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25 01:13:00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主题;规划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1.2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1.4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3.1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3.2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7.1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7.4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条文规定和发展趋势,赋予总体规划更强的法律效力。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2

一、20*年农业工作要点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按照“增面积、增产量、优品质、促发展”的思路,坚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口粮自给,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年,计划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1万亩,力争42万亩,总产达17万吨。其中早稻粮食播种面积确保13万亩。全市建立早、中、晚稻水稻优质高产竞赛百亩示范方各10个以上,全年建立示范方30-40个,年终评选优胜高产竞赛示范方10个。

二是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技术推广: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全市推广面积争取达12万亩以上;单季稻五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要达到5万亩以上;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争取达到3万亩以上;冬季旱杂粮新品种新技术;西瓜嫁接苗技术。

同时,积极开展科学试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作物增产增效新技术新品种。继续实施“双季稻亩产125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有关水稻新品种的引试和高产示范攻关工作;开展番薯、马铃薯、玉米、豆类和蔬菜瓜果等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的引试示范工作,计划建立各类作物引试示范点10-15个;在全市建立高效种植结构模式示范基地10个。

三是加强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计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发放测土配方建议卡10万张,培训镇(乡)、农技人员和农户2500人次,建立省级核心示范方65个,面积5.5万亩,布置“3414”试验12个,其中水稻6个,蔬菜类6个,其他肥料试验18个,采集土壤样品1200个。推广标准农田及园地培肥地力技术示范,建立标准农田培肥技术示范方55个,落实四、三等地培肥地力试验3个,建立园地培肥地力示范方6个,要求地力等级提高一个级别。落实新型肥料肥效对比试验12个。通过地力培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出能力。

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病虫测报,提高测报效率;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病虫无害化治理30万亩次;做好新型植保器械的推广应用,计划推广担架式高效喷雾器100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500台,优质高效手动喷雾器1000台;加强植保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计划推广新型水稻种子处理剂面积20万亩,推广31%三拂微乳剂防治卷叶虫10万亩次;推进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计划实施面积2万亩次,示范面积5000亩,全市辐射面积要达到10万亩次,建立统防统治乡镇2个;做好农田农村灭鼠工作,冬春二季灭鼠面积55万亩次;做好B型烟粉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综合治理和番茄曲叶病毒病的防抗工作。同时,加强植保新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计划培训20个乡镇,培训人员次数达2000人次,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5-10个。

(二)加强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坚持做大做强做深,着力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瓜类、畜牧业等产业。

1、茶叶。

一是配合*市农业局办好3月21-23日举行的“雁荡毛峰”第六届*早茶节和筹备于4月13-23日举办的乐清市第二届茶文化节。

二是贯彻省、市的文件精神,做好“茶叶优质工程”建设,邀请省农业厅、中茶所专业及*市农业局领导进行茶厂改造技术培训;今年优化改造10家茶叶加工企业,财政配套补助经费80万元。

三是继续推进省茶树良种推广项目,继续加大对我市部分茶园进行良种化改良,使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提高雁荡毛峰茶的知名度,于20*年制定并颁布雁荡毛峰系列地方标准,并启动雁荡毛峰证明商标认证与原产地保护等申报工作。同时,做好雁荡毛峰品牌宣传工作,编写《乐清茶叶》,首版印刷10000本。

2、水果

一是提高我市葡萄、杨梅等水果的知名度,分别举办乐清市首届葡萄评比会和乐清市第二届杨梅节。并参加全国、省、市茶、水果精品展示会、评比会。

二是做好柑桔优化改造项目,于9月份召开乐清市水果工作会议暨柑橘优质化改造工作会议;扶持我市柑桔优化改造项目,预计补助经费50万元。

3、中药材

一是加强药农技术培训,使药农及时了解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掌握各种先进实用增产适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科学种药水平,力争在三、五年内使我市药农劳动者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二是推进规模化生产,突破“小而全”种植生产格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布局,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的区域特色。

三是制订中药材生产规程,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药农的品牌意识,要继续鼓励药农注册产品商标的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力争在今后几年内,使我市具有2-3个富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年我市计划注册以石斛为产业的注册商标1个,同时向有关部门申报创建中国石斛之乡,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做大做强我市的中药材产业。

4、蔬菜

围绕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和增加农民效益为目标,以设施蔬菜为重点,大力发展山地蔬菜,积极引试蔬菜新品种,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发展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绿色蔬菜。20*年全市发展钢管大棚200亩,建立500亩以上的河藕、茭白、茄子等示范基5个,建立100亩以上蔬菜基地15个,其中无公害绿色基地5个,引进硬果型蕃茄等蔬菜新品种10个。

5、瓜类

大力推广西瓜嫁接技术。西瓜种植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至2007年全市西甜瓜面积3.2万亩,而西瓜连作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西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瓜农急需解决他普遍性问题。西瓜苗嫁接技术能克服西瓜枯萎病、实现西瓜连作,并使轮作年限缩短1—2年,如果配合适当的土壤消毒,可以连年种植,确保我市西瓜田年年换,病害年年发的被动局面。20*年全市计划推广西瓜苗嫁接技术1.5万亩,嫁接西瓜苗330万株。

6、畜牧业

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生猪生产和奶牛发展的政策扶持,全市20*年对该两项的财政补助单列达到1000万元,其中生猪生产补助700万元,奶牛300万元。加快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畜产品品牌,计划在全市推出一批畜牧业品牌产品和优质畜产品品牌示范窗口。

二是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努力突破畜牧业发展的用地、环保、疫病等瓶颈,大力推进畜牧小区建设,进一步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东部地区引导建立一批现代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发展特色的畜牧业示范场(户),实现东部地区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切实做好畜禽种质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种业龙头的培育,继续扶持优良种畜禽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强化种质监管,重点推出一批科技创新型畜禽种业企业。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这一中心,以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线,以建设农业、高效农业为主题,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20*年争取增补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重点抓好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二是做好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广,提高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市知名商标的占有率,打响乐清农业品牌。

三是加强市场流通,培植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培育农民经纪人,进一步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队伍。

四是大力发展加工业,重点抓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的深加工,扶持1-2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加工企业。

(四)加快农业科技应用

一是规范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和推广应用,集中精力、财力,把全市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推广项目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加强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素质培训。20*年计划开展绿色证书培训20期,共1600人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85期,10000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进村35期,2000人次。

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四做好农民信息工作。充分利用好农民信箱和乐清农业信息网等平台,积极各类农业信息,动员广大用户农产品买卖信息。要进一步加快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工作,按照省里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的要求,我市要组织200个行政村加入万村联网工程,并做到网站栏目数据齐全,图片清晰,美观度好、数据更新及时。

同时,加强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使每个村都有一名能操作电脑的兼职信息员,能经常性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村信息员都要获得“浙江农民信箱”信息员资格证书(须经网上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培养农民信箱应用示范户500户。(须经网上考试系统考试合格,考试时用户类别选择“示范户”,当年个人信件、买卖信息等信箱内容30条以上)。

(五)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

一是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积极落实源头治理措施,重点加强对农产品的农残、重金属等监测,健全农业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并开展我市农产品基地、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抽检工作,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动态。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两高”农药违法行为。

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建立无公农产品产(基)地,组织农业企业申报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通过加强内部制度建设,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和加强主要仪器调试、运行,确保质量检测中心能顺利运行。同时,完成检测中心计量认证和首批参数认证,确保首批实验室参数通过资质认证。

四是重视农产品环境整治。以加强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发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各类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继续推广净化沼气池,并加强净化沼气池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净化沼气池+生态土壤深度处理”工艺,计划全年推广净化沼气池3000m3,完成生态公厕15座;继续发展“三沼”综合利用,计划对全市已整治的畜牧场的“三沼”进行综合调配利用;协助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000㎡。

深入开展全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20*年为全面普查阶段。从今年1月开始,农业组将对全市与种植业相关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生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秸秆污染和土壤、灌溉水的部分污染物开展普查;对畜禽养殖业相关的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等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等污染物开展普查。

(六)完善农村经营

一是继续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根据省、市创建村级财务规范化示范单位活动的计划,开展村级财务管理示范镇、村创建工作,20*年重点在蒲岐镇开展省级示范镇创建工作。推进村民代表网上监督村级财务新机制的试点工作,创新村务、财务公开的形式。

同时,加强对全市中心会计、村报员业务培训,重点抓好新规定、新制度和村级财务网络查询应用知识的培训,实现持证上岗。与市农培办联合,计划农村会计上岗证培训300人次,农村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培训300人次。会同市农技培训学校等单位,加强农村会计中专学历教育,实现“农村会计证、电算化操作证、会计中专学历证书”三证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财会人员队伍。

二是继续抓好农村审计监督,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明年计划审计300个村。重点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土地征收补偿费、村级重大项目建设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问题专项审计等。

三是继续完善土地承包工作,推进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处理二轮承包遗留问题,办理土地承包件,做好土地承包日常管理工作。

四是做好减轻农民负担日常管理工作,主要以制度落实、监督检查、部门协调、专项考核四方面为抓手,强化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五是做好全年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理赔工作,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减轻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今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去年1+4X的基础上,扩大了参保面积,增加油菜、奶牛和能繁母猪。

六是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做好合作社各类培训,指导合作社进行“五化”建设。

二、20*年林业工作要点

(一)深化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林业改革步伐。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以创新林业运行机制、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为核心,加快改革步伐。

一是继续做好山林延包工作,六月底以前,要求各乡镇全部完成山林延包的所有工作,不留尾巴。

二是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切实加强林权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切实承担起日常林权登记、变更、林权证发放,以及承包合同、流转交易、评估监管、抵押登记等管理职责,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

一是实施竹林增效富民工程。充分发挥竹林改造的巨大潜力,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真正把竹产业培育成老百姓的富民工程,重点抓好智仁乡毛竹低产林改造,建设毛竹高效经营示范园区。

二是着力振兴油茶产业。把油茶低改作为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的一个重点来抓。综合推广应用品种改良、强化抚育、复合经营等低改措施,恢复改造低效油茶林1000亩;开展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高接换种、复合经营等油茶品种改造;强化油茶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加快油茶改造技术的推广,制定标准化建设标准。

四是大力发展森林和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性特色生态休闲基地,开拓森林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森林公园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大雁荡山森林公园建设力度,提升雁荡山森林旅游品位;加快岭底林场、白龙山林场的森林旅游开发,创造森林旅游品牌。

五是着力提高种苗花卉产业。适度控制种植规模,着力推进花卉品种的结构调整,在巩固观赏苗木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加快盆景与中高档盆花发展,抓住“兰博会”的契机提升“雁荡素”本地兰花品种的品牌与知名度。

(三)积极推进森林“减排、减灾”行动

一是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充分发挥重点生态公益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认真抓好补偿资金规范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确保护林人员劳务费和公共管护支出资金的安全使用。切实加强管护责任落实,突出抓好专职护林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巩固公益林建设成效。以科学经营为手段,加大林分改造力度,提高公益林的功能和质量。

二是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在抗御风暴潮、防浪固堤、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由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山地丘陵防护林等三道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最大限度地增强森林的防灾减灾能力。重点做好湖雾镇、雁荡镇、清江等乡镇的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其他沿海乡镇要对缺株断带的基干林带及时填平补齐,全面提升海防林的质量和防护功能。

三是切实加强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真落实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力争今年完成全市湿地保护规划编制,认真做好湿地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工作。

四是全面落实绿化造林任务。一是要对2003年以来营造的通道干线两侧山体绿化与坟山绿化作进一步的完善,查漏补缺;二是继续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和阔叶林发展工程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要以高速公路、国省道等通道两侧交界处以及墓区、景区等人为活动频繁、火灾高发区为重点,阔叶林发展工程以重点公益林区的通道景观林、城镇绿屏和休闲景观林为重点,确保建设成效;三是进一步落实迹地更新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采造挂钩、烧造平衡、除造同步”的要求,市里重点解决火灾面积较大的镇安、岭底等乡镇的大片火烧迹地更新造林,各乡镇要落实迹地更新造林主体,科学选择迹地更新造林方式,狠抓迹地更新造林质量;四是全面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指导有关乡镇和部门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方案,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四)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森林消防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狠抓各项消防措施的落实。深入宣传贯彻《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进一步增强全民森林消防意识;抓好专职巡山护林员、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督查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抓好森林消防装备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的扑救效率;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隔离带建设,进一步增强森林自我防控能力;抓好森林消防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创新森林防火工作的长效机制,防止群死群伤和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二是进一步加强林地的依法保护和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林地年度定额管理制度,及时做好林地征占用指标的分解工作,并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林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中的林地监管工作,根据开发规划及时组织力量编制林地占补平衡规划,确保低丘陵缓坡开发工作依法进行;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全程监管,防止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完成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松材线虫病防控和疫木管理为重点,以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为突破口,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成灾率控制在5.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监测预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分别达到77%、82%、93%以上,确保松材线虫病发生总面积、病死树数量双下降。

四是组织开展严打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适时组织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林地专项整治、林区禁种铲毒和打击盗伐滥伐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维护林业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五)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努力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以城市森林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和庭院绿化,加强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改造,继续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街道等通道绿化,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加强绿化示范村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力度,年内要求新增绿化示范村10个。

二是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推动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当的地方创建生态科普教育基础,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广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生态道德,使广大公民自觉地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德胜岩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 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 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L.) 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Unnaeus)、草^(Tytocapensis 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 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唐建兵,黎忠文. 反规划理论视域下森林公园综合体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4

一、建无公害方山柿基地11000亩

我局承担省林业科技重点[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项目《名优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今年按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方山柿无公害生产技术,现已推广、开发无公害方山柿基地11000亩。根据森林食品基地要求,对方山柿基地进行了抚育管理,并对方山柿子代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方山柿示范基地在今年干旱、高温情况下,柿苗长势良好。同时,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做好林业示范工作。从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引进了新兴水果杏李试验地列入永康市科技局2005年科技项目;从省林科院引进观赏竹品种24个,200多株,在芝英苗圃进行了繁殖试验。

二、抓生态林业建设,全面完成国债造林任务

为了逐步改变我市树种单一、针叶林林相差、林分质量不高,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状况,我们积极主动争取国家资金100多万元。首次实施长防林工程国债项目,该项目标准高,要求严,可操作性难度大。但我们认定既然做就做好,做到认真周密部署,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省下达我市14000亩的国债造林任务,今年实际完成面积15476.1亩,是计划任务的110.5%,其中:山地人工造林通过造林和补植完成了2508.5亩,是计划任务2500亩的100.3%;平原造林543.6亩,是计划任务500亩的108.7%;封山育林5424亩,是计划任务4000亩的135.6%;低效防护林改造7000亩,是计划7000亩的100%。并创造性地在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中,种植10米宽的纯阔叶林防护林带2公里,为森林防火起到自然隔离,避免重大火灾发生。

通过实施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加快了我市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步伐,改善了林木结构,提高了林分的质量,促进了林业增收、林农增效,从而保障我市“生态市”战略的顺利实施。从本市组织的自查验收结果来看,项目建设的质量符合省定要求,在2508.5亩的山地人工造林面积中,阔叶树种造林和针阔混交造林的面积就有1794.5亩,占71.5%;经济林714亩,占28.5%。由此可见,项目建设改变了我市已往造林中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树种单一的现象。

三、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

按照《浙江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操作细则》及生态市建设县市长目标责任书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涵养水源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稳定林权、体现自愿的原则,签订了采伐封育合同198份,界定省重点公益林26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8.9%,主要以永康江及其一级支流源头汇水区和城镇供水源头为重点,分布于全市5个镇、4个街道、1个风景区所属的187个行政村和永康林场、唐先林场、大寒山林场、黄坟水库、三渡溪水库、杨溪水库、太平水库等单位。

四、配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绿色村庄建设

我们以“森林永康、绿色村庄”建设为战略思想,围绕“百村整治”的总目标,运用生态学、林学、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优先、反映特色的规划理念和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进行村庄绿化规划设计,实现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1、开展花园式企业(单位)和绿色村庄活动,推动村镇绿化。村镇绿化和企业绿化是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的薄弱环节,该绿地系统建设受镇、村规划绿地预留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扰,我们采取了一年一度评选“花园式企业(单位)”、“绿色村庄”活动。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对“百村整治”51个村进行了绿化指导,其中38个村进行了绿化规划,23个村已完成设计,有15个村已在绿化进行中。在规划中,设计人员贯彻保护优先的理念,[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保持好原有的风景林、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如唐先新河、芝英柳前塘等村绿色村庄的特色绿化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肯定。前不久,省林业厅授予了新河村为省绿化示范村,为推动村庄绿化起到较好的作用。

2、积极开展农田林网工程建设。现已在象清唐项目区种栽2.0万株,新店项目区种植2.5万株,舟山项目区1.0万株,农田林网总长度计70公里,工程总投资63万元。

3、完成高速公路、名园大道等绿色通道示范段种植与养护工作。

4、完成四路公园、深茂公园等专用绿地绿化施工服务工作。

五、配合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7—12月份,我局安排18个组100多人,顶着酷暑,走遍千山万角,踏遍每个山头地块,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查清了我市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摸清了我市森林生态资源现状的家底,为制订“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六、加强苗木种苗管理、加快苗木生产基地的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种子法》,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发证4本,占申请数100%。在国债造林中积极使用林木良种苗木,林木良种使用率达100%,种苗质量抽检率100%。

建立苗木培育示范园,在芝英七村租用130多亩,投资75万元,引种和移植各类苗木近9万多株;完成石柱磨山科技林业园500米入口道路建设和2240m2连栋大棚建设,完成磨山基地13万株小苗移栽工作,移栽面积50亩,并进行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试验和标准化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开发林场闲置地70亩,培育容器育苗11万株,大小桂花2万株。通过苗木基地建设,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档次,从而进一步带动永康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发展。

七、搞好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按照高标准平原绿化要求,我局在城镇村庄绿化、企业、道路绿化等方面采取新举措,力争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现我市的主干线绿化率98.2%,平原农区农田林网控制率98.8%,主要干线两侧农田林网控制率98.7%,全市城镇绿化率25.3%,全市村庄绿化率26.1%。永康市人民政府申报的《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先进单位的请示》,在2005年10月份,省、市检查验收组对我市的高标准平原绿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通过了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八、积极做好金胜山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发工作。

1、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我们组建了管理机构——金胜山森林公园管理所,落实了人员和办公场所。班子成员之一邵绍军亲自抓,业务科室一位副科长具体抓落实,并在各村配备了卫生防火监督员。

2、摸清了金胜山规划区范围内的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及林种状况。现查清规划区内共有山林面积1804亩,95%的面积属自留山,涉及农户520多户,粮田面积约60亩。

3、结合市委拆违工作,对公园内违章建筑。规划区内共有违章乱搭乱建户27户,非法占地13543m2。其中,在林地上搭建16处,面积3918m2,在耕地上搭建有11处,面积9625m2,6月份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做好金胜山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通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金胜山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林地和耕地,对违章乱搭建的要限期拆除。七月中旬我们结合市委拆违工作的重点,对27户的违章建筑给予了。

4、多年来堆积如山的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改善了公园环境。金胜山内的建筑生活垃圾有25处,经环卫所同志现场估测,生活垃圾就有4000多吨,用5吨汽车装运需拉800多车。6月中旬,我局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及驻永武警官兵,冒着恶臭和酷暑,对金胜山规划区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清理垃圾面积3000多平方米,填埋白坎下污水潭1000多平方米,填土约800多立方米,苗木绿化1万多株,还金胜山以洁净优美的自然环境。

5、对金胜山森林公园东入口进行了规划设计及认证。

九、抓好松材线虫病防范工作

防范松材线虫病是林业重点工作之一,我局想方设法落实措施拒松材线虫病于我市门外,既要做好预防为主、严防监控,又要抓好林相改造。我市成立了永康市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永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开展了松树枯死原因调查和疫情普查,对全市松林实行松材线虫病监测,落实了不明原因松树枯死和疫情报告制度,对枯死松树进行了一次砍伐清理。我们还采用生物技术、培育针阔混交林技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严防松材线虫病发生,并栽种阔叶树进行林相改造。

狠抓松毛虫防治及开展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全年对松毛虫危害严重的松林实行生物化学防治达90%以上,全市释放白僵菌5吨。全年森林病虫发生面积7499亩,有效防治面积7499亩。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开展了普查工作试点,现已在全市范围展开。

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森林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

我们坚持不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充分履行森林公安职能,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森林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盗、滥伐林木案件、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一年来,我局共受理各类林业行政案件500起,查结498起,查处率99.6%;受理并侦破森林刑事案件15起,办结14起,结案率达90%以上。其中:盗伐林木案件3起,滥伐林木案件2起,森林失火案9起,逮捕5人,取保候审9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胜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开发进展不甚理想。由于资金缺口紧缺,在市政府没有资金到位情况下,我们本着保护原则投资50多万元整治了金胜山脏、乱、差的现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2、虽通过省高标准平原绿化验收,但还存在城市绿化少乔木,多灌木和草坪的现象,离森林城市品位有一定距离。

二oo五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林,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科教兴林,全社会办林业;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生态市作出贡献。

二、重点工作

1、积极开展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达到5.5万亩。

2、发展阔叶林,培育优质绿化样板。

1)积极争取省级阔叶林发展试点市,实施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康段沿线第一面坡山林的“阔叶林发展”工程。该段全长15公里,宜发展阔叶林6000亩。其中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800亩,补植造林2900亩,抚育改造1300亩,封山育林1000亩,工程概[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算总资金440.5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我们力争把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康段建成为四季花香、环境优美的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和展示永康风采的示范线。

2)要培育一批有企业、村庄、庭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标准优质绿化典型。

3、金胜山森林公园保护及建设。动工兴建东入园门及部分游步道的建设工程;继续开展以防森林火灾、防倒垃圾、防违章建筑、防盗伐林木为重点的巡查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培养一批苗木(花卉)生产、林果业生产、林产品开发利用、休闲林业林林旅游开发以及其他特色林业基地的典型,努力探索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5、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1)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认真落实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措施;

3)加强野外火源的管理,提高森林防火水平;

4)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小片林的保护;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环境教育 森林公园 解说系统

一、湖南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湖南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又称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经湖南省政府、原国家科委批准于1985年成立,是省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隶属省林业厅。整个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为观赏植物区、引种驯化区、森林运动休闲区、城市园林景观示范区、科研科普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管理生活区、三湘景园等8个区。

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自建园以来,先后建立了组培中心、动保中心、全国首家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长沙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雨花营地和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等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展板宣传、制作植物标本、科普导游讲解和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冬、夏令营等系列科普活动,向入园的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教育,实现对他们的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功能。天际岭森林公园现在已经成为了湖南省重要的科研阵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森林旅游的理想场所。

二、天际岭森林公园环境教育实施面临的问题

1.资金支持的缺乏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天际岭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天际岭森林公园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景区的门票收入。由于游览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再加上公园附近的居民私自用“摩的”将游客带入景区,也造成了门票收入的部分分流,使得景区门票收入来源很不稳定。

2.环境教育硬件系统有待完善

(1)解说牌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景区内已经设有很多景点、动植物解说牌,但这些解说牌存在一定的问题:景区内的景点、动植物解说牌设计在材质、风格、规格、颜色等方面与环境不够协调,如现有的植物解说牌采用金属、塑料板材,式样方整,颜色突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城市痕迹明显;有些解说牌因为年久失修,被破坏程度较大,有些解说牌上的字迹几乎无法辨认,已经失去原有的教育功能。很多植物解说牌的摆放位置欠佳,有的置于几种植物之间,解说指示的植物种类不明确,有的解说牌高高挂于树干之上,不便于游客阅读等。

森林公园门口以及主要三岔口、游人集散地没有设置显眼的引导牌示,游客容易迷路,浪费时间;景区内路牌也较少,而且指向很模糊,游客身在其中,对于“自己目前所处何地”、“前方有何景点”、“大概有多远”等信息无从得知。

没有引导游客入林,一般只是在主干道上进行游览参观。进入景区深处,几乎没有任何路线指示标识,游客非常容易迷路;而且植物解说牌也变得稀少,甚至不见踪迹。

(2)部分基础设施较差

如樱园的垃圾桶数量很少,甚至沿途只简单用蓝色的塑料桶充当临时垃圾桶,颜色突兀,破坏了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协调感。景区内沿途地面上虽然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广播设施,即使在游人比较集中的时段,景区内也没有提供任何广播介绍(如动植物解说、园区介绍等),这些设施形同虚设。

没有正规的游客中心。一般来说游客中心是各景区、各旅游地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它可以为游客提供包括景区介绍、医疗服务、排疑解难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景区内虽然设有导游中心,但只是简单地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功能单一,而且所处位置不起眼,很多游客表示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百鸟园内动物稀少,整个园区只有寥寥几只散养的孔雀、黑天鹅,鸟笼和动物解说牌基本成为了摆设――与门口丰富的“园区介绍”相去甚远,加上10元的入园费,游客们都有“上当”之感。

3.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景区内包括导游员在内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对景区本身不够了解,对于游客的问题,常常一问三不知,从而无法向游客传达有关森林公园的有效信息。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走访过程中,景区的“宣教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回答模糊不清,而且甚至表现得非常警惕,防范心理很明显。

同时,对于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培训不充分。这些志愿者对森林公园内设施建设、生态常识和动植物资源不了解,所参入的工作也非常简单(如疏导景区交通等),没有能够真正体现科普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4.景区内外商贩管理混乱

景区内外小摊小贩较多,而且不规范。樱园是游人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小摊小贩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樱园的一侧一段不足两百米的距离内就盘踞了三四个摊贩,他们临时架起简单的货架,货品摆放零乱,被随意丢弃的食品包装袋、甘蔗皮菠萝皮散落一地;森林公园的入口道路两旁竖起很多贩卖油炸食品和带皮食品的小食品摊点加上还有“摩的”们常常将本就不宽裕的街道入口堵得水泄不通,同时也造成了噪音、空气以及垃圾等方面的污染。

三、天际岭森林公园环境教育实施的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

森林公园一方面应该积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增加对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的发展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开发促开发,支持森林公园面向社会,走向市场,采取联营、参股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建设森林公园,兴办森林生态旅游。

2.完善解说系统

(1)环境解说牌的风格应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森林公园的环境解说牌的形状、线条、颜色和结构应符合美学要求,风格统一。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区域,解说牌的设计应更加贴近大自然,解说牌材料尽量采用木材,并使用较深的颜色,不宜采用过于规整的形状,如悬挂在树干上的植物解说牌可考虑椭圆、仿树根形、仿树叶形等等,这样的设计既生动有趣,又能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应避免使用金属、塑料、水泥等材质,材质以产于当地的天然石材和木材为主,景点的石质解说牌尽量就地取材。并且根据解说牌系统的分类,保证同一类型的解说牌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统一。

(2)合理布局环境解说牌

环境解说牌的布局应该从景区的整体环境加以考虑,根据解说牌的内容、特点、解说对象的位置等加以合理布局。在不破坏自然景观整体美感的前提下,对景区牌示进行个人性化设计,包括解说牌大小、设置高度、辅助设施、甚至文字的大小和字体的间距等方面。如对解说牌示的安装进行选址时就应该考虑小孩、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特殊性,可以通过限制解说牌示的安装高度、提供广播或听觉辅助设备等方式给他们的旅游体验带来更加愉悦的人文关怀。

(3)科学合理地设计环境解说牌的内容

对于环境解说牌的内容设计,一方面要使用简单、易读的语言,避免冗长、大篇幅的说教,避免使用技术术语与行话;另一反面,也要兼顾到教育信息的全面,内容设计应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尽可能多地传达重要的教育信息。

各类解说牌和公告牌时最好能设置双语解说,以满足外国游客的需求。适应森林公园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4)加强环境解说牌的维护与保养

对解说牌进行定期养护与维修,对字迹模糊的解说牌重建或修复,不当的指示标志予以拆除。

(5)设计可供游客携带的解说材料

各种导游手册、旅游景点介绍等出版物能够更加系统的介绍有关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并且具有可以携带、具有纪念价值、能够为旅游部门增加收入等特点。森林公园的樱花景区在每年的春天樱花澜漫,满天纷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针对游客较多的时间段,分发一些关于樱花的导游手册能够大大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因为根据实地的调查发现,几乎很少有游客知道樱花园中的有多少品种,不同品种之间有什么不同。如果在导游手册上加以说明,导游手册配上精美的花卉图片,在图片的旁边附上一段介绍植物的基本信息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常识的文字,可以使游客们在欣赏樱花的同时还能加以对比不同品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是一种乐趣。

(6)加强解说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培养

根据天际岭游客的旅游特点,应该以自导式解说为主、向导式定点解说为辅的方式进行系统完善。在一些游客较为集中的重要休憩点、重要景点,可以安排专业的解说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这些地方为游客提供免费、义务滚动解说服务。他们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语言的沟通作用和行动的示范作用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旅游过程中解说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工作。

对景区内工作人员的环境教育能力培训和考核,应从环境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环境教育作为他们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应当包括环境意识、环境审美能力、环境保护常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各种景观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可以采取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等,增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

3.基础设施的完善

建设正规的游客中心。首先,游客中心可以继续提供专业的导游服务、医疗服务和咨询服务。其次,可在中心内配备多媒体演示设施,让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前就对整个景区的概貌、景点以及线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游客所需的导游图、导游手册、必要装备均可以在此买到。

4.加强当地居民的环境教育

对森林公园园内及周围现有居民的环境教育要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入手,要时刻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让森林公园成为居民衣食住行的依托,而不要为了旅游开发、环境治理等损害他们的利益。当这些居民体会到了良好的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自然会倍加爱惜当地的环境,从而形成根本性的观念转化。另外,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台、杂志、报刊等大众传媒,或者通过图片展示、现场示范参观、散发宣传材料及文艺演出等方法进行宣传,使居民认识到“为自身利益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把当地居民的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行为。

针对景区内外商贩管理混乱的问题,管理方可根据景区规划、市民需求,让小摊贩规范合法化,划出一定区域,限定时段、地点,统一规划建造一些特色摊位供应水、饮料、零食等小商品,让其有序经营。同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对区域内秩序、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张玲.植物园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在学习前苏联林业开发建设经验基础上,经历了由传统林业逐步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林业发展方式上有着不少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保障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森林工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以木材为主的林产品,并为国家财政提供利税,积累建设资金。与此同时,遵照主席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并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建设农田林网,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农牧业生产;在广大城乡开展了“四旁”植树和城镇绿化,美化环境。此外,在20世纪50、60年代,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也开始起步。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国有林区建立了一批森林禁伐区、禁猎区和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些年来,我国森林工业和防护林建设、城乡绿化及生态保护等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传统林业思想观念的影响,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国有林场以及南方九省重点集体林区的乡村林场等,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林业发展方式。其它以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在荒山荒地造林和残次林改造任务完成后,将原来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改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迫使林场以伐木为生,进而也陷入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林业发展方式。

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乡村集体林场都是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培育森林,发展木材生产,既是发挥森林固有功能的要求,也是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应有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主要出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上。几十年来在这种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下,导致许多国有、集体林业生产经营单位,为了给国家建设提供木材,向国家和地方财政上缴利润、税费和自筹生产事业经费,不得不从扩大木材生产上找出路、做文章,追求经济效益。乡村集体林场更是如此。因而,普遍忽视或无力顾及森林集约经营和持续发展,更谈不上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其结果造成森林资源过伐透支,经营粗放,质量功能效益下降。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不仅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多样化的需求,还使许多林业生产经营单位红火一阵以后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产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转变国有林区的这种有悖于林业全面发展、持续经营的发展方式,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建立了培育森林资源的育林基金制度;作出了在国有林区实行“以场定居,以场轮伐”的规定;全面推行以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的森林经营制度,等等,力求实现总理对林业建设提出的“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要求。

后来,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政策措施,特别是受的干扰和影响,问题不仅未获解决,反而加重了对林业建设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我国国情林情出发,相继提出了林业建设必须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了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提出了林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的目标要求。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现代林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正确决策,指明了我国林业发展的方向。这对指导和推动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加速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构建以生态建设为主、优质高效多功能和可持续经营的现代林业发展方式,实现林业科学发展。这是我国林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型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林情和历史经验教训,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就是把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综合发展,集约经营,质量效益优先,推动绿色增长和可持续经营”的发展方式。

这种新型林业发展方式的思想内涵和目标要求主要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林业“三大体系”建设,“调结构”(调整优化森林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变模式”(把粗放经营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经营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提质效”(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林地利用率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促发展”(促进绿色增长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生长率高、林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高、一持续”的现代林业。这样的转型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林业发展方式的恰当选择。

2解决国计民生需求的根本出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可用林地过少、森林总量不足和质量效益较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有限。经过这些年来开展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强化森林保护经营等多方面的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森林的数量质量和效益都有程度不同的提高。但是森林资源的现状与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排在世界第122位。同时,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乔木林多数质量较差,蓄积量生长量偏低。全国乔木林质量好的面积只有16.66%,中等和差的面积各占60.96%和22.38%。乔木林平均蓄积量和生长量分别为85.88m3/hm2和3.85m3/hm2,远远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水平。

(2)乔木林林分过疏过密的情况较为普遍。全国中幼龄林过密的占1/3,中龄林和近成过熟林过疏的占近1/4。

(3)森林结构不合理。许多林区在乔木林构成中普遍存在“两多、两少、一失调”的状况,即:普通速生丰产用材林多,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少;纯林多,针阔叶混交林少。树龄结构比例失调严重,在乔木林中,中幼龄林面积所占比重高达67.25%,近、成过熟林面积只占32.75%,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边远国有林区。

(4)一些地方森林健康存在不少问题,灾害仍然比较严重。全国乔木林每年遭受火灾、病虫鼠害、气候灾害(风、雪、水、旱)和其他灾害的面积达1761.74万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11.32%。由于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导致森林功能效益不佳。根据调查测算,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平均为0.54,处于中等水平,生态功能好的面积仅占11.31%;森林可采资源过少,特别是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资源锐减乃至枯竭。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近5年平均每年要从国外进口木材(包括木质林产品)1.34亿m3。另一方面,我国能用于培植森林的宜林地十分有限。据调查统计,全国宜林地只有26329.47万hm2,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7.42%。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不能用来栽培乔木林。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森林资源的家底较为单薄,远不适应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根据我国上述国情林情,要解决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和民生需求,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粗放经营”的传统林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行“以生态建设为主,综合发展,集约经营,质量效益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现代林业发展方式,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唯有坚持这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卓有成效地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增加森林总量,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功能和效益,也才能使有限的林地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林产品和森林文化产品,推动绿色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

3国有林场率先施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巨资先后在全国建设了4507个国有林场,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市、区)生态经济区位重要地带。国有林场是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基层生产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经营面积已达6200万hm2,林业用地面积增至5000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466.67万hm2,森林蓄积量22亿m3,分别占全国的23%和17%。同时,国有林场培育管理的森林,其质量和效益要比集体所有的森林高出很多。如今的国有林场业已成为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

目前,全国国有林场仍有宜林荒山荒地533.33万hm2;过疏过密的森林和需要改造更新的残次林在有林地面积中还占有较大比重;森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质量、林木生长量和林地产出率仍然偏低,森林的功能效益同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上情况表明,国有林场发展林业的空间和可供利用的林区资源潜力很大,基础条件较好。国有林场率先施行林业战略转型发展,不仅对国家林业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是国有林场脱困振兴的希望所在。实行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林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涉及国有林场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体制、经营模式、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调整,事关林场改革发展的全局。鉴于国有林场的类型不同、森林资源和林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营管理能力水平高低不一等情况,组织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一定要从国有林场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切实有效措施,扎实稳步推进。具体做法初步设想如下:

3.1明确指导思想,制定总体规划

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林业建设的长远战略任务,必须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方针与规划蓝图来组织指导和推动实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国有林场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坚持集约经营,培育发展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坚持综合开发利用林区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富有动力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全面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增长和满足国计民生需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林业生产建设工程,要有一个全面和实用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因此,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及经营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情况,本着以场施策的原则,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组织编制转型发展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1)明确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确定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3)安排森林经营、产业开发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林业生产建设工程项目;(4)提出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要求和经济财政长效保障政策。同时,要把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类林场,各项保障政策措施也要力促落实到位,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推进转型发展的作用。

3.2坚持科学经营森林,夯实壮大林业发展的基础

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功能效益多样,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经营的根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是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提升森林效益,保障林业生产力稳定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能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经营的水平和力度。可以说,推行科学经营森林是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首先,要按照培育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和可持续经营的要求,研究制定科学经营森林的规划设计,调整优化森林结构,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造林更新、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及森林保护,不断推进林种、树种、树龄结构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功能和效益。第二,按照科学经营森林的要求,编制实施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明确科学经营森林的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完善适应科学经营森林要求的法规制度、经营技术规程和指标体系等,逐步使科学经营森林走上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第三,建立科学经营森林的考核检查、监督管理、奖罚等制度,推动科学经营森林方案的贯彻实施。

3.3综合利用林区资源,开拓发展林业产业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林产品和生态服务,是林业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任务,也是林业战略转型发展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商品经营型林场还是生态公益型林场,都要本着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原则,从综合开发利用林区资源、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出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建设国家林产品、生态产品及森林文化产品的战略生产储备基地。国有林场林地广阔,可以用来发展产业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和林场的有利条件,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和办法,积极发展木材产业、林下种植养殖产业、森林旅游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林木种苗花卉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等,打造林业实体经济,不断提升林业生态、经济生产力水平,全面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开辟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新天地。各类国有林场,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条件,确定产业开发项目,采取自己组建或引进生产加工和经销企业的办法发展产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林场收入,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

3.4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这是实现国有林场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规定和要求,紧密结合各地区、各类型国有林场的实际,深化改革,建立国有林场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主要任务是:

第一,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巩固壮大转型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建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产权主体清晰、经营主体落实、权责利益明确、经营流转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同时,要制定资产经营管理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和可持续经营。

第二,明确国有林场的性质定位,落实森林资源资产经营主体。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业已成为国有林场的首要任务。这种功能和任务的重大发展变化,突显了新时期国有林场特有的生态公益属性。因此,国有林场的性质总体应当定为国家生态公益事业单位,以适应林场担负新功能、新任务的要求。这也是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根据国家《物权法》《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事业单位落实国有林场对其经营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应享有的占有、使用及相应的收益、处分等权利,充分发挥其资产经营主体的作用。

第三,按照森林分类经营、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放开搞活的原则,调整完善林场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国有林场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公益服务和林产品供给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全面搞好林业和生态建设。林场经营的商品林和其他场办产业,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有的还可以拍卖转让,改制民营),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林场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双方签订的经营协议,建立监管制度,加强领导管理,并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第四,建立健全与国有林场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人事劳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和奖罚制度,等等,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富有成效的激励制约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出力献策。

3.5实施科技兴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包含培育发展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合理开发利用林区资源,经营管理各类产业;严格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规划建设林业基础设施,配置使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等等,是一项多领域的改革创新。从实质上讲,转型发展就是建设现代林业的科学发展。因此,要求国有林场必须采用林业先进科学技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组织保障。首先,要从发展现代林业出发,紧紧围绕建设“四高,一持续”的现代林场,研究制定科技兴林规划及实施办法,积极采用适用有效的林业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和现代经营理念,广泛用于林木育种、造林经营、森林保护及发展产业、林场建设管理等,逐步实现林业科学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支撑引领转型发展。其次,要根据国有林场的任务和职能,按照转型发展的要求,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采取培养、招聘等办法,建设一支林场实用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特别要重点培养选用一批思想品德好、懂专业、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领导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林场转型发展的领军人物。为了能够吸引、留住人才,还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为人才成长、施展才干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实现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建立经济财政保障政策

林业建设周期长、风险高,具有连续性、社会性及生态公益性强的特点,需要长期经营,持续发展。实现林业战略转型发展是国有林场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建立稳定的长效经济财政保障政策制度,才能确保转型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

4.1林业建设要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国有林场培育发展森林资源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计划,主管森林资源资产的省级政府要作为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统一安排所需投资,进行建设和管理。

4.2事业经费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国有林场从事林业生产建设管理工作、林场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障等所需的事业经费,要列入主管政府财政预测计划,并根据林场财务收支状况,实行全额拨款或定额、差额补贴政策。

4.3完善发展商品林经济扶持政策

国有林场培育发展珍贵优质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以及开发森林旅游等,国家要在信贷、投资、税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林场商品林建设,在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承包、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从多方面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元投资体制,促进林业发展。

4.4继续享受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要按照林业主管部门划定的实有面积,继续实行国家规定的财政经济补偿政策。

4.5建立生态公益林发展基金

要采取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出资并募集社会资金的办法,建立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国有林场赎买或与乡村、社会团体合作培育或管护生态公益林,以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森林的能力与技术优势,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水平,发展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公益林。

4.6减免金融债务

国有林场历史所欠的金融债务,凡属用于培育发展生态公益林和林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予以全额核销;用于培育发展商品林和多种经营生产的贷款予以减免,以助林场卸掉债务包袱,全力投入改革发展。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十二五湖南省森林资源调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湖南省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7.34%,森林蓄积量达到4.29亿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79 %,人均公共绿地8.76平方米。近年来湖南省林业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2011年创造林业产业总产值1445亿元。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和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南岭、雪峰、武陵和罗霄山脉为主体的生态屏障;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油茶产业快速崛起,生态旅游日渐繁荣,林业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6%,造福了三湘林农。 “十二五规划森林资源调查”的实施,湖南针对森林碳汇监测与计量、城市森林和绿地调查、重点生态区位和景点空气负氧离子监测及以县为单位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等内容为主线。通过完成近百个常规因子的调查,可以全面查清湖南森林资源的现状与分布,综合分析和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状况,对林权改革、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 森林资源调查的概念及作用

1.1概念。森林资源调查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或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单位,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的成果,利用高分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绘,按山头地块进行的全面森林资源调查,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的需要。

1.2作用。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林地征占用定额、进行林业工程造林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全面掌握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并查清省内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种类以及森林生态功能状况,科学经营林业。

1.3意义。森林资源调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对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是评价林业建设成效等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对近几年来各地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检查各地政府几年来林业建设情况的重要参考。

2湖南省森林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现状

2.1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地生产力日趋下降。目前普遍存在林木少批多采、林地逆转呈扩张之势,林地逆转、采伐日趋严重,可采资源锐减,森林质量不断下降等问题。

2.2由于基层经济的不发达,林区群众经济落后,存在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的现象,当地政府在制止工作方面因为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不能做到全方位的管理。

2.3超计划采伐、林地逆转还部分存在,受经济的影响,一些基层创业渠道不多,经济基础仍然以林木采伐为主业,对森林生态重要性认识不足,采伐林木方面不能规范采伐

2.4片面追求造林数量增加,忽视造林质量提高,加之经营不合理,致使造林成效难以巩固。虽然造林绿化面积看似很大,但森林覆盖率却增长甚微。一些地方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时,忽视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在主伐和抚育采伐中普遍存在“采大留小”、“采好留坏”等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致使珍贵树种、大径级林木日益减少,森林质量不断下降,生态功能日趋减弱。

2.5一些基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机构不稳定,队伍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执法手段落后;少数管理和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人员甚至,执法犯法,需要切实加以调整、整治。

3 湖南科学利用森林资源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长远规划湖南省森林生态资源布局。在城镇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大力引进适合我省发展的有市场前景的速生树种和榉木、红豆杉等高价珍贵树种及其他阔叶树种。适度平衡竹木和常规经济林的造林比重。加强森林的资源性保护,建立野生动、植物动态的监测网络,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合理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这样才能为湖南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能源基础。

3.2借分类经营之力,优化湖南省林业产业经济结构。针对全省森林的特点,稳步实施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全面推行林业分类经营,实施结构优化调整战略。以经济林产品深加工为龙头,带动经济林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苗木花卉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兴农富民”工程,农民从发展特色林产业中,实现以林增收。

3.3立足湖南竹林资源优势,以高科技技术延伸林业产业链。人工速生林和竹材的综合利用可加快林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推动城市林业生态发展,对加大林业生物产业发展力度,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绿色核算体系,推动中国林业相持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都有帮助,将现代木材加工技术注入到速生木材和竹材加工行业中去,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速生木材和竹材的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进程。用改性后的低质木材和竹材制造结构材料,替代珍贵硬质木材,并逐步改变消费者在只使用天然珍贵木材的观念。

3.4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科学利用分类经营模式,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址和动、植物资源,宣传和鼓励民众的森林生态意识,依托我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整合发展湖南省的森林旅游食品产业,突破传统旅游食品的低价值,综合开发有机、环保、健康的旅游食品。建立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配合全省森林生态建设特点,加快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格局的形成,实现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3.5抓好森林资源监测,建立和完善综合监测体系。尽快建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变化综合监测体系。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森林资源成果的管理科学、信息共享和准确高效。改进监测手段,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优化调查方法,完善监测的相关标准、规程、办法。积极推进森林资源监测 和二类调查的开展,摸清森林资源家底,为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林业 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6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林、林有其利、利有其责,充分调动森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积极性。稳妥推进国有、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统一、管理科学的新体制,确保重点林区森林资源安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推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分区施策和分类指导,科学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研究制定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条件。

3.7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林地管理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林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全面完成林权登记发证,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确权发证,依法保障林权权益人的权利。尽快启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把林地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分清林地与耕地、林地与草地、林地与未利用地等界限。最好是由政府牵头,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耕地、林地、牧地、未利用地的范围,土地、林业、畜牧等部门地类划分要协调一致,使用一套资源数据,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逐步建立各类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的总量控制体系和用地控制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林地和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措施,适当提高征占用林地补偿费标准,与土地补偿费接轨,控制林地流失速度,确保林地资源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湖南省林业资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使湖南省林业产业的资源基础初步巩固,使可利用森林资源基本达到满足林业产业发展,促使高效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的产业群基本成型。就必须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森林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程和政策,科学制定经营方案,加大科学经营力度,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廖洁 周彰军 莫峥 周建梅.湖南“十二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启动.红网. 2013.05.23

[2] [1]李福祥,林文树.对可持续森林资源管理的探讨[J].森林工程,2012.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更新造林 生态植被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08-01

一、影响更新造林质量的若干因素

1、没有考虑到自身地区的特点盲目种植,并且树种单一综合考虑种植环境是在进行种植树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造林原则。但是在实际的种植中,由于部分种植单位的技术水品不到位,只会没有方向性,导致在实际的种植过程因只凭借着经验而违反这项原则的事情屡屡出现。不去考虑,所需种植的土地是何种类型,水土条件如何,而是不管不顾直接栽种同一种树木,几乎不去考虑植被树种的多样性,造成造林质量永远上不去的情况。如果种植的树木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话,会使该森林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机器容易受到病虫害和火灾的危害,森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也不能发挥作用,对于森林的持续发展也将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于种植树种的选择和整体森林的组成,要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结构,他关系到整体森林的质量的提高。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树种选择,使用多树种进行种植,这样才能使森林良好的存在。

2、人工林经营管理粗放,普遍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现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植树造林的资金投入,但是,有些单位对新造林地存在“重造轻管”的思想和做法,对造林质量认识不足,只重视栽,不重视管,经常出现造林时人山人海,而后期管护时却不见人影的现象,以致有人感慨“年年栽树不见树”。由此可见,对新造林地“重造轻管”,已成为影响人工林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造成“重造轻管”现象的主观原因是: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主动管护意识淡薄,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更重要的客观原因:一是幼林抚育管护投入大、成本高;二是林农矛盾突出,林木极易遭受牛羊牲畜破坏;三是有些单位对营造林过程技术指导不够,管理上放松,再加上农民对森林的作用认识不够。从而产生造林后抚育不及时或不进行抚育,管护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等问题,导致造林成果难以巩固,严重影响了人工造林质量的提高。

3、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苗木使用率不高,应用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苗木造林,可以快速稳定地提高人工造林质量,也是贯彻国家林业局提出的“科技兴林”的有效途径。在实际造林中的良种化程度不高,应用水平还较低,还停留在“有什么种子育什么苗,有什么苗木造什么林” 的粗放经营阶段;致使苗木良莠不齐,使小班成活率受到影响;还有一些造林地块成活率虽然达到合格标准,但苗木长势不佳,必然会影响到林分质量提高。

二、关于造林的建设性意见

1、搞好造林规划建设,严格贯彻“适地适树” 原则,增加混交林造林比例。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是施工的依据,搞好规划设计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前提。规划设计是根据当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基础上,按照新修订的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为贯彻“适地适树”打好基础,为造林施工提供科学依据。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特别要大力发展乡土珍贵树种,提倡大力营造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的混交林,逐步改善林种、树种结构,切实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火灾能力。

2、加强对造林地的抚育管护,切实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抚育管护跟不上是制约林分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是造成“造林不见林”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对造林地的管护意识,首先要加大爱护林木的宣传力度,真正树立“爱护林木、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其次林政部门要制定相关管护措施,做到严格执法,对滥砍乱伐破坏树木者实行惩罚,以达到保护林木的目的。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普及推广新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四是从思想上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摒弃“重栽轻管”的思想,把对造林地的科学管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进行林灌、林草、林药间作试验,搞立体开发,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行以短养长、以副养主的新模式。

3、加大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力度,推广普及应用优良种苗造林,提高良种使用率。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乡土树种的良种选育及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效和人工林建设的科技含量。

三、植树造林的程序

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3、人工播种方法

播前的种子处理目的: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春播时逼迫休眠种子应浸种,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

随着现在环境保护常识的不断深入人心,造林工作也已经全面的开展,这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增加森林树木、提到森林质量。只有不断的人为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一切林业工作的重点就是使生态功能系统的不断完善,所以,加强对于树木种植生产中的管理,树种的搭配,森林结构,考虑周围环境,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种植工作严谨,实施严密,加大管护力度,完善质量管理,提高林分质量,丰富和充实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构建起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人工林体系,使森林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尚宏斌,陶洪涛.浅谈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l,09.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森林;立地分类;林业设计调查

森林的生长发育和森林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其应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森林的生长环境,为其良好的生长发育必须要对森林生长环境进行分类,因此,森林立地分类显得尤为重要。立地的分类在林业发展中是一项基础的应用技术,经过不断地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立地分类已经涉及了各个学科,立足于科学的发展,立地分类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继续保驾护航。

1立地分类所遵循的原则

无论什么的生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森林也不例外,因此,森林立地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地域的差异原则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种类丰富的国家,但是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各不相同,森林的生长与区域内的环境密不可分。

1.2分区分类的原则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森林的类型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我国森林立地的方法则先要采用区域划分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区域环境来制定与其相对应的规划方式。

1.3多级序原则

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森林的生长对土地有一定的层次性,会产生很多不同等级上的异同,这些不同会对森林经营的分类有着很大的影响。

1.4主导因素原则

立地分类所囊括的方面很多,要融合多种因素分析,由于分析过程的繁琐复杂,一般会找一些常用的、较为重要的一些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来进行分析,以便于以后辨识。

1.5科学实用原则

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森林利用的效率,因此,必须要保证其分类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1.6动态分类的原则

由于土地资源的动态共性,所以,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立地分类问题,不要单纯地只顾及眼前的短暂利益。

2立地分类的目标、特征、性质和优势

2.1立地分类的目标

对于不同的地域条件和潜在的生产力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分类和设计,然后选择该区域内的树木。根据不同的立地差异,确定不同的治理方式,提高森林的收益。

2.2立地分类的特征

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气候差异、地质地貌差异,森林立地分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树木,经营管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2.3立地分类的性质

总的来说,立地分类实际上是依据生产力和林地差异对树木进行的一种区域划分。它和林区划分的性质以及林业的性质划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整体上来看,后面2种属于宏观意义上的划分,林业分区或者树种划分区是最小的划分单位。立地分类是按照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进行的,立地分类类型是最小的划分单位,只有详细地进行划分才能更好地为森林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4立地分类的优势

我国虽然区域较大,但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区分,在划分立地区域的时候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划分,然后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区域管理,提升森林经营效率。

3立地分类的理论要求

3.1系统论

由于森林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很明显,因此,森林结构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气候、土地、地貌、植物,可以将森林看作为一个系统,只要协调好各个部分工作,才能保证整体的作用达到最大化的发挥。在分类的时候,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并且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以达到每个环节的具体优化,提高林业经营的效率。

3.2生态经济理论

致力于发展林业最终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国民经济产值。所谓的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同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环保工作刻不容缓,做好环保工作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当然林业也不例外,为了保证林业资源技能够满足当代人的要求,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与此同时,还能促进不同地域间平稳发展,所以,进行森林立地,遵循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4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中的应用

4.1对于造林工作的帮助

面对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基本国情,植树造林是有效的治理方式,然而植树造林工作,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技术来完成。立地分类是目前来说相对理想的选择,在造林过程中,选择所需树木的品种是首要问题,在选择时根据该地域的土质特点、气候条件、水分含量等特征进行分析,选择适宜该地区的树木种类,合理布局设计,以保证土地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森林一般可以分为经济适用林、普通建材适用林、水土保持适用林等。因此,在选择森林类型的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

4.2森利立地分类在森林生长以及伐木更新中的应用

森林的生长发育与外界的环境因素有着重要关系,对于森林的生长过程也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在各项环境都比较好的立地环境时,树木吸收营养相对多,并且生长的速度很快,适用抚育间伐的方法,该方法相对来说强度小,且间隔时间短,适合树木快速生长。面对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域时,一方面做好相应的树木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把人为的树木破坏降低。在应对次生林的改造时,立地分类法同样也比较适用。

在进行森林伐木时,方案的制定过程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林场级别的划分也要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立地分类来确定。大量的伐木会造成该地区气候、土质、植物等的条件化,面对林地换代小利的小班;沼泽、湿地、水位相对较高且排水量较小及坡度较陡、水土容易流失的小班;能够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小班,可以不用全部砍伐。草原中镶嵌的林缘,高山上的森林地带应该禁止采伐。

4.3森林立地分类在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在完成对森林的调查后,依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划分立地类型,然后制定出合理的立地表格,以便于后续的森林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在面对类似调查中,只要把各小班的数据分析与立地类型表进行对比,就能够得出小班最终的立地类型,在这些数据分析上进行面积统计,总结出每部分所占比例,对立地的质量作出合理、公正、正确的评价,然后绘制出准确的立地分类图。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管理体制生产能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但是,建国以来,由于过量采伐,森林木材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林业管理体制落后,经济严重危困,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及不相适应,为此,分析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实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发展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平方米。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的120位和121位,森林覆盖率排在142位。同时,又由于我国多年来对森林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且多为国家保护的公益林,在中幼林中,人工林比重很大,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易于死亡,所以我国森林总量严重不足,且处于低产期、低效益的状态。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而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必然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林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研发能力差。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装备上普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首先是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我们还不能设计生产,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设备。所以我国林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始终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三)我国林业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胶合板大于1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大于10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为10万立方米/年。而我国的企业规模则是:胶合板平均规模为0.3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平均规模为0.65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平均规模为0.37万立方米/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企业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我国林业企业规模严重偏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我国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及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发展很不平衡。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五)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束缚林业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1、我国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经营自不足。2、国家对林业企业投入少,税费征收重,企业包袱沉重,企业自我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3、我国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缺乏市场经济、自由竟争的意识,从目前看,我国林业企业要真正建立一个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二、发展林业经济应采取的对策面对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林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实施“绿色革命”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事实证明,违背自然规律来获取经济利益是要付出高昂的生态成本的,局部暂时的经济增长,要带来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建国以来,由于多年过量采伐,全国林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大幅度下降,林业资源严重减少,为此,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资源得到保护,才能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调减木材产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大造林力度,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甚至封山育林,只有封山育林,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天然林,否则,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就无从谈起。

(二)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首先要推进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个行业都不断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新动力,都已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唯有国有林业仍一直实行单一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僵化落后的经营机制,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体制性的弊端已成为束缚林区发展的根本瓶颈和主要矛盾,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全面深化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解放林业生产力的关键,是引领和推动国有林区走出体制性、资源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的制约瓶颈,走向全面发展和振兴的重要开端,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国有林区的最生动体现。其次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要改革过去林业那种粗放经营方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把林业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即把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公益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落实各种管护经营责任制,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生产经营者要放弃林产品收益权和一部分经营自,擅自改变经营方向要承担法律责任。另一部分森林划定为商品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放宽政策,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用现代化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这样,才能尽快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保障林产工业的用材,真正把林业从多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林业的体制、机制,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可以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林业分类经营是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关键。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11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回顾

回顾我院的调查规划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推离算盘,应用计算机(器)进行计算

我院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最早的单位之一。1979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内业汇总首次应用到计算机,当时计算机还处于“01”时代,也就是采用机械码,进行数据录入、计算。1980年以后,使用ASClI码进行计算。一是以fx一8O为代表的系列计算器大量使用,标志着珠算的年代已经结束。这可以说是我院计算技术的一次革命。二是以502P为代表的带有编程功能的计算器(计算机)出现,使计算工作进入了程序运算阶段。三是以TI一59创先的小型、便携式计算机使用,使得计算结果可以打印输出。四是trsZ一80第一代微型计算机应用,改善了调查规划设计内业工作方式与效率。1984年始森林资源调查的内业统计汇总工作主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与此同时计算机语言、关系数据库知识在我院逐渐普及。汉字输出将我院计算机应用推向新的阶段。从第二代微型计算机始,计算机输入输出使用了汉字,使得所有的统计计算全部用于计算机来处理。‘

2、甩掉图板,实现制图电子化

计算机制图应用,是计算机应用的一次飞跃,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即数字化、矢量化。80年代初我院完全依靠图板制作各类规划设计图,绘图人员走在哪里将图板背在那里,在各业务科室都培养了-tL绘图能手。从80年代末开始引入计算机制图,用10年多的时间,我们甩掉了图板,全部采用计算机制图。(1)Autocad的应用我院于80年代末开始使用Au—tocad,主要用于土建、道路等专业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制图工作的普及。逐步应用到林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并在土建、道路专业使用专业的Autocad软件。(2)Mapcad的应用(数字化)非线型图形的矢量化是林业制图走向数字化的一次飞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制图以非线型制图为主,没有矢量化就不可能有林业制图数字化。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外已经推出的制图自动化软件在国内难以推广运用。9O年代初,我们选择了Mapcad软件。从486计算机DOS系统开始运用,发展到更新WINDOS系统版本使用,逐步使我院制图走向自动化。(3)Gis的应用CAD、空间分析与数据库的结合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次发展。我院首次应用Gis系统是从Mapgis开始,随着软件技术和使用技术的提高,到2004年后发展为应用ARCGIS,之后的工作成果都是在此平台上产生的。

3、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

微软的普及应用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扔掉钢笔,进入办公自动化。我院从80年代末就开始使用电子文本,进行文表处理,由于受计算机数量的限制,直至9O年代初,一直处于学习阶段。从90年末始,大量配备计算机,在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开始普及应用文表处理,与此同时网络开始应用,调查规划设计文本及日常办公文本的编写、传输、印刷等逐步用计算机来完成,到目前为止,我院职工已经是人手一机或多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文书、财务、人事、技术资料等管理全面使用计算机,进入了办公自动化时代。

4、力减野外作业,使用遥感技术

我院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森林资源调查,最早试用遥感技术是从7O年代开始的,当时使用的是航空照片,借助立体镜进行解译判读,8O年代末开始试用航天遥感研究试验,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99年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进行了样地判读调查,2004年开始,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湿地资源调查等项目中大量使用,与此同时,影像的处理技术全面掌握。2004年前主要采用的是分辩率较低的TM影像,2004年后主要采用分辨率较高的SPOT影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

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成果现代信息技术在我院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应用成果较多,主要介绍近年来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在调查规划中的重要应用成果。

1、陕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县级和省、市级。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小单位为小班:省、市级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到县,访问到小班。系统能够与其它林业子系统相互兼容、资源共享;根据提供面积或图幅求算面积对范围内自动求算的面积进行平差,使图面面积等于控制面积:进行资源数据的即时更新,确保资源数据准确性、时效性。

2、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

陕西省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ARCGIS地理信息与ORACLE数据库平台上共享的图、数、文、表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遥感影像、DEM数据、矢量地形数据等模拟真实地理环境,将退耕还林小班信息与实地山头地块相关联,图数结合;采用国家数字林业数据标准,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了网络技术,数据传输与管理最终在网上运行:多种数据源、多种比例尺、多种格式基础数据共同应用;采用多尺度数据无缝拼接技术及先进的内存管理方法与数据调度机制;系统采用了分级管理。

3、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数据库

从1994年开始,间隔5年一次的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调查已经进行了4次,2004年后普遍使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荒漠化沙化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库、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等。

4、陕西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

从1995年到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组织开展了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陕西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是1999年进行的。2010年陕西省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采用3S技术,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判读、区划、现地验正的环节进行调查。按照全国湿地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我院建立了陕西省湿地资源数据库。

5、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从1979年始,采用固定样地连续清查体系,从1994年开始我院建立固定样地属性数据库,经逐步补充与完善,现已建立了各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属性库。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提升;森林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1902

1引言

景宁县属浙南中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是浙江省的主要林区,境内林木茂密,主要河流分属瓯江和飞云江两大水系。瓯江水系,境内全长124.6km,流域面积1728.6km2,林业在全县经济总量占有重要地位。全县土地总面积29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42万亩,占总面积的83.01%,人均林地14.3亩,是全省人均面积2.05亩的7倍,非林业用地面积50万亩,占总面积的16.99%。全县森林覆盖率77.9%,森林总蓄积757万m3。

2景宁县林业资源存在的问题

2.1林分质量较差

全县有林地面积225.5万亩,森林总蓄积757万m3,亩均蓄积3.141m3,低于全国森林亩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77.9%。乔木林面积201.2万亩,天然林面积159.万亩,蓄积547.4万m3;人工林面积42.09万亩,蓄积209.94万m3;中幼龄林面积143.3万亩,近熟林以上57.8万亩,中幼林占71.25%,占比例偏大,近成过熟林占28.75%,占比例偏少,林分结构不合理。

2.2人工造林重造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现在造林不炼山及垦复,抚育工作跟不上,导致森林面积增长缓慢,森林覆盖率难以提高。由于传统农作习惯,因野外用火不慎造成森林火灾时有发生,部分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忽视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过度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造成森林资源质量不断下降。

2.3林业技术力量短缺

基层林业技术队伍年龄偏大,乡镇林业工作站新招考进来的人员大多对林业技术不熟悉。并且由于林业工作比较辛苦,转行换岗现象比较普遍。上级对林业技术人员培训不够,林业知识得不到更新,知识老化,不利于林业技术的推广。同时,乡镇林业工作站归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林业局技术指导为辅,乡镇林业站承担着乡镇中心工作和林业各项工作任务的双重任务,林业工作服从于中心工作,影响了林业项目工作的开展。

2.4林业投入资金不足

景宁县是欠发达山区,县财政收入较少,林业项目投入资金有限,林业重点工程要地方配套资金,财政资金不足,而社会劳动力工资提高较快,中央或省投资预算标准又不高,造成林业项目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影响林业工程建设质量。

2.5森林资源管理跟不上

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采伐计划发放、伐中监督检查,乡镇林业工作人员不足,管理不到位,无证采伐或超额采伐林木现象较多,无证偷运超运木材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督力度不足,边享受补偿边违法采伐现象依然存在。林地征用不规范,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违法用地行为时有出现。

2.6森林病虫害危害影响较重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目前景宁县内松毛虫、松干线虫、柳杉毛虫、厚朴横沟象等病虫害时有发生,防治难度大,特别是松干线虫的发生对松木的植树造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森林资源的培育。

3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对策

3.1绿化造林

绿化造林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通过集约经营,造管并重,增加森林面积。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土地及农田大量荒芜,宜林地面积大量增加,做好营造林规划工作,对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低产低效基地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立地条件,进行林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估,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优选树种开展宜林地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

3.2森林抚育

森林抚育是森林培育的一项基本技术措施,是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蓄积量的科学办法。根据林分生长情况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和卫生伐等措施。通过抚育间伐、割灌除草、垦复施肥,清除妨碍树木生长的灌木、藤条和杂草,改善林分的透光透气,加强目的树种的培育,增加森林资源,稀疏的林分进行补植目的树种,实行定株抚育,间伐过密林木,保留合理密度。

3.3封山育林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方案,全县有生态公益林129.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3.3%,部级48万亩,省级81万亩。建立县、乡、村等三级公益林管护组织,配备好乡村公益林护林人员,明确管护责任,建立公益林管护考核责任制,禁止公益林林木采伐,确需采伐的要按规定做好采伐作业设计,并严格监督采伐的实施,凡存在滥砍滥伐等破坏公益林违法行为的,一律严厉查处,确保生态公益林地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提高。

3.4科学管理利用森林资源

依据林业上级主管部门审定的最新森林调查成果或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采伐量,编制年度森林最大消耗限量,即限额年度采伐计划,坚持“限额采伐,凭证采伐”的原则,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阔叶林的保护。全县不能突破省里下达的采伐指标,各乡镇(街道)不能突破县里下达的采伐指标,各村不能突破乡镇(街道)分解下达的采伐指标。乡镇林业工作站技术人员要做好采伐作业设计,要严格实行凭证采伐林木的制度,坚决杜绝无证采伐。要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严格检查,加大限额采伐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超限额采伐行为,严格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依法打击违法运输木材行为,确保森林资源越采越多,永续利用。

3.5严厉打击偷盗野生动植物的犯罪行为

野生动植物具有非常巨大的经济价值,合理经营野生动植物可以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但不法商人高价收购,导致偷盗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的发生,破坏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发展,林业公安加强对偷盗犯罪行为的打击,给犯罪分子强大的震慑,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3.6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产业联合,采取股份制、承包经营、租赁、流转等方式推进林权有序林流转,引导林农以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林场等形式实施开发,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提升产业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毛竹、香榧、油茶、茶叶为主导产业,建设新山区,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减轻对砍伐林木的依赖,保护森林资源的增长。

4结语

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通过森林资源的培育和科学管理,提升景宁县森林资源的质量,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夯实基础,制定科学的林业产业规划,流转林地,发展木本油料经济林,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林农增收增益,保护森林资源快速增长,促进景宁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景宁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景宁县林业局.景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报告[R].景宁:景宁林业局.

[2]钟万荣,严峰,毛卫东.景宁实现森林蓄积和覆盖率的双增长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4(1).

[3]杨学军.洱源县森林资源调查现状分析[J].绿色科技,2016(11).

[4]思志兴.林业调查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6(9).

[5]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崔国发,邢韶华,姬文元,等.森林资源可持续状况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11(19).

[7]杨莉菲,温亚利,张媛,等.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周边社区农户森林资源经营意愿研究:基于陕西4县288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3).

[8]黄龙生,张育松,高琛,等.我国森林资源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4(2).

[9]王晓明,刘克旺,易霭琴,等.湖南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3).

[10]张佳平,丁彦芬.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展望[J].中国园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