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教学论文

新课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1-24 20:50:16

新课标教学论文

第1篇

(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在渗透情绪调控能力时,有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了当前学生当前年龄段所会出现的一些情绪问题,而没有注意到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缺乏了足够的针对性,而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采用的同一种模式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

(二)方式选择不当

在对学生进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时,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曾经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都偏向于用讲的方式,例如直接告诉学生们当遇到什么情况时应该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这样小学生也许仅仅只能够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而难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却难以很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绪。

二、解决改善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所遇到的问题的措施

(一)依托从教材,改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在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改善时,需要依托于教材和学科知识。因此,需要充分的对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情绪调节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并将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合到知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情绪调节的内容还是契机的把握都必须以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为支架。因此,需要对语文教材中响应的情绪调节教育资源进行挖掘,让学生们能够从小就养成来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就拿语文学科的内容来说,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中蕴含有相当丰富的情绪调节方面的资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多都是选材来自小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贴近。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寓言童话以及历史典故等无不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空间,更是为改善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例如在《钓鱼的启示》这一课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烦躁情绪控制调节方面的教育。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能够知道钓鱼需要耐心,同时还能够明白在做任何事时都需要戒骄戒躁。

(二)加强针对性

改善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需要具有应的针对性,需要注意到以下的几个方面:(1)针对学校的具体兴趣,主要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来源与学生的家庭情况;(2)针对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的具体特诊和现状,例如小学生的情绪理解、冲动行为等方面的内容;(3)针对小学生典型的情绪事件。

(三)将情绪控制渗透到教学之中

对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进行省头,角色效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角色效应,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作家、画家、导演、记者等)或作品人物的生活角色状态。而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作为“小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学”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小学生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这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担任与作品有关的“他角色”,或扮演起向往的特定角色,情况就大不一样,小学生就会不知不觉进入“生活状态”,打开作品的窗口,与作品中人物真诚对话,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中,开启创造的心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最常用的角色扮演方法有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角色扮演游戏。朗读是小学生最为重要的基本功。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任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多读少讲,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课文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以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文中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读出人们忧郁、悲伤、沉痛之感,在“父亲”发现儿子时要读出那种欢欣之感。从对课文的尽情朗读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父亲”的情绪变化的特征,其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自然地随之起伏,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增进对自己情绪的觉察、理解以及移情能力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自主创新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这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走进新课程,让教师用崭新的理念把心填满,让每个孩子抬起头走路,让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般的生命。

一、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

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三、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掌握?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教学《特殊的考试》时,我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建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一故事,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课文,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文中角色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通过表演,使学生理解到小熊?小猴?小狐狸只关注了自己卫生,而忽视周围的环境卫生?学生在活动中将本课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理解了,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感的材料。

五、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互动;学生;教师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积弊甚多,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老师们也积极地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实践。不过,从整体上说,语文课程仍较为封闭落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呆板僵化,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唯师唯书,缺乏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这导致学生语文素质与人格畸形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成长。语文老师所特有的诗情、激情、锐气和思想的活力,往往在这种僵化封闭而缺乏活力、缺少挑战的工作中被消磨殆尽,慢慢地丧失了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教越不会教”成了一种可悲的普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主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学缺乏互动。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张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那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互动如何实现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第一步。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都享有足够的表决权和话语权,都需要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才能将互动式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实现共同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沟通、探讨、总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速了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跳跃性的色彩的。在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且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师生在这个民主、和谐的氛围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必定会促进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致力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

二、引导自主探究

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新课标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

三、巧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之中,如果能不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里,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接受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融入进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四、鼓励讨论质疑

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的作用。这种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作文教学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乐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让学生快乐读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我班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成了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建立了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的阅读。目前,一股争读书、爱读书的氛围在我班已经初步形成。

二 让学生倾吐心声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谈心聊天室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进入,通过这个平台,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等,学生、家长、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三 加强训练让学生会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陈述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

1、写作方法的指导。在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方面,教师的导应该是指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审题、确定中心、收集材料、布局谋篇、动笔表述、修改加工等。教师应侧重讲清一般的基础理论和写作方法,力求浅显明白,让学生真正掌握,真正起到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方面,小学生在明确题意要求后,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中总结、概括出中心思想,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2 文本外知识的辅导。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课程课标》进一步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写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要涉及到自然、历史、生物、化学、社会、时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如果只把小学生关在课堂里,为文而文,单纯抓写作技巧,进行封闭式的训练,是写不好作文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小学生写作时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识的辅导。

四 让学生学写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我一向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真情。在一次写作中,我班的王婧琳同学就写出了《老师啊,您啥时微笑一下》这一针对性很强的习作,大胆地指出了我上课时总是阴沉着脸,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大胆地讲了真话,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真谛吗?

五 让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最后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这样的学生自由畅谈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把作文本放在班级内设置的作品展示台上,而不是由我带到办公室进行逐一修改,到下次作文时再把我的“成果”返还给学生,而是要求每个同学自找时间在下次写作文之前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欣赏一遍,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评改的积极性。

六 让学生感情升华

第5篇

关键词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探究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就必须注意教师、学生、课堂这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环节,用新的观念、方式方法、态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思考我们的问题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教师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富人情、人性、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也应是生动的、鲜活的、充满自由气息与个性色彩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凭借自己高超的业务水平和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巧妙地解示出语言文字其中的无穷韵味,引领学生挖掘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然而,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又是一门艺术,加之语文学科知识同有的一些特点,如“繁”“难”“偏”等,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非易事。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依然要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人手,即抓住教材、教法、练习,这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曙光就会可望又可及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法新

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打破教学常规的勇气,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勇于创新,用更巧妙的教法授课,丰富语文课堂教学,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种种教法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去年学校组织了多名教师到江苏洋思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大家回来后感触颇深,深感教法新的重要性,并纷纷改进自己,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提高。经过一年的努力,校内教师结合实际,创立了语文教学的“四中教学法”,它包括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互动,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巩固自测;课堂小结,知识拓展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体现“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深受学生的欢迎。一年来,校内已有三位语文老师运用此教法参加公开课比赛,都获得市一等奖,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也从原来名不见经传跃居全市前三名。除此以外,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也已逐渐普及。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学习电脑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共享等,发挥它的直观、简便、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把高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材精

精通教材是教师讲好一节课的基础,有此基础后,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曾记得自己上高中时,同学们都对当时的语文老师佩服至极。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一致的: “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看书,但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同学们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如今自己也从事了这一职业,才明白一名好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精通教材。而要精通教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无论结构还是主题都能了如指掌;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习题都必须理解准确、传授无误;能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也能恰如其分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课时不看教案或少看教案,也能有条不紊地讲写如流;没有语言杂乱无章、拖泥带水、错讲漏讲甚至“卡壳”现象。对于这些目标,说起来可能容易,但真正做到这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刻苦钻研、认真投入、广泛阅读,充实自己的能量。正如戏剧中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教师要做到教材精,也必须要做到“台上一节课,台下百夜功”。

三、练习好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这是歌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练习就是检查学生课堂接受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不应,随便让学生做题,而要在“好”上下功夫,要设计好难易适中,形式新颖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好练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练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设置的不是学生简单回答“是”与“不是”的题目,而是学生能愿意思考并能从中悟出道理的问题。其次,题目要多样。语文练习以问答为主,而近年的中考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写调查报告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变化,设计新题型,让语文练习常出常新,提高学生兴趣。另外,练习的设计也要有难度。在日常听课中,常发现教师设计的练习多以选择等简单题目为主,学生的答题正确性高,也有很高的积极性。但这种练习并不能满足语文学科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语文中“听说读写”的目标,只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才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要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堂

“新课标”理论的提出,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第7篇

一、人文、人文教育及数学教学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对社会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简单的说,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其本身而言就包含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特征,而这种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增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一)让情感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可以沟通反馈信息,而且还可以令学生亲其身信其道,产生教育的想亲和力,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切美好的东西总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受。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寓美于教,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数学美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奇异简洁,图形的对称相似,整个理论的和谐统一等方面,数学教学中如能充分展示,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四、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教学 文化导入

当前形势下,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导入枯燥、导入时间过长以及中式英语导入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发挥其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入手,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的文化导入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文化知识认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策略,现论述如下。

一、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

从根本上来讲,教师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教学知识的最重要媒介,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等。所以当前形势下,学校要想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需重视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导入活动。首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其需具备高水平的文化修养与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此种文化知识与思想意识科学传授给班级学生,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内化,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课堂知识积累,提高其语言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其次,高中英语教师还需具备利于英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英语知识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再次,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充实自己,在空闲时间多涉猎和学习中外文化,以增强自身中西方文化素养,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担负起导入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

二、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均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西方文化讲解,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导入,易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甚至理解错误,或发生中西方文化混淆运用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当前环境下,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和渗透中国文化,则需要科学对比中西方文化,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包含多项内容,如语音知识、词汇、汉语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先向学生讲解和展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增强其对两种差异性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英语单词“moon”,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的脑海中所反映出的联想和意象均不相同,在中国人眼里该词代表着“中秋团圆”、“嫦娥奔月”等,而在西方人眼中则表示“登月”、“太空飞行”等;又比如,“New year Eve”可使中国人联想大年三十全家团圆的情景,而西方人却并不存在这种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增强文化渗透效果

一般来讲,若学生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英语的,所以,教师应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余,鼓励学生将课下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的不足。当前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无论是网络,还是电视,都可以为其英语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所以,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阅读一些双语杂志或者观看一些电视节目等,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双语报纸,使其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的电视节目,比如汉语桥等,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极为有益。另外,双语报刊和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课堂文化导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视文化导入工作,主要可从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于课堂教学中开展文化导入活动,合理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以增强文化导入和渗透效果,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语文

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的德育,也应善于借助各种媒介,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情境,营造德育氛围。例如《安塞腰鼓》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读完之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接着,让学生再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之后提问:你又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进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课文解读中渗透德育意识

解读每篇课文,都应当有一个相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弄清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观点,对生活的看法等)。现在我们学习它,必须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学习它的现实意义。只有如此,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投入在教育教学中,我总是适时适当地把课文中隐藏的积极的德育因素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出来。结合学生进行相关联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指导学生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结合学生实际,笔者组织他们以“《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我学到的”为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学了这课书,白求恩大夫对同志的态度深深地教育了我,我感觉到自己太渺小,太自私。对别人关心太少,对同学关心得太少,对自己却想得太多,以后一定要改掉这种不良的品质。”有的说:“学了这篇文章,我把自己和白求恩大夫一比,真是惭愧万分,他是加拿大人来到中国,工作尚且这样负责任,他是为别的国家做事啊!而我,是个中国人.努力学习就是我现在的工作,我却马马虎虎的,得过且过,这样下去肯定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建设人才,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力争将来能多为人类做点事情。”有的说:“学了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白求恩医生的医疗技术相当精湛了,但他还精益求精,而我呢?学习往往不求甚解,总是希图蒙混过关,和他一比.我显得真有点不要脸。以后一定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的确,经过这次讨论后,有的同学的思想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三、扩大德育视野,利用课外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给予引导,同时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阅渎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一些文艺理论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四、树立自尊自信,利用古今

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中罔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这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如学习《登上地球之巅》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如此,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中,更要使德育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去挖掘文本的情感源、比较相关素材的不同点、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丁淑娟.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调查分析

 

一、引言

2004年,为了促进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顺利完成,教育部下发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贴近中小学,贴近新课程改革第一线,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切实贯彻教育部的思想,认真解决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论文格式,河北省邢台学院着手对邢台几所重点中学教师开展培训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邢台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金华中学等颇有影响力的中学。本论文旨在分析与解决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中学教师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从而为加强地方院校英语新课程师资培训,极大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做铺垫。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调查本省地方中学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现状;(2)了解中学教师是否参加过新课标的培训情况,分析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状况,根据目前教师对新课标的掌握,来明晰其教学水平及能力;(3)研究和分析本省地方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新课标具体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切实的解决方案。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二十中学、金华中学、南和中学这五所中学的在职英语教师,共131人,其中男64人,占49%,女67人,占51%。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职称等级,不同层次的教师,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了自编问卷调查表《河北省中学英语教师培训调查问卷》,其中设计了总共六大部分,包括教师基本情况、培训认识及动机、培训模式及内容、培训者所遇到的困难、对新课标的理解及教学应用、教师的科研情况等方面。本问卷合计共三十个调查项目,问卷设计采用了结构问卷后加非结构问题的形式,以便分析问卷时更科学、准确、合理。此问卷于2011年1月-2011年4月期间向调查对象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31份论文格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参加调查教师的资历结构

参加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共分7个项目,列表如下:

 

调查项目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64

48.9

67

51.1

年龄

20——30

32

24.4

30——40

90

68.7

40——50

9

6.9

50——60

教龄

5年以下

48

36.6

6——10年

58

44.3

11——20年

24

18.3

20年以上

1

0.8

职称

中教三级

中教二级

15

11.5

中教一级

58

44.3

中教高级

58

44.3

类别

专职教师

130

99.2

转岗教师

兼职教师

1

0.8

专业

英语专业

130

99.2

非英语专业

1

0.8

学历

 

 

第一学历

中师

专科

77

58.8

本科

54

41.2

现有学历

中师

专科

本科

第11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高中数学新教材已诞生并试用了几年。它的编排体系、富有弹性的结构、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也适合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从三大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导思想新理念新思维

高中数学新教材已经试用了几年并取得了最初的认可,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仍有一些教师无视新教材的变化,教学方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还是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讲授,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变动内容与主导思想

高中数学新课改增删了许多内容,如增加了平面向量、线性规划、空间向量、概率与统计、数列与函数的极限、导数与微分、算法等;删除了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反三角函数、参数方程与极坐标,弱化了立体几何中的公理体系。这些内容的变动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开发其数学思维能力,它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高中数学知识点的增删更换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用数学与应用型数学占据重要的位置。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是学生有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新课改体现新理念

本套新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全盘考虑,关注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想更好地运用新教材必须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把重点培养部分学生变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树立个性化的思维,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我们要使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还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满足其需要和层次的个性化素材。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地深化。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要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积极奋进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目标是组织学生善于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要事先设计好学习方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能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新理念,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总之,数学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是教师适应新课程、新教法的过程,也是学生开拓新理念新思维的过程。

三、数学新课改锻炼数学新思维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它可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大量存在,感受到发现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问题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新思维。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为核心。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构成了数学教学课程资源的根本要素。数学模型是中学数学的问题情境的典型表征形态。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意和亮点,但是结果错误了的时候,教师应淡化其错误的结果,而应对其创意和亮点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真实世界,从而取得知识经验,在参与投入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对真实世界的多重感觉增进对数学的思考、理解和符号把握的能力,也可以在参与投入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独立思考的态度。此外,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培养和发展其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倡学生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上,而应该落到实处。我们要把握教材的变动内容与主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理念、新教法,锻炼学生的数学新思维,从而真正地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数学爱好者。

第12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美学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备课,课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调动一切教学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到美术学习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评论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对美术评论有认识误区,认为不是学生学习范畴内的事情,与学生没有交集,是专业美术评论家的事。事实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术作品,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和认知。美术教师就应准确抓住学生的实际感受,作为认识和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完成对美术的欣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各个行业永恒的主题,艺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其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最具张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对新事物很敏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满热情,勇于探索。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激发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并为其思维能力无拘无束的发挥创造环境。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美术表达的冲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准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角发现和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如在讲美术造型时,我让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个造型作品,下次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公开评选优秀作品。结果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带来的作品花样繁多,一个个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制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初中生之手;有的作品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了不小的进步。

三、新课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必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密切配合,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结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献计献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锻炼了发现、分析、思考、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先呈现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说出该小组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总结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再如,在美术制作课上,教师先布置任务的主题,然后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他们制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后组织同学们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让大家评选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潜力,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的情境中,经常会有惊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实践者、探索者。在教授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孟薇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