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7 09:08:28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1

一、两岸文化交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加强两岸文化融合,增进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消除“文化”的影响。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一个世纪,两岸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生了疏离感或误解。就台湾而言,在日据五十年中,日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文化,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冲击,甚至培养了一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日本文化的“皇民”。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大力消除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力培养台湾民众、反大陆的情结。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和隔阂进一步加深。近二十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当局利用执政权,大肆推行“”政策,落实“”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人为的阻扰,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台湾民众无从了解大陆,甚至受“文化”思潮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土意识和地方意识为幌子,推行“文化”,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独立出来。在执政时期,则全面推动“去中国化”,岛内“文化”大行其道。李登辉和大肆操弄“文化”意识,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产生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2008年重新上台后,停止了推动的“法理”和文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当局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多次在重大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在两岸交流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交流更应该大力推动,改变相对滞后的局面,发挥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独特作用。因此,两岸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交流有迫切的必要性。通过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加强两岸民众的了解和相互理解,消除“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两岸文化的融合消除障碍。

2、扩大两岸交流的内容和基础,巩固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

三十年来,两岸由隔绝到交流,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两岸民众往来和各项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无论台湾当局或岛内“”势力如何反对还是不情愿,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两岸交流已成为两岸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三十年来的两岸交流,主要局限于经贸交流,根据岛内民调,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中大陆的定位是生意伙伴,而非大陆对台湾的定位是亲人。显然在两岸经贸往来密切的基础上,必须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才能带来两岸民众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趋同。尤其在当前两岸政治对话难以展开的背景下,更有赖于文化交流的展开,文化交流能突破和超越政治的障碍,促进两岸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又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如前所述,上台后,虽然对政治对话消极回避,但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因此,在两岸经贸交流大开放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变之前仅是民间性、偶发性的零散状况,真正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都是两岸交流与合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交流扩大了两岸交流的内容和基础,同时能够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和繁荣,巩固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消除两岸经贸交流“物质化”、“功利化”倾向。

3、对两岸关系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岸交流的深化和发展,也必然对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如前文述及,两岸隔绝百年,开展交流不过二、三十年,在这二、三十年中,由于岛内“”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两岸交流过程曲折,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向不尽如人意,同时两岸关系波折不断。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交流的进行,对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和平发展机遇期,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领域。伴随文化交流的深入进行,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助于台湾民众形成中华文化认同,两岸的相互理解也进一步加深,这样岛内“”势力利用两岸由于长期隔绝而产生的敌意、疏离、对抗等不正常的意识而操弄两岸关系的空间缩小,两岸在相互理解中将逐步消除对抗和敌意,并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分歧,两岸关系的发展因政治上的分歧而遇到很大的阻碍,但当局只愿意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愿展开两岸政治对话,导致两岸关系难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如此背景下,两岸开展文化交流既能巩固经济交流成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对话的缺失,文化交流可消除岛内“”势力的干扰,创造两岸更多的共同话题,为两岸政治对话和化解政治分歧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1、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求同存异的同时,化异为同,强化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虽然百年来台湾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对中华文化有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在两岸均得到不同的传承和进步,两岸通过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进一步升华。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出现了积极发展的势头,在这一情况下,文化交流应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重要方向,在两岸文化融合、进步的基础上,达到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两岸文化认同的趋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和寻求两岸文化的相吸之处,同时尊重两岸文化的差异性,达到化异为同。就具体内容而言,两岸可开展戏曲、艺术、宗教、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可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挖掘和交流,这些领域和内容是两岸文化中相同性很高的部分,通过交流达到融合与创新;在不同之处。由于两岸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岸民众在有的地方产生了巨大隔阂和误解,对此,两岸在文化交流中必须包容,相互尊重和理解,化异为同。

当前岛内“”势力虽然不能以执政权

推行“文化”,但是“文化”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仍在继续, “”势力也未停止对“文化”的推动。如何对抗“文化”,消除“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伤害,显然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是为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也是对“文化”的反击。在过去近二十年中,中华文化受到“”势力的歪曲和打压, “”势力在文化教育领域肆意篡改中华文化的内涵,攻击中华文化,削弱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打击“文化”。

2、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快速进步,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二者相互促进,合为一体,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大发展、大合作之际,开展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应当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两岸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两岸的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两岸开展文化产业合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台湾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在创意、人才、研发、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大陆文化产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广阔的市场、稳定的政策等优势。两岸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整合两岸文化资源,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不仅要开拓两岸文化市场,也可通过文化交流,共同构建一套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共同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容的国际华文市场。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两岸开展在国际上的文化产业合作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这个市场包括语言学习、华文教材、出版品、音乐、电影等,国际华文市场应作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文化交流,广泛发掘中华文化资源,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两岸共同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从而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改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

两岸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意义有三,第一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两岸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文化产业合作发挥了两岸文化的经济功能,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的结合,因而文化产业合作是两岸经济关系的增强,也是文化交流层次的提升和向纵深发展的表现。文化产业合作的过程需要两岸文化认识的趋同,达到求同存异,化异为同,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了两岸文化的融合和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两岸经贸交流的“物质化”、“功利化”影响,使文化与经济成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基础;第三,通过文化产业合作,打造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品,随着这些文化产品的推广、传播,不仅两岸民众在享受这些文化产品时,潜移默化,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也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神韵,中华文化在两岸也在国际社会得到大力弘扬。总之,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使两岸经济达到互利双赢,中华文化得到弘扬,两岸关系健康良性发展。

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涉及两岸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需要方方面面的动员、配合、支持与参与,通过文化参与合作,两岸共同做大做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两岸携手在两岸和世界上弘扬中华文化的局面;第二,优化配置两岸文化资源和布局结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以市场化引导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在合作中求同存异,化异为同,尊重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共同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时积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扩大产业队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等。

3、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从广义上而言,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应该包括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人类通过教育确立起自身的世界观、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念等,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弘扬,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当前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教育是重点领域。与此同时,教育也是岛内“”势力散播“”理念,搞“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修改教科书、将“”内容列入考试范围等。因此教育领域也是统“独”斗争尖锐的领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09年的两岸经贸论坛上有精辟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教育给文化以生机活力,纵观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于交流、基于教育。”贾庆林主席还强调了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两岸文化事业的进步需要交流,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事业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大陆对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积极,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两岸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如1985年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2006年开放采认台湾学历,2007年开放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等。相比之下,台湾当局对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推动消极滞后。在主政时期没置障碍,阻挠两岸的教育交流合作,2008年上台后,相关政策有所放松,但对大陆学历采认、陆生赴台就读等教育合作重要政策,采取“三限六不”政策严格控制。因此两岸教育合作实际上仅处于单向交流阶段。事实上,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在大多数领域远未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是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教育日益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和自由化。两岸教育界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相互共享,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拓宽道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滞后,使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机制化问题。虽然两岸文教交流日益频繁,但没有建立任何可以运作的机制,使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可以签订文教交流协议,建立文教交流合作机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际,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建立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是必要的。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更密切和正常化、长期化,保障两岸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克服两岸文化交流的浅层化和随意性,使两岸文教交流有明确规划目标和内容,逐步走向包括科技、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全方位互动。签订两岸文教协议,建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也是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台湾当局应当突破设置的障碍,适时开展签订协议,建立机制的工作。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2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小学科学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广而繁多,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历所有的探究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是探究学习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促进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和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我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现象,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三年级(上)“我的大树”的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的搜集等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叶的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压缩的空气》、《造一艘小船》、《测量物体的温度》、《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各种各样的花》、《各种各样的岩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让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实效,教师除了和学生站在同一线,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看”,了解学生探究的对象和进程,分析他们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知识面,既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正常实现,又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便于交流,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例如《研究材料的特征》的教学,材料的特征很多,有色泽、轻重、软硬等外部特征,又有结构、弹性、延展性、传热性、导电性、透气性、耐腐蚀性等内部特征,如果发现有小组选择耐腐蚀性、结构等不宜在课堂上探究的特征时,教师就要将学生引导到探究弹性、传热性、软硬等能够正常实现的探究上来;如果所有小组都选择软硬、导电性等1-2 个特征进行探究,就要引导不同小组探究不同的特征,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交流进行知识互补而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因此,要想让合作交流发挥实效,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对亲历探究进行补充和延伸,更能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窗口,不能再仅仅凭借自身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立足本土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国际信息发展新趋势将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与国外文化的链接,将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引进外文文献充实图书馆馆藏

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原版外文文献的成本比较高,导致高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缺乏,一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国际交流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又可以引进外文文献,为用户获得外文信息提供支持。开展中国图书馆合作交流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措施。中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分享,可促进双方图书馆共同发展。

2.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现行的管理服务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有效地与国际先进图书馆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都是大有益处的。

3.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窗口,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通过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感,感受多国文化的内涵,陶冶读者的情操,升华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兴趣,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4.加快高校图书馆国际化建设步伐

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高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例外,国际化、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快速实现国际化是加快图书馆与世界文化接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图书馆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分析

1.文献资料的及时分享

分享交换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图书资料的分享弥补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馆藏数量。

2.图书馆人才的交流合作

高校图书馆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人才的交流合作,使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更规范的环境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国外专家的学术交流

国外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在图书馆行业有丰富从业实践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学习、沟通和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策略

1.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未认识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沿用的基本还是先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校办校管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统一管理程序。建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机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对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意义。总之,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能够保障文献材料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加强网上电子文献资源联合共享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与传统文本资源相比,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文献检索需求,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达成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使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外文文献,补充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科学的共享制度,才能真实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3.提升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寻求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第一,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争取在多方面实现交流合作,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发展经验,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与教学科研的方向、特点和信息种类相结合,构建本馆特色信息资源库。第二,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第三,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的国际化标准化。第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4.共同构建图书馆研究项目合作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图书馆项目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图书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交流。

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建立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立足实际,更新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推进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开拓空间。

参考文献: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4

论文摘要: 本文在全面分析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确定了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在初中化学与数学的教学中,合理应用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的价值,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学生的意愿、差异、情感态度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一种压力和感到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新课标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源泉。

一、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设问,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为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当教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目前交流与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将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

3.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4.“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休闲。

5.分配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的随意性。

二、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其学生时代,交流与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艺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构建,从而造成交流与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同时,教师往往忽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使得交流与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师还没有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存在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和机会。有的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常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教师分不清“交流与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学生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念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

三、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呢?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与合作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交流与合作学习应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组成交流与合作小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际语言的使用上出了问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积极引导,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成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你好,交流与合作愉快”等一类的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这些常见的“打招呼”语言和动作是组成交流与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

一个团体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团体才有生命力,缺乏这一点,交流与合作体就有可能解体,或流于形式。那么,这种凝聚力是什么呢?它应是小组成员对共同目标的确认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的成功表示赞赏,失败表示鼓励,以及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强交流与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理解和友谊”则更能产生凝聚力,这样便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养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养成习惯。

四、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在实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尤其在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些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2.关于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如何从整体上对每一成员进行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论评价如何有机地相结合等,都还没形成一套适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会交流、交际、与人相处的过程。由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国情,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环境之下,既是交友,又是交流,既有交流与合作规则的约束,又有自主的探索、相互的激励和影响,对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民主精神、个人责任感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交易费用;创新;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94-02

农产品流通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网络的重要节点,规范合理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有助于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农村消费市场完善、鲜活农产品供给、公平交易、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1 研究意义

1.1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科学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便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农产品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农产品流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领域,因此农产品流通市场不是一般性的流通市场,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加以指导。重庆市农村播种面积354.04万hm2,占全市地域面积的42.96%,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空间与环境压力大,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某些区域,主产农产品的国土空间分布不均匀,本土农产品供应能力差。而农产品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重庆市农产品需求旺盛,因此重庆市的农产品除了本土农产品供应外,还需要外地农产品补给。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为抓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保证农产品流通的供需匹配,规避农产品资源配置不均的风险,达到保供稳价的目的。

1.2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充分实现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流通效率。目前,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维持传统的流通模式,流通时间长、流通费用高,市场经营主体区域性垄断倾向明显,加之农民获取农产品流通信息成本高、不易得,致使本土农产品供给渠道阻滞与外地农产品竞争渠道阻滞并存,出现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通过发挥价格机制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中的决定作用,能更加有效地调节农产品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促使农产品流通及其流通体系高效运行。

1.3 建设统一市场

完善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形成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目前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培育主体、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尚未规范,流通渠道和方式尚未科学化。本课题力主完善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同时创新流通渠道和方式,实现农产品流通的智慧化,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增强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信息化,从而将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更加有效地纳入国内、国际农产品流通体系。

2 农产品流通组织效率的理论框架

农产品区别于其他普通产品的特性在于民生性、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易损性,必须依靠市场这种组织形式增强农产品的鲜活性和供应效率,降低流通的交易费用与管理成本,以增加农民收入与减少消费价格。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选择组织形式与组织制度时,总是更倾向于节省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以求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的边际均衡。虽然科斯本人并没有提出“交易费用”这一语汇,但是他是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先驱和集大成者。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为了进行一场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及交易的条件,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的条款得以按要求履行。同时,科斯指出不仅市场存在交易费用,企业本身也会产生交易费用,比如行政管理费用、监督缔约者费用、传输行政命令等组织费用也是交易费用,可称为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农产品流通本身也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因此农产品流通市场及其组织所组成的流通市场体系的效率可以借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其效率高低取决于农产品经营主体参与流通过程时在搜寻、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监督合同履行方面所耗费的成本高低。

3 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现状

重庆市按照其对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总体规划布局,依据辐射能力目前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以直接面向农产品经营主体(供给角度)和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角度)为核心的三级市场。依据辐射能力重庆市一、二、三级市场之间可以互相流通农产品,也可以与其他国内农产品市场发生流通关系,除此之外重庆市一级市场还特别承担国际农产品市场流通功能。

4 存在的问题

4.1 农产品供给的交易费用高

一是农产品经营主体跨层次交易造成交易费用高。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为三级市场,农产品流通在三级市场之间进行而自然形成交易费用高。二是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不足造成的交易费用高。笔者认为农产品流通主体应该落在农户自身、农业生产合作社身上以及农产品加工商和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减少交易环节,但现实是农户的交易频次低、交易不确定性高,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直接参与供给的经验少,农产品加工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强,因此实际介入供给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农产品运销商,并且各农业经营主体产出的农产品主要经农产品运销商到达一、二级市场。农产品运销商在各经营主体和三级市场之间经历搜寻成本、讨价还价、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交易费用高昂。

4.2 农产品消费的交易费用高

一是农产品消费主体跨层次消费天然造成的交易费用高。二是农产品流通市场为形成统一的价格机制造成的交易费用高。农产品消费终端的各主体(包括市民、超市、社区菜市场、农产品消费企业)反复对比价格选择市场,搜寻、谈判、讨价还价、签订合同、监督合同履行的过程产生的交易费用高。

5 创新的总体思路与目标模式

5.1 总体思路

建立“供给主导型”的流通市场,保障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笔者主张“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不仅因为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需求诱致性”变迁面临着供给约束以及变迁绩效的弱减,而且也在于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具有比较优势。

5.2 目标模式

建立“三级市场,网状流通”。一级市场把握全市供需情况,把握全国供需情况(主要是供给),与其他国内市场(主要是市外)搜寻、签订农产品供给合同,储存、管理农产品并在物流辐射区内配送,从而保证全市农产品总量的动态平衡,达到保供稳价的目标。二级市场把握辐射区内供需情况,在市内搜寻、签订农产品供给合同,储存、管理农产品并在物流辐射区内配送,及时向一级市场报告供需情况,从而保证辐射区内农产品供给动态平衡。当农产品消费终端向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发出需求信息后,接到需求信息的市场根据储存实物情况,在一级、二级市场之间进行资源调配,按照辐射能力选择由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配送到消费终端。

6 创新策略

6.1 建立全市农产品价格信息网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价格机制本身也会付出代价。全市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网使得农产品价格透明,降低价格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促使农产品交易公平。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网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以及农产品信息的知悉,保证三级市场的农产品经营户、消费终端及时了解价格变化,针对价格变化采取农业增产策略,减少农产品运营商的不必要介入机会,从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发展。

6.2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是运用电子通讯手段对经济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结算的经济活动,具有快捷性、无形性、成本低、全球性的特点。在各级市场之间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用于农产品交易信息的交换。这种标准化、无形性的经济交易方式既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同时也降低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6.3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规范市场职能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承担着约70%的农产品流通与集散,是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组织,因此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规范流通市场的职能。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规范市场职能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其运行目标是保障农产品流通产销畅通和城市农产品供给,且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仅是一种流通中介组织,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交易场所与服务,具有公益。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企业化运作。企业化运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为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但是企业化运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具有公益性,其公益性实际上是政府期望其运作实现的公益性目标。

6.4 明确政府的流通监管职责

农产品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其质量和安全性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由于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市场组织是一种中介组织,并不直接参与交易,农产品流通环节对城市又不可或缺,因此农产品流通必须由政府监管。政府的流通监管职责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宏观把握、供需平衡,避免农产品流通的地方性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证城市农产品流通供需平衡、价格稳定,减少“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事件。二是精细检验、安全可靠。保证农产品储存、流通期间的安全问题,谨防变质和劣质农产品流通。为此政府需针对农产品流通立法。

6.5 培养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导的农场品经营主体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质量、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户、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属农业标准化生产主体,本文认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应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导力量,成为农产品经营的主导主体。农户个体力量薄弱,认知能力有限,行为能力局限,无法承担农产品流通重任;农业企业营利性目标明确、数量较少、资产专用性强、生产目标具体,不适宜承担农产品流通重任。相较于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可大可小,其性质类似于社会团体,尊重农民自愿的同时合作共事追求增产增收,能保证农产品供应的公益性目标且自然维系农民自身利益,有能力承担农产品流通重任。而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农产品经营主体,将农民组织起来,以组织形式承担起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角色,降低了交易费用。

6.6 提升农产品流通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

提升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定位为公共企业,以达到保供稳价的公益目标与提升流通效率的双重目标[3-4]。定位为公共企业,政府要在尊重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发挥必要作用,分清直接介入领域与避免介入领域,提升农产品流通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

7 参考文献

[1] 张浩,孙庆莉,安玉发.中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效率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51-57.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6

数学课堂交流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会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课堂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将促进教学中的交流互动,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策略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安全的“交流平台”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课堂交流的前提。虽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是在有意无意中带有权威性和指令性,学生没有安全的“课堂交流场”,因害怕出错而使课堂交流指向单一,仅仅局限于几个优等生,使学生心理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和创造空间受到限制。据对我两个班学生的课堂交流障碍调查,发现学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课堂交流不畅:害怕出错占42,怕老师批评占30,怕同学笑话占24……而课堂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数学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课堂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相互精神上的真正回应与相互撞击中,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课堂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真诚兄长,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和逆反心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课堂交流所需要的安全且自由的氛围,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

策略二:补充重组学材,丰富课堂交流的“物质基础”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进行有效课堂交流的前提。学习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是否为学生提升课堂交流、探索能力营造广阔空间,这是影响有效课堂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一种可以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生动对象,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课堂交流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站在“课堂交流”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建,力图凸现教材的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和课堂交流性。增加与学生对话的成分,精选情境化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在补充重组“学材”的过程中,应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为有效的课堂交流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策略三:强化师生课堂交流意识,寻找有效课堂交流途径

现代数学教学观强调,数学教学过程是“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都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直觉,缺乏与外界交流,“穿新鞋走老路”,使教学过程变成单向流程。据此,我们必须强化师生交流意识,寻找有效课堂交流途径。

1.创设课堂交流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交流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课堂交流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课堂交流内在动机的情景或课堂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课堂交流的必要性。这些问题或课堂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课堂交流或获得别人的帮忙,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也才能使课堂交流更加有效。

2.把握课堂交流时机

课堂交流不能简单地用一节课几次为好来规定,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课堂交流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反思与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3.引导课堂交流开展

教师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关系到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与否。因此教师的角色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教师应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课堂交流顺利进行,更加有效。

策略四:重视方法指导,养成学生的课堂交流技能

数学课堂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堂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1.课堂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课堂交流有效,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关系到交?流的质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先独立地去想甚至去做,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进行辨别,不断扬弃,相互容纳。

2.课堂交流中的用心倾听

交流的能力与倾听的能力同样重要,能说会道还必须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在课堂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和同学都必须学会耐心等待,给他们完整地表达予于支持,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来。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明白你想别人听你发言,就必须先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一开始讨论,小组中几个人都在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这时就要求教师要行为示范,在班级中形成课堂交流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课堂交流;同时要专心倾听别人发言,要能听出别人的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或者与你不同的见解。在交流与倾听中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积极理解,悦纳对方,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眼神的关注等)予以配合,不独占课堂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使让课堂交流和倾听有序有效地进行。

3.课堂交流后的反思完善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加强与改进;干部交流;交流工作;工作措施

Abstract: The cadre exchange is a technical nature, the policy-type very strong work, does not well, easy to cause the organized group not stably, the work not continuously, the carry-over question to be many, or creates the cadre who exchanges is lived on inconvenient, in the work not the relieved question. Therefore, both must organize, advance vigorously carefully, and must consummate the policy, the perfect mechanism, does thin the work, makes the reality, guarantees obtains the actual effect, causes the quality which and the level the cadre exchanges enhance unceasingly.

key word: Strengthens with improves; Cadre exchange; Exchange work; Work measure

一、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市、县级领导干部交流的重点是:需培养锻炼和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在同一市、县级任职时间较长和按规定需要回避的领导干部。原则上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满二届应实施交流。中层干部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的领导干部。

2、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性交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

3、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练,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

一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正确处理整体稳定与有序流动的关系。干部交流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既要使应该交流的人员及时得到交流,又要注意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适当控制交流的范围和人数,不搞运动式的在一个短时期内,从一个单位、一个班子中交流过多干部,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班子交流面一次性不超过1/3,以“适度”保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奖惩考核机制,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

1、建立完善科学评价干部业绩的机制。具体做到两点:一是显性业绩与隐性业绩相结合,有效遏制一些干部追求虚假政绩现象。二是联系本地的历史基础,联系干部的现实努力程度,对不同的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度,防止挫伤在艰苦环境下干部工作积极性。

2、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考核机制。一是明确一个的考核原则。就是以分工定考核,以考核论业绩,以业绩论奖罚。考核的全过程实行自上而下目标管理,自下而上民主评议几个回合,真正反映实事求是、注重实绩、体现导向、不打“和牌”的精神。在考核中,将“议”、“看”紧密结合,通过“议”、“看”结合,给干部增添了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真抓实干,每年都力争使自己的工作跨一个大台阶。二是实行一个科学考核体系。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有明确的任期岗位责任目标,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对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及时给以警示,直至建议或责成有关单位罢免或解聘所任领导职务。在考核中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并与干部本人见面。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也须对照干部管理条例的考核要求,制定和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件件落实,形成职责清楚、赏罚分明的激励体制,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

三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业绩档案。建立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由市、县纪检部门负责对全市领导干部进行勤政、廉政、业绩的考核,并为每个干部建立起政绩和廉政档案。通过实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避免凭印象任用、交流干部的现象,使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公论好的干部得到了及时交流和重用。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异地任职干部管理

对交流干部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对不执行制度且教育不改者要严肃处理,对交流后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干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罢免。要建立交流干部生活地与工作地监督部门的联系制度,形成良好的交流干部监督网络。

五、推进交流力度,造就复合人才

通过对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市内、外跨地区之间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交流,达到发挥干部特长,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

1、开展跨系统交流。根据中组部和省委关于干部异地交流管理办法的精神,市县可以立足自有人才的培养开发,在依法合规组织和加大市、县级主要领导之间交流同时,尤其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复合性干部,促进人才成长进步。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54-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展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强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心智情感能在同伴交往合作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的互讲强化、当堂的生生互相检测巩固都是极为有效而必要的教学手段。随着“学讲”教学理念的实施与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交流合作程度,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小组交流合作展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同时也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一个锻炼展示的平台,让学能够“学进去”、“讲出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精神。经过大量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实验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方法验证“学讲”之小组交流学习的有效性。

【实验】

教学实验由四年级的水平相当的A,B两个班级完成,其中A班学生采用小组制,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B班不分组。两班由同一任课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教案和教学材料相同。

实验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古诗鉴赏

第一步:A班分组后准备工作:

(1)培训小组长,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组其他成员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小组成员组成按平时学习成绩好、中、差进行搭配。

(3)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一个讨论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每个成员发言的要点;报告员负责将小组讨论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第二步:自主学习,由A,B班学生在课上进行《清平乐?村居》预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其中A班以小组为单位,B班以个人为单位。给予两班学生充足的思考预习时间,并提供适当的指导。

第三步:交流展示,A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提问题,回答问题,交流问题,补充问题;B班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上述内容。

第四步:检测反馈,对A、B两班授课效果进行相同的提问、测试,并比较课堂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结论与反思】

教学实验过程本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A和B两班的对比,A班不仅课堂气氛很活跃,而且小组合作交流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思考和发言的兴趣,在《清平乐・村居》教学检测反馈环节,A班能够顺利背诵整首诗的学生占总人数96%,能准确默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0%,能够理解诗意的学生人数占到了97%,整体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B班作为验证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清平乐?村居》各项所占的比例只达到了75%,70%,65%。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不高,整体的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而且课后调查结果显示,A班同学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明显高于B班,并且B班60%的同学觉得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枯燥乏味,而且学习效率不高,对新课知识的遗忘程度也远远大于A班。这一结果显示,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小组交流”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而且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更体现了“学讲计划”的精髓。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不仅是各科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讨论“学讲计划”有效性的关键所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此活动。因此,教师的组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讨论的问题进行细致分类,哪些同学讨论什么问题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同时“小组交流”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也是学讲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正是由于合作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便成为我们所推崇和倡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好的作用。因此,在“学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小组交流的时机。

如: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采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2.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时,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常常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小组交流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把得出结论的根据表达出来。当学生提出不同解题策略时,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又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提出解决策略极不统一,甚至有时会出现你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就不同意你的意见,或认为自己的解法更好等等而发生争议,这时就可以展开小组交流,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散而不乱,但问题却越辩越明,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学会了用不同方法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也可以适时进行小组交流。

总之,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讲教学形式,只要把握最佳的时机,并与教师的讲解、组织和指导相结合,一定能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解静.如何提高小组交流的实效性[J],青海教育,2013.04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9

认识的问题需要通过解放思想来解决,制度本身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制度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则必须严格执行来解决。2006年8月6日,中央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两个文件,前者明确规定干部在任期内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交流;后者则明确规定干部在任期结束后加快流动。这两个规定从制度上对干部任期和交流进行了细化和规范,较好地处理干部交流与干部任期的关系,有利于把干部任期制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对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也要大力纠偏指正。

把握原则

实现干部交流科学化

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实现干部合理有序交流,必须正确把握以下三点。

――相对稳定、有限交流。推进干部交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给干部提供一个有利于开阔眼界、经受锻炼、施展才能、提高素质的环境,是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流,绝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三五年都要轮换一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适合的岗位进行交流;也不能搞“全盘换血”,而应该适时、有序地进行。具体操作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般不要同时交流,整个班子的交流比例要适当,以保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保证工作的连贯性。

――用人所长、有所侧重。制定交流计划,根据拟交流干部的能力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干部合理流动,力求使被交流干部能够发挥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同时,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交流岗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加大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力度。

――自主自愿、合理流向。加强与拟交流干部的有效沟通,采取双向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方法,与拟交流干部形成共识,减少岗位变化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注意保持各部门之间人才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动,推动组织效能的全面提升。

创新方法

实现干部交流合理化

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交流形式和流向,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

――横向交流与纵向交流相结合。有步骤地使干部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宏观决策能力。

――提拔交流与平职交流相结合。对那些素质较好,经过关键性岗位锻炼,或需要在关键性岗位上进行锻炼,并已基本成熟的干部,宜采用提拔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在较高层次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改善领导班子整体结构与培养后备干部相结合。根据领导班子成员的专业结构、理论素养、气质特点等不同要求,在注意班子整体结构与个人素质关系的同时,把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与干部交流结合起来,将后备干部交流到适当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新老干部交流工作。

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是一个单位人心稳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证,也有利于领导干部熟悉情况,安心工作,谋划发展。一般来说,新干部上任要有2~3年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任干部的工作成效。因此,一方面避免大进大出,掌握好交流的比例;另一方面,适当确定交流年限,避免短期行为。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干部交流的大气候,减少交流阻力,又有利于统筹考虑培养锻炼干部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双重要求。

完善措施

实现干部交流制度化

――增强干部交流的计划性,避免干部交流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好干部交流计划,明确交流条件,做到交流预先有谋划、操作有标准。对交流干部的基本条件、什么时间进行交流、交流多长时间、交流的比例、交流到期后怎么办,都有一个硬性规定,让每一个干部对交流都心中有数,使交流工作真正走上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完善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交流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交流任期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好,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且群众公认的交流干部,可优先提拔使用。对在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较差,经考核不称职,造成不同程度损失或影响的干部,视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处理。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在加强后备干部交流的同时,坚持一般从后备干部中提拔干部的规定,对干部交流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 相互促进 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

一、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

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二、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学习(尤其是数学学习)有时又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问题都通过学生去合作完成,那么何时让学生合作完成,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呢?笔者认为学生合作学习一般适合于这样两种情形:一是所涉及的问题的难度教大(如探究型问题),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二是所涉及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上是互补型的,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互补。为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好合作讨论的问题。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设计一些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知识成为思维的必然结果。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函数”时,函数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⑴给出分别以图、式、表来表示的三个实例,让学生判断其中一个变量能否看作另一个变量的函数;⑵给出反映某实例中两个变量的图象,先让学生填表,再判断其中的函数关系;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判断其中的函数关系;⑷回顾七年级下册中的各个问题,判断其中的函数关系。

通过合作交流,顺利地突破难点,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更准确,更透彻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2.新旧知识迁移时用合作交流

不少知识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若能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去,学生更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此时,如果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交流,可驱动学生的思维并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交流:⑴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公共点的个数、d和r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呢?⑵圆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是否也可以用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呢?⑶观察两个圆形模型的相对运动:①两个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何变化?圆上其他点的位置是怎样的?②涉及到哪些量?③在每个位置时,公共点的个数和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通过交流,学生将已知的内容很自然地迁移到未知的内容上去,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使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致,学得牢固,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依赖于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

3.解惑释疑用合作交流

解惑释疑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密集性。例如在学完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后,许多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⑴切线有哪几种判定方法?⑵切线有哪些性质?⑶将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其两个推论概括成一句话;⑷有哪些常用的辅助线?分别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学生对切线的认识更清楚,更完整了,这也标志着本节知识的融会贯通。

4.解决探究型问题时用合作交流

探究型问题的难度教大,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于完成或者得不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候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此时安排合作学习,学生定会全身心地投入。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角平分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找一个角的平分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合作,学生想出了好多方法:①折纸;②用量角器;③用圆规去找。通过探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5.矫正错误用合作交流

教学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此时,若能抓住这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交流,然后有针对性地矫正错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由学生自主纠错并探索得出的结论显然比教师的直接灌输更有意义,多了一次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机会。同时,通过学生自主更正错解,可深化知识,增强了辨别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组织学生合作学生的几个注意点

1.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要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11

一、转变教学观念,变换课堂角色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课堂教学的策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持续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不是倒水的容器,而是点燃知识的火把。教师要自觉认识到课堂中自身角色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单纯教向重学生主动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信息单向交流向重综合交流、共同交流转变;学生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者,综合发展的主体。

二、构建开放性合作性的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必然伴随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交流等。数学学习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去交流,从而把新的知识、信息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体系中去。在这种交流中要提倡开放性、主动性、合作性。

1)开放性。在数学教学交流过程中,主张问题开放、解题开放、教学开放,倡导“鼓励创新创造,反对墨守成规”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留下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交流、提问、反驳、质疑。

2)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在数学交流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数学交流的前提,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最起码的态度。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3)合作性。数学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和形式,如将传统的纵排学组改为按自然位置,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兼顾学习成绩及男女生比例,不同背景、不同学习基础、层次及个性特点,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布置课前预习,提出要求,看书回答问题,组内循环检查,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为准备某些问题的交流,小组成员还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社会调查,或进行实验活动及实际研究等。所有这些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这种形式对数学“建模”课、“数学探究”课、“数学实验活动”课尤为重要。

三、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是“课改”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应使学生通过背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创新、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能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要把实习作业、实验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钻研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题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把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处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指导依据和解决策略,是培养学生“数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精髓所在。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和适当的解题活动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与否,也是区分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量地贯穿着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逻辑划分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及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同一法、归纳法等数学方法。但教材中是以知识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的,这些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并未能构成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整理,形成体系,并在教学中不断贯穿渗透,从而使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领会数学知识,真正掌握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把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素质。

五、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基础训练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网络经济的风生水起,使交通运输业向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方向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以往的运输组织模式、技术标准等配套体系已经不适应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客观要求加快自身改革创新的步伐。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在交通运输业转型的过程中,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客观要求其既要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又要发挥前瞻性规划功能,规范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交通物流标准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具有运输基础性保障功能的问题,与时俱进,向规范和促进物流协同运行方向转变,能动地适应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交通物流标准要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独立运行的问题,向体系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消除标准间的不协调问题,推动交通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交通物流标准规划来协调指导标准化工作,交通物流标准化还存在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如,标准内容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有些领域标准空缺,标准的数量与实际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物流新技术领域;标准适应性差,无法与技术进步、产业更新步伐一致等;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有限,主动性不足,国家标准与WTO规则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研究重点领域调整不够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交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展望为了解决标准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促进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

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与物流的融合,优先制定水陆综合运输方式组织衔接方面的标准,如甩挂运输、多式联运、滚装运输、江海直达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的标准。

2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

发展进程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信息应用体系建设,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优先制定数据共享与交换、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如物流信息平台、数据采集、数据交换等标准。

3提升交通运输行业

物流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物流运输市场的诚信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经营,优先制定交通运输物流企业资质和信用管理、服务质量、统计与评价等标准。

三、政策建议

实现交通物流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需要从组织、机制、财政、人才等方面出发,建立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成效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权责,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标准专项实施过程中,交通运输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批准计划、检查指导;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并制定具体政策;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标准制修订管理、标准宣贯。建立交通物流标准协调机构,由来自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学会的代表组成,加强交通物流标准化的协商工作。

2制度保障完善交通物流标准化管理机制

推动建立交通物流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机制的标准体系,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补”。全面实施从交通物流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以及宣贯、实施等整个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责任制;建立与完善交通物流相关技术委员会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不同专业技术委员会、不同标准化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标准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创新交通物流标准化运行机制。引入制标竞争机制,建立以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大型物流企业为主体竞争承担的标准制修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交通物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技术先进的交通物流企业或企业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承担更多的标准起草工作,促进企业以标准赢得市场先机,全面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建立标准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机制。应对发达国家“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进行技术垄断的趋势,将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交通物流标准研发创新基地,引导产、学、研各方面通过创新,共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物流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力争将我国优势技术领域的标准提交并制定为国际标准,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3经费保障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的原则

建立交通物流标准化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设立“交通物流标准专项”基金,积极争取科技部技术标准专项基金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益性科研专项基金,保障国家层面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过去仅依靠国家支撑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资金保障体系,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支持标准化事业,建立企业向标准化工作的投资、捐赠等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物流标准化经费管理,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保障交通物流安全、环保等领域的经费,合理有效使用资金。建立项目经费使用跟踪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

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及有关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实施交通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和完善交通物流标准化培训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标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制度,推动交通物流标准化事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与物流相关的技术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发展现代物流思想超前、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战略视野广、协调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交通物流专家人才库,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实施国际型交通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外语水平高、谈判能力强的跨境运输和跨境物流标准化专家队伍,选出优秀的具有较强技术背景中高级管理人才,派往国际标准化组织,进入ISO、IEC技术委员会领导层及秘书处核心层;大力培养标准化科研人才,建设学术带头人队伍,打造具有核心引导作用的交通物流专业领域的学科研究梯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