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

时间:2022-02-26 22:28:55

大学生素质训练总结

第1篇

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高职教育理论,整个课程采用“教育+训练”的方式,通过交叉使用融入课程、独立课程、借助活动、项目运作四条路径进行,四条路径并不局限于某个模块,以提高训练实效为目的。首先是融入课程,实现教育加体验的结合。第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人文、两课和体育教学与素质训练进行结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训练并进。如在体育课中融入户外拓展项目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等;在语文课中开展传统诗词与美文朗诵、普通话大赛或专题讲座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感知常州、我的中国梦、感恩父母等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意识训练等。第二,基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将学生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课程秀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进行贯穿联结,建立课内与课外相容互长的平台,使课内外的教育活动相互融合、支持促进,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设立素质训练课程,锤炼全面发展素质。设立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基本流程包含理论导入、主题任务、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五个环节。再次是借助各种项目活动,进行实践训练。运用心理工作坊训练心理素质;以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等方式培养历史与哲学修养;通过微电影展播、网络公开课、青春剧社巡演等方法培养文学与艺术修养;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践行项目申报立项、运作、项目推广及结项等过程。学生完成一门课程,不再是一位教师而是多位教师的分项指导,同一课程内容也不仅包括课程与实践,还包括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技能大赛、大学生项目孵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虽然体现个性化选择、多元实践的特点,但学生的选择必须体现职场素质、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三个方面,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素质训练学分。

二、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结合,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发展性的需要。一是人文素质训练。主要分为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演讲与口才四项内容,具体包括语文、普通话、思想品德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内容。二是职业素质训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以及礼仪团队训练、心理拓展等。三是创新意识训练。采用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特长生工作室、科技竞赛及创新论坛等方式进行训练。四是创业训练。包括制订创业计划、选择创业项目、尝试与体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创业项目等内容。以上四块内容整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但具体内容呈动态变化,各模块之间内容既独立成块也交互联系,充分体现多元化设置与个性化选择的思想。

三、高职院校素质训练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建立教师和学生、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团体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机制。本课程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观察点为参与情况、活动过程记录与结果、活动感悟、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创业项目的注册证书等。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设置主观与客观、团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团体包括班级、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情况,个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主观指对学生素质的主观感受,客观是指学生获得的可以衡量其能力的具体证明,如获奖证书、创新成果、成长感悟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学分由教学学分和素质训练分构成

参与素质训练的学生,需要获得素质训练分和素质训练教学学分两类分数。素质训练分是考核学生在素质训练中的表现,教学学分是审核学生完成素质训练的必要条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中。教学学分的分配可以是人文素质修炼、团队训练、礼仪训练、心理训练、创新与创业各1学分。其中团队训练和礼仪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的学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完成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并合格便可以获得2学分。而人文素质修炼1学分和创新与创业1学分由学生参与相关模块活动获得。10个素质训练分别折合1学分构成。凡参与素质训练活动均可以获得素质训练分,按项目规定及一定比例来交换获得教学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会获得不同项目的素质训练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和灵活的学分获取。

五、高职院校构建体验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及效用

首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化建设提供借鉴。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课程化多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各类社会活动以及专业技能活动、社会实践只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活动,在记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管理方面依然是一个问题,这使得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为边缘性活动或短期行为。构建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课程化、专业化、规范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开放式体系、体验式训练、互动式教学、情境式活动,为德育提供方法和模式借鉴。促进德育由主要的说教模式逐步向活动和体验模式转变,改善德育的实效性。再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训练方法可以运用于班级、公寓、以及大学生科研、创业等项目管理。如许多老师或学生干部常常采用团队以及心理训练的方法召开主题班会、处理人际冲突、解决班级问题,使班级更具凝聚力。

六、总结

第2篇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看来,体育锻炼是智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菏泽市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为实验对象,采取侧手翻为锻炼手段,对小学生练习侧手翻后是否对方位知觉和灵敏协调性有影响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侧手翻 空间知觉 灵敏协调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术侧手翻练习对小学生方位知觉和灵敏协调性的影响研究。

(二)实验对象

实验人员为一年级学生,选取两个班分成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学生。其中实验组男12人,女13人。对照组男14人,女11人。选取同样的岁数,身高,体重处于同样的环境来降低外在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侧手翻练习前、后方位知觉能力的比较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对实验组进行前测,实验结果摸错总次数为366,对实验组进行后测,实验结果为摸错总次数为165,实验组在侧手翻练习后摸错总次数明显降低,可知实验组人员在经过侧手翻练习后方位知觉能力有明显提高。

(二)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方位知觉能力的比较

在经过两个月侧手翻练习后,结果实验组摸错次数为151,对照组摸错次数为320。明显看出实验组摸错总次数少于对照组。

(三)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方位知觉能力的分别比较

在经过两个月的侧手翻训练后,实验组的男生与对照组男生的方位知觉能力的比较,实验组男生摸错次数的平均数为7.92,对照组男生的平均数为12.36,实验组男生平均摸错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男生。实验组女生平均摸错为4.31,对照组女生平均摸错次数为13.36,实验组女生摸错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女生,从数据表现上看,女生的结果对比比男生的结果对比的差异更加明显。

(四)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灵敏协调性能力的比较

在实验后,结果发现实验组比对照组总数共多了四次,其差别并不大,故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练习侧手翻协调能力差别并不明显。

(五)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方位知觉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分析

从运动训练学理论可知,在对运动员实施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过程中,就某一素质训练时该素质的提高还会对其它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这种现象被运动训练学理论称为运动素质的转移。对灵敏协调性素质的训练试图借助于运动素质的转移理论,在进行其它主要素质训练中以转移来替代灵敏协调性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表明,运动素质的转移是客观存在的,在进行速度、力量、柔韧性素质的训练与提高过程中定会提高灵敏协调性素质的水平,但是这只能说是可以促进而绝不可以代替。如果只依赖于运动素质的转移过程来发展灵敏协调性素质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采取直接发展的形式来进行发展。

运动是肌肉活动的结果,正是因为所有运动都是通过肌肉外化来的,所以力量素质被视为一切动作的基础。灵敏协调性需要肌肉快速的启动,因侧手翻只有两个月的练习时间,对肌肉增长力量的刺激并不是很大,故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无太大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旨在探讨侧手翻训练对小学生方位知觉能力和灵敏协调性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论

1.实验组实验前、后方位知觉能力上有差异,且实验组小学生参加侧手翻练习后方位知觉能力均优于参加侧手翻练习前。

2.实验组与对照组方位知觉能力上有差异,且实验组方位知觉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小学生。实验组男生方位知觉能力均优于对照组男生。实验组女生方位知觉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女生,且表现更加明显。

3.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灵敏协调性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灵敏协调性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4.整个小学阶段,方位知觉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未来身体方向感和协调等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开展侧手翻运动,能够促进学生方位知觉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1.由于本文撰写时间有限和实验器材的限制,建议在研究小学生侧手翻练习时间应更加充分和器材更加先进。

2.在进行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应主要是对肌肉力量的训练,侧手翻可以是辅助练习。

3.在体育课中增加侧手翻练习。体育教育中,应按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使小学生各种心理能力得到最全面的发展。

4.由于本文实验人员有限,建议对小学体育活动中开展侧手翻练习是否对不同年龄段方位知觉增长高低作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第3篇

关键词: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非专业素质拓展是大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座桥梁。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由于其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过程的刺激性、活动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对参与者生理、心理、智力、合作等全方位的挑战性,对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进一步完善学生在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知识等五个方面的素质结构,整体提高学生成功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既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共性化功能,更有培养人的适应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同舟共济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开拓发展素质的特殊功能。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开展以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取得了宝贵经验。

一、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突出特点

(一)坚持自主性原则,确立了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主体性地位

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强调一切行为措施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和目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抢手型”人才为立足点。拓展训练的开展是在广大学生认同的基础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整个过程中贯穿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原则,达到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善自我、实现成功素质整体提升的目的。我校素质拓展训练中大学生既是素质拓展教育的对象,也是这一活动计划的受益者,始终以学生的评价为依据,改进了传统的素质拓展的内容与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实行了项目化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参加活动,使学生由“要我参加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活动”。在我们跟踪调查的06级学生中,不少学生反映:通过2006年的“入学素质拓展训练”和2009年“提升素质拓展训练”,自己已经能够从“被动跟从”转变“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这正是学生在拓展活动中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了开放性原则,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不受专业、年级和学校的局限,鼓励同学们大范围交流,鼓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互借鉴。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尊重和培养个人的自由发展,活动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自身价值,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走向成功”的方向。活动内容的设计更是针对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气质、意志等方面的现状和差异而展开的,挖掘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个性。例如,我校在拓展实践中就坚持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我校素质拓展基地进行系统训练,平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学生团体进行相关素质拓展,学校提供基本条件。又如,我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入学训练”与“提升训练”等等。这些,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效果显著。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佳绩频传,累计上千名学生获得过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奖项。

(三)坚持刚柔相济原则,充分考虑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性

我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既不设定训练结果的硬指标,用以评价各位同学素质拓展成果的优劣,又不树典型,不作排名,不评优秀,重在过程和参与,追求真正的学习,鼓励同学们量力而行,倡导用柔性指标引导先进,鼓励相互借鉴,充分考虑了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年龄、心理、知识状况、爱好、学科特点等方面。注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规定了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同时,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形式、项目化运作、评价机制等各方面也进行了具体化设计,既照顾不同的学生群体,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坚持多样性原则,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发展不仅包括当前的发展,而且包括长远的发展;不仅包括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求。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风格迥异的设计和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基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一方面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坚持普遍性原则,实现了广大学生全员参与的基本目标

“全员性”是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过往高校素质拓展训练,主要以活动形式开展,更多的是那些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只是间接参与,其收获面毕竟是有限的。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在训练项目安排上,体现了每个学生都是“主角”,尽管大家的体会、感受与认知程度各不相同,但通过项目结束后的“分享”,学生的收获则是“大面积”的。

二、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经验

(一)系统化,形成了较完整的成功素质拓展体系

我校高度重视素质拓展的系统性,真正把学生素质拓展列入工作日程、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和素质拓展途径,体现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有效把握观念、品格、方法、能力、知识的拓展途径和内容,体现年级、性别、学生类别的差异性;通过一定的实践,及时归纳总结出适合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参与素质拓展项目,逐步形成了素质拓展的完整体系。

(二)规范化,建设组织机构健全和制度完整的工作运作机制

其一,创设专门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实施者,科学构架行政体例,实现“教学――训练――研究”一体化,并聘请那些有人格魅力、人生经验丰富、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教师,担任素质拓展活动的指导教师。极大地提高了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科学性与训练能效。其二,建立由学校组织、院( 系) 实施、素质导师为主体的立体工作网络,形成了党组织为核心、学工行政系统为主干、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为纽带、学生社团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组织网络,从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其三,形成了组织建设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反馈评价制度、证书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和基地建设管理维护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使素质拓展的实施有条不紊、规范有序。

(三)多样性,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以成功素质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特色、青年特色、学校特色。如以“成功素质展示节”大学生创新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建立学院的创新体制,多角度构建创新思路,为创新提供多种载体。其次,通过紧密依托民族文化村,推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再次,规范整合素质拓展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仅是以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简单堆砌,整合和规范了以前的项目资源。

(四)严肃性,完善以“三个结合”为中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测评体系

“三个结合”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将得到的社会普遍认同的教育项目和教育成果、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参加重要比赛的获奖情况、职业技能培训的结构和水平等因素,量化成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素质测评所得成绩记入学分,充分体现了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严肃性。

三、进一步加强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几点思考

尽管我校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已经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但由于实施时间还不是很长,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做好学生生涯设计的导航工作

生涯设计是大学素质拓展训练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个性化的最好体现。为有效做好这个环节,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设计导航前,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如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学习能力倾向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使指导老师和学生自己明白其发展方向以及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意愿,师生共同进行个性化设计。第二,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一层次是素质导师指导。因为素质导师掌握学生情况较全面,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完善和拓展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第二层次是依托优秀学生骨干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结对子”,让优秀学生骨干为其同学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第三,要及时调整和检查。在每学期开学初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上学期的情况做出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根据新学期的实际情况修正和调整上学期制定的计划,进行动态化和个性化的管理。

(二)建立透明度高的拓展活动评价认证体系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有形载体,是用于记录学生在素质培养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在认证中采用“谁主办,谁审核”的原则。由院系向承办单位负责提供参与人员名单。在选择填写内容时注意导向性,充分体现成功素质教育思想,增加透明度,加强群众监督。

(三)拓展训练贴近社会,扩大影响,强化认同

在拓展训练的组织策划中,坚持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要服务于学校教育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要坚持同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拓展训练的社会影响,获得社会的认同,使拓展训练具有更加广阔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非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粗浅地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更为系统有效的训练体系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1991-01-13.

第4篇

关键词:800米;体能训练;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84—02



一、引言

在现代田径运动中,8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难度最大的体能类极限下强度项目。800米跑既要具备速度能力又要具备速度耐力。运动员在800米跑过程中需要处理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平衡,以达到在800米内始终保持高速度。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8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体能和800米专项体能概念的认识

在我国,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和199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对体能做出了相同的解释:“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爬和支撑等)两部分构成。在《运动训练学》中,田麦久等专家认为: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它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运动能力,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能力。

800米属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定,在体能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素质起决定性作用,形态、机能、心理起重要作用。因此,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运动素质的训练比重应相应的多一些。800米运动员的供能方式,主要是以糖酵解为主的无氧代谢供能。运动训练方式的选择应结合比赛的特点加以制定和组合。安排具体的运动素质训练时,应侧重于以无氧酵解为主的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的运动训练方法、手段的组合,使体能的发展更符合专项的要求。

三、800米运动员的基本体能训练

(一)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长度(腿长、臂长等)、高度(身高、坐高等)、围度(胸围、腿围等)、宽度(肩宽、髋宽等)和充实度等。反映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等。任何一个专项训练手段对使身体形态向专项需要方向发展都有显著作用,几乎所有运动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基本上都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

(二)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身体机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所有这些系统的功能表现均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二是训练适应的结果。因此通过训练使这些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是训练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身体机能的提高,一般是伴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科学的训练方法、手段的运用,是保证运动员身体机能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运动素质及其训练

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所以,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力量素质的训练

力量素质的训练在训练中,力量素质的获得首先以最大力量为基础,在相对力量提高的基础上再提高力量耐力和爆发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速度素质的训练

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动作速度、反应速度、位移速度。一位优秀的中距离跑运动员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种速度,才能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抢占有利位置、摆脱对手。

3、耐力素质的训练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和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也称为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分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和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

四、800米体能训练的新思路

(一)不断突破速度”障碍区”,提高速度能力

在800米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在比赛的前半程遥遥领先,后半程却因体力不支而失败。归其原因:是其不具备长时间保持高速跑的能力,在比赛的中途就早早耗尽了维持机体运动能力的能源物质。因此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提高速度能力。在比赛中尽可能延长高速跑进的距离,提高运动员速度能力的关键在于不断突破速度“障碍区”。

所谓“障碍区”就是运动员以自己的最高速度跑进,看其保持的跑距长短。当其在某一段落速度出现明显下降时,即为该运动员最高跑速下降所保持的跑距,而在这一距离之后即可看作是该运动员的速度“障碍区”。

在实践中,教练员应先了解运动员的速度“障碍区”再通过训练突破现有的速度“障碍区”进而形成一个新的速度“障碍区”再进行突破,如此反复,但是随着运动员跑速的不断提高和保持高速跑进时间的不断延长,也会对其身体各机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当运动员跑速不能再继续提高时,就应适时改变和调整已经建立起来的速度定型,运用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运动员的机能潜力,完善跑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延长高速。使运动员控制比赛的节奏,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二)建立“多课次”训练结构,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多课次”训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把过去1—2次课的训练量分散到每天3—5次或更多的课次中,一是指一天内训练多次,每次课主要突出一个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程度的要求。进行“多课次”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确定运动员每天所要完成的总负荷量和总负荷强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项目特点确定好每天要完成的总负荷量和总负荷强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项目特点确定好每天要完成的总运动负荷,再具体安排每课次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其次分散的负荷强度累加起来一定要大于总负荷强度指标,以弥补因分散训练导致的连续负荷量的不足,每次课的负荷强度一般不低于90%。当负荷量过大时,可适当增加课次数,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反之,负荷量过小时,可减少课次数,避免连续负荷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在反复训练实践中,寻找出每个运动员的最佳负荷量及训练的课次数。

(三)重视力量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力量是基础。800米跑力量训练就应该发展力量耐力。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重视和加强与专项技术相接近或一致的各种跳跃和跑跳力量练习,用心率来控制力量训练运动负荷,做到与专项持续时间,负荷相接近。如800米的力量耐力训练,经常采取快速400米—1000米的反复练习;轻重量,次数适中,动作速度快的半蹲起练习;50—100米单替跳和循环组合练习法等;在安排上不要偏离专项技术所需要的各关节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使之全面协调按比例地发展;不同专项,训练达到较佳效果。第二,在力量训练中,要注意动力,静力,等动,等长。超长等不同的方法交替训练,不要用一种模式去训练,效果会更好。如跑完后训练结束前做些上肢力量练习;腰腹肌或背肌等柔韧伸展性练习。最后阶段再安排一定时间的静力性及超等长辅助训练。第三,力量训练后要注意肌肉放松,要培养运动员肌肉放松的能力。练后肌肉放松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有利于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防止肌肉僵化,其对力量,速度提高十分重要的。

(四)营养监控

800米项目的运动时间长,技术相对简单,因此体能是运动员首要的运动前提。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使运动员能在大强度的训练后较快地恢复体能。并通过生化监控的手段使身体机能各项指标始终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是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实基础。因此,运动员平时训练期间应定期去医院做一些常规指标测试,如血色素等的测试。血色素是检验中长跑运动员是否训练过度的重要指标。要很好地监控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确定。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不合理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不科学的。在训练过程和比赛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运动员机体就很容易疲劳,为了使机体更好地恢复;要及时补充糖,脂肪,蛋白质。以及矿物质,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让身体充分放松,保证积极休息,这样运动员才能为下一次更好地训练做好准备。

(五)心里辅助

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如果吃不好,睡不着,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体能,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保持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可在比赛前让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消除不良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的。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提高睡眠质量。

教练员在比赛前可以通过针对个人的具体分析使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运动员的自信心。教练员还应该通过赛前测试的成绩分析和纠正运动员对比赛期望过高后信心不足的心里状态,这种方法可使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优势所在,为树立信心打下基础。此外,还有一些专门性的心理训练,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集中注意练习,催眠法,活动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与我国的气功有类似之处,能达到消除运动员过度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调整学生的竞技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五、结论

800米专项体能是指符合800米要求的,用以维持运动员竞技状态和高质量完成整个比赛过程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800米的专项体能结构由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柔韧、专项节奏和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五个部分组成。综上所述,800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提出800米体能训练的基本体能训练方法和新的训练见解,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运动员的体能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需要教练员或教师通过长期的训练实践进行摸索和总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通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总结经验,使中国田径有一个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体育学院学报,2001.

[6]李怀海,陈男生,任军.体质与体能之辨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1.

[7]胡静萍.浅谈普通高校800米运动员的训练[M].田径,2008,(7).

第5篇

关键词: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士官队伍作为军队人才战略工程人才建设“五支队伍”之一,在武器装备保障、试验任务和部队培训、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能力素质已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巩固和提高的重要基础。随着士官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围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根据总装部队建设需要和士官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梳理了当前士官岗位升级训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探索了适应总装部队建设需求的士官岗位升级训练路子,旨在提高总装部队士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为加强部队建设和提高战斗力,培养一大批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新型士官人才。

一、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一种岗位任职训练,具有继续教育的功能和属性,是在按纲施训的基础上,根据士官衔级、职务和培训基础,逐步提高培训标准,提升士官等级的一种分层分级递进式训练活动。包括两方面含义:从某一职务开始,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逐级提升培训;在培训课目上,按先基础后应用,先简单后复杂,先低级后高级的程序实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性。升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士官任职能力,前提是科学区分培养目标和标准。根据士官编成等级,结合各类专业岗位,区分不同级别士官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对能力素质的要求逐级升高,且需要相关业务部门和部队各级量化确定。二是规范性。晋级必训,将升级训练纳入总装部队士官训练总体规划,未经升级培训的不得晋升高一级士官;承训资质,初级晋升中级的士官由军以下训练(教导)机构承训,中级晋升高级的士官由军队院校和大单位训练机构承训;结果认定,对经过升级训练考核合格的士官颁发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结业证书。三是灵活性。落实中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充分利用晋升高一级前的服役空间,结合部队遂行各种任务的最佳时机,统筹安排、分批选培不少于年训数量的骨干苗子达到晋升高一级士官的标准。积极推开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贯彻军委总部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加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以培训方式变革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健全完善士官教育训练模式、机制的创新实践,是提升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训练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士官训练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探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总装部队建设需求的士官岗位升级训练问题,是当前军事训练领域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二、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和技术含量增多的新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技术精的士官队伍势在必行。当前,总装部队士官人才队伍“级升技不长”的问题日显突出,士官岗位升级训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了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升级训练目标不明确。不同层级士官的训练目标定位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区分,致使士官训练着眼岗位急需急用多,立足递进培养、长远发展少,士官训练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升级训练内容缺乏规范。现行训练与考核大纲中明确的训练内容和标准对不同层级的士官没有区分,初、中、高级士官培训同内容同标准,同训同考,各级培训内容衔接不紧,交叉重复培训、漏训、偏训等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升级训练机制不够完善。先培训再晋升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承训机构职责任务区分不够明晰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协调、管理和保障机制,士官分层训练难以有效衔接,院校与部队合力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四是管理使用不够规范。遴选制度不落实,部分单位重使用轻培养,送训热情不高;送训时机不合理,缺乏岗位基础,存在训用脱节。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大打折扣,不仅难以形成健康高效的士官训练机制,而且无法构成连续稳定的士官人才链。因此,必须把士官岗位升级训练作为事关总装部队长远建设的战略性工程来抓,纳入规划、形成制度,不断提高士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

三、总装部队开展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措施和对策

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组织士官岗位分类分级训练,其本质是“因材施教”,关键在于对不同层次对象的训练内容、标准进行科学区分,研究可操作、可考评、可调控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不断打牢士官训练基础,提高训练质量和层次。

(一)着眼岗位任职需求,科学定位升级训练目标

各级士官的服役时间不同,人员数量和职能任务各异,对其能力素质结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应针对总装部队各专业实际,结合训练大纲对士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士官群体递进式升级的特点,可以3年为一个升级周期,细化量化不同级别、不同年度、不同专业士官的具体训练标准,逐年拓展训练内容、提高训练标准,使升级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按需培训”,防止“升级不长技”。根据总装士官编成等级,宏观上可区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对士官能力素质的要求逐级升高,即初级士官以“技术过硬”为标准,按照专业熟练、胜任本职的目标,着眼所属专业和岗位的需求,重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且训练标准逐年提高;中级士官以“一专多能”为标准,在初级的基础上按照善组训、会管理、能指挥的目标,重点强化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士兵的骨干、军官的助手;高级士官以“专业精通”为标准,按照技术士官用修双能、指挥士官一专多能的目标,重点强化知识结构的改善和多种技能的储备,使其成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中坚力量。

(二)着眼部队客观实际,优化完善升级训练内容

从近年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情况来看,内容设置还存在起点不高、低水平重复,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内容不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士官升级训练的质量。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对现有训练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与训练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体系。要按照训练内容难度系数与士官衔级相对应的原则,初级士官主要应对技术含量较一般、操作技能要求高的培训,专业训练应以基础应用课目和装备故障排除为主,理论学习以政治文化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为主;中级士官主要应对科技含量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培训,专业训练应以各类重点难点课目和实装训练为主,理论学习应以专业应用理论、管理教育理论和组训为主;高级士官在完成中士训练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应对部队科技练兵和新装备生成战斗力所急需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培训,专业训练应以突出装备故障检修、重点难点课目和专业型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为主,理论学习应以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训练为主。指挥士官升级训练的侧重点应放在组训任教能力、专业技术素养和管理教育能力等方面,专业技术士官升级训练的侧重点应放在装备操作技能、武器维护保养、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教育能力等方面,形成具有总装部队特色的初、中、高级士官配套的培训标准体系。

(三)着眼训练质量效益,改革创新升级训练方法

总装部队士官队伍专业多样、岗位分散、军衔不一,专业性强,组织升级培训难度大。科学地选择和运用训练方法,对优化训练过程、盘活训练资源、确保训练质量、提高训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确定分级模式。按照“免训不免考、先考后训、过关升级”的方法,在入伍训练结束后,组织专业等级考评,区分训练对象层次,制订针对性训练指标;以专业综合考评成绩为依据,将各专业士官分配至相应承训单位,区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训练编组,依照连队式管理方式,分别赋予相应训练管理职能、能力指标要求;结合实际梳理不同训练等级的具体内容,针对初级士官的偏训、漏训、弱训等问题进行补训,针对中级士官的重点难点课目进行强化训练,针对高级士官进行交叉和扩容训练,实现“等级晋升、梯次衔接”。二是活用升级训练方法。岗前集中强化训。训练预备期,依托教导机构组织各级新选(晋)士官封闭集训,依据士官的技术等级进行编组,重点强化政治理论、军事理论、军事法规、专业教学法、武器装备试验以及岗前任职等训练,为士官的升级训练打好基础。区分专业分级训。入伍训练阶段依据不同专业士官岗位的编配情况,采取大专业小集中、小专业大集中的方法,针对士官专业和技术等级,区分专业和级别编组,由总装部队司令部统一制订训练计划,统筹安排教练员和训练场地器材。定期换岗交叉训。结合专业训练计划安排和组织士官之间互换岗位、交叉训练,分级分年确定其专业的训练内容和标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技能储备,使士官成为多技在身的“多面手”。选送院校专项训。可针对新型装备器材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抽调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士官,选送相关院校、培训机构和装备生产厂家进行专项培训,培养一支技能过硬的尖子队伍,带动和促进士官训练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升级训练手段。抓好共同课目培训基地和各专业培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训无场所”的问题;对现有模拟训练场所进行扩容改造,将各类制式与非制式器材整合利用,以解决“训无器材”的问题;对现有信息网络资源进行探索性整合,加快专业系统集成升级和士官训练管理数据库开发,以解决“训无平台”的问题。四是把握升级时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结合训练阶段转换或半年基础课目考核时机定期评定;根据各个受训者训练实际情况,采取个人申请、营连主考、机关督察的方法,按申报等级不定期评定。

(四)着眼长远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升级训练机制

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是实现士官岗位升级训练制度化运转、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落实的保证。一是完善等级晋升机制。重点是规范院校、训练(教导)机构和部队在士官培训中的职能作用,完善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合力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部队装备资源、任务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在士官培训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士官资格培训、升级培训和岗位分级训练有机协调的机制。二是完善升级培训机制。按照总装部队士官专业技术等级标准和能力结构特点,依据现行编制、装备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针对士官队伍基础现状,按系统、分专业制订士官升级训练规划,明确各级抓士官训练的职责,规范不同服役期限、不同专业岗位士官升级训练的内容、方法、时间以及应达到的标准,使士官升级训有方案、练有依据,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健全升级考核制度。士官的升级,必须经相应的院校或训练(教导)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升级,并且每升一级均要组织一次培训和考核,增强士官岗位升级考评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要把升级训练考核成绩作为晋升士官等级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对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晋升上一等级。考核要充分发挥“训考分离”新机制的积极作用,建立制度健全、结构合理、任务明晰、职责分明、符合实际的考核组织,确保考核机制的正规运转。四是建立训练奖惩机制。细化奖惩内容,把训练成绩、过关升级情况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实现奖惩措施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等级晋升和资格认证考核的成绩作为树立训练标兵、士官转改、评功评奖的主要依据和硬性指标,切实发挥岗位升级的导向作用,确实达到以考促训、以考定用的目的,激发士官训练成才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实现士官队伍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四、结论

积极推开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提升总装部队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士官教育训练模式、机制,增强训练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士官训练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从科学定位升级训练目标、优化完善升级训练内容、改革创新升级训练方法、建立健全升级训练机制四个方面对总装部队如何开展士官岗位升级训练进行了探讨。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还要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补充、完善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提高士官能力素质的方法,为加速总装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进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级指挥院校建设[J].指挥学报,2006,(8).

[2]洪庆根.新形势下军队任职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2007,(5).

第6篇

关键词:多元化健美操;护生;体育课教学

健美操运动被称为“美”的运动。目前已在我国许多高校蓬勃发展。健美操课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后的主要课程之一。根据我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医学院校护生的职业要求,对学生进行两年不同风格健美操的训练。在护生身体素质,基本形态,心理素质,形体,气质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

我们按随机抽样的原则,将07届两个护理班女生126人,分为训体组(65人)和对照组(61人)。其年龄均在17-20岁之间,且身高,体重,腰围,髋围,经统计学处理均无差异。

(P>0.05)126人均未参加过多元化健美操训练。

二、训练方法

(一)基本姿态练习

1基本功练习

正确的身体姿势是表现健美操“健、力、美”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对学生进行:①基本步伐:侧并步,向前后走,交叉步,V字步,吸腿等练习。②基本手位练习:屈臂、单臂绕环、侧平举、体前屈等。③协调性训练:脚背勾绷,上下肢屈伸练习,身体重心的移动肩、腰、背的定位训练等。④意念训练:运用正确的意念来控制动作的训练过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和优美姿态打下良好基础。

2基本技术动作练习

在通过健美操训练来塑造健美形体的同时,还要充实美化心灵。要求学生在训练时富有情感与动作姿态。训练内容:①交际舞,拉丁舞,民族舞,形体芭蕾,时装表演等不同风格健美操组合训练,同时伴有丰富的情感。②把杠练习,立踵练习及头部配合练习。③合理安排素质练习,50m单脚跳,仰卧起坐等。增强护生协调性和腿部力量。

(二)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音乐是健美操的有声助手,它不仅能提高演练的情趣,还能充分的展示健与美的主题。我们在不同风格的健美操教学别注意音乐的搭配。如形体练习用抒情优美的音乐,使人心旷神怡;民族舞蹈动律练习使用活泼的曲调,使人轻松愉快;大众健身操练习时使用坚定有力的旋律使人感到激昂慷慨。使音乐与动作达到完美统一。既能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表现力的训练

表现力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两方面表现来完成的。主要分为神态,气质和风格三种,在训练教学中,在教师亲身示范后运用了图片,手势,照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的手段给学生建立完整生动的动作形象。另外,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有意识训练学生微笑等生动表情。通过垫上运动纠正学生生理局部毛病。使学生在练习中真正的体会到健美操的魅力。

(四)心理素质训练

首先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对护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并灌输修身方面的理论知识。有计划,有系统安排,不同风格健美操组合。使她们较快掌握知识和技能。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特别注意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帮助训练中有进步的同学,让她们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敢于表现。再次为护生开展心理课,并定期为护生举办《健身训练与心理训练》专题讲座。帮助护生克服各方面不良影响引起的问题。并为她们创造一个心情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

四、训练结果

如训练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身高,体重,三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多元化健美操训练对学生身高,体重,三围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可知,训练组的基本姿态,基本功,协调性,表现力等技评成绩的总有效率97%。对照组的基本功,协调性,表现力等技评成绩的总有效率为44%,两组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P<0.01)说明多元文化健美操对学生训练有明显帮助。

结果显示,评定护生心理素质(内倾与外倾)等方面技评训练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44%,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经过训练过后护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有明显提高。

五、讨论

身体形态特点:身高发育固然受遗传,种族,生活环境,营养水平,地域,气候特征的影响。但后天的体育锻炼和多元化健美训练有密切相关。上述结果表明,训练且经过二年的多元化健美操训练,身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和进行专门训练对身高非常有利。体重与“三围”是反映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综合发育状况。是评价发育,体质的重要指标。对照组形态呈“偏胖型”体型,肌肉发育较差与肌肉弹性较差,缺乏力量,速度,伸展性等素质练习。而训练组护生肌肉结实有弹性并有型。这是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

基本姿态的特点。是指精神风貌和躯体外表的统一,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改变。训练组经过两年的专门辅导,护生的肩、胸、背、跨都呈现较好的曲线。她们的内涵与外在气质得到同步发展,缓解了她们学习的紧张的气氛。心灵和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她们的自信心。是训练者真正体会到通过自己活力、热情、技巧、自信可吸引和感染对方。在多元化健美操护生有97%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未经过专门多元化训练的护生只有44%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说明多元化健美操训练有利帮助她们塑造形体美、气质美。

心理素质(外倾与内倾)的特点。外倾:指心理活动指向于外部世界。表现为活泼好动、热情大方、情绪外露、善于交际、反应迅速、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内倾:指心理活动指向于内部世界。表现于以自我出发点,感情比较深沉,不善于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显示,护生经过两年训练后,学生心理素质(内倾)方面有明显提高。

六、结论

训练组护生经过两年多元化健美操训练后举止言谈落落大方,情绪高涨,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一些腼腆羞涩的同学敢于在众人面前表演。胆小懦弱的同学变得勇敢起来。娇生惯养的同学能够吃苦耐劳,并使她们的自理能力得到增强。大部分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对上体育课的兴趣逐步提高。通过调查和信息的反馈,她们认为在校期间开展多元化健美操训练十分有用,不仅对她们的学习、生活和求职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良好的基础。由此,我认为多元化健美操训练在医学院校具有较大的实践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愈来愈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常薏,形体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8,29~104

第7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 特长生 训练 效率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都比较紧张,特别是体育特长生每天还要训练,每天训练的时间很有限,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们更快、更好、更科学的提高体育成绩呢。本文就针对高中体育特长生如何展开训练来进行讨论。

1.当今高中体育特长生现状

要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率,就要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各方面状况,包括生活、学习及训练等,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这是一套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前提条件。

1.1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生活学习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一般都是在班级里面学习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是学生中的边缘部分,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普遍处于中下游位置,但是,这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育成绩优秀,有良好的体格,其体育成绩与学科成绩相差太大。这部分学生一般从小就表现出了其体育天赋,并且一直坚持体育,他们的学科成绩一直都是呈下滑趋势的。

1.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老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都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方法,没有对学生展开一对一指导。没有根据学生的体制来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上也比较单调,总是围绕着考试内容来进行训练,使训练氛围太过压抑,进而降低学生积极性。

1.3体育特长生的个人状况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体育特长生只是体育技能比较突出,对其相关的体育知识及社会体育知识等认识不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更是知之甚少,大部分的学生对前途一片迷茫,还存在着一定的悲观情绪,由于学科成绩比较差的因素,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

2.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

1.训练特点对训练方法选择的要求

1.1要在不同的年级阶段选择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建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动作技术基础上,因此,这一时期需要建立技术可能获得发展的、大量的基础性条件反射。基本技术的教学在中小学生的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最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这就使身体素质训练中的教学法与技术训练中的教学法一样占有显著的地位。高中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的发展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点。低龄阶段应重在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此时直观性教学方法就应作为主要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当逐渐引导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在低龄阶段强调直观性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各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要领,进而结合技术教学内容把对身体素质的培养融会在一起。在高中高年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具备的技术基础,丰富运动员的想象,形成有关身体素质的正确格念,把身体素质的表现与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明确各种身体素质在技术中的作用。使身体素质的训练成为运动员自觉、有目的的行动。发展身体素质的最佳效果,取决于针对不同年级阶段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1.2身体素质的训练务必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发展敏感期身体素质的训练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发展敏感期”的时间来安排训练内容,所选择的手段与方法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该敏感期某些持定的索质的发展。

2.对选择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限制

2.1高强度、强制性的间歇方法一定要慎用

高强度、强制性间歇的训练方法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在短时期内会产生显著的作用,可是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刺激极其强烈,而且在训练结束后这些方法的后效作用

不易解除,依然会使这些系统产生强烈的反应。高一年级学生这些系统的发育并不完全,采用这类方法不仅在训练过程中对他们的有机体是严重的负担,而且这种负担在训练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仍难以消除。多次、频繁地动用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对心血管、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是无疑的。因此,在低年级原则上不宜使用这类方法。就是对高年级的中学生使用这些方法时,也一定要加强观察和医务监督,尤其对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运动员,更不宜使用。

2.2低强度、长时间工作的训练方法不宜过多、过频

往往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应当多使用促使心血管系统发展的手段与方法。这有利于心脏腔编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认为这是耐力的发展基础。因此,经常使用这类方法做主要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其实,这仅仅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心壁肥厚的程度应当适当,过度的肥厚台产生病理性改变,而且心脏腔隙的加大与心壁的肥厚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学时期这方面过度的发展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负面的作用,并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2.3要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

如果不能够找准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平衡点,那么文化学习就会成为影响体育训练效率的影响因素。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体育特长生的特点,要了解高考对其的要求,并要针对高考的具体要求和各个体育特长生文化上的薄弱环节和特长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文化学习的任务不能够过于繁重,在完成训练之后,应该给予适当量的文化学习任务,否则不但不会受到任何效果,还会使其因为休息不足而影响第二天的训练。其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必须要以体育训练为主,穿插在训练的“空档”中,这样才能够避免文化课学习影响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

3、 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全面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教练员就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现状的了解,并要掌握能够影响体育训练的因素,继而采取有效地措施调整、完善体育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训练的训练效率,实现训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晶晶.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

第8篇

关键词:国防生 军事素质 三级军事训练培养体系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实践,依托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军事素质培养是国防生培养的中心任务。当前,地方院校学习期间的日常军事训练、基层部队实践锻炼以及军事院校训练这三级培养体系已初见雏形,卓有成效。着眼未来战争,如何进一步完善国防生军事训练体系,增强培养的针对性、连贯性和整体性,提升军事素质培养质量,是国防生培养面临的又一课题。

1.当前国防生军事素质存在的问题

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主要是通过训练教育培养国防生的军事理论、军事体育、军事技能等方面素质,帮助国防生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能储备、适应严格的军事生活、学会必备的军事常识。当前,已有数万名毕业国防生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多数都能适应岗位需要,胜任本职工作,涌现出不少先进代表。但从部队反映的情况来看,国防生总体上在思维层次、知识储备和政治素养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军事素质的欠缺则比较明显,成为影响部分国防生成长的短板。这主要反映在军事指挥能力缺欠,军事技能不熟练,体能储备不足,军事纪律观念较弱;对部队特别是基层的情况不熟悉,对战士缺少了解;军人气质不足,作风养成不够,尚武精神和团队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不够。

科学的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有效解决国防生军事素质薄弱的问题首先要在培养机制上寻求完善。要充分尊重军事人才培养规律和高校教育规律,将高校、军队、军校三个培养领域,军事技能培养、军事知识素养培养、部队环境认知三个方面,多层次内容有机融合一体,形成科学培养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培养机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整体性。

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培养可在原来三个领域(高校、基层部队、军事院校)各自培养的基础上,区分为初级、二级、三级三个层次,并整合为一个军事素质培养体系,相互延续,相互反馈,通过正规、连贯、系统的训练生活,逐步提高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在校内可以通过大学生日常训练完成国防生的初级军事训练任务,掌握最基本的军事技能,如军姿、内务、队列、单兵战术、实弹射击等,养成一定的军事素养;二级训练在部队中进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初级指挥方面的训练,熟悉部队情况。三级培训利用军事院校进行训练,其内容不仅是任期前的岗位培训,也有对军事技能的巩固提升和对军事规律的深层次理解思考。

2.构建三级训练体系的必要性

2.1三级训练体系是适应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目标的需要。

依据2010年国家教育部、四总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时期依托普通高校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必须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为目标,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普通高等教育规律,突出解决军政素质偏弱、第一任职偏低、适应部队周期长的问题。以科学的制度体系为手段协调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三级训练体系是在长期培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依据国防战略形势发展、军事人才培养规划、高校教育改革、部队建设反馈等前瞻性政策机制发展演变而来,既为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未来。它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符合辩证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国防生了解部队,熟悉军事。对国防生而言,经过三级训练体系,从军报国不仅仅是志向爱好,更将成为一种理想信念,一种责任使命。

2.2三级训练体系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国防生的军事训练层级体系已初见雏形。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颁布,标志着依托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工作正式启动。当前,国防生签约高校已达117所,不少院校成立了专门培养国防生的学院,拥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机构、管理人员以及模拟营连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国防生在校培养经验。国防生到部队锻炼一直得到很好坚持,并伴随国防生培养体系的成熟而不断发展,承训部队都把国防生锻炼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充分予以统筹保障,确保了锻炼效果。一些军区级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比如,自2006年开始,统一组织三年级国防生到部队进行20天实践锻炼,2007年开始统一组织一年级国防生集中进行一个月暑期基地化军政训练,2010年起统一组织四年级国防生到部队进行2个月当兵锻炼,这些举措较大幅度提高了国防生的军事素质。2009年,总部选定17所军校(军事训练机构)作为签约高校国防生暑期军政集训基地,利用第一个暑期进行基地化军政训练。4至10个月的任职培训制度也日趋完善,使国防生在军事院校得到全面充分的培养锻炼。当前,无论是部队承训单位还是高校国防生管理机构都对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有较为详细的制度规定,方法措施得力,在各自领域取得良好效果,从全局将三个领域的培训融合为一个整体、优化为一个链条,将更好地发挥出综合效应。

2.3三级训练体系职责明确分工具体。

国防生的培养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职责,必须建立长效综合、齐抓共管的培育机制,军事素质培养更需要以制度机制来规范,共同执行实施。地方院校学习期间的日常军事训练、基层部队实践锻炼以及军事院校军事训练这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校内的初级训练,国防生可掌握最基本的军事技能,如军姿、单兵战术、实弹射击、队列等,养成一定的军事素养;二级培训主要在部队中接受锻炼,熟悉部队,了解基层,体验兵的生活,增加对军队的感情,找到素质能力上的差距;三级军事院校训练主要强化国防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学习军事理论、军事指挥、岗前培训等。三个阶段的培养任务区分明确,目标统一,具备构成统一体系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能使军地培养机制纳入统一筹划,互通有无,互补长短,另一方面能有效进行各个阶段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形成跟踪培养机制,发挥承上启下作用,促进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更加连贯、有效。

3.科学构建三级训练体系,实现国防生培养规范化

总体来讲,三级培养体系是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为目标,遵循普通高等教育规律和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军事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突出解决军事素质偏弱、军事指挥能力偏低、适应部队周期偏长等问题,不断提高国防生军事素质培养的质量效益。

3.1初级:依托高校培养基本军事技能,掌握军事知识。

初级的时间划分主要是新生入校到毕业前。包括组织国防生新生入学前军政基础训练和在校日常军政教育训练。其中入学前军政基础训练,主要进行军事基础知识、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军人体能、队列训练。在校日常军政教育训练,主要利用早操和双休日等课余时间进行,有条件的可以成立模拟连或专门的学院组织实施。军事理论学习,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以及军事思想、国家安全形势、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概述、军兵种知识、军事领导科学与方法、军人心理学等课程学习,由高校纳入教学计划,采取课堂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理论性、专业性强的课程,可邀请军校教员、部队领导授课,也可以大军区为单位,统一在部队聘请部分干部为国防生军事理论兼职教员,相对固定赋予授课任务,组织备课试教和到签约高校讲课,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含军量”。在校日常训练,以共同条令、军人体能、队列训练为主,高年级国防生增加相应教学法训练、武器装备操作训练等。

在校培训还包括第一学年暑期的基地化集训,主要对象是一年级国防生(当年在校选拔的二年级国防生随同参加集训),集训时间为一个月。主要巩固和扩展在校军事训练成果,完成轻武器操作使用、战术基础与防护等科目训练,组织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学习。

3.2二级:依托部队培养军事组织指挥能力,熟悉部队情况。

二级培训时间主要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组织到部队进行实习锻炼,主要包括当兵锻炼、入伍集训、见习代职等内容。当兵锻炼时间一般两个月左右,直接安排到战斗班排,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娱乐,真正以普通一兵的身份感受体悟基层部队的生活;入伍集训由部队统一组织,时间一般10天左右,主要进行部队基本常识学习和军事基础科目、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见习代职时间两个月左右,主要安排班长、排长,让国防生充分感受岗位任职的能力素质要求,掌握组织基层日常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带兵管兵能力。总之,通过二级培训,帮助国防生加强思想砥砺,提高军事素质,强化作风养成,实现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情感上补失,素质上补短,促进尽快向合格军人转变。

3.3三级:依托军事院校强化军事素养,提升军事理论水平。

此级主要进行任职前培训,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时间一般为4个月,从事军事指挥岗位的为10个月。主要帮助国防生针对第一任职岗位需要和自身军事素质养成,固强补弱,有针对性加强军兵种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军事理论水平,强化兵种专业技能培养,培养提高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能力,强化军官素养和基层履职能力素质。

3.4三级体系的训练内容、组训要点和考核标准。

3.4.1组织筹划。国防生在校学期军事训练计划由部队相关部门会同高校教务部门制定,日常训练所需场地、器材、设施等,由部队相关部门协调高校保障,国防生在校期间军事训练伤病的,应按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基地化集中训练实施计划由承训单位制定;当兵锻炼和军事院校培训由承担任务部队和军事院校制定。军事训练所需武器、装备、器材等,由承训单位提供,出现伤病的,由承训单位负责医疗保障。

3.4.2训练管理。在校培养中的军事训练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计算学分。认真制订和严格落实学期、月和周训练计划,加强训练考勤登记,并建立训练信息档案,实行量化管理。因故未能完成规定训练内容的国防生,随下一年级国防生参训。

3.4.3教学力量。在校军事理论课程主要由高校聘请军地专家教授授课,日常训练由部队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并可组织高年级国防生骨干辅助教学。集训教学骨干由部队相关部门负责选派或高年级国防生担任,训练由承训单位负责。到部队锻炼和到军事院校的教学力量,由相关部队和军事院校负责。

3.4.4训学考评。以考促训是提高训练水平的有效手段。国防生军事训练考核可分为阶段考核、学年考核和毕业考核。其中阶段考核安排在每个训练阶段结束时进行,有的还实行每月和每学期末考核。军事理论课程考试采取学分制,体能技能项目考核评定按规定执行,采取“合格、不合格”两级制评定。军事训练项目不合格的,可安排一次补考,补考成绩为最终成绩。国防生无故不参加考核的,该科目应评定为不及格;因故申请缓考的,须经主考单位领导批准。

3.4.5激励淘汰。三级军事培训既应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又应实行全程淘汰。在校每学期军事训练、基地化集训、部队锻炼结束,均应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国防生入党、当选骨干、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评选优秀国防生和国防生标兵等的重要依据;同时对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应予以淘汰,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C].2010

[2]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关于组织国防生到部队当兵锻炼的意见[C].2010

[3]政治部干部部.国防生军政理论课程设置及任务区分[C].2011

第9篇

【摘要】 目的 通过为期7个月的军事体能强化训练研究军事体能训练对学员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458名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7个月的训练,分析198名自我训练学员和260名在教员指导下训练学员身体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7个月的训练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进行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员除身高、体表面积、肌肉形态标准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身体成分指标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两者的肌肉质量、去脂体重和体脂肪质量等17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学员的身体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腰臀比和浮肿指数两项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

【关键词】 军校学员;体能训练;人体成分;影响

人体成分分析逐渐成为评估身体素质与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人体成分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瘦体组织和脂肪组织两大类。瘦体组织越多,表明骨骼肌肉越发达,人的身体越强壮;脂肪过多,则为肥胖。人体成分和运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合理的训练和运动能消耗脂肪组织,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1]。为了进一步了解军事体能训练对人体成分的影响,科学的制定提高学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案,我们应用生物电阻抗法对259名参与为期7个月军事体能训练和197名未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我校2006级和2007级学员共计456人进行了人体成分的测定,通过比较军事体能训练对人体成分的影响,为我校今后顺利开展军事体育教学、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和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6级和2007级学员共计456人,均为男性学员。平均年龄22.3岁。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56名学员分为参训组和未参训组,其中参训组259人,未参训组197人。所有学员均无专项训练的经历与基础。参训组的学员由2009年10月开始至2010年5月结束进行为期7个月的军事体能专项训练。未参训组的学员同期仅进行必要的体育活动。所有参训组的学员都能坚持训练,没有一人退出训练。训练期间,所有学员的饮食营养计划有我校西京医院营养科制定并由学校食堂统一保障。

1.2 方法

本实验使用RGT-140人体秤和标准身高计进行体质量身高测量,记录每位受试者的测量数据。随后将测得数据输入Biospace公司生产的Inbody 3.0人体体成分分析仪计算机系统并使用该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所有受试者于测试前两小时空腹、排空大小便、无剧烈运动的前提下进行体格测量和人体成分分析,受试者赤足、单衣。测试时室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4~26℃。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统计结果采用t检验, P

2 结 果

2.1 受试者年龄、身高和体重的测定

参训组与未参训组的平均年龄为21~23岁,身高约为174 cm,体重为65~66 kg。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详见表1。表1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与体重

2.2 受试者体成分测定

通过测定肌肉质量、去脂体重和体脂肪质量等19项指标,我们比较了参训组与未参训组在体成分上的差异。通过比较,两者的肌肉质量、去脂体重和体脂肪质量等17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学员的体成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腰臀比和浮肿指数两项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具体结果详见表2。表2 两组受试者体成分测定

2.3 受试者身体素质的综合评估

(1)肌肉形态 根据肌肉占标准体重的比值,可将肌肉形态分为低体重(< 90%)、标准(90%~100%)和高体重(> 110%)三种。肌肉形态是反映机体骨骼肌发达与否的重要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白色柱代表未参训组,黑色柱代表参训组(下同)。通过测定,未参训组低体重、标准和高体重的人数分别为132、40和25,而参训组相应类别的人数分别为43、137和79。由此可见体能训练显著增加了肌肉标准和高体重的人数,而降低了低体重的人数。这使参训组学员的总体素质较未参训组有了明显的提高。(2)营养状况 通过对受试者蛋白质、脂肪和骨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我们对两组学员的营养状况做出了定量的评价。经测定,我们观察到参训组学员的蛋白质和骨总量均高于未参训组,而前者的脂肪含量低于后者,说明经过体能训练脂肪的分解加强而蛋白质与骨组织的合成增加,机体的运动功能得以加强。(3)上下均衡 上下均衡与否与运动状况有关。中年男女经常出现下肢虚弱,意味着缺乏运动,肌肉正在衰退。上肢虚弱意味着由于缺乏运动,手臂的肌肉不发达。身体的上下均衡不仅与运动有关,而且还与体质有关。上下均衡可以分为发达、标准与非发达三个类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经过训练发达与标准的人数显著增加,非发达的人数明显减少。尤其是通过长跑和下肢力量训练,学员的下肢力量得以增强,通过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400m渡海登岛障碍训练,学员的上肢和腰腹肌肉变得发达。由此可见,通过我们预定的训练项目,参训组的学员上下肢和腰腹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上下肢得以均衡发展。图1 两组受试者肌肉形态的比较 图2 两组受试者营养状况的定量评价 图3 两组受试者上下肢均衡情况的评价

3 讨 论

本次研究运用生物电阻抗原理(BIA)探究了体能训练对体成分的影响。所谓生物电阻抗原理,是指是一种通过电学方法测定人体水分的技术。通过测定人体电阻抗来推算人体构成成分。人体成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是评价人体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在医学研究过程中,测量人体成分具有重要的价值[1]。它可以提供人体成分正常值的范围,评价生长发育、成熟情况以及老化进程,有助于对营养状况和相关疾病的研究。同时人体的身体成分可随着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动态监测人体成分可以为评价机体营养状态与综合素质提供客观的、定量的依据[2~3]。

通过为期7个月的体能训练,我们观察到参训组学员的诸多体成分指标较未参训组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内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变化。通过训练,参训组学员体内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通过机体的异化作用显著减少,水分含量也有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机体造血功能加强、组织器官血液供应增加以及肌肉纤维增粗引起的。同时,参训组的细胞内外液和骨总量都高于未参训组,说明前者的身体营养状态比后者好,机体代谢活跃,生长发育水平较快。值的注意的是两组的BMI也发生了改变。BMI是综合体重与身高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客观指标,与单独比较脂肪含量相比,BMI更能真实的反应人体的胖瘦情况。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BMI的正常值为18.5~24.9,25~29.9为超重,>30为肥胖。经过修正后,通常认为东方成年人的BMI正常值18.5~22.9,>22.9为超重,>24.9即可诊断为肥胖。通过比较,参训组学员的BMI要高于未参训组(22.079±1.8882 vs. 21.483±2.5371),但两组的BMI都在正常值范围内。与来自地方的统计资料比较,我校学员的BMI都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在军校招生时通过军检,我们吸纳了一大批来自地方的身体素质较好的学员,同时通过后期的军事体能技能训练,这部分学员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加强的缘故,但与体育类院校和专业运动员相比,我校学员的BMI则偏低[4~6]。BMR和BCM等指标的改变都提示经过训练后学员身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大大加强。但是两者的腰臀比和浮肿指数两项指标间未见明显差异,这可能与训练时间不够长以及训练项目单一有关,说明仅仅通过短期的业余训练还不能达到彻底的改变体成分、全面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必须坚持长期的正规化训练才是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大块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是人体运动时的主要动力,小肌肉群的收缩则与复杂而精细的动作有关。而我们的训练项目中既强调肌肉的力量,也对上下肢的精细动作和运动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训练,我们不仅要改变机体的体成分构成、增强身体素质,我们更加重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肌肉形态、营养状况和上下均衡等。蛋白质和水分作为肌肉的主要组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试者的营养状态,同时脂肪的多少也是训练强度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受试者的肌肉形态、营养状况和上下均衡做出客观的评价对指导训练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例如,我们通过训练引体向上使上肢的肌肉更加发达,通过仰卧起坐训练来提高腰腹肌力量,5000m长跑和10m×5折返跑有助于下肢大肌肉群的锻炼,而通过400m渡海登岛障碍训练则可同时达到上下肢腰腹力量均衡发展的目的。在各个训练项目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也做了综合考虑。我们根据训练时间安排采用了“周期性强化训练”模式,即根据不同的训练周期合理的安排运动强度和训练内容,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学员的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得到全面均衡发展。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重点突出的针对性训练方式,我们观察到参训组肌肉形态标准和高体重者的数目明显高于未参训组,同时蛋白质、骨总量等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上下肢均衡情况良好。因此,通过我们的训练方式,学员不仅在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方面有了改变,各个组织器官也得到了同步协调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普遍只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能训练,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地教育和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实践证明我们的训练计划是科学合理的,我们在注重加强学员基础体能训练的同时也重视学员身体形态机能水平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相信只要我们参考这次的训练计划灵活施训,学员的身体素质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长海,薛小宁,孙丽娟,等. 军校学员体格测量与体成分分析研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1):1986-1989.

[2] 陈 华. 高水平运动员大赛前后身体成分分析—以福建师范大学部分运动员为例[J].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2):94-97.

[3] 覃朝玲,高 操,陈丽娟.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身体成分的初步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3(4):144-148.

[4] 董 杰. 20~59岁成人身体成分与脂肪分布趋势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4):476-480.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乒乓球,身体素质,训练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二、乒乓球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意义

(一)掌握和丰富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创造了长盛不衰的罕见历史奇观,有分析认为“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并有“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之荣耀,专项身体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逐渐被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探析训练实践经验,而且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揭示其规律,从而促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践更系统化、科学化。可见,不论对于乒乓球教学训练实践体育论文,还是乒乓球理论知识体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系统学习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专修学生,完善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此外因这一必要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还将促进专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有必要掌握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这将丰富专修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无论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还是能力教学的观念引导体育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技术课时精简,使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论文的格式。幸而在专修课程中,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加之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练习手段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可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优选途径,通过较大运动强度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而且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三、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一)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内容确定的依据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乒乓球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供能的比重就越快。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不是因为负荷的时间短所致,而是由于休息一中等负荷一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根据乒乓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内容,以符合乒乓球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即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或中等负荷强度一短哲的大强度负荷的练习内容,并在练习的强度和量的安排组合上体现出来。

二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确定什么素质符合乒乓球项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乒乓球运动员应发展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依据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育论文,对判断一反应一起动一移动一摆臂等要求快速,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有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帮助,它有助于发展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灵敏素质、专项力量(爆发力)素质以及专项耐力素质。

三是要根据乒乓球运动主要技术动作特点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主要有正手技术动作:拉、冲、挑、搓(削)等,反手技术动作:拉、打、冲、拨(推)、搓(削)等,以及与配合的各种步法移动。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就必需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灵敏、力量以及耐力素质,要使专项速度、力量等素质真正符合每一项技术动作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在所选用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形式要尽力与之相似。乒乓球运动动作肌肉用力顺序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远端用力终止。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项素质练习发挥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捉使技术的提高。

(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中耐力方面内容选择上,由于乒乓球比赛中每一项得失分过程中,运动员都有短哲的休息(拾球、发球等)时间,所以没有缺氧现象。因此在选择专项素质训练内容时,不必选择强度过大的项目。

关于耐力练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改善心脏一肌肉系统的功能,即:耐力跑和间歇饱。关于灵敏素质训练,要注意灵敏包括的两方面的速度:基本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进行基本速度训练时,采用20秒上下戴5分钟以上的训练。关于爆发力III练,要注意当爆发力的训练超过一定负荷时,就可以看出肌肉横断面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增加。进行均衡性的训练是有效的,可以采用使肌肉收缩以对付阻力的训练手段论文的格式。

第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使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繁多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变成一个符合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规律,符合乒乓球运动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练习体系。在专项化程度的区分中,我们运用了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个不同专项化程度的概念。所谓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该素质练习方法在专项身体素质上能紧密围绕专项需要,能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是由乒乓球技术动作和战术要求构成的专门性素质练习。根据这两个不同概念可以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进行划分。(见下表)

表: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项目

训练内容

灵敏性

1、运用步法接抛向不同方向的乒乓球

6、看手势做步法移动并做相应动作

2、多球练习的不定点摆速

7、两人持拍相勺击接旋转球

3、球台上两球对击游戏

8、交义步侧向跑

4、推一侧一扑手步法练习

9、左右摆速挥拍练习

5、多球推挡侧身攻练习

 

 

速度性

1、快速挥拍练习

2、沿球台边线滑步练习

3、沿球台端线左右跨跳练习

4、多球快速左右摆速练习

力量性

1、持重拍挥臂练习

2、持瓶转手腕练习

3、腿手绑沙袋击球技术训练

4、多球发力扣杀球练习

耐力性

第11篇

1结果与分析

1.1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根据企业需求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员工能够胜任企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和企业之间要无缝衔接,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就是无缝连接的接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

1.2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培训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载体(项目),对受训者进行体验式的一种培训。这个培训的过程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过程中受训者会遇到设定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会感觉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因此会暴露出隐藏在受训者身上的一些问题(如胆小恐惧、团队协作意识差、缺乏责任心等等),然后受训者会在培训师或者教练的引导、控制以及队友的帮助和鼓励下顺利完成挑战,克服困难和挫折。最后培训师通过对活动的评价和总结让受训者有深刻的体会和难忘的经历。1.2.1拓展训练课程对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力;可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克服恐惧、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果断、自信、敢为的优良品质;此外还能提高学生就业生存认识能力,以及感恩心理,从而减少对社会不满情绪等。而这些品质和能力基本上属于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范畴。1.2.2拓展训练课程在高校开设情况我国从1995年引进拓展训练以来,随着受训人数越来越多,各大城市素拓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拓展训练受训人群也从军队、企业、单位开始逐渐走入到学校当中。而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最早进入课堂的是北京大学。2002年,北京大学开设了供本科生选修的以“体育综合素质训练”为名的拓展训练课程。目前开设的学校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本科学校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和浙江科技学院6所,高职学校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5所,一共11所,占据浙江省高校总数的1/5左右。

1.3高职院校拓展课程的设置2.3.1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的选定拓展课程项目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场地器材条件和培训师实际情况而定。设定过程中应当要以团队合作项目为主,个人挑战项目为辅。可以在高校开展的团队合作项目有很多,包括:“破冰”、“求生墙”、“盲人方阵”、“生死电网”、“七巧板”、“雷区取水”、“突破雷阵”、“无轨电车”、“风火轮”、“极速60秒”、“挑战五分钟”、“卓越圈”、“交通堵塞”、“过河”、“激情传递”等等;个人挑战项目包括:“信任背摔”、“攀岩”“、空中抓杠”等高空项目。以上团队协作项目中大多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操作也比较方便,可实施性强。2.3.2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为例,上课年级为大一新生,上课周期为一学期9次课,每次课2课时,共18课时。课程内容、项目介绍以及教学目标见表2。2.3.3学生对拓展训练课程的体验和认知通过对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14个上完拓展模块的行政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一共602名学生,其中男生260人,女生342人,对团队协作、沟通、责任感、创造力、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实践操作、集体感、感恩、积极进取十个维度的能力素质进行授课后的提升认可度的统计分析。每个维度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为1分。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89份,回收率97.8%,其中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87.8%。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14个班级学生在上完9次课的拓展模块课程后,对自身团队协作等十个能力素质方面提升的认可度最高值为集体感4.9,最低值为创造力3.9,平均值为4.46,均大于3,说明认可度高。

1.4拓展训练师资培训2.4.1拓展训练师资培训重点拓展训练师资培训的重点有三个环节:项目操作—过程控制—结果评价。在以往的培训中,受训者往往只重视项目是怎么操作的,因为他们认为应付上课这就足够了,至于过程的控制只要讲好规则就可以,而结果的评价大多都不会。其实拓展训练的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如果项目操作过程中,培训师不能控制住全场,对团队或者个人的一些情绪波动,甚至是一些突发的意外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可能整个项目将无法顺利完成。而结果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和懂得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将所感受到的,所学体会到的真正领悟进去。2.4.2拓展训练师资培训途径拓展训练师资的培训应该采用集体培训和个人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及内部互相学习提升的模式。现在拓展培训师的培训有很多,机构也有很多,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地方和项目进行培训,同时也可以将外面的资深培训师请进学校进行培训,这样更具有针对性。

2结论与建议

通过拓展训练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后的调查得出,拓展训练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同时在拓展课程的项目选定上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开设课程要尽可能考虑器材的简便性;同时应该设有两副以上的背摔台和求生墙,并可以分开建设,能够解决上课时的互相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培训应该注重的三个环节:项目操作—过程控制—结果评价以及培训途径:采用集体培训和个人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及内部互相学习提升的模式。

作者:刘立军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一、意志品质的内涵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包括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主要有三个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以及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对儿童意志品质研究有具体实验,有追踪二、三十年后的对比结果,如美国的“软糖试验”,结果发现那些特别有意志力的孩子长大以后,成就比那些意志力差的小孩优秀得多。在我国意志品质的训练目前主要在军人和运动员群体中进行,地方院校开展较少,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幼儿园、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中已或多或少地看到意志品质教育的端倪,但多为学生无意识的培养,自觉状态下的训练微乎其微,训练模式和方法都无可遵循,以研究生为对象的、符合其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的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尚没有系统的研究。

三、在研究生阶段培养意志品质的意义

(一)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阶段都极其重要。社会上各类“素质拓展训练营”的出现也说明了社会对意志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历史重任。高层次人才遇到的困难也较普通人多很多,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完成各项艰苦的工作任务。是否具有优秀意志品质对高层次人才更为重要。

(三)目前的研究生群体很少有生活磨难的经历,探索符合新形势下研究生特点的意志品质培养的方法、途径与对策,使之自觉地进入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拥有坚强的克服困境的意志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能够做到及时修正自己错误、及时进行自我诊断和调控,最终成为具有远大理想、顽强意志、勤奋精神、踏实奉献的新一代非常必要。

四、培养思路与方法初探

(一)营造氛围,增强认识。

方法: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研究生对意志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如举办讲座、观看影片,到军区实地感受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予精神层面的巨大冲击,从而增强意志品质培养的自觉性。

(二)强化自我训练方法:

1.增强自觉性专题活动: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如“职业认识大讨论”、“我坚持最好的一项有意义的事情”、“我的故事”等,提高对优秀意志品质重要性的认识;2.增强自制性专题活动:抓住科研课题开题汇报这一时间节点,开展研究生生活规划设计活动并定期核查执行情况,以增强研究生自制性;3.举办各类比赛,创设竞赛环境,在困难环境中磨练意志,锻炼正确对待挫折。

(三)强化被动训练方法:

1.增强坚持性专题活动:长期开展练习太极拳的训练,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培养耐心,考验学生的意志力;2.在学期间进行非本岗位实习实践的社会类活动时间累计不低于一个月,可以自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开展假日小分队活动等,以此提高坚持性,增强自信心;3.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如记日记、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四)全过程训练。

方法:择优分批次于寒暑假开展集中训练,每批次15—20人。

1.自觉性训练:召开动员大会,举办讲座并围绕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参观集训营,从身心等方面做好集训准备;2.坚持性训练:通过晨练、雨淋、体能训练等训练方法,提高克服困难,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3.果断性训练:通过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某项任务的情景设置游戏,开展角色训练,提高遇事机警、果敢,能经过深思熟虑后当机立断、推进事务良性发展的能力;4.自制性训练:通过开展空中单杠、高空断桥、悬崖速降等挑战极限类训练帮助研究生克服恐惧、抑制冲动行为,提高自制性;5.总结升华:通过总结交流,观看本人集训录像,体会成长中的付出与收获。

(五)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