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时间:2022-07-07 11:42:4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1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实证,资本,劳动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的方法利用统计数据来分析研究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及其与全国和广东的差距。因此,在研究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的来源、选择和处理做一个简要说明。

首先,关于原始数据来源。下文用到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数据库。另外,关于广东城镇居民人数,有几年是没有数据的,本人参照当年度农业与非农业人口的比率并运用直线插入法予以设定。因为,本文是以湖南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广东数据只是用来对比参照,所以,对该数据做这样的处理不会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造成影响。

其次,关于考察期的确定。本文以1994-2008作为考察期,主要是因为1993年我国核算体系经历了从国民收入到国内生产总值的转变,即自1994年起全国国民经济核算与国际体系接轨,数据较为全面、配套。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比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本文确定1994年为考察期的起点。

第三,关于价格的可比性。本文中有关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产值和人均转移支付等数据都是采用当年价格水平下的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在做湖南与全国及广东的横向比较中,全部采用当年价格指标不影响分析结果。

第四,关于城镇居民总产值和城镇居民人均产值。本文用城镇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近似地定义为城镇居民总产值,该总产值除以城镇居民数则得到人均值。其原因有二:一是城镇居民总产值的原始数据不可获得,上述统计资料均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资料。二是可用来套算的部分相关数据不可获得,这里主要是城镇的第一产业产值和农村的二、三产业产值数据缺乏,使得得我们欲通过现有三次产业产值来套算亦为困难。但是,由于城镇第一产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规模不大,本文便采取如此近似的方法来解决。

二、1994-2008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及其与全国、广东的对比分析

表1列示了94-08年湖南、全国和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我们通过表格里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1994-2008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介绍

首先,从增长总量上来看,自94-08年的15年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87.64 元增长至13821.16元,合计增长255.52%,年均增长率为9.48%。

其次,从增长速度结构来看,1995年至2002年基本上呈递减趋势,只有97和01年增长率较上年略大,而于02年达到最低点,为2.63%。此后的03至08年5年间每年增长都在10%以上,平均为12%左右,这说明湖南城镇居民收入已经步入了快速增长轨道。

(二)与同期全国水平相比较

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水平的比较。94-98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水平,但自1999年以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而且绝对和相对差距均不断扩大。94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391.44元,该差距占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07%。到98年高出9.16元,比重下降到0.17%。99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38.65元,占比为0.66%,08年低于全国1959.60元,比重为14.18%。

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比较。从逐年增长速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两个有趣的特征:第一,湖南经济增长与全国步调基本一致,即当湖南的增长速度趋于减缓时,全国也趋于减缓;当湖南的增长处于加速时,全国也在加速。第二,整个考察的15年间,全国的增速绝大部分年份比湖南高,唯03和04年除外,这是全国实现对湖南赶超并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15年间,湖南的年均增长率为9.48%,而全国为11.37%,所以,尽管94年湖南比全国水平高出10%,但短短4之后,湖南就落后了。这种与全国的绝对水平和增长速度差距的扩大和趋势的发散,对湖南而言是一个危险信号。

(三)与同期广东水平相比较

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水平比较。在整个考察期内,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广东,而且除99年和07年外,绝对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94年湖南与广东的差距为2479.44元,08年该差距扩大至5911.70元,15年间绝对差距扩大了将近2.4倍。但是,从差距占湖南绝对水平的比重来看,形势比较令人乐观:该比重94年为63.78%,到08年降低至42.77%。整体上来看,这个指标是下降的,尤其是03年以来这个趋势基本上没改变过,而且年均下降幅度很大。03年该指标为61.32%,而5年后的08年降低至42.77%,5年内的年均降幅达3.71%。

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比较。首先,我们从逐年增长速度来看,整个15年间得到的14个数据中,湖南有9个大于广东,即有9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是高于广东的,而其余5年低于广东。尤其是04年以来,湖南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广东,这说明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方面湖南与广东的差距在缩小。其次,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15年间湖南的年均增长率为9.48%,而广东为8.42%,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湖南与广东相比的绝对差距仍很大,但从趋势上来看,差距在缩小。若按考察期内差距收敛的趋势,从现在起,湖南还要花3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广东的水平。

三、差距解释

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广东和全国的现实和潜在差距不容忽视,导致差距存在的原因在哪呢,本文拟从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方面来寻找原因。

(一)转移支付收入方面的差距

在城镇居民收入构成中,转移支付收入属于再分配范畴,与城镇居民总产值不直接相关,所以,首先让我们借助表2的数据来比较一下湖南与全国和广东的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支付收入水平状况,以考察转移支付收入方面对差距的影响。

从人均转移支付的绝对水平来看,湖南自96年以来就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平均每年相差约300元, 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湖南以来,转移支付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如果用转移支付差除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差来衡量贡献率的话,98年为857.28%,以后各年顺次为706.17%、475.34%、51.85%、51.22%、65.27%、43.12%、29.59%、24.29%、16.00%。从整个考察期来看,转移支付收入方面的差距对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为58.48%。

而与广东相比较可以发现,湖南在07、08这最后两年的人均转移支付水平高于广东,其余各年份均低于广东,总体来看,湖南年均较广东低约340元。在06年及以前的12年中,转移支付差距对可支配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相对较小,但也不可忽视。从94年至06年分别为11.26%、16.43%、13.91%、14.04%、14.18%、10.15%、12.75%、14.09%、6.46%、8.61%、8.01%、5.55%、4.76%。从整个考察期来看,转移支付收入方面的差距对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为7.75%。

(二)初次分配方面的差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源自初次分配,它既受城镇居民人均产值水平的影响,也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产值的比重的影响。所以,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三个单位的序时变化情况。

1、城镇居民人均产值

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从94年至08年,湖南增长了2.85倍,年均增长7.77%。同期全国增长了2.89倍,年均增长7.87%,广东增长了2.90倍,年均增长7.89%。基期全国和广东城镇居民人均产值分别是湖南的1.37和1.74倍,到08年这个比例略微上升至1.39和1.76倍。由此看来,人均产值差距相对与绝对水平均很大,且呈扩散趋势。而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基期全国和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湖南的0.93和1.68倍,到08年该比例分别上升至1.16和1.60倍,该倍数相应要小于人均产值方面的倍数,所以可以断定,人均产值方面的差距是导致人均收入方面差距的主要原因。

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初次分配部分占人均产值的比重

湖南与广东的该比重指标尽管每年都不同,但是差别不大,而且湖南高于广东的年份与广东高于湖南的年份相当,我们可以初略认为,这个比重对湖南与广东的差距影响不大。但是,与全国相比,湖南的比重每年都高出很多,平均每年高出9.24%。这说明该比重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湖南与全国的差距。这也可以佐证我们认为人均产值差异是导致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城镇居民人均产值差距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镇居民人均产值差距的原因可能在总产值方面,也可能在城镇人口增长方面。而总产值方面的差距可以从劳动和资本投入方面来考察。下面拟从这些角度来探讨。

1、城镇居民总产值增长速度比较

由于三个单位的城镇规模或城镇居民规模不具备可比性,因此,从总量上来比较城镇居民产值规模没有实际意义。从增长速度来看,整个考察期内,湖南增长了8.19倍,年均增长16.21%,同期全国增长了6.90倍,年均增长14.80%,广东增长了8.59倍,年均增长16.60%。湖南的城镇经济发展快于全国而略慢于广东。它会直接导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产值与广东差距扩大,但和全国差距会收敛。

2、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较

考察期内,湖南城镇人口由期初的1357万增长至期末的2885万,增幅为112.7%,同期全国增幅为77.5%,广东为120.6%,数据说明三个单位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差距悬殊,这个因素对人均产值水平影响很大。所以,尽管湖南城镇居民总产值增长速度快于全国,从而有利于弥合人均产值上的差距,但湖南城镇人口的高速增长使人均化时分母变大,又导致人均产值差距继续扩大。广东城镇人口增速快于湖南,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均产值上的差距。

3、城镇资本与劳动投入对城镇居民总产值的贡献

本文拟用这些数据拟合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并取对数得模型:

GPUit=β0i +β1iCAPit +β2iLABit+μit,

其中:为取对数运算,GPU代表城镇居民总产值,CAP代表资本投入,LAB代表劳动投入,下标t代表年份,i=1,2,3 分别代表湖南,全国和广东。

在拟合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谬误回归,我们利用协积回归德宾-沃森(CRDW)检验方法予以检验,可以发现,我们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d=0的虚拟假设,即被解释变量与诸解释变量是协积的,它们之间有一种稳定的长期关系。在回归过程中,截距项β0i几乎都统计上不显著,我们将模型修正为过原点回归模型,通过Eviews6.0回归结果如表4:

回归结果告诉我们,湖南、全国和广东城镇经济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广东产出的劳动弹性为负,可能是由于其产业的资本化程度高、技术进步快,有些年份尽管劳动投入量增幅不大甚至减少,产出仍然有大幅增加。与94年相比,湖南08年城镇投资增加了15.08倍,广东只增加了5.01倍。08年,湖南城镇人均资本投入水平超过了广东,湖南为16913.5元,而广东为14287.2元。而在劳动投入方面15年来湖南增速最低,仅增长了5.88%,全国为61.96%,广东为99.52%。当我们用城镇就业人数除以城镇人口数来衡量城镇在职职工比重,会发现问题更为突出。从表5可以看出,湖南的城镇在职职工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从94年的52. 78%下降到08年的26.27%,整个降幅达到一半多。而全国和广东尽管也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小得多。全国各年的在职职工比重均高于湖南,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将近是湖南的两倍。广东尽管大部分年份在职职工比重较湖南低,但自05年来一直高于湖南,08年高出近10个百分点。如果08年湖南在职职工比重达到广东水平,则城镇居民总产值将提高26.63%,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19.68%,其绝对水平将超出全国700多元。如果08年湖南在职职工比重达到全国水平,则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全国2000余元,但与广东仍相差2000余元。

四、发现与建议

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绝对差距及绝对差距占湖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这一相对差距都呈扩散趋势,与广东的绝对差距在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导致这种差距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湖南城镇劳动投入增速太慢,在职职工比重过低,导致湖南城镇居民总产值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湖南城镇居民人均产值过低。其次,相对而言,湖南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支付收入水平偏低。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政策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一次契机,湖南地方当局应该藉此努力发展本省经济,提高本省居民生活水平,缩小湖南城镇居民与全国和广东以及其它发达省份的收入差距。首先,湖南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应该与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相适应。湖南城镇经济正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将会带来高弹性的产出回报。其次,针对于湖南当期的劳动投入状况,尤其应该努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就业率和劳动投入总规模,以尽快实现对先进地区的赶超。最后,伴随着城镇经济的较快发展,适度提高城镇居民转移支付收入,力求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长生. 广东省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研究――1979年以来广东“两个比重”下降的特点及优化对策[J]. 学术研究,2008,(8)

[2] 白重恩,钱震杰. 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 经济研究,2009,(3)

[3] 董碧松. 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2007.0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2

【摘 要】 收集江西省2001-2011年这十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的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医疗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发展规律,发现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医疗支出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影响其医疗支出的增加。揭示出城镇居民医疗支出的决定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城镇居民的健康指数,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医疗保健行业的繁荣,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让城镇居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 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 医疗支出 相关性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与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大,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由此造成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内容上,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支出结构已经有较大的改变。在精神生活及身体健康方面,人们的看法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相较于以往填饱肚子的想法,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上的保健工作,同时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在大幅度的攀升。医疗保健支出的上涨,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人们医疗保健意识加强的结果。江西省自1998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实行将近50年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开始淡出历史舞台。随之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这种崭新医疗体制,其关键是医疗保险的具体数额的设定、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我们试图通过对江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支出的变动及相关性分析,揭示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支出增长的内在规律,为江西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卫生行政管理等部门,特别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1. 基本情况

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析

在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众多指标中,选择最能反映居民收入水平且数据又比较容易搜集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搜集、调研、整理江西省2001~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料,如表一。

表一 江西省2001年—2011年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3

关键词:宿州市;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96-03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重要节点,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城市,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宿州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宿州市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1 23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9%,同比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虽然最近几年宿州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同比增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变量和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l收入差距作为衡量宿州市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指标,选取宿州市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取2004―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表1为宿州市2004―2015年的人均GDP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到,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宿州市经济不断增长出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宿州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增加。2015年,宿州市人均 GDP 为22 415元,比上年增长7.27%,比2004年增长3.6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631元,比上年增长7.70%,比 2004 年增长2.37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140元,比上年增长9.70%,比2004年增长3.29倍;城乡收入差距14 491元,比上年增长6.48%,比2004年增长1.97倍。因此,在变量关系方面,我们以宿州市人均GDP作为自变量,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均GDP与各自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

二、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

运用SPSS 22,针对样本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如表2。由相关系数表可知,人均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98、0.984,其结果均在0.9以上。双尾显著性检验的P值均为0.000,在0.05以下。因此,可以认为人均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运用Eviews7绘制宿州市人均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的散点图。图中横轴表示人均GDP,纵轴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从直线相关的角度看,2004―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图1 散点图

(二)回归分析

1.回归方程

运用SPSS 22软件对表1中2004―2015年宿州市的相关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3个一元线性经验回归方程:

方程1:Y1=3 249.123+0.937X

方程2:Y2=77.229+0.359X

方程3:Y3=3 171.894+0.542X

其中,X表示人均GDP,Y1,Y2,Y3分别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

表3为上述3个方程的方差分析表。由表3可知,方程1、方程2、方程3的F检验统计量分别为989.920、2583.127、303.090,相应的概率P值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的线性回归高度显著,可以认为三者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2.回归系数分析

表4是3个方程的回归系数分析表。由表4可知,方程1的常数项系数为3 249.123;回归系数为0.937,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为(0.870,1.003);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3;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95,T 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方程2的常数项系数为77.229;回归系数为0.395,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为(0.378,0.413);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08;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98,T 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方程3的常数项系数为3171.894;回归系数为0.542,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为(0.472,0.611);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031;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984,T 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综上,可以认为3个方程的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意义。

3.拟合优度检验

表5是三个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表。由表5可知,3个方程的可决系数R2均大于0.9,3个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检验通过。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与人均GDP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回归方程:Y1=3 249.123+0.937X;宿州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回归方程:Y2=77.229+0.359X;宿州市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均GDP的回归方程:Y3=3 171.894+0.542X。由线性回归方程可知,宿州市人均GDP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0.937元,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L0.395元,城乡收入差距则增长0.542元。虽然宿州市人均GDP的增长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具有显著作用,但其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作用更为显著。随着宿州市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无法消除这一差距。

Kanbur(2005)认为,政策不平等是导致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最关键因素。林毅夫(2003)也指出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主要是由于政府采取的发展策略背离了本地的发展优势。马光荣(2010)指出财政分权程度、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李伶俐(2013)利用庇古边际效用理论得出了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最初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因此,宿州市政府应当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提高财政对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投入,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应当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道路,逐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 Kanbur,R.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1).

[2] 林毅夫.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

[3] 马光荣.中国式分权、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4

关键词:基尼系数;收入差距;综合平衡;绝对差距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007-03

城镇居民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状况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由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自身的维稳性”,使得人们很难看清城镇居民富人家庭、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状况,间接阻碍了城镇居民富人、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理清城镇居民富人、非富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必须借助居民储蓄结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等间接手段获得。

一、富人与非富人收入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

1.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85年至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如下:

2.居民储蓄存款

据2012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 399 551.00亿元(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orkspace/

index;jsessionid=B7DE06E94AC88E33C00A2F94C31A3ADC?m=hgnd),结合根据郎咸平2013年4月15日《理财周刊》《我们是真正的储蓄大国吗》一文中所提到的,“201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近4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做过的研究发现,中国10%的人拥有了75%的存款。换句话说90%的人只拥有25%的存款”。照此计算富人家庭人均储蓄为218 572.76元(2012年城乡居民储蓄399 551亿元×75%)÷(10%×13.71亿人口)=218 572.76元/人),非富人家庭人均储蓄为8 095.29元(2012年城乡居民储蓄399 551亿元×25%)÷(90%×13.71亿人口)=809 5.29元/人;富人三口之家储蓄655 718.28元(218 572.76元/人×3人=655 718.28元),非富人三口之家储蓄24 285.86元(8 095.29元/人×3人=24 285.86元),富人、非富人1∶9的储蓄比例,亦即中国富人与非富人比例(注:在工资比例份额相对较低的分配体制里,如果考虑到投资报酬率高于工资报酬率的事实,贫富偏差会更大,由于1∶9的储蓄比例为2012年的富人、非富人的储蓄比例,考虑到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故本文选取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

3.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2012年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2012年中国新闻网,http:///cj/2013/01-

18/4500444.shtml),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称,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介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基尼系数是2003年开始的,同样为了考虑到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本文的所有数据的选取都由2003年开始的)。

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与非富人权重

按照基尼系数的绝对平均线,在中国只有富人与非富人之分的假设情况下,富人与非富人应各自占有总收入的1/2,然而现实中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并非是绝对平均,而是存在有一定的偏差(即基尼系数0Gn1),因为此时的收入已经向富人偏离了Gn,因此当0Gn1时,富人得到的收入比例应该为(1+ Gn)/2;同理,因为此时的非富人收入已经向富人偏离了Gn,因此当0Gn1时,非富人得到的收入比例应该为(1-Gn)/2或者为1-(1+ Gn)/2。故此可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根据基尼系数计算的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富人与非富人收入权重表(见表2)。

三、城镇居民富人与非富人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

根据前述提到的中国富人、非富人1∶9的储蓄比例(亦即中国富人、非富人比例),再结合上述依据基尼系数计算的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收入权重表(见表2)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即可计算出如下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绝对收入对比表(见表3)。

四、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与非富人收入增长趋势对比

进一步依据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与非富人绝对收入对比表(见表3),绘出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与非富人收入增长趋势对比图(见图1)。

五、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富人、非富人收入增长趋势的结论推断

1.非富人储蓄不足的直接原因在于收入过低

如果按照前述郎咸平提供的数据,90%的非富人平均存款只有9 000元左右,年家庭收入23 675.48元(按照三口之家计算人均7 891.83 元/年、月均657.6522元/月)的计算结果,他们要穿衣、要吃饭、要住房、要看病,孩子要上学,扣除这些必须的支出,这些钱根本就不够用,储蓄积累自然很少。

2.收入畸形必然引发畸形消费

巨大的收入差距,必然引起消费扭曲,一方面是仅供极少数人使用的、对经济拉动极为有限的奢侈品、炫耀品市场的异常火爆,另一方面是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众消费品、正常生活用品的需求乏力。2003―2012年期间,出现的“珠宝热”、“豪车热”、“土豪金热”与“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现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收入结构扭曲必将影响市场化的正常发展

2003年富人、非富人可支配收入比例扩大到25.55倍以后,之后的十年间基本保持着这一比例,这一比例长期地扭曲了中国收入结构的合理性,现在这一趋势还在扩大。这种收入畸形所产生的消费畸形,使得绝大多数人消费乏力,致使人们在住房、医疗、教育这些正常的保障性、基础性消费面前变得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房地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市场的正常发展。

4.巨大收入差距下经济的消费拉动根本就无法实现

正常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条件下,又如何敢消费,消费拉动又如何能够实现,中国人有钱不敢花,中国人有钱不愿意花,中国人热衷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并非是中国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建立在虚构富足基础上的消费拉动,脱离了中国收入、消费结构现实,巨大收入偏差的现实条件下,消费拉动只是句空话。

5.纠正富人与非富人收入差别应采取的措施

当务之急是通过调整收入结构,严格所得税征收,限制公职人员过高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节中层收入,规范合法收入,打击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本质上讲即是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所取得的黑色收入、非法收入、违法收入的总称,所谓的灰色收入不过是黑色收入、非法收入、违法收入的官用文人祸国殃民的甜言、蜜语、美词而已,所以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只有这样消费拉动才不至于只是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J].经济研究,2011,(4).

[2]马从辉.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J].经济学家,2002,(4).

[3]王云飞.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基于基尼系数分解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8).

[4]乔为国,孔欣欣.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5,(5).

收稿日期:2014-03-0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5

2010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4%。

上海连线

201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

天津连线

2010年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

内蒙古连线

201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辽宁连线

今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为“十二五”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江苏连线

2010年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安徽连线

2010年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江西连线

2010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85吨标煤以内……

山东连线

2010年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以上……

广西连线

2010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

海南连线

2010年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左右……

贵州连线

2010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云南连线

2010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山西连线

2010年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各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增长9%。

青海连线

2010年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能耗降低6%以上。

广东连线

2010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四川连线

在“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灾后恢复重建决胜之年的2010,四川又将交出什么样的答卷?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在政府报告中公布了2010年的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6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可支配收入 逐步回归分析 MATLAB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不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在许多方面已被广泛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主要与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工资水平等有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与数据拟合得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

二、问题分析及变量选择

制约和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发展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市场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情况、消费品的质量与包装等。为了得到与数据拟合的相对较好、能够反映其内部规律的回归模型,首先我们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水平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人口增长率以及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以及相关关系以便接下来建立模型:

(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用劳动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社会消费需求总水平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消费水平也越低。

(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4)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

人们的工资收入并非都是可以由消费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同时,居民也会享有社会福利、社会优救济和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带来的收入。本文研究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的目的主要是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应。

三、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等官方网站,搜集了从1990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工资水平等相关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回归前后消费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图

从残差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异常点(1993年和2002年),从拟合图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效果好;通过计算得知R2=0.999和F=3835.4,说明其结果很好,p远小于,此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各参数的置信区间都没有包含零点,所以对模型系数的解释可靠。

五、结束语

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情况;求得的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效果较好而且拟合参数置信区间均未包含零点,对模型的系数解释可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模型不断引入对因变量影响显著和剔除对因变量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使得最终模型的确立更加合理。除我们考虑的几个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有影响。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

[2]张恒利,徐英花,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预测》,1996.01.

作者简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7

关键词 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基本需求;扩展型线性支出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4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3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我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在此重要机遇期,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今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要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受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存在很大差异。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着力点是放在城镇,还是农村?有关研究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远大于农村[1-4],尤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一步释放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成为现阶段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研究较为集中于平均消费趋势、平均消费倾向的探讨[5-10],还未能充分反映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消费的差异化特征。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扩展型线性支出模型就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城镇居民的基本需求特征、边际消费倾向以及消费支出对收入和价格的敏感程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刺激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模型

扩展型线性支出模型是描述消费者行为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假定某一时期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居民收入和商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居民基本需求支出,它在居民全部消费需求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保证居民自身再生产的基本消费的数量界限;二是超出基本需求之外的追加消费,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将剩余收入按照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需求支出,它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为了分析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在基本需求、边际消费倾向上的差异,本文在扩展型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1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两个假设。

假设1: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在基本需求支出水平上有明显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同一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其基本需求支出是渐变的[12]。

假设2: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对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按照收入水平的不同,将城镇居民分为k个组。

结合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本研究的计算模型为:

Vik=pikrik+βik(Yk-∑[DD(]n[]k=1[DD)]pikrik)(1)

在模型中,k=1,2,3,4,5,6,分别代表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收入、中等偏上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居民;

i=1,2,3,……,38,分别代表38项生活消费支出;

Vik代表第k收入水平居民的第i种消费支出;

pikrik代表第k收入水平居民的第i种消费的基本需求支出;

βik代表第k收入水平居民对第i种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

Yk代表第k收入水平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

公式(1)整理可得:

Vik=pikrik-

βik∑[DD(]n[]k=1[DD)]pikrik+βikYk(2)

令aik=pikrik-βik∑[DD(]n[]k=1[DD)]pikrik,则有:

Vik=aik+βikYk(3)

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a*ik和β*ik。

第k收入水平居民的基本需求支出为:

∑pikr0ik=∑a*ik/(1-∑β*ik)(4)

第k收入水平居民对第i类消费品的基本需求支出为:

pikr0ik=a*ik+β*ik∑pikr0ik(5)

第k收入水平居民对第i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为:

ηi=β*ik*[SX(]Yk[]Vik[SX)](6)

第k收入水平居民,第i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第i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弹性系数为:

ekii=-[SX(]βik[]Vik[SX)](pikrik+(Yk-

∑[DD(]n[]i=1[DD)]pikrik))(7)

1.2 数据

按收入水平分组的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38项人均年消费支出数据取自《中国城市(镇)居民生活与价格年鉴》(2000-2009);数据在使用前采用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0年=100)进行平减。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8

四川省作为西南大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逐年攀升。从总量上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至3倍之间,多年来这种消费差距未显著缩小。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并非完全一致,据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相比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波幅更大。

除了宏观的消费支出对比,城乡消费差异还表现为其组内的需求差异。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搜集方式,四川省近年来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所占比重变动较小,近10年来一直围绕35%小幅波动;而农村居民食品类支出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为44.79%,2013年为33%。2012年开始,其比重开始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比重,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中,食品类支出的增长一直伴随着总支出的增长而增长,且增长幅度大致等于总增长幅度;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比重的逐年下降间接反映出教育文化等其他支出的增长,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年中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对比分析

从总量上来说,在2002年至2013年中,四川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一直稳步上升,但就增长率来看,在2009年之前,二者变化较为不规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开始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即农村发展近年来要快于城市发展。

同样,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存在不同,这不能仅靠总量的数据对比来说明,结构因素影响也较大。据2005年到2013年的统计年鉴已有数据,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平均约占总收入的70%,而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与工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大,平均为88%,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占比远高于农村,但自2010年,与农村居民工资收入占比的下降同步,财产性收入也在逐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和途径更多,这体现了劳动报酬和要素报酬分配的结合,而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处于劳动报酬占主导,要素报酬占比过小。特别是2008年以后,随着各大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崛起,土地要素开始成为回报率最高的要素之一,但就四川省农村土地情况来看,土地要素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这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三、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趋势对比

消费本身存在习惯效应和棘轮效应。在相对收入假说中,消费存在棘轮效应,即消费在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不易于向下调整,而从一个较长的期限来看,居民的消费是具有“习惯形成”效果的,随着习惯消费水平的增长,消费者将难以忍受消费水平的下降,而相反更容易增加消费,在这个假设下,消费本身就是内生增长的。那么,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良性的拉动作用,结合实际,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总体水平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在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农村消费潜力将不容小觑。

根据持久收入理论,居民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也可以被理解成为长期收入,而收入对消费具有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将这几种理论结合来看,消费者对于自身的消费具有理性预期,长期来看收入增加必然导致消费增加。针对四川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而言,近十年来城镇居民的收入总量的增长率低于农村居民收入总量的增长率,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也不及农民收入结构,那么理论上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将快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

四、结语

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对消费影响巨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导致通信和物流等差异,农村消费明显存在滞后性,市场发展速度慢;且农村居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水平远达不到城镇居民的标准,所以从企业主体角度出发,在农村推广相较于城市进度更慢。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9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析

居民消费支出指常住居民在核算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娱教育及服务、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务八方面的支出。一个地区的消费水映出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实施,如取消农业税,建立完善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村养老保险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贷免扶补”、新农村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本文分析这个时期居民消费支出化及消费倾向,为引导消费、优化消费市场制定策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通海县地处云南省中部,面积7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50米,辖4镇3乡2个街道办事处,49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361个自然村。全县户籍人口数2005年为27.21万(其中,农业人口23.59万),2015年增至28.61万(其中,农业人口16.57万)。由于气候温和、杞麓湖水利等优越条件,有“蔬菜之乡”的美誉,在县委政府全力抓“三农”,调整产业机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重大举措下,蔬菜、花卉、养殖、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从表1中可看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43元,是2005年8577.3元的3.43倍,增幅为243.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854.09元逐年增加,至2012年为9039元,增幅为134.53%,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5元,比2013年10144元增2491元,增幅为24.55%。城乡居民钱袋子逐渐鼓起,消费支出趋势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二、通海县城乡居民消费现况

据2005~2015年《通海县统计年鉴》关于通海县城镇、农村居民城乡消费支出的相关统计数据见表2和表3。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增长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368元,较2005年的6933.4元的增幅为208.1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9485元,较2005年的3496.17元的增幅为171.29%;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平均是农村的1.71倍,最大为2015年的2.25倍。

(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

消费支出八个项目中,增幅最大是居住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的增幅为1086.37%,农村居民的增幅为436.08%。增幅反差最大是医疗保健支出中,城乡居民的增幅为78.7%,而农村居民的增幅为308.62%。下面对各个指标做分析如下。

1. 食品消费支出

从表2和表3数据观察得知,占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是食品消费支出,2005~2015年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比从40%以上减低至30%以下,从衡量贫富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计算表明,通海县城乡居民均从小康逐渐走向富裕。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支出上逐步拉开差距,2005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是农村居民的1.93倍,2015年则达2.55倍,由于受可支配收入、城乡食品物价差异及餐饮消费不同等原因,食品支出差距较大。

2. 衣着支出

2005~2012年城镇居民的衣着支出占其消费支出的比例均在10%以上,而2013~2015年,降至10%以下,三年平均8.42%。农村居民的衣着支出十一年来占消费支出的平均值为5.84%,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居住支出却稳步上升,面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城镇居民重视教育和居住条件改善的程度上升,其刚性需要削弱衣着支出,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机遇下,改善居住环境、重视教育投入及精神生活的程度也在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衣着支出。

3. 居住支出

消费支出八个项目中,居住支出增幅最大,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支出为383.1元,2015年增至4545元,增幅为1086.37%,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为465.04元,2014年增至5924元,增幅为1173.86%,2015年又降至2493元,降低了57.91%。2005~2012年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支出的平均值为6.51% ,均未超过10%,2013~2015年平均值达17.86%,通海县2013年起“农转城”居民增幅大,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2012年27.25%上升到42.07%,城镇居民居住支出一定程度上受“农转城”因素影响,通海县新农村建设正稳步推进,农村居民居住性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大,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改善居住条件,是农村居民温饱后的一件大事。城镇租房租金、房屋装饰、水电煤气等价格费用的上涨,促使城乡居民居住支出的快速增长。

4. 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

通海县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趋势基本相同,都稳步上升后下降,城镇居民的占比平均为6.44%,而农村居民的占比平均为5.8%。

5. 交通通讯支出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占比重其次的是交通和通讯支出,11年平均占消费支出的13.13%,农村居民的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比平均为12.7%。手机的更新换代,县内100%的行政村通上电话和宽带互联网,电话费网络费等通讯支出成了家庭每月的固定开支,随着城乡交通路网的建设,城乡居民家庭小汽车、摩托车等拥有量逐年上升,燃油费用受价格的波动的影响,城乡居民交通通讯支出起伏波动。

6.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从表2和表3中可观察得知,随着城乡居民钱袋子里的收入增多,消费观念也在改变,本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重视教育投入,子女补课、上大学费用是家庭必要开支,居民购置乐器等娱乐学习支出费用上升,重视精神生活程度也在提升。

7. 医疗保健支出

从表2和表3中观察得知,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而农村居民的升降起伏,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落实,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停滞、波动与当前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的形式有所偏离,原因有,一是居民的收入是关键,食品、居住支出的刚性,削弱了医疗保健;二是通海县居民医疗保健意识还停留在“有病治病”意识状态,“无病预防”意R薄弱,有待提高;三是缺乏健康消费的指引,健康教育的工作还有待改进;四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职能转变过程中,医疗保健支出受到影响。

三、建议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10

[关键词] 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122-03

[基金项目] 上海市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差异分析及其模型构造”(批准号:ES058)

[作者简介] 葛学敏,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4级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居民储蓄;

孙克任,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金融投资。(上海 200093)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显然消费需求不振跟居民储蓄的倾向增强有关,因为储蓄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倾向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率,储蓄倾向分为两种形式: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储蓄量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可见,在收入和收入增量一定的情况下,储蓄倾向的大小决定居民储蓄量的大小。鉴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的特性,本文分别对农村和城镇居民及城镇居民内部按收入等级分组的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作了估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历年平均储蓄倾向的估算

1985-2004年居民平均储蓄倾向根据定义计算,即用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储蓄除以其各自的收入,其中农村居民的收入使用的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储蓄的数据来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减去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城镇居民的收入使用历年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①,储蓄数据使用是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性支出的数据。

我们从城镇和农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的序列图中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城镇和农村的各自的平均储蓄倾向虽然在历年中有所波动,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1985-1989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大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倾向;1989-1996年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小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倾向;而1996年以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储蓄倾向又回到大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储蓄倾向态势中。

二、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估计

在计算边际储蓄倾向时,由于使用储蓄增量除以收人增量计算出来的边际储蓄倾向波动很大;采用跨年度方法计算边际储蓄倾向又无法避免计算结果容易受所选时间段的影响。因此,目前学术界普遍公认较为严谨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储蓄对可支配收入Y作S = a +bY线性回归,计算这个回归方程中的系数b来得到城乡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

所有数据来源与上一节平均储蓄倾向的分析中数据来源相同,其中我们在此定义SR、YR、SU、YU分别代表农村家庭的人均储蓄、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储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面用EVIEWS5.1软件分别对城镇和农村的边际储蓄倾向做回归分析。

模型一:农村边际储蓄倾向的估计方程

SR=-97.044+0.291YR

(-2.039)(22.374)

R2=0.965 调整的R2=0.982 SE=34.280 F值=501.592 D.W=0.530

由于模型一的D.W值远低于2,所以该估计方程存在自相关,而通常对修正序列相关的常用方法是一阶自回归模型,一阶自回归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对方程的误差项作如下的回归:ut=ρut-1+ε,其中ρ为自协方差系数,εt为噪音误差项。我们对农村居民储蓄倾向的一阶自回归估计方程如下:

模型二:调整的农村储蓄倾向估计的一阶自回归模型

SR=0.296YR-118.330

(10.793)(-2.039)

ut=0.684ut-1

(4.016)

R2=0.984 调整的R2=0.982 SE=34.280 F值=501.592 D.W=1.266

模型三:城镇居民储蓄倾向的估计方程

SU=0.243YU-166.379

(48.140) (-6.776)

R2=0.992调整的R2=0.992 SE=61.008 F值=2317.465 D.W=1.287

从模型二和模型三的相关统计值中各个系数可以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两个模型的总体回归系数也可以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可决系数和调整的可决系数都很高,说明储蓄的变动绝大部分是由于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其中农村居民的长期边际储蓄倾向为0.296,而城镇居民的长期边际倾向为0.243,略低于农村居民。

目前,农村居民的长期边际储蓄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笔者认为:一是由于农村的借贷市场和资本市场较城镇不完善和低效率,导致农民很难获得外部融资的支持,这种状况必然导致自我储蓄的方式来解除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二是我国农民较多从事传统农业,其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农村也基本上没有针对农民的保障体系。因此,农民在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就会增强。正是因为上述两个原因,才导致了农村居民的长期边际储蓄倾向较高。针对目前农村居民的高储蓄倾向,笔者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村的资本市场和借贷市场,特别是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减少流动性约束对其的影响。二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农民在消费时才没有后顾之忧,降低其储蓄倾向。

三、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分组的边际储蓄倾向的估计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储蓄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那么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是否也符合这一结论呢?这就有必要对不同收入等级居民的储蓄倾向做出估计。但由于从2002年开始的统计年鉴中才有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所以本文只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各阶层的长期边际储蓄倾向。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将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数据按收入等级分为7组,分别为最低收入的10%的居民组;低收入的10%的居民组;中等偏下的20%的居民组;中等收入的20%的居民组;中等偏上20%的人口组;高收入的10%的人口组和最高收入的10%的人口组。为了便于统计上的比较,我们把城镇居民分为5组,其中把最低收入的10%的居民组和低收入的10%的居民组合并为一组,称为20%低收入居民组,把高收入的10%居民组和最高收入的10%的居民组合并为一组,称为高收入的20%居民组②。其中组中平均每人储蓄的数据用该组的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去平均每人的消费支出获得。

为了估计城镇居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组中的边际储蓄倾向的系数,根据上面划分的五等份组响应的建立五个模型,其中模型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估计方程依然采用S=a+bY,但是用EVIEWS对五个组的数据作OLS回归发现方程存在严重的自相关现象,为了修正方程的自相关现象,因此采用一阶自回归的方法对原估计方程进行修正,估计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边际储蓄倾向分别0.183、0.197、0.249、0.279和0.338,边际储蓄倾向随着收入等级的升高而升高。根据边际储蓄倾向的定义可知,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在收入改变量一定的情况下储蓄改变量的大小,因此一定的收入分配给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该组居民用于储蓄的份额会有所差别。假定有1000元的收入分别分配给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居民,其用于储蓄的份额分别为183、197、249、279和338元。

针对目前在城镇居民内部其边际储蓄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这一状况,降低城镇居民储蓄倾向的可行的方法是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对城市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培育出一批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城市中产阶级。

注:

①在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 1994年以前使用的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数据,1994年以后使用的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因此,本文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94年以前的数据用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②新组别中的消费和收入的数据由合并前两组中相应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求得。

③在模型二中,由于根据统计年鉴算得的1988、2002年两年的储蓄数据是负值,就有必要将这两年的数据排除在样本外,因此该模型的样本数为18。

参考文献:

[1]邓映翎.西方储蓄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达摩达尔・N・古拉扎蒂,著.费剑平,等译.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胡乃武,张海峰.中国居民储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1,(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11

[关键词]辽宁;收入分配;对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49

1近十年来辽宁省居民收入总体状况

11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按常住地划分,辽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076元增加至2015年的311257元,增长342倍,年均增幅10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36902元增长至2015年为120569元,增长了 327倍,年均增幅1047%。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同样能够说明辽宁近十年来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8%,2015年下降至283%;辽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由2005年的416%下降至2015年的282%。

12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构成情况看,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6701%下降至2015年的5502%,从总量上看,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从2005年至2014年人均增加了110233元。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显著提高,从2005年的534%增长到2015年的1160%,从总量上来看增长643倍之多(由2005年48603元增长至2015年361194元)。财产性收入由2005年的9560元增长到2015年的214929元。转移性收入在近十年来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但数量上也增长近2倍。

辽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净收入,从总量上来看,2006年家庭经营净收入为22108元,2015年达到55737元,增幅达1521%。工资性收入无论是数量还是在收入所占比重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从数量上看,从2006年的14995元增长至2015年的47301元;从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看,由2006年的367%提升至2015年的392%。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财产性净收入与转移性净收入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尽管不高,但其发展速度却不容忽视。尤其是转移性净收入在近十年中激增54倍之多。

2近十年辽宁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尽管辽宁省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2015年辽宁省城镇居民按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02元,中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9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42元,中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645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901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495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城乡间收入差距问题

从绝对收入差距来看,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91076 元增加到 2015年的311257元,增长了22018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 年的36902元增长至2015年的120569元,增长了83667元,很显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是远远大于农村常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额,同时其增长速度也高于农村居民,导致了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尽管缓慢却持续扩大。另外,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看,辽宁城乡居民生活从 2000年起均处于小康水平,但城镇居民 2001年就已经迈入富裕生活阶段,农村居民直到 2007年才勉强进入富裕阶段,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城乡差距在拉大。

22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将辽宁省14个城市划分成三大区域: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辽西北地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来看,沿海经济带与辽西北地区之间差距最大,2005年差距27977元,2014年扩大至72694元。三大区域相对收入差距则由2005年的134∶142∶1微调为2014年的137∶136∶1。农村收入差距总体形势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同,差距最大的是沿海经济带与辽西北地区之间,绝对差距值由2005年的11855元扩大至2014年的15450元。相对收入差距则由2005年的132∶136∶1降至2014年的112∶115∶1。因而三大区域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均呈现数值增大但幅度递减趋势。

23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

以2014年为例,辽宁省各行业按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由高至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金融业(88942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0021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3178元)这三大垄断性行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依然是农、林、牧、渔业(12962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两者的绝对差距是75980元,相对差距为 686∶1。此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水平也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 617倍、487倍。如果将区域间收入差距同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结合起来,那么这一问题更加严重。辽宁省统计信息显示:2014年辽宁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城市行业是大连市金融业(134639元),而最低的城市行业为盘锦市农、林、牧、渔业(9473元),两者绝对差距达到125166元,相对差距则高达1421∶1。

3缓解辽宁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主要对策建议

31构建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因此,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就要求通过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等手段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在收入分配中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扩容、过高收入得到有效控制。

32培育劳动力市场

加快培育更具流动性和开放性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缩小城乡之间工资率差异以及相应的收入差异。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与创业,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化农村。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和完善使农民摆脱贫困的相关措施;各级政府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应加大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针对农村现有贫困人群,在扶贫战略上做出适当调整。

3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对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与省情相结合。数据显示,辽宁省城乡之间转移支付的差距已经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增加农村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满足人们最低生活要求的制度安排。坚持从薄弱环节入手,不断扩大覆盖面;建立合理的、可持续的养老金补偿机制;在教育、医疗、居住条件等方面,实施必要而合理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M].张子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吴振华,李菁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2)

[3]李良琼,高航,邓玉红.近十年间辽宁省人均收入增长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范文12

关键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差距,城镇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但与全国相比,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如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根本目的。为更好地对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本文在深入部门和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2005年为基数,用2010年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与之比较,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探索研究,并对下一步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提出建议。

一、贵阳市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一)城镇居民收入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97元,比2005年的9928元,增加6669元,增长67.2%,年均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五年实际增长46.3%,年均实际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十个地州市中居第1位,从2005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71元扩大到2010年高出2454元。虽然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却在逐渐扩大,从200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5元扩大到201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19元。

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看,2006年至2010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9%,低于全市GDP年均14.2%的增长速度。分年度看,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增幅波动较大,尤其是2008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明显。

从收入构成看,贵阳市城镇居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同时,2008年、2009年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规范调整工资,带动了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10年,贵阳市城镇居民家庭(按家庭人口平均,以下同)人均工薪收入为11184元,比2005年的6705元,增长66.8%,五年年均增长10.8%,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动力。

2.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

随着对民生的关注,贵阳市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保障标准和扩大保障覆盖面,并连续提高离退休金或养老金工资待遇标准,使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贵阳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达5114元,是2005年的1.25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按离退休人员平均)为20865元,比2005年的12372元增长了68.6%,年均增长11.2%。2010年,人均捐赠收入和赡养收入分别为551元和202元,为2005年的4.94倍。

3.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

2010年,贵阳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85元,比2005年的170元,增长8.8%。财政性收入占居民家庭收入比重为1.02%,比重偏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与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贵阳市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比较狭窄;另一方面,相比其他发达城市,由于家庭收入较低,居民家庭投资能力不够,理财意识不强,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人数较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4.经营净收入增速较缓

2010年,贵阳市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为1624元,比2005年的1125元,增长44.3%,年均增长7.6%。同时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10.9%,下降至2010年的8.9%,下降了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贵阳市城镇个体经济规模较小,行业竞争激烈,经营成本增加,盈利水平较低。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76元,比2005年的3135元增加2841元,增长110.3%,年均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年均实际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十个地州市中居第1位,从2005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58元扩大到2010年高出2504元。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并反超,从200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0元到2008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元。

从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看,2006年至2010年贵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分年度看,农村人均纯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年均增速都超过8%,其中2007年、2009年增速达到两位数。

从收入结构看,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

2010年工资性收入达到2155元,比2005年增加了1229元,年均增长18.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29.5%,提高到2010年的36.1%。

2.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2010年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795元,比2005年增加了977元,年均增长8.9%,仍然是支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比重显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2005年的57.9%下降为2010年46.6%。

3.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农村住户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76元,比2005年增加了331元,年均增长18.7%。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原因是贵阳市创新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以农家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4.转移性收入增长迅速

2010年农村住户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50元,比2005年增加了304元,年均增长25.3%,为贵阳市农民收入结构中增速最快的一项。主要是由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民得到的涉农补贴收入明显增加。

三、城乡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2005-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收入比分别为3.167:1、3.26:1、3.13:1、2.87:1、2.83:1、2.78:1,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总体差距仍然很大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1. 地区经济发展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县(市)发展较快,如云岩、南明等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4.92亿元和12.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592元和9531元;而一些区位条件较差的边远区、县(市)的经济增长不快,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如息烽县、修文县,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3.08亿元和2.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084元和5152元。

2.社会保障方面

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标准逐年提高,使城镇居民普遍得到实惠。同期农村社会保障也实现了新突破,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快速增长,但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相比差距明显。

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一)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经验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基础是本地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一是要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二是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三是要突出区域特色,加快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放宽农民进城定居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三是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城镇化和“城中村”改造。

(三)规范工资分配秩序,增加居民增收渠道

一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二是要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省统一部署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要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四)加大扶贫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全面提升和增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和能力。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为农民创造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四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涉农补贴,不断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五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出租、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五)做好居民减负工作,切实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物价监管,确保低收入群众不因物价过快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确保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降低居民生活负担。

(六)健全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生活

一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二是加强政策调节,构建住房信息系统,完善“政企并力、建储并举、公廉并轨、租补并行”的住房保障新模式。三是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建立专项救助相配套,不断完善专项救助政策。通过建立农村低保缺粮户基本口粮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低保对象的季节性缺粮问题。进一步发展壮大慈善组织机构,不断提高救助水平。(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

参考文献:

[1]喻晓东,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和解决途径J.农村经济,2006(6).

[2]杨飞虎,关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7(3).

[3]李实 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

[4]刘文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5]陶纪坤,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观点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