计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分析被试大学生群体情绪智力及不同维度、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结果见表2所示。

表2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统计

统计量 N 均值 标准差 极小值 极大值

总体情绪智力 207 3.65 0.40 1.25 4.76

情绪知觉 207 3.63 0.45 1.17 4.67

自我情绪管理 207 3.83 0.46 1.25 4.75

他人情绪管理 207 3.9 0.53 1.33 4.83

情绪利用 207 3.76 0.46 1.29 4.86

主观幸福感 207 9.11 1.74 4.35 13.08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情绪智力的得分均值为3.65±0.40(M>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情绪智力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主体幸福感指数为9.11(campbell量表的幸福指数范围在2.1和14.7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3 大学生情绪智力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的T检验功能,分别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四个维度、主观幸福感在被试性别、年级、生源地、学科、独生子女及年级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表3大学生亲密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差异比较

特征 情绪智力 情绪知觉 自我情绪管理 他人情绪管理 情绪利用 主观幸福感

性别 -1.635 -3.243 2.605 -2.751 -2.032 0.319

生源地 1.367 2.524 2.931 1.493 -1.118 2.432

学科 3.362* 3.563* 2.631 2.673 3.612* 1.039

独生子女 2.873 1.219 3.448 0.926 2.537 5.042*

年级 -5.032** -2.983** -3.318** -1.673 -7.479** 2.576

(注:*代表P

由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知觉与情绪利用在学科上差异显著,情绪知觉、情绪管理及情绪利用在年级上差异特别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一的关于情绪智力的差异部分假设相一致。统计分析还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学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一关于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不一致。

3.4.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4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维度 情绪智力 情绪知觉 自我情绪管理 他人情绪管理 情绪利用

主观幸福感 0.389** 0.323** 0.396** 0.398** 0.216**

情感指数 0.382** 0.356** 0.374** 0.335** 0.217**

生活满意度 0.298** 0.275** 0.281** 0.296** 0.129

以上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分因子(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与情绪智力以及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唯有生活满意度与情绪利用的相关不显著。

4. 结果讨论

4.1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准。得分依次为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情绪利用、情绪知觉。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从依赖走向自主,面临各种生活事件的挑战,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身心的和谐等,这有助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水平高于情绪知觉、情绪表达,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可以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够调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但是在情绪知觉和表达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一研究结果与刘文凤,苗元江(2010)存在差异,该研究表明自我情绪管理维度得分最高;与张进辅、徐小燕(2004)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情绪知觉方面的能力高于情绪表达的能力;与马希武(2008)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他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知觉与他人情绪管理得分更高。这种不一致可能是样本差异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变化所致,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给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知觉与情绪利用在学科上差异显著,情绪知觉、情绪管理及情绪利用在年级上差异特别显著,深入分析发现,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这可能与文科生的表达能力高于理科生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双权(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惠秋平(2010)、范敏(2010)等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

4.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由以上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为9.11,说明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较强,可能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等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学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男女生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所以无论男女,无论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幸福感都普遍较高,差异不大。但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分析发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来自城镇大学生经济生活条件较好,得到长辈更多宠爱有关;而独生子女由于生活遇到快乐、困难或疑惑时,不易找到合适的分享或倾诉对象,使其主观幸福感降低。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双权(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魏俊彪,李妍妍(2010)、范敏(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与样本的选择及被试的生活经历有关。

4.3.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者马希武(2008)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即情绪智力及其四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可能是因为高情绪智力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情绪调适能力,与人能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因而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得到的社会支持更多,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这与以往许远理、熊承清(2009)、潘明军(2010)、刘文凤,苗元江(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 研究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 情绪;组织和管理;精神卫生;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294-03

Correlation Study About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XIAO Min* , GE Ying , CAO Cheng-gang. * Southwest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0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for education policy. MethodsThe revision of "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Test (MHT)"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Capacity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530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ResultsIt appeared to be a positive trend and some correlation in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and parents work.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and non-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the 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and the non-boarding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in rural in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Conclusion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ompared to non-boarding, boarding coul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untryside civilian workers' children.

【Key words】 Emotions;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Mental health;Child;Rural popul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满18岁的孩子[1]。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即指由于学习需要而寄宿在学校的儿童[2-3]。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4]。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学校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等[2]。因此,本研究拟从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研究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4-6月在重庆市永川区抽取4所农村中学、2所城镇中学的初一~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87.7%。其中非留守儿童182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193名,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90名。考虑到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学业压力有很大相关(由于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为排除这一因素干扰,故本次研究并未对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取样。

1.2 方法 让所有被试按照统一的指示语要求填写MHT量表和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张小丽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简称MHT),包括90个题项,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950 3,分半信度为0.845 5。

采用王飞飞[5]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将问卷中相关题目加以修改,形成更适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共由5个维度组成: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高。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715 0,分半信度为0.475 3,说明本研究修订后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各维度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735~0.624之间(P值均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辅以事后的个别深度访谈。

2 结果

2.1 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 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在性别、年级、父母工作情况上的交互效应和主效应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未见交互反应。分别就主效应进一步分析。农村寄宿制留守男、女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总体水平相当,总分分别为(3.39±0.44)和(3.45±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只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男女得分分别为(3.33±0.68)和(3.50±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P

2.2 农村寄宿制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总体上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控制消极发泄与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与MHT各维度呈显著相关(P值均

2.3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2.3.1 心理健康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2。

2.3.2 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及总分上,农村留守儿童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

2.4 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 由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人数相关较大,所以下面采用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仅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其他各心理健康的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上,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见表4。

3 讨论

研究显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总体呈现正向趋势,这说明他们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6]。在寻求外界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与王飞飞[5]在大学生中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与青春期男女生心理[6]与生理发育高峰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要求[7]有关。不同父母工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父母工作情况不是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原因。

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低,情绪管理能力越差,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高[8]。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9-12]一致。在恐怖倾向与冲动倾向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 ,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常常感到过分自卑,却未进行正确疏导。尤其是处于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易于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0,13]。

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显著好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这说明留守状态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但它并非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所有方面[14]。此外,独立处理事件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父母长期在外地,这就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自我情绪[15]。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刘朝军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与张小莉等[2]的研究结果相反。根据刘霞等[17]对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特点的研究结果来看,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而对于寄宿制留守儿童来说,长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缺少父母及家庭其他支持系统的支持。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也外出打工,但家庭里其他成员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家庭功能和家庭亲密度[18],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趋势[19]。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2种能力高表示在消极情绪的引境下,当个体出现强烈的本能性的宣泄念头时,能够控制冲动,冷静头脑,告诫自己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具有不成熟性[20]。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稍有出入。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本阶段是实现自我与赢得他人关注与尊重的重要时机[6],为了赢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处于消极情绪或遇到不良事件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直至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但相对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表明寄宿制这一学校制度可能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儿童生理成熟和心理发育的最关键阶段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教育的情况下,寄宿制不失为弥补这一缺憾的良好制度。

4 参考文献

[1]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6):62-64.

[2] 葛缨,张小丽,曹成刚.初中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45-48.

[3] 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70-72.

[4]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5]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6-387.

[7]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39-43.

[8] 黄荣生.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6(3): 33-36.

[9] 黄艳平,李玲.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10]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11]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82.

[12]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

[13]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4(1):102-104.

[1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5]张新招.福建长乐海外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6]刘朝军,田素英,寻广磊,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2-5784.

[17]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18]梁静,赵玉芳,谭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7(28):631-633.

[19]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第11篇

关键词:行为经融学;投资者情绪;企业投

一、国外对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关系研究现状

情绪在心理学领域中通常被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在这一基础上研究这两种情绪对各种决策的影响。然而,行为金融学中通常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路径来研究投资者情绪。对此,西方研究的比较早并且将投资者情绪进行量化来研究对决策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而对传统的财务理论来讲,股票的价值即反映出资本边际的产出,即投资机会,股票的价值。

Baker、Stein和Wurgler(2003)开创性应用Q的比例来度量投资者情绪指标。他们用这一度量指标来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Q值越大,表明投资者越是乐观,故市场上股票价格也就越容易被投资者高估,反之也是这样。他们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Q值越小,当投资者的情绪倾向于悲观时,其投资行为和市价之间变得更为敏感。

也有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投资者情绪这一指标,Li(2004)在实证研究中运用换手率来度量投资者情绪,得出企业的投资水平和投资者情绪之间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这与Baker和Stein(2003)的研究结论不同。他认为许多学者是在投资者情绪低落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如果在投资者情绪倾向于乐观下实证分析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Gilchrist、Himmelberg和Huberman(2005)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他们当时是以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方差作为投资者情绪的变。而Polk和Sapienza(2006)在研究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时是通过迎合理论。他们认为,在不考虑发行新股的条件下,现有股票和预期股票价格之间的加权平均来决定股东现在的收入水平,股东们战略眼光的长短决定其权重。如果股东眼光短视,则企业可能会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增加投资,相反亦然。同时他们研究企业投资行为是否迎合投资者情绪时,误定价变量采用操纵性的应计项目。研究表明,在控制增长机会和财务松弛后,企业投资水平和操纵性的应计项目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ui和Li(2008)在用多个变量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在实证研究中,他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是正相关的,即股价被高估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投资。

二、国内对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关系研究现状

这几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也研究了关于投资者情绪和企业投资水平这一命题。然而,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的研究还处于介绍阶段。不管是对投资者情绪这一指标的度量还是研究其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都处在初步阶段。

关于这一方面的命题,刘忠红和张(2004)最早对其进行研究。他们在Li(2004)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对上一期流动性与投资水平进行回归,得出的结论与Li(2004)很相似,即流动性与企业投资负相关。此后,国内的学者对这一命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主要因为,我们还需要实证研究单独使用流动性指标的情况下,市场的投资者情绪能否被真实的反应出来。

随后,刘端和陈收(2006)假设管理者短视时,企业投资水平与投资者情绪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他们研究得出,管理者越短视时,投资水平越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刘志远和花贵如(2010)在对企业投资水平是如何被投资者情绪左右进行研究时,得出了管理者乐观主义的中介效应渠这一研究结论,从而解释出关于这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他们对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脉冲函数来构建总体效应的模型,得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的因素是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总体效应”。

随后的学者试图从其他方面来研究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王海明和曾德明(2012)从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效应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得出,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起到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即企业投资水平的提高是投资者情绪直接和间接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行为金融学的情绪得到验证,朱颖佳和邱(2014)从行为金融学出发,对企业投资水平受投资者情绪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对不同企业特征的调节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尽管国内外的大量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还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

国外关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同,是产生正向影响或是负向影响,因为每个学者采用的计量方法不同,也未建立统一的模型,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但其中大部分研究结果是二者存在正相关。

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关于投资者情绪是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水平没有统一的理论分析。存在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但基本上都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水平是存在显著影响的。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投资者情绪指标的度量方法,将是我们研究这一命题未来的方向。(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Baker,M.,J.Stein and J,Wurgler.When does the market matter? Stock pri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equity dependent firm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969-1005

[2]Polk,C.,P., Sapienza,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A Test of Catering Theory[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6,v221:188-217

[3]刘志远,花贵如.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10 (11): 49-55

第12篇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P.Payne)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the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9],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能力模型取向[10],能力模型是指能力的情绪智力,即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1]。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影响成功的情绪特征,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的三因素能力模型。但此时情绪智力定义以及结构的划分都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实证基础。后来,他们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12]。这四个维度从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始,到情绪管理调控能力为止,是按照每种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内容为:

1.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特定的词语来命名情绪并能有效的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该能力是“最具有认知意味的”。

4.情绪管理调控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调节与别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等。

(二)情绪智力的实务派理论及结构

以Goleman和Bar-on为代表的实务派将预测成功作为向导,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到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9]。实务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混合模型研究取向[10],混合模型是指特质的情绪智力,属于人格范围。即给情绪智力列出了一组人格特点菜单,如“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我们将这理论及结构称为“混合模型”[11]。

1.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1995年,Goleman在畅销书《情绪智力》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的能力[13]。他认为情绪智力在帮助个体取得成功上起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大,并且情绪智力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8年,他在1995年情绪智力定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5因素情绪智力理论结构[14]。这个结构共包括5个因素,25种能力。后来他又结合了RichardBoyatzis等人的研究把这5个因素25种能力精炼成4个因素20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自我觉知(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控能力、信用度、责任心、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主动性),社会觉知(包括移情、对团体情绪的觉知、服务倾向性)和社交技巧(包括帮助他人发展、领导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协作能力)。

2.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Bar-on于1997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15]。Bar-on提出,情绪智力由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五大主成分构成,其中,个体内部成分包含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五种相关能力;人际成分包含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三种相关能力;适应性成分包含现实检验、问题解决和灵活性三种相关能力;压力管理成分包含压力承受和冲动控制两种相关能力;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乐观主义两种相关成分。这样,由五大主成分和15种相关能力组成了情绪智力系统[16]。Bar-on认为这15种能力是情绪智力最稳定、最有效的成分,对个体总的情绪幸福和应对生活的能力起决定作用。三、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一)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

在情绪智力研究开展的早期,曾出现过只强调经验范式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随着情绪智力研究地逐步深入,其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罗森塔尔设计的了用来衡量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非言语敏感测验(简称PONS);WalterMischel设计出果汁软糖实验来分析控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水平对将来成功的影响;Seligman塞利格曼根据这种观点设计了乐观态度测验,进而将这项测验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情绪智力”倍受关注。其始创人Picard教授认为,要使计算机真正智能化,适合人的需要并能自然地与人互动,就必须使它们具备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即人工智能要具备被称作“情绪智力”的东西[17]。虽然情绪智力的人工智能研究刚起步,但已显示出令人兴奋的前景。情绪智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沿性另人欣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分析。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1.Schutle的EIS量表

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l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一份自陈问卷。它共有33项,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此量表的高分者通常更为积极、更能克制冲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复、较少的情感障碍和抑郁、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监控。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该量表是Mayer等人于1998年编制的,1999年他们又发表该量表的修订版[12]。该量表是能力测验而非自陈测验。该量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它包括的四个维度十二项任务分别是:感知情绪(4项任务)、同化情绪(2项任务)、理解情绪(4项任务)和控制自我情绪(2项任务)。该量表有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此量表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很高,尚无预测效度的报告。修订版与旧版的不同之处在于,旧版把多数人一致性作为正确答案的指标,修订版则把专家打分作为评判的标准。为了再次改进修订后的MEIS,Mayer、Salovey及Caruso等人又编制出了MSCEITV1.0和MSCEITV2.0。MSCEIT是一个基础能力量表,共有141个自陈项目,适用于17岁以上的人群。该量表旨在测量人们执行任务、解决情绪问题的质量和程度,而不是依赖个人对自己情绪技能的主观评估来计分。

3.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该量表是Goleman等人根据Goleman1998年提出的精练后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它可以测量该模型提到的4个因素20种能力。该量表有很高的内容效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此量表的预测效度的研究。ECI包含了Goleman情绪智力模型的所有内容,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情绪智力评价工具。该量表的使用要求也较严格,使用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后方能对施测结果给予正确解释与指导。ECI可以全方位评估个人和团体的情绪能力。

4.情商问卷(EQI)

EQI也叫《Bar-on情商量表》,它是Bar-on于1997年编制并出版的量表。该量表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它包括5个主成分量表(其中包含15个分量表)和2个效度量表,共133个题目。其中主成分量表有:内省量表、人际量表、适应性量表、压力处理量表、总体情绪量表。效度量表则分别是乐观印象和悲观印象。EQ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18]。该量表出版后,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目前已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人格、学习能力等多种领域,被共认为是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19][20][21]。

5.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

WPQei用来测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它以情绪智力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包括七个成分:创新,自我意识,直觉,情绪,动机,移情,社会技能。共有84个题项。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把量表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量表之外,我国已有学者将DarwinB.Nelson和GaryR.Low两位博士于1998年编制的情绪技能问卷翻译和修订成中文版并投入试运行[22]。

三、小结

随着情绪智力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将进一步深入,Bar-on宣称:“EQ时代已经开始了”[9]。情绪智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毕竟对情绪智力正式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学界如何才能给情绪智力一个统一的概念?到底是学院派的能力模型理论更有说服力,还是实务派的混合模型理论更好,抑或二者相结合的为最佳,再或还有其他的理论模型有待发现?如何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对情绪智力的定义、理论、结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应用进行探究。同时对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情绪智力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情绪智力量表的社会实用性研究将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专家们将研究形成中国自己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理论及量表。

参考文献:

[1]曾性初:《情志与情商》,《教育研究》1999.3.

[2]Payne,W.L.Astudyofemotion:developingemotionalintelligence;self-integration;relatingtofear,painanddesire.DissertationAb2stractsInternational,1986,47,(01),203A.

[3]Salovey,P.,&Mayer,J.D.(1990).Emotionalintelligence.Imagination,Cognition,andPersonality,9,185-211.

[4]Bar-On,R.Thedevelopmentofanoperationalconceptofpsycho2logicalwell-being.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RhodesUni2versity,SouthAfrica.1988.

[5]Bar-On,R.&ParkerJ.D.A.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Theory,Development,Assessment,andApplicationatHome,SchoolandintheWorkplace[M].SanFrancisco,CA:Jossery-Ba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