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

时间:2023-12-18 15:27:03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一、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课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已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思维狭窄、缺乏创意、创造能力弱、设计中照搬和模仿现象非常普遍、设计语言匮乏等。形成上述问题有其复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自幼长期受填充式教育,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的专业教学模式也存在某些不足,如重技能、轻理论、就技法论技法,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空间光影的塑造上与素描知识脱节:2、色彩知识脱离舞台空间气氛:3、三大构成知识与空间设计脱节:4、手绘训练大量依赖临摹。

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应重视对创造性思维教学运用和研究。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切实的措施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临摹训练方式

手绘表现技法的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如果找到合理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程式,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表现力。但是学生若对临摹产生依赖感,则会在学习中变得越来越被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在临摹训练的环节中改变临摹作品原有的视角,建立新的视点来临摹,在原有画面中看不见的角度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创意。改变舞台原有的布局,甚至是风格,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三维空间概念。

在线条练习的环节中,要求学生挑选一些名家名作,对其进行加工甚至重新设计,在感受大师们的形式手法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训练学生通过对线条的取舍和重新组织来临摹对象,从而用主动思考的方法达到线条训练的目的。

2、培养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统

表现技法课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它本身不是单纯的绘画,片面追求与绘画专业等同。这势必造成与舞美设计专业整体教学脱节。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效果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除了有计划地合理安排一定的表现技法训练,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掌握表现技法的规律和方法外。还应在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技法训练与设计实际,设计表达联系在一起,配套进行教学和技术训练,使之成为设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体现“法自画生”、“画自法立”和“法以表物”、“法以传意”的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

我们曾提供某些设计上原来不够理想的舞台空间,鼓励学生改变原空间结构和布局,甚至是设计语言或色彩,赋予原空间以新意。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达到表现的目的。可见,训练方式的改变,能使学生在注重技法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3、调动整合已有的知识,主动参与创作

舞台美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除了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练就娴熟的线条功夫,把握准确的透视以外,还要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整合来参与创作,培养学生准确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良好的尺度感、较强的造型能力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参与手绘制作,并将其贯穿于手绘技法课学习的始终。

在手绘训练的初始阶段,要求学生积极地运用素描,色彩和制图等知识,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透视和尺度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依据平面图迅速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空间形象的能力,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相对单纯的空间,发展为若干个变化的空间,将相对复杂的空间重新分解组合,令空间富有新意,这种训练明显地锻炼了学生的空间创作思维,激发了他们主动创造新环境的热情。

对于空间气氛的表现,不仅限于色彩的冷暖搭配,也注重肌理与色彩的对比与统一,利用色彩与肌理的更替,营造不同情调的空间环境,特别是利用逆向思维方式,将原本不同的色彩和肌理进行重新组合,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在手绘训练的提高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构成的知识,对空间各要素的形态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塑造,对色彩进行和谐的搭配,对物体质感和光影进行灵活的表现,处理好层次的关系。在手绘训练的高级阶段,学生更要运用已学的知识,对画面进行取舍概括,强化整体观念,注重运笔技巧,综合运用多种绘图材料,培养学生对手绘效果图各要素的整体把握和协调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绘图技巧和技法,发挥个人潜力。

三、草图(快速表现图,构思表现图)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手绘技法训练中,草图是现代舞美设计教育的教学重点,是成为舞美设计师必备的条件。在舞台设计构思阶段,要表达构想中的形象,就需要这种快速表达的能力。快速又方便的绘画形式很多,一般常用的有钢笔淡彩,马克笔和水彩、水粉画等。由于学生难于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种快速绘画形式,因此可以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快速绘画形式,结合构思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构思表现图多要求以草图的形式出现,能概括、简洁、明确地反映构想中的空间、结构及总体关系。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构思意图,并不要求对表现对象作充分的刻画和过细的描写。因此在教学上要多安排短期作业,要严格限定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内完成,不应让学生任意延长或放慢作业的时间。只有这样严格的训练,才能养成快速表现的习惯,提高快速表现的能力。

四、结语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由具象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最终根据造型实践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规律和重要性,系统地阐述了非艺术生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逐步来确立非艺术生的设计观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并掌握恰当的表现手法,为顺利地进入专业设

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形体 设计思维 意象表达

非艺术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受任何的造型基础训练,但有些学生往往从事的专业却是与造型息息相关,比如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这些造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一直伴随在他们左右,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非艺术生造型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短且无基础,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按照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按照传统的造型基础入门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我们必须结合非艺术生的自身基本情况和专业培养方案去探究适合这门课程独特的上课内容与形式。

一、学习思维的变化——从造型中领悟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最普遍的理解就是立足于学生各自的世界观、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等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化的训练去开发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的一种活动。这种造型能力的培养对于非艺术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以,针对这些在入学之前就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非艺术生来说,短时间内要培养出超强的造型能力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必须在灌输设计思维以及在设计思维指导下进行设计造型训练,让学生明白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完成设计造型的根本,明白设计造型训练是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过程。进而改变培养思维模式,从观察、思考、创造三个方面入手,把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申到造型训练中来,通过论述设计思维与设计造型的关系,列举并分析大量的设计思维案例,辅以思维训练及图形训练的思考练习,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观察造型

观察细节是培养发现细节美的眼睛;细节观察是激发想象力的基础;是培养审美情感的过程;是扩展知识经验的来源;也是为了捕捉会说话的现象。所以要改变视角就要打破常态观察的局限,改变思维的视角是关键,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根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从光色的变化去感觉时空——感受时间与空间,感知时空的存在,感觉时空的变化。2.从周边环境中去观察——体悟物象与环境的变化,环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观察要借助于想象。3.从物体具体形态上去观察--感受形与形式美感,形、形式与形式美,自然形态的启示,人造形态的启示,艺术形态的启示。4.从物体表面的材料去观察--发现材料的肌理与形式美感,材料是形态的特有语言,肌理是区别物质属性的特征,肌理组合的视觉形态美感,材料是形式变化的基本手段。通过这些观察、分析来达到造型思维与设计思维的接轨。

(二)思考造型

我们知道,具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具象思维--概括地说只是思维的显著特点,也称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具象思维的扩张和聚合,让思维张驰有度,也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具象思维拓展了空间。这里的“思考造型”就是要求学生从具象思维转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训练过程。从而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造型和思考其造型的特色。人们常说:“只有会想,才能会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些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要达到发掘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乃至学生思想上树立“只要能表达设计思想,什么样的技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的观念,让学生尽情的去对一种或多种造型去发挥想象,再去灵活地进行技法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非艺术生的设计思维潜能。所以,思考造型训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训练,1,思维导图--从一个物体的造型特点出发去寻找多个与其具有相似的造型特点的物体,这也是设计创意中最常用的手段。2,循环思维训练--从多角度获得创意的灵感,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物体的行业特点,找出与其相关的物体造型,然后进行创意组合。3,设问联想法--有目的的思考,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造型要设计成这个造型,它的诞生与功能、美学的联系又在哪?等等进行设问训练。4,头脑风暴法--激发灵感的训练,这个具有灵感的偶尔性,也称断电思维,通常与心情、环境结合起来训练。比如各种音乐的刺激、突发事件的干扰等等。

(三)创造造型

通过对形的整理可以找到简约、朴素、传统或者是华丽等各种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体现不仅是心情的体现,更是“意”的再现。在形的创造中,我们常常会被对象的“具象形”束缚,但对形体的认识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在包豪斯的素描画教学中就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皆可以用创造性的主观思维去描绘我们的对象。在观察形的时候,注重负空间的表现,因为负空间是含蓄,也可以是多含义的。我们也可以将形打散,将其重构组成新的画面,东西是原来的东西,但是画面却有了新的含义。这比较符合非艺术生对造型和设计的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也可以重视“正空间和负空间的”关系,因为传统的绘画只重视正空间,不重视“负空间”,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时,多注意负空间的话,画面构成会更有意味。在观察方法上,我们习惯在一点上观察,视点上,透视上都要求完整,这样的画面很平均,但是一旦改变旧有的观察方式,我们就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新东西。再把不同角度上看到的物象内在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组织到同一画面里面,画面就会出现新的不同的东西,达到不同的美感要求,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教学实践;设计初步;空间建构;模型

根据模块化教学建设,设计初步课程被定义建筑类(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专业认知、养成研学习惯最重要的启蒙课程之一。教学大纲要求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制图基本规范及工程图的绘制方法,提高图纸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初步掌握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过程。参照上述教学指导思想,以往的设计初步教学采用了多模块的训练环节,对应每一个知识点都设置了针对性练习,知识点多,学生的作业量也多。虽然通过大量的图上作业训练,学生图纸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短期提高了学生动手画图能力,但对学生长期的设计思维培养还是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量作业练习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三个专业的生源都来自普通高中,多数人缺乏基本的美术功底。设计初步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同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同步开设。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尚不具备美术基本功底就需要向专业制图水准看齐,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为了把每个训练课题都做到完善,多次重复绘图练习,导致大一新生阶段已经开始熬夜画图,不少人对设计专业心生畏惧,产生疲惫心态,影响了后期学习的积极性。(2)各训练环节前后联系不够紧密。因为是设计入门课,可授可学内容众多,参照教学大纲又以设计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各教学块独立成专项训练,针对性单一,相互联系比较松散。课程结尾的空间模型制作有综合前期各知识点的作用,但是课时少,模型制作及相应图纸表达的精细程度达不到专项训练的成果水准。由于学生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只是学会了机械的模仿,遇到空间模型综合训练反而不知如何下手,作业成果脱离了规范要求。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学习过程中主线不明确,学生对学习的最终目标认识不清,作为设计专业最应该关注的是空间的形式与表达。(3)过多的二维图纸练习没有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想象力。建筑、规划及园林专业的工作目标是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视觉形象。学生在以往的初步设计课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二维平面的表达,单独的二维平面图纸表达练习在没有和三维实体对照的情况下,学生既不易理解图纸表达的内容,也不能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图纸表达的规范性也存在缺陷。平面的二维+立面的二维并不能形成具有丰富体验感的三维空间。

一、空间建构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思路

空间建构是研究空间与建造的表达,建构工作方法的核心是用模型来构思和设计,它提供了用实际的材料进行“建造”的直接体验[1]。设计师通过模型获取直观的体验,用以打破单纯的图形限制。空间模型辅助建筑设计在国外很早就得到了重视,从被称为“德州骑警”的年轻建筑师们确定的“装配部件”式教学方式到“苏黎世模式”设计基础教学,这些基础教学模式都把空间作为教学的核心。国内也有很多高校把空间建构实践引入设计教学,在总结一系列教学方法后,空间建构被证实能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2-3]。学生在动手建构空间模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手脑,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具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学习效率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提高,空间设计和形体塑造能力得到培养。根据既有文献和教学实践,空间建构在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1)培养立体思维能力。空间模型建构的实践让学生摆脱循规蹈矩的学习习惯,专业训练先从立体形象入手,在空间模型的制作中学习空间限定、空间组织和立体造型方法,在掌握了空间处理方法后再考虑如何把立体形象转化为二维平面图纸。空间的品质决定着设计成果的好坏,而不是炫目的图纸表现艺术,这体现了设计的本源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模型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模型建构中手脑并用,学习效率很高,探索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体现在成果中的创造,给学生自身带来了成就感,也鼓励了周围的同学。而且在班级群体范围的实践活动比较容易相互观摩学习,知识、技能交流快,在相互比较中增进了学生做好空间模型的进取心。鉴于空间建构训练在国内外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经验和良好的设计辅助作用,以空间建构为引导,将设计初步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融入其中,既避免了以往教学的烦琐枯燥、作业过多,又能发挥模型实践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空间设计能力。课程节点设置要覆盖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知识点,同时又能与空间模型建构相结合,采用递进式教学安排,前期训练为后期空间建构打好基础,在空间模型制作中重复巩固前期基础知识。

二、教学实践过程

立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以空间模型建构作为学生作业的主要任务,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前期的基础训练,完成空间模型建构作业和相应的图纸表达。在课程伊始,教师就把整个课程安排,每个教学阶段训练目标和最终模型建构与图纸表达的成果要求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也是借鉴任务型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由无目的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我补充完善相关知识。在课程各训练环节,教师们都以模型实物或表达清晰的图片、范例向学生展示围绕空间设计的阶段训练意图。各阶段训练内容与要点如下:(一)建筑与空间认知。这是一段感性认知的学习内容,也是针对大一新生专业学习介绍的内容。该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会介绍空间、建筑的起源,国内外、历史上的经典建筑作品和不同地域独特的建筑景观风貌,以及当下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等。这些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形象的认知,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和意义,为了成长为合格的设计师建立个人学习目标。同时在这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也会就某些经典建筑的造型艺术、空间特色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认识空间、观察空间、思考空间到创造空间的转变,建立对建筑、空间这一课题的初步概念和认识。理论课结束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浏览专业网站,用贴图片+简笔画+文字的方式描述一个自己的理想空间,空间的形象和主要功能能够表述清楚,通过分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这也是最终空间建构作业的雏形。(二)设计制图表达。设计制图基本方法是设计初步课程必须完成的目标。这一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有线条练习、纹理表现、配景抄绘、色彩渲染,特别是平立剖面制图规范表达,这些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传统教学方法是逐个进行范例临摹抄绘,在新的教学思路下增加了更多实物对照,部分任务是需要学生对照某一具体作品或提供的模型进行实物绘制。在进行这些基本技能练习中学生需要参照教科书和其他辅助资料,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有选择性的临摹,技能训练考虑联系实物,同时又吸收优秀作业的表现技法,从实物与图纸的对照中深刻体会二维平面与三维实体的转换,为后期空间建构及其图纸的表达奠定基础。(三)形态构成训练与基本模型材料的认知。形态构成练习包括平面的构成尝试和线、面、块的构成训练。这是一种对空间分割和造型艺术的探索,单纯抽象的空间创造实验。在这一章学生需要学习空间的分割、限定、组合方式,掌握面块材料的穿插、切削、错位、咬合、扭转等技法,理解空间构成的艺术表现思路,认知空间组成元素的大小、形状、方向、肌理质感、透明等特征对造型的影响。在线、面、块的构成训练中,教师会要求不同小组分别使用纸板、软木、泡沫、油泥等不同材料在限定的尺寸范围(比如九宫格空间设计操作[3])进行空间构造实验。不同的模型材料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从形体上看线型材料可用于围合、框架搭接、疏密排列,面型材料可作为内外分割、立面拼贴、折叠、穿插等,体型材料则要考虑掏空、切削等方式,还有木材细腻温暖、泡沫洁净易切割等,不同模型材料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和使用方式。(四)空间模型建构综合训练。该综合训练任务是构建一个理想小空间。设定空间实体占地面积25~40m2,考虑空间意境,使空间氛围与形体塑造、主题意境相符,要求合理使用空间限定方法,满足人的某些特定功能活动,为人的坐、卧、靠等行为提供场所和设施,模型应考虑界面处理和材质肌理表达。模型建造完成后绘制相关成果图纸,包括平立剖面图、分析图、细部大样图、透视表现图及模型照片,版面布局合理、美观。训练任务综合了前面所学,以动手操作为主,提升学习难度,开拓想象力,实现从任务书文字到具体形象建造的跨越。根据这一任务要求,实验按照空间设想→模型搭建(空间限定及要素组合变化)→空间行为合理化→精细化模型制作→图纸表达五步开展。首先根据课程阶段一学生完成的理想空间构思进一步完善其功能设置和形象策划,扩大文献阅读,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材料,学结优秀类似案例的经验。接着考虑草图、草模的制作,在空间模型构建前需要完成一定深度的二维平面或者三维透视图纸,做好充分的前期思考,这种草图只是对模型建造的辅助。通过搭建草模,从格局上把握成果的整体形象。草模搭建中充分运用前期形体构成训练学习的穿重复、并列、叠加、切割、相交等技法进行造型,完善空间布局、立面虚实对比、形态变化。在初步校正空间功能和立体形态后,人的活动内容和方式需要引入每个设定的功能空间,给空间增加人的动态行为,调整其大小和内外布置。随后可以开始正模建构,从空间各部分要素组合规律,各块、面、线的大小、色彩和虚实关系,整体与局部的组合建立视觉和知觉秩序,充分考虑统一、尺度、比例、均衡、韵律、序列等形式美基本法则,同时赋予材质特征,成为一个相对逼真的建筑或空间组合体。最后根据图纸要求,参照模型,按照规范制图模式完成成果图纸绘制。

三、教学成果评定与总结

通过一系列围绕空间建构的训练课程,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空间认知,图纸表达也从不算明了达到能够正确绘制所做空间模型的相应图纸。立体空间模型的建构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灌输、枯燥的作业临摹和无序的拼贴组合,很多学生已经能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掌握的空间设计方法进行空间设计和造型的探讨,最终完成了不少优秀作业,说明了此课程实践成效较以往教学方式有较大提高。回顾本课程教学,课程作业任务明确是各教学环节能够串联起来的主线,也是学生在众多小训练中不迷失方向的关键,空间、造型始终贯穿课程教学。有趣的模型建构和形态构成训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动手制作中去感悟空间、感悟设计,学生的空间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今后高年级的课程设计奠定思维基础。结构有序的教学进程是实现严谨教学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每一阶段解决什么任务,通过何种方式完成都有良好的计划和准备,通过完整的课程训练,学生可以弄清楚空间的设计与表达。作为一年级的设计入门课程,苛求学生的图纸表达精美完善、标准规范,不如通过空间建构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图纸的表达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着美术功底的加强和阅历的增加都可以得到修正,空间思维意识和立体模型的建构方法对学生设计生涯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01):13-21.

[2]徐开,谢丽娜,蒋莉,陈雯昳.构建以空间为核心的建筑学基础教学体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29(06):89-92.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有多种类型,根据具体的设计任务要求会在运用上有所侧重。在这里我们说的设计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室内设计的特定指向。室内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各种设计思维的亲和程度及侧重程度,以这种亲和度与侧重程度为衡量基准,确定了室内设计思维能力的主要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融合性思维能力,这三种主要的设计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多以相互交叉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创造与创意能力是设计艺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点。室内设计人员从事的职业可以说与创造性密切相关,设计人员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各种室内设计的创作活动。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于艺术生命的自杀。”因此,设计并不是复制工厂,创造性因素推动着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创造性思维意味着新的理念应当超越过去的理念,并且,这个新理念不断地与已有的其他理念冲撞、融合,新与旧的元素都有可能被很好地包含在创新中,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是承前启后的。在强调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室内设计师的创造型性思维不能漫无边际或天马星空,而应坚持“以人为本”和“承前启后”的设计原则,符合功能和使用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在过程中应灵活的转变思维方向,以求得更好的设计成果。

(二)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作为室内设计人员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室内设计师的所有创意活动,都是在空间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这么说,室内空间是室内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创作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空间,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设计师本身必须具备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应包含对空间三维造型基本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认识。室内设计学生的空间思维是基于室内的立体空间进行,里面的陈设、装饰,布局等要求经过大脑的思维转化为图像,利用自身的技巧将其最大限度地还原在受众面前,设计师通过这样的平面图像,使自己更进一步地分析、判断设计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设计提供更好的依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意在笔先”,指的是动笔之前要先动脑子。在室内设计方案的平面图中,头脑中要时时把握住空间的特点,每一处形体,每一种功能的转换都要以三维的形象在思维中出现。这样的平面布局不仅仅是二维的点线的关系,它的每一条线段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一种空间形态。具备这样的设计空间意识,不但能有效提高设计水准,也为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融合性思维的能力

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设计对思维的要求。室内设计中的各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早已客观存在于形形的设计活动之中,经过人们的梳理和分类,凸现出不同的思维特征。能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创新手段来实现设计最终目的的能力,就是融合性思维的能力。室内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辞海下的定义)。使用功能、结构材料和审美安全性,是室内设计的思维重点。在当今社会,室内设计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创造领域,以工具理性为典型思维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设计的诗意和不可预料的审美价值,因此,对于室内设计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缜密的抽象思维必须兼而有之、相互融合。室内设计师的设计必须要满足于业主的喜好,在设计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才能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使双方达成设计理念。期间很有可能和业主不能达成一致,在业务谈判之初就预示着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客户心理学的研究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室内设计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元性特征,善于使用其中的几种思维方式,并能灵活地转化运用,以便较好的解决设计中的问题,融合性思维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学前的设计思维能力分析

入学前,很多学生的思维习惯仍停留在高中学习时的思维模式。在全国高校大力扩招的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只要高考分数上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能被录取就读,无需考核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注重抓文科和数理化训练,忽视审美和艺术文化教育,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定向思维、逆向思维、语言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而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融合性思维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上基本不涉及,从而学生的设计思维不活跃,综合能力不强;少数在入学前经过美术高考训练的艺考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外语、数理水平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其中不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差,敬业精神不够。在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上也只是注重抓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写实造型能力,却不知,学生因此“失去了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种思维相互融合运用的能力没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二)学生入学后的设计思维能力分析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融合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入学后,学生开始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手绘表达技巧和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粗浅的开发。进入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学会使用手绘表现技法来描绘表现室内效果图这个阶段时,学生用思维方式记载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学生在进行设计作业时,由于在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少,不能即时和真实的客户交流沟通,不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情况,于是都是以自己美好的想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没有结合施工要求和客户需求进行实践体验,造成设计和施工、设计与需求相分离和脱节的现象。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经过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实践后,有所提升,但在融合性思维的能力这方面的训练上,远远不够。学生的设计作品只停留在图纸上,技法的运用很熟练,色彩和搭配也很美观,但在综合性、可行性与安全性等方面有欠考虑,表达图像的思维信息量远远不够。在教学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而忽视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的健康和多元智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融合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三、提升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对策

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学生对室内设计学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总有困惑:学生学设计不动脑子,过多地依赖网上下载的室内设计模版才能完成设计,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过严密而深入的思维训练,思考问题就呈现为单向的而不知发散、浅层的而不够深入,不会全面关联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我们应注重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培养和扭转: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

设计的思维基于现实的需要,需要使人们产生了设计的念头。对于设计师而言,必备的科学知识储备是重要的,这包括工程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市场学。文化修养是思维能力表达的坚实基础和灵感中介。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对其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感悟能力以及时代感,都是其整体修养的体现。文化修养因人而异,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及其作品的质量与他本人的设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设计思维的层次、能力和结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拓宽学生认识的视野,通过多媒体等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认识神经中枢,提倡使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法”,预先确定一个设计项目,让学生分组实施,通过反复实践讨论和修正整合,最终完成设计作品。还可以把课堂挪到社会生活中,对真实的室内设计空间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从而丰富各类知识的积累。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鼓励学生在课余多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和学校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加强补充自我文化修养。

(二)结合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设计思维能力训练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5

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手绘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先修与之密切相关的素描课程,为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产品手绘打下结构、透视、构图等基础。素描表达可以体现形体的光感、量感、色感、质感、虚实感、空间感和节奏感等,但鉴于课程学分的局限性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工科类先修素描课程以设计素描培养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立体造型形态表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掌握对心理物象的视觉表达能力。素描课程以技术性的强调、结构的表达和对透视的认识理解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后续的一系列专业手绘课程系统教学。这里强调的是,只有正确掌握了物象的结构和透视表达,才是一切创意表达的根本。

二、手绘技法教学中的“摹”的作用与不足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手绘是通过手绘技术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表达设计师的构思意图、设计目标的表现性绘画。随着手绘表现技法的不断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取代手绘,用于制作精细的视觉效果,手绘表达以说明性画法为主,辅助线、爆炸图、结构分析、场景辅助说明等都出现在手绘图中。设计师记录突发性创意思维,形象地传达工程图样、加工工艺流程等。在手绘作品中,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更有助于系统设计思维的建立。因此,“摹”通常是针对现有优秀产品的,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而且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里的“摹”除了对优秀手绘作品的临摹,也包括对现有产品的实际写生。

1.“摹”在手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表现技巧和优秀作品的风格及语汇。特别对于绘画基础薄弱的工科类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产品内部结构的分析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临摹作品中已提取出准确的内结构线,可直观地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复杂曲面的转折及表现方法。如图1中,产品表面分析出的内结构线直观地表达了产品的形体走向,并且丰富了画面效果。手绘产品初学者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硫酸纸拷贝优秀手绘作品,最直观地学习其构图、外轮廓线、内结构线和色彩及整体绘画感觉。第二,有利于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中深度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的方法。工科类学生因缺乏对素描课程长时间的深入训练,对深度空间的理解受到观念印象的限制。教学中教师提供优秀临摹作品时可有针对性地强调这方面的练习。如,教师提供30度角观察产品的范例,强化训练学生理解深度空间中物体实际长度在转化到二维平面中时产生了缩短效果。如图2立方体手绘表现中,立方体ab点间的距离随着角度的不同,发生缩短变化。第三,有利于培养练习者的观察能力和手绘转化能力。学生面对优秀的产品写生,就创意而言仍停留在“摹”的层面上。学生通过写生学习优秀产品的设计创意,在平面临摹的基础上自主提高观察能力,练习三维空间的转化、实际产品结构转换、手绘线条表达及材质色彩的转换,如图3为优秀学生作业。

2.“摹”的不足

第一,平面作品的临摹过程是由平面到平面再到关系,缺少了三维空间转化分析的练习。第二,实际的产品写生可以加强三维空间的转化训练,但仍是以“摹”为目的的练习,缺失了创意设计的训练,导致工科类学生存在创意阶段手绘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

三、“摹”与“创”的结合教学

“创”是手绘训练的最终目的,临摹学习为熟练地表达创意服务。手绘教学中以“摹”为基础结合创意训练不失为两全之策。第一,简化造型。一切复杂的曲面造型都可以简化为最基础的几何形态。几乎每件产品都可以被分解重构,研究物体各部分是如何连接的,它的相关细节是什么,从而可以概括出构成它的最基本的造型。理工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较强的特点,更易于理解、掌握产品的功能结构。另外,如何拆分和简化物体,也是基本的手绘法则之一。教师应在学生临摹和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其分解产品结构,达到同时学习技法和训练设计创意的目的。第二,由基本形进行加减法发展为扩展形。手绘作为一种思维传达的载体,更多的是在于思维的再现及扩张。在基本形上进行简单的元素不同位置的加减,是人脑进行积极思维、探索设计外在表征,连续性的思维可促成方案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扩展。对一件优秀作品的原型展开再设计训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点评等方式,可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第三,教学中提品实物及手绘表达的示范作品,推动学生理解实际物象向结构线条、色彩、质感表达的转化。信息化时代,大量优秀手绘书籍和网络资源随处可寻,但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归纳整理,或自行编绘,为学生提品实物和手绘表达双重参考资料,以增强学生对结构的把握,以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课题项目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对产品实物的全方位观察,有助于学生主观分析现实中不存在的产品内结构线,以此检查产品形态表现正确与否。另外,在优秀产品中必然有产品细节,每个细节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及功能,这样产品的诠释才是完整的。在单纯临摹草图时,学生往往忽视细节。对现实产品进行观察时,应更为突出细节,这样产品手绘效果便得以全面展示。第四,加强三视图转换立体效果的训练。一方面,教师在课程中设立专题训练,提供现有产品的三视图,引导学生以基本几何体为起点,结合加减法的扩展,逐步由三视图转化为立体形态,促进学生建立虚拟空间思维,独立完成概念呈现与形象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提供立体透视效果图逆向训练、立体形态转平面三视图训练,通过此类专题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空间虚拟思维能力。第五,结合练习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形式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形态结构上由规则抽象形产品(无机形态)到自由抽象形产品(有机形态),再到具象形产品,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学生在练习中直观地看到自己手绘能力的提高,建立手绘表达的自信心。

四、结语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6

一、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偏重建筑方向,而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景观设计为辅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是在刚接触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给学生开设本课程,意义亦很重要。如同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需要了解人体结构一样,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一样要了解室内外空间的依存的基础--建筑。同时建筑的风格、流派演变往往也是室内外空间设计潮流发展的领头兵,了解建筑是从事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有较多的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建筑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强调对建筑表现的过多训练。更由于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强调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始,就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对环境设计行业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之外,更加强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关注设计、关注生活。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研究

由于本专业学习重点为室内设计方向,且在学时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仅有32课时,要在这短短32课时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设计的大门,引导学生前进并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的目标、能力入手,在参考国内多所院校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框架。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将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五个模块化,每个模块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模块呈现逐层进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

1.建筑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中了解建筑的发展、特征,与社会、民族、地区等关系,理解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及不同,了解现代建筑基本类型风格。本模块重点是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丰富的积累,打下创意基础。

2.建筑表现技法

主要介绍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测量和绘制技法,为后期方案表现打下基础。本章节在传统建筑设计初步中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建筑绘制技法。但在本课程中其重要性有较大下降,一是因为非建筑类专业,对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过多会有偏颇,二是后续有《表现技法》课程。同时因为本门课程同时并行上《CAD与室内设计制图》,故本章节的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就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建筑识图与制图,与室内设计制图进行区分和衔接。

3.名家建筑分析

本模块通过对名家建筑的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形式与材料等的深入了解,学习优秀,吸取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开展设计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师的作品的学习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故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名家、大师作品的分析将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初步开展设计学习时,都感觉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设计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是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分析,如何有效的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经验,提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设计元素,这却是很多学生困惑的地方。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先介绍一下设计基本原理,再举例讲解一下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年代、风格,观看一下图片就完了,学生真正动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糊涂,如何把大师的作品转化为自己设计的养分?在本章节中除了以名家建筑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学生开展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名家建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设计的发展,了解并分析中国社会中城市、建筑、设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潮,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4.立体空间升起

本章节重点是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作为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对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变,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感受都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故对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训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之一。在本章中先从平面图形的塑造开始训练,到立体空间形态的训练,从外在形态到内部空间,从实-虚空间的塑造转化到内部流线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塑造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小建筑设计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最终教学成果的体现。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制图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空间造型训练,最终达到设计前期基础的夯实,为完成最后一个设计目标而服务。通过讲解建筑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平面组合设计、空间组合方式、造型艺术处理手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关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及方法。如同学会了如何驾驶车辆的理论却依然不会开车一样,“从无到有”“灵感一现”的设计过程在尚未入门的初学者面前显得是那么玄妙和不可琢磨。故本章节也以教师现场直接以自己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演示来展现设计的流程、设计构思的发展、以及设计表现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把整个过程剖析、展示一遍,学生方能真正了解“设计是这样做的啊!”才能开展模仿性设计,并通过一个小建筑设计的综合训练,实践课程全部学习成果,完成设计方案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6.模型制作

实践周的课程设置即是希望在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重要课程进行一个回顾、提高和深化,结合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前期建筑方案设计基础上,对图纸进行深入设计,并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时隔半学期后,再次审视方案,学生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方案中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激烈的研讨,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各种材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建筑模型及周边环境的搭建。这种模型制作的过程也对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三、总结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7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41-01

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是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前中国古典舞科教研室主任黎方娇老师主持的,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舞蹈人体科学开发与应用:《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探索》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探索》这个课题的成立,是为完善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工作,针对完善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开展并进行的一项历经了十年深入拓展学习实践的研究工作。而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是黎方娇老师和朱卫光老师在实践研究中经过规律总结、动作提取、方法借鉴产生的课题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程训练主要以“重心移动、重心流动、重心转换”为核心环节展开的身心合一的整体性开发训练。

笔者从2010年起跟随朱卫光老师学习“雁形”导引训练法,于笔者而言,其感触与收益不仅在形体的开发训练上,更是借鉴这个载体,打开了我的思维,用一种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身体在空间、节奏及用力方式上的运用与变化。

一、布形:提供了一种认识身体运动的思维方式

下笔之前先布局,未有自己先有宇宙。武术“雁形”训练法在开课之时,以“立体田字格”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空间”的关系。“田字格”是书法中用于规范汉字书写的一种模板,学生通过模板认识,掌握汉字的构成与布局方式,同时在模板的界限中,学习慎重、端正的态度。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即承袭这种思维方式,将其借鉴到形体训练中来,不仅取其规范形体、认识空间的视角意义,更取其在规范之中,修成舞者自身对动作慎重、端正的态度,以达到养浩然正气之目的。

“身体六与四黄金比例的审视标准”是课堂中强调的第二个概念。课堂中,朱卫光老师一直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格局,通过一定的训练找到自己的“比例”,这种“比例”是在气息通达、劲力通透之后形成的肢体舒展、线条优美的艺术效果,是个体依据自己的条件形成的“比例”及个体在空间中形成的身体张力。

二、候气:提供了一种身体运动的方法

候气,针法名,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静候以待气至。又称待气。”气不至,则形不动。所以,“雁形”课程的第一堂课,基本就是在站立当中结束,因为在等“气至”,如学生“未能得气,则候”,候多久,以学生体悟为准。气至,则身体随“一呼一吸”出现“自然的张弛”,即“稚展”。接下来的“雁展”、“鹏展”皆是如此,虽动作有大小之别,实际都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合一”的训练。在具体的教学中,“身心合一”、“意、气、力、形相合”这略显玄妙的道理被一一实现,成为具体的体验。而后的教学内容就是在掌握气息与身体配合的基础上去体悟重心移动、重心流动、重心转换等难度、复杂度、配合度渐渐加大的单一动作或动作套路,如:“斜飞”、“栖桐”、“托月”、“问天”等。

通过“候气”这种宁静而等待的方式,强迫训练者内观、内省,使得训练者意念专注、心绪宁静。在专注而宁静的状态下,先扑捉那“游丝”般的气息,继而感知气息的游走与转换带来的身心变化,最后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气息,带出形体动作。这种教学思路,为学生铺垫的是一种身体运动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即何时可以动,何时小动,何时大动,何时转化,其本质是“气的运转”的训练。

三、与神俱往:提出了一种美学意境

与神俱往是训练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后气息通达、劲力通透、筋骨舒展,继而达到的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身心状态,同时它也是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课程的审美追求与美学理想。

中国古典舞学科一直都是以中国传统舞蹈、戏曲和武术作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对武术的深入学习、吸收与探索在不断丰富、完善本学科的过程中都是不能丢失的重要方法与认识。除了武术它留存着许多与中国古典舞共同的民族美学特征和运动规律之外,归根结底,“武或舞”这种形式、载体的共同追求就是给予观者、训练者一条体悟传统文化、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道路。通过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学习,笔者体悟良多,但最为强烈的仍然是,中华传统武术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虚心的学习、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刘峻骧.东方人体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8

【关键词】飞机维修;技能培训;教育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迅速。截止2014年12月31日,国内依据CCAR-21部运行的航空公司共42家,总共注册在用的大型运输航空器达到2391架,2014年国内运输航空器比上一年增加了239架, 近五年的航空器数量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1%。

图1 近年国内运输航空器数量图

前些年,民航维修系统出现了多起影响较大的维修差错。经过研究和调查,由于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技能较差导致的维修差错占维修差错的比例较高,直接表现为维修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基本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维修差错。为此,民航局颁布了AC-145-13咨询通告。该通告旨在为飞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提供标准,改善全国各维修单位维修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提高维修质量,减少维修差错。同时,基本技能培训合格也是申请取得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基础执照的途径之一。

1 航空维修技能培训的特点

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CCAR-147部的规定,基本技能培训中每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人,并且用于动手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培训总课时的70%。

维修技能培训项目多、时间短,学生更多感觉是个“体验式”的过程,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把维修技能深化、巩固确实值得深思。学习飞机维修基本技能,重点在一个“练”字。就像学习拿筷子,初学时需要知道持筷的方法和技巧,再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之后形成一种习惯,这个时候经过反复的重复和强化,大脑和肌肉已经“记住了”动作,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理论知识可以只借助听觉和思维去理解就可以掌握,而技能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反复的实际操作才能获得。查手册、打保险、部件拆装、导线修理、铆接等基本技能是我们在进行飞机维修工作时要具备的十八般武艺,只有练好了各门武艺才能良好的适应维修工作。并且在练习各门武艺的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学生的作风习惯、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团队精神、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差错分析能力等“内功”,培训技能是基础,培养作风显水平。

2 航空维修技能培训的一般方法

航空维修技能培训主要包含理论讲解、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实践操作、讲评总结等环节。

学生通过认知、演示及模仿练习、反馈修正等阶段最终掌握正确的技能操作方法。

2.1 认知

认知,即学生通过教师的PPT讲解对操作技能的背景、内容及基本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理解该维修技能的意义。同时,对于技能的操作方法、步骤、动作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头脑里形成了初步印象,为之后的实际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应在此过程中强调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2.2 演示及模仿练习

在实际操作阶段,教师结合理论讲解对技能操作过程进行详细演示。该过程中可以将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操作关键点及动作要进行强调并进行缓慢演示,对于技能操作步骤太多的情况,最好进行分步演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前必须熟知安全须知,之后才能进行技能操作练习。

理论知识是思想,操作实践是行动;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行动是思想的验证。只有思想和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操作技能才能练就。维修技能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技能教学中,常采用理论和实践操作交替穿行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浓厚 也不容易在课程中产生疲劳,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3 反馈修正

正确的反馈指导,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使练习的效果迅速提高,所以恰当的反馈能让学生知道每一步的练习结果是否正确,以便及时改进。

维修基本技能的掌握需要以反复练习为基础,练习的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反馈练习的效果,促使学生思考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进行修正,让学生最快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并立即进行巩固强化练习。在每个阶段的练习结束时可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讲评和总结,进一步修正和巩固操作技能。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作为培养我国民航飞机维修人才的主力院校,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飞机维修复合型人才。飞机维修技能培训一直是人才培养中的特色环节。技能培训始终以“练就娴熟的维修基本技能、培养过硬的优良机务作风、养成严格的规章程序意识、树立牢固的持续安全理念”为培养目标。“德于心,技于行”的培养理念多年来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我国的民航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维修人才。

3 结束语

飞机维修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维修人才更需遵循这一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技能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操作技能。飞机维修技能培训是航空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拥有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岗位竞争能力,在工作岗位上也更能发挥自身优势,保证航空维修工作的质量,从而保障航空安全。

【参考文献】

[1]咨询通告.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技能培训大纲AC-145-13 [Z],2004.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9

关键词:机械制图;空间思维能力;表象储备;直观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94-02

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的能力。机械制图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投影理论培养学生实现平面与空间的转换,即三视图与立体图的转换、“形”与“体”的转换。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而目前,从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和想象力较薄弱,也未接触过机械生产,缺少对机械零件、部件的感性认识,在制图学习中会感到想象形体很困难。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好机械制图至关重要。那么怎样通过制图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丰富的表象储备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

所谓表象是人们对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无论读图和绘图都离不开立体,学生头脑中储存原有表象的多少,决定着空间思维能力是否丰富、发达,是否能够进行形体的联想。丰富的表象必须有充足的感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更多的形体感知机会,如让学生观察模型、实物、切制泥型、组织到工厂实地参观,有机会了解机械加工过程,观察机器零、部件等,增加学生表象的贮存量,提高学生已有的表象质量,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

二、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实物教学是在制图教学中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使投影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印象,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三视图投影规律时,利用教室为三投影面体系,把黑板作为V面,地面作为H面,学生方位的右墙作为W面。用粉笔盒做空间物体,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综合分析粉笔盒相对于三个投影面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然后利用胶合板与活页制作的三投影面体系模型,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进一步研究其投影特性;此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从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的演变过程,要求学生每人手上拿一个简易的模型,如笔(作线)、三角板(作面)、橡皮擦(作体)、书(作三投影面体系),观察比较,进行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分析,学生很快可以理解,并由物体、视图总结出“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知识掌握牢、印象深,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可以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课堂教学获得最高的效率。如:将剖视图的剖切过程用动画表达出来,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机件的内外结构,很容易就掌握了剖视图的画法。而对于装配图,动画的优势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对零件的绘图和读图都能掌握,可对多个零件装配起来的部件感到很难,而动画用简单的画面动态表现,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多种训练是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但要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培养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则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始终贯彻“以读图为主,读图与画图相结合,以读引画,以画助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技能,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进行以下训练。

1.读图造型训练。读图造型就是对照三视图加工物体模型的过程。在制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三视图用橡皮泥进行基本体和各种模型的制作,或根据已给视图特征,借助模型制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补视图补缺线训练,使学生的空间思维活动往返于图物之间,并反复检查直到图物吻合为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构形设计训练。构形设计训练就是根据给定的一个(或两个)视图设计出各种形体,并补画它的另两个(或一个)视图,比如一题多解:给定两视图,补画出多种可能的第三视图。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3.分步切割训练。分步切割就是从基本体开始切,一步一步切成所要的立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徒手绘制轴测图的能力。这种方法在讲切割类组合体时特别实用,例如,在做补视图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没切之前的原始形状,在黑板上画出轴测图,然后切割,第一步切割后变成什么样,补出视图,第二步切割,再补出视图……最后完成。补漏线也一样,每切割一步补一步,一步一步完成。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看到每一步切割的立体形状,在脑海中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增强立体感,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4.同一形体的变位训练。同一形体,如果变换它的空间位置,则其投影后的三面视图也将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有时一个十分简单的变化,就会引出难度较高的视图。比如作组合体视图练习时,在不违背主视图选择原则的前题下,从几个不同方向选择主视图的方向,画出同一物体的三视图,使学生从表面看起来相差甚远的三视图表达的却是同一物体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思考,无疑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识图的应变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5.逻辑读图训练。读剖视图的过程是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的思维过程,假想用剖切面,通过物体孔或槽的中心线或轴线剖开物体,将处在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构成了剖视图。所以物体、内部结构就较清楚地展现眼前。在读剖视图时,如剖视图在左视图上,剖切部位在孔或槽的中心线或轴线上,则剖切平面为侧平面。

6.实物观察训练。对于零件表达方法和装配图的特殊表达方法,尤其是轴套类、支架类、拨叉类和箱体类四大类典型零件的识读,在强调泛读的基础上,如结合工厂实际的部件或直接到工厂参观、观察实际零件加工过程,再对照加工图纸,使学生在思想上对零件产生感性认识,见多识广,举一反三,利于相似联想,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要通过《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看图能力、绘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组织教学,创造形体感知机会,帮助学生丰富表象储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手脑并用的多种训练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0

关键词: 环艺专业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 教学重点 课程内容

一、手绘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语言

在电脑效果图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表现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向人们传递着设计的思想、理念及情感,愈来愈受到重视。手绘表现图并非仅仅是传递设计语言和信息的媒介工具,亦是设计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无论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中,还是在设计师的实际操作中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设计表现技法课是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专业素养。

手绘效果图能直接地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他们用来直接表达艺术构思、创意方案的重要手段。画面的每一根线条都是设计师情感的流露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每一块色彩都是设计师对情感空间的展现。手绘表现的质量是一个设计师职业水准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反映,每一条线、每一个色块、每一个空间的构成因素,都将会很大程度地反映设计师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很难想象在一个手绘水平低下的设计师笔下,会出现一个令人感到完美和愉悦的空间。每张手绘表现图都不仅仅是设计构想,更传递着设计师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艺术个性、情感表达和对审美的追求。同时,掌握手绘表现技法能够使设计者及时捕捉内心的瞬间灵感、表达原创性思维,并且能和设计者的创意同步,是设计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及各部分空间关系最好的推敲方式。特别是在景观设计中,手绘的写意手法是电脑无法企及的,这也正是手绘效果图的魅力所在。因此,手绘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在从设计的形成到最终呈现的各个环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手绘表现的训练方法与途径

手绘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掌握手绘表现的关键要领。

1.线条训练。

手绘表现作为设计师的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要熟练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线条训练,“线条是手绘表现的生命和灵感”。要用线条的力度、速度与虚实表现物体的造型、空间的尺度与层次关系。线条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一旦形成了形体就有了生命。中国书画的线条可谓是精深博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说,这是强调用线的力度和渗透力,用钢笔画线也应是如此。手绘表现图用的线条的目的是表现造型和物体的尺度关系、画面的层次关系。用钢笔徒手画线与尺子画线的要求也一样,要把线条画直,但徒手画线中的“直”是要求大体的直,是感觉上的直。在徒手线条表现中,线条的直是相对而言的,有时“颤线”会给画面空间带来一种灵动的意境。另外,线条的抑扬顿挫也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要学会慢慢地培养这种感觉,让线条本身就具有感彩。这一阶段,让学生进行徒手慢写的建筑表现练习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以单线直接徒手绘制于A3纸上,避免铅笔起稿和反复修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眼、脑、手的高度配合与协调能力,做到想到哪儿就画到哪儿,收放准确自如。

2.质感表现。

线条在表现形体的时候,应注意表现对象的物理特征,物体的材质有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在表现的时候要注意加以区分,要有意识地去表现,如坚硬的物体用线要挺直一些,柔软的物体用线较为圆滑和飘逸。另外,要熟悉素材、材料。如以金属来说,有毛丝面、铝、铜等;以玻璃来说,有清玻璃、喷砂玻璃、胶合玻璃、裂纹玻璃等的种类与表现。总之,愈清楚素材种类,就愈能组合出丰富的作品。

3.透视训练。

手绘效果图和其他效果图一样,都是将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从二维的抽象思维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形的一种表现。掌握正确、简便的透视规律和方法,对于手绘表现至关重要。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并加以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在临摹阶段表现较好,但在绘制自己设计的空间时,效果图就出现透视不准、比例失调的问题。这是因为未能运用好透视规律,以及从二位平面转化为三位空间的表现能力。针对这种现象,关键在于多做练习,熟能生巧,让学生把二维到空间三维的相互转换思维当作一种习惯。具体的训练方法有以下两种:(1)一点透视与两点透视之间的转化练习;(2)从平、立面图到空间效果图的转化练习。其实,徒手表现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用正确的感觉来画透视,使落笔有好的透视空间感。透视感觉也往往与表现图的构图和空间的体量关系息息相关,有了好的空间透视关系来架构图面,一张手绘表现图也就成功了一半。

4.画面关系的把握。

设计表现图是以空间为依托的。画面空间关系的把握是每个设计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空间设计与画面关系的处理,就没有一张表现图存在的意义。在表现中要十分注意画面的黑白灰关系、远中近关系、主次关系及色彩关系。主要通过笔触的变化、色彩选择、视角的选择来实现。

5.图纸整合。

单张的效果图并非设计表现的全部,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的表现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一系列的图纸。不同的图纸有不同的表现技法与侧重,因此,熟悉概念草图、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鸟瞰图及剖面图的表现技巧与表现原则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手绘表现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表现能力。

6.设计创意与构思。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虽然以技法为主,但在教学中仍应强调设计创意思维的培养,忽略对设计理念、创新意识的研究与探讨,将会导致设计课程目的性模糊的恶心循环。“设计”是把一种新计划理念、新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表现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计划理念的形成;(2)视觉传达方式,即把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方式传达出来;(3)将传达的效果再具体应用。在设计领域中,设计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来自于多种思想撞击之后所产生的激情。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而手绘恰恰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传达手法。手绘表现实际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理念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不确定的,只有通过手绘表现――图示思维的方式,捕捉设计创意与灵感,实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设计创意与设计表达是设计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授表现技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手绘快题设计训练予以加强。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上述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重点,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要与之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

1.熟练运用透视学原理。

透视是写实主义绘画的基础,在画面空间表现方面有它的科学性,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环艺专业设计表现效果图主要采用比较简单而快捷的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几点:(1)视点位置和高度。如果视点的位置和高度选择不当,就会造成画面严重失真。视点的位置要视画面中表现物体的主次而定。(2)透视规律及透视线条的掌握。要想使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得更加立体,纵深感较强,在画透视图时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有与地面平行的线,都要与灭点相连接;二是所有与地面垂直的线,都要画得垂直,否则就会影响画面空间效果的表现。(3)透视的准确性与透视比例的掌握。一是掌握好真高线,不论是一点透视还是两点透视,物体体量的再现主要依据真高线。二是注意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体量对比,找准一个参照物,以它为标准,衡量其他物体和画面的比例关系。

2.简化绘制程序,着力于快速表现。

当今手绘表现主要具有构思、记录、修改、沟通、进行信息传递的作用,应突出效果图的说明性。因此训练的方式方法应更多样,主要应体现在快速、准确表现的定位上。具体措施是:不再要求学生绘制大篇幅的作品;注重透视,表现形体造型要求准确、真实;用色简练概括;结合线条的排列、色彩退晕等方法来表现形体简单的质感、光影和气氛;对形体的尺度、比例,要求用目测来估计,在线条练习中,无论长短、粗细、曲直,都抛开辅助工具徒手进行。

3.研究新技法,利用便捷工具。

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尽量进行多方案练习。尽量不调色,利用现成便捷工具,如马克笔、彩色铅笔、油画棒、记号笔、荧光笔、修正液等。学生应熟练掌握各种笔的性能,研究每种笔的使用优势,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专长研究,在平常学习中作为常用的工具来练习。

4.加强设计创意与表现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表达手绘表现的创意与构思,加强沟通、协调、展示的能力训练。对于有一定设计基础的学生,可以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让学生将表现技法结合实际设计,灵活运用于快速设计表现中,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意识,认识设计与表现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手绘表现的技法和方法入手,但学生不要把表现图仅仅当成一种单纯技巧来看待,它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需要作者有很好的综合素养及相关知识,比如,表现图的感觉很难从教学上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图面感觉,实际上是“诗外”的功夫在起作用。诚然,技巧是任何表现形式都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也是第一性的东西。如果一个设计师能把表现技巧和素养并重,很好地将它们结合并流露出来,画一张很好的表现图就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德]乔纳森安德鲁斯.德国手绘建筑画[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1.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学

当今,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新型人才的特征。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创新性人才培养首要任务,个体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感能沿着正确的目标尽快生成是创造性思维过程训练的方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推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呢?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大胆质疑,训练独立性的思维

独立性的思维不迷信权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连动性的思维

语文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或者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推动了连动性思维的训练。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三、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训练多向性的思维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2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一、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中学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

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 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由运用单一的方法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由以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运用为主,由模仿到形成方法系统的过程。发散方法的训练是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并呈层进式的结构;思维方法的训练与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既为同步发展,又有着明显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