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创新教育

物理创新教育

时间:2022-04-06 10:49:10

物理创新教育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1

物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潮和发展。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和总结前人的知识成果,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课堂内外物理教师都应以其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和独具匠心的创意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才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意识是基础,即学生有创新的兴趣与动机。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远胜过责任感。教师可通过无数物理学家的伟大发现和发明的经历来教育学生;用生动的比喻,绘声绘色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在轻松的情绪中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初二的《电压》时,我们采用了与水压的类比法。虽然比简单给出电压结论多花些时问,但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显然是有益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闪光点,帮助其设计方案,模拟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

3.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

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旨在增强对物理问题的敏感性;思考物理问题的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培养善于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探求物理新知识的能力;转移经验、联想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所讲的知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多样化。

4.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根本

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4.1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要利用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享有愉快、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会得以正常发挥。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若引导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若包办代替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空间,不应越俎代庖,更不应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探究,他们才会有创新。

4.2贴近实际,启发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长期“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懒惰习惯,课堂上不善思考,不提问或不敢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作是创新的动力源,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懂就问;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对所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要组织讨论、启发点拨或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或向成人教师求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找了问题的答案。在质疑问难中锤炼自己,为培养创新能力铺设一条高速公路。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2

【关键词】 中学物理;创新教育;想象力;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创新是一种奇迹,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变荒漠为绿洲。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素质,是人生境界得以提升的一大要素。人类从直立行走,钻木取火,制造工具,使用语言,发明文字,直到现代的高度文明,无一不是创新的体现。创新更能创造奇迹,古往今来,人类创新的事迹比比皆是,无不散发着诱人的光芒。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使人们深深地佩服他的超人思维和雄才大略,“曹冲称象”家喻户晓,使人难忘他的聪明机智;坡疏浚西湖,筑泥而成苏堤更是千古佳话……这许许多多的创新事迹无一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创新不仅使人性光芒四射,更是社会赖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人类天生就具有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更有创造美好生活、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给人类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瓦特发明蒸气机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发现了“青霉素”,使人类具有了对付病魔的武器,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使人类翱翔天空变为现实;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交往建立了准则,为世界和平增添了一缕阳光;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促成了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成果硕果累累,一项项诺贝尔奖都是创新的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无一不是从创新中产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使中国人固步自封,吃尽苦头,缺乏创新,就要落后,就要失败,就要被历史淘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崛起在世界东方。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科教兴国,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教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教育工作的长期工作和不懈努力。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也懂得物理学科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要得到锻炼和提升,这诸多方面都包含着创新的元素,所以中学物理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物理教学中要搞好创新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要努力保护和诱发学生对宇宙万物的强烈好奇心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动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对世间万物多一份好奇,就会多一份创新的希望。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寻求答案的欲望就大一分。富于想象与好奇,并从细微的现象追索本质,是一个生活有心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也才会找到通向成功的机会。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经过长期探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从小就对天象好奇,1597年的一个夜晚,他发现了一颗新星,立即对之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跟踪、观察、记录,为后来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留下了宝贵的天文学资料。

学生的好奇心,不但需要我们呵护,更需要我们去诱发、去点燃,使它长期保持,永远燃烧。

2、给学生的想象力留下充分的空间

想象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想象是创造之始,拥有了想象力,便拥有了创新的源泉,我们要让想象力自由翱翔。奥斯本说:想象力可能成为解决其他任何问题的钥匙。爱因斯坦也告诫我们: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智慧的翅膀,是人类特有的天赋。缺乏想象力,往往只能看到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而对身体感官以外的事物,对自然界、对事物的本质难以理解。有了想象力,才会有惯性定律的发现,才会有大陆漂移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

3、给学生以足够思维创新与实验创新的时间和机会

人类的创新欲望,创新潜能需要在不断的学习、知识积累中激发,更需要在不断的创新成功中得以提升。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需经历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爱因斯坦小时候制作的三只泥凳,爱迪生经历几万次实验而发明的电灯都说明了这一点。

4、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创新

物理课程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必须承认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应发挥评价过程中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要肯定不同结果的存在,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成功的体验,以激励创新过程的良性发展。

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实际的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紧抓课堂创新教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1、教师必须做好课堂创新的各项准备

用创新思想武装自己,透彻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明确创新教育的各种方法、手段,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元素,了解学生,设计实验,寻找恰当的课堂创新教育模式。

2、课堂引入是创新的眼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必须有画龙点晴的作用,要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要具有魔术般的效果,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所以引入中趣味性要强。在引入中创新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实验引入法。如液体的压强中可用“虹吸现象”引入,浮力中可用“潜水艇模型”引入,透镜中可用成像引入等。②科学故事引入法。学生天生对故事情有独钟。一个恰当的故事可使课堂充满生机,且学生久久难忘。③多媒体情景引入法。多媒体是教学的先进手段,在课堂引入中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④问题情景引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习欲望。

3、教学方法创新是创新教育的灵魂

①时代不同,方法不同。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摈弃陈旧的灌输式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到提高为宗旨。②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进行创新,寻求最善于表现内容的方法。例如:在电压教学中我们用类比法,在浮力教学中我们用实验法,在宇宙探秘中我们使用多媒体。③根据学生、班级特征进行创新。不同学生、班级有不同表现,有的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抽象思维。④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想象力有发展的空间。多开展探究性、讨论性活动,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和展示机会。⑤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实验是创新的关键,鼓励学生多参与并能采用不同思路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挖掘实验中的“副产品”、实验以外的知识。⑥把握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方法。⑦对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以保持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课外是创新教育的延伸,亦是创新的实际应用

1、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并改变角度、换位思考,以新的眼光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

2、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鼓励学生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对一题多解表现出赞赏的目光。

3、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实验,多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

4、鼓励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和大自然,写出简单的科学小论文,使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只是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也是我作为一个中学物理教师的所作所为,虽然微不足道,但我还是希望能给中国的创新教育尽一分力,让明日的太阳升得更快、更高!

参考文献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3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中学物理创新教育尝试,通过对创新教育的尝试,我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拓宽了教学改革思路,更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

【关键词】多元多方刺激;实践到认识;消除定式思维;发散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实际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社会现实、生活现状等具体情况确定学习方式。在不否定启发式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表现。根据目前教育形势的发展,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水平、速度和趋势,综合分析学生的智力结构和教学条件,我们采用了“(课内)准备――程序设计――完成――运用,(课外)实验室――第二课堂”的方法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变单元单方刺激为多元多方刺激,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大力开辟第二课堂渠道,通过小实验、小发明、小设计、物理学简史、物理学家名言录、名人轶事的介绍,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恒定电流》一章的重点是电的应用

我们采用“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的程序,比如在半偏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提出问题:1、此实验测出的电流表内阻是偏大还是偏小?2、用此电流表改装的电压表的内阻是偏大还是偏小?3、有没有准确测电流表内阻的方法?4、我们为什么不用电压表测量电流表两端电压值,根据 R=U/I来计算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自己得出相应答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二、消除定式思维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着特殊性的认知活动,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高效率性,从内容上看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物理教学中对前人研究方法的了解和积累,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但是我们的学习中有时用定势思维思考问题是不对的,比如初中学的部分电路中电阻两端电压越大回路中电流就是越大,到了高中闭合电路电源两端电压越高回路中电流就会越小,好多学生感觉特别难以理解,这就是定势思维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接受新知识消除定式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而思维品质是人的创造了的重要内涵因素。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它是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实践自我创造力的先提条件,我们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演示实验下放,提倡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在讲超重、失重现象时,学生对这种抽象现象体会不深,因此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学生找来盛矿泉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从洞中流出,假如松手让瓶子自由落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纷纷动手做起实验,最终得到结论:当瓶子自由下落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水不在从洞中流出。通过探索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问题、善于提出和捍卫自己的观点的作风。

通过对创新教育的尝试,我们实现了从“教师教授、学生接受”向“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转变,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拓宽了教学改革思路,更好的丰富了课堂教学。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4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  探索  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科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 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方法……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电子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科学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发展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学习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规律。应用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分析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自然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创造学教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鲁克成等编着。ISBN7-80090-627-2/G?2;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物理;创新教育;教育现状;教育意义

物理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必修科目,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及其重要。高职物理中涉及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以实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物理以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多样化的物理实验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所以高职物理教学需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在改变的同时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创新教学手段,提升高职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1高职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教育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内的教学理念,该理念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提升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对实施创新教育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创新教育是应对现代高职物理教学的必然选择,其原因是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严重限制了高职物理教学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化,以教师为主体,枯燥的理论讲述让学生对课堂印象较差,学生极易失去学习兴趣。但应用创新教育后,多样化的高职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活力课堂中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提升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二,创新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采取创新策略能够在课堂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简单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符合现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需求。第三,创新教育通过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教育过程中的实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分层教学法等都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基础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身知识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说创新教育极具实践意义。

2高职物理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物理教学课程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从一年级开设,每学期的课时为60~90。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设置的课程教学目标较为简单,其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影响颇深,众多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应付物理考试,部分物理教师也存在该种思想。第二,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化,没有贴合实际加以创新,导致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高职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课堂所讲的内容,其原因是高职学生物理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还并未得到充分的锻炼。重视知识传递、轻视教学方式,重视思维收敛,轻视思维发散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也开始逐渐地丧失。第三,高职物理教学大纲中的物理知识还尚需完善,根据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可发现高职物理与中学阶段物理学习重复的内容较多,且知识的连接性不够,所以导致学生难以进行系统化学习。第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高职物理学习本身就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必须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弱,所以部分学生必然会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阻碍。根据上述高职物理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可见提升高职物理教学质量是新时期的主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重视创新教育的方式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3高职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

3.1学习环境的创新

环境决定人的意识形态,先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意识的人才,就必须要为其提供创新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让学生深入教学情境之中,以思维发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想法加以鼓励,并引导性的指出其中需要完善的地方,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将自己的创意不断的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勇于提出自身疑问,教师也需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不同开发,勇于阐述自身观点,让学生能够作为课堂主人,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对其加以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欲望。

3.2教育方式的创新

高职物理与普通高中物理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完全意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高职物理教学。高职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拥有基础理论框架,理解各种物理概念和规律,并熟练应用即可。高职物理教学应当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实践之上,以实际操作帮助提升学生的物理基础。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培养拥有实践技能的创新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合作式、讨论式或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提升课堂教学活力,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拥有独立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3.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通过上述所讲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教育方式下,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并在争论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不再以畏惧的态度面对教师。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造欲望,不断萌发更多的想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通过将学生分为,基础、良好、优秀三个等级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的参与至物理学习中来,从而不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拥有创新意识。

4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可谓是无处不在,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适应社会劳动,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制作和课外实践活动,需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或者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制作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沉浸在创造的乐趣之中。实验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再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验证试验的有效性,或者通过在教师布置的实验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能够让学生自身拥有更好的体验,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是朝夕之间便可获得的能力,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学生长期的学习,才能不断地从简单的物理实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进行创新。

5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也极为重要,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教育模式。教师需要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创新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也会面临很多次的失败,但是许多的创新成果都正是失败和挫折而创就的,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失败,让学生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找出跨越挫折的方式,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坚持创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法拉第因为坚信磁能够产生电,所以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进行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磁能够产生电,即物理学生中的电磁感应原理,正是有先辈们不懈的坚持,才让人们的生活拥有了点,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的便利。教师也可以此主题布置课外作业,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能够根据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进行实验,提升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和积极性。或者以举办物理竞赛,小组比赛、家电维修等活动,拓展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也让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以及创造能力,教师也可通过此类活动挖掘学生有关物理方面的潜能,并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感受创新成功的喜悦之感。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物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知上的飞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构建创新教育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二、教给灵活多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以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的学生,当遇到新的疑难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低能就表现出来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模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首先是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其次是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另外,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四、实施辩证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7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但是,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毁灭一代人。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

    图1

    殊的认识活动,如图1所示,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识活动如图2所示。

    图2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8

关键词: 创新;物理教学;改革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创新需要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做为一名教师,要把这一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的提出不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知识经济崛起的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唤。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无论与传统教育、现存教育、应试教育比较,还是与索质教育比较,都具有鲜明的特征:(1)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从价值观取向上审视,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 昨天 教育价值观"。(2)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我国的现存教育,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教育。(3)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4)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科学,与实际联系紧密,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物理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物理教学和创新教育的结合,教师首先要强化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而是老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的多元交流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争论与交流。老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不要过早给出结论,不要把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告诉学生,要给学生留下悬念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未来教育所需要的老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也不能再以知识权威的身份自居,而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学生当成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学习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与学生共同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当思维处在积极、敏捷、兴奋、高效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创新的冲动意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安培力  磁感应强度”教学中,我并没有按照课本进行讲述,而是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并指出这种力叫做安培力。这时让学猜想安培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毫不犹疑地回答:跟磁场的强弱有关,跟电流的大小有关。这时我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静待同学们深入的思考。片刻后,就有学生说还跟导线的长度有关,跟导线与磁场的夹角也有关系等等。我接着说安培力跟这些因素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磁场的强弱用b来表示,并把它叫做磁感应强度,那么,这个物理量应该怎样定义呢?请同学们首先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目的:①在其它量不变的情况下验证f与i的关系。②在其它量不变的情况下验证f与l的关系。③在其它量不变的情况下验证f与磁场夹角的关系。

        (3)实验装置:用三个蹄形磁铁并列形成近似的匀强磁场。用铁夹台将通电导体悬挂在磁场中(见课本)。

        (4)实验步骤:(略)

        (5)确定b的定义方法。

        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思路放开了,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地得到了培养。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9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中 物理教学 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1-02

高中是人生中黄金的阶段,它是大学和初中之间的桥梁,也是学生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高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不断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内涵。在众多学科当中,高中物理由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记住的公式和规律自然成为学生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养成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这样才能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高中物理教学。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由于知识的深奥,难懂,导致一些学生从心理上惧怕物理,认为它是不可逾越的障碍[1]。与此同时,高中物理教学包括了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抽象的内容,单单凭借想象无法去深刻了解到其中的内涵,需要教师去用实验或视频来完成。由于学校硬件配备不够齐全,一些物理器械年久失修,无法为正常物理教学提供帮助,这对于提高学生成绩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并且一些物理教师讲解物理知识方法过于单一,知识简单的照本宣科,没能够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没能让学生跟着自己讲课思路走,从而会出现学生反映听不懂、不想学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来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知识手段,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到物理课程中的精髓。同时,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相对较少,缺乏良性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知识可以在同学中相互请教,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解决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创新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教学方式是学生听课质量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2]。这就需要高中物理老师创新教学方式,用风趣幽默的方式把知识讲解出来,同时还需要老师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简单深刻学习到知识的内容。例如:很多学生对电场不是很了解,不能够判断出绕过两个线圈的电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把生活中磁铁搬进来,让学生知道哪边是N极哪边是S极,然后判断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同时,这还需要我们教师去搜集物理实验的视频和音频,通过视频来形象表达出物理现象的内部原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印象,帮助他们更好去掌握物理知识。尽量让学生进入到实验室中去学,通过他们自己动手能力,通过自己构架物理实验,更加深刻去了解物理知识的深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知识在无形中得到加深,让学生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创新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创新传授知识的方式

在我们很多物理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在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我们创新传授知识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主动学习效率远远高于被动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促进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转变以往教学方法,需要从老师传授模式转变为到学生讲解模式。老师需要做的是对每一组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突出哪一部分的知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需要我们来深刻去了解的。高中物理教学人员还需要在班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分组讨论考试或者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物理知识。鼓励学生上台讲解知识,用他们的思想去了解整个班级对于该部分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去发现学生中的问题,促进整个班级物理成绩的提高。

(三)创新物理教学,需要学校增加重视到物理实验教学中

在高中课程中,文化知识课程被安排的满满当当,而实验课却少的可怜。这种排课方式极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学生只是去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和内容,并没有深刻了解到其的内涵。而通过物理实验课,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清晰获得物理知识结论,而且可以用专业知识去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机理,更为深刻地去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更好、更有兴趣的投入到文化知识课程中的学习。

参考文献: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是课标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因为它包含的知识非常繁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所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完整性知识框架,才能构成解题的思路。理论联系实际,二者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不能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果,那么创新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师生融洽和谐成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实验,一起探究,一起欢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师生之间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再加上老师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定能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生成思维的灵感,挑战未来的知识。创新教育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老师对于学生的充分信任上,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不同的困难。除此以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盲目迷信课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比如,课本中的“小影成像”,教师可以扩展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夏天树枝下斑驳的圆点。如果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原理,引导学生挖掘出问题的本质,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牢固的掌握,也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勤奋。

二、注重实验的作用,增强学生求知欲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本质在于,它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与学生共同做实验。很多常识、规律、定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总结。所以,教师必须将实验重视起来。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老师往往在课堂或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认为实验是陌生的、难以接触的,就会产生距离感。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做物理实验。比如,筷子和水能做光的折射;玻璃渣和水又能做光的色散。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物理实验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只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实验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将会改变以往认为物理枯燥难理解的想法,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教学方法的两个主要手段是:一、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实践,它的优点是可以展示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实验,通过光和影组合,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上的满堂课教授,老师可以结合实验法、情景模式、实践合作探究等。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要注重研究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多合作,多独立学习。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得信息,并且方便快捷。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如学习时勤做笔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成长,最后厚积薄发。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安排学生预习。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预习探究食物原理、物质密度等相关内容,构建知识框架提出疑问,小组内自由讨论,最后写出总结报告,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一般以主动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这种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够得到认可和鼓励,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特意关注这一方面,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眼光和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待学生,而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鼓励学生,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批评学生,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感方面得到些许满足感,这样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物理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主动学习。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教师不仅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模式,也应该鼓励学生拥有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

(一)强化探索,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第一,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基础,就是说课程中要有探索求知的元素,也就是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这个过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学生才能完成。学生们的兴趣可以被充分调动,自信和欲望被放大。第二,在设计课程时,尽量多添加实践性活动内容,让学生主动去实践,这也是一种重要方法。

(二)求同存异,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物理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实验现象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中有的符合理论,有的不符合理论。当出现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的看法时,老师不能立马否定学生的答案,这会使他们受到打击。如果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老师应该鼓励这种想法,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论辩,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重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且开发智力,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物理的学习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如果学生们没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那么他们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很难进步。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明清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6):12-15.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11

(河南郸城 477150)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但是,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毁灭一代人。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

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识活动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

1.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2.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不仅使学生明确登顶后的考察结果,更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筹划、建立大本营、设立突击营地、选择线路,并掌握前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三维空间”学习知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浪费时间,实质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3.加强物理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如图3所示。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图3,力学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接着进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以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的学生,当遇到新的疑难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低能就表现出来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

1.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辨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正向因子又称正向思维,反向因子亦称反向思维)。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例如,学完高中课程后,可画出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如图5所示。真正理解了图5,就能使有序的知识、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实现变通和迁移,创新能力自然提高。

3.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表现在能够发现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及现有理论的缺陷,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寻常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把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物理中来,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1.培养全思维的学习习惯

全思维是指全息思维模式。它将思维分为思维内容、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三大部分。其中思维内容由动作、形象、逻辑、辨证四部分组成,称为中性因子;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与推理,也是中性因子;思维形式可分为求同、求异,集中、发散,习惯、变异,循序、跳跃,试误、顿悟等五种范畴,在每一对范畴中,前者是正向因子,后者是反向因子(正向因子又称正向思维,反向因子亦称反向思维)。三部分交叉组合,构成空间多维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例如,学完高中课程后,可画出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如图5所示。真正理解了图5,就能使有序的知识、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实现变通和迁移,创新能力自然提高。

2.发展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表现在能够发现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及现有理论的缺陷,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寻常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把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物理中来,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外,还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承认自然的可知性,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体会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承认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养成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组织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得到物理规律性认识,进而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第二,寓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于课堂教学之中。物理内容富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例如,通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来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观点;通过“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光的运动、原子运动”等来说明“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通过“固态、液态、气态间相互作用依存”来解释“对立统一”观点;通过“相距一定距离的带有相反电荷的两物体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值时引起放电的过程”来阐述“发生变化的过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第三,时刻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人在物理领域中的卓越贡献、目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和物理学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经接近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去教育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通过介绍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国际上的相对滞后,去激励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12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高中物理作为一门与学生身边事物联系较密切的学科,更应该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结合物理教学教研实践,下面我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引导知识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凭借知觉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想,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诱导和启发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现出对事物规律的敏锐观察,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事物间关系的精确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正迁移量越大,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学习新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稳定的知识体系、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精心编制的习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借助于电场讲述了建立稳定的知识体系,通过电学与力学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最后通过讲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偏转一题,体现编制习题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方法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型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

三、创新的前提是要敢于质疑,因此要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习贵在质疑”。质疑是开辟另一天地的突破口,是引起人类创新思考的导火线。像在人们对“时间的同一性”这一真理深信不疑的时候,爱因斯坦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毅然地投入到这个理论的研究中,最终翻开了物理史崭新的一页——提出了相对论;像在人们对“地球中心说”这一真理深信不疑的时候,哥白尼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推动下,提出了太阳学说;像在人们对“物体的重量决定了其下落的速度,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一真理深信不疑的时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从此了亚里士多德“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比例”的学说,提出了自由落体运动。这也是由于受到了创新意识的影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带头质疑,并且要学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质疑某一知识点的正确性时,教师应该耐心听完学生的见解,与学生一起讨论、探讨,并共同进行相关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而不是给学生当头一棒,打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比如,教师在讲电磁学这一内容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校园夜景的图片和一组用传感器显示直流、交流电压时间的图像,并叫几个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二者相应的特点;然后教师给定具体的定义,并向学生提问:被我们广泛运用到生活中的交流电是怎么产生的?同时向学生展示手摇发电机,让学生用心观察现象,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验证其是否为交流电。最后,教师质疑:把用传感器得到手摇发电机的电压时间图像放大后,发现图像上面是锯齿波,却不是正弦波,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创新。

四、探索、质疑、求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传统教学,教师往往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是继承地学习,不能自主探索,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探索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强化,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想象是思维的灵感所至,是发明创新前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勤思多问,大胆质疑,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例如通过奥斯特实验分析可知,既然利用电流可以获得磁场,有的学生就大胆提出设想:利用磁场是否可以获得电流呢?这种想象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和灵活性,构成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