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

时间:2023-01-02 01:07:01

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女寝;男生入女寝;人际交往

一、案例简介

周末某男生溜进女生宿舍,A女生为其提供宿舍并留宿一晚,未询问或告知其他室友,但其他同学对事件却有一些流言飞语,周日晚室友从他人口中而得知。室友都认为A女生是个既不诚实又不讲究规矩的人,不愿与此类人为伍,而A女生却觉得同学都不信任她,甚至室友都这样看待她,她很孤独很难过。寝室同学之间心生间隙,相处困难,人际关系紧张。

二、案例分析与辅导过程

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男生入女寝是严格控制事件,女生不仅让男生进入宿舍,还将其留宿一晚,使事件更为复杂。大学中原本敏感的男女关系,变得更为扑朔迷离。

该女生不信任她的室友,留宿男生之时未第一时间说明情况,询问室友意见,因此,当室友们从他人口中得知此事之时,更觉该女生道德败坏、不可信任。

寝室所有人的压力和矛盾都因“敏感”保持缄默,女生细腻的心更承受不了这一份“无言控诉”的沉默,因此,最终在自身的内疚与痛苦中提出搬离宿舍。

因此,针对现状,首先要帮助寝室女生们缓解和释放压力,让大家敞开心扉聊话题。其次,需要引导学生说出事情的真相,只有正面面对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再次,帮助寝室同学辨证分析该事件,引导同学们看清问题的两面,最后,室友真诚沟通,彼此接纳,重新建立互信。

(一)释放压力

首先我清散了门外凑热闹的同学,之后我将寝室大门关了起来。安静地坐到了该女生的床边,用平和的语气再一次向寝室成员们了解情况,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会这么不开心?迎来的又是一片寂静。我说:同学们都走了,关上门都是本寝室的人,有什么不满大家敞开说,别都憋在心里,老师也保证不会将自己听到的去班级宣扬。谁先第一个说?这时一个女生开口了,说我们看不惯某女生的一些行为;接着其他女生开始帮腔。说到这,我直觉就联系到了周末事件,但我仍然没明说,担心直接说穿会让该女生的处境越来越糟,并对我感到不信任。接着,我顺着他们的话题往下问,什么事情让大家看不习惯?睡得太晚?生活习惯不协调?还是卫生值日有异议?大家支支吾吾,说很多事情都有,有些事情她们也不方便开口,最好还是让她自己说。

(二)正面面对

该女生一直没吭声,安静地听着大家的评判,现在大家的目光全投向了她。她再次向我询问了保密协议,我说绝对不向其他同学提起。这时,该女生将周末事件如实地说了出来:

周六某男生溜进女生宿舍,和某些女生在宿舍打牌,走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很晚,男生提出不方面出门,想借用宿舍一晚,想着周末寝室人少,该女生便答应了,并安排男生住在了自己寝室。但只提供了一个空宿舍给他,自己和其他同学睡到了一起。她害怕室友对她有看法,也不知道如何开口向室友说明,因此就没向室友提起。

(三)辩证分析

一方面,A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校纪校规,男生违规入女生宿舍,女生不但不举报,还跟他一起玩,并安排他住宿,完全没有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从道德本质分析,A女生没有做出违反道德的行为。安排男生住宿,也有受男生蒙骗的成分。因此,A同学既是违纪者,也是受害者。她也为自己的行为后悔,所以不敢告诉室友真实情况。

当我说到这时,A同学哭了,她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让室友难堪。见A生有主动承认错误之意,我进一步进行协调,再次说明了A生的问题所在,但同时也希望室友站在A生的角度、站在女生的角度想想,如果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你们承认的勇气又会有多少呢?再次,我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A生敢于承认,那我便相信她所说的都是事实。凭这段时间的相处,相信大家也初步了解A生的为人,直率重情义,也请大家相信她绝对没有做出任何有违道德、有损学生形象的行为。此时,同学们都静默不语,没有了指责,没有了批判。

(四)真诚沟通

我再次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思想攻破,一个寝室的同学聚在一起不容易,住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大家应该相互关心关爱,如果每天朝夕相处的室友都不能相互信任,那还能相信谁呢?A同学让男生进宿舍是一个问题,但没能信任大家,没将事情第一时间告诉你们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寝室就是你们在学校的一个家,家中的人都应该坦诚相见,相互真诚才能交到朋友。A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希望大家宽容一些,不要再犯她同样的错误,彼此打开心扉,真心做朋友。

我首先牵起了A同学最好朋友的手,希望她可以跟A同学握手言和,没想到的是,这位同学直接给了A同学一个拥抱,A同学顿时感动得泪如雨下,两人之间说起了安慰的悄悄话。见此情形,我马上又问了问A同学:是不是还有人信任你?你愿意跟其他同学和好吗?A同学泣不成声地达到:我愿意!我下次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随即,我立马又问寝室其他成员,A同学真心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原谅她,重新接纳她呢?大家点头表示赞同。

通过老师、同学的努力,该寝室学生化解了彼此的误会,重新建立起了信任、和好如初,并再也没有发生过寝室矛盾。我想在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家学会了如何面对矛盾、处理矛盾,坦诚面对、真诚沟通,相互包容,并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三、案例思考

人具有社会属性,而交往则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人都有归属的需求,都有与人交往,融入集体、社会的需求,它促进个人成长、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并且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学校即社会。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尤其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期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寝室是学校人际关系组成最小单位,处理好寝室人际为大学生处理学校、社会中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一)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品质

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已趋于成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调节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应该先从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开始,了解把握自己的身心特点及优缺点,见贤思齐,不断提升与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才能更好与人相处。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和积极参与活动。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成长、锻炼,完善个性品质正是一个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学生将通过共事结识更多的朋友,并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际、沟通,进而不断培养、塑造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加强人际交往技巧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人际交往技巧虽说很多,但大学女生能践行的却为之少数,尤其是当遇到矛盾时,各类技巧可能早早抛于脑后,没有通过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因此,在加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学校或班级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等途径,组织各类符合女生特点的人际关系活动,加强女生的人际交往技巧体验,如通过“背摔”活动、“一丝不苟地诚实”活动加强室友之间的相互信任,通过“旋转椅”、情景剧角色扮演活动使女生养成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的品质,通过“我的心思你来猜”、“单向沟通”等活动加深女生对双向沟通的理解与认识。

(三)加强男女生关系的正面引导

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交往也属于正常人际交往范畴,并且异性相吸,在大学时代,尤其女生对爱情抱有自己的幻想,可能更愿意与男生交际。在学校、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同学应正面此种情绪体验。女生室友之间应积极理性地分享自己与男生交往的体验,或从男生身上学到的大度宽容的情怀、或从与男生交往中感知到的情感及困惑,室友之间都可以进行探讨,在相互讨论中如何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

人际交往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女生寝室人际只有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理解和宽容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解析女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

[2] 刁晨艳.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解析――一例大学女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报告[J].科教文汇,2008.

[3] 李群.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心理探析与调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马辉.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

第2篇

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原则。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6.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凝聚力和学习效率。有人统计,不良的情绪使脑力工作者的学习效率降低70%。

2.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具有以下益处:给个体以稳定感和归属感,使个体提高宽容和理解的能力;给个体以学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使个体获得社交的经验;给个体以培养社会洞察力的机会,发展对集体的忠诚心。

3.人际关系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等。

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听取了国内外大师将人际交往与沟通,翻阅的大量人际交往书籍之后,认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积极和自信。

2.遵循“三A”原则。在英文字母中,A是老大,所以人们都想得A,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3A法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提出3A法则:接受(accept)、重视(appreciate)、赞美(admire)。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甚于向交往对象表达善良、尊重、友善之意。

3.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

卡耐基讲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原则相关文章:

1.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3.大学生如何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心理 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地增长,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因此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也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对交往认识不够,缺乏正确指导。在思想上,对交往的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在对问题“你有几位知心朋友”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选择知心朋友在“5位以上”的只有26%。在回答“如果求帮助吗”的问题时,有高达75%的学生选择“不会”或“不清楚,只有25%的学生选择“会”。在回答“学校有关提高社会适应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讲座多不多”的问题时,有高达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36%的学生表示“偶然举办”。在回答“周围的老师是否向你强调过提高人际沟通,加强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的问题时,高达64%的学生选择“从不强调”,24%的学生选择“偶尔强调”,选择“经常强调”的只占12%。可见,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交往中不够自信,缺乏积极主动性。

斯宾诺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命题:“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但有时也被动;只要具有正确的观念,它必然主动,只要具有不正确的观念,它必然被动。”调查中,有34%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较被动,6%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较大;22%的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有4%的学生极易受窘。同时,在回答“对于团体(学生会、社团)或非正式的组织,你是否参加”的问题时,有高达62%的学生选择“不参加(32%)”或“偶尔参加(30%)”。

(三)交往能力不强,缺乏交往技巧。

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虽然有时会表现为细枝末节,但却体现着交往主体的精神和品性。在答“能否在他人面前自由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问题时,有高达64%的学生选择“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还有18%的学生选择“因为害羞不敢表达”,仅有18%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善于表达自己”。缺乏交往技巧,是大学生交往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回答“你认为自己或身边同学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感觉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技巧。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际的技巧(24%)”,而且“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看法(18%)”、“不能听取意见(16%)”。为此大学生应认真学习交往的礼仪,应多参加一些校园内外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与异往困扰。

作为处于青春期转型成熟的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在“你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多项选择)”的分析中,排序依次为:“随大流”、“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满足生理需求”、“寻找学习动力”、“追求美好爱情”。可见,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以及不能正确处理和异往的问题。

(五)过分强调自我价值。“9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孩子。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缺乏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意识.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但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恐惧与逃避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时常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

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嫉妒与猜疑心理。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抱怨、憎恨,甚至愤怒等复杂的心态。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是一种由主观臆断所产生的不信任的情绪情感。

(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孤独与自卑心理。孤独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找不到或者根本就不想找到知音,缺少心灵的默契。自卑,即因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过低地估计自己,轻视或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习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

(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敌视与冲突心理。人际敌视是指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使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而产生的。处于人际僵局的个体之间几乎不再有人际交往。人际冲突是人际相处障碍的最高表现形式。虽然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具有突发性,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但是发生冲突时,个体的理智感下降,非常容易做出极具伤害性的事情,从而长久地留下心理创伤或生理损害。

(五)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追求功利心理。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二是交往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三是交往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四是交往手段粗鄙化。

(六)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欣赏与高傲心理。具有自我欣赏心理的学生很不宜与他人相处。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应极其敏感。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人际交往应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今后适应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了更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应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形式,广泛采取活动课的形式,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交往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应根据大学生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各高校都应开设心理健康课。

2.加强对高校班团活动指导,满足大学生团体交往需要。

建议高校加强对班团组织的指导,班团组织管理应吸收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团组织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高校的学生管理应吸收心理学专业教师参加,或在学生处专门设立心理辅导科,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工作。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主动开展工作,采取讲授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实施小组心理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形式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大学生交往问题主动开展咨询与辅导工作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任务。

4.对于学生认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面谈咨询,进一步将该项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开展。心理辅导团体活动是学生接受度高,喜爱度高的活动,学生在团体中既能有效地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更促进了人际交往。围绕学生心理素质内涵需要,开发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程,将团体辅导课程化,定期开展。在调查中显现出来,学生对心理团体辅导的需求是希望主题化,有针对性,并且可以定期开展,课程化规范化。

(二)运用心理辅导方法,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与成熟的问题,致力于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心理成熟度,增强认知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确立并实现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这些方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寓教于乐,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要正确分析形势,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开展心理辅导。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点击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三)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应人际交往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形成,需要加强自我调适。

1.正确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特殊性、重要性,并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摒弃那种对人际交往的无所谓的态度。

2.树立交往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在交往中,大学生应树立交往的自信心,根据新群体的实际情况,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对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估,了解自己在他人和群体中的位置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差异,并在找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旦遇到心理障碍时,要积极与辅导员、教师及学院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联系,解决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3.自觉优化自身心理,完善人格和能力。大学生要优化自身心理,及时疏导交往中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充分健全自己的人格,施展才华,表现自己特长,使自己的人格、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良好的心理与人格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克服自我中心过强、自卑心理过重、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的人际交往心理。

4.掌握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要从自我做起,有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坦然诚实地走进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礼貌,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平等待人,注重言谈举止,重视人际交往的语言把握。同时,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对对方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5.掌握正确的交往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是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道德原则,也是处理同学关系的一条基本公德规范。大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渴望并追求平等的交往关系。因而在交往中要特别遵循平等交往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必须自尊,只有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有谦虚宽容的态度,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四、结语

高校心理辅导教育是新形式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教育的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和意志坚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和创新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辅导技能的心理辅导教师。高校心理辅导是全社会、全体教职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命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借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只有高校心理辅导真正的落到实处,实现“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大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训美,高校心理辅导定位探析,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

[2]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第4篇

【摘要】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当代大学人际交往能力突显的六个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复杂的矛盾性。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点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中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随着现代社会合作型人才的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应用,主要是指在大学校园背景下发生的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互动,形成具有特殊的心理、生理、思想行为特征的活动过程。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1)人际认知能力。大学生人际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认知他人能力和认知交往活动的能力。

(2)人际情绪控制能力。大学生根据情境的变化,能够随机应变,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与他人进行互动,以促进理解和交流,及时疏通人际隔阂与冲突,保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特点

处于大学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往往表现出这个阶段所特有的认知、情感、行为特点。

1、迫切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迫切的交往需求与被动性导致的孤独感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更加渴望同辈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们年轻活泼,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主意识都较强,由于多数大学生离开了家庭,脱离了原来的生活圈子,他们迫切希望广泛结交朋友,积极参与学校社会活动,从同学和朋友中获取友情,从异性朋友中获取爱情,从老师中获取亲情。

2.理想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明显变化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他们显示出较为成熟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他们又还没正式踏入社会,处于预期社会化阶段,因此思想又比较单纯,其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表现为与人交往崇尚真诚,崇尚信赖,崇尚尊重,崇尚高雅,特别渴望真诚纯洁的友谊。他们希望彼此之间的交往都能坦诚,真心,不掺杂任何杂质,希望交往时双方能吐露真实情感而不是相互隐瞒,更喜欢跟真诚和值得信赖的人打交道。由于大学生对友谊的珍惜和渴求,注重彼此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然而,每个大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社会经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感受性,不同的个性等等因素,形成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人际交往中,一旦碰触了这些因素,就会产生冲突。由于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的人际期望比较高,在人际交往中一遇到一点困难,发现现实和理想的标准有出入时,发现对方有什么不好的品质或者意见出现分歧、价值认同不一致等等就比较容易产生挫折感。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开放性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交友的广泛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以同学交往为主,同时范围又有所扩大,由以前的亲戚、邻居、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其他社交场合认识的人。同学交往也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学,已发展到同级、跨级、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外校的同学,交往的对象呈现出立体交叉的模式;其次,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性。因为高考和考研,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聚到了一起,共同分享在语言、生活习惯和信仰方面的差异,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

4.自信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健全的自我意识与成熟人格的标志。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需求,懂得欣赏和肯定他人;能够直接、坦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态度和想法。他们有浓厚的优越感,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等都充满信心,相信在大学里一切都难不倒他们,包括人际交往也应该能运筹帷幄。尽管大学里的人际交往相比中学时代的单纯显得那么丰富和复杂,有时甚至有点不可捉摸,但是他们积极乐观的对待,有自信有能力去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5.稳定性与情绪化的矛盾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常常是稳定性与情绪化的相互交织,这与大学生这一时期的情绪特征成正相关。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完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情绪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保持比较适度、得当的表达情绪,显示出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品格,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即时表达或发泄,使得人际交往、人际关系能够维持一种和谐稳定有序的状态。另外,大学生情绪在时间上比中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情绪日趋稳定,当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时,就会延续好的心境,并持续延长这种心理,而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则苦恼或不快的情绪延续较长时间,他们的情绪表达有度可寻,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

6.合作性与个性化的矛盾

合作是当今社会共同倡导的价值理念之一,它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合作意识越强则越具有社会潜力。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充分表现出其合作性的一面。在班级活动中,他们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共同制作一场出彩的表演;在宿舍评比中,他们各抒己见,汇聚良策,共同演绎一个精心的布置;在团队项目中,他们共同努力,力争上游,共同完成同一个心愿。生活学习中,他们处处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合作。

总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伴随着强烈的矛盾运动,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促进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形成和发展,是值得学校和社会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及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更渴望彼此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其途径,无论是对在校期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是对毕业后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90后走进大学校门,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就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有着较好的自我认识,有主见,自信心强。但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和兄弟姐妹一同成长,所以对父母有很强的情感依赖,而与他人的分享能力相对差。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能力较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新一代大学生的生活风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增大,以自为我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自我为中心者,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交往中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行为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难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封闭。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自卑、嫉妒等负面倾向。有些同学刚刚来到大学,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与此同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不愿也不主动与人交往,有时即使别人主动与之交往,也觉得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与人交往,慢慢的对此感到漠然,不再与人交往。

同时,不少大学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强弱胜负都要重新定义,但有的同学看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便嫉妒起来,甚至与之为敌,不愿也不屑与之交往。还有些同学虽然各方面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太过于锋芒毕露,干什么事都走在前面,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最后大家都敬而远之,影响其交往。

重虚拟轻现实。现如今,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际日益增多。网络虚拟交往具有两面性,在扩大人际交际范围与对象的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网络虚拟交往虽然可以传递思想和情感,但无法感受到现实人际交流的情感色彩,长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匮乏而趋向冷淡。加之,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交往中受阻,就会转向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将导致退缩孤僻、自我封闭,致使人际交往出现淡漠与疏离。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生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位为独生子女,自幼受到父母宠爱,家长的过分呵护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迁就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对与人交往中的许多问题不知所措。

学校教育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过分追求分数与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相处、沟通、交流等问题。

对新环境及新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狭小和单一,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的了解磨合需要一定时间,这就要求交往方式要有所转变。有些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方式与对象的改变会难以适应;有些由于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常难以建立友好的关系,因而出现了青年期特有的不安、烦恼、寂寞和孤独,甚至有些新生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

同中小学的学习方式相比,大学要求大学生有更自觉的学习态度,有独立支配时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而一年级新生在中学时往往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和准备,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和安排,不会支配时间,听课抓不住重点,记不来笔记或记不全笔记,不会科学地、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来进行学习,这样由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带来迷茫、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大学新生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方法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方法策略: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学会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既不清高,亦不妄自菲薄,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也包括正确地“接受自己”或者说“悦纳自己”。不能悦纳自己的人,也很难做到正确对待别人。如对自己的缺点不能接受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一旦在这种心理得不到缓解,对周围人存在“敌对”的情绪就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交往过程中很难做到真诚和坦荡。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自我超越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以及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今后的发展。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表现[1]

1.1 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

由于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怔”。

1.2 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许多学生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基础上,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或“日光族”。

1.3 交往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我时,如同照哈哈镜一样,不能清晰客观地反映自身,要么表现出过分自信,要么表现出过度自卑。论文格式。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2]

2.1 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事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存。人们原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发生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多样化,多元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开始困惑,而群体目标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迷茫,最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人的主体性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特征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便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假色彩的交往互动行为增多。

最后, 教育体制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应试和升学竞争, 青少年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充满荆棘,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

2.2 个体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处理不当四个方面。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求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呈良性状态。交往主体在认知阶段出现偏离,均可造成人际调节、选择和适应性困难。论文格式。

人际印象是通过人际交往而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的客体形象。人际印象具有其整体性、一致性、主导性、比较性和联想性特征。故而,心理学角度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人际沟通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3]。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发信者与接信者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发信者的语言表达与接信者的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困难。若交往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网络观等存在差异时,人际沟通同样会出现障碍和困难。

人际冲突虽然有助于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面,但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交往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3 文化传统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掀开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

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文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切入点。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传递,文化又塑裹着人际关系。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同化力量,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契约化、合同化和更加开放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思想中的“仁”、“爱”、“礼”和“宗亲关系”模式,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中膨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论文格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

[2] 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

[3]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1).

[6] 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21(4) .

[7] 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7(61).

[8]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28).

第7篇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行为状况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行为已由传统的重义轻利向现代的义利兼顾、义利统一转变,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通过一些简单数据便可见一斑。华中师范大学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和影响因素,针对他们的交往范围,从其心理成本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及功利性分析两方面设计问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成本投入动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成本的投入功利性中,教师和学生团体所换来的心理收益和物质收益的比例分别是(37、9%;62、1%)和(41、4%;51、6%),与其他对象相比(校内服务人员79、3%;20、7%/虚拟对象58、6%;41、4%),心理收益偏低而物质收益却很高。[1]这说明大学生在和不同人的交往中,心理成本投入的产出预期始终是围绕着最直接和最有利的收益。因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疑难的解答者和考试的命题者,也就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坏;而学生团体是某些学生锻炼能力的地方,是某些学生获取课外经历的地方,学生团体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阅历和生存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需求其回报的不仅仅是心理满足,还有对物质的需求。如果我们总是用传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来评判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或用社会市侩交往的唯利是图尺度来衡量其表现,而无视新形势下他们的现实需要,便对他们的功利全盘否定,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所属的“功利性”概念更多的是利益和互利。正视利益,正确理解利益和互利,是社会道德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是对群体及他人利益的尊重,我们不应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因此,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有其发展的必然性、现实的合理性,应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冷静的思考。

从学生发展看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的合理性

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率性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需要极为强烈,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是一种合作性极强的综合体系,身处其中的个体因自身素质及综合技能的特殊差别,随着分工的加剧与社会化程度的增强,无法仅靠个人的力量求得生存与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准社会人”也不例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很多的旧有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由“国家统一包办”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们日益注重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优化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人际交往已被他们看作是必要的生活内容。从大量的毕业生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出现过因人际交往障碍、缺乏交往经验而苦恼的状况。显然,一个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将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功利性人际交往则有利于大学生们养成务实作风,帮助大学生接受商品经济社会的现实,做好踏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有利于他们讲求实效,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他们增强竞争意识,激发开拓进取的精神,追求个人奋斗,早日成才。

2.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

任何个体作为社会成员都要维护自己生存、实现自身发展的个人利益,这种利益具有不可侵犯性。一些人误以为讲利益就是在宣扬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对正当的个人权益难以启齿,忌讳功利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失全面的。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对市场经济及其关系作出反映的人际关系不可能再因循传统,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使个体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既讲究利己也讲究利他。当代大学生生长于这种言“利”的环境中,在人际交往的道德价值取向上必然与现存的社会环境相一致。他们不再简单地欣赏传统的“崇义贬利”的君子之交,利己利他的交往也是一种道德交往。[2]这种讲“功利”的交往给予了个人利益适当的道德地位,保障了个人合理、合法的权益。如果我们只重视整体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大学生们正当的个人权益,戏谑他们的客观人性需求,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群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君子”“贤人”,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利己利他的观念和行为,是对正当权利的保护,是人性的体现,有利于促进他们人际交往道德的良性发展。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和别人交往,热心关注所在集体(如学校、班级或团学组织)的发展,并能在交往中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而且,对于负有“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任务的大学生来说,和谐的人际交往也是他们高效地获取科学知识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功利性人际交往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崇尚自尊自立,追求独立人格的良好品质;不仅有利于保障学生的独立性,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还有利于他们摆脱外在束缚,开始更多的从自身需要、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来确定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我们还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规范”和评价他们的行为,不仅难以起到约束的作用,反而导致一些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逆反行为发生。因此,用客观现实的目光来审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倡导定位于义利结合的人际交往与人情关系,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还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另外,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对学生合理的物质愿望也不可忽视,应予以适当考虑或满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密切师生关系,对推动班级建设和集体凝聚力的生成也有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也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当前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唯一选择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正视他们的合理需要,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为他们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利性特点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一种正常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予以肯定。

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中隐含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虽然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并不是说就完全没有问题。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法律及道德约束,他们对个人利益的强烈追求就会蜕变为急功近利、唯利是交。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人际交往中主要隐含的问题有:

1.认知偏差

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民族世俗心理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往往易被眼前短暂的物质利益所蒙蔽,社会认识肤浅,历史责任感淡薄。

2.情感冷漠

由于学生间的利益竞争,容易产生交际壁垒,淡化了学生之间纯洁的友情,从而导致“信任危机”以及个人对班级、对老师、对学校的离心倾向。

3.道德沦丧

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享受,使大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上产生失衡,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的缺失及社会公德的退化。

4.行为失范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道德上的互利原则作为幌子,来为自己不进行道德行为或进行不道德行为辩护,以致在实际行为中锱铢必较,变成为道德的“市侩”。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行为。

我们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人际交往总体发展还是积极健康的,性质还是互助互利的。少数学生的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行为不能代表一切抹杀本质,对他们的功利往横加指责、一棒打死有违事实。诚然,这些少数行为也损坏了当代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危害了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利益和正常生活,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我们承认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人际交往有合理的一面,并非赞同和主张其在人际交往中要以金钱和利益作为是否交往的唯一杠杆。我们应当呼吁大学生尊重互利和利他的正当交往行为,自觉摒弃那种以既得利益为全部目的的“掠夺性”交往。当前,大量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密切关注着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性人际交往倾向,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和引导着大学生们对功利价值追求及其对道德认识的理性思辨。他们相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走出目前教育发展的误区;只有冷静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往,才能形成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真正营造出一个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策略

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来讲,学习如何处理好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和内容。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热情乐观,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同学关系是和谐美好的,但也有少数学生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有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甚至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分析

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部分学生缺乏交往的能力,有的因人际交往问题,无法正常学习。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待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总希望周围的人围着自己转,只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对待事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这类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大学生要纠正自我认知的偏差,不仅要正确认识自我,还要客观认识他人。

2.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却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缺乏自信,做事胆怯,优柔寡断,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也有部分学生以盛气凌人的架势掩盖心中的脆弱。还有的学生自卑是因为凡事期望值过高,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面对这些情况,大学生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并正确认知自己,增强自信,用积极的态度与同学交往。

3.嫉妒别人

嫉妒是对条件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交织的复合情绪,这是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等。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超过别人,但有些人对超过自己的人不服,自己却无力改变现状,于是,采取报复行为,以此来满足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厌恶,使交往变得困难。嫉妒心强的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修养,用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4.猜疑心态

猜疑是对别人不信任的一种情感体验。有猜疑心理者在思维上常进行毫无事实根据和缺乏合理逻辑的判断推理,经常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和无中生有;在情感上表现为高度的敏感和不安,总怀疑某人某事在威胁自己而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无端地怀疑别人在威胁自己的名誉、地位、声望,把别人的举动都与自己联系起来并看成是自己的障碍。猜疑心理者给人的感觉是心胸狭隘,气度窄小,不坦率,不暴露思想,过分注意自己的得失。如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与人交往,势必导致多疑的心理障碍,可以表现为自我暗示、缺乏自信等。克服这种心理,要加强锻炼,做到心胸开阔,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格、消除对他人的偏见等。

5.性格孤僻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将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封闭的人一般不愿和别人交谈,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出现寡言少语的现象。如出现这种情况,要努力让自己融入集体,其次还要克服自负、自尊或自傲的心态,积极与他人交往。

6.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担心别人不理睬、不热情。当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信心,如果对方也拘谨,不那样热情,就会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否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与异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7.过分依赖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类人可能对某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没给对方一些心理支持;并不愿意也不允许自己依赖的人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结果会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成为一种负担,并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这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

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可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缓解或解除,从而使之学会客观地看待、完善自己,并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积极、主动、良好的交往观是健康交往的基础,大学生应培养主动交往的勇气,坦诚自律,互助互爱,平等交往,达到团结同学、自我发展的目标。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大学生应该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多读书,读好书。多向阅历丰富的长者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有安全感,能取得别人信任的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反之有阻碍作用。

2.遵循交往原则,积极主动交流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心理素质,遵循诚实守信、理解宽容、求同存异、真诚互助和平等待人的原则。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际关系好的人,一般都诚实守信。在交往中要胸怀宽广,学会换位思考,要把交往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并信任对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不善交谈,或和人交谈时没合适的话题,这样很难在短期内赢得朋友。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交流,寻找交往双方共同的话题来讨论,避免冷场。如社会新闻、体育赛事等,从彼此的谈话中找到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增进彼此的了解。

3.提升沟通能力

有人说:人的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他的沟通能力及影响力。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沟通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和提升。首先,大学生应当拓展阅读面,选修一些有关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帮助自己了解关于沟通的理论知识;其次,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用得体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再次,学会用温文而雅的举止、真诚亲切的微笑等身体语言来强化沟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能有效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不愉快”。

4.学会有效地倾听

倾听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对于交谈的双方,积极倾听能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值得谈话的人,无形中提高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加深彼此的感情。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在与人沟通时,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要等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5.善于赞美和表扬

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它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适时的赞美可以增进彼此的吸引力。真诚地赞美对方,但是不要夸大,让对方感觉你是出自真心。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6.学会宽恕和道歉

人与人的处境是不同的,所选择的做事方式也各不相同,朋友之间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小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处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去看待和要求别人,难免产生矛盾。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就会理解别人的言行。在不涉及原则性的事情上,对别人的选择多一点尊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隔阂,这是朋友关系延续的保证。衷心的道歉不仅可以弥补破裂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感情,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7.学会微笑和感谢

微笑是人际关系的剂,微笑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易于接受,并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总是绷着一张脸,同学肯定就会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和他交往了。恰当地运用感谢,这也是增近人际关系的细节行为。当别人帮了自己的忙,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应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诚感谢,感谢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三、结语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大学生要积极储备各种交往品质,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大学人际氛围,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

[2]杜鹃.关于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与人际交往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

[3]姜涛,蔡柏岩,金惠玉.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4]黄潜.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J].科教文汇,2008,(12).

第9篇

一、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人际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1)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解释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2]。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3]。

(2)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是一种主动的、活动的过程,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4]。“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且在相对平衡的过程中,又相互促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人际适应是“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相应的,人际适应不良的产生是由于个体无法根据变化的社会环境主动地应对变化了的人际关系”[6]。

2.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人际关系的思想、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真正对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对人际关系的系统试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人们生产活动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7]

(2)研究方法,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始于实验法,即霍桑实验。实验法的最大缺点是人为控制性,难以真正考察到人的心理状况,实验结果推广度不大,研究者继梅奥之后主要是进行理论建构,有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建构为人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人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人际关系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所以自然也就成为影响或制约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温海芳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获得知识,开创事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可靠保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水平,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8]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9]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多种人际关系、有亲密联系的人最长寿;人际关系的崩溃与自杀、精神反常有密切联系。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焦虑与困惑有以下几种。

(1)交往与学业发展的平衡、学习与发展智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观念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观念中常常不自觉地把交往与学业发展对立起来,担心过多的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业的发展,因而缺乏处理人际交往与关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大学生一方面在青年人所特有的理想情怀的导引下渴望着纯洁的友谊与情感,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由于无法避免的竞争而深恐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复杂程度。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与交往处理过程中踌躇不前。

(3)交往伤害与自我保护等。在人际关系中,交往者的身份、背景、动机,以及交往目的都必然会渗透到交往的过程之中而影响人际交往的结果,并对交往者的心理带来重大的影响。这种日益复杂并极有可能造成交往者情感损伤的人际交往,会使大学生在交往与自我保护之间产生一定的焦虑与困惑。

三、研究结果

1.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男生人际交往的质量明显好于女生,可能与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不同预期,以及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独立的、有理性的、积极勇敢的、进取的、不屈不挠的,而女性则易感情用事,是消极被动的,有依赖性和顺从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男生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女生则比较被动。另外,女大学生普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依赖性强,理想化色彩浓郁,在人际关系中总希望对方迁就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乐形于色;情绪体验深刻细致,环境的细微变化、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反复思量想得很多很远,甚至伤感痛苦;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常常以他人为镜评价自己,做出消极的判断;由于心眼小、喜欢夸张地评价人或事,相互之间就会产生误解,不良情绪因此进一步加深,导致了同学之间存在隔阂,形成更深层次的孤独和痛苦;情绪稳定性不够。同时由于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转化负性情绪的时间较长,因此容易发愁、心烦、自卑、忧虑,这些情绪反过来再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恶性循环。[10]

2.专业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文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普遍好于理科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理科学生的课程任务一向很重,空闲时间少,学生平时接受的大多是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而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与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活跃性和创造性则显得不足。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有些过于自我保护,独来独往的现象多一些。有时即使参与了一些活动,也大多是在配合别人在做。相对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学习任务轻,平时参与的活动多,接触同学、朋友的机会多,逐渐积累了许多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3.年级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年级这个维度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大二学生在人际知觉因子上得分最高,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总体上看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顶端。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经验,自然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但对于本调查“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讨。大二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大多数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参加了不少活动,结交了许多同学朋友,亲身体会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必须有宽容之心,因此在人际知觉方面有了较好的发展;另外大三、大四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平时活动减少,因此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四学生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技巧有了经验上的积累,另外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处理人际矛盾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364-367.

[2]郝唯貌.人际交往与现代人才素质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97-99.

[3]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4]张亚宁.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冯正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

[6]马慧霞,沈德立.人际心理素质探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85-86.

第10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大学生 人际交往

1 民办大学生特点

1.1 自我认同度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采用的教育方式基本是从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出发,这就造成了学生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和体贴他人,缺乏包容性,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很多消极不良的情绪。

1.2 学习兴趣不高 民办院校由于在招生时受生源的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相较于公办院校略差。对于知识,他们似乎不是那么渴望,也许正是学习上的茫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如何去规划,如何不浪费时间,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关注班级、学校的活动,没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人和事淡漠,这也就造成了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能力欠缺等。

1.3 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 “95”后的学生现在正处于十七八岁的花季年龄,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很多事情没有自己的认识,容易受到误导,再加上现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追求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和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认为身边的所有人对自己好都是该的,如果谁对自己不好,那就是别人有问题,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那些对自己好的人。

2 民办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向、自卑是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院校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和无法与别人较好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性格内向和不自信,始终让他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有的同学又在该种情况下会转而求助于互联网,在网上倾吐心肠,但这样只会使他们更加的孤僻或少言寡语,在一种不完善的“交际”中越来越深,而忽视了真实的人际培养。

2.2 交往面窄 大多数大学生交往主要以宿舍为主,这一点在新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室里,他们基本都是一个宿舍的人坐在一起,平日吃饭、打水也是和宿舍人一起,但由于宿舍的圈子较小,他们在这种圈子生活久了就会受限制,久而久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并且很满足这种生活模式,最终就导致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很多大学生甚至连本班同学都没有认全,长此以往,交往面就会越来越狭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这样就会削弱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作用。

2.3 同学关系世俗化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因素逐渐渗透到学校中,现在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会善于“学习”社会上一些“庸俗化”的交际观,他们认为交际就是互相利用,交的朋友一定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帮助的,而不再是纯粹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于是,我们看到了学校里一些“怪”现象,同学不再直接称呼彼此的名字,而是以官衔代之,如“主席”、“部长”之类的称号,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的“朋友”,同学感情中过多的加入了经济因素。在这些错误的人际观的引导下,学生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和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培养交际能力只能是弊大于利。

3 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途径

3.1 树立民办大学生的交往信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民办大学生的自信心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的自卑心理,会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的重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信心缺失的问题,主要的方法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识,找准自身能力和今后就业岗位的准确方位。这个方面,我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及思想政治类的课程当中,都有所提及,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就业观念,对自己也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工作指导,使学生合理定位就业预期。民办院校学生在找工作时面对“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信心不足,那么民办院校就要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突出学生特色,让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能够突出重围。解决这两个交往问题是树立学生交往信心的根本和关键。

3.2 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在民办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校园,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但和真正的社会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应当在保证学生学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陌生人交往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切实感受到真实的社会,这个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董鹏,李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

[3]翁丽华.专科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4]周金运,罗仕健.浅析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空虚问题与对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第11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 认知障碍 调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表现

1.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

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方面的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前者会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和心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并且有极强的权利欲与自尊心,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甚至从不尊重和理解他人。因此,他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后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交往失败。于是,封闭自我,缩小人际交往圈子。

2.“我”字优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其实,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3.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失调

很多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自觉的都会利用“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和“定性效应”去评价他人,使得人际关系紧张。“首因效应”会使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难以忘怀,同时会遮盖蒙蔽他人的缺点,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失调。“光环效应”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这种以个别推断总体的光环作用,容易造成对人缺乏真实的、全面的认知。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故容易造成对他人认知的失调。

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过度理想化

很多同学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有些大学生认为:一个人际关系好的人,一定是与周围任何人没有任何隔膜,被周围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于是,有人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别人欢心,博取别人的好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自己对周围的人喜欢的基础上的。一旦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讨厌的人,就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这两类人都是缺乏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科学认知,一旦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在不满和忧虑的情绪状态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调适

1.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

(1)综合评价他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能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客观评价他人。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所以我们应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

2.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1)全面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和空间。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这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三是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从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认识自我。四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

(2)积极认可自我。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便会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自卑的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一是要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认真总结教训,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

(3)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一是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二是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能固守自我,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认真进行自我探究,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大学生在认真探索人生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获取自我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最终获得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春霞.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心理调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他们担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除了关于知识水平、道德品质等方面之外,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们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胜任工作岗位、担负起神圣使命的核心胜任特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恋爱及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心理问题。陈钟舜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有心理疾患的约20%,心理轻度障碍者约14%。王建中等人和刘庆武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分别占16.51%和57%。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鉴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

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知识、情感及思想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国内外研究者都一致认为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理论研究方面,黄希庭教授(2007)等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程正方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技巧的缺乏是造成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Angelo(2003)等也认为,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沟通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三、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二)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三)善用交际技巧

第一,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新生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第二,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0-21

[2]陈钟舜主编.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1-17

[4]王建中,樊富眠.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5]刘庆武,李军,胡志艳等.700名医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1.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l):27-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实证研究”,课题编号:CBA0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