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时间:2022-03-24 13:32:40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1

【关键词】反思;小组合作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教师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中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下面以英语教学为例,谈谈我进行小组学习的做法及反思:

        1.小组合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建立

        1.1 小组的组成。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我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每组以4-6人为宜,根据性别和学习能力合理划分。每组配备一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气氛。因为这届我带的是文科班,我尽量每组都安排2个男生4个女生为一组。而且我利用班主任的优势,把这6个同学的位置采取就近原则,这样便于他们讨论问题。为保证公平性,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小组间的英语水平应差别不大,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1.2 小组合作具体做法。

        1.2.1 合作课前对话。随着广东高考英语的改革,听说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口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分组合作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尤其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合作学习,对英语教学来讲更有实际意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编对话,争取每堂课有3分钟左右让学生表演,这样既可以锻炼口语又可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自编对话热情高涨,因为是集体活动,平时不愿开口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

        1.2.2 合作学习单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一些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而且我每天要求每个同学记2个单词,然后把这2个单词教会同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小组的每个同学每天就能记到10个单词以上,日积月累,词汇量大大增加, 学生的练习量增加,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看到平时害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1.2.3 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本单元要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要点告诉各组的小组长。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把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 

        1.2.4 合作表演话剧。为了加强同学的学习兴趣,我会定期让他们排演话剧。每个小组自编自创一个话剧,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好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开展竞赛。我们邀请其他科任老师与全体同学一起做评委,评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奖,最佳新人奖,最后颁发一些纪念品。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一般来说,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次表演中,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还获得最佳新人奖,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1.2.5 小组合作作业。在处理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自主完成但却无法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小组合作做作业既能避免抄袭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小组合作作业,我们要让小组各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明确任务,小组长收集他们不会做的作业,然后小组讨论后完成,之后进行 互批作业,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讨论纠正。如果学生讨论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1.2.6 小组合作订正试卷。每次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操作是制定一张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在课室的墙上张贴并公布各个小组的成绩。一个月评比一次,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分数最高的为优胜组,并给予一定奖励。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2.小组合作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2.1 课堂喧哗。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有的同学是动了起来,但不乏有一些同学借机闲聊。 

        2.2 小组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每次发言都是那几个好生,而且他们思维活跃,一下子就能抢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都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一下就过去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几乎散失了。 

        2.3 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2.4 小组合作中的好生与差生的参与度严重不平衡。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其他小组成员则无所事事,小组合作表演对话,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表演。

        2.5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课时,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的让学习困难和内向性格的学生回答表现,因此这些学生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新课改的今天,小组合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大胆实践课改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力的角度出发,把小组合作运用到基础教育广大空间中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郭砚冰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 第9期.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2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地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原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2007年开始工作,一直担任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工作,后来调入现在的学校,在这所以城乡结合为主要特色的学校继续着自己的数学教学之路。回想从教的这几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寻找出适合学生、适合自己、适合学校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这几年,我一直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作为我教学转变的重要方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一、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这个学期,我们班共有56个学生,我们把他们分成了1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来当小组长,还有两个学习中等的和一个学习较差的同学,每四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学习小队,由学习最好的同学当学习带头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一个学期下来,效果相当的好,每个学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1、开学初建立小组意识。

开学之初安排座位的时候就要确定好每个学习小组的人员,要优良中相结合,要在性格上互补,在有一定的友情,老师也要在确定好各个小组的情况下,在班上加强教育,让他们形成一个小集体,要荣辱与共,同进退,共命运。

2、课前分配好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圆的周长》时,就要求我们各个学习小组做好学习准备(绳子、尺子、圆形物体),来共同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中,各个小组都能分好工,准备好东西,合作完成测量、计算,并且讨论出结论。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3、课堂中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我在进行《比赛场次》的教学时,就要求各学习小队,以每两人“握手”情境,各学习小队9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分好工,画图的、列表的、计数的等等,然后集中讨论,有什么数学规律。

4、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

二、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表示肯定。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3

我们学校各学科都有“推磨听课”的优良传统,即教师轮流开课,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课反思,历史组也不例外。前段时间轮到我开课了,当时我想利用“推磨听课”这一平台,尝试一下新的教学方式。因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自己一直是课堂的绝对主角,学生处在聆听者的位置,只是课堂被动的参与者。对学生来说,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对教师来说,由于自己讲得多,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感觉比较疲惫。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然如此,还不如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意图,开课的时候我就以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为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采取了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小组合作式主动学习的课堂里,我始终遵循以下原则:凡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知识点,无论是重点还是次重点,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梳理解决,教师不再一一重复,只把重点或学生可能会忽视的地方提一下,提醒学生注意即可;凡是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提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回答,必要时教师做总结。

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时多数学生都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相比以前明显活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有少数学生消极怠工,坐等小组其他成员探讨出结果。如,在处理戊戌的“失败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各小组阅读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把失败的过程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整理出来。随后我让学生甲回答一道相关的基础题时,他还是回答错了,很明显,他并没有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整理的过程。再比如,我让小组讨论:通过本课及之前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改革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改革的成败跟哪些因素有关?一阵热烈的讨论过后,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结论。但是,当我让学生乙和丙说出他们所在小组的讨论结果时,他们竟然一脸茫然,一无所知,可见这两位学生也没有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参与小组合作式学习。

课后,我和同事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我们认为,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动”起来。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才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才能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效果。否则,部分学生将会被边缘化,很难提高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甚至会越来越差,两极分化的现象就出现了。

因此,必须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防止出现借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趁机偷懒、“吃大锅饭”的现象,否则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为此,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以弥补面对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不足:

1.加强学生对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优点,让学生坚信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如果不积极融入这种学习模式,自己将被边缘化,与他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可以采取打分等评价方式,对积极参与讨论,尤其是积极代表本小组发言的学生酌情加分,对不积极参与讨论、“吃大锅饭”的学生酌情扣分,并与学生的历史学科评价挂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不拘泥于小组合作,可以辅之以其他手段。比如,对于某些问题,不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单独思考,单独解决,写出答案,当堂上交。也可以适时单独对某一个学生发问,尤其是对那些不积极参与讨论的、自觉性差的学生,这样既可以防止因教学手段单一而带来的疲劳感,也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重视教师的组织作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是组织者,是核心。鉴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限,尤其是面对较难问题时,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必不可少,否则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就像汽车缺少了发动机和方向盘,难以正常运作。

总之,我会继续摸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尽可能发挥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以多种手段和方法弥补这种模式的某些不足之处,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争取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4

合作学习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组内或组间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某项学习内容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

开展合作学习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是首要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求形式,不看效果,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这样久而久之,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所以在内容选择时,应该选择新鲜,具有可操作性和诱惑感,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与他们的智力、能力、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相等的,求果过程是多渠道和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其结果应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反之如果内容不适,或没有挑战性、激发性和探究性,或不需要通过合作就能得到解决,求果过程单一,不具回味性,那就起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那样课堂教学虽然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光有其表,而无其实,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组建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的搭配,二是小组的规模。具体讲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按照临桌就近的原则,将全班同学搭配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尽量使他们便于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其次是小组组成人员要适度,不宜过多或过少,如果小组人数较少则同学之间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人数过多,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必然受限,一些同学只能被动听取,不能主动参与。所以一般由4~6人组成较之为宜。

三、明确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应学会什么知识,掌握哪些要点,记录什么,计算什么和结果要求,同时要讲明组内的合作规则和组间的竞争目标,这样小组合作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进行适当调整。

四、发挥好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始终要起到引领、启发和创设问题的作用。在放手发动学生实践、讨论,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探索潜能的同时,做到“收”“放”自如,“引”而有序。“引”是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的合作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难点和思维的进展情况,适时地创设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趣味的问题,引领学生有序进行思维。“放”是要求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让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最后引导学生互相比较鉴别,分析原因,把散发的思维再“收”回来,进行集体交流、探讨、比较。对确定的目标回头望,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

在整个合作学习中,只有选择好适当的内容,在合理组划和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特别是要发挥好老师的“引”、“放”、“收”的作用,合作学习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如在学习“有趣的测量”一课时,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内容是计算一块橡皮泥和一个土豆的体积,由6人为一组,目标是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其具体过程是:给每个小组发放橡皮泥一块,土豆一颗,看哪个小组最先设想出计算它们体积的最好办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讨论,此时同学们讨论得很活跃,有的同学认为将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再计算体积,有的同学提出将土豆煮熟后放在模具内压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计算体积。这时老师又提出了问题,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橡皮泥和土豆。如果变成铁块和鹅卵石等不易改变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物体又该用什么办法呢?待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后,老师又给同学们讲述了三国时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启发,同学们恍然大悟。于是,分别寻找水和水槽,有的组将水槽注满水,将土豆投入其中。将挤出的水收集进行体积计算。有的组在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做好标记,再将土豆投入其中,计算上升水的体积。合作过程中,当然同学们兴趣很高,很活跃,有的找水,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生从小学会合作,学会探索,并从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未来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遇到问题能够自主探索,并创造性地进行解决,从小培养起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5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小学英语五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尝试在不同的英语课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利用研学案进行教学。在课堂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虽然进行了分组活动,但小组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优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使合作流于形式;而组内的中下等生由于多种因素,根本不思考,不讨论。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学设计有偏差,合作话题缺乏趣味性,或者在布置任务后没有先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组织学生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激活相关的知识点等,这些因素都会抑制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根据这一原因,笔者对所任教的五年级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在小学英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普遍采用的是两人小组活动或四人小组活动;仅有7.62%的学生曾采用过6人以上小组活动,14.29%的学生曾按个人意愿分组。在被问及你喜欢的分组类型时,90.5%的学生更倾向按个人意愿分组。究其原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长期面对自己熟悉的同桌和前后桌,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对小组活动无新鲜感。从学生角度分析,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合作不主动、不积极。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对本学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英语课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明显参与度比较高。在英语课堂中,4.29%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表达机会少;但是另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及学习困难等因素,缺少发言机会;更有6.67%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长久以来,处于听众的角色,使得他们渐渐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

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力不从心,所以干脆置身事外。另一类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他们有能力说,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见解,也不加以辩解。据笔者观察,就发言的几率而言,一般男生多于女生,性格外向的多于性格内向的。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不敢过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这样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和鼓励,学习困难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反正教师不会叫到我,我不用做准备。

3.小组讨论中出现使用中文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普遍的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英语使用习惯,有95%以上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使用中文,更有10%的学生在全部使用中文进行讨论。这就违背了教师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说英语。

反思: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缺乏用英语讨论的氛围与习惯,加上英语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可能是指令性语言不清晰,导致学生不明确活动任务,再加上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在讨论时间里,开始讲空话。或者教师设置的活动任务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4.角色落实不到位

据笔者调查发现,在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组员的角色都很单一,即使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据调查,有75.24%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没有分工轮换制的。因此,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副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和发言人。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组建理念不清晰,没有很好地针对小组各同学的优势进行分工。

二、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怎样汲取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达成目标时,应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要转变观念,还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技能。通过一学年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之,小组合作伙伴及小组合作形式应灵活多样,以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教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课后反思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愿合作、不善于合作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教师要培养学生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的能力。

(2)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通过讨论求同存异,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

(3)学会表达观点

合作学习评价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外,还要互相了解对方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评价机会,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4)学会合作评价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一、引言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把传统教学理论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在各个教学要素中以及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介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总体上说,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参差不齐。预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既不同于大学的教学,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教学。预科英语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巩固中学阶段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又要为下阶段学学英语打好基础。

笔者立足于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的英语课堂教学,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所授课班级进行了一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行动研究。

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并落实沟通式语言教学的精神,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从关系”“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伙伴的”合作关系。教师既是语言的灌输者,也是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由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合作。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轻松、活跃。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减少学习英语的焦虑感,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学困生不仅可以从优秀生那里得到语言知识方面的帮助,同时也可以了解其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使自己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3)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有的小组制定了比较具体的小组活动计划,任务有分工,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享所收集的知识,探讨学习心得,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相互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预科英语都是大班上课,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学生预科阶段只有一个学年。因此最初的分组是以自愿原则为主,因而大多数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合。这样不合理的分组结果就是小组水平、性格特点的不平衡。此外学生的课桌不方便挪动,无法合理地排列小组,这样就造成有的小组成员被分散而没有在一起,所以在课堂上小组活动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缺乏合作意识。教师控制、检查、指导难,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组员不参与讨论,有的组员侃侃而谈,不给别人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学生当“观众”。有的组员缺少合作意识,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对小组活动任务不关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投入地参与讨论学习,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者与小组成员聊天。由于大班教学,小组组数多,教师要驾驭课堂,了解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进展情况,还要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困难,易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方式、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尤其很少关注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不公平、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行动策略 (1)合理安排和组织学习小组,并对各组内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性别、英语基础知识等因素,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组应尽量包含英语水平好、中、差,性格内向、外向、中性和学习能力强、弱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此外,各组内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设小组长、记录人、发言人,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2)教师适度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合作学习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与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样在小组学习中才有话可说,才能避免从众心理。这样也可以给那些不爱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给他们多一些鼓励。

(3)设计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有的教学任务不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适用于一些开放性(open ended)问题的讨论,或学习目标或内容易分解的任务。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的品质与能力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选择适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

(4)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的评价将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小组成绩分享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团队成绩、个人进步幅度、所有人成功相等以及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为客观有效,评价的内容也应该多样化。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五、结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和尝试的学习模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 1]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 [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7

高中政治活力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小组建设基础上,高中政治课堂紧跟课改步伐,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授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得到了一些经验与收获。

一、精心准备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

1.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包括许多部分,大到学习目标、课堂探究等环节,小到页眉页脚的设置,每一个部分力求整齐、大方、完美。按照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堂检测、能力提升、学习反思的顺利,每堂课的导学案控制在4页纸以内,并适当添加时政链接、知识框架等内容。在学习目标的部分,力争简明扼要提出目标,使用“背诵”“理解”等字眼;对于课前预习,多采用填空题模式梳理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预习教材;课中探究采用材料或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课堂检测设置基础性5道选择题,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侧重真题演练与材料题的分析;学习反思环节必不可少,既反思自己的教学,又给学生一片反思总结的天地。此外,为激励学生进步,充分利用导学案,在页眉上还可以设置了励志语、学生自评与教师评分。

2.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

一堂高质量的政治课要求老师必须设计好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设置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结合时政与生活,让学生有话说,并能透过现象了解本质,总结概括出规律。这需要老师在准备过程中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自己的授课对象,他们的水平和层次,结合其特点分层教学。实际教学中,由于高中年级各班学生情况及授课节数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于接受性强的班级多给一些热点问题分析,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而对于基础较差班级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巩固,强调学生多识记多练习。

3.培养政治学习带头人

每组至少一个,在全组起带动作用,结合政治学科特点,经常会有一些时政分析,偶尔也会安排一个模拟活动或辩论环节,培养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组织课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关注度,学生能力也在参与和锻炼中得到了提升。比如,在讲到高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可以安排了一个模拟公司股东大会,让在班上颇具影响的同学做主持,课堂气氛一定会相当浓烈,学生参与度也很高。

二、课堂引导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1.落实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任何以教学质量下降为前提的课改都是失败的。为保证教学质量,课堂上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因为学生课前预习的缘故,课堂上基础知识的落实只需要花10~15分钟的时间,一是检测预习效果,二是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透析点拨。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提问方式检测预习效果,对于基础题尽量鼓励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发言,而对于一定重难点问题可以激烈学生自主分析,在参与式课堂中力争做到学生能自主探究,从而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全面解决问题

小组学习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上,在这个环节,需要充分挑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精心准备的探究问题基础上,适时地启发引导,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在学生进行激烈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走到他们中间去,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并适时地介入,避免偏离主题或在某个问题上耗时过多。经过了充分的探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成果,经过展示情况给予加分奖励。对于学生的发言,应给予适当的讲评或完善,总结一些答题思路与规律,引领学生运用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放任课堂,也不“一言堂”“满堂灌”。

三、控制与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中心内容

1.课堂控制力决定课堂质量

教师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监控和指导,否则会使教学效率低下。在课堂上,用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提醒开小差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调控课堂,引导督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给予扣分处罚,对不参与讨论的学生不要批评而应与他交流,引导他参与讨论。

2.及时评价,不断表扬

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不仅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更应该是看学生表现得如何精彩。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对积极主动的小组、发言有创意或观点新颖者、课堂检测效果好的小组适当加分并加以鼓励。特别是对于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一点小小的进步,也需要老师及时的肯定,增强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总之,活力高效是现在很多学校课改工作的目标,新课程改革中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与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只要我们坚持与完善,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就一定能形成赋有特色的高中政治课堂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吴越.活力课堂――即墨28中“和谐互助:教育品牌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8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找准时机合作

教学中,不能为了点缀课堂,想用小组合作学习就用小组合作学习,而是要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学生学习的知识难点、重点需要集体的智慧,教学中如果遇到相关内容,乘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会恰到好处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重点,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二、寻求技巧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给小组合作的技巧。教学中,要定点指导每个小组一段时间,要求组长有序地组织小组同学发言,不时地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让每个小组都能有效地发挥小组学生进行合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互动交流合作

从教学活动时间构成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既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又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因素的立体交流。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的带领下,相互认真倾听别的小朋友发言,最后全班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碰撞,产生火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掌握知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四、团队意识合作

合作小组决定每个小组的团队意识,以及班集体的团结。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其中合作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要求。例如,差生有困难时,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关心、帮助,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互动互爱”“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以此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进化成新课标教学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重庆沙坪坝区土湾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9

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目前合作学习方面遇到的困惑和解决策略与各位同仁作一交流。

一、困惑

1.“随意分组”的现象严重

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形式化。

2.多数学生坐“冷板凳”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多数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长期以来使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培养,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以致产生了依赖心理。

3.多数学生无思考时间

教师布置任务后,极力想完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好多学习任务和独立思考的任务还没有深入的思考,甚至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教师已等不及啦,就怕耽搁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没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立即让小组合作解决。有时,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无计划、步骤的盲目学习

合作学习前,教师缺少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步骤,不理解要学什么,怎样学习。

二、解决策略

1.科学合理的编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更丰富的信息交流,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效果。合理的分组的几个原则:(1)学生的成绩。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混合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2)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组员的全面发展。(3)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4)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一起工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2.明确合作的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学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并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这个小组类似于一个集分析、探究、归纳、解决的小型科研机构,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的、长期的发展,真正地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培养的合作型人才的紧迫性。

3.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多给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职责。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使自己的发言显得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10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03-02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这节公开课后,老教师的一个问题激起我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是“花架子”,貌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所得,因此我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开展更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总结了开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自学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生物自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多数内容又是贴近生活和自然,学生既亲近又熟悉,只是如何用科学准确的生物学语言去学会描述,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这是初中生物课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生物学的专用名词,学会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是十分必要的。

自学时老师先布置学习的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可以是几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是设置几道练习,还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学内容自由设计问题。自学后为什么还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我问你答”,展示自己的掌握情况,通过组内合作督促每位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再通过交流、评价和适当的点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中也可以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得到小组同学的帮助,如果遇到小组内部无法解释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在全班提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又时常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就是“自学――互学――提升”,自学就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小组合作是监督和促进。

自学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选题要恰当、导入方法要得当、问题设置要适当。如情景+问题导入展开话题,在讲解“变态发育”时,可以从《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入手,问学生既熟悉又曾经十分好奇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总是找错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你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故事每位学生童年时都听过,对于蝌蚪为什么开始总找不对妈妈,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蝌蚪的身体为什么会悄然发生改变,学生通过自学和组内同学的讨论,加强对“变态发育”概念的理解。这种情景引入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兴奋度,问题又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从而更好的在头脑中构建出变态发育的本质所在。

二、复习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复习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分组主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带动学习中等的学生一起进步。初中生物考试难度不大,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因此能下功夫记忆知识点,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在复习阶段小组成员中以成绩好的学生为首,学会归纳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找出其中的重难点,再尝试将其编制成填空题,督促组内成员按计划完成复习,教师提供表格记录组员的完成情况。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会比老师一对多的盯更有效,而且有时学得不好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或者是老师讲过多遍的内容,他会羞于或害怕去问老师,而这些问题在小组内部由学得较好的学生,就可以得到解答,学得较好的学生从中也能产生一种“为人师”的自豪感,同时也加深自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并不是完全的“舍己为人”。

复习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两点值得注意: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11

一、教师的组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状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一般是四个同学为一组,小组的人数不能超过六人,人数太多教师就难以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就低了;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小组间的交流。在分组时,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等,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的不同水平有助于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这样能力高的学生得到提高;能力一般的学生得到锻炼,能力差的学生学困生得到帮助。第二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小组长是教师的好助手,小组长在合作交流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每个小组中必须有一名有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最后为了让课堂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应建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之前,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认真倾听,不要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争论,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还要踊跃发言,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人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二、教师的参与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小组合作学习后问:折完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小组:我们折的是长方形,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我们还折了正方形,我们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展示。

师:你们折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再与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吧。

又一小组:我们组发现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其他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师:你们组太厉害了。学生也展示。

接着老师又来到一个小组指导: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多找几个平行四边形折折看。

小组:我们组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我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观察得真仔细,祝贺你们的发现。

师:还有其它的图形吗,你们又有什么发现?老师又到一个小组指导:我们组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断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有关知识。

三、教师的引导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后就要进行小组成果的汇报总结,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有利于组别和组别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这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会出现困难,只会停留在表层,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作好小组的总结。在小组交流总结时,教师应注意调控,让各组成员认真倾听,鼓励他们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让他们对先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让学生把思路说完整,讲清楚。

如教学十几减九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借助摆小棒,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组1:"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减,然后算出13-9=4。"

小组2:"我们组是用凑十法,先从10里面减去9得1,再把1加上3得4。"

小组3:"我们组是先算13减3得10,再算10减6得4。"

小组4:"我们组是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4=13,所以13-9=4。"

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中教师认真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那些表达不清楚的学生,给以耐心地鼓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总结时的发言能力得到提高。

另外教学法则、规律、概念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后,也要让学生参与总结过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跟什么有关"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利用手中的小方块合作交流,让他们用小方块摆出大小不等的长方体,在总结时引导他们相互启发,补充、交流,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长、宽、高的有关系,这样让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教师的反思可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12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公务员培训;改革路径

    1990年,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同年推出经典专着:《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从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公务员作为治国理政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具备创新的思维、丰富的知识、正确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影响着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公众满意度。为顺应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的新形势,着力提升公务人员的施政能力和综合素养,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的组织和牵头下,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公务员的培训规模和培训力度。尽管培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培训的成效与预期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在2009年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涉及公务员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较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培训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公务员的培训体系亟待改善,培训方法也需创新,尤其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它是决定培训工作的成败关键,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唯一标准。

    一、行动学习法:公务员创新培训的新途径

    行动学习法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格?瑞文斯教授(Reg Revans)在《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率先提出。雷格?瑞文斯教授通过一个学习公式来表述行动学习的思想,即L=P+Q。其中,“L”表示学习;“P”表示以现代教育或者培训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指导;“Q”表示对具体问题的询问。雷格?瑞文斯认为,传授结构化的知识是目前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形式,学习者通过学习已经“成型”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快速变革的社会中,仅仅依靠这种学习方式还不够,还需要创见性地提出问题、主动自觉地探索不熟悉的领域。同时,还要通过团队的形式将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完整和有效的学习。

    行动学习法强调学习者的行动性。行动学习法是将工作与学习整合为一个有机体的培训模式,在以一个专门学习为目标的背景情境下,以当前组织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为载体,通过“学习—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的循环方式展开学习,将“从行动中学”、“在反思中学”与“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有机结合。在整个学习循环体系中,其核心思想是: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其中,反思是行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强调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提升。与传统的培训方法相比,行动学习法具有解决难题、开发人力资源并促进个人及团队成长、推动组织发展等优势。

    行动学习法因兼具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开展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团队学习特点和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被学校、企业和培训所接受和实践,在政府公务员培训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行动学习法在中国中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特别是在公务员培训中,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先后在四川、甘肃等地区开展了系列应用行动学习法的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勇于创新的政府工作人员,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例如,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陈伟兰教授认为行动学习法在甘肃省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四大成效:找到了适合我国体制与文化的实施行动学习项目的方法;帮助甘肃省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实际问题;帮助甘肃省建立了机构间密切合作的工作网络关系;培养了一批掌握应用行动学习法做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发展工作的专业人才。因此,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将行动学习法合理运用于培养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设计中,为公务员的培训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二、学习中行动:公务员创新培训之根

    结合行动学习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情况,可以将该方法应用和推广于公务人员的培训改革和创新实践的过程之中。在行动学习法中,力图使培养对象通过倾听、提问、质疑、支持和帮助等具体行动,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般来说,行动学习过程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反复循环的步骤所构成,并透过倾听、提问、质疑、支持和帮助等环节使项目组成员思想、观点、智慧和思维产生碰撞,使参训者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建学习团队。行动学习的主要执行者是一个由相关领域内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的组建应该由学习者、培训师和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其中,学习者成员人数应该大体在6至8人左右,在人员构成上应该能够优势互补、促进合作,还需要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以避免缺乏创新灵感;培训师是行动学习过程的促进人、辅导人和管理人;技术专家对实际项目进行业务指导,提供知识支持。同时,建立学习小组成员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尤为重要。在国家行政学院2008年组织的应用行动学习法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项目中,通过简单甚至具有幽默性的自我介绍活动,可以起到显着的“破冰”作用,有效活跃学习小组气氛,消除小组成员间的陌生感,增强小组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默契程度。

    第二,聚焦实际问题。在深入调研、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凝炼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行动学习法是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导向的培训或学习组织形式。它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从实际问题出发。知识学习由问题带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学习的组织者将服务于问题的解决过程,积极推动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问题的凝炼要依托于学习项目的整体主题。选择学习主题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行动学习项目的成败。主题的选取应该充分考虑实践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可以涉及多个工作领域,但是其策略价值必须明晰。学习者应该拥有就该主题进行研究以及相关活动的较充足时间。主题选择对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至关重要。 聚焦实际问题的总体思路需要明确。中瑞合作项目海南子项目的问题导向思路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项目应用行动学习法的实施过程强调问题导向和提升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双重目标的一致性,将“学”与“用”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者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有效提升。总课题(宏观研究与学习方向)的研究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凸显,问题导向的项目工作模式得以强调。根据学习小组成员的特点,将总课题进一步逐层分解,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子课题(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和实际调研,并且通过小组探讨、专家讲解等途径逐步解决问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提升。

    聚焦实际问题的具体步骤也需要合理设计。参考国家行政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考虑如下步骤提出实际问题。首先,前期准备:小组成员围坐一起,由主持人说明具体需要研讨的议题并确定研讨规则,积极引导、鼓励学习小组成员积极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贡献个体智慧与思想;然后,个人发言: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议题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当成员在发表意见时,其他成员不得加以评论,主持人或指定人员将各种核心观点记录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集思广益这一环节中需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否则将会失去研讨的价值;最后,小组讨论:学习小组成员将罗列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最后整理出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集体研究决策。针对实际问题,运用团体列名法或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形成一致结论,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行动学习还是能够体现学习小组成员互助共勉的一种集体学习。凸显集体性的行动学习具有三大优势:整合集体知识与经验,发挥集体智慧力量;促进部门间的协调合作,降低沟通成本;加强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推动形成团队合力。特别是集体合作可以充实实际调研的内容和收获。团队成员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可以大大降低时间和经费对调研的约束性,充分发挥“学”与“动”之间的动态作用效果,增加一手调研资料的可得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三、行动中反思:公务员创新培训之基

    行动学习的基本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学习小组人员定期集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更新,反思工作经验,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然后将工作方案付诸实施,一旦实施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再次进行小组集中学习和研究。如此往复,通过不断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实现路径。在“学习—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循环学习模式下的行动学习中,行动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枢纽。它强调学习小组成员在行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这一终极目标。

    传统的公务员培训强调内容的讲授灌输,“行动”是每个人事后可有可无的任意发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课堂上有声有色,课堂下束手无策”,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而无以致用。实践性是行动学习的最大特点,“行动”是行动学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在引入创新领导人才培养中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行动”不仅意味着成本和时间,还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对已经建立的培养体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妨碍在公务人员培训价值链中尝试采取小规模的“行动试验”,在解决小范围问题的基础上,再将“行动式”的教学模式渐进式地引进到创新型公务人员的培养体系中,使创新型公务人员的培养日臻完善。

    同时,反思是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学习性要素的重要特征。实践证明,只有及时、自觉地投入到方案的执行,在行动中对方案进行系统反思才会更有效率、更易产生效果。反思往往是对目前已有假设的重新质疑和解读。因此,行动学习法可以为反思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反思的存在也不断促进学习小组成员智慧的互补、整合与更新,促进团队与成员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反思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领域已经开始强调反思在行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