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煤炭行业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时间:2022-04-01 17:13:09

煤炭行业论文

第1篇

(一)工程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

煤炭行业工程项目因前期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过程存在缺失,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大,项目超概算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项目超概算的比率很高,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有:1、建设管理体制的原因在工程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该招标的通过各种理由规避招标,该调整概算的项目疏于报批就开始施工。各项目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现场签证管理、投资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人员,签证补签、材料认价缺乏责任心,认价结算时后补现象多发。2、初步设计不合理设计服务不到位,设计不全面,设计缺乏全过程服务意识。设计不全面导致变更、签证、补充设计过多,概算限额突破。业主对设计单位监管不全面,图纸缺乏全面细致审核,缺失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设计存在漏项或不足,未能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市场环境和工程情况,一些必要的配套项目没有纳入,导致编制的概算金额与实际情况脱节。3、工程设计缺乏有效约束,设计超标准现象严重部分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不严格,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审查不衔接,甚至有的项目未按照批复的初设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或有的项目不按施工图预算进行施工,设计变更频繁且不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超标准施工现象严重。任何设计变更及签证出具前,均没有考虑变更、签证对工程造价造成的影响,只考虑工程是否方便施工或其他原因,缺乏工程施工中的事中控制。4、部分项目主办单位为了获得项目许可,人为压低投资总额,属钓鱼工程,造成项目实际投资额超概算。5、建设工期延长,项目不能按期投产因项目不能按照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工期完成建设任务,致使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和发挥效益,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使项目投资突破概算。6、是工程在无全面整体考量的前提下,仓促开工,随意变更,监管缺位。

(二)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很多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当初设计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甚至出现亏损。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市场受限、价格下降等,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二是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二、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

(一)融入战略思维,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

目前,煤炭行业70%企业出现亏损,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单位负责人应通过建立机制,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投资预算资金的管理转移到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择优选择哪些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有发展前景,投资报酬率高又节能环保的项目上来。

(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强调做事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在单个项目投资中,立项时应对总成本、目标绩效等进行充分的估算,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在投资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监督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重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贯穿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预测、预报和预警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及其危害,提出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建立和健全风险决策机制、为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三)加强项目投资效益的考核

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可研报告中的预期效益纳入项目单位年度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计算投资节约或超支额,与预期投资效益实现情况、财务生存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并按适当的系数折合成当期的利润指标。如果项目达到预期的效益,则按项目投资额度一定的比例减少其利润考核指标,反之则增加其利润考核指标。

(四)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项目投资决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包括煤炭、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需要项目决策人员具备经济数学、资本运作、项目管理、财务会计、税收筹划、营销管理、行业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参加工程项目决策人员应选择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

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信息量迅猛增长,煤炭行业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以方便投资决策,提高项目投资决策质量。

(六)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

第2篇

煤炭使用量巨大的行业,有色金属、钢铁、化工行业的持续低迷导致了这些行业在煤炭的使用量持续下降,同时从目前情况来看,因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些行业在短期内很难出现好转,这也造成了煤炭企业的利润的下降。同时人工费、运费的增加也造成了煤炭开采成本的增加,从而造成了许多煤炭企业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以我国的煤炭储存大省为例,山西省在2013上半年整个煤炭行业的总利润仅为69.1亿元,同去年同一时间相比利润减少了127.97亿元。从目前全球经济状况来看,煤炭市场将会继续走下坡路。

二、煤炭企业针对煤炭行业低迷的应对措施

煤炭行业必须依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实时变化,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渡过眼前的难关。

(一)加强市场观念

建立合理的营销体系,应当将营销创效作为解决眼前危机的重要措施。企业在市场中都会受到公平的待遇,没有疲软市场,只有疲软产品。企业在市场中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面对市场中的种种挑战。在建立营销体系过程中,应当不断的强化营销机构,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完善营销政策。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营销体系,在企业中应当将营销作为企业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企业的领导应当亲自进行市场调研,不断的开拓市场。利用营销激励体制加强市场营销人员在营销工作中的积极性。加强对市场上信息的收集,提高企业对市场发生变化的反应能力,并对相关行业的需求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市场的走向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及时的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企业需要树立多元合作的理念,加强同大市场、大企业的开拓,煤炭企业应当合理的培育战略合作伙伴,在营销上建立合体,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利润。

(二)强化意识谋求发展

煤炭行业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煤炭行业应当加强以下几种意识,加强对风险的抵抗能力,第一,加强忧患意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煤炭行业所要面临的困难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煤炭企业不能抱有困难会在短时间过去的侥幸心理。要认清危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使企业中的所有职工认识到危机就在眼前,不主动求变面临的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取得发展。第二,大局意识,目前煤炭企业所面临的苦难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煤炭企业的改革也是一项综合工作,在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作为煤炭企业中高层必须要坚守“一条心”,主动迎合大局上的改变,思考问题应当从企业的发展出发。第三,加强责任意识,在危机出现时没有旁观者,企业中的员工应当主动的参与面临危机之中,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企业的改革贡献自身的力量。第四,加强执行意识,许多企业都存在制度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在改革过程中,煤炭企业必须要做到不观望、不等待,敢于担当,将制度进行落实。

(三)注重工作重点提升经济效益

在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应当强化营销、内部管理、成本管理等环节,通过完善各个环节操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是应当对各种经费支出进行合理控制,资金需要用到该用的位置上,在确保安全生产、职工工资的前提下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不搞面子工程。二是应当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对资金的使用应当进行合理预算,尽量提升资金的使用率,减少资金的占用率,加快对资金的回笼,避免因资金周转不开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三是应当尽可能的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在洗煤过程中要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对市场进行开拓。

三、结束语

第3篇

1.1基于无线的工业化调度和应急通讯

通过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不仅可实现工业生产的调度管理、无线语音通话和集群调度管理业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矿井应急指挥通讯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1.2视频监控

基于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不仅可以脱离物理连接的束缚,实现矿井上、下各处的视频监控,还可以满足对实时移动视频监控和一些边缘、死角区域的视频监控要求。

1.3人员定位

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非常轻松的实现手机和人员定位卡的实时定位、跟踪和轨迹再现,满足调度中心对于全矿井人员定位的要求。

1.4自动化数据

通过矿用McWiLL无线通道和数据终端,可实现矿井机电设备的远程数据读取和自动化控制,更进一步的加快了煤矿的工业自动化进程。

1.5环境监测

矿用McWiLL无线通信系统还具有移动监测瓦斯的功能,补充和完善了现有的瓦斯监测系统。

2矿用McWiLL无线通讯系统网络结构

总体网络可分解为核心网络设备、基站设备、终端设备,通过传输层构建组成,如图1所示。

2.1传输层

利用已经建设的IP数据网络作为矿用Mc-WiLL系统网络骨干传输链路,构建基于IP网络的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平台;通过部署矿用Mc-WiLL基站进行构建,基站间传输利用工业以太网构建的自愈光纤环网,系统终端采用无线方式与矿用McWiLL基站进行通讯;根据煤矿的实际网络现状,也可采用已有的其他链型、网状、树形或星型以太网架构进行传输。

2.2核心网络设备

核心网络设备包括业务接入控制器和各个子系统平台。业务接入控制器负责管理、维护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通过设置用户使用权限,控制和管理用户可以使用的业务,包括业务的存储、登记、变更等,并根据以上这些业务信息对用户所使用的业务进行管理,业务接入网关与基站之间通过的IP专网进行交换和沟通。各个子系统平台包括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视频监控平台、触屏式调度平台、人员定位平台和工业自动化平台等。业务接入控制器可通过IP网络与原有的程控交换机连接,实现有线和无线语音的互联互通,业务接入控制器还可通过IP网络与运营商提供的语音和数据接口对通,实现广域网连接和PSTN语音接入。

2.3基站设备

基站设备包括地面型McWiLL基站设备和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McWiLL无线基站。地面性McWiLL基站设备与地面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连接,实现地面无线信号的覆盖;井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McWiLL无线基站提供以太网光\电接口,连接井下隔爆兼本安型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实现井下无线信号的覆盖;基站完成网管流和业务流的分离主要是通过VLAN标签,这样更便于业务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终端设备产生的各种数据、影像和定位信息等一系列服务,基于McWiLL网络建立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无线透明连接,将各种业务无线透明传输至IP有线网络;终端的语音业务和集群调度业务,经由基站和业务接入控制器后完成用户所需接续和呼叫控制功能。

2.4终端设备

矿用McWiLL无线通讯系统可为矿井提供多种类型的终端接入,工业级本安型集群手持终端,可实现集群调度和移动语音业务。工业级本安型智能PDA多媒体集群手持终端,可实现移动语音业务和多媒体集群调度业务,并可在终端上实现各类移动信息化的应用。矿用工业级本安型数据终端提供RJ45以太网接口和RS232接口实现数据和视频接入;可实现各类功能和应用,与核心网络设备中的相关业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

3矿用McWiLL无线系统的优势

3.1可同时实现井上和井下的无线覆盖

矿用McWiLL系统有专用频段(1800MHz),与运营商的频段完全错开,可同时实现井上和井下的无线覆盖。同类各种方案中,仅有McWiLL和WiFi可实现井上覆盖,其余方案均涉及和运营商频段重叠而不能实现井上覆盖。

3.2超长的覆盖距离

矿用McWiLL基站可采用较大额定功率的隔爆兼本安型矿用设备,在巷道中单台基站可实现半径800m,长度1.5km的无线信号覆盖。在井上工作在1800MHz频段的矿用McWiLL基站最大覆盖半径可达到15km。同时,矿用McWiLL的利用空间波束赋形智能天线技术,可大大的提高链路预算,从而保证较大的覆盖范围。矿用Mc-WiLL方案的覆盖范围更远、更大,意味着在同样的巷道长度或覆盖面积下,需要的基站数量远远小于其他方案,从而有效地节省了投资成本,并降低了工程难度。

3.3一体化的多业务综合接入

矿用McWiLL系统综合了数据和语音的优势,可以通过一个系统承载多种综合业务,成为真正宽窄带一体化的多业务综合接入平台,为煤炭行业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针对煤炭行业的需求,矿用McWiLL系统可以实现语音、数据等基本业务,也可以承载应急调度、环境监测、人员定位、视频监控等多种业务,真正实现了多业务综合接入平台。

3.4稳定高质量的语音通话和真正的集群调度功能

基于空中接口的高品质的语音通话质量,可媲美有线通话。大大优于完全基于VOIP的WiFi方案。同时,矿用McWiLL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基于空中接口的下行共享信道实现语音组呼功能,组呼呼叫时延和容量等性能指标均符合集群调度应用要求,支持动态重组、话权抢占、迟后进入、优先级呼叫、强插强拆等传统集群功能,支持无线虚拟专网,通过图形化调度台可实现用户状态的实时呈现、录音监听、视频转分发等指挥调度功能;完整的集群调度功能,可以促进煤矿的生产管理更加高效流畅。

3.5利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光纤环网实现基站传输

矿用McWiLL系统可利用煤矿原有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架构的光纤环网实现井下基站的数据传输;一方面节省了光纤投资和施工难度;另一方面,可利用光纤环网的自愈特性,实现传输线路的高可靠性;这一方面,明显优于TD-SCD-MA系统目前采用的BBU+RRU自建光缆的架设结构。

3.6高数据带宽

矿用McWiLL系统承继了McWiLL无线接入系统的高数据吞吐量的优势。矿用McWiLL宽带系统单基站提供15Mbps的净吞吐量。同时,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实现上下行带宽的灵活调配;这方面大大优于采用公网3G通讯制式的方案。此类公网制式,本身数据带宽较小、上下行带宽不对称,导致上行带宽很小,不能满足专用网络对于上行带宽的高带宽要求。矿用McWiLL系统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其真正可以在煤矿应用中承载视频、数据采集等高带宽应用。

4结论

第4篇

关键词:事故 致因 煤炭企业 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069-02

随着国家建设对煤炭需求量的大幅度提高和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煤矿事故仍时有发生。2000年-2010年,煤炭产量由9.89亿t增加到32.4亿t,百万吨死亡率由5.71%减小到0.749%,尽管百万吨死亡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这个数字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内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对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太成熟,澳大利亚的Glennon[1]应用Zohar的方法进行了安全氛围的问卷调查,并推广到各个工业领域;美国的Brown和Holmes[2]同样采用Zohar的方法进行了问卷,应用到食品加工、化工、钢铁和纺织等行业;Cooper[3]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安全文化模型,该模型涉及行为、心理和环境三方面因素,构成三角关系,其动态特性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员组织系统的要求,鼓励多层次分析;任志宏[4]针对当前煤炭企业建立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丁士杰[5]运用安全文化相关理论,从物质安全文化、规范安全文化、行为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沛城矿的三位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结果表明,沛城矿实现了本质安全化。该文就煤矿事故致因,研究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1 煤炭企业事故原因分析

我国煤矿事故在工矿企业生产事故中最为严重。2010年,全国发生煤矿事故1403起,死亡24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749,远高于美国的0.04,俄罗斯的0.34,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是阐述煤矿事故诱发机理的理论,也被称为煤炭事故模式。这种理论能够通过事故模式分析使矿工更深入地认识和剖析事故原因,认识事故的本质,且有利于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事故预防以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为煤炭工业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矿工人身安全。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有5大类,12小类,表面上都是物因,其实并非如此。从宏观角度来说,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

1.1 客观原因

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煤炭需求增加刺激了煤矿超能力生。(2)地方中小煤矿违规开采造成煤矿事故频发。(3)煤矿安全投入欠账严重。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赊欠太多,仅国有重点煤矿就有约1/3的存在不同程度的采掘失调和技术水平接续紧张等问题。

1.2 主观原因

造成煤矿事故居高不下的主管原因也主要有三方面:(1)矿主追求高额利润忽视了生产安全。(2)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培训不到位。矿工专业素质低,再加上一些乡镇中小煤矿为了节约费用,没有及时和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和安全培训,造成违规操作而出现事故。(3)煤炭企业管理落后。

2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2.1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功能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软”对策,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和良好的安全氛围,在人的态度、观念、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以期实现减小人为事故的效果。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

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态度等。尤其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比较低的煤炭企业来说,安全文化的建设对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简单地讲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凝聚性: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能使全体矿工在安全的价值、行为目标和准则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期符合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

导向性:不同的矿工,其安全的价值观念、安全意识以及所表现的安全行为都不同,这会给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提出了统一而规范的要求,对矿工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够指引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符合规范的要求,规范行事。

规范性:安全文化使矿工认同安全价值观、目标、以及行为准则,实现自我规范。

激励性:煤炭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倡导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来来自于矿工的实践经验总结,并指导矿工的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矿工都以这个尺度衡量自己的工作方法、实际操作,以及在团队中的作用,从而促进矿工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辐射性:煤炭企业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长期以来,由于中小煤矿无节制的掠夺式野蛮开采,引发大量的煤炭事故,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煤炭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影响本煤炭企业,而且能引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影响社会大文化。良好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重视企业与社会间的和谐发展,促进两者得共同繁荣发展,主动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可以对本企业员工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影响整个社会,所以良好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可以辐射到社会,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产生影响。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这五种功能对煤炭安全生产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早期的煤炭生产主要靠技术手段,而现在在技术手段成熟的条件下,对于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安全管理力量占主导地位,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在这些基础之上,安全文化的力量成为对人类的安全决策起推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安全文化的“执行力”非常重要,成为影响本企业以及社会安全生产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2.2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安全的核心价值观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层,煤矿的安全制度和安全习惯对应着煤炭企业的制度文化,矿工的行为对应着煤炭企业的行为文化,矿工通过进行煤炭生产活动,自己的安全意识、思维和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单一得技术和设备并不可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7],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操作的安全性。煤矿的安全措施最终还归结到矿工的行为上,不健全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潜在地威胁着煤炭的安全生产,而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将矿工的行为控制在煤矿期望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煤炭的安全生产。

煤矿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煤矿的制度和矿工的行为习惯,若多少矿工公认某行为是安全的,则这种行为会被多次实施,慢慢地就变成了习惯。不安全的行为很可能成为事故隐患。因此,核心价值观在煤矿安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煤矿的安全文化氛围影响着矿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最终影响煤炭的安全生产和效益。矿工的行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影响,最终影响到煤炭生产的效益。

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需要一定的安全文化载体才能体现出来,是煤矿的表层现象,不同于安全文化,如煤矿集团的图书馆、企业内部刊物、文化娱乐服务中心,文艺晚会等等。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原由,描绘了煤炭企业安全文化预防事故的方法,由此可知,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直接关系着“人因”的两个方面和“物因”,因为人的意识决定其行为,因此,煤矿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相当重要,对指导矿工的行为,以及改善安全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可以针对矿工的失误,更具指导意义。如果一名矿工的安全价值观和意识都很强,他就会积极学习安全知识,主动减少工作失误,更不会冒险;煤矿的安全制度主要是约束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一种企业文化,发扬安全行为,纠正不安全行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各层准确而具有针对性地对应着事故的各致因因素,以煤矿的安全文化纠正不安全行为,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3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影响

据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可知,事故是人、技术手段设备以及企业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管理失误、技术(设备)失效以及违章等多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相重合时,才能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最终的原因追溯到安全管理,而安全文化又是安全管理的根本。

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的实例分析,由图可知,事故发生频率随着不安全行为纠正实施时间的加长而周期性地下降;且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的实施起初,0~8月,事故率明显急剧下降了;短期安全局面的好转过后,有出现了事故发生率的高峰,这可能是矿工在安全局面出现好转后思想警惕性的放松,事故率高峰后又出现了其发生率的急剧下降,之后,在长达40个月的时间里,安全局面都相当可观,在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实施的50个月时,事故率降到了最低;随着安全局面较长时间的延续,矿工和煤矿管理者在可观局面的背后而出现了思想疏忽和骄傲的情绪,在随后的约40个月内,又出现了一个周期性的事故高峰率。除了精神层面的文化之外,煤矿安全物质文化也借助安全设施、防护设备以及安全工程技术手段等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消除事故中的“物因”隐患。

由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可知,事故的各个致因因素与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各组成层准确地相对应,煤矿安全文化可以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因此,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预防事故发生的强有力工具。

4 结语

(1)煤炭企业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营造和谐的人机工作环境,为煤炭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煤炭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准确地进行煤矿事故致因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避免人造成事故。

(3)目前,仍有部分煤矿没有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再加上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对煤炭的安全生产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大煤炭企业主体安全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以人为本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体系[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8(4):22-24.

第5篇

“中国梦”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当前我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中国梦”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前我国实现强国梦的重要理论指示和实践向导,我们应在力争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做好各项工作。“中国梦”对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能够启发我们以“中国梦”为视角做好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文试图以“中国梦”为视角探讨煤炭企业如何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中国梦”对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引

“中国梦”是新时期我国高层提出的一项重要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拓展和延伸,本质上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新时期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融入“中国梦”元素,呈现出“中国梦”色彩。“中国梦”对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产生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

首先,“中国梦”体现了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企业职工的努力,企业职工的奉献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梦”既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也给每一个企业职工描绘了一幅个人发展的美好途径。就煤炭企业来说,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企业必将随着国家经济的振兴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就煤炭企业的职工来说,尽管煤炭行业属于艰苦行业,但是煤炭企业的职工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成绩,并得到应有的回报,实现家庭和个人的幸福。“中国梦”将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融合成一个可以实现的美好之梦,能够引导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因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中国梦”元素。

其次,“中国梦”不仅仅强调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还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中国梦”并不是通俗意义上如“美国梦”那样的个人成功之梦,“中国梦”更强调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更高层次的内涵。“中国梦”的实现必然需要企业和职工能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社会责任的承担为己任。就煤炭企业来说,煤炭企业作为一类重要的企业承担着纳税、科研、能源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重任,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也是国家和政府所积极关注的事项,煤炭企业和煤炭企业的职工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煤炭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

三、“中国梦”对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向导

“中国梦”不但能够对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理论指引,还能够对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实践向导的作用。“中国梦”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与“中国梦”本身的实践性是分不开的。“中国梦”是我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丰富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晶。煤炭企业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角度融入“中国梦”这一元素:

(一)理论廓清,重在理解

煤炭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地就“中国梦”进行介绍、讲解和阐释,使职工能够对“中国梦”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中国梦”的内涵,但是不能停留于纸面上,还应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发展方向以及企业职工的具体岗位,就煤炭企业如何实现“中国梦”以及煤炭企业的职工如何实现“中国梦”进行实践层面的探讨,使煤炭企业的职工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梦”。

(二)融入文化,引领发展

“中国梦”还应融入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中,使之成为煤炭企业“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梦”本身的特点来看,“中国梦”本来就具有中国“软实力”的文化特色,它不同于“美国梦”,不是照搬照抄“美国梦”而产生的一个概念,而是我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总结和前瞻;它丰富了中国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煤炭企业应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中国梦”,以此引领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动力充沛、目标明确。

(三)实在工作,避免空谈

第6篇

1煤炭企业信息披露完善的政策建议

1.1加强煤炭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受煤炭企业在会计核算、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殊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影响,煤炭企业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新准则法实施后,准则对煤炭企业特殊项目没有明确的规范,这使得一些煤炭企业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最终的结果是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没有收到相关的理论约束,其会计信息披露也就容易出现盲点。鉴于此,会计理论界应当加强对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研究分析,尽可能的填补相关理论的空缺,以尽可能的突破煤炭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促进煤炭企业正常的发展。

1.2制定专门的煤炭开采准则并规范信息披露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准绳,具有规范会计核算,提供真实的完整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但是煤炭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煤炭工业的重要性、煤炭生产的特殊性、煤炭工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及完善煤炭成本等方面都强烈要求加快制定我国《煤炭开采准则》,煤炭企业只有有自己的准则和制度,才能有效的进行会计核算,才能满足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需要和发展。当前,我国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和制定有关煤炭企业的会计准则,通过制定该项准则来规定煤炭企业在核算的具体内容以及信息披露的方式,从而让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

1.3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目前煤炭企业没有会计准则和对外披露等会计信息的相关规定,企业也不会主动去披露这些会计信息,就算是企业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和原则,也会使得煤炭企业所给出的信息披露呈现各种各样,没有可比性。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有关部门(如行政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国家审计机关以及社会的一些机构)对煤炭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煤炭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真实性进行审查鉴定,确保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使用折的需要。

2结语

我国是能源使用大国,煤炭作为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同时煤炭生产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要全面的正确的反映社会责任、经济利益和环保收益方面的内容。煤炭采掘业的生产活动或生产程序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信息披露和会计核算也应与企业行业不一样。本文的研究将对完善我国煤炭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方法,提高煤炭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并为制定我国《煤炭开采准则》会计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性的意见。

作者:赵彤 单位:河南省正龙煤业有限公司

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绿色发展;GEM模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07

1 引言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企业,煤炭企业可谓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我国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浪费,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笼罩上了一层大大的阴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因此构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企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构建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也成为学者与企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 我国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通过阅读大量现有文献,总结出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概念为:煤炭企业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理论指导,重视生态因素影响,利用高新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资源得到高效合理充分应用,进而使企业获得利益的同时有效的对生态环境及时保护,使煤炭企业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内涵涉及到企业管理生产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方面,企业的管理制度指导着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构建自身生态竞争力必须制定生态化的管理体制。其次,生产方面,企业的产品源于生产线,对于煤炭企业构建生态竞争力生产层面是主要内容。生产线能否生产出清洁、环保的产品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态化程度。再次,文化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必须首先“生态化”,企业可以定期开展以“生态化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进而使生态化日渐人心,只有这样生态化才不是虚口号,而是会参透到员工日常办公中。

3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全民物质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巨大的改变,在诸如汽车行业等领域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俨然人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2013年我国总计燃煤量达到36亿吨,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国家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烧的煤还要多。上一个达到这个消费量的国家是1860年的英国,但这之后的几年,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近几年都实施了减煤计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图1所示,中国煤炭排放量远远高于了发达国家煤炭排放量。无论是能源的消耗,还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对于被开发地区都是巨大的灾难。

不仅如此,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还要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是煤炭企业的大任务。如何生态化的化解过剩产能的更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更是要求煤炭企业提高办矿标准,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力求向中高端迈进;产品的质量既煤炭要向清洁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转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闲置人员要做好分流工作;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都是在要求煤炭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提升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

4 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择利用GEM因素分析模型,来分析我国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而更好的评价我国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加拿大的两位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首先提出的GEM因素分析模型。该模型对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是一种分析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该模型主要是对影响企业竞争发展的六大因素进行分析,这六大因素分别来源于市场、基础和企业,包括:本地市场、外地市场、资源、设施、企业结构和相应战略、相关辅助产业。因此,本人在对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内涵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GEM模型所提供的影响竞争力六大要素,全面分析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1)“管理体制创新因素”。由于煤炭企业运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而且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国家干预较多,行政管理体制较为陈旧,没有相对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尽管很多企业针对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改革,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想要评价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才能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因素对应GEM模型的“企业结构战略”因素。

管理理念的改革创新是煤炭企业改革的第一步。管理理念的定位决定了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更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方针政策。在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创新的管理体制与理念,才能恢复煤炭企业的骨干市场竞争力。深化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进行系统性思维、开放式思维等的训练培养,并结合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改进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而提升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使煤炭企业逐步走出经营困境。

(2)“人力资源因素”。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保证企业经久不衰,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其更新能力保证了煤炭企业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水平,确保了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质量。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配置要顺应时局的变迁。如今,煤炭企业和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化解过剩产能。在去产能的过程中,煤炭系统有近130万人需要下岗安置。煤炭企业如何做好自身的瘦身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生态竞争力也是万分关键的。首先,对于需要离开企业的员工,煤炭企业可以启动就业扶持计划,帮助这些员工转岗就业;其次,对于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之内的员工,可以实施早退政策;最后,对于就业困难员工可以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保证企业员工分流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企业瘦身。当然,煤炭企业现阶段人力的主要任务是分流安置员工但也不代表不会引进新的人才。鼓励企业挖掘现有潜力,以人才的知识、能力、技术专长与其岗位和薪资的匹配建立多元招聘体系标准,保证新员工的质量,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3)“市场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市场。什么样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的产品才会热销。市场是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如今,环保日渐人心,高能耗、重污染的产品已经不受大家欢迎,甚至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因此在发展生态经济的环境下,对于煤炭企业已不仅仅考虑煤储量有多少,而应该注重市场影响、生态发展的作用。

市场给煤炭企业的讯号是:从2016年开始,要陆续降低大约10亿吨产能。《意见》中明确要求煤炭行业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5亿吨左右煤炭产能的退出,并且实现5亿吨左右产能的减量重组。之所以要降低产能,是因为煤炭企业的产品不再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零污染、低排放、节能环保的产品。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积极转型,化解过剩产能,发展生态竞争力,实现近零排放的新型煤炭利用工艺,提高加工转化煤量比如像发电、热电厂、煤基氮肥制造、新型煤化工,尤其要提高新型煤化工耗煤,提高煤炭的洗选加工转化率,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最终实现企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4)“技术研发因素”。现如今,煤炭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单一、高污染、利用率低等,这深深的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我国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基础理论的研究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皆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国煤炭企业科学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装备水平差,产业技术人才缺乏,劳动效率也不够高。另一方面,煤炭企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好多科研成果只是停留在研发阶段,没有能够很好有效的推广使用。这一因素也影响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生态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是,要推广近零排放的新型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这一技术可使单位煤炭的污染物较之前降低70%甚至90%。二是,通过优化煤炭利用的工艺结构能使煤炭消费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0%-70%。三是,发展新型煤化工,提高新型煤化工耗煤量。“技术研发因素”对应GEM的“资源”因素。

(5)“政府因素”。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承担好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好企业自身的社会职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建立生态化企业进而为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今年国家政府一项重点工作是指导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扶持煤炭企业做好全面的瘦身工作,帮助煤炭企业整体的升级改造。而且政府会加大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力度,要求全面提升煤炭产能清洁化和利用率,进而提升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意见》将会成为我国煤炭企业脱困升级的指明灯。

(6)“应变转化因素”。煤炭企业不同于制造业等行业,煤炭企业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相对较短。而且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可以说如果没有了煤炭,煤炭企业也不复存在。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尽早做好战略规划,发展多元化经济模式,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如今大的市场环境也急需煤炭企业做好应急转型工作。原来的煤炭企业已经不再能够满足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应变转化因素”对应GEM的“相关辅助产业”。

5 结论

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经营困境提出了构建煤炭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并根据GEM模型分析了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管理体制创新”、“人力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技术研发因素”、“政府因素”、“应变转化因素”这六大因素主要影响了企业生态竞争力的构建。而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是通过各种因素在煤炭企业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相互作用逐步完成的。如今我国煤炭企业也应该明确的意识到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企业内部生态管理,完善生态化管理体制建设,引进高新科学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培育企业的生态文化,吸纳核心技术人员,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构建企业的生态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克洪.“十三五”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战略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1):4043.

[2]肖黎春.深化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具体路径[N].安徽日报,2013.

[3]王文良.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4]徐建中,朱美荣.知识视角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生态竞争力构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08:196200.

[5]赵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印刷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第8篇

>>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研究 浅谈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如何适应企业快速发展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浅析 增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绩效的合理化模式构建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浅析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试论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研究 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管理 浅议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加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试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浅谈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 浅议煤炭企业内部控制 浅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 浅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1997.

[29] Koenig HE,CantlonJE.Quantitative Industrial Ecology[M].IEEE Trans On Sys.Man&Cyb Part C:APP.&Review,1998.

[30] ChalierA,PaekerJ.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cycling[M].USOregon:ReedCollege,1998.

[31] 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2] 张宏伟,杨 凯,王 震.城市包装废弃物减量化及回收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J].世界地理研究,2002(6).

[33] 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4] 顾春林.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5] 潘 岳.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9).

[36] 章 波.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

[37] 吴春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及评价体系探讨[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2005.

[38] 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仁[J].技术经济,2006(2).

[39] 钟 霞.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40] 李彩红.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及效果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41] 向来生,郭亚军,孙 磊,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

[42] 胡安水.生态价值论视野下的循环经济[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3] 王海龙,赵光洲.循环经济对资源环境外部性的作用及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2).

[44] 陈 勇.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45] 申富光,杨民政,田文新,等.着力调结构、抓改革为新发展做出新贡献[J].中国集体经济,2010(5).

[46] 张鸿莹.对煤炭行业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煤炭,2010(2).

[47] 高长宏,屈 武,陈秀文.谈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

[48] 于励民.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9] 陈世元.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及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50] 张 圆,周 滨,赵 杰.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及天津发展循环经济概况分析[J].青年科学,2010(11).

[51] 沈 默.逆向物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但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2家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结构显示,煤炭企业人才引进数量不足,但流失趋势较明显。近几年,12家企业每年引进的本科及以上人才分别为965,701,577,549 人,在逐年减少;而每年流失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数分别为254,270,320,436 人,在逐年增加,人才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防范人才流失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煤炭企业的不良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当员工离开企业后,为了填补职位的空缺,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新员工来到企业后,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岗位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成本,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新员工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技能等很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都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对他们的培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影响企业的士气。员工之所以离开企业,是由于他们对企业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例如有的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有的对企业的人文环境不满等。这种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在团队中蔓延,引起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使很多缺乏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的员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纷纷跳槽。因此,员工流失率过高的现象对现有员工的士气有很大影响。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由于受地理位置、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第一,地域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而且十分注重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环境。而煤炭企业大多建在偏远地区,一般都远离省会级城市,在居住环境、医疗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与大城市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都会成为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工作环境的影响。煤炭开采业是高危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瓦斯、煤尘、水、火、顶板等诸多不安全因素,人们对煤炭行业存在很多顾虑和担心。而且,煤炭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导致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第三,薪酬待遇的影响。由于煤炭行业发展不景气,导致煤炭行业的薪酬水平较低,有的企业甚至不能保证工资的正常下发。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基本薪酬属于员工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基本薪酬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最终的结果会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

2.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3)平均主义严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的平均主义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一些优秀人才,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对企业的不满。

3.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国有煤炭企业认为,培训对于企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对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煤炭企业不仅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将人力资源部门也归入后勤或其他部门论文提纲怎么写。一些煤炭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只对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缺乏对员工的中远期培训,一些效益不好的煤炭企业甚至取消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培训投入的严重不足势必会影响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4.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资金、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过多地看重企业的物质利益,忽视了在文化方面的建设。近期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作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80%以上的经营者都将此归之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于煤炭企业可有可无。有的煤炭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企业文化应从何处入手,应交给哪个部门,具体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很少有煤炭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部门,因此,煤炭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很长时间处于缺失的状态。

三、防范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

1.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煤炭行业属于国家重要的资源产出行业,担负着开采煤矿资源的重任,因此,国家应加强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煤炭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致使员工的薪酬水平较低,企业的工作条件恶劣,人才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增加对煤炭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为煤炭子弟考大学开设绿色通道等,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煤炭企业应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于企业的不同人才的薪酬可以适当拉开档次,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以留住企业所需人才。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煤炭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煤炭企业目标的实现。

3.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煤炭企业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炭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培训工作视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培训部门,以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第二,煤炭企业应建立与培训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促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麦当劳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调动员工对培训的热情,将员工的培训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有效结合起来。麦当劳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时,主要是学校麦当劳工作手册和现场观摩;如果想升为店长,必须在地区的培训中小学习;如果想升为区域经理,必须到全国的培训中心去学习;如果想升为大区经理,必须到美国的汉堡包大学去学习。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它具有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言行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有煤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应建设由管理者倡导的、全体员工认同参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赵芬.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5).

[2]张彦鹏.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暨对策研究.中国商界,2008,(7).

[3]王正正.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探析.中国经贸导刊,2002,(4).

第10篇

【关键词】云南 煤炭企业 物流外包

现代物流理念与物流技术的导入,为煤炭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云南煤炭企业在三十年的改革实践中,逐步具备了相对集中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内外的各个系统和环节缺乏足够的协调配合,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由于云南的煤炭产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生产管理粗放,物资材料和生产设备在采购、供应、使用等流通管理环节上,浪费和损失十分严重,所以对煤炭企业物流运作系统进行控制,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赢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本文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构建支撑云南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物流运作体系。

一、煤炭企业生产现状

1、云南煤炭分布与储量

云南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量为277.16亿吨,预测资源量为413.84亿吨,全省煤炭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云南煤炭煤种齐全,有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炭等。云南煤炭生产基地集中分布于云南东部地区的曲靖、昭通,西部及南部除一平浪煤矿、小龙潭煤矿外,均为地方小煤矿零星开采。

2、云南煤炭供需情况

自2001年以来,云南省原煤、洗精煤、焦炭产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和原料供应。近几年云南开始出现煤炭供应和消费两旺,煤炭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云南周边的四川、重庆、湖南、广东等地煤炭需求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云煤外运市场潜力巨大。

3、云南煤炭企业

云南省煤炭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低,形不成规模。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主要是云南煤化工集团旗下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对原云南省国有煤矿进行整合组建的全省性煤业集团。下辖一平浪、羊场、田坝、后所、恩洪、兴云、可保、圭山八家煤矿及云南省煤炭供销总公司,并控股云南先锋煤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东源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东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集团公司年原煤生产能力600多万吨,煤炭洗选加工能力420万吨;其中五家煤矿有铁路专用线,总长71.9千米;七家煤矿有自备坑口矸石电厂,总装机7.63万千瓦。

二、云南煤炭企业目前物流状况

1、云南煤炭企业实行自营物流,普遍存在物流意识薄弱的现象

目前,云南省的国有煤矿物流运作大多数都属于自营物流,在煤矿企业中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大小领导,对物流概念不太了解、不认知,甚至在煤炭运销部门都存在物流意识淡薄,不了解物流是可以降低成本、创造时间价值、提高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煤炭企业对于运输合理化、装卸机械化、物流系统化、精益物流观念、物流信息化观念以及绿色物流观念等现代物流观念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一现状告诉我们云南的煤炭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才能使煤炭企业跟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发展。

2、煤炭是云南主要的可利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但运输成为煤炭继续发展的瓶颈

作为云南省的煤矿,无论是国有煤矿还是民营煤矿,煤炭运输主要是使用汽车通过公路进行运输,少部分由铁路运往省外。无论从井口到矿部还是从矿区到城市或火车站,道路大多数属于乡村公路,道路等级低下,路面狭窄,由于拉煤汽车超重超载,路面被严重破坏,加上道路很少维护保养,至使汽车运煤在公路上运输时间过长,造成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而运输成本的升高促使运输户更加超载,增加道路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使煤炭运输消耗时间过多。例如,塔甸煤矿,从矿区到峨山县城的道路有50来公里,汽车行驶时间却要二小时左右。因此,到目前为止,运输仍然是制约云南煤炭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3、从煤炭销售这一环节中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的强大服务功能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

由于煤炭企业物流意识淡薄,煤炭销售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模式,虽然有些国有煤矿解散了车队,把运输队与销售部门合并成立煤炭运销公司,独立运作,采用社会运力完成煤炭的销售与运输,但大多数社会运力都是个体运作,不成规模,不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从事运输业的个体户及运输公司大多数还处在低水平运转线上,彼此间的竞争主要是靠降低运输价格来获取货源,运输车辆与煤炭运销公司没有严格的契约约定,双方是松散的雇佣关系,由于运输价格的过低,许多运输车辆超载行驶,不仅给公路等交通设施带来了破坏,也带来了煤炭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质量问题。

虽然目前也有少部分从事煤炭物流服务的企业存在,但现有的物流公司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煤炭企业物流自营或外包的优势与劣势比较

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是相对的,自营物流是企业自备仓库、车队等物流设施,内部设立综合管理部门统一实施企业内部物流运作,物流活动完全是生产企业的一种附属产物,不能带来产品增值。物流业务外包,是指制造企业或销售企业为集中资源、节省管理费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1、煤炭企业自营物流的优势与劣势

(1)自营物流的优势

通过自营物流煤炭企业可以自主控制内部的采购和销售环节,可以运用自身掌握的资料有效协调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能以较快的速度解决物流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获得供应商、销售商以及最终顾客的第一手信息,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

通过自营物流煤炭企业可以控制煤炭生产设备、物资等原材料的采购和原煤的销售,不必为运输、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的佣金问题进行谈判,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

(2)自营物流的劣势

自营物流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物流设备、建设仓库和信息网络之类的专业物流设施,这对于缺乏资金的中小煤炭企业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作为云南的国有煤矿,规模也不算大,经济实力不是太强,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来兴建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并不现实。再有,对于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说,物流部门只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后勤部门,企业自营物流就等于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从事辅的工作,结果是辅的工作没有抓起来,关键性业务也无法发挥出核心作用。

2、煤炭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

(1)煤炭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优势

煤炭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加速商品周转,减少库存,降低经营风险。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的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加速库存商品周转,减少库存,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煤炭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物流业务外包能使煤炭企业享受专业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效益,还可将内部管理活动变为外部合同关系,把内部承担的管理职责变为外部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利于简化管理工作。

(2)煤炭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劣势

目前云南省有关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还在建设中;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还在规划或建设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资源整合基本不到位,支撑区域物流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正在逐步建设和完善。

煤炭企业内部物流体制相对分散,有从事生产煤炭的设备和物资的供应部门与仓库,还有从事原煤销售的销售公司和车队,这给物流外包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目前云南的第三方物流尚处初期阶段,企业自建物流系统仍有较大的市场,煤炭企业实行物流业务外包,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某些部门的抵制,尤其是一些国有煤矿,物流外包将意味着解雇大批员工,这对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风险。

四、煤炭企业物流外包的必要性

目前云南的煤炭企业对物流及物流外包的认识还刚起步,有的还停留在狭隘的资源观上,尤其是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煤炭企业,不愿意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业务模式。因此,通过对煤炭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有利于建立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物流观念,提高物流认识。

1、煤炭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发展煤炭生产主业上来

煤炭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煤炭生产这一核心业务上。

通过物流外包会使煤炭企业的精力专注于煤炭的开采上,致力于研究煤炭开采的现代化方法,努力杜绝煤炭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不断提高采掘的工作效率,提高煤炭企业生产效益,使煤炭企业在高效益支撑下,采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开采方法,降低吨煤死亡率。

2、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促使煤炭企业对煤炭物流系统进行研究,提高对物流理念的认知

煤炭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它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构成的物流系统。目前,云南煤炭企业对物流的研究还比较少,煤炭物流系统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促进煤炭企业加快实施物流工程,使煤炭企业在降低煤炭物流费用,压缩生产成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增加企业利润中不断加深对现代物流的认知。

3、物流业务外包本身有其复杂性,但云南煤炭企业物流外包是必要的,是大势所趋

作为云南的煤炭企业是自营物流还是外包物流,并不存在唯一的决策标准。但是从企业竞争战术的角度来考虑,煤炭企业物流外包是必要的,是大势所趋,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因为煤炭企业产品单一,且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果把企业不太擅长的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物流服务供应商去做,可以加深煤炭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使煤炭企业真正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树立基于供应链的统一资源观,以资源整合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 王淑云:物流外包的理论与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云南省政府:云南省煤炭工业发展行动计划(2008―2012年)[Z].2008-12-22.

第11篇

鉴于煤炭产业的战略性和资源约束性,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战略选择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循环经济内涵与产业创新维度,梳理产业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层次及要求,提出产业技术、组织、制度创新战略。

煤炭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产业之一。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总计达到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新增产能达到9 500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8.6%;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35.7亿吨,同比增长1.3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8%。国家能源局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需求约为39亿吨。可见,煤炭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关键。

然而,煤炭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刚性约束、单一粗放采掘以及伴生资源浪费等问题,促使煤炭产业必须由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直线模式向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煤炭产业在技术和技能、产品与工艺、管理与制度等多个层面开展产业创新活动。而产业创新战略的选择就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内涵

鉴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与目标的差异,循环经济的概念至今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描述有十余种之多。归纳起来,循环经济内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轨迹,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手段,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宗旨的生产方式。广义的循环经济则是指人工生态系统下物质流动轨迹,其实质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同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关系[1]。

图1 循环经济示意图

2.2 产业创新维度

20世纪40年代,在经济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共同推动下,产业创新研究逐渐深化,“产业创新”也被国内外学者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发现:理论界主流观点认为产业创新至少应该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三个维度[2~5]。

产业创新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和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组合,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系。诺斯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考察制度变迁,首次提出制度创新的概念,并认为主观地改造现有制度中的制约因素才能实现创新的预期利润。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理论,直接影响并催化了组织创新理论,管理者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组织更敏捷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组织活动效益。

2.3 产业创新各维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生产技术或者开发与应用全新生产技术的活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螺旋”状相互推动上升。具体而言:循环经济影响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循环经济的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闭环生产模式引导着产业技术创新应该向着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方向发展;反之,产业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是保障循环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伴随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诞生,导致产品和工艺显著地、根本性地变革。只有也必须在循环技术领域内有所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践行循环经济。

产业组织创新是指改进或者创造新型组织管理形式,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组织运行效能的活动。产业组织创新有助于提高循环经济运行的整体绩效,提高循环经济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强调各子系统的联动、伴生、共生效应。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组织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思想并不适合于循环经济。不论从企业、产业链还是集群与区域层面,循环经济都需要新的组织结构、组织手段与方法等。

产业制度创新是指改变原有制度安排与规范体系,创设新的关系、激励和组合的活动。产业制度创新是循环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其保障功能从两方面得以发挥:一方面,制度是所有行动者共同遵守的规程、准则、惯例,制度的确立使得一方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行为作出合理预期,从而降低循环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制度为行动者提供激励与约束。在制度作用的范围内,遵循制度将得到相应的收益,这将一定程度激发、调动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将受到相应惩罚,这将制约和减少循环经济运行中行动者的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3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3.1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2005—2011年,中国煤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两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49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吨,六年增加11.71亿吨,年均增长1.95亿吨,累计煤炭产量195.65亿吨(如图2所示)。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球煤炭产量增加了6.1%(2.29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的贡献度为8.8%(1.58亿吨油当量)。中国煤炭产量在全球产量中的份额提升到50%,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

从发展质量来看,2005年至今,国家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网链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初见成效,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有所突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效益凸显;煤炭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取得实质进展;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员工、企业、政府的关系更为清晰,市场化进程加快。

图2 2000—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统计图

3.2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煤炭产业内部,煤炭产业链以及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即微观、中观、宏观共三个层面:

首先,我国煤炭产业主要指煤炭采选业,包括无烟煤、烟煤、褐煤等原煤煤种的开采与洗选。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表现为在采选企业内部各种工艺流程间的协同,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强调技术范式改变来提高原料和物料的高效利用率。例如,通过浮选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其次,我国煤炭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游为煤炭采选业、中游为炼焦产业,下游是煤化工产业的产业链格局。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链的人工“伴生”系统构建,实现产品、废弃物间的互换,凸显组织范式改变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例如:以煤炭采选为依托,电力、建材为配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原煤在开采、洗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煤灰作为燃料供给电热企业;煤矸石、高岭岩等则转化为建筑材料供给建材企业。

最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在该层面,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通过煤炭产业与社会、环境、生态的人工“共生”系统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制度范式改变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等手段,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抑制煤炭产业发展中资源滥采滥用的负外部,鼓励土地、水资源保护等正外部。

鉴于我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层面的不同运行轨迹和现状,下文将针对性地提出三个层面中的产业创新战略选择以及各战略实施重点。

4 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煤炭产业创新战略选择

4.1 煤炭产业内:关键战略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在煤炭产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应紧紧围绕技术创新,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

首先,改造和升级煤炭产业传统技术,如:大力推广和应用选煤工艺技术、矿井水净化及深度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配套化;积极应用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火灭火的“一通三防”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其次,构建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格局。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突破瓶颈,优势互补,分担风险,分享收益,共同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6]。

4.2 煤炭产业链:关键战略是组织创新

循环经济对煤炭产业组织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煤炭企业内部管控模式的变化,更体现在煤炭产业链规划、组织与治理方式的变化。因此,煤炭产业链上,符合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战略必须以组织创新为中心,其重点在于[7~9]:

第一,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延伸、扩建以及补充内涵式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深化和价值链的升级。如: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电力—多晶硅—光伏制造、煤炭—电力—稀土新材料、煤炭—电力—冶金与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产业链。

第二,以外部关联产业有效配合为条件,构建外延式产业链,破解内涵产业链过窄的问题。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可在纵向产业链的基础上,横向构建多条共生产业链。如:煤炭开采—煤矸石—土地复垦-农田;煤炭—电力—矿区生产、生活用电;煤炭—电力—水循环—农业养殖等产业链。

第三,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煤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将废物排放企业和循环再处理、再利用、可利用企业有机组合,形成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各企业协同耦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相互间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共同获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煤炭产业、社会与生态之间:关键战略是制度创新

在煤炭产业与社会、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着眼全局,以产业升级、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为目标,保障三者之间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10]。目前,政府为主导的煤炭产业制度创新应该着眼于:

第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例如:进一步细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第二,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制度。包括:利用财税手段征收环境税费、财政信贷鼓励等;利用行政手段推行循环经济标志制度、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第三,建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准入制度。在项目准入方面,采用专家评审制度,符合产业政策、项目质量、环境保护等条件的项目优先引入。在总量准入方面,允许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等优先进入市场。在空间准入方面,实行分区控制,分类指导,引导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和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技术经济技术研究,2004,(9):145-154.

[2] 刘丹,鲁永恒.煤炭城市产业转型的三维体系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87-90.

[3] 姚平,顾德文,李玥.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35-39.

[4] 陈立武,李冬东.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1,(11):26-32.

[5] 虞剑锋,蒋海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共生关系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8):33-37.

[6] 申宝宏,雷摇毅,郭玉辉.中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J].煤炭学报,2011,(11):1779-1783.

[7] 毛玉如,孙启宏,沈鹏,乔琦,段宁.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链网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42-44.

[8] 席旭东,耿殿明,郝占刚.矿区生态产业链(网)及其产业规模研究[J].煤炭学报,2009,(11):1579-1586.

[9] 吕涛,聂锐,刘玥.煤炭产业链的区域效率评价及优化策略[J].煤炭学报,2009,(7):1003-1007.

[10] 荣西武,顾文选.制度创新与煤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8):82-87.

第12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法律风险 应对措施

一、煤炭企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于煤炭行业既带来机遇又面临挑战。对煤炭行业的影响,一方面是煤炭进口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国外煤炭因质优价廉,进口数量有可能增加,这对国内煤炭生产与销售市场,特别是对东南沿海煤炭市场将形成一定的冲击。由于我国的外贸体制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煤炭出口的垄断性经营将被进一步打破。我国出口煤炭企业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加速,企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快,必然促进能源的节约,将大大减少国内煤炭的消费。由此可见,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煤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并且煤炭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法律风险,在接下来的论证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二、煤炭企业的法律风险

(一)煤炭企业权属的法律风险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煤炭企业的权属问题在当今这样的法治社会之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的煤炭企业的所有权和实际经营权处于分离状态,也就是说煤炭企业的实际经营人往往和所有权人是不一样的,这样无论是煤炭企业的所有权人还是经营人对煤炭企业做出的处分,往往只是单方面知道,另外一方却处于无知的状态,这样一来,做出的处分行为要么是效力待定行为要么便是无效的处分行为,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是不堪设想的。

(二)煤炭企业主体的法律风险

煤炭企业主体取得合法的主体资格,需要具备六证,这六证分别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矿矿长还应具备矿长资格证以及矿长安全资格证。只有具备这六证的煤炭企业才能是合法的煤炭企业。而当下社会中,许多的煤炭企业老板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或者因为一些其他的非法原因,不去办理这些证件和合格证,导致很多煤炭其他处于无证状态,这样一来,煤炭企业主体的法律风险就产生了,这不仅仅影响煤炭企业的正常运作,更多的是影响每一个矿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煤炭企业债务的法律风险

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者生存这样的道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所以存在很多企业并购的现象,而煤炭企业也并不例外,而被收购方或者并购一方往往处于弱势状态,其往往背负着许多债务,这不得不引起收购方的注意,在收购时必须注明这些煤炭企业债务的处理方式和解决方案。而作为债权人,无论是企业团体还是公民个人,都应当随时跟踪自己的债权,特别是在企业收购和并购时更应当关注这些债权债务的安排情况。毕竟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得当的话,引发的不仅仅是债权债务人之间的矛盾,有时甚至能够引发范围更大的社会矛盾。这在煤炭企业的收购过程中时有发生。

三、煤炭企业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煤炭企业应该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不同的法律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机制,例如,针对合同的主体和权属的法律风险问题,合同签订前应当查询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资质,包括对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和履约信用等方面进行审核,通过审核之后方可与其订立合同。并且,从实处保障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这样一来,对于媒体企业权属的法律风险和媒体企业主体的法律风险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二)加强法律风险管理力度

作为媒体企业的管理阶层,不仅仅要对企业的运营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对企业法律风险的管理加强力度,当企业发生重大突出问题时,能够及时地拥有解决方案和策略去应对,当企业出现亏空或者亏损的情况时,才能对企业的债务做出正当地处理,这样不仅有效防止企业的破产,也有利于增加企业的信用度和社会评价。

(三)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意识是内因,其他方面的原因都是外在的,内因决定外因。因此增强煤炭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容忽视,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力度宣传企业风险的存在;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制定好突况的应对措施;作为企业的员工也应当对企业负责,具有风险防范意识,从小事做起,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都不容乐观,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且问题也随着发展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在本文中阐述的三个方面的法律风险,其他不突出的风险也日益增多。虽然,问题不断增多而且严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智慧也会随之增强,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煤炭企业的发展和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时均通.关于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J].理论研究,2012(7)

[2]孙海霞.国有煤炭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思考[J].人力资源,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