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量专业论文

测量专业论文

时间:2023-06-07 09:37:23

测量专业论文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1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目前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均朝标准化方向发展,其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准入制度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应聘者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表现。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大就业面—测绘和工程建设企业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保证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的职业需求,又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潜力,我们建立了“两条主线、项目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突出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课时数不低于教学总课时的50%,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实践教学的80%。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学生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加强和实验实训平台及相应管理制度的建设[2]。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2.1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两大就业面,即测绘与国土资源企业和工程建设行业,分别对应学生的地形图测绘和工程施工测量的专业技能,根据专业技能的相对独立性,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划分两个阶段理论教学,两阶段顶岗实训[3]。测绘与国土资源行业主要从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土地调查、地籍与房产测量等领域;工程建设行业主要包括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竣工运营阶段的测量需求。两大就业面决定了毕业生应具有地形图测绘和工程施工测设的两大主要专业技能。两阶段顶岗分别在教学周期中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安排。在“两条主线、项目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此阶段主要是以地形图测绘为主线,进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绘技能的培养。采用学校为主体,企业辅助,将地形图测绘分解成若干单项任务,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专项辅导,学校教师讲解分析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地形图测绘的实践锻炼和专业思想的建立。该阶段学生实践技能训练采用将测绘生产项目引入校园的“仿真”实训和课间实习。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此阶段是地形图测绘顶岗实训[4]。顶岗实习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以测绘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或学院勘测设计企业承揽项目为载体,通过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技术能手的现场指导,学校专业教师现场管理参与,学生深入生产项目一线承担实际工作任务,使学生积累地形图测绘等实际工作岗位的生产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阶段为第四、五学期。此阶段以工程施工测量为主线,进行道路桥梁、铁道、水利和工民建等专业领域的测量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突出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各阶段测量技能的培养。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此阶段是工程施工测量顶岗实训。该阶段以交通、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单位承揽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工程施工建设项目不同生产阶段的实际测量工作,积累专业测量工作生产经验,强化专业技能,加强对测量生产项目的管理运作能力[5]。

2.2项目融合

项目融合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训项目的选择和顶岗实训的要求。理论和实践教学项目化、任务化——根据不同测绘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建立项目课程,根据“项目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等实施过程进行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将项目实施过程分解成若干具体实际生产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专任教师负责现场指导,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质量检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实训项目生产化、标准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按照企业生产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承担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实训项目中技能训练严格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和行业规范要求,即工程测量员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测量规范为训练标准,培训学生技能。顶岗实习岗位化、责任化——学生以技术员的角色参加企业工程建设中的测量工作或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以“测量工作岗位职责”为要求,通过顶岗实训,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认识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和模式,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学生在测量工作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生产产品应达到企业、行业的质量要求。

3结束语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为了培养面向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既能体现行业发展和需求,并满足测绘行业的专业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又熟悉工程生产一线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纪凯 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4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2025)。

作者简介:王慧琴(1977―),女,上海人,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余海斌(1976一),男,上海人,经济学博士,上海市审计局审计师,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C9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2-0135-05 收稿日期:2011―05―08

人才测评是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科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等相关知识,对不同人员的生理机能、性格、能力、兴趣等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王慧琴等,2009)。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在人才测评实践中起着组织、评价和管理作用,往往影响人才测评的最终输出结果。而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状况则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实践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加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胜任力培养和管理,既是改进人才测评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人才测评产业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余海斌等,2010)。

一、相关文献综述与现状分析

1.相关文献综述

Lowry(1993)通过对测评者的受教育程度、管理经验、测评工作经验及任职时间的长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测评者的这些特征对评分一致性有很大影响。Sagie等(1997)就测评师的类型对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在比较研究中,每种情景中都包含人际交往类和表现类两类大的维度,前者又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性2个具体维度,后者包括积极性、组织能力和分析力3个具体维度,研究结果发现,心理学家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5个具体的维度,而经理的评价更倾向于反映两类大的维度。Gaugler等人(1989)的研究发现,在评价中心技术的操作中,由于心理学家对评价维度的区分能力更强,由心理学家担任测评者要比由管理者或工作专家担任测评者在评价中能取得更好的区分效度。Leievens等(200t)提出了2个理论模型,认为测评师拥有信息加工的能力有限而不总是能够满足评价中心操作的认知需要,并指出新手和专家在评估质量上的差异会导致评估质量的不同,从而帮助理解测评者是怎样影响评价中心结构测量的质量。Jackson等(2005)研究发现培训可以提高非心理学家测评师的内部一致性。国内学者苏永华等(1998)经过研究认为,在组织无领导小组讨论时,应选择责任感强、能力水平高并具有一定人才测评或管理经验的人担任测评者。李斌(2010)认为影响主观评分一致性的评分者自身特征结构为责任心、自信心、情绪稳定性、评分经验以及决断力。

已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二是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缺乏实证分析与检验;三是针对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深入研究,在针对性的培养机制研究方面比较薄弱,影响了人才测评产业的发展。

2.培养现状分析

一些学者在分析人才测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一致认为人才测评存在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尤其是有丰富经验的测评人才十分匮乏(苏永华,2004)、(刘远我,2007)。通过对人才测评市场结构分析发现,人才测评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人才测评的市场供给则显得相对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测评者(余海斌等,2010)。而实践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现实。2010年,China Select联合众多国家及地方HR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进行人才大调查,被调查对象包括各类性质的组织机构1315家,被调查的人员超过百万人。在所有1315家被调查的组织机构中,有16%的组织机构中的经理人仍会使用非科学的方法(如:笔迹分析和星座分析)去评估人才。在被调查的未使用心理测验的442家组织机构中,有53%的组织机构认为缺乏相关知识尤其是缺乏有资格的测验使用者是导致该组织机构未使用心理测验的主要原因,有9%的组织机构认为需要提升HR人员、经理、面试考官以及评估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在所有超过百万被调查的人员中,有6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评估团队没有取得充分的培训;有12%的被调查者将心理测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测验使用者的胜任力(陈一明,2010)。

优秀测评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大量测评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不足,不仅难以满足现有的人才测评需求,而且导致人才测评的公信度降低。而人才测评公信度的降低不仅影响了人才测评的产业化发展,也影响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拔培养出适合各岗位的合适人才,人才的错配、误配将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系统分析人才测评的专业人才所需能力并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将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讨论等步骤,不断完善问卷的设计,形成问卷量表初步分析得出人才测评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对测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测评经验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胜任力。

测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系统论、行为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人才测评的指标设计、技术使用、环境控制、项目设计、具体施测方法、流程控制等应用知识。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越丰富,测评过程越科学,测评结果就越科学。

操作技能包括测评指导语的操作、应对测评中出现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反应信息加工整合的技能、观察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测评结果报告的撰写等技能。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操作技能越强,测评效率越高,测评结果就越准确。

测评经验包括使用测评技术、控制测评现场和环境、设计测评指标、应对被测者印象管理策略、测评项目分析等工作经验。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经验越丰富,评分一致性系数越高,测评结果就越准确可靠。

职业道德包括尊重被测者、客观施行测量和评价、遵守法律法规、为被测者保密等方面。一般认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职业道德意识越强,

测评行为就越规范,测评结果就越公正、客观。

本研究于2011年1月~4月进行问卷调查与回收。问卷发放对象为长三角地区和北京的国内商业银行、专业的人才测评公司、政府机关、高校等41家单位中的相关人员。经统计,样本对象中男性占比54%,25岁~45岁人员占比达67.8%,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66%,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达到92.6%,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比达55.2%,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比20%,人才测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14.4%,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一般员工占比51.4%,MBA在校学生占14.2%。由此可见,样本对象多数为处于职业发展、成熟阶段的人员,总体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并且分布于不同的岗位层级与岗位类别,这有利于本研究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收集信息。总的来说,样本分布情况比较满意,可以满足本文的研究要求。问卷均采用匿名填写方式,有利于获取真实信息。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6.2%,共获取有效样本数达500份。

笔者应用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对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1.探索性分析

通过输入样本问卷的相关数据,得到该量表的KMO值为0.804,远远高于0.7的临界标准,同时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1,由此认为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非常支持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并以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胜任力量表探索性分析结果。该胜任力量表共提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4个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8.216、5.107、2.396、1.096,解释变异量分别为34.233%、21.279%、9.983%、4.567%,累积解释变异量达到70.062%,测量项目的共同度基本在0.60以上,探索性分析结果较好地代表了原始变量。

从各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来看,存在一些横跨因子的现象。首先,CP4测量项目在公因子1和公因子3上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0的标准,存在横跨因子现象,因此予以剔除;其次,CP20、CP21、CP22、CP24等4个测量项目也在2个公共因子上载荷均超过0.50,因此,予以剔除。对横跨因子的测量项目剔除后进一步分析,发现CPl、CP2、CP3、CP5、CP6等5个测量项目为原“职业道德”的测量项目,因此公因子1仍命名为“职业道德”;CP7―CP12等6个测量项目为原“专业知识”中的项目,因此公因子2仍命名为“专业知识”;CPl3~CPl9等7个测量项目为原“操作技能”中的项目,因此公因子3仍命名为“操作技能”;CP20、CP21、CP22、CP24等4个测量项目因横跨因子现象被删除后,CP23测量项目独立形成一个公因子4,因为一个测量项目自成一个因子时没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对CP23测量项目也予以删除。

经过上述调整后,该胜任力量表中仅保留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测量项目按照CPl~CP19顺序分别重新命名为TCPl~TCPl8。

2.验证性分析

按照探索性分析结果进行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的调整后,接下来通过验证性分析检验测量项目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3.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l7.0软件计算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以检验经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及其分量表的克朗巴哈(Cronbach’o)系数。

可知,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总量表的标准化Cronbach系数分别达到0.820、0.831,其他分量表标准化前后的Cronbach’系数均在0.809以上,均高于0.70的标准临界值。由此可见,经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及其分量表内在一致性程度较好。

经探索性分析及测量项目调整,保留下来的所有测量项目在其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60、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均低于0.50,且不存在横跨因子现象;对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进行验证性分析发现,所有测量项目在其所属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70。这表明调整后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可用作后续假设检验。

通过上述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得到修正后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

三、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多专业、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理论研究机制

从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分析结果来看,人才测评专业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个维度共计17个指标,涉及行为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专业的理论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知识。因此,笔者提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1)加强我国高校人才测评专业的系统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开设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探索采取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讨论会、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2)系统性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为提高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供理论指导。(3)针对我国人才测评市场状况,加强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分层次培养,即以培养人才测评初级岗位操作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以培养人才测评中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以培养人才测评高级决策和技术研发人才为目标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形成分层次的培养体系。

2.多行业、分等级的资格管理模式与实践培训机制

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有针对性地实行多行业、分等级的资格管理模式与实践培训机制:(1)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市场细分与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训各细分市场需求的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如金融业人才测评师、服装业人才测评师、建筑业人才测评师等,以专门对该细化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实施测评。(2)实行职业资格考试证书、资格认定与后续培训制度,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及通过相应等级考试的人才测评专业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人才测评师(证书)并实施相应的后续培训,各组织机构结合自身需求、根据人才测评专业的相应等级资格进行聘任。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探索构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经研究提出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3个维度共计17个指标。结合我国人才测评产业发展,本文探索提出了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员培养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这不仅丰富了人才测评理论研究,也促进了对人才测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人才测评实践效果的提升。笔者将不断搜集实践反馈信息,进一步深入、具体地研究我国人才测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验证人才测评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效果,以促进我国人才测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陈一明,2010.成功的关键是选对人――《2010中国人才调查报告》摘要[J].人力资源管理(9):8―15.

李斌,2010.评分者一致性自身特征结构影响因素的验证性研究[R].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5):2―4.

刘远我,2007.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

苏永华,柴雪,丁玉洋,1998.LGD技术实施中的信度与-效度问题研究[J].人类功效学6(2):29―31.

苏永华,2004.中国人才测评扫描――中国人才测评业面临的六大挑战[J].企业教育(5):16―18.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地形测量;高职;课程改革;一体化教

P217-4;G712

一、引言

地形测量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学生对测量的认识也是由本课程开始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测量的本质、原理和方法、测量仪器的操作。为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和工程测量等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地形测量课程改革应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改革实现地形测量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地形测量基本技能、专业基本素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地形测量教学应该面对社会发展和各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形测量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分析;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项目,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二、《地形测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建设

(一)建设思路

1.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工学结合、体现技术发展的前沿性”为原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够用为度,能够将“生产”和“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体现测绘技术的新发展、新知识。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岗位分析,本课程需要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核心技能:①基本测量仪器和方法的使用;②图根导线测量的外业、内业;③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与处理;④地形图的绘制;⑤地形图的应用。

2.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应当更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坚持做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课程实训、仿真性综合实训。

(二)建设主要内容

1.教材改革

教材的选取应体现以下特点:①体现高职的教学特点,在内容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测绘基本技能的训练;②增加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新仪器及新方法介绍;③每个项目章节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还应选用与主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该教材能详细列出每个项目的实训目的、实训仪器设备、实训方法、实训步骤、实训要求等,并配有专门的实训记录表及成果整理表,此外,还针对实训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留有思考题,力求使实训项目与真实的生产项目相一致,有助于学生在校实训与社会岗位要求的紧密结合。对于以上教材的选取要求,在教学中可以试着自编教学讲义,做到因材施教。

2.课程内容改革

在广泛调研、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以及毕业生献计献策的基础上选取的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侧重技能培训、兼顾知识的连续性和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内容体系,保证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选取的原则是:①以地形测量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课程内容“体现真实的测量工作流程”;②以地形测量典型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引入工程案例,内容来源于真实的项目,引人测量规范、技术标准;③课程内容适度拓展,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着想。以上内容的选取原则,体现了学习过程情境化,工作任务项目化。

3.教学模式改革

以往的 《地形测量》教学先理论、后实验、再实践。从时间上讲,这种方法衔接不好,往往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差不多了,再去实验或实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内容

单纯在理论课上讲针对性不强,如水平角测量,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和导线测量实践练习起来,则针对性很强,做到有的放矢,学习目的明确。再如,关于中误差的理解,可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测一个角度十几个测回或几十个测回,根据数据去计算,去理解,这样效果会比传统教学好很多。

4.测试和考核机制改革

科学的测试和考核机制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平时测试中,多出一些个性化的试题,杜绝抄袭现象,在考核中,要改变考核模式,试题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内容的权重。此外,科学的测试和考核机制也是评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尺。

(三)建设中预计突破的难点

1.测绘项目的选取:如何更合理的选取测绘项目作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地形测量》教学的主导,需要通过与企业、与毕业生的深入交流,课程团队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遵循“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原则,归纳出具有代表性、通用性较强的测绘项目。

2.知识点与项目的对接问题:限于课堂的学时数,项目不可能选的太多,但是这些项目中必须涵盖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如大比例尺测图项目包含坐标正算,坐标反算、水平角观测、竖直角观测、水准测量等重要内容。如果选择几个测绘项目,还会出现测绘项目涵盖相同内容的情况,因此要组织好项目与知识点对接的问题,既要做到项目全面包含知识点,又要做到相同知识的适度重复,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

3.成效的评估:成效评估有两项内容,其一是考评学生的成绩,可以采用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客观标准;其二是等效性评估,即评定一体化教学与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教学 + 实验教学 = 《地形测量》教学,等效性评估是重新审定三者的关系,理想的评估结果是:一体化教学 > 理论教学 + 实验教学。

三、结束语

《地形测量》课程改革是基于项目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在《地形测量》课程学习中站在主动位置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老师由始至终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倒置,在既定的测绘项目之下,由实践引出理论,实践为主体,充分体现高职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最后,在教学形式上模糊了 “理论”与 “实践”,即实践和理论是一体的,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攀,王倩. 浅谈测绘工程专业《地形测量》精品课程的建设―以高职高专教学为例[J]. 矿山测量, 2012.

[2]刘艳,武广臣,李丽. 以项目为基础的高职《测量学》一体化教学改革[J]. 测绘科学, 2012.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4

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是在完成专业大类基础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业必修课程学习之后,学生选择《零售营销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物流运营实务》课程模块之一,学习市场营销的专项能力,深入企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进行零售营销、或进行网络营销、或进行物流运营的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营销状况,选定毕业论文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集中实践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面向职业的模块化的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贯通毕业环节,着重学生营销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两次(2011学年/2012学年)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集中实践课程评价并不高①,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不连贯、体系不完整、环节不清晰、检测不落实、绩效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学生质疑课程,如集中实践课程模块与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如集中实践课程实施环境与路径的延展和拓宽,如集中实践课程过后接续立项“实务专题”论文等具体问题亟待解决。面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实施AOL体系,引领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创新。AOL是一套规范、完整的学习质量保障系统,其主旨内容包括建立课程理论学习目标和能力养成目标;校准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相符合;设置课程考核形式与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收集、分析、公示课程评价资料,发现课程教与学存在主要问题;拟定课程教学改进方案,持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问题解决———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秉承AACSB“目标驱动、质量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依托AOL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创新集中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为基准建立集中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课程学习目标,拟定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效果评价,保障课程持续进步,从而使集中实践课程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可测、教学绩效显现。其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一)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需要描述该课程所期待的学习成果,当课程结束之时,学生能够知晓达到什么样知识水准、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课程学习目标引领课程学习内容、引发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决定课程的评价形式,导向课程的绩效成果。因此,课程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决定,并将学习目标诠释为可以观测、可以考量课程绩效的评价标准。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学习目标分解为四个层面:一是了解、熟悉营销职场环境;二是在工作环境中逐渐养成专业素质、练就专业能力;三是凭借素质和能力掌握专项职业技术;四是能够发现工作现场实际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四个层面学习目标表明课程学习的渐进过程,其各自对应的观测点反映课程学习的直接目的。

(二)清晰课程内容、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之后,需要清晰课程内容,同时变革、转换课程学习方式和方法,使之与学习目标相对应。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选择专业模块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在工作现场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学院任课教师每周1次组织讨论营销实际问题;企业指导教师每周1天讲授营销专项能力。网络营销课程模块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内容;物流运营模块包括库存管理、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内容;零售营销课程模块内容包括零售营销、广告学、推销技术学等课程内容。学院任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工作现场的情况,选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进行授课,从而形成“边干、边教、边学”的教学模式。

(三)调整课程检测形式与规则

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方法需要检测,即进行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估。检测形式分为独立检测和非独立检测:课程独立检测形式,即运用标准化的检测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汲取和能力养成是否具有成效,如会考等。课程非独立检测形式,即根据课程性质,运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积淀和专业能力积蓄的成果。检测规则一般是设计3-5项课程检测构面,如个人/分组的专题书面报告等,构面不易过多,以免操作的繁杂,针对每一项检测构面,设计3-4个评价等级标准,並加以文字描述。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开始采用学院统一规制的、标准化的书面实践报告形式《学生校外实习手册》进行课程检测,其中设计了三个检测构面:实践过程检测———评价人即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所占成绩比例30%;实践报告检测———评价人即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所占总成绩比例30%;实践课程汇报检测———评价人即专业教研室,所占成绩比例40%。

(四)收集、分析课程检测结果

课程检测完成以后,任课教师撰写课程监测分析报告和课程小结,其相关成绩、资料需要送交专业教研室进行讨论,结果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学习相关资料的收集是系统的、循环往复的,能够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持续进步。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从过往的检测成绩来看,全班学生55人,平均成绩76分,分值呈现正态分布。从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课程评价并不高:学生认为,课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各成体系、相互脱节,面对职场中错综复杂的营销问题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运用理论架构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随时能够得到任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认为,课业的理论教学没有形成贯通脉络,且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融合;企业认为,课业的实践教学关于综合性、系统性的专业训练相对较少,且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理论架构引领和规划。营销专业教研室对课程进行了反复讨论,学院统一规制的实践课程检测形式适用于经管类各专业,但是对于考量、评估营销专业的课程绩效有些简单和片面,仅凭借《学生校外实习手册》的三个检测构面,不能够充分表明集中实践课程在营销知识学习和营销能力演练的连续和完整特征,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四项要求;同时,每个检测构面都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难以清晰佐证课程绩效与成果。因此,需要瞄准课程学习目标,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组织形式、检测形式等做出改进。

(五)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持续改进,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拟定课程持续改进的方案和策略,上报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备案:或调整学习目标,如完善课程学习要求、改进教学文件收集机制、改变课程检测方式等;或调整课程设计,如新增必修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时间、重新规定先修课程等;或调整学习内容与方法,如采用案例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实验室、应用现代咨询技术扩充学习资源等。市场营销专业的集中实践课程,其持续改进的方案和策略:一是规整课程学习目标。强调集中实践课程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通过对营销工作现场的体验,对企业营销模式进行观察和认识,为选定实物专题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为后续的职业生涯创造条件;二是改变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集合专业任课教师成立课程教学团队,在学生深入企业完成课业学习期间,借助网络学堂延伸课程理论教学,即实习过程的疑问、困惑在网络学堂的“讨论版”与专业教师进行对话、沟通;教师针对学生营销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定期公布营销专题,在网络学堂“论坛”进行专题讨论;专业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在网络学堂“课程链接”为学生提供营销实践的信息资料,定期公示实物专题论文研究方向,供学生参照;教师借助网络学堂“课程信息”放置学生的课业体会和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及时分享、汲取营销实践经验;三是改进课程检测方式。集中实践课程采用全方位、跟进式、预见性检测形式,设计三个检测构面:课程理论学习检测,即专业任课教师团队针对营销实际问题,共同提出营销专业课程群的“联动大作业”命题,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完成,每位教师立足本专业课,分别评价论文成绩,评价标准为五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30%。课程实践学习检测,即包括企业评价,实践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日志评价和总结评价,评价标准为五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30%;课程理论与实践交互学习检测,包括网络学堂“讨论版”栏目实践问题对话次数;“论坛”栏目营销专题发言次数;“课程链接”栏目阅读营销信息资料次数和提交实物专题论文题目的认同度;“课程信息”栏目,展示集中实践课程成果次数及点击率,上述检测内容评价标准为三个等级,所占课程总成绩比例40%。

三、问题反思———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成果的支撑平台

AOL贯彻与实施的核心精神是绩效责任与持续进步。所谓绩效责任是指课程目标鲜明,所传授的知识与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吻合,且详细规划凭借怎样的形式和路径实现目标;所谓持续进步即通过课程检测,考量学生学习成果,提供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制定课程改进策略,持续提升课程质量,且表明给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进步明显、获得校内外的肯定。市场营销专业集中实践课程引用AOL系统解决“教学节点”问题,以营销知识体系为起始、以营销职业背景为依托,整合内容、梳理环节、归纳流程、提炼要素、摸索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一要整合理论课程模块与集中实践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和贯通;二要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密切“政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及实施路径,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三要以营销职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实务专题”毕业论文的类型和要求,为学生就业疏通路径。为此,即要完善课程教学环境、改善课程教学设施、搭建课程教学支撑平台。

(一)教学资源平台———内外兼修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二元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即有高学历、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又有具备营销理论和营销经验的兼职教师(约占教学团队50%)。教学团队要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健全的运行机制,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教学团队强调“复合型”的执教能力,既擅长学科研究,也擅长社会活动,更擅长执教育人,专职教师每人每年至少或承担1项专业纵向课题研究,或承担1项行业委托、政府委托横向课题研究,并将课题成果转化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研究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拥有一支高学历、双师型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具备营销理论,同时具有营销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管理制度平台———软、硬协调的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课程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定位教师的作用、职责及其工作业绩的考量形式,确立教师指导实践课程的原则;定位学生的任务、职责及其实践成果的考量形式,细化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个人为单位的课程检测标准;定位企业的权限、职责及其合作效果的考量形式,验证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和程度。只有持续改进集中实践课程的检测与评价方案,才能显现课程绩效、表现专业责任。

(三)教学环境平台———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及企业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协调“政产学研”横向联系,建立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联动机制:积极接收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定向培养,明确毕业生就业方向、疏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带领学生参与政府部门的委托项目、参与企业营销委托项目,提升营销专业的社会效用。只有通过“政产学研”横向合作,不断开发集中实践课程综合能力训练项目,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才能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论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毕业设计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本科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个知识深化和升华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学习成果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1]。本文基于地方本科邵阳学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测控专业的培养模式及学校与地方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探索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力求符合人才培养规律、适合当前社会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下面主要是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体会。

1测控专业毕业设计特点

测控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唯一的本科专业,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测控技术领域也同样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最初的纯机械结构、机电结合、机光电结合等简单结构逐步发展为集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光学、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复杂工程系统,其工程应用也从检测数据采集、结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逐步转变为信号发生、信号采集、信号传输、信号调理以及自动控制过程为一体的复杂测控系统[1-8]。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加上网络通信技术、算法软件技术、工业新材料的微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仪表技术也有转向微型、网络型、虚拟型和智能型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仪器科学和其他多学科技术相交叉、相融合的属性日趋明显。邵阳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从事信息检测、处理、控制及仪器仪表分析、设计、运行、维护、管理、教育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培养目标,测控专业课程设置力求从知识技术、素质能力等方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构建了“课外研学”和“工程实践”两类“3+1”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研学分为社会实践、技能考核、科研训练加创业实践;工程实践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设计加工程师执业技能训练(如图2所示),两类实践训练形式上互为补充,内容上互相渗透。

2对邵阳学院测控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探索与成效

2.1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开题

从2013届到2017届测控毕业的学生来看,每届学生的选题工作从前一年的11月开始,尽量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命题,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学生也可以利用优势,在教师的指引下把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在选题方面,选题程序采用“指导教师出课题--教研室审题--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院里审核”的程序。四年的实践中,共征集论文题目大于学生选题人数的25%,保证学生一人一题,为学生选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些课题结合了教学、科研、生产实际的需要,切实做到了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开题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年底完成,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设计技术方案、完成开题报告。前期要求每一位准毕业生必须进行开题报告答辩,由答辩小组成员集体评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保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

2.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或者设计期间已经和企业或者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用人单位要求准毕业生到公司去一边在公司岗前培训、做工程项目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对学生而言也是十分乐意的事,她(他)们可以工作拿到薪水,同时又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甚至有些公司还会在工作经费、仪器设备、项目场地和技术力量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已签约的学生对公司而言,是公司未来的员工,是公司的新鲜血液,从政策、人力、财力上进行支持,是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企业的育人社会责任感,对企业和学生而言是双赢。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一般采用双方共同指导,模式主要以公司企业为主导、学校教师为辅助。通常设计题目由企业提供,学校和企业协商确定,校内教师一般负责设计过程管理,审核设计的进度和各阶段完成情况;学生设计的具体内容一般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协调毕业生与现场人员、相关公司之间的关系。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既可以增加校内教师了解公司企业的机会,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解决实际复杂工程的能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近四年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校外公司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准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

2.3落实三个阶段的检查

毕业设计工作学校一般有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相应地各院系、教研室配合学校检查,先行进行自查。前期:重点检查设计任务书是否按时发给学生,任务书的填写是否符合学校规范、任务书中的技术指标是否合理,开题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是否进行了开题报告的答辩,是否有记录,开题报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是否属实。中期:重点检查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情况,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是否拖后,学生的中英文翻译完成情况,文献综述、设计的方案、图纸等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解决。后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的答辩情况、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包括附件材料的签字,设计指标是否完成,设计内容合理性,格式的规范性,考评答辩相关材料审查。近四年测控专业的实践表明,及时检查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早发现、早解决,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严把考评答辩和成绩关

近四届工作相比,每一年的考核工作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有改善,基本上是执行资格审查、评阅、最终成果审查的环节前重点加了现场考评,对每一届测控方向的学生凡是单片机、PLC及仿真类课题必须要有仿真结果或实物装置,理论研究类课题必须要有理论推导过程及应用介绍,此环节的增加对提高学生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起到了显著作用。多样化设计必须参加各项审查。学生交出的论文不出现自己以及指导教师的名字,然后交给不同的教师进行评阅,这种“准盲型”供评阅人完成评阅。评阅人与指导教师必须不同,穿插评阅不同组学生的成果,并有充足的评阅时间,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成果水平,对学生的成果给出客观的评价。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资格审查内容包括:(1)任务书(双面打印),(2)开题报告,(3)毕业设计日志,(4)论文报告,(5)论文(必须是完整论文1本,论文内含有比较完整的原理图),(6)仿真或实物,(7)中英文翻译,(8)进度考核表(要求指导教师签字),(9)评阅表(要求指导教师写好评阅意见),(10)其他与设计有关的资料。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测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组织实施。参加答辩的学生分为两类:(1)考评和论文评阅通过指导老师推荐评优及本人申请评阅的学生;(2)从考评和论文评审通过,并且合格的但未被推优的学生中自己抽签产生。抽签办法为:答辩前30分钟抽签,随机从各指导老师所带学生中,抽出30%的学生进行答辩。未被抽中的同学,成绩在良好与及格之间视现场考评和论文评阅进行成绩评定。推选优秀学生毕业设计(比例为10%)和不合格者(比例为至少10%)参加院级答辩。在答辩整个过程中,应详细做好答辩原始记录(专用记录本),专业答辩领导小组指定专人(秘书)负责记录,答辩时,至少要保证有5位答辩教师在现场。成绩评定,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现场考评),第二阶段(论文评审),第三阶段(答辩)。连续通过三个阶段考核者,近两年新增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知网,全部通过者方能获得及格(含及格)以上成绩等级(目前成绩综合评定实行五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答辩期间,由学校督导组对各答辩小组现场答辩情况进行巡视和现场点评与指导。学生设计的最后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指导老师初评成绩、评阅老师成绩、答辩成绩,比例是3:3:4。答辩意见不一致或者对成绩评定结论有异议者,交由院答辩小组及院答辩委员会研究决定。

3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指出了地方院校测控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等进行过程监控。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提升测控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2]李雅峰,郗涛,张宏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性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1-183.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

[4]冯飞飞.提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10).180-181,183

[5]冯梅琳,何学文,罗小燕,等.基于CDIO理念的测控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180-184

[6]宋爱国,吴涓,崔建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与创新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1-43

[7]唐鸿儒,吴桂峰,束长宝,等.测控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训练体系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2).77-79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6

单位综合推荐意见

***,男,*岁,于****年*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年*月参加工作,工龄*年。工作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自参加工作以来,独立和参与公司各类型外业测绘工作及地图制图、档案管理等工作。

该同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事业。能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进取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喜欢学习新的理论和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

该同志业务工作成绩显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善于把理论知识指导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自****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等外业测量工作及内业数字化软件成图处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项目实战经验,多次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年*月*日至今,其主要负责处理的*****项目,时间紧、任务中,所涉专业知识面较广。该同志不仅精心测量,还在整个环节上狠抓测图质量。根据测区地物、地貌特征,严格按照规范、图式及技术要求进行测绘和全野外数据采集。该同志除能胜任外业测量外,还精于内业,针对工程内业资料的特点,克服多种困难,切实做到了在内业资料管理中的“全”、“准”、“严”。做到了文件、资料项目齐全,未出现缺少文件和内容出错等现象,确保了资料填写的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经得起推敲和检查。使我公司内业资料完整、齐全,按照测区工作进度要求,使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得到了业主方的好评。

该同志严标准、严要求,力求专业技术工作迈向新台阶入职以来,该同志严格要求自已,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测量中,取得了一定的实践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和《数字测绘产品的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等进行作业和管理,在技术上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很好地履行了测量员应有的职责。

该同志**年来为社会测绘事业做了许许多多工作。为了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工作能力适应测绘事业发展,该同志还继续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施工能力,为测绘事业的发展尽职尽责,成绩突出。近**年来年度考核结论为“合格”,完全符合***任职条件,同意推荐为***。

****

**年**月**日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7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第六批重点课程建设课程资助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Y2014A02)

[摘要]《GIS原理及其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本文对目前该课程在测绘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加深学生对GIS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特别突出GIS实践的重要性,以期提高《GIS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GIS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改革;实践;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随着测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产品的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跟GIS密切相关。理解GIS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GIS专业软件的操作使用,这对测绘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GIS原理及其应用》作为测绘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GIS的基本原理及其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熟悉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常用方法,了解空间数据采集和输入、数据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内容,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所处的地位、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与应用的趋势、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程中的重要应用。因此,《GIS原理及其应用》这门课程的学习对测绘专业学生影响深远。目前,在测绘工程专业的GIS教学中一直沿用GIS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前期课程安排和学时等方面与GIS专业有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测绘专业学生对GIS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必要对《GIS原理及其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讨和改革。

1确定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立足地震行业,面向社会”的战略目标,我校培养的测绘学生是可在地震行业中立足,同时更主要的是面向社会的大众化需求,因此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扎实的测绘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实施地形变形测量、变形监测、精密工程测量等测绘工程的设计、实施及管理等能力,能在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国家基础测绘、国家资源调查、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部门从事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而随着计算机技术、RS技术和GPS技术的发展,在掌握了基本测绘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测绘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应用,GIS成为其实现信息集成的首选工具。因此,《GIS原理及其应用》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测绘专业学生在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非GIS专业先修课程差异

地理信息系统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明显地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而测绘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地面、地下和空间各种物体的几何形态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的科学。两个专业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但又有所交叉。测绘科学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数据,保证了空间数据的精度和质量,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为测绘科学成果的有效集成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由于专业特色的限制,GIS专业在前期的理论基础学习中开设关于计算机和地理学的课程,如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图形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接下来的GIS原理及其应用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学提供了GIS学习的软、硬件知识;地理学作为GIS的理论依托,为GIS提供引导空间分析的方法和观点。而在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GIS原理及其应用》课程开设缺乏一定的前期理论支撑,这使得测绘专业的《GIS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沿用GIS专业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根据测绘专业的特点调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更适应于测绘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2.2教学内容多,实践课时少

在现行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明确限制总学时数不超过2500学时,而在测绘专业基础课等不被压缩的前提下,测绘专业开设GIS课程的学习,其学时安排是48课时,还包含了不少于8课时的实践课时,而GIS本科专业学习中,其学时的安排一般为64课时。在课时明显压缩的前提下,要想较好地完成《GIS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必须对现行教学内容、方法和安排做出调整。由于GIS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调整后的GIS学习必须保证理论和实践课时的饱满,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侧重学科交叉,注重GIS思维的培养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在测绘专业的GIS教学过程中,侧重强调测绘专业与GIS的交叉性,突出GIS学习与测绘专业的紧密性,将GIS的学习定位到测绘专业体系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GIS的基本理论、常用空间方法、应用模型等内容,这些是初次接触GIS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地学理论与工科技术的交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以GIS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的抽象与表达,并在后续工作中善于应用所学和所知道的测绘技术、GIS理论进行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这个过程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又注重培养了学生运用GIS思维对空间数据集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了解测绘与GIS集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与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GIS作为一个辅助决策工具,教学过程中突出GIS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将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解决问题中的一个环节,加强学生自学意识,学会问题的分解与表达,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以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2合理安排课程,理论和实践分层次实现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任课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的不足也显而易见。首先,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其次,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最后,没有经过学生思考和实践过的理论是无法在工作中得到很好应用的。基于这些问题,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做出调整,将《GIS原理及其应用》安排在第五学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如GIS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发展历史、数据结构、空间分析方法等。同时对涉及到的测绘专业知识给予重点提示,加深对测绘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突出GIS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安排的8课时实验中通过对Mapinfo9.5的学习,让学生对GIS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有所认识,即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到计算机世界的存储,对数据空间数据结构以及存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学期完成学习后,学生对GIS的基本理论知识、常用空间数据结构、以及空间数据获取与测绘技术的结合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达到GIS理论教学目标。 由于学时有限,但又强调GIS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第六学期安排一门《GIS软件应用》,以ESRI公司的ArcGIS作为实践平台,弥补GIS理论学习中实践不足的问题,在GIS软件应用这门课中,所有的实验以案例的方式提出,要求学生给出应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解决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3 巩固理论知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在考核方式上,《GIS 原理及其应用》采用“平时成绩(10%)+实验报告(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是通过作业和课堂表现获得;实验报告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察;期中考试主要是在课程中期对学生进行测试,对学生起一个督促作用;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最终掌握情况的检验。采用上述考核方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4结论

《GIS原理及其应用》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本课程学习对后续《GIS软件应用》的学习及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深造影响深远。本文首先介绍了该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并分析了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1)侧重学科交叉,注重GIS思维的培养;2)合理安排课程,理论和实践分层次实现;3)巩固理论知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从而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周文国,郝延锦.工程测量[M].测绘出版社,2011年9月.

[4] 刘小阳,孙广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1(11):480.

[5] 孙广通,宋萍,刘小阳.《普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3(36):26.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人才培养;素质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27-02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理论方面能掌握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方法,掌握道路勘测、选线、定线的方法,掌握交叉口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道路的平、纵、横三个断面的设计,通过道路选线、定线的野外工作及内业数据整理、设计和绘图等工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因此很多学者积极探索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增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和生活实际及工程案例的联系[1];产教融合、数字化和GPS及全站仪的一体化实习的方法研究[2];测量实习与道路勘测实习场地统一,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3];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六个教学环节统一起来形成课程链式进行教学[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5];以项目设计进行道路勘测设计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6];坚持手工设计计算与软

件计算结合是全面掌握道路勘测设计基本理论的方法[7,8];从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9-11];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12]。

总之,目前研究主要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和现代化先进仪器手段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提升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考评体制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不能满足本课程实践教学需求和根本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开设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结合多年来在本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探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存在的较为凸显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不顺畅,如先修课测量学和测量实习比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开设早两个学期,实习地点不同,造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讲授与道路勘测实习的困难,用到测量学的知识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回顾,尤其体现在仪器操作和使用、数据处理等方面;与后续毕业设计比道路勘测设计晚开两个学期,造成毕业设计指导困难,其中体现最为严重的是设计基本理论的遗忘;与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及路线CAD等相关课程的衔接不好,各门专业课程相对独立,不能有效地形成专业知识体系。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经过多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目前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为:道路勘测设计理论部分讲授40学时,道路勘测实习两周。与全国其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比较不难发现,本校理论学时少,而其他学校大多数为56学时,所以理论部分讲授存在讲得不深、不精,使后续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基础薄弱

由此提出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二、改革的措施及方法

1.优化人才培养计划。优化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密切的课程建立课程群,如测量学、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勘测实习、毕业设计等几门课程,课堂理论讲授时间先后顺序连续,尽量减少间隔,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内容统一,细化考核标准。增加课程设计环节,使测量学、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道路勘测实习在同一个学期开设,学生能够完整、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进行同一个建设项目的实习。

2.增强素质能力。提高主讲教师的授课水平,理论讲授结合工程案例,以多媒体、视频等手段,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建立微课堂和翻转课堂平台,逐渐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选派青年教师到实际工程单位和工地现场学习,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邀请工程单位技术人员作为设计和实习的指导教师,使师生共同接受实际工程教育,提高师生的素质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以手工设计计算为主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环节,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的学时为两周,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延长野外道路勘测实习时间,增加至四周。

三、改革效果

已经逐步在教学中以课程大作业的形式增加了以手工设计计算为主的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环节,设计过程贯穿整个课程教授过程,在与学生互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只有通过手工设计和计算,才能对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实时应用,并在后续的毕业设计中能够记忆深刻,取得良好效果。

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安排应该与和他相关的课程形成课程群,这样对于教师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都是互赢互利的。

参考文献:

[1]尹鹏.面向建筑工程专业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91-92.

[2]袁可佳.转型背景下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96-197.

[3]刘浩.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115-116.

[4]蒋育红,李妍,尹硕,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1):48-50.

[5]崔楠,高利平.《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103-105.

[6]李新凯,王龙.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53-56.

[7]陈娟娟,刘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6,(18):153,177.

[8]程建川,陈飞,刘洪波,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改革及野外实习基地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S1):174-176.

[9]孙红燕,刘福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下),2013,(10):54-55.

[10]孟德光,董艳英,张明,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4(1):64-67.

[11]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101,104.

[12]王广政.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44-145.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Road Survey and Design Course

ZHANG Ya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18,China)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测绘工程;应用型; 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测绘科学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尖兵,贯穿于各种工程建设的始终,是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地下工程、管线工程以及城市和矿山建设等工程项目安全施工与运营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及相应基础工程建设的快速跟进,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本文就我院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探讨,为“宽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参考意见。

1 测绘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战略思想,确立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测绘业与地理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培养。随着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测绘行业的技术与方法也是突飞猛进,从早先的“地面测量、手工白纸绘图等原始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传统测量技术,发展到现在的以空间科学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测绘高新技术,测绘科学已经被赋予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内涵,其技术手段也是焕然一新。因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加强对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2.我院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的培养目标

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社会现代化所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测绘、数字图像处理、地下管线探测、“3S”技术、地籍测量、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工程勘查、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调查、空间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各部门从事勘查设计、测绘、施工、科研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培养措施

3.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是获取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 也是四年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及课程授课计划的制定应体现专业特色, 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拓宽知识面。在课程设置上力求精简, 集中力量开设好一批应用面较宽、选课率较高的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在确定专业选修课时,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特点给予充分的选择余地。

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2种。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学校公共必修课为政治理论课和基础课,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课、外语等课程。学科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字测图技术、普通测量学、测量平差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为学习测绘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学等。选修课可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与专业相关的一类选修课程,一般由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兴趣确定;公共选修课主旨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的课程,有科学技术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社会类、文学艺术类等课程。

3.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 要按照规范、科学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配比数量和教学水平,突出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外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按年级可分为:一年级地貌(地理)认识实习、二年级数字测图实习、三年级控制测量实习及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和四年级毕业实习。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测绘工程实践教学结合学科特点及实验教学自身规律,我们依据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使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创新三大功能。建立测绘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必须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实验(实习)内容、实验(实习)教学方法、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实验环境和实习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大力改革、进行资源整合,达到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

3.3课外教学

第二课堂以开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不断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为其提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阔空间,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促使学生开展政治、经济、艺术、体育、励志、学术、科技等方面的活动,既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实际能力,又丰富和发展了个性,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4.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想品德、人文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的培养,把这些培养潜移默化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全院公选课,组织各种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参加义务劳动,组织社会实践等,营造自律的、融洽、进取的教育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增强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2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因而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出发点,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法内容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力求有所创新,同时,进一步深化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区援助和青年志愿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锻炼提升学生社会需要的各种实际应用能力。

4.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经过亲手操作,了解很多的仪器设备性能并掌握其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它们完成既定的测量任务。测绘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测绘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多年来在测绘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的教学安排和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 (包括野外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实验)占教学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以上。

4结束语

紧跟学科发展,立足社会需求,夯实专业理论,强化工程技能,培育应用型测绘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就业领域, 合理搭建专业平台, 拓宽专业方向,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研究性教学, 突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更好地实现我们培养“肯吃苦、善动手、会管理、能创新”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最大限度地满足测绘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秋生 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3).

[2]张清浦 关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探讨[J] 地理信息世界 2008,(4)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建筑测量;教学;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测量》是中职工民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是否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如何在《建筑测量》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等问题进行创新是作为工民建专业教师应长期进行思考与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内容

1. 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之快,使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 实践教学

《建筑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课件、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 、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仪普.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和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3).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材;光学测量工作技能标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86-03

光学测量作为光电检测技术专业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可有效培养学生从事光学加工、检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建立较为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可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故列为学校首批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教材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性教学资源首当其冲地必须进行理实一体化建设。

一、已有教材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间的差距

已有的光学测量类教材主要从光干涉测量、激光全息测量、散斑测量技术、激光衍射测量、莫尔条纹技术、激光多普勒等高新技术讲授现代测量技术,它的特色是测量手段非接触、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效率高。现有教材主要培养目标为较强的科研能力养成,以本科教材为主。

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光电检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是:掌握开展岗位职业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熟练操作相关岗位的常用生产设备,并能独立进行生产工作,初步具备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工作的能力;具有解决本专业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能力。光学测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以“理实一体”为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重点满足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需要。

如此相比较,现有教材对光电检测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存在明显的不足:(1)缺乏相关的高职教材;(2)现有教材缺乏与岗位培养目的的对接,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企业需要的工作任务;(3)现有教材缺乏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相关技能培养要求。

二、教材建设研究与设计

教材编写只是教材建设中的实施环节,在教材编写前必须谋定而后动,确定整个操作流程以保证教材的内容符合既定目标,并确保编写质量。图1所示为《光学测量技术》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过程框图:

(一)以企业调研为出发点,确定教材的编写理念,进行工作项目设定

“源于企业、置根企业、依托企业、服务企业”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由于本专业脱胎于企业职工大学,具有“校企合作”办学的优良传统。在建设过程中,先后与云南北方光电、云南鑫圆锗业(上市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其中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于2008年被评为云南省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学在专业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并成立了以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并参与了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

经广泛调研、分析光学测量工作的技能要求和技能标准,并认真听取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后确定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模式为指导思想,将项目作为主线划分教学单元。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基础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围绕着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取舍,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在教材建设队伍中,邀请企业长期从事光学检测技术工作、科研的专家参与教材编写,能够更好地保证教材编写理念的实现。精选了光学企业常用的十七个典型工作项目,如图2所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在课程结构上首先确定了大的框架:以精选的十七个检测项目为典型工作项目,分为十七个模块。再将每个工作项目分解成不同阶段任务,如图3所示(以球面曲率半径测量项目为例)。在教学设计中理论和实际同步进行,可以很好地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设备的使用、所需数据的测量。当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也就达到了该工作项目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应知、应会)。

(三)实训条件强有力的支撑

光电检测技术专业已建成支撑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室除了拥有常用光学测量仪器,还有部分先进的光学检测设备。校光机电实训中心利用国防科工委项目配备了较先进的光学检测设备和仪器,基本可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及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可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等级考试。与本专业签订合作协议的多家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校外实训条件,深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充分保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教材特色与创新

光学测量课程的教材一直以自编讲义为主,到目前已经经过三次改编。此次经过近一年的再建设,项目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光学测量技术》已正式出版使用。该教材真正体现了以下创新和特色:(1)填补了高职高专光学测量技术教材建设的空白;(2)在编写态度、项目选择、实施要求等方面都体现了 “国防精神、军工标准”的办学特色;(3)以光学检验中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为主线,将各项目中的理论知识融合到任务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光学测量过程,以真实测量情景来组织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达到学中做,做中学;(4)以培养学生在光学检验上的技能为主,依据光学测量工作岗位要求,并参照相应的军工标准组织教材编写,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特点;(5)在内容选材方面,一方面考虑现有较成熟的工艺过程,同时兼顾部分先进的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测量专业论文范文12

一、引言

《测量学》可分《矿山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地质工程等测量》、《交通工程等测量》等,是土建、水利、电力、地质、地理、矿山、交通、规划、国土、房产、市政、港口、航海、农林、资源、环保、防灾、安全等专业的必修课,正式出版的测量学教材有百余种之多。这些教材按出版时间和讲授内容大致可分为经典的测量学、引入了新技术的测量学和现代测量学三大类。经典的测量学系统介绍了传统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控制测量、碎部测量、测量误差等基本理论,地形图的基本知识与地形图的测绘方法以及相应专业所需要的测量知识等。但由于出版年代较早,其课程滞后现象较为严重,表现在定位口径窄、内容陈旧、通用性差。上世纪末期引入了新技术的测量学,由于电子测距技术和“3S”技术的发展,一些测量学教材把光电测距、电子测角、全站仪测坐标、“3S”技术等分别作为一节加入到经典的测量学课程中,其优点是测量学内容有了新变化、新发展,其缺点是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引入仍停留在原理和概念性介绍的层面,实用性差。现代测量学是把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有机地进行融合,把“3S”融合于测角、测距、测高、定位与测设的整个作业过程之中。现代测量学是我们需要建设和完善的目标,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二、测量学教材的定位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的“课程定位”问题,应该由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和技能需求分析而定。许多非测绘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对应专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他们只有少数人专门从事测绘工作,即便从事测绘工作也往往是管理测绘工作或者是兼职工程测量工作。非测绘专业学习测量学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工程测量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领会测绘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要能把测绘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因此,非测绘专业学生还需要了解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概貌,并具有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测绘工作的能力。为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材不能定位在经典的以测图为主的测量学上,而应该定位在测绘科学技术或者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层面上。应该在讲解测绘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全面介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投影与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等的研究成果。教材应基本覆盖测绘科学中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工程测量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编写《测量学》统编教材,一种方案是统一制定测量学基础部分的教材编写大纲,而各专业测量部分仍沿用教材编写习惯分专业编写;另一种方案是综合考虑各专业的需要,尽量兼顾多个专业的特点编写大纲和教材。就第二种方案而言,测量学应适用于土木、水利、地质采矿、交通、房地产、城市规划、地理、环境保护、农林、资源调查等非测绘专业。实际上经典的测量学定位对测绘学科的自身形象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因为非测绘专业大部分学生只有测量学这么一门测绘科学的课程,许多人毕业后因为缺乏对测绘科学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总认为测绘科学技术就是测量学,测量学就是测绘学。他们尚且如此,没有学过测量学的人对测绘科学技术了解到什么程度便可想而知。

三、测量学教材的内容

测量学教材内容应根据测量学教学大纲而组织,测量学教学大纲则应由对测量学的课程“定位”来确定。编写教材大纲和组织教材内容的原则是:(1)按课程体系要求,突出现代测绘教育的特色,以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为核心组织基本内容;(2)要合理选择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要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同时要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达到教学内容合理、全面。测绘科学技术和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内容应介绍有度;(3)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精炼性,各个章节之间应当尽量精练组合、相互协调、前后呼应、融为一体,避免内容的重复;(4)要注意高等教材的兼容性,体现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各行业中应用的针对性,教材应能供多个专业选用;(5)要注意新教材与《测绘学概论》的区别。对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为“定位”核心而言,测量学内容应该有:地球空间学科的基本理论;地球空间点位信息的采集工具,测绘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点位的测定与测设,地面模型的描述;GIS的概念及其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测绘技术的成果成图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等。

虽然近年来已有几种较好的教材出版,测量学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增添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然而在信息量倍增而学时数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精选教学内容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多位学者已就测量学的教学设计了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分学期讲授。但目前多数学校较为现实的做法仍是综合考虑各专业的需要,根据统一的大纲和教材,编写包含必修和选修内容在内的一门课为好。具体而言,必修部分是各专业的教学重点,内容应包括地球空间学科的基本理论;地球空间点位信息的采集工具,测绘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点位的测定与测设等。选修部分应按照目前各院校各专业教材编写惯例,按相应专业需要介绍建筑工程、路桥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采矿工程、房地产与城市规划、农林、国土资源调查管理与环境保护等专业的测量技术与方法,当然,还应包括地面模型的描述;GIS的概念及其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等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较多的测量仪器设备,以备毕业后选购、选用,作为附录应增加介绍常用测量仪器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了解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克服非测绘专业学生接触测绘仪器少,测绘实验、实习指导书配套性差,使用仪器不当经常损坏仪器的缺陷,附录中还应增加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和维护保养指南;为了让学生了解现行测绘定额和收费标准,为非测绘专业学生进行测绘技术工作和管理测绘技术工作提供帮助,附录中也应介绍测绘定额和收费标准简介等内容。对传统测绘科学技术,只需保留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大胆删除陈旧、落后、不实用的内容。经纬仪、水准仪及其应用占据篇幅可缩减;平板仪及其应用的内容应少讲或不讲,小三角测量、三角测量应删除。当然,考虑到当前仍处于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新老交替”时期,部分传统测绘技术仍在实际作业中应用,在处理现代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的关系时应体现现代测绘仪器和技术与传统测绘仪器和技术的融合。#p#分页标题#e#

四、测量学教学的组织

根据测量学的定位和教学大纲,我们不难理解测量学组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1)了解GPS、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与RS、GIS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图和用图。(2)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学会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操作和使用。(3)学会本专业常用的测量、放样方法和技术,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测量、测设的能力。尽管测量学的内容较多,但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就比较容易。首先任课教师应确保必修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重点,在此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讲授选修部分。教学形式应区别重点、难点和一般,灵活采取面授、自学、讨论、讲座、参观等多种形式。次之,还应区分专业由针对性地安排1~2周教学实习,当然实习项目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地形测图。第三、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不同专业还可安排如下教学实验:(1)经纬仪(含电子经纬仪)使用;(2)水准仪(含数字水准仪)使用;(3)全站仪的使用,极坐标法测三维坐标和放样点位;(4)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及放样(演示);(5)数字测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成果演示;(6)摄影测量内业成图过程演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