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机发展规划

农机发展规划

时间:2023-07-14 17:35:56

农机发展规划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国促进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农机化发展,必须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切入点,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揽全局,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把加快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农机与农艺、农机与各产业紧密结合的原则。立足于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紧密配合,多方联动,集成多方资源,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据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农产品布局,分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有选择、有重点的示范推广农机化技术和装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3、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建立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4、坚持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逐年组织实施,解决主要作物、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技术。做到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兼顾重点突出与整体推进,注重节能和环保。

5、坚持放开经营,搞活机制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二、目标任务

在丘陵山区,加快示范推广轻便耐用、经济实惠、低耗能中小型耕种收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推动全县农业机械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型转变。到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2万千瓦(每年保持6%速度增长),主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五年期间,农业机械免费年检,入户率、检验率和驾驶员持证率均达到90%以上,事故率低于0.8‰;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300人次,累计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500人次。

三、重点工作

(一)积极落实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

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争取、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农机化发展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扶持效应,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五年期间重点向粮食生产和重点作物的关键环节倾斜,重点扶持大中型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械、粮食烘干加工机械等生产机械。

(二)组织实施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

1.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机械化作业瓶颈为重点,建设不同类型的农机化示范区,抓好水稻、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一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以岭北镇为重点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逐步提高我县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从2015年起在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区域建设1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年实施面积500亩,并逐年扩大推广面积。二是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示范果业机械化种植、采摘后保鲜处理技术。三是农机维修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解决好农机看病难问题。四是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项目,在国家和省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情况下,期间争取购机补贴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不断地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

2.围绕我县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推广6项农机化新技术,有效地促进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1)以机械深松、免(少)耕播种、桔秆覆盖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2)以机械化环保排污处理的生猪养殖技术;

(3)果业开发机械化浇灌技术;

(4)水稻等机械化育秧、插秧种植技术;

(5)水稻等农作物机械加工利用技术;

(6)以脐橙收获后保鲜处理的机械化技术;

(三)积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组织形式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加快农机新型服务组织创新步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机服务产业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利用国家购机补贴等政策,扶持新建5个服务功能强、农民信得过、自我发展有活力的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断的巩固和提高各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水平,拓宽作业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积极开展农机大户培训工程。以培养适用性农机人才为指针,大力开展农机大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各类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五年期间,每年完成农机培训300人次,使农机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五)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以水稻机械化耕作、收获、植树挖坑,脐橙的油茶机械开发等作业为重点,不断拓宽跨区作业服务范围和领域,充分发挥现有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和10户农机大户的服务功能。每年组织30台以上的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作业领域由机收、机耕逐步扩大到机播、机械加工等作业环节,作业项目由牧草扩大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

(六)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推进“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和“农机安全村”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整治和大检查活动,严格治理“黑车非驾”、“违章载人”等违章行为,杜绝农机违章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牌证管理,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维护农村交通秩序,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提高农业机械的入户率。期间,拖拉机入户挂牌率、检审验持证率达到90%以上,农机事故率控制在0.8‰以内。

(七)组织开展农机监督市场监督检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机流通和维修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实行农机产品推广产品目录和许可证审查制,对假冒伪劣农机配件、“三无”农机产品予以严厉打击,净化农机市场;积极受理农机投诉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机生产、经营、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强农机化工作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以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农机化发展领导小组,农机局局长为副组长,各副局长和站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全县农机化发展五年规划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检查验收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工作任务和措施,确保农机化发展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确保农机化发展的各项工作的资金投入,积极协调农业、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争取国家和省厅局有关部门项目资金的支持配合;整合涉农项目农机化资金,发挥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单位以及各乡镇农机专干、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形成突破;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性。

(三)规范管理,加强检查监督。为了确保农机化发展规划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相应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实施考核验收办法,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每年年终组织有关人员对农机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主动配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政府对农机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气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以实际工作成绩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给予倾斜。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2

一、“十一五”农机化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农机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扎实工作,农机化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加快我市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机装备结构从单一的农田作业向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养殖业等领域拓展,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10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8.5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30%,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5万台(套)。粮食生产方面,高性能、大马力、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快速增长,全市拥有耕作机械5900台,联合收割机900台,水稻插秧机339台,谷物烘干机67台套,其中插秧机、烘干机分别是“十五”末的48倍和2.8倍;经济作物方面,拥有茶叶加工机械6272台套,果蔬加工机械927台套,畜禽养殖机械1194台套,水产养殖机械2941台套,冷藏保鲜设备77套,容积100662立方米,比“十五”末有明显增加,各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机推广应用快速普及,机械作业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引进推广水稻机插、名优茶加工、渔用投饵增氧、蔬菜移栽等技术,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2010年完成农田机耕64万亩、水稻机收36.5万亩,水稻生产耕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8%以上,机插从“十五”末的200亩到2010年的19.1万亩,机插水平超过52%,彻底扭转了我市水稻机插技术长期低迷徘徊的局面。同时,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从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从种植业向畜牧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对提升农业生产精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茶叶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茶树修剪、采摘机械已全面推广,在名优茶加工方面解决了杀青、成形、烘干三个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的引进推广,同时引进清洁化、规模化、工厂化加工成套设备和微波杀青等现代化设备,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产业机械化发展迅速。蔬菜机械种植、畜粪处理、水果分级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程机械化生产进一步推进。2010年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收入6.5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

----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农机跨区作业“精品工程”为突破口,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40家,比“十五”末增加37家,其中全国示范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1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2010年合作社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5927万元,是“十五”末的25倍。五年来,全市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102万亩,累计跨区作业收入6120万元。

----示范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类典型示范建设循序渐进,农机化整村、整镇推进初显成效。2010年末,全市已建成农机化示范镇(街道)13个,农机化示范村18个,千亩以上农机化示范园区9个,市级以上农机化示范基地67个(其中省级基地2个,市级基地13个),规范化农机维修网点19个,市级农机安全村127个,省级农机安全村11个,省级农机安全镇(街道)13个,平安农机示范路2条,示范性平安农机合作社4个,五星级农机安全镇4个,五星级农机安全村20个,已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平安农机”示范市。

----农机购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多元投入机制基本形成。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补贴覆盖面和单机补贴金额逐步提高,为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五年来,全市共落实各级农机补贴资金11757万元,其中实施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88万元,补贴机械6172台,受益农户4800户,带动农民投入6550万元,各级农机项目资金3871万元,作业补贴2298万元。2010年各级农机专项补贴资金4570万元,是2005年的10.3倍,较好地发挥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导向作用,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日益高涨。

“十一五”期间,农机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装备结构上的“三多三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发展模式上的“两高两低”(种植业较高,畜牧、水产养殖业等较低;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现象还未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既迫在眉睫,又事关长远。

二、“十二五”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于推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当前,的农业机械化已进入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高级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央和省、市明确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夯实农村经济基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拉动农村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要求农机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装备支撑作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提供服务保障功能。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事业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二是政策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一批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和陆续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规模继续保持高位稳定增长,并逐步实施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机服务和农机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三是农机化发展的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机化进入了依法促进、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又将为“十二五”期间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四是农机化发展的支撑越来越有力。我市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农村劳动力短缺矛盾日益严重,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伴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为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农民购买能力的不断增强,劳动和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通过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看到良好机遇的同时,我市农业机械化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农业各产业、各环节农机化发展差距大;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农机利用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重点技术及装备推广普及速度还不够快。四是部分环节适用农机产品和技术供给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五是应对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约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农机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全市农机化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在提升装备与改善结构的协调推进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多地把力量放在改善结构上,大力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农业机械。二是在重点推进与整体提升的协调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多地把力量放在关键环节上,着力在水稻种植、烘干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农机装备上取得新的进展。三是在农机配套与农艺服务的协调结合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多地把力量放在配套结合上,着力为农艺服务提供装备支撑,使大规模的应用推广成为现实和可能。四是在农机合作社与农机大户的协调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坚持扶新扶优,努力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上,优先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倾斜。

三、“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战略,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提升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围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立足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平均成本、提高农业产出、增强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深化农机服务体制改革,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培育壮大农机服务主体,打造农机服务品牌,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加强和规范市场化运作,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主动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政府有序引导和市场有效配置,整合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促进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2、坚持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原则。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和政府投入引导力度。主要抓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加快水稻机插、烘干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全面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等领域的机械化,重点提高畜牧、水产、茶叶、果蔬等主导产业的机械化水平;着眼发展环保、节能、节本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原则。以实施科技示范项目为载体,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抓住农业结构转型、土地流转关键机遇期,积极扶持农机化示范基地、农机大户、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效益促动、市场互动等有效手段,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发展节水、节油、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走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安全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促进农业集约化、现代化,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

4、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原则。要依法行政,加大实施力度,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全市农机化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机化发展环境,切实把农机化管理工作全面纳入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依法促进的法制轨道,通过政策促进、示范引导和效益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的成果,使兴机富民的法规和政策落在实处、见到实效。

(三)主要目标

——农机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4.5万千瓦,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5%以上,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2万台套。

——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进一步推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末,全市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其中耕作、收获机械化水平保持98%以上,水稻栽植、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粮油综合机械化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特色产业机械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茶叶、水产、畜禽、蔬菜等重点产业,稳步提高设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收获运输、冷藏保鲜、产后加工等主要环节机械化。到2015年末,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主要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其他产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65%以上。

——农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速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60家,其中粮食生产农机服务合作社45家,特色产业农机服务合作社15家。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农机作业面积的75%以上,基本覆盖主要产业功能区。建设“一化四中心”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7家。到2015年末,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超8.5亿元。

——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巩固。“平安农机”创建进一步深化,农机安全长效机制和农机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安全监管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安全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到2015年末,全市农机安全村实现全覆盖,建立15个省级农机安全镇、20个省级农机安全示范村、40个示范性平安农机合作社。

——农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机化管理队伍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机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机作业、维修能手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培训各种农机化实用人才2.5万人次以上。

四、“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大力发展工厂化育秧、机插、烘干技术,全面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是加快烘干技术推广。加大烘干机械补贴和推广工作力度,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我市粮食烘干机械化。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部门、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二是强化区域整体推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速度,率先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三是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把工作重点、主要精力、关键措施和扶持政策向规模提升、功能拓展示范区倾斜,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进程。四是加大复式、联合作业机械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大小麦、油菜机械化步伐,推进节能降耗和降低生产成本。到2015年末,全市建立季供育秧3000亩以上育秧中心5个,建立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7个。

(二)提升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水产、畜禽、果蔬、设施农业和茶叶等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推进我市生态、环保、循环农业发展。一是在水产养殖业方面,重点发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养殖质量的机械和设施,提高水产养殖的工厂化育苗、清淤、增氧、投饵、烘干、净化水质等机械设施的应用水平,重点突破捕捞环节机械化,全面推广池塘养殖全程机械化。二是在畜禽养殖业方面,提升饲料加工、自动喂饲、网栏温床、降温设施、畜粪无害化处理等应用水平,逐步实现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机械化。三是在果蔬生产方面,大力发展蔬菜移栽、花卉育秧播种流水线、冷藏保鲜等机械,加大耕作、植保、采摘、加工、包装等机械化推广力度,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四是在设施农业方面,大力发展多种类的设施农业,加大对各类标准化大棚、降温消毒杀菌设备、多功能耕作机械、自动卷帘机械、工厂化育秧设施、机械化播种育苗、基质栽培、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设施的推广力度,逐步实现农业设施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大棚内耕作、播种、栽植、植保等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在茶叶生产方面,提高茶叶采摘、修剪、加工等机械化推广应用水平,基本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引导,创新机制,规范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着力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一是规范和提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围绕“两个增强”、“两个建设”和“两个提升”的要求,扶持发展、规范提升农机合作社,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设施强、服务水平高、带动范围广的示范性农机合作社,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新的跨越。进一步完善服务模式,延伸服务产业链,提升作业服务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十二五”期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率达到75%以上。二是创新农机维修服务模式。形成由农机企业、维修中心、维修网点、合作社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维修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农机维修小病不离乡,大病不出市。到2015年末,建立完善4个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三是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加强组织引导,推动农机跨区由稻麦向玉米、油菜等农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插、机耕、机播等环节拓展。

(四)提升农机安全生产水平。积极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一是完善平安农机长效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服务、咨询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二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农机公安联合执法体制,在农机免费实地检测、乡镇公安农机联合执法办公室、农机安全信息平台、农机办证窗口等建设上下功夫,使农机重特大事故达到有效监管。三是健全农业机械产品投诉监管机制。加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提高维修质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提升农机技术培训水平。要在培训手段、服务方法上创新,在培训机制上求突破,加快农机化各类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管理、实用人才队伍,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强化素质培训。深入开展对各级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完善教育培训设施,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训服务能力,对全市农机科技、推广、监理、培训等岗位的农机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管理队伍。二是强化教育机制创新。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农机教育培训新形式和新方法。按照产业分布和区域划分,积极建立完善规范化教育培训点,探索市、镇、村、户四级培训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机企业的合作,多渠道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三是强化教育模式创新。采取积极灵活的培训方式方法,开展季节性培训和送教下乡,逐步实现课堂教育、田间培训、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完善项目带培训、推广促培训、科技推培训等培训模式,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五、“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项目投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项目是农机化工作的生命线,是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抓手,更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抓住项目才有投入,抓好项目才有发展,抓到了大项目才可能有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机系统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资金项目对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机遇,积极对上争取,协调地方政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农机化正常运转,推进农机化大发展,重点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农机化示范项目、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项目工程。

(二)促进农机农艺协调,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和督查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耕整地等农机作业标准,主动探索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促进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加强农机与水、土、肥、药、种等因素的协调研究,主动与农技部门、农业专家对接,成立专家库,建立健全农机化、种子、土肥植保、水产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施肥、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3

一、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立足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合理确定“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努力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部署、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规划编制任务和分工

在配合农业部和省发改委等部门编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重点规划的同时,重点组织编制以几个层次的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要突出我省农业优势特色,明确全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厅发展计划处牵头,会同有关处室编制(附规划大纲)。

(二)行业规划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种植业、畜牧业、草业、渔业、农机化等四个行业发展规划。具体由厅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农机局分别牵头,相关专业站配合编制。

(三)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主要编制草食畜、水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酿酒、特色渔业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由产业化处、渔业处牵头,相关业务处、站配合编制。

(四)专项建设规划

1.种植业方面专项规划:主要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建设规划,由种植业处负责编制;

2.畜牧业专项规划:动物防疫体系由省兽医局负责编制;畜禽良种工程由畜牧处负责编制;

3.渔业专项规划:水产良种工程由渔业处负责编制;

4.其它专项规划: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由科教处负责编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体系由农经处负责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由产业处负责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市场信息处负责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编制;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建设规划由草原处负责编制;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科教处、能源办负责编制;农村清洁工程由科教处、环保站负责编制。在具体在编制中,各相关处室分别协调厅属相关业务站参与配合。

(五)市州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州农牧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级政府统一部署编制本辖区在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三、进度安排

分为4个阶段:

前期调研阶段安排(2011年2月至4月底):印发规划方案、成立编制机构。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十一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加强与农业部和省上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的衔接;各处室、单位确定规划编制规划重点领域,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5月):研究确定“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拟定规划编制提纲和重点领域,邀请省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等座谈征求意见。

草案起草阶段(2011年6月至7月底):各处室、单位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按照任务分工起草各类规划基本框架,纲要基本框架。征求各方面意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

规划评估完善阶段(2011年8月至9月底):厅发展计划处统一对各项规划草案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报厅务会议审定,并上报省政府,农业部报送省发改委。

四、编制要求

(一)认真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厅相关处室、单位要对本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认真分析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判断“十五”期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发展机遇。测算和确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主攻方向、重点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在当前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条件下,要把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复杂因素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谋划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政策和工作措施。

(三)科学测算和设置规划指标。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产量、产值、农民收入的同时,突出对促进产业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保持一定连续性,又要与国家和省上农业方面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反映强基础、保安全、促增收等的职责要求。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以增强规划在解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行业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相互不能矛盾的原则。要加强规划间主要指标、规划重点、重大政策等由各处相互衔接。同时,注重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应规划。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牧厅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处、相关处室负责人做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发展计划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处室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具体编制工作人员,集中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各相关处室、厅属单位加强各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4

一、生态环境规划是新农村战略规划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大国,农民收入较低,农村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将改变中国农村,也将改变中国未来。

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一定要编制好新农村环境规划,探索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生态农业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的运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正如世界观察者研究所所长华思特・布朗先生所说“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将为此付出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规划,这不仅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冲突,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矛盾转向和谐。

二、生态环境规划与农民的自由限度

正确认识环境规划的科学性,把握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自由度定位,是搞好农村战略规划,建设好新农村的基础。新农村战略规划要注重生态规划的现实性、农民的接受程度及积极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看趋势、看进步、看活力、看公平性、看和谐度、看满意度。

合理定位环境规划,这既是一个基于系统角度对农村规划的系统功能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更是调动农民自主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取决于农民的参与度和愿望以及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要创新体制和立法,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防止人为因素过渡干扰使目标明显脱离实际,使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脱节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冲突。目前在如何规划管理中有多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新农村规划是农村自己的战略行为,是生存中的选择,农村规划系统功能的形成是各个乡村独立进行战略规划的自发结果,而不是系统设计的结果,这种观点强调规划中农村发展的自生秩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农村建设的有效规划和实施,有赖于政府设置和管理,这种观点强化管制。从理论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环境规划的自生秩序和管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规划中生态环境规划应采取自生秩序,政府引导、分层管理、制度监督、政策扶持、资助介入、生态补偿等手段共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制定好的政策,尽快建立资助、补偿机制,推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存的多种发展模式,让农民有多种参与生态保护工程的选择机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特别是一些涉及农科研究单位,深入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先进的管理方式,投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用投资的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形成。第二,强调新农村环境规划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不排斥古典民俗、民风,不在新与旧生态之间形成强制性区隔,形成僵化的区域等级和强制规划措施,不能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向农民施加负担。要剖析不同地方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多推广增加效率的低技术解决办法,诸如生态农业以及一些传统上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在水稻田中养鱼,在茶园内养鸡放羊,可循环利用排泄物为肥料,并通过它们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以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黄土高原可推广日光温室能―沼气池―猪圈―厕所―庭院经济“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半干旱地区搞好厕所―暖圈―沼气池“三配套”的田园式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生存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联系起来,减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让农民创新能力、自生秩序与政府指导、调控、扶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框架中,把外力推动和内在的积极性有机结合;才能有助于整个规划系统生态保护功能低成本形成和农民的拥护;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迅速形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多样化局面,形成生态多样化的农村生态系统。

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环境保护的基本格局。目前面对资源紧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仅仅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孤军奋战,是很难改变目前环境状况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解决发展、污染、资源竞争所引发的许多社会冲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不断延伸的过程,更是一个相对的,具有层次涵义的概念。在构建一个科学生态保护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国家要加强引导和调控,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生态环境投资体制,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与发展双赢利。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要关注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乡村环境规划支持、协调与指导,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评价体系。政府在评价时要看当地农村起点、进步、绿色走向,看发展的合理性,看生态和谐性,以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创新。在强调农民自生秩序同时,协调经济发展、农村繁荣和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条件和地域环境,在规划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定位,

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在同层次,同类型村落中体现特色,提升水平,从而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分工合作、互为补充、农民受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只有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保持国民生态公平,人与人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生态危机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带动解决“三农”问题。

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法规,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在一些地方不断加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越来越突出。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法,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农业生态污染有法可依,克服以罚代法现象发生,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减少社会冲突是当务之急。只有法律、法规健全,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摆脱政府一家包揽的困难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应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农民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开发时,应完善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调动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以实现保护管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任务就是逐步转换管理方式,搞好宏观调控,引入市场手段,不断扩大农民的自,使农村建设在遵循国家法律规范、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的同时,拥有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制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目标等事项的权力。农民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有合理的机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束缚,主动寻找发展机会,寻找市场,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效开发利用资源.将自己的发展置于生态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的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低成本地从源头减少发展农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国外与国内发展关系

如何使我们的乡村变得生存质量优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良好,人们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早,在建立生态乡村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可借鉴。如美国、德国、瑞典、日本等许多国家乡村规划比较完善,独具特色,生态和谐,绚丽多彩,具有多样性。但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必须植根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传统,必须以本国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础,对外来的经验模式进行精心鉴别、选择和改造,使其与本土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优良因素相融合,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立足于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我国财政性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不足,穷国办大事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三农”问题相当严峻,农民分担生态保护成本也是非常有限。因此,不能高估发展的客观条件追求过快的建设速度,过高的发展定位,不符合现实的理想化发展与保护模式。每个乡村都要客观地判断自身的基础条件、地域优势以及经济状况,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村落的建设规模和发展目标,保证农村、农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5

1、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2、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农村 规划建设 原则 路径

一、农村的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1、布局散小,建设无序。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宅建设很快,但农村现有的规划缺乏系统性与远景规划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对农村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引导。因此导致许多村庄建设无序、建设凌乱的现象,村庄布局经常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2、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由于缺乏给水、排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许多村庄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等现象。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既影响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也阻碍农村规划建设的科学发展。

3、住房功能落后,浪费严重。“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的两件大事。但现在针对当地农村的建筑研究太少,许多图纸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五六十年代的房屋格局,功能明显不合理。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引导,不少农民的建房观念还比较落后。一般的农户待孩子长大要成亲就得建新房,这样一轮轮地拆建,浪费大量农田,增加了经济负担。

二、农村的规划建设现存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1、是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投资主体。基础设施是农村建设最头疼的事,城市的基础设施依靠政府投入来解决,而对众多经济不太富裕的农村来说,内部基础设施建设靠村集体、农民自身力量很难解决。

2、是缺乏对农村建设有研究的设计人员,由于农村规划设计投入大、报酬低,现在专门的设计人员越来越少。农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质量与水平。

3、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不连续性。农村经济建设方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农村规划建设的统筹发展与科学规划。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农村征地拆迁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热点,科学统筹农村规划建设不得不让位与经济建设时常发生。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原则要求

1、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的态势,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整体进步同步。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农村规划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1]P52,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在规划建设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农村建设规划需要体现全面性、完整性。农村建设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农村规划“应当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兼顾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全面综合发展”[2]P76。

3、尊重民意、稳步推进原则。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建设者,也是管理者。让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中来农民群众最关心规划可行性和项目研究,并引入群众参与机制,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群众意愿,根据农民的需求,科学地制定规划,选择发展项目引导农民参与监督管理,地防止和杜绝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使农村规划建设尊重“民意”、符合“民意”。

4、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因地制宜就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村情来发展创新。脱离村情的农村建设是不可取的。与之相反的是上级整齐划一的要求。譬如在山区县农村,随着山村居民自然流向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区域,同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民开辟新的产业之路,高山、低山、资源汇集地区与资源相对贫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及发展思路就应该是不同的。农村村庄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保护。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理、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那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5、是协调有序的原则。所谓协调有序是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相互关联。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整体推进。与之相反的是强调一点,不计其余。如有的地方,一提新农村建设就想到村庄建设,用大城市观来美化村庄。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庭院经济还占很大份额,农民就业渠道还很不稳定和狭窄,农村村庄如果用城市标准来衡量是不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有序,要有规划,不管是土地也好,饮用水也好,道路交通也好,往往在规划后的村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农民所要求的。农村规划建设的系统性就要求我们,建设要扎实,发展要充实,力求实现规划建设反映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完满结合。

6、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谓持续发展是指新农村建设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的态势,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整体进步同步。与之相反的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发展,破坏生态,粗放式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过去在农村发展中,提出靠资源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破坏生态,降低资源利用率。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立发展目标,其次要依靠科学,有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思考农村的长远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来农村规划建设,科学、全棉地改变农村建设面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在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农村规划建设的路径选择

1、推进农村规划有序建设。农村规划建设要加快完善村镇规划体系,统筹农村空间布局,积极开展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发展规模、整治重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农村规划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2、提高农村建设的整体品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整体水平、品位的提升为目标,力求符合农村实际,突出经济、美观、实用、环保、节能、安全的特点,体现各地不同山水特色、生态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通过优秀建筑设计和施工图集的广泛推进,为农村建设提供质美安全的规范文本,有效提升了农村建房的品位和质量。“新农村景观建设和规划不仅需要结合当地特征创造优美的景观,还要注重环保,使生态系统能持续、良好、稳定地发展”[3]P108。

3、探索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较为单一,要通过调查研究,大胆创新,结合城建规划的行政管理体制,创建农村规划管理与村民自治及农村建筑行业行业自律、自我监管向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基层组织、乡村建筑行业、农户是农村规划建设的主体性因素。要统一管理的范畴,使基层组织、乡村建筑行业、农户主动接受参与管理,特别是要让农民建房的基层建设者纳入直接管理,扩大管理层面,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减少了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随意压价、违法建房、违规施工等现象,从源头上抓品位、抓质量、抓安全,综合提高村镇建设工程的水平和层次。

4、加大农村建设服务指导。农村规划建设要根据农村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特点,主动整治、积极帮扶,加大指导。农村规划建设要通过开展村镇规划方案下乡展示,广泛征求规划意见,并在一些集镇设立固定规划展板宣传规划,引导农民改变农村传统的住宅建设观念,提高规划意识。同时围绕农民迁建、下乡脱贫、移民安置、灾民安置等农民新村建设,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教育、引导和示范,加强了村镇工程的勘察设计、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服务和管理。实际工作中要发挥示范村、整治村编制规划的整治及示范作用,做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与规划设计,积极开展法规、规划下乡宣传活动。

5、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规划建设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6、规范农村农民建设行为。首先,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因地制宜,精心编制农村村庄规划。村庄体系规划很大程度在于村庄布点规划,要明确哪些村要作为中心村,统筹安排区域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农村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看做是农居点的规划和老村庄的改造,使它既能反映乡村的特色,又要适应区域的产业结构。其次,农村规划要根据农村自然分布状况,既尊重农户住房习惯,又方便耕作,因地制宜设计建筑风格,做好农村住房个性设计,规范农民的建房行为,根据村庄和农户家庭状况确定造房类型,使农户建房有选择、有规划,改变他们住宅拆了建、建了拆的观念。

农村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划的龙头地位也越发凸显” [4]P38农村规划建设的原则与路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农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李铜山.陈明星.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 .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 (2)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7

科学构建城镇体系

合理发展大城市,着力提升现代新昆明建设水平,全力加快曲靖、玉溪、大理、红河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建设楚雄、丽江、保山、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昭通、文山等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和安宁、宣威等县级城市,使其发展为中等城市;其他州府所在地、县级市和发展潜力大的县城、中心镇,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小城市群体。择优发展小城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风貌显著的现代农业、工业、旅游、商贸、边境口岸等特色小镇。同时,推动不同层级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云南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镇上山”

按照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有提高的原则,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界线,提高坝区耕地划入基本农田比例,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强化坝区耕地保护。树立梯度开发新理念,严格保护8度以下坝区,调整优化8~15度浅山区,重点开发15~25度缓坡区,全力建设25度以上生态屏障区。开展山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运用市场与行政手段,提高坝区用地成本、补偿山地开发成本,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加快农民进城步伐

放宽城镇户籍,适度放松昆明主城区、进一步放宽县城、全面放开乡镇的落户条件。同时,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力争在5~10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身份待遇,将他们及时纳入城镇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五大保障体系,并允许转户后继续保留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和集体经济分配等五大权益,使他们“退可回农村、进可入城镇”,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全方位推进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可以采取“三分”思路:1.分区域布局:遵循宽严有度、分级承接的原则,通过设置不同的准入标准,引导、鼓励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2.分群体实施:重点解决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昆明主城区务工经商3年以上、在县(市、区)务工经商1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村籍退役士兵的转户问题。3.分阶段推进:在2010至2020年期间,前5年先集中解决存量人口和历史遗留问题人口的转户,后5年转户进入常态化。

着力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建立健全相互配套、全面对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发展目标相协调、部署相适应、发展相促进。加快构建云南区域城镇群内部及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做到布局统一规划、功能统筹安排、项目同步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共建、联网共享。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开展城乡产业协作,把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产业联系紧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民惠民政策广覆盖,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

进一步提高云南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对策建议

扎实开展规划工作

一是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科学修编和实施好全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年)和城市群规划,强化城乡规划的跨行政区协调。转变城乡规划修编方式,合理确定城镇定位、规模、性质、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重视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并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强化城乡空间管制。划定城镇发展边界,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明确不能建设和必须保护的空间区域,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三是做好城镇规划的动态修编。按照加强坝区优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保三个规划有机衔接。四是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规划。抓好城乡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协调指导功能;丰富完善各类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内容;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衔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和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布局;加快推进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镇镇有规划;尽快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和建设要与县城、中心镇相关规划对接,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强化规划约束力。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认真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突出重点,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城乡规划管理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规划编制审批和重大规划方案变更的审查力度,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管理,实现城乡规划审批管理一体化。

着力制定一批重大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抓紧制定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对接、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在内的滇中城市群建设政策体系。二是建立滇中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将省级财政获取的滇中四州市税费收入,以及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四州市建设资金的一定比例,纳入“滇中城市群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统筹用于滇中城市群建设。三是制定支持特殊类型城镇发展的政策。加大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枯竭型城镇、山地型城镇等特殊类型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四是建立占用坝区耕地质量补偿政策。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抓紧制定差别化耕地质量补偿制度实施细则,实行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引导各类项目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搞建设,有效保护坝区耕地。五是加快制定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机制实施办法。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对利用山地发展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在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时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六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科学划分财权和事权,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城镇产业发展和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优化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城镇产业的有序更替、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城市产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高级化,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城镇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大中城市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商贸、旅游、文化、会展、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一批高端产业聚集区;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优势加快发展小城市和重点镇,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大中城市的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推动发展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二产为本、城镇周边以城郊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二是实现城镇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园区布局的结合,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充分考虑产业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推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下乡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手段;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支农化工等涉农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能够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推动适宜于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项目向农村布局,努力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起一方农村经济、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一是在省级层面成立推进滇中城市群建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滇中城市群建设中的重要支持政策、规划、重点项目等重大问题。同时,设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的日常工作。二是成立云南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协调领导小组,并在省政府办公厅设立副厅级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三是建立规划调整部门间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在城乡规划编制和调整过程中,省发改、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共同协商规划衔接和制定技术指南,并指导各地同步开展城乡、土地等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四是完善对农村产权流转、置换的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简化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程序、降低门槛,扩大面向进城农村居民的住房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给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一定的授信额度。

当前应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8

一、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加大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合理布局,积极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1年12月,东营市已建成和在建规模以上现代农业园区85个,规划建设总面积90万亩,累计总投资103.4亿元;共有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76家农业园区被认定为首批“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华林庄园等28家农业园区被认定为首批“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优秀示范园区”。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山东大地乳业万头奶牛示范场、1200吨/年海产品加工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落户示范区。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如山东华林庄园有限公司投资1.61亿元建设了山东华林庄园休闲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山东福源花卉苗木有限公司投资3.3亿元建设山东福源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东营市里重点推进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成效进一步显现。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其海参育苗场基地项目已竣工投产,商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蓝镇骨干道路路基土方工程已完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实施了有机蔬菜、苗木种植创新基地、现代农业开发投资平台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呈现出了许多新亮点、新特色;现代畜牧示范区在抓好总体规划、加快基础配套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已与六合集团、万得福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二、东营市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本着“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的原则,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十二五”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内容,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互衔接,确保园区内产业功能布局合理、发展空间富余。比如,东营区研究制定了《2009-2012年全区新型城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设以南二路为中轴的近郊生态旅游观光带和广蒲河流域高效农业产业带。河口区聘请中国海洋大学对海洋经济产业园建设进行了近、中、远期的规划,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对全区农业产业园区进行了规划细分。

2.坚持品牌立农,积极创建优势品牌。以扶持和培育生态农业品牌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打造“黄河口”绿色生态品牌。东营区大力发展高品质瓜果、蔬菜,积极发展桑蚕、经济林、苗木、花卉等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打造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河口区大力实施“百千万”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了冬枣、海参、大闸蟹三大特色基地,规划建设了百亩标准化精品园10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0个,万亩特优生产基地3个,总面积约4.5万亩。广饶县目前已认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5万亩,认证农产品194个,重点培育了凯银、驰中、半球、华誉、黄河口鳖等一大批全国、全省知名品牌。

3.坚持龙头带动,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园区建设。各县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依托农业园区的土地、配套设施、人才、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入园办场。比如,东营区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万泉花卉苗木培育基地、王营放心蔬菜基地、麻湾西瓜基地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麻湾西瓜被评为“无公害产品”和“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名牌产品”,万泉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已成为东营最大的花卉苗木培育、交易集散区;广饶县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3家,初步形成了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齐头并进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化格局。

4.坚持特色兴农,逐步实现专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各县区立足特色和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河口区目前已发展杏、桃、葡萄、苹果等特色林果7000余亩,黑花生2500亩,紫薯1000亩;扶持发展新户镇香椿、莲藕、食用菌,义和镇草莓、葡萄等特色产业百亩精品园10个。利津县畜牧业已逐步向专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肉鸡、肉鸭、肉牛、肉羊四大特色生产基地,建设畜牧合作组织30家。

三、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差距还很明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园区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低,沟渠路配套不尽完善,生产设施装备水平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储备不足,机械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不相称;二是园区规模小而散,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和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园区功能还比较单一,部分园区是以单项产业园为主,且大部分园区局限于农产品生产功能,缺乏加工、销售、科技培训、休闲旅游和示范带动等功能;四是有的园区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化特征还较明显,园区发展后劲不足。针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把加强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四、东营市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路、重点和措施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使其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大幅度提高农业园区经济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到2015年,现代农业园区经济总量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东营市重点规划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现代生态渔业示范、现代畜牧业示范三大农业示范园区,每个县区也要规划建设一至两个重点农业产业园区。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建议鲜明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会议的精神实质,我深感责任的重大,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转变中谋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学好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好全会精神,加深理解,要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集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是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促民生,保和谐,富民乃强国之根本。“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为全国的各个领域做出规划。然而“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因素故而重要,所以安民、富民便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通过学习会议的精神实质,我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稿,为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基调与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也没有改变。

促民生,保和谐,富民乃强国之根本。“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为全国的各个领域做出规划。然而“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因素故而重要,所以安民、富民便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是要把握好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是中国的特有优势。而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正确引导下,利用自己掌握到的和能吸取到的新知识,为新农村的全方位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方法和建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村官,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四)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学习,首先了解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的成绩,以及“十二五”开始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中国仍处在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紧随时代的步伐,走向中国特色的胜利。“十二五”规划对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宏观大局作了深刻具体的把握,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了要求。十二五规划尤其提到了农村建设,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要深入学习十二五规划,要深入实际,勇于实践,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勇于创业,带头致富,要带领老百姓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不负时代赋予大学生村官的使命,不负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五)

目前,我们即将迎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现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开启,而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六)

我国虽然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大灾大难,但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克服了灾难,十一五规划超额完成。今年10月15日-10月18日,党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展望了十二五新布局。近日通过学习十二五规划,我有以下心得:

第一,我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第二,我也了解到了十二五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大思路。经济上平稳快速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民生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文化上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党建上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改革上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作为当代大学生村官的我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所以,我们要为祖国的十二五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创业富民,积极参与村级组织事务管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七)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即将进入到十二五时期,仍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中重大的五年规划。

我国本次的十二五规划,主要是为了完成我国下阶段的三大转型,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十二五规划是严格遵循着科学发展观而制定的,同时也可以说十二五规划是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与发展。将来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落实,我国将实现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是我国逐渐提高综合国力,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强国。

本次的十二五规划,在我看来最具有价值和最亮眼的就是其中的“包容性”政策,政策内容主要是将贸易逐渐转向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经过美国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到现今仍然没有真正脱离苦海,而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仍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纷纷将眼光转向国内市场,并在国内首次发现了广阔空间。如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完全有能力消费。而这个庞大的消费人群到如今也仍然没有完全使其满足,所以十二五规划中的“包容性”政策完全符合国际国内的事态,是能够是中国市场更为完善的政策。

而十二五规划仍然围绕现今最热门的政治主题“科学发展观”,在今后的五年中,我国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展业,使社会发展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科学发展观一直是西方国家比较关注的一个中国政治课题,在早些年的中国,为发展经济,尽快脱离落户现状,紧跟国际步伐,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进步,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却进行的十分缓慢。如今的中国经济上虽然有着较大的突破,但却付出了相当大的环境代价。所以在今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长期实行围绕,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政策,而十二五规划不是第一个也将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十二五规划的落实过程中,中国将有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面临倒闭,虽然从近期来看,它将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产业波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若此政策能切实地实习下去,中国将会在经济发展领域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十二五规划的第三个转型,既从强国向富民的转变。从,某方面来将这其实就是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但以我自身的理解,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次由内向外,由下到上的巨大的转变过程中一小步。中国的土地广阔,但真正拥有的可利用的土地并不多,中国的人口众多,但真正走向小康生活的人却也十分有限,所以就算现在许多的西方国家将中国列为发达国家,中国也坚持站立在自己的第三个阵营之上。这个是一个大国,但只能说其大,却不能说其强其富。就如xx所言,再多的土地再多的粮食,除以13亿也是一个极小的数字。中国的总gdp收入可以在世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其人均的却只能落后了。十二五规划希望将中国从强国转向富民,在我看来这个政策在五年内要实施完成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这五年当中,我们最多只能为这一设想做好经济的准备。

十二五规划的三大转型,从近些年的国际国内趋势而言,他是十分符合当今事态的。也是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政策,但要真正落实这一政策则又需要一个长久的准备过程,第一个转型,即扩大内需。要一个可以在五年内收到效果的政策,但第二、三个转型计划,我认为在五年计划中很难实施完成,十二五规划中的这两个规划,从实质意义上来看对中国长期效益具有重大影响的,但也正是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这两个转型政策实施举步维艰。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政策。所以,我们可以说十二五规划中的这两个转型,是在为将来无数个五年计划的科学发展的实施作铺垫。

无论怎么说,此次的十二五规划是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收到它巨大的影响,它是一项成功的规划。

(八)

十二五规划更注重发展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首先体现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其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三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九)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看到,十二五规划的提到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对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思路,我们选任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对于激发农村基层组织活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的。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十)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11月15日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尤其是工商

联事业的一件大事,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工商联事业发展和指导工商联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工商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意见》的颁发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巨大变化紧密相连。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显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自主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市2009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99.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65.7%,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业已兴起,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争取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更大作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工商联工作,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把深入学习《意见》精神实质,扎实做好《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作为工商联组织的首要任务。要努力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谋划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和工商联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复学习、吃透精神,全面提升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科学发展水平上下功夫,增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创造性。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10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11

一、亮点纷呈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该市旅游市场的节庆品牌。如赣南国际脐橙节、会昌米粉节、赣县的客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既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充分展现了赣州休闲农业的品牌特色。

2.星级示范的创建已成为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1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和示范企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2013年,该市石城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赣县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江西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赣县寨九坳风景区等6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3年底,该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同时,定南县九曲明峻度假村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石城县的荷花、崇义县的上堡梯田、信丰县的脐橙3个公众喜爱的农事景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田园。

二、举措得力

1.强化规范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市休闲农业规范管理,2013年初,市农粮局出台下发了《赣州市2013年休闲农业工作意见》,为各县(市、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各县(市、区)把握《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点,涌现了赣县桃花岛、嘉汇现代农业科技园、宁都东龙古村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先进典型。同时石城、大余、赣县等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强化规划编制。组织专门力量在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批准执行;研究制定了休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县(市、区)也相继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3.强化部门合作。市农粮局、市旅游局等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共同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为落实国务院振兴苏区发展意见,市农粮局积极配合市旅游局编制《赣州市百里脐橙观光带发展规划》。

4.强化业务培训。2013年,该市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通过培训,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开设的休闲农业专栏中,全市展示了12多家规模企业的风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方向明确

1.进一步总结提升,重点开发八类休闲农业。依托赣州农村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等“三生”资源,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休闲农业:①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田园游;②以江河湖泊为资源,发展垂钓型的垂乐游;③以农耕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科普游;④以古村古树古宅为资源,发展观光型的农家游;⑤以民族民风民情为资源,发展观赏型的欢乐游;⑥以名胜景区景观为资源,发展度假型的观光游;⑦以都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型的购物游;⑧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资源,发展品尝型的采摘游。

2.加紧实施发展规划。以《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实施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建立与大旅游相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市农粮局已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与省农业厅衔接,建立休闲农业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与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与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今年该市打算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继续予以产业项目倾斜。

4.强化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阳光工程”,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14年,该市将在“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中培训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

5.完善市场营销与推介。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大型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今年将继续筹划各类农业旅游与农事节庆、节会活动,特别是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办好赣州国际脐橙节。

农机发展规划范文12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措施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ork is planning research, planning, project management, three part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ree s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ir existing at present a mor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thinking.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ble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乡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乡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乡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乡规划工作是由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合的整体。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对其进一步完善。

2城乡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

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对城乡定位不清晰,特别缺乏对农村的深度研究。没有科学、系统地去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尤其是在规划研究中缺乏人文理念,导致在发展定位上与地区产业升级包括文化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竞争态势存在偏差。

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中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规划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因此,在规划研究中必须全面而统一地发挥各方面的资源的优势,包括对资源特色、环境承载力、竞争力优势、文化等各因素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处于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规划师在城乡规划的工作中越来越重视体现其经济功能,而往往忽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缺乏对城乡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风俗人情、历史古迹等文化基因进行合理、合情的考察和掌握,一味强调且片面理解“城乡一体化”,在统一城乡发展的同时,而常常不关注各自自身特色的发展,使得“千城一律,万乡同形”,既满足不了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又没有提高人们对在城市或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

2.2规划编制的体系不健全

规划编制体系的不健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调控职能集中力度不足

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城乡管理规划中,存在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减轻管理强度,而将城乡规划的职能下放到区县政府,导致出现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方的实施完全不同,甚至有的地方多头审批却管理方法不同,从而造成城乡管理调控职能失稳,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规划监管制度完善

各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重规划而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使得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许多政府并没有设立科学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制度,行政纠错制度也不够健全,对群众检举的管理办法也不够重视。

3)乡镇的规划不够合理,机构不健全

乡镇的规划一直没有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乡镇发展比较落后,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的积极性,对乡镇的规划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设置的规划机构和监管机构不健全,也缺乏相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规划的发展。

2.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乡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乡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乡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3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对城市与乡村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新农村建设从“十一五”提出,到近年来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建设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用城市建设中的成功模式去惠及农村,这必然导致乡镇规划的不合理。笔者认为:第一,单一地参照城市发展模式,去吸收其成功经验,而不考虑农村的自身特色,是对“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理解;第二,我们的规划师需要深入农村,切实了解乡村文化、农民需求,真正关照务农人员的实际需要,而不是更多地注意无农业、不务农的农村;第三,对于城市市区、郊区、乡村相结合的地方,应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并加大研究,建立城乡结合区域,使传统二元格局的发展多元化。最后,应从农村整体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进行农村空间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的运作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与农村发展目标相一致。

3.2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中的管理体制

当代中国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情况相比,所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中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有其特殊性。国际上大量探索的社区发展理论和实践对解决中国的城市、农村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不可“拿来主义”,照搬套用。要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规律,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规划工作,尤其是注意保留城市和乡村自身的独有特点。

在城乡规划编制阶段,确定了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土地使用的配置以及城乡空间的组合和设计,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规划工作经常面对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加大。

3.3建立有效机制保障规划管理的顺利实施

严格执行规划是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的保障。牢固确立“规划就是城市宪法”的理念,严格城乡规划的制定、审批和修编管理,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严格规划执法和问责制度,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乱变更、乱建设、乱占地等违规违法现象,对违反规划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建立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始终将监督检查贯穿于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华山. 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