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时间:2022-04-17 03:52:39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1

课堂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下面我结合对课堂的导入探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抛砖引玉,但愿能给各位提供一点参考。

(一)悬问设置法

小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浓厚的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会害怕?”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害怕被老虎吃掉。”我接着说:“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不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呢,你们说奇怪不奇怪?”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那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回答:“用箭射,用枪打,用石头砸……”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然后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神射手更厉害,只拉弓,连箭都不用,‘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认真地读书、思考。

(二)释题引申法

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的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想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授《月光曲》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抒情描摹法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想象;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88-1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创设轻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在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畅所欲言,使他们情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去开启智慧的闸门,竟展创新思维行为。如在《我坐上了飞船》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配乐朗读示范,带学生进入情境,接着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带“啊”的句子,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最后通过学生个人配乐朗读,想象自己乘坐飞船飞向太空,见到太空美丽多彩的景色,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随后我组织他们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笔者也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打开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朗读时又借助电脑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片段。学生反复练读,激发出丰富的想象,打开想象的大门。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延伸课文的文外之意。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看图说话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要求学生要观之有物,要察之有序,更要言之有理。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就必须要训练学生“会看图”,即不仅看到图上的内容,还要“看到”图外的内容;不仅看到静止的图,还要看到“动”起来的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然后想象图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变成语言表达出来。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观察《草原 星空》练习中,某教师不局限于教参书上现成的答案,抓住“草原与羊儿”、“星星与月亮”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很多孩子甚至说出了“草原上的羊儿回家了”、“草原上的羊儿在跟天上的白云捉迷藏”、“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对话”、“天上的月亮姐姐在给星星讲故事”等等这样极富想象力的话语来。教师通过这些训练,帮助学生感受到想象在看图说话中的作用,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五、课外阅读,丰富想象天地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既然如此,怎样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二、利用插图,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延伸文本,培养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硬欢,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

四、灵活运用,丰富想象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想象力得到了拓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开阔,才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寻求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达到创新的目的。

五、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作者运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在描述中必然会留下许多不确定性和空间,这就像是画境里的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阅读教学教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填补、充实这些空白给人留下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为这些空白填添亮丽的色彩。如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并达到了练习说话的效果。

有些课文中省略部分也给学生留下了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如:在教学《开天地》一课时,课文中写到: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还变成了世间的什么,引导学生仿照句式接着说下去。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

总之,无论哪种想象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据。想象的引发点必须是教材提供的材料,想象的思路必须符合上下文的线索,想象的范围必须是教材内容所容许的空间,想象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己生活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文内容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纪玲.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1(29).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4

刘家峡,原本只是远在大西北黄土高原怀抱中的一汪碧水,只因为中学课文的讲述,让这个原本寂静的地方闻名全国,虽然课本里讲得最多的还是这座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成就,但也能从字里行间领略到黄河上游的小城那独特的美。

提起永靖,中学时朗朗书声中的《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依然在耳边回荡。去一次刘家峡,一直是心底最朴实的愿望。好在永靖离兰州很近,“西出兰州80公里”,这个数字一直在心里记了十多年,等真正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心里轻快得像一个小学生。

刘家峡记忆和美丽

去刘家峡的路走得很悠然,汽车从兰州西固上山后,一路十分安静,路旁是黛色的山体,绵延但不险峻。已是4月了,星星点点的小花兀自在路边开放,清澈而透亮。我们停下车,特意采了些小花拿在手里,满车都溢满了春天的气息。

水库是一定要去看的,它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十分壮观。到达水库之后,车便一直绕着水库走,在库水的尽头,便是洮河与黄河主干流的交汇处,远远望去,有一道蓝色与金色的分界线,因为两股水流来源不同,洮河来自甘南青山中间,而主干流已在黄土高原行 走了一段,如果你回头,将视线抬起,你会看到同样的两道分界线:碧水与黄土山,黄土山与青天。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刘家峡才有。

黄河向西流也是这里的一个奇特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遇电站提闸排洪,黄河水像被囚的雄狮冲开闸门,汹涌咆哮,弥天水雾白茫茫直冲霄汉,惊心动魄,叹为观止。从大坝乘坐仿古游艇到库区游览,驶到洮河口,携有大量泥沙,浑浊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库,立即与清澈的黄河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股水流,但浊流很快被清波吞没。

我们在水库边的小树林休息了一会儿,静静地望着湖水,翠绿的水和湛蓝的天之间是红色的远山,绮丽的景色让人陶醉,伴着心中升腾的童年记忆,所有的烦恼都已悄悄让路了。

柄灵寺石窟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得多,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 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

这片石丛中隐藏着一座炳灵寺,是凿空一座山而建,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贵的是几个唐代和北魏时期的石窟。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炳灵寺石窟分上寺和下寺。下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窟龛216座,佛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炳灵上寺距下寺2.5公里,始建于隋代,唐朝以来,代有修建。这里群峰耸立,林木葱茏,是游人探幽览胜的绝佳之处。

炳灵寺石窟所处的小积石山,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飞霞流火般的丹霞地貌,形成了雄奇壮美的炳灵石林。千峰林立,万笏朝天,山山写意,峰峰象形。炳灵寺石窟被人们比做艺术雕塑馆,炳灵石林则是一座天然雕塑馆。黄河三峡被列入甘肃王牌风景名胜点,炳灵风光无疑是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5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阅读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发展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弄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试想,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中许多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对此,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对于后进生,不仅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还肯定他们发言,点滴优点及进步都会给予鼓励。这些做法使得许多学生逐渐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连原来总是不发言的同学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朗读了。

三、创造性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们都说狐狸是很狡猾的,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去创新,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个性化的阅读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有位老师教学《黄山奇石》,在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介绍黄山奇石的美。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五、评价的多元化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6

关键词:主动权、思维、积极性、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我们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开拓创新。

一、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有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去讨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想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质疑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能提出有广度、有深度的方法,择准时机,启之于愤悱之时,问之于矛盾之际,以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1、预习自学中挑疑。预习是自求了解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能够自学字词,读熟课文后,就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开始时,教师要“强制”,每个学生都要质疑,最初,可以从不易理解的,或根据语境不理解的词开始质疑。检查预习时,对质疑有意义的学生,加以表扬,以形成榜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会提高。

2、从课文题目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

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 阅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发问。文章的词句或是描写精彩或是寓意深刻。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是为文章内容,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服务的,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精的作用。如果抓住了关键的语句,内容就会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句引发联想和想象。如《称象》一课,我引导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曹冲称象的关键步骤,然后抓住“画线”提问“为什么曹冲把大象赶上船后,沿着水面画了一条线?为什么装石头要装到画线的位置?不装石头行不行?还有其他办法吗?”其实,后两个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可以使教学内容精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重点、难点易于突破。而且,往往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产升奇思妙想,使思维更加灵活。

二、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创新活动都使于发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增加他们的问题意识。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开发智力,提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做填鸭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时思索的内容有深度,重点突出。同时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会学习,主动学习,把握文章的细节、易于忽视的地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养成善于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传统的教学往往遵循统一的原则,学习内容是有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对于老师给出的教学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完成,结果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述。

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7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育不应只追求理性知识,还应进行美育教育,尤其是地理课更应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块天地。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理图表的感受,是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欣赏进行判断和再创造的最佳方式之一,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不但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且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那么,地理教学中有哪些方面可以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 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但地理教师除讲自然、讲美景外,更要注意语言美,教师上课时不仅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还要倾注感情,用充满魅力的语言才能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优美深情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讲山能让其感山之巍峨,说水能令其能感水之浩渺,叙馆庭院仿佛见之红墙璃瓦,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更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美感。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还可充满情感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有的像玉笋、翠屏、老人、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丰富,有的像瓜果、森林,有的像飞禽、走兽,还有的像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自觉地投入到课文特有的美景中去。

二 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极富深韵,它首先蕴涵了自然美。例如,在地理教材中能体会到我国华山的险峻之美,庐山的奇秀之美,黄山的雄壮之美,泰山的精巧之美,能感受到长江从唐古拉山走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气魄之美和青海湖的恬静、奇特之美。又如沙漠的海市蜃楼、峨眉山的金顶宝光、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原始丛林,雨打芭蕉,风起松涛,幽林鸟语等,这些自然美不仅展示着自然风光,如果教师准备充分,富有深情地讲解,还会让很少踏入社会的学生产生向往之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觉美中培养一种爱国情感。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发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细细品味教材中的自然美。

三 地理学科的图像美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在地理图像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表;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或多媒体的演示图。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地图和图表中的地物、图例、注记、图形、色彩等协调统一之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图形轮廓的曲线美,图例符号的简明美,地物比例与分布的均衡美,以及物体模型等。例如,高二地理选修《旅游景观的欣赏》这节有黄果树瀑布图、黄山云海图、青海湖鸟岛图、北方园林中的建筑图等。从这些图中分别可看出,黄果树瀑布好似万练倒悬,气势磅礴;北方皇家园林错落有致,色彩浓重,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这些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还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吸自然之灵气改造自然。这样的美教育人、美也改变人,美也感人,还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四 与音乐的结合美

音乐和地理仿佛不相关,但地理课配上音乐,风光片配上音乐等,美育则更为突出。如讲《文化景观与环境》中,以黄土高原为例,可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笔者曾经就这样在讲课中富有情感地唱给学生们听,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中也有音乐之美,学生们非常激动。这时,教师适时提出歌词为什么写成“西北风、东南风”,而不是“东北风、西南风”?为什么“照”的是“窑洞”而不是“竹楼”?这里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借此引导学生分析“西北风、东南风”是因黄土高原所处位置受季风影响,“窑洞”是因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干燥等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特有文化景观的原因,以及相互的关系等,这样的讲课方式效果极佳。又如,在讲中国河流《长江》一节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可运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同时声情并茂地朗诵“你从雪山走来……挽起高山、挽起大海……”,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情境中。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雪山大海指什么,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水系如何分布,水能丰富与否,为什么等。学生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上述问题,也获得了美感。像上述这样把音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收到了良好的美育教学效果。

地理课很适合进行美育教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身边的实例多想几个方法去有机渗透美育成分,就会把地理课上成人人爱听的,能够提高学生美学兴趣的地理课。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8

[关键词]:词语教学 反哺 写话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词语教学走上细读层面。张祖庆老师说过“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诚然,名师课堂上的词语教学的确是“慢慢走,欣赏吧”,语文的言语性得到完美的解释。欣赏着这些精彩的片断,不禁想到,这些片断不就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吗?用语言来反刍理解词语的过程不就是让学生跳出机械的记忆,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笔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词语的特点出发,努力找寻词语教学到写话教学的建构点。

一、走进儿童的语言学习

1.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语言学习有这样的规律,儿童学习语言进步很快,学到新词,急于用出来,因为新词跟儿童融入这个世界的欲望紧密相连。语言学到一定的程度,已有的词汇使主体跟外界的交流基本上不成问题,要写一段话,用已有的词汇组合大致也能凑合。这个时候,新词容易徘徊在主体心灵之外。知道了,但并没有依附于主体的心理结构,非主体所有,这只能说没有掌握。可见掌握词语,更侧重于让词语依附学生的心理结构,“言为心声”,言语的学习和心灵的丰富是同步的,如果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语本身的存在,除了在阅读教学中支充分掂量词语的广度、亮度、温度、厚度外,还要在写话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

2.语言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的课文都以单元主题呈现,除了课文,在语文园地里面通常会结合学习专题出现比如成语、格言、诗句等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受教一册学一册,教一课学一课的影响,教师教学时往往会缺乏各册语言点的前后联系。因此,学生没有形成语言的灵活运用链,孤立、静态地学习,就似小猴子掰玉米,学一点,扔一点,到语言表达时便“书到用时方恨少”。

3.词语本身的特性

好多词语除了用以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以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如“笑哈哈”让人仿佛见到不同笑姿,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舒畅欢快之声.

二、词语教学反哺写话的优化策略

(一)唤醒表象,还原形象

记得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业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低段的教学中,教师多用直观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的有效。反之这样的情境又给学生的习作创造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象”。

(二)转换形式,激活联想

咬文嚼字,用各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课堂里必做也舍得花时间做的事儿。但是,我们的教学往往也就止步于此,对于语言如何迁移运用往往是少之又少了。知识和语言在一个新的要求下进行转换,让学生在形式的变化中感到新异,兴趣、态度和情感等都会产生变化,激活了学生的心理能量,促进了言语能力持续高效的发展。

1.依词语的特点展开写话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上《秋天的图画》,学生读完文章谈感受质疑时,我反问道:“稻海是指什么?”学生马上高高举起了手。“是说稻子连成一片,像海一样。”“稻子很多。”可见学生词语理解到位,并能准确地表述其意。于是,顺势说起:“那很多很多的花就是( );很多很多的人就是( )。”学生一下了列举了花海、人海、等十多个词语,我都一一板书。课外作业就是把这些词语积累到作业本上,并从中选取两个词语用语言来描述词的意思。

2.依词义进行重组

在教学小学语文二上《小枣树和小柳树》时,学生一下了就被小枣树和小柳树形象对比吸引了。在细读体会了词语,认识了事物的不同生长特性。笔者运用“冬瓜”和“丝瓜”两种不同形象的事物进行重组写话。学生一下子就领会并迁移了课文的对比,写出事物的特点,有趣的小故事。

(三)重温旧课,创造想象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写话要求中明确指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一年级学完,学生的识字量增大,特别是会写的常用字掌握使学生更愿意写话,因为在书写中少了些许障碍,不用一入笔就是用拼音代替,提高了写话的速度。这些常用字在先前学过的教材中,出现的体式简单,能非常灵活的照搬运用。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重温旧课,再次体会词语的色彩、味道、情趣,运用也就不是难事。

1.仿小诗

一年级学过形式简单的课文如《四季》、《比尾巴》等课文,教师在当时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让学生尝试着编过小节。但是受写字的限制,学生的创作离不开家长。到了二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多了,会用的词也更多了,再回过头让学生重新进行仿写,调动了学生积累的词语。

2.仿段落

人教版第3册《黄山奇石》一课,作者运用比喻和想像的方法把黄山的奇石写的非常形象生动,句段也非常优美,是学生模仿的好材料。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习“仙桃石”这一段落时,我让小朋友反复读“仙桃石,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对照插图,让小朋友感受到仙桃石是形状特别像桃子然后,让小朋友围绕仙桃石形状像桃子的要点,来仿照说说黄山的其他奇石。

3.仿用词

例如在教学《称赞》一课时,文中小刺猬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句中“一个比一个好”是一个比较性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值得让孩子积累和模仿。于是,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来说说这样的词语:一朵比一朵美、一个比一个认真、一个比一个香……再让学生把这样的词语带到语境中来说一说:

春天来了,公园里的鲜花一朵比一朵美。

课堂上,小朋友一个比一个认真。

……

小朋友在学习词语的同时掌握了这个词语的用法,为写话打下了积累语言的基础。

学习语言如同小孩子蹒跚学步,先要学会站立,再扶着走,最后才放手让他独立行走。“语文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了语言,从说话中学会了说话,从聆听中学会了聆听,从阅读中学会了阅读,从习作中学会了习作。”只有理解、感知,没有教师的精当的讲解和适时的点拨,很多学生便不知如何自如地运用语言,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的确要多走更长的路。而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写话的重要基础。一句完整的话是说话、作文的基础,句子生动、具体,文章自然也就生动、具体,让人爱读爱看,获得愉悦地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吴忠豪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5月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9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当课堂比较枯燥时,小学生的注意力便不会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为了保证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建趣味性的课堂。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需要了解这些要求,对照自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教学过程中有用的方面并不断强化。教师观念的陈旧与否,决定着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决定着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教师在新的条件下,更新教学的观念,用新的思想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拉近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评价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时,主要根据自身的主观观点,小学生对教师的喜好程度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学生认为一位教师的课堂比较枯燥时,即使教师怎样活跃气氛,学生也没有任何响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教师有很大的依赖心理,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用父母般的温情去教育他们、关心他们,包容每一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经验。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中高年级的学生渴望成为大人,渴望教师尊重他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或者在私底下经常和学生进行交谈,听听学生的看法,当学生的思考方向有偏差后,对他们进行引导。小学生这个群体同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有区别的,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学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面带微笑,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拉近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从而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注重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鲸鱼的视频片段和图片。上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回答,教师在听完学生的答案后,不对学生的答案作任何评价,直接播放鲸鱼的视频,播放完视频后结合鲸鱼的图片将课文的教学内容引出。通过有效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文章中描写了许多黄山中的奇石形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将奇石的形状在白纸上画出来,利用图画让学生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很多学生并没有出过远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黄山不同形态石头的图片,并在播放图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奇石形成的原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拉近学生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趣味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寻找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的方面,在课下开展实践活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选自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在学习完本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排成话剧。在排话剧时,话剧剧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编写,也可以查找网络上的话剧剧本,对其进行修改。学生可以分别饰演小女孩、过路的行人、其他的孩子等角色。话剧可以以旋律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话剧的过程中,利用投影来表现小女孩的幻想,最后小女孩死的场景可以在舞台上挂很多小瓶子,小瓶子中装上小灯,当小女孩死后,舞台上的灯光全灭,只留下瓶子中的小灯亮着,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在进行话剧表演时,为了学生的安全,并提高舞台效果,可以做仿真的大火柴,在燃烧火柴时,结合投影设备营造效果。当话剧排练好后,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观看学生的话剧表演,让家长了解不曾了解到的一面。通过举办话剧,将课本中的内容搬上舞台,使学生从读者变成故事中的一员,从而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在课下举办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现实化、实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注重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断地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的乐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10

1.自主合作学习,深入探究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 自己去解决。在 《黄山奇松》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 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 《黄山奇松》 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 “黄山奇松”、 “黄山怪石”、 “黄山云海”、 “黄山温泉”、 “黄山日出”、 “黄山雪景”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有关于黄 山景观形成的科学小品,有飘逸精美的游记散文……这种 “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读品味课文,交流点拔提高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 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如学生在汇报“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把有关的课文内容读出来,接着通过观察网络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影片,引导学生说出迎客松“奇”在哪儿,这样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然后通过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很容易地读懂了这个问题。最后我还充分利用网络教材进行渲染:“由此,我想到不仅仅是黄山松,而是整个黄山,乃至黄 山人都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好客!”此时学生通过品读,把自己对迎客松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

3.虚拟生活空间,激发创造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在 《黄山奇松》 网络教材中设置了 “创造天地”这个栏 目,教学中先通过 “创造天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情绪:“通过 网络教材《黄山奇松》 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俊秀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 中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我们的家乡连云港也有很 多著名的景点,请你学习 《黄山奇松》 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 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历史、典故、传说、习俗等),再把它写下来,并在 网络上发表 ,让世界各地 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连云港。”再结合教师的启发: “学习《黄山奇 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关、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还要学会像 《黄山奇松》 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请你根据 ‘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这种通过信息技术虚拟的生活空间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能激发起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

4.搜集整理资料,综合积淀提高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 与整合在 《黄山奇松》 教学中,我把学生要研究的内容——“海安新风光”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 (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 (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整理。 (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学会 了将资料进行综合积累;学会了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架设展示平台,鼓励发表交流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11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提高效率;练习多样

【中图分类号】G38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112-02

今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着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农村教师也面临着一场课堂教学变革,“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落后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语文老师们,别为此而发愁,远程教育技术已大踏步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为我们填补了这个空白。远教教育资源的配置,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喜人的革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开阔的视野。远教资源的充分应用,让学生虽身处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但心灵却能在高处自由、快乐地翱翔!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我们广大农村教师研究的新课题。

一、利用远教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有效课堂学习活动的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远教资源就成了我们的好帮手。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地进行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远教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新颖、生动的感性材料,并以它全方位、整体化的独特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能让学生带上浓烈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中的学习。恰当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从而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理解等能力。由此可见,远教资源是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只要应用得当,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习。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能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分不开。所以,课堂情境的创设,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慧开发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呈现强烈的共鸣,演奏出和谐的乐章。这时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愉悦的审美满足,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贯穿于课堂,甚至会辐射到课外。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一旦觉醒,就会产生无穷的能量,使他们语言得以丰富,言语得以激发,能力得以提高。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这样一种条件。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中的课件、影像、动漫等资料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体现在声音、画面上,并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语言、文字、音乐、图象等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术意境中去,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领悟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丰富意义,才能与文本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课堂情境的创设,远教资源是我们的一位极佳的教学助手。恰当、灵巧地利用远教资源,就能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创设教学需要的情境,使阅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文字解说,而是至真至诚的情感与心灵的完美体验、享受和满足。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往的语文教学,是教师自己钻研教材,阅读教学资料,然后写好教案,最后进行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手上的教学材料有限,所以语文课堂难免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大大弥补了这一个缺陷。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填补了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空白,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为我们语文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如教《黄山奇石》一课,当学生赏读了《黄山奇石》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在指导朗读,品读探“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并能迁移运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于是,在音乐的渲染下,我紧扣课文内容,投出“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图片,激发学生想象:当你漫步在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小径,看到了一座座有趣的怪石,一定会产生无尽的遐想。此时,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赞美这些奇峰怪石呢?请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在舒缓抒情的音乐声中,课件展现出黄山奇妙的怪石,学生在文字、画面、乐曲交汇的海洋中入迷了、陶醉了,他们观图联想,仿佛已置身于黄山风景区,正在欣赏一座座奇趣怪石。片刻,一段段优美的语言出自于学生稚嫩的笔下,如有的写道:“仙桃石”像一个大桃子,馋得我都流出了口水,如果它是真的话,我一定把它给吃了。有的写道:“仙桃石”也非常有趣,大概是孙悟空偷仙桃时不小心掉到黄山上的大圆盘上。有的写道:“金鸡叫天都”就像一只金色的公鸡,站在山峰上对着天都峰不停啼叫:“天亮了,天亮了……” 有的写道: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仙桃,可我上前一咬,它却是一块石头。有的还写道:我好像看到一只雄难鸡,它全身镶满了金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美丽极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信息量大、质量高、资源全面和便利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它把发达地区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优质语文教育资源以及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迅速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高质量的教育。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了语文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12

乌拉山自然景观的精萃,集中在有“塞外小华山”之称的主峰――大桦背。

梅力更山脚下,有一座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喇嘛庙……

中国境内有成千上万条纵横的河流,其中脾性最暴躁的,莫过于携带着滚滚泥沙,以“善决”、“善徙”而闻名的黄河。在数千年的决口和改道迁移的过程中,这条浑浊的河流,创造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和复杂的故道体系。这些地方,尽管曾经是伤疤,但随着岁月流逝,它们或变身荒芜的盐碱地,或成为新的小型河道,孕育出水草丰美的湿地、烟波浩渺的湖泊,涵养着一片片辽阔的草原……

丰饶、肥沃的内蒙古乌拉特草原地区,因为紧邻河套平原而与黄河结缘。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到,无数小型河道纵横、分割、穿插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与草场之中,而湖泊星罗棋布,如同点缀在绿毯上的蓝宝石。

但是,乌拉特的壮美远不止于此,大自然对这里似乎钟爱有加,不仅让它水草丰沃,还用雄伟的山脉为它阻挡了远道而来的狂风、热浪、寒潮,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精雕细琢的地质奇观,穿越悠长的岁月而惊艳至今……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北中国大地上的锦绣文章

乌梁素海,是从蒙古语“乌力亚素”转音而来,原意为“生长红柳的地方”,这一地区历来就有“烧红柳,吃白面”的俗语,说明当地非常适合红柳生长。传说在很久以前,乌梁素海还是一片红柳丛生的洼地,后来多次被黄河淹没,树木逐渐消失,最终形成了海子。

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水经注》中明确记载:乌梁素海原为黄河故道。最早的黄河,沿着狼山(阴山山脉的一段)南侧的乌加河作为主流东流,后因地壳隆起,黄河受阻而急转南流,冲出一片较大的洼地,这就是乌梁素海的前身。随后,由于风沙东侵和狼山南侧的洪积扇不断扩展,致使河床抬高,乌加河被泥沙阻断,河水溢流到洼地,日积月累形成了乌梁素海,而黄河主流则被迫改由南侧东流。清朝末年,人们在河套平原先后建成了几条大灌渠,灌渠尾水汇入乌加河,最终流入乌梁素海,湖面日益扩张,据说水面最宽阔时总面积曾达到800平方公里。

1980年前后,乌梁素海面积稳定在300平方公里左右,海拔约1018米,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淡水湖”之一。但在最近十余年,乌梁素海受污染严重,水面剧减,有专家预言它将在未来20年内完全消失。所幸的是,这一状况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进而开展了积极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才让这片海子重新恢复了美丽。

在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滔滔黄河造就了这样的“塞外明珠”,使之成为地球同纬度上最大的湿地,这不能不说是自然界的奇迹。从高空俯视,乌梁素海就像是一瓣橘子,又像是一条顶着球的海豚,唯美的意象让人浮想联翩。

对于置身内陆的内蒙古地区而言,广袤浩瀚的乌梁素海仿佛就是真正的大海。有一位在湖边长大的作家,曾这样深情地写道:“每当船行湖上时,我最喜欢看深不可测的碧绿碧绿的水面,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还有贴着船帮游戏的鲤鱼。而黄昏降临,远处的乌拉山就会勾出一条暗黑色的曲线,如油画上见过的奔突海岸,当时我真觉得这就是大海了……”

走在湖边,烟水茫茫,霞光滟潋,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湖面静如一面镜子,让人们舍不得碰碎水面上白云和芦苇美丽的倒影。湖中密密麻麻地生长着翠绿的芦苇,在岸边勾起一道绿线,微风吹过,这道绿线就起伏、飘动……

这里是鸟的世界,鱼的天堂,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繁衍生息,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就有20多个,堪称“生命摇篮”。在浩瀚的湖水中,有鲫、草、鲢、赤眼等20多种鱼类生息,尤以盛产黄河大鲤鱼蜚声中外。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锦鳞跳跃,鸟语花香,无数珍禽异鸟在这里安家落户,包括了疣鼻天鹅、大天鹅、斑嘴鹈鹕和琵琶鹭等。

清晨或黄昏时分是乌梁素海最美的时刻。清晨的微风掠过湖面,芦苇轻荡,湖里的鸥、鹭、鸭、雁、雀等各种水鸟竞相起舞,或掠过水波,或猛扎进水中,浪花轻溅,像无形的手在弹拨水面;水中的鱼儿,好像也急不可耐,等不到水鸟来抓它,就自动倏地一下跳出水面,那一个个闪耀的白点,像是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黄昏时分走在湖边,心里会自然涌起许多优美的文句: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比如“沙鸥咸集,锦鳞游泳,岸止汀兰,郁郁葱葱……”

草原屏障乌拉山“塞外小华山”大桦背

在乌拉特形成的漫长过程中,黄河之水的滋润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另一道屏障“乌拉山”存在的意义,同样不容忽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须有青山与绿水,再加上丰富的物种,才能构成一个和谐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乌拉山属阴山山脉支系,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在过去,乌拉山一直都是战略要地,秦汉时称“阳山”,北魏时称“跋那山”,隋唐时称“牟那山”,宋辽金时称“午腊m山”,元明清时称“穆纳山”,而自清朝以来,被习惯称作“乌拉山”,长期作为蒙古族乌拉特部最主要的游牧区域。

乌拉山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油松、侧柏、白桦、蒙古桑、虎榛子等数百种植物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其中不乏部级珍稀植物;密林之中,生活着上百种动物,包括金雕、玉带海雕、蒙古斑羚、猞猁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是内蒙古地区极为罕见的“物种基因库”。

站在黄河之滨远眺,乌拉山的外貌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当你置身大山深处,则顿生别开洞天、犹入仙境之感。在每年6-9月间,山花烂漫,香气袭人,此时的乌拉山风情愈加动人。

不过,要想欣赏到乌拉山自然景观的精萃,还得登上它的主峰――有“塞外小华山”美誉的大桦背。大桦背的得名,是因为生长着一片苍莽巨大、浓密葱郁的桦木林,这里山势陡峭,古树参天,溪流潺潺,碧草如茵,鸟语花香,深入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登大桦背,可由西乌布浪入山,沿山道盘旋而行。入山第一险处便是大鹰湾,这里曲径盘旋,峡谷幽深,抬眼望去,山顶白云缭绕,两边峭壁刺天;山间常有数十丈高的青石巍然耸立,让人望而生畏,山崖底下,往往有泉流汩汩,叮咚悦耳的节奏,可以洗去身心的疲惫。在大鹰湾极目远眺,可见山中碧波起伏,林涛翻滚,崖头壁缝间,许多古松柏虬枝盘桓,枝干斜指蓝天,枝头的嫩叶苍翠欲滴。

在大鹰湾,还经常可以看见苍鹰,它们栖落于古树头或断崖上,平时耸翅缩颈,静若灰黑色岩石,一旦倏然飞起,那凶悍、矫健的身姿和凄厉的嘶鸣,颇有大鹏展翅,扶摇上九霄的气势,令人敛声息气,神情肃然。

过了大鹰湾,便到大石虎,随后继续盘旋而上,山势越来越险峻,再越过黄土崖、黑土坝之后,抵达大桦背。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大桦背峰顶,顿觉天高地阔,心旷神怡。极目远望,九曲黄河宛如一条丝带,飘然远逝;乌梁素海似一颗翡翠,若隐若现;明安川地区百里沃野,阡陌纵横……

梅力更的山水奇景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喇嘛庙

从乌梁素海可以望见雄伟的乌拉山,而翻越乌拉山之后,在南麓还会遇见另一处绝美的自然风光胜地:梅力更。这里的气候似乎自成一片小天地,终日温和宜人,而且景色四季殊异,春日鸟语花香,夏日云海飞泉,金秋红叶满山,隆冬冰柱成林。

梅力更的风光特色,以众多的巨型球状花岗岩高山、瀑布和植物景观为主,包括了梅力更沟、石包克图沟、西沟等奇峻峡谷。“林海奇松、瀑布潭泉、云海幻景、奇峰异石”号称梅力更“四绝”,这里峰峦绵延,不同的山石构造,组合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骆驼峰”、“寿龟石”、“双猩守更”、“女娲一现”等自然奇景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雨量充沛,山石间无数飞瀑流泉奔腾、倾泻,水声激荡,却又展现出另一种清幽安宁的境界。其中还有北方罕见的泉水瀑布――由地质活动挤压形成的裂隙水从山崖上垂落,形成落差66米的梅力更大瀑布,一鸿飞瀑,犹如九天银河坠谷之势,跌落到下方深潭之中。传说那深潭名为“智水潭”,饮过“智水”的人,犹如得到“仙翁指点”,从此智慧过人,而“梅力更”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在蒙古语中意为“聪慧”。

每当隆冬,大雪冰封之时,梅力更又呈现出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依然墨绿的松柏,枝头挂满冰凌,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光芒;泉水变成了“冰川”,在峭壁上、峡谷中形成了晶莹剔透的万丈长练,宛如冰雕巨龙,冰层下面欢快流淌的泉水,就像是跳动的脉搏……

走进梅力更,不仅可以领略壮美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这里拥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喇嘛庙――梅力更召,现已成为人类文化杰出的遗产。它隐藏在梅力更山脚下,四周环境幽雅,庙宇整体依地势而建,和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会让人心生奇想。

梅力更召从一世葛根(住持)迪努瓦主持佛事以来,就和该庙一世法王乌格力贡达来一起努力,把梵文和藏文的经书编译成蒙古文经书,并在当地推行用蒙古语诵经、教学和举行法会。但蒙古语诵经受到清政府、藏传佛教中黄教上层僧侣的打压和反对,大部分寺庙都因此被迫关门,或者转用藏文诵经,只有梅力更召坚持了下来。

其中,对蒙古语诵经贡献最大的人,是第三世活佛罗布森丹碧佳拉森。他的佛学造诣极高,当年,康熙皇帝召集全国最有学问的高僧大德到京城,翻译《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罗布森丹碧佳拉森因有出众的表现,受到康熙赏识,当即赐名梅力更召为“广法寺”,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因罗布森丹碧加拉森的俗名叫“梅力更巴特尔”,于是当地的牧人,就把“广法寺”俗称为“梅力更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