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林专业的论文

园林专业的论文

时间:2022-04-04 02:54:31

园林专业的论文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1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通常定位于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园林专业主要以培养工作在园林工程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要熟悉园林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与培养习性,又要具有园林艺术修养和制图功底;既可从事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生产流通、经营应用,又能进行景观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城市建设、区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各类景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服务。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园林植物类实践教学显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基础设施薄弱,师资水平欠缺,实践基地不完善等,使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成为薄弱环节。同时,园林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校园林专业培养重实践的广适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探索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已成为高校园林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体系

2.1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植物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知识体系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各类景观绿地的养护管理及风景区、森林公园、各组团绿地、城市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2.2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植物类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引导学生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专业入门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形成专业概念。主要涉及植物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圃学、草坪学以及园林植物病虫防治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主干课程与后继课程的设置逻辑性好,每门课程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特作用,又有紧密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植物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3.1改变实践教学模式

3.1.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植物类课程是季节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可针对不同季节,采取分散、分段教学,分别在春、秋季学期(夏、冬)安排2~3周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现场观察、记录、总结和完成实验报告。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即走出课堂将现场问题再带回课堂加以讨论,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不同时期观察植物的不同季相表现。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避免了“反季节”的枯燥,在过程中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单一的课程实习为综合实习,把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相关课程的实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完整的分类学和生产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训练,熟悉园林工程的整个流程。结合植物标本、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实验教学和实习效果得到很大提高。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实践能力。

3.1.2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是感知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经常去现场认知和领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遇到不懂的习惯问老师获得答案的做法,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接受客体真正转变成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园林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因植物季相变化而呈现的美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无论是室内实验还是课外实习,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植物认知、植物生产管理等比赛,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熟悉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将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应用起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科研训练,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诚实的研究作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综合化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社会并给予各相关企业做一些技术指导。可以利用学生不同阶段的生产实习,帮助生产单位完成调查、设计或生产任务,培养学生的现场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高年级学生也可分层次培养。

3.2灵活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应与市场接轨,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就业的需求。近年来,园林行业飞速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走进课堂,对

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不断吸收新鲜资讯更新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园林公司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为社会服务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考取园林专业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考证的严格训练提高其职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及时了解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提高其学术水平。“请进来”就是可聘请园林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走进课堂讲授新技术、新设备与新的管理方法。也可以聘请植物学、生态学、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既可以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分做到人才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发挥了不同导师的知识长处和智慧,做到导师知识的互补。从多角度给学生以全面、系统的指导,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到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学到导师的思维方法和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3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实践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根据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以实现和实施。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大类。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应建设一定规模的植物苗圃、温室大棚、苗木基地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校内实习基地的管理。根据课程需要,每组学生5~10m2试验地,2~3个品种,从采种做起,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指导学生不但从实践环节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理念。另外一方面,亦可要求学生参与大学校园的绿化和养护管理,在其熟悉的周边环境观察校园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并参与日常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其管理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协作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要与校外实力较强的园林单位建立教学与实习的友好协作关系,安排师生走出校门,到相关单位学习、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协助生产单位进行科技攻关,解决生产单位的某些技术难题。亦可联系不同高校相关专业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共建大型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真正走出“产、学、研”、“教、学、练”相结合的好路子,丰富学生实践训练内容,促进人才培养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实际操作能力强,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工作。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强,园林相关行业、领域对既懂园林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尽管许多高校园林院、系开设了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以期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我国复合型园林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方法不合适,不能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复合型园林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园林人才。由武涛、杨滨章主编,徐锋主审,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景园林专业英语》(副主编是王霞、朱晓霞、陈宇、王洁,2012年9月版)一书,运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介绍了风景园林的概念、园林演变史、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建造技术与工程以及近十几年来风景园林研究进程,旨在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帮助学生能够无障碍阅读相关国际文献,用英语撰写论文、综述、报告等,其中关于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讲解,对探讨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读全书,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且客观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二、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加强,从事风景园林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都对英语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不仅需要学会运用英语去了解国际风景园林的最新发展,获取最新信息,还需要运用英语与国际相关专业的友人进行知识交流,增长见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一书是以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掌握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用法以及提高其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在此目的基础上,该书在讲解与风景园林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时,会尽量选择难易适中、覆盖面广的论文作为讲解模板,以期学习者能够通过此书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该书在翻译国外风景园林相关文章时,尽可能达到“信、雅趣、达”的要求,旨在告诉学习者不管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需要做到用词准确、语法无误,都需要做到文字流畅通顺、辞藻优美且忠于原文,只有这样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该书为帮助学者提高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撰写英文摘要的方式方法,较为客观地讲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查阅风景园林相关的英文资料的技巧。由此不难看出,该书不仅目的明确,可让学习者能够正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同时围绕“目的”而展开的讲解对相关学习者来说也极具实用性。总而言之,该书不仅结构科学、内容丰富,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实用性,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师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该书关于风景园林英语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等内容的讲解,对探析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廖洁单位: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3

关键词:花文化 风景园林专业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0-02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为园林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恢宏的社会背景,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园林教育空前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园林及相关专业的本科达190多所,高职高专267余所[1]。要实现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的蓝图,高素质的园林人才是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园林人才是园林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1 中国花文化浅析

花文化,是以花卉为载体,融入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现象[2]。它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中介文化,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属性并使二者完美结合。中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号,古人为了身心的修养,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立了我们今人引以为荣的东方园林,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园林文化财富。“花文化”中的“花”是广义的花,包括所有的园林植物,花文化是所有园林植物所承载的文化。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是园林的肌肉和骨骼。所以,中国的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园林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3]。

2 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一种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4]。园林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在城乡规划、城市园林、林业、旅游等部门和花卉苗木生产与经营企业从事风景旅游区、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这类人才在以后的岗位上需要“引入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更新的组合”,即成为创新型人才。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要在充分掌握原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同时,还应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与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4,5]。

3 我国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园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但直到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造园组”,才开始系统的园林方面的教育工作[1]。现阶段,虽然我国在农业类、林业类、工科类、艺术类和人文类高校均开设有园林专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类院校和工科类高校,或者是在这些学校园林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的。

农林类和工科类高校以自身对园林学科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知识结构模式的园林学科体系。园艺学是农业类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主要讲授农艺类植物栽培与生态环境知识,它与建筑学融合形成的园林学惯性得继承了园艺学的大部分知识,而建筑学知识只有总体的1/3~1/4。林业类高校(如: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的园林专业虽然强化了乔灌木、花卉、草坪的知识,但这两类园林专业普遍具有“强植物,弱建筑”的特征,统称为“农林类园林学”。工民建筑是工科类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的骨干专业,以建筑对象不同分为不同的方向,园林建筑是其专业方向之一。这类高校的园林专业主要讲授园林方面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知识,虽然也包含有园林植物,但它在植物类知识方面较弱,具有“强建筑,弱植物”的知识结构特征,称为“工科类园林学”[6]。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宗教、艺术、生物、生态、工程、材料、管理、法规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论是偏向“植物”还是“建筑”,“农林类园林学”和“工科类园林学”在人才培养中都表现出一些问题。

(1)“重理工,轻人文”公共基础课方面,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数学、化学、物理方面的课程,而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升[7]。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机械性地绘图训练或者工整思维模式的训练,缺乏社会经济、城市历史文化、现代园林发展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加上这两类高校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在高中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生,学生入校后,无法建立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哲学,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针对农林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注重学生文化底蕴培养。除开设中国历史文化、大学语文、中国通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风景摄影、社会学、心理学、音乐基础、舞蹈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与园林专业相关的美学基础、行为学、诗词鉴赏、花文化、茶文化、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增加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表明,这类课程也是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的课程。

(2)“重理论,轻实践”,这些高校,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的新办高校的园林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无论是园林植物类课程还是规划设计类课程都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同时,实践课的创新性不高,虽然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大纲,但内容上每年基本上变化很少,不能达到教育部“每年更新1/3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实习,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习”[8]的要求。这导致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步入社会后,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针对实践性教学偏少的问题,在培养方案编排上可增大实践类教学在整体课程体系的权重,并通过加大师资与教学力量的方式为实践类教学的开设奠定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打破原园林植物学、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不同模块的交叉和综合,设计园林专业大综合性实验,突出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创新性、交叉性和连贯性。同时,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结合学生户外的写生、优秀园林景观作品的实地参观调查,加入学生对作品的点评、讨论环节,使其在学习前人的园林规划设计、建造经验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

4 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促进作用

4.1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直接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更重要。中国的花文化知识丰富,包括食花、饮花、花疗知识,花卉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典籍,花卉旅游、花卉节日等。在课堂上穿插一些食花、花疗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当今花卉业的发展方向;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花文化诗词,可以使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其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 [10]。根据笔者多年先后在园林专业高职与本科阶段教育的经验,在《园林史》、《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插花艺术》等园林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加花文化知识,可以明显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前排就座率。同时,学校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花卉活动,如插花、植物造景等,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花卉旅游在各地兴盛,如桃花节、梅花节、郁金香节、茉莉花节等花卉节日,山东济南平阴玫瑰园、云南罗平油菜花田、广州的百万葵园等花卉主题公园等,这些花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也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11]。

4.2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园林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园林学科是一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诸多关系的科学和艺术。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与园林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园林所承载的文化。理工类高校园林专业课的教学中,花文化知识的介绍可以唤起学生的美好联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文化底蕴,也可以改变原来课程体系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问题[12]。

4.3 加强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园林人才的意义

据调查,在我国拥有四级或者四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大约15000家,其中具有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达127家,具有二级资质的超过2000家;全国范围内地市级的园林管理局有680个;园林规划设计院以及相关设计公司的数量达到1200家[13]。但目前不少高校园林专业的学生仍然反应就业难度大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园林行业的设计理念开始向着文化设计方面发展,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而原来的培养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园林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许多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都以园林景观的方式得以流传千古,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工作者,他们需要在观念上重视景观所传达的文化,在实践中将它与生态的、经济、工程的标准进行融合,才能最终建造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经典园林。而以中国花文化为代表的古典园林所积累的人居文化与智慧可以给我们的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无数的灵感。

5 结语

总之,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加强花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农林理工类院校园林专业人文教育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现阶段,虽然有不少学校也已经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局限于在全校公选课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大学语文”等的基础文化教育,尚未明确提到花文化教育这类专业文化教育的概念。在培养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进程中,花文化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李炜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2(10):50-52.

[2] 张启翔.论中国花文化结构及其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4-46.

[3] 刘燕.中国花文化与花卉产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87-89.

[4]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5] 毛燕.高职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7-28.

[6] 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7020-7022.

[7] 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3):272-275.

[8] 孟瑾,王小德,马进.21世纪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2):14-16.

[9] 赵燕,李文祥.李东徽,等.云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农业教育研究,2010(4):29-31.

[10] 宋丽莉,赵华强.花文化教育在.花卉学.教学中的功能[J].生物学杂志,2009,26(5):86-88.

[11] 李丽,王彩云.高校中的桃花文化初探[J].科技信息,2012(8):185-186.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4

1•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我校制定了与专业相应的教研教改办法,形成了省、校、院三级系统的教研教改体系,从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动了学院的教研教改,并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另外,编著特色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编写新的园林教材一定要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补充,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为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近年来,我校园林专业教师共完成了10部园林规划设计类专业特色教材的编著工作,这些教材涉及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及园林植物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特色教材系列。这一系列教材的编著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教材建设带动了我校园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实了专业办学内涵。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园林行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专业教学应该针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地改革创新。

作者:刘卫国 单位: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园林系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5

一、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这种培养模式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再培养成本,加重了学生就业难度。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贱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现代园林发展要求较远

现代园林专业涉及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同的层面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不同,对规划要求也不同。宏观层面的工作内容是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包括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和社会系统的调查分析,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学科。绿化——蓝化规划是现代园林学宏观环境建设的核心工作。中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场地规划,是对建筑、设施、地形、给水、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相互协调联系的过程。城市设计是中观园林的重要内容。中观层面的规划成果包括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门审批所需的文件资料,其规划设计的内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项目的详细设计。微观层面的内容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花园、庭院、古典园林、园林小品等具体详细的内容。这一层面上的规划设计比较接近于传统园林的概念,偏重视觉形象的欣赏。农业院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局限于微观的植物研究和中、小型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当前迅速扩大的专业领域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自2004年开始创办高职园林专业以来,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养护,同时兼顾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的教学,主要培养风景区和各类城市绿地的设计、施工、管理、栽培养护、植物繁育等方面的人才。多年来,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省内外园林及相关领域,为园林专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经过9年的发展,园林专业在师资队伍上已趋稳定,教学计划几经修改已趋于合理。但是在新形势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较为滞后于专业的发展,为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基于2009年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多元化、职业化背景下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NZYGH-002,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教学改革。

(一)契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园林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它所包含的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十分广泛。园林人才的从业范围囊括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区域性的景观规划。因此,无论哪个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将每个方面的知识学好学精,成为一个适应园林行业各部门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园林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有所侧重,使学生在3年内既掌握园林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某一方面的专门技能,从而适应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要。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针对往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专业培养目标划分为3个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园林植物方向。学生可以通过一年的在校学习,深刻理解园林专业内涵、当代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二年级的时候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

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培养具有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公园设计、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园林效果图绘制、园林工程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规划设计事务所、园林绿化设计企业、园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规划方案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图绘制等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培养具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现场监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园林工程施工单位从事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监理、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等工作。

园林植物方向: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植物培育与应用、绿地养护、园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园林、城市建设、农业、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构建“强基础、强实践、突出方向、提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教学符合教育规律。改革后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从专业教育、园林构成要素认知开始,到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复杂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的传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深化教育阶段,使学生在基础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逐步提高。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在开始学习专业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方向,为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构架了一个园林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保证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上,遵照学生意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持续发展的规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从而提高了学生择业与自主创业的能力。

4、运用学院相关专业优势,依据知识群体组织课程模块,进行开放式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科领域,重视学科交叉培养,突出学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课程大纲设置中采取专业方向“模块化”(有些模块课程是由其他专业比如旅游管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与拓展课程“巧于因借”的手法。

专业知识模块化。我们根据专业特点为园林专业学生提供了6个模块。

一是园林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包括景观评价、公共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乡土景观、脆弱生态环境下的景观安全、风景区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

二是园林工程模块。课程包括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建设管理与法规、园林工程概预算。

三是园林植物应用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盆景与插花艺术、造园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应用、园林苗圃。

四是艺术设计模块。课程包括3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与动画设计。

五是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课程包括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水土保持、环境安全、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估、恢复生态学等。

六是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课程包括风景区文化历史、风景旅游区规划、风景旅游区管理、生态景观规划等。

其中,前3个模块由园林专业开设、艺术设计模块由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评价与规划模块由资源环境专业开设、风景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模块由旅游规划管理专业开设。我们在园林专业课程大纲中完全按照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开课时间等设置这些课程,让园林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上课,具有同样的专业效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始终

园林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作为本学科的改革重点贯穿于三年的教学全过程。

1、教学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全面展开。依据地区优势,笔者所在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有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洛阳的龙门石窟、国花园和白云山森林公园;焦作云台山森林公园;郑州郑东新区湿地公园、静泊山庄等。丰富的游历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增强其对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认知和感悟。

2、专业劳动和专业调查作为培养专业精神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与教学同时进行。本专业与河南省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河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亨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鄢陵和潢川苗木繁殖基地等多家园林企业签订合同,通过专业劳动,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生产性劳动实践,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园林专业大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

3、每年一次的园林专业设计竞赛加强了各年级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连续几年的全国景观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展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举行,使学生了解全国园林专业学生的状况,向有实力的院校学生看齐。

4、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学院专业教师先后完成了南阳市新野县城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牟县公安局的景观设计等10多个项目,将学生带入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施工图设计全过程,将所学的知识牢牢地联系起来,使理论知识得以完善和运用。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6

一、高职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删设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等部门从事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植物培育、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管理等相关工作。

1、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学习中西方园林史,汲取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动向,掌握素描、水彩、钢笔画、国画等绘画基础理论和技法,具备景物比例、结构、透视、明暗和色彩渲染等基本表现技能,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观赏植物合理配置,掌握园林设计图、透视图、工程建筑结构图的绘制技能,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计算机软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2、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技能

掌握园林造景及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技能,了解园林建筑类型、结构及建筑工程力学,掌握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及工程测量技术,掌握园林用地的整理、假山堆叠、水景建造、给排水布置、园路铺装、植物栽植等园林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掌握园林绿化工程经费预决算和工程监理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的施工、监理及养护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形态特点,熟悉本地区花卉、观赏树木的栽培习性,掌握优良品种培育及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大力开发及引进优良观赏植物品种,学会有效地控制各种花卉植物的开花结果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综合治理方法原理以及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虫害的种类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掌握综合防治技术。

4、具有室内外植物装饰的基本技能

掌握美学、大众心理学、艺术欣赏等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学会花卉、观赏树木在不同场合的装饰等技巧,具备切花保鲜、插花艺术及盆景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高职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开设有园林专业的院校中,课程设置因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专业的理解而有明显差异。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是在建筑专业基础上向园林专业的适当偏移;农林院校侧重于园林植物;综合性大学侧重于区域规划;艺术院校侧重于视觉的感受,这种现象导致了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综合性园林工程建设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上各类院校设置课程的拼盘,没有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造成课程理论过多,实践锻炼偏少,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进行以下改革:

1、根据需要调整课程,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

与其它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包括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个课程类,公共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2年级,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课程类、外语课程类、理化基础课程类、应用技术课程类、体育军事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3年级,主要包括美术课程类、测量制图课程类(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态学课程类、植物课程类、艺术原理课程类;专业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园林工程课程类、园林建筑课程类、规划设计课程类、植物应用课程类;选修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课程类、应用研究课程类、资源环境课程类;专业实践课程群安排在14年级,主要包括测量学课程实践、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实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等。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应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此外,实用性课程的课时量也应加大,应比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课时量增加20%〜30%。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存在着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在以下两类课程中提高教学实践课时的比重。一是设计类课程体系。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园林工程类课程体系,该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学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教学过程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并进行现场教学。

三、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单向封闭的“三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会与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满足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宜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园林专业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现场教学

园林专业中的很多课程,如花丼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性很强。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余部分应大量采取现场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树木园、施工现场,开展现场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质量将会明显提高。

3、案例教学

在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预算等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典型园林建设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4、互动式教学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就园林专业来讲,应该建设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如园林专业机房、园林规划设计室、植物保护实验实训室、园林植物标本展示室、土壤实验室、插花艺术室、植物组织培养室、观赏植物保鲜实验室、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室等,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为提高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除加强实验室建设外,还应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校区,可建设校内树木园、温室,由学生亲自参加管理和建设,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此外,还应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参加公园的生产和管理、园林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没有一流的师资,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而言,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外,还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目前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实践工作的经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同时,对外聘请园林系统、设计院所的高工和工程师任教,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通过教学,可把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园林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内容

21世纪,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改善环境高度关注,经济的发展,使改善环境成为现实可能。因此,绿化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型现代化城市已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园林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并大力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本文就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整合和优化原则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一、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单科性课程多,综合性课程少

在园林技术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注重了单科性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强调宽口径,专业主干课强调专业性,使课程设置越开越细,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综合性课程少。

2. 理论课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现行课程体系中,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课堂上的多数时间,实践教学环

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少数课程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实践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2]

3.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

园林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较多,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程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陈旧的现象

现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沟通, 出现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鲜切花生产技术》、《种苗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不明确,一些内容相互交叉,既造成有限的课时及学生学习精力上的不必要浪费, 也使得学生在听相同内容的时候再无兴致,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材更新较慢,不少教材即使是新出版的,里面的内容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没涉及到,与行业需求脱节。

5.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植物配置与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相关性。在时间上,《植物基础》在第一期、《园林植物栽培》在第三期、《植物配置与造景》则在第五期,造成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课程的延续性和知识的相关性无法体现出来。

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1.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的原则

1.1目标性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整合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

1.2科学性原则

课程整合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无论是内容重复、交叉的相近课程的整合,还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都要根据园林岗位群和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将课程合理地整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切忌随意凑合,做“大杂烩”。 [4]

1.3综合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延续性和整体性,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通过学习,其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能摆脱传统单性课程下形成的知识片面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4 “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遵循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学校的教学传统,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认知规律科学构建体系,合理编排各个知识点及纵横位置,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5开放性原则

课程整合要吸收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有益成份,吸收兄弟院校的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自己,做到专业开放、课程开放。

2.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优化的原则

2.1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原则

“必需”就是要达到本专业的能力与基本技能所必须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够用”就是在量上不要多。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据,教学内容能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当地应用实践,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和与专业、岗位群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重点传授生产、服务、管理所需求的知识和技术,要删掉理论性很深且不常用的内容, 增加新的必用的知识;

2.2实践教学内容适用

实践教学内容要本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精心筛选出学科中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环节及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协作和组织能力。

3.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内容优化的措施

3.1 围绕就业岗位能力制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园林行业和企业,职业目标必须定位于园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对园林产业链和相应岗位群及岗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位群中的四大岗位,即: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施工。主要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林木种苗工、草坪工、花卉工,植保工、管护工,助理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员,施工员、项目经理、监理员等技能型人才。制定以《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为核心课程,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课程平面结构,再由平面结构中的五大块与时间维度上的综合课程交叉形成课程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5]

3.2 课程整合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调整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少量的渗透;整合整合相近同类课程,减少单科性课,如将《园林植物基础》、《花卉学》、《园林树木》整合为《园林植物识别》;整合重复内容的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如将《花卉栽培》、《鲜切花生产技术》、《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同时,还应整合必修课程,增加综合化选修课程。逐步减少必修课程比重,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综合化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6]

3.3课程衔接

园林技术专业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施工与管理类课程还是植物栽培养护类课程,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园林植物识别》、《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前述内容将成为后述内容的应用,课程整合就必须按照关联应用原则进行,重视前后关系和前后衔接,加强课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4 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优化,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根据应用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课程的内容也应推陈出新,应及时淘汰不实用的内容,如:《园林工程》护坡工程一节中的“编柳抛石护坡”;要对学生学习难度大、掌握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内容进行删减,如《园林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计算、园林给排水工程的计算和挡土墙工程中砂浆计算内容等;要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识别》课程就应该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介绍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3.5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3.5.1 完善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教学,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动手实践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技能型教学。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训练、实验、室外课、学生制作训练、室外测量以及某些课程集中综合训练1-2周时间;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即每学年结束后到园林单位见习;第三部分为毕业前的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安排其到企业、工地或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经过上述3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基本掌握园林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能够较熟练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3.5.2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专业核心课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既能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5.3 积极探索按植物生长季节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植物生长。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绿化维护均与季节有关,往往或出现实践教学时间与季节不吻合,与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以植物生长季节等设置项目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育桥,何玉兰. 高职教育课程整合的策略及效果评价[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2]胡竞恺. 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

[3]肖开学.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

[4]毕璋友,余祖文,谭维奇.高职植保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整合与优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张孝金 董新春.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 国 林 业 教 育.2009(2).

[6]董凤丽.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2 (7).

[7] 杨瑞卿, 李春静.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8) .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园林艺术;农林类院校;课程意义;授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89-02

园林艺术是人类发展到具有足够自觉的自我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并日益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一种旨在揭示人对自然既要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象性、审美性和情感性都围绕这一主旨显现出来[1]。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物化的结果便是园林艺术作品,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园林艺术就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加自然、更加美丽、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2]。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综合类院校,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园林艺术》在农林类院校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K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针对《园林艺术》课程的特点和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评方法,采取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设计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室内作业与室外作业(校园植物景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全方位评价和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园林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9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学;园林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 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 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4.2 合理选题,加强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必然很重要,但是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应用,也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应用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建筑专业风景园林中教育要加强学生实践的锻炼。设计的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要反复斟酌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合理的实践项目既要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又要切合实际。首先,项目要具有前瞻性,总结当前建筑的经验,避免现有建筑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实践项目的覆盖范围要广泛,提倡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实践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对于优点和不足要分别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琦,杨西阁,王昊,袁飞,王秀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2]郑曦.适应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9-62.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10

摘要:在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技能作为中心,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建、课程衔接以及完善实践教学等方面对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着重突出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期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切实提高园林专业的人才质量。

关键词:园林;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72-02

@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要求很高[1,2]。在国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改革,不仅顺应历史潮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园林应用型人才,是园林专业教师所必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要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没有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行不通的。因此,对园林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一、玉林师范学院现行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有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公共体育等)、学科基础课(园林绘画、园林史、植物学、园林艺术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园林制图、园林测量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基础)、专业选修课(园林效果图3DS MAX、园林效果图Photoshop、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筑环境设计、园林工程概预算等)。虽然园林专业课程的涵盖了园林植物繁育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内容,但整个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亟需改进的一些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向不够突出。目前,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只设置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两个方向,这与园林行业就业方向的人才需求相距甚远,不能完全满足园林行业的岗位需求。在实际的岗位需求中,园林行业不仅需要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繁育与养护方向的人才,还需要概预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应根据实际的社会需要来突出专业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技能学习目标,让老师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各学期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专业课程衔接不畅。在园林专业现有的课程安排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顺序比较混乱,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安排,使得有些课程前后衔接不畅。主要表现在有些专业基础课程开在了拓展课程之后;有的课程如植物学、园林花卉学与植物生长物候期不相吻合;第7学期课时安排较少,毕业设计没有及早布置,致使学生清闲,第8学期安排毕业设计与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相冲突。

3.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偏低,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园林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玉林师范学院现有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实践部分所占比例不到总学分的30%。因此,实践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现行的实践课程体系中,仅有第5学期的综合性专业见习1次,第8学期的专业见习12周,以及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12周。单个课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学、园林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实习均未有设置,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二、改革措施

1.根据人才需求状况突出培养目标,增设专业培养方向。从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目前就业岗位多集中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这几个方向,其中又以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的岗位为主。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培养目标修订为“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企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城市建设、园林、农林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城镇园林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等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有较强的自主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重新修订并设置了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管理三个方向,以满足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块。从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不管是园林景观设计岗位还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这些岗位对园林人才最核心的能力要求其实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即使是从事园林工程的毕业生也要具有扎实的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必须作为专业核心能力来培养。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特色课程设置原则指导下,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框架是:以园林设计理论教学为龙头,构建以生态学为重点的园林设计理论课程模块;始终贯穿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条主线,构建以园林植物为重点的植物学课程模块和以园林美学为重点的园林艺术类课程模块;以实践技能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两大支撑,构建以园林设计与效果图表现为重点的技能培养课程模块和以表达、沟通、协调为重点的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模块;以园林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课程模块。

3.通过园林专业课程的整合和渗透,解决课程衔接问题。园林专业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施工与管理类课程还是植物栽培养护类课程,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前后衔接都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次的调整中,将《园林史》从第2学期调整至第1学期,将《园林艺术原理》从第三学期调整至第2学期;将《园林测量学》从第3学期调整至第5学期,以便为第6学期的《园林工程》做好衔接;将《园林树木学》从第5学期调整至第4学期,以便能更好地与树木的物候期吻合,利于学生对园林树木的识别和掌握;将《园林工程概预算》从第7学期调整至第6学期,以便能更好地与《园林工程》课程互相渗透结合。

4.增加强化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实践体系。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分为单一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个方面。单一课程教学实习主要是解决各单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而综合性教学实习主要是解决各相关课程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综合效果,采取以下相应措施:一是将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独立出来,单列成为一门实验课程,并适当增加实验学时;二是增加综合性教学实习的次数。原来的综合性教学实习仅有1次,对于学生来说,在没有见习基础的情况下突然进行大型的综合实习会让他们措手不及,不敢动手,也不会思考相关的专业问题。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于第2学期和第4学期各增加了一次综合性教学实习,并将第7学期的综合实习调整到第6学期,加上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这样就可保证学生每年都能有综合性实习,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而循序渐进,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有很大的帮助。三是适当增加教学实习的时间,由原来的2周增加到4周;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2∶1,专业见习达到4周,毕业实习达到24周。

三、小结

玉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经过5年的积累和探索,以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逐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需要不断完善[3]。我们会通过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从教学和课程体系方面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英,王刚,金煜,王楠.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2,(02):4-6.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20-02

一、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要求,按照“岗位需要、行业发展、课证融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学科理论体系下的教学内容”设计转变为“以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先进性,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

1.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1)紧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及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结合园林技术专业季节性、综合性强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中心,建设基础训练期、专业训练期、综合提升期、顶岗实习期“四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第一、二学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内实训、接触和参与生产认知实践,掌握基础技能,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第三、四学期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项技能训练,掌握园林技术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第五学期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实训项目,通过项目训练,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到校外合作企业或者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技术指导方案与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2)构建“支撑平台+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支撑平台: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含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等课程。英语、法律基础等大多数课程以科目课程形式开设,其他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程等以讲座形式或其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包含园林美术、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技术、植物生长与环境、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还包含园林植物标本制作、园林植物调查与识别、测量实训等基本技能训练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包含园林树木、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花卉艺术等课程,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园林技术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3)开发与职业岗位标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区域园林企业生产特点进行课程开发。(4)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在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下,实现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教室与实训场所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学习成果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体的教学做一条化进程。

2.一体化教学的建设方法与措施。(1)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熟悉行业最新技术、熟练掌握教学技能。(2)编写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材。根据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一体化教材。(3)营造一体化教学场所教学场所实现讲解和训练一体化,使学生能够边听边练并尽可能结合校园与周边的园林项目,进行现场教学,使所得的经验更贴近实际的园林工程项目。(4)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案例分析、情景体验、研讨互动等形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施案例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传统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和东西方传统园林的特点;掌握园林园林规划设计的构图法则、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园林构成要素的设计等的理论知识。具备园林绿化项目的设计与绘制技能,能较熟练地完成园林绿化项目的平面图、植物配置图、竖向设计图、功能分区图、景观小品设计图的设计与绘制。

1.确定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外传统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东西方传统园林的特点;掌握园林园林规划设计的构图法则、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园林构成要素的设计等的理论知识。(2)能力目标:掌握花坛、庭院绿地、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公园、城市小型广场、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园林绿地的设计与绘制;具有清晰介绍设计方案的表达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3)素质目标:具备自学与更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诚实、守信、肯干、敬业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对园林技术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选择、重构、序化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的8个学习情景:花坛设计、庭院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小型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兼期末考核)。每个学习情景都从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教学载体、教学设计、学时分配等方面进行设计。

3.学习情景设计。以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为例(表1)。

一体化教学是在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任务与生产任务一体,教室与实训场所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学习成果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体的教学做一条化进程。通过从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中选取教学任务、使学生成为企业的员工。在企业真实工作氛围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刁永红.石油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探索[J].石油教育,2005,(5).

[2]张春星石百铮.引导文教学法的案例教学[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2,(3).

园林专业的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风景园林 模块化教学体系 许昌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100-02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功能。在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积极提高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可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尤为突出,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强调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反映了教学体系对理论知识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训练重视不够,极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产学脱节的情况,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很多院校和专业打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旗号,培养的依然是理论研究人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先进的教学体系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出现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一、模块化教学体系及构建思路

模块化教学体系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合在一起,构成培养相应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模块”,“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

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由若干理论知识点和能力要素构成,因此,每一个模块由实现理论知识和能力要素培养的具体课程构成,模块中的课程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课程不同,模块中的课程在性质上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类,分别培养学生理论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课中,根据课程的不同,还将设置不同的自主学习课时,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模块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也可以在几个学期内完成,时间长短取决于该模块对应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多少及其重要性。

二、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风景园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及绿地系统规划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技法、制图方法、园林表现技法和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的植物理论、设计理论、工程技术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表达、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模块化教学体系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下面以许昌学院为例,介绍地方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内容。

许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培育出真正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当前我院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艺术与表现模块、园林植物与应用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和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图1),每一模块下包含有若干实现理论知识和能力要素培养的具体课程,图中各列举了主要的6门。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本模块主要由通识类课程构成。

艺术与表现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将规划设计理念准确表达的能力。本模块中学生将受到绘画技法、制图方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电脑辅助技法和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同时将进行为期2周的美术野外写生实习,实习地点为太行山写生基地、百泉古典园林和郑州绿博园等,主要的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园林美学与艺术、设计初步、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和美术实习等。

园林植物与应用模块主要讲授园林植物的种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和植物选择等内容,在这些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园林植物的选择、规划、配置应用,深入理解园林植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会利用文献资料和工具书鉴定植物属种的基本技能。除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外,本模块设置有为期2周的园林植物实习,实习地点为中原花木博览园和鄢陵各大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主要课程包括园林植物学、园林树木与花卉、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腊梅和园林植物实习。许昌市鄢陵县是我国腊梅之乡和重要的腊梅生产基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美誉,在本模块中设置腊梅课是联系地方实际和突出地方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许昌市腊梅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提档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独立进行风景区、森林公园及城乡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园林建筑和风景遗产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本模块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大,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四门课中约一半的课程为实践课时,同时安排有风景园林综合实习和园林规划设计实习,风景园林综合实习为期2周,实习地点为苏州-杭州一线,园林规划设计实习为期1周,主要在院内studio内完成。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的基本方法,如要求学生掌握风景园林建设中竖向设计、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道路工程、水景工程、假山工程和园林供电工程等单项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具有园林工程概预算和园林管理的能力。同时了解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现行的管理机构和方式、主要政策和方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地方法规体系以及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主要课程包括风景园林工程、风景园林工程概预算、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遗产保护与发展、园林测量与遥感和风景园林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为期18周,实习单位主要为园林施工企业和园林行政管理部门。

图1 许昌学院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实施模块化教学则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如需制定与模块化教学体系一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各教学环节的顺畅运行。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亦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重要保障,这可以通过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等实现。同时,实习基地和校内学生工作室的建设也十分重要,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选择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编写适应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的专业课教材和实习实验指导书、拥有一定数量本专业的图书、期刊、音像资料和数字化资源也是实施模块化教学重要客观条件。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建国.探索特色办学创新之路打造服务地方发展平台[J].河南教育,2011,(11):30-31.

[2] 王新庆,张健,洪波等.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3] 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