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读书事迹材料

读书事迹材料

时间:2022-07-14 15:44:11

读书事迹材料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1

——四(4)书香阅读班事迹材料

班主任:邵xx

为了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促进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班开展了以下读书活动:

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书架开始

1

定期进“书材”,保证“吃饱”

班级的书架为四排长条形的格子,容量比较大,无疑是孩子们课外读书的宝库。我每学期都定期让家委会为孩子们购买几十本适宜本年级段的“套餐书”,满足孩子们对新鲜“书材”的渴求。每次购买的“套餐书”涉及文学类、文史类、科普类、思维类,力求为孩子们带来更多读书的体验。书单有些是由名师推荐的,有些则是根据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力推荐筛选而出。如本学期购买的“数学西游记”、“科学探索者”、“小学生名家读本”系列收到了孩子们热烈的追捧,许多孩子都在“我的上书房”(借阅登记单)上排起了借阅长队,好一饱眼福。

2

编排图书“身份证”,培养良好借阅习惯

孩子们热爱看书是好事,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甜蜜的烦恼。许多孩子借来书看完后就随意把书放在书架的某个角落,没过多久这刚整理好的书架又变得一片狼藉。我后来发现,孩子们并不是有意把书随便放置,在每天“借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实在是不知道这本书的“窝”在哪里。怎么才能使借书还书制度规范起来呢?图书馆的借阅制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图书馆的借阅系统,借助分类和排序的思路,与孩子们讨论决定,将我们班目前所有的书分为四大类:A(文学类)、B(科普类)、C(历史地理类)D其他类,每类图书都拥有一排属于自己的格子作为“领地”。每本图书都有一张特殊的“身份证”,如“A1”、“A2”依次下排,若有新书进门,则继续下排。每次孩子看完书,都可以按照“身份证”号码讲书放回原来的位置,做到有序借阅,有序归还。我还设置了“图书公安局”,配置“警员”两名,专门负责定期寻找“失踪”的图书,并将其物归原主。在这样有趣的制度下,孩子们对书架的使用明显变得有序多了,警员处理失踪书本的案件也越来越少。一方面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懂得了图书馆搜索书籍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规范了他们借书的习惯。

3

柜子变身特殊书架,让书的供应成为源头活水

孩子们的看书速度很快,仅仅靠班级的书架供应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每个孩子家里都有一个书的小金库,怎么实现资源的共享呢?于是,我给我们班后面的“VIP”个人专属柜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让它们华丽变身成38个班级读书金库。

许多书放在家里,孩子们读过一次就束之高阁,未免可惜。于是,我让每个孩子都定期带来自己在本阶段读过的好书放在个人专柜里,并把书本的信息做成“阅读推荐单”贴在柜子外面,让同学们了解到近期又有哪些好书上架了,可以相互借阅。有创意的图文编排很快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其中,一个叫陈一诺的孩子已经更新了7版“阅读推荐单”,许多孩子都成为她家书柜的忠实小粉丝,只有已有新的“阅读推荐单”出来,她的借阅表上就会排起长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书进入大家的视野,推荐书的孩子收获了其他孩子对他的尊重和崇拜,也收获了对书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借书的孩子更是拥有了一个免费的书吧,在书与书的交换阅读中,形成一种共读的氛围,在课间也能听到孩子们对书中内容产生不同意见后的激烈讨论,较好地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长久的阅读兴趣,从读书活动开始

1

“阅读报”恒久远,“交流会”永流传

“阅读报”和“交流会”是针对每学期班级指定的四本“必读书目”而开展的共读活动。看完每本书目后,孩子们自行绘制“阅读报”,内容可涉及书本内容简介,好词好句摘录以及对书本内容、人物的评论,形成四个各具特色的“阅读专刊”系列,每个系列都将展示孩子们优秀的读写绘作品,并在班级进行展出。如本学期已制成的《夏洛的网》系列、《小王子》系列、《鲁宾逊漂流记》系列、《草原上的小木屋》系列,都较好地呈现了孩子们的阅读成果。

“交流会”一般放在班主任课程上进行,孩子们分为8个小组,每组4-5人,利用周末时间到同学家里制作交流会PPT,学做小主持人与班级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阅读感受。孩子们在PPT上融入了书本简介、问题抢答、人物情节表演等各具特色的环节,在活跃的氛围中再一次回顾了书上的内容,甚至是很小的细节,同时也在表演、辩论中形成了自己对书本内容的思辨性认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的PPT制作水平越来越高,主持人当得越来越溜,对读书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

2

“阅读存折”大PK,今天你赚“书”了吗

每个孩子都有一本阅读存折,供他们记录下自己每天看的书,每个月看的书,每学期看的书。这些书可以来自班级书架,来自班级读书金库,来自学校图书馆,来自爸爸妈妈的日常购买。也许每一次记录只是一个形式,但“阅读存折”将无形的读书积累量具体化成不断变化的数字,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形象地体会到自己的知识在不断丰富的感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2

兢兢业业数十载  教书育人一生情

从教34年,王老师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践行着“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兢兢业业育人”的誓言。历年来,王老师所教授的班级,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是全镇第一名;她带领的教师团队围绕阅读和习字积极开展教研,多次荣获镇优秀教研组称号;她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寿光市书写比赛一等奖、新华杯征文一等奖。王老师先后被评为寿光市优秀教师、寿光市优秀班主任、寿光市百佳读书标兵、寿光市家校共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每天早上,王老师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检查级部卫生,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中午,王老师总是陪着学生们吃饭,生怕孩子们吃不好、吃不饱;每每遇到恶劣天气时,王老师总是心急如焚,提醒学生时刻注意人身安全;对家境困难、缺少母爱的孩子,她会定时到家中家访,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她用自己的一颗真心走近孩子,亲近孩子,使每个孩子感受到温暖的爱。班里有个叫洋洋的孩子,母亲在她升入一年级的前两个月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在新生报到的第一天,王老师就发现了这个孩子与其他同学不同,她一言不发,跟在爸爸的身后,衣服脏兮兮的。通过与家长交流,王老师掌握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她便时不时与这个孩子谈心,百般呵护她,每当梦洋爸爸有事不能按时接洋洋时,王老师就带她去自己家,给她做好吃的,还帮她洗澡,小姑娘亲切地称呼王老师为“王妈”。在王老师的关怀下,小姑娘慢慢开朗起来了,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参加了学校的民乐社团和排球社团。在王老师的沐浴中,孩子们就像一棵棵葱嫩的小树苗,正茁壮成长着。

自担任学校家委会工作以来,王老师把“和家长做教育伙伴”作为工作信条,努力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千方百计发挥目标同向、措施同步、快乐共享的工作合力,初步走出了一条家校携手、和谐共育的家校教育新途径。每周王老师都邀请家长到校听评课,零距离接触孩子,向家长开放所有的教学空间,让家长体验学校的特色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王老师带头组织开展了“我是家庭饭桌服务员”、“常常我的拿手菜”、“我是小小洗衣匠”、“晒晒我的小窝”、“给家长一封信”、“我是最美孝心少年”等实践活动,深得家长的欢迎,同时王老师帮助孩子们设计了“我的感恩档案”,让孩子们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人的生日牢记在心,在家长生日到来之时,主动给家长过生日。每年的“三八”妇女节,王老师都会代表学校邀请家长到校参加趣味运动会,一起参加踩气球、袋鼠跳、吹乒乓球等活动,让家长进一步融入了学校大家庭中来;在母亲节那天,倡议学生给母亲洗脚、梳头、整理家务、做贺卡,向家长表达自己的爱;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王老师会和家长们早早来到孩子的班级装点教室,给孩子们带来书包、钢笔等礼物,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欢度节日。“有事找王姐”,这是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家长们信赖王老师,更尊敬王老师,这句话无疑是对王老师的最高礼赞。

王老师凡事认真负责,没有半点怨言,只有尽职与尽责,勤奋忙碌却一丝不苟,用自己的责任感打动他人,用默默奉献赢得师生的尊重。“既然为人师表,就要率先垂范”,王老师如是说。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王老师正坚定不移行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3

机关后勤干部先进事迹材料【党员事迹】

【中国演讲网:稿件写作权威机构】

精彩导读:志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次接待活动,确保让领导放心、让客人满意,短短半年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刘伟平省长、陆武成书记、袁占亭市长以及其他省市领导的调研接待任务,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

男,汉族,现年46岁,中共党员。现为*****干部。到新区工作以来,他认真学习、勤于钻研、吃苦耐劳、忘我工作,在安全保卫、食宿保障、改善办公条件等机关后勤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好评,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素质。

一、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同志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领会新区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同时,认真书写读书笔记,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思想剖析,使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自身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强,从事后勤工作的决心和恒心更加坚定,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繁杂琐碎、头绪众多,一定要能忍得住寂寞、吃得下清苦、挨得下劳累。与其他业务工作的轰轰烈烈、众人瞩目相比,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显得默默无闻、少人问津。但作为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又责任重大,稍有闪失就会牵涉全局。为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志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经常熬夜,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都亲自安排,尽力把所有工作抓实抓好,做的细之又细,确保不出一点差错。刚到新区的时候,面对新区后勤工作混乱、整个库房空无一物、办公设施配备滞后,而新区各单位、各部门又多次催促增加办公用具的现状,他多次向领导沟通汇报,想尽一切办法,发动一切力量,赊欠10多万元,为各办公室购置了办公桌椅等必中国演讲网: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备家具,添置了电脑、打印机以及其他日常办公用品,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在短时间内使新区机关整体形象焕然一新。为进一步缓解办公和住宿条件紧张问题,新区决定建设综合服务大楼。从大楼开建那天起,******同志就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上,从工程立项审批到工程图纸设计等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参与。特别是工程建设中因土地权属问题,多次受到秦王川园区办阻挡而无法按期开工,面对日益紧张的工期,面对新区领导尽快开工的要求,他竭尽全力与省农牧厅、秦王川园区办协调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力促项目开工建设,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如期推进。为进一步改善新区办公条件,******同志积极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对新区机关内的部分场地进行了硬化和改造,修建了停车场,进一步方便了来新区调研或办事车辆的停放;与友谊宾馆签订协议,对食堂进行托管,着力加强食堂管理,大力提高饭菜质量;积极改善住宿条件,尽量为干部职工安排宿舍,并在宿舍不足的情况下,协调购买了一辆大巴车,每天接送在兰州市区居住的干部职工,为广大干部职工创造了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另外,面对新区繁重的接待任务,******同志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次接待活动,确保让领导放心、让客人满意,短短半年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刘伟平省长、陆武成书记、袁占亭市长以及其他省市领导的调研接待任务,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另外,他还着力加强新区机关卫生清洁和安全保卫工作,使机关整体形象有了极大改善。

三、率先垂范,改进作风。******同志深知,群众对党的印象是从党员身上获得的,作为党员就应当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因此,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他时时牢记党的宗旨,事事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努力当好“后勤部长”和“大管家”,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细致入微的安排,赢得了来访客人及各级领导的称赞。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体现着“创先争优”的深刻内涵,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朴素事例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站长推荐:索 优秀党员事迹材料 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网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先进党员事迹材料 先进党支部事迹材料 优秀毕业生事迹材料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4

1 修养品德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情怀、志趣的真实反映。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其笔下的文字也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苏轼在谈为文之道时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他认为文章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写好的,而气质则可以通过培养达到。孟子善于修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文天祥因有不屈的民族气节,才会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世佳句;范仲淹因有忧国忧民的博怀,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言;在艰苦的岁月,展望未来,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才会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可见,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对于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的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内涵。

1)学科渗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品德、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等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2)开展“读好书、看好影视”活动。教师要讲清“好”的标准,并向学生推荐品位高、思想性强的书籍和影视片,读(观)后,通过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出专刊等形式强化效果。

3)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要以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他们。

4)利用假日组织公益性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2 增加阅历

增加阅历的过程,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说明增加阅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司马迁周游天下,广交豪俊,因此他的文章奔放洒脱,很有特质。大诗人李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以他的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广游山川,从而了解了我国江河分布情况,写下了不朽名篇《水经注》。

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写作,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一切人、事,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生活经验,丰富内心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3 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体验、内心感受和写作素材,而没有语言材料,这好比要建一座大厦,光有图纸而没有砖石一样。语文教师要在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上下一番工夫。

3.1 材料来源

1)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2)群众语言,包括口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气息。3)报刊、影视、网络。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透视社会的窗口。4)课外文学作品。每册课本都有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补充一些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篇目和书籍。

3.2 积累途径

1)教室后黑板开设“语言选粹”园地,布置全班学生收集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并按学号顺序由学生每周换一次。2)课上交流名人事迹。事先就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去搜集,定时堂上交流。3)每人准备一个语言材料积累本,随时收集好的语句、语段、名人名言、名人事迹、正反面典型材料及各种有关知识,够一定数量后,按不同内容分类,编好目录,整理成册,方便以后阅读。4)多读多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都说明了多读多背对于写作的益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指定的语段、篇目,还要号召学生背诵课本以外有价值的东西,语言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意随笔到。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5

关键词:作文 材料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55-02

作者简介:周丽霞(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怕考试,而在语文考试的诸项目中,大部分学生最怕的是作文。学生不是不懂怎样开头结尾、遣词造句,主要是怕没有东西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考场上,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学生 ,口咬笔头,愁容满面,面对着作文题,却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纵使你有多高的写作技巧也无法施展出来。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做好有关材料的储备。那么,平时的训练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用语、所出现的新鲜事、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记得,有位老师,在一个风雪的午后去学校,当他的自行车骑过十字路口时,不慎将车后座的书包掉在地上,这一掉不要紧,包里面的一卷东西即刻滚落出来,大风吹过,东西散开,一张张纸犹如仙女散花飘向空中。“不好了!”他一声大叫――“我的试卷!”

行人见状,马上帮他抓,帮他捡,帮他追,大人、小孩儿,本市的、外地的、男的、女的,人们把一张张试卷送到他手中。“谢谢!谢谢!”他一个劲儿地说。

“有两张,飘过立交桥了!”有人喊,一个小伙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去。“给!” 小伙子气喘吁吁,将试卷交到老师手中就离去了。

试卷一张不少,大风中的仙女散花,奇迹般一朵不剩,均回到了主人手中。路面恢复了平静。人呢!――那些大人、小孩儿?那些本市的、外地的?那些男的、女的?还有那个小伙子?――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啊!老师怔在那里,激动的热泪不禁滚出眼眶!

假如,你在场,这样的事,你能不能记下来呢?可不能错过机会。

外面下雨了,有人从院子跑进教室,他向同学怎样说呢?

“掉点了!快把自行车推进车棚!”

你看,“掉点”二字是多么真实亲切,多么通俗易懂,是生活中的用语。比那“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外面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恐怕要生动得多。

另外,你只要留心,会发现人们的举止言谈、人们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小孩子的语言动作、大人的语言动作,城里人、乡下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细心观察,并且随时记录下他们谈话中生动、优美、幽默的句子,尤其是那些能够显示人物个性的对话、民谚、歇后语、顺口溜等。

比如,有学生在修自行车时,发现旁边木牌上有一些图钉,新的旧的,不规则地钉在木板上。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方知是修车的老人,从车胎上抠下来的。他怕这些图钉再扎别人的车,就把图钉按在了木板上。你看,这不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材料吗!

生活中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自然也有假、恶、丑的东西,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尤其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久而久之,视野会宽阔,笔下的各种材料会很多很多。再写作文,就不会发愁了。

二、在读书中获得材料。

阅读是作文的又一源头。一个中学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想想看,他读了多少书啊!光课本就得堆成小山。

其实,作文也可以用书本中的材料。书本上有中外古今的地理变化,社会变迁,各种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各朝各代的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当然也有败类,可憎可恨。他们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作文时,依不同的文体,何不有选择地一用呢!

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印证书本上的材料。书本中有各种材料,爱国的、立志的、勤学的、理想的、读书的、改革的、创新的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而且能把课本所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写作文这一过程中。

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忽视。有计划地开展定向阅读,广泛涉猎文理科书籍,可为写作积累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订阅一份或多份关于语文学习的报刊,每周有一节课作为阅读、写作指导课,要求学生做摘抄。 比如有位同学抄下一首诗,题名为《人生不能等待》:

人生不是徘徊,

人生不能等待,

何必总把命运和希望,

一味地寄托给未来。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正是你宝贵的现在,

倘若忽视今天的价值,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文字简明,短短八行,充满哲理,寓意很深。

至于名言警句,也是值得提倡的,均为写作文提供了方便。常常积累,则日有所得,月有所进。

三、不间断地练笔

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不间断的练笔。练笔,写什么呢?

写景,农园田舍、亭台楼阁、街道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大千世界,任你采撷。小,可以写一天的晨、午、晚、夜;大,可以写一年的春、夏、秋、冬。但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实际,不要闭门造车;要具体描述,不能简单概括。

写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老师同学外宾……谁是什么长相,谁是什么脾气,谁是什么性格,谁有哪些长处,谁有哪些不是,谁给我印象最深,谁对我帮助最大,诸如此类,动笔写写,既会真实,有内容可写,又会亲切,有真情实感。但不能千人一面,相似雷同,要写出此人的与众不同,诚如福楼拜所说:“世界上绝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笔下的人物应该富有个性,各具特点。

写感,读书所感、偶然所感都可以写。读书有课内外之分,有浅与深之别。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者有哪些文章、哪些段落,想想为什么,然后写一写,将其所得之点挥笔写下。外出,包括回乡,包括游览,所感颇大颇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河畔海滨,留下足迹,流连忘返。自然美景,名胜古迹,景入情怀,感慨万千,选好角度,拟个题目,将所感写于纸上;回到家乡,换了环境,耳闻目睹,备感亲切,写深入一点,表现主旨,从平凡的一件小事,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易于构思,易于行文。

看起来,要写的东西还真不少,练笔的方面十分多。其形式可以是“生活日记”,可以是“每天一得”。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6

一、新课标引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一)回顾老版课标――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它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二)学习新版课标――关注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质”

老版课标虽然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但在教学实践及阅读实践中,教师、学生均缺失具体的操作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学生读什么,课标并没有明确的引导,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导致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学生许多的课余时间,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流。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必定要借助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成为可能,但从平日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孩子都可以提高阅读水平。阅读的质与量并不成正比。课外阅读教育要想真正达到预定的目标,就需要量与质的强强结合。

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在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基础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了推荐,明确指出要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传记等,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质。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只有关注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才能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双赢。

二、如何提高学生舌尖上课外阅读的“质”

课内精耕细作,课外才能跃马平川。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一)课堂上引领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内在情感。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而且读起来很感性的文章。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诱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除了品读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对文字的鉴赏要能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不仅要反复品读,还要能从文本拓展开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再结合文本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读懂作者心中那独自的、个性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读后的感受。很多时候,阅读文本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在审美欣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学生感受到除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无怨无悔的付出。在这一刻,孩子们还知道了要回报母亲、回报亲人……

当理解转化为了能力后,收获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内文字上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读出深度。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他们能懂得什么是真情真爱;从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中,他们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读黄蓓加的倾情小说系列,他们能真正走近文字,品味文字的意蕴,能畅游在想象的空间,感悟着世界的美丽……读书会让学生明智明理,使他们更加智慧。

(二)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优质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舌尖上的课外阅读到底读什么,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利用最近阅读区的原则,巧妙地激发学生对优质课外阅读的兴趣。

1.追寻作者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材料或作者的其他文章来阅读。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读了老舍、冰心、孙友田这些名家的作品后,引领学生去读读这些大家的其他作品

2.追寻历史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如读了《和他的大黑骡子》后,让学生去读读长征时期的其他作品。

3.追寻名著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如在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班上的学生去读读《水浒传》;在学习完《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去读读《西游记》,并开展一些名著的专题读书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相对而言,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兴趣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这个阅读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7

“踵事而增华,变本而加厉”,是历史演义、文学虚构的惯用手法。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传说或轶事,不啻画蛇添足,更与其为学严谨的面目背道而驰

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圆形穹顶图书室有固定座位的说法,出处不详,却由来已久。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笔下,就有中国人到大英博物馆围观马克思固定座位的场景。据说连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英时也曾问及。中国还流传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地板上踏出脚印的故事。

“固定座位”和“脚印”之间,显然有因果联系,能相互印证。早年,人们往往对此深信不疑。近年来,出国者渐多,眼界大开,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图书室是公共场所,会给某个读者长期保留固定座位?水泥地板难道质量有问题,会磨出印迹?还有人说现在地上铺有地毯,会不会当时也是地毯,时间一长或许就磨出脚印来?抑或是“木质地板”被踏出凹槽?

一些实地踏访者,常引大英博物馆图书管理员的说法来证实或证伪。试想时隔百年,馆员无从目睹,其说法如何令人信服?

查检相关文献,所谓固定座位的具体方位,至少有如下几种:1.右手最后一排第,一张;2.D行第二号;3.G-7,即入口处向右第五张;4.左侧第五排头两个;5.M4;6.07;7.15排7号;8.从K排到P排,每排最外边的座位。

上述说法,各有凭据,但只要任意两种靠谱,“固定座位说”便深陷自我矛盾的泥沼。

至于“脚印说”,我所见,共有两个版本。据马克思二女婿保尔・拉法格说,马克思踏出来的“脚印”,并不在大英博物馆,而是在家里的书房:他的休息就是在室内来回走动,以致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就像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一样。(《回忆马克思恩格斯》,苏其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编,胡尧等译,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另一版本,很可能来自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

我还晓得一件事,就更足证明他的勤奋好学了:从1850年起,他经常埋头于大英-博物馆,总喜坐在图书室右手最后一排的第一张位子上,前后共有25年之久。他读到欢奋的时候,常常要用右脚在地上拖几下,这样,就把座位下边的那块水门汀磨掉了一层。他死后。这块凹下去的地方,已重新填平了。直到今天,这块痕迹还保存在那边。(陶大镛:《我怎样学习政治经济学》。载《学习》1949年第1卷第2期)

陶大镛教授的描述,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多年以后,陶教授补述――

我1947年留英期间,为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急于写《社会主义思想史》,足足有两个多月,也天天到这

座圆拱形大厅来参阅图书,觉得借书实在是方便。还曾向当时的

一位年迈的管理员探询过这个足迹的故事,他彬彬有礼地告诉我:“传说确有其事,可惜经过多次整修,现在已看不到留下的脚印了。”我曾悄悄地找到D行第二号座位。并俯身去寻索桌下的痕迹,还用手去摸了摸地面,虽看不到明显的痕迹,却隐约觉得地面并不那么平滑,我那时的心情是如此激动,至今还留下难忘的印象。

陶教授1947年到达现场时,马克思已经逝世60多年了。仔细推敲,仍有疑点:首先,脚印的位置变了,从最初的“右手最后一排的第一张位子”变成了“D行第二号”;其次,马克思读书之“欢奋”,“右脚”在地上拖几下,又是谁告诉他的呢?

1978年5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马克思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在二战期间遭到希特勒德国空军的轰炸,战后曾经多次修缮。因此,陶教授看到的“不那么平滑”的痕迹,未必一定是脚拖的结果。

依据我所掌握的文献,国外只传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有固定座位,还从未传说有脚印的。“脚印”最早的来源,可能就是陶大镛教授1949年发表的那篇文章。他大概是把马克思书房里的“脚印”,误记作大英博物馆里的了。

此后,“陶版脚印说”被大量引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用作教师教材的《心理学》(邵鹤亭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此书的蓝本是苏联捷普洛夫教授所著《心理学》,中国的编者“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和我国学生习见的事例,把苏联普通中学用的心理学课本改编成适合我国师范学校用的心理学教材”。苏联人写的这本教材中并未提到马克思的“脚印”。

此后,《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第四册教学参考资料》、《和青年谈读书》、《革命领袖勤学的故事》、《天才出于勤奋:革命领袖学习的故事》、《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事》等书,都照搬此说。

到了1982年,“陶版脚印说”发酵为“两个深深的脚印”(《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与练习》,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2年版)。1988年,“深深的脚印”进入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课外阅读丛书・初中语文第二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我查到的西文文献中,有两本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民主德国的书,记述了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两组对话并提及固定座位,不过均无具体座位号。其一是瓦尔特・维克多《卡尔・马克思》;另一是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只是一本学术性不强的普及读物。翻阅原书,对话并无出处。如果对话真的发生过,必有亲历者,但翻遍国内出版的所有正规传记及权威的《回忆马克思》,都查无出处。

1970年,民主德国学者曼弗雷德・克利姆编著的《马克思文献传记》出版,他搜罗了包括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的官方文件、档案、信件和某些绝密材料,以及亲友和崇拜者乃至政治反对者的私人笔记、书信和追忆等文献其217种。但当涉及具体座位号时,居然也是来自图书管理员的口述,没有文献依据,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固定座位说”是怎么产生的呢?陶教授如此解释:

因为圆厅规模大,座位多,固定下来一则便于前往检索目录卡片;二则易于找到自己的座位;三则图书管理员也乐于将你所借的书刊送到原位置上。如果今天念不完,明天续借,只要声明仍坐原位,出纳员可以为你保留下来,不送回书库,省得明天填条重借,手续要便捷得多。

这也许能解释一段连续时间内的状况,不过很难解释马克思的固定座位能保留25年之久。

查《马克思年表》,他有过多次离开英国的出境记录。1863年11月母亲去世,12月赴故乡特利尔;1867年4到5月为《资本论》出版事宜去汉堡……离境期间图书理应会归架。等下次再去,座位很可能会被别的读者占用。更何况,阅览室的格局还曾多次改变。退一步说,即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真有过较固定的座位,恐怕也未必只有一处。

如今,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特设有一块看板,称“当年马克思常在L、M、N、O、P行就座,因那里靠近参考书架”。这种折衷的做法,也许更接近事实。但同时也进一步反证:既然座位无法固定在某一处。脚印说恐怕也就不能成立了。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8

材料作文就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些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综观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材料作文悄然“升温”,在所有作文命题形式中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12.8%,上升为13.7%,这一变化应引起广大备考同学关注。

【题型特点】

从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情况来看,材料作文大体可分为以下五

类:1.寓言型。就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一则寓言故事组成,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取材范围。2.联想型。就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一则诗歌或诗歌的几句组成,能引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3.对比型。就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有两则,并且这两则材料中的事例构成对比。4.评论型。就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组成。5.图画型。就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主要材料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

【方法指津】

要写好中考材料作文,考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考虑:

一、唱好立意“四部曲”,慧眼明察识材料。

1.整体把握,抓住重点。写作材料作文,审题时考生一定要反复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内涵。审读的内容,一是材料,二是作文要求。读懂材料,是为了很好地执行要求;明确作文要求,是为了进一步吃透材料,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2.仔细推敲,把握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考生要按下述方法抓住其关键:对寓言型材料,关键是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且紧扣结果寻根究底;对联想型、评论型材料,关键是准确理解其观点和立场;对图画型材料,关键是在找准画面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的基础上把握画面的主旨内涵;对梗概片段型材料,关键是选准扩充或续写的角度;对组合型材料,关键是在材料的共性上抓住材料的含意。

3.拓展思维,巧选角度。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可供考生写作的角度很多,最佳立意不止一个。审读材料时,考生首先要运用发散思维法,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深入发掘材料的内涵,从而产生新思路、新结构。其次要运用逆向思维法,“反弹琵琶”,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材料主旨的反面进行构思立意,这样往往能收到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

4.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文题材料后的写作要求也需要考生细细阅读。如果要求中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这样的文字,写作时最好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把握构思“三扣住”,匠心独运巧谋篇。

1.扣住材料,明确主旨。一般来说,扣住材料有两种方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文体不同,扣住材料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写作主题都应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文章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都对材料内容有所体现。

2.扣住主题,突出重点。考生若写记叙文,对最能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重点部分,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若写议论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

3.扣住重心,写出亮点。文章的亮点即文章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表现在文章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文章的语言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不管是哪个方面,考生都需要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展现出来,从而为文章增添亮丽的色彩,成功出新。

【误区警示】

一忌立意望文生义,割裂整体。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确定立意,如果写作时无视材料,自说自话,文章内容既不是从文题材料的主旨中引发出来的,也不是对文题材料进行挖掘得来的,那文章写作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二忌选材另起炉灶,转移立意。有些考生在写作时忽视了命题中的另一个重要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话题作文写作我们可以只顾话题,不顾材料;但材料作文写作却必须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二者的区别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三忌漠视材料中的关键句。对材料作文题而言,每篇材料都有关键句,只不过有的关键句不明显而已。关键句在材料中所起的作用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有些考生在写作中因过分强调整个材料主旨而忽视了关键句,导致写出的文章立意对材料主旨凸显不够。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林书豪在NBA(美国职业篮球联

赛)2011~2012赛季的“火”般表现让人

们注意到了这个首位进入NBA的美籍华人。

林书豪,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祖籍浙江省嘉兴市平湖,父母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经济学,副修社会学。他是哈佛大学自1953年后首位进入NBA的球员。据台湾媒体报道,他也是首位进入有65年历史的全球篮球殿堂NBA的台湾球员。2011年12月28日,林书豪签约纽约尼克斯队。对此前林书豪的职业生涯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下:2010年12月28日,被金州勇士队下放到NBA发展联盟的雷诺大角羊队;2011年1月3日,被金州勇士队召回;2011年1月9日,再次被金州勇士队下放;2011年2月5日,又被勇士队召回;2011年3月17日,再次被下放至雷诺大角羊队;2011年3月27日,再次被勇士队召回;2011年12月10日,勇士队确认已裁掉林书豪;2011年12月12日,林书豪正式宣布签约休斯敦火箭队,但不久即被火箭队裁掉。

人生路上,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和困难,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又何惧路上的艰辛或者磨炼。所有的结果与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小考试大道理

许鸿儒

期中考试过后,分数成为班里谈论的话题热点。这些分数有的如春雨,注入兴奋的心河,让人欢畅无比;有的像雪花,飘落在失落的心田,异常寒冷;而有的则似炮弹爆炸,让人千疮百孔。其实,独自静静地回想这些分数,亦能从中悟出小考试中蕴涵的大道理呢!

发数学卷子时,我心里比唱《忐忑》还要忐忑。数学老师一进教室就开门见山:“这次考得不错!有6个满分,假如算上许鸿儒就有7个了!”老师这话是什么意思啊?6个满分念完了,接下来的就全是低一档次的了:“119分”“118分……”然而还是没有我。我心里纳闷了:“我好像没哪儿错了啊,我检查了几遍了的!”正当我满心疑问时,老师念了我的名字后道:“115分!”我懊丧地走过去,老师抚摩着我的脑袋,一字一顿地说:“看来,没有运气还是不行啊。算你背,阅卷老师给你少算了5分。不过,你仍是名副其实的满分!”当时我心中真是懊恼,但一会儿转念一想:只要你是一颗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是金子就总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对着试卷,我不禁暗自微笑起来。

语文老师比较低调,把卷子拿进来就直接让同学发了,保住了我们所剩无几的脸面啊!一拿到卷子,我便傻了眼,正上方赫然写着“104分”,我的心凉了半截,这个分数对于我来说就更没面

子了。只见卷子上的红色笔迹东圈西叉,就像在我身上割的一刀又一刀。问问黄紫清,她骄傲地答:“我112分。”“妈呀,你也太变态了!”我惊愕地叫道。“这有什么——”她不屑地说,“全年级最高115分!”“啊!”我更失落了,一科的分数就这么大差距,还用比吗?我瞟了一眼黄紫清的试卷,真是“眉清目秀”,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啊。再看看我的,破烂不堪,字迹模糊难辨,更有大大小小的墨水团看似繁星点点,却让整个试卷好似一张历经千年沧桑的羊皮纸。这正应了老师的话“考试字迹最重要”,真可谓“字好一半文”啊!

还有想不到的,我们班上出现了“麻雀变凤凰”的传奇事件:“佘力文超神

啦!”佘力文一反常态,“语文106,数学

120……”想想以前的佘力文,经常是老师批评的对象,上课就爱画画,手心常是红肿的;再想想近期的佘力文,发愤

图强,刻苦努力,终于迎来了开心的一笑。看来——只要努力奔跑,一切皆有

可能!

这次期中考试,让我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学习的诀窍、生活的哲学,真是令我获益匪浅。

点评

本文作者以分数为线索,叙写自己从中悟出的深刻道理,可谓以小见大,选材巧妙,意蕴深刻。文章叙事具体,描写生动,以真实的细节传神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风采,让人读之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本文语言幽默生动,准确传神,让人读来妙趣横生,余味无穷。我们由此可知:作文要从小处入手,写活个人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分外出彩!

素材拾贝

“哥”的故事不是传说

“不剩哥”被围观,勤俭成稀奇

“粒粒皆辛苦”,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学过的古诗,今天你是否还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近日,一网友在重庆社区发帖称,她在北部新区上班,时常在“海王星”楼下食堂里,看到一位将盘子里饭粒全部吃干净的年轻男子,“看到他,我为自己的浪费行为感到羞愧”。帖子一出,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

有记者前往事发地调查,注意到,在被网友称为“不剩哥”的年轻男子用筷子夹米粒的时候,周围的不少食客会停止进餐,向这位年轻男子投去好奇的目光。当“不剩哥”离开食堂后,部分围观的人也跟着起身离开,而他们留下的餐盘里,还有近1/3的饭菜没有吃完。

“不剩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自己从小接受父母的教导,才将节约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不剩哥”称“我的这种行为,曾经遭到同学、同事们的讥笑”,但他自己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仅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节约开支。

运用解读:自古以来,勤俭节约都是人类倡导的美德,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肆意浪费,因为所有物质产品的产出都是建立在消耗资源的基础上的,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大,资源的消耗就越多,这将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现代社会更要厉行勤俭节约的精神。人们应以浪费为耻,向“不剩哥”的节约品行学习。

适用话题:勤俭节约 好习惯 坚持做正确的事

“大衣哥”上春晚见证坚持的力量

1969年出生的朱之文,是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朱楼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位普通的农民以种地、打零工为生,既要奉养老人,又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全家年收入仅5000元左右。然而,由于从小酷爱唱歌,朱之文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田野里、堤坝上、小院外,处处都留下了他美妙的歌声。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朱之文的人生命运发生了改变。通过参加各类选秀节目,朱之文“一炮而红”,最终登上了春晚舞台。当然,登上春晚舞台并不意味着成功,但这对于“大衣哥”朱之文来说,却意味着人生崭新的开始。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将会因此而发生转变,他坚持多年的音乐梦想也终将成为现实。

运用解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着一个梦想,有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执著追求,无论其最终能否实现梦想,其人生也因永不放弃的努力而没有太多的遗憾,“大衣哥”能够登上春晚舞台就是生动的例证。当今社会,有太多的机遇等待着有准备的人,希望同学们能以“大衣哥”为榜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勤奋、坚持!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9

1 多方游历走遍神州,考察历史文物,躬行核证文献传说

司马迁一生游历很多地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二十岁那年,他就开始了漫游生活。此次远游历时两三年,司马迁穿过了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走访古迹名胜,考察史料文物,行程近三万里,采集了大量旧闻传说。

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仕为郎中”,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安抚边民。“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他借机深入调查西南各地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用一年多的时间,踏遍西南,直到云贵一带。以后,又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在考察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熟悉地理、采风察俗、考证文献典籍,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对后来撰写《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游历,司马迁实地调查历史踪迹,用自身见闻来研究审核档案典籍文献传说,《史记》读来格外真实生动。

根据实地考察,他还核查订正了一些前人的说法,网罗了大批的散佚旧闻。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与秦朝时间上相距不远,发生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多有遗迹或传人。所以,司马迁的多次游历不仅考察了前朝的足迹,探访了历史主人公的后人或村人,搜集了大量的散佚旧闻,使《史记》的内容更加丰满可信,而且因为实践探访得来的材料本身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对于考证文献记载的真伪意义更为重大。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容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项羽本纪》中,关于刘邦为争霸不顾其父安危的无赖形象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汉朝官方的正史文档中都是不可能有的,为今天能够更好地了解楚汉及其以前将相名臣的行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还目睹、实地采访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民间口述档案和旧闻传说,考证了文献史料。如,在《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他否认荆轲刺伤秦王的说法就是依据当事人后代的证言……这种实地的调查采访,为后来撰写《史记》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旁征博引档案史料,精心撰写《史记》巨著

2.1 灵活引用摘录汉朝宫廷档案。汉初,官府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建造了众多的档案库房用以保护档案典籍,如天禄阁、石渠阁、兰台、东观等。这些库房所藏档案资料十分丰富,既收藏了很多前朝的律令、图籍、典册及各类秘书档案图籍,又收集了很多汉代历朝皇帝的制、诏、律令、章奏及各类舆图和州郡上交的计簿等档案资料。先后身为太史公、中书令的司马迁能够阅读并充分利用这些库房中的档案材料及当朝中央政府和各地形成的文书档案,为撰写《史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史记》中,灵活引用摘录公文档案材料的例子随处可见。如,《燕召公世家第四》中的“(庄公)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等。书中记载的年号纪年,用第一人称“我”字来记述燕国历史,显然是燕国史官记注本国史事的口吻,可见是摘录燕国档案的证明。在其他的《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中,直接引用或摘录诏书、奏折等档案材料原文内容更是不胜枚举,司马迁创造了收藏利用档案与编修史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2.2 广泛查阅图书典籍,著述翔实丰满。汉朝建立以后,“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到汉武帝时代,广开献书之路,搜集与整理书籍形成热潮。《汉书》记载:“于是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官府搜集的丰富藏书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创造了良好的查阅文献基础和客观条件。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曰:“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指的就是他广泛阅览整理国家档案库房里的文书典籍。身为太史公,这也是司马迁的岗位工作,他充分利用了职务职责优势。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他可以很方便地查阅浩瀚的图书文献,并在著述中活引活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最多的文献是《尚书》、《左传》、《国语》、《诗经》及《论语》、《战国策》等经典。后世有学者统计司马迁在《史记》各篇中谈到的材料,取材总数有一百多种。难怪班彪说“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3 司马迁对档案典籍利用的贡献及与后世出土竹简档案

3.1 “述而不作”,“整齐世传”。司马迁在阐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时说:“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表明自己身为太史公,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记载天子的明圣盛德和名臣贤大夫的功业,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在这里,他强调自己所作的只是“述”,缀述旧事,记录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整理贤君名臣英雄豪杰的家世传记,而不是所谓的创“作”,意即只述而不作。《史记》中的人物和事件,远古的多采自《尚书》、《春秋》等典籍或史书,汉朝当代的则主要采用官府文书及档案资料。

3.2 “疑则传疑”、“疑者阙焉”。面对浩繁的档案文献资料,司马迁不是随便引用,而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考订选材,对没有鉴辨清楚、难做结论的问题则交代明白,或者列出存疑。如,他写道:“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实事求是,自己不能确定的决不随意去写。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10

关键词:阅读量;兴趣;氛围;形式;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是,笔者发现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与课标要求相距甚远,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诸多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亟须我们老师的培养和指导。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列书单,点燃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老师所说,“我读书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所以,我们首先要找准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让小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其实小学生判断好书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自己对这本书有没有趣,它能不能深深地吸引自己往下读。只有感到这本书有趣了,小学生才会继续读,甚至反复读。笔者所在学校的图书资源尚算丰富,且每周每个班级也有固定的借阅时间。但是,通常学生借书完全是自主选择的,老师对学生如何借阅缺少指导。一次,笔者发现班上一位学生在看一本《古希腊神话》,经过交流发现他看这本书时不仅看得吃力而且看过之后还不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件事引发了笔者给学生开列一份符合他们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的书单的想法。于是,笔者首先找学生聊天,了解他们阅读的兴趣点,把握他们喜欢的书的类型。然后到到图书馆去翻阅各类书籍,结合阅读训练的要求确定图书馆里有哪些书是既有趣又适合班上学生阅读的,开列书单。因为书单上列出的书是事前根据调查确定的,基本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在图书馆里又能借阅到,学生的借书积极性很高,由此带动了班级的阅读气氛。当然,这份书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适时调整。笔者在调整书单时,会对书单上已有的书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帮忙鉴定一下这些书是否有趣,给书评个星级,五颗星为最高,星级高的书一般会继续列入书单,星级低的书则会退出书单。对于要增加的一些新书则是先找几位学生当“试读员”,他们满意后才作为“新书推荐”列入书单。笔者觉得,如果能长期坚持这么做的话,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会持续高涨。

二、师生共读,营造阅读氛围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删减一些机械的、无意义的抄写作业,而增加了一项软性作业――阅读。如减少了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因为这项作业很多学生都是从专门的好词好句好段书中摘抄出来的,不是自己看书所得,意义不大。考虑到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午都是很早到校,所以,笔者规定:全班学生每天中午看书半小时。为了营造阅读氛围,笔者带头执行,每天中午准时到班上和学生一起阅读,不论自己多忙,只要看书的时间一到,每个人都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书来阅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学生慢慢养成了午间阅读的习惯。笔者在自己阅读的同时,还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书推荐给学生。电视剧有剧透,我们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来一点书透,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会想,原来老师也读过这本书,我也要去读读,看看这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同时老师生动精彩的推荐话语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师生共同阅读完之后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将阅读效果的检查融入读书交流之中,既可发现学生理解偏颇之处,又可以舟过无痕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点拨,可谓一举多得。这种做法如果能在全校推广,一定有助于学校阅读氛围的形成。

三、巧用资源,拓宽阅读形式

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0万字以上,如果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这目标很难达成,且让农村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书或是订阅报刊更是困难重重。为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笔者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到电脑室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或是拓展阅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第八组课文时让学生上网搜索德国、泰国等异域风情的资料,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利用班级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电子书籍或是投影纸质书籍,扩大阅读受众群。为了丰富阅读形式,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引入了新的阅读形式――有声阅读。那些谱了曲的古诗、优美的课文朗诵或是童话、名著的有声读物等都是有声阅读的重要来源,在午休时间播放给学生听,既缓解了学生用眼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新的阅读兴趣。另外,笔者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每天必须要带一本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些工具书除了在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的时候使用外,笔者还赋予学生另一项任务。没事的时候多翻翻字典,看看词条,理解下词条的意思,通过这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其实有些词条还是很有意思的,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既是在培养他们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是增加阅读量的一种手段。

四、授之以渔,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好精读、略读和浏览。”为了训练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技能,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向学生出示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语句优美的、思想内容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文章,笔者建议学生调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精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鼓励学生在有所感想之处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哪怕仅仅是一个“好”“精彩”,强调感想的重点是“有感而发”。在品词析句之后还会鼓励学生多诵读,以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对浏览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读新闻类、背景介绍类的材料进行,因为这类材料表达清晰有条理,易于把握重点。如,笔者精心挑选新闻材料,让学生从新闻标题入手,大致了解新闻的主要方面,之后再快速地扫视新闻的正文部分,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口述主要信息的方式来检查提取关键信息的效果。对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浅显的故事、童话等,笔者则是建议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因为此类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轻松,阅读目的多是获得阅读的。如果以上的阅读训练方法能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自然会慢慢地提高。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首先得从“趣”字入手,然后多方面出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当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时,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也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11

一、地方志的有效开发

地方志开发是地方志运用的前提。地方志的有效开发须确立强烈的产品意识,做好产品的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方志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影视两大类的素材。因此,方志的有效开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借助图书馆平台:开发方志文字制品地方志只有集中收藏并科学整序才能方便开发利用。图书馆作为一方文献的收藏中心,有着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服务手段优势和网络优势,理应成为地方志文献的开发中心①。这就需要方志工作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适应形势和社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模式,将为本单位、本部门服务宗旨转向为社会、为需要文献信息的广大客户服务。为此,要不断树立起新型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以主动、开放的服务模式,改变地方志的静态存在现状,变藏为用。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可从以下方面来开发方志文字制品:一是汇编专题。唯我之需,择类而取。从揭示文献内容深度的层次级别来看,对原始文献内容揭示的层次越深,文献利用则越充分。对于一般读者,传统方志“买不起,背不动,读不完,用不上”,这就迫切需要图书馆人发挥优势,深层开发有重要信息价值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多次文献资料,方便读者利用。尤其要做好特色志书的编纂,如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域文化、名人名家、地方特产上做文章。这是深入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服务爱家、爱国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手段。二是刊佚旧志。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历代有大量志书,但因古代印刷技术和藏书条件的限制,刻梓较少,庋藏面不广,有些刊本或传抄错讹,或年久虫蚀,残缺破损,有些流传稀少,读者查阅颇为不便。因此,对一些罕见的珍本影印需校勘补阙和整理重印;对残志佚志,需修版、摘录、拼残,以保存完整资料。这对教化资源的深掘十分重要。三是撰写提要。考志书源流、编纂原委,明其内容、门类、编目,究其得失、特色,探其价值,叙其纂修者,述其版本与流传。方便读者取舍,提高利用效率。四是编制目引。志书目录、索引是开发方志资源的工具和打开方志宝库的钥匙。从地方志特征出发,增加地区目录和专业目录,前者按行政隶属排检,反映一地所有的方志;后者按行业排目,方便从专业角度检索。同时,还应编制联合目录,其一是联合本地的收藏单位(如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等);其二是参与上一级图书馆的联合目录。除了馆藏目录,最好还应有一地的方志总目,包括佚志及收藏在其他图书馆甚至海外图书馆的志书,供用户了解整个编纂和分布概况。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方志索引的编制工作。通过细析、梳理、组合等加工手段,将地方志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加以揭示,便利读者快捷准确获取资料,如编制人名、篇目、艺文、人物传记、地名等索引。

2.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发方志影视制品修志的目的在于读志用志,志书只有普及使用,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就多次提出了“让志书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设想。这一设想,正是源于让志书在内容、款式、设计、价格等诸多方面与普通老百姓拉得更近一些,使普通百姓都想看,看得懂,并能买得起。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内容方面多一些百姓生活情景,多记述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即人文内容的记述。志书中对平民生活要多关注一些,会使志书显得生活气息更浓,史料更鲜活,真实感更强烈,这样的志书老百姓肯定喜欢看。与以往纸质地方志相比,影视制品更形象、更多彩、更宜推广。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平台对地方志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开发:一是编辑拍摄影视版的地方志。方志记载历史悠久,历史素材丰富,是影视脚本的基础素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音像制作手段的提高,也为更广泛地开展读志用志提供了新的平台。地方历史题材为地方百姓所喜闻乐见,如配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地方志的正统、严肃与电视媒体的新颖、活泼有机结合,更易于为群众接受。影视版地方志可尝试按“横排纵述”的原则设置《历史沧桑》、《史海钩沉》、《人物春秋》、《百业史话》、《地方揽胜》等版块,分集拍摄。二是编辑拍摄地方的系列专题片。以地方志为依托,拍摄电视系列专题片来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乡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因此,基于方志开发制作的系列专题片须由宣传、文化部门主导组成两个班子:一个是以广电部门为主体成立的专题拍摄制作班子,选择热爱历史、编辑摄录水平高的人员来担纲;另一个是以史志办为主体组成的专家顾问班子,担任专题片顾问,全方位提供资料,在重要史实的采编选录、脚本的编撰等方面进行把关指导。史志办有历史专家和丰富的史料,广电部门有拍摄平台和专业的采编人员,他们也苦于找不到好的节目题材,因此双方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地方志的影视化,一是使地方志被赋予新的形式。在语言文字表现上,它是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相结合;在画面语言表现上,它是现场自拍图像、影视资料图像、档案资料、图表、采访与访谈、绘画、电脑三维、字幕等手段相结合,既不戏说,又不呆板,以影视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再现地方历史风云的变幻、经济脉络的变迁、文化轨迹的演变、人世沧桑的跌宕起伏以及红红火火的改革开放事业。平白浅显、生动自然的语言,声像并茂的画面,使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直观、更生动、更便捷,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拉近了普通群众与地方志的距离。二是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教育生动而形象的教材和没有围墙的教育基地。生动的画面、慷慨激昂的解说词,对受众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会引起青少年观看和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住于斯、热爱斯、建设斯、发展斯”的热忱。

二、地方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地方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化的资源,其对人生的导向和人格的塑造,更多地以乡土教材形式出现,通过爱国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回应问题等途径来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地方志的合理运用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借助方志产品开展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感情一直是维系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对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地情教育、国情教育。自古修志者就十分注重志书的教化功能。无论历史与现实,方志都与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方志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一部方志,一般都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朴风尚,灿烂文化,科技文明,先进人物和革命烈士等丰富的资料,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教材。爱国主义是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其产生就蕴育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不知家乡、不知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又如何爱乡、爱国,建设家乡、建设国家!”①作为爱国主义渊薮的重要载体的方志,它具有炽热的桑梓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确的疆土意识、鲜明的爱憎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志书中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淳质朴的风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专家学者、先进人物、人民领袖、革命志士以及奸宄邪恶的坏人等等,都足以启顽立懦,提高人民的思想情操、精神文明素质,振兴奋起,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观念。”②人们通过方志了解先人创业之艰难,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业绩,增进民族自豪感,激发和加深爱祖国的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地可因地制宜,发挥地方志优势,利用方志产品,通过专题报告、巡回讲演、地情知识竞赛、系列专题片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地情教育活动。

2.借助方志产品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材料,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通过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从教材、学生、教学需求来讲,自觉搜集和补充史料都非常的必要。在史料中如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地方史料,或先贤名言、或诗歌民谣、或画像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或音响电影资料、或漫画等等,更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方志一般都具体地记载了当地的山川、河流、坊里、街巷、桥梁及其名胜古迹,岁时风俗等等,不仅包含着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而且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信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志书可补正史之不足。一些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正史中的记载固然不少,但和方志相比较,显然是不全面和不够详细的。方志对当地的著名人物,无不有详细的记载,似已成为通例。正因为地方志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方志成为思政课教学取材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资料。

3.借助方志产品开展课外实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课外实践体现的正是这种理念。课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和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空洞说教,而是有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时空。其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当地,不管其对象还是其内容,均应有所指向。这样,才不至于空中说教,无的放矢。从这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地方性。“一地农工商矿等生产”,正史中一般不载,而“唯方志是赖”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借助方志的目录、索引、提要等,按图索器,开展野外田间的地情普查活动。通过查找、归类、梳理,既培养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整理的技能,也可使他们通过地情的普查,沿着历史轨迹,真正感受世道的变化和对现实的反思。

读书事迹材料范文12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98-01

在给职高导游班上古代诗词鉴赏时,发现学生喜欢怀古诗作,而怀古诗作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导游专业的学生的帮助也极大。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怀古诗作的兴趣及效率,经过多年的教学与总结,得出如下教学经验。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纵观中国古代诗歌,怀古诗占的比重并不轻,学习怀古诗,是了解历史,传承祖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何为怀古诗?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诗歌。此类诗歌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之感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怀古诗的主题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世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达到借古抒情,借古讽今。像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记》等。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代英雄人物的建功立业,抒发自己相同的心愿与理想,并在作品中,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

怎样才能学好怀古诗?从本人多年的教学来看,因为怀古诗往往是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从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发感慨进而抒怀抱负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学生读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习怀古诗,必须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弄清史实。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学习怀古诗,首先要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地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例如,学习杜牧的《过华清宫》,我们首先要了解发生在华清宫里的历史著名事件:唐明皇为了博得爱妃杨玉环的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不远千里,从南方快马加鞭赶运荔枝。

赏析章碣的《焚书抗》,就要了解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为了确保秦朝的江山牢固万年,于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并规定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由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文化浩劫――焚书抗儒的历史事件。

其次,要体会意图、领悟感情。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他们要么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要么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过华清宫》就是作者有感社会现实,借古讽今的作品。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歌,更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整首诗重在感慨世事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章碣的《焚书坑》里,一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把作者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的眼里,“书”是祸乱的根源,他们以为焚烧了书籍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哪曾料焚书坑儒的结果,导致了即使有险固的关河作保护的秦国仍然避免不了迅速灭亡的悲剧,而领导这场灭秦运动的领袖,不是读书人,而是“不读书的刘项”,这是多么辛辣的嘲讽!

再者要分析写法。怀古诗的写法多种多样,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有作正反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而对比及夸张是常见的技巧之一。《过华清宫》是一首以景衬情的佳品。而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一改前人把隋朝灭亡原因归罪于修建汴河的历史观点,认为“若无水殿龙舟事”这等荒淫腐化的行为,那么,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功劳可能比大禹治水的功绩还大。皮日休从历史旧案中翻出新意的观点,让这首诗充满了新意。诗人以议论为主,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让人们辨证地认识了历史。再看章碣《焚书坑》,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夸张,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做到了在议论中剖析事理,显示意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学习欣赏怀古诗,必须坚持不懈地采用欣赏诗歌的最佳的学习方法――朗读、背诵。在此基础上,学会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史料,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欣赏诗歌,领悟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受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