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7 16:44:16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一、培训质量监管的缺失

(一)领导对质量监管的意义认识不足

许多学校领导对成人教育认识不足,重视培训的数量,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迎合社会流行的浮夸风气,对培训的质量则无暇过问。当然笔者并不反对一些学校对自己辛苦组织起来的培训工作的宣传重视及采取的方式,但这一切都必须以有成效、高质量为前提。

(二)学校缺少实用规范的质量监控管理标准

许多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寻找适用于成人教育培训质量的考评办法和措施。因而参培人员的多少、课堂的热闹程度、领导的主观感觉等就成了教育培训质量高低、好坏的评判标准,这种主观随意性大,没有具体量化标准的评价,没有根据成人教育培训特点而拓展到培训前,延伸到培训后的学员反馈、社会效益等,它仅仅局限在培训课堂上,因而不能全面反映培训质量。

二、培训质量监管的对策

安宜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一班人,自2012年初便成立了由学校分管培训工作的校长为组长、培训部主任为副组长的安宜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民培训质量考评领导小组,开始了对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考评、考核的探索。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成立了《安宜镇农民培训质量检测及管理研究》课题小组。课题小组在对全县成人教育中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他们对学校自办的各期农民培训质量监管的思路和方法。

(一)培训方案申报公示,培训监管抓早抓前

年初学校培训部组织安排全年的培训计划,将培训时间、主讲教师、培训地点、培训专题等进行公示。培训前一周,学校培训部要求担任主讲的教师,将培训方案按照主讲的内容、培训的目的、讲解重点、讲授方法、讲稿等材料上报学校培训部,由培训部主任组织教师进行审核。培训方案提前申报公示,将培训监测工作前移,能够引起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学校对培训工作的管控,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情况、预测效果,为领导干部和其他教师随堂听课、评价课堂作好思想和心理准备。

(二)落实随堂听课制度,培训监管抓教抓学

成人教育中心组织的教育培训,无论是校领导主讲还是教师主讲,成人教育中心必派一名校领导和一名教师跟班听课,这已经成为安宜社区教育中心培训安排的一项自觉行为和“铁”的制度。随堂听课和跟班听课的目的,一是监测教师的讲课质量,二是监测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能够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课间休息等时机进行适当调控。对学员的监测评价也是评价教师课堂质量的重要依据,这就使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自己为中心,教师唱“独角戏”的陈旧的培训套路。

(三)实行培后跟踪调查,质量监管评价多元

跟踪调查、回访制度,实行培训效果由单一的学校自身评价,延伸到学员、社区居民、党员干部乃至社会各类群体的多元化评价,能够更加有利于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培训效果,对今后开展各类培训具有指导意义。

培训后的回访制度,就是不定期对参加过学校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邀请他们到学校座谈,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的变化,他们对培训学习的需求、工作的感悟,以及总结培训学习的得失,体验学习培训后快乐,与社区教育中心分享学习的成果,听取他们对社区教育中心今后培训工作的建议。

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是面向社区居民的全开放的社会培训,它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理应由社会进行评定,由时间进行检验。安宜镇社区教育中心视培训质量为社区教育中心的生命,他们的全程监测、多角度评价、及时反馈的质量监控模式已经结出了硕果,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得到了培训学员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培训质量在不断提高,培训成效在不断显现,学校形象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红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思路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张学勇.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一)培训需求调研

加强培训需求调研,要综合考虑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找到培训对象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制及培训,缩短两者之间差距。地面高空一体化培训集上述三层需求而开发设计。中国气象局以十八届三年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为指导,制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重大部署。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是气象现代化、观测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是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实施台站工作岗位的需要,台站人员掌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的进程和岗位要求。

(二)教学计划编制

教学计划依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编制,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计划虽然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有所不同,但其教学计划同样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基本文件。气象部门继续教育培训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成了本部门继续教育教学计划编制要素及特点。培训目标明确、培训对象强调针对性、培训内容依据培训目标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培训方式注重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培训时间结合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确定、教师选配采用开放式与多元式相结合、教材主要根据培训目标自主编写实效性讲义、考试考核采用多元评价机制。

(三)地面高空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制

培训内容:培训引言、高空气象观测前沿与综述、高空气象观测基础与业务规范、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实习实训等教学模块。培训方式方法:综合采用课堂讲授、操作演示、实习实训、个例分析、体验式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目标:熟悉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掌握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的基本技能,熟悉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掌握地面、高空观测规范,初步具备从事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工作的能力。培训对象:从事过地面观测业务,即将从事地面高空观测一体化的观测人员。培训对象的针对性保证了受训者业务基本知识在一个水平上,便于培训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培训时间:20天(每周6个教学工作日,8学时/日,总学时144学时)。

二、培训项目的实施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是气象部门面向全国的性特色业务培训项目,从项目开发到实施再到评估全过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实行动态化管理。

(一)培训管理

注重入学教育、加强教学引导、明确培训目标;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备课,认真传授知识;发挥班委作用,实现学员自主管理;实习实训环境优化,实习实训实效显著;学员培训第一手培训资料收集整理,建立培训档案。

(二)教师选配

采用多元开放式培训,教师选配包括课堂授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教师既有中国气象局职能司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专家和领导又有气象业务单位一线业务骨干、气象仪器厂家工程师、湖南分院专职授课教师及地面高空台站观测人员的实习实训教师。整个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层级高,注重加强业务科研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优秀人才的交流协作,发挥专家学者、仪器厂家业务技术专家、一线业务骨干在气象新业务培训中的作用。

(三)培训学习

开辟“学习园地”,开设学习体会、学员心声、个例交流等栏目供学员学习交流;建立班级QQ群,将教师课件、“两个带来”、座谈研讨小结等学习资料上传,分享学习资源、工作经验;创办《学习简报》,开设重返校园、理论课堂、实习实训、交流研讨、体验式教学、文体活动、培训心得等板块,展示培训成果,同时,通过搭建的交流平台,学员自主学习,在线交流。

三、培训教学的亮点

(一)开展个性化的多样实训

1.量身制定实训方案

对不同需求学员进行定制化实习指导。如有的学员准备阶段时间掌握不准、操作程序复杂、精度要求高、心理紧张等现象,安排学员观测跟班、观摩,训练学员动手操作。

2.实训采取小班教学

全班分组、小组分工、分别轮番进行不同内容的操作演练。每组配备2名教师指导实习,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独立完成4~5个班次的探空值班操作。

3.业务跟班纳入实训

对有一定基础、单位马上要开展业务运行的学员,安排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反跟班方式培训,训练学员单独完成全套探空值班流程,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有针对性开展个例教学

个例教学与个例点评。教师利用长沙站及其他台站日常值班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学计划,开发教学个例,内容涵盖业务操作流程、雷达、仪器、预审等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学员的教学资源,学员相互之间开展个例研讨、教师点评、学员互评。

(三)制作课件上传远程平台

精心制作动态教学课件。利用动漫、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员播放讲授,让学员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全景实录课堂授课内容。编制36个48学时的远程教学课件,上传远程教学平台,便于基层业务人员根据自身需要,个性化地选择学习资源,扩大培训学习群体。

四、培训项目的评估

(一)学员对象

举办2期地面高空一体化试点培训班,来自全国25个省区的84名一线业务人员参加了培训。本科以上学历占73.8%、气象类专业占85.7%、中级职称以上占46.4%,学员整体年轻、专业素质较高、求知欲强,培训教学中提出了许多探讨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个例资料,给的教学和培训带来了很多启发。

(二)模块设计

理论讲授。培训内容设计与课程模块设置是实现培训预期目标的关键。在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特色培训项目开发阶段,就地面与高空观测人员业务、岗位与实践经验的差别,课程模块和主体课程均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主体课程为高空气象观测基础模块和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模块。熟练掌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操作流程、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规范和规章制度;全面学习软件使用、常见故障维护维修、数据处理及报文编制。目的在于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和实际,系统全面掌握一体化观测业务流程,符合岗位上岗要求。

1.个例点评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针对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师生个例研讨点评占10%。既有学员带来的个例,又有教师根据工作实际与教学需要开发的个例。学员相互之间的讲解、研讨,师生共同点评交流的开放式、交互式学习方式,学员乐于接受,学习效果明显。学员普遍反映:个例研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既学到了知识又交流学习了经验还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实习实训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训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基于此,实习实训模块64学时,占总课时比例的44.5%。学员普遍认为:实习实训环节非常必要,甚至有学员希望再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在实习实训平台上可以将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即学即用,在实习实训中消化,回到岗位就能发挥作用,收获非常大。

(三)跟踪反馈

培训中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反馈学员培训学习信息,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动态及教师授课情况。培训后期,学员填写《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班教学质量调查表》,统计数据形成《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班教学质量汇总表》,进行教学质量调查、评估。对2期培训班质量调查表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培训设计与安排项目整体的平均满意率在96%以上,培训学员认可程度很高。培训教材的适用性指标满意率平均值为93.0%,学员对培训教材需求,湖南分院有较大提升空间。培训半年以后,湖南分院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评估,编制《地面高空一体化培训班行为层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进行跟踪信息反馈。调查问卷反馈30份,统计情况如下:目前从事地面高空一体化岗位18人,地面观测岗位12人;对工作素质有帮助29人;对工作态度转变有帮助29人;能熟练处理高空观测工作29人;成为单位高空观测业务骨干的10人。

(四)总结反思

1.培训特色培训平台。

充分发挥长沙高空气象观测站、马坡岭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资源优势,将培训和业务观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学习平台和实训实操平台有效衔接,形成有别于体验式或观摩式等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实训,具有比较独特的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培训平台。学习资源。“实”字贯穿培训全程,学员自始至终处于实景、实物、实战、实用教学情境中。培训教学突出实用性,重点传授操作技巧、实用窍门,这种一点通式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在培训中学得实在,回到岗位上用得实在。

2.培训建议培训内容。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580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工程测量在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中属于必备的基本工作技能。该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工程测量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和解决建筑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1]。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

针对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把理论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作为开展实训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系统有序的实训项目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的测量操作技能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和显著提升。

(一)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要紧密衔接

该课程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一般为1∶1,比较合理的教学安排是理论课在前,实训课在后(各2课时),形成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当学生刚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随即进行相应的实际动手操作,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迅速在实训过程中得到理解和应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实际操作技能。另外,随着一课一练的交替进行,两者的教学时间也能得到有效整合,节约了实训课前再次对实训课的教学目的、所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方法以及成果整理等内容的说明时间,

提高了一定课时内的实训效果[2]。

(二) 合理取舍授课内容,适当扩充新知识与新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概论、平面控制测量(经纬仪水平角及竖直角观测、电子经纬仪、视距仪、激光铅垂仪及全站仪的使用、钢尺量距)、高程控制测量(水准仪的水准测量、电子水准仪的使用)以及建筑施工测量(基础施工测量和主体施工测量)。一般的授课顺序是先高程控制测量,再平面控制测量。针对北方秋季开学的特点,可先讲授平面控制测量,再讲授高程控制测量。其优点是由于平面控制测量的内容较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要求相对严格,这样做可以避免寒冷天气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平面控制测量进行室外操作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学生对关键技能的熟练掌握。

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应满足在施工现场中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需要,授课时应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与实践技能,特别是对电子经纬仪、激光铅垂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方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授并安排实训。对过时的和实际应用很少的内容,如三、四等水准测量、经纬仪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等,可作为学生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进行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狠抓课堂和实训教学效果

1.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多媒体课件既有理论教学的内容,也包含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选取大量的相关图片,对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加以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课件中还包含部分视频教学内容,供学生在实训前对相应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作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板书的方式加以推导和演算,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师生互动为主的设问与解答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方式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应用方面的提问、学生作答以及教师点评来实现的,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最好的引领与把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编写好教案,并准备好相关支撑材料[3]。

2.实训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培养学生在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以及建筑工程定位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该课程实训教学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每组学生4-5人。实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各个实训项目中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训成果数据的分析和内业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细致、勤奋敬业的职业素养。

实训教学项目与理论课的内容紧密衔接,共分为15项实训项目。每次实训学生动手操作前,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现场讲解和示范,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清楚实训的步骤、方法和所应取得的成果数据,避免走弯路。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采取巡查的方式,及时查看各组的实训做法,及时进行相应的答疑解惑。

分组实训要求组内学生相互配合而不分工,要进行必要的角色互换,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实际训练,以提升每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如果某组出现实训任务未完成的情况,可以由教师安排其在课余时间跟随其他班级进行实训,保证其完成相应任务。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际工程的测量实训工作以及新校区建设工程的野外实训。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强化学生工程测量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需要考核来了解,因此合理地制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调动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指挥棒[4],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实现以考核促进对学生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技能培养的目的。

(一)强化教学全过程的跟踪考核,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与正确信息的反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出勤、课后作业、实训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全面考核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工程测量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平时出勤成绩占20%,作业实训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比例来确定该课程考试的最终成绩,改革了主要由期末考试来考核的传统做法,既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严格做到对出勤情况每课一考核,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每次理论课后的作业以及实训课后的实训报告均按标准评分、记录,作为作业及实训成绩。对作业和实训报告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讲解,及时把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全体学生,以帮助学生对实际问题能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二) 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与及时的辅导

针对少数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笔者严格执行每课一考勤,督促学生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在实训课教学中,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逐一指导,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充满信心。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其能力水平确实也在逐渐提高,学习动力也大大增强。

三、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交流,向学生提供专业与学业方面的指导

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得到学生的认可与理解、尊重与喜欢。除了精选授课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外,笔者在课余时间主动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建立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帮助学生妥善解决课程学习和学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开课前学生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必要储备,因此,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建筑识图能力进行必要的初步培养。对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主动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和学业乃至就业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在课堂内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在课外以学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咨询为主。实践证明,笔者主动服务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影响较大。

四、 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把学生对工程测量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动手操作的实践技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强化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实现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领域实际操作技能这一核心目标。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测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生的学习意愿也非常强烈,学习效果良好,较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实际操作技能的核心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是:(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习首先要选好合适的实训项目,突出实训项目的实用性,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

(2)授课方式要灵活,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要详略得当,使学生能把握核心知识和技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技能应用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尽可能地进行实际应用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4)要严格要求学生,确保出勤率与课堂效率,要通过课堂内外的实际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考文献:

[1]燕志明,周显平.《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职教论坛,2009(6):28-29.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56-157.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内观式培训概述

内观源起

在中国的千年文化中,不难找到内观的雏形。如伏羲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内观中总结出了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类走向理性和智慧。又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的体道方法,这也有内观的身影。古代圣贤之人,多能注意时时“内省”,事事观心,不断修炼完善自我。在古印度,内观是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其意思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通过如实观察自身状态,从而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

在近代,内观多运用在心理医学治疗、个人身心修炼以及人格完善、领导力发展等方面。

内观式培训的含义

内观式培训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借助测评工具,探寻影响行为风格的人格特质,从而激发自我调试、自我完善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有助于受训者准确认知自己,扬长补短,完善人格,挖掘内在潜质。

特质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最根本因素,可是特质处于人的意识深海,最为复杂和难以衡量,怎样才能够自我发掘呢?这需要透析自我。透析自我是调节控制思想及行为的基础,是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源头。内观式培训通过剖析心理倾向、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等,使人对自己的思维、感悟、期望等进行全方位透析,进而对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改进或有效运用。

内观式培训有助于企业对受训者准确定位,合理干预,对其领导力进行深层次开发与培养。企业要想获得真正的卓越领导者,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使用人才,还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开发高潜人才。通过内观式培训投射出的压力、愿景、状态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为受训者制定下一步培养或调整的具体方案,同时也可为企业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提供科学的理念及方法。然后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给领导者或高潜人才发挥特质的环境与空间,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内观式培训模式的构建

领导力概述

何谓领导力?我们可以将领导力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其本质是影响力。开发与培养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是企业应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领导者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包括一个举动、一个决定、一个处理方式等,都是有潜意识的。同时,这些行为又牵扯到很多庞杂的比如原则、信仰、价值观、经历等因素。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此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个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这个冰山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领导力主要集结在“冰山以下部分”。因此领导力的培养也应该着力于“冰山以下的部分”,通过改善内隐的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改善领导行为,使其发挥出更持久更强大的效用。

构建模型

内观式培训模型的构建分为外部构建与自身构建。

外部构建是指企业为受训者提供培训环境并形成外循环。首先是对受训者进行一系列科学、客观的测评,其次是从受训者处事风格、气质类型、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表征量化并加以辅导,然后让受训者通过识别和评价进行全面自我反省。最后,对受训者进行跟踪与反馈,看其自我完善的过程与成效。内观式培训外部构建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

自身构建是指受训者透过内观式培训认知本我,然后使其识别演我(即情景中的我),看本我与所处的环境是否匹配,最后通过他我的投射比对(即他人眼中的我)来印证其自身调整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还需进一步调整或者反复调整,从而形成受训者的自循环。通过这样的反复,往往能够提升受训者在不同环境下灵活切换领导风格的能力。内观式培训自身构建循环模型如图2所示。

构建特点

第一,内观式培训是基于领导力发展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及情景理论。从内观式培训源起到发展的过程上看,其一直秉承科学、客观的规律,有众多的理论支撑以及判断依据。其目的,是改善受训者的内隐素质,提升情景领导力。

第二,培训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借助一定的测评工具,开展基于性格特质及内隐特征的前测和后测。测评使认知过程更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受训者重新认识真正的自己,从而主动挖掘自身特质。后测可使整个培训过程形成闭环,同时也可作为新一轮培训的基础,使受训者挖掘与改变自我的方向更加精准、更加到位。

第三,要对受训者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其发现并挖掘自身所具备的领导潜能,认识其与环境不适宜的部分并进行有效调整。为了克服独自思考存在的局限性,内观式培训在构建设计上为受训者提供了培训导师,在其困惑时予以正确的指引,避免“走弯路”。

第四,要对受训者的行为改善进行持续跟踪。内观式培训不仅是闭环的,而且是持续的,这种持续闭环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但使受训者可以更好地反馈培训效果,还能让企业在未来找准培训方向,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

内观式培训的实践

从2013年至今,我们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共计对78名青年干部学员采用了以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为核心的内观式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内观式培训促进了青年干部认识自我、精准了解自己的经营管理风格和特质,掌握了如何结合管理实践有效地运用自己独有的特质和优势,进一步厘清领导力提升方向,并确定自我调适与修炼目标。

选择测评系统

内观式培训测评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一定要求:一是分析维度要多,即测评不仅仅只从自然本我角度进行分析,也要投射到他我的角度。二是要有严格的测评技术要求。内观式测评是针对一定岗位或职位人员进行的,这就要求在设计测评要素和编制测评标准时,不仅要遵循测评工程技术要求,也要充分体现工作岗位或职位的特点与要求。三是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一方面应尽可能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需考虑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测评条件,注重实用性。四是要动静结合相辅相成。静态测评的优点是易于看清被测者之间的相互差异,以及他们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的要求,便于横向比较;而动态测评则侧重于被测者在原有基础上的未来发展趋向。

在满足上述要求、并在多款测评系统进行比对后,我们最终选择一套能够精确发现个体经营特质的测评系统进行测评。

开展测评

采用以自我认知的形式进行问卷填写,并提供了填写问卷的自然情境,从而收集青年干部自然状态下的管理DNA。在问卷填写完毕并收集后,综合比对累积1600万人次以上的人格特质分析数据库的计算机有效样本,分析得出经营特质分析图,为进一步深度分析做准备。

深度分析辅导与解读

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对个体经营特质分析图表的解读,使青年干部深入了解自我的、天生(静态)的、工作环境中的以及团队成员眼中(动态)的个人特质、决策风格、工作风格、能量水平、满意度、精力耗损等十余项经营特质。同时,透过研习会,让青年干部在全面认知自我特质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独有的人本特质以及自己个性中的局限性,清晰自己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发现自身潜能,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自我提升的方向。

在对自己的人本特质有自我认知之后,导师继续带领学员探讨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独有资源、如何更加理解他人,掌握与不同性格特质的人相处和沟通的技能、如何运用所学内容去组织团队,支持团队成员达成团队共识,促进企业绩效、如何去调适和修炼自己,形成基于自己潜能的,适合自己的独特领导风格等。

开展培训评估

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问卷测评和调查,用于了解测评的有关信效度及学员自我完善的计划。在我们的两次内观式培训中,有91%的学员认为内观式培训模式符合他们的需求,如图3所示。同时,还有94%的学员认为内观式培训测评结果与其自我感知相似度高,如图4所示。

通过分析学员所填写的自我完善计划,我们在培训结束后的一个考核周期内,结合工作调研、年度考评等工作,跟踪了解其行为改善情况,通过直接上级评价其改善的成效。

关键环节的把控

进行内观式培训测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测评环节要防止测评结果失真。目前内观式培训仍然属于较新的概念,且普及范围也不够广阔,可能无法引起受训者的重视。如果受训者内观意识不到位,对眼前的测评以及问卷草草了事,对个人的行为也较少关注,那么培训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此外,如果将测评结果作为培养或选拔的参考,不排除将出现按照理想导向作答的行为,这会出现主观上不愿意认知真正的自己,不愿正视自己短板的现象。如果受训者长期在假定的角色下生活,那么将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失去了培训的意义。所以在测评引导时,要提高受训者对测评的认识,消除误解和顾虑,使其减少掩饰作答、曲意作答。同时,要为受训者提供安静放松的情境条件,这也是保证测评效度的重要基础。

第二,解读环节要注意特例。在解读中,我们发现个别受训者对报告的认同度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题目理解有误,导致结果失真;二是报告的时效性为三个月,如果近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工作上或是生活中),则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和变化。

第三,坚持实施跟踪。为保证受训者素质短板的改善,坚持跟踪尤为重要。此环节既需要对受训者进行分析评估,同时也需要受训者的配合与反馈,由此才能产生行为改善的成效。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培训;质量;效果

0引言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打造由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构成的“5+1”事业发展新格局。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既面临着需求旺盛、舞台广阔的良好机遇,又面临着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紧迫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根据我省测绘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何为测绘行业人才素质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完善测绘行业教育培训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状

目前,我省测绘培训工作呈现五大基本特征:一是培训项目的长期性。我省已连续7年在每年年初举办大型春季培训,除集中培训外,各单位还按计划进行季度培训和年中培训等后续培训。二是培训对象的针对性。每年针对不同人群开办专项培训,如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培训、中队长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检查员培训、财务人员培训、统计与档案管理人员培训、非测绘专业人员转职培训和企业法人管理培训等。三是培训课程的全面性。培训课程的内容除基本的生产知识、管理知识、经营知识等常规培训以外,还逐步开展了多个针对大型国家项目的专项培训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训。四是培训的多样性。测绘培训的组织已形成在职职工培训、岗前生产技术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等多样化教育培训网。五是培训的政府干预性。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以文件的形式对全省测绘职工的继续教育做了相应的规定,针对全省测绘职工制订专业的培训计划并纳入全年的工作中,力求全面提高我省测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生产技术水平。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测绘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2.1资源不足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中心作为我省专业从事测绘教育培训的机构,现仅有2名专业授课教师,师资、研究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学习资料不足,没有系统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三是设备不足,培训所用计算机设备是2001~2009年出厂的严重超过使用年限的陈旧设备。现代化高新测绘仪器设施不足,无新型生产软件的使用权限,这些严峻现实已严重制约了测绘培训事业的发展。

2.2思路陈旧

近年来,我省开办的一些培训项目多是延续上一年的培训模式,培训思路陈旧、内容重复性高,为培训而培训,这使得测绘单位的培训投入难以持续并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少;重视新职工、中层及以上岗位职工的培训,轻视基层一线职工的培训;重视常规岗位的知识更新培训,轻视前瞻性的研讨型交流;重视测绘培训班次、培训人数,轻视测绘培训内容、培训质量等。

2.3培训项目与市场接轨效果不佳

测绘市场上主流项目大多为国家重点项目,我省每年为此均开办了项目专项培训,如1∶50000地形图更新、地理国情普查、基础测绘等项目。培训对象多为质检员及项目负责人,培训内容为总结上一年度项目生产中质检时发现的问题。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下一步工作不具备有效的指导意义,导致培训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与市场接轨效果不佳,缺乏项目前期和中期的指导性培训。对于除国家重大项目以外的常规市场项目没有相应培训,如地籍调查、不动产登记、土地确权登记等项目,故此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4培训手段单一

在职职工培训多为以天为单位的课程,培训方式以听为主,参训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多感官学习等其他培训方式,基本属于静态教学;缺乏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互动式课堂模式;缺乏有深度的培训内容,培训面窄、可拓展性差;缺乏培训单位与参训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导致培训内容往往与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

2.5参训单位重视度不高

一是测绘一线生产单位通常内外业生产任务繁重,职工多为“一岗双责”或“一岗多责”,要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参加培训,将会直接影响生产进度。故此常有人力资源部门安排“闲人”去参加培训,在达到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又不影响生产。甚至出现一些专门以凑够人数、完成出勤签到、拿到“证书”为目标的培训“专业户”。二是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许多单位虽然每年都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但是当执行时往往为了节省人力、物力的成本而简化培训。三是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和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避免员工经过培训得到成长后另谋高就。这也成为领导者们对培训重视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3建议与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通过走访调研参训单位和相关生产单位,结合自身多年行业培训经验的总结研究,本文提出了解决黑龙江省测绘培训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

我中心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连续10年开办航测内业岗前技能培训班,吸引部分即将走入社会的学子们参加培训,进而加入测绘行业中来。致力于培养一线初级生产人员,以满足测绘人才市场的“人荒”现象。但近年来,此项培训遇到了招生瓶颈,参训人数逐年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工作没有做好,10年来都没有真正面向社会进行招生,而仅是靠行业内部的“口口相传”和往界毕业生的“介绍”与“推荐”,招生简章也仅是在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官方网站上。测绘行业内的大型培训除在局网站上“培训通知”以外,主要是靠当地测管部门的组织。由于测绘一线工作人员大多常年在通信条件不好的野外工作,难以时刻保持联系,经常出现培训即将结束或已经结束后,还有人询问何时培训等问题。由此可见,必须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测绘、走进测绘、了解测绘、加入测绘。还要在行业内建立有效的联系网及时地相关信息,追踪信息的接收状况。

3.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3.2.1加大设备投入寻求上级领导机构的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提高仪器设备的更新率,使学员在课堂上就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训中做到“带着问题”来听课,“带着技术”去生产,改变以往软硬件之间“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3.2.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大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扩充专业课教师队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内部结构,补充专业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缺项;二是建立专兼职教师团队,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我省传授最新生产技术与手段,改变仅聘请省内甚至是局内的专家或讲师进行授课的现状,促进我省行业技术的有效提升;三是建立专兼职教师知识更新机制,保证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频率与时间,实施教师培养计划,采取高校进修、挂职锻炼、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努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测绘教师团队,培养一批专家型名师和骨干教师力量,建设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师德高尚、学养深厚、业务精湛的测绘教师队伍,从而适应测绘培训的实际需求。3.2.3加大教材选取、编写力度一本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教材是一个培训的精髓所在,它是传播测绘知识、测绘技能的主要工具,影响着测绘职工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测绘培训质量的高低。日前我省的各种行业培训所选取的教材基本分为3种:一是院校生使用的专业课程类教材;二是授课教师编写的课程PPT;三是根据需要讲授的最新法律法规或操作指南编写的内部教材。均具有针对性差、临时性、片面性等突出问题。因此,多方组织专家和教师根据历年常规性培训编写培训教材成为当务之急。且要使教材具有明了性、兴趣性、实用性的功效,体现测绘技术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尽量做到测绘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3.3建立多手段课堂

面对职工培训过程中存在已久的培训模式陈旧、培训效果不好等问题应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建立多手段课堂。3.3.1建立开放式网络教学培训让参训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不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参训者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选取适合于自身条件的培训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建立互动式QQ群或论坛等让参训者可以互相讨论所学内容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用这种更易于被当下年轻人所接受的形式充分调动参训者的学习积极性。3.3.2建立走访式教学培训针对多数没有集中时间回到单位参加培训的野外测量工作人员,由培训部带着培训项目下基层,到测区提供“手把手”培训,并在生产一线就实际发生的问题与作业员一起研讨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培训成果的实用性。3.3.3建立研讨式教学培训组织省内各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临时研讨小组,结合即将开始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国家重大项目展开课题研究。将项目设计中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项目中的关键点、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整合分析,共同制订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执行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向全体职工进行公开授课,既可以解决同一项目下不同单位生产成果良莠不齐的现象又可以带动生产技术人员完成一次有效的业务进修,进而全面提升我省的专业技术水平。

3.4完善考核机制

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不是看员工在一次培训后是否拿到了毕业证书或者一年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而是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评定员工的继续教育履行程度、完成情况和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作为职工晋升职务的依据。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目标责任制,将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分阶段对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做到思想落实、任务落实、政策落实、项目落实。各单位人事部门应加强合理引导,督促职工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对不同岗位职工“量体裁衣”建立不同的培训制度。提供公开且具有诱惑力的晋升制度,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制度,加强对单位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与监督,提高对培训成果的重视,推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3.5制定评价体系

开展培训质量考核评估,制定评价体系。按照评教结合、以评促教、重在提高的原则,检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效果,加强信息反馈,提高培训质量。从组织领导、培训项目实施、培训任务落实、培训质量和效果核查等方面进行检查。切实加强培训质量的考核评估,逐步实现评估工作的常规化、规划化、制度化,不断完善测绘系统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4结束语

测绘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是测绘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测绘职工业务技能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结合存在的实际问题坚定信念、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范明华.浅谈新形势下测绘职工培训的几种方法[J].现代测绘,2015(1):61-62.

[2]李俊锋.测绘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浅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2,4(2):47-48.

[3]马昆林.徐林荣,李军.工程测量课程在非测绘专业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科学创新导报,2011(21):186-186.

[4]李雪松.测绘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初探[J].西部资源,2014(2):96-97.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关键词】培训效果评估;人才测评;评估模型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来,对于培训效果评估的前提假设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在很多研究中都有表现。实际上,不同的行业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例如生产制造、快速消费品、专业服务业这几个行业的企业都需要培训,但培训的定位和重点一定会有不同,也就是说培训策略一定会有不同,再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培训策略甚至会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这就导致了从企业整体的角度研究培训效果评价的模式因为无法应用而缺乏研究价值。其次,目前关于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更多偏重于量化分析,偏重于投入产出比的高低。这导致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的应用非常少,甚至是弃之不用。

在企业培训的实际工作中,大多以培训项目落实培训策略。因此对单一培训项目进行效果评估更具应用价值,通过评估,可以让培训管理者更好地做好培训设计,让项目投资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本文选择单一培训项目的培训效果为研究对象。以我们为某公司中层人员培训项目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为例,立足于培训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推动作用的评价,阐述如何在企业培训项目中通过人才测评完成培训效果评估。

一、评估模型设计

评价模型不是凭空臆造的,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绩效的素质一般会被纳入到评估模型中,由于此项目的目标是提高中层管理后备人员的胜任能力,因此我们依赖专家分析,得出评估模型中的评估指标包括“人际交往、逻辑推理、有效激励、计划执行、指导、职业素养、学习发展、组织协调、问题解决、决策力”这十项,并且为每一个指标设定了评估标准,并以行为描述呈现。

例如,“人际交往”一共分了四级行为描述,从低到高分别为“在培训过程中独来独往,不乐于主动的与大家接触”,“在培训过程中,只是与自己比较相熟的同事沟通、交流,没有主动与陌生同事建立关系的欲望,或仅限于泛泛应付”,“能主动的与其他学员、老师进行各种沟通交流,建立关系;和其他学员相处轻松愉快,能很快的融入新的团体”,“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能关注其他学员的兴趣点,寻找共同语言,建立良好关系;在培训班里,很受其他人欢迎,大家都愿意与其相处”。“学习发展”的四级行为描述(从低到高)分别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主动寻求学习机会的主动性”,“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笔记”,“精力非常集中,能不断的用面部或其它动作对老师的讲课做出回应;对老师的提问能积极配合”,“不放过任何可以和老师、同事交流切磋的机会,即使在课下也牢牢把握住向老师、同事学习的机会”。这两项素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会测试。

而某些素质适合在培训现场演练的过程中进行测试,如“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组织协调”的四级行为描述(从低到高)分别为“被动的接受工作指示安排,没有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调动其他人一起完成目标的意向”,“能根据所接受的任务,综合考虑目前可支配的资源情况,进行安排,并确保得到其他人的配合和支持,推动任务完成”,“能够根据任务的重要紧急程度,提前安排资源,并根据任务进展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以得到其他人员配合,保证任务顺利开展;组织各项工作或活动考虑周到,井井有条”,“能成功解决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棘手的冲突或矛盾,克服由于他人原因引起的延误,有解决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问题的工作表现”。“问题解决”的四级行为描述(从低到高)分别为“对问题的出现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能有意识的调动各种资源,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够系统的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各种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等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利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能通过问题的产生,追根溯源,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的可能”。

还有一些素质,适合在项目结束后一段时间进行评价,如“决策力”,其四级行为描述(从低到高)分别为“不能清晰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收集到较为充分的信息后,清楚地向团队成员表明自己的要求,并给予他们基本的、例行的指示,但当对一些例外事项或突发事件时,往往需要借助他人力量”,“能够坚持立场,决策时以事实为依据,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对一些例外事项和突发事件也能独立判断,做出决策”,“能够合理预测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衡量潜在的收益,及时做出抉择,并勇于承担风险;能够在一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仍坚持观点,毫不犹豫地做出对任务完成的有利决策”。

二、评估实施

我们采用了实验组前测和后测进行对照的方法,定性判断受测者在受测能力素质上是否有变化。其中,前测的方式是受测者的直线上级访谈和定性评价;后测的方式是依据上述评估模型实施素质测评。

根据评估模型,在培训开始之前,通过被评价人直接上级的面对面访谈,细致了解受测人的具体能力情况,作为前测结果。在培训项目实施期间,通过观察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课堂表现、职业素养、反应能力等诸多情况。在培训结束后3-6个月,对学员通过情景测试和案例分析等测评方法实施评价。具体地,根据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结合重点考核的能力维度,通过3-5道情景模拟题目,考察受测人员遇到题目中所述情景时的处理思路和方式,据此判断受测人员的重点考核的能力素质水平。亦可将受测人员随机分组,每组设计不同的研讨题目。题目设计为新闻事件讨论、管理案例分析或问题辩论,通过受测人员在研讨过程中的表现,对重点考核的能力维度进行评价。

三、培训效果评估的要点分析

评估模型的设计最为关键。评估模型应具备一定牵引力和相当的公信力。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受测人员的能力水平在培训结束后是否满足了某一既定能力标准,因此对于用来阐述能力标准的测评模型需要具备一定的牵引力,以促使受测人员在测评完成后对照模型要求改进自我,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或避开自己的短处;换言之,测评模型具有相当的公信力才能使测评的结果可信可用。因此评估所依赖的模型在精确程度和可操作程度上均高于竞聘测评、招聘测评中使用的能力素质模型。根据资料研究及访谈情况,对后备队伍的能力评价模型进行构建。

其次,测评过程以客观性测试为主要方法,主观性判断为参考,提高科学性。由于测评过程与培训过程相结合,受测人员的能力变化是动态的,这要求测评手段与测评方式的效度要高于静态下的能力测评,因此在测评过程中采用以客观性测试为主要方法,主观性判断为参考,尽量降低由于测评人员经验有限、测评过程与测评周期拖沓、受测人员不重视、精力不集中等客观原因造成的系统误差影响。

最后,运用测评常模,提高结果的精准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精确性。考虑到项目目标对测评结果的精准性,我们在本次项目中运用在多家类似企业近800名中层经理测评过程中形成的测评常模,提高测评结果的精准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精确性。

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将人才测评引入培训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是培训效果评估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但是,仍然有若干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就培训项目的整体而言,培训效果的评价在项目初始设计时就应当包括在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培训的目标、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等这些变量均会影响到培训效果,因此单纯地就某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价进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略低于培训项目设计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讲,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可以更多地聚焦于培训项目的设计,在整个项目的设计中,如何设计培训评估的环节使培训项目更具投资价值将是更有价值的议题。

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上,情景测试常以纸笔测试为主要方式,其弊端在于它的过度情景化,而这将提高获得受测者习惯性反应的难度。虽然在本研究中设计了通过观察获取受测者习惯性反应的环节,但仍然显得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评结果的精确性。由于部分受测者曾经接收过类似的人才测评,这就有可能导致我们获取的可能是他们的情景反应,其中可能会有伪装的成分。因此,如何在以后的评估方案的设计中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也是我们下一步的改进重点之一。

此外,培训对于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到底如何?目前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这就需要研究培训和开发中,到底哪种方式对于能力提升具有更大的贡献?当然,如何将能力转化为更多的绩效将是能力如何提升这个问题的升级,而这两者都是培训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孙健敏,高日光.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技术[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8.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项目化教学 改革 探索

0 引言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技能型课程,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既要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工程建设中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建设工程的每个阶段中实际从事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大量的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因此在高职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对不适应现阶段建设工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1 整体课程设计

对于整体课程设计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实训项目为载体。因此,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要突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对学生工程测量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锻炼。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内容的主体,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密切测量技能与工程的联系,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内容的培养。基于这种思想,本人对课程整体设计共分为测量的基本知识及仪器操作技能、地形测绘与应用、建筑施工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测量技能大比试五个项目。

2.改进教学方法

建筑工程测量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训项目的实践,本人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究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

2.1理论课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课程应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方式。采用讲练结合和讨论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路的引导和启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分组教学法。根据已有仪器的数量,合理分组,一般每组3-4人。

(2)充分利用实训指导书。教师将测量实训中的操作细节、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

解。使学生明确实训目的、实训内容;熟练掌握实训器具,熟知实训步骤,重点掌握注

意事项,并及时上交实训成果和实训报告,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能结合测量教学的实际积极运用。比如可把仪器构造、实训操

作步骤等制成幻灯片和课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让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

也使死记硬背仪器部件及实训步骤的现象大大减少,提高教学效果。

2.2实践课部分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外借仪器,安置仪器等占用时间比较长,为能按时完成实训项目并且不耽误其他课程的学习,需要提前准备交还仪器,建议测量课程四节连上。

(1)基本技能实训,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技能实训围绕课堂授课一般安排在讲授完特定的章节后进行,它包括测定的三项基本工作和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等实训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熟悉仪器的使用,掌握有关的观测方法。通过这一阶段实训,学生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为测量综合实训打下坚实基础。

(2)组织综合实训,将测量的理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要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测量综合

实训:首先,选择一个地貌特征明显的场地作为实训基地至关重要。但由于受财力所

限。其次,实训教师必须深入实训现场,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再次,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份综合实训报告,报告中要提出经验教训、设想和反馈意见,以便提高实训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督促学生重视实践。在操作能力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测量仪器的操作能力以及测量观测方法掌握的程度等,而且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对整个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考核项目分为理论测试成绩、基本实训成绩、核心技能集训成绩、仪器操作考核成绩,面试成绩五个,成绩权重分别为20%、20%、30%、20%、10%,最终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通过这样的考核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测量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测量数据和

成果必须保持真实、客观和原始性,这在工程建设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

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测量工

作的性质决定了测量工作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必须和其他人一起协作完成,这就

要求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

的基础。

3.加强师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丰富专业实践经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测量对象已由地面扩展到空间、由静态发展到动态测量仪器也日趋电子化和自动化。特别是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所了解。目前许多学校的测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无太多的实践经也从未接触过现代高科技的测量设备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考察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其参与工程实践,这样既积累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又可使测量知识及时更新了解社会的需要。

4 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课程实验以及测量大实习,对实践教学体系、测量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进行研究,以寻求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因此,应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摸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5 结语

高职业教育的总体方针是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通过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水平,强化学生参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及责任心,使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一般工程的测量放线、验收等工作均能独立承担,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聂志红 《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陈玲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31)

[3]王汉雄,王嘉慧 《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 矿山测量,2007,(3)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0

关键词:测量培训;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近年来,测绘行业迎来新的“春天”,从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测量过渡到全站仪测量,GPS测量。同时新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仪,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出现,对于传统测量行业冲击十分明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寻求学习深造的机会,测量培训行业也随之兴起。而这些学员对测量学习的要求更加具体,更贴近现场。这就对测量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更多要求。

一直以来,传统的测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轻实际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不足,甚至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不切实际,不能与生产有机结合。甚至与“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思想背驰而行。现阶段,甚至还有很多测绘人员停留在经纬仪放样,白纸测图等思维领域。对于现阶段涌现的一大批测量培训机构,测量新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测量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大范围的修改和完善。对于培训工作,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传统测绘内容,取“精髓”,略“糟糠”

传统测量更注重理论知识,测量实操课安排比较少,甚至个别学校测量教学,一学年测量课程都结束了,连全站仪都没有实际接触过。测量是一门理论联系实操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培养能直接到现场的测量人员,而不是培训的学员还需要一两年的工地实习期。现阶段很多教材还停留在大篇幅介绍经纬仪测量和白纸测图,甚至仪器还在重点讲解光学经纬仪。对于这些内容在培训教学中本人认为可以简略讲解,让学员懂得操作,知道流程就可以。可以引进全站仪的操作讲解和电子化测绘地形图的讲解和运用。对于方位角,极坐标放样,后方交会等理论部分还是需要加深讲解,虽然全站仪简化了许多计算,但这些内容既可以确定现场整体规划,简单复核点位的准确性和精度。又能检核全站仪放样是否偏离实际点位。譬如,在广州市海珠区海珠公园游乐场管道测量过程当中就出现过全站仪“飞点”的现象,全站仪架设和操作都没有问题,但放样曲线的时候出现个别点放样偏离到其他位置了。放样时利用反三角函数可以计算象限角,转换成方位角。就可以大致掌握北方向。这样可以发现和避免这样的“突发状况”,检核放样点位有没有较大偏差。对于传统测绘内容,我们要对重要的内容掌握清楚,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对于相对“过时”的内容作适当舍弃,简单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测量教学一定要与实际工地相结合,测量教师多去实地现场,把最新的方法和技术带到培训教学当中来。

2 注重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测绘学科正在向实时动态化,数字智能化,信息集成化以及现代化发展,未来的测绘行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需要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在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传统测量与现阶段的全站仪和GPS,三维激光扫描仪,自动测量系统等新型设备相结合,逐步让测量更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对于新软件,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在培训教学中就应该时刻关心技术的革新。譬如GPS静态处理软件,中海达HD-2003更新为HGO数据处理软件,让静态数据处理更加有条理,基线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提高静态数据后处理工作效率。那么在测量培训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积极汲取新知识,转变观念,把HGO静态后处理软件操作纳入GPS静态数据处理教学中。

3 着重测量理念,不弄虚作假

测量是一项不允许出错的工作,不像平时考试答对六十分就合格。对于测量现场只有对和错,这就要求测量人员所测绘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同样也要求我们在培训教学当中,灌输严谨的测量理念给学员,让其对测量理念有系统的认知。为了保障测量成果,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我们必须灌输给测绘人员“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步,前一部工作不做检核不进行下一步工作”的理念,做到“按图放线,按线施工”,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同时,测绘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责任感,杜绝测量成果造假。作为测量教学工作者,我们就更应该以安全为本,严格要求学生,学员等从事测绘和建筑等相关专业的工作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范测量,把关好施工建设,让我们的建筑项目做到真正的“大震不倒”,而不是所谓的“车过桥塌”。

从事测量人员的测量理念的培养和积累,最先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责任有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学员会做测量,能直接融入工地现场。更需要让测量学员掌握测量技术的同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严格做到测量外业不偷工,测量内业不造假。

4 把握测量新领域和新方向

测绘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从简单的皮尺丈量到水准仪,经纬仪,到今天全站仪和GPS测量成为主流,“3S”技术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标志着测量技术在突飞猛进。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多波束测深系统,无人机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不断应用到测量当中,这就迫切需要从事测绘行业的人员,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巩固好已有知识的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未来的测量人员必须以先进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巧、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依托,不断完善知识架构,拓宽专业领域。在熟练掌握测绘理论和方法、熟练操作各种测绘仪器、有效解决各类工程中的测量问题的基础上,将传统测绘方法和先进技术、常规仪器和现代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新型设备,进行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逐步推行数字一体化作业方式。正确运用GPS动态测量和静态测量进行控制网布设、施工放样和快速定位等,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基础地理信息,并为建立各个领域的专题信息系统提供不可缺少的数字地理空间信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这一战略目标提供真实可靠的测绘资料。

5 结语

在测量培训教学中,应该着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员测绘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教学计划,以培养工程实际应用为宗旨,严格把关测量精度,科学把握新技术的应用。让培养的学员都能迅速融入实际工程应用,为早日实现“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家园”这一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杨国华.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1

论文摘要:澳大利亚TAFE机构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特色鲜明,是影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对启思蒙TAFE机构在课程开发、成绩测评、企业员工培训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考察,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应借鉴TAFE机构的发展经验。在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经营管理理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以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

论文关键词:启思蒙TAFE机构;课程开发;成绩测评;员工培训;质量管理

TAFE机构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各州政府管理,各州政府通过产业培训理事会、州教育培训部及其下设的TAFE办公室进行具体管理。[1]启思蒙TAFE机构(Chisholm Institute)位于墨尔本,是澳大利亚顶级TAFE机构之一。它主要执行职业教育I级证书、II级证书、III级证书、IV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另外,还进行幼儿教育专业的本科与职业教育研究生资格证书的教育;下设6个分校,几乎占据了墨尔本东南部的整个区域;学生来源多样,有全职学生、学徒工及大量的国际学生,学生年龄几乎包括了16岁以上任何年龄段;教育类型既有学历职业教育也有培训教育;教师都必须获得教师资格培训及评估IV级证书,全职教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行业工作经历;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州政府的支持,但也呈现多元化特征。2010学校年度预算1.2亿澳币,州政府拨款大约占70%,30%左右为机构商业收入。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功是政府政策支持、监督导引、行业参与、院校主动调适的校本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学管理及学校发展中的课程开发、学生成绩测评、企业员工培训及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特色鲜明。

一、依据培训包进行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体设计,对高职办学起着定位和定向的重要作用。TAFE机构的课程开发是依据澳大利亚政府通过行业主导制定的培训包进行的。不同的州对课程开发的管理方法不同,新南威尔士州由州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各TAFE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发,知识产权归州政府所有,州内各机构资源共享;而维多利亚州由各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各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启思蒙TAFE机构决定开发课程时,除了依据培训包外,还要参考由维多利亚技能协会的《购物指南》,从中了解开发相应的单元可以获得的资助(课程开发过程是不能获得资助的,只有实际招生授课后才能获得资助,政府拨款是依据实际授课时数购买服务)。因此,开发课程需要准确的市场预测,也存在相应的风险。

(二)课程开发的步骤

启思蒙TAFE机构课程立足行业需要,结合国家资格框架和国家能力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开设那些课程,都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标准来确定。[3]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体现了行业需求通过不断调整逐步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其开发步骤为:(1)市场分析,包括需求分析、竞争现状分析、拟开发课程(即证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等。(2)分析培训包,结合培训包内的行业知识、技能要求,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确定课程开发目标。(3)选择能力单元的组合,并确保课程采用的标准与法规相符。(4)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标准、教材、主要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学生学习指南等)(5)向维多利亚注册与资格评审局(VIQA)申报注册并得到确认。

培训包包含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行业知识、技能等需求信息,是课程开发的向导。培训包中能力要素及标准与能力单元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对应。一门课程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力单元组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一个证书对应的课程必须覆盖培训包规定的所有能力标准。在此,课程的内涵已经拓展了教育学领域中的严格的概念范畴,形成了在培训包主导下的行业需求主导的弹性课程。如启思蒙会计证书三级课程开发的培训包:FNS30304。该培训包规定了13个能力单元和相应的能力要素及标准。13个能力单元分属三个不同的类别:4个行业核心单元,规定了从事会计行业应该具备的工作场所交流与沟通等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5个资格核心单元,规定了会计3级证书必须掌握的编制财务报告等五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4个选修单元,规定了一定要选修的能力单元的要求,并给出了选修的原则以及推荐的选修内容。另外,培训包规定了交流、团队合作等8项能力要素与标准。

二、以能力为主导的成绩测评

(一)成绩测评的思路

澳大利亚TAFE机构对学生成绩的测评独具特色,能力是评价的核心。TAFE机构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评价方式,主要围绕每一种能力中三个关键能力范围:技能、知识、态度进行。技能是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知识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态度指按照行业标准和工作场所的规定,以安全、有效的行为方式去从事某项工作任务。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绩测评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而能力是指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综合。采用传统的考试,只能测评学生知道什么,不能测评学生能做什么,因此,他们普遍采用基于(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的测评。这种测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测评的标准及用什么手段确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二)成绩测评的方法

成绩测评采用过程性评价形式,并积极推行元评价,保证评价的过程及评价结论的有效性。TAFE机构学生成绩测评需要综合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信息。评判学生考核是否通过,是以收集“证据”为基础,考核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和对“证据”做出判断的过程。成绩测评一般都是综合平时作业、期中测评、期末测评成绩而得出最后结果。对操作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平时作业占较大比重。启思蒙TAFE机构的国防部厨师培训项目对学员每周都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或等级,而且还有关于知识、能力、态度的评语,每周的评分及时向学生反馈,4周的平时成绩占到了80%,此外,还有20%的理论知识考核。为了提高平时测评的效率,启思蒙设计了专用软件,教师可以使用手机上网在课堂直接输入评语。另外,还通过“评估复审”实施元评价,反思评价过程,结合评价反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复审评价过程,改进以后的评价活动;通过复审评价结论,发现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更正。一般情况下,如有提出疑义或申诉,就需要对成绩进行复审,直到给学员满意的答复为止。

(三)成绩测评的特点

启思蒙TAFE机构的成绩测评坚持能力本位的过程性评价形式,也是院校发展中行业主导基本特征的要求,在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和公平性等评估原则的指导下,测评体现出如下特点:(1)一般采用综合测评的结果反映学生的成绩,将测评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和培训的全过程,体现了可靠性和有效性原则。(2)测评方式及比例由专业决定,整个机构并不统一规定各部分比例,体现了实事求是和灵活的原则。(3)测评方式必须在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指南中明确并严格执行,体现了可靠性原则。(4)专业课程突出形成性评价,不仅计分还给出评语,促进学生不断改进提高。(5)平时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进步提升,特别是对“风险学生”(学习态度不好、有语言障碍或其他身体缺欠、技能掌握差)的特殊关注,充分维护了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工作为基础的企业培训

(一)企业员工培训模式

职业培训是TAFE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其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TAFE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类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它能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在一起,一所TAFE机构既有职前教育,也有职后培训,既有全日制学习,也可通过半日制或利用业余时间逐步完成学业。启思蒙TAFE机构除在校内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将企业员工培训置于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工作为基础的培训是比较成功的对单一企业培训的模式。如启思蒙TAFE机构对一个聚氯乙烯企业40名员工的培训,组成了6名教师团队,历时2至3年,仅前期调研、沟通以及对拟培训员工现有能力评估就进行了半年之久。为适应企业的工作时间(企业5班工作制),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同一内容的培训分成了5个班次进行,最早的早上5:30就开始上课,符合了企业及员工对时间成本的要求。

(二)企业培训课程的形成过程

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遵循TAFE机构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同时,根据企业的不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基本过程如下:(1)了解企业需求。尝试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解决企业可能提出的各种需求;(2)客户群细分。机构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由专人进行沟通协调,了解客户群的基本状况;(3)组织师资团队。根据企业需求及客户的情况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4)比较企业内部培训要求与国家标准的不同;(5)对企业拟培训学员现有能力进行评估。能力认证的方法是使用《能力记录书》,让学员主管每天记录,为期3个月,然后由两名教师对学员进行评估,向企业汇报评估结果。(6)设计培训课程。结合前期准备工作,在得到企业认同后开始设计培训课程——以补差与提升能力为目标。(7)进入正式培训阶段。(8)对培训进行评估。以上所涉及的是对单一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于来自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员工,需要相同能力的培训,则集中在不同的公司轮流进行,学徒工的培训则在学校进行。TAFE机构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设计符合员工培训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也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行业互动的过程,是行业主导特征的反映。

四、以科学性、实效性为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澳大利亚所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必须依据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AQTF 2007)进行每5年一次的外部质量评估,另外,各TAFE机构也根据校本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启思蒙TAFE机构质量管理体系(Chisholm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QMS)文件共分10个方面,包含政策和程序两类,文件按000—900序数排列,依次为:总体政策、质量管理体系、策略计划、教学行政事务、教学实施、行政资源、设备资产、财务、人力资源、职业健康与安全。除总体政策和策略计划两个方面之外,其他每一个文件标准均配备了严格统一的规范和操作要求。如人力资源质量标准文件下设了从QMS801到QMS832共32个操作性文件。把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雇主要求、学生需要统一于教学设计过程,以国际上通行的ISO质量认证格式的方法,转化为能够科学地规范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标准化文件。启蒙思TAFE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解,借助这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教育理念的形式,融入实际教学过程,在思想、理论、理念、目标、行动上实现了统一,为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性前提。

(二)质量管理体系特点

启思蒙TAFE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宏观政策背景下院校个体主动实践的产物,它附属于国家对TAFE机构的宏观质量管理要求,同时又具有校本适应性。启思蒙TAFE机构QMS的特点有:(1)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之上;(2)以高标准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理念;(3)总体政策、策略计划、教学管理政策及各种资源管理政策构成了系统、严密、科学的体系框架;(4)精细化、易操作的管理程序,甚至文件柜的样式、尺寸等均作出明确且统一的规定。这种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标准,不仅方便了操作者的实施,对管理者而言,也可以进行简单易行的评估。(5)符合ISO质量认证格式的文本要求,体现了国际化特色。

(三)质量管理实践

启思蒙TAFE机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使文本描述应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具有了可行性。启思蒙TAFE机构把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0个重要方面之一单独列出,并下设了26个方面的具体操作性文件,如对责任划分,分别明确一般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区别等等。此外,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环境布置、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措施综合保证质量标准的实施。如汽车维修三级证书中,学生就要学习30小时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课程。学校教学楼、实训室随处可见各种醒目的安全提示,特别是在关键位置关于逃生出口、火灾预警文字的标识更是反复设置,并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师对学生监督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表征其实效性、科学性,TAFE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设计符合质量管理的一般要求和国际化标准,通过院校层次的实践将其转化为院校质量控制的保障。

五、启思蒙TAFE机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行业主导制定、全国统一并不断完善的培训包制度,实现了行业能力标准与TAFE机构职业教育与培训目标的对接,将学生培养与雇主需求相联结,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前景相互推进。[7]虽然我国199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在200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由于现行国家职业标准并不完善,部分职业资格认证的管理仍然是证出多门,尚未实现统筹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与课程体系建设缺少体现行业统一标准的依据,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人设课的现象。因此,基于行业要求,完善我国职业标准,统一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标准的对接。

(二)坚持“顾客”为本的管理理念

启思蒙TAFE机构在实施教学及培训过程中关注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如培训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原有能力的认可,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服务,对风险学生及身体欠缺学生的特殊关心,企业培训过程中依据顾客需求灵活的课程安排等等。我国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顾客”的弹性需求,而代之以刚性的课程、教学安排。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在继续教育方面,逐步开发顾客化的培训项目,基于顾客需求,灵活安排培训的时间、内容、方法等。另外,在“顾客”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坚持能力本位的评价模式,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行业标准要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三)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启思蒙TAFE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系统、严密的体系框架,精细化、易操作的管理程序以及严格有效的操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时效性的导向。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服务对象相对单一,且多定位于课堂教学,对诸如职业健康与安全之类的保障缺少关注,系统性不强,而且管理文件内容的描述也往往偏于原则性要求,可操作性尚显不足。因此,综合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院校发展要求等影响因素,以国际相关质量管理标准为依据,细化管理内容,重点改善质量保障体系包含的内容的可操作性,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

测量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地下水管网 漏点检测 培训与应用

浙江师范大学物业中心自2002年起对水电工进行地下管网检漏培训,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检漏培训方法,为学校和当地自来水公司、部队、企事业单位检漏196个,制止漏水量816.1 m3/h,折合年漏水量约772.5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检漏技术的培训

1.1培训目标

地下水管的材质品种多,基本性能差距较大,安装工艺不同,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又受到地型地貌和天气的影响,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水管安装的质量,有可能造成水管漏水,导致水资源浪费。检漏修漏是用水管理部门一项经常性工作,检漏是修漏的基础,修漏是堵漏的前提,掌握检漏和修漏技术是水电工必备的技能。浙江师大物业公司制订检漏技术培训计划以CJJ159-2011《城镇供水管网漏水探测技术规程》为标准,学习漏点寻找方法,进行漏点分析和工程修复,参训人员经过150课时的培训,基本上掌握了寻找出漏点的方法,学会了有效堵漏,保证了地下水管网的安全与畅通。

1.2课程设置

(如下表)

培训课时:80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课时,实训实习48课时,考核4小时。

1.3检漏方法

1.3.1检漏方法选择

①主动检漏法。地下管道在漏水冒出地面前,采用主动检漏法,运用相应仪器,检查管道是否存在漏点,预防地下管道漏水冒出地面。

②被动检漏法。地下管道漏水已冒出地面,采用被动检漏法检寻找漏点,及时抢修,堵塞漏点,减少浪费。

③音听检漏法。音听检漏法在检测时先用电子音听器(或听棒)在可接触点(如消火栓、阀门)听音,以初步判断该点附近地下管道是否有漏水,最好选择寂静时段(深夜12时至凌晨3时),在沿管段的地面上,每隔1米左右,用音听器听音,确定漏水地点。

④相关分析检漏法 。对二接触点距离不大于200米,DN≤400毫米的金属管,深埋或经常有外界噪声的管段适宜采用此法。使用时以二个探测器直接接触管壁或阀门、消火栓等附属设备,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进行检测。

⑤分段分区域检漏法。对阀门性能良好和面积较大的单位,可采用区域检漏法,通过关闭区内阀门以确定漏水管段的方法,测定区域内最低流量,以判断管网漏水量。在线管网不影响用水情况下,可分片、分段、逐级进行总干管测流和分干管测流。发现进水总表异常,可以分段分区域开闭阀门,观察进水总表的流量情况,分析判断区域或某段漏水。

⑥ 异常迹象检漏法。因水量的流失,会造成周围环境、建筑物、植被等发生变化或变形,水管网附近的杂草、芦苇生长与周边其它地方差异明显,道路边上的建筑物、围墙、电线杆或砌石发生倾斜和凹陷,雨、污水井、电缆沟水排量过大,水质清晰,长流不断,宜采用异常迹象检漏法。

1.3.2非漏点的排除

①排除不是漏点引起的声波。以下情况可能出现管网振动声波,但不是漏点引发的:用户水表安装不规范或流量过大,水表传动齿轮超负荷出现咬合声音;阀门中线蝶阀、截止阀、止回阀等对水流产生阻塞引起振动发出声波;管线进入户闸、阀闸、水嘴开启不够或关闭不严引起管网产生振动出现声波;三通、弯头、渐缩管在水经过时改变流向或流速与管壁间产生摩擦也会出现声波。掌握各种声波的特性和规律,结合在线管网实际情况观察确定声音的起因,排除不是漏点引起的声波。

②排除异常迹象。当环境、植被、建筑物等发生变化和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当考虑周围有无供水管网。如有,就要对管网的声波作重点探测,做相关平衡比较,以及对被怀疑的水样进行针对性的水质化验分析,以判断有无漏点。

③追水法排除漏点。地下管网漏失的水量一般有三种去处;一是会渗出地面,成为明漏;二是通过附近的雨、污水管窜入排水管道或流入明沟;三是通过石屑层、炉灰层、砂层等容易渗透的地形窜入地下。使用追水法逐个排查水源,查到水源来龙去脉排除漏点。

④测定地下管网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排除漏点。首先确定总表与分表是否有误差数值;其次通过总表取水量和分表取水量之和的误差,确定管网有否漏水。再次检测环境对干扰信号是否有压制作用,通过对地下管网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测定,设置合理的滤波器,滤掉干扰信号,排除疑似漏点。

⑤相关仪排除漏点。相关仪对大口径管道、噪音充斥、深度埋设的管线等进行检测时灵敏度较高,相关仪检测金属管不宜超过200米,非金属管则更短,要对灵敏度和管道长度进行分析,排除漏点。

1.3.3漏点定位技术。当确定管网存在漏点后,需对漏点定位。逐步缩小漏水范围,由区域缩小到线段,再用仪器测定漏点。缩小漏水范围可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用流量计显示法缩小范围。由近及远,逐步开起阀门,观察流量计,无流量显示一段说明无漏点,有流量那段可能存在漏点;另一种是用声波消失法缩小范围。由远及近,逐步关闭阀门,如产生振动声波,即说明管线存在漏点,漏点的精确定位主要靠相关仪和频率分析型检漏仪测定。

①相关分析仪定位。使用相关仪确定管道漏点,是因为漏水声会沿管道传播,在两端放置的传感器即可收到漏水信号。如果漏水点在中间,信号可以同时到达。如果不在中间,会有时间差。假设总距离为D,声波传播速度为V,则可以求得漏水点到B,传感器的距离L:则L=(D-V×Td)/2,在实际检测中,D是能测到的,V是主机自动给出的,Td(时间差)则是通过相关计算得到的。

②频率分析型检漏仪定位。使用频率分析型检漏仪接地探头,沿管线上方间隔0.5米选点,垂直管线平行位移三点,大管道采用S形选点,逐点进行监测,通过地面音强、音频的探测分析实现精确定位。

1.4 检、修漏工作流程

1.4.1漏水确认

漏水确认的流程是:漏水探测环境调查漏水异常探测阀栓听音路面听音相关分析漏水点定位。漏水点定位也可利用钻探设备,通过漏水音在近距离高频进行漏水点的准确定位,要求≤±1米。

1.4.2漏点分析

漏点中,经常出现漏量最大的是钢管焊缝处断裂,漏量最小的是消火栓漏水,最难查明的漏点是埋深在2 米以上的水管,最容易查明的漏水点是埋深在0.5米以内的水管。埋深较大,整个水管断裂,漏水点周围形成空洞,很难查明。腐蚀穿孔的漏点和接口漏水的情况较普遍,施工质量差、防腐不合格等导致漏水也占有一定比例。分析地下水管漏点情况,除了进行针对性的维修外,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1.4.3漏点维修

找出漏点,分析漏水原因,制订修复计划并立即维修。在维修中发现需重新布局和更换水管等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或用水单位汇报并提出建议。

1.4.4检、修漏存档

检测、修漏资料归档保存,录入电脑管理。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设置的地下供水管网,要有不同的管材、口径、埋深和土埋层介质,并设置不同的漏点。模拟漏点出水声、冲击声、磨擦声、震动声等不同声音,以辨别漏点、非漏点,大漏点、小漏点。设计可控管网各节点中的压力、流量、流速,以便学员用听声检漏法、相关分析法、区域装表法和区域检漏法等方法进行实践。实训基地除对检漏进行系统的检漏技术培训外,还应当是漏水展示国内外管网检漏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一个平台。

2.1实训基地设计

2.1.1检测场地布局

利用检测设备对地下管道的分布和各类管材及其连接处进行检测,每一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控制,都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具有很强的作业流程性,一环紧扣一环,检测场地的科学布局使学员了解检漏流程中所有技术指标,学会各种检漏技能。

2.1.2维修工艺布局

维修工艺不仅是堵漏的需要,还涵盖了地下管道检修的全过程,在实训基地学习各类维修工艺,学会管道、阀门、龙关及连接处等修复技术,实训场地要为学员提供条件。

2.1.3管网实物布局

在实训场地内设置地下水管网漏水的各种故障。组织学员检漏实习,使水管、附件、专用工具、测试仪器组合在一起,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提高检测效率。

2.1.4技术技能布局

实训基地布局要体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学员通过检漏实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学会手艺,为学员回到工作单位检漏打下扎实的基础。

2.2实训基地建设

2.2.1营造真实的检漏环境氛围

实训基地的类型、功能、技术参数等方面要贴近市场,尽量与社区及企事业单位相似,营造具有代表性的地下管网分布状态和检漏环境氛围,使学员在逼真的环境中培训,有利于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程序化意识与标准意识。通过培训,学会检漏技术,熟悉检测标准,有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训中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独立完成维修堵漏任务。

2.2.2培养一批合格的兼职实训教师

实训场地的兼职教师来由物业中心的水电工组成,他们除完成日常水电保障任务外,要履行起实训教师的职责。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案重点是使学员学会检漏技能,掌握国家标准,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进行规范的检测和维修。物业中心对兼职实训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建立兼职实训教师档案。

2.2.3制订科学的实训教学计划

根据检漏专业特点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实训课时比例达不得低于总课时的50%,实训场地实行流动调度,实训科目除整体安排外,还应当因地制宜,做到实训和检漏修漏相结合,实训和普查地下管网相结合,实训和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

2.3培训基地管理

培训基地要有专人管理,保证基地的一切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随时能接待培训业务,完成培训任务。培训基地也可以对外招生,为外单位培养检测人才,承担检漏修漏业务。培训基地还应当引入企业化运作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检漏、堵漏效益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物业中心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检漏培训方法,据2009—2011年统计,为学校和当地自来水公司、部队、企事业单位检漏63个,制止漏水量262.67 m3/h,平均每年制止漏水量约76.7万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建设节水型单位作出了贡献。

3.1经济效益分析

形成的经济效益有两方面,一是堵漏后减少水流失失,二是培训班的效益。

年收益=年漏水量收益-检漏成本支出

年漏水量收益=年漏水量×水价

年漏水量=每小时漏水量×24小时×365天

检漏成本支出=人员支出+探漏费用+设备折旧费+修复费用

3.2社会效益

3.2.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举措。浙江师范大学单位比漏水量为1.0,仅为全国平均单位比漏水量的35.7%,被评为当地节水型先进单位。

3.2.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浙江师范大学自2005年以来,保持生均用水控制在58.23吨,只有当地标准的81%,六年共节水328.3万吨,不但为学校减少水费支出700多万元,可供4万居民一年用水。

3.2.3带动了地方节能工作。浙江师范大学不但为地方培养了检漏技术人员,还应邀为地方上的一些单位检漏修漏,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如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大昌汽修厂、金华水果批发市场、驻金部队某旅、衢州大润发超市、温州五洲机床等单位堵住了漏水,他们以此计算损失,带动节水,倡导低碳生活,号召所属人员节能降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检漏修漏培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4.1 重视对地下管网的调查

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的状况,要通过实地调查,力求熟悉,否则检漏工作很难开展。地下水管网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楚管线走向、管材、管径、深埋及地形地貌。此外,对污水井、电缆井中出现的清水一定要追根溯源。环境调查的效果直接影响检漏的效益,要教育学员重视这个问题。

4.2 正确判断漏水音

严格区分漏水音与漏水“假音”,由于每个学员对漏水音的判断可能各不相同,实训教师要在互查的基础上,区分三种漏水真、假音:不同管材漏水音不同。金属管材漏水频率高,非金属管线漏水频率低,排列顺序为:钢管>铸铁管>塑料管>水泥管。区别承口、支管与弯头等对漏水音的影响。承口对漏水音有一个衰减作用,支管对漏水音有分流作用,弯头易产生漏水“假音”。辨认管网压力对漏水音产生影响。管网压力在2.5kg/cm2以上,漏水音容易捕捉;管网压力在1kg/cm2以下,漏水音很小,难发现。

4.3检漏工作要昼伏夜出

检漏工作昼伏夜出,以安静为好。下面记录一次学生生活区夜间检漏情况。10点钟后,生活区逐渐安静下来,用水量大幅减少。实训教师带领学员们整理好装备,开始去检漏了。他们按照计划来到生活区,学员们打着手电筒,沿着自来水管道巡逻,检查是否有暗漏点。学员们重复着“走路、探测、弯腰听、撬井盖、再听、做记号”这套动作。他们小心翼翼,尽量在撬井盖,上盖板时不弄出很大的声响。学员们走到水泥路尽头,自来水管不见了。于是他们走到树木和草坪中,继续寻找水管走向。在一个被认为可能埋有水管的地方,老师指定一名学员用“巡管仪”扫描,于是就找到管道的走向,并测出管道的深度。这时,老师拿出了听音杆,离水管几米一个潮湿的泥土中,耳朵贴到“耳机”上,重复数次后,叫每个学员边连听3遍,然后提问,听到了什么?学员们都说有一个漏点。老师又问;漏水量有多大?学员们的回答有差异。老师说漏点不大,每小时漏水约四吨左右。老师叫一个学员在刚发现的漏点处涂上红漆,立即打电话到物业中心工程部,把发现的漏点报告给他们修理。老师还教学员用电钻钻孔,拍照、做现场记录。

4.4做好检漏归档工作

要按照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进行规范存档,内容有:被检单位基本情况、检测区域的地形地貌、地下水管管径、管材、埋设深度、漏水量、漏点形状;原因分析;检测所用时间、所用设备,检测人员名单;修漏情况,包括使用、附件、工艺和修复后的质量检测情况;收费数额;向被检单位书面汇报下列五项内容:一是漏点形状及漏水量测定,二是漏点修复,三是建设节水型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地下水管网布局和管理的建议,五是其他需要汇报的事项;被检单位验收意见。资料归档时,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成册,序号、立卷、目录编排正确、类别及年份编号整洁,存放整齐,查阅方便,并把被检单位地下水管网分布图和检测资料录入电脑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