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行毕业总结

旅行毕业总结

时间:2023-01-12 16:55:52

旅行毕业总结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1

一、调研概述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要求组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研。计划通过从本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薪酬分布与乌昌区域内未来一年基层技能型岗位人才需求态势及行业内典型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调研,确定未来三年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

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分析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汇总分析

1.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通过半年的调研,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调研时所在岗位按部门归类统计,统计结果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4个部门依次是旅游产业部门的导游服务部门、景区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部门和酒店服务部门。所以选定乌昌区域旅游产业的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和旅游景区为人才需求调研的部门,也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2.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三年毕业生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分析。截止2013年12月25日,发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调查表》182张,回收180,其中有效152张。通过对152张有效调查表毕业生再择业部门流向信息统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毕业生第二次就业部门流向如下: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近3年毕业生在换岗的过程中,由从酒店服务向导游服务行业、景区服务行业转移的趋势,其中导游服务行业最为明显。旅行社服务行业就业人员也在缓慢增长;毕业生毕业之初,毕业生从酒店服务行业的流出趋势最为明显。

结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部门为导游服务部门、旅行社门市服务和景区服务部门,酒店服务部门依然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重要领域;就业两年以上的毕业生从上述三部门的服务岗位向旅行社基层至中层的管理岗位集中升迁的运动轨迹最为明显。所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调研的主要部门为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和导游服务部门。其中调研岗位主要为各行业人才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和旅行社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

(二)乌昌区域未来两年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根据产业调研方向,选定6家旅行社、3家旅游景区和1家5星级酒店为调研企业。

1.乌昌区域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行社未来两年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基层技术应用型岗位依次是导游员和计划调度员,占了总需求计划的88.7%。外联岗位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上述7家旅行社未来两年计划招聘的4个岗位中,持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导游员、计调员、外联与票务人员共102人,占总需求的38.5%。

结论: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服务部门基层中职层次技术应用型岗位中需求空间最大的岗位为中文地陪导游员、计调服务员。

2.乌昌区域景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旗下的天山天池景区与天山大峡谷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西域旅游开发公司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景区讲解员、驾驶员、服务员、面点师,其中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是讲解员与服务员,共100人占西域旅游公司未来两年总招聘计划的65.7%,其中讲解员占59.2%,服务员占6.5%。

3.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团队选择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五星级酒店塔里木石油大酒店与文浩商务酒店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未来两年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划如下:塔里木大酒店与文浩酒店未来两年计划招聘岗位(按人数多少排序)依次是餐饮服务员、综合维修工、收银员、前台接待与客房服务员,其中剔除与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范围异化的岗位综合维修岗位,乌昌区域酒店服务行业未来两年热门的岗位分别是餐饮服务员、前厅服务员、酒店收银员、酒店综合维修工。

从结论综合分析,新疆乌昌区域旅游产业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行业和酒店餐饮行业的旅游企业计划招聘中职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岗位(按需求量大小排序)分别是景区讲解员、中文导游员、餐饮服务员、旅行社计调业务员 旅行社外联服务员、 酒店收银员。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确定

综合上述分析结论,阜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分别是“中文导游员、景区讲解员、旅行社计调服务员”,综合生源总体质量考虑,添加“酒店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和收银员”为毕业生就业兜底岗位。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2

一、主体报告数据比较

(一)专业培养过程1.本专业毕业生的课程总体满足度较低图4是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核心课程总体重要度和满足度,并与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比。从图中可见,2011届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为81%,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满足度为56%,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低18个百分点。2.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的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图5是旅游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的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从图中可见,2012届毕业生认为导游业务、景区服务、旅行社营销等课程的重要度较高,但是满足度偏低。如旅行社计调课程的满足度只有54%。说明学生对于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基本认可,但是对于所学效果并不满意。3.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实习实践环节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图6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教学中前3位最需要改进的地方(2011与2010届平均)。从图中可见,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29%),其后依次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26%)、“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5%);其中,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需要改进的比例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低9个百分点;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需要改进的比例比本省高职院校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高7个百分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毕业生中,65%的毕业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4.旅游管理专业最重要的能力为谈判技能等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基本工作能力为谈判技能、理解他人、说服他人;其中满足度较高的能力为理解他人。(二)专业培养结果1.就业现状满意度。本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34%)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45%)低11个百分点。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5%,相比以往有所提高。2.就业率。图7是旅游管理专业2010届、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与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对比。从图中可见,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比2010届低4.7个百分点,比本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低1.7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全省高职同专业就业率为91%,基本处于同一水平。3.月收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625元)比2010届(2456元)高169元,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2528元)。2012届旅游专业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471元,而全省2012年专业平均收入为2606。从数据上看,12届毕业生收入较低,这必然影响岗位离职率和企业忠诚度等指标。4.专业相关度。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43%)比2010届(57%)低14个百分点,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51%)低8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专业相关度52%,全省相关度为53%。说明旅游专业就业岗位基本与专业相关。5.职业期待吻合度。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45%)与2010届(46%)基本持平,比江苏省同类院校专业2011届(48%)低3个百分点。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为27%。指标下降明显,说明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相差较大。6.离职率。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半年内有38%的毕业生发生过离职行为,比2010届(57%)低19个百分点,比江苏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48%)低10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为53%。该项数据与之前数据逻辑关系较为一致,说明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四)校友评价1.愿意推荐母校比例。旅游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校友推荐度(75%)比2010届(68%)高7个百分点,比学校2011届(73%)高2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比例为69%,说明学生对于学校总体评价有所下降。2.校友满意度。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校友满意度为95%,2011届毕业生的母校满意度为84%。

二、基于主体数据的专业深度分析

(一)专业培养定位与培养结果较为吻合旅游管理专业近三成的毕业生从事“导游和陪游”职业,从事该职业的毕业生月收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从事相同职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具有就业竞争优势。“导游和陪游”职业最重要的能力为说服他人、谈判技能、有效的口头沟通;最重要的知识为历史学与考古学、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传播与媒体。本专业近三成的毕业生就业于“旅行与票务服务业”行业,就业于该行业的月收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同专业就业于相同行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报告中提出旅游员这一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概念。实际上,旅游员是当今旅游营销、计调、策划、导游等职业的综合体,反映了旅游业今后走向融合和咨询服务的大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顺应行业发展要求,对于课程进一步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服务游客能力和企业初级管理营销意识。(二)专业核心课程质量有待提高从专业培养过程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同专业,满足度低于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同专业较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专业教学有着较高的期望,专业开设这些课程是有必要性的;同时也说明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并没有达到学生要求和行业发展水准,并没有让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无法满足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旅行社计调、旅行社营销课程满足度较低,仅有不足四成的人认为导游综合基础知识课程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实习实践环节中,学校需要改进专业技能相关实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等环节,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成为重中之重。(三)专业竞争优势在减少从2012届毕业生半年就业率指标(91%)来看,基本与全省同类专业持平。本专业的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较上届有所提高,且略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2011届同专业,从薪资的角度说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但优势在减小。2012届毕业生在月收入、离职率等指标上与本省同类院校专业开始产生差距。这与旅游行业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目前虽然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该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吃苦能力和忍受挫折的情商,以及相当的抗压能力,所以许多旅游企业存在较高的离职率。当导游、陪游等从业人员无法获得更高的月收入时,高离职率则成为一种必然。2012届毕业生的低职业吻合度说明了90后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如工作环境、收入、发展平台等等。当这种高期待与社会冰冷的现实相遇时,带给学生的思想震动必然是很大的。这一点充分表明学校教学中必须加强专业认知和教育,需要从思想上让学生产生符合现实的专业职业期望。(四)校友评价喜忧参半从毕业生整体评价来看,母校满意度为预警指标,而推荐度则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这说明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水平有一定认可,也说明学生对于学校总体感觉还不是最满意,这可能与学院环境、宿舍管理或其他方面有关。这需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深度访谈,确定原因并予以改进。

三、改进措施

(一)加强专业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1.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吃苦教育。针对学生调查中表现出的高离职率情况,本专业需要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通过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和行业的教育,邀请企业行业的知名人士,特别是在旅游行业的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讲座和交流,使学生树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另外通过专家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对职业有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吃苦方面的教育,在学校养成不怕苦的重要品格,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提高学生对行业企业的忠诚度。2.完善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提高就业率。通过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借助科技发展便利,为学生提供更加通畅和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深入掌握就业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指导,进一步提供学生就业率。3.拓宽学生的专业前沿视野。加强旅游行业前沿知识的引入,着重培养学生较为宽广的专业就业视野。以说服他人、谈判技能、有效的口头沟通三种能力培养为基础,增强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传播与媒体方面知识的融入,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能力。(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1.推进教学内容改革,要求老师紧密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开展教学。改变唯教材内容上课的情况,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一线相匹配。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赵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纵横向比较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探索专业实习和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旅游职业人才。2.精心组织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将实践课程教学和专业实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结合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3.加强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推进以学生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模式的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情况,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三)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增强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1.建设信息化校园。系统构建学院信息化系统,从学生角度完善学习、活动、图书、宿舍等方面的校园生活环节服务。2.强化学术讲座安排。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提升校园人文环境氛围。3.加强就业辅导。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提升学生毕业就业能力。毕业生离校之前,动员相关老师做好学生求职的简历写作、面试技巧、求职策略等辅导,加强就业信息的及时,邀请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进校招聘。4.美化校园环境。调动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在校园里通过雕塑、绿化、花卉栽植等方式,对校园进行景观设计,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美誉度和情感联系。

作者:赵刘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3

(1)旅游院校专业培养层次结构与培养目标欠合理。福建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为纺锤形,本科与高职院校学生占大多数,硕博士与中职院校在校生数少。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大超出市场的接纳能力,而以初级服务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却无法满足业界的需求。2006年至2010年福建旅游高校在校学生数占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旅游高校在校学生数占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的比例。2010年福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省旅游院校在校生数的比例约为26%,相对偏少。在本科教育培养方面,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目前福建省的多数本科旅游院校而言,教育部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完全超出学校的培养能力,毕业后学生几乎不可能进入管理层和领导层,学到的东西得不到应用。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与市场需求对接,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旅游教育资源分散,学科独立性差。旅游教育资源分散,“弱、小、散”的特点较突出。1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其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没有一所独立建制的能起到引领作用的本科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布点面广,目前福建省高等旅游院校布点达46,其中本科12所,但旅游院系大多规模较小,教育资源比较分散。2010年福建省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为9441人,教师544人,但平均每所院校只有在校生约205人,专业教师12人。

(3)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教育培训支撑不足。一方面,旅游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本科教育培育的学生,行业认同度低;另一方面,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度也低,旅游院校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低,半数以上的毕业生不进入旅游行业,即使到旅游企业就业,一、二年后也大量流失,尤其是酒店与景区等企业。“高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高离职率”成为当前旅游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三大明显特征。[5]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结构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与行业脱节现象严重。目前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规划、旅游企业资本运作、旅游地产、旅游信息网络、酒店高管、小语种导游等专业人才缺口大。

2.发达国家旅游教育对福建旅游教育经验借鉴

(1)改革现行福建旅游院校的招生制度。从目前调查数据来看,旅游院校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低、流失率高说明大学毕业生从业意识差,职业意识存在问题。而有关数据统计,入学时把旅游职业作为第一志愿选择的学生,留在企业工作的几率较高。而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对旅游缺乏兴趣和了解,这部分毕业生的流失率很高。因此,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以实践能力、个人兴趣、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招生选拔机制成为必然。福建旅游教育可以按照中央赋予福建“先行先试”的政策,结合中国教育部的教育改革要求,在招生制度上大胆尝试,特别是旅游职业院校,探索符合旅游教育特征的独立自主招生机制。如,面向社会招生,招收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和有旅游经历的人学习此专业等。

(2)确立明确福建旅游人才培养目标。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福建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第一次把加快福建经济区旅游发展有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决策,第一次明确了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作为福建战略定位之一。这一战略定位为福建旅游教育指明方向,也为福建旅游教育院校办学思路的确定提供最根本性指南。福建旅游教育应围绕福建这一战略目标实现,制定福建旅游教育发展规划,力求使旅游教育培养人才总量与福建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福建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福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促进福建旅游协调快速发展。

(3)构建“政府引导、协会主导、市场运作”的福建旅游教育机制。在旅游协会教育分委会基础上,成立福建省旅游教育协会。福建旅游协会在福建旅游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福建旅游协会要结合省情,与海峡西岸赋予的使命衔接,在规范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研讨旅游学科前沿问题,加强与旅游发达地区联系,引进国内外一流教材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福建省政府要在福建旅游教育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一是加大对旅游教育资金投入,为福建旅游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制定扶持福建旅游教育政策;三是根据福建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做好福建旅游教育的整体规划;四是积极推动旅游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市场运作强调以市场为指导,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监管、自律的作用,全面推进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努力改变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状,建立相应的认证制度,促进旅游人才的职业化运作。

(4)对接福建旅游业发展,打造福建特色旅游教育。①与福建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旅游专业和课程设置。福建旅游产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在旅游休闲、旅游会展、旅游规划、旅游企业资本运作、旅游地产、旅游信息网络、小语种导游等专业缺口大。今后福建旅游教育单位在新专业设置上主要围绕这些方面设置。同时,根据福建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现有旅游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性强的课程比例加大。特别是加大践教学环节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②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本土教育教材。福建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以实现福建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根据福建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些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来编写。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以便能够出台一套本土特色浓厚的旅游教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事一种或几种职业能力的目的。其次,统一组织编写。教材由有关机构组织理论课、专业课、实训指导课的教师共同编写。再次,教材编写要以行业部门要求与标准为依据。在符合行业与部门标准的基本前提下,适当融入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内容。最后,体现一定的超前性。特别是要将福建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加以总结和提炼。③培育福建特色本土旅游教育师资。与全国的教育情况类似,福建旅游教育机构的教师很多是非科班出身,在旅游岗位上的工作实习经历较少。而旅游教育有其特殊性,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师资来看,距离福建旅游教育发展要求差距较大。针对这种现状,福建旅游教育要从福建旅游实际出发,实施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多种“校企联姻”、校企沟通方式,造就由重“管理决策实战”到重“服务技能操作实践”等不同层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3.小结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湖北省旅游市场;酒店业;人才培养;“私人定制”;校企合作

随着湖北省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北省酒店业发展迅猛,并逐渐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链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湖北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省区,其旅游、酒店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几年来,由于旅游市场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已逐渐成为湖北省旅游、酒店产业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因此,积极探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思路,已成为当下解决这一困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一、湖北省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目前湖北省A级景区已经达到293家,其中4A级景区101家,居全国前7位;5A级景区8家,居全国前5位;湖北省星级饭店总数达608家,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其中5星级饭店总数达22家,在中部位居前列;旅行社总数达1058家,居全国前十位,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6家,赴台旅游组团社8家(名列全国第七)。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1家进入全国旅行社“利税十强”。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700万人。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对旅游市场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出了迫切需求。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5年内虽然能有14~19万,但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却只能靠经验执业,未能定期得到培训,因而造成湖北省旅游人才结构失调、层次不高、总量不足的现象,长此下去,必定成为湖北省旅游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湖北旅游从业人员共有23260人,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人数的4.5%。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持证导游、景区导游真正具有行业资格的人员极少。而且,执证导游量在湖北省的分布极不平衡,比如武汉市的导游人员最多,约6429人,占全省的43.04%,而天门市的导游人员仅占全省0.01%。仙桃、潜江两市相加,其导游人员总数不及1%,尤其在旅游旺季,比如“十一”长假,许多旅行社一般都派不出持证导游,万不得已情况下,只得将非专职导游派出带团,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湖北省导游人员的缺口仍继续加大。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但在我国旅游饭店人员平均流失率已经达到33.65%,而湖北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1]。从这一情况不难看出,湖北省的酒店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基层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湖北酒店行业的日常经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相关统计显示,湖北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或是半路出家者,他们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加之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因此整体素养不高。

以上是从宏观情况而言。从微观上看,笔者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的不同管理岗位相关调查得知:一般管理人员需要2~3年的基层锻炼时间,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4~5年时间,而高层管理人员则需要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表明,旅游酒店企业是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想要达到他们期望的相应管理岗位,则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而对旅游专业毕业生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这样的晋升时间均无信心和耐心,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旦毕业后便选择离开该行业。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晋升机制在湖北旅游企业中会更慢,因此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离开湖北。另外,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目前湖北旅游企业发展虽然迅猛,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仍处于生死博弈的阶段,中低端旅游企业难能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即便是大中型企业也都难以吸引人才,尤其是难以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在对中南地区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留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仅占所培养学生的三分之一,即便是这些留在行业内的学生,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愿意暂时留在湖北省就业。可见,人才留鄂不容乐观。

二、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一是教育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从一些高校的招聘会情况看,本土企业无论是高星级酒店还是其他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提供的岗位基本上是服务人员,起薪一般在1800~2200元左右,本土社会餐饮企业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薪资在2500~3000元左右。即便是一些国家企业,招聘岗位也只能是服务人员。相比较,一般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如雅高酒店集团、万豪酒店集团为毕业生提供的是主管岗位,虽然也强调基层理念,且就业工资一般在3000~3500元,同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长期以来,高校都希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但现实是,湖北公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约为5000元,3年下来家庭投资便超15000元,如果学生毕业后一月只能挣1800元工资,那么,教育的投资与回报就不成正比,毕业生接受不了这种现实,家长亦有微辞,最终结果只能是离开,结果是旅游酒店企业人才流失,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凸显尴尬。可见,行业企业不解决好教育的投资与回报问题,那么,国家办学就会受到质疑,市场和企业难免受损失。二是高校社会服务辐射范围受限,员工缺乏忠诚度。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性较强,尤其是高职类院校。以湖北省属高职院校为例,其社会服务主要源自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中心以及兄弟院校、旅游酒店等,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有丰富的实践、社会培训和教学经验,除此外,社会服务培训场所也都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教学条件。但年培训项目却不多,尤其对本土酒店的社会服务项目极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近视战略和短期行为影响所致,加上对人才流失的顾虑,实际上少有企业愿意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对老员工都希望只使用、不培养。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职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或被挤占挪用。在劳动保障部的调查中,2013年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4%,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实际用于员工培训费用也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企业用于职工教育的人均经费仅195元,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差0.1个百分点。就此,湖北省接受调查的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3%,扣除被挤占或挪用的部分,实际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只能是杯水车薪。三是湖北职业教育的作用乏力,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旅游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湖北是一个普通教育强省,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教育的弱省,应当承认,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远不及普通教育。近几年来,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还不到50%,不仅未能缓解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和观念的陈旧,湖北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因此,湖北旅游人才的流失也很大。

三、具体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湖北省旅游行业员工平均流动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旅游行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性大,几乎每逢年末年初,不少旅游行业都会有大批人员流失。究其原因,大部分与年终奖、职务升迁等激励机制有关。具体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年终奖发放满意程度问题上,60%的酒店员工选择“不满意”,21%的酒店员工选择“一般”,只有19%的酒店员工选择了“满意”。据调研,2013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同比下滑30%~70%[2]。经济型酒店虽受冲击有限,但不少店长和管理层全年收入多少源自年终奖,而普通员工认为,年终奖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有人认为,不发放年终奖的旅游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现实中旅游行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运用年终奖等浮动薪酬、差别福利的方式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员工,留住有潜力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薪酬福利发展趋势。当然,如果旅游行业没有设立年终奖金,显然会降低酒店薪酬水平和政策的竞争性,给员工带来心理落差,降低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对此,旅游行业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制度,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清晰的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激励奖励作用。

2.经济收入与岗位相匹配,促“私人定制”发展计划。据统计,50%以上的旅游行业感叹招不到人,他们认为旅游行业招聘的难度正在上升,34%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差不多,只有11%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旅游行业迫切需要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实际招聘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学历以及旅游行业实习至少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经验,都被旅游行业忽视了,企业普遍会把一名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与一名高中生、中职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许多毕业生均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升迁的问题,这就势必出现一面是用人需求大,一面是不愿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旅游行业在招聘时,应该对有经验、有学历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和薪金,同时,还要对优秀的毕业生定制“人才发展计划”,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700万人以上。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毕业生人数预计5年内平均在14~19万人之间。旅游酒店行业专门人才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职业后备储备力量严重不足[3]。因此,这需要政府及时参与,给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更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加大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等;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为学校与企业提供政策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防止人才流失,应鼓励高校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储备库,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因为就目前情况,湖北省的大、中、小型酒店都不容易吸引人才,尤其具专业文凭员工流失量最大。由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企业应真正融合到高校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在旅游酒店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为高校提供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的机会。

4.提高人才自身的“造血”功能。对旅游行业来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援,因为那只是缓兵之策,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自己“造血”。旅游行业作为人才流向的终点,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才是兴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人才的需求、培养上应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应大胆采取“人治”而不是法制的办法。旅游行业应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目标、录用标准注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旅游行业还必须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储备、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人才录用、培训、晋升等机制。在毕业生录用时应制定其职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旅游酒店行业还应认真落实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初入职学生,要从生活、工作上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度过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成长。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向人才适当倾斜。加快建立以企业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企业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为支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机制,最大限度地突破年龄、比例、资历、身份和学历的限制,做到唯才是举[4]。同时,应大力推广“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的做法,以便尽快形成技能人才的使用待遇凭业绩贡献来确定,职业资格随能力增强而晋升的成长和评价机制。加速技能人才成长过程,缩短成长周期,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马勇,刘名俭.湖北旅游产业差在哪里[J].政策,2003,(8).

[2]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

[3]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响应社会需求;旅游动态课程体系;端口监测;云南民族大学

一、旅游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 课程体系成形,建设成绩显著

经过近2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极大成绩,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已经比较全面且具备一定系统性,很多旅游高等院校都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和思路,比较清晰地设置了课程体系,其内容和结构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旅游专业建立了一批特色的课程,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知识与技能、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等。同时,理论性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国外旅游专业较为普及的理论性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在国内普及程度同样很高。

2 课程内容老化,滞后于产业发展步伐

旅游业本身以及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然而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并未很好地响应这一变化。由于人们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旅游专业课程与教材内容的改革缺乏足够认识,旅游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总体上缺乏预见性,而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通常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现在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3 课程结构固化,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响应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在不同地域出现了一定的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但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院校也出现了不顾社会需求变化一味坚守自己特色和优势,自我盲目发展,抱残守缺,与社会需求错位,课程体系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响应。造成这一结构的原因归咎于师资缺乏与产业界的足够接触,缺乏自我更新的机会和能力。因此,出现了一门课可以养一生的观念,教师不求变,不求新,甚至出现了因人设课的课程设置规则。基于以上原因,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在同一所学校和同一个地区出现了固化现象,而对社会需求的响应能力基本缺失。

二、动态课程体系的价值与意义

1 避免短周期专业增设与破产,响应社会需求

产业升级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学科专业设置“计划不如变化快”。目前,教育界为了应付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采取增设新专业。但社会暂时和局部的人才需求往往不足以支撑一个专业的长期发展,导致某些新成立专业成立就破产,毕业生也不知何去何从。倘若通过对原有专业进行课程调整来响应社会需求,就可以避免应急性短周期专业的增设与破产。

2 积累办学资源与经验,节约办学成本

增设新专业的弊端是成本高,且对现有相关专业具有替代效应,造成专业重复建设,加剧相关专业毕业生之间的同业竞争。因此,通过对老专业课程进行调适来满足社会需求,不但能够积累办学资源与经验,节约办学成本,也有利于学科的深度发展,减少学生同业竞争。

3 培养学生新素质和新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基础要扎实,二是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满足社会变化的新素质和新技能。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而响应社会需求的新课程则培养学生新素质和新技能,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监测与评估

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旅游专业为例,主要选择往届毕业生、网络、旅游业态和旅游组织机构四个端口对旅游就业需求进行监测和评估,获得实时的旅游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信息建立响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毕业生端口监测

1 就业岗位与原专业关系

2008年云南民族大学旅游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8%,从事与旅游行业直接相关的岗位占就业总人数的22%,与旅游行业间接相关的岗位占就业总人数的39%,完全与旅游行业不相关的岗位占就业总人数的27%。旅游毕业生按专业就业的比例较低,表明专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较差,同时反映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脱离或不适用。旅游相关岗位就业的比例较高,表明旅游管理专业要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完全与旅游行业不相关的岗位比例超过了旅游岗位的就业数量,表明学生自主选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提高学生非旅游领域的就业能力。事实上学生的选课行为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岗位需求信息。由于该校旅游管理调剂生比较多(这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调剂生不一定对旅游专业发生兴趣,对该类学生必须要赋予他们自主选课的权利和自由,并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师因材施教,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 旅游就业岗位的集中度分析

在旅游就业岗位的12个毕业生中,从事旅行社工作9个,占75%;从事饭店业工作2个,占16.67%;从事旅游营销策划工作1个,占8.33%;而餐饮、景区、购物、娱乐、交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就业人数均为零。可见,旅游岗位的就业主要集中在旅行社,这可能与该校现行的课程体系有关。该校旅游专业课程主要偏重于旅行社和饭店宾馆,未设置与餐饮业、景区业、购物业、娱乐业、交通业等相关课程。宾馆就业的比率低表明教学与实践的脱离。2009年的旅游专业学生在海天酒店实习过程中,部分实习生对酒店业务的认知几乎空白,甚至出现了“大学生不应该刷马桶”等幼稚言论。

3 相关岗位和无关岗位分析

相关岗位就业的就业结构,数据显示教育岗位是毕业生的优势就业领域,就业量较大,这与该校长期设置与师范教育相关的系列课程有关,应该说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响应。应届生考研继续深造的也有一定占比,但受研究生就业预期和培养质量预期的影响,该比重趋于变小。受云南通道建设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事非旅游服务领域和商务贸易的毕业生有增加趋势。技术类岗位出现零的突破,但财务和会计类岗位就业明显低于学校预期,这反映了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不扎实。

旅游无关岗位就业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政府的部门机关,以及机电、电器和建材行业。前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追求稳定、名誉和福利的倾向,而后者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并无明确的信息暗示。

(二)网络端口监测

通过百度搜索,《今后几年具有热门就业岗位 需求的产业一览》中包含了旅游业、餐饮业、宾馆业、娱乐业,这四个产业是旅游业中重要的子行业,其旅游岗位需求旺盛符合业界预期,但学校和社会对娱乐业的就业相对忽视。

通过中国就业网查询,两个月以内对酒店和餐饮业需求的岗位数为148个,旅行社为9个,娱乐为53个。总职位需求数为1169个,旅游业岗位需求210个,占需求总量的17.96%。可见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规模并不小,而且对酒店和餐饮业的需求量相当大。

通过60位专家对上海十大热门职业进行预测,其中与旅游相关的休闲职业被专家选中率为88%,位居十大热门专业的第2位;而会展被选中率为39.2%,位居15位。其中休闲职业中主要涉及都市旅游、邮轮、游艇制造、郊区休闲、都市娱乐等。上海的职业信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领先性,因此对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三)旅游业态端口监测

通过对中国旅游业态的监测,特别是新业态的监测表明:一是旅游智业(包括旅游咨询、策划、规划)对旅游毕业生的需求增加,目前全国相关旅游智业类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二是旅游技术与工程类就业岗位对旅游毕业生需求的增加,随着全国各地旅游景区景点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期的来临,对于旅游景区景点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工程人员存在较大缺口。三是高端休闲类就业岗位对旅游毕业生的需求增加,比如高尔夫、SPA、养生等。但这些新兴的旅游业态找不到对口的毕业生,相关院校也缺乏对应的专业设置。四是高级营养美食类专业人才,随着中国餐饮企业的高级化,高档饭店等增加了对营养师等职位的需求。

(四)旅游组织机构端口监测

通过对云南省行业管理处、云南省文山州旅游局、砚山县旅游局、海天酒店人事部、温泉协会、餐饮协会等机构相关负责人的访谈,综合各方信息,旅游组织机构对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一是高层旅游管理者;二是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与运作人才;三是懂得旅游资本运营的旅游金融和财务管理人才:四是高层次旅游设计和规划人才。旅游组织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有两个特征,一是要求受教育层次较高,二是对技术和专业的要求较为苛刻。但旅游组织机构提供的待遇相对较高,工作也较为稳定。高校毕业生经过若干年历练之后才有可能获取该类职位。而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工程技术类人才;二是中高层管理者,尤其是酒店面临整体就业人员素质偏低,本科以上的人才无法储备等问题;三是与产业规模匹配的特色和特种专业人才,比如SPA人才和高尔夫人才。

四、响应社会需求的动态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监测与评估信息,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加“社会需求响应课程模块”。旅游专业动态课程体系包括四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响应社会需求课程模块。这种设计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和职业期望;也表达了学生的自我兴趣需求和自主选择自由。

(一)基础课程模块

按照教育部对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要求,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9门。根据2008年监测数据,学校在此模块中首先应相对突出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以利于学生考研和转专业方向。其次应加强统计学和会计学等技术性基础学科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在统计、财务和会计岗位的就业能力。目前,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毕业生在这些领域的就业能力极差,仅有1位毕业生获得会计岗位。

(二)专业课程模块

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11门课程。从2008年多端口监测到的岗位信息来看,应该强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规划与管理、旅行社管理,目前云南民族大学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虽然很好,但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实践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外置”相当重要。

(三)选修课程模块

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选修课程模块包括17门,但根据学分要求,学生只能从中选择7门次。特色模块课程其实质为研究类课程,对就业的响应能力较弱;兴趣模块对就业具有一定的响应性,但也日趋老化,滞后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学校应该建议学生选择响应需求的课程,并强化这些课程的建设以及新课程的培育与更新。

(四)社会需求响应课程模块

社会需求响应课程模块是本文尝试的一个创新。针对本次旅游岗位需求与监测结果,旅游管理专业至少可以新增以下7门课程。

社会需求响应课程模块中课程较多的时候,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区域需求规模以及建设难易程度,对这些课程进行筛选和建设。要注重新增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该模块课程的建设可通过对原有专业进行课程调整,沉淀积累办学资源与经验,节约成本,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外部资源,包括业界和政府资源。必要时候可以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以解决资金、师资和可进人性等瓶颈问题。综合云南周边旅游专业的定位和旅游需求规模,建议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比较可行的是旅游技术与工程、美食与营养两门课程的建设。这两门课程的建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可以确立其未来的核心竞争能力。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近年来湖南的旅游收益及地位总是徘徊在全国十六、七位之间,不但末挤身于全国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列,与周边的湖北、江西、广东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我省的产品、区位和资源在全国各省市中占据着相当的优势,为什么还落后这么一大截呢?旅游人才的短缺是我省旅游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只有了解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本行业的内在心理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时期对湖南省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概况

2010年3月至5月,根据《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湘潭大学旅游系、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工业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张家界)等毕业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总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4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202人,占48.1%;女生218人,占79.8%。专科52人,占12.4%;本科368人,占87.6%;调查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旅游专业毕业生对就业的认识

在对待旅游行业的发展态度上,75%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一行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或者非常有前景,但是在回答毕业以后是否会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时,只有17.4%的受调查者表示较愿意进入这一行业,其中认为自己非常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7.4%。为了进一步分析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相专业的心理根源,笔者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求稳定心理、求平安心理、求高薪心理等方面进行。

(二)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

1、求稳定心理

旅游专业的学生住往在大一时就已在积极准备考导游证,一旦拿到了导游资格证,他们就会联系各个旅游社,在课余或节假日时从事兼职的导游工作,这时的她(他)们很高兴既可以免费游览还可以挣导服费,可二、三年以后(她)他们毕业时已经渐渐厌倦这种东奔西跑的工作,更渴望有一种稳定、轻松的工作。可见,求稳心理成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择业的重要特征。

2、求安全心理

作为旅游从业人员,需长期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和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打交道,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生长在和平盛世的时代,安全舒适的环境成了寻找工作的首选之一。

3、求高薪心理

旅游从业人员首先是服务人员,但却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如要有较好的形象,要有专业的旅游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据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生存状态分析》显示:旅游旅馆餐饮服务业(其中包含酒店专业)排在第八名,毕业后半年的月平均收入仅为1615元,这在当今物价飞涨和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求高薪是大学毕业生普遍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政府的宏观因素

政府的就业政策与就业指导等等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应届的高校毕业生。一些热门职业与岗位出现往往与政府的宣传与鼓励政策息息相关,如湖南省2010年大力推行“大学生考村官政策”,对当村官的大学生不仅仅有生活上的补贴,还有保险、住宿、福利待遇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实吸引了很大一批湖南的应届的高校毕业生,而旅游业作为企业在劳保福利等方面相对削减许多甚至没有,这也注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会倾向于事业、行政等单位。

(二)社会因素

受社会世俗的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旅游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作为服务员必须恭恭敬敬的为客人服务,对客人要尊重,这是服务职业的定位。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对他们呼来唤去,导致许多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随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对于阅历尚浅、人生观尚末确立、鉴别和抵御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来说,心理上无法适从。

(三)个人认知因素

个人认知因素包括对专业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少学生入学选择旅游专业是觉得当导游可以免费旅游,能开阔眼界,入学初期他们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范围及服务性质认识是相当不清晰的,他们无法将“旅游产品”与“为客人提供周全的服务”联系在一起。几年后,当他们临近毕业时,对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又难以承受,甚至想放弃。

四、解决心理问题对策

(一)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也是自我完善的动力。通过对自身潜能、人格的评价,可以对改变个体形象和个性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帮助专科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这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二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要将专科教育定位于就业导向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同时学校应优化组合自身教育资源,结合办学方向,形成成人旅游专业教育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办学特色。

(三)结合行业特点,进行职前就业心理指导

旅游行业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最关注的是业内的各种岗位,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不排除,将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因此就业心理指导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常建坤.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职学校也迎来了相应的改革,从而使得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随之产生。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到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了,对于精神、文化追求也就越来越高,由此引发了当前社会旅游热的现象。旅游热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专业的教学的进步。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快地接触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率高,就业前景较好,但当前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道德素质等。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着许多急需改变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当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很多老师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难教,最主要的原因就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成绩较差,无法进入一个好的高中,从而走上了尽快进入社会,踏入职场的中职道路。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在学习中能够有充分的自由,最好是老师不管他们,他们也不来学习,最后拿了毕业证就业,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到齐。另一方面,学生在入学前选择旅游专业无非是两个原因,首先是旅游类专业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就业率也较高;其次是部分学生自己喜欢旅游,愿意从事旅游类相关事业。但事实上,喜欢旅游和喜欢旅游专业的课程是不能够联系起来的,很多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前信心满满,上课之后对旅游专业就失去了兴趣,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二)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文化知识与其他本科类学校的学生相比也有所差距,所以他在就业过程中,除了比其他毕业生更年轻外,几乎没有优势,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应届毕业生。对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提高就业优势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因此,为了提升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学校来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给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只有学生在校期间就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毕业之后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在当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忽略了这点,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毕业之后面临工作岗位一头雾水,这让中职学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三)学生缺乏职业意识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会更早进入社会,更早地接触工作,而当他们接触工作时,其他同龄人还在校园里学习,这就是中职学生最大的优势,他们以更年轻的姿态进入职场,尤其是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就业相对更简单,基本上还没毕业就已经找好了工作。但中职学生年轻化的优势同时也是他们的劣势,毕业学生年轻,就说明他们有足够的朝气,他们的未来就有很多种可能,但实际上,刚毕业的学生太年轻,他们的思想就还停留在学生阶段,他们会把自己当成学生而不是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这就导致在工作中会经常犯错。

二、对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建议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差,而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和初衷是提升就业技能,所以中职学校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行补习几乎不可能。因此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就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运用和普通高中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教学模式,最可取的就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学习才会充满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变得更加主动,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二)加强校企联合,提供实践机会

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本科大学的学生甚至是高职大学的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劣势,但这也并不是说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中就一定会失败,事实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很容易,这就是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社会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中职学校相关部门应该联系相关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签署相关的协议,由学校提供人才,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这样的做法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学校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而企业也不愁招不到人,学校可以直接提供实习生和毕业生。加强校企联合是当前很多中职学校都会采取的做法,且效果较好,如果一所中职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部分有合作的企业的实习岗位,这所学校的就业率就会更高,学校的声誉也会更好。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社会较早,同龄人还在高中或大学学习时,他们就已经进入社会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因为太过年轻导致了他们缺乏职业意识,没有树立正确职业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意识,主要的做法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态,让学生时刻记住自己已经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职场人,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进入职场之后不以学生的心态看待问题。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教育;教学法;课程设计

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教育亦迅速发展,最近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表明,中国的旅游教育机构发展迅速,总数从2001年的1152所增加到2008年的1775所,专业数量从2001年的311个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810个,但是不管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认为中国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尚未满足[1]。在学术文献中,针对旅游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得到的共识是:旅游专业数量表面充足与实际旅游人才培养不足,其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计问题[2-4]。中国核心旅游专业期刊《旅游学刊》已经连续多年刊发了旅游教育专刊,其中课程设计相关的话题是讨论最为广泛的一个议题,但是这些旅游课程设计的文章多为思辨性的描述文章,尽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缺少扎实的实证调查,所以对中国旅游教育中的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确有必要。本研究具体探讨中国大学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构成与设计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调查开发旅游本科课程面临的问题;比较中国不同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计划,识别中国旅游本科课程在目标、内容与构成方面的异同;为中国旅游本科课程将来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三、结论与启示

中国旅游本科课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缺乏与学科地位问题,它需要大学与旅游业之间有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当前中国的旅游本科课程是现有政策规定与资源的产物,因而这种课程仅仅反映了教育政策的趋向与教育者对外部环境的了解,而不是实际开设效果。目前为止中国学术界对旅游学科的核心知识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对旅游学科核心知识缺少共识可能是旅游课程之间有巨大差异的直接原因,也影响旅游专业培养规格的连贯性。由于中国各地区域差异明显,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得也各有不同,专业之间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能够使专业较好地适应各个区域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各具特色的旅游专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

从文献与上述讨论得出几点启发与建议:政府方面,建议下放课程设计的主导权,给大学自设计更灵活的课程来响应旅游业需求与变化;同时要给旅游教育特别是旅游高等教育更多的资源,加大旅游教育的研究投入将会提高旅游教育品质,最终提供给旅游业更优良的人力资源。旅游教育机构方面,建议考虑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与旅游教育认证;成立旅游教育顾问委员会,推动旅游业对旅游教育的参与,增加旅游教育机构与旅游业密切沟通的机会。旅游产业方面,要考虑平衡社会责任感与生产效率,那些业界知名人士应积极介入旅游教育事业,担当起其社会角色,建立一个好的公司形象。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朱峰.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 30 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08,23(5):13-17.

[2] Gu, H., Hobson, P.The dragon is ro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ospitality & event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Education, 2008. 20(1): 20-29.

[3] Xiao, H.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4(2): 68 - 72.

[4] Lam, T. , Xiao ,H.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 12(5): 291-295.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9

关键字:行业背景;教学;管理;就业

TB1-4

我校旅游服沼牍芾恚客运)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8年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招收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校的办学特点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办出专业的特色,实现了旅游业与铁路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构建“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三个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行业背景

1.旅游企业人才市场调查

“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2014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7.04百万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后,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幅较大。这种大幅增长趋势说明新疆的旅游产业正在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迈进。

“十三五”期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使新疆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疆旅游业也乘此东风迈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对口支援力度加大,旅游援疆效应初显;旅游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力度加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铁路客运人才需求

根据《新疆“十三五”城际铁路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将成“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戏。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区,是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国际物流港和装备制造基地,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投资130亿元(占“十一五”到“十三五”总投资的10%),建设新线1250公里。

截止到2016年4月,铁路项目已完成投资370.97亿元。建成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克拉玛依至塔城铁路,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项目。积极争取将乌鲁木齐至伊宁至霍尔果斯口岸高速铁路、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等1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这些铁路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两大通道,提升中通道的通行能力。到2020年,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5426.8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和90%的县级城镇。

据调查,仅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段每年因岗位调整、自然减员等原因需补员人数近800人,每新增开一对列车,需增加列车服务人员400人。

以上旅游业和铁路客运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铁路部门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也为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将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新疆旅游业和铁路运输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管理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管理也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结合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管理的特色。

1.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目前,中职生农村生源比重高,据调查,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学生70%以上都来自农村,不仅如此,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仅生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二是虽然生源整体经济状况较差,但个体上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三是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相比较为朴实,吃苦精神好,这也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特别受企业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1)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我校旅游服务(客运)专业把学生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女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放在学生管理的突出位置;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平台,如成立学生社团,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二是建立学生建议信息反馈及其激励制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管理关注细节。由于前面谈到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管理很注重细节的管理,例如:生活过程中,自己内务的整理,卫生的清洁等;学习过程中,对于时间观念的强化,学习方法的把握;业余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至于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方面的问题。总之,学生管理过程中,抓好细节,是为了指导更加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将校企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而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总想去管人,而不想如何去服务。有时候,看似被学生服从了,但心里很不服气,这种管理效果是很差的,原因是物极必反。以现代的管理思维来理解“管理”,可以把“理”的概念理解为理解别人,理顺关系,在这里“理”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生也是需要被老师尊重的。

二、教学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旅游服务,铁路旅客运输的用工需求,⒀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并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 即:

见习先入(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顶岗实习

“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介绍

1.见习先入(认知实习):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训,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酒店(或者客运段)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或者客运段)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酒店锻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在旅游旺季,把学生送入酒店,严格按照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将实际操作带入酒店进行实施并考核。同时,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挂职,为成为“一体化”教师奠定基础。

3.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将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习,让学生与相关企业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2.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课程的理论讲授内容,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就业特色

自2008年至今,学校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定岗实习就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我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据调查:2008-2014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称职率分别为95.1%、95.31%、95.66%;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为:组织纪律性较好、肯吃苦、求上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近三年,安排在铁路客车上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以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得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处的高度评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下是我校旅游管理(客运)专业2012―2016年毕业(实习)生分配情况: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导航.毕结礼 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10年4月中国统计年鉴2015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10

关键词:麦可思报告;实践能力;就业能力;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其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发展对毕业生需求的增长,日趋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而至。2013年全国有699万应届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赶集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

伴随着大学毕业就业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总体上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中国旅游产业的高速扩张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进而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一、麦可思(2012)调研数据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指标构成

本研究采用麦可思的就业能力指标构,分为两个纬度:就业状况评价和能力与知识,其中,就业状况评价有六个衡量指标(非失业率、现状满意度、收入分析、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离职分析),能力与知识纬度由3个指标构成,分别为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和价值观提升。

(2)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评价

根据河南城建学院麦可思报告(2012),归纳、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1)就业现状满意度分析:2011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5%,高于我校平均水平和全国211院校的54%,在我校37个专业中处于第3位,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现状的满意度水平处于较高地位;

(2)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平均月收入3235元,高于本校平均月收入2929元,略低于全国211院校的平均月收入3628元;

(3)专业的相关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度为41%,低于本校的平均水平78%,和全国211院校的专业相关度69%,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专业的相关度相对较低;

表1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一览表

(4)职业期待吻合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2%,与本校的平均水平42%以及和全国211院校的43%持平,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职业期待比较符合整体水平;

(5)非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非失业率是100%,在我校37个专业中处于第1位,高于全国211院校的93.2%的就业率和本校的平均水平96.1%,领先于河南省和全国其他专业的就业水平;

(6)半年内的离职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27%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19%,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离职率相对较高;

(7)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分析:旅游管理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52%,低于学校平均水平68%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7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母校的认同度较低;

(8)母校满意度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对母校的满意度为63%,高于学校平均水平91%和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90%,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大学四年母校的培养比较满意;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评价

为了比较科学客观的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在调研设计的时候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重要程度、毕业时掌握的程度和工作要求掌握的程度作为对比研究。

其中,能力主要由管理能力和理解交流能力构成;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核心知识的构成设计为14个指标,分别代表14种核心知识的重要度(见表2)。

表2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核心知识"构成指标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和知识总体比较评价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遍低于工作要求水平和程度,学生大学四年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要求,有所侧重。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比较评价

(1)理解交流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理解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毕业时掌握的水平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距离企业要求的水平还有差距,毕业时掌握的水平比我校平均稍高。

(2)管理能力评价。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毕业时掌握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更加达不到重要性程度的要求,距离企业要求以及自身的认知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比较评价

(1)核心知识重要度排序。目标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知识重要性排序调研结果参见表3,销售营销知识排在第一位,心理学知识位居第2位,外国语知识位列倒数第1位。

表3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知识排序

核心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排序 全校平均排序

销售与营销知识 1 2

心理学知识 2 3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知识 3 7

财务管理能力 4 1

人事与人力资源知识 5 4

…… …… ……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11

【论文摘要】旅游英语专业是伴随着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兴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竞争的压力。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610万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旅游英语专业为新兴专业,我国入境和出境旅游为朝阳产业,用工需求还有一定缺口。但随着英语专业、旅游专业等相近专业毕业生的挤入竞争,并随着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会变得十分激烈。2009年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在92%以上,但就业市场也暴露出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学生和院校高度重视。一是女生比男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二是热情、开朗、健谈、举止大方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身体条件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四是知识面广、多技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1、联系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配备“双师型”教师。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具有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学院每年可选派1—2名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同样,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求他们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聘请一些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且英语较好的从业人员(如资深的涉外导游,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为兼职教师。学校把他们请进来,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编写和选用教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课程,将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技能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原则。教材编写和选用上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地说,针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总体上英语基础较差,学制较短,就业岗位层次不高的特点,教材编写应体现语言知识低起点、教学数量少而精、教学内容专业化的原则。学习内容涉及相关法律、礼仪、英语运用、管理、计算机信息处理、历史文化等。

(3)提高综合技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成为既能够熟练应用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旅游、导游实用技能,又具有组织活动能力,能胜任导游翻译、领队、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测试标准并对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本专业的资格证书主要有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证(中文或英语),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考取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证、全国商务秘书证、机动车驾驶证等,掌握了综合技能,就具有了就业和工作的竞争力。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学院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意识,不要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所谓的“白领”工作。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目前,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从而最终实现就业。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及时向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并向社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就业情况和职业适应情况,并结合大量的社会市场调查,适时,适度地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以提高教育效益,让培养的学生能够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报名来校就读的学生就越多,学校的生源质量好转,整个教学,就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旅游英语专业是外语系的新兴专业,其教学理念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导游服务为培养方向。随着越来越多院校开设此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就业竞争也会不断加剧。因此,居安思危,尽早采取必要措施,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保证该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旅行毕业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地方高校 旅游管理 毕业设计 产学研结合

一、湖南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情况

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之一。它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趋势。旅游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年轻的教育门类,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它的职业特性促使其应更加明确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逐步建立使旅游院校具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有效机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正是为了加强旅游院校同社会的广泛联系,让社会参与办学,实现旅游院校的科研面向旅游市场的办学新路子。我院专业产学研合作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了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相互提高的“互惠、多赢”的产学研合作目标。

第一,聘请行业权威专家、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员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指导。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设学术讲座,聘请专家参与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定期进行技能训练,与旅游企业合作,签订协议,共同培养人才,优先向合作企业提供优秀学生实习或工作。

第二,重视专业教学工作。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既有高校教授、行业部门主管领导及一线企业经理和技术能手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型教学基地建设方案,使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确保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学期均邀请有关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来校指导及作相关专题讲座。

第三,校企优势资源互补,战略合作提高竞争力。10多位行业权威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受聘为本专业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与区域内珠海昌安大酒店、长沙通程大酒店、衡阳雁城宾馆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拥有衡阳交通旅行社、邮政旅行社、阳光旅行社、青年旅行社、教育旅行社、回雁峰景区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第四,加强专业师资培养。每年选送1名骨干教师到国内一流旅游学院进行一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二、“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步骤

“产学研结合”中的“产”注重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外,还可以发现和解决生产经营中一系列问题,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要反映时代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和适用性,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效果及其可推广性,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知识传授的高效、便捷。“研”则强调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选题面向社会经济实际,特别是企业的应用性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产学研一体化层面上与社会经济的密切整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机制,使教育教学系统的创新功能得以实现。为更好地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建设与专业培养计划相配套的实习基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创办经济实体。

1、确定试点学科和试点课题。把旅游管理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毕业班进行试点,并制定了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标准。一是选题要符合旅游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二是选题要突出实践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科研、生产的结合,具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开拓性;三是选题应是旅游管理领域刚刚出现的新课题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四是选题具有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根据质量标准,我们确定了“衡阳市湘江沿岸红光带建设”、“衡阳市雁城宾馆餐饮管理系统”等若干个选题作此次试点课题。这些选题都来自于实践应用研究项目,也是指导教师在研的课题,产学研结合特点明显,能形成阶段性成果,有利于转变为生产力,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2、人员组织。各试点专业公布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试点题目以及每个选题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具体的任务;学生自主申报,选择题目和指导教师,导师在申报的学生中择优选用。试点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位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阶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

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积极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与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综合基地。产学研综合基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实践和科研的条件,目前许多旅游院校都与旅行社、饭店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而言,产学研三结合的形式主要是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和特定的选题内容进行的三结合形式,如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等。通过这次试点,我们已与珠海昌安大酒店、长沙通程大酒店、衡阳雁城宾馆、衡阳华天大酒店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毕业生也深受欢迎。

2、选好合作伙伴,完善组织。产学研结合建设的好坏,是否有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的领导要有改革意识,有远见,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观念,要尊重教育,同时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是否具有三结合的必要条件。一般选择大中型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因为双方的互补性很强,互惠性也更能体现。现在一些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信誉差,亏损严重,不宜作为合作伙伴。此外,产学研合作项目要有选择性,有竞争力,与学校学科方向和科研优势比较一致,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产学研结合是跨出教育系统范围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需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协同加强领导,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高校及企业以有力支持,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中的矛盾和困难。

4、切合企业需要,融入职业技术,开展毕业设计。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使得旅游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的要求具时段性特征,而这种特征与学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性相矛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院坚持切合企业需要,融人职业技术,开展毕业设计。在实践中,以当地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为切入点,积极主动谋求互利合作。衡阳拥有南岳寿文化节、耒阳蔡伦造纸文化旅游节、耒阳农耕文化旅游节、衡阳王船山文化节等重大旅游会展,而且是周期性会展。每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有学生以此为选题,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然,“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生双方都是挑战,因此,新模式既丰富了毕业设计内涵,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5、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保证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了智力支持。我院旅游管理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结构合理,队伍稳定,他们熟悉旅游管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业务熟练。指导教师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副高以上职称的占63%,其中有很多是硕士生导师。由本校专职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的课程达100%。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稳定的师资队伍,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保障。

总之,“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已取得前期成果。它能拓宽毕业设计选题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际课题,使学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就业实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一璜:世纪转换与成人教育工作者角色作用的发挥[J].中国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4).

[2] 伍栖、赵初元、杨子华:“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