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

时间:2022-10-28 06:46:45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1

关键词: 低年级阅读教学 多媒体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妙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运用多媒体“开讲”,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有利于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迟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两分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而且能为整堂课作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我一起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也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上。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更加活跃,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利用多媒体,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创新。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利用媒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一下子拉近。例如《我们成功了》一课片断:

展示多媒体画面,出示句子:

“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师:人们是怎样相互击掌的,一边击掌一边会说些什么?

学生兴奋地相互击掌,嘴里喊着:耶!

师:还会说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师:是的,喜庆的场面我们经常能看到,为什么这次人们会如此激动?场面如此之大?

生:因为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成功,大家太激动了。

教师再次出示人们欢呼、拥抱、挥舞红旗的课件。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感情比较到位。

师:除了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热泪流尚之外,人们还会怎样欢庆?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声歌唱。

师:这时,会唱什么歌呢?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歌唱祖国》。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国歌。

生:人们挥舞着国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高喊祖国万岁!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我们成功了》。

生:我们成功了!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配上动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媒体、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了有机的整合。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善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更喜欢一些可爱逼真的形象。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多么精彩的发言啊。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活用多媒体,逆向求异,拓展延伸,使学生参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就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面对狂妄自大的北风时小鱼的表现。再次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学完课文,随后通过课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鱼,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风的,它们傲然挺立。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积极的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想象;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88-1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创设轻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在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畅所欲言,使他们情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去开启智慧的闸门,竟展创新思维行为。如在《我坐上了飞船》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配乐朗读示范,带学生进入情境,接着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带“啊”的句子,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最后通过学生个人配乐朗读,想象自己乘坐飞船飞向太空,见到太空美丽多彩的景色,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随后我组织他们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笔者也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打开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朗读时又借助电脑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片段。学生反复练读,激发出丰富的想象,打开想象的大门。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延伸课文的文外之意。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看图说话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要求学生要观之有物,要察之有序,更要言之有理。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就必须要训练学生“会看图”,即不仅看到图上的内容,还要“看到”图外的内容;不仅看到静止的图,还要看到“动”起来的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然后想象图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变成语言表达出来。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观察《草原 星空》练习中,某教师不局限于教参书上现成的答案,抓住“草原与羊儿”、“星星与月亮”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很多孩子甚至说出了“草原上的羊儿回家了”、“草原上的羊儿在跟天上的白云捉迷藏”、“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对话”、“天上的月亮姐姐在给星星讲故事”等等这样极富想象力的话语来。教师通过这些训练,帮助学生感受到想象在看图说话中的作用,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五、课外阅读,丰富想象天地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3

关键词:课堂提问;互动交流;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现代教育家认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中,通过设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辩,能激发学生引导学生不断

探索,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提问是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和教学素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深表赞成,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提出有几点思考: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低年级的学生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所提问题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答

案时觉得有趣和快乐。因此,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和生动的实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当学生被问题所引发,他们就会有寻求

资源、寻求途径解决问题的动机,当一个人面临挑战,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

得到充分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会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

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学生

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

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师设计和课堂生成的这些有效提问,往往会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他们思维的琴弦,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要给学生充分思考、自我探索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更有人说,语文教育是等待艺术中的等待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

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增加等待时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

结果。时间增加了,学生回答的内容也会增加,做出正确回答的人数也大为增加,

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回答问题会更踊跃,尤其是还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

学生参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提问时不给学生充分思考、自我探索的时间,那

问了也是白问,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独立思考,更需合作交流。因此,教学中不仅要

把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空间。

五、如何设计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呢?

在当今教学活动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

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客体进行

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好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

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畅所欲言。启发式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空间过大,学生无法解决;如果空间过小,学生轻而易举即可回答,更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基础知识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诱惑学生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1、抓好备课。一节课上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备课就是要使老师达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就要求我们备课应先备学生,再备教材,最后备教学方法。因此备课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及个性差异,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出最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根据文本,学习的目标,把握文章的脉络,巧设悬念,展开学习的思路,

一下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在本课的学习任务上。如,我在教学《黄山奇石》时,一开始就设下悬念:“石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可黄山的石头却很神奇,你想知道黄山的这些石头神奇在哪里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随后的图文结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紧紧围绕着开始的悬念,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学生纷纷想像并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神奇模样。在整个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像层层剥笋一样巧设探究性问题,激发和

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老师积极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

务。

4、引导课后拓展和延伸。拓展和延伸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它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中做好课堂提问的拓展与延伸,将真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举一反三,会自主运用,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成长紧密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突破原来仅仅局限于课堂、

书本的狭窄范围。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

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和助力,它能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获得尽可能多、新、奇的答案,又能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可持

续发展的“良药”。

总之,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师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有效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生成的问题等变化,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4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明确教学的“增长点”呢?在第十册《白杨》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应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而在学习第五册《爬天都峰》时就明确指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读完全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通过对这两次阅读点的分析比较,我们清楚地知道,“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想”这一要求是循序渐进地安排的。“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新目标,就是《白杨》一课阅读教学的“增长点”。

二、选准开课“切入点”

1.题眼切入法

如《草船借箭》,揭题后引导学生抓住题眼“借”字提问: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结果怎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文本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寻求问题的答案。

2.情境切入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情感性很强,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十里长街送别总理那催人泪下的场面,再配上教师深情的画外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情悟文,以文激情,情理交融”。

3.重点切入法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入手,能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如《长城》,可抓住“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研读。

三、挖掘教材“空白点”

这是指善于挖掘、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空白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形成了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

四、寻找读写“结合点”

这是指在研究教材时,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有效设计。

1.改写式

如将《游园不值》《望庐山瀑布》等写景类的古诗改写成以学生为第一人称的游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入境入情。

2.补写式

如《小珊迪》一课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补写小珊迪被马车轧断腿后回到家的情景。

3.续写式

如《凡卡》一课,同学们对凡卡的信投入邮筒后的故事颇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为题,大胆展开想象进行作文。

4.感想式

关键是要抓住文中最打动学生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

五、探求课外“延伸点”

1.表演延伸

如学了《会摇尾巴的狼》《守株待兔》后,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自导、自演,创造性地进行课本剧表演。

2.实践延伸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5

一、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我在教学《找秋天》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前让孩子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课堂上引导孩子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受秋天;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孩子感悟到秋是美丽的、甜蜜的、芳香的、丰收的……这样把握教材,上起课来才能挥洒自如。

“目中有人”是指教师要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找秋天》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课堂留下足够的空间,把不可预测的新生成资源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沉睡潜能的时空,成为探索未知的旅程。

二、创设情境。生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总离不开一个“情”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这样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激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如何让孩子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呢?教师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三、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准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

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主题。孔子曰:“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与古人怎么朝夕相处,情感交流呢?当然是“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置于课文中“涵泳”,“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禾。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枝,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禾,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众人之濯足”。视书为水,全身心地投入,却不能过急过快,须“润”“溉”适中。

再次,研读探究,多元解读。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进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入“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的境地,达到“我在课文,课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

四、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要上好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6

一、激趣式提问

所谓激趣式提问,就是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冲突,留下悬念,就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为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激趣式提问在低段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的最多。

案例:《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一)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1979年的年度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

案例中,老师由美国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导入,然后问学生1998年评选的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谁?引起学生的疑惑,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随后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几秒钟后又问:“吃惊吗?为什么?”此时老师故做玄虚地说:“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紧接着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文章。老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与兴趣。

二、铺垫式提问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架。这样的教学既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能保证教学不流于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它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让学生体验“跳摘桃子”的乐趣。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案例人教版三上《爬天都峰》

师:小朋友,以前我们去过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这个地方就是――(生齐说:黄山)

师:是啊,黄山有三绝:奇石、温泉、怪松。尤其是奇石,(出示图片),这是黄山的哪块石头?

生津津有味地背诵着猴子观海这个段落

师出示金鸡叫天都的图片,这是天都峰,是黄山最高的一座峰。今天,有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孩子要去挑战这座山峰,你们要去看看吗?

生:天都峰那么高,一个老人和一个学生能爬上去吗?

生: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读一读。

在案例中,老师能够根据课本知识,复习原先的课文,让学生能更加熟悉课文,通过复习来知新,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迁移式提问

所谓迁移式提问,就是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换角度提出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

如在教学《两块银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设计了“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同质分组,两组展开辩论,但是结果是学生为什么辩来辩去却没有辩出个结果来呢?其中一位听课老师一针见血地提出:这节课之所以失败,是辩论的选择点出现了问题,“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不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没有辩论价值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 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讨的地方,应而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把问题改为“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这是为什么?”“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是为什么?”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窗式提问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给学生垒起一堵墙,而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在课堂上,孩子是游戏者,是创造者,甚至超越者,当孩子的智慧闪现的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就会产生美妙绝伦的智慧“火花”,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孩子的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案例:教学汉语拼音ai、ei、ui

师板书ai。

师:现在只有一顶帽子,我该戴在谁的头上呢?说说你为什么给它戴?

生1:戴在a头上,我是通过预习知道的。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谁还想说?

生2:我也认为是戴在a的头上,但不知道为什么是戴在a头上,而不可以戴在i头上。

生3:应该是给a戴的,因为i的头上已经有了一点了,如果再戴上一顶帽子会更重的,a很体谅i,所以就把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师:你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你的想法真特别,老师都比不上你呢!

然而,肯定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更大的困难摆在了我的面前。如果沿着孩子的想法走下去,那就和我预设的课堂相差甚远了,而且这并不是规律,ui和iu的标调规则就和孩子说的不一样。正当犹豫之时,突然有了主意。

师:是的,a、o、e、i、u、ü它们这六兄弟都是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a是老大,所以只要有a在的地方,都由它扛着这顶帽子。a不在的时候,当然只能由老二o和老三e扛着了。i和u的年龄差不多,它们商量好,谁在后面就由谁扛着帽子,这样谁都不会太累了。现在,你们来猜一猜帽子戴在谁的头上。

通过此案例,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正确地给复韵母标调。效果比让孩子纯粹地记忆儿歌“有a先找a,没a找o e,i u并列标在后。”要好得多了。这样,孩子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标调儿歌,就可以把标调规则记牢,并且能快速地灵活运用。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共同构建生动和谐的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7

一、平实求真是语文课的基石。

课改的前几年,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有位老师上《黄山奇石》,在学习了黄山奇石像雄鸡、像仙人指路、像猴子观海等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可结果却令老师十分下不了台。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我们城里有些孩子没有见过大石头,老师的教学情境又没有创设到位,老师又想使自己的课在别人眼里更加完整一些。所以常常有这种下不了台阶的时候。新课程强调对话,强调生成,可是学生真正和你对话了,课堂真正生成了,我们老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从一开始"问答式分析讲解",到"语言文字训练"大行其道,再到自主、合作、探究搞得如火如荼。一节课下来我们的语文课看似什么也不缺,其实就缺真实。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二、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精髓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强调阅读的拓展,这是和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我们要走出小学语文的圈子,树立大学科、大语文的观念。能否把握好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有语文味,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语文课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特征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新课程很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很多老师掌握不好融合的尺寸,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课。

一位老师在上《凉州词》一课中,课文的前两句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雄伟,叫学生把感受到的景物画下来,有一半的学生画得特别小心,还用水彩笔上颜色、钩线......结果一节课下来就有半节课在画画,到后来,听课教师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这个案例比较特殊,这样的课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到底姓什么?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同样是教学这首诗,有的老师就处理得相当好: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然后让画的同学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两点很要,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画,我们让学生画画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状况;二是画了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把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合理的、精要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离开了语言文字训练,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现在提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很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叫"煮金鱼"。原来好像是科学课的内容,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引进到语文课堂里来了,而且好像很多名师都上过这课,被认为是观察作文的经典案例。去年,我也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了一位教师上这个内容。为了制造悬念,教师卖了很多关子,说自己饿了,要把金鱼煮了吃。然后问学生可以怎么吃。有一些学生听老师说要煮金鱼都非常吃惊,请求老师不要把金鱼煮了吃,因为那样太残忍了。可老师为了把课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上下去,还是坚持非煮不可。老师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饿了。"最后当然是金鱼被老师抓进了试管里。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难过。金鱼当然没有死,可是孩子们那种单纯、天真的火花,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下不知不觉地熄灭了。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8

一、注重情境的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寓言《寒号鸟》时,李吉林老师这样导入新课:“这一课,李老师给你们讲个民间故事。很久以前,在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用粉笔勾画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的缝隙里传来了小鸟哭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们就给这种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用粉笔勾画杨树并贴上喜鹊的剪贴画)……”这一课的导入,教者以讲故事这一儿童喜爱的形式,加上简笔画、剪贴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我先用简笔画勾勒出“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继而提出,既然看到的是一幅险景,那么红军战士心中怎会涌出“暖”意来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寻找答案的欲望。在教学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时,我让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讲述红军过雪山故事的课文及相关的画面,提出过雪山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之一,那么为什么红军战士看到岷山的千里雪景会“更喜”呢?让学生讨论体会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看到胜利在望时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3.在情境中展开冲突,激发挑战性。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时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接受挑战的勇气。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于进发出来的。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1.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让学生当黄盖,我则当“黄盖”(学生)手下的一员将领,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手下”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2、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我指着板上用简笔画勾勒的画面问:“看着这种田人田里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学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我借机问:“如果你是一位老农,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在那地守着树桩等子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清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愿意教育这位“年轻人”的“老农”自己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其间,我又让坐在下面的同学参与劝说,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3.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蛇、田鼠、庄稼三者间的关系,我以排为单位让学生分别担当蛇、田鼠、庄稼、老农等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对故事的叙述自主表演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三、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1.丰富情境,训练直觉思维。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例如,在教学《秋天》课时,讲完课文中写的小鸟小牛、小鹿分别把秋天说成是蓝色、金色、红色的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此时从棉田里走出一只小白羊,它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从果园里飞来一只啄木鸟,从花坛中飞来一只小蜜蜂,从树林里跳出一只小松鼠,它们也来参加这场讨论,会怎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如果请你们当裁判,说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你怎么说?这就为提高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捕捉关键因素的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9

一、自然造化 偶有所得

生长在名山大川,江河海边的儿童,随处可见到、也可捡到千奇百怪的卵石。对这些卵石他们是见多不奇,是平常而又平常。而生长在大平原上的许昌农村学生来说,想见到卵石却是一件极难的事。

偶然一次机会(那是春节假日),我带着速写本到京珠和南兰高速公路交叉的中原大转盘建筑工地写生,发现工地上从大沙中筛出的卵石堆集如山,到处都是,成了施工的障碍物。工人们只好把这些废弃的卵石,搬运到小沟、小河和池塘边的一些闲置空地上。我在这些如山的卵石堆上捡上几块,却发现这些小石,不知经过大自然多少万年的洗礼,被雕琢成形状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卵石。它们的美妙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不免想到:根据卵石形状和色彩取材,写上古人诗词、名人名言、格言佳句或画上山水、花鸟、草虫、猛禽、猛兽、戏剧脸谱,让学生欣赏;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捡些卵石在上边书写、作画,岂不就是一堂生动的美术课吗?于是,我就以卵石为原材料,创作了二十多枚卵石书画作品,自我感觉良好。在班里展示后,取得了不寻常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 顺水推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拿出十件我本人创作的卵石书画作品,赠与学生互相传阅观赏,学生个个称奇,对创作卵石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带领学生采集原石,让他们自己创作卵石书画。

首先,让学生准备好采石工具,如:刨石用的铲子或小铁锹,擦拭用的破布和装石用的袋子。告诉学生不要见石就捡,要挑选自己认为外形美观、趣味性强、色调适宜、便于书写或描绘的石材。每人挑选50枚左右,摊放在一起,然后要反复比较,舍弃雷同的和劣材,精选20枚带回学校,作为上课实际操作之用。这一采石过程,其实就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以审美的眼光来观察,既要求他们不放弃每块精美的卵石又不要见石就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其次,面对采集到的石材,让学生自己讲出取某一卵石材料的道理,老师对学生的选材也提出质疑,进行交流点拨。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多提出不同见解。通过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使之思维方式更加活跃,这对他们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天工雕琢 为我所用

面对那一块块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的卵石,学生联想起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之美,从而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对卵石书画的创作兴趣。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就更为明确了。

(一)要求每个同学在课外收集摘录古人诗词、名人名言、格言佳句20条以上(也可以从初中语文课本上摘录),要求趣味性强、知识含量高、思想健康、雅俗共赏。先让学生每人选出10枚不同形状、不同色彩,具有代表性的卵石原材,在素描纸上以单线构出每块卵石的形状,再根据卵石的形状大小和书写文字的多少进行布局设计,让学生再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找出不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能一手包办,只能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创造性,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欲望。

(二)定稿上石。根据卵石的形状、色彩和天然纹理(首先应把石料清理干净并晾干),选用不同的水粉色(因水粉色遮盖能力强)书写。如:白色、米黄、浅棕等浅色的卵石,可用黑色、蓝色等重色书写;深褐、赭石、琢蓝、墨绿等重色石材,就可以用粉绿、白色、湖兰、柠檬黄等亮色书写。重色石材上如果用深色水粉颜料书写(如黑、蓝、深红等),则必用亮色勾画字边或画上浅色背景进行衬托。每幅作品要有落款和红色制印,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件作品完成后要反复阅读,检查是否有掉字或篇章有不佳之处,须即时修改,错误大的应擦净重写,待到完全满意为止。

(三)上漆保色。田为水粉色在石面上受潮后容易掉色,不宜保存。所以待作品干后必须涂层清漆(最好是完成若干件后一起涂漆,这样既省工又省料)。操作过程要轻涂轻刷,以免破坏字画,上漆烤漆后的作品,石质、字迹和色彩都会更亮更美,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完成后的作品,可由班里艺术委员负责布置展出评价。并且是人人参与评价,应多元化,教师不划框框,不评分不“宣判”。对学生的创造性应给予尊重和鼓励,指明作品与作品之间的优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更不能像数理化那样以数值定位。

四、师生互动 各有所得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10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精彩; 高效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和全新的活力,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视听说相结合的全新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尺度,找准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巧妙、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精彩纷呈,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1 形象导入,激情引趣

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这样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山奇石的奇妙景致,请学生看图想象景物,试着说说:这些奇石像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与同学分享你的发现。再结合图片讲述课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身心自然会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文最后,再播放其它黄山奇石的图片,让学生依照课文的写法,用表演的方式作为一名导游来为同学们讲解黄山某一景致的特点,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描写片的断印象。

再如小学课文中《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充满了儿童情趣,融知识于童话之中。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机播放精心设计好的动画(小蝌蚪三次找妈妈的情境),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充满童趣的儿童语音,一下子吸引着双双求知的目光,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调动起来了,急于弄明白:“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多媒体课件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动画,使课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和生动性,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点燃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从文中找到答案。一种自主乐学的氛围为教学奠定了基础。

2 妙用音频,强化听觉感受

如果说视觉是一种景象美,那么听觉便是一种语言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因为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

如在教学《雨》一文时,可以先播放音频,那轰隆隆、哗啦拉、噼噼啪啪的雷雨声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紧张而又惊异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都集中起来。紧接着出示一幅幅图片,学生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学生入情入境,很快知道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刚才还是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鸣;一会儿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窗外什么都看不清;一阵雷雨过后,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池塘里水满了。这种融音乐、画面为一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受到大自然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创设情境,妙用视频资源,激感升华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刺激性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文本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

《荷花》一课通过“我”在荷花池畔欣赏到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幻觉,展示了自然美,表露了“我”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教学时,借助视频素材,让学生欣赏多姿的荷花、茂密的荷叶、飘拂的柳枝、飞舞的蜻蜓和远处的山川以及近处清澈的池水。然后图文结合,让学生细细品味众多的白荷花从密密层层的荷叶中“冒出来”;荷叶“碧绿”,荷花“雪白”,莲蓬“嫩黄”,和谐美丽,多姿多彩。通过观察画面,品味文字,让学生变换角度去想象:“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神化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由于作者受到美的诱发而产生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单凭讲解很难达到目的。教学时,放一段配有音乐的录像,学生们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幻的荷花世界。这时,老师轻轻一问:“你们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刚才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我好象在做梦……”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想象也更加丰富。这样,通过资源的恰当应用,不但加快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还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4 发挥优势,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单靠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很不愿意接受。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形、色、声、光、动感的优势,可以化繁为简、虚实替换、动静交互,使用灵活便捷,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如教学小学课文《挑山工》一课时,“引导学生揣摩句子的含意,提高阅读能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随机播放游人观光、挑山工挑重担上山及作者与挑山工几次相遇的录像,适时凭借课件显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路线及游人路线的对比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自主感悟挑山工话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利于直观释疑,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5 妙用文字资源,拓展知识视野

小学语文中,学生对一些文本的内容不太熟悉,但是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它仿佛是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可帮助教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心愿。

例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环保知识,于是老师就在多媒体资源上查到《什么是大气污染》、《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什么是太阳黑洞》、《拯救地球》等。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6 巩固深化,扩展延伸课外

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突破时空的局限,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各种形式多样、有代表性的巩固练习,把传媒形象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又可设计向课外拓展的练习,向学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寻求、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学会自己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可以这样设计练习:1.填空:《我的鲁迅先生》一文通过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的回忆,体现了鲁迅先生是个________的人,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课外扩展题:摘抄鲁迅先生的名言,并读读背背;搜集一些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与同学交流交流。这样,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又使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发展,促使学生不断地扩大阅读面,以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既增长见识,又学会了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可谓一举多得。阅读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平时夯实了阅读的基础,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稳步提高。

总之,多媒体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多媒体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巧妙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语文教学就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精彩纷呈,语文课堂就会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伙伴式合作越来越受到教师们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运用。通过伙伴式合作,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

伙伴式合作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扬帆远航

伙伴式合作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基本教学方式之一,一经推行就深受小学语文教师的欢迎。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小学生通过互学、互补、互助,改变了各自的认知结构,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因如此,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既有小学生个性飞扬的瞬间,又有伙伴合作的画面。那么,在小学阶段采取何种有效策略提升语文课堂伙伴合作的实效性呢?笔者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沉淀后,与大家交流分享,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交流研讨,碰撞思维

新课标,新理念,教师在语文课堂要坚持合作探究的伙伴学习方式,以小学生交流研讨能力的提升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提倡小学生伙伴互学,使他们在交流研讨中充分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取长补短,让一节节语文课闪烁着他们思维碰撞的智慧之火。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黄山奇松》时,主要运用了交流研讨的伙伴互学的教学方式,通过质疑、启思、激情使所教学生领略黄山之松的奇。学生在笔者的激情导入中欣赏屹立悬崖的奇松,千奇百怪的山石,峰间缥缈的云海,雾气氤氲的温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我们齐读课题,想一想你有哪些疑问?”“我想知道黄山奇松的风貌。”“我想知道黄山的松是怎样的神奇。”“我还想了解黄山其它三绝之绝。”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先领略迎客松之奇,“我认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体现了黄山松之奇。”“我认为把斜伸的枝干比喻成主人伸出的手臂,能体现迎客松的热情好客。”……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逐层深入,在碰撞思维中升华了对文本的认知。

伙伴合作,交流研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研读,思维碰撞时间,积极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同时,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善于肯定他们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赏识教育,使交流研讨发挥出真正的功效,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力量。

二、论文答辩,精读精研

小学是为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奠基阶段。而目前,一些语文课堂的精读精研只是优秀生的展示天地,后进生或中等生因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无从把握,而成为语文课堂的喝彩者。论文答辩的伙伴互助学习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了精读精研的有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小草和大树》时,笔者以论文答辩的伙伴互助学习,引领学生对比喻句精读精研。一位学生质疑,“请问这个比喻句预示着她取得了优异成绩,从哪里能体现出来?”“我认为‘壮丽’‘傲放’这两个词准确传达了这一点。”另一位学生质疑,“怎样理解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她遭遇了家庭、创作、出版等逆境,如在风沙中艰难生长的仙人掌,最终迎来了壮丽的成绩。”“仙人掌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在沙漠里傲然绽放。夏洛蒂没被人生的磨难打败,母亲早逝后,勇挑家庭重担;当诗寄出后,心却被刺出淋淋鲜血;等到出版,却只有两本的销量。但三姐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同时震惊文坛。”“你怎样得出的答案?”“我联系全文,多次理解相关语句,进而总结的观点。”学生在论文答辩式的互助学习中,对文本精读精研,提高了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展示的自主学习能力。

论文答辩的确能为精读精研带来良好效果,但是教师更要精选文本,宏观调控,精心为学生创设质疑、答辩的氛围,使其在相互平等对话中,为我们带来一道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人人收获的亮丽风景线。

三、自主点评,自我促进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有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主观判断。伙伴学习在关注学习形式的基础上,将着重点放在伙伴合作的点评方面。自主点评是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发言权的直接体现,也顺应未来社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方向。

在教学苏教版《蒲公英》时,笔者在课堂结语处创设了“我想对你说――蒲公英”的学习情境,建议学生运用自主点评的方法,开展伙伴互补学习。“我想说,因为无私的太阳,才有金光灿灿的沙漠,波光粼粼的湖泊,是你们的心被蒙蔽了。”另一个学生连忙站起来,“我赞同这种看法,但我认为应深入一些,改为使你们被表面华美的东西迷惑了。”在笔者赞许点头的同时,迫不及待地举手,“是你们不接受太阳公公的忠告,才有了这样的结。” “我同意,我们就应该听家长的话。”“但我有不同见解,我们接受正确的。”“我想凡事应该三思后行。”“我想你们为了梦想牺牲了自己,但是成为其它种子的宝贵财富。”班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学生在自主点评中从多个维度逐步完善自我对文本的解读,整个课堂洋溢着个人进步的喜悦。

自主点评,自我促进,是教师对小学生最好的赞赏,最佳的激励策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自己的学生在伙伴学习中灵活运用自主点评的技巧,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内化学生知识,坚持构建彰显个性,不断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

总之,构建独具特色的伙伴合作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应该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让我们一起引领自己的学生开启语文学习的一次次新的航程,只要恰当借助伙伴学习这股海风的强劲助力,我们定会在语文的海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杨香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11)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1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正确的欣赏方法和欣赏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③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教学方法:设疑问难法、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和随堂练习法。设疑问难引入新课,探究归纳总结方法,展示明确结论,随堂练习强化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美妙的自然景观;数千年的沧桑历史,遗留下雄奇的人文胜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仅限于传统的感性认识和蜻蜓点水式的走马观花,说不出自己对于一些景观的内心感受,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本节课我就来谈谈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首先请大家听诗歌朗诵,的《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并根据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①这两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观?②诗人从哪些角度观赏并展现了湘江秋景美好的景物?

二、阅读教材内容,探究式学习(归纳总结)

课本上有许多旅游景观的描述——丽江黑龙潭倒影:蓝天、白云、雪山、绿树、石桥、亭榭,倒影在清澈的黑龙潭水之中;张家界天桥奇观;长江巫峡的神女峰;岳阳楼;北京天坛;苏州园林中的网师园等等。让同学们探究这些描述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述或欣赏的。

三、讲解课本内容(点拨迷津)

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些旅游景观,并详细分析这些旅游景观运用哪些观赏方法。最后教师把学生归纳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人文景观:了解景观特点(洞悉文化定位、了解美学构思、知晓历史内涵)。如岳阳楼、我国的园林建筑(北京故宫、苏州园林)。

地文景观:精选观赏点位。对于千峰万壑采用远眺或俯瞰方式,如泰山,有诗为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地貌的酷似造型,要在特定角度和地点结合传统观赏风格进行观赏,如黄山仙人指路、猴子观海、妙笔生花,桂林象鼻山和骆驼山,云南阿诗玛等等;对于峡谷、洞穴、一线天,采用置身其中近观,如水帘洞、雁荡山一线天等。

水域景观:低位近身体验。瀑布采用仰望的方式,如“一如万练倒悬,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有诗为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大河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往下俯瞰,如钱塘观潮。

气象景观:把握观赏时机。我国黑龙江畔的漠河,每年夏至前后,可以看到夜色清明的极昼,还能看见绚丽而神秘的北极光;还有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的日出、峨眉山的佛光、黄山的四绝、青海湖候鸟(五月份最佳)、八月十五左右的钱塘江潮等等。

山水组合景观:最为特殊的就数桂林山水了,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美誉,这种景观只能荡舟沿水路观赏,方能体会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韵味。

四、随堂练习(强化)

(1)居庸关是北京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古关城,所在峡谷属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关城附近自然风景十分壮美,城关建筑在一条长达15千米的溪谷中间,两旁群峰起伏,重峦叠翠,山花野草,葱茏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道天然美景,早在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居庸叠翠”即已列入“燕山八景”。怎样才能欣赏到“居庸叠翠”的绝佳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