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育率现状

生育率现状

时间:2023-12-16 18:23:15

第1篇

[关键词]生殖健康;育龄妇女;服务状况;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上涨,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也不断上升。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工作重点将过渡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尤其是节育、生育方面以及服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是目前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了对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与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及掌握,本次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针对笔者所在市县的925例符合标准的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调查,现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标准,出现明显偏离则表示出生性别比存在失衡的趋势。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1993~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4.50,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9.1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94.10,可见,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而城镇出生的性别比略微偏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0.70和126.84,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

本次调查结果中,2010~2014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5.79,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8.7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113.28,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5.45和127.46,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见,城镇、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同时,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农村均高于城镇,汉族的出生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2.4我市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的变化趋势

产前检查率是考核产前保健服务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调查分析产前检查率可了解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保健状况。

1997年,所有调查对象中的产前检查率为76.56%,本次调查结果中,产前检查率为90.70%,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我市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率的变化趋势

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33.5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10.83%,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7.03%,城镇占55.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25.8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7.24%,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0.15%,城镇占41.63%。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见表4。

人工流产活产比是人工流产特征的有效反映指标。本次调查中,人工流产活产比平均为23.46%,明显低于1997年的28.02%(P

3讨论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功能均处于健康状态,无疾病或其他不良情况存在,包括无疾病的发生以及女性的身体及心理均处于健康状态。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女性健康问题中,我国育龄妇女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问题,包括分娩、妊娠、孕期保健、孕前检查、避孕、人工流产、不孕等健康问题,具有普遍存在的趋势,对我国育龄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重点逐渐过渡到稳定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内容。

第2篇

摘 要 初中生的体质健康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体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体质平均成绩与河北省初中生相比偏低,体质(肺活量,速度,耐力等方面)优秀率低于河北省初中生。针对此类现象建议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改进对体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减少学生压力,保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学生体能训练,能够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作为学习体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综合成绩的考评,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成安县初中生 体质现状 调查

一、前言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自身体质,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成安县第二中学348名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调查,其目的是能够使成安县第二中学领导了解学生的体质现状,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对体育教育提高重视,改善学生的体质现状,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348名(男177、女171)进行体质测试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河北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近五年相关文献20余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调查法

依据《学生体质标准》的基本要求,对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348名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方案按照标准,结合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该校体育组的配合下完成了测试工作。

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20.0对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

4.逻辑分析法

通过测试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结合成安县第二中学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的体质状况综合统计总平均成绩为75.45分,河北省初中生平均成绩为76.25分,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的体质状况平均成绩低于河北省初中生0.80分,成安县第二中学男生总平均成绩低出河北省初中男生总平均成绩1.4分,成安县第二中学女生总平均分低出河北省初中女生总平均0.2分,说明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综合素质低于河北省初中生平均成绩。

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总体不及格率为0.94%,而河北省初中生总体不及格率为3.45%,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的不及格率低于全省的不及格率。

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优秀率为4.00%,而河北省初中生优秀率为14.50%,低于河北省初中生10.50%,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达到优秀的还是太少,与河北省初中生体质状况的平均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通过上述比较,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的体质与河北省初中生的平均状况相比较体质达标,但是成安县第二中学体质优秀的学生明显很低。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对体育活动还是缺乏兴趣,导致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参加的各项体质的测试结果的优秀率过低。

2.河北省初中生体质平均状况与成安县第二中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基本相同,但成安县第二中学多数学生为农村学生,对体育课的知识了解过少,学校对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不能合理的使用体育器材,所以导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合理。

3.学校的管理层对体育教学的忽视,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放松,不能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导致学校学生体质优秀率偏低。

(二)建议

1.积极培养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关键。使其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W校现有的场地充分发挥其价值

根据现在成安县第二中学的场地情况,把场地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年级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也给予合理分配,使之发挥最高使用率。对教学必需的紧缺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逐步使学校的体育配置达到国家安全标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加活动。

参考文献:

[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2007.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李晓玲,吴军.学生体质现状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12).

[4]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邹志春,庄洁,陈佩杰.国外青少年体质与健康促进研究动态[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4).

[6] 薛原,周睿.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2011(2).

第3篇

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标准体重小幅提升,但仅为30%左右。偏轻体重态势依然严峻,接近50%,特别是农村学生与城市差别不显著。城市超重、肥胖学生超过20%,农村肥胖学生稍低但出现明显增加的态势。循环机能动态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循环机能良好以上水平有提升,目前城市初中生超过45%达到优秀水平,农村相比落后15%。农村不及格率较大幅度回升。及格以下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呼吸机能动态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呼吸机能优秀率有提升,不及格率显著下降。但达到优良水平的尚不足40%。不及格率超过20%,超过60%的初中生呼吸机能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上肢力量动态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上肢力量优秀率有提升,良好以上水平超过60%,目前尚有超过30%的初中生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城市初中生不及格率又有回升态势。下肢力量动态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下肢力量优良以上水平有明显提升,超过50%达到优良水平,农村好于城市。目前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的初中生接近50%,城市不及格率超过10%。2.6柔韧素质动态近五年辽宁省初中生柔韧素质优秀率有较大幅度提升,良好以上水平超过60%,农村达到70%。不及格率下降态势,总体上超过3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有待提升。健康体能综合动态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有提升,平均仍为及格水平。城市男生平均分一直最低,农村女生接近良好水平,总体上农村初中生的平均分高于城市。(详见图7)综合评定达到优良以上水平的接近50%,优秀率有提升,不及格率处于下降态势,但城市学生的不及格率接近25%,现状不容乐观。整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各城市初中学生总平均分出现不均衡态势,提升的有8个城市,丹东地区最高,达到良好水平,接近良好水平的还有2个城市,抚顺地区最低相差10分。各城市农村地区也表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有8个城市的农村地区总平均分提升,3个地区达到良好水平,阜新地区最低与最高相差17分。(详见图9)各城市总体评价优秀率普遍提升,铁岭地区最高,接近20%;良好以上比例超过50%的有2个城市,接近50%的有4个城市。但仍有9个地区初中生不及格率超过20%,现状不容乐观。

2讨论与分析

初中阶段生理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增加速度较快,各种机能逐渐增强,形态和功能趋近成人标准。身高标准体重反映人体的长、宽、围和厚度以及密度,是评价营养状况和形态发育及匀称程度的重要指标。近五年总体上辽宁省初中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现状令人堪忧!70%学生亟待改善和提高,同时说明初中学生的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严重欠佳,说明政府、学校及家庭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农村超过3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城市为25%,说明城市初中生的循环机能好于农村。由此,农村学校体育体育工作必须加强,政府、学校甚至是家庭都应为此作出应有的努力。目前,初中学生呼吸机能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身体机能的良好发育才能为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此项如此重要的机能指标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是当务之急!整体上农村学生的上肢力量明显好于城市。城市学校和家庭应引起相应关注,这与每天锻炼一小时尚没有得到强有力的保证现状有关。初升高体育考试中立定跳远一直是必测项目,相比之下当前状况不容乐观,说明学校、家庭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应详尽办法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此项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反映的是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影响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目前状况与相关体育活动内容设置较少有关,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价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男女生之间等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近五年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目前初中生整体体质健康综合水平虽出现提升趋势却仍没有突破及格线,学校、家长、政府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状的严峻,必须共同努力尽早突破此瓶颈。

3结论

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50%偏轻体重态势,超重、肥胖学生出现增加态势。循环机能良好以上水平有提升,超过60%的初中生呼吸机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超过30%的初中生上肢力量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下肢力量优良以上水平有明显提升,城市不及格率超过10%,柔韧素质超过3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有待提升。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有提升,仍为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初中生的平均分高于城市。城市学生的不及格率接近25%,各城市初中学生总平均分出现不均衡态势,多数地区初中生不及格率超过20%。总之,近五年辽宁省初中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4建议

4.1家庭教育机制必须适时跟进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保障。特别是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近乎成为盲区。必须跟进家庭对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和投入更多精力的责任意识,初中期间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启蒙阶段,家庭的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加紧促成家庭教育立法,并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4.2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必须有效落实

要与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综合利用。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条件的改善,应重点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目前,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的情况还不理想,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和节假日开放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只有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才会形成。

4.3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必须尽快完善

第4篇

[关键词] 生长和发育; 营养状况; 营养过剩;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51.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76-01

为了解平阴县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掌握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提高平阴县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于2010年9~11月对平阴县城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测,现将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情况和营养状况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平阴县城7~22岁中小学生为检测对象,取小学2所学生6570人,其中男生3462人,女生3108人;初中学2所学生4226人,其中男生2289人,女生1937 人;高中8433 ,其中男生4377人,女生4056 人

1.2 方法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学生身高、体重指标按《1995年全国7~22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评价表》进行生长发育水平评价,以第90百分位以上为上等,第10百分位以下为下等。现实营养状况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即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正常,110%为超重,>120%为肥胖。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10年检测的19229名学生中,身高上等率为23.90%,下等率为3.82%;体重上等率为40.87%,下等率为2.18%,营养不良率为18.34%,营养过剩(超重+肥胖)率20.74%。

2.2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比较 身高上等率高学习阶段学生低于小学生(χ2 =558.64,P

2.3 不同性别学生比较身高上等率男生高于女生(χ2=50.70,P0.001),下等率男、女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P>0.05);体重上等率男生高于女生(χ2=149.8,P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平阴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不良人数低于上等人数。营养不良率低于全国水平[1],低于同地区其他县市区平均水平 [2],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和该地,说明平阴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与全国学生以及其他地区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新陈代谢旺盛,消耗能量增加,而营养素供应达不到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与国内其他报道基本一致[3]。说明总体上男生营养状况优于女生,可能随年龄的增长与女性追求苗条体态和有意控制体重有关。另外,女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由于生理性月经失血,对营养的需求量增加,如不及时补充,极易造成营养不良。

针对平阴县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笔者认为要大力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和家长掌握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科学知识,尽快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学生生长发育提供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敏,范雪瑾,王惠珍.杭州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168.

[2]杨淑玲,苏军,陈晓.2006年章丘市部分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1017.

第5篇

【关键词】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症;学生,少数民族,侗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51-02

营养是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效率和劳动能力,而且对成年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均有较大影响[1]。为了解广西三江侗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以便为相关营养干预工作提供参考,笔者对该地区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学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获得有效样本数共计2 021人,其中男生1 022名,女生999名。按《人体测量手册》[2]中的检测要求,测量7~16岁侗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指标。根据学生身高、体重测量结果,采用“7~22岁中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值”为标准进行评价,即以体重在同等身高之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内为营养正常,低于90%为营养不良(其中低于90%为轻度,低于80%为中度,低于70%为重度),高于11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1]。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营养状况 2 021名侗族学生中,营养正常1 503人,占74.37%;营养不良率为21.08%,其中轻、中重度营养不良构成比分别为90.38%(385/426)和9.62%(41/426),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少见;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36%和1.19%。见表1。

2.2 不同性别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由表1可见,男生营养不良率为14.88%,超重肥胖率为4.89%;女生营养不良率为27.43%,超重肥胖率为4.20%。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5,P<0.01);超重、肥胖率男生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05);男、女生营养构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4,P<0.01)。

2.3 不同年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4~15岁达高峰后开始下降,7岁组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最低,为12.23%;14岁组最高,为33.02%。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值(6.51%)在14岁组,最低值(2.00%)在10岁组。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学生营养状况也不相同,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15岁组最高(28.30%),女生14岁组最高(48.39%)。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14岁组最高(10.99%),而女生12岁组最高(7.92%)。见表2。

2.4 不同发育阶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7~16岁学生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经历了匀速增长(男7~11岁,女7~9岁)、快速增长(男12~14岁,女10~l2岁)和缓慢增长(男15~16岁,女13~16岁)3个阶段[1]。表3显示,无论男生、女生以及全体学生,其匀速增长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均较低,而缓慢增长阶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均较高,与匀速、快速增长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江侗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最为严重时期是生长发育的缓慢增长阶段,也就是青春发育中晚期。超重肥胖率高峰值无论男生、女生以及全体学生都在快速增长阶段,但与其他2个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明显低于全国乡村汉族学生平均水平(26.97%)[3],也低于广西沿海地区(25.97%)[4],且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表明随着该地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学生的营养,因此学生营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但该地中小学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现象,并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学生及家长普遍缺乏“平衡膳食”知识,导致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2)有些学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厌食、挑食等,造成营养缺乏;(3)部分家长往往只强调学生学习和在家时的营养水平,对于住校学生在校的营养状况不予重视;(4)部分家长不能进行正确的营养搭配,长期给予高能量饮食,易引起学生肥胖。

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与有关报道[5]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1)男生一般希望体格健壮、肌肉发达、好动,因而进食量往往较大,营养摄入相对较多;女生则希望体态苗条,故而有意控制饮食,造成营养摄入不足。(2)女生挑食、偏食、吃零食现象较男生更普遍,导致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3) 女生青春期月经造成生理性失血,对营养素需求量加大。(4)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生营养不重视。

三江侗族学生营养不良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14~15岁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14~15岁正好处于中学阶段,这与国内有关营养不良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的报道[6]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新陈代射旺盛,课外活动增加,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相应增大,加上中学期间学习负担加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住校学生膳食较单一,蛋白食物摄入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补充相对不足。

调查结果还显示,无论男、女生,其缓慢增长阶段的营养不良率均显著高于匀速增长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这也与其进入青春期,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及学习负担加重有关。缓慢增长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晚期[1]。表明如果忽视青春发育中晚期的合理营养,会给学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生营养干预的重点应在青春发育期,特别是中晚期。

综上所述,三江侗族中小学生目前的营养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青春中晚期营养不良问题应引起重视。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加强中小学生的营养教育,提倡合理膳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胡虞志,林琬生.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18,212-245.

[2] 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24-265.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6-117.

[4] 陈焕辉,谭春梅,陆梅英,等. 广西沿海和山区学生营养状况评价.中国校医,2001,15(2):129-130.

[5] 杨家标,罗有祥,邱冠雄,等.永安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09.

第6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2-03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存量极大的地区,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从2000年实施实质性资源重组以来,在学科、层次、布局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目前仍存在如专业结构不合理、形式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等问题。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本文主要对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提出结构调整的改进性建议。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的思想基本一致,认为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组成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等等针对高校个体围绕内部教学所形成的自身的联系方式与构成状态。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形式结构和专业结构。

二、武汉地区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现状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表1数据反映,2006年与2007年就业水平基本持平,但2008年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按照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与出国留学人数。2010年的非失业率为89.1%,而2010年的考研率为17.99%,可以推算2010年武汉地区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1%左右,2011年的就业率也可由此推算出,与2010的就业率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直在推进,但是在促进本专科学生的就业水平方面的收效并不明显。下文将会分析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备注: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该报告首次采用“非失业率”指标评估大学生就业状况,“非失业率”涵盖“就业率+升学考研率+出国留学率”,即从2010届毕业生开始采用“非失业率”指标评估就业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整理得出。

三、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一)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普通高等教育、民办教育、高职教育是三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形式。近年来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较迅速,2011年武汉地区普通院校招生规模已经扩充至278,678人,与5年前招生人数相比,增长幅度达到23.2%,民办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校数量与在校生数量均逐年增加,但调整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非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武汉地区的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均较为迅速,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逐年增加,但普通高等院校的院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幅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都是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所远不及的。

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错位竞争缺失。目前,武汉地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很大一部分没有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无办学特色,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存在无序竞争。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在思想上仍然处于和普通高等教育争地位的状态,对自己缺乏科学的定位。

3.对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有待加强。各种办学力量的争先涌现,给当地政府的宏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被割裂开来,大量专业重复建设,导致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形成错位竞争;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定位模糊,没有依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以此作为他们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①

(二)武汉地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推进中,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提供的就业水平信息,再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归纳出专业结构调整中尚存的几个问题:

1.专业之间就业率不均衡。根据《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整理得出,2010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交通运输、材料、土建、海洋工程、能源动力、机械、公安、电子信息、地矿、仪器仪表,其就业率范围为74.6%~62.5%,而2010届专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能源动力、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环保、土建、测绘、水利、机械学、材料、电子信息,其就业率范围为98.5%~89.1%。2011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安、海洋工程、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地矿、交通运输、仪器仪表,其就业率范围为90.94%~74.77%,而2011届专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能源动力、公共事业、交通运输、测绘、水利、机械、资源开发与测绘、环保、气象与安全、公安学、新闻传播学,其就业率范围为98.95%~91.74%。以上数据可以明显体现出,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高于本科毕业生,且理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普遍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

2.本科专业平均就业率不容乐观。根据《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整理得出,2007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外语、管理、新闻、机械、经济、中文、电气信息、材料、法学、农业,其就业率分别为:77.44%、76.42%、73.12%、72.81%、71.36%、66.72%、65.91%、61.42%、60.50%、59.79%,2008届本科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外语、管理、新闻、机械、经济、中文、电气信息、法学、材料、医学,其就业分别为:81.3%、80.9%、78.6%、77%、76.9%、76.7%、72.5%、71.4%、66.5%、65.7%。除了排名前十的专业以外,2007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59.79%,2008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65.7%,2010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62.5%,2011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74.77%,就业水平不容乐观。虽然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一直处在良性调整中,但是对于持续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并没有采取较为明显的减招、停招措施,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3.高等教育趋向综合性,专业特色不突出。从过去的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到高等教育均衡甚至是部分地区过剩,能促进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但从整体看,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在逐步走向综合性,不乏这样的例子:理科类大学办艺术学院,工科类大学办财经学院,专业特色不突出。

四、提高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分析

就业率不仅是反映一个高校或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检验一个高校或一个专业符合市场需求程度的重要标准。基于以上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问题及其对就业率的影响,笔者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途径进行分析。

1.多力量办学应突出专业特色,错位竞争。目前民办高等教育、高职高等教育普遍盲目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甚至是教学方法上面都强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似性,缺乏专业特色。各种办学力量应花大力气凝练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与同类高校在人才市场上形成错位竞争。德国制造业走在全球前列,其决定性因素是其拥有数量庞大的高水平技术操作人才。德国的高等教育分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艺术院校三大类,其中应用科学大学数量占全部高校的50%以上,应用科学大学一般规模不大,一般只设有几个专业,但特色极为突出,如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其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培养的是即用型人才,企业“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②。现在,武汉地区乃至中国的企业均迫切需要这样的高水平技术操作人才,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各种办学力量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

2.高等教育需要具备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时代思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必须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指导,另一个方面要把培养创业型人才纳入教育教学的正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院校做出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从心底里形成强烈的创业欲望,让创业成为学生意识领域的追求;第二方面是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首先需要创业氛围的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可以增强学生意识领域对创业的渴望,创业氛围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行讲座、举办创业论坛、介绍创业明星案例等方式形成,能力培养其次有赖于学校办学思维的解放,学校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如可以在学校成立学生用品旧货交易市场、鼓励学生自己开网店交易、举办创业竞赛、依托全国各种大赛如电子商务挑战赛、物流设计大赛、营销大赛等鼓励学生将大赛成果实业化等。

3.专业设置必须“以需定教”,服务市场经济。在前文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其就业率是较乐观的,例如能源动力、交通运输、机械等等专业,在近五年的武汉地区前十排名榜中年年榜上有名。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专业设置是重中之重,合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能够带动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所以高等教培育应该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是多变的,独立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应对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准确的预测,使学院的专业设置跟随市场发展的节奏,制定明确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实行“订单式”培养,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做到真正的“以需定教”。

继2010年5月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后,湖北省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于2010年6月19日至30日,对武汉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按照武汉市2010届应届大学生人数(约25万人)约1%抽样,选取的样本院校中部属重点大学5所,省属普通院校5所,高职高专5所,共发放调查问卷2800份。调查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就业率较高,普通院校就业率比较低。如:5所部属重点大学毕业生和5所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达88.2%和86.2%,均高出5所普通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近30%。这反映出重点高校知名度高,高职高专学校专业位置与市场对接较好,其毕业生较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报告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个问题:普通院校如果不能在知名度上与重点高校相媲美,那么其专业设置就一定要像高职高专学校一样适应市场需求,与市场进行良好对接。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07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Z].

[2]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Z].

[3]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Z].

[4]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Z].

[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武汉市统计年鉴[Z].2012.

[6]王彬斐.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浅议[J].价值工程,2012,(25).

[7]司马一民.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是该调整[BD/OL].(2012-7-9).

http://.cn/05edu/system/2012/07/09/018640844.shtml.

注:

①王彬斐.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浅议[J].价值工程,2012,(25).

②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是该调整[BD/OL].(2012-7-9).

第7篇

Abstract: In physic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udent is different, which makes it hard to make the training plan and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limits consistent. As a result, the desired training effect is difficult to be achieved. The change of students' heart rate can be tested by the heart rate monitor and according to the test data, training plan and movement scheme are mad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heart rate monitor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port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关键词: 心率监测;体育训练;比赛;应用价值

Key words: heart rate monitoring;physical training;competition;application value

中图分类号:TP3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33-02

0引言

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心率是一项重要的生理监测考核指标,通过对学生心率变化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教练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率变化,进而根据学生的生理素质制定具体的运动方案,同时心率监测还可以用于界定运动员的疲劳程度、疲劳修复状况等。心率监测在国外高校体育训练以及比赛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到高校资金限制、教师专业素质以及其它一些原因的限制,心率监测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还不普及,为此作者希望通过对心率监测在高职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应用价值的分析,提高人们对心率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1心率监测的基本认识

在体育训练与比赛中心率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理素质监测指标,其在体育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率的活动与运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比例关系,当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增强时其心率的变化也就逐渐的增强,而在运动员进行负荷运动时,其心率变化也体现出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如果在负荷运动下,运动员额心率上升越慢,说明其身体素质越高,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完全可以借助心率监测技术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如果运动员在相同的运动强度下,其心率监测值越来越小的话就说明其身体素质越来越高。

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开发人体的潜能,突破人体已存在的生理负荷底线,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心率监测是通过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掌握人体机能指标变化,并且根据指标变化调整训练策略与强度。正确的应用心率监测可以有效的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并且更加科学的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2心率监测在高职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心率监测应用在体育训练中在国外已经非常的普及,它对提高训练强度,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心率监测应用于具体的训练方法的选择体育训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式与方法,并且结合体育训练项目的内容,建立针对性的训练方略,以此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针对学生的身体个性建立不同的训练策略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基本的生理机能,为此心率监测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根据掌握的数据制定有效的训练策略。比如通过对中长跑体育训练学生进行心率监测可知,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率为40~50次/每分钟,而生理机能高的学生其心率则更低30/每分钟。而如果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那么学生的心率变化就会非常大,会出现心率快速上升的现象,运动中学生的心率一般为180~200次/每分钟。由此可见,利用心率监测可以将学生在不同的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机能变化以心率指标的形式量化出来,根据具体的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方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身体机能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

2.2 心率监测应用于运动疲劳的判断和恢复心率在判定运动员是否属于运动疲劳以及疲劳恢复具有显著的作用,根据对照游泳专业学生的心率变化表(表1)可以获知学生是否属于运动疲劳等。

根据上表,如果某个学生在早晨安静的状态下其心率与其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其每分钟心率运动的次数要高于原来数据的5次以上,并且持续3天以上,就说明该学生出现了运动疲劳的症状,也就提示教师其训练强度超过了学生身体机能的负荷,造成其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很好地恢复,如果学生持续的处于负荷运动训练状态下,对学生的身体来说是巨大损伤。而如果超过10次甚至高于10次就说明学生出现了极度疲劳的症状,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造成学生运动疲劳的原因,进而根据心率监测数据,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引导学生进行运动疲劳的恢复。

2.3 心率监测用于运动强度的评价在传统的体育训练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集体训练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制定统一的训练强度及计划,学生按照统一的训练计划进行,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不太明显,因为学生的身体技能不同,他们承受的训练强度也就不同,教师制定的训练强度过大,会造成学生运动疲劳,而训练强度过小又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训练中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而教师制定不同运动方案的最直接参考数据就是心率监测的数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率运动数值可以判断学生在某个区域内的运动承受力,比如在游泳训练中,根据心率随运动强度的增强而不断上升的原理,如果学生的心率超过80次/每分钟,就说明训练的强度有点高,需要教师及时的调整训练策略。

3心率监测在高职体育比赛中的应用价值

3.1 心率监测应用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参加体育比赛时,学生的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如论其心理素质如何高,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波动情绪,学生中出现的波动情绪直接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水平发挥,因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是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整的前提,据相关证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在发生变化时其心率的波动也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将心率监测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发挥学生正常体育技能水平的要求。比如随机抽取参加篮球比赛中的四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率监测发现他们的心率值分别为:129次/分钟、125次/分钟、114次/分钟、130次/分钟,这些心率值都要高于这些学生平时的数值,这就说明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紧张情绪,为此教练需要根据这些心率变化值及时采取策略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发挥他们正常的体育技能。

3.2 心率监测用于掌控学生的整体运动状态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比赛前、比赛中以及比赛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变化,并且比赛前后的心率变化非常大,为此有关部门曾对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过专门的心率变化监测,学生在比赛前其心率为(125.40±10.71)次,而比赛后监测值为(189.40±10.71)次,经过2小时的休息后,再次监测心率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赛前心率值,通过对学生比赛过程的心率监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赛的强度设计比较科学、学生的身体机能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所以通过利用心率监测可以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整体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根据比赛要求及时帮助学生调整战术,同时通过学生参加比赛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不足,进而在以后的体育训练中重点解决,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日常各项体育训练和比赛科学性、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率监测是一种简易高效的手段,可以实现对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的实时监测,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心脏功能和训练强度以及水平等进行科学的评定。因此,心率监测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涛.心率在运动中的监测及应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3(4).

第8篇

【关键词】学生康检 体检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81-02

为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单位的医务人员在校方的精心组织及配合下、对该学生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将体检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选我单位于2007年10月22日至2007年10月31日进行健康检查的共计3020名中学生,其中,男性1642例,女性1378例,年龄13―16周岁,男女比例为1.2:1。

1.2 检查方法

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的相关标准,对本组中学生进行测量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测试脉搏、血压等机能指标,检查视力、五官、内、外科、皮肤等常见疾病。

2 统计内容

2.1 用全国“标准”评价学生身高、体重发育等级和营养状况(见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卡)。

2.2 将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及处理意见登记在“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卡”上。

2.3 将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人数、身高、体重上下等人数统计在“学生体检统计报表(二)”上。

3 结果与建议:

3.1 某县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某县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见表1.

表1 某县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

由上表可见:①学生总体发育水平与本省“标准”比较相近[1]。②用全国发育“标准”评价:身高― 上等率大于下等率,发育较好。体重― 上等率大于下等率,发育较好[2] 。③男生和女生在身体形态发育状况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某县中学生营养状况

某县中学生营养状况,见表2.

表2 某县中学生营养状况 (%)

由表2可见:①营养不良和肥胖学生不多,但有必要对学生加强营养指导,降低学生营养不良和控制肥胖的发展。②男生和女生在身体形态发育状况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3.3 某县中学生阳性体征状况

某县中学生阳性体征状况,见表3.

表3 某县中学生阳性体征状况(%)

由表3可见:本次检查,视力低下率为57.48%且以中重度患者较多。一方面和现在激烈的考试竞争,学习负担过重,读写时间长,室外活动时间减少,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脑进入家庭,中小学生长时间玩电子游戏、上网、看电视等亦成为视力低下产生的重要因素 [3] 。从本组的男女发病率的多少来看,男生明显多于女生,两组差异经过计算,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造成中学生沙眼患病率高的因素可能是与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卫生、未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学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因素有关 [4] 。一般来说,沙眼主要还是通过接触传染,本次检出率为0.48%。其中,男生组和女生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没有意义(P

龋齿俗称“蛀牙”或“虫牙”,是儿童少年常见多发疾病,本次检出率为4.97%。其中,女生组患有龋齿的数量明显多于男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扁平足与遗传关系密切,本次检出率为0.48%。其中,男生组和女生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没有意义(P

4 结语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单独依靠做好健康体检以及学生跟家长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的健康工作做好。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科学的设置考试及学业系统。避免为了攀比成绩而伤害孩子身体的事件再发生下去。其次,学校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保健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只抓教学,这一点急需借鉴国外的经验,从生理、心理卫生、饮食卫生、营养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卫生等方面综合的对孩子进行宣教,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5] 。采用让孩子通过在上学期间可以主动学习到预防疾病知识的科学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在配合定期的体检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杨淑玲,苏军.章丘市某中学学生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2).

[2]王元仲.2008年会昌县城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0,(06).

[3]张军.986例健康体检的B超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09).

第9篇

关键词: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51―03

投稿日期:2005―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3-JKGHA-014)

作者简介:寇建民(1960-),男,河南开封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为了解河南省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于2003年10月开始对河南省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及亚健康状况。以探讨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对促进知识分子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制定知识分子保健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河南省13所各类型高校,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统一专业培训工作人员,以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650份,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为92.62%。年龄30~55岁,男性344人,女性258人。

1.2研究方法根据资料,将“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1)轻度亚健康:包括疲乏无力、失眠、情绪不稳等躯体、心理方面的症状;2)亚健康:表现为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及适应能力减退、免疫力下降;3)重度亚健康(即前临床状态):自己有种种患病的感觉,但到医院检查,未查出任何阳性体征和疾病。在本调查中结合河南省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制定出本调查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每一项调查都有很有感觉、有一定感觉、没太大感觉、没感觉4种选择,以前两项为标准。

1.3统计方法将统计资料输入数据库,用SPSS10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知识分子人群中完全健康者144人(23.92%),患有某种疾病者36人(5.98%),现正处于亚健康状态者70.10%(422/602)。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中,轻度亚健康状态者110人(26.07%);亚健康状态者245人(58.06%);重度亚健康状态者67人(15.88%)。本次调查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与广东省大学教师69.18%、武汉高校教师的64.3%的发病率基本相同。这些调查数据说明目前我国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2 性别 男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239人,发生率为69.48%(239/344),女性组处于亚健康状态者183人,发生率为70.93%(183/258),女性组比男性组发病率显著升高(P<0.01)见表1。女性组亚健康状态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与女性知识分子在工作事业中要和男性一样负担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要与男性齐头并进,在家庭中还要为家务劳动、子女教育费时、操心,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要遭受事业和家庭上的双重压力,比男性付出双倍的精力和体力,加之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女性组亚健康状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组。

2.3年龄本调查发现40岁以上人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多,占到79.21%,其中以46―50组和51―56组两组人数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52%和83.52%(表2)。40岁以上人群这一中年群体在事业、家庭中都是中坚力量,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几乎被教学、科研、工作和家务劳动所充斥,无论从精力、体力、财力上都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减退,使之生理和心理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逐步下降,过重、过强的精神、心理压力会加速、加重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疾病的发生。

2.4 性格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不同,性格内向者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76.29%)较高,明显高于性格外向者(67.16%),P<0.01(表3)。这可能是内向性格者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平时与人交流比较少,沉静、孤独、不爱交际、不善言谈,当面对事业、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往往不是通过与人沟通的方式来释放缓解压力,而是把压力强压心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还由于内向性格者不懂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容易受到别人的忽视和误解。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只好将所有的烦恼、忧愁、痛苦压抑在内心深处,独自一个人扛。这样做的后果,又会导致别人更多的误解和忽视,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的人相比较,前者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也是内向性格者亚健康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3 讨论

3.1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本次调查结果与此相符。说明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高校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已经成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主力。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人常常有许多不适不快的感觉,具体表现在:1)躯体方面;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多梦、常做噩梦、经常头痛、头闷胀、头昏,记忆力减退,全身无力、困乏、特别容易疲劳、稍一活动则气短汗出、肌肉酸困、关节疼痛等症状。2)心理方面;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恐惧不安、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遇事爱生气,易紧张和恐惧等感觉。3)情感方面;表现为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机械、轻率等表现。4)其他方面;心血管方面经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消化方面不思饮食、纳呆,视力下降,骨关节方面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关节不适或者浑身不舒服,泌尿生殖方面低下或者性要求突然减少、尿急、尿频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大多存在“六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低下和心理障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也可归纳为“一增三减”:一增是疲劳增加;三减为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

3.2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

3.2.1膳食结构不合理 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人群平时喜食肉、蛋类食品,35.6%的人群平时几乎不吃水果或蔬菜摄入过少。这种膳食结构因过量的食用三高食品(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食物),造成营养不合理,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加之食品中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份偏缺,造成人体某些重要营养素的缺乏以及肥胖症的增多,使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微循环紊乱,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以至引起疾病。

3.2.2 缺乏运动调查结果显示,有34.68%的知识分子不参加体育活动。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有;21.4%的知识分子虽然知道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但因缺乏余暇时间无法参加体育锻炼,13.2%的知识分子以周围没有体育设施为理由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有11.7%的知识分子认为工作重、身心疲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其次对体育没有兴趣、不懂锻炼方法,离锻炼场地远、不方便,身体好不用锻炼,家务活较多等等也是影响河南省知识分子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表4)。造成这种不良的因素的原因除主观因素如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压力加大,工作后身体疲乏,对体育兴趣不浓,工作之余还要教育辅导子女做家务等等,影响了锻炼情绪以外。

3.2.3心理压力过重中年人在社会的地位、负担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必须一直承受着高压,现代社会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人事关系,使中年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中年知识分子同时在工作、科研、生活方面也存在较大压力,一方面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工作环境、晋升职称、家庭负担等的压力和影响,诸如晋升职称、教学科研指标的完成、单位上下级关系、家庭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赡养问题,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等,导致身心疲惫负担严重,久而久之就会使身体、心理经常处于疲劳状态,造成躯体、心理健康透支,结果出现亚健康状态。

3.2.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一些知识分子沾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如吸烟、酗酒(表5)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嗜好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干扰机体的生物规律,产生不适感,久而久之会导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从表5可见,吸烟、饮酒的人数在知识分子人群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对知识分子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是影响知识分子健康、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

3.2.5疲劳过度据调查知识分子中约有68.5%的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 h,48.9%的人睡眠时间不超过6 h,58%承认睡眠没有规律,50%肯定自己睡眠中有打鼾的症状,33%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差。还有60.5%的知识分子在寒暑假中还要加班、加点应对各种各样的补习、辅导班得不到休息,59.5%的人从来没有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疗养和休养,而生病时有44%的知识分子坚持照常上班。长期的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生活无规律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不良的反应,如睡眠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紧张性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紧张的心理刺激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引起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病。

3.2.6工作性质的特点对高校知识分子来讲,这一人群的文化素质较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分子在工作、学习方面用脑时间的增多和用脑强度的增大,新世纪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更新,教育体制改革的岗位竞争,晋升、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自身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事业期望值的增高等等,都使教师职业极具挑战性、紧迫性,使许多教师感到压力巨大、精神紧张、夜不能寐。

3.3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1)养成良好的饮食方式;合理膳食,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中高脂、高糖、高盐、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饮食结构,饮用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建立科学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2)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喜食高脂高盐饮食,逆时而作、睡眠不足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不过分疲劳,坚决戒除吸烟的坏习惯,避免酗酒,适量饮用红酒。

3)培养科学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

4)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要有乐观豁达的胸怀,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人际关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培养健康的体态、心态和情态以及开朗的性格方面,要学会调试自己,不要自寻烦恼、不要过分执著;要面现实,不要想入非非;要学会宽恕和忍让、要顾全大局,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导致知识分子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缺乏运动、心理压力较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疲劳过度及知识分子自身工作特点等等。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36-03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如何获得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并且如何将其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得高等教育服务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求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相对于资源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无限性,资源总是有限的、短缺的,因此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方面还相对滞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1.教育资源总量缺口大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2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7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还有差距。如果按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0%计算,2002年全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只占GDP的0.682%,这与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所占GDP的百分比(德国1995年为1.5%,英国1995年为1.4%,美国1994年为1.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高等教育资源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总体上讲,不少学校的规模仍然偏小,师生比不尽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生师比为18∶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4∶1,按此比例计算,我国尚缺10万名教师;学校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过多,多于专任教师,经费支出比重过大,挤占了过多的教育资源;学校布局也不尽合理,“条块分割”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追求“小而全”、“重数量轻效益”和外延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尚未实现优化配置;教育部门及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浪费与不合理开发时有发生,这种“既缺经费却又浪费、既没钱却又乱花钱”的状况,进一步加重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

3.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不善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水平不高,致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是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使用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高教资源配置的需要。在资源总量短缺的约束下,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无疑使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雪上加霜。高等学校既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的主要方面(如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收费标准和专业设置等)均无自,从而使高校处在两种管理体制的夹缝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在努力增加高教投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高教资源分配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教资源使用效率。

二、进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必要性

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问题,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其实质是通过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使高等教育资源从低效益的环节、地方,向高效益的环节、地方流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基础好、效益高、质量高、成果多的学校或学校内部的其他环节,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而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通过评价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评价,为制定和实施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和方案提供依据,使政府和学校确定教育资源配置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给决策者和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有效工具,以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现评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

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在其组成上有其复杂性,并且这些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在资源的流向上也有其复杂性。因此,评价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难以用一两个指标给出正确全面的评价。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上述特点,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即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指标的独立性、完备性、可行性、可比性、科学性与可测性等原则给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模糊综合分析

本文考察的基准点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数据的收集力求科学、准确、真实、完整。我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后开始实行扩招,在扩招前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扩招后打破了以往由政府财政包揽经费的局面,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格局,但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办学条件欠缺,资金不足,管理不善,教育质量下降;在需求上,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体制层次上,教育体系有待调整。在此基础上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以高教资源重组为手段,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1999年至2004年能够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改革后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因此以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基点,考察其在六年内各项教育资源有关指标的变化,详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

表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览表

0.188,0.201,0.146),由计算结果可知,对于我国1999年至2004年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有30.7%的专家认为“好”,有15.8%的专家认为“较好”,较好以上的得票率为46.5%不足50%,而“差”和“很差”的得票率总计达34.7%,由此看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在这一期间不是很合理,教育资源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分配上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投入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综合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投入水平和利用效率来看,影响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主要因素仍是教育资源投入水平,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再高,也不能体现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由于受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困扰,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四、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教资源投入多元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必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出资形式多元化的融资道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和吸引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投资人可以是国家、个人、学生及家庭、外商、社会团体、国际机构和高校自身的产业等,逐步改变目前在办学体制方面由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办学,国立、公立、私立多类学校并存的新格局。通过改革“一包二统”的旧体制,实行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办高等教育的新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经验看,改变单纯依靠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状况,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改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必由之路。

2.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减员增效,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实行行政管理的模式,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低下、占用过多教育资源。用人制度的改革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任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契约管理的原则,根据需要设置岗位,按照岗位聘任教师,从根本上否定和废止了困扰高等教育多年的职称评审制度,实行真正的聘任制。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拉开了分配档次,强化了竞争机制,吸引和留住了一批高水平人才。而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是制约高教资源配置的“瓶颈”,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高校后勤服务由学校大包大统的局面,节约高教资源,使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

3.加快我国高等教育门类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门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科类教育的构成情况,具体表现为两个层次,即科类结构与专业结构(即各科类内部的专业构成),合理的高等教育门类结构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门类结构进行适度调整,处理好社会的长远需求与近期需要的关系,不能仅根据目前市场的变化,来确定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调整的幅度;在保证基础性专业的质量与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应用性专业,从增强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出发,适当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

4.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使用效率,即从这两方面着手。提高有形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在省城或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区域,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及共用实习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可相互开放,提高利用率。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联网之后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资源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可实行有效服务,通过协议书的方式把协作关系明确化、固定化。而提高无形资源的利用率,即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调整、合并、提升等多种途径,达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达到共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下,低效利用率随处可见。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引入市场配置方式,加快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文艺.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马成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4(12).

[4]邵争艳,付毓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5]兰云,刘鸿.湖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原则与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第11篇

关键词 撒坝猪;滇撒猪配套系;选育;生长肥育;胴体;性能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6-02

撒坝猪分布于滇中5个州市,主产于昆明市禄劝县和楚雄州,分布面广,数量多,为云南省中部地区养猪生产中杂优利用的当家母本,针对撒坝猪血缘混杂、生产性能下降的现状,1993年开展了撒坝猪新品系选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1],1999年新品系建成并筛选出约长撒最佳杂交组合。为提高猪肉产品的水平,满足产业化需要,培育云南地方特色养猪品牌,自2001年开始进行高档优质瘦肉猪配套系选育及产业化研究,选育以撒坝猪专门化母系为基础的配套系。配套系选育以约长撒杂交体系为模式,首先以不同来源的长白和约克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效果比较,在此基础上为提高产仔数、生长速度和肉质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影响主要经济性状的ESR、FSH-β、PRLP、MHC和RYR1基因进行检测和性状的相关分析,并依据纯繁和杂交成绩进行专门化母系、母系父本和终端父系选育。至2005年完成配套系选育,经农业部种猪质量监测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对104头商品代肉猪现场检测[2],达到或超过配套系选育指标。2006年6月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农业部2006年668号公告公布配套系定名为“滇撒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适应农户饲养水平,病少好养,利用农家饲料能力强,表明利用地方猪种开展配套系选育能较好的在父母代和商品代体现地方猪种的特色,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培育地方特色养猪产业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及商品代的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系统地分析其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的选育进展,同时对其选育方法和技术进行相应的探讨,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家系配套选育,提升配套系的整体性能水平和商品代的整齐度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S1系选育基础群

S1系选育基础群组建于1993年,由昆明市禄劝县购入的4头公猪、20头母猪和楚雄州双柏县购入的15头公猪、55头母猪,经性能测定后从中选出8头公猪、35头母猪组成选育基础群。1996年猪群开放,从楚雄州姚安县引入公猪2头、母猪6头;2001年又从昆明市禄劝县引进经性能测定性能达到撒坝猪新品系均值的2头公猪。在选育过程中,S1系选育群基本保持在20头公猪和100头母猪的规模。

1.2 猪群日粮的配制

根据NRC(1998)饲养标准,结合撒坝猪的特点及云南养猪生产水平实际,按照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要,配制不同阶段的日粮。

1.3 选育方法

S1系选育基础群组建后,实行闭锁与定期开放相结合的核心群育种体系进行选育。在配套系选育过程中,采用了纯繁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

1.4 性状测定

在选育过程中,规范猪群的性能测定,且保持性能测定猪群饲养管理条件和性能测定方案的一致性。达90 kg体重日龄、肥育期日增重、料重比、9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等生长肥育和胴体性状的测定按标准测定方法[3]进行测定。

1.5 数据分析

将S1系、商品代个体性能测定数据按选育世代进行整理,在Excel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分析。由于配套系选育过程中各世代的饲养管理条件基本一致,因此考虑建立如下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TRAITi=μ+YEARi+ei

其中,TRAITi为某一性状的测定值,μ为群体均值,YEARi为年度效应,ei为随机残差效应。

根据上述模型,采用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统计分析系统(Version 9.0)[4]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氏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S1系肥猪生长肥育及胴体性能

1994―2004年S1系的主要肥育及胴体性状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S1系的肥猪达90 kg体重日龄缩短,肥育期日增重提高,料重比下降,但胴体瘦肉率的变化幅度则不大。与1994年相比,2004年S1系达90 kg体重的日龄缩短了54.41 d,肥育期日增重提高了121 g(P0.05),说明S1系的胴体瘦肉率在选育过程中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表明,S1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遗传改进的效果明显,而对于活体无法直接度量的胴体瘦肉率,则由于在选择过程中很难利用个体本身信息而只能利用同胞等亲属信息进行选种,因而未能获得明显的提高。

根据表1可以发现,在选育的整个过程中,达90 kg体重的日龄和料重比呈现了随选育进程而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肥育期日增重则呈现了逐渐提高的趋势;而胴体瘦肉率则保持平稳,未发生明显的波动和变化。表明S1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在选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改进,而胴体瘦肉率则未取得明显的提高。

2.2 商品代肥猪生长肥育性能

在滇撒猪配套系的杂交模式中,商品代由选育的终端父系Y3系与父母代母猪杂交产生。表2的结果显示,2003年商品代肥猪达90 kg体重的日龄最长,为175.17 d,日增重最低,为668 g。而以2005年的日龄最短,为152.03 d,日增重最大,为869 g(P

由表2可知,从商品代肥猪主要生长肥育性状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滇撒猪配套系商品代肥猪的生长速度(日增重)在选育过程中呈逐渐提高的趋势,肥猪达90 kg体重的日龄、饲料转化效率(料重比)和活体背膘厚则逐渐降低。表明配套系各专门化品系的选育进程中商品代的生长肥育性能也获得了有效提高。

2.3 商品代肥猪胴体性能

1998―2005年商品代肥猪测定的主要胴体性能结果见表3。从数值上看,屠宰率以2003年最高,平均背膘厚以1999年最薄,眼肌面积以2005年最大,胴体瘦肉率以2004年最高,但不同年份4个性状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各性状均保持较好水平。以反映胴体性能的主要指标瘦肉率来看,自1998年以来,商品代的胴体瘦肉率均保持在60%以上。经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测定,滇撒猪配套系商品代肥猪的胴体瘦肉率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表明该配套系的商品代已具备了瘦肉型猪的特征。

与S1系的胴体瘦肉率变化规律相类似,商品代的主要胴体性状在选育过程中也未发生较大幅度的起伏,所分析的屠宰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胴体瘦肉率4个性状中,除了眼肌面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外,其余性状基本上保持在一定水平,改进的效果没有生长肥育性状明显。

3 讨论与结论

在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在生长发育及胴体性能方面,其达90 kg体重日龄、肥育期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料重比)均获得了明显的改进。到选育结束时,上述3个性状分别较选育初始时缩短了54.41 d、提高了121 g、降低了1.49 kg,选育进展明显。胴体瘦肉率在选育过程中未发生显著变化。生长肥育性能的改进为保证商品代的生长速度奠定了基础,而胴体瘦肉率改进幅度虽不明显,但未发生明显下降。商品代肉猪的主要性能随专门化品系选育进程提高明显,较好地综合了2个专门化父系生长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和胴体瘦肉率高,以及S1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的优点。至选育结束时,肥猪达90 kg体重日龄为152.03 d,肥育期日增重为869 g,料重比为2.88,活体背膘厚为1.61 cm,胴体瘦肉率为60.98%,肌内脂肪含量为3.47%,肉质优良。经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测定,滇撒猪配套系商品代肉猪日增重、料重比和胴体瘦肉率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活体背膘厚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高产、优质特征明显。

S1系及商品代生长肥育和胴体性能选育成效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滇撒猪配套系选育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尽管该配套系的主要生产性能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2个父系选育的时间相对较短(2002年开始选育),配套系内不同家系间的杂交效果仍存在一定差异,父母代和商品代的性能水平和整齐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已选育的配套系基础上,可考虑综合应用现代动物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继续优化家系配套选育,以进一步提升配套系的各项性能和整齐度,优化品牌特征。

4 参考文献

[1] 连林生,王鹤云,严达伟,等.撒坝猪选优提纯及其杂种优势利用初报[J].云南畜牧兽医,2000(1):5-7.

[2] 连林生,鲁绍雄,严达伟,等.滇撒猪配套系选育[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2006:214-219.

第12篇

【关键词】 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健康保健;检出率;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0-01

近些年来,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严重困扰社区已婚妇女的生活,不利家庭和谐,也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够提高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为此,本文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间我区800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状况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间我区800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状况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完整的。

1.2 方法 本社区的已婚育龄妇女的检查采取一样的标准,对以上的妇女实施常规性的妇科检查,如阴道分泌物镜检、乳腺钼靶检查、盆腔检查、宫颈刮片及B超检查。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间妇女的乳腺检查,统一采取美国的GE公司生产的数字乳腺钼靶扫描。其中宫颈刮片的检查,本医院采取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依照患者的病情需要,实施阴道镜+活检确诊。[1]在检查环节上,每一受检者都要认真填写自己的生殖健康档案卡,并交予区、街道计生服务机构的专业经办人员收集、整理及统计这些体检的数据,最后汇总到我区的人口计生局。[2]

1.3 统计学方法 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是在使用SPSS17.0软件来详细分析统计的,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的计量的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文中的实验中数据均为使用的平均值。[3]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间的普查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受检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42岁,平均年龄为(31.8±3.5)岁。

2.2 生殖健康的情况 经过这三年的普查发现了31-41岁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的妇科疾病的检出率最高,其中检出前两位的疾病为宫颈炎,检出率为60%;盆腔炎的检出率为30%。从时间上分析,子宫疾病的患病率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宫颈疾病和乳腺疾病的患病率而言,则是逐年攀升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已婚妇女的生殖道感染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非常常见的,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发病率高达68%,严重影响已婚妇女的正常生活。从这三年的普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宫颈炎的检出率为60%;盆腔炎的检出率为30%,这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种常见的妇科生殖道疾病,分析其原因,这是由于已婚妇女的生殖道受到感染的几率比较大,加上一些因素的影响,极易影响生殖道的健康,对此,宫颈炎、盆腔炎的发病率非常高。本文结果也显示,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中乳腺腺癌为全球排名第二的妇女癌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非常高,这是由于生育年龄的推迟、生育次数的减少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造成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一个居高不下的境地。

综上所述,社区已婚育龄妇女普遍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对自身生殖器官的了解及当地的医疗资源紧缺。所应采取的措施:加大对社区已婚育龄妇女卫生及健康保健的宣传教育,开展进社区的健康卫生宣传,定期在社区开展疾病咨询服务;育龄已婚妇女定期到当地的医疗机构检查,提高检查的意识;加大医疗机构的投入,应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在专业人员的检查下,以此提高疾病的确诊率;政府应当将防治乳腺癌和宫颈癌作为医疗卫生的重点,在医疗费用的减免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只有采取以上措施之后,才能够有效降低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她们的日常生活,促进她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晁忠芬,成联俊,周光义.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监护对降低生殖道感染、宫颈癌发病的影响[J].中外妇儿健康,2011,13(0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