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概念

时间:2024-02-02 14:57:01

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1

宁波市老龄办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综合与分析调研情况,对我市市区老小区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同时基本摸清了市区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理论上对“老小区”的界定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各地对老小区的认定也各不相同。经过调查与分析,结合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1997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本次调研把小区界定为社区,即把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小区。据此标准,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本次调研把“老小区”的概念界定为:大约在1997年以前建造,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短缺甚至没有的城区社区。市区老小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区 街道 社区

总数 老小区

(加的表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备    注

海曙区 鼓楼 5 孝闻、文昌、苍水、中山、秀水 为鼓楼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江厦 3 新街、郡庙、天封 为江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月湖 7 梅园、太阳、县学、平桥、桂井、天一、迎凤 

 南门 11 澄浪、郎官、万安、尹江岸、朝阳、东站、红起、柳锦、马园、周江岸、迎春 

 西门 13 胜丰、翠南、翠中、钱东、汪弄、柳庄、文化、新芝、永丰、新高、芝红 

 白云 10 南雅、云乐、联南、白云庄、安泰、牡丹、安丰、宝善、联北、云丰 

江东区 白鹤 11 紫鹃、黄鹂、白鹤、王隘、丹顶鹤、丹凤 

 百丈

 10 划船、七塔、潜龙、舟孟、宁舟、朱雀、演武(辐射邻近老小区) 

 东胜 9 史家、庆安、曙光、王家、戎家、张斌 

 明楼 10 徐戎、明东、明北、徐家、明南、东海 

 东柳 11 东柳坊、太古城 

区 文教 7 育才、双东坊、大闸、翠东、范江岸 

 白沙 5 正大、白沙、桃源、北站、大庆 

 中马 5 盐仓、新马、槐树、外滩、浮石 

 孔浦 8 红梅、绿梅、孔浦一村、孔浦二村、怡江、文竹 、白杨、百合     说明:海曙区社区总数73个,江东区社区总数71个、江北区社区总数42个,合计186个。

二、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通过调查归纳,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特别困难的老人(即具备高龄、独居、行动不便、子女又无法有效照顾等条件),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能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一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一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总之,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各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这些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即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2

当前,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老人数量增幅正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农村对老年人的养老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改善加强。条件好的一些村敬老院人员为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借阅图书杂志、文娱活动等服务,敬老院、养老院内设有影音阅览室、室、健身房、图书阅览室、日间照料室,里边床铺、桌椅、空调、书报等一应俱全,等等。但是,全国各地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很不平衡,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不断被弱化,而土地养老也受到了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冲击,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老年人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由于居家养老在国内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还不健全,且农村老年人文化知识普遍不高,所以很多老人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还是一知半解。对于在村内敬老院下设的养老服务站的性质很多不清楚,村中的老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老年人对未来未知的世界是恐惧的,他们的精神以及思想是孤单的,这时候儿女的照顾以及在情感上的安慰是非常重要的。政府购买居家服务人群局限性较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消费意愿较低,低支持率与低参与率导致的结果是居家养老的一些服务项口丧失了规模化效应,并逐渐萎缩等。

1.2 传统的儿女养老模式衰微

在现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中,老年人子女女也是服务提供者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了很大一部分老人,古人说的“儿女多了累爹妈”就是对生育多子女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实农村里很多老年人都有较多的子女,他们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难以得到比较好的保障。虽然他们儿女多,但很大一部分老人和女儿都认为赡养的义务在儿子的身上。这一传统的养老观念直接导致了儿子生活负担的加重,同时也问接地影响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1.3 农村养老服务硬件设备很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随之提高,养老机构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就成为养老服务中的迫切需要。服务的提高是建立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上的。然而目前养老机构面临较大的人员和资金方面的限制,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村内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规模也都普遍较小,档次也比较低。

1.4 缺乏农村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

由于农村的基层行和局限性,专职人员匮乏,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现实中在村中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员大多数是本村内的下岗工人,而且已年龄较大的女无业人员和有偿服务者居多,农村尚未较好的普及义工的观念。主要的原因:一是养老服务站的规模、设施、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健全。二是农村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认为如果去接受养老服务站的服务就代表着自己家里孩子的不孝顺,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容易被村里其他人说闲话因此对自己子女的名声造成影响。

1.5 农村养老服务的内容过分简单

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我国老年群体普遍的一个状态。物质条件的帮助和他人的照顾是他们需要的一个层面,晚年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他们最为渴望的。他们渴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之中,能够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能做到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自我提升以及他人尊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亲属乃至社会常常忽略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

2 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深,转变困难

社会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经验和教训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有着很深厚的基础。想改变这种思想观念需要较长时间,需要有一个过程。“养儿防老、多子多孙多福气”一直是国人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的主要养老观念,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抚养教育下一代,等自己年老的时候再由子孙赡养,这种胡回事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比年轻人来说较为困难。

2.2 养老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

孝与养老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而在当今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十分淡薄,老年人被当做“包袱”,使得自古“养儿防老”成为众多农民晚年生活的依赖和保证变成了空谈。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儿子需要赡养老人,而女儿则不需要。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有很多人法律常识不足,没有认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更有甚者只知向父母索取,成为“伸手族”和“啃老族”,却不尽“反哺”义务。

2.3 资金不足,管理松散

居家养老服务本身不是一个专门盈利的服务体系,所以对民营资本没有很大吸引力。而且农村居家养老与城市不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有较好的设施设备基础和良好的服务业为依托,而农村社会服务业只能另起炉灶,在农村运行居家养老服务成本要明显高于城市。在服务体系构建中,一些本应由企业和中介组织来完成的工作,仍由政府集体包办。其包办的结果是,政府既力不从心,又影响服务效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府部门资金有限,对于家庭养老方面重视不足,村内缺乏养老经费,使村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养老服务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也是监管一大难题。

2.4 居家养老观念不成熟专业培训缺乏

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来说,农村老年人对此认识严重不足。居家养老在我国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都处于起步阶段,居民参与度不高,也没有在社会上产生舆论支持。在农村老年人平均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未认识到居家养老其重要性和其产生的作用。传统的守旧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人手配备严重不足,对于服务人员上岗的的素质要求都普遍较低。

3 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基层政府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应承担主要职责。基层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最强有力的支持就是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等公益基金的作用,按规定安排一定的比例投入于老龄事业的建设。从税收减免、金融扶持、水电优惠、用工优待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的支持和政策优惠。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项目的一次性开办补贴和日常运行补贴,以及用于评估、工作经、奖励方面费用。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捐赠,对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宣传嘉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3.2 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敬老、爱老”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础就是“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以“孝道”为中华民族的关德。在一定意义上,孝是中国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性因素,建立新农村新孝道,为农村居家养老建立以孝文化为基础的道德支持。各基层政府在工作中要在全社会范围重点深入持久的对养老的法制宣传,对敬老、养老传统美德宣传,通过宣传努力提高全民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敬老、养老氛围。

3.3 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首先,要建立一支相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专职服务员队伍。根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多样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专业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从而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供精神支持服务,给老人读报,耐心倾听,能与老年人进行谈心、交流。在心理疏导服务上,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并通过心理干预手段调整老年人心理状态。其次,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务必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组成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居家养老事业做出贡献。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和香港的“义工”制度,为学生和青年志愿者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

3.4 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

很多居民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了居家养老服务在运行中的得到支持率比较,大大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村委会在日常村务活动中,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宣传。主要的宣传方法可以是通过村中广播向村民介绍居家养老的主要概念和内涵;通过纸质印刷单页分派到居民家中让居民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由于农村老年人居民普遍文化知识不够高,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不高。所以村委会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宣传的时候要注意尽量组织队伍以口述的方式讲解,另外使用文字要尽量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词句。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居家养;现状;理论;批判性

前言:我国自1999年就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未富先老”是我国独特的国情。我国的养老模式发展经过一下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办养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政府和家庭承担养老服务阶段;2000年至今,政府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阶段,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多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并对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进行评估,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被逐渐衍生、运用。关于居家养老目前的研究现状非常的丰富,在相关的期刊网站上有大量从居家养老的发展路径、理论以及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献。对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袁缉辉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入院养老的比较,认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是以养老资金来源不同而言。鞠秋锦等人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陈大亚认为“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陈友华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为弥补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而出现的,因而是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时的补充“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实际上具有把养老院搬回家的部分功能。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对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援助、医疗保障、精神支持等相关的服务,为老年人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

二、 居家养老发展的必要性、现状

(一)居家养老发展的必要性

居家养老是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中应用最多,最符合国情的,有其现实的意义和实施的必要性,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看到社会福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从社会福利角度:张奇林等人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领域的体现他认为居家养老就是福利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将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以及相关非正式资源整合连接,既利用多方资源来共同养老同时还能扩大就业,兼具人文情怀和效益理念。2、从我国老年人口特点角度:冯晓娟认为居家养老实施的必要性主要是“在中国的老龄化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人口比重增长快、老年群体经济状况差等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并坚持以福利性为基础和市场化为导向。”在面对中国的现实国情和老龄人口的现状下,我们需要有种方式利用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家庭相结合,共同的面对养老问题。3、从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来看:核心家庭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将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被迫逐渐地向社会化过渡。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模式,在这种现状下,家庭的养老压力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外移,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

1、 从理论层面

居家养老的发展融合了老年社会学以及老年社会工作以及社会保障等相关内容作为其基本的理论支撑。丁建定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其从三个理论视角出发,描述居家养老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专业性。适度普惠福利理论对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它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老年福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发展和完善公平性和适度性;应该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通过建立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福利多元主义告诉我们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养老服务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国家、市场与家庭与社会多方共同做出努力。

2、 从实务层面

在当下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我国的养老问题需要整合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在面对老年群体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等不同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居家养老服务有无偿和低偿两种服务方式;从服务人群来看,我们服务对象有高龄独居老人、丧偶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等不同的情况。这些因素也决定着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运作模式。

由于各地经济发发展水平、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地方政府执政理念不同,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与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宁波海曙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模式,南京鼓楼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民办养老机构以及社区”,苏州沧浪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社区”,依托的主体不同决定其运作机制和制作效率的差异。在这些运作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中,服务人群本身就是特定的人群,这中间就存在着服务资源连接的不对等的情况。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区域服务供给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以上三个典型的养老模式结合多方的优势同实现养老目标。

在服务供给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会面临对老年群体的评估,而传统老年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自身状况或所处环境的描述会习惯性地用“处于风险之中”、“依赖性”或“年老体弱”等较为负面带有刻板印象的词汇并以此来决定其可获得的社会服务。这体现了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评估理念,风险成了评定服务使用者是否具备资格的核心指标,并未考虑到其作为个体、公民所能公平享有的权利。我们在实务过程中,首先将老年群体进行标签化定义,在为老年人提供的实务服务就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供需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匹配的情况。我们在实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多变,从不同的视角中我们对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现实后果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大多数研究者从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来看待老年群体,而我们在实务中,这些方法理论需要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与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相链接,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总结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社会政府、各界都对如何养老、如何防老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居家养老作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被各地实践应用。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看到这中间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服务提供方面,服务提供方人员配比存在严重的不足,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流动性较大。当下实施居家养老是以日托等机构为主要开展方式,其中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是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返聘而来的,为老年人提供的是养老环境而非专业化的服务。

在服务资源的连接上,资金来源大多依靠政府,使得在服务实施上面存在很大的限制。当前我们在社会服务、社会保障领域大部分还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造成活动实施都会处于被动的状态。社会组织需要学会自我盈利、自我销售,只有真正做到将社会组织变为社会企业之后,才能更好的实施社会服务。

最后,当前我们所言的居家养老更多的是说城镇居民的居家养老,更具体一点可以说是一线城市的居家养老,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别。这不仅仅是服务供给的差异,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养老观念的转变。在服务供给上,不同区域现实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不同,但是养老观念的转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居家养老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我们在实务过程中会很容易将其偏离社会工作的实务轨迹。在当下实务工作中,我们需要注入大量专业的社工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研究与探讨,1998.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3]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4

继住宅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之后,养老地产正成为企业最看好的成长板块,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银发经济”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在住博会上,“适老房”的出现给建材企业提出了新课题——与之相配套的、适合老年人居住使用的建材产品需求量有望快速增长,给“适老房”配上“银发建材”,将成为一门“中国好生意”。

“养老地产”模式各异

养老地产的概念最近几年才被业界广泛关注并提出。按照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解释,养老地产是“养老+地产”的一种开发模式——复合地产。这种模式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创造消费者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将房地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与教育地产、体育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概念类似,我国养老地产更多依托于养老产业的发展。保利、万科、龙湖、华润、花样年等纷纷涉足养老地产。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冯雨峰称,“我们要盖更多比例的出租颐养公寓,但现在市场也有这样一些人,不愿意租,愿意买。绿城的观念是,把养老当做是上学,提供包括老年教育、老年医疗、老年生活服务。养老地产盈利模式包括投资者长期持有、出售、出售与持有相结合等方式,而运营模式中则分为两种主要方式,即住宅建设与社区管理相结合、住宅建设与社区管理相分离。专家指出,随着需求的逐步释放与政策的完善,未来十年养老地产有望真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长沙的康乃馨国际老年生活示范城是长沙首个老年社区,填补了养老地产空白地带,但是由于受限于资金压力,开发商采取了“销售+持有运营”的运作方式。其二期10万平米疗养型精装公寓和养生型住宅已全面启动,在这一公寓中,有带租约销售的商务公寓,也可以直接采取租赁方式。“未来养老社区模式一定是多元的。”其负责人表示,老年社区房产可能会采取出租、卖产权和直接买断等方式进行。而上海亲和源采取的是只租不售的运营模式,会员制是该公司的一大运营特色。当然,收费并不低。据亲和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洁介绍,上海亲和源的收费主要分两块:年费和卡费。其中,A卡光卡费即高达89万元,而且需一次性缴纳。中明控股的养老概念更大,度假、休闲、疗养等皆在其内,是以五星级酒店来做度假疗养。其负责人表示,集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有中明养生医院,老人可以刷医保卡。中明控股的特色就是精装修以及配套服务。把医院医疗、健康管理、酒店服务式服务的功能配套进来。医疗、物流、酒店整合成为他们的特色服务。

“适老房”难觅配套设施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养老地产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配套设施跟不上是一大软肋,也是世人诟病养老地产“概念多过内容”、“造噱头”的重要原因。目前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不仅硬件产品跟不上,软更是明显滞后。近日,零点调查公司公布了针对北京、上海两地3000名55—75岁市民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6.2%和66.7%的被调查者对现有居住环境中的医护急救条件、体育娱乐场所意见很大,半数以上对社区活动、空气、安全设施、环境安静度不满意,而居住高楼、周围老人少、和子女住以及居住面积的不满意程度相对较低。

另外,家居市场上所售的适老化产品种类匮乏,在适老家居产品方面尚未形成专业和全面的产业链,因此产品类型较为单一。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多地建材市场调查发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建材、家居产品较少,只有座便器扶手。折叠浴凳等少数产品,而销售人员对老年人适用建材的知识匮乏,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营销意识。记者就“老年人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产品”咨询了多家瓷砖、地板、卫浴产品的销售人员,东鹏瓷砖销售经理曹宏伟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瓷砖时都强调家中有老人这一点,当前市场上没有主打的适合老年人瓷砖产品,而我们推荐的产品都是适合大众、防滑性比较好的。”马可波罗瓷砖家居顾问张惠也表示:“没有这种专门适合老年人的瓷砖,顾客来选购时,我们只是挑选一些防滑性能相对较高的产品。”此外,在其他商家处均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大多答非所问地向记者介绍产品采用的新技术、色泽匹配、性价比等。

“银发建材”将成好生意

尽管一线销售人员尚未形成“银发经济”的营销意识,但一些业内专家、中高层管理者已经看到了“银发建材”产业兴起的曙光。有“瓷砖教父”之称的上海伊派建材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陆剑锋告诉记者,当前瓷砖行业还没有出现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产品,但市场前景非常明朗,应当共同努力做好这一细分市场。地板帝国网总经理汤建兴告诉记者,软木制品的原料是橡树的树皮,与实木地板相比更具有环保性、隔音性、防潮效果更明显,带给人极佳的脚感。夏天能减少热气侵蚀,冬天能防止室内热气外漏,从而保证了地板表面温度的恒定。目前软木地板行业还没有明确将目标人群定位到老年人这一社会群体上,但软木地板的特点适合老年人使用。记者从大自然地板销售顾问陈小姐处了解到,很少有人在整个房间铺设软木地板,主要是因为价格较高。售价大多在每平500元以上,所以经常建议给老人房铺设软木地板,其他房间铺实木地板。汤建兴认为,市场机遇总是稍纵即逝,打养老牌或许正是价格相对较高的软木地板的大好市场机遇。在卫浴产品中,已经有先知先觉的商家开始推出养老概念产品,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一种老年浴缸,又叫夕阳浴缸,是高弹性进口亚克力板材生产的一种浴缸,与普通浴缸的区别在于夕阳浴缸能开门进入浴缸,进出都设计有安全扶手,解决老年人进出浴缸难及减少进出浴缸容易扭摔伤等隐患。更主要的是让老年人通过使用这个浴缸泡澡,解决了泡澡难及不舒服情况,达到能经常方便泡澡,减少及排除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及烦躁心里,浴缸内还设有安全座椅,让老年人更安全泡澡。不过由于目前此类产品价格较高,市场占有率并不高,比较少见。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养老地产兴起,“银发建材”正在形成一片巨大的蓝海,加紧研发推出适老产品、增强营销意识抢占先机,开垦处女地的拓荒者获得的将是这门“中国好生意”的巨大市场。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县城 老年设施 适宜性配建体系

Abstract: our country faces the challenge of an age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the major cities have developed the elderly facilities speci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facilities planning county YuDaZhong different cities, especially old facilitie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PeiJian system county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eiJian system of the type and graded suitability of analysis, and then to build a suitable for elderly PeiJian system of county facilities.

Keywords: county, facilities ,system suitability

中图分类号:TS97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人们对之认识不足,老年设施的建设只是起步阶段,尤其是我国县城的老年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大中城市,并且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因此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县城来说,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县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把老年设施放在整个的社会系统中来考虑,老年设施配建体系基本上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还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由类型和分级构成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进行探讨。这不仅关系老人自身健康问题,也是社会稳定的大事。

2 我国县城老年设施配建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2.1 概念和类型混乱

目前我国老年设施的概念和类型体系,在各个标准、规范中的表述不尽相同,概念相对比较混乱。如养老院(老人院)、护养院、护老院、护理院,这四个概念在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中表述差异很大,这四个概念就连专业人员有时都不容易区分,老年人就更容易混淆(表2.1)。

表2.1现有规范标准中老年设施类型汇总表

规范名称 类型体系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 老年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老人院(养老院),托老所,护养院,护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GB/T50340-2003) 老年人住宅,老年人公寓,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 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老人护理院,老年学校(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站)。

资料来源:作者

2.2 分级单一不成系统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城老年设施的分级方面,只有县级敬老院,居住区(乡镇)级和小区(村)级的老年设施都没有建设。可见,县城现状的老年设施呈现出分级单一、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的特征。与现阶段,因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老年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研究日益增长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结合县城的实际社会经济情况和特点,建立适合县城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是研究老年设施规划非常重要的基础。

3 我国县城老年设施适宜性配建体系构建策略

3.1 结合县城特点,探讨适合我国县城的养老模式

对比国内外的养老模式现状,我国大部分县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养老模式,养老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基本上是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我国县城传统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是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两种方式。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一些农用地被征用,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也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可以看出,我国县城现状的家庭养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又相对滞后。县城的养老必然会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趋势过渡,建立明确长期的养老发展模式是解决老年问题的现实选择。当前县城普遍具有城乡结合的特点,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有的扮演着亦工亦农的双重身份,生活价值观念也更偏向于农村的传统观念。以家庭+社区的养老方式更适合于县城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更适合于县城。

3.2 符合县城老年人群特殊属性的设施类型

县城老年设施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县城内的城市老年人,也包括县域范围内的农村老年人,这两个群体具有自己不同特点。因此,作者认为县城的老年设施类型应该借鉴国外“持续照顾”的理念,结合县城的老年人群特殊属性来制定。

国外的老年设施类型的发展历程与养老模式的演变较为同步,从最初的传统生活照料机构到护理机构扩展、再到社区照顾设施发展。并且,基于“持续照顾”的理念支撑下,按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不同当前已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老年设施类型体系。我国县城老年设施类型的内容应包括机构、社区两大类养老设施以及老年教育文体设施,每大类设施和服务均按照老年人自理能力形成若干小类。类型并应该简洁明确,能够涵盖各种老年设施的名称范围,符合县城“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体现“以老人为本”的原则(见表3.2)。

表3.2县城适宜性老年设施分类体系表

大类 小类 服务对象 适于层级

机构养老设施 老年公寓 自理老人 县城、居住区

养老院 自理/半自理老人 县城、居住区

护理院 完全不能自理老人 县城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 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 半自理老人 小区

老年活动中心 自理老人 县城、小区

老年教育文体设施 老年学校 自理老人 县城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自理/半自理老人 小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

针对我国县城老年设施配建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老年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适合县城老年设施的类型和分级应该相对完善,相互联系成为多层次、多样化系统的网络。该体系应涵盖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所需的各类老年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的需求,包括机构养老设施、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以及老年教育文体设施(表3.3和图3.1)。

表3.3适宜的分级配置表

分类 项目 县级 居住区级 小区级

机构养老设施 老年公寓

养老院

护理院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 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

居家养老服务站

老年教育文体设施 老年活动中心(站)

老年学校

注: 1 表中为应配建;为宜配建。

2 老年设施配建项目可根据县城社会发展进行适当调整。

3 各级老年设施配建数量、服务半径应根据县城的具体情况确定。

图3.1适宜的老年设施配建体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城人口老龄化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问题。县城现状老年设施配建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养老模式不同于大中城市,在老年设施规划中存在较明显的差别。为此,县城老年设施的内容、指标以及规划结构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老年设施的配建体系一旦确定,老年设施的规模和指标便可以相应确定。因此,探讨县城老年设施适宜性配建体系是我国广大县城面对老龄化问题,进行老年设施规划的基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贺文.对老龄设施在城市和村镇规划设计中的思考――老龄设施体系和内容的探讨[J]. 城市规划,2005(1):21-24.

[2] 陆明,邢军,郭旭. 适应我国养老模式的养老设施分级规划研究[J].华中建筑,2011(8):193-195.

[3] 曹新红,郭旭,张荣辰. 基于快速老龄化的城市养老设施的整合与优化[J].华中建筑,2011(8):189-191.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居家养老需求;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026?05

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是我国老龄人口长期护理的主要形式之一。[1]居家养老因其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特点,且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习惯,因此被政府定位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基础。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使老年人早日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因此,探索和研究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发挥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大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设计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由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这些国家的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Stoller[2]认为,居家养老最早是英国政府为使老人留在社区和家庭,鼓励家庭照顾有需要人士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Sherry Anne Chapman[3]对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与机构照料相比,社区提供的照料服务对于居家老人来说是最便利、最适宜的方式;Bettina Meinow[4]和Ikuko Gomi[5]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情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因素。同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在老年人居家养老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居家养老的概念、作用和意义、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如穆光宗和姚远[6]、张卫东[7]等对居家养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孙泽宇[8]、李红凤和郑以平[9]、孙唐水[10]等对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龚静怡[11]、任炽越[12]、曹东勃[13]等,研究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居家养老因其优势成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

综观目前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居家养老的内涵、现状、问题以及服务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阐述,缺乏对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因素的深层次研究。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实际调查收集的数据,引入模型,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需要,本研究的具体假设为:

H1:性别。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人均寿命要高于男性,但女性患有慢性病的比例和概率也同样高于男性。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男性老年人来说,女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要高。

H2:年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他们的年龄息息相关。年龄越大,患病的概率也就越大,并且随着寿命的增加,带病时间也在逐渐延长。因此,我们

收稿日期:2011?09?28;修回日期:2012?03?27

作者简介:陈志科(1986?),男,湖南株洲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假设相对于低龄老年人(60~69岁)来说,中龄老年人(70~79岁)和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大。

H3: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思想观念越开放,他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同和接受也相应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事物,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对它的认识比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要深,因此也更容易接受。另外,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更高,经济条件也相对较好,支付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也越强。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来说,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会更大。

H4:健康状况。一般而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表现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和慢性病的增加。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高。

H5:职业。老年人的职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的社会地位。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不同社会地位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也应该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从事务农的老年人来说,从事其他职业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

H6:婚姻状况。配偶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伴侣,在生活和精神上都能给予彼此相应的照顾和支持。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有配偶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来说,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更多的需求。

H7:家庭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有能力为老年人购买相应的养老、医疗保险及其他服务,而且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较高,这样可能会增加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我们假设家庭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要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老年人。

H8:子女数。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子女承担着父母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子女数量越多,老人在经济和生活上得到子女的支持和照顾可能就会越多。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子女多的老年人来说,子女少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更多。

H9:居住方式。老年人和子女居住在一起,表明老年人得到子女照顾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来说,独居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会更大。

H10:社会保障情况。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反映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情况。老年人如果享受了养老和医疗保险,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就有了更好的保障,表明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可能会越低。因此,我们假设相对于有养老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来说,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更大。

(二) 数据来源与方法选择

本研究数据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和怀化市五个地区进行的“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研究”的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抽样方法上采用分阶段多层抽样,资料收集采用入户问卷访谈方式。在调查中共放问卷850份,获取有效问卷747份,有效回收率87.88%。从调查数据的评估结果和量表信度系数来看,数据质量较好。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前者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探讨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 的独立关系、其他因素对自变量的独立影响及对主要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干扰与调节。回归模型的 选定依赖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特点。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因此回归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

根据上述研究假设和调研资料,本研究选取的变量及变量定义如下,见表1。

表1 变量名称及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因变量

是否有居家

养老服务需求 有=1;没有=0

自变量

性别 男=1;女=2

年龄 60—69岁=1;70—79岁=2;

80岁及以上=3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1;高中文化=2;

大专、本科及以上=3

职业 务农=1;个体=2;商业服务及技术人员=3企、事业管理人员=4;其他=5;

婚姻状况 已婚且配偶健在=1;已婚丧偶=2;

未婚=3

家庭经济状况

(人均年收入水平) 5 000元以下=1;5 000~10 000=2;

10 000元以上=3

子女个数 三个以下=1;三个以上=2

居住方式 独居=1;非独居=2

健康状况 良好=1;一般=2;差或较差=3

社会保障情况 有=1;无=2

二、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中,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占67.8%,没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占32.2%。

(一) 变量间的交互分析

为了筛选可能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影响的因素,本研究分别就各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二维交互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详细结果见表2)。

1. 性别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比例几乎一致,并且在0.01的水平上差异不显著(p=0.099>0.05)。这说明性别对老年人是否有居家服务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2. 年龄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最高的组别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占高龄老年人总数的64.7%;最低的组别是60~69岁,占低龄老年人总数的55.2%。三个不同组别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均超过了半数,这说明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大,且差异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分析结果通过卡方检验。

3. 文化程度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受过高等教育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比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分别高出25.2和37.5个百分点,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分析结果通过卡方检验。

4. 职业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最大的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老年人,占69.4%;大部分务农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低,且差异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分析结果通过卡方检验。

5. 婚姻状况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 未婚和已婚但配偶不在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比例比已婚者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分别高出近9.5和6.2个百分点,且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6. 家庭经济状况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组别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比例最高,达到了72.2%,分别比其他组别的老年人高出15.9和10个百分点,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7. 子女数量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虽然子女数在三个以下的老年人的居家服务需求比子女数在三个以上的老年人高出8.5

表2 调查对象个体特征与是否愿意接受

居家养老服务的交互分析

变量

名称 变量

分类 是否有居家养老需求 X2 P

需要/% 不需要/%)

性别 男 59.6 40.4

女 56.8 43.2 2.729 0.099

年龄 60~69岁 55.2 44.8

70~79岁 58.8 41.2 5.548 0.019

80岁及以上 64.7 35.3

文化程度 初中以下 44.1 55.9

高中水平 56.4 43.6 10.647 0.001

大专及本科以上 81.6 18.4

职业 务农 47.6 52.4

个体 60.3 39.7

商业服务及

技术人员 61.7 38.3 4.223 0.040

企、事业及

机关管理人员 69.4 30.6

其他 32.7 67.3

婚姻状况 已婚且配偶健在 54.7 45.3

已婚丧偶 60.9 39.1 3.268 0.049

未婚 64.2 35.8

家庭经济情况 5 000元以下 56.3 43.7

5 000~10 000元 62.3 37.7 11.242 0.001

10 000元及以上 72.2 27.8

子女数 三个以下 61.9 38.1 0.021 0.884

三个以上 53.4 46.6

居住方式 独居 71.5 28.5 4.221 0.040

非独居 54.9 45.1

健康状况 良好 53.3 46.7

一般 60.4 39.6 7.586 0.006

较差 62.0 38.0

社会保障情况 有 50.5 49.5 3.763 0.047

无 60.7 39.3

个百分点,但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结果并没有通过检验(p=0.884>0.05),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数都超过了三个,调查显示77.9%的老年人有三个或更多的小孩。

8. 居住方式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独居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达到了71.5%,比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高出了16.6个百分点,并且这一结果在0.0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检验。

9. 健康状况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健康状况比较差的老年人比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高出9.7个百分点,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10. 社保情况与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调查对象中,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有养老、医疗保障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高出10.2个百分点,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综上分析,在本研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居住方式、健康状况和社会保障情况因素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

(二) Logistic模型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筛选出来的各解释变量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具体影响程度及其稳健性,笔者引入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会被经常使用到,是对被解释变量为二分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有效模型。本研究采取二分类 Logistic模型, 并采取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该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式中:Pi为第i个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概率;a为截距项;βj(j=1, 2, 3, 4)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m为影响因素个数;Xij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μ为误差项。在本研究中,因变量为老年人是否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1,没有=0);自变量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方式、健康状况和社会保障情况,均为虚拟变量。

本研究运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调研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一、二、三、四和五均是采用Forward Condition(Likelihood Ratio)方法的回归结果,变量进入模型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变量对模型解释力的贡献程度。模型六是采取Enter方法的回归结果,即强迫所有解释变量都进入模型。从模型回归的结果来看,各模型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

从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看,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最为显著的因素,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

表3 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

名称 变量

分类 是否有居家养老需求 X2 P

需要/% 不需要/%)

性别 男 59.6 40.4

女 56.8 43.2 2.729 0.099

年龄 60~69岁 55.2 44.8

70~79岁 58.8 41.2 5.548 0.019

80岁及以上 64.7 35.3

文化程度 初中以下 44.1 55.9

高中水平 56.4 43.6 10.647 0.001

大专及本科以上 81.6 18.4

职业 务农 47.6 52.4

个体 60.3 39.7

商业服务及

技术人员 61.7 38.3 4.223 0.040

企、事业及

机关管理人员 69.4 30.6

其他 32.7 67.3

婚姻状况 已婚且配偶健在 54.7 45.3

已婚丧偶 60.9 39.1 3.268 0.049

未婚 64.2 35.8

家庭经济情况 5 000元以下 56.3 43.7

5 000~10 000元 62.3 37.7 11.242 0.001

10 000元及以上 72.2 27.8

子女数 三个以下 61.9 38.1 0.021 0.884

三个以上 53.4 46.6

居住方式 独居 71.5 28.5 4.221 0.040

非独居 54.9 45.1

健康状况 良好 53.3 46.7

一般 60.4 39.6 7.586 0.006

较差 62.0 38.0

社会保障情况 有 50.5 49.5 3.763 0.047

无 60.7 39.3

注:*P

务需求最大,在Forward Condition的回归方法下,率先进入模型。从Forward Condition回归方法的最终回归模型(模型五)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概率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50 000元老年人的2.729倍。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有能力也更愿意为老年人购买相应的养老、医疗保险及其他服务,从回归模型五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相应的养老、医疗保险情况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是有这类保险情况老年人的1.628倍,笔者对家庭经济状况和老年人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3。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变量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有显著影响,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是低龄老年人(60~69岁)的1.358倍;相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来讲,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更大,身体状况差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是身体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的1.257倍。职业变量中,从事国家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是从事务农老年人的1.592倍。

在Forward Condition的回归方法下,婚姻状况和居住方式变量均未进入模型。但从最终的全变量回归模型(模型六)看,就婚姻状况而言,未婚或已婚但无配偶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概率是已婚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的1.451倍;就居住方式而言,独居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是非独居老年人的1.484倍。

三、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除性别(H1)、子女数量外(H8),本文的研究假设都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因此,本研究

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家庭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相似的国内外研究中得到了验证[5, 14],经济状况越好的家庭,有能力也更愿意为老年人购买相应的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庭经济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应或者决定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情况和保险水平,而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情况对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也有显著影响。第二,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健康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差,自我照料的能力就越弱,对居家养老的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服务就越大;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每况愈下,因此,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也就越大。第三,老年人是否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无论是在文化观念还是在经济支付能力上,都具备支持他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条件,因而其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概率越大。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从性别角度而言,男性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应比女性老年人大,但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职业变量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虽然也显著,但由于本次研究对职业的分类过于宽泛,因而分析结果的解释力并不强;并且本文未对不同群体和层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进行分析,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 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Z]. 2008?01?29.

[2] Stroller. Help with activities of everyday life: Source of support for the non-institutional elderly[J]. Gerontologist, 1983, 23(1): 64?70.

[3] Sherry Anne Chapman. Client-centred, community-based care for frail seniors[J].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2, 11(3): 253?261.

[4] Bettina Meinow, et al. According to need? Predicting the amount of municipal home help allocated to elderly recipients in an urban area of Sweden[J].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05, 13(4): 366?377.

[5] Ikuko Gomi.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aibumin level and ag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self-supported elderly population[J]. J Nutr Sci Vitaminol, 2007, 53: 37?42.

[6] 穆光宗, 姚远. 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 人口与经济, 1999, (2): 58?65.

[7] 张卫东. 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 中国老年学, 2000, (2): 120?122.

[8] 孙泽宇.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1): 98?101.

[9] 李红凤, 郑以平. 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蚌埠党校学报, 2008, (2): 24?25.

[10] 孙唐水. 社区式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47?51.

[11] 龚静怡.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 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72?74.

[12] 任炽越.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J]. 社会福利, 2005, (1): 8?13.

[13] 曹东勃. 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都市养老模式的转变[J]. 中州学刊, 2009, (2): 98?102.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7

关键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循环互助;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1-2

0 引言

调查分析显示,十堰城区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增长至40.7万人,因而十堰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本项目通过社区实地调查,在掌握了十堰市居民养老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调查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对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市开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十堰市养老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十堰市区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场所中年龄在20岁以上的市民。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地分别是:三堰燕林社区、二堰富康小区、52厂小区路北社区、太和小区、吉祥小区和火车站广场、赛武当广场、六堰人商广场。由于“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一个新的概念,在问卷调查之前,我们团队首先在小区内进行了相关的宣传,通过团队成员认真细心的讲解宣传后,多数居民表示对这种养老模式十分期待,从而使我们的问卷调查开展得更有意义。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2.1 被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性别比例客观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为:25-45岁人口占34.40%,46-60岁人口占26.32%,60岁以上人口占27.63%,调查主体为正在面临养老或考虑自身、家人养老问题的人群,符合问卷调查的主要群体。被调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的占83.00%,被调查群体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这种新的养老模式认识和接受以及固有观念的转变比较困难。被调查主体的职业分布为:机关企业单位人员占24.56%,专业技术人员占19.41%,商业、服务人员占18.42%,其他21.49%。职业分布较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收入普遍集中在3万以上,达到十堰市平均收入水平,基本的生产、生活、医疗等得到保证,使居民能更好地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从而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

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

2.2.1 居民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调查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有160人,占70.18%。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都乐于去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正在走向老龄化的群体,希望从众创、众帮、众扶、众筹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显现了十堰市民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美德。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的68人,占29.82%,主要原因一是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二是部分被调查者因为自身身体状态差而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还是表示有帮助身边人的意愿。

2.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调查

性别与意愿呈正相关,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新模式中来。究其原因,一是从社会学角色理论来看,我国的男性传统上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责任,是强者和社会家庭的支撑者,对社会公益服务义不容辞;二是我国家庭结构运行传统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退休后主事业告一段落,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来。

2.3 居民养老方式调查

目前在十堰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模式占63%,社区养老模式占24.56%,养老院模式占12.28%。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养老形式的缩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因此,目前中国的家庭养老出现问题。需要有新的养老方式进行补充。

2.4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

2.4.1 居民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知晓程度调查

83.3%社区居民表示没听说过此种养老模式,15.79%表示了解一点,仅有0.91(2人)表示比较了解。了解较多的人群集中在25-45岁年龄段。针对年龄与了解程度两个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r=0.320, p= 0.000 (P

2.4.2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的认知

居民普遍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影响青年人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品质、利于邻里关系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问卷设计的4个选项的比重均相差不大,可见“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从全面的角度阐释了实行这种模式对全社会影响程度远大于它解决养老问题的本身,是一种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群众对它的期望较高。

关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缺陷”,26.05%认为“参与人数少,普及程度不高”,21.63% 认为“存在管理的随意和无序现象”,18.60%认为“兑换方式困难,无法实质运行”。可见,加强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完善管理方式和存储方式是推行这种模式运行的主要解决的办法。

2.5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的认识

调查显示,居民认为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应是政府的占71.05%、民间公益机构的占20.61%、企业主的占8.3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的受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差异不明显。绝大多数受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主体,说明民众仍然认为养老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接近1/4受调查对象认为该模式由民间公益机构运行,是因为时间银行的性质是互帮互助的公益服务,由民间公益机构开展能更好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少数受调查对象认为企业主应是该模式的运行主体,体现的则是健全、高质量的第三产业性|完善的养老服务的重要性。综合分析,居民普遍希望时间银行是依托政府主导,社区开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养老服务机构。

3 分析

3.1 加强宣传,转变社会观念,促进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

调查显示,由于“时间银行”是个引进概念,国内对于时间银行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集中在时间银行的观念分析和理论阐述,缺乏对具体实施时间银行的实践指导。很多居民对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理念认识存在偏差,观念仅停留在“帮扶老人”这个层面,忽视了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多样化。此外,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构成局限于少数几个群体中,而且志愿服务对象也只是简单地定义为弱势群体,这种对供需多样化的忽视抑制了中国式“时间银行”的全面、健康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开展试点,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时间银行”,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供给角度考虑,鼓励各阶层的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需求角度考虑,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志愿服务的需求。

3.2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明确运行主体,保障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

养老保障服务是政府社会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激励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的政策措施,保证志愿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或优待政策。二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三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

3.3 健全完善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的体系和管理机制

3.3.1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注册管理方式

①量化方式

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让生活更有价值,每个人的工作价值都是平等的。所以以时间为单位量化志愿服务的价值(1T=1H 注:T表示time H表示 hour)。以时间币的形式储存在“时间银行存储卡”。“时间银行存储卡”里面有储户姓名、签发日期、单位、服务时间、存入支出等,志愿者每次参加完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经核实后由管理人员签名认可,将服务时间(1Time=1Hour)存入服务者的时间银行账户上。

②兑换方式

用时间币的形式进行交换,储户可以采用“时间币”积分形式。积分5分息的形式计算,志愿服务或公益服务越多,积分越多。储户也可以到相关的服务机构或公益机构进行积分兑换。

③激励制度

根据志愿者个人“时间银行”记录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业绩,用志愿服务的积分来进行会员级别的划分。共设置5个星级,分别以200T、500T、1000T、1500T、3000T的标准来进行年度评奖,先从社区再到乡镇、县机构、省国家依次评奖,颁奖。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必须考虑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复杂动机,根据志愿者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各年龄阶段的志愿者都能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持续供给。

3.3.2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

要制定时间银行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服务反馈等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因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服务委托和接收任务信息的基础上,因此,要建设一个便捷化、大众化、及时化的信息系统平台,这样会员的时间存取活动才能打破社区的局限。

4 调研总结

关注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开展此项调查,目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新形势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稀少的养老资源,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需要,探索寻求新的养老模式已迫在眉睫。时间银行的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美国以及我国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取得成功,能否将此种方式在全国推广,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暑期,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收获颇丰。一是了解社会,二是对这样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进行了宣传,三是思考了如何更有效的在我国城市开展此种运行方式。无论是研究本身还是自我提高都是很有益的。但由于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限制,研究还存在着缺陷,我们小组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参 考 文 献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8

摘要:养老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的筹集和供求平衡问题,而现实情况是养老金缺口问题愈发严重,针对养老金缺口的研究尤显重要。本文试图在梳理针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广义养老金缺口的概念,以及指出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养老金缺口 广义养老金缺口

一、引言

养老保险涉及人口较多、保险给付金额较大并且解决的是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是各国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危机,即养老金缺口问题。缺口严重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养老金支付危机,可能威胁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也会危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一国的经济安全。因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缺口问题日益严重、财政承受能力又相对有限的背景下,对养老金缺口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类综述,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广义养老金缺口的概念以及指明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二、文献综述

在养老金缺口界定方面,我国国内学者何平(1998)、曾毅(2005)、段家喜(2007)以及徐晓华(2012)的研究中对其进行了界定。目前学术界对养老金缺口的概念界定不一。内涵界定的不同是导致测算对象和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不论已有研究中是否给出缺口的概念,学术界对于缺口的理解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为泛指养老保险制度中资金短缺的部分,如有的研究中将个人账户的空账称为缺口,有的将隐性债务称为缺口,有的单纯是指精算缺口,还有的是指个人账户缺口、社会统筹账户缺口;二为当期缺口的概念,即某一个时期内,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基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

在养老金缺口测算方面,何平(19 9 8)、路和平(2 0 0 0)、宋晓梧(2001)、王燕(2001)、王积全(2005)、袁志刚(2005)、贾康等(2007)、刘玮玮(2010)以及徐晓华(2012)均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测算,可见,对养老金缺口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隐性债务或转轨成本上,而对于现行养老金本身收支平衡状况的研究相对较少。

针对我国养老金缺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建议:其一,朱青(2000)、贾康(2000)和王利军(2008)等认为应该加大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补助支持的力度;其二,Martin Feldstein(2004)、项怀诚(2004)、胡继晔(2004)以及吴敬琏(2005)等认为应该变现国有资产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其三,段家喜(2005)、王利军(2008)、丛春霞(2010)以及徐晓华(2012)等认为可采取多种途径来解决缺口问题。

当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养老金缺口内涵的界定差异较大。同时,针对养老金缺口的测算受到内涵界定、假设条件、采用的预测方法、模型的设定以及取得数据的准确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必然导致测算结果差别较大。第二,当前针对养老金缺口测算以及解决养老金缺口对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涉及养老金缺口财政承受能力的研究较少,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更少,并且多为针对当下情况的测算,很少有针对养老金缺口财政承受力的长期预测研究。第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现有关于养老金缺口的研究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全体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后,养老金缺口问题的预测研究,针对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而农民全体参保后的养老金缺口情况、事业单位改革后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以及新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推广后的情况,对于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变革和持续性问题至关重要。

综上,当前学术界针对养老金缺口的研究,尽管概念界定有所不同,导致测算对象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但大都是单纯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只是针对我国养老金缺口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我国整个养老保障制度的缺口全貌,有些人研究中,在对缺口测算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财政对其承受能力问题,这只是考察财政对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承受力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利于展开我国财政对于整个养老保障制度的承受力的分析研究。

三、广义养老金缺口概念的提出

本文认为,在考察我国财政是否对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足够的承受力时,单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这一项缺口来考虑是不够的,也是目前研究中所欠缺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及灵活就业者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想考察财政对于制度的承受力,首先就要全面考察国家财政对整个养老保障制度的负担情况,然后才是承受力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广义养老金缺口的概念。

广义是针对狭义而言的,事物定义适用的范围有大有小,大者为广义,小者为狭义。由本义而推广原意,趋向于一般化,此为广义。针对养老保障而言,缺口分为累积缺口和当期缺口、广义缺口和狭义缺口,还可以具体区分为针对不同群体的养老保障项目的缺口。广义养老金缺口泛指养老保障体系中没有资金来源或者需要国家财政承担的部分。在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当养老支付资金不足时,国家是以最后兜底人的身份出现的,在这种意义上理解,广义养老金缺口也就是某一年国家财政需要为国民养老保障负担多少钱。

从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不同的项目来看,广义养老金缺口应该包括某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支缺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财政负担的部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财政负担的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支出、城乡社会救济中财政用于养老部分的支出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的社会养老保障中财政负担的部分。而某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支缺口,为狭义缺口。不论是广义养老金缺口还是狭义养老金缺口均取其当期缺口的概念,包括当期已经显性化了的那部分隐性债务,并没有考虑总的制度转轨形成的隐性债务。

四、结论

广义养老金缺口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广义、更全面的看待中国养老金缺口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养老保障广义缺口概念提出的基础上,从某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收支缺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财政负担的部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财政负担的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支出、城乡社会救济中财政用于养老部分的支出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的社会养老保障中财政负担的部分等方面出发,分别进行当期缺口的测算,再加总得到广义养老金缺口值,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财政承受能力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Martin Feldstein, 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 [J].China Economic Review ,1999(10):99-107

[ 2 ] 何平. 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及对策研究[ J ] . 经济研究参考,1998(9):20-44

[3]曾毅.中国人口老化、退休金缺口与农村养老保障[J ] .经济学(季刊),2005,7(4):1043-1066

[4]贾康.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减少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重要途径[J].财政研究,2000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9

养老及老年护理已经成为全社会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不能单靠某一方面(如机构养老)的孤军奋战即能达到理想效果,经过多方学习及社会调查,我们对于失智症的治疗环境提出这样的理念: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辅以整个社会环境(如家族亲友)、养老机构的运行性环境(照顾理念)及物理性环境(也即空间构成)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理念,其图形模式如下图1: 

 

图1 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形塑理念 

另外,我们对失智症老人各阶段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所需照护情况也做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失智症老人的行为模式、照护需求以及重点: 

1.1 失智症行为与障碍 

1.1.1大脑老化 

⑴50岁:记忆力衰退(钥匙、停车、姓名);⑵60岁:注意力变差(空间、感觉);⑶70岁:思考力障碍(抽象、语言;)⑷85岁:容易失智症。 

1.1.2主要障碍 

⑴记忆障碍——记忆丧失;⑵辨识障碍——时间、空间、人物;⑶认知障碍——失认、失语、失行(理解力、判断力衰退);⑷执行能力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1.1.3行为障碍 

不安、幻觉、焦躁、徘徊、失禁、异食、长期卧床。 

1.1.4失智程度与照护量需求关系如下 

初期阶段(轻度、主要表现为健忘,持续时间约2-4年),在此阶段,失智老人照护需求量较低,并随着症状进一步加重,照护需求量也逐渐上升;中期阶段(中度,主要表现为行为及思想意识混乱,但仍有相当的日常活动能力,持续时间约2-8年),在此阶段,老人处于高度危险阶段,因此日常照护需求量为最高;末期阶段(重度,失智,会逐渐丧失基本生活能力,出现无法辨识家人、语言沟通障碍、进食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持续时间为1-3年),在此阶段,照护需求量相对中期阶段有所降低,直至老人离世。 

1.1.5失智者危险状况发生率统计如下 

跌倒:28.4%;坠落:21.6%;烫伤:8.1%;碰撞:5.4%;吞食杂物:5.4%;中毒:2.7%;溺水:1.4%;其他:16.2%。 

1.2失智者的感觉与环境适应 

调查研究表明,失智症患者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感觉和适应周边环境:⑴ 阳光;⑵照明;⑶视觉(标识标牌等);⑷色彩;⑸声响;⑹嗅觉。 

通过上述方面的介入,可以有效的引导失智症患者进行自主行为能力的锻炼,以延缓失智症状的加剧速度;上文简要的论述了失智症患者的一些现状及所需治疗环境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如下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的新理念。 

2、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新理念 

2.1单元照顾的理念 

2.1.1单元照顾的出发点 

针对个别需求提供生活服务,塑造贴身的感觉,即改变以往的集体式照护模式,转为针对个别需求的照护模式,让个体更能得到全面的、体贴的、拥有个体隐私化的照护;力图将以往观念中福利院被认为是“收容所”的场所改变为“生活的场所”。 

2.1.2照顾服务对象:针对失智症患者的不同病症情况进行分别护理; 

⑴CDR2分以上之部分重度、中度失智症高龄者; 

⑵ADL尚可,有语言、沟通残能者; 

⑶注:CDR(ClinicalDementiaRating)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⑷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2.1.3友好关系——医生、照顾服务员、失智老人 

改变以往医生-服务员-失智老人之间垂直方向的阶层关系,变为水平向的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家庭、亲人、朋友关系。 

2.1.4照顾单元化 

居家般的生活(照顾服务员生活陪伴者),改变以往集中照顾(大组团)的模式,该种模式将老人与照护人员孤立起来,成为服务员的角色,转为分类别照顾(小组团)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照护人员的角色转换为朋友、生活陪伴者,并通过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切实改善老人的護理人文环境: 

⑴没有日课表;⑵服务员不穿制服;⑶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活时间及停留场所;⑷各种活动同时进行;⑸家族探访次数增多;⑹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如下图2所示。 

2.1.5经上论述,我们提出团体家居的照顾服务理念 

⑴小规模的单元照顾;⑵过家庭般的生活;⑶延续个人的生活方式;⑷尊重个人隐私与潜能;⑸增进公共交流的机会;⑹贴身陪伴的照顾服务;⑺缓和失智症状的恶化;⑻终生最后的住家; 

 

图2 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图 

2.1.6单元组成的概念 

从前的护理经营模式是从管理、照护观点出发考虑经营规模,现在及未来的护理模式是生活观点出发设定单元规模,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主要空间的改变中: 

⑴个人空间:由以往的多人共室,通过空间布局,力图实现单人个室,以保证老人的隐私;

    ⑵公用空间:考虑老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改变以往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代之以较为分散的分散型小型互动空间,给老人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环境; 

⑶走廊空间:将以前的长走道缩短至短走道,甚至无走道,以照顾老人行动不便等问题; 

2.1.7单元规模参考值 

由此我们做了一些数据调查,参考了一些在此方面较为成熟的护理:单元规模:⑴瑞典:团体家屋6-10人;⑵日本:团体家屋5-9人;老人保健设施12人;护理之家6-15人。⑶台湾:试办失智照顾专区6-12人;试办团体家屋6-9人。 

2.1.8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及优点 

 

图3 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模式示意图 

上述优点主要有:⑴生活照顾单元规模小,有家的感觉;⑵空间层次分明,监护系统完善;⑶被照护单元小,照护品质提升;⑷自主性、主体性的生活场所;⑸缩短移动距离,减轻照顾人员负担;⑹依身心机能分组,有利于设备及照护计划;⑺依身心状况变化,可建立转介系统。 

2.2照顾专区的空间构成 

2.2.1个室化,具体包括 

团体起居空间、公用卫浴设备、提供个人卧室楼地板面积,每位老人7m2以上。 

2.2.2公共空间组织形式(共分三种) 

⑴中央走廊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⑵大厅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⑶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飲)、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⑷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2.2.3照顾专区的生活场所 

⑴从医疗模式到社会生活模式 

⑵单元护理空间设计 

①公共空间:a. 玄关、共用空间(迎宾、便利缓冲空间、形成无形的监护);b. 访客的场所(舒适、亲切、多用途、供社交);c. 闲暇活动的角落(训练自律和自制的能力、窗外的视野);d. 家庭化厨房、餐厅(多用途空间、诱发活动、家的感觉)。 

②自己的居室:a.秘密的场所;b.创造个性的空间;c.个人的收纳空间;d.室友的交流空间。 

③无障碍卫浴:a.临近居室、餐厅、厨房;b.无障碍、安全设计;c.照护人员.可进入的照护空间。 

④照顾人员的休息室:a.放松心情的场所,融洽的意象;b.工作与思考的场所;c.资讯交换中心,多机能空间;d.全设施及各单元休息区。 

⑤户外活动空间a.有意义的散步空间:引发自主活动、无障碍环路,连接室内外、设路标、情境转化、助记忆易定向。b.有效的户外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延伸室内外视野。 

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设计理念意外,对于护理空间的设计也需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细部各个区域的设计。 

3、松江第一福利院原5#楼现况的问题和机遇分析 

3.1总体现状分析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宁静、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小(低容量)绿化率高,绿化景观多样化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筑朝向及间距满足日照要求、院内交通人车分流、机动车停车问题。 

 

图5 为松江第一福利院总平面图,红色半透明区域为失智老人区域 

根据《老年养护员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老年养护员标准设计图样》13J817相关规范中关于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规定: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规模在500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老年养护院的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以每床所占房屋建筑面积确定。不同规模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见下表1: 

表1 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表(㎡/床) 

[建设规模\&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综合建筑面积指标\&42.5\&43.5\&44.5\&46.5\&50\&] 

注: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入住服务、生活、卫生保健、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用房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图6 为5#楼,失智老人护理区平面图 

对比目前松江第一福利院5#楼(是指老年人护理区)的现状如下: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有2个,共51床;建筑面积:440X2=880m2(共2层);床均面积:约17.25m2;多为三人间及八人间,缺乏私密性;缺乏公共生活空间及室外活动空间,空间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且偏重于物理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电梯位置不合理;居室出入口过于隐蔽。针对上述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造建议: 

3.2改造建议 

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改为3个,共48床;建筑面积:440×3=1320m2(在原有2层基础上加建一层);床均面积:27.5m2;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改变原先的多人间,调整为二人间;另外,针对失智护理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归纳,同时也作为我们进行改造设计的切入点: 

3.2.1护理治疗是延缓病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3.2.2针对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循证设计——国内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加重其病情的恶化。 

究其根源,是国内建筑从业者在护理环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因此国内失智养老设施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基于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关系研究的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 

3.2.3以小护理单元为核心,强调居家感受——失智老人异常的精神行为,使其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小规模护理单元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护理员工的压力较低,也能促进他们与老人之间更好的互动,提高其工作质量。 

3.2.4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公共空间 

——短循环游走路径; 

——丰富的小尺度空间; 

——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 

——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间 

4、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改造实践,旨在达到以下愿景:增加对失智症长者类别的认知;提供优质照顾服务的理念和策划;激励家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质生活空间规划;通过引入支持的、陪伴的、引导的、人性化、有尊严、重品质的小单元居家式照理念及模式;从而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用心用情所筑的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1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4年10月举行《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新闻会,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先生介绍,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总体来讲,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基本得到满足,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与1992年相比,农村地区的改善更为明显,膳食结构趋向合理。 但是,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城市居民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此外,钙、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三高”症等慢性病持续高发,已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患病人数达1.6亿。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有患者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估计全国糖尿病患者人数2000多万,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三高”症,已成为危害中老年朋友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一旦患上“三高”症,病症常伴随终身。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肝、肾、心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将会受影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据卫生部的调查,现在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中间,“三高”症的发生率已经达到52%,死亡已经占了30%,这将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当然也是我们中老年朋友的当务之急。

2002年全国性的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揭示了“三高症”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油脂消费过多,食盐摄入过多;钙、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饮食中某些营养素摄入太多,另一些营养素摄入太少,如钙、铁、锌、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长期失衡必然导致慢性病的发生。“病从口入”的道理逐步为广大居民认可。谁能帮我们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呢?是我们自己!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营养自助”的理念。通过半年多的推广实行,已为很多中老年朋友所接受,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谓“营养自助”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不同形式宣传膳食营养知识、普及营养强化技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膳食营养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纠正膳食营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预防和控制“三高”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根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居民饮食缺陷和不足,并研制推出营养自助工程新产品――新概康维养粉。新概康维养粉富含钙、铁、锌、维生素A,细如面粉、白色有香味,做饭做菜添加到饮食中去,既不改变食物的口感风味,又补充了食物中所缺乏的营养素。

营养自助工程日渐深入人心,营养自助将成为中老年朋友的健康新时尚。新概康维养粉必将走入千家万户的厨房,它能给您的食物补充钙、铁、锌、维生素A,弥补膳食营养素结构之缺陷,为您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健康一家人。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11

关键词 设计新概念;以人为本;绿色生态;亲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买房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住”需要。住宅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所以住宅的设计理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绿色生态住宅”和“亲情住宅”这些新概念住宅不断被提出,满足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适应了当代人们对住宅发展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以人为本

住宅新概念的提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不能脱离人来探讨未来住宅的发展。在研究人居生活需求的同时,需要营造高标准、个性化、多层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现代新住宅,满足人们需不断提高住宅质量的要求。所以,在新概念住宅中,静谧、清新、体现十足的个性特征的多层甚至小高层住宅花园化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设计主流,大面积退台设计、入口大堂花园式设计比比皆是,诸多独栋、联排或叠拼住宅的设计手法被更多地运用到多层住宅的设计中来,同时“情景花园住宅”也进入人们的眼界,渐渐成为当代住宅的新宠。

景观环境的设计理念也日渐深化,使居住体验更能体现人文本质。依山就势、与当地地脉等人脉相融通和谐的设计,极大的尊重了景观的均好性。同时出色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使住宅透出弥足珍贵的文化底蕴,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绿化,进入式草皮和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的各类植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通过园路铺设、布置桌椅、点缀小品等措施适当吸纳人流入绿地, 在保护绿色的同时将人的行为融入绿色,让住宅用户乐于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享受温馨阳光的呵护, 感受鲜花绿叶的芬芳与清香的快乐。

2.绿色生态住宅

真正的绿色生态住宅的内涵是全面的,它即适应当地的生态而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具有绿色、生态、节能、低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它综合运用了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以及科学技术的成果,把住宅建设成为一个小小的舒适完美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了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浓厚,舒适健康经济的居住环境。随着我国住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住宅要求的提高,绿色生态住宅作为新的设计概念被广泛提起并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成为当代住宅设计代表性新概念。

绿色生态住宅是以与自然相和谐为宗旨,在进行住宅的设计时候要大量采用更适合人类生存。同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低碳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所以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考虑节约能源并讲究回归自然。所以绿色生态住宅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风,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建材上要使用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环保型建材,主要使用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等高科技材料。使使用的材料降低天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废弃物治理与处置应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垃圾处理举措措施.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并由小区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绿色生态住宅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应用高科技进行细节处理,提高人们住宅生活的舒适度。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建造高技术集成型住宅来塑造高品质的生活。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3.亲情住宅

住宅在满足以人为本和绿色生态需求后,更应体现亲情这一元素。亲情住宅这种新概念住宅的提出直面现在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同时邻里关系不断疏远。通过这种新概念住宅的功能设计,同时营造一种亲情社区氛围,加强了住宅社区的亲情沟通和相互的邻里交流,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概念住宅形态。

亲情住宅的“亲情”主要体现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上:在住宅家庭内部,住宅户型设计上,让一家三代人可以同居一处。使家庭内部三代人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还同时使子女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比如每个别墅底楼配有主卧并带书房、卫生间。这样,有老人的家庭,老人就可以在这一层独立居住、也十分方便老人的出行。这种情况下既可让老人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减少了两代人之间观念上差异的冲突,又方便子女照顾老人和老人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发展。

邻里之间,在“现代邻里,都市街坊”的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并且给“街坊”这一古老词语赋予了新的含义,让传统的四合院落感重新回到现代居住小区。在邻里的相处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培养邻里的亲情,比如将整个园区都种上果树,一户一棵,四季瓜果飘香。

4.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住宅设计概念的创新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认真体会品味生活,把生活所需的元素融入到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切实提高住宅的设计质量,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薇. 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城市生态住宅设计”[J]. 文学与艺术,2011(1):220-220.

居家养老的概念范文12

关键词 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 国家 社区 养老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74

Abstract In the community home care mode, the elderly alone lost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loss of independence for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on the subject,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ss of independence for the elderly community home endowment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respectivel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e, community and society organization.

Keywords elderly who lost the only child; social support; country; community; problem of home care

1 基本概念

1.1 失独老人

何为失独老人?从字面意思来看,“失独老人”意即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唯一子女的老人,不同于“空巢老人”。更严谨地来说,我们可以将“失独老人”界定为:遵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只生育一个子女,而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疾病而不幸死亡,由于年龄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的父母所组成的群体;失独老人所在的家庭,我们称为“失独家庭”。

1.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养老(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民办养老机构等)、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等。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得以产生。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根据原来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这个养老模式以社区为操作平台,由正规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养老照顾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让老年人拥有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1.3 社会支持论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物质、精神等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学术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随着理论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诠释,大致包括:功利主义取向的社会支持、结构主义取向的社会支持、社会互动取向的社会支持、主观评价取向的社会支持。综合来看,以上四种取向可以概括出社会支持的关键点是:对人们的积极作用、社会支持产生的基础―社会网络、社会整体互动、社会支持的共识。

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实践活动,在综合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前提、实务模型与操作方法,这对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成熟、进一步促使社会工作形成完善的理论―实践操作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2 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2.1 社会断裂现象加剧

遭受丧子之痛的老人本身已沉溺于痛苦中而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传统文化等因素相继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失独老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是发生了一种“断裂”,广大的失独老人逐渐成为社会边缘人,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经济困顿、养老、医疗、社会心理恢复等方面。

2.2 帮扶制度不健全,且“一刀切”做法居多

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这是我国首次对失独老人生活保障问题作出政策性规定,其中提及的“政府的必要帮助”不是“责任和义务”,界定模糊,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操作性不强。2007年8月制定了针对失独家庭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规定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100元的补贴,但需要女方年龄达到49周岁时方可,其中提出的经济救助金额太低,且设置了年龄门槛,这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老人来说,基本是杯水车薪,无法达到支持效果。

由此可见,纵有相关政策法规来保护失独老人的权益,但最后执行下来的结果无疑使得政策变成一纸空文,形式上的P怀给经历了丧子之痛的老人带来了更大的心理落差;失独老人帮扶制度还需大力完善。

2.3 社区养老模式“供不应求”

社区养老模式的产生背景之一就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均无法达到最佳的养老关怀效果,但事实上目前的社区养老模式还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失独老人失去唯一的子女,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失去了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3 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建议对策

3.1 国家层面

3.1.1 法律援助

只有将相关对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法律的强制性执行,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上传下达,而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情况。失独老人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中国占据着较大比例,国家是法律的制定主体,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法律上重视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从法律上为失独老人提供法律援助。

3.1.2 完善失独家庭帮扶制度

目前我国已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失独老人的权益,但政策还很不完善。如前文所述,部分政策提到了对失独老人的救助措施,但是具体表述还很模糊,没有统一完善合理的救助标准,以至于最终难以成为一项可长期持续下去的社会政策。在我们看来,可以(1)制定由上而下的各级帮扶制度体系,努力做到各级单位的标准统一、分工明确;(2)根据中国的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符合地区需要、地域特点的帮扶措施;(3)理清失独老人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不同之处,予以有针对性的帮扶,完善帮扶失独老人及家庭的针对性策略。

3.1.3 增加财政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民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为失独老人提供法律、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国家还需加大帮扶失独老人的财政投入;一方面国家财政需要作出相应的财政预算,另一方面也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全面把握财政资金的具体分配问题,努力做到有统一的财政支持标准,但也有针对性的地方财政投入。当然公平公正合理的财政分配是财政支持的重要条件。

3.1.4 加强监管监督工作

除了法律、政策、经济三方面的宏观把握,国家还需还需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确保前面三方面的国家措施能够行之有效,而不是空谈。从这个角度讲,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监管系统,与政策体系一起,建立一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体系。

3.2 社区层面

3.2.1 关注国家失独老人保护政策,承担相关责任

对于社区来讲,首先需要关注并宣传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政策的理解与学习;再次要承担将政策落到实处的责任。国家完善之后的法律法规政策、财政支持和补助,最终要通过各级部门传达到各个社区,最终实现国家对失独老人的帮助。

3.2.2 构建社区交流平台

社会断裂发生以后,失独老人越来越成为社会边缘人。在经济困顿的情况下,还要遭受心理伤痛,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帮助失独老人恢复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性,其次要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引导失独老人们在该平台上交流,自助与互助,失独老人可以在该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愿望、建议等,从而充分满足失独老人的心理诉求。

3.2.3 组织社区活动,帮助失独老人融入社区大家庭

社区工作人员可以组织活动,把失独老人的亲属、邻里、朋友等成员联系起来,形成社会支持系统,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失独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3.2.4 做好管理协调工作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和资源的利用都是由社区来承担完成的,一方面社区要完善社区内的养老基础设施,创建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提供愉快舒适的学习和娱乐场所;一方面要定期获失独老人的近况,并建立长期档案。

3.3 社会组织层面

社会组织参与到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公益性养老组织,组织免费活动等(比如娱乐活动、健康咨询活动)。

笔者认为,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失独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可以从上述三方面综合把握,共同帮扶失独老人。

4 结语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在失独老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本文从失独老人、社会支持论等基本概念角度切入主题,通过分析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现状,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别从国家、社区、社会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对策。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以失独老人为中心,国家做好失独老人的宏观支持工作,社区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将针对社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的政策落到实处,构建好社区平台,并纳入社会组织的补充支持,是解决失独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宁宁,苗国.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支持范式的转变.江海学刊,2011.6.

[2] 陈盼盼.失独老人的社区照顾模式探究――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视角.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4):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