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

时间:2023-09-28 09:31:00

礼仪与文化素养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1

关键词:礼仪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4-03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应渗透诸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即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回归全面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与技能教育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1]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2]礼仪教育通过良好个人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言谈举止的养成,各种社交礼仪的了解,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形成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可以塑造高职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完善自身形象、提升职业素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自古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完成职业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人文素质、道德法规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就业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团体协作素质、争优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内涵丰富。高职生要经过全面深刻地领会其内涵实质、形成职业素质需经过感悟的过程。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让高职生在礼仪文化生活中获得感悟,使他们熟悉行业规范,明确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懂得礼让、谦恭,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逐步具备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立足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原则

(一)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具体的礼仪规范,而是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精神,在于礼仪背后所蕴涵的平等、谦逊、理性、尊重、真挚等道德精神。因此,实施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把伦理道德要求落实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礼仪教育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充分运用礼仪教育的伦理道德功能,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上规范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礼仪常识的同时,从日常细节入手,按照“礼”的精神做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使礼仪成为他们乐意接受的习惯、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

(二)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炎黄子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礼仪。在传统礼仪中,有许多好的观点、观念,有许多好的礼节、习惯,如关于“礼”要以“诚”为基础、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的观点,关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的观点,关于对人要宽厚、宽容的观点,以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入乡随俗的传统美德,讲究举手投足、视听坐卧、衣着打扮等仪态容貌的要求。这些观点和规范,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参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礼仪只能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礼仪的批判继承之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基础,吸收精华,开拓创新。

(三)礼仪知识与礼仪实践相结合

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礼仪的养成,离不开礼仪实践。古代礼仪文明告诉我们,学习礼仪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将知识与品行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去体验和实践礼学的真谛,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通过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格。学习礼仪规范,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可以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

二、致力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路径

(一)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礼仪教育开展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高职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等,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礼仪礼俗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俗。这些礼仪既分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也分布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和实践教育。开设礼仪课程,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职礼仪教育应系统传授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礼仪规范,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同时,高职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校内实践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是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方法方式如下:(1)加强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实施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应率先垂范,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影响与教育。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2)努力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礼仪教育营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按照礼仪教育要求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开展礼仪知识教育,设置礼仪知识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3)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类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展示、礼仪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风采,对广大学生起到礼仪示范作用。(4)利用重大典礼深化礼仪教育。重大典礼仪式如技能大赛表彰仪式、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会对学生的言行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些仪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高职生在实习实训阶段不仅能有效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加深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利于学生积累职业阅历、经验,为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特别是就业面向服务行业的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礼仪、团结守信、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应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着眼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职业礼仪是职业规范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范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则和准则。礼仪所规定的仪容、仪态、语言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诚恳、友好、谦让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的规则和准则。职业规范包括各种具有职业特征的礼仪规则和准则,具有行业特征,是构成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训练,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使高职生顺利步入职场。

(四)建设礼仪教育的综合评价系统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礼仪教育尚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礼仪素养的提升还需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保证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可建立礼仪教育的评价系统,系统分为家庭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包括企业评价)三个模块。在校学生以家庭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实习生则以社会评价(如实习单位评价)为主,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系统可建成校园网站的一个子项目,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评价提供便利的平台。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实行合格达标制,所有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学校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礼仪评价体系后,可把学生礼仪成绩与评优、助学金和奖学金评定等挂钩,真正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达到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2

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教育中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何种手段可以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半年多的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本文将梳理和总结相关实证研究,提出针对大学生公民群体礼仪文明行为的要素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其基本成因进行分析,并尝试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公民素养工程提供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本次调查以“当前大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主要表现”为主题,在浙江杭州的八所高校(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达95%。调查显示,现今部分大学生的礼仪文明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修养表现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层次不对等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行为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出现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校园内不问候长辈、不谦让同学、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纵任性、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和道德滑坡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病”。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道德意识淡薄。调查显示,在回答“如何看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只有10.8%的人选择“这是知识偷盗行为,我极力反对,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有24%的人选择“其他同学都作弊,我也不例外,否则被认为是脱离群众,自命清高”;有30%的人选择“我觉得这很正常,反正抓到也不会开除,能够作弊而不被发现是我的本事”;另外35%的人选择“这样做总有原因吧,我能理解,但我不会如此”。在对课堂违纪情况的调查中,332人(包括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承认有不同程度的违规。可见道德修养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制约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2.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遇人不知如何致意、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可见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严重匮乏的现状与我国素有的“礼仪之邦”的美誉相去甚远。

3.知识结构的失衡。长期以来,社会上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失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又走入了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的误区。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写文章病句连篇,说话很难切入主题,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

4.对文化差异缺乏辨证认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有称谓称呼、交际语言、禁忌习俗、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而西方人则认为这些是隐私,不宜直接询问。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亲属之间过于亲近,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家庭观念不强。东方人看重人际关系,而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这些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有时在涉外交往中会导致沟通的隔阂。

三、推进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工程的建议

礼仪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论这些具体的礼仪形式多么繁杂,也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少千差万别,都同样需要相应的礼仪要素来支撑礼仪交往的实施。这些要素分别是礼仪主体(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礼仪客体(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礼仪媒体(礼仪活动所依托的沟通媒介,包括主持者和参与者的仪容仪态、服饰、器物)以及礼仪环境(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2]在礼仪实施过程中,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无法进行;没有礼仪客体,礼仪就无从谈起;没有礼仪媒介,礼仪信息就无法表达;不讲究礼仪环境,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在这其中礼仪环境是最具动态性的要素,而礼仪媒体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重要纽带。礼仪主体的施礼能力和礼仪客体的受礼能力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规范训练才能提升。因此文明的社会要用制度来保证人际交流互动中的礼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礼仪要素与礼仪规范的统一。礼仪要素是实施礼仪交际的载体,而具体的礼仪规范是交际的核心。没有礼仪要素的礼仪交际模式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个人和组织基础,会失去辐射性的功能,也不能作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没有了具体体现社会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礼仪要素就得不到来自传统和习俗的思想资源,即使强制建立也难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和接受。

礼仪应当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公共伦理的体现,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它不仅体现个人的素质,还体现了民族、国家的素质。人性是伦理基础建设的核心。应当加强大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美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宽容、拒斥浅薄都是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而“一言一行”是礼仪交际表达的载体,大学生应当从小处着眼,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见人要主动问候、在公共场合要谦让他人、在校园内要尊重师长……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都会组成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礼仪习惯的养成应该是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渐变的生活化过程。在初期可以通过加强礼仪训练,让大学生懂得仪表、服饰、举止和言谈这些“小节”的重要性。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也是培养他们与社会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成为新一代的生力军。”是浙江高校对当前文化大省建设大背景的回应。然而高校管理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职业素养质量保证体系来生成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产出的质量标准,也还没有建立起对德育素养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是象牙塔,社会上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大学的精神价值传统和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倾向与大学自身的学术规律、市场的多变需求与大学相对稳定的知识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仅仅靠校园内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倡导社会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的行为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常用的礼仪行为理论还主要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文化和西方的现代社交礼仪,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等都与我们目前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将礼仪文化理论有效地嫁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论中来,让它能与时俱进,体现出创造与发挥、创造与发展的脉络?而现有的礼仪文化理论及其实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个人素养到具体交流沟通这一纵向领域内。今后的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研究应涉及高校环境与校园文化、不同类型高校、不同职业成长阶段的关系等方面,并重点探讨礼仪文化理论中各种情境下的有效互动模式、礼仪素养中的组织行为、组织学习、组织公关与组织创新以及社会公众行为等问题。

参考文献: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3

在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广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素养分学术性素养和非学术性素养两大类。[1]目前在我国,多集中于对教师学术性素养的研究,对教师的非学术性素养相对重视不够,尤其是作为非学术性素养的教师专业礼仪,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随着和谐课堂的建构,作为和谐关系纽带的礼仪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功能日益显露出来,逐渐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意义及建构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

鉴于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教师专业礼仪可从以下五个角度来理解。

1.文化角度。礼仪是一种文化,教师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教师在传承、创造和改造礼仪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师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教师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修养角度。教师专业礼仪与教师内在修养息息相关。《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这说明内在修养与礼仪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良好的教师礼仪来自浑厚的教师内在修养,教师专业礼仪是教师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3.审美角度。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主要通过教师的仪表美、教学美、环境美等表现出来,教师按美的标准、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礼仪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过程。

4.伦理角度。从伦理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礼仪就是尊重学生的感情、人格和尊严,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心灵,并以适当的行为举止表现出对学生的友好和信任。

5.教学交往角度。从教学角度看,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在师生教学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艺术文化和教学素养。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礼仪是以继承、创新和发展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内在修养为前提,以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为目标,以尊重、关怀和教育学生为宗旨,以构建和谐关系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

(二)教师专业礼仪的特征

1.综合性。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反映出了教师礼仪的综合性的特征。因为教师专业礼仪体现了三个统一:教师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的统一;教师自尊与敬人的统一;教师文化、教学艺术和学生审美的统一。

2.独特性。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礼仪的独特性。教师专业劳动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4]高度的责任心和复杂的创造性;示范性;广泛性和连续性;个体劳动和整体协调劳动;长期性和迟效性;社会性。这些特点反映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行为方式、语言规范和礼仪风度。

3.教育性。教育性是教师专业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性主要从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示范教育等方面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师礼仪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折射出社会进步和人的本质精神,引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做事。

二、教师专业礼仪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和谐交往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关注视野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即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求教师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间、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5]这就意味着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巧不仅要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还要以行为的方式来表现,而教师行为方式的合适与否离不开教师专业礼仪。所以,教师专业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和谐交往能力。

(二)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量

良好的教师礼仪,寓教育教学于美的享受中,通过丰富的知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容易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获得教育教学交往的成功。

(三)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所在,而教师专业礼仪正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外在体现。良好的教师专业礼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一种理智的和自觉的道德情操。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专业礼仪的修养程度影响着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礼仪的教育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四)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高教师人格感召力

教师人格感召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形成不仅与教师内在修养密切相关,也同时受教师外在形象的影响。教师通过自身礼仪修养的展现,表现出人格的感召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教师专业礼仪是提高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一种具有重大价值的资源。

三、教师专业礼仪的建构

(一)礼仪制度导向

建立礼仪制度是教师专业礼仪重构的前提保障。学校可根据教师专业礼仪要求,制定比较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师行为规范,把教师专业礼仪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教师自觉以礼仪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开设教师礼仪课程可使教师能够系统学习有关礼仪知识,也是其礼仪学习可持续性的保障。当然,课程的开设应是灵活的,可以是讲座的形式,可以是观摩的形式,也可以是教学实践的形式;课程的时间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来设置,可以是集中式的,也可以是分散式的或随机式的;教师礼仪课程的教师可以是外请的礼仪专家或是礼仪专科学校的教师,或是兼而有之。

(二)人文环境陶冶

浓厚的人文环境是教师专业礼仪修养的关键。构建文化校园,培植礼仪修养的土壤,挖掘、拓展广阔的教育空间,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与建设,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校园增强文化氛围。如,在教学楼内装饰文化走廊、树立孔子等圣人的塑像,这些都给校园环境增添学府的厚重,处处彰显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师的品德情感能够受到陶冶,产生礼仪的冲动。

营造人文氛围,创造礼仪修养的条件。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创建人文氛围。所谓的人文氛围是指一种充满健康、高雅、友善、温馨、尊重、理解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有利于教师专业礼仪的体现。

(三)个人行为反思

教师专业礼仪虽是一种外化了的行为,但它不具强制性,它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教师行为反思是其修养礼仪的最好途径。因为教师礼仪的修养不是外在僵硬的说教和灌输,而应当通过使人的意识觉醒而产生自觉的追求来达到。有了自觉的追求,教师在心中就能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而无需外界的监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教师可从仪表礼仪、教学礼仪、生活礼仪等方面来进行自律。

(四)自身内涵发展

教师的礼仪行为的体现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内涵发展,教师要坚持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美学修养的统一,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礼仪。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对其专业伦理的认识,坚持自律、自觉慎独,追求道德的境界。其次,教师应重视知识修养,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再次,教师应加强美学修养,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发愉快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完美的举止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礼仪不是小节,它是一种教师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并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的提升。因此,教师专业礼仪的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1]杨雄忠.全面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J].教育导刊,2002,(1).

[2]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45.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3.

[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43-147.

[5]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3-433.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4

一、合理定位,明晰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

的思想认识

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将其作为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的基础工程和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明礼仪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礼仪素质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知书达礼”、“彬彬有礼”、“礼贤让人”,历来被视为做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德,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将礼仪素质作为重要的人文素质,纳入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礼仪教育自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其次,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以文明礼仪作为教育内容,目标是使青少年学生掌握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包括养成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礼貌修养、大方得体的礼节行为习惯以及文明语言习惯等,归根结底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

第三,文明礼仪教育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道德教育工程。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不但可以直接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优美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道德自觉意识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将品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结合起来,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将礼仪文化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营造浓厚的人人学礼仪、人人懂礼仪、人人践行礼仪的氛围,能够取得事半功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多措并举,落实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

的实效推进

为组织开展好全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我们认真谋划,周密部署,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第一,健全组织保障,强化队伍建设。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机构、高素质的师资和教研队伍,是搞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把领导机构、师资和教研队伍建设,放在推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的第一位。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和组织机构。各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在校长领导下,由一名主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各学校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文明礼仪教育管理工作;同时,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教研组(教研室),负责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培养、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明礼仪教育师资队伍。省教育厅统筹规划全省中小学礼仪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各市、县、校逐级培训,不断提高礼仪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三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全省各设区市及县(市、区)教育局配备或明确专(兼)职的礼仪教育教研员,负责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理论研究、业务指导及决策咨询。

四是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提供经费支持、设施保障等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分解目标任务,细化推进措施。开展一项全新的工作,有必要细化推进措施,分解目标任务。我们将推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环节和方面,逐一突破。

一是落实文明礼仪教育计划。要求各地、各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教育计划,制定学年、学期的教育计划,以保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方向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到位、成效显著。

二是合理配备礼仪教育师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教师由班主任老师及热心礼仪教育、具有一定文明礼仪教育素养的学科专任教师组成。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

三是保证文明礼仪教育的活动时间。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团、队)会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合理安排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原则上每两周不少于一次,并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学校考核范围。

四是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各地、各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养成、强化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习惯,促进其把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五是使用好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组织编写教师和学生用书,要求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配备读本。基于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礼仪教师人手一册,学校图书馆(室)存放一定数量的读本供学生使用。

第三,注重力量整合,坚持整体推进。礼仪教育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加强力量整合,注重整体推进。

一是坚持科研为先导。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深化研究,实现实践与研究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发挥教育科研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是坚持内涵与外延并重。既充分挖掘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逐步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又注重文明行为养成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三是坚持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先行。教师的言行直接感染和影响着学生。我们重视教师的榜样和表率作用,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及学科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以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强教师礼仪修养。

四是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礼仪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不拘一格创设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文明礼仪教育相互促t进、共同发展。

四是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建设。发挥学校作为文化高地的作用,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质、高效的社会化德育网络。同时,要坚持“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把文明礼仪教育由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发挥学校教育对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5

一、从就业视角看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才竞争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内容。而高职院校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当前的首要任务。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作用。其一,礼仪教育是规范高职生日常礼仪的重要工具。作为公众认可的普遍行为规范,礼仪在支配、控制人际交往活动的同时,也成为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衡量、判断手段。良好的礼仪规范更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其二,礼仪教育是推进高职生“准社会化”进程,提高其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重要形式。如培根所言,礼仪是“永久的推荐书”,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助于形成更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个体独立人格,满足学生从“依赖于人”逐步向“独立于人”的心理成长需要,提升自信自尊,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有效排遣不良情绪。其三,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素质修养,道德自觉意识以及自我锻炼、改造礼仪品质。礼仪是道德素养的外化表现形式,高职生以得体的言谈举止、平和的心态、艺术地事物处理方式迈入职场,是赢得领导与同事广泛认可、获取长远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其四,礼仪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尤其是商科生良好职业形象的主要教育手段。因此,及时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是在继续加强针对性技能教育、发掘个体功能性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服务于高职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教育手段。

二、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礼仪修养水平分析

礼仪修养水平是衡量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最为直接的标准。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仍有待改进。从现阶段高职生、同时也是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礼仪失范现象来看,其礼仪修养存在与所受教育程度不对等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缺乏个人修养、道德规范失衡及生活细节等方面。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公众场所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尽管此类现象属于个别情况,但作为教育者,应及时加以重视,根据礼仪失范成因采取相应对策。具体而言,高职生礼仪失范原因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偏失、欠缺礼仪基础以及社会氛围的负面影响;二是学生普遍存在接触迎合外来文化的现象,对礼仪的存在发展缺乏认知;三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未将礼仪教育提升至相应高度,缺乏重视甚至于未开设这一课程;四是学生内在心理的人格“单面化”趋势与礼仪规范的“多面性”产生冲突。

三、探索强化高职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礼仪教育定位应凸显针对性

高职礼仪教育归属于高职课程体系,其角色、内容定位都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征。从教学内容上可简略划分为基本常识礼仪、专业礼仪教育两部分。前者侧重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礼仪教育,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差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道德取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日常行为礼仪、社会礼仪教育;后者则指专业礼仪教育,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职业礼仪技能培养、岗位可操作性特征,尤其是在服务行业的系统化礼仪教育中还应加入相应的地域礼仪文化特色、职业意识培养等内容。

(二)高职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其一,将礼仪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阶段礼仪课程通常被作为就业前的包装教育在毕业或实习前夕进行教授,难以达到预期素质培养目标。课堂教育作为系统规范化训练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习惯养成教育加以实施。从入学教育开始,将礼仪教育纳入规范化管理,结合日常校纪遵守、教室、宿舍文明规范,逐次培养其道德行为规范、举止仪态以致人际关系处理,实现学生礼仪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其二,礼仪教育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礼仪课程并无甚深奥的理论内容,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其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仪态模拟、情景模拟、角色模拟等教学形式,将知识讲授、模拟练习与具体的社交环境相联系,从标准礼仪规范的实践掌握着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发掘其社交潜能。此外,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特定环境加以督促练习,使高职学生在长期的习惯保持中逐步养成得体大方的日常礼仪规范。其三,校园文化渗透,隐性熏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礼仪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渐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与文化品格。一是要利用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以艺术长廊、院系板报等外在显性艺术形态陶冶学生情操;二是以校园网络传媒传播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礼仪自觉意识的形成;三是继续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将礼仪竞赛、人文素质讲座等主题活动融于学生业余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礼仪素质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外在个人素养表现。高职教育应对建立健全相应的礼仪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过硬技能本领的同时,也将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做到内外兼修,提升就业竞争力,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强者。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礼仪素养

一、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表现形式

(一)课堂礼仪的行为失范。进入大学后,学校过于注重师生平等,却忽视了课堂礼仪反映的师生间的互尊互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教学的高效,却助长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不正之风。不仅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课上玩手机、睡觉亦是平常,更有甚者课堂大声聊天、随意打断教师讲课,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与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师生、同学间交往礼仪的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尊重意识淡薄,缺少谦虚随和的态度。对于师生间的交往,大学生丧失了路遇老师见面问好的意识,常常视而不见;课下大学生更是对不投自己喜好的老师恶言相加,捏造、散布不良信息,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声誉。

在同学间交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崇尚个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若与他人遇到分歧,经常意气用事,轻则恶语相向,重则触犯法律。

(三)校园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失范。在校园公共场合缺乏公德意识,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图书馆内高声打电话,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占座现象严重,导致图书馆座位利用率低,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的不自律行为看似日常生活小事,但细节决定成败,这些行为不仅妨碍影响了他人,更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四)仪容与服饰穿着的行为失范。随着时代潮流的日新月异,大学生衣着张扬个性、特立独行。但有些大学生则过度追求时尚,盲目追求潮流,经常在校园中穿着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与学生形象背道而驰。

二、造成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教育制度弊端的限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很多地区还十分普遍。为获得优异成绩、提高升学率,大多数中小学选择“捷径”,将教学工作完全扑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唯一的标准便是成绩。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好的贯彻与重视,是导致国内很多优秀大学生礼仪素养很低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家庭教育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在很多家庭对学生早期的礼仪教育是缺失甚至是误导的。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外出打工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启蒙时期的教育;其次,家庭变故、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由于今天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溺爱导致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习惯,为日后孩子的自私自利、散漫无礼埋下了种子。

(三)高校教育的断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大多关注专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礼仪教育仍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高校往往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由于礼仪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分数进行定量考核,高校管理者对礼仪教育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将礼仪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等非必修课程。教育者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礼仪素养的忽视,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四)礼仪素养实践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学生礼仪素养实践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礼仪教育课堂缺乏实践。课堂上没有条件将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于实践,往往是道理讲得多,实际历练少。其次是缺乏课外实践。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明白了礼仪知识的内容,却缺乏习礼的过程,不知道这些礼仪该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用。课外实践机会少,大学生的实践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效果。

(五)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存在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低等内在缺陷,面对外来文化往往有着对西方文化一边倒的倾向。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片面否定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把追求西方不合理的文化作为时尚,实则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伪装。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自觉性,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关健在于改变大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要切实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入手,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为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铺好基石。

(二)发挥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是任课教师或者校园内其他管理人员,都应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挥榜样的作用。这要求学校要对教职工进行全校范围的礼仪素养培训,提高教职工整体的文明素养,在生活中教职工要严以律己,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改变大学生。

(三)学校应提高礼仪课程重视程度,建设校园礼仪文化。高校应首先从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着手做起,提高礼仪课程的地位,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同时改革礼仪课程上课形式,增加课程实践的比例,将理论应用于行动。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对礼仪素质的重视程度,必须在校园内创设良好文化氛围。为此,学校应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知识,开展相关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汇,2009(4):65-66.

[2] 秦国华.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思考 [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3):80-82.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7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的原因 

(1)深受家庭礼仪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为“90后”青年,家里多数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过多的呵护与宠爱让其“恃宠而骄”,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凡是有利的事情都要归功于自己,需要负责任的事情都是他人的错,只知道向他人索取,不懂得为他人付出,更不会为他人着想。“孔融让梨”的佳话也只能是一句佳话了。其次,父母并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较好的榜样,也许父母本身在生活中就存在较多的不文明现象,使得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2)高校礼仪教育重视度不足,未设立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就当前而言,我国处于素质教育论文实践的“深水区”,在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艰难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于教育体制本身的严峻挑战,譬如重视成绩、升学率等,而在学生良好素养的培植、文明礼仪行为的规范等方面关注欠缺,以至于很多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现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步将礼仪教育课程提上人才培养日程。但由于此项工作仍处于初步萌芽期,而且许多教师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礼仪教学还未成为重点。 

(3)社会环境多变,越来越多关于文明礼仪的负面新闻冲击着眼球。2013年社会事件“十重门”反映出的公共道德争论问题,使得整个社会都有些躁动,社会上、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混杂,加之缺乏对处于校园和社会过渡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与指导,这也给我们的大学生培养工作带来外部环境上的生存困境。 

2、主观方面的原因 

(1)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礼仪修养贵在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比如衣着言行等。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接受过思想品德教育,具备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认知,但是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协调,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的矛盾,是大学生礼仪养成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知识结构的均衡能力有限。长期以来,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很多家长、学生甚至老师都认为理科比文科的发展机会多,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不到完全的均衡。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和书面)差,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加之读书的减少,使得语言方面的功底越来越弱。 

(3)忽略了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大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终究步入社会的他们能否在之后的工作中出类拔萃,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链条中顺利建立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逐步拥有高效的人脉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个人礼仪素养至关重要。个体若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升个体的礼仪素养。虽然高校通过一些措施和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文明礼仪,但却收效甚微。 

二、矫正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对策 

1、强化礼仪意识 

近年来,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主要源于家庭、学校以及所生活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分散的学习渠道与零散的学习内容,导致学生主体在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时很难建构起系统全面的对于礼仪规范的认识。缺乏礼仪意识是造成大学生礼仪素养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事实上,作为先进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将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2、营造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老师,就是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都可以影响到学生,规范他们的文明礼仪。因此,各大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师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重视家庭礼仪环境的培养,是礼仪教育的重点。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平台资源,通过网络、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大力宣传礼仪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礼仪的重要性,在潜意识里纠正不重视礼仪的错误看法,做到真正的“主动”学习礼仪。此外,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讲座、编排礼仪短剧、校园文明礼仪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积极普及相关知识,使大学校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3、开设礼仪课程 

高校应重视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把社交礼仪课设为必修课,在课堂上讲授利益相关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提升礼仪素养当成必做事、乐于做的事。高校还可以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立具备针对性的礼仪咨询与培训部门,针对大学生目前的个体情况和社会需要开设不同层次的专项礼仪训练课。并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过程中随时关注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通过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知识,提高礼仪修养,实现大学生提高专业修养的同时延伸其为人处世的“软实力”的目的,为大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8

【关键词】中学生 文明礼仪 教育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很有必要,不仅是帮助学生从思想层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认知体系的过程,也能够很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礼仪,让中学生具备更好的风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时,教育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还应当有意识的转变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模式,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文明礼仪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效,并且帮助打造形象素质更好的中学生的风貌。

一、学生文明礼仪缺乏的原因

在很多中学,都能够看到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素养较为缺乏,很多学校也会忽略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这种状况十分普遍,是很需要改善的一个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开始独立理解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形成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且会决定一个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气质。这个时期正是应当深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文明礼仪都十分缺乏,尤其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普遍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也没有精力展开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家长们也最关注学生的学业,疏忽对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培养与引导。这些都是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缺乏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将会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的找到完善策略。

进一步剖析当下很多中学生在文明礼仪素养上缺乏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点。一方面,不少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偏低,在学生最初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上都没有较好的基础。不少家庭生活条件慢慢变好后,家中子女较少,负担不重,孩子们吃穿方面越来越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我行我素,不具备一些基本礼仪。另一方面,几乎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学都会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往往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学的成败和评定学生的好坏,而忽略了或者不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塑造。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极大的造成了当下很多中学生在文明礼仪以及个人素养上的缺乏。想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很有必要从这两个方面上做出完善。

二、确立合适的文明礼仪教育素材

在展开针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时,首先要确立合适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合理地选择教育素材才能够让教育取得良好效果。高中阶段的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已经较为成熟,对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因此,这个时期的文明礼仪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让这些素材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与个人素养。教育素材可以是针对学生在家里和父母相处方式的引导,学生在社会上和人相处的一些基本礼仪以及学生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相处的一些方法。这些应当成为针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内容确立后才能够让教育过程更好的得以展开。

进一步剖析可以得出,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按照适应的范围可以分为学校礼仪、亲情礼仪、餐饮礼仪、通讯礼仪等。每个部分又可以分解成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明晰具体的要求,整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如学校的礼仪可包括课堂礼仪、课间礼仪、集会礼仪、仪表礼仪、仪典礼仪等。在确立教学内容时,应当积极吸取中华民族礼仪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汲取他人之长,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适合于当代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三、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有效途径

教育内容确立后,教育方法的合理选择也很重要。传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很容易留给学生说教的感觉,这也是很多学生抵触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在于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模式的僵化使得教学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相应的教学策略,要深化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才能收获好的成效。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入手,更好的促使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又可以概括为礼仪规范认识的培养、礼仪道德情感的培养、礼仪行为意志的培养。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做,才能够将学生学到的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进而让学生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慢慢将这些习惯形成自身良好的个人品质。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内在的优秀素质,外在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孟赐将. 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J]. 文教资料,2014年07期.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9

关键词:高校;形体礼仪学;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3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查询有关形体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等方面文献,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访谈法。通过对部分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形体塑造、礼仪知识的需求;与高校部分教师了解以往高校体育课程对形体礼仪课程的开设情况。

3、问卷调查法。本文设计学生对礼仪、形体学的知识需求问卷,对5所高校2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回收问卷200分,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93%。最终通过相关数理统计,获悉数据。

二、结论与分析

(一)学生对礼仪课程需求情况

在调查中获悉,仅有4所学校开设了《形体礼仪》课程,仅有78.6%以上的学生对《形体礼仪课程》有较浅的了解;在问题(您是否渴望可以进行形体塑造与礼仪方面的学习)调查中,91.6%的学生表明很希望能进行学习;在问题(是否赞同形体礼仪课程能将形体训练和礼仪文化相结合教授)调查中96%以上的人持赞成态度。可见,大学生对形体塑造和礼仪文化的学习有着很高的需求。

(二)形体礼仪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1、现代学生礼仪教育缺失下的现实性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知识群体,他们接受着前沿的文化,感知现代文明,汲取着深邃的思想。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校园中存在着许多不知礼、不文明的行为的现象。主要表现有: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礼仪文明意识淡漠;仪容仪貌有失文雅;礼仪践行手足无措;知礼而不会行礼等。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和整体形象。同时,也就无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体现得体的职业素养。

2、通过形体训练能提高体能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

形体训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匀称和谐地发展人体,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形态更加健美的一种体育运动。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美的形体,同时教会学生可以终身受益的健身活动。形体训练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课,内容丰富,动作形式多,锻炼部位广泛。学生通过基本动作练习和强度不同的成套动作练习,不仅可以改善身体成分和提高身体素质,也可纠正局部的毛病和先天不足,达到改变和改善不良体型。

3、通过体态仪容礼仪训练塑造学生的良好职业形象,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体态仪态教育从培养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出发,教育学生学会仪表美、仪态美、言谈美、举止美,是学生内练良好素质的原动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与现代礼仪相结合的教学,进行各类微笑、注目、表情、坐、立、行走等多种身势仪态动作组合训练,不仅培养个体表现力、展示个人魅力,举手投足更显优雅气质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要尊重他人,文明行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礼仪修养,使学生在就业的现实压力和就业需求中增加自信和实力。

4、通过现代礼仪训练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人际沟通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良好得体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学生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成功的关键。通过现代形体礼仪课堂,组织一些集体的活动、情境模拟,了解和学习社会职场中的人际社交礼仪,从而增加学生与各类人员接触的频率与密度,使学生的情感社会化。通过优雅的言谈举止,有效地与不同性格的人员打交道,形成关心群体的意识,友爱和善的态度,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诚实守信的品德。通过教学来树立学生正确的交际礼仪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作好准备。

(三)新课程开发下的现代形体礼仪学课程开发

1、现代形体礼仪课程目标和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竞争强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高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的大目标,体育教学部门也应参与其中,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大学生服务。现代形体礼仪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传授公关社交礼仪基本知识来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提高学生注重养成良好的修养、个人形象,培养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进而提高与社会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2、现代形体礼仪课程与传统形体课程内容的开发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1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65-02

礼仪是一种自尊自爱、尊敬他人的行为规范,它表现出了自身的修养素质和社会观。礼仪素养就是个体经过礼仪教育和修养培训而慢慢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品行素养。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礼仪素养,就能显现出优雅的风度、高深的知识水平、丰富的文化内涵。良好的礼仪素养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现如今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还是相当低的,这和社会的高要求有着一定的矛盾,不可忽略。比如说:在宿舍里,有的学生经常与其舍友争吵,导致不和谐的宿舍关系;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对老师的不尊敬、不听任课老师讲课而一直玩手机以及迟到或者不去上课的现象;在公共场合,放纵自己的行为,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的麻烦;十分注重个人形象,过分的追求所谓的“大众时尚”,怪发、奇装异服、染发、长发等。上述的许多情形将大学生有素质、有教养的形象毁于一旦。为此我们需要尽快寻找一种有效地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素质缺失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过多的问题。由于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对独生子女过于娇惯甚至溺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礼仪习惯。这就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背道而驰。同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行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随处可见。所以,在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引导、示范作用微弱,有时候甚至起了副作用,使得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多年,有其优越性,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素质教育课程在各级学校都轰轰烈烈的开展,但最为重视的还是应试教育。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主要还是看应试教育分数的高低,而不是礼仪素质的高低。这种以“分数”定性质的应试教育必然使得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被忽视。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缺失,依然不能为社会带来贡献。

3.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礼仪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调解着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所表现的形式是礼仪,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勤劳勇敢、乐于奉献等,这些不但是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也是礼仪规范的要求。此外,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完备,某些人将人们的关系与商品相等价,利益化、损人利己等不良的风气猖獗,向他人、家庭和社会索取无度,认为诚信待人、自我奉献、服务社会是无用之功,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日益紧张,道德沦丧至使礼仪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4.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不足。现如今,一些高校的高层机构对礼仪教育缺少认识,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礼仪,不及时的实行有效地手段指导大学生素质教育。摆脱了高考前紧张繁重的学习,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进入到一个轻松的环境,他们有很多种方法接近并感知学校以外的社会。但是因为他们在上中小学的时候就没有接受良好的礼仪素质教育,导致他们长期的不能判别是非,假如说现如今的大学教育还不能给予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培养的话,大学生一定不会被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得学生的素质差别很大,而且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方式还比较传统,过度的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使得素质教育便成为了教育事业中的一项薄弱环节,学生也受不到优秀的教育。礼仪修养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水平、文化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高低,它是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的表现形式。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全面开展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成为高校首要的问题。所以应该根据现如今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所表现出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切实将大学生素质低下的问题解决。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礼仪教育。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讲礼仪、重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际交往日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更加密切,礼仪不仅成为我国人民对外交往的重要准则,也成为国家形象、投资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一封广受认可的“推荐信”。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有理”。现如今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有着更高的历史使命,更应该成为礼仪教育的先驱。同时香港《公正报》在《社会有礼祥和》一书中也指出:“富者有礼高雅,贪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将礼仪的作用解释的淋漓尽致,若人人都有此觉悟,礼仪问题便迎刃而解。

2.发挥高校教职工礼仪引导示范作用。礼仪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将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行为举止等进行了明确的形象和形式上的规定,礼仪显现了一个人的气质、文化和风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义上的教师,不只是指在班级任教的教师,还包括一些党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员在内的所有在学校工作的员工。只要在学校的工作人员都会与学生有或多或少的接触。教师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恪尽职守,树立榜样意识,以知礼懂理、明理行礼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3.拓展礼仪教育课程并增强实效性。有关人士认为高校可以将礼仪教育制定为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深入到大学每个层次,以此用更加全面、完备的礼仪理论教育来教育当代的大学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礼仪行为教育。礼仪课更加全面而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教育,并指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行为合理并严以律己,将大学生内在与外在的礼仪品质行为结合起来,因此礼仪课有很高的实用性作用。礼仪课不能单单的重视理论,一味的了解礼仪含义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关案例分析把礼仪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只有如此,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改变不良习惯,由课堂延伸至生活,化知识为内在素养,做一名高素养的人。

4.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现如今高校的礼仪内容比较固定,知识单一。因此学校要加大礼仪文化建设的力度,大力宣传“礼仪知识”,宣扬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介绍名人礼仪修身故事、对不文明现象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使师生意识到不合乎礼仪要求的负面影响,营造出大学校园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礼仪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升华,提升礼仪素养。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顺应了社会潮流,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形式创新,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了礼仪滑坡的问题,才能解决当前我国生产力与人民物质文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江小明,张妙弟.应用型大学有关概念和内涵问题的研究[J].北京教育,2007,(3).

[2]刘红娟.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4).

[3]赵守运,石阔.创新思维及其表现形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2).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11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97-02

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许多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应聘者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良好的礼仪素养不仅能够反映出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精神风貌,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所必需的。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在媒体上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三名职业学校学生上公交车就座后不停地说话,声音非常大,影响到旁边一位正在接电话的男乘客。这位乘客请他们声音小一点,三人却置之不理,男乘客无奈地挂断了电话。在校园里,这种不和谐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比如,与老师交谈时,口气随意傲慢;在食堂打饭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当,不能宽以待人,互相谅解,互相谦让;在人际交往中索取性强;中职学生叛逆心理很强,不少学生陷入了自我认识的误区,把穿着奇装异服、我行我素、抵制纪律视为“有个性”。这些行为不仅制约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诸多事例表明,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缺失。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生礼仪素养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在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父母把学习成绩当作孩子素质发展的全部,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品质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修养不高,遇到情绪不好时就粗暴地打骂,甚至挖苦孩子,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礼仪示范”,孩子耳濡目染,予以效仿。

2.学校因素。在学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对学生文化知识要求多,扎实的礼仪行为训练少;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措施;学校教师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个别教师放松对自身的师德要求,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耐心的疏导,造成师生之间心理和情感上的疏远,从而造成学生礼仪缺失。

3.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发展对礼仪教育的需求与人们礼仪知识贫乏之间的矛盾日趋突显,人们已经意识到礼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对已有的礼仪教育现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对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几点措施

随着社会文明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应聘者的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就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该从常规教学和校园生活等诸多方面着手,加强礼仪规范,普及礼仪教育,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礼仪教育要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礼仪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而身边的学生榜样力量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更能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谁都不甘落后的向上风气。例如,可以将礼仪要求融入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让学生形成知礼、懂礼、守礼的好习惯。对于上课不迟到、把手机关到无声、在别人发言时专心倾听等,利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礼仪教育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职业学校,由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大多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礼仪教学,教师灌输的多,学生内化的少,不易对所授内容产生共鸣。因此,在传授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对学生信、利、敬、义的品质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励自我塑造的欲望上,避免空泛讲大道理,可采用讨论、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分析事件或问题,发挥师生共振效应,达到由“外灌”到“内塑”的转移;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演习、现场讲评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形、神、雅、美等的形象塑造,可设定情景开展礼仪小品的表演或采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3.礼仪教育要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传统礼仪中找到现代礼仪的源头,舍弃传统礼仪教育中主要靠说教的老方法,采用中职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融传统礼仪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如开展“校园传统礼仪文化月”、“和谐校园演讲比赛”、“国旗下的演讲”,以辩论、诗文朗诵、演讲、小品表演、征文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倡导文明行为,组织学生多参加各种校内外礼仪文化活动、公益活动,使其亲身体验我国传统礼仪文化渊源之深,内涵之美。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文化心理归属感、认同感,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长的最佳“生态环境”奠定深厚的基础。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12

在中职院校建设具有职业礼仪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实施礼仪素质教育,让中职学生在正式任职前就掌握其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熟悉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制度,使他们进入社会能够顺利就业和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

关键词:

礼仪教育;校园文化;中职学生

中职院校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让中职生从学习期间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同,熟悉企业的管理,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教育品牌。

1中职学生校园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礼仪教育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应该设置礼仪教育的相关课程,充实中职学生的礼仪知识,提高个人礼仪素养,增强就业职业能力和影响力,使中职学生快速职业化成长。现在中职教育中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却较低,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中职学生的人文礼仪素质教育,而且会影响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状态,最终削弱中职育人的终极功能。

1.1礼仪培养在中职院校的重要性分析

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雅称,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或借鉴、或沿用至今,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礼仪教育是实施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不但有助于中职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彰显人格魅力,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竞争力。[1]礼仪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交往艺术技巧。一般来说,礼仪可大致分为商务、政务、社交、涉外、外交、服务等六大礼仪方面。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是学习生素质教育的必需,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的必然。

1.2中职学生急需社交礼仪教育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中职教育应该把创新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联系起来。但部分中职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知之甚少,缺乏应有的基本礼仪规范。目前我国中职礼仪教育的知识体系还不成熟,开设职业礼仪教育相关课程的中职院校还比较少,大部分中职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知之不多,缺乏基本的规范礼仪知识,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自行降低了礼仪的标准,使其践行礼仪的效果大打折扣。中职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行为示范,还要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礼仪实践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构建中职学生的校园文化知识素养和礼仪教育体系。

2发挥中职校园文化的教育主导作用

2.1中职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

中职院校是人的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作为现代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中职院校同样需要探索改革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礼仪素养是现代社会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中职生实施礼仪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化进程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注重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中职生礼仪知识的各种活动,引导中职生开展积极乐观、高雅健康的职业礼仪、社会实践等人文活动,有利于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扩大和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实践性。

2.2中职校园文化是礼仪规范教育实践基础

中职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的发源地之一。中职院校要大力倡导学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中职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把礼仪教育和实践提升到教学管理的重要层面来加强教育。在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校园文化,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3中职学生职业礼仪养成策略

礼仪基本规范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公共场合等地的表现形式无处不在,主要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动作、表情、外观等。礼仪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够通过标准,规范、调整使用者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中职生礼仪思想觉悟意识,掌握礼仪的操作规范,提升职业适应性。

3.1礼仪的养成路径

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是为提高中职生的礼仪素质,寻找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礼仪的养成教育是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一要培养中职学生的礼仪意识,提升中职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二要注重实践,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应用;三要是加强引导,大力引导中职生对礼仪的热爱和应用;四是理论联系实践,搭建中职生礼仪教育平台;五是校企合作,形成合力,努力营造礼仪育人实训。[3]

3.2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对人产生一定影响。在中职学生日常课堂和实训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与规范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礼仪氛围,教学教师要有一定礼仪知识,通过动作、语言、服饰、仪表等,成为学生的表率。同时,要注重校园教育环境的构建氛围和优美的环境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感染和熏陶学生礼仪的养成,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目的。

4结语

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既不能类同于综合性学习,也和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差别,要定位于适合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和人才教育体系,帮助中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构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者:杨坤 单位:河南省新闻出版学校

参考文献:

[1]夏和先,许玲.构建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精神[J].卫生职业教育,2011,(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