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作创业

合作创业

时间:2022-09-29 00:31:57

合作创业

合作创业范文1

1你敢不敢创新?

“尝试创新还是继续代工?”当摩托罗拉主动提出合作研发计划时,这个问题曾经一遍又一遍地困扰着兆维科技的决策者们。时过境迁,问题的答案早已尘埃落定。但走进那间曾经发生过激烈争执的会议室,兆维科技的副总经理杨晓晖依旧感慨万千:“那是个艰难的抉择。创新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承担不起。”

当年的抉择带来的是如今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生存等式:8400万=摩托罗拉6000万+施奈德电器2000万+其他跨国公司400万。等式左边,2005年8400万元的销售额足以体现兆维科技的成功――它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钣金加工企业;而等式右边则告诉大家,这些成功全部来自于为跨国公司的代工。

那么,如果将兆维科技的生存等式写成8400万=6000万+2000万+400万行吗?很遗憾,不行!在数学上,这是不成立的,但现实中等式里的“摩托罗拉”、“施奈德”这些文字并不是注解,而是等式的一部分。在工厂角落里堆放的成品都在安静地等待飞往跨国公司总部,“如果不贴上‘摩托罗拉’、‘施奈德’的商标,这些产品是卖不出如此高的价钱的。”兆维科技交换设备制造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晓晖如是说。

兆维科技只是众多国内中小企业的缩影。凭借人力成本的优势以及自身努力,许多出众的中小企业正在融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并迅速地发展起来。然而,这种对跨国公司过度的依赖也正是悬在这些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刃。一方面,在无数国内企业稍纵即逝的20年间,它们因为较早融入了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以不变应万变地步入了“小康”的生存状态;而另一方面,表面的衣食无忧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衷。“施耐德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开关零件供应商,由于产品没有达到施耐德严格的要求,不得不承担了全部成本。”这是杨晓晖反复告戒兆维科技员工的典型反面事例。

尽管代工是产业链条细分后的一种存在模式,然而代工中依然有创新的机会。于是,“如何与跨国公司在合作中创新?”“如何凸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问题就摆在那些与跨国公司合作的中小企业面前。

事实上,这些中小企业从没有放弃创新的努力。就兆维科技而言,在长期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他们一直致力于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陆续通过了2000版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而且在制造工艺、加工范围等方面获得了突破。这些让他们赢得了很多跨国企业的尊重。“过去,国外寄过来的图纸,我们只能依葫芦画瓢。现在我们在加工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已经能够很快地得到跨国公司的反馈。这些都代表着我们的水平上去了!”杨晓晖一脸激动地说。

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有了创新的成果就有了说话的份量,每个企业对此都很看重。然而,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一次失败就可能将企业推入深渊。“研发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是没有把握的。如果我们在研发过程中无法保证质量,出了问题,那我们可能连代工的机会都没了。”杨晓晖对于风险也顾虑重重。

这样看来,成败与否,首先就是敢与不敢的抉择。对此,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梁正博士认为,从宏观的角度而言,目前,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并将企业列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力量,理应冲在最前头。而国家各方面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是中小企业冲锋在前的保障,因而,大胆创新是符合大环境的。任何企业都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创新成果拱手让出。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很少直接将自己的专利技术直接给予国内企业,而且在人才流动这个知识溢出最主要的途径上,跨国公司的人才也大多在跨国公司间流动,因此国内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经由研发合作带来的直接知识溢出是很少的。因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不能等待跨国公司的施舍。只有敢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获得更大的提高。

如今,跨国企业在中国掀起了以研发中心为重点的再一轮投资热潮。为了争夺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跨国公司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于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技术贸易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引进各种技术,已经成为中国引进技术的主体。据商务部统计,到2005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达到750家,中国引进技术中51%是由中国的外资企业引进的。

在此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寻找在国内技术合作的对象。机会来了,你如何不心动?

2如何扶正倾斜的天平?

在企业进一步通过合作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利益的天平往往偏向占有资源的一方,而另一方却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如何扶正失衡的天平?我们用资源,还是用独有的优势?

从2004年开始,国研软件公司开始为政府关键资源调配部门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享信息系统,但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两大难题。“首先,政府信息来自于不同的系统,这些系统不可能推倒重建,我们要从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以及语言编程的系统中把我们想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同时把信息分析结构返回去,这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国内政府部门业务处理过程常有调整,使用者希望电子政务系统能跟上这一变化,这又是一个难点。”国研软件的副总经理周宁谈到当时的困难,深有感触:“作为专注于电子政务领域的一家中小企业,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自然也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不应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创新。”

2004年初,国研软件经过仔细研究,选择了SOA(面向服务的架构)。周宁介绍说:“用SOA的方法论以及设计思想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形成企业自己的创新成果,提高技术竞争力并对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这就是我们给予SOA的希望。”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摆在国研软件面前,如果企业从头开始对SOA进行摸索和研究,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如果能拿到成熟的SOA方法论,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从而在电子政务领域占有更多的市场。

除此之外,风险问题也是不能不考虑的。据了解,当时国内很多SOA领域的应用还停留在表面,尚无成功案例。

面对时间和风险的双重压力,国研软件选择了合作。“IBM在SOA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这些成果与经验。”面对着IBM SOA“智力罐头”,国研软件开始仔细思考如何获得这些资源。

“国研的优势在于对电子政务领域的深刻理解,凭借这点,我们完全可以同IBM谈合作条件。”据周宁介绍,作为外资企业,IBM不太可能介入到电子政务的核心领域,而通过与国研软件的合作,IBM的软硬件产品可以很快打开这一市场。对于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自然很顺利就谈下来了。

2005年,经过3个多月的谈判,国研与IBM正式签订了战略协议,在SOA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IBM将其在SOA领域的研究经验提供给国研,国研运用SOA的设计思想去建立新的系统,并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整合。

在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研的案例被总结为“战略推动下的技术嫁接型代表”。伍建民认为:“本国企业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与推广。这是本国企业引进、消化及吸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再创新,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途径,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

国研用自己独有的优势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实现了创新,为众多中小企业展现了一种主动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期,国研科技将推出基于SOA架构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产品,这是取得跨国公司智力资源后的创新成果,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而众多中小企业也能从中看到,以人所长互补其短的道理。

3怎样吸收和再创新?

获得跨国公司资源实属不易,而消化吸收是否就能一帆风顺?

2005年最后的几个月,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冯驰军和他的小组在北京昌平区的一个宾馆里,以美国时间工作和休息着。他们在开发什么软件?竞争对手纷纷猜测。几个月前,久其刚刚获得CMMI3级认证,在谈CMMI必谈外包的观念下,结论似乎变得十分简单:“他们在做外包,而且是业内炙手可热的对美外包。”

这个结论的得出毫不奇怪,对日外包炒红了整个软件业界,而庞大的美国市场,又给火热的外包撒了一把助燃剂。软件企业跃跃欲试,对美外包逐步升温。“久其软件不会坐观其火,分析结果证明,它已经开始身先士卒了。”当时业内人士分析说。

但结果并非如此,“我们更多的是离岸开发而不是离岸外包。”冯驰军对自己几个月的工作定了性:“我们参与软件上层设计,并且我们拥有知识产权。”

事情源于2004年,久其软件总经理赵福军和一位美国的同学聊天,作为一位中间商,赵福军的同学对自己所使用的电子商务软件表现出非常的不满,并希望能有更好的软件来替代。这席话正中当时极欲开拓海外市场的赵福军的下怀,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契机。“面对海外市场,能赚多少钱已经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了,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住机会。”

机会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企业在面对国外市场需求的时候,通常采取自主的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以及软件外包。前者是一条完整的微笑曲线,而后者却只占有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而面对陌生的美国市场,久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描绘完整的曲线,也不想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徘徊,那么,他该如何描绘这个机会的未来呢?

“在对美国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拓展美国市场有三大障碍:语言习惯、使用习惯以及文化差异。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攻克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与美国公司合作,用他们的眼睛去了解这个市场。”在赵福军看来,为了独立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将美国市场的产品推广交给合作方来做,是值得的。“如果不能勾勒完整的微笑曲线,至少也要占有它的一端。”

于是在2004年底,久其软件正式与美国环球电脑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面向美国客户的电子商务平台软件。

“我们同美国环球电脑的合作主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高层设计。”冯驰军进一步介绍:“美国环球电脑公司对中间商客户的需求进行收集,并站在美国市场的角度对需求进行分析和细化,而久其软件则根据这些细化的需求开发软件,软件开发完成后由美国环球电脑公司负责海外市场的销售。”

在获取了美国环球电脑公司的智力资源后,久其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在这条道路上,他们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颠簸。

在陌生的市场中进行高端设计是极其艰难的,首先考验的是久其对需求的消化能力。对于这点赵福军并不担忧:“久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应变能力很强,在同美国环球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研发体系做到了随需应变。当然,对于自己的产品也一定要倾注更多的耐心,我们会更主动地汲取跨国公司的资源。”

在冯驰军看来,创新的过程充满曲折:“在软件研发过程中,美国客户提出的需求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如金额的显示,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左对齐,但是合作方要求必须是右对齐;再比如库存的显示,我们是数字在前单位在后,而美国客户要求单位在数字前面,诸如此类的问题数不胜数。虽说这些要求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和功能实现,但用户坚持这些细节的重要性。”

对于创新,冯驰军感叹道:“其实中国企业的软件开发水平不比美国差,而差在对市场的分析和对目标客户需求的把握,这点正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拿到的。如果我们为了外包而去外包,在失去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会迷失创新的方向。”

通过跨国公司的需求导入达成创新的目的,需要尊重需求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背离需求的盲目创新是一种错误。”冯驰军抛出了有悖创新精神的“怪论”:“我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认为数据中心是客户需要的重要功能,于是凭空造了出来。中间商想卖东西,可以从这个数据库中拿出需要的信息,但当我们满怀欣喜地拿给合作商时,却被浇了凉水。”美国环球电脑公司提出,中间商不会使用相同的数据模式展示给买家,他们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显示和个性化的功能。“这次‘创新’的失败,让我们体会到,创新不是一厢情愿,而是针对需求的不断探索。”

在创新的道路上,冯驰军的最大感受就是主动性和耐心:主动去开拓道路,耐心地走向目标。久其软件的道路和其他公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再仅仅承担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而是和跨国公司比肩,占据了微笑曲线的左端――研发环节。相对于其他的国内企业,久其公司成功地提升了其在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走出了国内公司真正在对等地位,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崭新模式。

对应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久其软件找到一个模式坐标,这就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离岸研发:本地企业立足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产品研发能力,通过和国外厂商合作获取海外信息及海外客户需求,在需求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研发能力开发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成功地积累国际化经验,从而走出企业全球化的道路。

在积累了美国市场的软件开发经验之后,久其软件的目标将投向加拿大和欧洲,凭借手中的产品,赵福军很有信心:“我们想走不同于软件外包的海外创新模式,通过一步步的探索,划出一个完美的微笑曲线。”

跨国公司的“智力罐头”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面对这些诱人的资源,我们的中小企业,是观望,是退缩,还是主动去获取?而获取的手段,是竞争,是交换,还是基于创新的合作?很多答案需要企业自己去解答。

松树与荆棘的选择

一棵松树骄傲地对荆棘说:“你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像我,每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做屋顶和造房子。”而荆棘也骄傲地回应道:“你这个可怜的家伙,如果你想到斧头和锯子的痛苦,你应该宁愿只做一个荆棘,而不是一棵松树了。”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古人云:“穷而无忧,胜于富而多忧。”

做荆棘还是做松树?停步不前还是开拓创新?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之前,这是国内大部分企业首先面对的问题。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国内市场之际,多数企业选择了做一棵荆棘“穷而无忧”,为跨国公司代工。这本无可厚非,在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这正是中国企业迅速融入国际产业链的机会,而且凭着人力成本的优势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国制造”也名扬天下。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只因为“无忧”就可以一直忍受“穷”吗?在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过程中,这些企业过着不错的日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理念,这毕竟是产业链中必然存在的一环。然而,对于整个中国产业,如果有太多的企业长期位于价值链的底端,就会丧失发展的机会与创新的动力。

合作创业范文2

一、目前创业投资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及各自特点

(一)合资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在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应用转化过程中,创业投资主体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主体与创业投资主体之间可以选择共同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方式。在这样一个创业主体合作模式下,不同的创业主体和创新主体可以依据自己对创业项目的认可程度,认购创业投资基金份额。创新主体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在基金中占有干股,所有创业主体认购的基金份额组成基金的原始资金,在这一基础上由创业主体按照认购的基金份额派出董事,组成董事会,对基金的运作进行整体重大政策上的管理。同时通过聘请专业基金经理的方式对基金进行日常管理,让创业活动可以快速地进入到运行轨道。通过这样一个创业投资合作方式,按照创业主体认购的基金份额确定董事数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基金进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基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合理解决。

(二)合资成立创业投资公司在创业投资过程中,通过创业基金进行合作投资一般是针对合作项目设计金融和大量资金管理的状况设置的,对于一些具体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的合作创业,更加直接的方式是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因为公司体制在对合作项目的管理上有更加直接方便的效果,合作成立投资公司需要投资的主体,共同出资作为企业的注册资本,同时提供相应技术。设备的创业方可以凭借其手中的技术和设备入股,具体折算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决策权属于董事局,而董事局的表决权取决于投资主体持有的企业股票份额。这种直接成立投资公司的方法,减少了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进行管理的过程,形成的企业主体可以在投资主体的监管下,对企业的资金和项目运行进行直接的管理。这样一种创业投资的合作方式,优点就是能够快速形成项目实施能力,让投资主体关注的投资项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马,保证了新技术市场应用的时效性。并且具有符合技术创新的应用特点以及技术创新主体可以凭借实物入股等优点[1]。

(三)将资金委托给另一投资主体在合作创业投资活动中,将全部投资资金委托给合作者是极不常见的一种合作创业投资方式。因为将资金委托给他人就等于将创业项目的决策权委托给他人,资金和决策权都不在投资者的手上,实际上投资者已经失去了对投资项目的影响,所以这样一种投资合作方式往往会在特殊情况下(绝大多数出现在跨国投资合作中),由投资国政府和合作国政府出面,以政府的名义进行投资委托,同时受托国政府再将投资资金委托给受托公司代为管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两国政府都参与到合作投资中来,对合作投资有责任进行监督,这就保证了资金委托的安全性。但是在投资项目的内容和投资项目的运行方式上,投资者还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只能通过对投资资金的财务管理监督的方式,知道资金的具体运作,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性,对投资活动和投资项目的影响力有限[2]。而且在政府机构的干预下,企业的运行和管理都要对政府进行汇报,以保证政府对企业运行的充分监督。这样一种冗余的管理监督形式,对企业的管理和项目的运行都有较大的影响,对企业项目的正常运行也起到消极的影响,对合作投资项目的高效运行和快速实施都是不利的。

二、强化投资合作方式对我国创投业的重要意义及其未来发展所需的条件

实质上,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投资主体合作方式的涌现并非一蹴而就,该类型合作方式在萌芽之初也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酝酿。从这一形式的根本层面来观察,创业投资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了阻碍创业投资主体合作方式快速发展的主要屏障。就从现有的国有资本占大多数的公司组织形式及其架构来看,我国创投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创业投资主体合作模式来推进,并以此来改善目前的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3]。从实践中可知,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关键是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从这点内容来看,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投资主体合作方式的实施与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十分契合,且促动我国经济的逐步向好。

(一)创业投资人才短缺,积极探索吸纳新型高素质人才之路从总体来看,投资合作方式的选择对我国创投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而且,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投资资源而言,我国目前的创业投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薄弱。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并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5]。从本质上看,创业投资管理的推进要依靠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努力,正所谓“以人为本”,将其用到投资合作领域仍然适用。其中,对于科技类型的创业企业而言,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投资人才极为紧缺。因此,在人才培养以及选择的过程中,企业本身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吸纳高精尖专业人才做足各项基础的准备。总而言之,在现代创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同时,创业投资类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巩固新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

(二)现有的国有资本占所属公司资本比例的调整我国在构建新型投资型企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6]。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强化企业内外部的投资合作方式对其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过程所需的条件的达成也同样较为艰难。就从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及其功用而言,其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仍然十分关键,起码在创业投资主体最初架构的搭建过程较为重要。事实上,在投资主体越来越良性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国有资本占所属公司资本比例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创业主体本身资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公司经营状况的作用,因该部分投资资金与经营管理层的切身利益绑定在一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要强调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投资主体合作方式的发展了。

(三)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从事创业投资行业的风险是极大的,相应的创投业的资金回报率也是极高的,在这样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运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所以要想促进创投业的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其内部的行业规范。完善的政策法规不仅能够起到规范创业投资行为的作用,同时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合理运用,还能够起到对创业投资行业的引导作用。所以要想促进创业投资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一定要建立科学、系统的政策法规,在政策法规的引领下进行活动。要坚持从创业投资行业的本质特点出发,结合创业投资行业的行业特点,来进行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工作。同时在法律体系的构建活动中,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要参考国内外的相关创投业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的创投业政策法规构建形式,在政策法规的构建中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让相应的政策法规不仅起到规范创投业的作用,同时也起到引领创投业发展的作用。可以说完善的政策法规不仅是创投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创投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合作创业范文3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合作创业范文4

合作社成立之初,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社员共同努力下,采取“合作社+农机户+农户”的服务模式,立足农业机械服务农民。积极开展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土地承包、土地代管、耕种、收获等业务;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收获、耕种、播种“一条龙”服务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推进规范服务,加强平安农机建设。合作社成立以来共举办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农业技术培训18次,参加培训1200人次,巡回耕种14.5万亩,收割10.2万亩。有效解决了无劳动力或常年在外创业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对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全面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为把广大的农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臂几千年”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全市首家引进高速插秧机,育秧生产线,XX年工厂化育秧4000亩,机械化插秧3600亩,每亩给农户节约成本140-160元,每亩增收稻谷100斤以上。

目前合作社入社社员69人,农户4000余户,固定资产420万,占地16.38亩,其他经营项目200亩,维修厂、停车场、加油点、服务部各一处,下设机耕队、机收队、排灌队、农田工程队、运输队、田园水稻基地、农业高新技术推广部。农机作业面积12万亩,承包土地410亩,流转土地1300亩。合作社农机作业年纯收入60万元,土地承包年总收入12万元,土地流转年纯收入46万,其他经营年纯收入88万。

合作社发展始终遵循以服务“三农”、守法经营和安全生产为根本,把农民、农业的需求作为合作社发展的理念。以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为契机,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抓好内部安全生产各环节,切实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一、建立机构,健全制度

合作社成立了以理事长**为组长,**为副组长,**为农机安全管理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同时完善了《**县**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安全生产制度》、《机车安全检查制度》、《机车安全维修(保养)制度》。每年由理事长**与每位农机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书规定了每位农机手在安全驾驶、安全作业、安全行车等方面应该遵守的事项,并与农机手的年终效益分红挂钩,与出现的责任事故相挂钩,确保农机手把安全责任时刻牢记于心,确保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二、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坚持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相结合

利用农闲,每月不定期学习6个小时以上,农忙前坚持安全生产知识培训3次。设立安全生产宣传栏和农机事故曝光台,对违章违纪农机手建立专门台账,并取消年终评选评优,从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不遵守安全制度的农机手进行约束和处罚,从而达到人人讲安全、人人都安全的良好局面,从而实现了合作社创建以来安全无事故的良好形象。

三、开展农机平安建设,扎实搞好合作社农机生产安全经营

(一)改变单一种植模式,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农业新技术、新良种。XX年至XX年,为我县实验引种审定优良品种8个,其中水稻品种4个,辽优XX亩产1700余斤,创**市新高;小麦品种2个,平安1号、2号现为我县当家品种;花生品种1个,珍珠黑亩增效益在300元以上;玉米品种1个。

(二)争创“平安农机建设”,为农机手积极发展做坚强后盾。定期请县内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生产厂商的技术人员为农机手提供免费的维修保养,对农机手进行先进农机技术培训,使农机手和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农业生产。

(三)创新农机具、农业新技术推广发展。在市、县农机局、农业局领导大力支持下,搞好农机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XX年,**市首家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XX年,土壤测肥、土地深松技术;XX年,花生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XX年,泥制法育秧,麦稻两季免耕技术马上实施。

(四)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是解决村民耕作难,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应广大村民强烈要求,成立土地流转办公室。XX -XX年,承包土地200余亩,托管部分外出人员土地300余亩,流转土地900余亩。主要成效:

1、机械化率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合作社优势,改变单一耕作方式,从化肥种子使用到土地深松。

2、解放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服务模式,农民不需要参与劳动,彻底从繁忙的耕作、劳务中解脱出来,从事效率更高的工作,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农忙时空巢老人不用愁了,年轻人在外务工不用请假了,农民真正做到了省心省力。同时,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3、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先进的理念、生产技术,为使合作社发展壮大成立了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中心。XX-XX年,在省、市、县农机、农业部门支持下,为我县选定优良小麦品种2个,水稻品种6个,花生品种2个,玉米品种3个。通过合作社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花生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获、示范带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社会资源重组,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

4、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土地收入、就业、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可为农户增加直接和间接性收入600余元。一是统一经营带来成本降低。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使用机械,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降,原农户亩成本需700元,现为500元,亩节约成本200元。二是节省劳动力,增加务工性收入,土地流转可为农户增加10个外出务工工作日,按每天60元计算,可增加600元工资性收入。如果常年在外收入更高,如***等在外月工资平均4500元,年每人增收5万元以上。三是粮食增产带来增收。流转土地比分散经营土地每亩每年可增加产量180斤,按市场价格折算,可增加200余元收入。

5、推进了农业组织创新,有利于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实。XX-XX年,合作社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扶持下,进行土地深松、土壤测肥、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先进优良品种推广等,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紧张、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合作社自身得到发展壮大,社会效益显著增加,新农机、新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农机、农艺完美结合。

合作创业范文5

一、引言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面向市场,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中的新力量。但是,据调查,我国大多数龙头企业从事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加工,没有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产品的关键技术依靠外部引进的高达67%[1]。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外部因素来看,是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科技资源分布在公共科研体系中,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主体,以致科研与生产相脱离;从龙头企业自身的情况来看,企业规模普遍小于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可以借鉴工业企业的经验,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道路。我国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也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那么,农业龙头企业有否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在基础,以及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此为目标,通过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技术研发机构“1+1>2”的合作共赢模式,分析影响产学研双方进行合作创新的制约要素,力图通过合作创新,破解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难题。

二、农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型的建立

我们基于博弈论建立农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型。

(一)模型假设假设:1.覆盖全国省市县,并联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保证了产学研双方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合作。2.在技术创新的合作中,技术需求方为龙头企业,技术提供方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创新模型的主体由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双方构成。假设双方技术创新合作的次数为n,每一次合作创新总投入为T(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归纳起来可以是劳动L和资本K,能够用货币进行折算),设技术提供方和技术需求企业的投入份额分别为a和b(一般情况下,提供方消耗的是技术设备、研发费用等,需求方主要是配合研发的费用、购买和利用技术的资金等),那么a+b=1。3.如果双方基于信任基础上采取合作创新行为,则它们所获得的收益与合作的效应系数k(k>1)正相关;否则,如果合作双方不相互信任,双方都采取背叛行为,则它们之间就不会有任何的合作行为,所获收益为0,双方的投资也为0;假如有一方实行合作创新,另外一方不实行,采取搭便车行为,可以认为采取创新行为一方的投入所得被不实行一方获得一半,并导致以后双方不再进行合作创新。4.设技术提供方(设为A)采取创新合作行为的概率为x(0<x<1),相应的不实行合作创新行为的概率为(1-x);技术需求企业(设为B)采取创新合作行为的概率为y(0<y<1),相应不实行的概率为(1-y)。5.设双方的合作创新是受一种正反馈的激励(或称贴现因子,具可累积性),用δ(δ>0)来表示,它们合作的默契度是与合作次数成正比。可以推出,δ的值越大,合作收益越大,创新效果也就越好。6.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可以起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支持创新则起推动作用,反对或态度漠然则起阻碍作用。设该影响因子为r,因为影响因子体现程度的变化,所以r的取值范围为0%—100%,则0<r<1)。

(二)建立模型根据以上的假设,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两个主体进行充分合作很成功时,双方可以节约相关研发成本,投入的成本将会转化为收益,双方按投入比例分成,有:A的支付收益为:(式略)第三种情况:当两个主体都没有实行合作创新时,两者的支付都为0。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可以构建出两个主体在第n次合作创新博弈时的支付矩阵图,(图略)

(三)模型分析与推论假设技术创新合作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那么这两个主体选择合作创新与否,关键就在于选择合作创新时(x、y=l)的期望支付和选择不合作时(x、y=0)的期望支付之差的大小。根据前面模型的假设与推导,可以得出:(式略)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1)若k、r一定时,当n、δ较大,a或b相对较小;反之,若当n、δ较小,则a或b就相对较大。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主体之间合作的默契度与合作次数成正比。如果双方成功合作的次数少,则双方信心不足,双方对于合作创新的投入就少,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2)当n、δ、r一定时,如果k较大,则a和b相对小,反之亦反。也就是说,创新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本投入量越大,双方越倾向于减少该项目上的投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创新净收益表现为收益减成本后的净值,但是,对于合作创新中的双方来说,成本投入是比净值更重要的要素,成本高,投入的意愿就小,反之,投入意愿就比较大,由此,创新活动应该从成本小的项目开始,逐渐向成本高的项目依次进行,将有利于合作创新活动。(3)当n、δ、k一定时,如果r较大,则a或b相对较小;如果r较小,则要求a或b相对较大。这就说明,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企业创新合作的支持力度起着关键作用,也即如果企业内部员工不支持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则难以开展或收效较低。模型说明,影响产学研之间进行合作,并决定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三个,即产学研双方的有效合作次数,技术创新投入成本的大小,以及双方内部员工对于合作的支持程度。下面,首先从农业技术创新供求双方行为分析入手,探索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路径。

三、产学研合作双方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一)技术需求方的技术创新行为分析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它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对于个别企业而言,这种递增的收益构成超额利润[7]。技术创新能够产生超额利润,这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与工业技术创新不同,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受到生物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双重制约,具有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我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低[8]。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企业更倾向于重视技术创新的直接经济效益,关注短期市场表现。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绝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有一定的市场滞后性,但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风险小的特点。只有极少数技术开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会选择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因此,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选择上,必然倾向于以继承为基础,进行引进和再创新,在技术项目选择上,更侧重于追求常规产品产出最大化的农业适用技术。对于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创新,龙头企业则持谨慎态度。

(二)技术供给方技术创新行为分析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其资金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来看,由于体制内部评价科技人员,往往以科研成果的多少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为标准,驱使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热衷于学术前沿问题,在选题上追求“高、精、尖”;在应用技术推广方面,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于“短、平、快”项目;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更倾向于以出售的方式一次完成,不愿意在科技成果孵化和熟化上进行投入。重科研、轻推广,“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9]。显然,农业技术创新需求方和供给方行为选择的矛盾,使农业技术创新供求脱节,因此,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行为,难以达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均衡,更难以有效增加产学研双方有效合作次数,提高双方技术创新投入水平,以及调动双方员工提高对产学研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说,仅仅靠市场机制,不能够化解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三个关键要素。“在价格信息不足以充分地协调经济活动的市场中,一些额外的信息工具就必须产生以帮助协调,,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信息工具是制度和惯例”[10]。进行制度创新,是推动农业技术合作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组织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逻辑的必然。从技术创新供求双方的现实利益来看,技术创新的结果必须通过企业生产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确立企业在合作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必须在制度方面满足以下要素:

(一)以正式契约形式,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多、风险大、周期长,因此,以契约形式对双方合作活动进行约定,明确各方对于合作创新的责任、应尽义务和利益分配,尤其是应对意外情况的处理程序,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契约中必须清晰约定成果的计量方式追求和实现各自利益,任何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双方,也概莫能外。由于农业生产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使得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技术创新成果测度的准确性受到人为因素的较大影响,也为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可能。堵住机会主义的机会,是维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契约中必须明确约定创新成果的计量形式,以保障双方合理的利益关系。

(三)对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进行时间进程管理产学研双方作为具有各自利益关系的主体,合作组织形式必定始于松散组织,但是如果初期技术创新活动得到双方认可,就可能逐渐提高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以至于合作组织中的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密。适时改进组织形式,推动从项目推广、项目合作到共同开发,及至共建以技术创新为目的实验室、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这样的组织发展过程,顺应了合作创新不断深化对组织形式提出的要求,体现了组织发展逻辑,容易取得双方员工认可,有利于合作创新长期持续进行。

五、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

除合作组织制度建设之外,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技术创新方向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方向应该由易到难,创新风险应该由小到大。从我国龙头企业目前情况看,产学研合作创新首先应该从适用技术推广开始。适用技术成熟度高,技术创新风险小,创新投入成本低且容易控制等特点,将为合作创新提供起步条件,也容易满足企业提高农业产出率和提高特色产品生产能力的要求。技术创新活动路线图,从技术创新风险小的技术推广开始,逐渐向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高新科技领域延伸,并向产业链的两端扩展,符合双方合作创新发展的利益要求,将为双方持续合作提供条件。

(二)将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逐渐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内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最近,《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11]。将龙头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内,不仅会得到政策支持,破解企业创新制约瓶颈,更有助于企业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更高层次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从单个项目创新向全面系统创新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统筹一方面,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必须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防止超越企业发展阶段和背离企业发展目标、为科研而科研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要以企业的资金能力、现实需求为坐标原点,以企业的资源禀赋和长远目标为参照系,对技术创新进行动态战略管理。适时将产学研合作由点对点发展为点对面,扩大技术创新源,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龙头企业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相比,农业技术创新中的隐性知识和植根于当地文化的技术更多,也更重要,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大。对于隐性知识的所有者,要给予入股、提成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对于植根于当地文化中的技术,要通过合作开发,给予整理提升,对于合作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应该按照契约中的约定,充分有效地利用专利制度、专利技术、专利情报进行管理。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将助推技术创新活动的水平,提高企业综合收益。六、结论龙头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合作创新模型显示,农业技术合作创新的制约要素有三个,即产学研双方的有效合作次数,技术创新投入成本的大小,以及双方内部员工对于合作的支持程度,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化解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在龙头企业与技术创新供给方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同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非常重要。包括制定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技术创新方向,对产学研组织形式进行时间进程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风险控制和利益保障制度。从龙头企业的角度来说,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策略逐渐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内,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统筹,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对于合作创新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合作创业范文6

一、国外情况

20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关注创业,设立小企业委员会,通过相关法律从政策上予以扶持,60年代后期,高校参与到创业,展开研究,安排创业课程讲授。美国创业教育,完成了功利性培训到非功利性系统教育的转变,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积极进行改革与实践,推进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对创业理论课程进行重构,加强师资力量,向实践体系扩展,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带动学生的创业激情,创业模拟竞赛激发学生创业动力,逐步建立学生创业支撑制度与体系,成立专门创业的组织和机构,制定相关制度和出台激励措施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在高校进行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业教育讲座,建设独具特色“产、官、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基于此,形成以“ESP计划”为主的三位创业教育体系和以创业家精神和创业家资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框架结构框架。同期,欧盟通过实施创业计划行动和欧洲奥斯陆创业教育议程,促进欧洲创业教育的发展。法国组建创业学院,设立创业教育工作五个原则,由此推进创业教育工作,政府设立创业相关机构,协调各地创业教育组织,出资在高校设立创业中心,广泛地进行创业教育,企业参与教学,设立相关项目支持大学生创业,形成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1984年英国国家咨询委员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在全部本科教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以创业课程为基础,完善创业知识;以创业项目为纽带,吸纳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以创业活动为载体,完善创业实践模式;直接干预创业行动,催生成功创业实践,四个方面主要内容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宏观层次上,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二、创业教育的合作基础

(一)创业教育是历史趋势

创业与经济并存,创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影响到创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的繁荣带动创业;经济下行时,创业会减缓下行趋势,甚至会扭转经济运行,拉升经济。创业研究与发展同时代经济情况是相对应的,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石油危机阶段,全球经济在此影响下发展放缓,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在80年代,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本进入泡沫经济阶段,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援助减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方面冲击,欧盟经济遭到阻击,日本和欧盟的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二)创业教育本质在于教育

创业实施更需要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作为功利性的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教育的低级形式。承担创业教育实施的高校,不仅能为社会提供高级技术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人们的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为未来创业打下基础。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日本教育以提升资质能力和培育企业精神为目标,英法创业教育是以传授创业知识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

(三)创业教育是全民化活动

创业主体必然是全体人们,即创业教育必然是全民化的。创业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实施必将会涉及政府、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需要联合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工作。美国创业教育体系比较成熟,政府、社会、社区和高校形成互动,创业教育已经全民化,日本创业教育突出企业组织、政府和高校的联动机制;英法的创业教育遵循着传统的政府指导、高校为主、社会支持的模式。

三、创业教育中的合作

(一)校内合作

高校创业教育,必然调动学校的每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创业课程的讲授是基本,需要教务部门对教师和课程进行对应安排,各职能部门根据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学生活动和创业活动,对学生创业实践予以扶持,形成创业教育的微观体系。课程跨学科教育模式,被公认为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最佳实践,整合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资源,实现专业领域的创业实践,把创业者素养融合到专业教育中,但跨学科教育不是简单的创业课程的移植,而是结合专业教育,应开发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师不仅是创业课程讲解者,也是创业实践的创业主体,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创业课程的讲授履行知识传授职责,通过自己创业活动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树立榜样、传授经验,也可以和学生进行合作式活动参与和创业实践。校园创业氛围的营造对创业教育的促进和学科之间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以校内活动的组织举办为契机,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间接的促进学校制度和物质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内部机构的合作和支持。美国教育的跨学科课程设置成为各国学习的模版,高校进行课程整合,增强校内创业氛围,号召师生全体参与,推进创业教育深化,完善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日本高校以课程设置为基准,建设良好的创业外部环境,着重培养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法国高校开设创业方面课程,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法进行开发并推广,以活动和项目为载体,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保守的英国教育,开始转变思想以创业课程为基础,通过不同的方式,完善创业知识理论结构;通过项目设置、活动的举办,完善创业实践的模式,吸引学生参与到创业中;通过不同方式的支持学生创业活动。

(二)校外合作

高校同校外组织机构的合作为创业教育注入活力,促进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校外合作包括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两个方面,横向合作是指高校同政府、企业、社区、基金会、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纵向合作是指高校同小学、初中、高中、职业类学校、以培训为主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校际之间等教育系统之内的组织合作。1.横向合作政府与高校合作。政府是创业教育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把创业提升到国家经济战略地位,应认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创业,同时严格控制创业并有效干预,防止创业的市场失灵。联邦体制的美国,宏观上出台相关法律,提供项目支持,推进政府采购,完善创业服务,培育生态化创业体系,更向高校倾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借助高校技术资源,加快技术的市场转化。民主共和制的法国,国家依据创业学院五项原则设置专业机构,从公共政策上予以支持创业,设立创业教育实践观察站,实施“创业教育激励计划”,与高校合作共同支持创业教育。君主制国家的英国和日本。英国政府提出“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政府作为大学创业教育的投资主体,从资金来源、创业项目等方面推进创业型大学新模式,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框架结构和多维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工作。日本“产官学”创业教育,成立创业能力开发中心,协调学校及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协作,进行创业人才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切实的支持。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社会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到高校创业教育,支持高校的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建设科技园、孵化器等机构促进创业转化,形成一个大学、企业、社会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创业教育联盟,通过创业教育研究,提供创业的网络资源,分享创业教育教学资源。企业人员以各种方式参与高校讲学和提供项目,参与创业实践支持体系建设中,考夫曼基金会与大学合作设置“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进行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日本委托民间企业建设“企业家精神涵养教材开发普及事业”,联合非营利组织、企业为学生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法国创业中心的建设,是由高等教育机构和地方企业网络共同承建,鼓励企业直接参与教学,参与校委会,共同承担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习。英国创业教育目标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高校的成熟体系。得益于欧盟对创业教育的支持,英联邦、欧盟各国的参与,促使英法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呈现地区化、全球化特征。2.纵向合作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在创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校内建设趋于完善,结合社会力量在校内形成创业氛围,结合区域性,与同类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创业主体是广泛的社会人士,覆盖各学历层次、各种技术的人员,这需要创业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渗透。美国对创业教育的模式开展广泛的校际合作,确保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在大学普及后,借助社会的力量向基础教育发展,设置创业类课程,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创业教育纵向体系。日本创业教育的“学”的方面,从基础教育的教师入手,强化创业教育重要性,通过专门教材,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展讲座和与企业家的接触,增强中小学创新创业意识。全国性的创业大赛开展,增强高校之间的学术与活动交流。

四、启示

合作创业范文7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学生;创业

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根据外部市场的需求及内部改革做出裁员措施,因而高职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许多具备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大学生、高职生纷纷走上创业的道路。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要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重要部署,并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放在工作首位,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创业环境。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创业的意义

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通过校企合作下的创业教育和企业基地培训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获取创业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和企业文化氛围,为其将来在创业的道路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下创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业理念

学生创业缺乏创业观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素质,导致学生对创业培训的参与深度不足,对每一次参与项目的机会不能有效把握,只是一味地按照指导老师的创业计划实施,对具体的创业选题、研究项目的重点、创新研究方法的选定以及创业初期投入资金控制和人员安排都没有经验,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参与到创业过程中,最后导致学生的创业计划缺乏实际可行性。

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但缺少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对如何创业,从哪里着手创业,怎么管理企业等相关问题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3.创业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际运营经验

在部分院校中,教师还是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很少参与到校企实际运营过程中。尽管创业指导老师安排较多的课程教育来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训,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运营工作,缺少对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及培训仅局限于虚拟环境中的创业。

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1.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仅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培训已经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学校和一些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和企业,结合创业教育课程,为高职学生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该体系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时开设课程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校企可以创造条件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可参与的项目开发,并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竞赛、模拟创业等活动,使得学生的创业计划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使得校企、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2.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提高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除了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及企业文化。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去校企和基地上进行实习培训,让学生能够实际接触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发展的过程及企业内部关系,为今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和实践基地

高职学生在创业起初会面临资金短缺,使其在前期无法开拓市场业务。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前期投入资金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校企也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些创业实践基地,不仅可以进行模拟企业运转的创业实践,也可以给刚刚起步创业的高职学生一个企业办公场所,实现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为以后走上社会铺好道路。

4.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

通过校企双方导师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校内指导老师对企业实际情况缺乏认知的问题,也让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有了足够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校企双方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创业项目的兴趣。

只有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立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展一些创业培训计划项目、整合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优势资源、联合营造创业氛围、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Z.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9(15).

[2]李金霞,张继华,侯小兵.浅析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朱芳敏.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漯

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

[4]黄利文.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途径探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

合作创业范文8

文章主要针对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所面临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实际科研课题与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相结合,并对其实际意义进行阐述。最后得出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因材施教,营造艺术创作氛围,极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督促、严格要求,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时效和设计的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的设计并能为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又是知识从积累过程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它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角色。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在指导老师引导下了解和认识所选创作课题的概况和创作研究的基本思路,掌握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和特殊性以及写作的基本方法。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设计注重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掌握创作和论文之间的轻重关系,毕业作品的优劣可能会直接影响毕业答辩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以及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国内各高校近年来对艺术专业本科学生都有扩招情况,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人数相对增多,就业压力加大。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来看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成绩的好坏又会在很多问题上受到直接利益影响。对于艺术类专业开办高校,在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上也会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创作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决定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因素。另外,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学生,对论文文献检索能力普遍较差,外语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找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其余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完成毕业创作。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对视觉传达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又在不断地提高,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标准越来越讲究时效性和业绩为酬金多少的量化评判标准。尤其以视觉传达等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更加表明了抓好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毕业创作设计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与实际科研院所等项目课题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及意义

为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艺术类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科研院所或高校实际项目课题与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结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以这种结合的方式指导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创作设计,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实践课题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性的毕业创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益处。艺术类专业学生应将实战性、企业性和科研性课题与毕业创作相结合,也可以以指导教师目前所参与或负责的科研课题直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将知识变为能力的培养。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特点,通过毕业创作这一综合性环节的训练和应用,使之达到一个综合质的飞跃。可以将它当作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学校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的中间过渡环节。由于课题直接面向社会或科研实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深入课题实际,分析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环节的学习和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对课题创作的要求、质量、时间等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效率和时间概念和质量等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求知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科活跃地创新思维和严谨地执学态度相结合的基本素养。另外,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结合,相对指导教师责任心也会加强,无形中会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等实际项目课题结合的实践模式教学

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有许多方面好处,同时也有一些相对不利的因素存在。比如:科研性课题由于周期长,难度大等等因素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毕业创作设计的难度增加等问题。

(一)因材施教,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在该专业毕业创作全过程中,选题是第一步,它会直接决定毕业创作设计的方向、范围和深度,也是能否较好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前提和条件。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对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差异都很大,他们对自己步入社会的定位目标不同,在选题时个性化较强。而选题必须符合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为原则;其次还要考虑能否使理论与实践以及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这一重要因素。科研课题很多情况下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宽泛,需要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甚至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和一些课堂教学外的常识。而社会企业性的课题除了对专业要求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目的性很强的进行创作或创新设计,应用性更强。所以,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的课题以及正确的引导对于高质量的完成毕业创作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11年以正在研究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图形化设计”国家课题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课题。广告设计的郑晓雄同学刚开始觉得课题难度太大,有点迷惘,根据平时对他专业的掌握情况,考虑到他的造型能力比较强,就引导鼓励他在提炼纳西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做一套以形态造型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他觉得很兴奋也很投入,最终的作品和毕业答辩的效果都很满意。其他两名女同学中有一个色彩感觉非常好,就极力鼓励他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来表现民俗文化,通过多次的反复思考和资料的查找,最后,她尽管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十分满意,但对于一个本科生能够巧妙的将色彩与设计巧妙结合把纳西族人民心理变化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已是非常难得。当然,该课题的完成除了要学生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加工变形的艺术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大众审美的要求等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纳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认知。只能将课题分成几块来供学生选。须注意,这种将整个课题所分的几个部分并不能直接的独立开来,课题的每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各部分之间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具体,适当降低完成的难度,既能很好地让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配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不会感觉所选课题深不可探从而产生心里屏障。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同时,被定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也充分考虑到了是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培养目标。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出发,由学院公布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提倡和推广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使指导老师和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双向选择的办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导师结合自己参与或负责的课题对学生实行多方位的具体指导、培养和管理。对于学生而言,平时专业综合能力比较强的,感觉实战性、新颖性的课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欲和自己强烈表现欲。而相对专业成绩偏低的同学更倾向于模仿性和大众化的一些课题。为此,在课题的安排和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力争做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和对自己毕业设计作品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实际水平。除此之外,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进行的创作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艺术作品创作和创新的质量。

(二)营造艺术创作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营造艺术创作的氛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就提前进行与毕业创作有关资料的搜集和知识的储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比如:把学生定期集中起来,把某同学找的资料、构思等在集中时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分享,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能使每个同学都即早找准自己的创新点。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充分发展。做与企业相关的课题创作设计的学生,指导方面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以及教育管理协议,将学生在企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期间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校方导师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导师双方通过合理定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促进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自己的灵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以科研项目为课题的学生,导师要尽量创造能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究的环境。如:在根据上一阶段学生对课题的了解和创作的进展情况,给学生对下一环节的内容略做引导,要先让他们了解图形的设计原则,加工变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再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将收集的资料讨论和评析,找到可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料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彼此交流和交换意见。使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地将自己哪怕是自认为很幼稚的想法都讲出来。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比如,设计班的马海青同学结合科研课题突然萌发出一个创意想法,想用木刻的方法表现少数民族热烈的节日气氛,通过交流之后觉得创意有可行性,就鼓励、支持、引导她积极去尝试,后来引导她借鉴雕刻类艺术表现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最终创作出较为满意的毕业设计作品。实践表明,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如果合理引导,很多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创新精神和思维以及对专业浓厚的兴趣和激情。

(三)全程督促,严格要求很多艺术专业毕业设计都是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式开始,虽说这学期在大学期间属课堂教学任务比较少,但学生面临就业,毕业实习,办理学校很多的相关手续等等,真正用于毕业创作的时间集中起来非常有限,在确定选题之后,指导老师就要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联系,督促其进展状况,对创作过程当中出现在种种问题给予及时解决。集中交流时最好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共同讨论,并将前一阶段内完成的工作讲述或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共勉。比如:指导08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时,原本要求每周集中一次,一位同学因科研需要在外实习不能每次集中,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就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交流和指导,对实践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全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并严格要求,最终使他既顺利完成了科研课题,又创作出一套很漂亮的设计作品。另外,按进展情况和效果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随时调整创作计划和重心。最后,还要严格把好答辩关。毕业设计的评审要严格,时常提醒不太认真或者前一阶段耽搁了时间的学生抓紧时间和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于太糟糕或未完成的毕业设计,坚决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小组成员要求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组成,要求教师对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可行性等能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的评分量化。

四、结论

通过对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创作过程实际情况的分析,做出如下结论:各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视觉传达艺术类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般,个性化太强;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是将效率和业绩直接挂钩。为此,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实际课题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可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但二者如何结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根据视觉艺术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划分和选择适合有效的课题;极力营造学生创作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督促、严格要求,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设计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斯坚,刘文军,李光明.跟进社会变化搞好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2]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3]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CEPE中国电力教育,2009(06).

[4]陈丽兰.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4).

合作创业范文9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原则;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课题项目:2009年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07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一、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

合作社制度是指包括体现合作社性质、宗旨、目的、价值的合作社原则以及合作社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规则体系。研究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应以研究合作社制度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

(一)合作社的历史发展。合作社在各国的发展进程虽不尽相同,但就世界范围内,以合作社原则发展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为主线,可分为五个阶段:

史前期:1844年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诞生前。该阶段的合作社从今天所研究的合作社制度内涵角度讲都不具有典型性,可称为史前期。

初创期:从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产生至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创建。该阶段合作社大量涌现,消费、生产、信用、农业合作社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各国有关合作社的最初立法基本完成。

发展期:从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各国合作社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各国政府也开始更为积极地扶持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立法大多从综合性合作社法转向了各类专业合作社法。

成熟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阶段,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大规模地开展了合作社运动,合作社原则经过多次修改有了大的发展和完善。各国根据本国特点创建了各类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合作社。

创新期: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动,既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挑战,又为其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发展了合作社若干原则的北美“新一代合作社”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它是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典型代表。

上述简单回顾表明:我们虽在理论上可以把合作社发展的第五阶段称为创新期,但事实上在合作社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实现着创新。创新是生命体的本质内涵。因此,必须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问题加以研究。

(二)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是体现合作社本质与特征的合作社原则。合作社原则是合作社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式的要素,是合作社的本质规定 性。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社——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在当时确定了如下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市价销售商品,收取现金,不赊购赊销;合作社的盈利,按社员 购买货物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表决权一人一票,不因出资多少而有差异;合作社的资金不靠捐献,而由社员自己出钱入股;遵循公平交易,货真价实,足斤准尺;重 视社员教育,提取合作社盈余中的2.5%作为社员教育费用;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中立。这些内容成为后来国际合作社联盟制定和修改合作社原则的基础。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把罗虚戴尔合作社的这些原则作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办社原则列为联盟章程,史称罗虚戴尔原则。

1937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将合作社原则归纳为七条,新增“股本利息应受到限制”。1966年又作了修改,去掉了现金交易和政治宗教中立,增加了“促进合 作组织间的国内和国际合作”。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将合作社原则修改为七条:自愿和社员资格开放;社员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社员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心社区发展。

纵观合作社原则的演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当合作社原则由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提出并实践后, 一种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新型经济组织——现代合作社诞生了。合作社原则凸显了合作社的本质,成为指导各类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准则;第二,为了回应外 部环境的挑战,合作社原则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为了使合作社既保持自身的性质,又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第三,无论合作社原则如何变化,最能体现合 作社本质特征的主要原则没有根本性改变。比如,自愿入社、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三)传统合作社的主要制度缺陷。伴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传统合作社在制度上的缺陷越来越凸显出来。

1、合作社规模不稳。传统合作社社员资格开放原则使得社员进入与退出比较随意,成员的不稳一方面导致合作社规模的不稳,要么生产能力过剩,要么供给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也使社员的责任心不强,对合作社关心不够。这些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2、合作社融资能力有限。传统合作社所有者与惠顾者(即投资者与利用者)统一的原则将只想投资不想利用合作社的人排除在外,不能很好地吸纳社会资金。社 员的经常变动致使合作社的资产也不断变动,这又使合作社获得贷款也变得比较困难。融资能力下降必然导致竞争力下降,发展艰难。

3、合作社产 权制度模糊。传统合作社是典型的“人合”,决策一人一票,盈余分配按惠顾额,这两方面都与社员投入资金的多少无关联。且合作社的规模越大,社员个人在合作 社财产中的份额就越小又不清晰,这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社员对合作社关心度不够,合作社对社员吸引力不强,合作社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4、合作社专业化管理缺失。传统合作社遵循社员民主管理原则,而合作社成员未必一定是专业素质好的管理人员。

二、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和提速三个阶段。其运行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加入条件。合作组织的基础是会员。成为会员的条件与程序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行。 (1)资格条件。缴纳会费是成员的一项重要义务,部分合作组织成员还必须缴纳股金。无需缴纳会费的也占一定比例。对个体会员 的加入一般没有限制,但部分合作组织对法人会员进行限制,规定不能超过某一比例;(2)加入程序。已经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农民,由组织成员或组织领导推 荐,即可加入;(3)退出。大部分合作组织都允许会员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自由退出。会员退出时,对于投入资金的处置情况:撤回、继续持有以及享受分红、必 须退还给组织、将股金自由转让给其他成员、不退还股金或组织在此方面没有相关规定。

(二)机构设置。大部分合作组织建立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理事长、监事会和具体经营部门,组织机构比较完整;会员(代表)大会由全体会员(代 表)组成。监事会和绝大多数理事会都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提名方式主要有生产经营大户提名、理事长提名和海选;会员(代表)大会作为 最高权力机构履行组织章程中规定的职责,如选举或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制定和修改章程等等。理事会是合作组织的常设机构。监事会代表大会执行对理事 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投票方式主要为一人一票,也有一股一票、按人投票与按股投票相结合、交易额与股权相结合等方式。一些组织对出资额较多的会员给予附 加表决权,但为避免“一股独大”,保障普通社员的决策权利,一般对单个社员表决权占表决权总数的比例进行限制。

(三)资金来源及构成。(1)没有兴办实体的专业协会(在组织中所占比例较大),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一些无需缴纳会费的日常支出则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2)严格意义上的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员股,吸收的非社员股较少。一些合作组织对单个会员持股比例有限制,限制的比例彼此不一。此外,领导成员(理事长、理事会成员等)持股相对较大,普通会员的持股量较小。

(四)利益分配机制。(1)分配方式。收益分配方式主要有:按经过组织销 售的产品数量分配、按经由组织销售的产品价值分配、按提供给组织的资金分配、不分配利润(其收入全部用于组织的开支);(2)分配项目。盈余分配项目包 括: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二次返利和按股分红。能够提取公共积累的组织占一半稍多(各组织提取的比例不等)。二次返利的标准主要有按成员的交易量、 交易额、股金等。二次返利的分配范围主要有:在所有与合作组织发生交易的会员和非会员中分配、在全体成员中分配、在持股成员中分配等。 

上述运行状况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合作社的发展相比,一方面需要加强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在入社条件、资金来源、利益分配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推进制度创新,促进组织发展。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任何组织的制度安排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适时的制度调整和创新不可避免。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原则。原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反映,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原则,对于指导创新,实现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现实问题原则。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差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哪些方面取得创新突破,首先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2、发展趋势原则。从问题出发是立足当前,创新更要立足长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必须研究社会经 济、农业经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将深入农业和食品工业,农业日益采取工业的生产方 式和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服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连成一体,形成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必须适应这 一变化和要求。

3、事物本质原则。创新是为了发展而不是毁灭。当事物本质发生改变后,一事物就不再是其自身而变成了他事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不能改变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成员民主控制;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等。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条件。只有具备相应条件,创新才能实现。就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而言,至少需要三方面的条件:

1、客观层面: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农业拥有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这些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2、主观层面:人们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已经具备。但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而言,人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合作组织本质、作用、前景的认识与判断都还比较模糊,思想上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做艰苦的创新宣传教育工作。

3、操作层面: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政府已做了许多支持推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的工作,如制定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颁布相关法律、出台合作社(示范)章程,等等。但在把优惠政策做实;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政府放手让农民去实践,不追求形式而更注重实效,创造更有利于合作组织发展创新的外部环境方面还有许多细致工作要做。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内容

1、社员结构创新。传统农业合作社作为小农的互助组织,其成员由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生产者组成。据此可推断,传统农业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小,社员来 源单一,不利于合作社增强活力,参与竞争。因此,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上应加以变通,扩大包容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农民可以加入合作组织, 农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加入,允许他们以技术作价出资;自然人可以加入,法人也可以加入,利用它们拥有的技术设备资源或信息资源。当然,为保持农民社员在合作 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合作社性质),对非农民及法人入社要在所占成员比例或股金比例上做出限制性规定。具体比例应从实际出发,允许彼此有一定的差别。

2、融资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存在融资能力弱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合作社融资机制上进行创新。比如,有入股的生产者社员,也可以允许有纯入股的投资者社 员;允许一人认购多股,也允许缺乏资金的农民多人认购一股;社员认购股金的方式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作价出资;为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可以规定经合作社 同意,股金在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可以转让等等,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扩大自身的融资能力。

3、民主管理创 新。传统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由于现代农业合作组织社员认购股金数量增大,且彼此不同,这给民主管理原则带来了挑战。严格遵循一人一票原则,实 现了公平,但会置投资额于不顾,损害效率。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要求改变单纯按社员人头设置投票权的原则,而要照顾社员持有股金的差异。可以在实行一人一票 的同时,允许一人多票或多人一票,但同时对单个社员占总票数的比例做出限制。这样变通,便于协调利益与风险、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调动持股大户 的积极性,又不会改变多数社员对合作组织的控制,保证民主管理。

4、分配机制创新。传统合作社比较强调公共积累,往往忽略对社员投入资金的 分配。从合作社的本质、宗旨及有利于自身发展来看,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其合理性,然而却不利于产生投资激励。鉴于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水平还不高、财 务管理薄弱以及过去“归大堆”产生的阴影,对分配机制应做出调整:盈余分配中少提公共积累,兼顾投资额。当合作社发展需要资金而公共积累不足时,可以采取 再次进行新筹资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盈余分配要兼顾投资额,可仿效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做法:每个社员必须事先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这样就把“按 惠顾额分配盈余”与“股金参与盈余分配”结合了起来。这种对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合作社产权模糊的问题,增强了产权激励,同时 又不违背“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的本质规定性,是一项非常巧妙的制度创新。

5、经营方式创新。传统合作社强调通过合作社间的横向联合促进合作 社发展。但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重视纵向发展。它不应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经营者,而应是通过注重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 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合作组织规模,形成集团化,提升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立忱.外国农业合作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合作创业范文10

关键词:白马产业园;创新资源;市场驱动;合作机制

白马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以下简称“白马园区”)位于气候适宜的南京市溧水县,交通便利,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同时,长三角地区突出的科教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科研水平优势为白马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白马园区为载体将地区科技、市场、信息等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和整体优势,是白马园区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将其构建成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关键。

1 白马园区资源条件分析

1.1 南京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状况概述

南京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十一五”以来,南京GDP年均增长18.2%。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含军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资源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南京在农业科技资源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人才资源来看,南京农业科技力量很强,聚集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20多家涉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如此密集的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从科研水平来看,南京农业在超级水稻研究、常规小麦育种、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动物重大疫病发生规律与防制等研究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农业科技优势。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和较高的农业科研水平为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依托现有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创新机制建设,支持白马园区发展,南京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南方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2 白马园区资源条件分析

作为南京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白马园区集聚了园区发展的多项优势资源。

1.2.1 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目前,已经落户白马园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正在洽谈并有明确意向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湖泊所、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资源开发局、河海大学、江苏省林科院等9家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在农业类高校中仅居中国农业大学之后,其农业人才优势及科研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南京林业大学利用其在林业的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他科研机构都是直属国家或江苏省的专业部门,不仅掌握大量资金、人才等资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相当突出。

1.2.2 涉农企业

目前,已签约落户白马园区的企业单位有部级农业龙头企业――东方集团(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常力蜂业、沃德(天津)集团等3家。另外,南京绍兴商会意向投资1.2亿元建设玫瑰园,上海熙可携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建设蓝莓基地和食品加工项目。这些龙头企业的落户,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也将成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

1.2.3 农民

溧水县总人口为41.05万人,拥有劳动力20.47万人。白马园区所在的白马镇现有人口39 336人,有劳动力20 535人,农村人口11 679人,其中农业劳动力6 821人,占总劳动力的33.2%。近几年来,溧水县每年举办各类农业培训班20期以上,培训5 000人次以上,并已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园区内劳动者的素质。

1.2.4 农业基础

近几年来,溧水县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建成了特色林果、优质畜禽、有机蔬菜、特种水产四大基地,开发出黑莓、茶叶、獭兔、有机蔬菜、旅游观光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 制约园区发展的因素分析

白马园区集聚了南京乃至全省、全国的优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但由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制约了白马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市场驱动缺乏。脱离市场导致农业科研创新与生产需求相互脱节,导致白马园区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的缺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在科研、科技创新等方面仍然缺乏市场竞争,高校、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偏弱。白马园区建立之初,由政府划拨土地和主导建设,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来吸引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入驻。白马园区的经营管理则实行政府部门领导、职能部门协调、企业自主运作的机制,园区自身只是日常运行管理和推动各主体在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既是生产的终端又是动力的源头,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于市场并最终依赖于市场,只有推动市场这个驱动引擎,各个科研、生产等环节的主体才能流畅地运转起来,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资源合作利用机制缺乏。由于白马园区中各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也不一样,使得彼此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强。具体表现在:①资源重置,利用效率低。白马园区中的每个企业或高校都是独立建设并且各自具备完善的功能,缺乏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导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②信息交流不畅。白马园区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一方面是依靠朋友、同学、师生等关系传递信息、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则需依赖园区主管部门的组织。各合作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有限,信息交流量不大,范围不广,交流不及时,难以有效地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需求信息,更无法获得市场、科技、生产等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的信息。③缺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指品种、生产方法等的创新研究,还包括前向的市场调查、后向的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过程。目前,白马园区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垂直合作,即各个主体依靠其优势负责整个创新链条的特定环节,而在同个环节上的深入合作还属空白,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与东方集团的合作就是前者建设高新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负责研发,后者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负责成果转化。

3 以市场驱动为导向,建立“双向”的资源合作利用机制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从资源合作利用的角度出发,以“市场驱动”为目标,建立各主体之间的“双向”合作机制,如图1所示。

3.1 建设市场创新平台

针对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市场驱动的问题,建设市场驱动的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将农业科技创新由“政府推动型”转变为“市场拉动型”,真正做到让市场连接各创新主体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市场创新平台也可以作为合作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另一渠道,有助于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市场创新平台主要指网络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3.1.1 网络信息平台

网络信息平台用于上载与农业相关的各个机构的基本状况和科研情况、与农业相关的整个市场信息、农业各领域的最新动态等。该平台一方面连接白马园区与整个外部市场,便于园区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向;另一方面连接白马园区内部各主体,增进彼此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3.1.2 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一个实体的服务支撑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专利处理、金融服务、孵化功能、价值评估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等众多功能,直接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及农民服务。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信息平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2 建立“双向”合作机制

“双向”指纵向合作机制和横向合作机制。“纵向”合作主要是指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主要是指同类主体之间的合作。考虑到农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公共性质,这里主要研究不同的农业科研院校和机构之间的合作。

3.2.1 纵向合作机制

①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机构拥有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而企业拥有资金和市场优势。两者可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他们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两大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一是人才,二是科研。人才的合作形式有:高校科研机构开办培训中心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高校的一些与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系别可以针对企业开设课程,增强适用性;高校与某些相关企业合作,将其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科研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关注成果转化和推广、共享收益。②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机制。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技创新最终服务的目标。然而,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资金和对市场的了解。仅仅依靠农民,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撑和企业带动,很难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现代化。企业与农民合作的关键在于依靠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财政资助,实现企业的带动和市场化的经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推广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满足农户的科技需求为目标,经过试验、示范、综合配套等环节,通过农户特有的技术扩散行为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的推广,改变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与农户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对立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顺延加工和需求反馈。农民负责上游生产,企业负责下游加工、再加工和市场销售,两者分工协作,激活整条产业链,达到双收共赢。同时企业针对农民的需求反馈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及不同类型农民的适用技术,提供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③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民的合作。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民的合作重点在技术推广方面。大学、科研院所与农民联合所进行的技术推广可学习“杨凌”模式即科技培训模式。通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和组织参观交流和学习,培训出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民,带动周围乡镇农村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2.2 横向合作机制

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资源共享以降低成本,提高整体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①大型设备共享。大型设备共享的方式包括共同拥有所有权和相互交换使用权。共同拥有所有权:一些相关的大学科研机构涉及到同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可以联合申请购买,根据各自的研究能力和使用频率来确定所占的比例。相互交换使用权:各个大学科研院所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其他院所如需使用可以向中介机构申请,由中介机构与拥有方协商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向其收费。这样既减少单个院校购买的成本,又能作为设备的维护费用。②人才资源的共享。不同大学机构、不同学科领域的人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样的合作一般以科研项目主导,针对一个课题集结各个院校机构的优秀人才共同研发推广,或者各个院校科研机构依据自身的优势负责农业科技创新的不同环节。③实验基地的共享。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的许多实验基地都有很强的专业性,通常利用率不高,可以通过转让或租赁来实现共享。例如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资源利用板块,统一收集需要使用基地的主体的信息和整个白马园区空闲基地的信息,由管理部门出面来为双方牵线搭桥,在转让或租赁的方式下实现实验基地资源的共享。④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载与农业相关的各个机构的基本状况和科研情况、与农业相关的整个市场信息,农业各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促进白马园区与整个外部市场的信息交流和园区内各主体的信息资源共享。除此之外,白马园区可以开办各种正式的展览会、座谈会和专业学术沙龙等活动以及非正式的交谊会、餐会等等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就像闽台设立的高层论坛和杨凌开办的农高会一样,白马园区也应该由公共服务平台定期联合园区的各主体,邀请外界的各领域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举办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洽谈会,增进交流,开阔眼界,促进成果推广和转化。

3.3 政府基础支撑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双重制约、产品大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等特点,政府的支撑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政府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另一只手。要真正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机制的作用,需要依靠政府创造支撑性的平台和环境。一方面通过倡导创新,加大投入和补贴,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中介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

合作创业范文11

一、电子商务专业在学校内存在的问题

1.一些学校对电子商务校企合作不够重视

尽管现今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这样一门课程,但对这样一个专业不够重视的学校还有很多。很多学校把电子商务仅仅看做是一门理论课程,只靠讲师的一张嘴来启发学生,完全孤立了电子商务学科的实践性。电子商务是一门与互联网和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出去”,积极与外界接轨,让学生向社会上的电子商务人才交流学习,增加实际操作经验。

2.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平台不够完善

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应该是一个集合多方资源的实际操作间,学生们通过这里可以走出学校大胆实践,电子商务企业也可以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启发交流,最终学生可以成功走向创业就业的岗位。然而现状却是学校缺少这样的一个完善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学生们的电子商务实践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有的学生想要进行实际的电子商务操作或创业实习等,都需要自己费尽心力的寻找企业,可以说学校的不重视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电子商务企业参与度不高

虽然很多学校也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但是现状却是企业不愿意大量投入在学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实践中。众所周知,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根本目的,而在学校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进行电子商务合作对企业的经营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企业在这个时候就会考虑放出的大量资金,培养的学校电子商务人才毕业后能不能为己用,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从学校方面来说,很多学校虽然表面很积极的推进校企合作,但在签约之后往往变得也不够积极主动,很多企业也因此对学校的投入减少。

二、建设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的研究

1.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

我们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协同创新的平台,意思就是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发展进行创新,使学生们能够成才,加深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应该由学校的专门部门牵头,联系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主动对外联系社会电子商务企业,订立协议进行合作培养学生。这样一来,学校的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电子商务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资金和实践基地,政府则为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就成为了一个综合的电子商务服务建设平台。

2.校企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由学校和电子商务公司共同建立电子商务实训中心,达到共赢的局面。学校提供电子商务场地,企业在其中提供一部分资金技术支持和实训项目,让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运营,真实完成电子商务项目。项目负责人可以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学校负责老师共同担任,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可以采用多种培养方式,优秀学生可以吸纳入企业实习就业,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也可以联合进行指导。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双方合作发展的制度守则。同时,加快推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对参与校企合作,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企业进行优惠补助等政策。加强校企人员交流,让学校丰富的理论推动企业人员的学习发展,让企业更为丰富的实践推动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提高。

3.校企合作平台的开放化

在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中,学校和企业应在原有合作伙伴的基础上,欢迎新的企业、学校参与到校企合作平台当中。多一份资源,多一份力量,我们就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校企合作平台的开放化能够让更广泛的社会企业和学校看到电子商务领域的契机,通过平台整合进行技术实践交流和人才培养吸收,最终达到共赢。校企合作的开放化也能使整个地区的电子商务业进行学术整合,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和交流学习,一方面学校为电子商务企业输送人才,这样就能够推动整个地区的电子商务业蓬勃发展。

三、总结

合作创业范文12

Abstract: Cooperation innovation has the advantage of resource and risk sharing. It has been the main way for technology in company.The 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 is adopt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partner and assign weight to the index. Apply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andidate partn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 partner selection.

关键词: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lliance;partner selection;analysis hierarchy process;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12-03

0 引言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联盟,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获取共同或互补的技术创新目标,共享资源与能力,实现参与者的共赢,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创新联盟伙伴的选择是联盟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伙伴选择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伙伴进行评价。在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目的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候选伙伴进行评估,以提高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 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联盟伙伴的主要目的有: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难,只有借助外部资源,进行合作创新,才能达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②分担风险。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是分担风险的有效方式,如果联盟技术开发失败,会将风险分摊到每个联盟成员上,降低了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技术竞争优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当前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创新能力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现实中技术创新联盟选择合作伙伴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目的性、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以考察技术创新能力为主的伙伴选择指标体系。

1.1 技术创新能力 对创新联盟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考察候选伙伴的关键因素。自约瑟夫・熊彼特引入“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以来[3],技术创新的测度方法逐渐开始丰富。技术创新能力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出发点,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素质、盈利水平。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无法直接衡量,可以从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情况、创新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出和创新过程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选取的主要指标有:具有专科学历及其以上员工占公司总人数比例、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比例、研发人员收入水平、核心产品技术含量、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销售率、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省部级以上研发中心个数、人均授权专利数、获得省部级以上技术创新奖励、拥有自主品牌数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情况等。

1.2 企业资源水平 企业资源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集合。包括企业员工、财务资源、企业品牌、文化、组织运行机制以及企业拥有的声誉,都是企业为完成组织使命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企业资源水平包括:销售利润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生产设备更新水平、信息化水平、组织结构适应性、档案部门建设情况等。

1.3 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联盟内各成员的战略目标、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产品标准等方面应保持和谐一致,而不会发生较大的冲突。本文将兼容性分为价值观是否有冲突、企业精神是否有冲突、经营战略是否有冲突、企业发展目标是否一致、创新产品所需的支持技术的通用性等。

1.4 长期合作潜力 创新联盟能否进行长期合作的基础是伙伴之间的信任。如果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对方,缺乏信心,联盟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和不信任,以至联盟关系提前终止。候选企业内部员工的支持也是影响联盟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的长期合作潜力指标分为:合同违约次数、合同违约后果影响程度、合作伙伴满意程度、项目决策者积极主动性和普通员工支持度。

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1 建立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2.1.1 根据第二节的分析,建立如表1的层次结构图。

2.1.2 将因素集U={u1,u2,…,un}分成若干组U′={U1,U2,…,Uk},使得U′=■Ui,Ui∩Uj=?(i≠j)。设U′为第一因素集,设Ui={U■■,U■■,…,U■■}为第二因素集。

2.1.3 设评判集为V={v1,v2,…,vp},先对第二级因素集的ni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得评判矩阵:

Ri=r■■ r■■ … r■■r■■ r■■ … r■■… ┆ … ┆ r■■ r■■ … r■■

设Ui={U■■,U■■,…,U■■}的权重为Wi={a■■,a■■,…,a■■},得到综合评判为Wi° Ri=Bi(i=1,2,…,k)。

再对第一级因素做综合评判,设权重为X={x1,x2,……,xk},求得综合评判结果为Y=X°F■┆F■。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分析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合理的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量化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对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伙伴选择时,由于指标体系内部结构复杂,该方法最为实用。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用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矩阵;第三,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第四,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首先对各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排定评价指标的相对优劣顺序,依次构造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对准则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后,得到指标的权重,如表2。

对指标层,以兼容性的5个子因素为例,根据专家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在判断其符合一致性检验后,结果如表3所示。同理,可得到各指标层的相对重要性。综合整理后可以得到各指标相对上层指标的权重,如表4。

3 实例分析

针对企业为创建技术创新联盟,现对候选伙伴之一进行评估。

3.1 根据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的经验和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伙伴选择标准,作为评估因素集:U′={U1,U2,U3,U4}为第一级因素集;U1={u1,u2,…,u12},U2={u13,u14,…,u19},U3={u20,u21,…,u24},U3={u25,u21,…,u29},为第二级因素。

3.2 将伙伴选择评估的等级评语确定为五个等级: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各个等级的赋值为V={v1(好),v2(较好),v3(一般),v4(较差),v5(差)}。

3.3 确定隶属函数 有n个专家对ui指标在V上打分,5个等级的频数分别为(mi1,mi2,mi3,mi4,mi5),则指标ui的隶属度为Rui=(mi1/n,mi2/n,mi3/n,mi4/n,mi5/n)。本例中专家的个数为8,对A企业进行评估后的结果如表5。

3.4 模糊综合评判 先对“技术创新能力”中的第二级因素作综合评判,由表5可得单因素的评估矩阵为

R1=0.125 0.625 0.25 0 00.375 0.25 0.25 0.125 00.375 0.25 0.375 0 00.5 0.125 0.25 0.125 0 0 0.5 0.25 0.25 0 0 0.25 0.5 0.125 0.125 0 0.25 0.625 0 0.1250.375 0.5 0.125 0 00.25 0.375 0.375 0.125 0 0 0.25 0.5 0.25 00.125 0.375 0.375 0.125 00.375 0.25 0.25 0.125 0

权重W1={0.0385,0.0463,0.1076,0.1199,0.1614,

0.0814,0.2505,0.0205,0.0206,0.033,0.0652,0.055}

由综合评判模型公式:b■=■(w■・r■)

计算得:b1=(0.164,0.306,0.394,0.097,0.041);

b2=(0.327,0.256,0.280,0.099,0.039);

b3=(0.097,0.191,0.210,0.385,0.115);

b4=(0.313,0.365,0.289,0.033,0)。

最后对目标层进行综合评判,得到联盟伙伴的模糊综合评级向量:B=(0.20,0.29,0.33,0.11,0.07)。最后的评估结果表明,该候选伙伴20%为好,29%为较好,33%为一般,11%为较差,7%为差。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企业的评估为“一般”。

4 结论

技术创新联盟伙伴选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首先建立两级的评估模型,根据专家打分将其定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量化,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对各级指标进行评估,最后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得到评估结果后,可对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邢来顺,杨娜.模糊数学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定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24):1-9.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4]王靖,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4(3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