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时间:2022-04-17 07:27:22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范文1

关键词:雨水;资源化利用;主要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日益紧张,要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解决。自然降雨是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调节水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雨水通常被直接排掉,这对于水资源紧张的缺水地区和城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同时在夏季暴雨季节城市的雨水由于不能有效下渗,还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因此加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有助于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化解城市内涝灾害。

一、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价值

据对全国六百多座主要城市的调查发现,其中七成以上的城市存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其中属于重度缺水的城市就有近140个。尤其是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华北平原地区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面沉降和地漏等自然灾害。同时由于城市地面硬化率的不断提高,给夏季的城市防内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区大气和地表会积聚相当数量的可溶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随着雨水进入地表水体,并对其产生污染。因此,对于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适当补充地下水资源,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进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二、雨水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

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市政、园林、道路都等多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效。以技术关键和主要目的是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雨水就地吸收和利用,减少雨水的流失量,目前在与水资源化利用方面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雨水蓄积技术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降雨量在时间及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尤其是北方地区在汛期的两个月内往往集中了全年大部分的降雨。因此要对这些雨水进行充分利用,使其产生资源化效益,对其采取适当的蓄积措施是必由之路。目前,大面积降雨的雨水蓄积重要依靠湖泊和水库来进行,这就需要建立雨污分离的排水系统。道路和屋顶等小面积的雨水蓄积主要通过水窖和大型蓄水池来进行,并将用于园林景观、家庭和工业方面的非饮用水。在雨水蓄积和储存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水质达到相应的使用标准,但是雨水的水质比废水要好的多,因此一般经过简单的筛网处理即可。

(二)雨水渗透技术

相对于其它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来说,雨水渗透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发挥综合效益。此项技术主要依靠渗透设施的设置来实现,渗透设施主要包括渗水管、渗水沟、渗水地面、渗水井以及渗水洼塘等,这些设施一般造价不高,因此往往能达到节省投资,一举多得的目的。但是具体采用何种渗透设施进行雨水利用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场地条件以及雨水水质是否污染等因素来进行最后确定。

渗水管属于多孔管材,将其埋藏于地下以后,雨水就可以通过其向周围的土壤进行渗透,这种渗透方式的优点是渗透设施位于地下,不影响地面有效面积的使用,如果将渗透管的周围进行多孔材料的填充还有利于提高渗透速度和调蓄能力。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渗透孔洞极容易被雨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堵塞,造成渗透能力下降,并且很难通过清洗恢复渗透能力。渗水沟是利用底部铺设具有较好通透性的碎石层或多孔材料的浅沟来实现雨水下渗,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施工难度小、投资低,但是占地面积较大。渗水地面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绿地为主的天然渗水地面,另一种是人工渗水地面。天然绿地的优势是能够在优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对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进行截流和过滤,不利之处是渗透能力受下层土壤的性质影响较大。人工渗水地面以多孔沥青地面、碎石地面以及草坪砖地面为主,主要应用于人行便道和停车场。渗水洼塘可以是天然池塘也可以是人工修筑,其好处是可以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水质容易受到污染。渗水井主要是利用通过具有透水性的井壁向周围土壤进行渗透,其优点是建造成本低,容易维护。

(三)雨水回灌技术

在我国华北平原的很多地区由于多年的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严重的沉降漏斗,并且范围不断扩大,甚至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以及断裂带的产生。如果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地面沉降势必会不断恶化,并影响到地面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在汛期将多余的雨水进行回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雨水的人工回灌并不能简单的进行,需要考虑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回灌设施上,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废弃井和渗井以及新建渗水井和回灌井。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雨水回灌对地下水的补充作用,其人工补给量均在开采量的10%以上最高的甚至能达到近30%,因此,我国在雨水回灌补充地下水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余地。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地下水的蓄积量,还有利于我国夏季汛期的防洪安全,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1)人工湿地处理。这种应用技术在城市雨水处理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主要包括前处理系统和主体湿地两大部分。雨水的前处理主要是除去雨水中的较大颗粒物,因此主要通过沉淀池自然沉淀即可,这可以有效降低湿地处理的负荷,提高最终的处理效果和湿地处理系统的的利用期限。

(2)MBR处理系统。这一处理技术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中水回收利用技术。其工艺原理是将膜分离器用于曝气生物滤池,使二者结合形成的雨水回收处理技术,该技术集合了生物降解和膜的高效分离的双重作用,是雨水得到较好的净化,因此该技术具有维护方便,占地面积较小,处理后的雨水水质较高的优点。

(3)雨水深度处理技术。这一处理技术一般用于对处理后的水质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其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吸附,分离以及消毒等基本环节,雨水深度处理目前已经成为雨水回收利用的必要过程,其不仅还可以使雨水的水质得到大幅提升,也可以避免雨水直接回用带来的安全及卫生隐患。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水资源、水安全以及水环境的严峻形式,积极开源节流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手段。其中雨水利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是减少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此外加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还有助于雨水的污染控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其综合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在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方面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有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廖新亮. 做好雨污分流促进城市雨水利用[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3:115-118+217.

[2]乔翠平,孙绪金.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04:41-45.

[3]王晓燕. 雨水利用技术应用于水景观建设的探讨[J]. 山西水利科技,2013,03:68-70.

水资源利用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4-1

1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保护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才会使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代秉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时代下,创造节约型社会是当今不二的主题,如何保护水资源,以至于让它可持续发展下去则是当代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促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资源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水是生命的来源。所以人离不开水,只有保护水资源并且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才是保障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资源的特点及其内涵

2.1水资源的特点

(1)有限制和可循环产生。地表面的水资源是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当遇到水汽蒸发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降水,从而不计地下水资源,因此水是可以再生的。同时,地表水资源也是有限的,各大湖泊储存的供给人们利用的淡水是有限的。

(2)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由于地区气候造成我国南北降水量不均匀,北方降水少于南方,西部降水量少于东部。因此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同时干旱天气时常发生。在时间上,降水量分布变化较大,6-9月份汛期来临降水量集中,然而其他月份降水量明显减少。税时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还用于生产作业,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缺少水资源,生物将停止生命,工农业就没办法进行,环境会一步步恶化。所以水是珍贵的,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所以保护好水资源,找到好的方法进行合理利用开发,就会避免水污染,恶化,沙漠面积扩大等自然灾害。

2.2水资源的内涵。能够被人们所利用,可以保证一定时间内保证其质量和产量,而且可以得到恢复及可再生的天然水源。水资源主要包括空中的水,地下水和地表水。

3保护水资源的相关措施

(1)建设节约型社会,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为了减轻我国短缺水资源的现状,主要就针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率。只有发展质量高,且没有污染的水资源,减少工业污水,且形成一个合理的循环结构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在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在布局上要顺应水资源自身因素;加大农业生产中水的利用率,尽量种植用水量低的农作物;普及比较先进的节约型生活设施;多次重复利用水资源,研发治理污水技术,做到节约用水,减少新的水量应用,同时也就避免了过多的工业废水。

实例分析:2005年在呼吁声高喊的上海地区,全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每家每户做起。”通过环境保护专家的指点,上好市民分别从对旧马桶改造开始,将节约用水付诸于了行动。为了号召大家一起动起来,相关水利部门还未市民提供便利,实行费用全免为广大市民提供改造设备及技术,使以前的老式抽水马桶变成了如今以节约用水为根本的新式马桶。截止年末水利部门为市民免费改造了将近5万套就是马桶配件,同时节约了接近21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因此,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才能使其顺应发展。

(2)为了避免对资源造成破坏,合理开发是重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是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部分。国家的资源,所以在利用水资源时就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开发水资源的时候必须明确水质的差异变化,采取适当的分层方法进行开采,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质要分开以免造成干净的水源遭到破坏。对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勘探施工,必须严格要求遵照相关规定进行分层取水工作,制止水污染,确保水资源的在持续发展。

(3)全力配合环保工程,加大投资。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及其开发,是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而且要建立一个完善长久的保证体系。把保护及建设水利工程作为国之重点,争取用更多的实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健全水利建设政策,扩展基金范畴,多渠道发展市场,使行业监督机制正常运作。调整国之经济政策,环境投资力度,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多元化体制。达到一个长期运作稳定前行的投资信贷系统。

4总结

对水资源的保护,其根本是针对整个社会行业如法律、科技、政策。经济等有力的手段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管制,以确保水源的质量和水源的供应量,避免水污染,水枯竭,水源流动不畅以及水土流失严重。为满足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水资源的不断需求,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发展中一定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并且合理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水资源利用范文3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问题;改善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 A

水是生命之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之所在。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母亲河黄河的频繁断流、长江冰川面积的不断缩小、大量的水土流失,种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警醒,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现状,并采取积极的对策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的存量较少

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具有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的特点。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

(二)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的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水资源同人口以及耕地的分布非常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严重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四)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水资源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首先是污水排放,各种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主要江河湖泊等流域的水质,其污染程度大有越来越严重之势。污染的严重程度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不少的污水排放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对污水治理的能力,这一类企业还大量存在,每年由于偷排造成的水质污染事件日益增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巨大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周边的水域。中国已经进入了水环境污染的高发期、高速期。越来越多的水环境污染事件,对原本就不充裕的水资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施供水能力落后

我国从见过以来,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兴修了一大批的水库,河流以及很多的相关水利配套设施,但是这些设施最主要的作用是发电,如三峡等,而针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其他领域的水利设施明显不足,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小水电站象春笋般林立祖国山河,过去规划,几乎没有考虑城市供水。而往往在下游先开发兴建水电站,给后来上游兴修水利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向城市供水就更不可能。再加上很多水库等长期存在病害威胁,蓄水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极低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工业方面,我国工业的发展本身就相对落后,工业用水的利用率同不发达的工业一样较低,工业用水带来的效益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将近二十分之一。农业用水的效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中国渠灌区用水的利用率大概在0.4~0.5之间,农田灌溉的水量超过作物生长用水量的1/3甚至是一倍以上,但是即便是这样,由于灌溉的时机掌握有偏差,因为水的补充不及时造成作物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新的节水设施的普及率还非常低,且推行缓慢。

(三)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

除上文提到的工业以及农业的水资源存在的浪费以外,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的浪费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一些公共场所的用水,由于全民的节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就更加突出。在加上目前我国的城市供水管网或者是刚刚建立尚不完善,或者是已经使用多年,年久失修,造成供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四)可选择的后备水资源存量不足

从中国水资源的发展来看,中国水资源的矛盾会日渐突出。目前我国的后备淡水资源储备不足,海水淡化的技术现在仍然不能真正应用到人们的所有生活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同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式相比还显得很不足。

三、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推行节水政策,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实现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水危机意识,加强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在农业领域,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采取衬砌水渠、管道输入、喷、滴灌等工程措施和一些非工程节水措施,降低农业用水量;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用水管理,提高公众节水意识,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

(二)提高淡水资源的储备能力

淡水资源的存量不足是一个不争的实施,淡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是保证淡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开源就是要积极开辟淡水资源的储备途径,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海水的淡化,通过冷冻等技术使水盐分离,通过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次数。

(三) 制定完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法规

为加强政策和法规支持,我们应制定有关“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和约束各种用水行为,将目前的行政措施和手段变为依法管理,打破行业和地区间的各自为政现象,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水资源利用范文4

(一)缺乏统一管理,直接影响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目前,黄河系统内,“管”水的部门不止一个,比如黄河取水许可、水量调度、水质管理权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水政科、防办、供水处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管理。虽然各口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有时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法律保障措施滞后,影响水资源管理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要求进行水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一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强化和完善水权划分,不断加强管理。就目前情况看,做为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对滞后并且难度很大,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三)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

自黄委1994年开始在流域管理中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各单位实现了订单供水,但是做为黄河部门只管放水,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也难以使用水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真正信任和服从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从而使黄河部门的职责和权威无法真正到位。对黄河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控制和协调用水户的取水,虽然,在实施中实行了“两水分供”的供水措施,但在取水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水工用”现象,同时也给水资源利用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节水意识淡薄,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二是水费征收机制不健全,水价又偏低,不能通过经济杠杆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四是黄河供水部门实施“两水分供”措施难以保障,工农混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黄河水约有70%用于农业灌溉,但目前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灌水技术落后,有些灌区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然存在,致使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40%,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节水灌溉虽得到了世人重视,但因投入资金不足,节水进展仍很缓慢。

二、强化节水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节水意识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树立水忧患意识,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公众法规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了解水、认识水、珍惜水,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对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二)合理提高黄河水价,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三)加大基础投资,促使节约用水

加大引黄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灌区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定期对供水渠道进行清淤排障和防渗漏,努力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和配套能力。减少水量损失。加强田间工程管理,推广渗灌、滴灌、喷灌及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用水定额,严禁“滴、漏、跑、冒”现象发生。

(四)强化“两水分供”杜绝农水工用

强化“两水分供”措施,杜绝农水工用、跑冒滴漏、转嫁供水用途、改变用水性质的事情发生,合理区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界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及时了解掌握辖区水库蓄水动态和用水需求信息,改变过去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水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供水管理由口到线、到片的延伸,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水资源利用范文5

【论文摘要】: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和地下水持续下降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制约东营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东营市实际,分析了东营市近几年水资源状况,现就如何把洪水资源变害为利,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前言

长期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存的心腹之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政府在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后,对防洪工作重新做了战略性的调整,即我国的防洪工作将逐步从控制洪水向体现水资源性的洪水管理转变,以规范人类社会活动,尽最大可能变害为利,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以解决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水资源紧缺的东营市,汛期洪水在造成灾害的同时,其作为资源的特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2东营市地理位置及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当地水资源量为5.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7亿立方米,有70%集中在汛期,大部分汇流后经河道排泄入海。唯一的地下淡水区位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积平原上,面积为367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0.6亿立方米。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面裂缝、海水入侵。小清河以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到2007年已形成以大王镇政府驻地、稻庄镇政府驻地、县城规划区、石村镇辛桥为中心的4个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同时,黄河水是东营市最重要的客水资源,近年来均引提黄河水量为55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水资源日趋减少,东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愈加突出。因此,在有效利用黄河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东营市位于黄河入海口,濒临渤海湾,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也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560毫米,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因素影响,该地区降水量在区域分布及时空分布上均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变化较大,降水量丰枯相差悬殊,连丰枯时段变化明显。从实测降雨资料可以看出,1964年年降水量达到1133毫米,为系列之最大,而1989年降水量仅为364毫米,为系列之最小值,丰枯极值比达3.1。1961—1967年是明显的丰水时段,平均降水量706毫米;而1980—2004年则是典型的枯水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76.6毫米,丰枯时段降水量极值比为1.5。同样,降水量年内分布更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6—8月。一般年份汛期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的60%—70%,而有些年份甚至高达80%以上。尤其是7、8月份易产生洪涝灾害,而其它季节降水极少,季节性干旱时常发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水量4.47亿立方米,其中汛期3.08亿立方米,实际全市骨干河道建闸25座,拦蓄总量2.4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每年汛期均有1.5—2.0亿立方米的洪水被弃,造成极大浪费。目前,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严重制约着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推进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在优化配置现有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强化洪水资源的意识,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大力推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3科学与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措施与办法

3.1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提高拦蓄总量和多年调蓄能力

加快水库及河道拦河闸建设步伐,增强水库、河道拦蓄总量,提高多年调蓄能力,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东营市具有较好的优势,河道、水库众多,分布较合理,需水能力较大。截至2008年,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建成平原水库708座(地方558座,胜利油田150座);总设计库容9.31亿立方米(地方4.40亿立方米,油田4.91亿立方米)。但多数水库未达到设计蓄水标准。相当一部分水库地处低洼地带,或靠近河道,但具有流入水库条件。为从长远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洪水水资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东营市蓄水工程规划增加蓄水能力2.0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本着少占地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工程措施对现有水库进行增容,1.5亿立方米。二是新建水库工程,库容2500万立方米。三是新建河道拦河闸,拦蓄库容2655万立方米。

3.2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加快“水网“工程建设及洪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是科学利用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水库衬砌及河道拦河闸建设的同时,组织本市主要骨干河道流域”水网“工程建设的科学统一规划,总的要求是”库库相通、沟沟相连“。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组织实施,力争5—10年的时间,建成东营市“六纵六横”的水网体系,以尽快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统一调度。

“水网”工程建设要以现有水利工程为基础,以规划工程作依托,修建引、蓄、排配套工程,构成网络体系,达到引、蓄、排自如。修建拦蓄洪水工程,增强控制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的能力。另外,要建立水库、河道风险调度机制。随着东营市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治理,水利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不断提高,水库、河道多级调度变为可能。

3.3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尽快改善生态环境

在抓紧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拦蓄及“水网”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加大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结合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改进耕作方式,大力种草、植树,增强地表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轻水库、河道淤积,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抓好支脉河、沾利河、神仙沟、广利河、溢洪河等流域水保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做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十一五”末东营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得到基本治理,再经过5—10年的奋斗,将东营建成富而强、绿而美的新东营。

3.4加快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洪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不仅能提高洪水资源在利用管理和调度上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为逐步建立洪水资源科学利用和调度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已建成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防潮大堤潮水位自动测报系统、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引黄灌区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水文预报、洪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加快东营市大中型水利工程雨水情遥测系统建设,在主要河道流域上合理增补雨量、水情站,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地收集雨情、水情等数据资料,用地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利用洪水预报模型对流域上的产汇流情况及河道水库的水位、流量进行预报,用洪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对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科学统一调度,并做到可靠、安全、快捷、准确,真正实现洪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调度。

3.5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使洪水资源的配置发挥最佳经济社会效益。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大胆探索地方流域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配套规章建设,对洪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征收资源费等作出明确规定,加快依法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步伐。积极探讨科学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运行机制,使其与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用水的人有利益约束、开发水的人有经济保证。改革东营市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体系,采取经济刺激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资源的利用和供给管理。尤其对洪水资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收益者投资,真正从经济上保证洪水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利用范文6

关键词:水资源节约 闭合式综合利用 绿色矿山

中图分类号: 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迄今为止,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国家每年因缺水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部分城市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现状无节制抽取地下水,使城市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造成城市下陷,隐患无穷。邢台市及东庞矿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年水量不足200m3,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尤为重要。

一、东庞矿水资源管理和使用现状

东庞矿年取水量423万/m3,费用约400余万元,矿井1983年底投产。水资源管理初期采取粗放型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水的消耗和费用的大幅增加。2008年初随着水资源紧张的日益加剧,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加强,河北省制定了环保工作“双三十”计划,东庞矿按照省环保部门要求筹建了矿井水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矿井水处理厂处理系统设计二级处理能力为10000m3/d,采用调节池预沉淀+脉冲式旋流澄清+机械过滤处理工艺,产生中水满足工业生产杂用水水质标准;深度处理能力为5000m3/d,将中水经过超滤、消毒深度处理,得到水质更好的超滤水,满足高一级用水需求。主要用于矸石电厂冷却塔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洗煤厂生产循环水补充水以及井下粉煤灰注浆用水等。实现矿井污水处理率100%、中水利用率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8000m3/d左右,污水由矿区生活污水和工人村生活污水组成,主体工艺采用ICEAS工艺,全称为间歇式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排放标准,中水回用时达到一级A标准。中水主要用于矿区绿化、煤场降尘、道路冲洗、公园补水及洗煤厂、电厂生产用水等,回用率30%左右。

二、现阶段供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知识方面教育少,职工节水意识差,超量使用,浪费严重。

(二)、水资源利用除居民定额收费和个别生产用水外,大部分用水无限量、无定量、无考核,随意、自由无偿使用,无经济杠杆约束。

(三)、水资源有效利用于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制度执行不严。如:居民用水采用按住房面积定额收费,用多用少与住户经济无关,不能激励节约,甚至过度使用和浪费现象普遍,人均生活用水量为0。360m3/人·日,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中等城市140-150L/人·日的指标。再如:除洗煤厂、矸石电厂生产用水进行定量经济考核,其它单位或用途用水均为随意无偿状态。水资源浪费,流失现象普遍。

(四)、辅助生产场所和生活用水节水型阀控件推广应用少,没有利用科技手段达至节水目的。如:全矿多处的水龙头为2000年6月国家就禁止使用的螺旋式水龙头,30%公厕使用虹吸自动冲洗阀,24小时不间断冲洗。100%卫生间冲刷使用清水。

(五)、供水管线和阀件老化控制不严,分区不清,造成渗、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每次区段维修,需停水面积大,排空管路水量多。三级计量装置不完备,无法计量,定量管理。

(六)、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率低,夏季只能达到30%左右,冬季利用率更低。大量经过处理后的中水无法充分利用,只能外排掉。

三、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中水利用率。

(一)、开展多种形式水资源知识教育,提高全矿职工和家属节水意识。

要加强对职工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感教育,树立和培养全民的节水意识。要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和提高全体职工和家属的自觉节水意识,保护和珍惜人们赖以生存无可替代且不可再生的水资源。

(二)、加强水资源的目标化科学管理,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结合东庞矿实际制定供水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实现计划用水,定额用水,建立节水、用水指标的考核管理体系。用水指标要细化、量化、科学化,层层分解,实行工作产品的单位水量和成本考核与单位或个人经济挂勾,激励人们节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完善全矿用水三级计量,建立健全各设备和各用水单位的用水档案。

(三)、加大节水技改投入,推广应用节水新工艺、新产品,节水向科学要成效。

1、加大科技投入,扩大中水利用率

东庞矿投资兴建了中水利用设施,包括中水泵房、煤场降尘系统、卷盘箱设施、东门岗洗车设施、绿化灌溉设施,2012年投资兴建了东湖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其中的瀑布、旱喷、人工湖等整个水系全部采用了再生中水。

2、洗煤厂回收利用矸石电厂废水

矸石电厂有两种生产废水,化水车间生产锅炉用水造成的离子膜反渗透浓水和凉水塔的冷凝水。废水的电导率为2.0×103μs/cm,硬度为25德国度,水量夏季20~25t/h,采暖期50t/h以上,由于水质原因无法重复利用,而外排对环境会造成污染。洗煤厂的跳汰车间和重介车间为湿法选煤,均以水为介质进行选煤生产。洗煤厂通过浮选方法回收精煤,灰分为50%左右的浮选尾煤留在煤泥水中,煤泥水去浓缩机浓缩处理,溢流循环复用,底流过滤处理。煤泥水系统中,开始时水中的煤泥量不大,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循环水中煤泥含量增大。当回收的煤泥量和产品带走的煤泥量等于人选物料中的煤泥量时,这一系统达到平衡,当回收的煤泥量不足时,将严重影响跳汰、重介生产作业效果。此时需外排煤泥水向系统中补充清水。而补加的矿井水中固体颗粒浓度高,颗粒粒度细,煤泥水沉淀效果差,导致生产断续进行,影响选煤生产效果。试验分析:循环水悬浮固体颗粒中粒度小于10μm的占74%,这些颗粒粒度小,不易沉淀,加之带负电荷,在水中相互排斥,加剧了悬浮稳定性。循环水硬度为5.3德国度,电导率为1.0~1.2×103μs/cm,其中的阳离子不足以中和颗粒所带负电荷,因此颗粒在水中循环聚集,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选煤生产。当前采用石膏配合聚丙烯酰胺的药剂方案处理。经过试验研究,采用向浮选尾矿中添加矸石电厂废水,可以有效改善煤泥的浓缩沉降作用,提高煤泥的沉降速度。这样一来为矸石电厂废水处理提供了出路,二来可以减少洗煤厂的石膏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结论

煤炭企业大多为独立运行的小社会型企业,且井下生产必须取排大量污水。煤炭企业生活和煤炭深加工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消耗成本费用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严重缺水的本地区,水资源的贫乏制约了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煤炭企业通过实行水资源目标化科学管理,加大中水回用范围,争取实现中水零排放,实现矿区内闭合式水循环。

参考文献:

[1]闫新房_田军仓,煤矿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综述[J].煤炭技术,2010(05).

[2]付万军,于宏伟,舒兰煤矿井下污水处理与利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9(05).

水资源利用范文7

关键词: 雨水利用; 鄂尔多斯市; 雨水资源;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Abstract:Rainwater u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alleviate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and improve water environment and prevent flood disaster .For example,Ordos,based on the summing-up and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rainfall utilization in both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researches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rainwater resources of Ordos,put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provides dat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Key words: rainwater utilization;Ordos;rainwater resources;water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

总的来说技术还比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90年代以后,雨水利用技术取得了逐步进展,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宁夏的“窖水蓄流节灌工程”等。我国一些城市的建筑物也建有雨水收集系统,如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璋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这些省区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的发展。

此外,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也相继开展雨水收集利用研究,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北京近几年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步伐较快。北京市节水办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1998年开始立项研究,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国埃森大学的合作项目于2000年启动,已建雨水利用工程等示范工程10多处;2003年4月起施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要求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雨水利用工程应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使用。

目前,北京市的雨水利用已进入示范和实践阶段,可望成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龙头。通过一批示范工程,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实现城市雨水利用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从而加快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步伐。

2 实例分析

2.1 鄂尔多斯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风大沙多,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达150~350mm,蒸发量大,年蒸发量达2000~3000mm。

鄂尔多斯水资源主要由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组成。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达到约29.6亿m3,过境水指标约为7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1922m3,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匮乏,属资源性、工程性和结构性缺水并存的地区。因此,有必要对城市降雨进行收集并加以利用。

2.2 城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结合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的发展和鄂尔多斯市的特点,城市雨水利用有其使用价值及推广意义。一是国内外雨水利用技术相对成熟;二是近几年雨水充沛是本地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三是鄂尔多斯市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中,其中道路广场、绿化用地面积较大,即有较大的承雨面,而且随着建成面积的扩大承雨面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新建、建成小区,公共绿化等地区为雨水利用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 城市雨水利用的技术模式

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多目标的综合性技术。根据国内外雨水利用的技术模式,结合鄂尔多斯市的实际情况,目前雨水利用的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类:一是雨水收集;二是雨水处理;三是雨水利用。

2.3.1雨水收集储蓄技术

(1) 屋顶、屋面雨水收集。根据气候和自然条件,筛选耐旱植物或吸水材料,进行屋顶绿化或雨水储存,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

(2) 生态小区绿地、道路雨水收集。绿地是一种天然的雨水收集设施,经过植被截污的雨水可以起到净化作用,可直接作为景观用水。如果有条件的话,把硬化地面改造为透水地面以便收集雨水。绿地和路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利用,可以达到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水涝和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效果。

2.3.2 雨水处理技术

雨水的处理技术与装置主要取决于:集水方式;雨水取用目的与处理水质的目标;收集面积与雨水流量;建设计划与相关的条件;经济能力与管理维护条件等。

居住小区可利用的雨水资源主要包括屋顶、屋面雨水径流;绿地雨水径流和路面雨水径流。其中屋顶屋面雨水径流可以通过控制屋顶、屋面雨水水质和污染源达到利用的要求;绿地雨水径流经植被截污后的水质较好,一般不用处理可直接作为景观用水。而路面雨水因水质成分较为复杂作为景观用水水源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净化处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1)改善路面污染状况,控制路面雨水水质;2)路面雨水口设置截污装置,在雨水口设置截污挂篮和专用编织袋;3)在径流输送途中或终端采用雨水滞留、沉淀、过滤、吸附、稳定塘及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4)居住小区可以利用自然地势修筑截污集水管(沟),将雨水引入水塘中。在暗管入流处加截污挂篮,明渠入塘处加截污设施,可以保证入塘雨水的水质达到景观用水的要求。

除此之外,城市雨水深度处理的技术还有吸附、膜分离、消毒等工艺。其中消毒工艺通常可采用臭氧、紫外线、氯、二氧化氯等。采用微滤(MF)膜、超滤(UF)膜处理雨水也是很好的技术工艺,该技术可以去除绝大多数的细菌、病毒、胶体等。

2.3.3雨水利用技术

根据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用水和建筑物分布的特点,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城市绿地、花坛和园林雨水利用。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周边降雨产流的特点,确定绿地的高低、坡度和集蓄水池的位置、大小与结构,以充分收集和蓄存雨水,为就地利用雨水创造条件。针对鄂尔多斯市建造的多为上凸式或平地式绿地,专家建议建造下凹式绿地,如图1。

(2)城市道路、广场和停车场雨水利用。城市道路路面、广场和停车场的雨水,经过自然净化和水质处理后可直接用于城市消防、城市绿化、草坪灌溉、厕所冲洗、维持城市水体景观等方面,成为城市中水的可靠水源,如图2。

另外,利用透水路面将城市的雨水直接拦蓄入渗或通过一定的渗漏过滤装置,如渗井、浅水沟等,回灌地下水,可补充地下水量兼有防洪作用。

(3)雨污分流,集中蓄水。雨污分流可以减少排水压力,也可以减少处理污水的费用,从而可以维持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意义

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一个区域而言,城市雨水利用是增加雨水就地资源化,减小雨水异地资源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水资源空间与时间上的再分配过程。城市雨水利用不受规模和技术限制并且投资少,但受降雨时空分布的主宰,时效性明显,用水保证率低,水质受雨水收集过程和手段影响大。

在鄂尔多斯这样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城市开展雨水综合利用,能够获取重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雨水资源化,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减少城市生产、生活供水压力,缓解用水与供水的矛盾;(2)使城市地下水得到有效补给,改善地下水条件,抑制或减缓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漏斗区扩展蔓延的速度和程度;(3) 有利于城市防洪排涝,减轻市政排水的压力;(4)可以大幅度减少为解决城市雨季道路积水而开工的城市道路工程项日数目及大量费用投入;(5)利用雨水,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防止水土流失;(6)雨水利用可有效降低雨污合流水量,减轻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7)利用雨水,可以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8)雨水利用的市场前景巨大,有良好的产业前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收集雨水设备集成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初期雨水较脏,初期雨水的处理也是一项新课题,因此就鄂尔多斯市的雨水利用在收集、处理两大方面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1)开展与国内外相关部门的研究与开发合作,使雨水收集利用在研发技术上更上一个台阶;(2)尽早制定相关的雨水处理和利用的法规政策,引导开发商投建集雨工程,激活集雨设备的市场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设备的制造行业,使相关配套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达到规划、建设、设计一体化;(3)加强对雨水处理和利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处理和回用系统一体化,逐步形成雨水利用产业的一体化[9];(4)建立统一职能管理部门,规范雨水资源的利用;(5) 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6)增强全民的雨水利用环保的意识;(7)针对本地区的特色,因地制宜,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探讨,选择适合该区域的雨水利用系统最佳方案; (8)蓄水时具有一定的风险,雨水蓄积调节不当,会造成淹没损失,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5结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国内外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结合实际,得出:在鄂尔多斯市范围内,发展雨水利用是可行的和必要的,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雨水利用技术的科学研究还不能满足雨水利用的客观需求,但随着全国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肯定会逐步发展起来,达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从而更好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全新峰 张克峰 李秀芝.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现状及趋势[J].能源与环境,2006,(1):19-21.

[2]李俊奇 车武.德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考察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47-49.

水资源利用范文8

关键词:雨水资源化 雨水集蓄 综合利用

1 国外雨水利用情况评述

目前,在世界各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成功做法。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雨水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对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很有借鉴意义。(1)美国的雨水利用。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1993年大水之后,美国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建立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让洪水迂回滞留于曾经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减轻了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压力。美国的关岛、维尔金岛广泛利用雨水进行草地灌溉和冲洗。美国不但重视工程措施,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条例规定了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2)德国的雨水利用。德国的雨洪收集利用技术是最先进的,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实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采用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另外德国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如目前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3)丹麦的雨水利用。丹麦98 以上的供水是地下水,但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率都比较低,一些地区的含水层已被过度开采。为此在丹麦开始寻找可替代的水源,以减少地下水的消耗。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使用时利用泵经进水口的浮筒式过滤器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

(4)日本的雨水利用。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许多城市在屋顶修建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有些大型建筑物如相扑馆、大会场、机关大楼,建有数千立方米容积的地下水池来储存雨水,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近年来,各种雨水人渗设施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在日本,集蓄的雨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草坪,消防和应急用水。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造了0.12亿多个2 m3的家庭集雨水缸,解决了300多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印度、以色列、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采取修建小型水池、水仓、塘坝、淤地坝等工程措施,拦蓄雨水进行灌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外发达国家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经验是: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由人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和回灌地下水。

2 我国雨水利用情况评述

我国的农民在长期的抗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用雨水的经验,创造了水窖、水窑、水池等小型和微型蓄水工程形式,用于解决生活饮水问题。真正意义上的雨水利用研究与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雨水集蓄利用工作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试验研究阶段。2O世纪8O年代,通过对相关技术的试验研究,论证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出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一批实用成果,为雨水集蓄利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2)试点示范阶段。2O世纪9O年代,甘肃、宁夏省区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使雨水集蓄利用从单项技术发展为农业综合集成技术;从单一的利用模式走向高效综合利用;从理论探讨、技术攻关走向实用阶段,找出了一条干旱山区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推广应用阶段。1997~1998年,财政部、水利部联合组织的雨水集蓄利用试点工作带动了西北、西南、华北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作迅速发展,工程建设开始从零散型向集中联片型发展。

(4)蓬勃发展阶段。2000年,水利部编制了《全国雨水集蓄利用“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2001年7月,中国水利学会雨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雨水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兰州市隆重召开。2001年9月,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在广西百色市召开了全国雨水集蓄利用现场会。雨水集蓄利用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雨水集蓄利用是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措施。就农村而言,雨水集蓄利用主要用于缓解水资源紧缺、解决农村生活用水问题,实施补充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全国共建成水池、水窖、小塘坝等小微型水利工程0.12亿处,蓄水容积160亿m。,解决了0.36亿人及0.25亿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发展抗旱保苗补水灌溉面积264.67万hm。,为0.3亿人创造了较稳定的水利条件,使得干旱缺水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解决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作,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非常缺水的状况下,解决人畜饮水和发展灌溉的重要途径。

(2)雨水集蓄利用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雨水集蓄利用的实施,使得许多缺水地区农民有条件种植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不少干旱地区兴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后,有些农户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及生产酱油、醋的作坊,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有了大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雨水集蓄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逐步使西部干旱缺水山丘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全面发展,有效地减少了毁林开荒,推进了坡改梯等生态保护措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使农民由广种薄收逐步走向精耕细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雨水集蓄利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资金紧张。投入不足是影响这些地区发展集雨工程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家、集体和个人应多渠道筹集资金。目前每年能发展的雨水集蓄利用面积不足2O万hm2,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加大投入是搞好雨水利用的一项关键措施。国家财政的投资比例应适当增加,尽可能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同时现行的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资金可考虑向这方面倾斜。还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筹资或募捐兴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不规范。部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出现蓄不上或蓄不满水的现象。从全局出发对当地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可建工程的潜力、布局和工程形式,进行深入地调查,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因地制宜地搞好工程的规划布局,选择好工程形式,确定技术标准,分步实施。既要发挥雨水效益;又要量力而行,保证雨水集蓄利用可持续发展。制定适合当地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规范,根据技术规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指导、人员的培训与技术交流,及时总结经验,使得雨水集蓄利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4 几点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实现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雨水资源化,特提出

如下建议:

(1)建立良性的雨水利用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户建工程,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由政府颁发产权证;对于联户兴建的工程,则由受益户共同制定管理公约,推举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受益户进行管理。各级政府应尽早制定《雨水利用条例》。在《雨水利用条例》中规定新建小区,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等内容。

(2)加强雨水利用的理论研究。尽管雨水利用历史悠久但实践超前理论,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还很滞后,不能满足雨水利用的客观需求,今后应予以加强。

(3)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只有雨水收集系统而没有雨水处理和回用系统是无法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应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与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提倡一水多用,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能蓄则蓄,能拦则拦,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为主,充分利用当地的雨水资源。收集的雨水可以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庭院、洗衣服、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水。

参考文献

[1] 张敦强,龚盂建、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实践与探索E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9).

[2] 王浩,杨爱民、国内外城市雨水利用情况评述[J].北京科协,2002,(10)、

水资源利用范文9

关键词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示范工程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103-02

我国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少,并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实践证明,通过水窖等各种工程手段进行的小规模的雨水蓄积,将雨水资源化对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概念与内涵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

2 利用状况

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1]。在我国,早在2700年前春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己有引洪漫地技术[2]。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80年代后期,2001 年水利部颁发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我国在雨水蓄积利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熟[7]。

3 技术手段

3.1 汇集技术

雨水汇集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汇流面,汇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

屋顶庭院雨水汇集主要解决部分缺水地区人蓄饮水问题。路面集水则主要用于灌溉[4]。此外,城市路面及建筑物也被作为集流面,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环境及地下水补灌的研究也正在展开[1]。

3.2 蓄存技术

3.2.1 雨水蓄存

雨水蓄存是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中间环节,是指将汇流面汇集的雨水通过导流渠(管)引入蓄水设施贮存,等到需水时再从蓄水设施取水的过程。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较多的蓄水设施有水窖、塘坝、涝池等。水窖建筑容易,使用方便,蓄存的水质基本不受污染,渗漏蒸发少,目前较多采用。另外,蓄水池、瓷缸、水泥罐等也普遍使用。

3.2.2 水质保障

降落于地表的雨滴本身带有空气中的一些尘埃及大气污染物,再加上一般地区集流面没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设施,使得汇集于蓄水设施中的雨水水质较差。据对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6个县的水窖水质调查分析,发现水质均达不到我国通用的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因而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饮用水水质的主要保护措施有:降雨前清扫集流面,设置沉沙池、滤网,蓄水窖加盖,定期清洗水窖等。在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对蓄存的雨水净化。

3.3 利用技术

雨水汇集蓄存,其目的是为了利用,而充分高效、经济合理地利用雨水是保证整个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体系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一环。

3.3.1 人蓄饮用

利用庭院屋顶收集雨水解决干旱半干旱山区、淡水缺乏地区的人蓄饮水问题是提高这些地区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步骤。如浙江省余姚市由于地表河道蓄水量少,地下水水质差且污染严重,井水咸、涩、臭,所以这里居民家家都建有雨水集流设施[3]。

3.3.2 农业灌溉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及降雨期与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错位,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从时空上调节雨水分配,使水分供给与作物需水期相吻合,这就是集雨农业的出发点。此外,集雨农业中的补灌必须用节水灌溉方式(微喷灌、滴灌、渗灌、点浇、穴灌等)并与农业节水措施(覆盖、松耕等)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应使用设施农业。

3.3.3 补充地下水

通过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有效地补充涵养地下水,复活泉水,恢复河川基流,改善生态环境。将城市建筑物及平原地区的雨水直接拦蓄入渗或通过一定的渗漏过滤装置,回灌地下水,可补充地下水量兼有防洪作用[7]。

4 示范工程

就目前雨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广大农村地区,查阅相关资料,对目前所存在的典型的示范工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4.1 甘肃“121雨水集流工程”

针对1995年甘肃遇到特大干旱,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即计划要在1995~1996两年间,一次性重点解决25万户、120万人的饮水困难。实现每户砌100m2左右的水泥面集流场地,挖2口水窖、发展1处庭院经济,故名“121”。

4.2 宁夏“窑窖集雨补充灌溉技术”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降水特点,利用集水场和储水窑窖所构成的雨水收集系统蓄存暴雨或地表径流,将无效降雨变为灌溉水源,再采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实现改变小环境、减缓旱情的目的。

4.3 内蒙古“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拦蓄天上水”的精神,1995年自治区水利厅确定准格尔旗和清水河县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旗(县),启动实施了“112集雨灌溉工程”,即一户人家建一处能够集蓄40m3左右雨水的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点种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

4.4 其它工程

其它的地区也有许多雨水利用的工程,包括在南方的一些水资源相对于来说比较丰富的地区,如四川的“川北微水工程”、广西的“水柜扶贫工程”、贵州的“渴望工程”、云南的“滇润工程”等等。

参考文献

[1]Shizuo, shindo.Rainfall harvesting in Volcanic Islands of Japan――Case studies of the Izu Islands.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nd Chines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nwater Utilization,1998:131- 133.

[2]黄乾,赵蛟,谭媛媛,张立国,等.北方农业雨水利用实 践与发展前景展望[J].节水灌溉,2006(4):22-25.

[3]奕永庆.雨水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中国农村水利 水电,2004(9):48-50.

水资源利用范文10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水资源是重要的物质资源,人类离开水资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当前现有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在水资源问题上很好的体现出人类可持续发展概念,一般指在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想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对以下几点加强注意: 

(1)需要适当限定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尽管现如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人类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时,仍然无法根据个人意志对水资源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各种问题时有发生。所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量要低于系统的补给资源量。 

(2)尽量减少各种环境问题在水资源开发中产生。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不仅是调整天然水资源系统结构的过程,更是在空间上对水质和水量充分分配的过程。这种过程一般会改变环境,海水入侵、生态退化以及地面沉降等问题会因地下水位的改变而出现。所以,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不但要科学分配水量,保护水质,而且要对水位变异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密切关注,加强控制环境脆弱地区的水位。 

(3)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開发水资源。相关部门需要紧密结合经济规划制定开发利用方案,使其能够满足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另外,对水资源开采规划中,不但要实现宏观层次用水目标,而且对低层次的局部用水权益进行综合考虑。 

(4)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确保经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时,不但要对供水的需要充分考虑,而且要对经济效益问题综合考虑,其中水的价值、工程投入产出比都要考虑在内,从而实现最小化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 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基础设施。我国很多地区的水文站具有较早的建造时间,在建造期间我国的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从而导致以较低标准建设水文站,落后的设备在长时间使用以后出现严重的老化现象,已无法到达现代水文水资源勘测的要求,具有较低的测洪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2)缺乏丰富的勘测方式。现如今,传统驻守水文站观测为我国现行的勘测方式,该方式造成资源收集具有较大难度和较小服务覆盖面。同时,水文站员工队伍建设和生活条件受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很难得到改善。所以,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对传统工作方式积极改变。 

(3)缺乏均衡的水文站分布。通过调查分析个别省份的水文站数量及分布情况能够看出,我国很多省份的水文站具有较低的密度,而且具有不均衡的分布,缺乏完善的分布规模,水文监测网络很难达到系统化和全面化,对开展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相关部门要对水文站的部分及时调整,水文站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 

(4)缺乏完善的水文勘测项目。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的发展,但是目前缺乏完善的水文勘测项目,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土壤荒漠化、盐碱化情况出现,从而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内河流域内的水资源监测站严重缺乏,检测效果较差。 

3 改善水文水资源勘测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1)完善水文水资源勘测网络。随着我国人口的骤增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对水资源勘测技术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对水文水资源勘测网络进行不断完善,逐渐淘汰传统的水文监测模式,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促进水文监测网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健全的水资源勘测网络,合理开发利用所发现的每一处水资源,从而使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加强水文站的建设。按照目前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工作现状,对水文站加强建设,及时引进先进的勘测技术和仪器,加大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对水文站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当地旱涝情况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文站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严格遵守水文监测要求。流量、水位、泥沙、降雨以及水质等方面均属于水文监测的主要内容。在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控制流程严格遵守,对设备的每项操作方法都熟知。在进行人工信息处理时,需要细心认真,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因记录错误而产生。另外,要确保工作人员合理的采集、输入和处理水文信息,使其与目前水文技术要求相符合。 

(4)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与更替。在水文勘测工作中,水文设备作为基础设施,设备的好与坏对测绘工作数据的正确性产生直接影响,对勘测结果的产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仪器的磨损和破坏现象很容易发生在勘测过程中,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清洗维护固态设备与GPRS终端设备,从而使勘测资料的资料得到有效提高,确保顺利完成水文资源勘测工作。 

(5)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在水文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水文监测质量。水资源勘测具有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极其细心和耐心,如果因为粗心而错误识读和输入数据,则会严重影响勘测工作。所以,落实规章制度不但能够使员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而且能够使勘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良好开展。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水位勘测的技术要求日益提升,断面上的水文特征通过旧式的勘测技术已经无法准确推测。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技能知识,提升个人技能素养,提高水文勘测水平,通过较高的技术水平来确保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6)加强水文水资源的技术研究体系。国家需要从根本上对水文资源的技术加强研究,有效解决水文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规范勘测工作。一是将巡航系统应用于勘测技术中,从而确保更具方便、快捷和高效的解决突发事件;二是加强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使设备能够根据不通的情况作出最有效地判断,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三是增强传感器的集成化,确保能够对电波和压力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有效感应,第一时间反应其感测到的对象。 

(7)完善水资源评价体系。在水文水资源检测工作中,水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作为重要一项内容,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水文监测数据,确保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调度水资源。利用水资源评价体系还能够使水资源预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从而推动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水文勘测作为基础性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该项勘测能够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要对水文水资源勘测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了解,对水资源勘测工作逐步健全,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完善措施及时解决水文勘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管理水平,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来保障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利用范文11

[关键词]节约用水 保护环境 开发利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决支持小水电,而坚决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有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有可能是高坝,都要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二、 建立和健全水资源保护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保证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要考核。

三、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共效益指标,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四、全民教育加强节约用水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搞节水型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水资源利用范文12

论文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和环境四大问题,都与水密切相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已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在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水资源保护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充分体现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尔后为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更进一步明确了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保障实施,而水资源被定位于资源中的首位。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2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也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3个方面。而资源中水资源又是人类最重要最不可缺的资源。所以,水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也是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水资源的涵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

2、水资源的特性。

(1)循环再生性和有限性。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被不断地蒸发升空,蒸发的水汽在空中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形成大气降水,从而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补给。所以说,水资源具有再生性或可恢复性。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全球总水量约为13.86×1012m3,而海洋水量为13.38×1012m3,占总水量96.5%。淡水仅为350×108m3,占总水量2.53%。在淡水中,大多数储存于冰川、极地和埋藏在很深的地下含水层中。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为全球水储量0.000 03%,因此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2)时空分布不均性。A.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在国内,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造成水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在地区分布差异极大,旱、涝灾害经常同时发生。B.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洪枯变化大。主要体现在降雨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方面,径流的年内分配特点是汛期(6~9月)径流十分集中,通常占全年径流量的50% ~85%,而冬春季节雨水稀少;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更大, 1991年穆棱河年径流量为35×108m3,而1998年径流量仅为8.2×108m3,年度则差4倍多。C.不可替代性。在自然资源中,大多是可以替代的,但是水资源有3种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即维持人类生命的作用,维持工农业生产、维持良好环境作用。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工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生态环境就会恶化。D.利害两重性。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恩惠,但水量过多或过少,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如果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就会造成水质污染、环境恶化、地面下沉、土地沙漠化等危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生产。

三、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经济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发展素质好、产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要适应水资源条件;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农业产品用水定额与排水定额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普及先进的生活节水设备;加强水的多次重复利用,发展污水资源化等。搞好工业节水,既减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减少了工业废水量。

2、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对水利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对乱砍乱伐造成的植被严重破坏引起水土保湿及水资源污染等行为应坚决制止。

3、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总之,水资源保护的本质就是通过行政、工程、法律、科技、经济等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水量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希望我们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资源保护,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很好重视。

参考文献

[1]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