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时间:2022-03-02 02:39:15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1

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岗位配置数量及工作人员主观积极性、责任心很重要。首先领导要清醒认识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实验室检测工作收费是目前单位收入之一,从科室设置来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是检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

1.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个人业务技能个人业务技能水平的高低与保证检验质量有至关重要作用,对卫生检验人员应给予一定的自和发展空间,使其按专业的特点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2],要鼓励大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人员业务技术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业及相关知识培训及实践操作考核,必要时针对检验专业的操作性强,经常性组织操作技能培训、比试,要形成一种业务技能比、超氛围,全面提高自身检验水平。

1.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配备要合理由于卫生检验的技术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低下,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实施工作计划,所以卫生检验人员在数量上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年增加的卫生检验任务与卫生检验人员的数量很不适应。卫生检验人员繁重的检验任务,直接影响着卫生检验的质量控制[3]。要结合国家对机构设置人员数量要求及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检验人员,避免人少事多而不求精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培养一名专业人员不容易,最好不要轻易对检验人员进行其他岗位调整,确保检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1.3人员素质要求检验工作是一个高度严谨的科学实践操作过程,实验过程中不得有丝毫虚假和含糊,检验人员要求必须有高度责任心和一定专业技术能力;要不断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具有敬业精神;严格操作规程,对一些责任心差,不能胜任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进行教育直至调离工作岗位。

1.4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健全和应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检验人员积极性。有效的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4,5],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使检验人员工作责任心及工作危机感加强。目前实行的绩效考核实际是按人分配的机制促进了只要出勤,干与不干一个样,会者多干,不会者少干或不干,不干没有错,多干出错反受罚的怪异现象[6],严重影响了检验工作的发展及检验质量。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各级领导应加强对卫生检验的重视和检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理顺检验科和各业务科室之间的关系,使检验人员能在一个公平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如在实际考核中充分考虑多劳多得、工作技术含量高、学历及资质等因素;同时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责任事故要进行一定的责任追究。这两个机制的建立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只是进行责任追究,可能会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有很大的打击,反而会对检验质量有不良的影响。

2充分认识对样品采集、送检、流转、贮存、保管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建立样品的唯一标识系统是样品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每个样品在检验过程中识别和记录的唯一的标记[7]。在整个样品采集、送检、流转、贮存和保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相关要求操作,确保样品不损坏、不丢失、不混淆和不变质,同时必须按要求详细登记相关信息,切实认真、细致做好这些工作在整个检测工作中至关重要。

3充分认识仪器设备在保证检验质量中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很多检测项目都依赖于仪器设备的检测分析,仪器设备技术性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8]。因此,实验室应对所有仪器设备建立固定台账;建立唯一性识别标识;对使用、维护及保养等情况要进行详细登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仪器设备进行计量溯源,在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确保仪器出具的结果处于可控及可信范围,同时在条件允许下尽量购置一些高精端仪器设备。

4充分认识标准品及实验环境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目前有证标准品的普及,大大促进了检验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检验质量。实际工作中最好采用有证标准品及内控样;检验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实验场所,合适的环境和符合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实验室[9],实验环境也对检验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要从科学、实用及安全多角度考虑改善实验环境,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环境要求必须满足,从而保证检验质量的科学、有效。

5充分认识参加能力维持对保证检验质量的作用

经常性的参加由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省、市疾控中心和由本中心等单位组织的检测能力验证和实验室比对工作,为保证实验室对外检测能力,实验工作人员独立检测能力,证实某种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在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时,为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提供满意的证据。

6充分认识检测工作及报告发放与检验质量的关系

检测工作及报告发放实际上是和人员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再次重点进行强调,目的是为了体现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及数量配置合理性的影响之大,检测工作全程都受到上述因素影响。结果报告是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实验室的形象和信誉。在报告发放前报告编制人员要认真细致对所有记录进行归类及核实及实事求是地按要求进行报告编制;检测者、审核者及报告签发人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认真细致进行系统性分析,确认签字,否则前面的种种努力也将是白浪费。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121-02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作为卫生检验工作的核心部分,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通过卫生理化检验可预防疾病,并监督执法卫生情况、理化检验突发公众卫生事件,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卫生理化检验的主体为患者,通过对可能引发其疾病的相关因子予以物理、化学检验,从而控制疾病[2]。近年来,随着环境质量的恶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各種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疾病防控成了卫生机构的重点、难点[3]。基于此,本文以本地区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行卫生理化检验前后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及公众满意度等,以供参考,现对研究结果做如下

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地区45例不同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起实行卫生理化检验。其中,有2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3.77±4.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指征,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1.2.1理化检验具体操作本操作应由专人负责完成,检测内容包括本地区水源、食物、疾病采集样本等可引发疾病的致病因子,并做好记录分析。行检测时应于本地区专门卫生理化检验场所进行,按照时间节点对45例患者的卫生理化检验开展前后的指标予以区分及记录。

1.2.2理化检验注意事项(1)控制好检验场所温湿度,在行检验前,应按照检测物质不同及时调整好检验场所温湿度,确保最大检验状态。(2)应严格按照检验步骤进行精准操作,确保检验质量及效果;并按照相关检验标准科学制备样本检验溶液,切忌随意调整比例,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同时,应密切监测溶液与样本间的物理、化学反应,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实行卫生理化检验前、后患者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检验误差率及公众满意度等。公众满意度经调查问卷评定,总分100分,随分数升高表明公众越满意卫生理化检验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描述形式: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x±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P<0.05表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由表1可知,相比参考组,实验组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更短,检验误差率更低,公众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比较有差异性。

3讨论

近年来,随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疾病发病率也持续升高,并对人们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强化疾病防控成了卫生机构关注的重点。卫生理化检验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可对疾病进行紧急预警,更利于疾病积极治疗[4]。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卫生理化检验的大力支持,我国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在肩负防控疾病、监督优化疾控中心工作、强化疾病防控力度等责任上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即通过对各种检验样本的采集,检测样本内有害物质(包括水质、食品等等)、各种疾病致病因子,从而利于疾病防控重点走向,并可强化公众疾病及健康知识普及,使疾病治疗方案更优化及有效[5]。需要注意的是,在行卫生理化检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室环境,针对不同检验样本调整不同的检验环境,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予以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从而为后续科学分析及预判疾病打下良好基础,方可有效控制疾病,确保公众健康。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职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 专业办学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82-03

医学检验专业作为南宁市卫生学校的重点专业,已被确立为南宁市卫生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为了做好医学检验专业建设,南宁市卫生学校医学技术教研室于2011年6~7月和2011年12月期间,分两次深入南宁市、崇左市、来宾市、贵港市的24家县级医院和南宁市、崇左市的32家乡镇卫生院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与专业教学改革建议调查,通过调查,加深了社会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了解,也收集了很多用人单位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南宁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建设、开展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调研基本思路、方法与内容

这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中职检验专业的人才的需求状况,包括需求数量、人才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南宁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供相应依据。在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调查对象包括医疗机构领导51人,检验科技术人员126人,内容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学检验人员配备状况、学历层次状况、医学检验服务现状、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及卫生医疗机构对中职检验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等。

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分析

(一)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检验现状与人才配备情况

接受调查的56家医疗机构中,除了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依托相应医院开展临床检验尚未独立开展医学检验服务外,其余52家医疗机构均设有检验科并开展医学检验服务,各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了现代化的医学检验设备,如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球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仪以及离心机、恒温水浴培养箱等,能开展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血液生化、病原学检查及免疫检验等各项医学检验检查项目,接受调查的32个乡镇卫生院和城镇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有3位及以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仅有3个,占所调查同级机构的9.4%,而有28个乡镇卫生院及城镇卫生服务中心表示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占接受调查同级医疗机构的87.5%。以上说明,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卫生院,虽然检验设备都较先进、完善,医院开展的医学检验服务项目较为齐全,但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缺乏状况较为严重,这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基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26位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中,其中69位在县级医院检验科工作,有57位是在县级以下医院(即乡镇卫生院或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工作,这些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从事工作年限、学历、执业资格、技术等级等)如表1。

表1说明,县级医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情况明显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中职卫校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工作年限不长,职称较低,相当一部分尚未具备医学检验专业执业资格。而乡镇卫生院的46位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中,有31位是近3年从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招聘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占69.6%。在接受调查的32家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中,均表示愿意招聘中专学历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但要求招聘到的医学检验人员,要通过全国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考取检验技师(士)的执业资格,能单独开展各项常规检验工作。因此,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中职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而中职卫校应该承担起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社会责任。

(三)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接受调查的所有县级医院,均表示希望招聘大专甚至大专以上的检验专业毕业生,而32所乡镇卫生院及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表示愿意招聘中职检验专业的毕业生,这说明,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毕业生,应以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医学检验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

(四)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分析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执行严格的执业资格制度,其中要求从事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并参加全国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取得检验技师(士)资格证书。因此,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通过医学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应是中职卫校检验专业办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所调查的24家县级医院中,近3年共招聘了46名大专及大专以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和3名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49名被招聘的毕业生中,有33名大专院校医学检验毕业生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通过相应考核录用,另外的16名大中专检验专业毕业生是通过社会其他公开招聘渠道经相应考核而就业;所调查的32个乡镇卫生院和城镇卫生服务中心,有27家医疗机构近3年共招聘了42名大、中专检验专业毕业生,其中有38名中职检验专业毕业生,占了总录用人数的90.5%;38名被录用的中职检验专业毕业生,有26名是用人单位直接参加学校毕业生双选择会签约并考核录用,占其中的68.4%,有12名是用人单位通过报刊、网络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并通过考核后录用,占其中的31.6%。以上说明,乡镇卫生院等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是中职检验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中职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较为通畅,而且就业方式都很公开。各级医疗机构的招聘渠道,完全可以满足包括中职在内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也完全可以满足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要求。

三、广西医学检验专业办学现状

(一)广西医学检验专业点分布情况

通过近年的中职学校撤并等调整,广西目前办有医学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有南宁市卫校、玉林市卫校和桂林市卫校等17家,而其中仅有南宁市卫校、玉林市卫校、桂林市卫校、北海市卫校、广西桂东卫校等5所中职卫校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加上开设有医学检验的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桂林医学院、柳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广西目前共有10所医学院校开设有医学检验专业。

(二)广西医学检验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从广西各医学院校2011年招生信息统计,目前广西各类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约4500名,其中,中职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约1000名。在接受调查的56所医疗机构中,近3年招聘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县级医院录用的49名毕业生,只有3名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仅占6.1%,乡镇卫生院及城镇卫生服务中心所录用的42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有38名是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占了90.5%,以上数据说明,广西的中职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

(三)广西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目前正在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的5所卫校中,对该专业的教学,基本沿用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尚未开发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医学检验课程,在这一课程设置影响下,各学校均使用人卫版的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材,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师资上,大多教师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到临床检验岗位开展工作实践,因此缺乏相应的医学检验实践工作经验。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各学校都购进各种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仪等先进的现代化检验设备,大大改善了医学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条件,但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和教师医学检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限制,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见习或实训等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掌握,从而影响了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近3年从各校毕业的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32名毕业生调查中,仅有12名在毕业后通过了医学检验技士的执业资格考试而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通过率为37.5%,这样低的通过率,除与中职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素质较低有关外,更与中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有关。因此,要提高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中职医学检验人才,作为办学学校,需要转变医学检验专业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入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

四、对广西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的建议

调查显示,广西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乡镇卫生院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用人单位注重的是毕业生执业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中职卫校培养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应更加明确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为此,应纠正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大而全,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细化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将医学检验专业设定为医学检验-基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专门化。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教育生源素质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使之符合广西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二)对广西中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对近5年毕业的32名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所有受调查者都认为,学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落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内容过多过深,难于掌握,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建议学校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应必需、够用、实用,重视实践课程开发。众所周知,受国家教育战略调整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中职生源素质下降是中职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然而,目前广西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尚未作相应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要求广而深,脱离了中职生学习能力基础,不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深入开展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人员素质要求调查的基础上,简化教学课程,调整课程目标,开发基于医学检验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符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医院检验科和校内医学检验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医学检验专业人培养模式,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的“理-实”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社会方法能力培养,实现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在课程开发上,应尽快扭转目前一个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医院与学校合作、学校与学校合作、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充分统筹医学检验专业专、兼职教师的资源,更好地完成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

(三)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依托学校与医院合作,改变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医院检验科的校外实训基地,依靠学校医学检验专职师资和医院的医学检验兼职师资力量,尽可能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施“工-学”、“理-实”结合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现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将传统封闭式的教学变为“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改变以往的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为辅的传统评价方式,在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动学习。

(四)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师资与实训基地条件配置的建议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中职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训教学,为此,学校必须努力增强医学检验专业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水平,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要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应该与医院长期建立教学合作机制,聘请医院检验科的医学检验实践专家担任学校医学检验的兼职教师,充实医学检验专业教师队伍;安排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师到临床检验开展医学检验实践工作,为专职教师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使教师具备相应的医学检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专、兼职教师轮岗,共同提高医学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能胜任医学检验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医院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医院检验科的检验设备和工作环境;加强校内医学检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按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完善相应的教学实训设备。通过强内联外,扩展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技能实训需要。利用“理-实”结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加深学生对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毕业参加并通过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维导图;卫生检疫学;应用探讨

一、思维导图简介及其核心思想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记忆大师Tony Buzan的研究成果,是学习者将具体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已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学、工业设计、中医经典教学、医学计算机学等多领域教学实践过程。思维导图是人类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想象和联想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它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脑同时协作,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等思维过程中发挥灵感和创造力。

二、卫生检疫学的特点

(一)综合性

卫生检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微生物学、旅行医学、卫生法规等多个学科,同时是指导卫检工作者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开展卫生检疫、实施卫生措施的应用性学科。它培养的是研究型、管理型和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教师素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实习等均有着高要求、严标准。

(二)广泛性

卫生检疫学在原有卫生检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染病检疫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知识面广,要求对卫检关注的公共卫生风险实施筛查、识别、控制、监测和预防等全过程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性强,涉及预防医学领域的各类分析检测工作。

(三)应用性

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要求卫生检疫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持续发展更新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如寨卡病毒“爆发传播”、EBOV疫情传播及食品安全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的频繁发生要求卫检工作者具有突出的监督处理和检验检疫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教学资源的即时更新、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分析判断水平的稳步提高。

三、思维导图在卫生检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卫生检疫学教学常受困于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文字叙述多等问题,思维导图的形象化、整体化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示呈现卫生检疫学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应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如下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解构自己的、同学的和教师的思维导图,互通有无、互补不足、相互学习优点和特色,明显改善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的总体认识,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建立全书及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图

了解卫生检疫学全书所涉及的教学范围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掌握侧重点的第一步。首先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构建思维导图捕捉全书所设及的内容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卫生检疫学》(第2版)全书共十二章,前三章主要介绍卫生检疫的基础知识,后九章系统介绍人员、交通工具及货物卫生检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处理、旅行医学及卫生检疫法律制度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不同的形象思维和理解方式构建易于自我认知、自我识别、自我记忆的思维导图,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内容,不致于在思维中丢失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可以随时将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互动,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补充或更正卫生检疫相关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概念以及《卫生检疫学》与《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空气理化检验》、《卫生化学》、《医学检验》等专业课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通过激发思维过程和创造力,构建思维导图(图1)实现了对卫生检疫学这本教材的整体认识、形成了想象和联想的意识范围,可随时在整体与细节间进行思维跨跃。从总体上讲,卫生检疫学以公共卫生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核心,研究两个重点:疫和检。疫已从单指传染病方面的疫,扩展到指任何能够跨境传播,引起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风险的疫,包括人员交通工具货物检疫,媒介生物与特定环境检疫,突发公卫事件检疫,核辐射、生化因子检疫、职业中毒与食物中毒检疫等。传统的检是指在边境国境口岸,针对单一个体采取的检查隔离卫生处理等强制措施,现代的检指所有预防控制公共卫生风险发生传播扩散的卫生措施,主要包括卫生监督和卫生处理等。此外,卫生检疫工作是国家行为,具有强制性,学习国内国际卫检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从事卫检工作所必需的。

(二)制作学生自我专属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不仅是教学形式,也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与其他教学一样,卫生检疫学的教学不是简单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编者的思想,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组织、综合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的思维导图应能够全面完整地包括自己的想法、想象、关联以及从同学、老师那里得到的更具创造性、更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回顾的思想。卫生检疫学绪论谈到了世界卫检及我国卫检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国际卫生检疫法律法规,文字表述较多,按常规逻辑逐条整理可罗列出两张A4纸,讲述和理解均较为乏味。学生则以船运业的发生为起点,以其发展为主线建构思维导图,以故事的口吻进行讲述理解,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不依赖于过多记忆,仅以理解想象即可掌握教学内容的效果。每位同学在讲述过程中都可发生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前提下,虚构14-16世纪航海、海运业所经历的起伏波折,疫病随海运游走对各地造成的影响,夯实卫生检疫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贡献和作用以及制定卫检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图2)。另外,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属于自已的思维导图并将不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了解并分析自己知识领域里的强弱项,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是需要进一步弥补的。

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加快了贸易往来,船运业由此快速发展,然而鼠疫随船运业的发展也开始大范围流行,各国纷纷设立检疫站对船舶和人员检验隔离40天(Quarantum),并约定俗成地形成了查验卫生证书的制度及《卫生公约》。

(三)学生小组讨论,取长补短

每位学生在思维脑海中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反应各不相同。在卫生检疫学传染病概述这章教学中有些同学感觉对于传染病的逐个介绍过于散乱,知识点过多,另一些同学则可根据逻辑思维建立自己的理解。在同学们均使用思维导图建构本章的知识结构时,有的思维导图纯属文字性表述,有的思维导图则以图片配合少量文字的方式呈递,选择的图片与各节教学的传染病直接关联,文字叙述则以传播方式为主介绍各传染病并以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预防和控制等几方面来介绍各个传染病,既有逻辑性又有形象性。当将两类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后,同学们均表示后者更易于理解记忆,更能引发学习兴趣。在此之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制作思维导图,分组时每组按逻辑思维、演讲表达能力、才艺等因素自由组队,结果制作出的导图均有非常大的提高,兼具形象、生动及逻辑性、故事性等特点;表明各小组成员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理解及重新编辑整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了创造性,学习了其他成员的长处,补充了自己的不足。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NO. 505128)。

参考文献: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6

卫生检验学是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需要,检验、测试和监测食品、饮用水、环境、人体和相关物品中致病因索和相关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建立在现化分析、微生物检验和毒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交叉与应用的学科,它集各种现代测试、检查仪器设备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融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各类健康相关产品和生物材料等诸多对象。卫生检验学是预防控制疾病、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环节。卫生检验学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卫生法规和标准的建立、贯彻提供重要依据,为社会需求提供检测服务,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提供支撑。

近10年来,随着我省各级政府对卫生检验及相关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注重,公共卫生领域监管力度加大,我省卫生检验学科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仪器设备和办公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专业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业务技术培训力度明显加大,卫生检验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各级疾控机构的检验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但卫生检验工作涉及现代各种科学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和可靠而稳定的经费来源及支持力度,要真正确保本学科持续发展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健康服务,还任重道远。

本文从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质量控制四个方面报告如下。

1 卫生理化检验

1.1概述

卫生理化检验是运用物理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技术手段,针对食品、水以及生物与环境材料等对象,对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因素所进行的分析与测试。

1.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非典”之后,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了卫生检验能力建设,开展了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规范了检验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卫生检验网络,充实了卫生检验人员,通过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了卫生检验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更新和购置了仪器设备,使得卫生检验工作条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明显缩短,标准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2003年,国家颁发了新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2006年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新标准及检验方法的出台,为食品和饮水安全提供了检验技术支撑。

1.2.1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理化检验

1953年,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设立卫生组(科),随后其它市县亦成立卫生科(股),开展理化检测。省内高校陆续开设预防医学、分析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为我省培养了卫生检验人才。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退出微量和痕量分析舞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在地市级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色谱光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法、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在省级机构得到了应用。ELISA等方法被用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筛查。2003年,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全省各地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年开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前身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参加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工作,并开展治理“矮桌”污染,建设“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自2010年来,按照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的职责要求,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省九地市及相关监测县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的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对18大类食品样品中的有害元素、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和禁用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近百个,基本覆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系统。全省历年监测任务的完成率和数据准确率均位居全国前列。针对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开展了养殖鱼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代谢物和氯霉素类药物等专题研究,加强了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了业务能力。201C年来,完成淡水鱼孔雀石绿、肉制品瘦肉精等食品安全监督检测,对奶粉三聚氰胺、食品中塑化剂、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长乐市食用鲎食物中毒事故、福州北冬虫草食物中毒开展应急检测。完成氰化物、毒鼠强、氟乙酰胺和溴敌隆等二十几起鼠药中毒事故的应急检测。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国首批保健食品评价机构,开展保健食品中芦荟甙、角鲨烯和皂甙等31种功效成分的检测,开展了原花青素、虫草素、腺苷和洛伐他汀等功效成分的方法研究。开展30余项食物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承担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并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组织的重点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省疾控中心作为全省疾控系统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核心,发挥着业务指导作用,是全省唯一具有保健食品、涉水产品检测评价资质的机构,在食品安全、保健食品营养与功能、环境健康监测和检测等的某些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专业人员围绕氯丙醇、丙烯酰胺、有机锡、多氯联苯、真菌毒素、贝类毒素、氯丙酯、氯霉素、重金属、洛伐他汀等污染物、非食用物质和保健食品功效因子进行科研立项,针对检测技术等开展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级和厅级课题15项,合作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20余项。20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0篇。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污染的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食品中氯丙醇污染的检测、评估和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福建医学科技奖,《二嗯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福建省食物营养成分表》等7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食品中瘦肉精检测技术等约20个项目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励。修订了食品中三氯杀螨醇、维生素B1、N-亚硝胺、氯丙醇、黄曲霉毒素和1,3一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约20项,制订了鱼露、蜂蜜等卫生标准或卫生规范7项。合作出版《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等著作10部。全省疾控系统每年举办各类理化检测技术培训班、研讨会8~10次,以加强检验监测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1.2.2水质与环境理化检验

水质理化检验是了解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已长期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突发饮用水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监测等工作。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安定的民生大事。近10年来,随着理化检验技术和分析仪器的进步,以及对水中化学致病因子危害认识的不断深入,WHO和世界各国修订了水质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按照此标准,饮用水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这对全省疾控机构的水质检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自2004年开始,开展农村饮用水监测,以掌握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表明我省农村水质安全问题突出,水质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水厂的消毒设施或措施不完善,导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较低。在水质监测的能力方面,省级和部分设区市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较强,检测项目达到九十几项,省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在全国居前列,在2012年卫生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首届全国卫生监督技能大赛的水质检测能力比赛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综合成绩排第五名;在CNAS多次能力验证如水中铅、镉和水中无机盐(四项)等项目检测中,测定结果接均值,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之列;在2010年紫金矿业水污染物事故的应急检测中,水质检测项目(20余项)与国家疾控中心结果完全一致,为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然而。县级疾控中心的检测能力较弱。在42项水质常规检验项目中,平均每个县仅能开展27项(占64.6%)。在仪器配备方面,按全国爱卫办要求调查的27类仪器设备统计,平均每个县仅购置12类,购置率为43.3%。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万分之一天平、恒温干燥箱和酸度计平均每个县仅有一台以上。但其它仪器则不足一台。在被调查的38个县中,只有2个县配置火焰原子吸收仪等较为先进的仪器,县级均未配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和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部分县级机构质控工作待加强,全省38个监测点所在疾控机构中,通过计量认证的仅占81.6%(31/38),未开展计量认证的占18.4%;在砷、氟化物和氯化物盲样考核中,指标全部合格的机构占80.7%。

2010年起,全省全面开展城市饮用水监测工作,疾控机构根据水质卫生监测方案,对市县城区市政水厂与自建水厂的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和城市学校自备供水进行监测。省级机构还开展涉水产品卫生学检验与评价工作。

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省级疾控机构开展居民血、尿、头发和胃液等人体生物样品中有害物的监测和暴露评估,完成了《福建人群体内有害物质蓄积水平的动态》、《五氯酚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影响》、《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微量元素与胃癌病因关系》、《福建省正常人群血清、头发微量元素正常值》、《福州市正常人群血中铅、镉含量监测》、《福州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监测》和《连城铅锌矿镉污染与人群影响研究》等省部级课题研究。

1.2.3公共场所和室内环境理化监测

公共场所卫生涉及环境卫生学的许多领域,包括大气、饮用水、室内空气以及噪声、采暖、采光、照明、公共用品污染等卫生问题。通过监测,可制订与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评估有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确定相关措施的有效性,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疾病、保障公众健康的目的。公共场所监测包括作业场所、实验动物环境及洁净区等场所的46项指标。省级疾控机构每年监测10家省级单位的公共场所卫生,项目有甲醛和微生物等8项。还开展医院手术部、保健品厂、饮料厂清洁车间的洁净度监测工作,监测21个理化项目。设区市和县级疾控机构也开展公共场所的卫生检验、卫生学评价。近10年来,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居室装修热的兴起,装饰材料、烹调和吸烟成为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尤其建筑结构密闭性能的改善,空调的普遍使用,使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因此,省疾控机构和部分疾控中心开展了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

1.3卫生理化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食品安全问题凸显,滥用非食用物质、食品掺杂掺假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风险监测和突发事故应急检验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全省卫生理化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与先进省份尚有一定差距,一些关键检测仪器仍然不足,前处理自动化水平不高,非食用物质排查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快速检测能力不足,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随着仪器精密度和检出能力的提高,消费者对生物与环境介质中健康安全指标严控的渴求,国与国之间贸易保护的增加,导致食品中很多指标的检测限由mg/kg降低到ug/kg乃至ng/kg的浓度水平,这导致检测过程复杂。除了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和真菌毒素等传统食品化学污染物问题外,当前我国禁用化学物质滥用情况尤为突出,这给我省食品理化检验带来较大压力。

水质检验方面,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普遍偏少,分析自动化水平不高,检验项目离国家的规划尚有差距,尤其是一些县级实验室。水质污染事故应急检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水质安全和检验技术方面的科研项目开展较少,在水质检测标准研制上的投入不大。随着涉水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新的卫生学问题不断出现。个人生活用品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这些新的挑战都要求疾控机构开发多残留、超痕量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平台,进一步做好科研技术储备。

目前公共场所监测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不完善,法规、标准和检验方法之间不够配套,甚至时有错误。某些卫生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全省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技术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经费投入少,监测设备偏少,购置、更新和维修困难。这些因素影响监测质量和速度,在基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1.4卫生理化检验趋势与展望

食品卫生检验学科将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监控技术人手,配合国家和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规划的要求,瞄准和跟踪国内外先进检测监测技术手段,大力加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功效成分的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提高检测方法的通量、精确度和灵敏度等,继续加强快速筛查方法的研究应用,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体系。

2012年7月1日起,我国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5749-2006全面实施,该标准大幅度增加了检测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新增71项指标,而且一些对健康危害较大的铅、镉、砷、四氯化碳、硝酸盐氮等指标限值更加严格。检验方法国家标准GB/T5750-2006的要求也更高,对仪器投人、自动化和试验消耗品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对饮用水保障工作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设施和检测设备的改善,人员技能和队伍素质的提高,饮用水检测工作将明显得到提升,检测质量再上新台阶,为饮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今后主要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的重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做到监测仪器数量合理、人员操作熟练、维护管理科学。要增加监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能力与素质。配合实施《国家健康行动计划》,开展对居民生活区以及公共场所PM2.5的监测。加快研制现场实时监测仪器,建立规范、快速的监测方法,完善和提高现场实时检测技术,适应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求。开展空气有机污染物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开展室内环境和公共场所污染来源、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建立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

2 卫生微生物检验

2.1概述

卫生微生物检验通过对食品、水、环境、物品及人体等载体中有益和有害微生物进行规范的检验和监测,微生物检验既集成了各种现代分析技术,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从而形成从外部到内部、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指标到综合评价的完整的检验方法技术体系。

2.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分别南原省卫生研究所、劳动卫生研究所承担,环境卫生微生物后由省环境卫生监测站承担,1983年,这两项检验工作合并到原省卫生防疫站。各地市防疫站也组建相关科室承担该工作。1976年.1984年间,检验人员在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和信息相对闭塞的条件下,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眢情况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霉菌和真菌毒素检验研究较为深入。1984年,我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公布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学科得到重视,人员和设备等投入明显增加,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检测的自动化、仪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工作呈现出全面、快速、定量的发展趋势。

1984年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如完成1985年永安冷饮沙门氏菌中毒、1994年某大宾馆群体细菌中毒和1996年某中专学校数百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等数次食物中毒的应急检验。2000年前后,各地检验机构在人员、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特别自2000年省疾控中心加入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以来,我省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全国同行认可;现代检测设备也有所配备,如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细菌生化快速筛选仪。各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省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通过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开始,多次举办了影响力大的全国性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包括乳品抗生素残留、维生素、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肠道致病菌、饮用天然矿泉水和香港海鸥菌等的检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方面贡献较大,制订了GB4789.4—2010、GB/T4789.7-2008、GB/T4789.29-2008和GB/T4789.30-2010等标准,研制了蜂蜜中嗜渗酵母菌的检测方法。这说明我省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能力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自2009年后,随着《食品安全法》对卫生部门职能的调整,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有所减少,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的需求逐年上升。全省举办了生活饮用水、化妆品、饮用天然矿泉水、公共场所、空气洁净度等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班,对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和《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了宣贯,基层机构环境微生物检验能力得到了规范。在满足环境微生物检验需求外,在沙溪口蓝藻污染事件、天然矿泉水微生物检验方法等饮用水污染事件中。我省也体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所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率较高。省级单位在全国能力验证考核中获得满意结果。开展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监测工作,2010年省级机构获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清洗、监测评价资质,可开展集中空调清洗效果的卫生监测。

2.3微生物检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全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水未经消毒出现的微生物问题,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仅为50%,县级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质控水平亟待加强。虽然卫生微生物检验是基层卫生检验机构普遍开展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偏少,仪器设备配置不足,自动化程度低且更新维修难度大,与国家规划配置要求差距不小。检验人员较少、部分为兼职且业务素质不够高;基层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不够多,奖励机制不灵活、待遇较低,工作量较大,重复性工作多,开展更高层次研究的机会小,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造成基层单位检验能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对不断发生的突发事故应急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机构疲于应付,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病因查明率低。

2.4卫生微生物检验发展趋势与展望

卫生微生物检验是保障食品、水等健康相关产品安全和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卫生微生物检验的作用,运用和开发各类检测新技术,满足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行业发展的需求。卫生微生物检验正朝着简便快速、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通量、自动化、标准化和无损检测的方向发展,以指示菌代表致病菌及其毒素存在的方法已被直接检出致病菌或其毒素的方法所代替。发展绿色检验技术,研制新型检验仪器和方法已成潮流。食品微生物学重点运用基因分型技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新型检验技术,提高致病菌DNA溯源能力,应用免疫学方法拓展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配合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跟踪国际国内检验技术的发展潮流。推广应用核酸技术,发展实时在线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病原菌的精确定量和溯源技术,为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和食物中毒的诊断服务。食源性疾病监控研究的重点是建立起多部门、多层次和从食品生产到销售多环节的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在研究食品中危害因素与暴露水平的基础上上,找出食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阈值。

3 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

3.1概述

卫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保健食品功能学是研究保健食品中活性(功能)组分与机体相互作用,并阐明其作用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3.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省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国内先进省份一样,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一、二阶段全部以及第三阶段部分项目的评价工作。我省食品毒理学学科发展偏向应用性,目前,全省仅省疾控中心从事食品毒理学检验,检验工作朝着更加严谨、规范的方向迈进。省疾控中心多次参加实验窒能力验证.均获得优秀的成绩。与应用毒理学所取得成绩相比,我省在食品毒理学科研、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方面,略有不足。

健康相关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包括化妆品、消杀产品及涉水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我省消杀产品的毒理学检验与评价发展多年来一直稳步发展,常开展的项目有急性经口毒性、经皮毒性、皮肤刺激、眼刺激、阴道粘膜刺激和皮肤变态等试验。化妆品和涉水产品卫生毒理学检测项目开展较为齐全,但社会委托样品较少。

我省依山靠海,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毒理学检测有其特殊性,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毒素中毒在食物中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海洋生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尤为常见,毒素种类和中毒事故数量呈增加趋势。常见生物毒素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雪卡毒素和毒蕈毒素等,中毒食物品种有河豚鱼、织纹螺、贻贝和毒蘑菇等。目前全省开展海洋生物毒素毒理检测的机构仅少数几家,但在检测的规范化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我省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卫生部认定的全国首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能开展免疫力增强功能、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和抗氧化等2l项功能学的检验与评价。

我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卫生毒理学、保健食品功能学科研工作的重视,在全国保健食品功能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做出不少贡献。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测技术》子课题、国家药监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功能》、《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多项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方法改进等科研工作。注重关键毒理学技术的攻关,开展了肺癌胃癌分子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癌症早期筛查生物标识技术、致癌化学物的筛查方法和遗传毒性等方面的研究,申报了致癌物筛查评价技术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其中《p53、GADD45a基因表达水平在评价食品化学物致癌性中的应用》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二丁基锡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省卫生厅青年科研项目资助。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卫生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论文约10篇。

3.3卫生毒理学检验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毒理学工作无归口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和工作会议,缺乏沟通渠道和组织协调,培训交流少,业务技术提高慢。全省从事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的人员不足,学科发展不快。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卫生毒理学检验除少量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外,大部分工作都是社会第三方委托检测,属于市场调节行为,而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全部为委托检测服务,以一类公益性机构从事第三方检测存在一定困难。中毒事件应急检测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检测工作不够规范。部分实验动物和有证毒素标准品难以获得。应用毒理学技术发展缓慢,未能跟上世界范围内毒理学学科前沿的迅速发展,毒理学检验分支学科的科研工作受到制约。2010年开始,国家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机构资质审批机构与检测机构行政主管机构属于两个部门,导致协调沟通难度加大,对检测工作产生不少影响。

3.4卫生毒理学与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毒理学试验方法朝着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方向发展,研究更灵敏可靠的评价方法、指标以及筛选敏感动物、器官和组织已成主流。保健食品功能学试验方法将向指标客观、定量、更加注重人体试验方向发展。卫生毒理学发展趋势是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从传统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从环境基因组学到环境表观基因组学、从描述毒理学到预测毒理学。我省卫生毒理学科研究新方向包括开展病理常规指标量化、化学毒物联合毒作用研究,建立毒性病理学的标准检查程序和诊断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可比性,研究人源细胞、特定器官替代法的毒理学新方法。

保健食品功能学发展在立足于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群众保健需求、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功能的定位将更加注重调节机体功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针对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功能的设立更注重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功能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将更加科学、公认、可行。我省将重点开展药食同源植物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研究,推广应用GLP规范,研究新型吸入染毒装置,开展实验动物生理生化正常值范围的研究。开展人体试食试验规范化、动物试验条件控制、样品前处理的科学性及规范化、生物毒素毒力检测方法的国产化和规范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经验探索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开展对我省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估工作。引进基因芯片、基因测序、基因扩增、分子杂交、单细胞凝胶电泳、图谱图像分析、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

4 质量控制

4.1概述

卫生检验机构为卫生执法、疾病控制和健康相关产品服务,因此卫生检测的生命在于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随着社会各界法律意识的增强,检验机构间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检验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服务效率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近年来得到很大重视。通过对人员、环境、设备、物资、信息等技术资源加以管理和控制,使抽样、样品保存、前处理、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检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并持续改进,使检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2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全省卫生检验实验室共91家,61家获得实验窒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厦门、南平、泉州和三明等9家机构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原省卫生防疫站于1994年成立了质管办,负责计量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1996年获得省级计量认证,2005年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2010年通过部级计量认证,2012年获得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至2011年底,省疾控中心共参加CNAS的35次能力验证活动,涉及食品、化妆品、水及涉水产品等,参数80多项,满意率为96.3%。还参加国家药监局、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组织的质控考核。食品中黄曲霉毒素(4种)、氯丙醇、氯丙醇脂肪酸酯和氯霉素的国际比对考核,均获得“满意”的结果;省疾控中心多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监委和中国疾控中心食源性致病菌质控考核和能力验证,参加美国ERA水中菌落总数国际比对,结果为“满意”。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已被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摆上重要议程。为提高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省疾控中心多次举办疾控系统质量管理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水质和食品检测的比对工作,包括铅、铁、锰、氟、亚硝酸盐氮、二氧化硫、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项目。省疾控中心组织了全省食品检验机构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考核。2011年起作为微生物领域能力验证提供者单位,组织全省108家食品检验机构(疾控、质检、农检、药检等系统)参加了菌落总数实验窒间比对。厦门、龙岩、三明等部分地市疾控机构针对辖区内机构开展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实验室除了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每年均制定内部质控计划,在理化检验中采用加标回收率、平行试验、空白对照、实验室间比对复测、阳性样品重复测试等多种方式;在微生物检验中通过培养基质控、关键试剂验收、阴阳对照等多种方式确保检测结果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配合国家制定了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方案。

4.3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①开展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和内部质量控制等质控工作的经费缺乏来源。②检验人员质量意识还不够强,质量控制工作不够规范,未能充分考虑从采样到检验以及报告出具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针对胜不够强。③体系文件规定与实际检验操作协调性不够强,甚至脱节。④与质控工作相关的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畅通,物资保障不及时。⑤缺乏激励机制,检验部门和人员参加外部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隋绪。⑥质量控制活动覆盖的项目不够广,未覆盖到子领域,公共场所监测、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验证活动少。⑦对能力验证结果的分析总结不够,尤其是出现可疑或不满意结果时,对原因分析的深度不够。⑧年度质控计划落实不彻底,质量监督员和内审员在本部门检验质控中发挥的作用不够。

4.4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无论是较之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需求、政府对实验室监督管理的需求、还是对于新领域检测技术的需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引进智能化纠错程序。利用统计技术对检验过程进行连续监控,对输出质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过程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等。针对重要的、薄弱的检测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国内外的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选择性参加国际性比对活动。能力验证的产品将由单一的食品、水质扩大到卫生检验的各个领域,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和集中空调清洗相关卫生指标或者标志物。注重实验室日常规范化的管理和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把外部质控所用的技术措施应用于日常检测,减少质控给检验带来的风险。努力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全省性实验室能力验证与比对活动,鼓励参加国际性质控比对活动和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推动县级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规范检验检测工作,规范检验人员行为,提高检测质量,保证各项检验出证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I生。促进质量控制考核工作标准化、常规化,以平常的心态同等对待质控考核和日常检测工作,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应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学习质量控制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我省卫生检验实验室间比对样品制备的管理体系,满足质控考核需求。要注重采样、样品流转、前处理、样品检验、数据处理、数据审核、检验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5 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面临的挑战

5.1经费投入少、仪器设备不足

政府对卫生检验实验室的投入明显不如其它系统同类检测机构,公共卫生经费中用于卫生检验的比例也较低,缺少专项工作经费。检验收费标准滞后,有偿检测服务收入低,不少项目是赔本检验。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检验技术储备、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工作均有困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是开展卫生检验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疾控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仪器设备老化、不足和缺乏的现象,省级机构虽然接近国家基本的设备配置要求,但近一半市县级机构达不到国家要求,这已成为阻碍和制约全省卫生检验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气相色谱仪、蛋白质分析仪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等仪器使用时间长、老化现象严重。旋转蒸发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和超低温冰箱等常用前处理设备数量不足,使实验室难于应付日益繁重的常规检测和突发事件应急检测。省级疾控中心缺乏低本底α、β测量仪、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快速检测设备(Filta-Max xpres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使得水质全分析检测能力达不到106项的要求。用于非法添加物检验检测的高端仪器设备仍为空白。

5.2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检验人员数量不够、结构不尽合理、培训机会少,人员业务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检验市场需求和国家对检验工作的要求。人员在开展新项目和掌握新设备方面面临困难。人员年龄比例不够合理,有的机构高龄职工比例较高,而有的机构则青年人员比例偏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领军人物少;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论文水平和质量待加强。对检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不够。

5.3对卫生检验学科认识不够

现代卫生检验对仪器设备、物资和人员投入要求越来越高。卫生检验工作如未科学合理安排和管理,将可能是投入多、产出少,这影响到决策层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再投入。实验室建设上,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和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不到位,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资源共享利用难。部分设备利用率偏低,甚至长期闲置,产出低下,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设备维修更新经费不足,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后,缺乏后期维修经费来源。在检测能力建设上缺乏统一规划,未充分考虑地区和需求的差异,应建设区域性实验室,分工发展各自优势的检测领域和项目。

5.4学科发展不平衡,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

检验人员多满足于简单按照国家检验规范或标准进行检验,方法验证等研究工作开展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不够。食品卫生检验研究较多,而公共场所监测、饮用水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少。卫生检验人员科研创新精神与大学、研究所等机构相比有较大差距,科研立项少,论文深度不够,卫生检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综上所述,就我省卫生检验总体能力而言,不论是仪器设备、质量控制水平、检验项目,还是专业技术队伍,都难以满足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6 福建省卫生检验学科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服务于疾控工作的大局,全力满足社会需求。深化改革,实现疾控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利用,建立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卫生检测机构和工作机制,为全省人民的健康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发展思路要正确定位、机制要创新,卫生检验部门本质上还是检验服务机构,在业务开展、服务、管理等方面应考虑社会第三方中介组织的特点,实现检测的公正、准确、及时、科学、高效。多探索多研究,逐步形成适合卫生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制度和工作模式。

6.1增加投入、改善仪器设备和设施条件

当今检测水平和效率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可靠的仪器设备,各级疾控机构卫检经费都存在较大缺口,仪器设备更新、维修费用不足,基层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下滑严重。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增加投入,提高检验人员待遇,改善仪器装备和设施条件。

6.2加强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卫生检验工作的技术性较强,人才是卫生检验学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检验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具有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高尚的检验队伍是保证学科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提早做好检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培养,鼓励在岗学习,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和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要立足于已有人才队伍,同时有重点地培养领军人物,鼓励课题研究和科研协作。争取优惠政策和提高优厚待遇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从事卫检工作。

6.3研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评估亟需检验技术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饮用水关键指标检测方法研究,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做好技术储备,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饮用水监测和突发中毒事故应急检验服务。针对我省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自主检测技术的开发,如贝类毒素、蘑菇毒素、剧毒鼠药和易被误用的剧毒中药材和野生植物的检测技术。开发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的便携式仪器或技术,满足卫生监管监测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6.4开展标准制(修)订,为卫生执法服务

积极参加国家、行业和地方食品安全、饮用水等标准的制(修)订,使已有成熟、较为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牵头制(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卫生规范。鼓励参加其他机构的标准制订活动,通过方法验证、比对等形式,来做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储备工作,走出加快检验能力建设的新路。

6.5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机构间的合作协作

加强与其他行业、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先进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实验室资源向社会开放。扩大国际间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选派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培训。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7

食品卫生检验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食品科学专业课程模块中[1]的核心课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频发[2,3]。鉴于此,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对食品科学、食品安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极为重要。而且在这一部分的实验教学内容中,食品科学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课程实验及理论教学中,有益于学生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作为食品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特点是实验内容占较大比例[4]。该课程的实验技能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且需要专门的实验室设备和严格的实验方法,部分实验内容要求按照GB方法进行,内容要求严格,方法统一。实验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卫生检验基础知识、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类污染因素的判定与消除,以及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等方面[5]。做好食品卫生检验课程实验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教授相关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相关实验理论与技能,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如何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该研究对该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为此,研究对食品卫生检验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注重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目前,新的实验技术及设备发展较快且不断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学各类实验中,简化了实验步骤,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提高了检测效率。但一些基础性分析与检验操作技术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常见食品污染的检测与鉴定、大肠杆菌菌群数目测定等。这类技术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这些基础性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为以后探索性、案例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实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对于食品卫生检验这一课程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大型探索性、案例型实验等方面上,这类实验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因此,在课程后半段,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未知结果、非验证性质的大型探索性食品卫生检验实验。对实验中遇到的非确定性的问题指导教师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此类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竞赛项目中来,学生在参加此类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生毕业后均从事食品科学相关科研工作,但开展这一工作能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科研素养与实践精神。相关课程论文可以是老师指定题目,或由老师根据选题划定范围,也可以是学生自拟题目,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大纲形式的摘要,经由老师批阅后再撰写。要求论文能够体现自己的想法,并有深刻的分析讨论。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该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试验能力。

3利用食品安全事件进行食品卫生检验案例教学

食品卫生检验是与日常饮食安全关系紧密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食品安全实例进行讲授,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要善于利用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典型性食品安全事件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并举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尝试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及检验措施。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要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7],尽最大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获得新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学生探索思维发展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食品卫生检验教学内容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在进行此类实验的过程中,所有的实验项目均遵循实验教材上的具体步骤,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操作,而不去思考具体的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之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将实验教学内容改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定内容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第二部分选做内容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由指导老师提供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主要进行未知结果的非验证性实验。例如在综合性实验内容上,将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总数等实验内容整合为基本卫生状况调查综合性实验,把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检测不同的样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或者调查身边的同学的不同生活饮食习惯进行试验材料的选择,用来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如冷饮、奶茶、方便面等学生经常接触的小食品。另外,采用专题实验讲座的形式将一些较前沿的论题和食品卫生检验检测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一些食品科学相关的尖端知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热情。

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基础的卫生检验技术和初步科研能力;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8],因此必须有较完备的考核体系,要摈弃仅靠笔试来确定学生实验成绩的做法。学生的成绩不能仅仅体现在实验过程中,更不能以实验结果的优劣来评定学生成绩。为此,该研究建立了新的食品卫生检验实验课程测验系统,测试内容主要为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目的是为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兼顾实验内容所体现的食品卫生检验的理论知识。考试形式为未知结果型实验,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食品卫生检验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设计实验具体步骤并实施,获得实验结果。根据其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素养等环节综合评分。#p#分页标题#e#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8

关键词 质量隐患;采样;检验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23-02

为消除食品包装中的质量隐患,国家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科学设定市场准入的“门槛”,从源头上规范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强化监管,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劣质产品生产行为,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保障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质量,促进食品包装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过程中,质检部门及相关机构、人员扮演实施主体的角色,享有受理、审核、检验、批准、监督等多项权利。针对检验这项权利,依靠的是国家标准及相关其他标准。可以说,标准时检验工作的根本,是反映产品真实质量情况的依据。那么,只有标准的内容科学公正,检验结果才能确实可信。

标准GB5009.78-2003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1)“该标准使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各种原纸,包括食品包装纸、糖果纸、冰棍纸等卫生纸标的分析。”;

2)“以无菌操作称取试样25g,剪碎,置无菌广口瓶中加无菌生理盐水225ml”。

对此,存在以下问题:

1)检验对象为直接接触食品的各种原纸,若将样品以“称样、剪碎”方法检验,则造成包装用纸里、外不分(里面是直接接触食品的部分,应该监控这部分的微生物指标;外面是接触台面、地面、操作人员手部等的部分,不应该将此作为检验微生物的样品),其不能反映直接接触食品部分的微生物情况。对食品各种包装纸的检验也要有明确的说明和标准的要求。标准GB5009.78-2003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基本的检验依据不能笼统的概括,这样的表述对检验人员造成误区,不知食品包装纸的“里”、“外”有何区别,不仅对食品包装用纸检验结果判定不准确,而且也会影响到食品的卫生,对消费者不负责,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2)以称样法采样,忽略了食品包装纸的厚度的影响,包装用纸的密度和厚度不等,从而相同质量(称取25g)里面积不同,就可能造成检出率有差别;

3)采样部位不明确,尤其是原板纸、食品包装箱等。因此样品的采取、保存及运输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样品的检验结果是判定该食品卫生以及食品包装纸卫生质量优劣的依据,样品的检验结果还关系到生产部门的经济利益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所以样品的采集和送检是很重要的,它是检验微生物工作的前提。如原板纸属于食品包装用纸的半成品,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成型加工,那么直接接触食品的部分不明确,从而无法确定采样部位。食品保包装箱一般来说不直接接触食品,另外,其顶部和底部无法区别,从而无法确定采样部位。所以对食品包装用纸(箱)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其卫生的严格要求,才能对食品包装用纸有明确的采样部位和检验方法。食品包装箱和食品包装纸不一样,食品包装箱一般不直接接触食品,而食品包装纸是直接用来包装食品的,一定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防范措施;

4)类似于纸板、食品包装箱等这类质地较硬的产品,由于无理想的无菌采样工具,造成取样困难、取样过程易污染(无菌采样的过程要求准确、迅速)。

综上所述,造成检验结果不能真实、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出食品的微生物质量特性。现建议如下:

1)该标准应更确切的规定适用范围,并详细说明产品采集与样品处理的方法;

2)建议以涂抹法代替称样法来采样(忽略涂抹过程中的渗水因素)。涂抹法,是以面积表示检出率,更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出视频直接接触部位的微生物情况。称样法,是以质量表示检出率,换言之,该法反映的是与食品直接接触部位和非直接接触部位共同的微生物情况,与GB5009.78—2003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中的适用范围相违背;

3)确定涂抹面积、涂抹部位以及涂抹次数,具体产品具体规定(如包装箱、纸板等的采样面积和糖果纸的采样面积应有所不同);

4)建议参考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及GB18706-2002液体食品保鲜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屋顶包)中的采样方法;

5)原板纸属于食品包装用纸的半成品,还有进行进一步的成型加工,建议取消微生物检测指标和食品企业的微生物包装纸的指标菌,指标菌在环境中大量存在,包括所有的食品和食品用的包装容器,但是指标菌并不是都有害,但如果指标菌存在食品和食品包装纸中就意味着不卫生、不达标,就有可能导致病菌污染生长繁殖。指标菌比致病菌易检测和发现。根据指标菌的检出情况,可判断产品车间生产设备、生产工具、车间环境以及人员体表被污染程度;

6)建议在设立微生物指标时,考虑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的制造工艺和适宜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7)包装材料污染,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由于塑料包装材料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也会造成食品污染。

微生物可在产品中存活,在水分、氧气、PH值、温度适宜时能大量繁殖。使我们的产品成分发生变化,同时产生代谢产物。在上述的变化发生后,食品包装用纸对食品就可能出现变质、有异味、保存期缩短等,如果消费者使用了受污染的产品,可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甚至死亡。所以,对食品各种包装纸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

1)严格执行各种卫生管理制度,服存管理,互相监督。工厂的卫生/CIP是最关键的。生产设备、工具的清洗、屋顶。墙面、地面、下水道的卫生管理,要落实到人,要有记录并定期检查;

2)生产过程中有良好的 卫生习惯和控制手段。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严格的卫生控制,强化每一个员工预防微生物的意识(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3)工作人员进入车间应按照要求更换工作服、工作鞋,进行洗手及手部消毒,防止由于工作人员因素造成微生物感染;

4)禁止一般作业区和清洁作业区的工作人员互相窜岗,造成交叉污染;

5)禁止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工作鞋离开车间,防止在其他自然环境等地方携带微生物而污染生产环境。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9

方法:对我单位疾控系统实验室间盲样进行对比性检测。

结果:依据上级CDC传达的反馈信息,本次考核,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结论:对比性检测结果证明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总体检测水平具有很明显的进步。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微生物 分析 检验质控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05-01

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疾病与控制工作和执行卫生行政执法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实验室内对卫生微生物进行检验是卫生防病工作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基本技术支持[1]。承担盲样的分离鉴定工作、积极开展实验室间能力验证和对比活动、定期进行实验室质控能够有效的促进各实验室处理各种样品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分析鉴定能力的提高[2]。文章根据我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质控考核结果对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血清。由我省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而且处于有效期内的0157∶H7诊断血清以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

1.1.2 培养基。此次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选用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细菌生化鉴定系统,采用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试剂厂生产培养基进行检验质控。培养基皆处于有效期内。

1.1.3 质控样品。此次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选用的质控样品冻干盲样菌种两份(编号为1号和2号),均由我省CDC下发。

1.2 检验质控方法。严格按照GB/T4789.1~4789.31-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国标进行。

2 实验室检验

2.1 增菌步骤。在无菌环境中向开启后的真空冻干菌种管添加1.0ml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菌种溶解;在分离培养和接种增菌过程中,选用两2支营养肉汤做增菌(复苏)培养;转中增菌液和分离平板时间为4.5至6.5小时,再次分离时间差是18.5至24.5小时。观察显示各增菌基具体生长情况如下表:

2.1.1 取生长情况浑浊的营养肉汤、8%NaC1肉汤各1环,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温度设为37℃,培养时间为24.5小时;将从生长情况浑浊的的营养肉汤液、TTB中取出的各1环分别接种于EMB、WS、SS平板上,温度设为37℃,培养时间24.5小时。分别观察每个平板上菌落的生长情况。

2.1.2 在乳糖发酵管、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EMB、WS、SS平板上分别接种一环样液,温度设为37℃,培养时间24.5小时。

2.2 分离培养。

2.2.1 增菌后分离培养。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呈浅黄色,涂片镜检后发现呈葡萄状,格兰阳性球菌;血琼脂平板上菌落有溶血环,呈钱金黄色。两者菌落皆来自1号样。

EMB平板上菌落具有金属光泽,颜色为深紫色,将菌落进行涂片镜检后发现无芽孢、格兰阴性杆菌;SS、WW平板上菌落大小中等,不透明,菌落颜色为粉红色。其中菌落皆来自2号样。

2.2.2 直接分离。1号样菌:血琼脂平板上无溶血环,菌落颜色为浅黄色;普通琼脂平板上菌落呈浅黄色,两者乳糖发酵不产气,产酸。2号样菌:EMB平板上菌落具有金属光泽,颜色呈深紫色;SS、WS平板上菌落不透明、大小中等、颜色呈粉红色、形状为圆形,三者乳糖发酵产气,产酸。

2.2.3 经肉汤增菌后1号和2号原样中,菌落生长特征与以上描述一致。

2.2.4 其他增菌液情况。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EMB、SS、WS平板中生长结果为澄清的增菌液中无细菌生长。

2.3 生化试验。

2.3.1 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试验材料为从分离培养生长为1号样菌落的平板上取出的呈浅金黄色、G+球菌可疑菌落,实验结果为阳性反应。取出适量可疑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实验结果如表2。

2.3.2 从分离培养生长为2号的菌落平板上取出至少6个G-杆菌可疑菌落。并将选出的可疑菌落接种于KI琼脂斜面,温度设为37℃,培养时间为24.5小时。根据可疑菌落生长情况,可以确定实验中可疑菌落在KI琼脂斜面上反应结果与大肠埃希菌反应特征相吻合,具体生长情况见表3。

根据实验结果和菌落基本特征,判断1号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判断2号菌为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我省CDC反馈信息证明质控结果正确无误。

3 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微生物检验质控的准确性对于整个地区卫生检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检验质控工作,最基本的偏差消除有效手段就是实验室间能力验证和相互比对[3],找出正确答案,同时又能够促进实验室检验质控水平的提升。本次试验室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准确,证明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能力合格。

参考文献

[1] 李丽颖,高芳群.卫生微生物检验质控结果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7):94-95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10

【关键词】药剂 中职 仿真教学 仿真软件

笔者根据药厂、医院药房实习工作及中职教学的经验,从专业理论课以及技能实训课对仿真教学促进中职校药剂专业教学建设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1对中职药剂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专业理论课。中职卫校药剂传统专业理论课一般设有《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基础》《药剂学》等。笔者根据几年的中职卫校药剂专业理论教学发现,纯粹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缺点:

(1)学生多为初中生,只学习了义务教育方面的数、理、化基础知识,且化学基础较差。

(2)药剂专业理论课中的生产设备与质检设备图为平面图,不能直观地反映出设备的立体形态,需要有丰富空间想象力才能理解图例,这就给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无形中增加了交流的难度。

(3)由于缺乏设备实物和教学模型,教师凭自己的理解授课,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听课,这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1.2技能实训课。中职卫校药剂专业技能实训课的设置应使学生掌握药品生产、质量检验及调剂的基础知识;基本制药设备的操作规程;常用药检的理化性质鉴定操作以及质量检验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各种药品生产及质检仪器的操作原理、维护技巧与调试方法等。

中职学校药剂传统专业理论课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临了以下问题:

(1)药品生产、分析仪器设备正在向着高科技性、高精密性、操作个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它的价格由几千元、几万元到现在的几十万、上百万元。对于普通中职学校,由于受到教学开支的限制,配置数量极少,甚至无法配置。而原有落后的实验仪器和死板的实验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仪器设备相对较少,仪器数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小组一起实验的模式,难以实现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目的。

(3)由于条件受到限制,教师对新仪器、高档昂贵仪器的接触和使用的机会比较少,从而缺乏实践经验。很难要求他们能够给学生传授较多的操作知识和方法、仔细分析新仪器新方法的优劣、深入论述试验参数的理论影响和实际作用。

2药剂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要改变中职卫校药剂专业教学现状,可以采用仿真教学方法,促进中职卫校药剂专业化建设,具体方案如下:

2.1优化教学模式。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合并,实现一体化教学,要实现该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1提高师资水平。能力本位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师资队伍既能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药剂专业教师除了熟悉多媒体授课方式,包括课件、视频、挂图等之外,还应具备运用仪器分析实验仿真专业软件、GMP仿真系统等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此外,药剂专业教师应经常外出培训,学习行业新发展及对人才的新要求。

2.1.2加强计算机软硬件建设。规划一体化教室,每间教室及每个实验室配备投影仪及计算机,配备药剂仿真实训机房,每台计算机安装PDF、CAD、仪器分析实验仿真专业软件及GMP仿真系统等专业软件。

2.1.3整合药剂专业课程。重新规划和编写药剂专业教学课程计划,以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引领教学,增加专业课程,删减文化基础课程,合并专业基础课程。

2.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在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技能实训条件是适应新形势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中职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

2.2.1药品生产实训。药品生产实训应参照GMP要求配有仿真固体制剂生产线与液体制剂生产线,建设固体制剂仿真车间、液体制剂仿真车间以及原料准备仿真车间,仿真车间应配备以下设备,如混合搅拌机、压片机、包衣机、胶囊填充剂、摇摆颗粒机、铝塑泡罩包装机、安瓿拉丝灌封机等。使学生在仿真生产线上进行实训操作,从而熟悉药品的生产过程以及GMP的要求。

2.2.2药品质验实训。药品质检实训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局颁药品标准》建设仿真药品中心检验室,包括原材料检验、中间体检验及成品检验等,应配备一般理化性质检验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旋光度测定仪、阿贝折射仪、溶出度测定仪、片剂四用仪、水分快速测定仪、注射剂微粒测定仪等等。使学生在仿真药品检验中,树立药品质量观念,掌握各种剂型药品的质量检验方法和原理。

2.2.3药品调剂实训。药品调剂实训应参照《药品管理法》与《处方管理办法》建设仿真模拟药房、仿真模拟药库,配备药品货架、药品调剂台、中药百子柜、戥称、算盘等设备。使学生通过实训练习,掌握处方的调配方法、药品的贮存要点、药品仓库的管理原则,学会开展药学咨询工作。

2.2.4仿真软件实训。引入仿真软件如仪器分析实验仿真专业软件、GMP仿真系统等,在药剂仿真实训机房内,学生一人一机通过实训软件反复练习实训内容,在不耗费材料和不耗损器材的前提上,熟练掌握了药品生产设备、药品检验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在这基础上,学生再进行实际仪器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3加强校企合作。中职卫校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从培养目标设定到教学的实施都充分融合用人单位要求和教育元素。学校在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请求用人单位包括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参与,企业要想得到实用型人才也必须主动关注和参与中职教育,向中职学校提出培养要求并进行教学指导与合作。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卫生检验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33-01

1 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1.1课程改革

对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大体有七个方面:职业价值、科学基础、交流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信息管理、批判研究。如果要让一个学生具备全部的作为一个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帮助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将医学各个专业都集中到一个公共平台上,并通过扩大课程学习时间,开展医学伦理、食品安全与技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的医学知识结构。

1.2优化专业课程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卫生检验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开设的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课程中,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门数和增加专业课学习时间。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到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卫生所、检验局等单位上班,学习阶段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要能迅速的适应工作,对检验设备的操作要熟练,在学习期间就要以培养基础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1.3构建多学科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构建以预防医学为主、医学检验为辅,革新专业技术兼顾的综合课程体系:

1.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食品与营养卫生学、社会医学等,

2.医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血液学、临床检验基础学等;

3.职业卫生评价:临床与职业医学检验、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监督学、职业医学与职业生生。

1.4教学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培养出优秀的检验人才,就要采用多样化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有探究式的思维,就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再发现过程,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空间,将讲授式的课堂变成启发式和研究式的课堂。实验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习者。

2 构建教学体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2.1改革实验课

调整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让实验课的时间达到理论课教学时数的两倍以上。改革教学内容,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应用性和设计性较强的综合实验。将卫生检验相关的工具书的查阅和使用方法教给学生,

2.2改革考试方式

实验课程的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

1.基本技能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际配制,仪器操作等能力,在实验小组内随机抽选考生,增强团队精神。

2.实验成绩:把实验的每个步骤做详细评分要求,借此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打造高水平的检验人才。

3.细节成绩:操作者仪表、台面布控、实验室卫生等项目都是考察内容,要培养学生对细节工作的重视和细心的工作态度。

2.3引入新技术

卫生检验工作中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实验内容要根据新的动态趋势和学生实际工作所需来设立,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课程设计不断优化。

2.4全面开放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体系。教学设施、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检验专业因为对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实验课的学时不够是没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开放性的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如细菌形态观察等实验,一次显微镜观察给人的印象不深,往往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检验医学实验室如果全面开放,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安排,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 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3.1参与课题实习

让学生参与到教室的课题研究中来,或者和疾控中心一起制定专题实习计划。选择一批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拔一些高水平的教师来带队,选出专门的负责医师,制定技能考核项目,让学生在日常实习中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在原科室学习。这样严格的实习,会让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对临床工作的认识,体会到检验工作对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严谨认真的态度。

3.2基地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疾控检验中心实习,由基地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的相关研究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做研究,并要独立撰写论文交上,这样的实习,针对性很强,能让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4.1加强课外学习

一些兴趣小组,讲座或者其他形式的课外学习,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去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通过多渠道了解专业新方向和热点。

4.2增强教师资格审查

对一些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指导的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保证由具备资质的老师来担任重要工作。教师在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要给出国内外研究热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带出的学生科研能力才会强,只有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实验过程、技能考核等每个环节做好把控,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并且学生的研究工作要独立地做,问题要自己解决,教师只是给予适度指导,这样不依赖老师才会有创新。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生活饮用水 质量 监测

为监测通化铁路辖区内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状况,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现对生活饮用水质量进行了调查监测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样品采集和检验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sup】[1]【/sup】中方法,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季度/次采集末梢水,分散式供水半年/次采集水源水。检测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sup】[1]【/sup】进行。

检测项目: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耗氧量、砷、六价铬、汞、硝酸盐氮、氨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余氯。

结 果

检测水样167件,合格率90.4%。集中式给供水56件,合格率92.9%;二次供水44件,合格率97.7%;分散式供水67件,合格率83.6%。见表1。

检测项目3841项,合格率98.5%;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锰、铜、锌、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砷、六价铬、汞、硝酸盐氮15项,2505次监测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浑浊度、耗氧量、铁、氨氮、细菌总数、总大肠菌余氯7项,1169次监测结果有59次超标,合格率94.9%。见表2。

表1 167件水样总项次合格情况

表2 167件水样单项合格情况

集中式供水采样56件,合格率92.9%,检测项目1288项,合格率92.9%;二次供水采样44件,合格率99.7%,检测项目1012项,合格率97.7%;分散式供水采样67件,合格率83.5%,检测项目1541项,合格率83.6%。见表3。

根据检测频率的要求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季度监测,分散式供水半年监测,但由于2010年辖区内遭遇了洪涝灾害,部分分散式供水增加了监测频次,全年采集水样167件,合格率90.4%,检测项目3841项,合格率90.4%。

讨 论

表1显示,各类指标合格率在90%以上,说明水质基本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表2显示,部分单项指标合格率偏低,说明辖区内生活饮用水监管力度有待加强。表3显示,不同供水方式水质的合格状况不同,二次供水水质良好,集中式供水水质不能乐观,分散式供水存在隐患应予以改进。生活饮用水质量受气候环境影响,一季度冰雪融化,三季度洪涝灾害,微生物污染物指标很容易超标,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

笔者就水质安全卫生问题建议:①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要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理顺多头管理体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有机构实施管理;要加大改水、水质监测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加强监测队伍和设施建设。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净化消毒。要加强净化、消毒设施和输水、供水能力的建设,强化消毒,是改善水质的根本措施;要提高对饮水消毒的认识,提高饮水消毒手段,保证消毒设施正常运行;严防各个环节污染。③改革管理机制,强化规范建设。建立完善水质检验室,配备专门人员,按规定进行出厂水样检验。建立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机制。④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水质监测。环保、卫生、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安全供水意识;充分运用现行的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水源的卫生防护,加强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加强水质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和饮水卫生宣传、培训工作。

根据通化铁路辖区内生活饮用水的理化指标结果来看,本区内大部分生活饮用水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但有些地方仍不能让人满意,某些指标超出了国家标准,存在水质污染状况,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应查明相关原因,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sup】[3]【/sup】,采取合理手段。同时应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测【sup】[4~5]【/sup】,定期跟踪检查,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保障区内人民饮用安全卫生的生活饮用水。

参考文献

1 GB/T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2 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S].

3 王同蕾.2008年北京市顺义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理化指标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4):908-909.

4 韩敬华.河南省睢县农村家庭自备井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2008,18(9):1863-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