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验小学教学

实验小学教学

时间:2022-12-05 04:56:54

实验小学教学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1

(一)明确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要想改变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改变之前的教育观念[2],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同时也要明确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好奇好动的时期,对于动手的课程小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点,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实验的原理,使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到知识。不过教师还要督促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记得自己的任务,使他们在玩的时候学到知识,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建立健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教师首先要把教学教材中的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研究,确保在教学工程中不会遗漏知识点。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3],使小学生更快的接受与掌握科学实验。最后,教师要将上述两点相结合,综合考虑,逐步完成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要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在课余生活中也积极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与方法,最终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渗入到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对种子的发芽实验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开展积极地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验证推测的途径,有序的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工作,最终很好的落实教学目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与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能只在讲台上讲解实验原理。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在制作教学方案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喜好,依据学生的喜好合理制定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掌握程度,进行不同的指导,以鼓励学生为主,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保证小学生可以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小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指导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不要怕失败,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去改进试验方法,最终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在一旁观看,并及时的做好指导工作,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热爱科学,并投身到科学实验中去。

作者:栗长友 单位:安图县长兴中心学校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2

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

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多媒体

本人在几年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实验教学的心得,主要从实验的材料选择,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效果提升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质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香,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

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想象”的作用。我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带领学生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我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里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

“假设”的作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溶解》单元里面,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需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糖,面粉,粉笔末,沙子,石头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的秘密》一课中,对于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我就是先让学生假设,再根据他们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完成验证过程的。

四、多媒体对实验的辅助作用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4

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自然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县地处鄂西山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5

管理准备室和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员是科学教学的助手,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笔者既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又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任课老师。笔者认为,主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器材的整理和器材的分类。

器材的整理是每个学期开学前必须做的工作。包括将新老器材拆封、清洗。在清洗整理后应该将器材按照实验分类归到不同的实验准备室仪器橱中。根据小学科学“四配套”科学仪器的种类,将准备室里的仪器设备按一般仪器、专用仪器、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和药品依次归类摆放。仪器橱上半部分是玻璃橱门,放入数量少的演示实验仪器设备,仪器橱下半部分是复合板门,存放数量多的分组实验仪器设备。整个仪器设备的摆放,体现出科学、整齐、清洁、美观。科学仪器、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如帕斯卡球每次使用完还到实验室,要将仪器内部水分烘干,防止球体生锈和橡皮活塞变形;万用表使用完,必须及时将干电池取出,防止干电池内的化学液体外泻腐蚀设备。还有些仪器、设备要存放得当,如大头针、小磁针和大磁针都不能与永磁体存放在仪器橱的同一层,防止被磁化或小磁针改变原来的磁极。条形磁铁必须把N极和S极交错叠放,蹄形磁铁N、S极间要放一块铁片,这样可以延长磁铁的使用寿命。

总之,仪器橱内保存的每件仪器设备,都应该保持良好的性能,随取随用。一些坏的仪器,能修好的可以继续使用,修不好的仪器应及时报废注销。科学实验室常用教学仪器较多,靠记忆力记住每件仪器设备存放的位置比较困难,为了便于科学老师查找仪器和管理仪器设备,可以给每个仪器橱编号,并在每个仪器橱的玻璃门内放一张卡,上面记录着存放橱内的仪器名称和数量,年终核对一次数量,如仪器数量有变动,则换上新的卡。实验室内现有仪器、设备及器材与旧账册对照,并建立3本新账册,分别是《教学仪器设备登记总账》《教学仪器分类账》和《低值易耗品登记册》,从而做到账物相符。

平时的实验室管理,首先应从实验环境入手,笔者就在实验室靠墙摆放四张桌子,分别标上教材库、资料库、器材库和仪器库等准备库,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就感到学科的学习气氛。每次在开设学生实验时,应该组织各个实验小组组长将相应的实验器材摆放在对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库中。

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组实验,每种器材需12套,每个实验少则用2~3种器材,多则7~8种。堆放在准备库桌子上既凌乱又给发放和收回带来麻烦。每次准备分组实验,实验员在教室的劳动强度比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组织各实验小组组长协助,二是对分组实验的准备做了改进,将分组实验器材装入塑料盒。例如,组装简单电路分组实验,将小灯泡、灯座、干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都放在塑料盒里,既美观整齐,又方便快捷。此外,每周二、五下午按年级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拓展课,科学实验室是活动地点之一,为了配合科学实验活动课的开展,实验前要预测到学生做实验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时不小心水会贱到桌上,因此每组需配一块干净抹布,及时擦干被测物和桌上的水分,防止金属生锈。

由于实验数量和种类增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频率相应增加,为了确保学生实验质量,必须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的性能完好。笔者从管理入手,每班第一堂实验课,先安排好座位,并登记好座位表,选好实验组长。以后每次进实验室学生的座位便不再调换。每堂实验课结束,指导学生整理器材,对每组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按时做好实验课记录,收集、整理好学生交来的实验登记单。对损坏的仪器按赔偿制度处理;出借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器材按出借制度办理;报废、报损的仪器、设备及器材按报废、报损制度办理。

改进科学实验

实验室管理员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新教材的实验结合起来,突破实验中的难点。有些实验按照课本要求做,效果不明显,要分析该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采取相应办法,反复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以便实验顺利进行。例如《热的传递》实验中实验铁丝的传热效果,铁丝不能选得太细,细铁丝传热慢,效果不明显而且浪费时间。选用粗细合适的铁丝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管理员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改进实验仪器装置、使用材料和实验方法。如“声音的特征”音调部分,学习活动卡上面要求学生“用橡皮筋,研究振动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部分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笔者自制了几个共鸣箱,在箱体外面续上橡皮筋,通过改变橡皮筋粗细、橡皮筋松紧,有效地说明了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确保实验成功,上好每堂实验课,可以先采取不同实验方法做几次实验,为科学实验课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和材料。

开放科学实验室

常规实验课的模式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可适时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相对独立自主地安排时间,选择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操作,整理实验结果。

学校开放科学实验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学生常规实验提供方便,另一种是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服务。

常规实验是在两到三单元学完后,定期将这几单元所开设的学生实验的器材全部陈列在实验桌上,每桌一个实验,并提供该实验的相关思考题,由学生选择实验进行复习。此时,实验教师必须在场,及时更换已坏的仪器,增添消耗器材、药品,一个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恢复到实验前的状态。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6

一、“教”的实效性,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一)优化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纽带

“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操作(记录信息)汇报结论”是我们优化后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入水中》,我们就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操作(记录信息)汇报结论”的教学模式展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电子白板展示海面上180吨的大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而不沉到水底,然后揭示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在水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固体,苹果、螺丝、玻璃球等,猜测一下哪些上浮下沉?需要动手实验操作,记录信息,最后汇报结论。这样优化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氛围和谐。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愉快,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了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

(二)准确的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催化剂

无论是对教材的“胸有丘壑”,还是对创设情境的“驾轻就熟”,都需要语言贯穿全课。科学是抽象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严谨的、准确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所以我们的语言必须富有感染力。

二、“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和经历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基础。在《把固体放入水中》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大胆预测固体的沉与浮,并让学生知晓这只是科学预测,并不代表科学结论,结论需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在学生动手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实验结果,教师注意对学生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学习科学,不在于学多么高深的知识,而在于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习惯。

(二)贴近生活的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科学是来自生活,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从而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培养应用科学的意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用科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中,铅笔、树叶、大米、盐等实验材料都是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在让学生理解溶解这一现象时,教师就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妈妈洗衣时洗衣粉的使用,爸爸喝咖啡时加的糖,做菜时投入的味精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此时派上了用场,学生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实验效率。

三、“练”的实效性,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一)规范实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决定实验的成败,影响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实验完毕后,材料整理得规范有序,也要练习。

(二)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7

一 树立新理念,重视家庭小实验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走过场,就会失败,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家庭小实验虽然有利于现在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但需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许多教师不大重视,既然家庭小实验有利于课堂教学及课改,那就值得花时间去做好家庭小实验,并重视家庭小实验。

二 如何做好家庭小实验

1.实验准备阶段

家庭小实验常常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把握好实验内容。初中化学新教材在习题中出现许多家庭小实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按书中安排的去做,也可以根据每一节中的活动与探究性实验编排好家庭小实验的内容、注意事项等,当然这些实验最好教师在家中先做一做,才可能正确去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就会发挥很大的潜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作为指导教师同样也有一种教学上的成功。

2.实验检查阶段

家庭小实验往往是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做,做不做不知道,为突破这个难点,老师可以通过课下询问,上课提问来检查,如有这样一例家庭小实验,把一根铜丝放在火上加热,观察现象。大家都知道会变黑,如在课堂提问,可能检查不出来谁做,谁没有做,所以这种情况采用课下询问方式来检查。调查清楚后在课堂上再让做的同学谈一谈做的体会,其他做过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评说,没做的同学只有沉默。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大家都会自觉养成习惯。

3.建立家庭小实验档案

检查完学生做实验的情况,并不等于这项工作的完成,还要记录学生做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安全情况等,以备今后教学用,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 家庭小实验教学的作用

1.弥补作用

家庭实验虽然小,但对课堂教学促进很大,可以大大缩短课堂探究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同学研讨,揭示实验的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如果教学中偏于实验,没有理论性研讨,那么教学也是失败的,正如有些老师感叹:“探了一节又一节,时间和精力全耗进去了,什么也没探出来。”效果很不理想,而通过家庭小实验可弥补这一缺点,由于课下做过相关实验,那么课堂上才可能有备而来,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2.为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些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做的目的是为以后某章节的课程讲解打基础的,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上面有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把鸡蛋放入一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现象,这个实验有一部分同学是按书上做的,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许多问题,少部分同学思维更活跃,他们还把鸡蛋放入盐水、糖水中试过。事实上这个实验是安排让学生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要在下一章节才能认识到。可做完家庭实验后,有些同学自然会提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象会不同呢?这就为同学们学习下一章节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94-02

说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并被大家认可。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我们应该说些什么?下面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设计、说过程、说板书、说评价等方面结合教学实例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依托课标说教材

说课首先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教材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具体来讲:①说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课标对所教内容的要求,说明所教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明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结构特点;②说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是指那些比较抽象、离生活较远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案例的说教材:《摆的研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时间”的第6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摆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学生要亲身经历“改变摆锤轻重”“改变摆线长短”和“改变摆幅大小”三个活动,通过对活动中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轻重和摆幅大小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把握理念说学情

新课程理念已经由重视“教”变为重视“学”,讲求以学定教、教与学并重。所以,研究“学情”就成了说课的头等大事。这里的“学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③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如: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案例的说学情:对于古代“水钟”,学生了解得并不多,@一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很新鲜也很有意思,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很高。但教材中设计的滴漏实验太巧妙也太突然,学生很难想到,也很难去关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做测量实验时,尽量减小观察误差的关键。

再者,教材在安排“滴漏实验”的第二个活动,即“测量积聚10毫升、50毫升水分别需要多少时间?”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是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水在下流过程中的不匀速性和并不完全等时性,也许是受到了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或自身观察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关注到这一现象的人并不多。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笔者做了一些调整,把实验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滴漏实验的方案设计和观测方法的研讨上。

三、明确任务说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3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一说目标的完整性,即知识、探究、情意目标的完整;二说目标的可行性,即教学目标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切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三说目标的可操作性,即目标要求具体、明确,能直接用来指导和评价该课的实际教学。

如: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温度计》案例的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学会识读和使用温度计,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观察和研究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体会获取知识的愉悦。

四、科学创新说设计

教学设计是说课过程中最能看出底细的环节。这一环节,说课者应当介绍自己在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预设时间是多少,每个环节的根据是什么,设计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说完设计,要让听众明白此节课的知识脉络、流程安排、预设问题、双边活动、教学手段、课堂场景等等。简而言之,这节课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你都要把它说出来。不仅要感性呈现,还要有理性分析。

如: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案例的说设计。从300ml中流出100ml需要多少时间?300ml水流完需要多少时间?实验发现后者远远大于前者的三倍。引导学生分析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于流速的影响。用自制的滴漏教具――瓶身粗细、孔眼大小不同进行实验,发现瓶身粗、水位低,水流慢;瓶身细、水位高,水流快。

五、以生为本说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它应该是丰富的、鲜活的、富于变化的过程。实验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有:①突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充分利用实验仪器、器材和自制教具;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④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对照比较、数据分析、集体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⑤通过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如:四年级下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案例的品辨探悟说过程:品――论生熟食物之分类(教师准备生熟不同的食物,让学生蒙上眼睛品尝,明白有些食物生吃味道好,有些食物熟食好)。辨――析生熟食物之不同(提供生熟的马铃薯,通过看、摸、闻、用小刀切等方法观察辨别)。探――究由生至熟之过程(加热让鸡肉由生变熟,观察研究,并得出熟食易消化吸收)。悟――知生而熟之利健康。(观看视频,了解禽流感的病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吃生的鸡肉、猪肉等,讲究饮食卫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过程的背后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这一步是最值得教者思量、听者观摩的。

六、画龙点睛说板书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了板书或板书随意化。从教学实际来看,目前多媒体还不能完全取代板书,因为多媒体课件演示一般都比较快,学生记录不下来。而板书留在了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录和思考。学生看着教师的板书就能了解教师讲课的思路,就能了解教材的逻辑线索,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板书设计的艺术。

六、主体多元说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等。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评价的灵活性,尊重学生差异,呵护孩子的自信心。我们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的欲望。

除了评价还要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批判性思考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学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教师反思什么?①反思成功之处;②反思失误之处;③反思课堂动态生成;④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h。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温度计》案例的说评价:对于这个内容笔者反复教过很多次,有很多种不同的教学思路。笔者觉得,这次的效果是最好的。首先是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与培养。其次,认真研读教材。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处理,更接近孩子们生活,操作更简单,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教材的思路是殊途同归。尤其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笔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充足的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尤其是自制的活动温度计模型,深受同行和学生的喜爱,外观精致漂亮,实用性强,打破了普通温度计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自主调控温度的局限,为孩子们落实基础,形成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七、现场展示看素质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9

1.知识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巩固酸的知识。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口头表达、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对酸的性质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3)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总结能力。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口头表达、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等

三、实验用品(分组准备)

1.紫色牵牛花或其他紫色花几朵、小碗一只、白酒、纱布、食用碱水、食用醋

2.鸡蛋壳、玻璃杯、火柴、白醋

3.小汽水瓶、柠檬酸、食醋、食用香精、冷开水、无毒塑料薄膜、小苏打(固体)、细棉线

4.预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男孩头像、稀硫酸、棉签、电吹风

四、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都知道酸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着重解释三个具体现象。

1.花儿变色

过渡:同学们都喜欢花,你们想知道紫色花在酸或碱性溶液中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猜想回答。)

操作方法:把紫色花放在碗里捣烂,向碗里倒点白酒,使之溶解,再用纱布过滤后,将滤液分别倒在两个碗里,在一个碗里倒一点醋,另一个碗里倒一点碱水,很快两个碗里的紫溶液都会变色。(看教师演示操作。)

(3)提入问题1:倒醋的溶液变成什么颜色?(红色)倒碱水的溶液变成什么颜色?(蓝色)

(4)原理:在这些紫色花瓣细胞中存在“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有机色素,是紫色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蕊精,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学生观察回答、验证猜想、探究反应原理。)

这一实验利用酸的什么性质?酸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2.鸡蛋壳变气体

(1)过渡:鸡蛋壳的成分是什么?把鸡蛋壳放在酸性溶液里会产生什么现象?大家想检验一下吗?下面我们分组做实验

(2)操作方法:把一个鸡蛋壳碾碎后,倒在玻璃杯里,然后往杯内倒白醋,白醋淹没蛋壳即可。杯里的白醋“沸腾”起来,产生大量的气泡,划一根火柴在杯口,火柴熄灭。

(3)原理:蛋壳里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醋酸后立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于是火柴便熄灭了。(分组实验、探究现象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自制柠檬汽水

(1)过渡:教师提前制作的柠檬汽水让学生品尝,提示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制作。

(2)操作方法:取小汽水瓶一个,然后放入柠檬酸2g、适量食醋、1-2滴适用香精,灌入冷开水(留一部分空间)。用塑料薄膜做成一只漏斗状小袋,系一根细棉线,袋内装1g小苏打,吊在汽水瓶内,暂时不要接触溶液。盖上汽水瓶盖,旋紧,然后把汽水瓶颠倒过来,汽水瓶里的溶液接触塑料袋里的小苏打,立即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气泡,片刻柠檬汽水生成。

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3)注意问题:(1)汽水瓶口要完整无损,瓶盖内塑料垫衬完整平坦。(2)配方剂量多少按瓶容积大小而定。

(4)原理: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柠檬酸钠等。)交流讨论,制作中注意的问题,探究反应原理,各组互相品尝自制汽水。)

(5)小结:我们利用酸的性质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现在大家所学的化学知识还是比较有限的,但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实践,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10

激发探究热情

趣味小实验因其本身显著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把趣味性的小实验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空气中有什么》这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直观的认识,笔者引入了《可乐喷泉》这个趣味小实验。由教师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进行演示。将一瓶五升可乐的瓶盖拧开,放在塑料水槽中,而后将三十二粒曼妥思口香糖放在卷成的纸筒中迅速倒进可乐瓶中。这时,大量的可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从瓶口喷涌而出,形成十公分左右的“喷泉”,刚开始,孩子们只是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在摆弄各种物品,当他们见到喷涌而出的可乐时,全班也沸腾了。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下面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火山与地震》这课时,笔者准备材料,试着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火山喷发的成因。但这个实验的时间长,实验效果也无法表现出火山突然喷发的剧烈状况。因此,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笔者又引入了另一个趣味小实验《沙子火山》。用沙子在实验盘中堆一座小山,把胶卷盒底朝下,压入沙堆顶部,在空胶卷盒中放入一些发酵粉。再把醋和食用色素在玻璃杯中混合好,再倒入胶卷盒中。这时孩子们发现,胶卷盒中形成的泡沫迅速喷出,在沙堆上形成红色的小溪,很好的再现了火山喷发的场景。这时孩子们的兴致也被点燃,积极投入到研究火山的特点中来。

有助于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这一课时,学生将学习光折射的知识。课前,孩子们对光折射的现象多少有些了解,但并不深刻。因此,笔者引入《捉迷藏的硬币》这一趣味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这一知识的建构。先在玻璃杯底下放上一个一元硬币,然后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再把碟子放在杯子上面。试一试,能否看到硬币。然后,在硬币上滴几滴水后将其再次放到玻璃杯底下,试试看能否看得见硬币。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发现,只能看见滴过水的硬币,而没滴过水的硬币却“神奇”般的消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剧烈碰撞,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借用趣味小实验,有意创设冲突或矛盾的事件来引发孩子的思维产生碰撞,使他们无法对某些新的发现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产生不满意的心理。

这时,笔者让他们回家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下次上课时再来交流。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要来解开折射的迷题。在第二天的课上,各个小组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的学习状态都很投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明白光折射程度的差异是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带着“不满意的心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学支架”,对未知的情况进行了自主的探究,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建构光折射的相关知识。可见,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恰当设计和引入一些趣味小实验来充当“不一致的事件”,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来建构科学知识,从而让他们“在已有的经验世界里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趣味小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电磁铁》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笔者引入《能打招呼的电子娃娃》这一趣味小实验。该实验利用废旧的娃哈哈瓶做材料,将漆包线在上面缠绕五十圈左右,再将厚纸板剪成娃娃的形状,用透明胶将其与吸管固定,在纸板的下部前后各贴一个磁铁。最后,用电池给漆包线通上电,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当线圈通过电流时,娃娃就会随着磁铁摇摆起来。这个小实验可以安排在最后一个课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预先向学生讲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制作完毕后,再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为了完成这个小制作,孩子们得去收集各种材料,得去思考怎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得去动手探究,失败了还得重来,还得向教师和家长请教,通过这一番 “折腾”,孩子们对电磁铁产生磁力的原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一小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获取成功的喜悦。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将课堂内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而许多的趣味小实验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通过趣味小实验的演示和操作,学生不仅对课堂上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还能较容易将课堂上的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生态平衡》一课时,笔者引入了《雨水溶化建筑物》这个趣味小实验。这是个对比实验。找两个玻璃杯,一杯装水,外侧贴上“中性”两字,一杯则在水中放一匙柠檬水并搅拌好,外侧贴上“酸性”;再取两根粉笔,分别在上面刻上英文字母“S”;再将两根刻字的粉笔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过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并取出粉笔,孩子们会发现放入柠檬水中的粉笔上,英文字母已几乎看不见,而放入清水中的粉笔上英文字母依然清晰可见。从这个对比实验中,孩子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酸雨的腐蚀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就显得水到渠成。这个小实验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他们学会了将课堂上知道的环保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爱护我们的地球,逐步建立起科学生活的态度。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11

关键词:合作实验 小班化 化学实验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开展合作实验的形势需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策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对个别学生的个别指导。

小班化教学创设"互助、互动、合作、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的"互助、合作"实际活动,师生互动,不断的转换师生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这里应该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活动,互助活动,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励学生,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近年来,班级人数三、四十人左右,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合作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的许多实验原理和步骤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所以当学生走进实验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策略指导。

第一步:建立合作实验小组。开展合作实验,首先要合理划分好实验小组。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的意见后,再适当调整。一般每组四人为宜,分别设组织者、操作者、记录者、发言人。组织者负责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按时完成合作任务;记录者负责把讨论和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操作员负责实验的操作;发言人交流时代表本组发言。明确分工后,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当然,每人的分工并非一成不变,在学生能够熟悉原有角色,并能熟练履行相应职责的情况下,还要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

第二步:合作完成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设计优化,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设计把握重点化解难点。例如,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含有少量泥沙、氯化镁、氯化钙和硫酸钠等少量杂质粗食盐中取得精食盐。教师在课前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回顾相关知识,收集有关资料,初步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分小组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出合作小组的实验方案。①根据你们小组的假设你们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有哪些?②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怎样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③你们小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包括实验现象的预期和结果。④你们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设计方案也不相同。此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法并进行客观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如此合作设计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抑制。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步:进行小组实验。按本小组修正后的方案实施具体步骤,做好实验结果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第四步:成果交流。让各组代表对自己的总结报告自评,然后各组互评,评判以"实验方案是否科学,装置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报告语言流畅与否"等五个方面作为标准。按"好、较好、一般"三档评分,对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选。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评选,既解决了实验小组成员的沟通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保证了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同时还能形成"小组内成员合作,小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第五步:小组成员反思。评选之后,教师应让出一定时间给各实验小组讨论,总结每次实验的经验,成功在哪里,失误在哪里,并提出弥补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参与者在课前查阅时扩大知识面;在实验中充分展示自我,得到发展,在课后增进团结合作。这种具体反思使学生能总结得失,认识合作精神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合作实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学生合作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实验的合作伙伴、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虽然每次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断,但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分工,强化组员的责任意识。实验前合理分组,对各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防止实验时小组内各自为政从而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现象。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学习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分配合作实验小组时应该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知识、技能等因素,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为小组集体贡献力量。

2、重视实验目的性教育,细化实验计划的指导。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在实施时,教师的指导就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对学生的方法进行归类,会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确定的各种方法一一作指导。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一理念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特色。在学生合作实验中,教师要关注活动的全过程,了解情况、把握方向、适时点拨。学生实验前一定要汇报操作的方法,把实验方法说清楚,明白后再做。

3、合作互动,多种形式评价。首先,全班的成果交流是建立在小组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小组实验的效果,要让所有个体成员全身心积极投入其间,体现教学务实、公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尤其关注那些在同学面前想说不敢说、想做不敢做的学生,先让他们汇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讨论解决。对通过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或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准备进行全班交流。

其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研究所进行的协作互动,这是不同的实验伙伴之间互通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求得合作实验效果更大化。

再次,小组将自己比较成熟的研究结果包括产生的问题和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沟通,使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更深入、面更广,实现成果共享,力求合作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实验小学教学范文1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现代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现代教学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对小学生来说,学生年龄较低,自制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意识成为了现代教学工作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现代小学科学实验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求有效的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一、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会发现现代的实验教学存在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实验教学缺乏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完成,但是学生却对从实验的过程中具体要学习到什么感到迷茫,大部分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只是做了个实验,只感觉到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并没有积极的进行思考,进而导致实验教学流于表面,导致效果不佳,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依据教材文本进行实验,教师自身缺乏对教材的一些认知,自身缺乏对教材的一些创新。在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其要求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为更适合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方式,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实验创新为更适合学生实施的一种实验过程。[1]因此,教师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式老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式古板老旧,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致教学质量较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多样,要学会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但是依据现代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采取的实验教学主要方式都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绎,学生复制粘贴的方式,缺乏实验的自主性和思考性,导致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而学生的效果不好。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举措

(一)结合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趣味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下,要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进而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实验主动性。而依据大量的研究显示,课前导入是一种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就可以从课堂导入入手,结合实验现象,以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除此之外,有趣实验现象的导入,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的完成目标,进而提高实验完成和准确性,提高实验效果。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进行“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比较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给学生观看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而且这些物质的选择最好是带有颜色的,以丰富多彩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趣味性环节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直观正面的刺激,以此来保持课堂的活度,构建和谐有趣的课堂,进而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结合实验内容,创新实验实施方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打破教材文本的束缚,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创新实验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实验方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新,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此,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教师可以从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角度入手,改变实验材料,创新实验步骤,进而达到创新实验的目的[3]。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教材内容为例,在进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实验的时候,可以知道实验材料有:透明玻璃杯,水槽,冷水,热水等,实验过程主要是质量体积相同的方糖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过程。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选取不同的质量体积的方糖放入冷水或热水中,以此来探究物质本身的因素对其溶解快慢的影响。又如在进行实验“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时候,可以知道具体的实验材料有:食用油,肥肉,花生米,白纸,面包,馒头,马铃薯,碘酒,滴管,酒精灯等。为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更换实验中的食品材料,以此来给予学生新鲜的感觉,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实验的感觉,不会有按照教材进行复制的心情。这样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