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时间:2022-03-17 13:40:51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原材料控制;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后期养护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某新校工程的图书馆,位于航海路与城东路交叉口东北600米处的新校址内。图书馆建筑面积5753.4M2,总高23.1M,长35.6M,宽31.5M,图书馆为五层,外带一个二层小阶梯教室,中间由连廊连接,立面造型非常新颖别致。图书馆均为五层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三级丙类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

图书馆为柱下条形基础,基础垫层为C10砼,基础为C30砼;框架柱、梁、板、楼梯为C30砼,过梁、构造柱及未标明强度等级的建筑构件均为C20砼;图书馆底层楼板厚120mm,其余楼板为90mm。

填充墙砌体+0.030以下采用MU10普通机制粘土砖,+0.030以上为加气混凝土砌块,+0.00以下及厕所四周砌筑砂浆为M5水泥砂浆,其它均为M5混合砂浆。

2、项目施工前的准备

(1)加强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及混凝土泵送技术。混凝土除满足结构设计强度外,还必须具有可泵性。为止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和选择。

粗骨料:碎石选用5~25mm级配。实际搅拌时,应根据砂石供应情况,测定其级配曲线。

细骨料:砂子应采用中砂或中粗砂,粒径有0.315mm以下的细骨料所占比重在15%~20%。

水泥:选用泌水小、保水性好、抗冻性较优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外掺材料:外反掺材料为粉煤灰和减水、早强外加剂。粉煤灰的细度通过0.08m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得超过15%,SO3含量小于3%,烧失量小于8%。

坍落度:坍落度的选取与施工高度有关,本工程采用10~14cm

水胶比:0.45~0.65。

水泥用量:最小值满足混凝土泵送和设计强度要求,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应不小于300kg/m3。

(2)混凝土分项组织控制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建立各专业会签制度,各专业人员会签完成后,由项目总工签署混凝土浇筑令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并且建立混凝土浇筑组织机构,实行严密组织并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最后强度等级处必须用钢丝网隔开,且先浇强度等级高的部位,后浇强度等级低的部位。

混凝土浇筑组织机构

3、混凝土运输和浇筑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泵泵送至楼层,布料机布料。各部位混凝土浇筑前应对该部位的模板、钢筋、预埋管、预埋件、预留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做好隐藏检验收记录,混凝土浇筑坚持执行水电、土建等各专业会签制度。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尽量避免泵送中断。如遇混凝土坍落度过低,不准在受料斗加水搅拌,应在搅拌车加水泥砂浆(其水灰比与所泵混凝土相同)经搅拌均匀后卸入泵车的受料斗。混凝土浇筑时应设专人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等是否有变化,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该部位混凝土浇筑,检查修正后再继续浇筑。

在泵送混凝土前,先泵水60—90kg,再泵送砂浆1.5m3,砂浆的配合比1:1,砂浆接近泵完时,即可泵送混凝土。在连续泵送混凝土过程在,受料斗中的混凝土料面应始终保持在搅拌轴的上面(约为受料斗高度的2/3),防止混凝土输送泵汲空。

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操作人员应使混凝土泵低速运转,并应注意观察泵的压力和各部分工作情况,待工作正常能顺利泵送后,再提高运转速度,加大行程转入正常的泵送。正常泵送时,活塞应尽量采用大行程运转。正常泵送过程中宜保持连续泵送,尽量避免泵送中断。若由于机器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性泵送中断。中断时间不准超过1h。泵送中断时间超过30min或出现异常现象时,混凝土应间隙进行推动,每隔4—5min开泵一次,每次使泵正转和反转各推动两个冲程,防止输送管内混凝土拌合物离析或凝结。

在泵送过程中如出现混凝土泵送困难,泵的压力急剧升高或输送管线产生较大的推动等异常情况时,不宜勉强提高压力进行泵送。宜用木槌敲击管线中的锥形管、弯管等部位,使泵进行反转或放慢泵送速度,以疏通泵管内的堵塞部位。如仍不能排除故障,拆除下部泵管进行清理后再进行泵送。重新泵送时,要待管内的空气排尽后,才能将拆卸过的管段接头拧紧。

每次泵送混凝土结束后,需要立即把残留在混凝土缸和管中混凝土清理和冲洗干净。

4、混凝土振捣

基础底板、墙、梁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一般混凝土分层高度为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且最大不超过50cm。使用时应注意快插慢拔,插点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有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一般为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5~10cm,以消除两层混凝土间的接缝。顶板混凝土采用平板式移动器,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较大预留洞口下料必须从两侧对称下料,振动棒斜插洞底,辅以外侧振动模板,使混凝土密实。混凝土强度区必须由工长级以上的专人负责指挥。

5、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

(1)梁、板、柱一次性混凝土浇筑优点在于减少结构水平施工缝,减少混凝土遗洒,提高施工操作安全度,加快施工进度。

采用本工艺必须合理调度,连续浇筑,严防低强度等级混凝土进入高强度等级区,且在梁最大剪力区不出现施工冷缝。在支设模板和绑扎钢筋时,预先在梁内距墙边500mm(大于梁高1/2处)设密眼钢丝网,作为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隔离。在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墙壁混凝土至梁底,并振捣密实。然后浇筑梁墙交叉处核心区混凝土至板面,暂不振捣,待该部位梁板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后,再同时振捣,确保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不进入核心区。浇筑时必须合理调配,确保在梁墙核心区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未初凝之前浇筑梁板强度等级混凝土,使梁端(剪力最大处)不出现冷缝隙。

(2)控制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的技术措施

①混凝土采用矿渣水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②充分利用水泥的后期强度,增加掺和料(粉煤灰等),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③加强施工中温度控制。采用分层推进方式浇筑混凝土,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加强冬施保温措施;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采用智能型电子测温仪,利用计算机进行测温。

6、混凝土养护

根据施工计划安排,本工程混凝土将在夏季完成,混凝土终凝后及时洒水养护,夏季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还有必须应预备足够的塑料薄膜和草带周转使用,以防因养护与下道工序交叉而延误工期。最后,配备专职的混凝土养护人员,根据气候情况调整养护方法和浇水次数等。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转换层施工;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1.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施工特征

归纳而言,可用“大、重、密”概括之。

“大”―主要是指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大、跨度大。目前,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框架梁的常用截面截面宽度一般为500mm-2500mm,高度为900mm-40OOmm,梁的跨度在6000mm及以上。

“重”―转换层主、次梁要直接承受上部结构的巨大竖向荷载,并传递到框架柱上,由于转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原因,其体形庞大,混凝土浇筑量多,形成转换层结构厚重无比,仅单体构件自身重量至少在6.75吨以上。

“密”―由于转换层的主、次梁较多,纵、横向交错贯穿,其配置的钢筋规格和钢筋数量就特别多,造成钢筋密集重叠,眼花缭乱,模板系统和支撑系统也随之成为错综复杂的结构体系。

2.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由于转换层的“大、重、密”特点,使施工难度增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模板变形、钢筋错位、混凝土漏浆等质量问题,甚至发生支撑系统失稳,酿成坍塌事故。因此,在进行转换层施工时,必须严格从施工技术角度上,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

在进行施工前,必须专门编制转换层施工方案,经过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并严格按此方案组织施工。该方案主要应包括的内容有:转换层结构概况;转换层自重、施工荷载及传递方式;支撑系统的设计、验算及施工方案;模板系统的设计、验算及施工方案;钢筋工程的施工方案;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设计及浇筑方案;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等。

施工项目部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认真实施。这些管理制度包括:转换层施工方案的审批制度;分项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制度;分项工程施工后的检查验收制度;混凝土的浇筑许可制度;进场材料的检查验收和加工试(焊)件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等。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模板系统、支撑系统、钢筋安装以及水泥、砂、石、外加剂、焊接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认定符合要求并签发必要的许可手续后,再经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质监等部门共同验收合格,方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结合梁内钢筋密集的特点,针对钢筋的连接和安装等工序,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钢筋规格、数量、位置的准确性。

在混凝土浇筑前,要进行分层浇筑和浇筑速度的控制,制定有效的浇筑方法和振捣措施,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施工,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密实度。

3.支撑系统搭设质量保证

转换层施工中,荷载要合理分摊。由于转换层施工中荷载很大,单凭转换层下一层的框架梁板来承受此荷载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一般采取多层框架梁板来承担转换梁板荷载的方式,即:将转换层荷载分摊到下部几层楼的框架梁板上共同承担,形成由下至上的层层连续支撑系统,确保转换层荷载(含施工荷载)的合理分摊。

转换层以下第二层支撑系统,在进行该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按计算要求搭设支撑。当梁、板混凝土浇筑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后,拆模时,只将梁、板底模的部分支撑松掉,边拆除梁、板底模,边将原支撑归位顶紧固定。

转换层以下第一层支撑系统搭设要求与前述相同,但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支撑系统及梁、板底模均不得松动,保持原有状态。

4.混凝土浇筑质量保证

由于转换层混凝土浇筑量大,且需连续浇筑,加之梁内钢筋密集,振捣困难,稍不注意容易造成混凝土不密实,甚至造成蜂窝、孔洞、露筋等质量问题。要尽量采用粗骨料粒径较小、坍落度较大、流动性较好的具有自密实特性的泵送预拌混凝土。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如:木质磺酸钙或糖钙等混凝土外加剂,使混凝土终凝时间延缓至少3小时以上(具体延缓时间视具体工程而定)。

混凝土浇筑速度设计应在浇筑混凝土前完成,主要根据工程所在地实际情况,混凝土浇筑量、供应方式(预伴混凝土或现场拌制混凝土),现场搅拌机数量,混凝土拌制生产量,现场水平运输,垂直运输量或泵送量等。同时,还需根据气温及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等多种因素(工序环节),确定混凝土浇筑的总时间(小时),从而计算出混凝土的浇筑速度(m3/小时)。

必须加强混凝土浇筑期间的组织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应实行总值班长制度,总值班长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生产副经理担任,全面负责浇筑期间的人力、物力、运输、设备的调配及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浇筑混凝土前,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各工种施工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各工种施工员再对相应操作工人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各工种施工员必须在各自岗位上具体负责施工指挥;根据浇筑混凝土量的大小,连续作业要求,将操作工人分成二(或三)班,现场管理人员也作相应配备,实行8小时轮换工作,人停但混凝土连续浇筑不停;计量工、机操工、指挥工、设备维修工等每班必须到位,保证混凝土浇筑正常进行;支撑架、模板、钢筋等必须派专人进行护架、护模、护筋工作。

必须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技术保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要求拌制混凝土,控制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必须由专职计量工负责计量记录,认真过称,按量下料。有条件的应尽可能使用商品混凝土。试件工必须认真作好混凝土试样留取。由于各框架梁及梁柱节占处钢筋很密,石子粒径应控制在2Omm内,以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及流动性;混凝土振捣应采用直径35mm的振动棒,并配合用人工插扦振捣等方式,确保混凝土密实。混凝土浇筑方向及下料方法,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80Omm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50Omm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20Omm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浇筑混凝土时应连续进行,非特殊原因不得留置施工缝。因分层或分段浇筑造成间歇时,其间隙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前段)混凝土凝结之前,将后层(后段)混凝土浇筑完毕。必须严格控制楼面混凝土标高,在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员必须认真测准楼面标高,并把控制标高标示在多处柱(墙)筋上,以方便操作工人正确找平控制。楼面收光找平时,操作工人须采用3m左右的木枋尺密砍、创平、按控制标高收光找平。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 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1前言

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是一个建筑物中不同结构形式相连接的关键点,它既是下部结构的“顶板”,又是上部结构的“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本文就某高层建筑的转换层结构施工实践作简要的技术总结。

2转换层施工技术

2.1 转换结构支撑系统

转换层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较大,施工前应进行计算,确保支撑系统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通常采用的支撑方式有以下几种:

2.1.1 满堂红钢管支撑架

适用于转换梁布置较密,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相对不太大,或板式转换层结构的施工。这类支撑系统通常采用钢管脚手架,转换梁下立杆间距在600mm×600mm以内,立杆下垫200mm×50mm木垫板。

2.1.2 沿转换大梁方向设置钢管支撑架

适用于转换梁自重及施工荷载较大的结构,且转换梁位置不太高的情况。须计算确定立杆的间距、 步距,合理设置水平及竖向剪刀撑。某广场 KZL-25 转换大梁支撑构造示意如图1 所示。

立杆下设60mm×60mm×6mm的钢板以扩大受力面积,可调顶托。

2.1.3 型钢构架支撑

适用于转换梁自重及施工荷载较大的结构,且转换层位置较高的情况。方法如下:在下层柱中埋置钢牛腿,型钢构架作为转换梁模板支撑系统,搁置在钢牛腿上利用柱子传递竖向荷载。

某工程二期(总26层,地下2层) ,转换层梁截面高4.2m,跨度7.6~12.9m,位于8、9 层,自重与施工荷载较大,相对标高较高,因此采用该方法。由2榀平面构架组成1榀整体钢桁架,平面构架在预制厂制作,运到工地用塔吊吊至安装部位现场焊接拼装成整体,并与钢牛腿焊牢,如图3 所示。

2.2 模板工程

梁侧模可采用组合钢模板或 17mm 厚覆膜胶合板,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侧压力将模板挤压变形而出现胀模现象,可在梁内设置对拉螺杆 (≥Ф14mm) ,钢模板也可以设扁钢拉片(厚度≥3mm) ,螺杆纵横向间距为 400~600mm。侧模用钢管作背杠进行锁固,背杠间距纵横500mm,梁底起拱要求1‰~3‰。转换层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 %方可拆除底模。

2.3 钢筋工程

钢筋工程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节点区钢筋异常密集,绑扎难度大,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为保证梁内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可在转换梁两侧搭设双排脚手架作为钢筋临时支撑,利用钢管架支撑上部钢筋,待钢筋位置固定并焊接后,撤去钢管脚手架。

2)主筋接头全部采用闪光对焊或锥螺纹接头连接,并注意接头位置,焊接人员均持证上岗,焊接和机械连接均按照规范要求做力学试验,确保焊接及机械连接质量。

3)征得设计同意后,可将箍筋做成开口箍,待梁的纵向钢筋绑扎完成后,再将箍筋焊接成封闭箍。

4)梁的上、下部钢筋伸入柱、墙内锚固长度,腰筋锚固长度及楼板钢筋伸入梁内的锚固长度均按设计要求留设。

2.4 混凝土工程

转换层大梁是结构的关键部位,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温度应力是由水化热、 浇筑温度和外界气温变化等产生的各种温度应力。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主要应从降低内外温差(也就是减小温度应力)方面采取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五方的内容:

1)原材料:①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②加入适量的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 ③加入适量外加剂(减水剂、缓凝剂)使混凝土缓凝,使升温过程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

2)合理设置施工缝及确定浇筑顺序:有些是分层浇捣,有些是整体浇筑,视情况而定,确定浇筑顺序,保证混凝土施工不出现冷缝;同时为防止可能停电,造成混凝土施工中断,可在现场设置1 台备用发电机。

3)因转换层结构钢筋密集:混凝土浇筑时振捣难度较大,可与试验室协调,选择粒径较小的骨料,在施工中,采用30 型混凝土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振捣时做到快插、慢拔。每点振捣时间约需 20~30s ,振捣间距≤ 500mm,振捣棒插入下一层 50mm深,对梁、柱、墙相交部位振捣时注意振捣密实。振捣以表面水平不再显著下降,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4)掌握混凝土养护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埋置足够数量电偶温度传感器作为测温控制点,并定时做好记录。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的规定,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应大于25℃。

5)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注入冷水循环,使内部降温,外部用碘钨灯照射以提高表面温度,使温差缩小。

6)养护:较常用的是用2层湿草袋夹1层塑料薄膜覆盖养护,专人定时浇水,目的是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一般转换层结构混凝土的养护期为1个月左右。

3某工程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施工实例

该工程建筑面积28385m2,框架剪力墙构27层,建筑物高度107米,18.0m结构转换层以上为宿舍,以下四层为商铺、地下室。

3.1工程结构特点

该工程采用18.0m梁板结构为结构转换层,即在该层开始由下面的框支结构转变成上面的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为梁式,结构转换层板厚度180mm。框支梁高度为1200mm~2500mm,混凝土量为750m3,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板C40,柱子C45,梁柱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大于5MPa,按C40浇筑梁柱节点混凝土。该工程的施工特点是混凝土量大,梁结构截面尺寸大,钢筋密集,难振捣和不允许留置施工缝。

3.2 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由公司技术负责人主持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方案专题会议,把该项工作作为公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领导小组,集中公司的力量,确保转换层施工按计划完成。

2)采用预拌混凝土(商品砼)。由于梁、柱钢筋较密,且结构截面较大,砼骨料石子用10―20cm碎石,砂用粗砂,要求砼拌合物能顺利通过管道,不离析,不泌水,不阻塞和粘滞性良好。

3)主要机具。混凝土输送泵HBT60两台,互为备用,塔吊QTZ-5013,砼吊斗,插入式振捣器10台,平板式振动器4台,平锹、木抹子、长抹子、3m铝合金压尺等。

4)所有现浇砼构件厚度在80cm以内,经过计算,不需要作水泥水化热的设管散热处理。

3.3 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1)设计砼浇筑顺序和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把整个18.0m结构转换层楼面划分成7个区域,计算每个区域的砼数量和浇筑时间,每个区域做好标识,用绳子绑扎区分,浇筑同一区域内混凝土时,避免超出区域线,混凝土边应整齐,大梁内用钢丝网阻栏。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先浇筑梁、柱后再浇筑楼板,分层连续浇筑。其工艺流程是作业准备混凝土泵送柱头梁板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混凝土浇筑从(28)轴开始,由东往西不间断地推进。根据泵送大体积砼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砼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冼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缩裂缝。

2)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

施工人员每天分三班连续施工工作,每班交接班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每班27人,其中泵机浇筑缝18人,吊机浇筑组9人。跟班管理人员3人,傍站施工员2人,材料供应及验收1人。每班装拆管专职人员3人。事先做好人员调动工作,对人员做到有序管理。

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必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合理。泵管上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土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量大粒径一输送管径之比宜为1:3,砂就绪宜在40%~45%之间,水灰比宜在0.5~0.55之间,坍落度宜在160mm~180mm。在泵车受料斗上装孔径50mm×50mm的振动筛,防止超规格骨料混入,以加快卸料和防止堵管。在施工现场设置备用泵机,当一台泵机堵塞时,立即启用备用泵机浇筑,确保正常施工运作。

3)选择合适水泥,控制掺外加剂和水灰比。

选择比较大的水泥生产厂家,实行定点采购,确保水泥质量相对稳定。为了减少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控制在450Lg/m3。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时间延长到5小时左右。

4)加强技术管理

①试验室及混凝土搅拌站专人在泵送现场检查混凝土质量,加强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杜绝。

②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对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节点,都要进行施工前的技术交底,施工结束后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技术应用总结,特别是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仔细分析,讨论研究,做到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差错。专人负责振捣,专人监督,避免漏振,钢筋密集处,使用φ35细振动捧振捣。专人负责淋水养护7天,前3天蓄水养护。

3.4 安全措施

1)不得采用使门架产生偏心荷载的混凝土浇筑顺序,泵送混凝土时,应随捣随平整,混凝土不理堆积在泵送管路出口处。

2)浇筑砼必须专人检查加固模板支撑,拉通线观察支架、模板变形,夜间设足够照明。

3)泵管出口一定范围内不得站人,拆管时候,应先把管内空气放出,并佩戴防护眼镜,防止砂浆喷射伤眼。

4)混凝土泵磅运输使用统一的传输信号,设置泵机的指挥信号。

5)现场设专职电工,维护用电的正常使用,振动器使用要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振捣,另外一个人跟着协助振捣。规定振捣操作人员戴胶手套作业。

6)挑架阳台混凝土使用吊机浇筑,随时铲平,不能堆积。

4结语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5-038-02

1 工程简介

南京德基广场二期工程是南京市重点工程之一,是南京市高端商务、高品质商贸新地标超高层建筑,位于南京市中山路18号。本工程地下设置停车场、战时人防,地上汇集世界顶级一线品牌商业、智能化办公、万豪酒店等建筑功能。

本工程单体建筑面积249440m2;地下5层,占地面积16299m2;主楼基底标高-23.60m,基础最大埋深-29.25m;主楼地上62层,高332m;主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型式,外框平面尺寸为42.3×42.3m,核心筒平面尺寸为22.4×22.4m。

2 工程结构特点

本工程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外框为劲性混凝土柱、钢框梁+压型钢板组合体系,水平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竖向结构强度等级为C60~40,混凝土结构最大高度为298.65m。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结构混凝土最大输送高度为298.65m,对混凝土的可泵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又要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和易性,通过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特殊设计,反复试配,从而选出最佳配合比。

3.1 混凝土可泵性的评价。混凝土的可泵性主要通过坍落度和压力泌水值双指标来评价。

3.2 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及应采用的措施。超高层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普通混凝土的设计基本相同,但在用水量、砂率的确定和外加剂及混合材料的选择上有其特殊性。

混凝土在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调节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压力泌水值,从而得到最佳的可泵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和调整:⑴增加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拌合料的坍落度根据泵送高度和水平距离确定,一般有效高度100m以上时坍落度控制应大于180mm,有效高度150m以上时坍落度控制应大于200mm。⑵适当增大水泥用量:在水灰比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增大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减少泌水。⑶适当提高混凝土砂率:砂率对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有较大影响,细颗粒物料的增加可减少泌水,调整砂率可以调节坍落度和压力泌水值,因此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比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砂率应适当增大。⑷改善集料级配:采用级配良好的集料,集料的堆积空隙尽量小,集料空隙小时不仅降低水泥的用量还能有效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同时减小集料与管壁的摩擦阻力。⑸掺加混凝土泵送剂:超高层泵送混凝土要求坍落度较大,因此拌合物中一般加入泵送剂,在不增加用水量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⑹适当添加引气成分:在泵送剂中适当添加引气成分增加混凝土的含气量,引入的气泡在水泥浆中起滚珠作用,提高混凝土流动性,同时气泡的引入还能相应减少混凝土泌水。但引气剂的掺量不得过多,否则会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下降,一般泵送混凝土的含气量不宜大于4%。⑺掺加矿物掺合料:掺加矿物掺合料可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因为矿物掺合料的多孔表面可吸附较多的水,从而减少压力泌水值。

最后确定:⑴混凝土出机坍落度:220±20mm,现场:200±20mm;⑵混凝土压力泌水值:70~110ml。

4 泵送机械的选用及计算

4.1 泵送机械选型。

4.1.1 地泵的选型。本工程属于超高层建筑,要求地泵能将混凝土输送至298.65m高处,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选用HBT90CH-2122D拖式混凝土泵。

主要技术参数

4.1.2 地泵及泵管的布置。

4.1.2.1 地泵及泵管位置。现场设2处混凝土地泵,其中1#地泵放置在裙楼首层东侧12~13轴处,泵管沿裙楼向北至核心筒东侧T4~5轴墙体穿墙向西,在核心筒西南角T4轴附近管井垂直引上,主要用于核心筒墙体、外框柱、板混凝土施工;2#地泵放置在裙楼首层东侧14~15轴处,泵管沿裙楼东侧向北至主楼1#楼梯间风井垂直引上,主要用于核心筒内部梁板混凝土施工。洗泵、罐车冲洗沉淀池、排水沟布置在地泵东侧,具体见下图。

4.1.2.2 超高压管道密封与连接。①水平管和150m以下垂直管采用9mm厚耐磨合金钢超高压管道,特制超高压管卡连接,O型圈密封。②150m以上垂直管及水平管由于输送压力大大降低,采用5mm厚普通高压输送管。

4.1.2.3 泵管的固定。①泵管在首层水平段用混凝土墩固定,墩上留置240×240×10埋件焊接泵管U型支架。②垂直段每层用10#槽钢制作的井字架固定在楼板上,在楼板与楼板之间部分垂直管,在接头部位用U型支架与墙体固定牢固。固定好的垂直管,在混凝土泵送时用手触摸管道外壁,可只感到骨料的流动,而管子无颤动或晃动。③固定间距为:水平管与垂直管相连接的弯管由3~4个支架固定;每根3m管道和其余90度弯头均由2个支架固定;其余管道由1个支架固定。

④缓冲弯设置。为防止泵管高度过大造成混凝土拌合物反流,在150~200m高度设置一段缓冲弯,详见下图。

⑤液压截止阀设置。水平管的长度不宜小于垂直管长度的1/4,且不宜小于15m。同时在混凝土泵机出料口10m处的输送管根部设置截止阀,以防混凝土拌合物反流。

4.2 混凝土泵送能力验算。

4.2.1 配管距离验算。

4.2.1.1 配管水平换算长度计算公式:

L=(11+12+...) +k(h1+h2+...)+fm+bn1+tn2

式中:

4.2.1.2 计算参数:

①水平配管的总长度11+12+...=120.00(m)

②垂直配管的总长度h1+h2+...=300.00(m)

③软管根数m=1

④弯管个数n1=9

⑤变径管个数n2=1

⑥每米垂直管的换算长度k=3.00(m)

⑦每米软管的换算长度f=20.00(m)

⑧每米弯管的换算长度b=9.00(m)

⑨每米变径管的换算长度t=8.00(m)

4.2.1.3 计算结果:配管的水平换算长度L=1129.00m

依据泵机性能表,最大水平输送距离为1500.00(m),大于配管的水平换算长度1129.00(m),满足要求!

4.2.2 压力验算。

4.2.2.1 压力损失。

4.2.2.2 压力验算。压力损失120/20×0.1+300/5×0.1+0.1×9+0.8+0.08+2.8+0.2=11.38Mpa

5 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技术

5.1 泵送混凝土的运输。①泵送混凝土采用预拌制混凝土,由于本工程地处闹市,周围交通情况复杂,因此要选择距离近、交通流量小的道路行驶。混凝土浇筑尽量选择在夜间或凌晨4~5点,此时道路上车辆少,混凝土运输车行驶较快,有利于缩短运输时间,便于连续施工。②施工现场应规划好交通路线,每次浇筑前应先将施工道路清理干净,现场设置交通安全员,调度协调车辆行驶。现场工作人员应时时与搅拌站联系,控制现场的混凝土运输车辆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③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输途中,其拌筒应保持3~6r/min的慢速转动。④混凝土运抵现场后,试验人员要对每车混凝土的坍落度等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对不合格的混凝土(尤其是坍落度损失过大的混凝土)一律退回。⑤搅拌运输车在给泵喂料之前,先中、高速旋转拌筒,使混凝土拌合均匀;开始喂料时,宜先低速出一点料,观察卸料情况,如有大石子夹水泥浆先流出,说明拌筒内拌合物已沉淀,应将拌筒高速旋转2~3min再出料。喂料时反转卸料应配合泵送均匀进行,且应使集料斗内的混凝土保持在高度标志线以上;中断喂料作业时,搅拌车的拌筒应低转速搅拌混凝土。⑥混凝土泵的进料斗上,应安置筛网并设专人监视喂料,防止粒径过大骨料或异物吸入泵内。

5.2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①混凝土泵送应有统一指挥调度,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配备对讲机,保证地泵处、施工面及和搅拌站之间联络畅通。②施工前对地泵进行检查检修调试,以防出现机械故障影响施工。③地泵启动后,先泵送适量水湿润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泵管;经泵水检查,确认泵和管中无异物后,在泵送与混凝土同组分的水泥砂浆,用以地泵和输送管道的内壁。④开始泵送时,泵应处于慢速、均匀并随时可反泵的状态;泵送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应保证正常的速度连续泵送,并能及时排出故障。同时应观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待各系统运转顺利后,方可正常速度泵送。⑤泵送混凝土时,活塞应保持最大行程运转,使泵满负荷工作,提高机械效率,减少活塞磨损。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护充满水。⑥泵送混凝土时,如果输送管内吸入空气,应立即反泵,将混凝土吸入料斗,排出空气后再泵送。⑦混凝土泵送应连续进行,当遇到混凝土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应采取慢速和间歇泵送,并要满足所泵送的混凝土从搅拌到浇筑完成所延续的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中断泵送期间,可利用搅拌运输车的料,进行慢速间歇泵送,慢速间歇泵送时,应每隔4~5min进行4个行程的正反泵,防止混凝土拌合物结块或沉淀而造成堵管。⑧当混凝土泵出现压力升高且不稳定、油温升高、输送管明显震动等现象而泵送困难时,不得强行泵送,应立即查明原因,排出故障。

5.3 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5.3.1 夏季施工。夏季高温下泵送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坍落度短时间内损失大,管道内混凝土凝结快,如果泵送间隔过长,就容易发生堵塞。混凝土泵液压油温升高超过要求的工作温度,也会造成泵机不能正常运转。为了保证高温下混凝土泵的正常工作,可采取如下措施:①混凝土搅拌时加冰及缓凝剂、用冷水浇粗骨料,控制混您土入模温度;②加强调度,合理安排搅拌车运输车次,减少混凝土中断供给时间,保证连续泵送;③混凝土浇筑时间尽量选择在晚上或凌晨4~5点气温较低的时段;④混凝土泵加装遮阳装置,避免太阳直射;⑤泵管上覆盖两层麻袋片,并保持浇水湿润;⑥泵送前用冷水冲洗泵管降温,泵送结束后,立即清洗管道。

5.3.2 冬季施工。①混凝土掺合复合外加剂;②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③泵管用草帘被包裹保温。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 转换层施工 混凝土 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高层商住综合楼,建筑总面积25680㎡.地下2层,地上17层。1~4层为框架结构商业用房,层高4.8m,5层为结构转换层,层高4.8m,6层以上为剪力墙结构住宅,标准层高2.8m.转换层为梁式结构,施工荷载大梁截面尺寸为1200mm×2500mm, 板厚250mm[250mm],裙房屋面板厚为150mm。由于本工程转换层大梁截面尺寸达1200mm×2500mm,自重达7.5 t/m,另外转换层大梁属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梁,极易产生收缩裂缝和温度裂缝,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二、该工程施工程序与控制要点介绍

2.1 模板工程

2.1.1 支模体系复核

在施工前期必须对其计算过程进行复核。包括梁底模、侧模的强度及变形,竖档及搁栅的强度及变形,梁底支撑杆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验算,必须全部符合要求才能保证模板体系的正常使用和施工安全。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以保证荷载的正常传递,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拆除支撑的次序,使施工阶段结构受力达到最小。

2.1.2 模板施工质量监控

加强对支撑系统的检查,将其作为转换层施工的一个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加强模板安装质量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其可靠性(不变形)和严密性(不漏浆)。转换层大梁跨度较大,最大跨度为9.9m,按规范要求,跨度超过4m 应起拱1/1000~3/1000.考虑到大梁采用分层迭合法施工,梁底模按2/1000起拱,为保证转换层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转换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00%之前,4层和5层楼盖下的加强支撑均不得拆除,转换层大梁底模须待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2.2 钢筋工程

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2.2.1 钢筋绑扎安装顺序

为了配合转换层大梁混凝土的分两层浇捣,钢筋相应从底部开始分层绑扎安装。在底模铺好后,先绑扎转换梁底部的钢筋。为了不互相干扰,底部钢筋与箍筋分批穿插协调安装绑扎,在底部箍筋穿插到位后,再立起箍筋。从第二层底筋起,在每跨梁内用两根短钢管找好标高,扣接在两侧支撑架上,作为钢筋的临时支托,待校正钢筋位置、焊好支架后,拆去短钢管。按此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放置和绑扎水平钢筋及S形拉筋。

当钢筋绑扎至叠合面时,用钢筋支架将叠合面附加筋固定,同时按1.3 m 梁高加设与大梁同规格同间距的箍筋,使叠合面处箍筋封闭。叠合面以上的钢筋待下层混凝土浇筑后再穿入箍筋内定位并固定。

2.2.2 迭合面及保护层处理

为保证分层浇筑混凝土的质量,减少冲剪力,在迭合面用长1.5m、直径12mm、间距200mm的插筋呈梅花形布置(有箍筋处此筋取消),保证结构整体性能不受混凝土分层浇筑的影响。所有主筋、分层之间及保护层每隔1m 用长1200mm 直径25mm钢筋作垫铁,以保证钢筋竖向间距准确。

2.2.3 转换层上剪力墙预留插筋的定位控制

转换层上部为标准层住宅,其构件的截面尺寸都比转换层构件截面尺寸小,预留插筋位置准确是控制上层轴线的关键。现场放线人员按照各构件的控制线确定的预留插筋位置进行放线,并用红油漆标识,确认后由班组按设计要求布置预留插筋。检查无误后,插筋用点焊固定在梁钢筋上,预留插筋上部必须绑扎三道水平筋,以增强其整体性。插筋预留完毕后,进行通线检查,根据设计图检查各开间、门、窗洞口的相对位置,确保正确无误。

2.3 混凝土工程

2.3.1 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合比

本工程结构转换层的柱、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45.因支撑大梁的柱及转换大梁钢筋非常密集,振捣困难,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混凝土不密实,甚至造成蜂窝、孔洞、露筋等质量问题。采用5~30mm粒径较小粗集料,流动性较大,具有自密实特性的商品混凝土,直接泵送至工作面。尽管分两层浇筑混凝土可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但混凝土即使在没有内外温差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由于凝结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而开裂。为此,我们采取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和缓凝剂的办法,这样既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同时又能减少综合温差,有效地防止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

2.3.2 混凝土浇筑

转换层大梁的钢筋密集,特别是梁柱节点处密度更大,在混凝土振捣时应注意分层捣实,避免过振、漏振。当钢筋较密、振动棒不能插入振动时,应由工人用钢纤仔细插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泵送混凝土开始时, 用相同成份和比例的水泥砂浆泵管以保证泵送混凝土输送正常。为防止管道堵塞,泵送混凝土时先慢后快,最长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泵送一次。大梁混凝土浇筑时采用两台泵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浇捣,这样使大梁受力均衡。第二次浇捣上层混凝土时,必须等第一次混凝土强度达到75%时再与楼板一起浇筑,浇筑前迭合面必须按施工缝进行处理。

2.3.3 迭合面施工缝处理

转换层大梁分两层浇筑形成的迭合面,按现行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关于施工缝表面混凝土的处理要求来进行处理。即将迭合面表面混凝土凿毛并冲洗干净,形成粗糙面,与梁中原有的箍筋和迭合面插筋共同抵抗迭合面上的剪应力,保证迭合面的抗剪强度。

2.3.4 混凝土测温与养护

转换层梁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完成后应加强温度监控。当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底面或表面温度差超过25℃时,及时采取降温、升温措施。

在混凝土泵送之前应指派专人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进行检测。在梁、板混凝土浇筑完毕,二次收面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其上再覆盖麻袋或草垫, 指派专人定期浇水,保证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

三、结束语

本工程由于施工工作科学细致,全面保证了转换层的支模系统稳定可靠,混凝土温差控制严密、无裂纹产生,确保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工期,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GB50010- 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施工

1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一般在二十至五十层之间,其中尤以二十至三十五层居多。中国国内己建成的这个高度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占全部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80%左右,可见这个高度范围内的高层建筑是与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需求水平相适应的,因而应用最多。在建筑功能的要求上,高层建筑中很少是功能单一的住宅、写字楼或宾馆,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多是地下部分是停车场,地上1-7层左右为商场、娱乐场所等,上部小开间的使用部分可以设置住宅、宾馆、或办公室。有统计表明,高层建筑中有转换层结构的占80%左右。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转换层部分,由于梁、柱或板的尺寸较大,所以从模板的支撑系统,钢筋的绑扎、钢析架的安装或预应力的张拉顺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等方面在施工技术要求上都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转换层施工是高层建筑的“瓶颈”,如果说一幢高层建筑在支撑系统选择,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机械设备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方案科学,现场施工组织合理,定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的设计技术

转换板设置位置,是人们关心的板式转换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人们对梁式转换框支剪力墙结构在转换层位置设置较高时,转换层对结构抗震性能不利的认识,从而提出了转换层位置较高的框支剪力墙的抗震设计概念,并且限制转换层下大空间结构的层数。然而,板式转换结构随着转换层位置的提高,结构是否也表现出同样的动力特性及反应,也是值得讨论的。本文结合厦门安宝大厦工程,采用三种模型来计算和分析板式转换结构转换层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计算模型中,转换层、标准层结构布置如图1所示。图中黑色填充区域为转换层下部框支柱和落地剪力墙;实线部位为转换板上布置的剪力墙。转换板厚2200mm;落地剪力墙厚度为400mm;框支柱截面为1200mm×1200mm和1000mm×1000mm两种;标准层x向剪力墙厚为250mm,y向剪力墙厚为200mm。转换板所在的上、下楼层的层高分别为2.2m、3.6m(净高,不含转换板厚),结构总高度为98.70m。三种模型分别为:

Hst0――无转换层结构,以原工程转换板上部结构为基础,增加结构标准层,使其高度与原结构相同;

Hst3――转换板设置在第3层顶,并将原工程x向井筒开洞,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x =0.7046,γey=0.8971。

Hst6――转换板设置在第6层顶,将模型Hst3的第1层复制增加三层,使其高度与原结构相同,同时,其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也与模型Hst3接近。结构计算分析采用ANSYS软件。

图1 计算机模型结构布置

图板式转换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转换层以上随意布置结构型式和轴网,特别适用于建筑物上下部轴网错位复杂甚至互不正交的情况。但转换板传力路径不清晰,受力状态复杂,结构分析计算繁冗。由于抗剪和抗冲切的需要,转换板厚一般在2M以上,这一方面造成转换层质量和刚度的突变,在地震作用时结构反应增大,转换层上下相邻层更成为结构薄弱层,不利于建筑物抗震;另一方面由于自重和地震作用的增加,下部竖向构件的荷载明显增大,设计难度大。研究表明,转换厚板的内力和位移分布严重不均,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可达几十倍。从整体上看,板式转换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标均较差,在实际工程中应慎用。当上下轴网变化但仍正交时,可采用正交主次转换梁的结构型式来实现转换。

3 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决策问题和模型的确立

3.1 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决策问题

最常用模板支撑方式有上面谈到的三种方法,①落地支撑法②叠合梁原理法③吊模法。那么对于一个含有转换层的施工项目而言,如何选用更优的施工方案,如何安全可靠、质量优良、工期准时、技术方便、简单可行、工程造价成本又比较低的情况下完成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是项目承建者的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在遇到此类问题时,经常存在如何决策方案才比较科学的问题。由于方案的优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施工方案的选择还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转换层施工来说,如果转换层所在位置较低,距离基础在四层以内的话,落地支撑法将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对于大于四层以上的情况,以上三种施工方法哪个方案最优,决策者如何进行决策。

3.2 转换层施工方案决策模型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 L. 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所以近几年来此法在我国工程实践的方案决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目标各自的权系数。这样层层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可给出所有因素(或方案)相对于总目标而言按重要性(或偏好)程度的一个排序。

4 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的施工要点

由于板式转换层结构的上述特点,在确定转换层结构施工方案时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往往非常大,应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并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②对大体积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③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④对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由于其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预应力钢筋数量大,因此,要合理选择预应力的张拉技术以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⑤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或转换厚度)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1)混凝土工程。在进行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目前实际工程中采取的措施有:

①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预计的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三维有限元温度分析程序(3D TFEP),对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整个过程中的温度状况进行模拟计算,掌握混凝土在浇筑后一个月内的各部分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的施工提供科学的预测分析和依据。

②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小于15℃,实际工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a.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混凝土的养护要把握两个关键,即在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在降温阶段以保温为主。b.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升降低,减少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然后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表面及其底面采取保湿措施。c.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一般为100mm。

③浇筑厚大的转换层结构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在选用水泥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a.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b.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c.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少。

④浇筑厚大的转换层结构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在施工方法上可采取下列措施:a.采取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b.变冬季施工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减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减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c.采用分层次施工,每层厚300mm~500mm,连续浇筑,并在每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D.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结构按叠合构件施工,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发展有利。

(2)钢筋工程。转换梁的含钢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节点区钢筋“相聚”。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①钢筋翻样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审核、熟悉设计文件及有关说明,掌关规定。翻样时考虑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次序。

②一般转换层结构主筋接头全部采用闪光对焊或锥螺纹接头连接、冷挤压套筒连接;对于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

③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余红生.转换层支撑系统的选型及其安全性分析[M].建筑安全.2003.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清水混凝土;保护环境;技术要点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清水混凝土由于是以混凝土原浇筑面或用透明保护剂做保护性处理的混凝土表面作为外表面,通过混凝土自身质感和精心设计施工的外观质量来实现美观效果的现浇混凝土工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清水混凝土是一种绿色的施工技术,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推进清水混凝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清水混凝土的发展概况

清水混凝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混凝土广泛应用与建筑施工领域,建筑师们逐渐把目光从混凝土作为一种结构材料转移到材料本身所拥有的质感上,开始用混凝土与生俱来的装饰性特征来表达建筑传递出的情感。到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清水混凝土出现在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如著名的耶鲁大学英国艺术馆、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航空大楼等。在亚洲,日本的清水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通过技术处理使混凝土表面达到非常精致的水平,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混凝土材料无法模拟的天然质朴与厚实,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等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清水混凝土。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在内浇外挂体系的施工中,清水混凝土主要应用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反打施工中。后来,人们将外装饰的目光都投向面砖和玻璃幕墙,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和实践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至首都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东方明珠的大型斜筒体都采用了清水混凝土,使清水混凝土重获发展,现在我国的清水混凝土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 我国清水混凝土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没有统一的标准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给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带来了一些困惑。所以当务之急,我国需要制定自己的清水混凝土施工规范。

2.2 业主观念上存在障碍

很多国内的建筑师都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也曾尝试着进行设计,并说服业主实施,但业主往往一遇到各分项工种之间的配合问题时,就会缺乏决心,阻碍了清水混凝土的发展。

2.3 对清水混凝土的认识不足

普通混凝土完成一方造价在700-800元,使用清水混凝土则在1000元以上,成本要高出20%以上,但最终降低了工程总造价,业主往往看不到这点。

3 发展清水混凝土的意义

3.1 减少后期维护费用

一般混凝土结构工程需经剃凿抹灰后方可做装饰面层,而清水混凝土取消了抹灰,对减少维修工作量和维修费用十分有利。

3.2 提升工程质量

由于清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严格,这样就会是得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加大监控力度,从而提升施工的质量。

3.3 有利于保护环境

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清水混凝土是现在市面上真正的绿色环保混凝土,对保护环境十分有利。

4 清水混凝土施工要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4.1 清水混凝土工艺模板设计要求。

模板接缝严密,保证不漏浆、不错台,同时各设计部位的装饰线条和槽口板平整、顺直、不易脱落。模板还要满足对拉螺杆洞位置准确,拼装补板易拆装,模板支撑强度、刚度高,不易变形。

4.2 清水混凝土细部节点质量控制。

清水混凝土的施工结果是保证结构构件的位置、尺寸准确,结构构件无变形。这就要求施工中对节点的质量要严格控制,保证墙、板、柱、梁的各部位节点尺寸准确。

4.3 混凝土质量控制。

清水混凝土的质量要求高,不允许有蜂窝、麻面和孔洞等质量缺陷,因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混凝土施工中要求振捣密实但防止漏振和过振,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为宜,在振捣混凝土时振动棒不能靠近模板,防止振捣棒振击模板。

结语: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显得尤为重要。清水混凝土施工,不仅是对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的再现,更保护了环境,节约了建筑总成本。所以,发展清水混凝土,已成为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谭皓,张电吉.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咨询.2010,1:79-81.

[2]李生之,桂丽欣.浅谈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及预防控制要点[J].建筑工程.2010,2:156-157.

[3]刘绍德.清水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信息.2008,11:104-105.

[4]焦述伟.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5]郑立新.清水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8,1:46-48.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配料;管道敷设;管道堵塞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在我国 发展 很快,并已在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等工程中广泛地应用,经试验 研究 和工程实践说明,泵送混凝土不仅与砂、石、水泥、泵送剂等材料标准有密切关系,并须有连续的施工工艺,对混凝土泵输送管的选择布置,泵送混凝土供应,混凝土泵送与浇筑等要求较高。

1.可泵性混凝土的配料

1.1骨料的级配

骨料级配对泵送性能有很大的 影响 ,必须严格控制。根据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泵送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管道内径的 1/4~1/3。如果混凝土中细骨料含量过高,骨料总面积增加,需要增加水泥用量,才能全部包裹骨料,得到良好的泵送效果。细骨料含量少,骨料总面积减少,包裹骨料的水泥浆用量少,但骨料之间的间隙未被充满,输送压力传送不佳,泵送困难。

1.2水泥用量

水泥用量不仅要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而且要有一定量的水泥泵浆作为剂。它在泵送过程中的作用是传递输送压力,减轻接触部件间的磨损,减少磨擦阻力。水泥用量一般为270~320kg/m3。水泥用量超过320kg/ m3,不仅不能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反而会使混凝土粘度增大,增加泵送阻力。为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可添加岩石粉末、粉煤灰、火山灰等,一般常掺加粉煤灰,根据经验,粉煤灰的掺量为35~50kg/m3。

1.3水灰比、坍落度

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应限制在0.4~0.6,不得低于0.4,水灰比大,混凝土稠度减小,流动性好,泵送压力会明显下降,但由于在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过稀,骨料间的膜消失,混凝土的保水性不好,容易发生离析而堵塞管道,因此应限制水灰比。

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要适中,常用坍落度为8~15cm,以9~13cm为最佳值,坍落度大于15cm应加减水剂。

2.混凝土输送泵的选型和布置

2.1混凝土输送泵的选择

目前 我国使用的混凝土泵机有两种,一种是带有布料杆可行走的泵车,另一种是牵引式固定泵。泵车的机动性强、移动方便,但价格较贵。固定泵机动性差,布泵时需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但价格较低。

2.2泵机的布置

在选择泵机位置时,要使泵机浇灌地点最近,附近有水源和照明设施,泵机附近无障碍物以便于搅拌车行走、喂料。泵机安装就位,最好在机架底部垫木块,增加附着力,以保证泵机稳定。泵机周围应当有一定空间以便于人员操作。泵机安装地点应搭设防护棚。

2.3泵机与搅拌车的匹配

混凝土搅拌输送车的装载量有5m3和6m3两种。搅拌车在灌入混凝土后,搅拌筒做低速转动,转速为一定值,然后将混凝土运送到施工现场。由于搅拌站与施工现场有一段运送距离,并且搅拌车的出料量与泵机输送量有一定的差值,因此存在泵机与搅拌运输车的数量匹配问题。

3.现场输送管道的敷设

管道的敷设对泵送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场布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输送管道的配管线路最短,管道中尽量少采用弯管和软管,更应避免使用弯度过大的弯头,管道末端活动软管弯曲不得超过180°,并不得扭曲。

3.2泵机出口要有一定长度的水平管,然后再接弯头,转向垂直运输,垂直管与水平管长度之比最好是2:1。水平管长度不小于15m。

3.3泵机出口不宜在水平面上变换方向,如受场地限制,宜用半径 1m以上的弯头。否则压力损失过大,出口处管道最好用木方垫牢。

3.4垂直管道用木方、花篮螺栓、8号线与接板的预留锚环固定,每间隔3m紧固一处,垂直管在楼板预留孔处用木楔子楔紧,否则会影响泵送效果。

3.5施工面上水平管越短越好,长度不宜超过20m。否则应采取措施。

3.6变径管后至少第一节是直管、水平或略向下倾斜,然后再接弯道。泵送高度超过 10m时在变径管和立管之间水平管长度不得小于高度的2/3。

4.混凝土的输送

4.1泵送前的准备工作

(1)在泵送前要对泵机进行全面检查,进行试运转用系统各部位的调试。以保证泵机在泵送期间运转正常。

(2)检查输送管道的铺设是否合理、牢固。

(3)在泵送前先加入少量清水(约10L左右)使料斗、阀箱等部位湿润,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泥砂浆,一般配合比为1:2。泵浆的用量取决于输送管的长度。阀箱需砂浆0.07m3,30m管道需砂浆 0.07m3。管道弯头多,应适当增加砂浆用量。

4.2泵送作业

(1)泵机操作人员要经过严格训练,掌握泵机制工作原理及泵机制结构,熟悉泵机的操作程序,能处理一般简单事故。

(2)泵机用水泥砂浆后,料斗内的泵浆未送完,就应输入混凝土,以防空气进入阀箱。如混凝土供应不上,应暂停泵送。

(3)刚开始泵送混凝土时,应缓慢压送,同时应检查泵机是否运转正常,输送管接头有无漏浆,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泵检查。

(4)泵机料斗上应装有滤网,并派专人负责以防过大石块进入泵机。发现大石块应及时拣出,以免造成堵塞。

(5)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应充满料斗,料斗内混凝土面最低不得低于料斗口20cm。如混凝土供应不上,泵送需要停歇时,每隔10min 反泵一次,把料重新拌合,以免混凝土发生沉淀堵塞管道。

4.3清洗

泵机作业完成后,应立即清洗干净。清洗泵机时要把料斗里的混凝土全部送完,排净混凝土缸和阀箱内的混凝土。在冲洗混凝土缸和阀箱时,切记不要把手伸入阀箱,冲洗后把泵机总电源切断,把阀窗关好。

5.管道堵塞原因及防止措施塞

(1)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坍落度变化大,都容易引起管道堵塞。

(2)管道敷设不合理。管道弯头过多,水平管长度太短,管道过长或固定不牢等都可使堵塞发生。

(3)泵送间停时间过长,管道中混凝土发生离析,使混凝土与管道的摩擦力增大而堵塞管道。

5.1堵塞部位的判断

(1)前面软管或管道堵塞。泵机反转时,吸回料斗的混凝土很少,再次压送,混凝土仍然送不出去。

(2)混凝土阀或锥形管堵塞。进行反向操作时,压力计指针仍然停在最高位置,混凝土回不到料斗中来。

(3)料斗喉部和混凝土缸出口都堵塞,主回路的压力计指针在压送压力下,活塞动作,但料斗内混凝土不见减少,混凝土压送不出去。

5.2防止管道堵塞措施及解决办法

(1)在料斗上加装滤网,防止大石块进入料斗。

(2)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发生较大的变化。

(3)泵机操作期间,操作人员必须密切注意泵机压力变化。如发现压力升高,泵送困难。即应反泵,把混凝土抽回料斗搅拌后再送出。如多次反泵仍然不起作用,应停止泵送,拆卸堵塞管道,清洗干净再开始泵送。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9

Zhang Changyou;周兆银 Zhou Zhaoy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1331,China)

摘要: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关键是确定转换层的施工技术方案,基于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方案应用实践,在施工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确保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Construction plan is critical in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ition floor in high-rise construction, and the paper expored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e transition floor in high-rise construction for fine quality and excellent effect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关键词: 高层建筑 转换层结构 施工方案 应用效果

Key words: high-rise construction;transition ploor;construction plan;apply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00-02

0引言

随着高层建筑逐步向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同一座建筑中沿房屋高度方向建筑功能发生变化,下部楼层作餐馆、商店和文化娱乐设施,中层作为办公用房,上部楼层布置旅馆、住宅;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结构。由于高层建筑结构部楼层受力小,下部楼层受力很大,正常的结构布置应是下部刚度大,墙体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的数量,以扩大柱网。这样,建筑功能对空间的要求与结构的正常布置正好相反,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进行“反常规设计”,即将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转换为下部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实现这种结构布置,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水平转换构件,即转换层结构。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结合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实践,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高,转换层结构施工难度大的问题,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以完善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工艺,在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中的关键是确定转换层的施工技术方案,在施工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才能确保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

1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原则

由于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使转换层结构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其施工特点有:连续施工强度大,施工过程复杂;结构整体性要求高,一般不留施工缝,要求整体浇筑;结构体积大,水泥水化热温度应力大,要预防混凝土早期开裂等。 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1 针对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较大的特点,应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1.2 为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对大体积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减小混凝土水化热。

1.3 针对钢筋骨架的高度大,配筋多,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大的情况,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便于钢筋的布置和钢筋骨架的稳定。

1.4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

2工程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该工程位于重庆市江北,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大厦,平面呈L形,长边142m,宽21m;短边76m,宽24m,高层塔楼位于L形建筑的转角处,大厦地上39层,地下2层,西裙楼为9层,东裙楼为9层和7层,总高度131m。裙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楼采用剪力墙结构,第八层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转换层。转换梁截面尺寸:1.0m×2.8m、l.0m×2.5m。

2.2 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

2.2.1 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转换层的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荷载是非常大的,因此,确定转换层底模板的支撑系统是转换层施工的关键。转换梁模板支撑系统如图1所示,采用直径48×3.5标准钢管搭设模板支撑系统,钢管支撑只考虑承受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根据计算必须用第八层以下两层的支撑传递至下面两层的楼盖系统承担。要求第七、八层顶板混凝土浇筑后,梁板支撑模板均不能拆除。支撑体系立杆间距为500mm,大横杆步距不大于1000mm,梁下小立杆间距250mm,在靠近杆顶和杆脚处,各用水平连杆双向拉固,剪刀撑设置在梁两侧的立杆垂直面上。立杆下采用通长铺设200mm×50mm木枋配钢垫板,整个支撑架按满堂脚手架的要求搭设。

梁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作模板,梁背枋采用50mm×l00mm木枋配对拉螺栓用标准钢管固定。背枋间距500mm,螺栓间距:水平500mm,竖向400mm。梁模板安装时,要求按0.25%L起拱(L为梁的最大跨度)。

2.2.2 转换层钢筋工程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钢筋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①钢筋翻样和下料。之前必须弄清设计意图,熟悉设计文件,掌握有关规定。翻样时处理好钢筋之间的穿插避让关系,确定制作尺寸和绑扎顺序。②全部采用锥螺纹接头连接、冷挤压套筒连接转换层结构主筋,为解决钢筋旋转的困难,对两端做弯头的钢筋采用可调伸螺纹接头。③当转换梁高度或转换板厚度较大时,在转换梁两侧搭设双排脚手架,如图2所示,铺设第1层(底层)钢筋后,从第2层钢筋开始,在每跨梁内用2根短钢管找好标高,扣接在两侧脚手架上,作为钢筋的临时支托,校正钢筋位置焊好支架后,撤去短钢管。按此次序自下而上逐层放好水平钢筋及圆洞暗环梁钢筋,绑好箍筋及“S”钩。

2.3.3 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必要时在叠合面处采取特殊的构造处理,以保证不降低转换层。同时应进行施工承载力验算。在确定本工程施工方案时考虑到第八层楼板无法承受上部转换梁自重和施工荷载,需设置多层满堂钢管支撑体系。为减轻支撑的负荷,利用迭合梁原理,将转换梁分三层浇捣如图3所示,利用第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柱作为传力系统与钢管支撑体系共同分担上部混凝土及施工荷载,以减少楼板的压力。

第一次或第二次混凝土浇筑高度应比要求稍高50mm。在第一次或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后用高压水冲刷施工缝,将积淀物冲刷掉。施工缝应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且施工缝处事先必须设附加插筋,以增强抵抗剪切力的能力,预留7根HRB335直径25的钢筋,纵向间距500mm,钢筋长度600mm。在大跨度超高度转换梁及转换厚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在施工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在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前,首先应按下式计算每小时需要浇筑混凝土的数量即浇筑速度:V=BLH/(t1-t2)(m3/h)

式中V――每小时混凝土浇筑量(m3/h);B、L、H――分别为浇筑层的宽度、长度、厚度(m);tl――混凝土初凝时间(h);t2――混凝土运输时间(h)。

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量,计算所需要运输工具和振动器的数量,并据此拟定浇筑方案和进行劳动组织。

②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模拟计算整个施工中的温度状况,对混凝土浇筑后一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进行观察,掌握其规律,为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提供科学的预测分析和依据。

③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控制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小于25℃,工程中可应采取以下措施:1)常规保温法。降温阶段以保温为主,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2)内降外保法,即通水冷却降温,减少混凝土表面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差,然后在表面及底面采取保湿措施;3)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一般为100mm。

④采取下列措施选用水泥:1)优先选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或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2)为减少水泥用量,相应降低水化热,可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3)掺入减水剂,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

⑤在施工方法上可采取下列措施:1)采取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2)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3)采用分层施工,每层厚300~500mm,连续浇筑,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4)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结构按叠合构件施工,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3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方案的应用实践,提出以下施工建议:

3.1 对截面尺寸较大的转换构件宜按大体积混凝土组织施工。在进行转换结构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挠度验算时,还需考虑转换结构混凝土徐变、收缩的影响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在选用水泥方面和施工方法上,应采取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措施。

3.2 转换结构的自重以及施工荷载较大,必须对其模板支撑方案进行设计以保证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搭设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以保证荷载的正确传递。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拆除支撑的次序,使施工阶段结构受力合理。

3.3 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高度较大,难以设置脚手架支撑时,可采用下列措施:

3.3.1 转换结构采用内埋型钢(或钢结构)的办法,型钢(或钢结构)可用来支承浇捣混凝土时所需的模扳和脚手架,以确保模扳和脚手架发生移动。

3.3.2 采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梁(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即采用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扳)支承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和施工荷载,形成叠合梁(板),以解决大梁(厚板)的施工荷载的传递问题。为保证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梁(板)和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叠合面的抗剪承载力,将施工缝做成齿槽。

3.4 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或转换厚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支模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4结束语

由于转换层结构整体性要求高,施工过程十分复杂,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难度。结合转换层结构施工的特点,施工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将模板支撑、浇捣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问题。在选用水泥方面和施工方案上,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温度差值,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洽阳,许桂森.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02,(3).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0

关键词:转换层;模板;混凝土工程;高层建筑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建筑结构和建筑工程的不断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建筑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形之下,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其成本控制方法和管理手段不断的变化。转化层作为当前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其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由于自身荷载大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施工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模板支撑方案是其施工的重点和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施工中混凝土是一个不可缺少和避免的过程,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和工艺是转换层施工的主要保障手段。

1、转换层结构的整体施工特点与控制要点

转换层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其在施工中是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主要控制方式和手段,其施工中各个施工技术都对其有着紧密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

1.1 施工特点

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往往非常大,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的选择,避免由于方案的不正确造成支撑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施工难题。在方案的选择中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在施工阶段随着施工的不断变化其受力结构和使用施工状况也在不断地额变化之中,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的验算。

大体积混凝土是转换层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施工材料,对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

1.2 施工控制要点

转换层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转换板自身重量大,施工中其荷载能力和承受的各种力度往往要大于其他各种结构的承受力,因此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种对施工质量不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2、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2.1 斜撑的施工要点

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2 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2.3 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

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要检查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架体的变形情况,混凝土浇筑要求两个搓子从中间向两边对称浇筑。下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才能浇筑上层混凝土,浇上层混凝土之前,先将架体支顶松开,让己浇筑混凝土变形受力后再顶紧支撑,这样使己浇混凝土和架体共同承担、共同作用来承受上部荷载。

3、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分析

3.1 原材料要求

水泥: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或中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发热量270-290Kj/kg),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骨料:粗骨料碎石和卵石均可,应采取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控制增加水泥用量。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其含泥量应小于等于1%。

3.2 施工准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施工方案编制的重点,应该是:①根据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②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对材料加热或降温的措施。③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方案。④制定混凝土的保温方案。⑤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订。

3.3 混凝土浇筑要点

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

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OOmm。每层间隔时间1.5-2h。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1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只有结合具体工程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环保的建筑要求。

1.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1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

一般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 10 个月左右,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为 2 年左右。要缩短施工周期,主要是缩短结构和装饰施工周期。各种高层结构体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而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合理的选择模板体系是缩短主体结构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1.2基础埋置深度深

高层建筑为了保证其整体稳定性,地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2; 采用桩基时,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5 (桩的长度不计算在埋置深度内),至少应有一层地下室。因此,一般埋深至少在地面以下5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 20m 以上。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基础施工方案有多种选择,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研究解决各种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

1.3高层建筑体量大,工程量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约为 1.5 万平方米。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工种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往往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总、分包涉及许多单位,协作关系涉及众多部门。这就带来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必须精心施工,加强集中管理。当然,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工作面大,就可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

1.4施工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构成,而钢筋混凝土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各种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其次是装饰、消防、防水、设备等要求较高。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立面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墙面、屋面、厨房、卫生间的防水,甚至管道冷凝水的处理,都比多层建筑要求高; 高层建筑的设备繁多,高级装修装饰多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2.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2.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 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 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 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2.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 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 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 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 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高层建筑 砼工程 施工技术

某大厦地上28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47004.35m?,建筑总高达99.7m,属于典型的高层建筑。在该建筑的砼工程施工中,采用泵送砼浇筑,按照常规浇筑方法进行施工,为控制噪音,在一定的时段内采用环保型振动棒。

1、泵送混凝土对模板和钢筋的要求

(1)对模板的要求

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大和施工的冲击力大,因此在设计模板时,必须根据泵送混凝土对模板侧压力大特点,确保模板和支撑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模板的最大侧压力,可根据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浇筑高度、密度、坍落度、温度、外加剂等主要影响因素,按下列公式计算:

采用内内振捣器时,新浇筑的混凝土作用于模板的最大侧压力可按下列二公式计算,并取二式中的较小值。

F=0.22γctoβ1β2V1/2

F=γcH

式中F-------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最大侧压力(kn/m2)

γc------混凝土重力密度(kn/m3)

to------新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可按实测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采用 to =200/T+15计算,

V------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

β1----外加剂 影响修正系数,不掺外加剂时取1.0掺具有缓作用的外加剂时取1.23。

β2-----混凝土坍落度修正系数,当坍落度小于100mm时,取1.10 不小于100mm时取1.15。

布料设备不碰撞或直接搁置在模板上,手动布料杆下的模板和支架应进行加固。

(2)对钢筋的要求: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一旦钢筋骨架变形或位移应及时纠正。混凝土板和块体结构的水平钢筋;应设置足够的钢筋撑或钢支架。钢筋骨架重要节点应采取加固措施。

手动布料杆应设钢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承在钢筋骨加上。

2、混凝土的泵送

混凝土泵的操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安全使用及操作,严格执行使说明书和其他有关规定,同时根据使用说明书制订专门操作要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在安置混凝土泵时,根据要求将其支腿完成伸出,并插好安全销在场地软弱时应采取措施在支腿下垫枕木等,防混凝土泵的移动或倾翻。

混凝土泵与输送管连通后,按所用混凝土泵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全面检查,符合要求后方能开机进行空运转。混凝土泵启动后,先泵送适量的水,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活塞及运输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经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没有异物后,可以采用与将要泵送的混凝土内除粗骨料外的其他成分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应分散布料,不得集中浇筑在同一处。

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要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能反泵的状态。泵送的速度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同时,观察混凝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待各系统运转顺利后,再按正常速度进行泵送。混凝土泵送要连续进行。如必须中断时,其中断时不得超过混凝土从搅拌至浇筑完毕所允许的延续时间。

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泵的活塞尽可能保持在最大行程运转。一是提高混凝土泵的输出效率,二是有利于机械的保护。混凝土泵的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持充满水。泵送时,如输送管内吸入了空气,立即进行反泵吸出混凝土,将其至料斗中重新搅拌,排出空气后再送泵。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如果需要接长输送管长于3m时,按照前述要求仍应预先用水和水泥浆或水泥砂浆,进行湿润和管道内壁。混凝土泵送中,不得把拆下的输送管内的混凝土撒落在未浇筑的地方。

当混凝土泵出现压力升高且不稳定、油温升高、输送管有明显振动等现象而泵送困难时,不得强行泵送,要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排除。一般可先用木槌敲击输送管弯管、锥形管等部位,并进行慢速泵送或反泵,防止堵塞。

当输送管被堵塞时,采取下列方法排除:反复进持反泵和正泵,逐步吸出混凝土至料斗中,重新搅拌后再进行泵送。可用木槌敲击等方法,查明堵塞部位,若确实查明了堵管部位,可在管外用力击松混凝土后,重复进行反泵和正泵,排除堵塞。

当上述两种方法无效时,在混凝土卸压后,拆除堵塞部位的输送管,排出混凝土堵塞物后,再接通管道。重新泵送前,先排除管内空气,拧紧接头。

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需要有计划中断泵送时,预先考虑确定的中断浇筑部位,停止泵送;并且中断时间不要超过1h。采取下列措施:混凝土泵车卸料清洗后重新泵送,采取措施或利用臂架将混凝土泵入料斗中,进行慢速间歇循环泵送;有配管输送混凝土时,可进行慢速间歇循环泵送。固定式混凝土泵,可利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内的料,进行慢速间歇泵送;利用料斗内的混凝土拌合物进行,进行慢速间歇循环泵送。进行慢速间歇循环泵送时,应每隔 4~5m进行四个行程的正反泵。

当向下泵送时,先把输送管上气阀打开,待输送管下段混凝土有了一定压力时,方可关闭气阀。

混凝土泵送即将结束前,正确计算沿需用的混凝土数量,并及时告知混凝土搅拌处。泵送过程中被废弃的和泵送终止时多余的混凝土,预先确定处理方法和场所,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泵送完毕时,将混凝土泵和输送管清洗干净。在排除堵物重新泵送或清洗混凝土泵时,布料设备的出口朝安全方向,以防堵塞物或废浆高速飞出伤人。当多台混凝土泵同时泵送施工或与其他输送方法组合输送混凝土时,预先规定各自的输送能力,浇筑区域和浇筑顺序。

3、泵送混凝土的浇筑

泵送混凝土的浇筑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平面形状和几何尺寸,混凝土供应和泵送设备能力、劳动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周围场地大小等条件,预先划好混凝土浇筑区域。

(1)泵送混凝土的浇筑顺序:①当在采用混凝土输送管输送混凝土时,由远而近浇筑。②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③当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④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层混凝土时,先按留施工缝的规定处理。

(2)泵送混凝土的布料方法:①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内侧面不小于50mm,并且不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②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应在2~3m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且宜垂于模板。混凝土分层厚度,一般为300~500mm。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1:10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振捣泵送混凝土时,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一般为400mm左右,振捣时间一般为15~30s,并且在20~30min后对其进行二次复振。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密集的部位,预先制好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在浇筑混凝土时,经常观察,当发现混凝土有不密实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水平结构的混凝土表面,适时用木抹子磨平搓毛两遍以上。必要时,先用铁滚筒压两遍以上,以防止产生收缩裂缝。

4、施工缝留设

正常情况下要一次浇筑完毕,施工缝留置在两段的交线位置;特殊情况下,要增加施工缝时,必须事先确定,并安放好施工缝分隔处的隔离物。

柱浇筑与梁板分开进行,一般情况下,不得在非指定施工缝处任意留设施工缝。柱子留在根部及梁底处,梁留在跨中1/3范围内,沿次梁方向浇筑,精心组织施工,确保浇筑速度,防止冷缝出现。施工缝、冷缝处理必须凿掉松动砼,冲洗界面,浇筑与砼同比例的结合砂浆。密切与水电部门联系,保证机械正常运转,尽量不留施工缝,杜绝冷缝产生。

5、混凝土养护

本工程采用YH-1型砼养护剂;对于竖向构件,拆模后即进行涂刷;楼板面在砼终凝后进行涂刷,养护液未干之前不得上人(养护剂干燥时间通常在4h左右)。

总之,砼工程保证工程质量,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