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2-09-19 11:18:18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市辖6个镇5个街道,356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为79.44%。从07年起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09年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目前我市共有农技、种子、畜牧兽医、农机、林特等5个市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1个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综合站)、320个村级(包括有影响的农业主体)服务站点、17家民办农业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点)多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逐步提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队伍分工职责明确,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示范户”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在新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推进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2013年全市计划围绕6个农业主导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50户,培训科技指导员80名,力争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总结农技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真正发挥补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实施内容

(一)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思路,完善市、镇(街道)、村(点)和社会化民营机构各级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相关农业主体和民营科研机构在满足自我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从而真正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今年在第一批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坞、锦屏5个一般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多功能、一体化”要求,改善服务条件,不断强化服务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个镇(街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

(二)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示范带动能力。继续完善农技人员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和“首席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结合前几年我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的实际,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2013年确定优质稻米、蔬菜瓜果、生猪养殖、水蜜桃(水果)、名优茶、雷笋六个产业为项目重点实施的主导产业,将建立相应的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组成的实施团队,组织遴选各产业主导品种和集成主推技术,由专家组制定示范和推广方案,通过培育示范户和基地示范观摩提高推广效率。

2、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按照一业一示范的原则,在6个产业中认定和建设10个左右示范基地,并为每个示范基地配备由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领衔,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良种、农艺与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观摩与培训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

3、培育科技示范户。在六大产业中遴选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猪养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优茶30名、雷笋50名。选派78名技术人员进行结对技术帮扶指导,每名农技指导员结对联系科技示范户5-8个。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同时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加快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根据省、市统一编制的分类别、分产业培训计划,2013年将继续选送全市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到国家或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重点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相关大专院校进行学历提升自学,逐步提高业务能力。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专家讲座和外出参观研修等形式,重点对我市责任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和民办科研机构社会化农技服务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间: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阶段(7-8月):动员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及项目实施产业专家组;筛选好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确定好各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按一定申报程序遴选好科技示范户、配备相应农技指导员;并按要求将所有数据录入到规定网站;

第二阶段(8-12月):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环节具体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创新;

第三阶段(2014年1月-5月):各产业做好项目实施总结,按照绩效考评办法,查漏补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迎接上级验收。

五、项目实施产业责任单位、人员及任务分工

优质稻米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市农机管理站和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机总站科长,高级工程师)、(市种子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稻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不能与高产创建基地重复),落实和培育水稻产业3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蔬菜瓜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为市农技服务总站和市种子管理站。由(市农技服务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科长,高级农艺师)、(市农技服务总站经作科,农艺师)领衔配备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蔬菜瓜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蔬菜瓜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蔬菜瓜果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9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生猪养殖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总站。由(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兽医师)领衔配备生猪养殖产业1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生猪养殖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的生猪养殖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畜禽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8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水蜜桃(水果)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市林特总站,农艺师)领衔配备1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水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水蜜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水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名优茶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高级农艺师)领衔配备3名技术指导员组成名优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名优茶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3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雷笋产业实施小组:责任单位:市林特总站。由(市林特总站,工程师)领衔配备5名技术指导员组成雷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抓好全市雷笋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与推广;落实和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落实和培育50个科技示范户,并开展结对联系和技术培训。

六、经费使用安排和配套资金落实

201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计划列支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经费85万元.具体列支计划如下:

(1)农技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费用的交通、通讯、误餐等费用补助安排15万元;开展科技创新、完成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费用安排5万元;用于技术资料印刷以及建立相关制度和工作考评管理安排5万元。

(3)农业科技示范补助:结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部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等物资及组织展示活动补贴进行补助安排22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计划每户补贴200元共安排13万元;

(3)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农技人员集中开展技术服务,参加异地研修、现场实训所需的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万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观摩等安排10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领导组织。成立以方国波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府办、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在市农林局下设农业办公室,由王荣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周叶君为副主任,局属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总站、市农机总站、市畜牧兽医总站、市农技服务总站、市种子管理站等科站负责人为实施成员。具体负责做好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资料收集和汇总,任务分解与协调组织,上下联络,指导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分别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绩效考核等项目实施工作。

(2)强化资金保障监管。会同市财政局加强对中央财政补助项目资金监管,明确项目实施的目标、内容、责任以及资金使用要求,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和规范使用,特别是建立补贴经费与工作考评挂钩的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保障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将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发挥大培训的“双联”作用

上联科研院所和专家技术,下联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承接和传向农村,把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请到农民中间去,实现专家进村、技术落地、农民受益。

(二)坚持发挥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科技明白纸等手段,重点围绕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备耕,结合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三)坚持发挥专业农民培训的主体作用

将承担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绿色证书等工程项目任务,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紧密结合,用工程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大培训,用大培训促进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四)坚持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利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时机,深入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职业教育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农业企业,把理论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紧密衔接,吸引更多农民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农业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继续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深化“农民读书月”活动。每年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期间,开展有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阳光工程等项目提质增效培训55万人,农民职业教育在校学员生产技能专项培训3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万人。

(一)办好“空中课堂”

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农耕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栏目,以及各级农广校在地方电台、电视台开办的相关栏目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粮棉油高产优质及防灾稳产技术,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水产标准园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指导,以及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等。

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农业系统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农耕文化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主要内容包括,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与农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

(二)办好“村头课堂”

深入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行动,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等活动结合,把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专学历教育等各种班次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闲田开发利用、冬春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办好“田间课堂”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在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中,注意发现和培植“土专家”、“田秀才”和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田间课堂”留下来、固定住。

(四)深入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

推广“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结合,引导农民“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以“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等;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开展读书演讲、推荐优秀读物、建立农民读书会等,实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与“农民读书月”活动互促共进。

四、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定计划

各级农广校要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要求,摸准农民培训需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总体方案中。请各省(市、区)农广校于每年年底前向中央农广校报送年度工作方案。

(二)集中动员促行动

每年12月,中央农广校组织召开卫星视频会议,启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各级农广校要同时安排本地的启动会或现场培训会,做到同步启动、上下联动、迅速行动。

(三)明确责任抓落实

各级农广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形成大培训工作合力;要明确责任要求,建立考评机制和办法,把各项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大培训万村联系点”制度,中央农广校在每个省(区、市)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省级农广校在每个地(市、州)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地(市、州)农广校在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县(市、区)农广校按照产业布局或培训班次确定一批大培训联系村,使大培训联系村总数达到1万个。

(四)加强宣传造氛围

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开展经常宣传、做好集中报导。中央农广校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开设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专栏。会同各地农广校组织开展“大培训记者百村行”活动,形成《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百村调查手记》。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与专家大院的实践结合已有五年多时间,大大增强了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能力。为了全面

客观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指标体系研究对园区专家大院的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以有效地

指导园区专家大院实践。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它拓宽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它的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创新。它采取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了运行机制;它采取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专家技术入股、带资入股,与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新了融资机制;它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创新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整合了“科技、市场、企业和农户”四大要素,在农业科园区与农户之间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和互动式通道,加快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尽快向生产转化,实现了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变。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重要场所,专家将多年来研制的科技成果通过专家大院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是集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服务于农业和农民,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园区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功能

1、评价功能。通过设置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工作完成的情况,园区专家大院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做出评价。

2、决策功能。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园区专家大院效益和发展水平,为制定和调整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政策提供依据。

3、预测功能。通过对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分析,对影响和阻碍园区专家大院健康发展的因素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出化解风险的措施。

4、监控功能。利用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的评价,以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管理。

(二)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考虑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重视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运用效果,保证指标体系便于操作和计算。

2、科学性原则。从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建设目标出发,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情况选取指标。

3、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

4、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原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一系列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构成和水平,又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指标,依据其内在关系,形成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指标体系。

5、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既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的现实状况和水平,又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对能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效益情况的一些制度、管理和环境等因素但不容易量化,则用定性的方法加以描述,在具体评价时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定量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

三、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一)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分析、评价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水平。通过上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以及其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原则,分别选取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出来园区专家大院的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主要评价指标的含义与计算

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结合上表具体主要指标含义与计算如下:

1、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是反映专家大院人才和资金投入情况,包括6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是指园区专家技术研发、推广等投入资金;第二,专家大院建设面积是专家大院住宿、实验室等建设的面积;第三,专家大院科技投入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开始到2007年的科技投入总额度;第四,园区专家大院引进专家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从科研院校引进的专家人数;第五,园区专家大院高级职称人员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常驻的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人数;第六,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专家大院总人数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专家的人数与园区专家大院的所有人员的比率,反映了园区的科技带动作用的强弱和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园区专家大院专家所占比重 = 园区专家大院专家人数÷园区专家大院职工总数×100%。

2、园区专家大院经济效益指标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进行技术推广带来的经济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单位面积年总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总收入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单位面积年总收入=园区的年总收入÷园区的总面积。第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当年利税总额与其实际面积之间的比率。年利税总额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提供服务所缴纳各种税金和实现的全部利润的总和。单位面积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年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区域总面积。第三,园区专家大院人均创利税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与园区专家大院实际职工人数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人均创利税 = 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当年实现的利税总额÷园区专家大院的实际职工人数。第四,园区农民年均纯收入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范围内的农民的当年(2007年)人均收入,收入越高,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经济效益越好。

3、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的科技推广的情况,主要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建设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科技推广作用,包括4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度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实际引进的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数量,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二,自主开发项目数(项)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2007年)自主开发并通过自筹资金加以实施的项目数,数量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发展潜力大,对区域的带动作用后劲足。第三,专家大院承担科研项目数(项)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数量总和。第四,专家大院技术推广面积(公顷)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所覆盖的区域面积总和。

4、园区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社会效益情况的指标,包括四个二级指标。第一,年带动农民致富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带动农民致富的人数。人数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的带动作用越强。带动农民致富的标准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于当年非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二,培训农民人数。指园区专家大院当年实际培训农民的人数和次数。培训人数和次数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对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贡献大。第三,吸纳农业人口就业人数指当年(2007年)在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从事劳动(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业人口的数量。吸纳的农业人口的数量越多,说明园区专家大院解决农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能力越强,对周边地区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越大。第四,专家现场指导次数指专家到现场示范,次数越多说明该专家大院示范带动能力越强。

5、园区主导产业培育。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园区累计龙头企业个数指截止到2007年底,园区专家大院从建院起进驻龙头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总数。第二,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是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主导产业当年的产值总和。

6、园区生态效益指标。这是反映园区专家大院带来的生态效益状况的指标,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第一,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指当年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农业环境保护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性状况,比重越大越好。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园区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园区年农业总产值×100%。第二,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有效灌溉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间的比率。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 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园区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区域的土地总面积×100%。

参考文献:

1、李忠国.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4(11).

2、刘艳辉.建立支撑体系 提升整体活力[J].中国农技推广,2005(3).

3、刘国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3).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核心,培训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生产大户等专业农民和农技人员。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坚持模块化教学、百分百回访原则,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提升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和知晓度,为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28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培训”)165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38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950人。

(一)县(区)任务

淮上区: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080人(普及性培训900人、提升性培训1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550人(普及性培训500人、提升性培训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430人(普及性培训400人、提升性培训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五河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7300人(普及性培训5920人、提升性培训138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3850人(普及性培训3100人、提升性培训75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900人(普及性培训1470人、提升性培训43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450人(普及性培训135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怀远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16460人(普及性培训11010人、提升性培训545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580人(普及性培训4500人、提升性培训408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6280人(普及性培训5110人、提升性培训117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1500人(普及性培训1400人、提升性培训100人)。

固镇县: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4490人(普及性培训3130人、提升性培训136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820人(普及性培训1500人、提升性培训32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普及性培训1630人、提升性培训94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人。

(二)市本级任务

2012年计划培训新型农民3500人(普及性培训2900人、提升性培训600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700人(普及性培训17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00人(普及性培训1200人);农民创业培训600人。

三、实施内容

(一)分类型组织实施

1.阳光工程培训。主要面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就业的农民,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培训组织实施按照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四个办法”、“五项制度”等执行。

2.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等,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业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311号)执行。

3.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培训组织实施按照《省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财〔2009〕97号)执行。

4.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面向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和公共服务能力,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按照农业部关于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有关要求执行。

(二)分对象开展培训

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分为普及性培训和提升性培训两个层次,各层次培训对象明确。

1.普及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23860人。

阳光工程培训11300人,主要培训农机手(使用与维修)、植保员(机防手)、农技协负责人、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服务员、农村建筑工匠、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及有转移到城市务工就业意愿的农民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9810人,主要培训油料和棉花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不包括养猪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750人,主要培训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

2.提升性培训。全市计划培训8970人。

阳光工程培训5200人,重点培训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渔业船员)、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内检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沼气工(建池与维修工、沼气服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负责人、监事、财务人员和信息员)等。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2570人,重点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种植、畜牧、水产、农机、能源)和村级农技员(专职、兼职)等。

农民创业培训对象均列入提升性培训范围,全市培训1000人,主要培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涉农企业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00人,重点培训技术指导员。

(三)分层次差别补助

1、普及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天)。补助标准为人均35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30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各地面向城镇务工转移就业人员培训,可按照培训不同类别、不同时间,实行差别补助。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种养大户(不包括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18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人员、渔业安全管理员和村民组组长等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24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4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每个项目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辐射户,分别进行不少于6次、4次技术指导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约22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2、提升性培训

阳光工程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4天,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补助标准为人均约510元,中央、省级共补助约460元(按2010年下达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2年中央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配套50元。

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粮食种植大户、养猪大户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天(24学时),现场指导服务累计不少于4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村级农技员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3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555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创业培训。培训主要包括集中授课、市场调查、创业设计、岗位实习和指导服务等环节,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其中集中授课时间不少于3天(20学时)。补助标准为人均900元(包括市、县配套资金100元)。

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800元,培训经费从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支出,待农业部下达项目县后确定。

提升性培训尽可能安排到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干部学校培训,并聘请部分省内外有关专家担任培训教师。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0年12月-2012年1月)。开展农民培训需求调查,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公开择优认定培训基地,分解培训任务,并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二)项目实施(2012年2月-11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关培训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项目。适应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选定培训学员,选聘培训师资,安排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采取随机抽样、暗访等多种方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周期1年,各县(区)要于10月底前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三)总结考核(2012年12月)。各县(区)在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认真进行检查验收,并上报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和年度工作总结。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考核工作,考核通过专项督查、抽查,并结合平时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纳入民生工程考核总分。市农委对培训工作成效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摸清培训需求。全面深入开展2012年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规模和重点培训对象。一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基本对象,以生产大户、示范户、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着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区,对拟转移就业农民,特别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大量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

(二)构建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牢牢把握市场和效益这个主题,从主导产业、农民家庭重点经营项目和务工要求入手,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农民培训。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高中等院校,特别是各级农广校、县(市)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

(三)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培训类型、对象,规定培训内容和时间,逐步实施模块化教学。从今年起,农民创业培训的所有培训对象,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机手、植保员、测土配方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奶站质检员、动物繁殖员、从业渔民、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内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农资经营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粮油棉种植大户、特色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和茶叶)种植大户、畜牧养殖大户、水产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经管理员、渔船检验员、渔业安全管理员、村民组组长、村级农技员,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的技术指导员等,均将按照省统一规定的培训内容和要求组织开展培训。

(四)加强条件建设。一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农委利用各种政策和扶持手段,支持培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要与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开展结对行动,构建农民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二是严格基地认定。切实按照基地认定条件,面向社会择优认定培训基地,确保认定的培训基地具备资质要求以及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基地等培训条件。

(五)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在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基地认定、项目公示、月度报告、台账管理、督查验收等制度同时,重点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坚持第一堂课制度。培训基地每期培训班开班,须向项目管理部门报告。项目管理部门安排有关人员到培训班上第一堂课,宣讲相关政策,了解培训开展培训及学员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100%电话回访制度。培训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每月培训基地的月报台账,对已培训学员进行100%电话回访,及时剔除回访中培训不合格的学员。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训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议,总结上季度培训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并布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1.问题

农业机械科研支撑乏力,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形势,不能满足毕节农业生产对适宜山地农机的大量需求。表现为科技力量十分薄弱,科技人员少,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少,经费少,研究手段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支撑,缺乏创新团队,科技管理滞后等,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

2.1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应具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建立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试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三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2.2引入媒体教学

农业机械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动力机械、田间作业机械和产后加工机械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调整和合理应用。学习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学过机械基础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工程术语都不懂;再一个就是农业机械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教学实践表明,对这类学生,仅用挂图或教具简单教学手段,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难以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结构、机器的整体连接具有较清晰的认识,降低教学质量。把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到农业机械教学中,使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各种农业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实际操作状况。同时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3校企联合培养

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问题是,我国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专业很难一下子改变,而社会各行业迫切所需的仍是数以百万的、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具有不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农业机械的运用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事实上,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应用实际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而且是学生理解社会、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心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场等企业可为农机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弥补了毕业实习的仓促性和不完整性,实现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甚至可以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方面认识和改变自己。在团队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学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和技术。

2.4增强创新能力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汉水、旬河横贯县城。这里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变化较大,伏旱表现明显,雨量较少,常年降雨量在851.2毫米,全年光照时间为1794小时。全县国土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2个镇、318个村,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耕地面积53.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15万亩,旱地50.02万亩,水浇地0.6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烤烟、黄姜、蚕茧等。旬阳县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川道地区,农业耕、种以人工作业为主,大量依靠手工劳动。

一、旬阳县农机技术发展现状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攀升,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2.28万千瓦,拥有各种农业机械89137台。其中:拖拉机368台,农用运输机械4197台,农用排灌机械1617台,畜牧机械15974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6533台,其它农业机械11218台。全县机械植保面积4750公项,机收面积2100公顷,水田机耕面积1550公顷。粮食机械脱粒25986吨,农产品机械加工149015吨,机械化饲料加工2255吨,农机运输作业量1251万吨,公里。总体全县农机作业水平约28%,特别是粮食脱粒、粮食初加工、畜牧业饲料初加工,植保防虫机械作业程度可以达到95%以上。

二、制约旬阳县农机技术发展的因素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在农机推广工作开展实际过程中,我县农机装备配备严重不足,配备的机械结构单一,无法将最新的农机化技术有效的传播出去,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存在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的现象,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较少,工作效率低不说,作业范围也很有限,不能适应当地的农业发展进程。

2.受区域地理条件限制

平原地区农机化进程一般较快。地势平坦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农机推广工作也相对好开展。但是我县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山大坡陡,田块小,自然条件恶劣,市场现有的耕作农机具很难适应我县农业生产需要。

3.推广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农机推广机构和专业的推广人员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农机推广服务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且推广工作人员大量流失,特别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导致农机推广队伍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承担农业机械和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而使一些新的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机技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和普及。难以充分发挥农机的有效性。

4.推广经费不足

由于财政困难,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低耗多样性方向发展,我县的农机推广的人力明显匮乏。投入推广经费不能满足机具从引进到示范、推广等各个环节的开支。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二、旬阳县农机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

旬阳县是一个自然地貌结构比较复杂的山区县,发展农机化不能延用固定发展模式或典型经验加以引导和推广,而是要在农机化发展途径、发展思路和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上下功夫。

1.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机推广模式

要推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合理引导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强农机推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加强机构建设,增强机构实力,探索并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提高农机科技应用程度。

2.加快实现农机具装备结构调整

必须加强组织措施和领导措施,充分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有效机制,加快实现农机具装备结构调整。围绕畜牧、蔬菜、摩芋、黄姜、果业、烟草等县域主导产业,积极做好机械配套服务,尤其是做好强村大户畜牧养殖机械的配套设施。增强经济作物附加值的提升,更好、更有效的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3.培养专业的科技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专业知识的队伍是没有发展潜力的队伍。因此。加强农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农机科技知识的消化。可以通过培训或者组织工作人员到其它地区进行参观学习,来提高科技知识和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有前途,爱钻研,肯实干的中青年人员,尽快掌握农机推广工作的新动向,结合农机推广工作发展的态势,对未来的工作做出合理的展望和规划,实现农机推广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为深化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再造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发〔〕97号)和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政发〔〕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规范经营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改革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市、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机衔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四)明确公益性职能。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五)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在镇(街道)范围内进行整合,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镇管理为主,强化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检测“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机构,明确职责,专职专干,保证中心农技人员专职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生产大户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六)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市级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市、镇联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动态的管理激励机制,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

(七)科学核定编制。要遵循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科技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增加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改革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达到5-7人,根据现实需要,每年从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考部分人员,充实到市、镇农技推广部门,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不得超编配备人员,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不得与经营人员混岗混编。

(八)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充实一线农技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九)规范经营。鼓励多种经济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对农药经营严格市场准入,实行连锁经营,控制经营数量,监管经营行为。

(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各种推广形式。

四、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十一)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十二)落实办公场所。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逐步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水平。要落实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办公场所,满足办公、培训、检测基本需要。

四、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武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88-02

武定县是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四位一体的山区农业县,2012年全县有133个村委会(社区)、1 570个村民小组、80 168户、27.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5万人。总耕地面积1.92万hm2,种植的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麦类、马铃薯、豆类、烤烟、蔬菜。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人员流失、技术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武定县的农业发展。该文从县乡镇农技推广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

1 武定县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1.1 推广队伍基本情况

武定县共有县乡镇种植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1个,核定编制222人。目前在岗专业技术人员186人(含农经站),分别为副高级岗位13人,中级岗位81人,初级岗位90人,未定职称2人。其中县级73人(副高12人、中级37人,初级24人),乡级113人(副高1人、中级44人、初级66人,未定职称2人)。学历结构:硕士生1人,大学生39人,大专生99人,中专生45人,高中生2人。年龄结构:在岗人员186人中,35岁以下39人,大多数分布在乡镇,36~50岁113人,为技术骨干,51岁以上34人全部在县级。

1.2 工作条件逐渐改善

全县11个乡镇农技推广中心都有独立的办公地点,总占地面积15 025 m2,有土木、砖混不同结构建筑综合用房面积7 103.6 m2,有计算机65台,照相机25部,摄像机1台,投影仪2套,基本具备了所需的工作条件。

1.3 农田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武定县相继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日援粮增项目、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五小水利”建设、土地整形、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灌溉面积9 600 hm2,占耕地面积的50%,为高产稳产和农业科技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农业科技推广稳步推进

2012年推广农业科技增粮技术措施4万hm2,科技入户率达99%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配方施肥达95%,农作物覆膜栽培面积达1.3万hm2,病虫草害防治率达95%以上,病虫草鼠危害造成损失控制在了5%以内,机耕、机耙、机播种等农机作业率达80%。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重视农业仅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落实的少。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烤烟生产上,而粮食生产只有县乡农业部门重视。乡级农技人员需做大量乡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办烤烟样板、两委换届等,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较少。

2.2 待遇偏差,人才流失严重

据统计,自2008年至今调离农业系统的人数为32人,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工作艰苦且待遇低,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乡镇又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基本上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下乡只能骑摩托车,买摩托车、加油、维修的费用只能用自己的工资开支,能力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都争相离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岗位,还有相当一部份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努力活动调离。

2.3 村级无阵地,无试验基地

20世纪70―80年代原大队时配备了农科员,生产队有农科组、试验田地,县乡有试验基地。而今村委会一级有人医、畜牧兽医员、计划生育宣传员、文化管理宣传员、林管员(部分村民小组还有护林员)等,而没有村级农科员,不健全的推广体系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县乡试验基地都被无偿征用,导致做试验只能租用农户的田地,由于试验基地的不固定,导致试验无连续性和重复性,影响了试验的准确度,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应用。

2.4 设施设备差,不适应发展

基层农技推广仍是一个钢卷尺、一本笔记本,用两条腿跑步,用两只手做事,用一张嘴宣传的原始模式,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乡镇农推中心办公和住宿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建盖的土木结构和无防震柱的砖混结构房,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5 岗位结构设置不合理

武定县人社局2011年核定给县农业局专业技术岗位217个,其中正高6个,副高31个,中级108个,初级72个。从岗位总数看,远远多于现有的186名专业技术人员,但设置不尽合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共设副高岗位18人,现只有1人在岗;县级设正高6名,却没有人能达到申报条件。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县级中高级岗位严重不足,总岗位闲置,县级取得了中职资格而聘为初职的有8人,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了申报中职和副高的条件而无法申报,影响了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6 乡镇缺员严重,工作难以开展

全县11个乡镇农推中心总编制120人,现有人员93人,有10个乡镇都缺员,全县乡镇农推中心缺员27人,主要原因是调离流失多、补员少。自2008年机构改革以来共调离农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32人,而招考补充人员仅8人,且农产品安全、农业环保、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机监理、渔政管理等归集到乡镇农推中心,乡镇93名专业技术人员(不含农经站),人均指导1.4个村社、17个村民小组、862户、206 hm2土地,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7 农技人员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武定县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如农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不如农业企业的技术员,甚至不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服务好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更无从谈起。

3 发展对策

3.1 提高对农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建设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2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稳定推广队伍

县乡政府要将农技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待遇,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的“一个衔接”(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保持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

3.3 完善县乡村3级农技推广体系,保障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稳定性

在3年内建立起一个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龙头,乡镇农推中心为主体,村级农科点为依托的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在行政村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每点配备1~2名村级农业科技员,业务由乡镇农推中心管理,工资由各级财政承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示范场所。

3.4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实施好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至2014年6月项目实施结束后,乡镇农推中心的工作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

3.5 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多渠道引进人才

积极向县人事管理部门汇报岗位设置中的存在问题,合理设置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岗位比例,完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机制,解决好农技人员的职称问题,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采取举办人才招聘会、到人才市场引进等方式,围绕特色农作物种植需要,重点引进紧缺人才。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到乡镇工作,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6 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搞好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采取集中培训、异地研修和现场实训等方式,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叶得明,邱兰.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甘肃农业,2007(8):61-63.

[2] 曾福生,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58-63.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1.1机构设置

区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信息站、基层站、经作站、环保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都有办公场所,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推广队伍

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77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1人,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7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以下的14人,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34人,中专学历2人,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30.1%;大专学历占总人数54%;中专学历占总人数3.2%;工人占总人数12.7%。50岁以上8人,占12.7%;45~50岁9人,占14.3%;40~44岁23人,占36.5%;30~39岁16人,占25.4%;25~29岁6人,占9.5%;25岁以下1人,占1.6%。双城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现有114人。其中:本科10人,占8.8%;大专62人,占54.4%;中专24人,占21.2%;中专以下20人,占17.6%。高级农艺师5人,占4.4%;农艺师33人,占28.9%;助理农艺师25人,占21.9%;助理以下18人,占15.9%;无职称33人,占28.9%。50岁以上19人,占16.7%;40~49岁52人,占45.6%;30~39岁42人,占36.8%;30岁以下1人,占0.88%。农业院校毕业45人,占39.5%。

1.3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存在问题

2.1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乡镇由114人技术人员,其中农业院校毕业技术人员45人,占总数的39.5%。

2.3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级农技人员,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5农机与农艺脱节

存在农机和农艺脱节,严重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整治和完善农技推广队伍

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限制或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行列,净化农技推广队伍。

3.3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4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不要“一人多用”,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要做多面手,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

3.5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率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是本村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是当代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6实现科研与推广结合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年及“十一五”农机化工作,分析当前农机化形势,明确“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年农机化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年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刚刚过去的年,是我省农机化工作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全省农机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持续改善。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4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2.5万台,增长19%;联合收割机10.2万台,增长12%;插秧机达到1.13万台,增长35%。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8%,增长1.4个百分点。水稻机械化栽植率达到13.4%、玉米机收率达到29.9%,分别增长4.6和16.6个百分点。

三是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农机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接近6000家。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877家,增长77%。全年农机作业收入达到315亿元,增长10%以上。

四是农机事故下降明显,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省共发生国家等级公路以外农机事故18起,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24.2万元。事故数比上年减少5起,死亡人数减少3人,直接经济损失减少33.4万元。

一年来,各级农机部门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精心组织农机化生产,加快适时收种进度。一是全力以赴抢收小麦。面对小麦成熟期延迟、收获期缩短、机具严重短缺的严峻形势,全省农机人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科学调度,热情服务,采取“南机北援”、引机留机等多种方式,打了一场漂亮的小麦抢收攻坚战。仅5天时间,机收小麦3400万亩,机收率达95.5%,实现了颗粒归仓的目标,得到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涌现出了阜阳、霍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省局被省政府授予“小麦抢收先进单位”。二是精心组织重点农时农机化生产。在春耕、夏种和“三秋”重点农时季节,各地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精心组织机械化生产,当季投入的机械和作业面积都较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紧急开展冬季农机抗旱保苗。针对去年冬季严重旱情,省局提前启动抗旱机具应急补贴,在国家已下达的年第一批购机补贴资金中专项安排2000万元补贴农民购置抗旱急需机具。旱区农机部门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成立农机服务小分队,深入一线帮助农民检修机具,全力服务抗旱保苗,并协调供应网点调入抗旱机具和零配件,开展送机具送配件下乡活动。全省共投入抗旱机具76.5万台套,灌溉面积3228万亩次。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616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连续7年丰收、5年创新高的纪录,应该说,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二)规范实施购机补贴,确保惠农政策效应发挥。中央财政下达我省购机补贴资金6.5亿元,比上年增加4千万元。各地认真组织实施,严格依照程序操作,切实加强资金监管,总体进度较快,社会反映良好。至10月下旬,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完毕,进度全国第一。共补贴机具10.7万台,受益农户数9.5万户,拉动农民投入32.65亿元。一是强化政策宣传。省局制定了宣传方案,印发了宣传手册,在《安徽日报》整版刊发购机补贴政策。各地也通过送科技下乡、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展板、现场咨询等方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让农民多渠道了解政策各项内容。二是严格规范操作。《县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操作暂行办法》,完善资金结算方式。郎溪、霍邱等县制定了经销补贴机具承诺制度、补贴机具入户核查制度等,工作抓的紧,执行规定严,实施效果好。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补贴重点围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调整。全椒县拿出70万元补贴资金,对购置插秧机的农民及合作社给予叠加补贴,推进“生态粮仓”建设。全省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旋耕施肥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玉米和油菜联合收割机等增加明显。四是严格监督检查。制定了方案,对补贴方案执行及资金使用、补贴程序操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调查处理上级批转及媒体反映的举报信件。蒙城县农机、财政、纪检监察部门联合把关,组织人员划片包干,进村入户,实地对补贴申请人进行审核,保证购机补贴真正落实。总的来看,年农民对购机补贴的投诉率明显下降,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加快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强化工作措施,大力培育扶持。一是政策倾斜。购机补贴资金优先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不受数量限制。利辛县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承担土壤深松项目,给予每亩25元的作业补贴。二是资金扶持。省局安排专项资金320万元,重点扶持4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马鞍山市对获得省示范农机合作社给予1:1配套奖励。含山县通过农户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购机提供贷款担保。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扶持资金突破1000万元。三是技术帮扶。宿州市举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观摩活动,组织相互学习和技术交流,六安市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创业培训班。四是示范引导。有8个合作社、9个大户和5个维修网点列入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办法》,通过评选,树立了含山惠农、合肥成根等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

(四)主攻生产薄弱环节,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一是狠抓小麦机播质量提升。通过购机补贴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秋种期间,各地强化技术服务和组织保障,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努力扩大机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二是狠抓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4880”推进计划全面实施。举办了全省首届农民机插秧技能大赛,进一步加大机插秧技术推广和社会宣传。霍邱县政府拨出600万元资金,扶持建立12个育秧工厂,并对机插秧作业每亩补助20元。凤台县对农民购买插秧机每台补贴1万元,并拨出30万元补助育秧生产线。全省水稻机插秧378.7万亩,机插率达11.2%。有100个行政村水稻机插率达到70%以上。三是狠抓玉米机械化生产。加大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等机械补贴力度,加强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涡阳县与农委粮食产业现代农业项目结合,对购置玉米收获机给予叠加补贴。全省玉米机收面积327万亩,比上年增加1倍以上,机收率30%。四是狠抓油菜机械化收获。油菜生产示范县由上年的8个扩大到12个,共建设机械化生产示范点40个。芜湖、和县等成立油菜生产机械化领导组和专家组。全省油菜机收面积50.2万亩,增长3倍。五是狠抓山特产品加工机械化。皖南和大别山区紧紧围绕资源优势,找准农机化工作切入点、落脚点和创新点,积极引机上山入林,努力提高山区农业的农机应用水平。全省新增茶叶加工机械2.1万台,机制茶20.8万吨,茶机对茶产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烘干、山核桃及板栗脱蒲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也进一步加快应用。

(五)加强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稳定安全生产形势。一是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各地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机培训政策,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切实加强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训。全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2万人,完成阳光工程农机培训2.8万人。二是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涡阳等3县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宣州等7县区被命名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安全生产年”活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金寨、休宁等县创新举措,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应急知识竞赛和“平安农机”进校园、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三是认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农机8万余台,发现并整改事故隐患1.85万起。金寨、望江等地首次把耕整机、插秧机等非牌证管理机械纳入检查范围。宁国、岳西等地主动与交警、安监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监管,许多地方积极参与了交通治超活动。四是做好农机产品质量试验鉴定。完成部、省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361个,组织农机行业技能鉴定122批次,鉴定各类农机人员1.3万余人。

总之,在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年我省农机化工作仍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全省农机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局向各位并通过你们向长期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全省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一五”,我省农机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全省新增农机总动力1426万千瓦,较“十五”末增长35.8%;大中型拖拉机新增8.9万台,增长146%;水稻插秧机新增1.07万台,增长18.1倍;联合收割机新增5.34万台,增长1.1倍。

二是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十五”末提高了16.5个百分点,机械化作业已占据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是农机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服务模式初步建立,服务效益明显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2007年从零起步,目前发展到近900家。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年比2005年增加了185.7亿元,增长1.2倍%。农机作业服务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四是农机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大中型拖拉机、水稻高速插秧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质量与效率。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在各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五是农机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多部门的道路交通联合执法制度,深入推进安全监理能力建设,农机执法手段和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严把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农机驾驶人员培训考试、拖拉机登记注册和核发牌照关,安全生产检查有效开展,农机“三率”明显提高,农机安全意识切实增强,农机安全形势平稳。

“十一五”的5年,是我省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科学发展最为突出的5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机作用发挥最为明显的5年;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机行业和农机人地位提升最为快速的5年。5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机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优化;5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更加有力;5年来,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农业生产需求持续扩大,农机化发展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5年来,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不断涌现,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和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催生,成长为建设我省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同步”,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们要切实强化“三化同步”意识,准确把握发展形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清洁生产方式。目前,我省正处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加速迈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城乡统筹向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抢抓机遇,统筹谋划求发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着更加难得的有利机遇。一是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今年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省委、省政府将加快发展农机化作为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二是法规政策相继实施。继2009年《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公布后,近期省政府又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三是财政支持继续加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年第一批安排我省5.3亿元,全年预计较去年有较大增加。四是项目投入更加有力。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机富民提升行动、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以及农机作业补贴等一大批高含金量农机化项目将启动实施。五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青壮年务农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我们要抓住机遇,找准国家政策与我省实际的结合点,切实把工作谋划落到实处,切实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事业的发展。

(三)正视问题,积极应对新挑战。我省农机化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新任务相比,仍不相适应,仍存在差距,又好又快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先进适用、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二是丘陵山区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任务很重,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受到制约;四是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五是农机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运用条件较差;六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作业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七是老旧农机更新报废速度慢,农机化节能减排和安全监理的任务艰巨。

(四)明确方向,找准工作着力点。我省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重要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省农机化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将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农业机械化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基本要求是必须始终做到五个“高度重视”。

一是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体系。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实施意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农机化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本地实际的扶持政策体系。

二是高度重视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通过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措施,优先保证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作物机械与农产品加工机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农机装备整体效用。鼓励农机化水平较高地区率先发展,加快提升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高度重视推进和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结合实际,强化服务,加快普及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农机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壮大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加强以农机手和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解决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高手比例偏低等问题,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

五是高度重视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示范引导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培育更多利益联结紧密、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农机部门必须树立持之以恒、长期作战的思想,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关要求,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三、扎实做好年各项工作,促进“十二五”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我省“十二五”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和农机富民工程提升行动为抓手,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促进技术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培育发展主体,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64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水稻栽植机械保有量分别达到18万台、15万台和3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山区机械化有新发展,农业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总收入550亿元。

“十二五”时期,要落实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坚持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放在农机化工作的首位。42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完善机械化生产主导技术、主体机械、技术路线和作业标准,实现作物、机械、技术的统一和协调。提高播种质量,提升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和水平。普及应用机插秧技术,重点推广应用高速插秧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到2015年,皖北地区的耕地深耕(松)一遍;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复式作业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0%以上。全省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40%,玉米机收水平力争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积极推进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畜牧业、渔业、林果业机械化,推进丘陵山区茶叶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

(二)着力改善农机化装备结构。稳定增加装备总量,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作业机械,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形成适应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机械化装备结构和提高不同作物生产质量效益的机械化技术结构。沿淮淮北地区,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沿江江南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适应性强、复式多功能作业的中等功率机械;丘陵山区,重点发展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机械和茶叶、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成套设备。到2015年,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到1:2.5。开展补偿性更新报废试点,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和排灌机械。

(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多种组织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政策、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根据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提升能力的原则,重点培育300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到2015年,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3000个,覆盖每个乡镇和主要农业行政村。建设一批农业机械维修示范网点。加强抗旱排涝和抢收抢种的机械化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和应急机制建设。推动农机跨区作业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创建农机服务品牌。

(四)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应用。大力推广以深耕深松、旋耕播种施肥镇压、联合收获为代表的机械化增产增收技术,以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水稻栽植为代表的机械化资源节约技术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环保技术,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建设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制定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建立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和茬口,提高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

(五)着力加强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构建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为基础,农机类技工院校和县级农机化培训学校为骨干、生产企业为补充的培训体系。优化培训内容,实行培训与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有机结合。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将农机作业和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机科普宣传,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

(六)切实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推广体系,提升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服务能力。强化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监管,建立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使用监管能力,到2015年,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达到总量的50%。提高质量服务能力,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加强农机试验、推广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完善推广目录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建立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建立健全联结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机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同志们,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年各项工作,为“十二五”农机化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年主要目标是:农机总动力达到5600万千瓦,同比增长3.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水稻栽植率、玉米机收率同比分别提高5个、8个百分点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增加400个以上,总数达到1300个左右。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按照以上目标要求,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围绕粮食生产,继续将补贴资金向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倾斜,兼顾丘陵山区特色农机化发展。围绕结构优化,重点补贴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玉米油菜收获、水稻机插等薄弱环节作业机械,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围绕政策落实,认真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明确职责任务,规范操作程序,加快实施进度。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严禁”要求,坚持“五项制度”,做到“八个不得”,制定《购机补贴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严查违规违纪行为。

二是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和农机富民提升行动。根据《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开始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和农机富民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投入,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设施和装备建设。率先在14个粮食生产大县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加强与农业部门联系,主动跟进,争取支持,打好基础。努力争取在规划用地方面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和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充分发挥农机中等专业学校及县级农机校的作用,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认真做好农机化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加强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调度平台建设,服务重要农时农机作业。

三是扎实推进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认真落实农机跨区作业优惠政策,制定完善“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方案及应急预案,积极推动农机优先、优惠加油卡应用,探索农机作业信息采集机制,扎实做好各项服务,推动农机化生产有序进行。重点推进水稻机插、玉米和油菜机收等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延伸农机跨区作业范围和领域。认真实施好《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作业补贴,确保500万亩深松整地作业任务完成。

四是着力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400个,重点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0个。继续实行政策倾斜,做到购机补贴优先满足、先进适用农机具优先推广应用、农机化相关项目和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信息化建设,修、改、扩建机库棚及维修场地。各级联动协作,有计划开展合作社带头人和辅导员业务培训。省级培训合作社负责人50人、辅导员100人。继续实行帮扶联系制度,掌握情况,帮困解难。

五是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围绕省政府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抓住国家实施农机作业补贴机遇,加快推进机械化秸秆还田、土壤深松(耕)、精少量播种、水稻栽植、玉米收获等重点技术推广普及应用。进一步推进玉米、水稻、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建设。深入实施水稻机插秧“4880”推进计划(滁州、巢湖、淮南和马鞍山4市加快整村整乡推进步伐,安庆、六安、芜湖、宣城、合肥、铜陵、蚌埠和池州8个市消灭机插秧空白村,全省力求新增80个乡镇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突破30%)。因地制宜推进以茶叶生产为主的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制定设施农业优势区域规划,开展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技术水平。

六是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农机培训基地建设,更新教学机具与设备,提升师资队伍业务能力。推进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以农机手、新型职业农民为对象的农机实用人才。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重点组织开展秸秆还田、土壤深松(耕)、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插秧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机化项目培训。全省培训农机人员25万人次。其中拖拉机驾驶员3万人、农机维修人员1万人。

七是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推进“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工作,创建10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争创4~5个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提升业务水平,树立良好形象。加强农机监理牌证管理,坚决制止超标准、跨区域滥发牌证的现象。强化源头治理,严把农机登记入户关,进一步提高农机“三率”。积极探索实施免费管理的经验做法和保险补贴、合作社保险等适合农业机械的安全保险新模式。加强农机执法资格认证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施农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开展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生产整治和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遏制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发生。修订完善省级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大纲,做好农机新产品推广鉴定和有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开展补贴机具质量调查,加强质量投诉监督,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1

1、基本情况: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总的特点是春早、夏长、秋短、冬迟。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1765.2小时,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降雨量1497毫米。全县辖14个乡镇,13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44万公顷。2012年全县人口31.22万人,农业人口26.88万人,农户72224户,农村劳动力14.99万人;201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90元。

2、农业概况:县主要农业产业有粮食、蔬菜、花生、脐橙、茶叶、生猪、水面养殖等。常年粮食作物播面约24万亩,蔬菜播面约6.2万亩,花生播面约1.2万亩,果园面积约8.3万亩,茶园面积约7.3万亩,年生猪出栏约18.4万头,水面养殖约4.8万亩。2012年农业总产值127886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37522万元,渔业总产值23843万元。

3、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以及省农业厅、市农业和粮食局的统一部署,我县2011年9月份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财政、人劳、编办以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资金、编制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县14个乡(镇)均整合农技、农机、畜牧、水产、茶果、经管等岗位,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至2013年7月,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各项改革取得较好效果,达到了“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改革目标。2012年和2013年,我县分别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我们按项目方案要求,确定了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遴选与确定了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积极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相关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初见较好的成效。

二、年度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目标,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农技人员工作考核考评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县、乡、村三级顺畅、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具体要求措施是围绕主导产业,搞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推广,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示范户示范作物单产增长10%以上,单位面积效益提高10%以上;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培育主导产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以上,示范带动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每年使农业技术人员集中技术培训一次以上,使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三、实施内容

1、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农科教发[2009]7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7〕14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上府发〔2011〕15号)文件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根据我县实际,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保障人员经费。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2、确定主导产业,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根据实际,确定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茶叶、脐橙、生猪养殖、水产养殖为我县主导产业,邀请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方面的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茶叶、脐橙、生猪、水产养殖等技术操作规范,编印相应的技术资料和明白纸,制定推广计划,将任务落实到单位和农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并及时做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跟踪调查和数据收集,开展推广效果评价,促进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3、遴选与确定示范户

按照示范作物种植规模较大、种植水平较高、乐于助人、主劳动力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人品好,在周围农户中的影响力较强,能够长期务农,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择优选用示范户。由示范户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政府或技术指导单位同意,县农粮局审核批准。示范户的分布应相对均匀,根据行政村和示范作物(品种),每村一般设示范户3-5户,对特色产业在一个行政村内适当增加示范户,以发挥其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选聘确定技术指导员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县、乡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76人作为技术指导员,其中乡镇农技人员比例不低于2/3,原则上乡镇农技人员应聘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5、开展技术示范指导与培训

实行分工负责制的工作机制。一是按照行业不同,由农粮局负责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等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县畜牧水产局负责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县茶果局负责茶叶等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二是示范户在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村的示范工作,示范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共同采用相应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等,扩大技术覆盖面。三是技术指导员在技术指导单位的组织指导下,负责责任区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每名技术指导员对口联系1-3个村和1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对所包村、示范户和农民的培训与指导服务工作,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6、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依托现有条件,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的作用,建立区域性试验示范基地,全县共建立2个试验示范基地,其中,绿色蔬菜生产基地1个,生猪养殖示范基地1个。

7、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

建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采取异地研修、县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形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每年集中培训的人数不少于60人,主要是到农业部认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进行异地培训,同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县内现场讲授。

四、进度安排(2014年9月—2015年8月)

项目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结束。

1、筹备阶段(2014年9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分行业技术指导方案、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筛选、推介2013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宣传发动,召开有关会议,举行启动仪式。

2、项目实施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2015年3月31日前对确定的88名技术指导员进行分专业集中技术培训,并签订责任状。根据农时季节,全年对技术指导员的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2015年3月31日后技术指导员分赴各自的责任区,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工作。

3、总结检查阶段(2015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20日)

2015年8月20日前各项目实施单位分产业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向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写出书面总结报告,2015年8月30前县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和绩效考核,并向上级写出书面总结报告,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

五、主要参与单位及分工

1、县农业和粮食局:负责整体方案的制定,宣传发动,组织管理,确定示范户、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单位,主持筛选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2、县畜牧水产局:负责筛选畜牧、水产的主推品种和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3、县茶果局:负责筛选茶叶、果树的主推品种和技术,制定分产业技术操作规程,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4、县农机局:负责筛选适合本县的农业机械主推型号和技术,制定农机技术操作规程,组织项目的实施与工作落实等,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

5、县财政局:负责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并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6、县人事局:协助县政府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参与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

7、县审计局: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

六、中央财政经费使用安排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其主要用途用于以下3个方面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占总经费的25%;完成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占总经费的5%;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占总经费的5%;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占总经费的5%。

2.农业科技示范补助。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以及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等补助,占总经费的15%;试验示范基地购买农(兽)药、化肥、饲料、试验设施装备等物资,采取现代化推广方式以及组织展示活动等补助,占总经费的30%。

3.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主要用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所需的费用;试点利用基于移动互联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信息化服务手段推广农业技术的给予适当补助,占总经费的15%。

七、具体工作措施

1、成立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农粮局、畜牧水产局、茶果局、农机局、财政局、人事局、审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综合协调、政策扶持及组织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和粮食局,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及日常工作。

2、成立专家组,强化工作队伍

县成立专家组队伍,对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专家组由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体成员情况如下:

3、搞好宣传发动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农业信息网等宣传媒介和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二是召开有关乡镇负责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负责人等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该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领导和群众基础。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经验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扩大示范效果和社会影响面,不断将项目引向深入。

4、实行多项目联动

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与高产创建活动、现代农业新品种示范、测土配方施肥、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捆绑实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增加效益、扩大影响、增强示范带动效果之目的。

5、建立目标责任制

对工程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县农粮局与项目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单位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做到人人有任务、有目标,工作方向目标准确、清晰。

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2

一、临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思考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和生物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临泽县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是落实县委文件精神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自2005年提出“少占地,多采光”的荒漠化日光温室以来,近6年来以发展建成荒漠化日光温室近1.5万亩,棚均效益达1.8万元。但作为县级技术推广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加上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在发展设施农业上应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的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而且取决于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而有效的推广服务又取决于服务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农民需求。

近几年来,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改革和完善,但现行体制下的组织形式还是自上而下的主导控制模式,机制不活、服务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发育滞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发生转变后,农民仍然是农业技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对农民技术需求的特点与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要想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种类丰富齐全、生产手段加强改善、生产过程标准规范,生产产品优质安全的总体目标,必须逐步建立起适应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农业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民作为一个类群,在心理特征、年龄组合、行为规范、获得资源和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必须按照“用户导向”的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实效,确立农民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农民需求为根本取向的农业技术服务运行机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建立示范基地、广播电视宣传、科技下乡等为主,优点是一次性覆盖面较广,但缺乏针对性和长效机制。对于多品种、多模式的设施农业,传统的推广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实施主题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协调员、经纪人开展推广服务和营销,为设施农业发展培育骨干人才。应根据当地实际,把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放在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身上,采用“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推广路径,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产后流通、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对临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㈠政府项目推广与技术示范辐射相结合的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是由经济规律、社会需求和农民增收愿望共同决定的,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农技推广部门要选择的实施一批适宜当地生态条件、品质优、基础好、效益高、有市场需求的设施农业重点项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以入户为主要方式的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员要统筹制定指导方案,开展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入户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种植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技术指导员要在生产关键环节必须到户指导,并结合农事活动的实际需要,经常回访,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技术扩散的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技推广网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息采集、技术采用、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有明显优势;相对于政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集体进入市场的载体,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组织载体,在带领农民开拓市场方面有较为准确的切入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宿,更容易贴近设施农业种户及满足其需求,是及时、准确,高效信息供应的忠实服务者。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可以引导会员农户科学决策,减少设施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风险。农技通过部门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或绿色产品,结合自身优势,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带头创办一批涉及种植、加工、储运、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组织,以合同形式把企业,基地和农户连在一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使农产品有了销路,企业有了原料基地,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共同开拓市场空间、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资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㈢农业科教与技术推广在农科教结合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扎根于农村的科技力量。

总之,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临泽现代农业建设中,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要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把政府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及民间推广组织等有机结合起来,各显所能、优势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地的开展设施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