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

时间:2022-11-28 17:56:03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1

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是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古语说“居安思危,长治久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唯物辩证法讲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讲矛盾转化,相反相成。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人们要把握矛盾转化的主导权,要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前瞻性,首先要看到发生对立面的可能,看到存在对立面的迹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面临丛生的荆棘、四伏的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看不到,就会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机发生了还不知道风险从何而来。虽然未必无法补救,但总会显得较为被动。中国又有一句古语说,“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同样也是讲,要依据发生对立面的可能,存在对立面的迹象,想对策,想应对措施,想如何创造条件使对立面发生有利于自己的转化,使自己站住脚,继续发展。“预”是“立”的前提,“不预则废”。作为如此庞大的超级大国,作为在经济、金融、军事、高科技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家,美国当局依然认为,它所处的安全环境动荡不定,充满许多可能变得更加致命的威胁和挑战。危机意识不是杞人忧天或者妄自菲薄,而是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防患于未然,变以后的被动为现在的主动,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至少减弱其危害程度,以求把握全局,总揽全局。

危机意识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的预期。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有两大类,均涉及国家安全:一类是对内部发展构成潜伏危机的预期;一类是对国际环境可能引发的危机的预期。在这两类危机预期中,后一类更引起人们重视。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尽管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仍潜伏着种种不确定因素,包括:

1.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历史上,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大规模战争的结果,而今要在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和平条件下实现,这是没有先例的。我们在充分认识国际格局可能和平转换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非和平转换的可能性,充分估计转换的复杂性、曲折性。导致转换复杂化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这些因素的作用。例如,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残余,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愿望转化为保守主义目标,因为这中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2.全球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要改变这种失衡,即使有最理想的条件,至少也得在半个世纪以后才能实现,在这期间,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凭着自己的优势,不会放弃建立全球等级体系的欲望。这当然与多极化趋势相背离。美国认为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对美国继续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威胁。美国要迎接挑战,要把可能出现的威胁消除在美国本土之外。由此带来的矛盾与对抗不能排除。NMD与TMD的建立将会大大加剧这种危险的现实性。

3.多极化趋势未必等同于和平与稳定。从历史的经验看,多极化体系是极不稳定的国际体系。从现实来看,由于传统的“实力—权力”逻辑和冷战思维的存在,多极化过程也潜伏着负面效应。预计在21世纪将有近10个国家上升到大国、强国的地位。在这些国家中不能排除出现新的霸权国家的可能性。霸权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同样也不能排除。与此同时,据估计,世界上将有50—60个新的国家分裂出来。此起彼伏的地区性的局部战争将长期困扰国际社会。

4.新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无论是军事装备、作战方式、打击能力都是史无前例的。历史表明,军事革新总是意味着新的大规模战争。新的、巨大的打击能力对军事强国具有难以自制的诱惑力;仅作为一种威慑力而不投入实战,不仅历史上没有先例,而且现实生活中也难以令人信服。

5.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但由于各自的起点不同、可资利用的机遇及其应对不同,加上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有关国家经济、金融的被动式风险大大增加。尽管国际社会驾驭市场的能力大大加强,但至今还不能免除危机的发生。而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对发达国家可能是伤“筋”,对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是动“骨”,将使它们倒退数十年,其对政治、安全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面对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在寻求全球和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产生某些忧患意识或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将稳定国际社会的愿望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也是预防外交赖以产生的重要前提。日益强烈的危机意识,使预防外交得以应运而生。

二、预防外交的战略功能及前景:以中、美为例

“刺激—反应”被认为是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时至今日,这一基本模式未发生根本改变。不管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自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刺激,不管刺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依据对刺激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制订对策作出反应,至今依然是外交部门的基本实务。作为对现实刺激作出反应的艺术,外交中的作为或不作为都是艺术性的。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投赞成票或反对票,被认为是积极的反应;投弃权票也未必不是积极的反应,它也可能是一种艺术,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策略性相结合的艺术。外交艺术的运用,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把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现代外交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战略层面、整体层面上的反应烈度大大加强。在做好微观领域反应的同时,注重宏观层面上的运筹帷幄,寻求棋局上的总体主动性、主导性和可控性,以便在走对一着棋的同时走活全盘棋。这正是预防外交的战略。

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在外交实务上,这是一种即时反应。但是,中方准备工作立意高,着眼于开拓新中国外交的全局;判断准,把握住日益增多的新独立国家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创意新,亮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外交旗帜。“万隆会议”上的胜利,为中国打开外交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在当时国际敌对势力的重重压制、封锁下,中国通过此次会议求同存异,广交朋友,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谊。因此,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1947年,美国向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同样也是从一着棋入手走活全盘棋的典型外交案例。当时美国的16个西欧盟国,既遭到二战的严重破坏又遭到经济危机的袭击,气息奄奄,濒临,一再呼吁美国给予经济援助。向其盟国提供经济援助,在美国外交实务上是一种即时反应。但美国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因应措施,而是形成一项计划,作为战后美欧关系的起动器,立意在推进美欧之间的联系。该计划从1948年4月启动起到1951年1月实际结束,共使用100多亿美元。其中,赠予款额用于购入美国剩余农产品和救济物资,借款款额用于购入机械、车辆等生产物资,其结果既有助于美国走出战后经济过剩,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并为后来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美国确立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美国从欧洲获得的巨大利益是以“马歇尔计划”为开端的。无怪乎有的西方学者会把“马歇尔计划”推崇为预防外交的经典之作。

这些成功案例所显示的效能,不只是地区性的而是全球性的,不只是一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具有综合性收益。这些成功案例尽管没有摆脱“刺激—反应”的传统外交模式,但作出的“反应”却是非传统的,具有新的特征。现代外交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在战略层面上发挥“预防外交”的效果开辟了新的前景。这些前景包括:

1.追求清晰的战略意图。实施预防外交,或者为了争取战略上、全局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或者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并为进一步发展展示新的前景,驾驭事态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马歇尔计划”后来成了美国对外援助的范例。2000年1月5日公布的一份白宫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对此推崇备至:“从以美国为首的动员到战后欧洲的重建,再到最近亚洲、拉美和非洲的经济成功事例,美国的对外援助帮助了新兴民主国家,促进了对人权和法制的尊重,扩大了自由市场,遏制了国际犯罪,抑制了对健康的主要威胁,改善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使人口增长放慢,缓和了人道主义危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促进了工人的权利、自愿计划生育、基本教育、环境保护、民主、法制、宗教自由,提高了公民的经济地位。通过这些计划,危机得到避免,美国的预防性外交得以积极的实施。”

2.追求“最小的代价”,使外交态势具有某种动能,带来滚动效应。外交是需要投入的,这是常识。外交投入包括实务开支、政治或经济上的承诺、某些问题上的妥协与让步。这都是外交的代价。而现代成功的外交却要求“代价”的最小化。这就要尽可能避免外交的静态操作而应追求动态操作,使外交态势始终具有一种动能,带来滚动收益。道理很简单,推动一块静止的巨石走向预定目标,是很累、很费力的。但若推动一块正在滚动的巨石走向预定目标,则仅需花很小的力气就可以实现。外交态势具有某种动能,是寻求“最小代价”的一个重要前提。“因势利导”,没有“势”便难以“利导”。试想,如果中国没有以亚非“万隆会议”为开端,在发展中国家中建立起动态效应,何以能在1971年10月出现把中国一举“抬进”联合国的局面。

3.追求某种协调机制。尽管许多人对90年代后半期国际关系中的种种“伙伴关系”不以为然,但是这些“伙伴关系”的出现却反映了人们,特别是政治家对国家间关系形成某种机制的追求。传统的国际安全靠均势、靠力量均衡;但在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一政策的实施变得越来越困难。各主要国家在追求力量均衡的同时,外交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形成某种机制。“热线”,“透明度”,从频繁的首脑会晤到高密集度的不同级别、层次的交流,信任措施,……凡此种种,显示了各种机制的“生命”运动。机制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但牵挂着各方的利益需要;机制并不是解决争端的裁判,但却可以提供解决争端的机会;机制并不是利益的天平,但却有助于找到利益的汇合点。机制是各方利益补偿代谢的生命体,只要有关各方都愿意从这里找到获取利益的机会,机制的生命力便不会凋谢。

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承担世界责任方面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战略层面上实施预防性安排。有许多机会可以发挥中国的作用,诸如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和构想,提出解决热点问题的方案,供国际社会选择。充分发挥诸如此类的建设性作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有所作为才有世界上的地位。这样做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预防外交中进行危机预期的方法

预防外交可作广义理解,涉及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国际体系及其机制可能面临的障碍、战略态势变动等;也可作狭义理解,诸如对付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紧急情况,对付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对付可能出现的某项争端、对付安全方面的某种紧急状态等。国际社会所以对“预防外交”产生极大兴趣,主要看中其狭义理解所显示的功能。然而这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难就难在如何及时捕捉到突发事件的前兆。但现代社会的经验也证明,危机、冲突、风险在爆发前是有迹象可以看到的,是可以预测的,“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国际关系中,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潜伏的风险迹象,可以看到潜伏危机中的冲突迹象。问题是如何应对,如何建立必要的危机评估、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及制订各种方案的制度。

对预防外交,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其预防的仅仅是一种危机预期。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预期必须尽可能准确可靠,这是基本的前提,否则就失去预防的意义。为了寻求根据现实动态作出合理延伸的预期,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有:

1.背景推理法。领土、宗教、民族或种族的历史纠纷和怨恨,资源(包括水资源)和能源争夺的历史记录,战争遗留的历史问题处置,等等,都可以成为背景推理的依据。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可能已经随着历史岁月的延伸而沉寂下来,有的可能仍有这样或那样的纠葛,但都有可能在新的特定条件下成为爆发冲突、引发危机的“导火线”。在这里,注意“新的特定条件”的生成是关键。一种“新的特定条件”的生成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在欧亚结合部一下子爆发了众多的冲突,至今还未完全平息。又如,苏联解体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非洲推行“民主”、“人权”,引发了非洲一系列部落、种族和民族的权力争斗,其结果导致惨不忍睹的“灭绝性大屠杀”。

2.过程推理法。任何矛盾、冲突的激化都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过程是分为不同阶段的,从前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是有条件的,其中关键性条件居于主导地位。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美国数十万大军向海湾地区集结。当时国际社会对美国下一步动作有两种判断:一种认为美国企图以兵临城下、炫耀武力,迫使伊拉克屈服;一种认为美军向伊拉克发动武装攻击势在必行。事实证明后一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居主导性的条件是,苏联不可能因伊拉克与美国直接对抗,而美国要以高科技军事打击能力证明谁也不能违抗它的意志,以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任何事情的发展过程都有它自己合理的逻辑延伸,但却以条件为转移,在这种条件下会向这个方面延伸,在那种条件下会向那个方向延伸,关键是要搞清楚条件是什么。

3.利益平衡推理法。国家的对外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本国利益,但是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却受不同层次的利益制约。科索沃停战协议签订后,俄罗斯抢先占领了科索沃首府机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为数不多、孤立无援的俄罗斯军队赶走,这可以轻而易举地办到;一种是容忍俄罗斯的行动。美国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虽然符合美国的利益,但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对抗具有更大的利益。美国曾多次企图对朝鲜实施军事打击,摧毁朝鲜的重大军事装备基地。但它会遭致朝鲜对韩国的报复性军事打击,而汉城地区集中了韩国大部分重要的经济设施,它们都在朝鲜大炮的有效射程之内。韩国成了朝鲜阻止美国对其实施军事打击的“抵押品”和“人质”。所以,美国对朝鲜的军事行动首先遭到韩国的反对,韩国难以用民众大量死伤、经济倒退数十年的代价,来接受美国对朝鲜军事打击的胜利。当然,韩国是美国在远东的一个重要前沿基地,韩国受到巨大破坏在根本上也不符合美国利益。基于这种利益掂量,美国不得不接受韩国对朝鲜的“阳光政策”。现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是联在一起的,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善于把各种利益结合起来综合平衡,是寻求合理的危机预期的重要方法。

4.实力对比推理法。实力对比依然是影响国际矛盾、冲突的基本因素。实力的不对称性往往决定了过程、结果的不对称性。仅仅凭南联盟非常有限的军事实力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打击,难度之大完全在意料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力对比是绝对的。但是,在拥有的实力与可使用的实力、可使用的实力与可使用的限度这个意义上说,实力对比又是相对的。2000年年初,俄罗斯颁布新军事学说,不仅继续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作承诺,而且明确宣布“在俄罗斯及其盟友遭到侵略、以及在依靠常规手段无法制止俄罗斯作为一个国际关系的主体和国家消亡的情况下,俄罗斯将被迫使用核武器”。面对其对手的步步紧逼、挤压,俄罗斯的这种宣示无疑使其对手在可使用的实力与实力可使用的限度方面大打折扣。尽管在观念上,其对手可以认为俄罗斯没有什么优势,但在行动上却不得不想想自己的难处。这种反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俄罗斯与其对手关系的走势,影响潜在危机的发展趋向。就此而言,研究对立双方实力对比的相对态势,对研究危机的预期具有重要价值。

四、预防外交的“刚柔相济”

应付危机、冲突的迹象或预兆,在传统上由于迂回——回旋的余地、可使用的手段有限,国家间相互依存度几乎没有(或者很小),所以通常使用刚性应对,诸如使用外交交涉、军事威胁,并往往在事实上用最终手段(战争)解决问题。一部国际关系史,实际上是一部战争史。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展示战前外交合纵连横的全景,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战争过程中的外交往来,战争结果的处置,诸如此类的往复,充斥着历史的大部分篇章。中国历史上尽管有“预防外交”的先例,诸如采用“和亲”政策、睦邻政策,向对方施以“皇恩”,但边界战争依然不断。两次世界大战的惨重教训,以及二战后多次热战的结果,都表明完全刚性应对无助于把危机、冲突在迹象显露、预兆出现时期得到控制或化解,并没有真正起到预防作用,必须另辟蹊径。

预防外交在不排除“刚性应对”的前提下,更强调“刚柔相济”的作用,这不仅由于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达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而且由于人民的觉悟和对安定、富裕的追求,“刚柔相济”更有了施展的余地,诸如:

1.进行充分的具有亲近感的意见交流。充分地交换意见,这对矛盾双方没有任何害处,只会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只会有助于寻求矛盾的解决。现代交通、通讯的便捷,使相互交流意见、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变得十分容易。首脑之间互通电话、工作会晤、信函往来以及较低级别外交官之间的穿梭往返,都已相当普遍。“第二管道”的出现更有新意。现在又有“第三管道”、“第四管道”之说,这表明广开交换意见的渠道具有极大的潜力。

2.扩大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多种形式的接触。现代国家间关系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侧面。特别尖锐化的矛盾与冲突仅仅是其中某个侧面,不以某个侧面发生障碍而阻断其它侧面的接触、联系与合作,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样做不仅可以把某个侧面的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利用其它侧面的关系来制约正在激化的那个侧面,甚至作为一种补偿,使双方找到利益的接近点。

经济合作、国际援助、国际贸易日益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预防外交手段。一个成功的国际援助计划,不仅使受援国得到实惠,而且可以给援助国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教训表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金融方面的依存度日益成为加强相互关系的纽带。通过国际援助发展经济合作,促进贸易、金融、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正成为各国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避免危机和实施预防外交的条件和基础。

3.充分发挥影响对方公众情绪的能力。当今世界,一国的外交行为越来越受到公众情绪的驱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交部门能获得的信息,普通的国内公众极大部分都能得到,情报信息的透明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此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和能力大大加强。这种公众情绪转化为国内的政治斗争、党派斗争,就会建立起影响政府外交行为的直接通道。如何影响对方国内的公众情绪,已成为现代外交不得不考虑的问题。10多年前,美国媒体一度几乎一无例外地充斥着对中国的谴责声,成篇累牍,无休无止。扭转美国媒体的态度,成了中国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影响美国媒体转向、降温。“取信于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要使民“信”,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和因特网,充分利用对方的信息手段同国外公众和机构对话,宣传自己的原则和政策,提供充分的情报和信息,以增强自己的影响能力。为此,需要一大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他们具有良好的理论造诣和专业才能,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及时地利用国外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络,向对方公众传递情报和信息,赢得对方公众的支持。现代外交表明,如果乙国不能影响甲国的公众情绪,将会最终失去对甲国政府的影响能力;如果乙国能迅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一旦爆发危机和紧急情况,就等于在对方公众层面上筑起一道阻止“事件”恶化的“防火墙”。也就是说,影响对方公众情绪是预防外交的重要手段。

五、预防外交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预防外交的成功与否,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一般外交的功底。例如,为了成功地实现某项国际投票获得对己有利的稳定多数,事前对有关国家做工作可以算为预防外交,但成功与否,则取决于以往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能保证在关键时刻得到国际社会有益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外交的良好功底具有预防。在关键时刻,能否得到国际社会有益支持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般外交功底是否扎实的标志。

但是预防外交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对付冲突和复杂的紧急情况。所以,除了依靠一般外交所积累的功底,在实施操作上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1.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在紧急情况下,各种意外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双方对峙的无端升级,加速形势的恶性化,造成不必要的、双方都不希望出现的损害。所以,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是避免误会、澄清情报信息的重要条件。

2.抓住适当时机或机会,及时进入官方层面或正式层面上的对话。对话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磋商、谈判总比不磋商、不谈判要好。不拒绝对话,是现代冲突双方通常都具有的基本立场。对话不一定能消除分歧,但它可以使沟通渠道正规化,并为冲突双方寻求共同点开辟新的起点。当然,在何种条件下进入对话,不仅因国而异,而且因事、因时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

3.及时开辟“第二管道”。通过“第二管道”进行坦率的、建设性的交流,可以成为官方交流、对话的前奏与补充,缩小认知上的差距。由于“第二管道”是非官方层面,所以即使在非常紧急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宽松的气氛,非情绪化地讨论对双方都有益的问题。

4.动员“公众外交”的积极作用。及时透过适当的“管道”向国内民众与国外民众传送情报和信息,并将其转化成“公众外交”,转化成公民与组织对外国政府的影响能力,这既需要开放的心态,也需要很高的艺术。如果能把“公众外交”的积极性动员起来,就足以造成庞大的、没有编制的“外交”队伍。

5.巧妙的策略运用。与一般外交相类似,预防外交也需要巧妙的策略与综合动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1)警示性:及时设置明确的底线,使对方明白这条底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否则要承担难以承受的后果;(2)围堵法:造成对方在舆论上、外交上、经贸关系上的孤立状态;(3)诱导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所在,明白如何才能谋取这些利益;(4)抵押法:将对方的某部分重大利益作为抵押,让对方知道失去更巨大利益的可能;(5)边缘法:不惧怕进入边缘性状态,以显示自己的意志,让对方知道后果的预期。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技防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管理;重要作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安全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一个分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推广与普及安全文化,企业可以引导职工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安全价值观与安全理念,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生产和经营中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经营活动或生产作业;同时,企业还能在安全文化的引导下使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提升,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而技防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所具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企业安全文化

1.概述所谓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为维护自身安全而形成的观念与创造的产品,其产生原因与企业自身的生产、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保证安全生产,其次,企业还要保障在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自身能够居于不败之地。以上两点得到了保障,企业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也不断地增多,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员工数量与企业规模的扩大固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助益,同时也为企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2.国内外的“企业安全文化”定义国外在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上偏向于“狭义”,与国外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相比,国内的认识更加偏向“广义”,而非仅仅针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狭义概念。但是,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由公共组织提出还是由个人提出,在安全文化的定义上,都是存在着些许的共性的,可谓是“大同小异”。总的来说,企业安全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文化,其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精神的塑造有着相同的追求。(1)国外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最初诞生于1986年,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基于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所总结出的安全管理理念,其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中,是一种有关安全问题的态度。随后,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也为“企业安全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定义,即: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综合产物,其囊括了员工与企业的态度、能力、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企业安全文化的实行效果取决于企业和员工在保健安全管理作出的承诺以及员工的工作作风与精通程度。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则是基于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对其加以丰富,在安全文化所囊括的内容中加入了“企业与员工的认知与胜任力”,并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决定企业的风格与效率。著名学者道格拉斯•A等人则认为,企业安全文化需要由企业内各个部门、各个等级的管理者或员工长期保持,是对员工安全与企业安全的价值和有限性的一种认知。(2)国内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徐德蜀认为,安全文化事关人们的身心安全健康,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使人们在舒适、高效的状态下从事任何活动,同时还能预防和规避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的发生。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引导下,为自身发展及员工安全建立和谐、可靠、安全、协调的运营环境,并形成与之相配的安全体系。工作于其中的员工更加友爱、更加安全,进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曹琦认为,安全价值观加上安全行为准则便是安全文化,对于安全文化来说,安全价值观是作为里层结构而存在的,与之相比,安全行为准则可以被看作是表层结构。罗云认为,安全文化产生于人们的安全活动。例如,企业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行为、观念、精神、物态以及安全生产产品均可以视为是企业安全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最新制定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中,企业安全文化被认识是在企业组织下所有员工所共享的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态度的综合体。

二、技防管理

1.概述在我国,社会治安的总方针乃“打防并举”与“以防为主”,“人防”、“物防”与“技防”三者有机结合,有效给予社会安全以综合治理。对于企业,同样如此,“人防”、“物防”与“技防”均是必不可少的。“人防”是一种传统防范手段,自古即有,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调动自身能力所采取的护卫行为。但是“人防”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为了解放人力,因此人们开始使用“物防”措施来替代“人防”,对某些人员、事物或区域给予忠实的安全巡查。相较于“人防”,“物防”更加固若金汤、难以逾越,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威吓手段,可以有效预防为先的发生,并且即使是最终没有实现威吓的目的,其自有的“坚固性”也可以延缓危险的发生速度,为“人防”提供相应的缓冲时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物防过于被动、不够灵活,对于危险活动依然难以有效给予控制。而“技防”既有“人防”的智能性与灵活性,也具有物防的“坚固性”,其借助当前日新月异的现代安全防范技术,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可以实现真正的“固若金汤”、“无可逾越”的技防目标。对于人防与物防来说,技防可谓是二者的进一步延伸,技防不仅为安全防范体系注入了活力,更是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安全防范水平。2.技防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当前乃信息时代,许多企业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目标,因此技防管理的重点除了企业产品贮存所用的库房需要采取技防措施,企业的通信系统也需要接受技防管理,以保障企业的物理安全与通信安全。首先,就库房的物理安全而言,可以使用技防管理来确保其物理安全,所采用的技防管理措施应该以监控系统为主,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以“人防”与“物防”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对于库房的技防来说,技防措施需要具有灵活性与先进性,在面对水、火、地震等灾害事故时,能够通过防雷、防火、接地措施来确保库房的安全。其次,就通信系统的安全而言,技防需要为企业的计算机采取防干扰、防人为误操作以及防辐射等管理措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保密以及逻辑安全,以免外部的黑客利用通信技术攻击系统,删改企业的重要数据。3.技防管理的主要形式事实上,无论是库房物理安全,还是通信系统安全,都需要技防管理来发挥其基础功能——安全监控。技防管理应该建立相应的功能系统,并不断进行系统功能延伸,形成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等若干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彼此独立的同时又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每个子系统均负责有各自的职责,但是在运行时却始终处于互通联动的状态,技防系统可以基于“电视监控”子系统来发现问题,在从“入侵报警”子系统中接到通知后借助“电视监控”子系统进行核查,以明确接下来所要采取的处理措施。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其在安全保卫工作上主要采取“回放式”的管理模式,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回放监控录像,以明确守卫人员的值班状况、门扉开启状况,探明企业重要区域是否实现了有效的技防,发掘技防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在未来加以完善。

三、技防管理的重要作用

1.技防管理可以巩固安全文化管理的实行效果企业安全文化在物态管理上需要大量的投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自身,都要不断投入进去,可谓是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双重特点。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实际上闹囊括了生活方式、舆论风气以及社会活动等多个昂面的内容,若要使其深入人心,单单依靠企业部门来行使职能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自主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到安全文化管理中来,变“客体”为“主体”,为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对于企业安全文化来说,参与的员工越多,其未来的发展便越光明,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只有长久的坚持下去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以企业的网络监护系统为例,企业应该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网络技术优势,建设完善的网络监护系统,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范工作,以消除信息泄露或信息被删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需要灵活,而不是一味要求其进行机械的工作,只有技术人员掌握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才能基于安全文化的形态获得更加优秀的管理成果。若是情况允许,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开展各种各样的互动安全实践活动,以巩固企业在安全文化管理上所获得的成果。2.技防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能力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企业若要顺利发展,都要满足“安全”这一前提要求。在新时期,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强化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举办“向一流企业努力”的活动,来完善企业自身的技防治理体系,使企业可以无后顾之忧,放心进行改革。可以说技防安全推动了企业安全文化管理,而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又为企业自身营造了可靠的发展环境,企业推进自身安全文化管理的同时,员工的自觉性与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激发,进而在企业做大做强中奉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以军工企业为例,这类企业在科研生产活动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其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国有资产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若能在军工企业中加强整体安全文化建设,将会在源头上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在军工企业中营造出协和稳定的内部环境、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当然,在军工企业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安全文化管理同样可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可以说无论在哪一个环节,安全文化管理都能预防不法分子的入侵,确保军工产品不会失去其保密性。3.技防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客观培养需求就企业安全文化管理而言,其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文化力量,而对企业文化管理来说,培养人才可谓是必然的需求,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便是“安全文化素质”。当然,由于员工在初始点上有所不同,所以其安全素质的高低也有所差异,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无论是素质低的员工还是素质高的员工,都需要接受安全素质培养。而技防管理的实施可以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企业员工在安全文化管理中可以得到心理的陶冶,其安全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规范与指导,进而在最后获得更多更好的能力与技能,更有甚者技防管理可以强化与扩展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有效促进其科研思维的不断创新。

四、结语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消防技术 政策 措施

在新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下,我国将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更加活跃,由此将伴随着社会的新发展、新调整和新定位。调整过程中增多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火灾致灾因素,消防安全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无疑大力发展以消防技术,消防装备水平和消防部队作战技能为核心的火灾综合防治能力来保护我国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消防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消防对策时只考虑科技因素远远不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进行消防体制改革和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也是发展消防事业,提高火灾综合扑救能力的有利补充和必要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

火灾科学研究、灾害事故安全评估体系以及建筑物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理论和方法、救援装备与技术以及救援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验室支持,是进行消防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而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因此在我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为实现发展消防科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每小时15加元),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但由于条件较苛刻,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火灾报警乃至与扑救。总之,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又是生产者,还是受益者,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的空间相当大。再者,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应该采取政府采购,增加竞争机制,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3.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尽管发达国家的消防技术先进且各有所长,但它们全民的消防意识都很高,国家也都重视消防的法制和消防的社会化宣传。消防技术发达的国家尚且非常重视消防安全意识,对消防科技相对落后,扑救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作用更是巨大。比如,我们现在还只能依靠人力扑救森林大火,对于,我国现有的设备和消防队员的素质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只能望火兴叹。即使像在2004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发生的普通火灾的扑救工作,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逃生自救),防火于未然非常重要。

消防文化反过来会推动消防技术发展。文化因素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广义上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形象的技术,技术上都涂抹着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色彩。技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技术、文化像科学一样日渐趋同,但文化多样性势必决定技术的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技术之路的理论依据。与西方理性文化本位不同,中国自古有人文文化统一天下的传统,对不发达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时候干脆就漠视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方只看中技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的人文向度是两个极端。因此,中国要想发展技术就需要文化转型,同时保留对技术人文关怀的传统,就会融合出一种折衷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技术文化。文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多种多样,就消防技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可以依靠特定文化传统唤醒和维持一定的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滋生出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社会内需,对技术、经济的发展都有激发作用。我国尽管在扩大内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等级理论,我国的总体现状(消防技术的主要消费场所重要在城市)尽管达到了跃迁到安全需要的等级,但是特定消费文化限制了对消防技术产品的消费。退求其次,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强制消费,这种“他主性”的消费模式,只有转变为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才能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消防技术的发展。因此,扩大消防宣传,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改变人们消防消费观都是文化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左宗棠 国家安全 海防塞防 地缘战略

    国家安全是从古至今永不褪色的研究主题,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基调,各个时期中对国家安全做出过贡献的思想都是构成本国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基石,并以其时代色彩构建国家安全理论的纵向延展。左宗棠是晚清有作为的政治军事家,在左宗棠看来,国家的每一寸领土以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和防备都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关于国家安全的思想尤为体现在他有关海防塞防的主张和行为上,对于现代而言,左宗棠国家安全战略中所主张的“海防塞防并重”思想在处理现代我国国防事务上仍可借鉴,同时因为国际情势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展思维,以一种全球地缘分布局势来增强我国国防布局的预见性。

    一、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为首要目标

    国家安全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左宗棠处于清朝遭受外国列强滋扰的形势之下,更是主张国家的各寸领土都不能为外敌所占,主张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的主权。在当时新疆阿古柏作乱及日本入侵台湾的陆海紧张局势之下,清廷中力主海防与力主塞防的两派,争论不休。海防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他认为东南局势比新疆局势更为严峻,海防比塞防更重要,同时提出应撤塞防之饷银作海防只用;新疆只需严守现有边界,不需急图进取。塞防派以王文韶为代表,主张全力西征,收复新疆。

    在此情形之下,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其中指出“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i他认为新疆地位重要,如若不收复将对京师辎重之地造成威胁;塞防经费本来已入不敷出,停饷也于海防无济于事;新疆只有在收复之后才能采取保边界措施,否则则只能落入外敌之口。海防上需要加紧整顿海军及建造军舰,防备外敌大规模入侵。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明白宣称“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向清廷上奏新疆建省,以“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同时将兴办洋务企业的思项运用于西北,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为西北提供军事和生活资料方面的支持。其目的也在于维护西北地区安全,保卫国家的任何一寸领土,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

    (二)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为保障

    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致力于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改善西北地区民生问题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同时重视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民生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作为西北地区稳定与国家西北部安全的保障措施。

    1.民生建设

    左宗棠认为“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兴焉”。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感到当地民生艰苦,遂在收复之后,着力从多方面进行建设,以改善民生。首先,水利与屯田并举。左宗棠在西北一直重视兴修水利,把修浚河渠作为“办理新疆善后事宜”;采用多种屯田形式,保证军队粮食供应。一方面为军队提供粮食,一方面保证农民的温饱,从而实现西北边疆的稳定。其次,农牧并举,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再次,参照内地税法改革,开展贸易,发展边疆工业。在这些措施基础上,西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发展,加强了西北部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方面的联系,使当地人民得到了实利,因而促进了西北稳定,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

    2.文化认同

    左宗棠重视人才,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汉语教育,任用各民族、各阶级的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度。当西北局势稳定以后,左宗棠在新疆设立义塾,免费教授当地少数民族子弟汉语。“一从儒教,思想悠同,畛域自泯,以故汉、回相安,至今无异。”iv左宗棠的这些措施提升了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文化认同,也加深了西北边疆与内陆的沟通和联系、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因此,文化上距离的拉近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文化认同的加强进一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三)军事防务为手段

    国家安全必须要有强大而全面的军事防备,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在这一方面是极为重视的。他建造福州船政局,注重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技工,强化东南沿海水师。左宗棠还十分重视沿海各战略要地的军事预防,台湾、长江沿海各地的军事防备都很重视。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建成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为西北安全提供了军事武器制造地和资源补给点。军事防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左宗棠的军事防务思想体现了其长远的眼光和深远的智慧,也为我国现代国家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中的地缘战略

    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从左宗棠的军事策略和主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定西北,阻断外敌入侵企图

    左宗棠主张海防塞防并举,他认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收复新疆不仅是评定新疆的叛乱,而且防止了外敌的进一步入侵。当时,新疆阿古柏叛乱时,英俄两国企图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将新疆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左宗棠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力主收复新疆。左宗棠在奏本中指出,首都北京正是有蒙古与新疆的蔽卫才可以避免来自北方的威胁,如若新疆有失,则西北必将备受干扰威胁,北京也将防不胜防,永无安眠之日。稳定新疆就是稳定国家的政治中心,对于全局的国家安全也是有利的。

    (二)力主援越抗法,打破列强对西南资源的幻想

    在左宗棠任职两江总督之时,中法关系日趋紧张,法国入侵越南,对中国西南边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左宗棠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以军事行动来保卫国家安全。同时还指出法国入侵越南是为了夺取我国滇黔五金矿厂,中国若不出兵,法国人只会反复无常,得寸进尺,不足以断绝法国的“蚕食之谋”。左宗棠站在全局的高度,力主援越抗法,希望打破法国列强侵吞我国西南资源的企图,这种保卫资源的地缘战略在现今社会得到了日益凸现。

    (三)主张台湾设省,加强海防

    左宗棠还在任闽浙总督之时,就十分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台湾作为海疆的门户,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左宗棠也是台湾建省的首倡者。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当时的台湾还隶属于福建省,在台湾防务上并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左宗棠的思想具有预见性地指出了台湾在海防上即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专防海口,不争大洋的战略

    左宗棠的海防思想强调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但重点的海防区域应该在重要的海洋口岸。同时,他认为应该将坚船利炮置于各海防要塞,而不是与其它国家在不可控制的茫茫大海上争夺,只要掌控住海口扼要之地,辅之以强劲装备,必可无患外敌入侵。

    三、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战略的现代启示

    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不仅对清朝时期国家安全与主权的维护有重大的意义,在今天我国国家安全局势下,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国家全面防务,防海口也要争大洋

    1.全面部署防务

    左宗棠海防塞防并举的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疆域辽阔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强国家的全面防御,陆疆与海疆的军事防备皆不能放松。左宗棠收复新疆即收复了占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土范围,而在今天,新疆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更是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西北地区沟通中亚,是我国陆上交通的出口,也是我国广大的战略腹地。西藏南部被印度占领的区域也应该尽快收回,同时加强当地的军事防务。西南边陲以及沿海各地、北部及东北边界地区的防务都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这些地区是我国最的屏障,国家安全应该从全局角度和以战略眼光综合部署,使国家的外部保护圈不留一丝破绽,使不良企图者无机可趁。

    2.防海口并争大洋

    左宗棠提出的专防海口、不争大洋的思想在当时是符合实情的,清政府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从军备技术上而言都不可与西方相争,因而,最切合实际的就是严防扼要。但今天,随着人类的触角伸向海洋,“蓝色圈地运动”越演越烈,海洋作为国家安全线和国家发展的资源储备作用日益明显。因此,不能将国家安全的界限定为陆上扼要之海口,还应该伸展到海洋。对于中国而言,南海岛礁的主权不能有丝毫动摇。左宗棠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强调军事作用,他认为,“有必战之心,然后战无不胜;有必胜之势,然后事无不成。”对于今日之中国,尽可能的采用一种军事威慑来维护本国利益,但同时,也需要有一种为了国家主权不惜一战的决心,保卫我国的领土资源丝毫无犯。

    (二)重视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民生和文化认同建设

    1.以民生安乐促国家安全

    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因为其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方面仍落后于内地。西部边疆对于国防安全意义重大,更为基本的是需要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因此,必须重视西部边疆地区的民生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维护区域的安全奠定物质基础和开拓人力信息资源。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程;忧患意识的培养;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56-03

军事理论课程现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与高校的“两课”教育一样,军事理论的课程教学也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稳固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为目的。不同点在于,通过军事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军事理论课程的特殊定位,笔者认为在军事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真正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奋进意识,从而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高校军事理论教学须贯穿对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也是《军事理论》教材上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即使我们身处于安乐的环境中,也要想到潜藏的危险。随着国家新安全观的确立,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忧患意识,时刻牢记: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培养忧患意识是改善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良药。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涵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须具备的民族信仰。它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是指“构建在对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理性判断基础上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牵挂和担忧,并深刻警惕历史进程中出现危机、问题和困难的爱国主义情感”[1],这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爱国才会忧国,忧国才能强国。有了爱国这样的信仰,才能心怀国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才能把强国梦转变为现实。有了爱国信仰,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从信仰出发,都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医学博士薛毅,曾先后五次出国,次次都谢绝了高薪聘请而如期回国,就是因为他的爱国信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防工业一片空白的现实背景下,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顾个人生死安危,最终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上写着这样的话:“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及科学的研究方法,造就了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强烈的爱国信仰与忧患意识,成就了钱学森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然而,在和平年代出生、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对本国国情、国家安全危机与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所以,国防教育必须贯穿对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有了忧患意识,学生才能心系国家安危,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增强忧患意识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关键所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局部地区军事安全关系紧张、地区冲突不断、军备竞赛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由来已久等等,这些不安定因素一直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军事理论课程必须要把我国面临的这些国际安全形势及潜在的安全威胁传递给学生,同时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我国的国防兴衰史,然后把未来战争的焦点、战争形态、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介绍给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国防兴衰史,学生就能体会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与不足、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及潜在威胁,学生就能增强其忧患意识;掌握了未来战争的焦点、战争形态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就能自觉地将忧患意识转化成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自强奋进的巨大动力。把忧患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奋进意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关注国防、心系国防、振兴国防的队伍中来,这正是国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国防是一个国家的安全防务,军事理论课程本身就是针对国家安全的防卫教育,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其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所以忧患意识的培养是军事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军事理论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国防观念的形成。

3.军事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培养方式,而军事理论的教学就是一条主渠道。高校现有的“两课”教育与军事理论的教学内容关系最为密切。“两课”教育是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军事理论的教学是要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等现实情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认清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学会用科学的辩证思想看待国际形势以及我国面临的挑战、威胁与潜在危机,从而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所以,通过军事理论的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信仰与忧患意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精神、国防建设、军事思想、国防历史、军事动态等几个方面。比如我国的国防建设情况,通过对国防力量构成的各个要素的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包括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由此产生危机意识,进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培养忧患意识首先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和原则。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正确导向,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问题时要入木三分,客观全面地反应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保证学生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我们的成就,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特别是潜在的各种矛盾。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夸大我们的优势,在成绩面前自我陶醉,对“忧患”问题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会造成学生盲目乐观、妄自尊大,缺乏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地强调“忧患”,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悲观情绪,缺乏前进的动力。培养忧患意识,决不是要学生对现实持悲观态度,恰恰相反,有了忧患意识,才可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现实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2.培养忧患意识需从鲜活深刻的案例入手。案例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培养忧患意识,必须注重案例的选择与使用。首先,单一的讲授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乏味,所以要善于利用合适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代表性、时新性、启发性。力求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最新动态以及我方所有可能的对策与各种利弊分析,解除学生的各种困惑,从而强化他们爱国、忧国、强国的信念。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强大的国防,才是国家发展的坚强后盾。案例的选择要能深入人心,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民族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不容缓慢,不进则退,促使他们艰苦奋斗,发愤图强[2]。把当前发生的热点问题讲深讲透,用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就能通过忧患意识的培养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詹文都.论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忧患意识的教育对高校选修课的若干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0(5).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创新的国防教育新模式,更多地关注和突出教育重点,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以加强预备役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为工作关键,从而使得国防教育更加普及到大众生活当中,使得国防精神长城在新时期、新环境下通过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努力构建起来,从而建立起团结稳固的企业员工队伍,加强和谐企业建设。

1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并形成开展国防教育的合力

建立健全国防教育机制体制是加强企业国防教育的切入点,国防教育的领导成员单位以及领导小组都应该主动将国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开展和配合落实各项国防教育政策和措施。[1]国防教育的开展应该始终坚持组织形式与生产实际的密切配合,不可分割。应该充分考虑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企业文化以及发展进程,实现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组织企业员工积极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党章党政教育,形成爱党、爱军、爱国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企业国防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伴随着企业各项改革的深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需求也应该做到国防教育方面的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致力于打造出政治领悟力较强,国防安全责任观念新颖,个人员工业务能力纯熟精进,企业规章纪律严明,企业整体作风优良的新型员工队伍。在国防教育的开展中细化活动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军事化职业行为培训,例如列队行走以及岗位行为,职业礼仪等多种丰富内容。同时结合专题讲座等多种交流文化传播方式开展国防教育,达到理论实践的完美结合。实现主要领导以及党政先锋的以身作则和亲力亲为,国防教育小组各部分成员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实现对国防教育的合力推进。

2区分教育对象以实现针对性国防教育

21从“关键”出发强化领导层面的国防观念教育

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在企业日常生产生活的推进还是在国防教育的普及和开展方面都是发挥着重要的“领航人”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不但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企业各种国防教育的组织者和活动开展者,各阶层领导都有着重要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所以提升领导层面的国防教育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是国防教育能否顺利开展,顺利开展后能否达到实效达到国防教育深入人心的教育目的重点。企业开展国防教育应该做到党委中心的国防教育理论知识部分与国防教育的专题内容相结合,将国防精神、理论、知识三者有效结合,以此来实现依据所学的国防知识理论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逐步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国防教育理论解决国防建设新闻的能力。做到国防教育有的放矢,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

22抓“骨干”强化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

民兵预备役人员作为我国国防武装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推进国防教育新进程的重点目标对象,有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重要部分:第一,民兵预备役人员具有在完成岗位工作,服务组织机构服务企业,同时也担负着保卫国家的双重的使命。[2]第二,招之能来,来则能战,充分做好战备准备。第三,对国防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高度的社会国家责任感,强烈的军事知识求知欲望。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内容的强化,真正实现预备役人员的爱国爱军思想的深化和提升。充分调动他们对于保卫国家的使命和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的军事知识和技能的明显欠缺,调动起对于国防军事教育和学习内容的热情,认识到自认使命和担负的任务的重大,增强军事知识技能学习强化的紧迫感。

23抓“基础”强化员工的国防忧患责任意识

企业员工的国防教育应该从三个主要方面作为切入点:首先,把国防教育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其次,职业道德教育与国防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最后,行为养成训练教育与国防安全教育的有效结合。企业员工也就是广大民众作为国家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建设和保卫国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和群众基础。由此将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员工的国防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才是根本方法,从而促进员工的拥军爱国思想的形成和稳固,树立起和平年代的忧患意识,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新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鼓励和支持身边的人也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当中来,真正做到将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当成分内之事。

3构建大众国防教育宣传网络

31依靠网络搭建国防教育宣传平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挑战和冲击,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完成国防教育新任务,借助互联网平台,紧随时代潮流开拓创新。广大企业上至领导层面下至基层员工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阶层工作人员的文化品位与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国防安全教育工作者就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国防安全教育新模式、新渠道,采用多元丰富的教育内容,生动并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发散思维,真正构建全民参与,轻松互动性强的国防安全宣传网络,从而达到国防安全思想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效果。

32借助多样化的宣传媒体营造教育氛围

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速度快、普及程度高、简单易操作的特点来选择宣传媒介和推广模式。[3]通过国防教育日和“八一节”等特殊时机广泛宣传。包括民兵整改和民兵军训等企业组织的培训时机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媒体和热门客户端来广泛传播国防安全知识。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国防教育网站、贴吧、微信公众号和优秀战斗影片专栏等。充分改变刻板无趣的国防军事教育模式,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法,引领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自觉领悟国防安全教育内容,从而轻松接受和认同国防安全教育观念。通过互联网定期国防安全教育动态更新。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关注度,达到对国防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加爱国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将员工的日常文化活动与国防教育内容有效结合,创新思维,利用各种知识问答竞赛、书画展览、专题讲座、参观革命遗址和博物馆,还有红色经典影片的观看后组织员工撰写观后感,择优奖励,并进行公开学习。通过各种新媒体和新的活动模式的引用来达到国防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扩大国防安全教育的受众群体和活动范围,为国防教育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内容,增强国防教育效果。

33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多元渠道

在当今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稳固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国防,这是寻求发展进步的有力保障和坚强后盾,强大的国防才能构建安全稳定的国防和国家发展环境。在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专注实力求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成为国防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立企业干部和企业员工的稳固一致的国防安全思想,实现国防意识与生产力的思想转换。应当自觉树立起适龄公民服兵役的思想,增加拥军爱国意识,积极参与教育传播工作中。利用特殊节日和庆祝活动来达到国防教育安全思想的传播工作。在扎实开展各项教育宣传工作的同时也让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让思想建设充分服务好经济建设。

34以开展活动为重点进行国防教育

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互动交流是达到教育宣传目的的最好手段,企业员工大多数时间都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一线,缺乏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企业应该在充分考虑这一现状的基础上组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宣传活动,利用国防知识竞答和讲故事等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丰富了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而且达到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头脑的作用。国防教育安全工作作为一项国家重要教育普及项目之一有着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国防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不断开拓创新的伟大工程,不能笼统概括。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者发挥带头作用,通过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7

【关键词】爱民固边公安边防理论基础

自2006年全面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以来,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在全国150余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域内,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1549个,救助困难儿童5308名,并派驻7123名边防民警在辖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实行爱民固边战略这四年给部队建设和辖区稳定带来的变化凸显。进一步探索爱民固边战略的思想基础,深刻理解和把握爱民固边战略的重大意义,对爱民固边战略的深入推进至关重要。

1 爱民固边战略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的核心和基础,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最完全最彻底的人民战争。首先,公安边防部队性质和职能特点决定了公安边防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公安边防部队是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是国家在边防、海防地区的一支执法队伍,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武装性、执法性、涉外性、公安性于一身。孟宏伟副部长指出,边防海防地区是政治上的敏感地带、经济上的困难地带、治安上的复杂地带、环境上的恶劣地带,新形势下公安边防部队担负的职能任务日益重要和复杂,担负着繁重的反恐怖、反分裂、反偷渡、缉毒缉私和边境治安管理等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在当前形势复杂、任务繁重、警力短缺的情况下,公安边防部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职责,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依然是公安边防部队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依然要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必须要全民参与才行。其次,公安边防爱民固边战略需要借鉴人民战争“三结合”的方式。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了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群众武装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三结合”的人民战争方式。新时期,“三结合”思想对公安边防部队履行职责使命,积极推进爱民固边战略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公安边防部队完成新形势下各项工作任务也需要采取公安边防机关与地方公安机关相结合、公安边防部队与治安联防组织相结合、治安联防组织与自发的群治群防组织相结合,积极构建治安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天罗地网和铜墙铁壁。所以说,爱民固边战略无论是对保持公安边防部队人民军队的性质,加强部队自身建设,还是对履行职责使命而言,都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坚持以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理论为指导。

2 爱民固边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建军思想

邓小平科学的把握时代特征,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思想,对军队和国防建设重新定位,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把军队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这一指导思想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爱民固边战略是公安边防部队贯彻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大举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邓小平指出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军队和国防建设在一定时期要“忍耐”,为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让路”,军队要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保卫国家边海防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边海防地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为边海防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这是当前新形势下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的主要职能和根本任务,公安边防部队深入推进这一战略,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提出的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建设大局这一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战略思想。

3 爱民固边战略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

3.1 爱民固边战略符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结合边防工作实际而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军事领域的展开,是对新世纪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世纪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爱民固边战略就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履行二十公提出的“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在深入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边防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和开展“三访四见”活动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3.2 爱民固边战略的直接反应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爱民”,就是边防官兵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履行保护群众、打击犯罪的职责的过程中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在公安边防工作的具体体现;“固边”,就是公安边防部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治安屏障,是贯彻我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公安边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同时爱民固边战略需要依靠先进的文化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需要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爱民固边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边防工作的重大成果。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8

二、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由来及内涵 

从2003年底到2004年春,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在官方文件和外交讲话中先后数次提到“和平崛起”一词,此后“和平崛起”已逐渐开始具有“大战略”的涵义,成为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7] 2013年1月28日,主席在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对于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2014年6月,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的主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目前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战略也体现出中国在向世界宣告和传递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 

“和平崛起”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崛起的方式和途径是和平的,不是通过非和平的战争、征服和暴力掠夺的路径;[8] 第二,中国崛起的价值诉求和目标指向也是和平的,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9] 第三,中国实现崛起的过程虽是“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过程,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反战但绝不惧战”、“求和但绝不苟合”。在国际安全领域大力倡导和践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10] 在睦邻政策方面倡导和实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邻、富邻、安邻”的方针,在主权观上积极发扬与倡导超越意识形态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国际合作新理念,这是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基本内容。[11] 对中国而言,从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是必然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选择。 

三、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历史与发展现状 

我国从清末便已开始实施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形式的学校国防教育,到民国时期较为完善的学校军事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抗战时期共产党将国防教育作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之一,毛泽东明确指出:“开展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 [12]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美国等对我国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封锁,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并将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的基础上开始了初步的军事训练工作试点。 

1984年新修订的《兵役法》颁布实施后,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的形势发展要求,在部分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与军事理论教学试点工作,将国防教育从大众普及性的教育活动提升到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理论授课和专业训练的层面,使得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1994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2002年又联合制定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13] 并将其作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与军事训练的基本依据。2006年此教学大纲得以修订,大纲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对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作了详细规定。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高校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1997年《国防法》、1998年《兵役法》(2011年修订)、2001年《国防教育法》、2010年《国防动员法》等先后出台,使得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有力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当前多数高校都积极贯彻了《国防教育法》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大学生中有组织地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工作。

从1984年至今,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各地高校陆续成立了国防教育的专门教学机构(国防教育学院、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学部等),[12] 在不少院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国防教育学院(或军事教研室)已成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大多数高校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国防教育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并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大学生中开设;全国高校专职国防教育教师已达数千名,这一数量仍在逐年递增;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提高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实施了学术研讨会、授课大赛等全国性的专业活动,提升了国防教育领域学者的影响力;每年有近千篇国防教育学术论文在国内刊物发表,且近年来得到高水平学术刊物关注的论文比例逐渐上升;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国防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表明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渐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携笔从戎,报效祖国,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毅然奔赴国防建设的各个岗位,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国防教育的特殊育人作用已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与“和平崛起”大战略:不和谐、不合拍现象解读 

(一)从国防教育的目标导向来看 

当前虽然多数高校都按有关规定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工作,然而,不论是从官方有关文件和规定的政策导向层面,还是从高校实际的操作层面来看,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导向出现了内隐和固化问题。正如《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这一段简短的文字中四次提到了“军”字。[14] 可见,一直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是以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安全观”、“传统国防观”为导向的,注重“军事理论”的传授、“军事技能”的培养、“尚武精神”的培育,最终为培养解放军后备军官,[14] 甚至是为“打赢未来战争”服务的。虽然“尚武”并不等同于好勇斗狠、穷兵黩武,民族尚武精神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在我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当前,从目标导向来看,培养学生的“大国防观”、“综合安全观”、“现代国防意识”显然更符合国家人才需求目标、高校育人目标和国防建设发展目标。 

(二)从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国防教育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的必修课,教学内容包括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五大模块。[14] 大纲还规定,军事训练是国防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内容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五个组成环节。单从教学内容的体系性和逻辑性角度而言,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五个模块的授课内容基本不存在知识上的递进关系、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和理论上的过渡关系,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均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均可以单独开设一门甚至几门课程。将这内在关联性并不明显的五部分内容“堆砌”、“罗列”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很容易给人以“强拉硬凑”、“组合拼盘”的感觉,影响了内容结构的科学性和课程存在的合理性。[14] 此外,国防教育课程和军事训练从内容的涉及范围而言,“军事色彩”显得过于浓重,始终难以跳出“战争”、“打仗”、“军队”的范畴,而今天的国家安全防线绝不仅仅在军事上,“非传统安全”问题同样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大局。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对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从国防教育课程与军事训练的名称来看 

虽然在本文中,笔者一直使用的是“国防教育课程”这样的称谓,但仔细审读不难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名称并非《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大纲》,而是《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门课程的名称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称其为军事理论课,有的称作国防教育课,还有的称为国防课,更有不少高校直呼其“军事课”。而关于学生军事训练环节的名称较为一致,基本都称作“军事技能训练”或“军训”。当前,“军事课”、“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这样的称谓显得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相符,与我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拍”现象,也容易在国际社会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读,尤其是这样名称有可能给某些有意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提供口实。[15] 

(四)从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来看 

目前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高校主要采用“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军事技能训练+日常性的国防教育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课堂上,“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仍是主导的教学形式,参观见学、实地考察、交流汇报、互动讨论等教学形式鲜有采用;在军事训练的训练场上,训练内容“机械化”、“刻板化”现象,为了结训时的总结汇报表演而将绝大多数时间投入到分列式演练等方面的情况十分突出,而对于学生感兴趣,且能切实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野外生存练习、军事地形识别、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学术报告等活动,却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极少涉及。单一化、陈旧化的教学形式显然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存在偏差,难以真正发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效果,也自然与我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拍现象。 

五、“和平崛起”大战略视域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这对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牢牢把握时展的主轴,坚持与国家“和平崛起”战略相契合的改革路径,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视野下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发展,国防教育工作才能获得持续的驱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改革教育目标 

以“和平崛起”大战略的新安全观和新主权观为指导,改革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导向,突破“传统安全观”教育目标的藩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观”、“大国防观”。在实施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和军事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训练教官、有关行政领导要始终将培养学生“综合安全观”、“大国防观”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根植于心,引导和教育学生用全局的、联系的、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来认识和思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以及科技、生态、粮食、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14] 而不是仅仅关注和重视国家军事领域、国防战线的传统安全。当前,大国博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平崛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振兴,在改革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导向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点。 

(二)调整课程定位 

淡化“军事思维”、“军事素养”的培养,重视塑造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14] 当代大学生是将来推动国家实现“和平崛起”的中坚力量。具备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与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具有“中国智慧、全球视野”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以其丰富广博的信息含量、开阔多维的知识跨度、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紧贴现实的教育内容,理应在培养大学生“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要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重视国防教育课程定位的调整和重塑,淡化“军事思维”、“军事素养”的培养,而将“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的培育放到应有的高度和位置。[14] 建议今后在官方出台有关国防教育的政策、文件、法规及修订、颁布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时,尽量避开“军事”、“尚武”、“战争”、“军队”等措辞,多提“国防”、“安全”、“凝聚力”、“复兴”等用语,将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作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词和中心线。 

(三)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与时俱进,顺时而动,根据战略形势的发展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14] 做到“因时而谋、顺时而动”,与时俱进,紧贴现实,根据国际国内的战略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体系。[14] 笔者建议,将过去“拼盘式”的五模块教学内容改革为“国防史”、“国防思想”、“国防科技”、“国际形势”、“国防与社会发展”五部分内容体系,将原有的“国际战略环境”内容放入“国际形势”中,“国际形势”除了涉及“国际战略环境”、“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内容外,还要包括“国内安全、稳定和发展形势”内容;将原有的“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压缩后编入“国防科技”体系;将原有的“中国国防”做扩展、添充处理,将扩展后的内容分别编入“国防史”、“国防思想”、“国防科技”、“国际形势”、“国防与社会发展”等部分;将原有的“军事思想”编入“国防思想”体系;增加“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太空安全”、“大国崛起”等教学内容,并将其编入“国防与社会发展”体系。这一内容体系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丰富性,又强调了体系自身的逻辑性、科学性,同时也更契合我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内在意蕴。 

(四)规范课程名称 

将课程名称统一为“国防教育课”,将军事训练名称统一为“综合素质训练”。笔者认为,在我国走“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当前,在调整课程定位、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这门课程名称统一为“国防教育课”(而不叫“军事课”或“军事理论课”),将军事训练名称统一为“综合素质训练”更符合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也更契合我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时代价值。现行的课程教学大纲颁布实施的时间距今已近十年,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与当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议各相关部门尽快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并在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将大纲的名称更改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教学大纲》。 

(五)拓展教学手段 

利用新载体、新方法、新手段,切实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成才需要,积极利用新载体、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可结合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国防教育QQ群,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由专门人员负责有关国家安全、大国崛起、国防建设方面的资料、案例,并引导、鼓励集体性的讨论;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积极钱学森、钱三强、彭桓武、邓稼先等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为祖国安全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邀请解放军高级将领来校作报告,以他们的切身体验对大学生进行震撼心灵的教育;① 组织参观见学、实地考察、野外生存等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9

“中国发明造福世界,生物安防让世界更安全”这是孙建华的梦想。

而今,经过三十载的努力,这种梦想正在逐渐转变为现实。

孙建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用不竭的创新精神诠释着“中国创造”,凭借顽强的毅力,终于获得生物感应传感器基础理论研究、软硬件开发、系列产品定型设计及工程应用的成果,并完成了专利技术到市场应用的商业转化。不仅打破传统触摸式报警产品的技术缺陷,更是填补了全球生物感应智能报警技术的空白。他为推动世界安全防范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生物感应智能化传感技术发展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全球生物感应技术的“第一人”。

生物感应技术的发明成功,无疑将是划时代的成果,它突破了国际入侵报警技术领域,漏报、误报的技术瓶颈,并带来安全防范技术(如生物感应介质与普通塑钢门窗融合实现智能塑钢门窗)等的变革,将彻底改变传统安全防范技术的设计理念,一张纸、一根绳、一个坐垫、一个钱包,都可能是您想要的安防产品,使国际社会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触手可及。

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多年来,孙建华用坚持不懈、务实创新来追求他的科技创新之梦,实现了一个工人发明家的梦想。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孙建华作为知青下乡,招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广播电视设备维护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人体在接触电视机天线时会产生图像变化和噪声,同样在触摸收音机天线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而非生物接触天线时则没有影响。

这一常见的现象,让孙建华对探索生物感应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利用人体生物感应现象研究可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报警技术的念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大学专业理论和有关电子学基础知识。无厂房,就把家里当成实验室;缺设备,就东拼西凑买二手的仪器;无团队,就一个人坚持。孙建华倾其所有,致力于生物感应发明技术的研究、试验等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家庭实验室内完成了生物感应报警技术原理研究和样机试验,于2001年申请发明专利,2004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权。

相比传统的接触式报警,生物感应技术采用感应介质产生空间弱电场形成的“虚拟屏障”非接触感应人体报警,对人体各种入侵方式100%响应,具有不漏报、防破坏、不可破解的技术特征。此外,采取生物甄别和环境自适应技术,具有区别小动物、非生物和自然气候的功能,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误报的可能性,在户外各种气候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目前,入侵报警安防产品存在漏报、误报的技术缺陷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生物感应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突破了国际入侵报警技术领域,漏报、误报的技术瓶颈,并带来安全防范技术的变革。

2001年,他先后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专利发明人大全》。在平凡的工人岗位,他先后获得中国工程物理院第一届青年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1998年至1999年期间,参与研制臭氧发生器及实验研究工作,获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

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

孙建华发明的生物感应传感器研究和产品应用走在世界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前列,开创了生物安防智能报警技术的变革。

2002年孙建华得到绵阳市游仙区政府10万元科技资金的无偿支持,创办了四川省绵阳市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生物感应报警技术应用探索与产品开发。

面对国内外市场应用中的空白,孙建华再次带团队进行了研发。要实现生物感应安全防范报警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研发在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实用产品,但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初期,公司面临国内外无先例、无技术标准、无融资渠道的鸿沟和门槛;技术上也需要突破空间电场载体排除干扰和设备工作稳定性等问题。

经过13年的坚持,如今孙建华已经实现了生物感应系列产品的定型设计,不仅具有人体感应空间电场非接触报警的稳定的物理性能,而且具有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及小动物的智能,产品可隐蔽、可粘贴、可移动、可水下、可地下、可随身携带布防,适应室内外全天候工作。这些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产业空白,使得孙建华和他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开发成功金融、国防、军事、监狱、航空、文物、电力、家庭等领域的生物感应智能安全防范系列产品,并已获得了在相关领域成功应用的工程案例。

目前,孙建华的企业已成熟的核心技术包括“空间电场介质”为载体的“生物感应传感器”及系列产品的软件和硬件设计。已成熟的样机更是多种多样,有针对野外周界入侵报警的需求设计的“智能周界”,有针对临时移动目标的“移动周界”,有针对门窗防盗报警的“便携式伸缩隔离带”,更有“智能语音一米线”、“智能不干胶纸”、“智能通道”、“智能门锁装置”、“语音地毯”等一系列能广泛适用的生物感应智能安全防范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经过不断地试验、应用和反复改进,均已进入了产业化定型设计阶段。

在中国发明协会的推动下,如今孙建华已在当地成功融资500万元,于2011年5月与合伙人注册成立四川华卫生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华卫生物智能),注册了“生物智能”商标。公司已搭建了一个由中国发明协会支持,当地专业投资机构、优秀管理和营销人才加盟的专业团队,共同打造智能安防的产业化平台,为实现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协同管理;高校;技防系统;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和扩建,很多高校的学校规模和师生人数、硬件设备数量等硬指标都有一定的提升,为了提供给师生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保卫安全部门对于技防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提高,对于各个安全系统的对接和建设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原来的基础已经不能保障现在的安全状况,学校方面必须加大投入,引入一些新的安全监控设备,确保整个校园的安全、和谐,为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1 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的基本现状

1.1 高校技防系统的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一些高校的技防系统都是由管理者直接下达各项任务,然后各个系统之间慢慢实现目标,这种技防系统管理模式过于单一,在管理过程中,各个管理者之间缺乏沟通合作,技防系统之间的协同效果不佳,管理者之间无法通过一处系统获得信息,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无法准确、及时地获取获取每一处有用的安全信息,这就导致了发生了事故后,各个管理者无法及时通过信息处理问题。

1.2高校技防系统的数据记录摘选功能不足

在高校技防系统的应用中,摄像监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视频监控的数据和参数和移动信号数据参数每一刻都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现有的高校技防系统对这些数据的记录和摘选是非常不足的,当管理者需要运用这些数据信息资料时,往往不能快速挑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为各种视频数据过于庞大,必须慢慢挑选,所以每次调用数据对于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1.3 高校技防系统之间协调不够完善

在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中,各个技防系统之间协同效果不佳,因为各个技防系统设备都有各种不一样的技术难关,高校技防系统主要运用的是智能化、外设、多个模块集成的安全监控设备,这些设备之间只有协调运行,才能保障高校技防系统的完美运行,但是各个设备之间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技防系统设备之间不能安全有效地分析储存各类重要数据。

1.4 高校技防系统之间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在高校技防系统平台运用中,各个子系统之间都是独立合作,数据之间缺乏共享模式,视频监控数据都是单方存储的,多个系统之间无法快速的根据视频监控数据进行分析预判,多个子模块之间无法进行综合分析,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必须引进各种先进的监控设备,以提高高校技防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

1.5 技防系统平台与公安部门的对接不够

高校技防系统的监控平台只是由管理者单向下达任务和指令,然后技防系统根据管理者的指令去实行监控,在运行的过程中,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无法做到记录并及时传递给一线人员,让一线人员去进行处理,高校技防系统和公安部门的安全防空系统的对接不够完善,公安部门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现场,并及时赶到现场处理一些突发事件,降低了处理案件的效率。

2 提高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对高校技防系统的管理模式建设

在高校技防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协同管理的理论,各个管理层之间协调合作,管理者在技防系统平台运行的过程中,要制定好完善的运行机制,确保管理者能够随时调动每一块的安全信息,加强技防系统的每一个子模块之间的联系,管理者之间要随时沟通联系,建立适合复杂环境下的技防系统管理模式,保证技防系统的完美运作。

2.2 提升技防系统数据记录和摘要能力

高校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在采购高校技防系统的设备时,必须挑选各项技术参数基本一致的设备,要提前对设备的技术参数有一定的了解,选择记录和摘要数据功能功能比较强的技防系统设备,针对技防系统的特点和校园复杂的环境,挑选合适、经济适用的设备,并对多个模块之间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各个模块之间能够综合协调应用,做到数据共享,并及时报警提醒,确保校园安保人员能够及时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对策,提高技防系统对高校的保卫工作效果。

2.3增强技防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技防系统的协同发展,通过互联网、网络云终端、云服务等先进的电子信息媒体技术进行高校技防系统建设,充分结合运用校园的各种环境和现实情况,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对接共享,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输,然后云服务根据重要信息进行任务分配,综合运用技防系统各个子模块,及时针对各个子模块信息数据,制定综合实用的技防系统,不仅提高了技防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能更好地保障校园安全。

2.4加强学校、社会、派出所的对接管理

加强对大学校园的周边环境和安保情况的了解,学校安保要及时和周边街道进行沟通交流,把学校的技防管理系统和公安机关的系统进行对接,经常进行技术交流,确保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公安机关人员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处理,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模式,增强对社会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

2.5 加强对技防系统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技防系统设备都是长年使用的,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损坏,有很多重要数据都时刻记录在其中,必须定期对技防系统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不会发生突然损坏,如果设备突然损坏了,会导致很多重要信息丢失,这些信息丢失后,很难再找回来,所以学校安保必须加大对技防系统的投入,购买先进的技防系统设备,及时保养维护,保证发生突发事件后,技防系统设备能够正常进行使用。

3 结语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是未来高校安保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协同管理理论的基础下,必须加强对高校技防系统的建设。在高校技防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各个系统之间必须协调合作,综合运用技防系统,运用先进的技防系统管理理念,做好和公安机关的安全对接工作,信息共享,增强技防系统的开放性,让公安机关能随时了解大学校园的基本情况,学校安保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努力建设维护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富来,刘德春,张勇.协同管理理论视域中高职技防建设的思考――以天津职业大学安全监控中心建设为例[J].才智,2015,29:22-23.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路径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占居极为重要的地位,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点。国防法制观念是国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成为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是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尤其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各种势力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广泛存在,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诸种不安定的因素,祖国的统一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价值意蕴

军事文化历史悠久,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阶级以来就有军事文化,国家出现后,军事文化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并且有了国防制度。国防教育是军事文化的一个分支,并且先于学校文化而存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即,只要有国家的存在,抵抗侵略、保卫国家就是不可避免的。诚如恩格斯所言: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人民战争。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防活动主要包括: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国防教育势必成为建设与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国防教育的内涵、指向及其重要性,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所明确规定。根据我国国防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等等。我们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国防教育势必内涵着国防法制的教育。国防的本质特征是以军事活动为主的国家防务,学校的国防法制教育是全民国防法制教育的基础。高等院校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决定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国防法制教育的价值意蕴。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是增强全民国防法制意识的需要。加强国防法制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新思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世界真的就会进入天下无战事的时代。结合近年来在我国周边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仍然存在着的危机与挑战。国无防则不稳,依然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国防观念和意识。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即使是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时代,大学生仍可谓是民族、社会中的一个精英群体。也正是从这样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国防法制意识和观念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法制意识的状况与水平。也就是说,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法制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法制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防法制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的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高校国防法制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国防法制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安全与防卫的法律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因而,增强国防法制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法制意识,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国防知识以及相应的国防法律意识和观念,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帮助在校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防法律知识,形成相应的国防法律意识和观念,也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防法制教育活动,还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国防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在校生正值青年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明显地展示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特征。接受能力强、思想敏锐、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是当代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多发期和高发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国防法制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这样意义上来讲,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的同时,实质也是在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再次,对大学生的国防法制教育,是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国防意识首先是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高校开展的国防法制教育中,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饱受外族侵略屈辱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当前我国国防事业面临的多重现实危机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发奋学习的动力。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社会个体成员与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对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富有实效的国防法制教育,以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长成才的热情和动力。从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内涵来看,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从这样意义来讲,一种成功的国防法制教育,往往会为青年大学生打开一扇新的知识的窗口,从而激发他们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探寻的兴趣和欲望。对于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来讲,国防法制的教育,很有可能会成为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一条路径。

最后,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法制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经济,发展后备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国防建设一定要服从国家整个建设的大局,要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也只有在国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基础上,国防建设才能搞得上去。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和平时期都是采用“弹性”国防的,即,减少常备军的数量,加强后备军的建设。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国防经费开支,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去,同时,还能够保证足够的国防力量。在后备军的建设中,大学生当然地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进行过军训和国防法制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我们知道,在现代战争中,战争动员的重点不是一般群众,而是科学家、工程师、知识分子和其他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后备军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现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组织143所高校进行军训试点,共有52万大学生(不含非试点学校自主安排的军训)参训。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按照国家的要求组织了对新生的军训工作,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与现代高技术战争的要求相比,高校国防教育,尤其是国防法制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目前各高校都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与机构,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国防理论与国防法制理论教育的需要。具体来讲,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防观念淡薄,国防法律意识尤其匮乏。

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出生的,他们的生活和受教育都是在新时期的和平年代,更何况中国的这一代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严重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社会实践的磨练。加之,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鉴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更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国防观念几乎为零,更别说国防法制观念了。在他们的眼里,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仅仅是军人的事情,根本于己无关。我们有必要通过必要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国家的安定团结、稳定发展需要强大的国防作后盾,而国防并不仅仅是军人的事,它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进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重任,也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现代化的法律义务。 转贴于

第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国防法制教育几乎处于零界状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高校军事课教师严重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师资队伍缺编严重,而国防教育尚没有专职教师的设置,国防教育仅仅是由军事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就军事理论课的教师编制而言,各个高校也仅仅能够勉强满足本校的军事理论教学的需要;而且,大部分授课的军事理论教师并非专职教师,大都是从学工部、各个院系抽调出来的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普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无精力投入于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的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这样的现实,势必导致国防法制教育仅仅能成为军事理论教育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远不能适应未来国防现代化对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

第三,国防法制教育课程,尚未被列入规范化教学的范畴。高校的军事、国防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规范的教学活动,而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国防法制教育,更缺少规范化教学标准的质量保障。因而,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加强高校国防法制教育的前提。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军事课教学不够规范,国防教育训练科目不全,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特别是国防法制教育还没有。

三、大学生国防法制教育的实施路径

首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的军训,是对大学生集中进行国防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平台来加强学生国防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在这里,“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是搞好军训工作的直接任务和目标。目前在我国高校,大学新生入学后进行军训已成为一种制度、惯例;但是,一些学校在开展大学新生军训方面,却存在着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不够丰富、科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大学新生军训不应只是停留在列队、会操等一些简单、机械的动作训练层面上,也不应当只是从一般的教育意义上去理解军训的意义和价值;而是应当切实在规范国防教育,特别是国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上下功夫。为此,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军训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队列训练的做法,适当充实一些军事、国防方面的知识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突出对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法制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防形势,进而,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其中包括加大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改善军训教官队伍结构,充实国防法制教育资源;二是要创新教育形式,利用多种教育媒体和方式,全方位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国防法制知识的教育,促使其国防意识、国防法制意识逐步适应未来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其次,军事课程、国防法制教育课的教学,是实施国防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国防法制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目前,一些学校虽然也按照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始国防教育课程,但课程的教育及教学工作的实效并不可观。尤其是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开设?这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众所周知,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因为规定课程过多而导致的课时紧张的矛盾已然十分突出;但是,把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法制意识的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这一总体思路和原则,也还是应当坚持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两课”开设过程中,“两课”教学就经历过由不太正规——正轨的转变。现在的大学国防教育课程,恰如当年的“两课”教育,依然处于初创阶段;而国防教育中的国防法制教育,更没有被纳入大学课程体系的轨道之中。正是从这样意义来讲,国防教育,尤其是国防法制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还是课程体系、课程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境。因而,我们有必要像当初解决“两课”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一样,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就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教育的措施要得当,并且要切实落到实处。

再次,利用网络实施国防法制教育,拓展大学生的国防视野。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已经给人类生产、生活、科技、国防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更加充实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国防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国防军事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未来局部战争的信息化发展,将使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信息安全必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必然要求国防法制建设与之同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为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现实的材料。因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网络教育,必将成为实现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法制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是否事实网络教育,也将成为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强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实效的标志。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构建网上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基地;网上教育基地,理应由一大批品位高、经典的网站构成。在网上教育的内容上,也要注意选取一些知识性强、理论性强的、对青年具学生有深刻启迪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无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栏目的框定,都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大力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增强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国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在内容上,要了解信息安全的实质;另一方面,就是在技术上,要了解实现安全防范和攻击入侵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等等。当然,还应当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法制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以保证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网站的质量。也就是说,利用国防动员自动化网络和各类社会网络,为青年大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并努力使之成为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典型平台;成为传递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信息、交流国防及国防法制教育经验、宣传国防法制教育的先进典型的平台。

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凸显大学生国防法制意识教育的内涵与特色。当今社会,在我们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现有的大学文化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有关的教育及其管理职能部门,要从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中国防法制教育主题缺失的问题,并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启发和引导措施,在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以及有关的学生教育活动中,适当突出和强化国防法制教育的主题,以尽快将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法制教育,逐步纳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刘文炳.福建高校教育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

[2]张红.高校教育现状及其有效途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5).

[3]叶春龙.简论高校教育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J].福建高教研究,2005.3.

[4]李卫衡,刘新庚.试析新时期高校教育的实施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52-02

在大学课程中,军事理论课是十分重要,也是非常特殊的课程,是大学公共基础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是必修课,它既不同于专业必修课,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必修课,它一般与学生的专业无关,既有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又包括课外的技能训练,因此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与专业性。

因此,军事理论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理论课的开展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其实是一种国防教育。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根据《辞海》的解释:“国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可见,军事理论课传授的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知识,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刻影响着中国的国防事业,影响着我国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逐渐缓和,中国周边环境有所改善,和平与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主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可以放松警惕,世界并不太平,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一方面,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我们现在仍朝着这方面努力;另一方面,周边国家与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争端不断出现,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等使国防的安全一直得不到保障,矛盾更趋复杂化。

在这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军事理论课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国防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内外的军事形势,认清当今社会的局势,为保护国家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二、军事理论课的开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防是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兴亡的大事。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拥有悠久国防历史的国度。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过令人骄傲的军事实力和广袤的疆域,国泰民安的和平盛世,也有过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惨痛教训,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甚至一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付出鲜血和生命,中国才重新获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并阔步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我们国家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意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中国国防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是一部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课程中那些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能激发大学生的共鸣,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明白一个国家的国防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普通高校可以开展军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红色旅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走红军长征路线,慰问革命军人、战士,社会调研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行全校活动成果展评,不仅让参与的学生重温红色之旅,更提高未参与活动的学生对军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三、军事理论课的开展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进入大学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经历了六年小学和六年中学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多以文化课教学为主,特别重视主科目“语数英”,而轻视其他“史地生”等科目,更不用说教学大纲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这种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导致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一方面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另一方面,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普遍现象。因此,到了大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更关注时事政治,更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所需,才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

军事理论课程属于军事科学体系,它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几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当今的军事科技前沿,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拓宽视野,也增长见识,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同时,军事理论课程中的军训课程,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堂以外的世界,了解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等影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军事理论课,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今国际战略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球、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大学生形成全局的观念。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做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四、军事理论课的开展能够磨砺大学生的意志

如今的大学基本进入“95后”时代。“95后”孩子出生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国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从小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条件优越,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疼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但也因此缺乏磨炼,意志力不够坚强。遇到挫折就抱怨、冲动、欠冷静,甚至逃避,不知道分析问题并化解困难的方法,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依赖家人或者朋友去帮助解决,独立性较差。

同时,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抗压力低等问题。

军事理论课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军事训练是军事理论课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严格、规范、紧张、统一、有序等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特点,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意志、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自制力、集体主义的观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他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磨炼意志,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严格的内务整理、作息要求、训练时长更让大学生体会军人生活的不易,更能发现到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容易形成自己的时间观、责任观、价值观,更能学会忍耐、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五、军事理论课的开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

军事技能训练是军事理论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大学后,几乎每所普通高校对新生的首要教育就是军事训练,短则两周,长则一个月。在军事训练中,学生之间没有专业之分,没有智力之分,既没有“富二代”、“官二代”,也没有关系户,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经历的一项严格的训练。

军事训练中有“磨、爬、滚、打”,有队列、射击等科目,既改变了大学生对传统体育训练的看法、提高对军事训练的兴趣,也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在训练中,顶着烈日训练站姿,冒着风雨训练射击等更容易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军官通过军事训练教授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运动的姿势技巧、运动后的放松方法,这种健康的训练方式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减压方式,对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踏上职场,发挥着指导和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许多三四线城市,因为中小学资金不足,占地制约、设施不全等原因,体育教育一直是这些城市忽略的一项基础教育。因此,军事训练正好给从这些城市走出来的大学生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的机会,高强度的训练能唤醒学生沉睡的体育细胞,提高身体素质。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对当今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宏观上,军事理论课程适应了国际形势发展的教育要求,也是一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微观上,军事理论课程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磨砺了新生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并最终融入社会,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傅建平.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实践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

[2]王纪平,温娟.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