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时间:2023-09-19 16:27:05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1

一、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应用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最大作用,就需要对农业生产中计算机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具体来说,当前农业生产中计算机应用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往往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关注角度交稿,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无论是信息采集、科研,还是生产、销售,其往往会按照传统的农业思路来考量,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了解,甚至对计算机技术抱着质疑的态度,这样就导致了农产品的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无法实现最优化,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缓慢,甚至停滞。

2.基础设备比较少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农村计算机技术的配置仍旧不是非常广泛,由于配置率不是很高,使得其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价格因素,计算机及配套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在农村的消费体系中仍算是一笔奢侈消费。其二,网络通讯配套缺陷,相较于城市地区的集中,农村幅员辽阔,村落之间分布比较零散,而我国的网络费用又比较好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难以得到很好地普及。

3.操作人员十分紧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主要是农民,对于计算机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技术其并不是十分了解,及时农民配置了计算机,但是也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而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比较稀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待遇、工作环境都比较差,操作人员更愿意留在城市。若是这种状况不得到很好地改善的话,则即便拥有了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的话,也无法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的产量、销售等也很难保证。

二、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策略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观念,计算机技术是现代技术的典型代表,是发展智能化、自动化、通讯花技术的基础,只有加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才能让农业生产走上一条崭新的路。各级组织和机构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观念教育,技术宣传以及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思想基础。

2.配置基础配套设施为了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需要配置足够的计算机设备,还需要保障网络通讯配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力量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国家可以在农业生产计算机购买上给予必要的补贴,加大在计算技术推广上的投入,进而提高农村计算机的普及率;建设农村地区基础网络设施,使计算机设备能够联网,使计算机应用体系能够真正完善起来。

3.加强农业软件的研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除了硬件基础,还需要软件的力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组织农业生产软件的科研,建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结构,开发一个能够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的软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4.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要发挥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计算机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培训农业计算机应用人才,只有具备了一支完善、符合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改善当前农业的生产环境。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对农民进行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农民,只有提升农民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其二,选派技术员进入高校进修,为了更好地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水平,可以着力提升农业技术员的计算机水平。

作者:王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雅安市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地理网格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231-02

自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发展,刺激形成全球性产业的新格局,计算机技术俨然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据国家信息产业网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信息产业销售额占据整体GDP的1/3,远超建筑、汽车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事实证明,谁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谁掌握了发展的机遇,未来的农业生产必将引用计算机技术并广泛应用。

1 农业领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轨迹及其优势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伴随新数字媒体时期的到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信息农业格局有效形成。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政府已经组建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首次以研究计算机农业发展及农业发展的前景列入一项专题,开启了以遥感技术、科学计算法、数学统计法为一体系的农业科研的新篇章。1987年,国家通过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逐渐重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1],将遥感卫星技术和物理信息技术等运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并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了模拟试验[2]。1997年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工作会议肯定了应将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建设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实际工作方向,用以辅助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推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将计算机信息化发展列入到了服务三农体系之内,成为新世纪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机制及优势分析“农业信息化”也称“信息农业”[4-8],通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使二者合二为一延伸成为新型现代化农业模式。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信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智能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为各区域农业生产者提供帮助和技术服务,达到以精细组织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生产格局的转变。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模型,更科学的制定决策为农业生产服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其生产资源的使用、利用效率。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精耕细作对生态的破坏,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

2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计算机地理网格的设计实现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检测与控制。

取决于地理区域的研究与应用尺度地理网格的单元大小取决于地理区域的研究与应用尺度。不同的地理区域,因土壤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应用领域的不同,其所适合的尺度是不同的。寻找合适的网格尺寸是地理研究的关键,研究和应用需要多年的积累,传统的地理网格技术与经纬度网格法是简单的,但面积、形状变形较大。

现代精准农业的研究基准尺度一般为19m×19m。划分后的网格形状和实际地块要相似接近一致,更能确保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可控,有利于变量投入和采样的实际操作。高斯-克吕格大比例尺下的投影更为契合现代农业地理网格数据根蒂要求。能够保证网格的全球编码唯一考有助于网格数据的共享与标准化。鉴于差别研究与应用方向,有必要在同一地理区域创建不同的研究标准,网格设计时充分斟酌建立完整的分层网格系统。依据此方法,可以从最基础的基准网格大小的网格数据库,逐一通过抽样建立更符合要求的研究基础标准,得到更全面的结论充分的把握微观、中观与宏观等多个尺度。四叉树分层网格系统能够充分满足相同网格基准上不同的研究的标准需求。通常在做精准农业研究与应用时,更高的尺度大小没有固定和严格的要求,用以解决遇到的更大难度上的了解整个地域整体特征。为此,采用四叉树方式的分层体系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可采用的体系是EOSG:3785坐标系下的四叉树分层网格体系,四叉树的顶层(1级)网格范围是(-20037508.34m,-20037508.34m)-(20037508.34m,20037508.34m)。精准农业应用所需要的基准单位大小处于22级,网格单位为19m×19m左右,分层网格编码对网格单元进行编码,为了满足分层网格中每个网格单元的每个级别而进行的位置。

以满足统一标识分层网格中的每一级每一个网格单元的位置。为了方便数据库的查找与运算,采用字符串方式来进行编码。具体设计如下:唯一的编码字符串t顶格的定义,网格为1,以整个世界为尺度,边长为40,075,016.68m,顶层网格(1级)Fig.1 The grid level 1单一网格四分为4个网格后,网格二级字符串编码依次为Q(左上网格),R(右上网格),T(左下网格),S(右下网格)。其唯一编码字符串为TQ、TR、TT、TS,以此类推。网格字符串的数量则是网格的层级,如字符串“TSTQ”表示是该网格属于第4级网格。

四分网格编码Fig.1 The grid code假若想从基准网格单位(第22级网格单元),建立更高尺度(层级)的研究网格单元,只需要创建网格四叉网格融合的规则,将更高层级的编码相同的单元挑选后采用栅格抽样算法进行合并计算即可,如:临近抽样、三次样条抽样、立方抽样等等在确定精准农业的地理网格系统后,需要考虑建立地理网格的数据库。将现代农业所需的数据指标信息存储记录到数据库中。

在综合考虑各种现代农业对数据精度的要求,以及大量的已有研究的情况下对农业网络数据库进行设计,将现代农业中地理网格的基础单元,合理设定在19m×19m,网格的属性数据即为全部数据。

与传统农业数据库最大的区别是基于网格数据库对每个网格的位置,在网格内发现不同的信息,从而实现了农田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10]。可以通过建立差异化的网格实现网格间的区别,实现每个网格内能够体现的差异农田信息,使得每个网格单元内即使存在差异,也可在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存储记录信息。充分满足现代精准农业对数据的要求,与现代精准农业的特点相吻合。充分考虑数据的精度,计算的速度,产量图的制作,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肥力、氮磷钾含量,制定相应的变量施肥方案)提高产量[11]。

3 计算机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农业产量的提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精工细作为主,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引用计算机技术后可从各方面对农业的生产进行监测,实时掌控农作物生长动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气象的信息化预测,即通过对大气环境及其数值变化进行实时动态预测,对田间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记录模拟计算机数据模型,做好农业生产防范工作,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有利的指导,展现出因地制宜地真正的诠释,有利于提升了产量与效益。

3.2 有利于节省人工

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计算机兼备人脑具备与不具备的所有辨识本领,对计算机数据筛选选择制定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优化方案。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后可大大缩少人员使用,便面人为因素对现代农业产量的直接影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知识推理、使用表示、采集等技术手段,汇集整合农业领域极为庞大的技术、知识、资料数据体系,构造成为智能问答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科学选种、土壤准备、种植、管理和收获;科学提出防治方法;制定销售方案,避免收获后的积压,造成不必要的人工劳动。

3.3 有利于确保粮食的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同样关系到国家整体的生产建设与战略安全。粮食安全与国土安全同样重要,关乎社会稳定和谐,关乎经济持续发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准确的判断大环境气候,根据当地气候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的生产计划,做到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保障同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在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加强对粮食安全进行保障。

3.4 有利于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当中的地位和应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耕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缔造了一个无限的前景,提供一个难得的机遇。通过推进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加速计算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有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充分满足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的需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势必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尤其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的积极影响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发展,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建设提供稳定持续的发展动力,助推我国农业生产更快、更好地走向现代农业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洪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

[2] 李芬, 陈颖曼.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 2014, 42(3).

[3] 黄玉宝, 乔玉良, 张红艳. 基于GIS和遥感的土地利用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以汾河上游西北地区为例[J].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39(9).

[4] 朱勇.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J]. 农业现代化, 2004(5).

[5] 冀宪武, 赵永胜. 农业信息化在山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 2009, 37(9).

[6] 张立伟.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12).

[7] 郑业鲁. 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 广东农业科学, 1999(6).

[8] 刘婷, 王来刚, 左守亭,等. 河南省农业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7).

[9] Franzen DW. Summary of Grid Sampling Projectin Two Illinois Fields[J]. NDSU Technical Bulletin, NDSU Extenson Service, Fargo, ND, 2008.

[10] Clay DE, Chang J, Carlson CG, Malo D, Clay SA and Ellsbury M. Precision FarmingProtocols(Part2), Comparison of Sampling Approaches for Precision Phos-phorus Management[J]. Communications in SoilSci-enceand PlantAnalysis, 2000, 3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机械的运作效率。目前在农业机械的使用方面,有的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清晰地识别农作物的位置,比如,在收割小麦的过程中,有的小麦受到大风影响产生倒伏,对这些倒伏区域,机械在收割过程中很容易漏掉。所以在农业机械中使用新技术有利于弥补农业机械的漏洞,提高机械的运作效率。

第二,解放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是一个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行业,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农业种植、收割的自动化,解放劳动力。这些年轻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的领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

21世纪是个科技迅速翻新的时代,目前农业机械领域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下面介绍几种最新出现的农业机械新技术。

(1)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等级的检查。计算机视觉是一种以图像处理为基础而兴起的学科,主要对视觉信息处理的计算理论、表达与计算方法进行研究。[1]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目前在农业机械生产方面,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能够用于检查农产品品质和分级,还可以用于播种和收割。但是由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使用时间比较短,一些技术难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还需要继续研究。

(2)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智能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也得以实现。美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了激光拖拉机,不仅可以控制拖拉机的行进方向,还能够对拖拉机进行具体的定位。[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掌握,以设计出具体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种子、农药、水等原料的用量。

(3)机器人技术。比智能化更进步的就是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这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结合的产物。目前研发出了除草机器人、播种机器人、浇水机器人、施肥机器人等,利用机器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可以节省人工费用,解放劳动力,避免有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人体产生危害。

(4)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帮助操作者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可以根据地势的高低和秸秆的长短来调节高度,保证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的可靠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服务的,所以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加速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使用,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新技术,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政府补贴。新型机械的购买都是生产个体自行组织的,资金压力大,使得机械新技术难以推广,所以对于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政府要在物质上予以补贴,拓展新机械的使用范围。

第三,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机械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绝大多数情况就是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空气。但是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使用通过将农作物的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肥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减小了空气的污染程度。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 静.探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农资,2013(36): 74.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设计技术;农机设计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1.1含义。农业机械设计需要结合使用方向来进行,优化功能组成,这样在使用阶段可以降级故障发生几率,农业生产任务也能够高效完成。数字化设计理念在农机产业中虽然应用实践较短,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所设计的机械结构更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基于计算机设备完成的设计任务,可以节省数据分析运算所用时间。借助计算机中的功能软件,能够轻松的完成图纸绘制工作,并通过系统模拟来观察运行期间的设备稳定性,最终得到的产品生产方案更安全可行。

1.2特点。数字化技术是科技发生的成果,农机生产行业正在向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要求设计环节科学高效,必然会应用到数字化技术。分析技术应用特点可以了解到,在设计时间上有明显的节约,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包括数据的录入与运算,帮助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数字化技术还能够结合使用需求对设计方案做出优化,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备的运行模拟,这样所确定的最终方案更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来生产成本。传统设计方法中,需要同时得出多种设计方案,增大了工作任务的难度,这一点在数字化技术中得到来解决。

2当今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

2.1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新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设备,农机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纸绘制,计算机绘图软件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在工作任务开展期间,技术人员将所得到的参数输入到计算机中,选择相应的功能,便能够将机械图形展现在其中。目前管理图纸绘制的软件也正在完善,功能也有明显的增多,为农业机械设计提供来便捷性。

2.2知识工程(KBE)。知识工程在数字化设计技术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现代设计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是由于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形势的变化,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新知识的获取,而不是依赖经验。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发展起来的基于框架、规划、模型、本体等多种知识建模技术,主要是为实现计算机对知识的智能推理,提高计算机智能服务的。对于新知识的获取,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已有知识;市场信息;数字仿真或虚拟现实;物理模型试验;样机试验;已有产品运行表现。

2.3虚拟原型(VP)。虚拟原型技术,近年来作为数字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虚拟原型技术是在CAX(如CAD、CAM、CAE等)/DFX(如DFA、DFM、DFS等)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仿真技术等应用于复杂系统全生命周期,并进行综合管理,从系统的层面来分析复杂系统,支持“由上至下”的复杂系统开发模式。虚拟原型是根据产品设计信息或产品概念产生的在功能、行为和感观特性等方面和物理原型尽可能相似的可仿真的计算机模型。虚拟原型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部分替代物理原型,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属于制造业的范畴,门类广、种类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产品拥有14大类、95小类,3000多种产品。尽管我国能生产的农业装备品种很多,但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差距。在构型设计方面除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速产品开发的同时,基于知识工程,利用计算机仿真对产品性能进行预测以优化产品结构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农业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方面的研究也有学者开始涉及。今后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应注重以下几点。

3.1突出产品创新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当突出产品的使用功能以及创新性,消费者在购买机械设备时拥有更多的参考。应用数字化技术后,设计阶段创新理念可以更好的展现,结合农机设备使用阶段容易发生的故障问题来进行,将故障发生几率降至最低,这样才能够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确保设备具有消费市场。农机设计生产企业有很多,只有突出设计阶段的创新性,才能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可以明确,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

3.2重视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给产品设计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集3D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为一身,让设计者/用户身临其境的感受产品的设计过程,体验其性能,从而提高设计的成功率。该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及制造中非常重要。对于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的大型农业机械的设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既便于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又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更便于用户针对产品的原型了解产品的结构和性能等,提出反馈意见,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目前国外已提出了两种基于VR的工程设计方法,一种是增强可视化,它利用现有的CAD系统产生模型,然后将模型输入到VR环境中,用户充分利用各种增强效果设备如头盔显示器等产生临境感。另一种是VR-CAD系统,设计者直接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设计。国内相关的研究才刚起步,尤其是VR在工程上的应用方面还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3.3强调产品协同设计。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着新的商业环境,如产品定制需求的增多;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因此,产品设计制造的协同是现代企业适应全球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发展农业机械行业乃至整个机械行业所需要瞄准的方向。据估计,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往往有40%~70%的工作是与其他企业和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如何从浩瀚的产品资源中选择合适的为己所用,这就提出了在已有知识库中的搜索算法实现问题。PTC公司的Web服务器上保存了众多世界领先的零件供应商的百余万个零件,且每月增加几万个新的零件。尽管象PTC公司这样将所有资源都纳入自己的服务器的做法在搜索算法实现上较为容易,但在我国目前采用是不现实的,并且从长远看也不是方向。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由供应商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提供零件的资源信息,这样采用什么特征及其参数引导在众多的供应商之间搜索,以及如何实现客户端各种异构的应用系统与服务器各种异构数据库之间信息的传递就成为研究的方向。农业机械在农业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农业机械行业是改变传统农业机械生产方式,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支持新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伟 单位:嫩江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技术;林业生产;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受过去乱砍乱伐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产效率很低,加上我国的林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林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林业发展十分缓慢。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实现我国林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目标,计算机视觉技术能有效的改善我国的林业生产落后的现状,对我国的林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计算机视觉技术

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一种新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计算机模拟生物的外显功能或宏观功能,计算机视觉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生物学、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多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核心是让计算机拥有“感知”世界的能力[1]。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在不接触被测物体的情况下,对物体进行检测;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在敏感器件下,对超声波、微波、红外线等人体无法察觉的能量进行检测,同时计算机视觉技术还能对被测物体进行长时间检测。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工业、农业、林业、电力系统等行业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林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2.1 缺乏林业生产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林业生产中,技术人员的年龄普遍高,而年轻的技术工作人员比较少,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在我国的林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作业靠人工完成,而林业生产缺乏技术人员和劳动力,严重的限制了林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林业机械化、减少林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成为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之一。

2.2 林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随着全球资源的短缺,气候环境的逐渐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有效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节省资源消耗,保护气候环境,在林业生产中采用高新技术能有效的提高林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林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林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实现林业生产的智能化、机械化,因此,如何将高新技术应用在林业成产中,是当前我国林业生产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林业生产的运用

3.1 农药使用中的视觉定位

农药的滥用不但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在传统的农药使用中,有很大一部分农药不能发挥出功效,直接流失,据统计喷晒的农药只有25%-40%能沉积在树木的叶片上,只有1%的农药能用沉积在靶标害虫上,不足0.03%的农药能起到杀虫的效果,传统的农药使用不但造成了农药浪费,还极大的污染了周围环境。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在农药喷洒中,可以对需要施药的目标图像进行分析,准确的找出施药位置和用药量,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农药的浪费,极大的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农药喷洒,还能减少人体和农药的接触,能减少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率[2]。

3.2 林木球果采集中的应用

在林业生产中,林木球果的采集是个难点,近年来,国外已经研制一些球果采集机械进行林木球果采集,如高空作业车、摇振采种机等设备,在我国林业生产中,林木球果的采集大部分仍是人工采集,人工采集球果过程中,需要折小枝甚至要砍大枝进行球果采集,这种方法不但劳动强度大,采集效果低,还对林木有一定的损害。利用机器人采集林木球果,能极大的提高采集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还能减少对林木的损害,但机器人采集过程中,需要进行人工操作,没有实现完全自动化。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在机器人采集中,对需要采集的球果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分析图像,确定球果所在的具置,并且知道机械手进行球果采集,这样能极大的提高球果采集的成功率,使得机器人采集更加自动化。

3.3 封闭植物反应的控制

对于温室花卉栽培、苗木生产等封闭植物生长系统中,需要及时的了解植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根据植物生长需要,适当的调节这些环境因素,从而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在传统的环境因素探测中,采用侵入式方法,这种方法对植物生长系统会造成也很大的干扰,很难保证探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植物的外观形象表示出来,例如植物树冠的色调变化能反映出湿度的变化,植物气孔活动状况和二氧化碳浓度有一定的关系。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封闭系统的植物进行图像采集,然后对图形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植物的外形图,根据植物外形图对封闭系统的环境因素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进行环境因素调节。这种方法不需要侵入封闭系统中能准确的反映出植物生长环境因素的变化状况,能提高控制的针对性。

3.4 原木内部缺陷检测

一些原木的色彩鲜明,纹理形象能用于木质工艺、家具产品的加工中,如果原木内部出现缺陷,就会极大的影响这些产品的美观性。原木内部缺陷需要采用非破坏性技术进行探测,采用CT技术进行原木内部缺陷探测,能将原木内部的断层图反映出来,通过对断层图进行分析处理,能快速、准确的得出原木内部缺陷。

4.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时,为快速的完成图像处理,及时得出林业生产信息,可以在图像采集系统中采用图像处理采集卡,图像处理采集卡采用DSP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它能实现图像数字化的分析、处理、转换,极大的减少了图像处理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受自然光、林木背景的因素的影响,收集的林木图像、果实图像、叶片图像等边缘不清晰,边界轮廓特征不明显,因此,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图像分析时,要注意用纹理分析法代替边缘检测,从而准确的对图像进行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高性能处理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这些处理器的价格也越来越低,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时,在测距方面,要尽量采用普通的测距装置,这样能极大的降低计算机视觉系统的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状况选择最合适的计算机视觉系统,争取做到投入少、产量高的效果。

5.总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成为林业生产的发展之路,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门新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在林业生产中,能有效的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促进林业现代化发展,确保林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领域;前景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1-0150-0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与图形处理的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处理数据准确率高,速度快,相关信息更容易被读取和保存,这种技术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正是因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优势明显,,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社会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可以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应用广告领域,等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明显,应用范围广泛,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技术是很必要的。

1 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人类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世界的,通过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的,我们通过听觉视觉,嗅觉接受信息,对相关的声音,图像和味道等信息进行搜集判断,每天我们都会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绝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采集而来的,通过视觉方式搜集判断图像信息,视觉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处理,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判断。在现代社会中,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生活中的信息的采集不能仅靠人的感觉器官进行收集判断,这是不现实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进行信息海量获取的条件,通过信息技术,通过电脑方式人类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图像信息,对这些图像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有有价值对人类活动有用的信息,我们人类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提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推动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图像采集卡和摄像机将外界图像转化为以红,率,蓝三个原始灰度值表示的数字图像,数字图像转化后,用计算机相应的软件对这些数字图形进行分析、集中和处理,并最终输出已经加工过的相关信息,指导人们的相关活动,实现这种技术的成功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像处理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个各领域,极大地推动力社会的进步。

在世界领域内,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我国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与世界领先技术的差距正在逐步减少。我国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信息采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国发生很多的卫星,通过这些卫星,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图像数据,我国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些图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对全球的海洋,陆地等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上个世纪后期开始得到应用,这项技术最先是在航天事业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助推航天事业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应用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的,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对相关图像进进行修复,整理,加强,可以把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转化,实现对图像色彩的有效处理,这种技术在计算机动画中的应用相当普遍,随着这种技术的逐渐完善的,开始在农业,军事,科研等方面进行研究性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到了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这项技术的应用价值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种技术在各行业发展中的应用将更为深入而广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所采集的图像清晰度高,对待图像信息的读取准确,迅速,正因为其特有的优势,这种技术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社会推动作用是明显的。

2 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1)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在农业方面,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比如,现在农产品在采摘过程中,会用到采摘机械人,提高采摘效率,这种机械人的设计中,就会应用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设计农产品采摘机械人时,需要依据采摘的农产品类型,对需要采摘的农产品的空间位置进行转化定位,依据相关信息进行机械人的设计。在进行农产品规格信息的提取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设计者需要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把所收集到的数据反馈给机械人,才能保障机械人能够准确地完成农产品的采摘工作。另外,在机械人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道路中的障碍物进行有效的判断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实现顺利的行走,这种对障碍物的识别同样需要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现在,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已经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研究出了很多农产品的采摘机械人,这种机械人的成功设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是离不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机械人应用于农产品的采摘过程中,可以有效实现农业自动化,能够减低人工作业的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的创新发展。

2)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工业中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能够有效助推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比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在机械零件生产和装配流水线上有一种自动识别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保障这种流水线的自动化进程,流水线的自动化的实现,是通过对摄像机和传感器所提供的零件的图像及相关信息技术处理后,对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抽取其普通特诊,比如,对零件的体积,整体凹陷程度,范围整体宽度等相关信息进行储存,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读取,对这些信息进行设计,处理,判断流水线上相应位置的零件的品种,状态情况,从而找出对应。依据识别信息确定机械手的应采用的动作,设置机械手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零件的有效生产,装配,通过自动化实现工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3)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

在交通方面,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也是极大的,这种技术在交通方面的应用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种应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交通监控系统,红绿灯摄像头以及超速检测摄像头等等,都是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完成工作的。在交通领域中,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监控人们在交通方面的秩序,对于一些违章行为,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的拍摄记录,作为对违章行为人处罚的凭证,从而有效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可以说,在交通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种技术,单靠人工维持交通,在目前我国路况情况极为复杂的背景下,是难以保障交通的安全与顺畅的,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对路面情况进行监督,对行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障良好的交通秩序,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4)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图纸读取方面的应用

现在,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设计图纸,虽然,设计图纸凝聚着个人的智慧,但图纸的完成,却需要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无论是企业进行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还是道路交通领域进行道路修筑,进行桥梁设计,亦或设计者进行服装的设计,都离不开图纸,进行图纸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对相关图形进行识别,抽取相关信息,完善设计工作。在图纸读取方面,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图文扫描仪得到工程图的点阵图形,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图像中的各种组成要求进行智能分析,识别,从而编辑最基本图形数据文件,通过对文件信息的调用,查看,修改,有效完成图纸设计工作。可以说,在现在的图纸设计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利用这种技术完成图纸信息读取也是十分必要的。

5)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

在遥感技术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项核心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遥感技术中占着重要地位。

目前,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农业,工业,军事等领域,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的成功设计,必须要借助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应用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快速的图像生成,如果这种图形是数字图形,还需要对数字信息进行提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说,遥感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分不开的,遥感技术必须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些工作的完成都必须要借助计算机,因此,在遥感技术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是明显的。

3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在社会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信, 随着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这种计算的应用将更为普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现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的,随着计算机的完善发展,这种技术的传输率会不断提高,图像真实度会不断提升,图像表现形式会更为多样,这种图像技术手段会更为成熟,实现图像的分辨率会不断提升,在多维成像方面也会有更大的突破。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技术本身装置会更为简化,工业工程制图的效果会更加精确, 其在各方面的应用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在未来,社会各方面都可能会应用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这种技术的推广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推动社会的深化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总之,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随着这种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在人们生活生活活动中,这种技术所发挥的价值将更为突出,在未来,这项技术可能会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为实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7

1.1国外技术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节水灌溉的技术已经开始高速发展。在这方面最有经验的当属以色列,以色列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中技术走在国际的前端,水利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在以色列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以色列,农业灌溉技术一般采用滴灌或者是微灌的方式,其中微灌方式都是采用计算机控制,将湿度传感器埋在与土壤里,这种湿度传感器可以将土壤温度信息传回来。还有一些传感系统可以检测出植物的茎还有果实对的直径,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对于植物的灌溉的间隔。在以色列,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在家里利用电脑技术自由控制农业灌溉过程,以色列已经根据技术的发展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农业自动灌溉的配套阀门,这些阀门对于农业灌溉的便利性有着突出的作用。世界上微灌面积最广的国家是美国,这是因为美国对于电磁阀品种的研究十分广泛,品种规格十分丰富。有的电磁阀一站可以在一天之内多次开启,所以对于微灌频繁的特点比较适合,在温室内的使用效果十分显著。

1.2国内技术

据统计,我国农业用水的灌溉用水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系数为0.7~0.8。所以我国的农业节水潜力还是很大的。我国的灌溉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化技术一般应用在高等院校或者科研中心,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没有进一步推广,所以现在仍然属于实验研究阶段。目前的灌溉技术还是依赖于进口产品以及技术。

2.农业灌溉中的关键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的发展中,农民实施的发展策略一直没有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我国的信息化农业一直处于试验阶段,没有真正的做到与实际相结合,所以信息技术以及手段的落后,导致了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发展信息技术对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来说就是当务之急。想要数字技术在农业中得以应用,主要要用到以下几方面技术:

2.1微电子中的传感技术

水利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是通过对于信息采集点的合理布置以及对于各种水利信息方面的监控指标通过传感器转化成电子信号,然后传送到控制中心,这样就实现了对于水利的远程自动化遥测以及遥控。

2.23S技术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信息可视化的有效手段。CIS技术中最大的特点就是CIS可以将水利信息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与反应空间位置的图形有机的相结合,并且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于所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把反映出的信息与空间信息结合起来,用可视化的手段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使用者;RS技术在近年来广泛被应用于区域土壤以及制备的旱情监测中,并且正在成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灌溉决策的依据。

2.3通信技术的应用

水力资源的传播以及共享必须要依赖于通信网络技术,所以通信网络技术对于农业灌溉技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2.4计算机辅助的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的简称,在水利勘测的设计和水电制造等等领域中中房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5专家系统的设计

专家利用知识库以及模型库、推理机等等技术,对于农业在节水方面的知识还有专家在这方面的经验进项定量化的表达和决策,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和水利利用的随机应变。除此之外还有数学的模式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农业灌溉中的关键技术,想要发展好农业技术就要保证这些技术的发展。

3.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3.1农业的生产过程

一般情况下是在露天的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农业生产一般具有生产周期较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可以采取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与控制,从而形成“工程化农业”这项技术的实施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模型,采用模拟过程与优化原理相互结合的手段进行农业生产过程的模拟实验。由于计算机的模拟过程具有多源、多维、动态、实时以及数据信息等比较全面的特点优势,所以这项技术可以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现象以及过程进行一定的模拟,从而达到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成的成本以及盖身上台的环境的目的。从而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这项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利用,并且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效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改善生产产量与质量的过程中还做到了智能控制温室,并且对于温室中的温度与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普通日光温室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中的自动控制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专家系统等高科技的手段,在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下使作物的生长于季节没有关系。

3.2节水灌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目前,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例如节水滴灌的方式就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新疆地区,在新疆,每年都有广泛的土地需要进行节水灌溉的设计,所以现在节水灌溉的规划设计变得也越来越重要,管网的优化设计以及水利设计,制图材料的计算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精力。据统计得出完成一个一般的项目需要熟练地节水灌溉设计人员设计三到四个工作日才可以完成。所以,国家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负责农业信息化的工程技术科技研究中心研制出计算机节水灌溉辅助设计系统。这种系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节约的目的。

4.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8

Abstract: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CAD technology has been very widely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Bu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till remains an the primary stage,which based on handwork such as objects,models and drawings and samples to complete the whol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body design method without using the modern CAD design method. At present,foreig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mpanies have started to use CAD modern technology,while problems such as not precise enough,long design cycle still exist in domestic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mpanies. Basing on the present industry competition,it is urgent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mpanies' overall application of CAD technology.

关键词: CAD技术;农业机械;现状;问题

Key words: CAD technology;agricultural machinery;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202-01

1什么是CAD技术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

2CAD技术在农业机械行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目前农业机械行业的装配以至样机试验的验证,存在着诸多不合理、错误的设计,这些不当之处甚至很难被发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制造和运动仿真在许多企业中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产品试制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也给农业机械提供了新的条件。CAD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手工绘图、发图、凭图纸组织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方式,将其变成了在图形工作站上交互设计,用数据文件发送产品定义,在统一的数字化产品模型下进行产品的设计打样、分析计算、工艺计划、工艺装备设计、数控加工、质量控制等新型的技术管理方式。CA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CAD技术在农业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逐步向专业型CAD软件发展;操作方式趋于智能化、宜人化,以减少用户的信息输入量和记忆量;CAD系统不同程度的提供了参数化设计功能;CAD软件一般可提供轴承、紧固件等标准件库,有些CAD软件还可提供交互式建库工具;一些CAD软件已能够进行三维建模,提供三维标准件库,模拟三维装配;许多CAD软件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图纸的分类和查询管理模块;许多CAD软件提供了由零件图拼装成装配图和自动生成零件明细表和BOM表的功能。

4CAD技术在农业机械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CAD技术在我国农机行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4.1 仅作为绘图工具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机企业对CAD的应用主要在二维绘图上,只是在设计过程的绘图阶段用上了计算机,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作用。

4.2 缺乏农机专用CAD软件农机企业目前使用的CAD软件,多是二维或三维机械CAD通用软件,这些软件缺乏农机标准件和常用零部件库和农机常用图形符号库等,对农机设计中的一些计算和参数的查询也难以满足。农机企业急需一种自带标准件和常用件参数化图库(含农机标准件),具有各种类型农机具设计引导模块的农机专用CAD软件。

4.3 标准化工作落后在CAD技术标准化方面,我国国家标准跟不上国际标准的更新和发展,国内CAD软件系统在数据交换和标准化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农机企业在应用CAD技术时,企业技术部门也没有根据CAD的特点,对企业已有的标准进行修订或订立新的标准,严重影响企业间的交流和企业内部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使农机企业的CAD应用水平很难提高。

4.4 信息集成技术与网络化技术落后广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经过多种集成形式实现CAD/CAE/CAPP/CAM/cAQ/PDM/ERP一体化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农机企业的信息集成技术非常落后,企业各部门相互独立使用各种功能的应用软件,许多软件之间不能共享数据库、缺乏必要的数据接口,不同部门、不同应用软件之间通信困难。CAD采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给设计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农业机械的设计工作是典型的群体工作,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协同工作,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关联,必须应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技术,进行设计群体成员的交流,这必须以网络为基础。目前,农机企业网络技术较落后,远不能达到异构环境下的协同设计和组建网上企业的程度。

4.5 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很多农机企业在选择CAD软件时,都希望选取技术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CAD软件,而缺乏对自身人员配备、使用目的、管理水平等作全面分析和持续的、阶段性的长远规划,缺乏对软件开发商研发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查,简单模仿其他机械企业。而一些软件开发商由于自身原因,致使使用这些软件的企业得不到软件的升级和后续服务,企业被迫改用其他CAD系统,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资料又无法被新的CAD系统识别,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5总结

CAD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我国农机生产领域中方法和观念上的变革。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中,将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CAD技术、CAM技术等)。此外,在农业机械制造中,加工中心、加工与喷漆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及揉性制造技术、装备机器人等领域也将广泛应用,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与可靠性也将进一步提高。因此,采用CAD技术发展农机制造业,才能提高我国农机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岩,张智勇,贾宇琛.基于CAD技术的农业机械设计软件的改进[J].农业网络信息,2010(2).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9

1我国各类产业领域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实意义

人类各类阶段生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全面革新和有机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之后,便一跃过渡成为平衡人力资源与成本投入数量,以及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核心组成单元。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人类社会化生产环节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任何演变细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人力、物力资源交互性衔接任务指标,如若此时衍生任何形式的信息短路迹象,或是信息获取失败现象,便会令今后我国社会进步繁荣前景一再模糊。涉及此类技术手段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环节中的特殊支撑引导效用具体内容如下。

1.1企业内部管理实践应用层面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绩效提升方面支撑贡献颇为深刻。首先,此类技术创新方便中国步入更加高端产业链等级,从此利润空间无限扩展。其次,经过异质化产业之间交互式桥梁系统化构筑后,多元化行业合作发展夙愿快速达成,从中产生的全新商务模式更加数不胜数。截止至今,我国各类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开始进行有序升级重组,当中的信息管理事务理应进行统一指导规划,随后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实力水准必然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

1.2农业生产环境改造与保护应用层面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内部创下大量绩效成就,相应引起基层社会成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如今已有的环境监测、优化掌控技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相信必将能够为不同农业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无限支撑动力。国际范围内的一系列知名企业都已经着手布置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下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设计单元,改革实效可说是有目共睹。相对地,我国在应用此类技术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旨在进行各类区域生态环境污染迹象加以有效治理,使社会大众生命财产得到最合理的保护。透过环境保护角度界定解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体系下的预警、回应、处理等管理流程搭接秩序和谐紧凑,可以确保自然环境保护期间成本数量的合理缩减结果。同时,令一切人力、技术设备、经济资源兼容整合效用发挥到极致状态。计算机信息技术沿用期间,需要高度关注的细节问题便是各个产业领域内部的网络安全保护细节。并且,此类事务被认定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期间独到的支撑引导要素,经过科研、产业会计数据平台异质化要素设置读取装置后,一切操作工序都将通过网络执行,我国各项事业数字化规范安全运作前景也将全面绽放。任何国家科研单位掌握高端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要领,便会随即掌控全效发展契机,也就是今后国际经济竞争舞台的主导引领权。

2日后我国创新改革和灵活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标准策略

2.1适当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实践的成本投入数量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事业领域内部始终呈现动态波动变化迹象,如若相关科研单位始终围绕技术末端细节进行研究,势必造成既定产业在市场核心竞争发展实力的骤减结果,而国内安全失控等隐患也随之全面扩张。因此,国家有必要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体投入力度加以客观校验与有机设置,促使各项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发展,确保我国此类技术沿用成就始终维持在高端发达水准之上,合理规避以往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而衍生的各类产业发展动力失衡的结果。

2.2灵活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指导功效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各类生态、技术资源协调适应规范要求十分严格。尤其经过数据库、系统模拟演练、人工智能引导、决策支持以及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大力开放沿用后,更加方便农业气候变化影像研究、土地利用评价以及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解析工作的延展交接。关于这部分强调的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督促技术人员主动联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各类与农业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资料搜集整编,经过多元化程序改造调试后,衍生一类可以生动表达主题内涵的模型架构,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一大特殊创举,其广泛应用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例如,我国农科院计算操作中心已经开发并大力推广沿用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单元,当中保留了各类农业技术知识检索浏览、技术操作经验咨询以及管理决策支持等平台架构,为日后农业生产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大量的指导性建议。再如,吉林省1996年在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过程中,研制出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并推广应用,掀起了广大农民全面掌握玉米生产新技术的高潮,使示范区三年增产玉米约5000万公斤,增效益5000余万元。

2.3强化稳固各个产业财会领域内部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使用实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全面发展,相应地为实现经济全球一体化指标贡献合理支撑力量,至此过后,各类国家都步入国际经济规范体系架构之中。在多元化信息技术交互式操作设施控制范畴下,以往繁杂沉重的手工记账工作模式开始被电算化程序取代,督促内部操作主体透过各类培训活动,掌握不同业务流程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此减少过往工作环节产生的倦怠感官效应,为企业长远发展前景提供各方面指导界定线索。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档案内部的管理细节还尚未得到系统化调试解决。如今要做的是,利用既定产业单位不同阶段历史会计数据资料进行精确对比验证,使决策主体思维更加清晰透彻;再就是合理预测今后特定企业发展趋势,督促决策主体沿用上述资料内容进行企业后期科学发展方案的制定,主要利用上述档案数据进行管理决策模型制备,确保一类健全形态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快速开放沿用,进一步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灵活应用指标。

3结语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10

1.1网格的概念

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IanFoste和CarlKesselman指出:“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等资源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往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的通信功能,而网格更多更强,它还能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5]。网格能够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其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同时也是经济的计算能力,这里的计算资源还包括网络通信能力、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等各种相关的资源。网格给最终的使用者提供的是与地理位置和具体的计算设施无关的通用的计算能力[4]。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3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主要包括网格节点、数据库、贵重仪表、可视化设备、宽带主干网和网格软件6部分。其中,网格节点是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数据库是存储信息和数据的“仓库”;贵重仪器包括各种科学仪器和精细打印设备;网格软件包括网格操作系统、网格编程与使用环境以及网格应用程序[5]。中国科学院李国杰院士认为:“网格不同于国外正在搞的In-ternet或下一代Internet(NGI),网格可以称作是第3代In-terne,t其主要特点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和网页,而且包括各种信息资源,如数据库、软件以及各种信息获取设备等,它们都连接成一个整体,整个网络如同一台巨大无比的计算机,向每个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4]。

1.2网格计算

1.2.1网格是一种技术,基于网格的问题求解就是网格计算。狭义的网格一般被称为计算网格(ComputationalGrid),即主要用于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网格[4]。网格计算的目标是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以指导行业和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资源进行行业或企业整体上的统一规划、部署、整合和共享,而不仅仅是行业或大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自己规划、占有和使用资源。这种思想的沟通和认同对行业和企业至关重要,它的实施是一个根本性的系统决策,将提升或改变整个行业或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运行和管理机制[7]。为了达到多种类型的分布资源共享和协作,网格计算技术必须解决多个层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制定网格的标准,将Internet从通讯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提升到资源共享的平台。目前并行计算、分布计算中间件等现行技术研究目标和网格计算技术目标有较大的差别,远远没有解决多组织之间资源的共享问题,以及广域范围的多系统之间联合处理和计算等网格计算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网格计算技术研究具有独特性、紧迫性和挑战性。

1.2.2GlobusToolkit4。Globus项目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网格计算项目之一。目前,Globus项目把在商业计算领域中WebService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计算领域,而且能够对各种商业应用进行广泛的、基础性的网格环境支持,实现更方便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从而对商业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Globus对信息安全、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数据管理以及应用开发环境等网格计算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发出能在多种平台上运行的网格计算工具包软件(GlobusToolkit),能够用来帮助规划和组建大型的网格试验和应用平台,开发适合大型网格系统运行的大型应用程序。

1.3网格的特点

1.3.1网格是通过各种综合计算机、数据、设备和服务等资源的公用基础设施。随着网格技术逐步成熟,建立地理分布遍布全国或世界的大型资源节点,集成网络上的多个资源,联合向全社会按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类似于电力网格,电网中的电力资源来自何方、使用什么原料发电的、采用哪种传输方式等,人们都可以不关心,也无需知道。但当需要使用电力时,只要把电器的标准电源插头接入标准插座就可以了。网格,这种特殊的基础设施,将使用户如同今天人们按需使用电力一样,无需在用户端配套大量的全套计算机系统和复杂软件,就可以简便地得到网格提供的各种服务。

1.3.2网格与因特网的区别[5]。网格的出现实现了网络的完全共享,通过众多结点计算机整合而成的“超级计算机”的协同工作,网格就能非常方便、迅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复杂的科学计算任务。因特网只是通过网页的形式把全球计算机联为一体,各个机构和公司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但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网址或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且找到的信息往往是重复繁杂的。网格的体系结构将比因特网更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网格则是把这些计算机上的所有资源和知识孤岛联为一体,在逻辑上就像一台机器。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网上的各种资源,就像使用自己计算机上的资源。因特网通过网页为用户提供共享信息,或者通过专门的FTP网站共享部分软件等资源,但其适用范围却很小,而网格能够共享的资源范围则可以无限大,它包括网络服务、应用软件、数据、信息、知识以及计算机、雷达、家用电器等设备和仪器,并具有面向用户和透明性的特点,用户可以在不考虑资源物理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网格来方便的使用这些资源。

2基于网格技术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和GIS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宏观管理中,以及现代的集约式精细农业发展,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都将逐步应用于农业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自动化、远程化和虚拟化[8]。目前网络带宽成为信息高速传输的瓶颈,机器性能成为快速与大容量计算的障碍。网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将网格技术引入农业领域会极大地促进农业中诸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农业信息化质的飞跃。网格技术的巨大优势是比较明显地降低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农业领域是一个多行业、多部门、分布广泛的大社会,农业信息网格平台建设意义深远、工程浩大,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和网格组织[9]。网格的许多平台和资源都是共享的,它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在此基础上运行各自的应用网格,提供各种一体化信息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农业网格可以分为农业信息网格、农业科技教育网格、农业技术推广网格等。农业信息网格把各省农业信息网、地区县市农业信息网整合起来;农业科技教育网格把国家农业科技网、国家农业教育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网、各农业院校网、地区县市农业科教网整合起来;农业技术推广网格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网、地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网整合起来。在信息网格中,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操作系统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网格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而不是像目前的因特网那样,用户需要自己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中去寻找合适的信息。农业网络共享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工作,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3基于网格技术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

网格的建造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否则就很难把网格建好。农业科学数据经几年的运作,已初具规模。当前,我国可以在已有涉农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服务网格的农业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议平台的建设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充分利用Globus等成熟网格开发平台,降低研发风险。农业信息服务网格构建研究,将为农业网格构建提供经验,并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网格研究、开发人才。

3.1平台框架模型

为基于服务网格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共享平台框架。该框架符合OGSA阐述的结构,并在该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使之成为符合农业信息化服务共享要求的框架。

3.1.1网格安全基础设施:主要处理安全认证和异常管理功能。安全认证主要包括对服务的调用和访问必须经过授权和验证以及对传递的消息和数据进行加密解密操作。网格资源分配管理:主要负责解析客户端的请求,然后完成对资源调用请求的分解处理、对任务的调度处理以及对调用任务的管理工作。网格服务部署:主要负责对的网格服务进行描述,以便其他节点可以发现该服务。由于网格的动态性,该部分必须动态地更新本地节点提供的服务。服务目录管理:主要完成对网格环境中信息地发现、注册、查询、修改等功能,为客户端提供对网格环境的一个真实、实时的动态反映。

3.2实施步骤

实施基于服务网格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共享平台要突破许多障碍。一些是技术上的,另一些是非技术的,涉及到管理、体制等问题。因此,实施如下策略是必要的。

(1)从所有涉农网络机构中选择一两个来构造一个样板,采用Globus计算工具包软件开发农业信息化网格服务共享平台。其他涉农网络机构遵照Globus协议规范接入即可,无需增加硬件设备,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主要需要解决各种技术和非技术问题,并展示出实施网格后的得与失。

(2)根据样板的建设提供所用用户需求和担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样板中进行检验。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11

关键词:农业工作;远程教育;必要性;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1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远程应用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随之突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农业工作与教育中,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教育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业教育工作在全国的展开与发展,使我国农业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1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的产粮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焦点问题,如何做好农业工作,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工作者和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在农业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1.1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充分的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我国大部分的耕地面积又都集中在东北、西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区域。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可以使全国所有的基层农业工作者接受并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农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工作的效率,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1.2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充分的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才可能安定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促使国家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粮食问题,那么人们心中必然会恐慌,最终的结果是也只能是引起社会的混乱,加剧矛盾的产生与冲突,最后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发展。

1.3 在农业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农业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无法宣传和普及农业工作的重要性,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较弱,从而无法在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低、农业产粮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问题。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真正的解决“三低”问题。

2 农业工作中运用远程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业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对教育资料的不断更新

因为网络教育易于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资料的共享,利用网络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教育机构建立联系,随时随地的将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纳入到远程教育系统中,使远程教育的内容不断的更新,始终处于世界水平的前沿,从而让受教育者接受最新的成果与技能。

2.2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这是远程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因为接受远程教育的农村基层农业工作者由于自身或客观的能力所限,致使他们所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出现断层,不能很好的进行衔接。因此,在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农业教学时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进行讲解与教授,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有着清晰的、系统的掌握,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开展工作。

2.3 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时,当地的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以确保该项工作可以顺利的展开与完成,这是远程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基础

因为各地政府对农业工作或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不同,难免会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发生和存在,这样严重影响了农业远程教育工作的成果,十分的不利于农业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了杜绝这样的现象发生,国家必须严令要求各地政府必须积极配合农业远程教育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3 结语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农业远程教育,是我国农业工作中的大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远程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认识它、支持它、配合它,使我国农业工作再创高峰。

参考文献

[1]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郝瑞新.发展农业远程教育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J].农业经济,2003,(02).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文12

关键词:智能CAD技术;农业机械;设计应用

智能CAD技术作为新型应用技术,在当前农业机械设计当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智能CAD技术应用能优化机械设计的环节,促进设计质量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农业机械设计中智能CAD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位实际设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保障机械设计的效率质量提高。

1农业机械设计的特征及智能CAD技术应用重要性

1.1农业机械设计的特征分析

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设计需求,机械设计的类型上比较多,型号也多样化。如对播种机械的设计方面,就有着精密播种机以及有条播机和穴播机等。根据机械工作原理的不同也能分成不同的种类,有气力式播种机以及机械式播种机。农业机械的功能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在结构复杂程度上比较小[1]。农业机械试验方面会受到季节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机械设计开发的周期就相应比较长。

1.2农业机械设计中智能CAD技术应用重要性

随着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改革的全面实施,在农业机械设计层面也要充分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智能CAD技术应用在机械设计当中就显得比较重要。传统的农业机械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就减少了产品试行制作时间,在成本上也能大幅降低。智能CAD技术的应用对手工设计管理的方式有着改变,在数据资料发送产品概念应用下,对机械产品的设计效率也能有效提高,对机械设计的规范性得到了保证。

2农业机械设计中智能CAD技术的应用问题和具体应用

2.1农业机械设计中智能CAD技术应用问题

农业机械设计中对智能CAD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机械设计的效率,有的应用人员仅仅是将智能CAD技术作为绘图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机械设计中对专业性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还比较少,软件的标准化以及正确的应用没有实现[2]。对机械设计当中计算和需要的数据查找工作没有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机械设计的质量。再者,农业机械设计过程中,在智能CAD技术的网络化以及数据集成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集成制造系统主要是诸多集成形式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加工等目标,机械设计企业间的沟通不强,在资源方面不能有效达到共享。没有将智能CAD技术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这就会影响技术的作用发挥。对智能CAD技术的应用缺少长远的规划。智能CA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在工作规范化层面没有加强重视。我国在机械设计的标准规范化层面和国际的创新改革步伐没有及时跟上,在智能CAD技术的信息交流以及设计标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这一技术的应用时,没有充分重视智能CAD技术的自身特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必然会影响智能CAD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

2.2农业机械设计中智能CAD技术具体应用

智能CAD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多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将智能CAD技术在农业机械模具当中进行应用就比较关键。农业机械设备生产中,机械模具是重要生产设施,也是机械设备零件生产的重要模具,所以模具的设计的精密性要能保证。采取传统的设计方式,就比较容易出现人为失误,造成设计上的差错[3]。通过智能CAD技术的应用,对模具设计的精确性就可有效保证。不仅能进行二维图形的设计,也能进行三维设计,从而保障了设计的精确,在外观设计效果比较突出。农业机械设计中对底盘的设计,也需要对智能CAD技术进行应用。底盘设计师机械中的重要组成,对机械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实际设计过程中,从总体上通过模块化设计,注重模块间的联系以及数据的交换。智能CAD技术就能通过三维空间的布置,对零部件的位置加以明确化,从而构建整车坐标系和各部件的坐标。通过坐标点方法对总成装配目标加以实现。设计之后就要实施检查,对农业机械的动力性以及操纵稳定性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检查内容。在智能CAD技术的应用下,就能提高底盘设计的质量。机械设计中车身的设计方面应用智能CAD技术,也有助于满足实际设计要求。农业机械零部件设计后,需要对零部件实施组装,通过和机械的功能要求相结合,对机械的外观结构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要能加以呈现。其中机械机身的设计有着严格要求,在智能CAD技术的支持下,在PDM集成技术基础上就能将零部件进行组织起来,在合成设计的目标上就能得以实现[4]。应用中就涵盖着用户群体以及应用群体和系统环境处理等结合内容。智能CAD技术在数据处理能力上比较强,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机械设计中对各零部件的设计工作中,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对智能CAD技术的需求也比较大。零部件的设计要通过模型参数的建立,以表格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智能CAD技术的应用就能完成这一目标。零部件的模型构建过程中,IBM以及DB2系统对零部件能参数化,对外部变量也有着促进作用[5]。在,智能化CAD的技术科学应用下,就能在零部件的设计质量上得以保证。

3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机械设计的科学性,就要应用新的技术,在智能CAD技术的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这就能促进农业机械设计领域的大发展。通过从理论上对农业机械设计的研究分析,提出技术应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应用内容,希望同在这些理论的支持下,对实际机械设计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敏,计小辈.模具设计制造中CAD/CAE/CAM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5(04).

[2]张海渠,张树杰.模具设计中最优布置问题的计算机解析方法[J].金属成形工艺,2014(02).

[3]杨洪旗.模具设计与CAD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15(04).

[4]刘瑞玲,苟浩锋,杨喜娟.一种数字级进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集成智能框架的研究[J].硅谷,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