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22 23:40:03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邓先民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我的认识

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实践,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取支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

新学生观念,通过实践,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二、以后的工作

1.挖掘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可改以来,我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为上好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2.充分展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则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

3.反馈检测

落实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在知识掌握或口语表达方面的不足,并及时补充讲解。

第2篇

二天半的时间,我们分别听取了xx学院魏院长、袁教授、李博士有关教师师德、做新型教师、教师倦怠与心理调适几个方面的内容。他们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分析了当前课改下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新型的教师。他们的话字字如针,钻进我的耳里,又句句似锤,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下面就此谈谈自己学习的

第3篇

教师培训 策略 参与式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涵盖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从教学方式到教育技能,从课程评价到课程资源开发,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与实践的交替运动中逐渐达到驾轻就熟,不断完善的境界。那么教师培训的内容、策略等都要着眼于教师终身学习、自我更新,使教师真正融入培训,以参与培训的教师为主体,以发展教师的能力为目的。

2.参与式教师培训与新要求契合

参与式教师培训提供了教师参与的氛围,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和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培训实践,这种倡导教师亲自体会、主动参与的培训方式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校的县级教师培训,主要有小学的学科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等,那么培训者在这几天的培训中,怎样才能让参训的教师有所收获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让教师参与培训,在一次小学教师关于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教学模式,我设计了10个题目,内容有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将参训的教师分成了八个小组,让各小组抽签决定题目和上台交流的顺序,然后各小组做准备。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有个小组的老师就问我,说他们小组的方案己定了,但是可以让他们小组的两个老师出去下吗?我同意了。经过准备,教师们开始上台进行交流了,那个小组的成员又悄悄地对我说,能不能把他们小组的顺序往后推一下?第一次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心中的确也没底,虽然不知两个老师出去具体做什么,但我也只能大胆地说行,就把他们小组放到了最后。〗老师们的交流活动顺利地进行着,有的在当老师,有的就当学生,课堂气氛很好,也很活跃,大家都参与进来了。但我在想那两个老师能不能及时赶到呢?就在我担心的时候,两个老师满头大汗的,手里还提着些东西悄悄进了教室。还好,赶上了他们小组的表演,我悬着的心放下了。轮到他们小组表演了,我好奇的看着,一个女老师走上讲台,手里抱着一个纸箱,然后让一个朦着眼的老师上来,让他摸一摸箱里的东西,说一说它的形状,闻一闻味道,猜一猜摸到的东西是什么?哦,原来纸箱里放了几个苹果。接着上课的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画苹果!”

这个小组的教学设计,给参训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给我们培训的课堂增加了很多色彩,充分展现了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老师们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上街去买了苹果,准备了纸箱,朦眼睛的布),给我们的教师培训带来了精彩的回顾,成了我最难忘的一课。老师们也说,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培训,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让他们对新课程的理念、上课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到引领作用。也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自我的提升,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现在教育的现状。

三、参与式教师培训的作用

(一)对培训而言

1.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绩效

参与式教师培训通过实施各种策略,让教师在培训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真正感觉到通过培训而提升自己,并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培训的绩效。

2.有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资源

培训资源是培训中利用的一切资源的总称。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重培训教材、设备等有形化资源,而对各种策略,以及教师本身丰富的个人经验等无形的资源则关注和积累不够。在参与式教师培训中,想要得到教师参与的效果,各种策略的设计实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结合教师的实际经验,这样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培训资源,除此之外,教师的反思、交流,讨论等也是丰富资源。在培训中主讲教师与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成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对参训教师而言

1.促进教师合作学习,参与式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广泛交流,不同意见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形成新的知识,新的看法,体会分享的快乐,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小组凝聚力和对小组的归属感,进而增加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2.促进教师全面参与培训

在参与式教师培训中,实施的各种策略是为了保证教师可以全身心参与到培训中来,通过教师自身的思考,与小组内、小组间,以及培训者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成为培训真正的主人。

2.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以人为本教育观”、“合作精神”、“探究创新”在参与式教师培训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参与式教师培训真正的以教师为中心,对教师的合作精神和反思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参与式教师培训中,将教师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并给予应用的重视,做到了真正将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3.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而要改变目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的关键是改变教师。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改善教师参与的能力与技巧,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师培训做出改革,而参与式教师培训与新课改的思路不谋而合,在培训中体验各种参与策略,对教师使用新课程改革有促进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59-03

课程改革不仅是一个认知问题、文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问题、情绪问题,身处课程改革漩涡中的教师,其深藏于内心深处细微的情绪,一定会与变革的许多具体行为紧密相连。因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果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参与进来,那么教师的情感因素必须得到关注。

一、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反应

实施课程改革,必然会打破教师原有的格局和维持的稳定,意味着教师须重新定位和改变旧有的行为,这样的变化显然会导致教师情绪状态的变化。那么,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会有哪些情绪反应呢?

(一)积极参与的兴奋型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出于对旧教育体制和教育秩序的不满,并期待改革现有的教育弊端,他们会充满憧憬并积极投入课程改革,情绪反应处于兴奋与喜悦状态。这一类教师所代表的群体,一般是学校里有较丰富的教学技艺、有超前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型教师,他们在教师群体中一般走在改革的前列,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兴奋型教师,心态积极,从容不迫,是引领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走出一条能促进自我更好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二)跟随大流的迷惘型

有部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无法理解到位,并担心影响自己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对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乐观,对改革充满了迷惘与困惑。这一类教师因为对改革的困惑和压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又容易产生挫败感,更让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失去热情和信心。但面对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这些教师又不能无视,所以改革过程中他们一般都是目标不清,跟随大流,对整个改革过程处于观望和摇摆的状态。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师群体,他们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暧昧不清,但是也不会明确反对或抗拒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也会服从大局,按照整体改革之路按章行事,是典型的随大流者。

(三)内心抗拒的怀疑型

新课程改革意味着要打破旧有的内容和秩序,这势必会冲击部分教师的利益和稳定,这就导致有部分教师怀疑和反对课程改革。改革需要重建秩序,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应对变化,这也使得部分安于稳定的教师本能地产生一种厌烦,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效果表示怀疑,对参与改革的老师冷嘲热讽,对改革过程中一些做法内心抗拒。所以,新课程改革中这一类教师走的还是老路子,面对新课程改革做样子演戏,课程实施中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化,用的是新教材,教学还是老思路,是一种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怀旧者、怀疑者。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复杂情绪的背后原因

(一)外部因素

1.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对教师的情绪因素重视不够。新课程改革一般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作为顶层设计的课程专家、课程组织者,关注的是课程本身、课程实施的技术路线,而教师的情绪体验则很少被注意到。课程顶层设计者难免会一厢情愿的认为,既然新课程改革的愿景及蓝图已经设计好,作为一线教师,他们应该会无条件、全身心地投入。但一线教师毕竟不是课程专家,教师工作本身的烦琐、量大、费精力,加上对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抱有怀疑,造成教师心态极其复杂。

2.自上而下的改革让一线教师被动进入。新课程改革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由行政部门强力推进的,较少考虑一线教师的心态和意见,一线教师的声音难以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让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觉:改革就是行政意志、长官意志,一线教师就是被边缘化、被忽视。这种心态导致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怀疑与抵制,觉得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而不会意识到课程改革是教师的义务,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显然,这种“上”“下”疏离的改革状态,无法真正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二)内部因素

1.教师自身的情感需求缺乏对改革和变化的抗压能力。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教师原有的稳定、舒适和安全的秩序会被打破,他们需要重新面对不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从教师的现实心理来说,留恋安全、稳定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因为一旦教师熟悉了自己的教学生活和教学行为,教师就会觉得在一个平静的环境里活动感到安全、舒适、稳定,如果这个平静的环境被打破,则难免会遇上无法预想到的困难、危险和挑战。所以教师一般都不愿现有教学状态发生大的波动,宁愿留在一个波澜不兴的环境中安静、稳定地教学。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态,主要的原因在于,任何的课程改革都会打破教师现有的平衡状态,为其带来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感。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开展课程改革,都难以避免遭遇这样的困境。无论是课程内容或增或删,还是教学方式或改或变,教师都要去适应。课程内容增加了,教师原有的知识可能难以应付,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重新学习;课程内容删减了,教师原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就派不上用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课程改革或迷惘或抗拒,大多还是因为他们对改革预期的未知和原有稳定的秩序被打破而失落造成的。

2.教师自身的职业理想缺乏内部动力机制。很多教师并不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在他们的眼里,教师职业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导致教师积极进取的意愿不大。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封闭性,也让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压力和挑战,不像其他的一些事业单位和企业岗位充满竞争意识。教师的这种心态表现在职业上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理想追求,不会主动更新理念。这样的职业理念,造成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动力不足,特别是教师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教师一旦缺乏这样的内部动力,对待教学工作就会缺乏热情和投入度,教学行为就成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行为,时间长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症相对于其他行业就更为严重。

3.教师自身对情绪的驾驭不力。相对于其他行业,教师职业承载的压力是比较大的,有来自家长的殷切期望,有学校领导的升学关注,还有社会对教师的道德约束,这些压力都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教师的身上。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却不为人所关注,加上教师生活空间狭窄,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大多处于“情感自闭与缺乏交流”的生存状态。在这种单一的生活状态下,教师的精神和情绪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精神萎靡、容易生气发怒、工作消极懈怠等。教师本身又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掌控,一旦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

(三)课程本身

1.新课程理念与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发生冲突。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但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认知上,难以马上转变或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实践新课程。比如课堂教学,现在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的变化,传统的知识授受型教学显然已经落后,但是教师在重讲授还是重探究、重知识还是重能力、重规范还是重个性等具体教学操作上还无法适应,这种教学行为的变化,使教师感到茫然无措。另外,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也出现一些极端或片面的做法,如对新课程理念“变形”理解、探究讨论课的五花八门、多媒体的滥用等,让教师也从内心上感到反感。面对课程本身这些不确定因素,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情绪变化也就难免多样而复杂。

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挑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能力方面,教师既要具备课程组织和课程开发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的能力;在育人及管理能力方面,教师既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还要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学研究方面,教师既要具备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但不少中小学教师因为教学中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极少有时间去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造成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提升,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往往感到应对无措,能力不足,而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培育又难以一蹴而就,因而教师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常常产生无力、迷惘和畏难情绪。

3.课程培训不到位,对教师情绪疏导不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在进行各类教师的培训工作,但考察这些培训发现,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特别是缺乏对教师情绪方面的引导。课程培训的不到位,一方面是因为培训组织机构在教师培训需求上做的工作还不够,没有详细分析教师真正的需求去合理设计培训专题,只是以行政文件的方式强制性要求教师参加;另一方面就培训专家来说,这些专家一般以高校、教研机构为主,他们对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学现状不太熟悉,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求,培训内容可能就不切合实际,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使学习者产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想法,再加上部分培训专家本身的能力不强,培训时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的讲授让参训教师反感,造成培训专家与参训教师彼此之间的情绪对立、相互轻视。就参训教师来说,一些教师安于现状,本身就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理来培训的,培训时人到心不到,把培训课堂当成休息场所。这就使得教师本来急需的课程培训和专业引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应对策略

(一)课程环境的改善与保障

1.讲求培训的实效性。调查显示,教师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实践推动型”,希望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这种现实需求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培训最有实效的两条路径,一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帮助教师思考课堂教学,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二是职业理想的认同度渗透,促使教师内在改变,走专业发展之路。

2.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我国教师教育在职前职后的衔接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师范院校把学生培养成“成品”后推向中小学,但却缺乏后续的支持和指导,工作后教师基本上缺乏专业的指导。这种教师培养体系是不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更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师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因此,教师的再培训与专业指导在今天是必要的,特别是教师的专业指导。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与中小学协作,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推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比如,高师院校教师可以走入中小学课堂,与中小学教师一同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专业的课堂教学研究。

3.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从教师文化来说,教师是相对保守、封闭的一个群体,教师的合作精神比较欠缺,教师与教师之间极少在教学专业上互为沟通。教师合作不仅有助于教与学的改善,还能推动学校变革的有效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现实的校本路径。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状结构的社会,很多工作需要分工合作才能高效率完成。中小学校建立教师间的学习共同体,就是一个互享智慧、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以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专业过程,比教师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更有效果。

(二)教师的自我调控

1.保持积极认知的心态。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好与坏、利与弊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教师更多地看到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新理念、新思想,看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就会积极面对,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一旦我们对某个职业倾注了积极的情感,职业的琐碎和单调就会转化为事业的进取和憧憬。

2.提升职业的认同度。职业的认同度源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特点、意义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并因此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基于他们对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对所从事职业的热情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愉快的情感体验。职业的认同度,决定了教师在自己职业领域里走得多远,而职业认同度高的老师,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会有效的自我调控。情绪心理研究表明,“稳定性和控制性这两个维度与人的自信心和对今后的期待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境,影响工作效率”。可见,情绪的稳定需要自我的有效控制,情绪的有效调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进行:一是对职业工作成败的恰当归因,工作中的成败不完全是能力的问题、努力的问题,很多时候还是运气的问题、机会的问题、工作难度的问题,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恰当归因,就能避免一些不应有的消极情绪、负面情绪影响自己的发展;二是一旦负面情绪袭来时,学会寻找适当的渠道宣泄,与朋友同事加强沟通交流,参与适当的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让消极情绪得到化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缪榕楠.情感智力与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J].教育探索,1999(8)

第5篇

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或胜任力,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教师对教育变革的心理承受力

第一,要减少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重的外部压力源。例如,应尽快完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如新的考试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等。

第二,教师自身应自我调适,形成对课程改革的积极心态。教师应调整认知偏差,努力在真正领会的基础上认同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不可逆转性,以理智宽容的心态看待新课改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适应新课改。

二、教师应主动提高专业素养

首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农村教师应通过对课程理论的深入学习,摆脱对旧教育模式的思维定势和情感惯性,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及时的、经常性的反思,全方位领会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完成角色的转变。

其次,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再次,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批判与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必须仰仗外界的各种支持。

三、提高新课程培训的效果

第一,在培训模式上,要坚持学历教育与新课程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

第二,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专家讲座、课改研讨、经验交流、专题研究、参与式培训等多样的培训方式。

第三,在培训内容上,力求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技术与技能培训已时不我待,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培训一批熟悉广大劣势学校实际的课改骨干,到基层学校去借班借学生示范操作,这样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培训者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力求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培训者要经常深入中学教学第一线,了解新课程实施的状况,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一线教师进行现场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使培训真正服务于新课程的实施。

四、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与方式

访谈中有教师反映,新课改的理念固然美好,但有哪位校长敢无视社会及家长对分数的追求而无所畏惧地全力改革?又有哪位教师敢漠视中考、高考而不去全身心指导学生反复训练备考?可见,升学考试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新课程顺利实施的瓶颈,升学考试制度与方式的改革是多么必要。新课改必须与考试体制改革同行,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升学考试制度与方式。

五、改革农村学校管理体制

要使新课程在农村学校顺利实施,必须打破农村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此,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农村学校领导应在生活中给予教师关心、爱护和帮助;在教学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自由度,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在工作中正确对待教师的缺点和错误,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新见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生活与工作,教师便会产生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愿望。

其次,应构建发展性教师考评体系。具体来说,在考评中应重视过程评价,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过程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在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督促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考评内容上,应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予以考虑。

六、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社会氛围

首先,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加新课改信息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暗示”或引导公众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社会氛围。

第6篇

              以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启动一年之后,我们连山区被葫芦岛市确定为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推广工作。在市教育局、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连山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全面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我区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短短几个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艰辛与甘甜。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我们在探索中求取了课改的真谛。 回首几个月的历程,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一、基本情况     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我区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实验。其中,初中28所,173个班,9330名学生,540名实验教师;小学33所(含村小151所),204个班;6437名学生,421名实验教师。中小学合计:61所学校,377个班,961名实验教师,15760名学生。    二、成长的足迹,记录艰辛与发展    1. 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我区这次实验推广工作,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在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培训会上,副区长刘德兴、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文良分别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区课改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区教育局陈局长做了动员讲话,白副局长主持大会。教育局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课改工作却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把握方向,精心策划。教育局白副局长参加市课改工作会议后,及时召开了教育局、进修学校有关领导会议,成立了连山区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强化了组织机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并以连山区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方案》,以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培训计划》。全区各中小学也加强了实验管理和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主管业务领导为主的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对本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导。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实效性。     2. 在人力、财力上为全区课的改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人力上:确定六中、世纪中学和实验小学为课改实验示范校。中小学各学科确定示范课教师18人。每个学校精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课改的实验教师。在财力上:区政府为课改实验专项拨款5万元,保证课改中学习、培训、宣传等必要的费用。各实验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世纪中学班班配置了电脑、实物投影、新教材课件、教具等;实验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除四个微机室外,班班有电视、微机,近日一座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六中用近2000元钱购买了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资料的全套光盘;渤海小学筹措资金建楼增设活动室。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学生自主活动,扩展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师资培训工作全面铺开。     我们实验区的培训工作是双向的,首先是接受上级对区级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领导接受省级管理者的培训(2人);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39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中小学教研员及实验校的管理者参加市里的通识培训(150人)。其次是承担对实验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实验教师的培训,在实验教师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我们把培训工作概括为“课改培训四三工程”即:四轮培训,三轮验收。     一轮培训: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对基层学校领导及全体实验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七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参加培训人数达1300人, 培训采用收看大 屏幕投影的形式。收看的具体内容有:郭元祥博士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观念与目标》;叶子博士的《新课程的特点与解析》;傅道春教授的《课程与教师的行为变化》。我们选的内容从宏观理论到具体的课标,再到教师行为是很有层次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轮培训:学科培训即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承担,并邀请了部分市里教研员。采取了听讲座、看示范课、研讨互动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学培训12个学科,累计20天,培训实验教师571人,小学培训5个学科,累计14天,培训实验教师480人。     三轮培训:平素经常性培训。进修学校`每月开办一期课改信息专刊。 并根据实验的进程下发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材料。如: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实验过程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学会写案例,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的指导材料。     四轮培训:是指各校的校本培训,按学期在本校部进行,培训考核的成绩,并纳入了学员十五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记录相应的学分。11月15日,在六中召开了,连山区中学校本培训经验交流会。     三轮验收:一是通识培训的验收,通识培训后,对1300人进行了考试验收,在实验小学开设27个考场,为中小学校长专设考场,督促各校一把手重视和参与新课程实验。二是学科培训的验收,有的学科是答卷,有的学科是写体会文章。两次验收的试卷,我们均认真进行了批阅和成绩统计,为合格者颁发了岗前培训合格证。三是校本培训的验收,学期末进行验收。 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实验教师认清了课改的背景,明确了课改的意义和目标,使我区各校的领导和实验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走进了新课程。     4. 以课题牵动实验的升成。     从实验伊始,各实验校全面启动了课题研究,即学校有大的课题组,每个大课题争取在理论上有验证,在实验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争取出经验,出成果。课改教师针对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下设自己的子课题,每人都有实施方案,阶段性的论文总结,学校和个人均设有课题档案。我们教研员承包课题点校,抓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现在我区各校承担和进行的各级课改方面的课题80余项,下设子课题180余个,基本达到了“实验学校,校校有课题,实验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研究中各校认真地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实验会议和培训工作,各位教师以一种实验的眼光,在关注课改,投入课改。在工作中他们认真钻研,及时总结,研讨,撰写经验体会文章,许多学校为实验教师设立了“教师手记”或“实验笔记”,方便了实验及时总结工作心得,目前在全区中小学实验教师中已经形成了浓浓的课改研究氛围。     5. 建档积累,形成经验     我区做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推广区,在实验中要进一步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建立档案,积累材料,为我区、我市更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树起坐标和书写启示录。从上至下课改实验的建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课改档案的建设正在朝着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6. 加大宣传,营造课改氛围。      副区长刘德兴同志,为我区课改实验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宣传新课改,号召全区各界人士,学生家长,都来关心、支持、参与课改实验,营造了我区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教师节前夕连山电视台对我区课改实验进行了报道,区进修学校小教部戴主任又一次向社会宣传了课改的意义,同时还报道了三个实验校的课堂教学片段。曙光小学请小学研训部戴主任到家长学校去宣传课改。另外有的实验校分别召开家长、教师、学生座谈会,用问卷或座谈会的形式调查他们对课改的认可程度。通过宣传,社会、家长对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96%以上的家长认为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表现出对课改工作的支持。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改都非常认可,有实施新教材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于新教材,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普遍认为,新教材知识面宽、内容丰富,各科联系紧密,相互渗透,贴近学生生活,新技术含量较高,表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7、加强改进教研,提高教研质效,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根据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使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稳妥地开展,连山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改研讨会分别于九月下旬相继召开。中学共11个学科,参加研讨的领导教师560余人;小学5个学科,参加会议370余人。会议均采取了上研讨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研讨座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示范学校和示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广大实验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参加了每个学科的会议,参与了评课和研讨,并做了重要的讲话。     为了及时了解和指导新课改实施情况,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从期初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视导检查制度,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应股部作为课改实验的“总参谋部”,整合有关股部(室)的力量,按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共同管理,形成合力,将课改实验的“研、训、管、导、评”等工作一体化,使课改实验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从九月份开始就深入基层各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检查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了对新课改实施的指导和调控,及时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发现了基层各校在课改工作中涌现出的经验作法。几个月来,调研活动共听评课1500余节,检查各项档案资料200余项,召开实验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会60余次,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解决新教材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区推行了新的备课方案。教师们能够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收获、解决困惑,对课改工作进行反思和完善。各乡镇的教研员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共性问题,立即组织研讨解决。针对教师执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取得的有益经验,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讨论,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解决了某些困惑,推广了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我区在中小学起始年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同时,对其它年级也明确要求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了全员参与课改实验的整体态势。在上级组织的各种评课与调研活动中,我区课改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8、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宽松环境      针对以往评价中存在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弊端,我们着力探讨发展性评价的构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即评价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强调促进发展而不仅仅为了检查,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重手见个体差异与潜能发展的多样性;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依照新课改理念,注重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提高,许多学校进行了评价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如:实验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寺儿卜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卡;杨郊小学设计了学生成长手册等,大部分学校也都把教师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纳入到了教师考核当中。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也出台了课改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并把课改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基层各校教学评估的量化指标当中。  同时我区中小学加强了对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验,一些学科进行了阶段性的测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总结提高,更加明晰课改思路      1、课改工作深入人心。     随着课改工作的推进,在全区教育界引起格外的重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会上讲课改,会下研讨课改。许多家长也对课改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一股良好的氛围在全区上下形成。     2.教学观念的更新  真正的革命是观念的革命。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区一直把观念更新放在突出地位抓得紧、抓得实, 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确实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更新观念从来也没有像课改以来这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教和学的评价,新观念离我们越来越近,新观念就在我们身边,新观念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触手可及。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当中,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观念更新的表现。      3.教师水平的提高      在多次座谈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像学生,每周都往图书室跑,总感到自己学得内容不够、学得时间不够。” 有的老师说:“课改课的综合性太强了,对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不学习真的难以适应将来的教学,而如果我们能真正驾驭好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后我们做教师的信心会更足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正成长起来。             4、学生的素质在提高。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 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孩子们更有热情,更有勇气,更有方法,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观点,在学生们的中闪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的提高。有的老师说:“新课改让孩子更像了孩子,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天性,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为了保证课改实验有序、高效的开展,我区全面分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将之归纳为十大方面:1、队伍培训;2、教学实施;3、评价改革;4、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5、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区域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7、教育科研;8、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验证检验;9、形成家长、社区支持系统;10、成果经验的总结、展现和推广。这十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我区对课改更加清晰的工作思路,区教体局也正在认真研究、分析,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课改新的发展点。      四、问题与反思 ,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几个月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     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      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     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进修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     4.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      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部分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      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      几个月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迎接了省市及其他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区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我区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执笔:戴志强)

第7篇

关键词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内涵建设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Teachers

WU Xiuying

(Liaoning Art Vocation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Teachers' skill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will help enhance teachers' content building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teaching by this activity, and enhance vocational colleges'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teachers' skill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content building; Course teaching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根本不同于本科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王朝红 2006)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有必要在高职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做人处事、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得到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教学是主体,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整体竞争实力中的各个因素最终都会通过教学的最终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来。教师又是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日益提上日程。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又可从根本上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1 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的目的是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理解和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卓越的执行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让教师带着测评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参加培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用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与同行和专家进行深入研讨,最后完成设计、通过测试,肯定培训成果,检验实际达到的能力水平。它把目前的教学改革与学院长远的改革,把教学改革与管理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学院整体整改的关键性突破口。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它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观念为依据,能够使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认识水平和课程教学能力。在课程教改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带有决定意义的转变。观念变了,行为就会变;行为变了,教学效果才会变。以此达到教师认同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明确教改方向的目的。从整个学院的角度看,通过这项工作能够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从中找到每个教师、每个专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组织培训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全院的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教师要树立新的观点。明确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职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懂初学者的基本认知规律;要懂本专业领域的认知规律;要熟悉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要具有先进的课程评价标准:什么是一堂好课、什么是一门好课?要能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以知识应用型为主。要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要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课,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要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要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的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的好、有兴趣、能力有提高为准。

2 培训与测评中的课程设计认识和理解

新的课程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突出了课程的能力目标,选择了符合要求的项目任务,开展了精心设计的项目实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学生始终兴奋参与。其中的核心是“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三个重要原则。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可以把课程单元设计、整体设计中的先进观念,从一次课、一门课进一步扩展到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

在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上,首先,课程目标要明确,每个单元课程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突出能力目标。其次,要有案例引入,问题驱动,教师举案例不是为了引向“新概念、新知识”,而是为了引向任务、问题。再次,正反实例,操作示范。教师实例示范,学生可以先模仿,然后将实例(下转第96页)(上接第88页)的功能进行提升,对实例的结构进行改造,试着独立完成。最后消化,归纳总结。事情做完了,对其中使用的知识进行消化总结。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强调与技能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

3 切实开展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

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具备相当的政治觉悟、社会道德和师德水平。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应具备大局观念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对职业教育目标、职业院校的定位、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等有清晰正确的理解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能力目标的教学,课程项目的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考核设计等有实际感受。

其次,培训与测评互相结合。培训和测评相互配合是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测评的压力保证了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如果只培训不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那么培训就成了一般意义的培训,无法使教师产生内在的动力。以讲座讲座、讨论、学习汇报等形式培训全体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落实到每一次教师的头脑中,落实到每一次课(单元设计)和每一门课(整体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就是改变观念和提高能力。使全体教师对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最后,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努力实践。反复修改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力求结果完美、效果优秀。对专业以外的新东西、新知识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对不同于自己经验的东西要积极地进行考证。把现代职业教育先进观念落实到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去,“学中做,做中学”,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步提高自己的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地方经济的高技能人才。

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就要担负起重任,就要端正教育方向, 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开展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必将对学院的内涵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根据全国、省、宁波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奉化市教师教育“十五”计划,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核心,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丰富教师的案例知识和运用案例于课堂教学的策略知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工作的现代化,争取2003年师训工作中有新的思路,有新的突破,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1、组织好奉化市教坛新秀参评工作,并大力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奉化市骨干教师评比;

      2、切实完成课改通识培训任务;

      3、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师英语300句”培训;

      4、认真开展全镇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边培训边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出成绩;

      5、继续开展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和使用,尝试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带动教师培训工作的现代化;

      6、发挥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立足学校校本培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到100%;

      7、继续做好师徒挂钩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8、继续做好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教师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和《宁波市教师十项承诺》;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撰写“爱心流动日记”活动,树立“以人格树人格”的管理理念,增强教书育人、以德立教、以德促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①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学生民主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尊重学生的发展权;②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阶段性思想倾向。④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⑤帮助学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帮助学生走出失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⑥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⑦正确评价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由年级组长负责,以年级组为单位,采用记流动日记的办法,组织年级组的老师简要记载每天在这七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感受、收获最大的主要事件,平时由分管校长进行专项督查。

      2、继续开展教师教育科研培训。边培训边科研,要求教师申报各级课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出成绩。做好宁波市级立项课题“现代小学生道德行为调控与研究”的研究工作,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师在总课题的统率下,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现总课题下面有三个子课题,三个子课题下面又各有几个子课题,全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格局已经形成,氛围也日益浓厚。实施步骤如下:

      ①、准备阶段(03年4月----03年8月)

      主要工作研讨论证、培训教师、搜集资料、调查问卷、讨论整理、拟立子课题、制定课题方案

      ②、实施阶段(03年9月-----04年7月)

      a、调查研究,了解全校各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现状。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与生活、社会与科学课程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内容。 共3页,当前第1页1

      b、开展系列专题活动 分为我爱集体、我爱我家、学会生活、我在成长四各个系列。 (用班队活动、专题活动、和校园网络等途径每月一主题分步实施。)

      c、一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每位参与教师整理出1-2个典型案例、及有关活动纪录小结。在课题组内进行交流。

      ③、总结阶段(04年8月??04年10月)

      主要工作调查活动成效、交流典型事例、整理活动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误区、撰写研究报告。

      3、抓好第八届教坛新秀参评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赛前练兵”计划,进行专项强化培训,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培训,让教师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4、继续抓好普通话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目标是全镇适龄教师普通话、计算机二级的达标率为100%,做好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能轻松浏览网页、下载文件等,鼓励班级、教师自己制作班级、人个网站,会利用校园网络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促进学校网站建设,使学校工作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

      5、积极开展新课程培训,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培训是2003年师训工作的重点,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组织教师分层次参加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识培训的重点是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学科培训的重点是掌握本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

      开展“走进新课程”系列读书实践活动的步骤及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2003年11月)

      确实全镇每位教师的必读书目:执教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研读实践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

      根据选定的书目积极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熟知新的课程标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热点现象,打准学科教研教学的重心,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走出一条崭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期间对全镇教师进行一轮新课程通识培训,邀请市专家来我镇讲座。

      成果交流阶段(2005年1月)

      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方法经验介绍和心得体会交流,对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和创新事迹进行表彰推广。

      6、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提高工作。现全镇大专毕业以上教师人数占全镇教师数的40%以上,并且要求他们参加本科的学习。

      四、具体安排

      9月份:制订教师培训计划

            制订第八届教坛新秀参评教师培训计划并开始训练

      10月份:参加奉化市教坛新秀评比

            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名师展示”活动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1)

      11月份:新教师上课、说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2)

            参加奉化市骨干教师评比 共3页,当前第2页2

      12月份:开展走进新课程读书活动

      新教师上课、说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3)

      1月份:学期小结

      2月份:部署学期教师培训工作

      3月份:青年教师说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4)

      4月份:青年教师论坛(走进新课程)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5)

      5月份:青年教师论坛(走进新课程)

      新教师汇报课

            教师英语300句培训(6)

第9篇

一、考察概况

3月3日—3月8日我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在市局黄二华副局长的带领下,来到我省首批课改实验区厦门等市县考察,考察团前后考察参观了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等三市,对三市部份中小学实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交流。考察团分中小两组进行活动,我们小学组共参观厦门松柏小学、泉州实小、南安第一实小等五所小学,共听了语、数、艺术、体育等课改观摩课8节,课改情况介绍5场,课改培训讲座1场。虽然考察学习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全体参观成员大开眼界,真切地感受到参观地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搞课改精神面貌和具体实施情况,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一周的参观学习,听课、座谈、听讲座,使我们看到闽南地区省首批课改实验中小学,通过一年多的实验运作已经取是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课改工作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和运作轨道。为什么他们在这样短短的时间课改工作就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领导,课改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象南安市那样,市委常委专题研究课改,上下一心,市局领导挂校抓,校级领导挂班抓,层层建立课改领导与管理机构,层层抓督导,校校抓落实。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讲课改、让课改良好氛围。

2、抓好课改培训是抓好课改工作的前提。象南安市那样,建立以进修学校为龙头,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的培训运作机构,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扎实抓好通识培训,抓好基地带动全面,发挥基地的带头辐射作用,采取“纵横联系”的方式,与知名课改专家联系,请他举行专题讲座,努力发挥本市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扎实推进课改培训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双管齐下(进修学校与学校)模式。

3、抓课改实验教学研究是课改工作重点。学校课改研究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必须放在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管理人员、教师角色的转移,学校工作重点转移,教学研究目标的转移),形成“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模式。

4、抓好新课程课程教学管理指导是课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课教工作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抓好教师理念的更新,抓好“三改”和“三以”(改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以学定教,以生为主,以生为先),再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出一个典型个案,每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周提出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5、改革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式也是推进课改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只有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水平不断提升的评价机制,才能达到课改的根本目的。

6、建立保障机制是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有适合课改工作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课改教学、研究督查等制度。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和教学条件做保证,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三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反思与建议

根据我市及本校课改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我市及本校课改工作。

第10篇

 

 

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新课程培训都是针对教师的。无疑,对教师的培训当前必须切实加强,然而,仅仅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不够的,学生们同样需要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因为,他们同样被过去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得太久了----

一、为何培训学生?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实验区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都十分重视课改师资的培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还没有看到关于课前先培训学生的想法或做法。

笔者在几个月的教学实验中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开始前不能不对学生进行新课改的一些通识培训。在笔者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领会教师创设知识情境的意图,课堂中的分组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不知怎么讨论),多数的情况是学生对对答案而已。让学生动手,他们不知道动手的目的是什么,也不会从动手所得到的直接经验中归纳整理出应该得到的结论,时间花了不少,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因此常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当时,笔者很是困惑,后来笔者突然发现问题可能出在七年级学生对新课程认识上的空白。在新课程面前,学生因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而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我们每位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老师都经过课改通识培训,还参加了“新课程改革通识”的考试,合格后才具备了参加课改实验的资格。然而即便这样,一旦进入新课程我们还是会感到困难重重。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经过六年传统学校教育的七年级新生,面对几乎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及有较大不同的作业,他们怎能一下子适应?学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新课堂里学生仍然希望听到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旧式讲课:想听到老师告诉他们哪些该记,哪些该背,想得到老师能告诉他们现成的结果(概念、公式、分析、解法和答案)。可现在老师却要他们自己想,自己讨论并找到解决方法;他们听到的是莫衷一是的“想法”,五花八门,甚至有时候连正确答案都没有了;原来十分安静的课堂现在已变得“乱哄哄”,以前所谓的“乖”好学生可能一下子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甚至一堂课下来会觉得什么也没学到。多次的碰壁和失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念头。

为了消除七年级学生对新课堂的这种惶恐感,在新课程开课前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新生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让学生在开课前便明白新旧课程的区别,了解新课堂模式、新教学模式、新学习方式和新课程的作业模式;让学生能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和设计意图,能进行有效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训内容

(一)新的课堂

新课堂首先是学生的

要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里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结论的新模式;改变原课堂中老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通识”学习,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

新课堂也是老师的

新课堂也是老师的,这点学生不会产生丝毫的怀疑。但以后的老师不再是那种至高无上、无所不能、不犯错误的知识权威。新课堂上的老师将“变成与七年级学生同龄的小孩子”,将与同学们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一起质疑知识,一起聆听同学们的发言,一起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新课堂的老师不再居高临下、不再“句句真理”,老师也可能与同学们一样犯错误,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改正错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面对老师提问,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也敢于批评老师,相信人人都是最佳结论的创造者。虽然就知识而言,老师一般会优于学生,但就方法而言,学生的方法可能比老师更佳,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新课堂上的老师只是课堂活动的调控者,是学生课堂活动中一位可以依赖的合作者。

(二)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记住知识、运用知识,不再是为在考试中得高分。这并不是说掌握知识不重要了,而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要有所改变。以前我们都是在书本上或是老师的口中得到知识,在老师的讲解中学会运用知识的,而今后知识获得途径将不再在老师的口中,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到。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共同讨论,分析验证后获得的。学习的目的将从在考试中得高分转到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上,即学会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自存、学会自我发展,学会自我教育,学会与人的交往、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

掌握知识

知识掌握了没有,以前我们总是用这个知识点记住了没有,或是这个知识能否在解题中应用来确定。知识能否应用固然是考查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新课程的观点是:掌握知识就是个体对知识的一种自身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程度如何决定了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通识培训,让学生明白学会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知识的一种解释过程,明白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必须经过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而获得。要对练习或作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写出自己的心得报告。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争取有所创新。

自主性学习

以前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需要的是安静,是听话,而今后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这就是说今后的学习将不再是“被动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也不是“机械的”----老师说怎么学就怎么学,更不是“他主学习”----与学习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老师给安排的。相反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激励;必须对自己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持久。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老师会在课堂上创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适当的反馈----鼓励或表扬;在学生困难的时候老师设法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当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到乏味时会设法让大家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老师应想方设法使知识与生活相关,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较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对小学里的某个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若干次讨论,让学生能明白课堂讨论的一般方法与意义,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通过“讨论方法”的培训还可以了解各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课前组织起有良好基础、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为新课堂做好必要的准备。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改变了以前课堂上的标准统一、一切都由教师掌握、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弊端,学生在新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得到切实的收获,有自己自由发挥的余地;可以从中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培养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求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更多的将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课堂内外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它的一般步骤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预测(提出假设);3、收集信息验证假设;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以后课堂内外将出现较多的与探究性学习有关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选择不同的有效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之所以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得到认知方面的收获,诸如掌握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及认知策略的完善,而且还为了让学生具备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三、培训方式

实施培训可以以班为单位,也可以集中上大课。笔者采取的是以班为单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和训练:先以老师讲解分析案例为主,再逐步让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观摩,最后让所有学生参与并从中有所体验,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课内的培训内容不宜过多,所做的活动不应浅尝辄止,要准备充裕的时间给老师自己做透彻分析,让学生体验深切、震动强烈、感受多多。要在选题上大做文章,在课后学生练习的追踪上做文章;要争取所有老师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第11篇

      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新课程培训都是针对教师的。无疑,对教师的培训当前必须切实加强,然而,仅仅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不够的,学生们同样需要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因为,他们同样被过去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得太久了——   一、为何培训学生?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实验区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都十分重视课改师资的培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还没有看到关于课前先培训学生的想法或做法。     笔者在几个月的教学实验中发现,在新课程教学开始前不能不对学生进行新课改的一些通识培训。在笔者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很好领会教师创设知识情境的意图,课堂中的分组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不知怎么讨论),多数的情况是学生对对答案而已。让学生动手,他们不知道动手的目的是什么,也不会从动手所得到的直接经验中归纳整理出应该得到的结论,时间花了不少,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因此常常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当时,笔者很是困惑,后来笔者突然发现问题可能出在七年级学生对新课程认识上的空白。在新课程面前,学生因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而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我们每位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老师都经过课改通识培训,还参加了“新课程改革通识”的考试,合格后才具备了参加课改实验的资格。然而即便这样,一旦进入新课程我们还是会感到困难重重。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经过六年传统学校教育的七年级新生,面对几乎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及有较大不同的作业,他们怎能一下子适应?学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新课堂里学生仍然希望听到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旧式讲课:想听到老师告诉他们哪些该记,哪些该背,想得到老师能告诉他们现成的结果(概念、公式、分析、解法和答案)。可现在老师却要他们自己想,自己讨论并找到解决方法;他们听到的是莫衷一是的“想法”,五花八门,甚至有时候连正确答案都没有了;原来十分安静的课堂现在已变得“乱哄哄”,以前所谓的“乖”好学生可能一下子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甚至一堂课下来会觉得什么也没学到。多次的碰壁和失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念头。     为了消除七年级学生对新课堂的这种惶恐感,在新课程开课前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新生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让学生在开课前便明白新旧课程的区别,了解新课堂模式、新教学模式、新学习方式和新课程的作业模式;让学生能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和设计意图,能进行有效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训内容  (一)新的课堂  新课堂首先是学生的 要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里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结论的新模式;改变原课堂中老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通识”学习,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  新课堂也是老师的     新课堂也是老师的,这点学生不会产生丝毫的怀疑。但以后的老师不再是那种至高无上、无所不能、不犯错误的知识权威。新课堂上的老师将“变成与七年级学生同龄的小孩子”,将与同学们一起参与课堂活动,一起质疑知识,一起聆听同学们的发言,一起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新课堂的老师不再居高临下、不再“句句真理”,老师也可能与同学们一样犯错误,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改正错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面对老师提问,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也敢于批评老师,相信人人都是最佳结论的创造者。虽然就知识而言,老师一般会优于学生,但就方法而言,学生的方法可能比老师更佳,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新课堂上的老师只是课堂活动的调控者,是学生课堂活动中一位可以依赖的合作者。  (二)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目的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记住知识、运用知识,不再是为在考试中得高分。这并不是说掌握知识不重要了,而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要有所改变。以前我们都是在书本上或是老师的口中得到知识,在老师的讲解中学会运用知识的,而今后知识获得途径将不再在老师的口中,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到。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共同讨论,分析验证后获得的。学习的目的将从在考试中得高分转到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上,即学会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自存、学会自我发展,学会自我教育,学会与人的交往、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  掌握知识     知识掌握了没有,以前我们总是用这个知识点记住了没有,或是这个知识能否在解题中应用来确定。知识能否应用固然是考查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新课程的观点是:掌握知识就是个体对知识的一种自身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程度如何决定了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通识培训,让学生明白学会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知识的一种解释过程,明白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必须经过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而获得。要对练习或作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写出自己的心得报告。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争取有所创新。  自主性学习 以前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需要的是安静,是听话,而今后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能“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这就是说今后的学习将不再是“被动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也不是“机械的”——老师说怎么学就怎么学,更不是“他主学习”——与学习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老师给安排的。相反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激励;必须对自己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持久。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老师会在课堂上创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适当的反馈——鼓励或表扬;在学生困难的时候老师设法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当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到乏味时会设法让大家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老师应想方设法使知识与生活相关,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较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对小学里的某个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若干次讨论,让学生能明白课堂讨论的一般方法与意义,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通过“讨论方法”的培训还可以了解各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课前组织起有良好基础、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为新课堂做好必要的准备。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改变了以前课堂上的标准统一、一切都由教师掌握、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弊端,学生在新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得到切实的收获,有自己自由发挥的余地;可以从中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培养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可以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求证自己的观点,让自己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更多的将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课堂内外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它的一般步骤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预测(提出假设);3、收集信息验证假设;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以后课堂内外将出现较多的与探究性学习有关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选择不同的有效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之所以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得到认知方面的收获,诸如掌握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及认知策略的完善,而且还为了让学生具备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三、培训方式  实施培训可以以班为单位,也可以集中上大课。笔者采取的是以班为单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和训练:先以老师讲解分析案例为主,再逐步让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观摩,最后让所有学生参与并从中有所体验,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课内的培训内容不宜过多,所做的活动不应浅尝辄止,要准备充裕的时间给老师自己做透彻分析,让学生体验深切、震动强烈、感受多多。要在选题上大做文章,在课后学生练习的追踪上做文章;要争取所有老师的积极参与,分工合作,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总之,通过学生通识的培训,让学生明白课堂将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将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伏下身与学生交流,把学生推向前台;新课堂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堂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通过新课程“学生通识”培训,让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参与课堂,并在课堂中获得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富有意义的有效学习。      

第12篇

青岛市做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从2001年9月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实验启动时,青岛实验区课改领导小组就充分认识到,能否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要抓好培训工作,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确定恰当的培训内容,选择有效的培训方式,寻求最佳的培训效果。 一、加强领导,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我市教育局首先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师范处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处室分工协作,确保管理者、培训者、实验教师的培训有序进行。教育局首先从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实验学科成立了学科培训小组、中心集备小组,具体负责各学科新课程的培训和实施,各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各部门共同参与、上下贯通、分工协作的培训网络,使培训工作有了组织保障。 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坚持、两个结合、三个确保、四个到位”的工作思路。即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让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科研、教研相结合,确保培训的全员性和连续性,确保培训的时间要求,确保培训的实效性,保证培训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切实起到培训应有的作用,使所有参与人员思想认识到位、组织管理到位、跟踪指导到位、检查评估到位。 二、立足实际,确定恰当的培训内容 在实验启动阶段,我们确定培训的对象包括:培训者——主管教学的领导、教研员、部分特级教师;管理者——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干部、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实施者——各科实验教师;参与支持者的培训——学生家长。他们对实施四级培训,即由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成员对培训者实施的一级培训;市教育局组织的对所有校长、教研员实施的二级培训;教研员为主组织的对实验学科教师实施的三级培训;由学校负责组织的对本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实施的四级培训。培训具体内容有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新教材分析、信息技术等。管理者培训的重点放在领导观念的转变上,实施者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参与支持者的培训重点放在思想的接受上。 三、开发资源,选择有效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上,我们采取了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参与式研讨、作业论文、集备交流、说课评课、现场参观、课题研究等。还针对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性培训;组织实验学科教师参加省际间的研究培训;对非实验年级教师进行渗透性培训等。在各类培训中,我们力求做到:内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新、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新;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使培训真正切合教师的实际和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理论指导课改 我市先后邀请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教育科学院等20余位专家到青岛进行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树立崭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还多次邀请“课标组”以及北师大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30余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帮助实验教师解析教材,与实验教师交流对话。 2. 实践探索课改 课改启动以来,我市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帮助教师在更高层面上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探求使用教材的策略。各科教研员还在我市“十大优秀教学法”的基础上与老师们一起探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教研室主任经常带领各科教研员到学校进行课改调研,及时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号召大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3. 网络交流课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课程改革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教育局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为课改创造条件。我市创建的青岛教育信息网和青岛普通教育教研网上都开辟了“课程改革”专栏,设立了“专家报告”、“课改培训”、“经验交流

”、“教学评价”、“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改信息”等子栏目,使之成为课改信息交流、意见争鸣的重要平台。 4. 总结反思课改 课改实施两年多来,我市先后组织召开5届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研讨会,每届研讨会教研室都精心确定讨论议题,如“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改革”、“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施”等,围绕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通过公开课与开放课展示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运用参与式研讨方式,探讨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会务工作人员还及时将研讨的结果进行整理,并以《课改简报》的形式,于第2天印发给与会代表达成共识或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教研室还根据课改的实验进程,围绕课改重点、热点问题先后编写了《通识培训手册》、《与课改同成长》、《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有关课改的专辑约300万字。这些成果真实记录了我市两年多的课改历程,反映了大家在课改中的所思所想,凝聚着大家从事课改实验工作的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也成为课改培训的重要资源。 四、严谨务实,寻求最佳的培训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加强对培训效果的反馈与检测。如通过写体会、谈感想、出简报以及培训效果测试等多种方式把握培训效果,及时总结培训经验。每一次集中培训都对参与培训者建立培训出勤记录,对达到基本要求的,发给《新课程培训合格证》,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记录;各学科每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都要评选一定比例的优秀学员,都要出一期《培训简报》,以展示培训效果。 通过进行课改系列培训,大家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而关键则是考试与评价的改革。大家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六项基本任务,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树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课改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系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