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校德育论文

职校德育论文

时间:2022-11-22 04:22:52

职校德育论文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1

现在,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上大学似乎已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而言,愁的是如何才能上一所重点大学,或者如何进入一个前景光明的专业。于是,更多的孩子在高考时把眼光都投向了热门专业、重点大学。从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成人高校优化组合而成的高职院校,也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与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似乎还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些学生无论在文化基础、道德素养,还是行为习惯上都与普通高校有差距。因此,有部分教师把某些职业院校面临的办学困境归咎到这一点上。从而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丧失了信心,认为道德教育对这些学生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孺子是不可教也”。其实,我们认为,一味的埋怨、指责高职学生是不恰当的。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对于这些所谓差生更是如此。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也许因为各种的原因,成绩落后,遭受歧视丧失学习兴趣,滋生一些不良习气。到了职业学校,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气,重新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院校的教师们重要的责任。因此,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德育,即对意志、兴趣、性格、心态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职业学校工作中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了避免道德教育在传统方式下变成教条化的说教,我们可以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对于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生活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德育无能。不光是职业学校教师抱怨,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都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学校德育如何才有实效性,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更是一个难点。

近几年来,在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有许多学者呼吁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强调道德主体和道德体验,提出“生活德育”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真实体现,真正地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到德育的视野,同时提高了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德育内容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生活化并不是要德育简单的等同于个人生活,更不是要降低德育的品质,而是要让德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个体在德育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领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锻炼人生智慧。这样,德育过程就成了个体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不断发现、增长、丰盈的过程,而不是对个体人生的灌输;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与选择愿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奴隶;教师成了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而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规训的权威。

三、职业院校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生活化

1.合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

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更加要与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陶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以优秀的文化资源来哺育学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志愿者、义工等活动,有效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把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体验切实的联系起来,将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或拒斥一定的道德价值,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由于受到社会上有些人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的影响,许多职校生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前途,造成了职校学生的挫败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被淘汰者,瞧不起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不仅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具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应以身作则并且坚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让书本中的理论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和学生的思想相碰撞,师生之间应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平等的对话、诚恳的点拨,使学生由茫然到释然,解决心头的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必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更多的道德考验。如果说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那么职业院校的德育内容还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教育。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正在探索中不断的取得进步,德育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正是教育者在共识价值和社会主导价值的指引下,从职校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促进了学生个人品格的生成与建构,实现了道德主体理性、自由的发展,体现了教育者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刘铁芳.面向生活,引导生活[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3]李国春.论高职院校德育氛围的营造[J].教育与职业,2006,5(14).

[4]苏茂芳.试论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2,(6).

[5]李子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2

上世纪末至新世纪初,高(中)职生思想政治状况其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同学爱党、爱国的意识强烈,拥护改革开放,关心国内外大事,痛恨消极腐败,愿为实现现代化和振兴中华做贡献;他们勇于参与公平竞争和敢于开拓创新,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不满足于现状,向往热烈的生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崇尚科学真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实践,讲究实效,不相信甚至十分反感空洞的说教;在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等方面,渴望得到尊重,反对品头论足;他们思想解放,观念新潮,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对改革开放中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容易接受;公开承认自我价值,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总之,较之上世纪80—90年代的学生,他们更趋理性化,更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学意识、效益意识、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乏明确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小部分学生没有远见和雄心壮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比较淡薄、模糊甚至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共产主义则遥遥无期,所以不用关心,也关心不了,认为这是中央的事,上级领导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关心和看重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因而对社会上流传的诸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只要实惠,不要主义”之类说法非常感兴趣,很是认同。

2.缺乏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当代职校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些人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任何事情仅凭一时的热情,没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却总异想天开要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其结果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使理想变成空想;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强,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讲究吃穿玩乐,不顾家庭经济实力;学习上不努力,得过且过,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较为严重。

3.缺乏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部分学生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顾全大局,班集体活动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对班级漠不关心,不但不能为班级争光添彩,相反还有意无意损害班集体荣誉。有的学生法纪观念淡薄,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好感情用事,喜欢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结交,重哥们儿“义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顾后果,违纪违法之事时有发生。

4.缺乏道德修养和辨别抵御能力。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和公民意识,言行举止不文明,不爱护公物和公用设施,对有悖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表现出惊人的冷漠。有的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进职校学习仅仅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赚钱,至于该如何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则很少考虑。有的学生家庭道德意识也不强,缺乏应有的亲情感和友情感,“小天使”“小皇帝”意识浓烈,不能敬老爱幼,善待亲友邻居。有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缺乏对错误思想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易受不良思想行为影响而步入歧途。

5.缺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片面理解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甚至有点“唯利是图”,轻视或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名利思想、权位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十分严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及他人利益的关系,只要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只讲索取和个人享受,对他人和社会关注不够,甚至漠不关心,缺少公益心、关爱心,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实现自我价值上,而不能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职校生问曰存在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转型、经济市场化不可避免会伴生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错误的思想,从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比如,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国企困境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两极分化问题,消极腐败问题,假冒伪劣问题,黄赌毒问题,诚信危机问题,人际关系冷漠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行业不正之风及不文明行为普遍问题,格调低下的文化消费时尚和娱乐方式问题,淡化政治倾向问题,传媒误导问题,网络无孔不入问题,是非颠倒和观念错位的问题等等,都会给学生的思想、心灵以极大地震荡,造成精神污染和严重危害。

2.优裕物质生活产生的负面效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思想也有所滋长,对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从不同渠道得到的“零花钱”“奖金”越来越多,有的学生变成“校园小贵族”,五花八门的高消费成为一种攀比的时尚,一次生日宴会花去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者有之;非名牌衣服不穿,摆阔气,争奇斗艳者有之;城里学生打的上学者有之;抽烟、喝酒、滥交朋友、过早恋爱者有之;更有甚者,有钱便当起“小老板”来,花钱买作业,雇人考试,雇人劳动,雇人搞卫生,雇人洗衣服等等。

3.外来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在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也逐步渗透进来。西方宣扬犯罪、色情、暴力和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影视作品,书报杂志,论坛观点,通过互联网和人员交往等方式,把不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带了进来,这都会给不谙世事、可塑性强的职校生产生很大的腐蚀和误导作用。

4。学校教育思想偏差和德育工作不力。较长时期内,许多普通中学严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这已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思维定势。而且,初、高中生进入高(中)职校后,面对的学校德育工作也非十全十美。其突出问题有四点:一是淡化德育。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狠抓专业课教学及其技能操作就行了,其他无关紧要,于是对德育便采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对策。二是流于形式。有的做德育工作,不顾实情,不讲实效,只喜欢大吹大擂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或者例行公事,应付了事,虎头蛇尾一阵风。三是脱离实际。有的德育内容较片面而且缺乏针对性和比较性,在方法的操作上则简单生硬缺乏吸引力。四是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有些束手无策,力不从心,理论教育不尽如人意,日常思想工作更是漂浮粗放。5.家庭教育失落和三结合教育不协调。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助长了不良个性和习惯的形成;有的家长只关注子女的文化成绩和智力开发,却从不过问其思想品德表现;有的家长严加管教有余,但不讲方法,采取的不是片面的物质刺激就是粗暴的棍棒打压;有的家长一门心思赚大钱,忙里忙外,就是无暇顾及和关心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则因婚姻解体,家庭破裂或重组,造成孩子心灵上难以抚平的创伤;有的家长对自身要求不严,整天吃喝玩乐,甚至还干些违纪违法的坏事,孩子从“首任教师’身上得到的几乎全是负面东西。三结合教育不能协调一致,有力配合。例如,学校教育大谈理想、道德、纪律,而有的家庭却在灌输着自私自利,巧取豪夺一类东西,而社会上一些人则早把“三室一厅”、糖果饮食店开在校门口,并挤得个水泄不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搞好职校德育工作对策探讨

1.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应该充分认识到,今天的职校生就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在现阶段的思想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和正确引导,直接关率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未来。目前的育人环境虽有不少有利方面,但也不乏不利之处。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切切实实摆在首位。

2.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出成效,就应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院(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领导亲自抓,成立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制定规划,确定目标,拿出措施,统一协调和部署全院(校)德育工作,要从组织制度、人员安排、财力物力上加以落实。要形成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德育网络体系,在院(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全面协调,发挥各自优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真正做到“校内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校内无闲人,人人都育人”,从而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3.调整和扩充德育内容。学校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从提高学生基本觉悟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出发,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针对当前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教育内容,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内容。比如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就应是在坚持马列主义和思想基础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两课”教学,则更要带头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又如,根据用人单位意见,职业道德教育就要相应增加或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保守商业机密等内容。对具有生命力,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和广阔市场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成果,也应予以增补,做到批判继承、借鉴学习。

4.改革德育方法,更新德育手段。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德育工作应将科学理论、革命道理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鲜活的材料,典型的事例,正反对比,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地进行。应围绕学校和学生的中心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各课程教学和学习之中,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应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开展理想教育,艰苦创业教育,道德法纪教育等,并要求学生身体力行。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感情投资和正面疏导工作。德育应符合职校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鼓励、信任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坚持说理、引导、激励的方法,而不是堵、压、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三是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说教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两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特别是与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两课”教学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针对性、艺术性和可信性。成绩评定要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应充分考虑和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四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不良思想文化对青少年之所以有相当魅力,其现代高科技手段是重要因素。学校德育应从中受到启发,把先进传播技术引入课内,并延伸到课外,力求德育丰富多彩,喜闻乐见,能够磁石般地吸引常到社会各娱乐场所游逛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德育活动,抵消不良文化消费手段的影响。

5.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其关键要有一支业务过硬,适应27世纪要求的品德优良、人员稳定的高素质德育工作者队伍。他们不但要具有丰富学识,而且在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明行为、生活作风、开拓创新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因此,学校要舍得投入,在师资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如组织业务进修培训,参加社会实践,外出参观学习等;要重视德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如职称评聘和其他待遇等,以确保队伍的稳定性;要建立德育工作激励机制,如设立德育工作奖等,以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聪明才智。总之,要想方设法,彻底改变智育和德育一手硬、一手软,一手实、一手虚的状况。

6.搞好三结合教育,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才能保证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增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下力气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工作格局,共同搞好育人工作。各级政府和党团组织,一定要按中央精神做到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改革教育评估方法,完善德育测评体系,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社会各界要通过德育基地建设等形式,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提高自理自律的能力。承担德育主要任务的学校,除了搞好校内各项德育工作外,同时要主动加强同家庭、社会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定期交流情况,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订有效的教育方案,务求教育的协调一致。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3

随着科技的进度和发展,面临德育教学的研究,教师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目前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简单目标,提高处理科技目的的能力,充分处理好人与社会可以自然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构想。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文化、新教学”为主要教学目的培养中职学校在德育上的教学研究。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建立要培养可以再德育工作上教学的教师需要其自身有一定的教学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丰富的品德教学知识,熟悉我国的历史,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热爱祖国,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发扬民族精神,以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利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国家政治局势,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拥有这些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德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

(二)德育工作的一体化理论将德育工作的研究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理论和价值观点、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共品德建设、将社会的公德、职业的准则、环境保护道德、国家法律规定相结合,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学校之间的关系,热爱为人们服务,有较高的精神理论思想,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合作教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处理关系,热爱自然资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可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的结合起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理论基础来学习。

(三)德育工作对于创新教育的双重影响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处理好事宜的教学研究环境,大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其可以有较开阔的视野,较高的改革处理观念和急迫的创新欲望,对于已有的传统道德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独立思考其主要优缺点,面对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有哪些,对已有的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和突破,研究其理论意义,开拓知识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竞争进取机制,敢于突破旧有的陈规,探索真理,不拘一格的创新人格理论思想,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抗压性、挫折性的能力,提高其坚定的创新素质。

(四)引导学生德育上的自主学习理论德育教学工作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在品德上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和自我规划,这有利于其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面对复杂的社会影响思路,能够很好的处理和判断,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学习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品质,抵制腐朽的思想,抵制不了的诱惑,将进步的道德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处理好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有益于人格的塑造和愿望的实际要求,坚持处理好在实际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实践其学习到的品德思想,抵制和处理好自我品德的优化和提升。

二、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形式

教导者需要按照社会规律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德育上建立新的目标和新的发展思路,将发扬民族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需要与先进的文明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现代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创新带给学生的独有的带有民族色彩的,生活化的创新精神理论基础和内容体系。

(一)结合统一化的国内外德育创新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本国品德教育的研究,学习世界各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二者相互融合,形成适合目前科技进度下,新社会、新世代的发展。我国的道德理论是经过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大量的诗词文献、生活杂记、人物传记等流传下来,被后世学习和推崇,在强烈的民资精神、民族自豪感的启迪下,结合世界优秀的道德理论,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现代道德理论,从当今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寻找其溯源,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影响着创新思想的成长,道德教育的创新,需要汲取优秀的国外思想,结合本国原有的思路和新的发展进程,加以整合和发展,形成可以适应本国发展的有特色的新的优良传统道德体制,这有益于新形势下,新思路下我国社会道德的合理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突破旧有框架结合实际,构建社会的道德内容和教学质量,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适合的、有特色的优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发挥其可能带给人们的人生精神、人生认知、人生肯定和发展的提高。

(三)系统化德育工作的发展系统化的德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一个开放性的合理性的稳定系统中的,我们不断的从经济变化中汲取创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教训,结合学生自主的创新个性,在保证其总体德育发展规程的前提下,发展其特有的个性品质。

三、创新德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4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参考了已有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同时又加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道德情况等,便于全面了解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访谈主要内容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最后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访谈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中职学校学生具有初步职业理想,但缺乏学习兴趣

当问及为何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选择个人喜欢的学生占29.8%;由家长选择的占35.8%;成绩不好只能选职业学校的占24.0%。回答听课情况时:选择喜欢听才用心听的学生占19.4%;选择偶尔说话、做小动作的占38.8%;总是认真听的占22.3%。从对专职班主任的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严重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逃课、考试作弊现象,部分学生即使有学习愿望,也由于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听不懂、学不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和能力。调查显示,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有学业挫败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学习技能的愿望较学习理论知识的愿望要强烈,从而忽视理论课以及相应德育课的学习。

2.2中职学校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实效性

在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学生认知状况良好。当问及学校发动自愿向灾区捐款时,选择尽自己能力献爱心的学生占80.4%,选择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的占1.5%,选择与我无关的占0.7%。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选择主动让座的占80.1%,选择装作没看见的占1.6%,选择别人不让座我何必要让的占0.5%。关于职业道德,学生普遍认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当问及是否同意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时,选择非常同意的占43.2%,选择比较同意的占34.3%,选择不确定的占3.4%;当问及对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时,选择对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占79.1%,选择帮助不大的占11.5%,选择没有认识到其意义的占3.6%;当问及最能体现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项目时,62.6%的学生选择了爱岗敬业。

2.3职业道德教育重课程缺乏实操性,与行业联系不紧密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大多采用讲授方式,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理论的掌握。当问及对所从事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来自哪里时,选择来自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占53.1%,选择来自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占20.1%,选择实习单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占15.9%。这说明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活动不足,无法将职业道德观念和能力进行内化。当问及将来求职最担心的问题时,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占27.4%,选择专业课成绩不稳定的占27.0%,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占25.7%,选择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占15.4%。说明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成绩不好、无工作经验是困扰学生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其中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所占比例最大。学生对企业具体职业的道德要求、规范、文化及行业职业道德不是很清楚。过分注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方式,导致学校与相关专业单位联系较少。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当问及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缺乏交流和沟通、个别指导咨询不够的占46.5%,选择职业道德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占30.3%。当问及影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教学形式的占30.5%,选择不重视的占41.0%,选择教师形象和榜样的占17.6%,选择教材陈旧脱离实际的占9.4%。说明学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需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孤立出来,不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个性特点,学生不易形成实际的职业道德体验,进而对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判断和职业选择帮助不大。由于德育多是软性指标,难以衡量,所以学校对职业道德课也比较忽视。另外,学生虽对职业道德有认同,但职业道德行为却与之不匹配。在回答是否愿意从事工作环境艰苦、劳动繁重、远离城市的职业时,选择非常愿意的占20.8%,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4.3%。当问及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选择非常愿意占的22.6%,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9.9%,选择不确定的占21.1%,选择不太愿意的占5.1%,选择很不愿意的占1.3%。说明学生虽然对职业道德教育有了良好认知,但其职业行为却比较落后。在对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采取双重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学生一方面对自私自利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慨;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以自身利益为上,不乐于助人,真正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学生很少。

3成因分析

3.1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又导致人们交往行为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表现得非常突出,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些人不通过敬业乐业的合法劳动致富,而是不择手段去满足私欲,甚至挖空心思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导致社会道德规范相对薄弱且容易失控,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3.2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全面、深入。在职业道德教材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定义仍局限于行业行为规范总和,强调职业人应该遵守、服从职业规范。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缺乏对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际锻炼、体验和感悟,不能将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放弃自身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态度,造成道德“知”与“行”严重背离,这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认知与职业道德行为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职学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学生共鸣,更具指导性。然而,当前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更新慢,知识概念化、理论化,现实案例较少,学生不感兴趣;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多为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结合行业道德特点,体现岗位特色。最后,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单一。职业道德课多采用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道德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该评价方法忽视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缺乏科学性,很难准确反映学生实际职业道德水平,出现学生在校职业道德考试成绩优秀,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堕落的现象。

3.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则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调查发现,44.0%的学生父母为初中文化程度,45.4%的家庭月收入为1000~3000元,单亲家庭学生较多,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或缺乏管教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并且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学一门技术,今后能就业就行。这种观念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职业缺乏更高追求。

3.4学生主观因素影响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5

一、目前中职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首先学校对德育教育方法的研究不够重视,没有提出明确的德育目标,系统的思路,缺乏完整的规划,害怕学生出安全事故,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少;有些学校的设施和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另外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意识还不够。其次中职学生有一种自卑感和失败感,没有明确目标,不能以积极的姿态适应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排斥学校的德育教育方法。还有就是德育方法创新不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疑难困惑等。

二、中职校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进措施

新时期的德育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和老办法,而应该随时而变,与时俱进,探索并运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

1.环境感染,有效利用实践活动

学校环境的布置是直观的,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如有特色的宿舍文化、教室文化、校园人文景点、校园文化走廊等,学校的风气和人际关系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体察,更易于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同。这种环境的影响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读书组织和活动,暴力和爱情专题研讨会,看教育片或开不同主题的班会,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主持,要求部分学生做重点准备,他们就会搜集资料,认真思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加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体验,让学生得到课堂内得不到的很多素质锻炼。

2.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道德教育不能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不能从其他诸育中抽离,道德教育过程随时都可以发生,而非发生于单独的实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人们按照这种思想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逐渐形成一种固定联系,教学成为实施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成了学校的一项主要工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现代意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开始对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进行深刻讨论和反思。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并利用知识点进行道德渗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地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抓教育激活点,即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抓住德育的时机,用准确、生动、通俗、浅显的语言,自然贴切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做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在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主观化、片面化、表面化看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捕捉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客观、深入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结合点有意识地点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体现了德育的导向性原则,使渗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也可通过作业、实验、课堂纪律等许多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关心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综合辅导

现代德育中的某些问题实质上是心理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德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情感调控和生活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可以通过咨询、讲座、测试、心理训练等方式,在学习方面、情绪方面、交往方面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辅导和教育,关注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这也要求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正常健康的心理,在辅导过程中能坚持平等原则,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同时知道辅导不仅是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学生中发现并树立榜样,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开展感恩活动,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网上”聊天、“网上”辩论、“网上”咨询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等德育“渗透”。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要实现德育目标,达到德育效果,不是单纯使用一种方法就能办到的,常常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另外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因人而异,采取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开展德育工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德才兼备、志向远大的人,为祖国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为个人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茹阳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6

内容简介:论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各项考核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课题,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在德育课的考核中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的目标,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道德似乎仅仅成为了一门知识,靠死记硬背便可以得到高分数,而在实际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最终必然显示到外在行为上,改善道德行为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测量德育效果的标准,最终看教育对象是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如何使道德课程的评价考核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紧密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和考核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此,笔者在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以下工作思路,敬请同行予以指正。

1.德育成绩的基本构成

德育成绩由理论考核、日常行为考核、社会实践考核三部分构成,理论考核由德育课任课教师负责完成,考试内容应根据德育大纲和学校德育课教学计划而定,采取闭卷考试并结合平时测验的百分制考核形式;日常行为考核由班主任负责依据“学生量化管理细则”,根据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量化计分;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由班主任协同学生科,根据学生每学期完成学校认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量化赋分、汇总统计完成。

上述三项考核成绩在每学期末,由德育课教师负责收集,按相应比例汇总为德育课总成绩,按成绩上报格式和要求,报学校成绩管理部门备案。

2.德育成绩赋值标准

2.1德育总成绩为100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占50%,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占30%,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占20%。

2.2德育理论知识考核和日常行为规范考核,班主任应在期终考试期间与德育任课教师共同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由班主任负责为本班每位学生具体打分,上报学生科审核后,于期终考试期间报给相应德育课任课教师。

3.德育成绩管理

3.1德育总成绩由德育课教师负责汇总和核实。并按成绩管理有关规定上报学校成绩管理部门。德育课总成绩不合格者将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

3.1.1德育课理论知识不合格者,应按学校有关规定组织补考,具体办法参见学校学籍管理规定

.1.2日常行为规范考核和社会实践活动考核不合格者,将由学生科组织安排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和参加各种自身素质提高学习班等形式,补足相应分值。

3.1.3德育总成绩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将按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具体处理。

4.德育课考核的管理体制

4.1建立以学生科、团委、教务科、德育教研组、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机构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定期对《大纲》及考核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评估。

4.2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德育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要发挥德育的监督保证作用。党政工团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

4.3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建立贯彻实施本考核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并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局面。

4.4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比,把德育工作业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学校在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在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注意将德育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入学和毕业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实现德育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参考文献: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7

(一)网络德育教育的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队伍在编制上不够全面、在人员配置上也不够合理,特别是思想素质上不够稳定,水平也不够高等等问题。另外,资金投资上没有保障,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影响整个水平的发挥。

(二)网络德育教育引导与规范缺失

网络德育教育在各大高职院校的起步都比较晚,特别是在起点上非常低,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影响,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选择上都不太成熟,需要进行深入引导。而且现在的高职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是肯定的,普遍存在荒废学业、迷失自我、逐渐失去信心。目前,基于网络环境下,各大高职院校关于学生上网与网络德育教育的相关规范文件缺乏,导致在管理过程中的漏洞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很多真空之处。

二、网络环境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一)网络德育教育的方式推进了德育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传统的德育工作在可行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提高。网络德育工作可以与目前社会发展的各种现实情况进行结合,还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特长爱好进行有效开展。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抓住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力,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才能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点上。

1、要充分发挥已经开通的教学与管理网络平台的作用,各个系部应该善于抓住自己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上针对各种服务进行专栏开放,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从而利用网络的途径与特征为学生排忧解难。在网络环境的支配下,德育工作者也能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掌握,从某种程度来看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实效性,最大限度的将管理漏洞进行堵塞。

2、网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各种影响力,要做好正确的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舆论导向的工作。将我国大的舆论环境作为出发点,将党的战略方针、时事新闻等等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将这些内容做成一个专栏,并且要注重对学生吸引力的包装,让整个专栏看起来比较醒目,这样一定程度上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积极学习的动力,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审视,利用这个基于实现网络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网络环境拓宽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视野

网络具有超强的容量,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为德育教育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技术上的支持。互联网可以将动画、文字、影响等等集于一身,其表现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远比课本知识文字上的反映更具效果。能让德育工作从单一变得丰富,从枯燥变得生动,从被动转换为主动,基于网络德育的魅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网络环境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的隐蔽性与虚拟性过高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网络信息的特点是隐蔽性、虚拟性、开放性强,而且传播速度非常快。国内外有很多负面信息与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这些特性毫无忌惮的宣扬危害青少年学生心理与生理健康的言论。由于虚拟性,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观念转变上完全没有保障,很容易让青少年学生走上极端。另外,很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些虚拟消息,通过包装手段,如在内容上添加新奇、刺激、娱乐等等,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无法抵抗,很容易上当受骗。

(二)在网络环境的趋势下,导致学生人际关系越来越淡,甚至出现很多网络成瘾现象,完全没有自律性。网络环境中,包含了众多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喜欢也很享受这虚拟世界所带来的刺激感与新鲜感,在与人的正常交往过程中,很多学生更希望从网络环境中去需找这样的感觉。很多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实现自己的欲望,对比现实生活中,那种感觉不再落寞。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心越来越少了,关系也越来越淡了,自己只想在自己的虚拟世界寻求满足,导致最后沟通与交流起来存在很大的障碍。根据相关资料来分析,高职学生都喜欢上网,而且上网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与聊天,对于学习来讲,由于没有相关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很多学生在上网控制都是很自由的,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精神十分萎靡。

四、创新高职院校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新途经

(一)更新观念,将网络德育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需要将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网络德育的推广,要切实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从而保障德育教育工作不会流于形式,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二)充分利用资源,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努力构建高职院校德育网站平台,抢占德育网站基地。一旦建立了网站,不仅能让广大师生能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无阻碍的交流,而且还能在网站中浏览课外的信息,这样才有助于课内外的完美结合。德育网站要时时更新,不能过于单一,内容一定要生动,需要较高的综合性,要突出职教特色、德育重点、注重引导,杜绝华而不实。高职院校要将德育网站构建例为学院发展规划之中,积极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基于网络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隐蔽性,积极倡导学生与德育工作者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与沟通,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做学生的知心的朋友,通过一些手段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思想意识表现出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心理辅导的老师在网上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将这些因素引导给学生,让高职学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8

一、我国中职类院校在德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一)多元化的发展导致德育教育力度增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排出了时空的障碍,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节奏以及对于世界的看法。同时这种巨大的变化也使得人们对于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方式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价值观念不断被更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日益凸显,从而使得中职类院校中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仅受到了来自多元化文化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受到西方主义思潮的冲击也产生了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健康发展的因素。而大部分中职类院校对于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为主的不良因素没有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导致了学生在三观的塑造过程中产生偏差,不利于后期人生的发展。

(二)德育教育理论上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笔者发现,当前由于中职类院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德育教学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德育教学课程的教材选取上相对滞后,内容同当前时展的实际不相符合,对于当前社会国际所发生的时事热点与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很少涉及,并且并未给予正确科学的解答。同时在相关理论性问题的阐述上也缺乏说服力,理论水平相对肤浅,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无法做到准确掌握,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更是可想而知。

(三)德育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笔者发现,大部分中职类院校在德育教学课程的授课方式上多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方式,教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注重单方向的知识灌输,学生则明显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难以做到全面了解,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四)德育教育队伍建设落后且缺乏必要保障机制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是保证教学任务高效完成的主力军,因此充足优秀的教师队伍必然是各大院校进行德育教学教学的关键性因素。但是中职类院校中普遍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德育教学授课教师是由兼职教师所担任的,并且这些兼职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其主要的教学精力集中于专业课程上,而对于德育这种公共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另外,中职类院校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同普通高校是无法比拟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相对滞后,且存在教学设备不够健全的弊端,从而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再次,中职类院校在德育教育的运行机制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分工上不够明确,教学部门同教学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思路相对单一,这些都对于中职类院校开展正常的教学具有不利的影响。

二、完善我国中职类院校德育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导思想,同时也是实现中职类院校德育教学完善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广大中职类院校要想提高德育教学教学水平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发展观中其基本的原则就是注重社会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理论性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学生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中职类院校的德育教学应当切实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能够突出时展的特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予以解决。同时,在中职类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中,还应当不断加强教材建设,使教材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生活实际,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经济发展的现状。将先进知识理论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不断丰富中职类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注重中职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职类院校应当重视德育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中职类院校在相关人才的聘任与培育上应当格外重视并进行崭新的尝试与探索,这也是要同本校的教学实际需求相联系的。在德育教学教师的招聘方面应当明确招聘制度与工作职责,重视招聘选拔过程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对于那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应当予以聘任,避免招聘过程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切实保障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新招聘的优秀教师应当定期予以培训,根据学校发展的现状与学生学习的需求明确培训目标,采取优秀骨干教师携带新任教师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谢金华单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9

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①社会总是希望将包括高职生在内的青年人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道德社会化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就是高职生个体逐渐接受被现存的道德体系所肯定的道德信念与规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在道德认知层面上,学习并构建道德理论框架。道德认知是道德主体对道德现象、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道德心理的基础。高职生个体通过学习、思考与实践,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道德现象、道德体系、道德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有关道德知识并提高认识能力和参与意识。

在道德心理层面上,体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态度。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对道德体系、道德活动、道德事件及道德人物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感受;道德态度是在道德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表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集中反映了道德个体对道德系统的心理状况,是道德社会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点、道德立场、道德理想、道德价值标准、道德心理等具有潜在隐性的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高职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行为选择。

在道德实践层面上,培养和掌握参与道德生活实践的行为习惯。道德实践是公民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参加道德生活并影响道德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与过程的行为,是基于道德认知、情感与态度之上的实际行为投入,积极有效的道德实践行为是道德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之一。参与道德实践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道德社会化,高职生可以负道德角色承担者的责任,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从而实现道德上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确的道德认知是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崇高的道德情感和坚定正确的道德态度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核心,良好的道德实践行为是道德社会化的目标。三者构成了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本质要求。

当代高职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着我国道德文明的发展,决定着我国未来的道德走向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培养高职生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丰富的道德理论知识、积极健康的道德心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坚定的道德信仰和较强的道德行为能力是高职院校德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足以支撑学生的道德信念德育内容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必须能够及时更新,以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吻合。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必然带来道德生活的变化,提出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应对时代与现实的挑战,不断更新充实,始终贴近实际生活。目前的问题是德育内容稳定有余,更新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变化了的道德生活,某些教育内容由于陈旧而严重脱离实际,导致学生无法用在学校里学到的道德知识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现代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未来的栋梁,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由于高职院校德育偏重于理论说教和灌输,相对忽视了对活生生的社会道德现象与实践的把握,因此常常导致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社会规范脱节。而“如果一个社会在道德教学中偏重言辞,缺乏实践模范,或是教的是一套,社会上普遍行的又是另一套,那么这个社会就产生了道德危机”。②长此下去,高职生必然会对自己的道德知识产生怀疑,无法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与道德实践在2005年对南京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满意,但是言行分离的情况严重存在。如果只从道德认识水平来评价,有的高职生的道德水平是无可挑剔的,但如果联系道德行为进行评估,就会为二者之间的巨大反差而惊讶。高职生群体中大量出现的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状况,反映出我们在德育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主观见之于客观,就是把思想变成行动,就是具体去做。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指出,德性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多做,反复地做,直到做好。杜威也有一句名言“从做中学”。德育必须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一个人的德性只有在实践中、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道德规范,才能得到更深、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步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现在的德育只注重精神传授,而忽视精神的实践。其实,精神的实践比精神传授要具体、复杂、琐碎得多。高职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就是在德育过程中重精神传授而不重精神实践的反映。只做了容易做的工作,而将复杂困难的工作抛弃了。

在方法上注重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体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人不是机械地接受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积极主体。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尽管方法很多,但都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强制性的灌输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导致德育主体性缺失。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强制的教育,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生活需要,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其所奉行的道德乃是一种“驯服式”的道德,这样的德育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道德社会化是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职生提供了自主和创新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再盲从既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各种道德现象做出评价,以自己的参与和创造建构时代的道德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德育的主体性本质,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在需求。

更新德育观念,促进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更新高职院校的德育价值观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德育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作用的理解上存在着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这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高职生个体的道德需要;在高职院校德育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发挥上,只重视高职院校德育在促进社会道德发展方面的社会,忽视甚至贬低了高职院校德育在促进高职生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教育内容中,只讲高职生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高职生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致使高职院校德育不能激发高职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高职生的冷遇。当前,由于受西方个人本位主义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唯个人价值观的思潮。一些人片面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甚至贬低社会价值。在高职院校德育中,也出现了只讲满足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的倾向,其结果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功能的削弱。其实,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克服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同时也要防止片面的唯个人价值观。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在满足社会道德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兼顾高职生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使高职生的道德社会化顺利进行。

更新高职院校的德育任务观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德育在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任务被仅仅归结为“传道”,即向高职生灌输社会道德规范,而不重视培养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着否定和抹杀高职生个性的倾向,高职生仅仅被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接收器”。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现象大量存在,高职生往往被按照统一的规格培养成缺乏个性与创造力的“标准件”。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一些人在强调高职生道德能力与个性培养的同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重视系统地向高职生灌输社会道德规范。事实上,社会道德规范的灌输与高职生道德能力与个性培养是有机统一的。首先,完整的道德素质结构是一个由社会内容、心理形式和能力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而成的三维结构,培养高职生的道德能力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各种道德信息纷至沓来,社会环境纷繁复杂,这就更需要着力培养高职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使高职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道德方向。道德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规范的灌输,高职生自觉地、创造性地实践社会道德规范的能力,总是以高职生对社会规范的全面认识与系统掌握为前提的。其次,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适应社会;而没有个性化,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气勃勃的个体。因此,必须克服片面的唯道德规范灌输的任务观,同时也要防止忽视甚至否定道德规范灌输的倾向,要确立灌输道德规范与培养高职生的道德能力与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

更新高职院校的德育主体观在高职院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着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认为教育者是高职院校德育过程的主体,高职生是教师加工和塑造的对象,始终处于客体的地位,他们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教师不鼓励甚至不自觉地限制高职生道德社会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片面的主体观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等倾向,严重挫伤和压抑了高职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反思高职院校德育主体观的过程中,一些人又主张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片面强调高职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忽视教育者对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德育作用于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主导与支配着高职生道德社会化的客体、媒介、环境等因素。高职生是客体,但是高职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高职生主动参与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在教育内容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并反过来影响教育者主体的教育行为。而且,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辩证统一的。高职生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而教育者的教育也只有通过高职生的积极活动,尤其是通过高职生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既要克服片面的“教育者单一主体观”,也要防止片面的“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观”,要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同时,着力激发和引导高职生的主动性,调动其道德社会化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接受教育并开展自我教育,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

注释: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

②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192.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10

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衍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等。它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因此,职校宿舍文化的概念界定是不可含糊而过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职校的特点,尝试将职校宿舍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针对16至19岁学生的年龄层次,依附于职业学校这样的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既要符合学校的制度,又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发挥,更要兼顾所学的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有机结合体。

(一)职业学校宿舍文化的一般性

1.分离性特征联合国国际21世纪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论未来教育》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社会竞争加剧,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使生存教育更加重要。职校学生中多是独生子女,且大多第一次离家寄宿,生存能力普遍缺乏。在我校每年的新生入学场景中,父母在宿舍里忙前忙后,子女在一边闲来无事是较普遍的现象,导致住宿期间自理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十分必要。2.感染性特征人是群居的动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用在宿舍文化的相互感染上同样适用。同一个宿舍的在长时间的相处下,耳濡目染,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缺点,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大部分同学在经历校园活动时做出的决策会受其他宿舍成员的影响,只有极个别的同学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因此宿舍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宿舍某一人的某一些品质例如:积极上进、守望相助、讲究卫生等会成为这个宿舍的集体品质,反之,某一人的好逸恶劳、颓靡不振、冷漠自私也会影响整个宿舍。

(二)职业学校宿舍文化的独特性

1.专业化特征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强调动手能力培养。职校的宿舍文化一般与所学专业和课程相结合,在宿舍的内部建设中,每间宿舍除了要达到的诸如:地面干净、学习与生活物品摆放有序这些常规要求之外,各系部可因地制宜,将自身的专业特长渗透到宿舍文化中,使宿舍成员的技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会在宿舍内张贴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甚至室内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会重新设计装潢其宿舍;服装设计系则是会将缝纫布艺的元素体现在宿舍内,统一的床帐、统一的靠垫坐垫等,无不体现出专业化特征。2.封闭性特征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类学校的后勤化管理就略显滞后。由于空间的局限,宿舍区主要由一间间宿舍构成,缺少一个公共活动的区域,导致住宿生回到宿舍区域等于直接进入自己的小天地中,宿舍间自发性的互动甚少,造成职校宿舍文化的相对封闭与单一。同时,我校根据学科的特点,将大部分男生划分在一个校区,女生划分在另一个校区,长期的人际交往中都相对缺乏异性的正常参与,久而久之,投射到宿舍文化上也表现出狭隘封闭的一面。

二、德育功能在职校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宿舍是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职校宿舍文化是作为一种子文化,产生于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毫无疑问,它总是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大作用。

(一)宿舍文化建设体现出的生存教育功能宿舍文化的首要环节是宿舍文明,包括宿舍环境文明、住宿生行为文明等方面,属于生存教育的功能范畴。如室内外环境保持清洁卫生,物品放置整齐有序—被子叠成豆腐块,鞋子摆成一条线,脸盆牙具排成线。整齐划一,严格规范,起床入寝有章必循等。这些可培养学生自我料理个人生活的能力;严谨有序的生活作风;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居住环境和个人起居生活文明化。寝室同学举止合乎规范——开门轻轻,关门悄悄;说话讲教养,办事讲形象,此为人际行为的文明化。这些可增强同学与人共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修养。大学生人际行为文明的关键是室友的长期共处,在互助磨合中成长。容人律己,求同存异。培养理解和宽容之心,悦纳别人的同时,感到被悦纳的快乐。培养同学与各种人长期共处和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宿舍文化建设体现出的律己与律他相互促进的功能宿舍是校园里参与人员最广泛、最具自主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证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起居,自我料理,“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自己管”。无处依赖的生活,增强了自主性。在学校,同学们一般以单个寝室为单位参加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系部,以系部为单位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这样不仅锻炼、完善了自己,而且使一些原本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学生在寝室文化的熏陶下也形成了“自立为荣,自主为本”的思想意识。

三、开拓职业学校宿舍文化的方法

(一)制度落实与完善设施建设并重建立健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各种规章。学校制订如《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宿舍治安管理条例》、《宿舍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条例。建章立制固然重要,宿舍文化建设的重心更应放在制度的落实上,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认真执行。要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养成,要把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与其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挂钩,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推进物质文化的建设,学生宿舍是开展宿舍文化的载体,建设好的宿舍文化离不开宿舍硬件的支持。我们应完善学生宿舍的各项设置建设,优化学生的住宿生活环境,在宿舍内部尽可能的增加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如借助电视屏幕来宣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表彰一些学生先进典型,还可以天气预报、对某某同学的生日祝福或失物招领启示等生活化的。另外,尽可能的开辟一些文化活动场所,例如住宿生周末影院、阅读沙龙、情绪宣泄室等,丰富住宿生的休闲活动空间。

(二)宿舍文化活动上传统与创新的并举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宿舍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地是与学生思想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因素。因此,宿舍文化的健康稳固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活动来推动。宿舍文化活动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转换为形象化的活动,起到把枯燥的说教生动化的作用,围绕宿舍的布置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寝室文化设计大赛”、“我的地盘我做主”、“宿舍劳动技能竞赛”等。同时,在设计活动的理念上可以适当的创新,活动的组织者由教师向学生的转换,活动实施权利的下放;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如由室内转向室外,布置走道、让墙面“说话”,再如“交换空间——你的地盘我做主”。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举办主题各异的竞赛,如、生活物品DIY大赛、包饺子大赛、叠被子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而且美化了生活环境,优化了育人场所,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创建学生管理队伍和树立学生典型并行为保证住宿生的安全,便于管理者第一时间掌握宿舍区的情况,职校要在宿舍区成立学生会宿管组织,搭建宿舍管理网络,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宿舍宿管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宿舍管理,增强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宿舍文化建设因根植于学生这个群体,学生一般自我表现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渴望展现自我才华,提升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来参与宿舍管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再者要重视典型的示范作用。学生中的优秀者,不论是成绩优秀还是校园活动积极分子,或是在特殊事件中表现出高尚品质者,以及一切有个人特长的学生,都应该给予积极引导,形成优秀的示范群体,在他们自身不断要求进步的同时来影响整个的学生群体。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11

1.运用网络丰富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去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视频、图像资料要比单纯的文字来的直接、易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知识。通过形象、直观、多彩的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出矛盾的实质,从而达到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利用网络信息的迅速性,帮助学生学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德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会觉得学习德育没有用,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理论与现实接轨。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时事新闻。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德育理论与网络提供的大量材料结合起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其信息素质与协作精神。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一书中,教师在讲述《有德幸福常伴》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反映现在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的道德现象。那么这时教师不仅不必回避这种现象,而且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一些社会热议的时事现象,引发学生的讨论,巧妙引导他们,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3.运用网络技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很多学生浪费时间在网络娱乐中,甚至沉迷于此。针对这点,作为德育教师不如就发挥学生的爱好,并作以适当地干预和引导,变不良嗜好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布置一些有趣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运用他们喜欢并擅长的网络技术,在网络中搜集材料完成作业。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形式展示他们搜集的材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

4.引导学生科学运用网络技术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再加上现今的网络管理和网络规范体系还未完善,这就导致了网络中讯息有真实的、正面的,当然也有虚假的、负面的。而处于成长阶段的中职学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再加上他们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偏低,使得他们极易受网络中消极、不良信息的误导。教师可以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来学习、加深德育知识。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德育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科学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并且规避其弊端。使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得以更好的发展。

作者:蔡迎迎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人才提升综合素质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的培养。学生社团,它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高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在此,就如何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结合本人做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及大学生艺术团指导老师几年的经验,初浅的进行探析。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以及高校重要的课外教育资源,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长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会组织共同构建了学生活动的两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无论何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无不包含了思想教育的内涵。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与社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日益陶冶自己的性情,增强集体观念,训练和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二)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千姿百态,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趣。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社团成员通过参加社团管理、参与社团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由于社团成员的平等性,使每一个社团成员都有参加社团管理的机会,使他们在管理社团、组织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另一方面,社团的各种活动为社团成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学术性活动,可以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科研能力;通过服务性活动,可以培养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很多智慧火花会在这种宽松的发散性思维中迸出。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四)有利于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要实现这一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在校园内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广阔舞台中经受锻炼。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大大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推进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学生社团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组织。如马列主义研究会、马列读书会、社会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学习小组等。这些学生社团组织和成员人数目前在总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思想政治性强,政治方向鲜明,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阵地。

二是学术和专业学习实践型社团组织。既有像研究会、学社这样的社团,也有属于发明创造类的社团。这类社团目前在高校发展趋势很强,它们的宗旨是研究专业学术问题,消化、深化和实践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社会服务型社团组织。这类社团有的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如我校的科普协会、家电维修小组、环保协会;有些属于勤工助学性质,还有些属于义务服务性质,如我校的义务维修小组、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服务社服务等。

四是兴趣爱好型社团。这类社团是社团的传统形式和基础,如我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声乐部,器乐部,舞蹈部)、英语协会、文学社、武术,以及书画、摄影、乒乓球等协会。

三、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社团活动,了解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开展社团活动能给学生带来的种种益处。

所以,在高校要重视社团的工作,把学生社团看作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阵地,并作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来发展。本人认为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投入,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和支持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想上,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使社团活动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有力的延伸手臂;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经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