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山游记

黄山游记

时间:2023-05-30 09:04:15

黄山游记

黄山游记范文1

黄山风景区是中国着名风景区之一,今年暑假我有幸去游玩了一趟。

我、爸爸、妈妈、舅舅及姐姐一起开车从家门口直接上高速公路,直达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沿途青山绿水,天蓝水净,令人心旷神怡。真是人还没到黄山,心就已经醉了。

当天下午我们怀着期待到达了黄山脚下。在当地村民的推荐下,我们驱车去了黄山脚下的翡翠谷(又名情人谷),那部让奥斯卡充分领略中国美景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在这里取的景。翡翠谷里的水非常清澈,更难得的是现在的游客都非常文明,听工作人员说翡翠谷的山泉水是山下村民的饮用水源,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收起了下水嬉戏的脚步,只是在岸边美丽风景边拍照浏览。我更是主动当起了文明小使者,主动帮助工作人员拾了好几个饮料瓶。浏览过美丽的翡翠谷,我们还去了香溪玩漂流,我和舅舅一条船,妈妈和姐姐一条船,我们在溪水里打水仗。虽然大家都一身湿透,可是真是开心极了(对了,小声的告诉你,妈妈她们被我们打败了,哈哈)。漂流真是刺激又好玩,可惜的是时间过的太快。由于全身湿透,感觉有些冷,可是我却没有一丝疲惫。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一出门,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迎着朝阳,我们坐景区的交通车来到黄山脚下,依次排队买票乘缆车来到了北海。当天山上到处是浓雾,一棵棵粗壮的黄山松在雾中若隐若现,霎是好看!当时我感觉自己就像身处西游记中的天宫中一样,低头竟然看到的不是自己的脚和路,而是一团团的雾气,好似神仙一般。只是这样的感觉仅仅过了半小时我就厌倦了,因为到处是雾,既看不到美景,还浑身发凉,我有些泄气了,黄山不过如此嘛。这时旁边的舅舅看穿了我的心思,他给我打气说再往前走还有小松鼠,还可以给它们喂食。我的胃口一下子给吊上来了,脚下也有劲了。走到始信峰的时候,太阳公公竟然奇迹般的出现了一会,浓雾消散,放眼望去,黄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所有的人游客都不由的发出赞叹:“真是太美了。”有幸目睹了这样的美景,我的心里也不想着小松鼠了,只想一路向前、向前、向前,去探寻黄山深处更多的景色。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心里想着它时它不出现,不想它时它就出来了。我正劲头十足的往黄山深处的西海大峡谷赶,就见舅舅在前面用左手食指贴在嘴边做着噤声动作,右手指着山坡下的树林。顺着舅舅手指的方向,我赫然发现了两只可爱的小松鼠正在松树上跳来跳去,好可爱。更让我惊讶的是,小松鼠看见我后不但没跑,反而跑来向我要吃的,我冒着自己挨饿的风险,从自己的背包里发了几块面包给它们吃(山上出售的食物都是挑山工们辛苦挑上来了,所以特别贵。为了节省,我们自己背了干粮上山。喂了小松鼠,我就要挨饿了,呜呜)。一路向前,我发现我们一直是在下山,觉得非常奇怪,问了爸爸才知道,我们去的西海大峡谷其实就是这一座座高山的底部。在谷底,浓雾被一阵阵突如其来的山风吹的四处飘散,让我们得已一睹黄山的美景,虽然腿都累的伸不直了,我还是万分高兴,精神十足。唯一遗憾的是浓雾遮天,我们没能去狮子峰观赏日落奇观

从西海大峡谷游玩归来,我们都精疲力尽了,回到山间早已预定好的酒店休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同室的游客们就骚动起来,原来他们是被导游催着起床赶去光明顶看日出。可是这样的阴天哪里有日出啊,导游却说不论有无日出都得这时出发。再看看熟睡的爸爸和舅舅,再想想自己累的几乎感觉不到是自己的身体,我也不管是否吵着我了。蒙上被子,继续睡觉。直到早上八点多,我们才洗漱吃早餐完毕,向着黄山最着名的景点“石猴观海”进发,行进了大约二十来分钟,我老远就看见一块像猴子的石头矗立在一座大山的顶部,周围全是白雾茫茫。我兴奋的大叫:“猴子,猴子”。爸爸一听忙问猴子在哪在哪?我连忙用手指着那座山峰给爸爸看,结果令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爸爸竟然发现了真正的猴子(据说这种猴子还是黄山特有的物种,灰色毛皮,短尾,还长着大胡子,学名就叫黄山短尾猴)。边上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好幸运,说现在黄山的猴子很少见了,而且还是一大群。稍做休整,我们原路折返,又去了另一景点“飞来石”,远远望去,那块巨大的飞来石就像一颗圆圆的桃子掉落在山顶,我心里想,这该不是当年孙悟空偷吃桃子时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上了飞来石,游客特别多,但是大家都很有礼貌,排队依次留影。这和我平时挤公交车放学的感觉大不一样。我也暗下决心,回家以后一定要做个文明的小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礼貌有素质!飞来石游玩后,由于天柱峰封山休养,我们只去了光明顶,光明顶海拔有1820米,除却天柱峰,也算是第一大高峰了。所以登了光明顶,我们也算是正式登上了黄山顶峰。在光明顶我们休息了一会,开了个小会,大家一致认为有力气有决心徒步下山(事后证明我们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雷电,缆车也被迫停运了。如果当时我们计划乘缆车下山的话,我估计自己就没有毅力坚持到山下了)。下山的途中经过迎客松,这棵黄山的代言松,已经老了,树枝都用钢丝绑着,看着好可怜。但是还是有无数和游客排队等着和它照相。我多想对管理处的叔叔们建议,让这棵年老的迎客松也能像天柱峰一样休息三年,给它缓口气!过了迎客松这个景点,就是漫漫下山路了,整整8公里,我几乎累到绝望,但是爸爸一路上不断给我打气,最终我还是靠自己的努力走下黄山(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如果事先问我能不能走8公里,我一定会觉得自己不行。可见,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有信心有决心,这世间就没有困难的事)

下山后,我们意犹未尽,又转道去了古徽州,参观了那里非常有特色的古代民区,据说有的房子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还有那一条条顺山而下的小溪流,据安徽新闻频道介绍,这些小溪最终都汇到新安江这条母亲河呢!徽州的美景我就不和大家说了,保留点神秘,等大家自己去发掘吧。

四天的旅程,却给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现在再想起那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古话,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黄山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称号。

六年级:夏辰俊

黄山游记范文2

黄山湖游记  江苏省江阴 文定小学四(2) 韩涛

今天是小鸟放飞的日子,我迈着请轻快的步伐来到黄山湖公园。

走过了郁郁苍苍的樟树林,再经过诗情画意的圣堤,这来到了金沙湾。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金色的沙滩犹如一条用黄金打造的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这就是金沙湾的由来。

沙滩前是一个硕大的人士湖,湖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拂,湖面漾起一圈圈涟漪。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中时而捉迷藏,时而歌唱一曲,时而玩玩吐泡泡……,在沙滩上有一块块岩石,千奇百怪,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有的大如恐龙、有的小如麻雀,真是有趣极了。其中一块上写着“金沙湾”三个钢劲有力的大字.向前走过一座长长的木桥便来到一个小码头,它设计独特,如片片白帆在湖里扬起.

“沙-沙-沙”我随着这美妙的声音来到小树林,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两只小鸟在枝头“喳-喳-喳”的叫着。淡淡的花香引来了一只只翩翩飞翔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如同一人个顽皮的精灵.棕色的长椅旁有着欧洲古典风味的路灯,落日西斜,小草弟弟睡着了,太阳公公给小草弟弟盖上金色的被子.在夕阳的映照下,地面闪着金光.游人们坐在长椅上,欣赏着美丽的夕阳,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美丽的景色让我留恋忘返.

黄山游记范文3

黄山、牯牛降旅游日记之一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三小三(2)班 段龙飞

8月4日

星期一

爸爸学校老师组织到黄山、牯牛降旅游,爸爸决定带我去。昨天,我们早早就收拾好了物品,早早休息了。我非常兴奋,睡不着,夜里醒来好几次。就这样早上5点钟,我迷迷糊糊地被爸爸喊醒了。

坐上车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快地行驶,两边的树飞快地向后面倒去。我们一路欢笑着。过了长江大桥,路两边的山越来越多。一座座绿油油的山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们的车穿过了一个个隧道,我数了一下,总共16个隧道。最后中午时候,我们来到黄山脚下,听爸爸讲叫汤口的地方。

下午我们先到宏村。宏村是按照“牛”的形状来建造的,静静的小河在村中弯弯曲曲,如同“牛肠”一样流过一座座徽式房屋,像牛头、像牛胃、像牛尾。

晚上,我们在黄山脚下休息,准备明天爬黄山。

黄山游记范文4

我们沿着弯弯扭扭的山路到达山顶时,每个人早已都累得精脾力尽,但是,面对着这么一翻天堂似的景色,似乎谁也没有累意。

向四周眺望,茫茫云海一片。因为黄山的地形复杂多变,秀峰叠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云海的变化也就随之多姿多彩。云雾随气流在山峦间穿行,上行下跌,环流活跃。漫天的云雾和层积云,随风飘移,时而上升,时而下坠,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千变万化的云海大观。像热恋的情侣相依相畏。古人有诗赞曰:"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楫随波漾。"

不止是这美丽的云海,更使我惊叹的是黄山的招牌——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黄山怪石。它们有的酷似珍禽异兽,诸如“猴子望太平”、“松鼠跳天都”、“鳌鱼驮金龟”、“乌龟爬山”。有的宛如各式人物,诸如:“仙人下棋”、“天女绣花”、“夫妻谈心”、“童子拜观音”。有的形同各种物品,诸如“梦笔生花”、“笔架峰”、“仙人晒靴”、“飞来钟”。有的又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有“苏武牧羊”、“太白醉旧”、“武松打虎”、“达摩面壁”等。这些巧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 如仙桃峰、笔锋,老人峰等,这些亦峰亦石的景观,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称奇于世的奇峰,盖由于这些峰上形象生动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观海”上的“猴石”,“鳌鱼吃螺蛳”中的“螺蛳石”等,块石大小均在3米以内,如雕如塑,妙趣横生。有的怪石因观赏角度改变,景致随之变化,具有移布换景的奇趣,如天都峰侧的“金鸡叫天门”,由天门坎再回首东望,石景变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门溪旁的“喜鹊登梅”,若从皮篷的入口处观之,则又变成了“仙人指路”。它们个个巧夺天工,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横生。黄山有名称可指的巧石多达120余处.它们因以酷似的形态和优美的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使得个个有画的蕴含,诗的韵味,可谓形神兼备,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令人神往。

我爱黄山,更爱它的奇,险,俊。

黄山游记范文5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是什么让那些文人骚客如此赞颂这黄山?今年暑假,我有幸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黄山,揭下它神秘的面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它拥有着举世闻名的“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一进景区,我们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怪石绝壁上,一棵棵松树依势生长,刚毅挺拔,造型奇特,千姿百态。迎客松是黄山松的代表,它生长在玉屏楼左侧,倚狮石破石而生,好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

沿着石阶向上走,脚下便是万丈悬崖,人流渐渐稀少起来,我们进入了黄山最为险峻,也最秀美的景区——西海大峡谷!

步入西海大峡谷,便会被它的景色所吸引。一座座山峰如刀劈斧斫般,巨型石片垒积木似地堆积起来,形成破碎状的峰森坐落在深谷之中。我小心翼翼地向前走,一步一步,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黄山最最神奇的“飞来石”旁。飞来石是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底部是空的,好像是从别处飞来的,也不知道是从何而来,便称它为“飞来石“。

接着我们又远远观望了天柱峰等名峰,开始向着光明顶进发。登上无数级台阶,走过无数条歪歪扭扭的栈道,我们终于来到了光明顶!

光明顶高1860米,是黄山第二高峰。我们穿着长袖站在光明顶上,任凭冰冷的风从脸上刮过,看着脚下一朵朵白云飘过,心中涌起了一阵阵激动与自豪。远处,“黄山第一高峰”、高达1864米的莲花峰矗立在山间;天都峰上的“鲫鱼背”令我们看的背后生寒;“妙笔生花”“仙人晒靴”“金鸡叫天都”栩栩如生……

黄山,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美丽令人向往的名山,我为祖国拥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骄傲、自豪!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蒋心悦

黄山游记范文6

是啊,对于我朋友来说,象五一这种法定假日休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对于我们“咨询师”来说,只要客户的项目有需要不管是正常工作日还是法定假日,我们就必须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的投入进去,是不是特崇高,呵呵!但这就是作为咨询师最起码的工作准则!这次去浙江就是为了南京龙迪儿童日化系列产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而放弃了五一黄金周这个原本难得的休息机会。

4月30日下午浦东机场

原本是乘坐下午2:50国航去温州的航班,但因为天气原因和国航有名的误点,直到4:50左右才登机。使我们预计的5:00左右就可以走访温州市场的希望也落空了,晚上7:00终于到了温州。

4月30日晚――5月1日温州

安排好酒店入住、登记,将行李物品往房间一放,就和石头――瞧,都这么叫习惯了,石章强老师――一起赶紧去了当地最大的卖场好有多。温州的零售业态主要是以中小连锁超市为主体,大型卖场以前在温州都没有成功,即使是现在外来的大卖场也仅有好有多、其他的国际或国内的连锁巨头都没有进入,因此在卖场的选择上我们确定了好有多和当地的山姆士。8点左右我们到了好有多,呵呵,人气还真旺。

众所周知,儿童洗护用品强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从温州好有多也能明显体现出来:陈列的排面最大、陈列位置最好、销售量最好。但儿童日化产品现在新兴品牌非常多,在好有多小青、好可爱、妈妈乐等品牌陈列做的也非常好,但据我们了解产品动销力缺差强人意,这其实也是我们服务的客户龙迪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行业内有基本居于垄断地位的强势品牌时,如何能使蛋糕越来越大,自己分的羹也越来越多。

在好有多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龙迪在好有多有一个促销人员,在我们一个多小时的观察中发现没有一般促销人员惯有的疲沓和缺乏热情,敬业精神不错,但在产品推荐上、如何达成销售上还有很多不足。在与其交谈中知道产品知识的了解来自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促销人员缺乏相应的产品知识和促销技巧的培训(根据市场走访下来)是龙迪面临的普遍问题,自然影响到产品在终端的动销。促销员和我们倒了很多苦水(因为龙迪公司很多承诺的绩效没能到位和管理上的滞后)、说其正准备辞职,我们俨然成了龙迪的市场总监级的中高管理者,她期望我们能帮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指出了其在促销技巧方面的一些不足和改善方法,承诺将其问题转达给龙迪的相应管理者,并尽力安抚其不要辞职,要相信龙迪会越来越好,此时我们无疑成了龙迪市场现实问题的解决者。

从好有多出来已经是10点多钟了,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出来后才想起我们还没有吃晚饭呢,一时感觉饥肠辘辘。正好在好有多对面有一家福建沙县小吃店,我和石头一致决定就近满足一下委屈了很久的胃,点了一份乌鸡煲、牛肉面、大排面和一份水饺,怎么样,不算奢侈吧。呵呵,真的是饿了吧,吃时感觉不错,吃完后更觉口有余香。临时想了一句广告语:沙县名饺、入口留香,如何?

5月1日,这个正是出游开始的日子,山姆士(温州本地人开的最大的卖场,面积约是好有多的两倍以上)成了我们主攻的目标卖场。在店内整体走了一圈感受一下其氛围,看看有没有新的有亮点的产品出现。职业习惯驱使我们又拿出了小本子记录着产品的卖点、陈列情况、零价等,偶尔看到了一个好的产品包装形式就拿出了数码相机。刚拍完两张照片,山姆士的一个卖场管理人员走过来说不允许拍照,还要求我删除刚才的照片,没办法在其监督下只好删除了一张照片(还好,他对数码相机不太懂,比较好对付,只删了一张就告诉他没有啦)。但为了准确记载龙迪和部分竞品在山姆士店内的陈列情况,在其走后,还是偷拍了一些照片,做了一回“商业间谍”(在以后的几天市场走访过程中又做了好几次“商业间谍” )。

5月2日――5月3日金华

在1日下午,我们对温州龙迪经销商进行访谈以后,我们又赶赴金华。

在金华市宾虹路上有一家叫恐龙蛋儿童用品专卖店,小店规模不大、约有30个平方左右,以童装、儿童器具、儿童护理产品为主。儿童产品以强生、贝亲、NUK和菲丽洁为主,据店主介绍他们在浙江省内有妇婴产品销售联合体,大家经常就产品销售情况等进行交流,一般产品能在一周内铺完联合体内的妇婴用品店,也经常会有其他下面地市会其他地区的店来进货。现在这种妇婴产品专卖店近几年发展很快,已经被较多的消费者认知并成为年轻妈妈的主要的选购场所之一。

在我们去福泰隆(当地最大的商场)时我们和当地区域经理聊了聊龙迪在福泰隆的销售情况,发现其对销售整体状况不太了解,有些说法和我们走访福泰隆实际情况有出入。当一个一线的销售人员对自己管辖区域内的销售情况知道的模棱两可、对竞品和市场状况都不太了解时,这种状况无疑对龙迪在金华的销售有很大影响,这点也自然成为龙迪在对营销队伍的管理和监控方面应切实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去了金华另外一家较大的中洋商场,龙迪因种种原因已经基本撤出了中洋商场,但为了达到有效了解目前金华市内的儿童日化产品的竞争格局、撤柜的原因和对中洋有较清楚的了解,我们还是对中洋做了仔细的走访。我们发现在中洋青蛙王子产品陈列做的很好,也有促销员现场促销。据其介绍,强生的牛奶系列产品和其一款洗发沐浴两合一产品销售最受消费者欢迎,这与我们在其他终端走访的情况也是一致的。青蛙王子的牛奶润肤露也是其主销品种之一,青蛙王子在中洋的整体销售状况仅次于强生,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品牌在某些区域市场取得相对优势还是有很好的潜力可挖的,知道主要竞品和儿童护理产品主导品牌的优势产品所在也为龙迪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奠定了必要基础。

为了详细了解儿童日化产品在流通市场的操作方式、经销商的经营与流通方式、流通市场主导的日化品牌等相关情况,在金华市的大卖场和一些连锁超市、夫妻店走访后我们又去了义乌这个全国小商品批发、流通的主战场。我们两人顶着正午的骄阳(几天的阴晴不定的天气,到我们去义乌时就已经变成大晴天了)将义乌宾王化妆品市场基本一家家的走了过来,整个义乌化妆品市场以成人日化产品的流通为主,儿童日化品比较少,正如一家店主说的看看在义乌很少愿意做利薄的儿童日化产品;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流通的产品多以不知名品牌为主,主要面对农村市场和乡镇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都不愿意义乌的大流通方式影响品牌的长远发展,所以基本都没有选择将义乌批发市场作为销售渠道的补充。

在市场一家做好可爱儿童护理产品的店里,发现好可爱也在主推阶段护理的概念,其划分为3岁以下、7岁以下、7岁以上三个年龄段。这到与龙迪力推的分段护理的概念(具体分为0-3岁、3-7岁、7-12岁三个年龄段)比较吻合,在和店主探讨时,都认为谁先提出这个概念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各自的市场推广共同将这个观念让消费者认可和接受,从而带动“蛋糕”的增大。

5月4日――5月6日宁波

在结束了义乌市场的走访以后,我们又来到了宁波这个浙江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城市。来宁波我们终于感受到了五一黄金周人潮汹涌的厉害,因为到温州和金华之前我们已经将酒店都安排好了,食宿和行程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在我们到金华汽车站得知因为去宁波的大巴车次比较少,已经排到了下午四点钟以后,并且需要四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这样一来4号一天的时间就废了,没办法在安排走访宁波市场了。正好马上就有去杭州的车次,我们一盘算,金华到杭州两个多小时,杭州到宁波两个小时左右,也是四个小时左右的行程,但下午能安排走访。得,我们就这样决定从杭州转车,到杭州后比较幸运马上就坐上了去宁波的大巴车,可见当机立断的决定是“英明”的。

宁波的零售业态有和温州明显不同的特色,宁波的零售业态以大卖场为主,并且外来的“和尚”念不好“宁波经” ,象家乐福、好有多、农工商等都进了宁波,但从销售量来说总无法达到当地的三江超市――或许是其有个好名字――三江购物俱乐部。我们走访了几家三江超市,发现卖场内的产品整体陈列比较零乱,儿童日化产品的陈列也不尽合理,一般卖场内的儿童日化产品基本都是将不同的品牌在一个统一的货架集中陈列,而三江是按照不同类别的产品如沐浴、护肤等,将同一品牌分散于不同的货架,这样无疑增加了消费者选择、挑选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厂家进行品牌的集中陈列和展示,弱化了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和拉力。龙迪产品在三江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本来龙迪在三江的品项就比较少,这样分散陈列后更加使产品的形象弱化。

在走访了几家三江超市后,我们正好转到了宁波的天一广场附近,于是也忙里偷闲来看看夜色下的这个号称国内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别说尽管已经到了4号这个黄金周的中间日子,天一广场的人还是非常多的,因为宁波这个城市缺水和缺电现象很严重,但节日的气氛是要保证的,有很多人可能也和我们一样不愿意放弃在这样的休闲的日子里来体验一下。随着音乐的最高音,喷泉也达到20余米,也引起了众人的赞叹。忙里偷闲的我们听着音乐和看着喷薄而出的喷泉,也算没有辜负五一黄金周,尽管在出差过程中,也算抓紧时间放松了一下几天来旅途和高强度市场走访的疲劳。

宁波市内有很好的消费能力,下面地市的消费能力也自是不弱,象余姚、慈溪、北仑等。为了更准确、实际的了解,我们选择了慈溪市,因为慈溪的慈客隆超市也是全国连锁超市的百强企业。

三江超市尽管在宁波市内斗的过国际和国内大卖场,但在慈溪这个地方却无法压下慈客隆这个当地的“地头蛇” ,准确的掌握各地卖场的具体情况能够为龙迪确定各地零售终端的选择和重点的卖场的取舍提供了依据。

在慈客隆内看到很多新的儿童日化品牌,如雅宝毛毛、雪伊、噜啦啦等,这些品牌还是推出了一些不同概念的产品,如雪伊的儿童宝宝生发黑发洗发露就是一个做细分的例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这么多的新品和独特的卖点,我又拿出了小笔记本快速的记录着。这时,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或许是我大模大样的记录让慈客隆的管理人员实在是看不过去了,一个管理员过来说不能记录,让我将刚才记录的要撕掉,我赶紧告诉她我们是做市场调研、不是抄其价格(这可是卖场的大忌),还好她没有再要求我撕掉记录,不过让我将笔记本和笔寄存起来(这位管理员也够狠吧)。

黄山游记范文7

今天是小鸟放飞的日子,我迈着请轻快的步伐来到黄山湖公园。

走过了郁郁苍苍的樟树林,再经过诗情画意的圣堤,这来到了金沙湾。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金色的沙滩犹如一条用黄金打造的地毯,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这就是金沙湾的由来。

沙滩前是一个硕大的人士湖,湖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拂,湖面漾起一圈圈涟漪。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中时而捉迷藏,时而歌唱一曲,时而玩玩吐泡泡……,在沙滩上有一块块岩石,千奇百怪,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有的大如恐龙、有的小如麻雀,真是有趣极了。其中一块上写着“金沙湾”三个钢劲有力的大字.向前走过一座长长的木桥便来到一个小码头,它设计独特,如片片白帆在湖里扬起.

“沙-沙-沙”我随着这美妙的声音来到小树林,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两只小鸟在枝头“喳-喳-喳”的叫着。淡淡的花香引来了一只只翩翩飞翔的蝴蝶,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如同一人个顽皮的精灵.棕色的长椅旁有着欧洲古典风味的路灯,落日西斜,小草弟弟睡着了,太阳公公给小草弟弟盖上金色的被子.在夕阳的映照下,地面闪着金光.游人们坐在长椅上,欣赏着美丽的夕阳,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美丽的景色让我留恋忘返.

黄山游记范文8

7月的黄山,骄阳似火。对黄山市147万人民来说,2004年是不同寻常一年:确定“三步跨越”、“三最”目标,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全力建设旅游大市、生态大市、文化大市。在10天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感黄山人民满怀信心,黄山大地雄姿勃发。

“我们已经打响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攻坚战。”黄山市委书记王启敏一开口就气势不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内抓统筹,外抓融入,依托旅游、文化、生态、物产资源,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基地、全国生态示范基地、华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实现‘三最’目标。”

加快建设旅游大市

黄山市居华东皖南皖浙赣三省交汇处,临新安江,承东启西,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她正在以前所未有速度,向海内外昭示着辉煌的未来。1990年,黄山荣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殊荣。1998年,黄山市分跻身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并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黄山风景区荣登中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榜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唯一的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誉奖。2000年,西递、宏村荣获世界文化遗产。最近黄山又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王启敏书记告诉记者,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两山一湖”规划和建设以黄山为重点的皖南旅游区的要求,编制并实施了黄山市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增加游客数量,提高消费水平,强化休闲、购物、娱乐功能,加快建设旅游产业基地,确保今年全年接待游客810万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5亿元。

抓好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品开发。完成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修编。以黄山风景区为龙头,整合山上山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统筹开发,联动发展。深入挖掘、系统开发徽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徽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使其逐步成为黄山风光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级品牌,成为黄山市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加快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和度假旅游。围绕“百姓生活游”主题年活动,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整合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旅游线路。

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巩固拓展长三角市场的基础上,境内主攻珠三角和北方市场,主抓港、澳、台和日、韩等地区和国家,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发挥两个世界遗产地的品牌优势,抓好“大黄山”旅游产品的整体促销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把黄山和“徽文化”两张牌一道打出去。加强创意策划,着力开发、培育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魅力进行促销。抓住徽杭高速公路通车、黄山机场扩建竣工和皖南古村落邮票发行等契机,搞好集中促销宣传。积极与上海、杭州合作,共同打造“名城――名湖――名山”(上海――西湖――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王启敏书记强调,黄山市以对外开放为主抓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放引资、外贸出口的政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开展了“让世界了解你”国际旅游城市对话等系列活动,承办了首届中国徽商大会,扩大了黄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3年先后承办了世界侨联“相聚黄山”活动,接待了越共总书记农德孟等重要外宾,授予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黄山市荣誉市民”称号,与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友好城市交往日益密切。

加快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在杭州与长三角15个重点旅游城市举行了旅游高峰论坛,组织了“融入浙江经济带”活动,与杭州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今年,黄山市抓住徽杭高速公路10月1日开通的重大机遇,以观念、体制、机制融入为先导,以实施一批相关项目为载体,扎实开展好“融入推进年”活动。充分利用“15+1”的旅游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15个城市的全方位联系,寻求合作,互惠双赢。

将招商引资瞄准重点地区、重点客商、重点领域,积极策划、包装、整合,推出一批具有牵动性的重大项目,实行板块招商,吸引组团式开发,力争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精心组织做好赴粤、港招商工作。

2003年,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共签订内外资合作项目367个,开工298个,实际利用外资3068万美元,到位内资23.4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今年确保利用外资3550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22亿。

黄山游记范文9

现在大家几乎一致认为,流播于全球的洪水神话渊源于真实发生过的水灾的记忆,或多或少包含着历史的事实[1]。也就是说,对于洪水神话,欧赫美尔主义(euhemerosism)应该是部分适用的。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其所隐含的史实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可能就是由于这场洪水,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此一神话的历史背景,对其中的细节作进一步的考察。

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莫过于《尚书·洪范》:其云: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同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另外《山海经·海内经》对此也有记载,其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可以看出,同是《尚书》,对此事的记载已经开始发生分化。根据《洪范》中箕子的话推测,鲧治洪水没有得到“帝”的批准,而根据《尧典》,鲧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荐,尧帝曾提出异议,最后还是批准了鲧去治水。第一种说法与《山海经》的记载比较接近,显然是较为原始的说法,第二种说法很明显已经带有后世国家制度的痕迹,应该是较为后起的说法。

自从上个世纪98年长江大洪水以后,我们对洪水的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98年时“人不给水以出路,水就不给人以生路”,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这则著名的洪水神话,无疑会有全新的理解。

我对鲧禹治水神话的新解释基于两个假设。第一个是历史学的假设:我想象、理解中的鲧禹时代,黄河流域尚未成为一个统一体,而是由许多部落画地而居,部落之间的关系最多也是松散的联盟。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应该属于常识。第二个是音韵学上的假设,我认为鲧与共工是同名异记,鲧在上古音中属于见母文部,共属见母,工属东部,两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读则为鲧,缓读则为共工。两者的读音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引起的。这虽然是一个新观点,但我自信也并不牵强。因为并不仅仅是由于“鲧”与“共工”在读音上相近,更是由于他们两人的事迹惊人的一致,在此,有必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证。

首先,在历史记载中,共工和鲧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共工也同样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徐旭生说,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几乎全和水有关[2],此说极是。即便是最为人熟知的《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记载:“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照样是对水流东南的神话性解释。

第二,鲧是为祝融所杀的,上引《山海经·海内经》就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而共工也曾与祝融发生过战争且不胜。《史记会注考证》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当然,文献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共工与颛顼的争斗,如《淮南子·天文篇》云:“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兵略篇》又云:“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史记·律书》亦云:“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但这与和祝融战并不矛盾,因为祝融本是颛顼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颛顼之都在今濮阳。《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又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顿门外广阳里中”,《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而祝融的后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韦,都在或曾在濮阳住过。据此,与共工作战的主力应该是处于濮阳的昆吾与豕韦部落,他们声称自己是颛顼之后也没有错。

第三,他们的结局相同。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已是为各种文献所记载的:《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而共工也有入渊之传说:《淮南子·原道》篇载:“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第四,两人都有一个平治九州的儿子。禹是鲧的儿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国语·鲁语》“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这里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虽然名字与大禹不一样,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不能想象在同一时代有两个人都平治了九州。显然,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人。

综上所述,共工与鲧的事迹实际上只是同一史实的分化。洪水神话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传播,当地民众对主人公有不同的态度。在“鲧”系统的传说中,对“鲧”抱有同情态度,将他描述为一个治水不成的英雄,如《离骚》中就有“鲧婞直以亡身”这样的说法;而在共工系统的传说中,则将它描述为一个引发洪水的祸首。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事实我都同意徐旭生先生的看法。我认为,徐旭生先生对这次洪水的研究只差一步就已经直指历史的真相了,现在我们就来完成最后一步工作。

二.在《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一直有一个疑惑,鲧治水失败,为什么会由祝融去杀他?在尧帝时代,祝融并不是职掌刑罚的,职掌刑罚的是皋陶。下面我试图来解开这个疑问。

首先,我们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鲧(共工)是采用“堵”的方法来抵御洪水的,《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也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堕高堙庳”,即将高的地方铲低,低的地方垫高,主要的方式是“堙庳”。这在各种记载中均无异义。堙塞的具体方法应该是加高河道的堤防,照徐旭生的说法是类似于筑土围子一样的方法。所以,在历史传说中,鲧还是城郭的创作者。《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礼记·祭法》正义解“鲧”,引《世本》说他“作城郭。”《水经注》卷二“河水”下引《世本》说:“鲧作城。”[3]这里的城,我的理解就是护卫部落聚居地的高堤,目的是抵御洪水。

然而,这种治水法却引起了其他诸侯的不满,这也是文献材料所明言的。《淮南子·原道》篇说:“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畔之,海外有狡心。”按照上引《国语·周语下》的说法是:“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结果是“害天下”,所以“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联系《淮南子》的说法,弗助的庶民、反畔的诸侯应该都是外族人,与鲧不是同一部落。为什么用“堙“的方法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呢?我们来看看鲧(共工)部落所在的地域。

共工部落的聚居地当在共地。上古称为共的地名和国名共有五处。即:1、《路史后记·共工氏传》云共工氏建国在莘、姺之间,在今河南陕县境内;2、《山海经·北次三经》说:“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当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2、《中山经》说:“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水经注》卷四《河水下》引此文,并说:“今诊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水为共水,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3、《中山经》次六说:“长石之山……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水经注·洛水下》曾引此文。地在河南新安县境内。4、《诗·大雅·皇矣》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这个共可能在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内。5、《汉书·地理志》有河内郡共县,班固自注“古国”,其地为今河南省辉县[4]。

徐旭生的看法是共地在今辉县境内,此地有入河的小河共水,相当于现在的卫河,它与淇水一起流入黄河。黄河在此处接纳了不少支流,水量丰沛,又是初入平原,所以容易为患,后来共水竟成为一公名——洪水[5]。这个说法有很多优点,最重要的优点是,历代水患全是发生在这一地域之内。缺点是:除了《汉书》这一后起的材料之外,共工居辉县,没有其他的材料作为佐证。

如果将鲧与共工视为一人,那么,我们的材料会更多一些,线索也会更多一些。鲧的封地在崇,这是古代文献中较为一致的记载,只不过这个崇倒底在什么地方,却有如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崇”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第二种是崇侯虎之崇国,在今陕西鄠县东,此崇为商之属国,与鲧并无关系,已是定论,可置不论。第三是赵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左氏传》曰:‘赵穿侵崇是也。’”此地虽说不能确指,但王夫之《稗疏》云:“此崇国必在渭北河湄,虽与秦,而地则近晋。”这种说法是非常可信的。渭北之晋地为什么会有“崇“这一地名,大概是鲧部落的的迁居有关。虽说鲧是禹的父亲有些可疑,但鲧与夏族必然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掘业已证实,山西省西南部应该是夏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大夏故墟约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亦即夏初禹都故地,故有夏虚之名。所以,一般认为在鲧与禹之时,夏人有过一次迁徙,从河南的伊洛地区迁居到了山西的西南部。

据此,我觉得鲧部落之聚居地以与芮城境内之共水为是。“赵穿侵崇”之崇地应该不出芮城之范围。二里头文化的类型之一东下冯遗址离芮城甚近。芮县北部的永济、运城、侯马、闻喜、新绛、襄汾、绛县、临汾,都发现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遗址[6]。鲧在芮城设堤筑坝,目的显然是为了保护共水下游的部落居民。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来源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严重[7]。因此,如果在这一区段内堵塞支流不让其泄洪的话,对下流的危害可想而知。

那么,祝融部落又处在什么位置呢?

祝融部落的原居地是在郑,即今之河南省新郑县。《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虚也。”他的后人分为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所居住的地域散布很广,大致上包括今之河南许昌县、濮阳县、温县、范县、山东定陶县(祝融部落董姓之鬷夷族所居)、邹县,莒县、江苏徐州(彭姓氏族)等地,最远达到湖北。古代的黄河在下游地区分为东西二渠从豫北向东北方向流入海。东渠在濮阳以北的内黄县。今县内有黄河故渎,这条故渎虽然不一定是夏商时期的河道,但夏商河道当距此不远。所以,祝融八姓基本上都处在黄河下游一带,也就是黄河在几千年来经常改道的地方[8]。

据传说,共工堙堵洪水之后,受害最大的是空桑,空桑何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载有空桑,其云: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陀。

《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注曰:“空桑有二,《路史》云:‘共工振滔鸿水,以薄空桑。’其地在莘、陕之间。伊尹,莘人,故《吕氏春秋》《古史考》俱言尹产空桑。空桑故城在今陈留三十里,又有空桑涧,史称‘帝揄冈居空桑’,《归藏》、《启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即此空桑也。兖地亦有空桑,其地广绝,高阳氏所尝居,皇甫谧所谓‘广桑之野’。上古有空桑氏。又《春秋演孔图》及干宝所记:‘孔子生于空桑’:皆鲁之空桑也。”郝懿行说还有一个空桑在赵、代之间。也就是说至少有四个地方称为空桑。1、在莘、陕之间。2、在陈留。3、在兖州。4、在赵、代之间。我认为以陈留说为是,亦就是莘地,在今定陶附近。此地的西北是温县、北面是濮阳、范县,西南是许昌,东北为定陶、邹县,东南为彭城,也就是说基本上处于祝融八姓诸部落的中心地区。洪水振薄空桑,受害最大的无疑是祝融部落。所以,他们要联合起来,起兵攻打处于上游之鲧(共工)部落,最后将其流放。

鲧所流之地为羽山。羽山何在?《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郭璞注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不相应,似非也。”吴任城注:“《禹贡》注‘羽山在郯城县七十里’。《十道志》:‘羽谭一名羽池,东有羽山’。《郡国志》云:‘钟离泳城有羽山,其水恒清,牛羊不饮。’刘会孟曰:‘淮安赣榆县有羽山。’《经》所记,未详是非。”据我推测,应该是在居住在最东面的祝融八姓所控制的区域,似以郯城县为是。

综上所述,推测当时的历史事实大约是:以鲧为首的部落在共地(今芮城县)用堵的方法防止洪水的入侵,使得黄河无法从北向的支流泄洪,导致河水改道,泛滥成灾。首先受难的,是处于黄河中下游的祝融系统诸部落。于是,以昆吾、豕韦等为首的祝融氏族,从濮阳西攻,最后流放了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卡尔·魏特夫在研究东方专制主义时,采用了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治水社会”的学说,认为正是由于东方的大河治水工程才使得东方专制主义有了产生并最终确立的前提。我觉得魏特夫的这个学说有相当程度的可信性。

鲧被杀之后,接着治水的是大禹。关于大禹的各种记载,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王夫之、徐旭生都论及大禹的工作主要是将原有的河道加宽加深、顺自然形势而加以疏通,很少有大工程的开凿。我进一步觉得,大禹的主要工作是协调。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黄河中下流各部落之间通过政治、外交,乃至武力等等各种手段,说服各个部落消除各自障水之堤坝,让河水能够畅通地排泄。禹能够承担这一重任,与他的身份有关,据《史记·夏本记》索隐引《系本》载:“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有辛氏即有莘氏,其地有多说,大体上在今黄河下游一带。也就是说,禹是黄河上下游部落联姻的结果。由他主政,能够较容易协调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我们顺便提一下,黄河中下游之间的各种形式的部落结盟可能不始于鲧时。我们知道,从考古类型学上分析,新石器时期的黄河中游与黄河下游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区。黄河中游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公元前6000——前5400)——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河南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黄河下游的序列是青莲岗文化(前5400-前4000)——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山东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虽则考古学者认为河南和山东的龙山文化具有地区性的区别,但中游地区在文化上受到下游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这表明这一时期两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我认为就是黄河,为了防洪和灌溉,两地的部落必须与联姻等方式互相依靠。

自从这次洪水以后,人们痛感黄河中下游流域部落林立、各自为政的情形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来进行协调,因此,产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推而论之,夏商周三代的政权包括春秋年间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诞生,均与协调黄河上下游关系这一需要有关。夏商周三代的交替与争斗,基本上属于大河中游与下游之间的争斗。夏朝的诞生,我们说过了,是出于治理黄河洪水的需要。尽管鲧被流放,但中游部落还是占了上风。据《史记·夏本纪》说:“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史记·正义》引《帝王记》云:“禹禅舜,禹即帝位,以咎陶为最贤,荐之於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皋陶生于曲阜,皋陶之后或在英、六,或在许,总之,是在黄河下游。从这条记载中,我们推测黄河中下游的这个部落共同体开始订立的制度应该是采取“轮流执政制”,即中游与下游的部落轮流执政。这种制度在民族学的调查中有着极多的例子,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ack.Goody指出:在这种制度之下,其继位诸组常有二分的倾向,一边的首领为王的时候,另一边的的首领便当其副手。但是中游部落破坏了这种制度 [3](P61-66)。轮流执政制的破坏,也标志着专制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以后夏朝的几次重大变故,如益、启之争、夷羿、寒浞与夏的争斗,都与这轮流执政制的破坏、单一政权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早就说过这是华夏与东夷之间的矛盾,徐旭生也深表同意。据我看,说是两个文化集团之间的矛盾尚没有抓住要害,关键是大河上下游之争。

商汤始兴于亳,亳地一般认为是在今河南濮阳。他在亳地会合了诸侯,然后,溯黄河而上,战夏桀于鸣条。这里一定要提一下商汤的重要助手伊尹,他出生于空桑之有莘氏。据载,他也善于治水,《管子·地数篇》说:“伊尹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筴。”据此,商政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就是治水。在这场争斗中,下游部落占了上风,从此,黄河中下游置于一个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

黄山游记范文10

在黄山采风,记者被黄山自然和人文景观痴迷的同时,关心更多的是,黄山这一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工作。

黄山,每日数万旅游客进出,垃圾、污水的处理,森林防火,景观原貌的保护,新景点的开发,在人与大自然的矛盾中,要保护脆弱的环境,确实是一道难题。

记者带着一个又一个疑问与陪同的汪恒来副主任在游览观光的同时进行交谈。

为保护好黄山,国务院批准下发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安徽省人大还专门制定颁布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同时,明确规定:每届的省长是黄山规划委员会的主任;黄山市市长是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同时还在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内部设立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规划、土地、园林、工商、公安等专门机构,负责黄山的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

多年来,国家、省、市及黄山管委会制定了涉及景区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办法共70多件,涵盖了景区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汪恒来副主任说,山上所有基建项目,都严格遵循国家批准的规划,严格履行报批程序,不准动用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即便铺设一根电缆,很快就恢复原貌,也行得先报批,后施工。

依据规划建好基础设施是黄山风景区建设的“铁规”。在景区内,步行蹬道按照组景不造景的原则进行建设:先后新辟了天都新道、白云新道、丹霞蹬道、石笋石工蹬道,在莲花峰、玉屏楼、百步云梯等处修建了步行环道,开辟了白云、西海大峡谷新景区。按规划进行供水、供电、通信建设;建设了提水工程,建成了日处理能力3000吨净化水厂;兴建了35KV白鹅岭变电站和35KV温泉变电站;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山。

最令记者感动的是,在山上行走时,汪恒来经常弯腰随手将游客乱扔的垃圾捡起,甚至把垃圾箱旁的垃圾,也捡回垃圾箱。他的举动让记者感叹,保护黄山要从点滴做起,已成为黄山人的自觉行动。

据了解,在黄山风景区内,还有一支近200人的被称为“黄山美容师”的环卫专业队伍,数年如一日,不辍晨昏,攀崖下壑,捡拾垃圾,将一份依法护山、确保环境卫生的天职化为日常默默的劳作,演绎为无私奉献的乐章。

山道中,记者常常发现一些树桩凳子和藤条护栏。汪恒来副主任说,其实那些只是形状、颜色都酷似原物而完全以水泥为材料的仿真树桩,目的是要让黄山上的每一个点缀都与景色浑然一体,体现最古朴、原生态的美。记者发现,黄山上类似的杰作还有很多,比如用天然石块垒成的垃圾池、仿木制的钢筋扶手等。

黄山景区的保护工作特色鲜明。一是古树名松保护。对古树名松不仅建设立档案,而且专人管护。你看,山道旁无数树木古树名松都挂牌“上岗”。仅被称为国宝的千年名木“迎客松”,就专门配备了三个人全天候守护管理。二是对景区游道旁的古树名木采用竹片围护,对景区生长衰弱的古树名木进行会诊,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三是划定吸烟专区,严防森林烟火。四是成功地实现了从柴到煤、从煤到油、从油到气、从气到电的四次能源革命,减少了大气污染。五是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处,全面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六是在全山实行净菜上山、垃圾下山,并在山下建立了洗涤配送中心,大宗用品全部挑下山清洗处理。七是在旅游区建立环卫专业队伍,保证了景区垃圾日产日清。

黄山游记范文11

【关键字】黄河;探源;变迁;治理应用

一、黄河概况

(一)自然情况

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着名的多沙河流。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396°至119°之间,黄河西起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175.24万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52千米。[1]

黄河河流上、中、下游的划分区域大致如下[2]: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灌溉发达,可通航运。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至5米,多的达10米,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

(二)人文情况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老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它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黄河流域不仅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蕴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开发基地。

二、黄河源流

(一)古代探源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语言罢了,但在一定程度上确有其道理。“河出昆仑”[3]说是指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导河于积石”[4]说则认为黄河的源头是积石山。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呈汉武帝的奏折中写道:“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塔里木河)东流,注盐泽(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因为那时候青海西部尚未开发,对积石(今青海省循化县)以上的黄河不了解,汉时通西域的人较多,他们看到塔里木河在沙漠中消失,就误认为潜入地下几千里,再从积石冒出来,成为黄河之源。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对黄河源头并没有进行专门实地考察,只是一些使节沿途所见所闻得出的结论。

唐朝时期对黄河源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军事的需要,唐朝将领率兵深入到黄河上游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地区,从而纠正了“河出昆仑”的错误说法。《旧唐书》记载了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派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盟使时所见的黄河源头情况:“其水极为浅狭,春可足涉,秋夏则以船渡。其南三百余里有三山,山形如鏊,河源在其间……”这段记载,已对黄河源头作了具体描述,并确认黄河发源于三山(今巴颜喀拉山)。元朝忽必烈统一全国后,专门派特使都实对河源进行了考察。《元史·地理志》记载道:“……四悦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位置以闻”。其考察到达了河源地区的星宿海,并画了图,生动地描述了星宿海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清代,朝廷多次派专使去河源进行考察和测量,逐渐深入并已接近现在探测的河源地区。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河源考察已经上溯星宿海,到达了卡日曲,并认定其为黄河源头。晚清,一些外国探险者先后到黄河源头地区探险,如俄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等。

(二)近现代探源

民国时期,我国有一些学者专家赴黄河源地区考察,但均未达到黄河源头,只是在鄂陵湖、扎陵湖一带止步。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勘察队,赴黄河源地区进行勘查。这次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看,卡日曲在源区各水中均居首位。因此,黄河的发源地是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正源是卡日曲。1978年,使黄河之水哪里来有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那就是来自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各姿各雅山麓的泉流。

三、历史变迁

历史上黄河大的改道有“六徙”之说,第一次改道以前的河道,过去称为禹河,即大禹疏导成的河道。春秋战国时记载的古河道,也是记载的最古的河道,在天津东南入海。[5]

(一)六次改道

自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决口泛滥和改道相当频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 [6]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第一次大改道,发生在春秋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由浚县决口,由向北改为向东,在河北黄花市入河。这条河稳定了470多年,到汉武帝以后,又多次泛滥。第二次大改道,王莽始建国3年(公元11年),从现在的山东入海。到汉平帝永平13年(公元70年),疏导成了固定河道,由濮阳向东,在山东高清入海,稳定了700多年。第三次,北宋仁宗庆历8年(公元1048年),在濮阳决口,向西北经内黄、大明沿海河由天津入海。第四次,金章宗明昌5年(公元1194年),由原阳决口,分两派:北派占总水量的十分之二三,由北清河(现在的黄河)入海;南派水量占十分之七八,走南清河(泗水)入淮。此次改道的特征是主流南移。第五次,明洪治7年(公元1494年),为保证京杭大运河畅通,使北派断流,经淮河入海。第六次,咸丰5年(公元1855年),兰考决口,汇入大清河入海,从此结束了经淮河入海的历史,又开始走渤海湾入海,形成了今天的河道,到现在已有140多年了。所排放的泥沙形成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平原,每年增加38平方公里,照此推理,140年以后,莱州湾将被填平,内海渤海将不复存在。

(二)趋势与影响

黄河改道的总趋势是: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向南移。决堤频率和破坏程度日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变成了一条弊多利少的河流,而洪水和泥沙是黄河频繁改道的根本原因。[7]黄河改道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给下游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每一次决口,广大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毁灭性的摧残。汉成帝时,一次黄河决口淹没了32个县,平地水深3尺,毁房30余座。北宋巨鹿县在1108年的黄河决口时被全部埋在泥沙下,直到1919年挖井时才在地下6米处重新发现这座古城。明代以前的开封城已全被埋入地下,据近年考古资料证明,宋代以来开封城地面大约被淤高10米左右,从元朝至今,开封被淹了7次,宋代城在地面8米以下,十几米以下是大梁城。第二,造成严重的沙灾。每次水灾后,大量泥沙留下,在长期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续的沙丘和沙垅,吞噬了农田、房屋以至城市,阻塞了道路交通。现在河南省东北部和东部,大致以今郑州、兰考间黄河河床为脊轴,向东北、东南方向辐射分布的许多沙丘、沙 垅和大片盐碱地,就是历史上黄河泛滥的结果。第三,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被破坏。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河网交错、湖泊密布,但经黄河一次又一次的泛滥、袭夺和灌淤,河流多渐淤积,甚至完全断流。例如战国秦汉时代的鸿沟、隋唐的通济渠、宋代的漕运四渠(通济渠、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等,当时都是中原地区的主要航道,金元以后由于黄河多次南泛,均告淤废。其它天然河流如颍、涡、濉、浍等河因长期受黄河的夺流、淤灌,大多无航运之利,而在宋以前都是沟通南北的水运航路。黄河流沙不但破坏了自身水系,而且也给淮河、海河带来了破坏。

(三)改道原因

总观历史上黄河的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从改道发生的时段来看,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唐代以后。如上面所述的六次大改道中就有五次是发生在宋元明清时期。唐以后黄河的频繁改道并非偶然。黄土高原在其形成之初,本来草木茂盛,植被丰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在这里生活,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也就意味着天然植被的破坏,而植被的破坏又会带来水土流失。所以,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黄河中含有泥沙的记载。唐代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差不多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河流含沙量急剧增长下游河道中堆积的泥沙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下游河患越来越频繁。另外,唐代以后,统治阶级对河患向来都不能做到有效而及时的治理,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黄河改道是为了更好地处理黄河下游地区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8]

所以,综上所述,黄河的频繁改道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洪水与水患

我国古籍中关于黄河的水灾屡书不绝,如 “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9]商汤时代,由于避黄河洪水泛滥,曾于公元前1783年、1525年、1517年和1388年四次迁都。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当中,黄河决溢次数多达1590余次,史称“黄河三年两决口”,[10]重要改道26次,大型迁徙改道7次(分别是公元前602年、公元11年、公元1048年、公元1194年、公元1494年、公元1855年和公元1938年),每次决口和改道都造成很大损失。造成黄河水患的主要原因是由暴雨和冰凌导致的河水泛滥。

(一)暴雨洪水

黄河暴雨形成的洪水,全流域都可以出现,只是一般发生在每年7月到9月。上游洪水来自兰州以上,受夏季降雨影响,洪水过程较长,洪峰平稳,洪量不大。中游洪水来源于河口镇到龙门区间,龙门到三

门峡区间和三门峡到花园口区间。以上三个地区洪水的不同组合,对下游洪水大小及危害也不一样。中游洪水有三种组合类型。[11]

第一种,以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和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来水为主,往往形成大洪水,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大,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大。如1843年8月和1938年8月,在花园口曾发生33000立方米/秒和204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第二种,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洪水涨势凶猛,洪峰较高,对下游防洪威胁很严重。如1956年、1958年和1982年大洪水,其中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出现22300立方米/秒,为建国以来最大洪峰量。第三种,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和三门峡至花园口同时形成大洪水。洪水特点具有洪峰历时较长、峰低,对下游防洪有一定威胁。如1957年7月19日在花园口发生13000立方米/秒洪峰,12日洪量达66.3亿立方米。1964年的洪水也属此类。[12]

干流上游兰州大于5000立方米/秒较大洪水,多发生在7到9月,实测最大洪峰流量5900立方米/秒(1946年9月13日);中游洪水由黄河主要支流的洪水叠加在上游来水上,再加峡谷地形,常形成全河最大洪水。三门峡站大于15000立方米/秒洪峰多出现在8月,如1933年8月10日实测到历年最大洪峰22000立方米/秒,下游大于10000立方米/秒洪峰多出现在7、8月。中游洪水是造成下游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

(二)冰凌洪水

由河道内冰凌消融时冰凌堵塞而壅冰引起的洪水,只发生在冬末春出的局部河段上。冰凌洪水在2月左右发生在花园口至河口段时,称为“凌汛”;而3月发生在黄河上游兰州至河口镇段,冰凌洪水流至黄河下游,称“桃汛”,因这一时期正是黄河下游两岸桃花盛开的季节。凌风传播时间一般6到9天,在下游最早出现在3月下旬,最晚4月中旬。

凌汛(桃汛)洪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峰值小,水位高。如1951年利津站凌汛最高水位与1958年夏季暴雨洪水水位一样,都是13.76米,而凌汛洪峰流量只有夏汛洪峰流量的1/11。二是凌汛洪水在上中游传播沿程增大,下游花园口以下受宽浅河道调蓄影响,洪峰沿程减小。但是有的年份冬季河槽蓄水较多,开河时水量不断增加,抬高水位形成冰害。如1957年,高林凌峰920立方米/秒,利津站为3430立方米/秒。三是在弯道、狭窄河段卡冰频繁。解放后出现七次较大冰塞冰坝,造成严重凌汛灾害,有1951年、1969年和1970年等。

五、治理与应用

(一)黄河的治理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提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总方针。到上世纪末,全流域共兴建大、中、小型水库3480座,总库容量近30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0座,总库容21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15432处,提水工程36241处。下游堤防工程先后三次大修,兴建了滞洪区。建国后下游没有发生决堤,扭转了黄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产建设,使黄河流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了由害河变利河的历史性转变。

(二)黄河的开发应用[13]

首先,引黄河水发展农田灌溉,灌溉面积由建国初的80万公顷发展到490多万公顷,占总耕地33.7%。若包括下游流域以外的引黄灌溉区,则灌溉面积达550多万公顷。2万公顷以上的灌溉区37处,那种“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

其次,大型水库在发电、防洪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1957年黄河干流动工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标志着我国人民决心根治黄河水害的开始。以后又建成了刘家峡、八盘峡、青铜峡、三门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枢纽。装机容量254万千瓦,一年发电量120亿千瓦·时,为当地工业、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还可以大量向外地输送。

第三,黄河除发电外,不仅调蓄水量、削减洪峰,而且对增大下游枯期径流,防止冰害等都起到很大作用。水库的兴建,改变了黄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的状况,提高了灌溉渠保证率。

最后,水土保持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措施有:改坡耕地为保土、保水、保肥的水平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发展小片水渍地和洪泛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兴建引洪淤地小型水利工程等。[14]这些措施不仅拦截了泥沙,也扩大了耕地。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主要着作:

(1)熊怡等:《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清)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钱穆:《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年8月版。

( 5)陈上奎,李志华:《名川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

(6)中国地理概览编写组:《中国地理概览》,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二)期刊杂志:

(1)《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

(3)《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年第1期。

(4)《地学前缘》,2007年第6期。

[1] 王旭文:《黄河下游改道浅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年第1期,P26。

[2] 熊怡等:《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P256。

[3] 以我国较早成书的《山海经》、《尔雅》等古籍为代表。

[4] (清)胡渭:《禹贡锥指》,邹逸麟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P39。

[5] 李爱琴:《黄河的改道及其影响》,《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P17。

[6] 陶卫宁:《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P17。

[7]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20。

[8] 王旭文:《黄河下游改道浅析》,《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年第1期,P27。

[9] 分出《尚书·尧典》和《孟子·滕文公》。

[10]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年8月版,P240。

[11] 陈上奎,李志华:《名川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P15—20。

[12] 熊怡等:《中国的河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P49。

黄山游记范文12

【摘要】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冉駹古国核心区及今日羌族聚居区。大禹被道教法师和羌族巫师释比奉为巫师始祖,冉駹的巫师为商王朝重要贞人,古蜀人的巫文化与冉駹属同一巫文化体系并以岷山为天庭圣山,羌族与冉駹有着重要渊源关系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为中心的巫文化。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岷江上游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大禹;冉駹;羌族;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0033-6

汉唐文献记载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石纽山,其地即今岷江上游汶川县域北部羌族聚居区的绵厩镇石纽山。古史传说记载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暨最高巫师,后世道教巫师端公和羌族巫师释比皆奉大禹为始祖。岷江上游地区在先秦时期为古蜀人支系建立的冉駹(尨)古国所在地,冉駹的巫师在商代为商王重要的巫师贞人。今日聚居于岷江上游的羌族与古冉駹人具有重要渊源关系,并且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古老的巫文化。笔者认为,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同一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羌族的巫文化是在岷江上游原生并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古老巫文化活化石。

一、大禹与岷江上游的巫文化

大禹是古史传说记载中黄帝与嫘祖的后裔、上古治水英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奠基人。大禹率领民众治水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及其对建立国家和凝聚民族的伟大贡献,成为后世敬仰、历代颂扬的人文典范,被尊为功高盖三皇的伟大“圣王”。

关于大禹的出身地,虽然在西汉中期以前的文献中原本无明确记载,但皆公认大禹生于西羌,故《史记·夏本纪》等多篇西汉著述皆记载:“禹生于西羌”。称大禹生于汶山郡石纽刳儿坪始见于西汉扬雄收集蜀中典故所著《蜀王本纪》:“禹本汶山广柔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三国志·蜀书》载蜀人秦宓称:“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三国蜀人谯周作《蜀本纪》亦记载:“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2004年在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考古工作中发现的东汉《景云碑》,记述大禹后裔伯沇(魏唐鹏先生考证即夏王“伯杼”)循大禹之迹中兴夏朝,有:“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语句,这里的“汶川”为岷江上游别称(汉代称岷江上游为“江源”、“汶江”、“汶川”、“汶水”,非指后来才有的汶川县。今汶川县治地在汉武帝时为汶山郡治绵厩县,西晋更绵虒县名为汶山县,南朝梁时因汶山县西临汶川始更县名为汶川),证明两汉三国时期人们所说的大禹出生地石纽在岷江上游。因此,禹生石纽很可能为蜀中广泛流传的古老传说。此后,魏晋时期《帝王世纪》记载:“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东晋《华阳国志》记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不敢追,云畏神禹。”唐代《括地志》记载:“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元和郡县志》汶川县条下亦记载:“广柔废县,在县西七十二里。汉县也,属蜀郡。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唐代汶川县治地在今汶川县治威州镇姜维城台地上,西汉为汶山郡治地,唐末迁维州于此,宋代置威州,至今仍残存部份唐宋夯土城垣残段。唐末五代大学者杜光庭《青城记》称:“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冢。龙冢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所言江源岷山石纽亦为今汶川石纽山。直至北宋欧阳修著《新唐书·地理志》,始出现大禹生石泉县(今北川县)石纽山的说法,至南宋方出现以石泉县为汉广柔县地说法。

古史文献记载大禹治水功成后于会稽山(涂山)会盟诸侯计功。据《景云碑》记述的:“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语句,大禹曾有“汶川之会”的重大事件。按“会”的本意指盟会,《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四日会”,郑玄注称:“会,谓会同盟誓之辞”,又引郑司农言:“会,王官之伯命事于会”。因此,“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当指大禹在其故里石纽与诸侯进行盟誓的会盟事件。据《景云碑》前后文意分析,此四句当指伯沇(伯杼)循大禹“汶川之会”故事中兴夏王朝,从而表明大禹的“汶川之会”当为导致夏王朝始兴的重大盟会事件。结合大禹治水于“岷山导江”并最终因治水功绩而奠定夏王朝基业的历史记载,“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就应指大禹治水开始时曾在家乡石纽会盟诸侯举行盟誓,并由治理长江江源汶川(古人以岷江上游为长江江源)开始治水工程,这与治水功成而于长江下游的会稽之山会盟诸侯计功正好首尾相应。由此,汶川石纽山既是大禹故里,又是大禹治水会盟誓师的“汶川之会”所在地,在大禹治水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禹生汶川石纽的传说,与古史传说中的大禹世系相一致。据《史记》等史籍记载,大禹为黄帝与西陵氏嫘祖后世。史籍记载古蜀人为黄帝后世,发祥于岷江上游岷山山区,始祖蚕丛的故地在今茂县北部的叠溪(今简写为叠溪),西汉于其地置蚕陵县。据前人对文献记载和西周金文的考证,西陵氏为蚕陵氏之误。嫘祖的嫘字本作从女从疊的“女叠”,表明嫘祖为出于“疊”部落的女子,其地叠溪为蚕陵所在,说明西陵氏嫘祖本为蚕陵氏女,为古蜀人女祖。大禹为黄帝与嫘祖后世,传为大禹出身地的岷江上游岷山山区为黄帝与嫘祖后世古蜀人发祥地,考古发现表明岷江上游山区4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存为古蜀文化的重要源头,其文化渊源为本土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北方南下的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与传说中的黄帝及其后世有关)融合形成,与古史传说记载的古蜀人渊源的文化脉络一致,因此推测蜀地流传的大禹生于汶川石纽的传说应有所本源。

据地质学调查研究,近二万年以来的岷江上游多历史大地震,地震导致岷江河道形成系列堰塞湖,考古发现亦表明岷江上游的古代居民在距今约6000年前仍在临近河谷地带居住,而距今5000~4000多年前则迁往了高半山地带居住。将地质学与考古学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表明在5000~4000多年前岷江上游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迫使居民们迁往高半山,大禹治水“岷山导江”成为历史的需要。治水需要强有力的领袖,而上古领袖往往既是部落首领又是最高巫师,善巫者则可借巫术及其所掌握的知识指挥号令民众。古史传说中的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兼最高巫师,大禹世系与古蜀人同出一脉,而考古发现表明古蜀王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巫师。传说中大禹为出生于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巫师、治水方法采用疏导方法,与商代岷江上游古蜀人支系的冉龙羌人巫师担任商王朝重要巫师贞人职务(参见下文)、古蜀国杜宇末年至秦时李冰治理岷江水患采用疏导方法一致。大禹在故乡石纽会盟诸侯誓师治水,表明大禹在治水前就应为当地部落首领兼巫师。因此,传说中的大禹很可能为根据岷江上游古羌系统古蜀人中某位带领民众治水的部落首领暨巫师历史人物原型加以神化的英雄。由此,也反映出大禹治水时岷江上游已经盛行原始的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