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时间:2023-01-08 16:53:18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第1篇

关键词:茶道思想;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将其“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入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将茶道思想中的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元素注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提升大学生清廉、节约、朴实、勤俭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6]何哲群.高职的茶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73-74.

第2篇

[论文摘要]网络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这一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趋利避害,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的台阶。

当前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截止2002年底据互联网中心统计[1],我国的上网用户已近5000万。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将不断增加。2002年11月,在对鹭江职业大学1200名在校生的一次问卷调查当中,有74.3%的学生经常上网。网络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效应,它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如何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理应承当起这一重任。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有:

1.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个性是个体的性格、气质、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综合体现[2]。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从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突破时空的限制。

2.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上网带有休闲娱乐的性质,不象课堂教学那样紧张、严肃,大多数学生愿意上网,同时网络具有高速、及时、大容量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国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成果,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3.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做很多事情:查资料、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收发邮件等等。网上世界的魅力将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既能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又略带有科技文化气息符合大学生身份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课余时光,而不再象以前那样沉迷于“三室一厅”。

这些积极的因素固然为我们更好的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消极方面则应引起人们充分注意。

1.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凡事都必须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由于网络的种种魅力,很多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上,往往一次上网就连续作战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吃住等最起码的生活问题都在网吧里解决。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的最佳学习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上网会影响学生的课余休息,甚至还占用大量的正常上课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2.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思想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待身边的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因此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言论、现象等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形成冲击,甚至步入歧途,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严重破坏了德育环境。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介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文化垃圾倾巢而入,各种传闻、反动言论和不健康的东西随处可见。这些很容易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以至高校原有的德育环境受到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无疑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发挥积极影响,减少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趋利避害,促进自身的成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但作为高校思政工作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对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明显地缺少必要的应对,主要表现在:

1.一些从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教师网络业务水平不够高。网络知识欠缺,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不多,使得他们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面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对症下药。另外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积极作用的认识有偏颇,加上网络的积极作用较之消极作用更不易显现,以及学生中不断出现的网络问题使他们一提到网络问题就想当然地只想到它的坏处和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无法就网络问题给学生以全面客观、令人信服的解释,显然无法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思想道德修养课当中缺少有关网络教育的内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材以及教师根据教材制定的授课内容主要是辅导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绝少涉及到有关网络的问题,即使偶尔提到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做进一步系统的论述。这就失去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这一重要阵地针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及时进行引导的机会。

3.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过程没有运用网络技术。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观看录像以及少量的户外活动等形式,却忽视了运用网络这一先进技术,使得思想道德修养课落后于先进的教学改革潮流。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异常迅猛的,网络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日益深远的,网络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讨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提高、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增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那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阵地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针对当前形势做出应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运用水平。这既是科技进步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首先要破除教师思想中的旧观念,改变教师对网络的片面认识,提高他们对网络问题的重视。其次要加强对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网络的特征,提高运用电脑及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充分了解网络环境,及时地从网络上获取思想政治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以避免因网络的巨大信息量给学生带来空前的知识增长而使自己原有的相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优势丧失殆尽。第四,培养教师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其能及时发现并抓住网络上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总之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能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队伍。

2.加入有关网络教育的内容,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关键。由于缺少相应的有针对性内容,使得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教学无法被充分利用,无法对大学生中的网络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中应加入:①网络道德教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要求融入其中,增强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教育学生使用网络要适度合理。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抓住当前的主流思想正确认识网络上的各种非主流言论,自觉抵制网上敌对势力传播的不良信息。③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网络信息的开放、快捷、隐秘、广泛和虚拟等特征使网络信息的污染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任何人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只有自身建立起一座“防火墙”,培养辨别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加强人格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自觉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免受其害而从中收益。

3.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活动。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在学生当中的深入影响,如能在课堂上运用网络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比起单纯的课堂讲解收获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将部分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同学,或在班级主页的公告栏上,让他们通过上网查询,了解近期的教学内容,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设置网上聊天室与同学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准确把握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课只有充分重视并利用网络的特点,从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必要的改进,才能在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中更有效地发挥它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洁生.“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EB/OL].中国学工网,/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程与走向。时代要求科技的进步,时代要求人性的回归,时代更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提到德才兼备,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德”。那么什么是“德”呢?

“德”亦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自身的存在规则。它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那么什么又是“才”呢?相较于“德”而言,“才”同样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而“才”的本质是“智”。“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当代大学生掌握的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程,“智”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智”并不是简单的IQ指数,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心理成熟的表现程度。“才”在本质上指出了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控与应用的技巧性。而所谓的才高八斗,其实就是形容某个人能更好的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诠释。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大学生来说“德”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才是王道!

综观历史,有才无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可是他们全没留下好的名声。秦珲不聪明吗?有才华,不然又怎能权倾朝野?但是遗憾的是他没德行,结果遗臭万年,遭受到历史的唾弃。和申,又一个只注重“才”而无“德”的典范。即使当时可以讨得龙颜一悦,权倾一时,但最终仍是为后世所不耻。为什么?你能说他智商低吗?显然不能,其实,只是他不懂德才结合的道理。

那么我们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即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承。道德与法律同是调节人民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他们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道德与法律不可分割抵触。其次,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毕竟我们是学生,学业本是我们的主业。如果我们连学业本身都搞不好,那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一个合格大学生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如高尔基前辈说的一样:我对于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所以我们学习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会如此重视“德”?那是因为“德”反映着人们的基本心理状态。我们通过对“德”的把握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的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的生存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身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的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德与才应该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自古以来,人们在学习的同时就十分注重德行。因为他们知道学以致用中的“用”是用在对他人对团体对国家甚至是对人类社会都有益处的事情之上。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自己的业绩。具体地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大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第4篇

9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9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6,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7,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9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作者:费圣东 单位:山东铝业职业学院

第5篇

[论文摘要]网络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这一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趋利避害,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新的台阶。

当前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截止2002年底据互联网中心统计[1],我国的上网用户已近5 000万。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将不断增加。2002年11月,在对鹭江职业大学1 200名在校生的一次问卷调查当中,有74.3 %的学生经常上网。网络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效应,它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如何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理应承当起这一重任。

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有:

1.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个性是个体的性格、气质、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能力的综合体现[2]。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从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可以在宽松、平等的社交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突破时空的限制。

2.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上网带有休闲娱乐的性质,不象课堂教学那样紧张、严肃,大多/!/数学生愿意上网,同时网络具有高速、及时、大容量的特点。因此,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国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成果,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3.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了互联网之后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做很多事情:查资料、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收发邮件等等。网上世界的魅力将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既能达到休闲娱乐目的又略带有科技文化气息符合大学生身份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课余时光,而不再象以前那样沉迷于“三室一厅”。

这些积极的因素固然为我们更好的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消极方面则应引起人们充分注意。

1.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凡事都必须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由于网络的种种魅力,很多大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上,往往一次上网就连续作战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吃住等最起码的生活问题都在网吧里解决。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的最佳学习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上网会影响学生的课余休息,甚至还占用大量的正常上课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2.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思想上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对待身边的事物缺乏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因此网络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言论、现象等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形成冲击,甚至步入歧途,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严重破坏了德育环境。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介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文化垃圾倾巢而入,各种传闻、反动言论和不健康的东西随处可见。这些很容易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以至高校原有的德育环境受到破坏,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

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无疑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发挥积极影响,减少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趋利避害,促进自身的成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内容。但作为高校思政工作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对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明显地缺少必要的应对,主要表现在:

1.一些从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教师网络业务水平不够高。网络知识欠缺,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不多,使得他们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面对出现的问题无法对症下药。另外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积极作用的认识有偏颇,加上网络的积极作用较之消极作用更不易显现,以及学生中不断出现的网络问题使他们一提到网络问题就想当然地只想到它的坏处和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无法就网络问题给学生以全面客观、令人信服的解释,

显然无法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思想道德修养课当中缺少有关网络教育的内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材以及教师根据教材制定的授课内容主要是辅导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绝少涉及到有关网络的问题,即使偶尔提到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做进一步系统的论述。这就失去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这一重要阵地针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及时进行引导的机会。

3.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过程没有运用网络技术。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观看录像以及少量的户外活动等形式,却忽视了运用网络这一先进技术,使得思想道德修养课落后于先进的教学改革潮流。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异常迅猛的,网络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日益深远的,网络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研讨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提高、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增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那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阵地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针对当前形势做出应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运用水平。这既是科技进步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首先要破除教师思想中的旧观念,改变教师对网络的片面认识,提高他们对网络问题的重视。其次要加强对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网络的特征,提高运用电脑及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充分了解网络环境,及时地从网络上获取思想政治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以避免因网络的巨大信息量给学生带来空前的知识增长而使自己原有的相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优势丧失殆尽。第四,培养教师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其能及时发现并抓住网络上的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总之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能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队伍。

2.加入有关网络教育的内容,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关键。由于缺少相应的有针对性内容,使得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课堂教学无法被充分利用,无法对大学生中的网络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中应加入:①网络道德教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要求融入其中,增强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教育学生使用网络要适度合理。②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抓住当前的主流思想正确认识网络上的各种非主流言论,自觉抵制网上敌对势力传播的不良信息。③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网络信息的开放、快捷、隐秘、广泛和虚拟等特征使网络信息的污染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任何人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只有自身建立起一座“防火墙”,培养辨别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加强人格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自觉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免受其害而从中收益。

3.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活动。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在学生当中的深入影响,如能在课堂上运用网络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比起单纯的课堂讲解收获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将部分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同学,或在班级主页的公告栏上,让他们通过上网查询,了解近期的教学内容,既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设置网上聊天室与同学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准确把握同学们的思想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课只有充分重视并利用网络的特点,从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必要的改进,才能在即将到来的网络时代中更有效地发挥它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洁生.“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EB/OL].中国学工网, http: //www. chinaxgw. com/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01-02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要能出色地完成历史所赋予他们的任务,要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就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为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我们应当本着热爱党、忠诚党的伟大教育事业,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目标,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大学生不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模式,积极履行我们的职责,努力培养学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感恩他人的好品质。

一、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神

1.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课程,是一门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程,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任,对当代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践行该课程的重要精神,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一、在知识目标的培养上: 我们要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努力实现“我的中国梦”为核心内容,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教学目标,积极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恋爱和婚姻观,准确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内容和主要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当代大学生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做一个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第二、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我们要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起诚信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业意识,并同时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综合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第三、在素质目标的培养上:我们要根据本课程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懂得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及法律素质,不断鼓励学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鼓励学生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对于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上,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是在课堂中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或者进行主题演讲和辩论。课堂中不仅仅局限于只讲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有益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益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或者进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演讲和辩论,比如:分析和讨论:“为了生态文明,我是怎么过低碳生活的。”;主题演讲:“我的中国梦”、“我该怎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我的人生理想”;辩论:“我们要及时行乐还是要努力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等,上述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运用好这些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教育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通过分析、讨论、主题演讲和辩论等活动进行观点碰撞,深化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二是鼓励学生到校外去参观和现场观摩。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参观当地农村的小康建设情况或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或拜访当地的革命老军人,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当地的法庭听审活动,了解庭审流程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是让学生利用好学习时期和寒、暑假时期进行校园调查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和放假的时间段,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利用学习时期的空余时间去进行校园调查,比如:“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期进行有关于社会实践的社会调查,包括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的诚信意识等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相关的话题进行调查,并要求学生在调查结束后,整理调查资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老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报告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关建议,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到新的境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道德、职业、法律等的相关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并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 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丑恶的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引导学生做一个感恩的人

其实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恩,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感谢、感激,却又包含此意。感恩,是一种更深的、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1]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尊重他人,才会懂得回报父母,才会懂得报答学校、社会和国家。为此,我们想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应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感恩的人。第一、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深深爱着我们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付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与全部的爱,他们给予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要求回报的,他们给了我们温暖的家,他们是我们历经风雨之后温暖的“港湾”。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去陶冶学生爱自己的父母的情操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要通过多种的实践活动,比如:“感恩的心,感谢我的父母”,让学生再一次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明白自身的成才是给父母最大的回报;第二、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的老师。老师是学生的人生引航者,他们带领学生乘风破浪,战胜万难,迎接胜利的到来。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诗句表达了“缠绵悱恻的情思、生死不渝的信念。后人常引用来比喻一个人献身于高尚理想、事业的至诚与忠贞。”[2]所以,后来人也用它来形容老师给予学生无私的关怀与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恩自己的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老师无私的付出。第三、引导学生感恩社会与他人。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大集体,我们总是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断磨练自己和成就自己,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恩社会与他人给予了自己的一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合作、协作、关心、关怀和谅解他人,终究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第四、引导学生感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经历伤害,可能在偶尔的场合或者某次不经意间受到了我们不愿意接受的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恩那些曾经有意或者无意伤害过我们的人,要让学生能够正视伤害,变伤害为动力,不能在受伤的地方变得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地改变自己,让曾经失败过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要让学生去感恩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有他们才有现在或者未来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的资本。读懂感恩,践行感恩,是我们在工作中实现自己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源泉。”[3]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感恩”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明白:“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感谢他们赐予我们的生命和抚育我们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与无私的付出;感谢他人和社会,让我们做生活的强者;感谢曾经轻视过我们的人,让我们不低头,更加精彩地活”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感谢他人,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应该感谢的人,让他们能时刻铭记恩情,从而培养出学生感恩他人、回报这个世界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总之,我们要根据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以及思想政治课学科的特征,鼓励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帮助他们不断开拓人生的新境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展现自己的最大价值,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青影.感恩做人责任做事全集[M].远方出版社,2011.1 第4页

[2]李商隐 武略.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 第36页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这门课的实效性,但大部分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的教学上仍然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老师一人主讲,学生被动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思考道德问题,体会道德情景的,收不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为了切实增强这门课的实效性,有必要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育模式。

我国对教学模式通常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是基于一定教育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1]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综合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构建亲情教育模式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亲情观彰显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但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亲情淡漠的现象日趋严重,进入大学后,他们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花钱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攀比之风严重,条件差的学生埋怨自己出生不好,父母无能,条件好的同学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更多的生活费,生活上高标准,学习上却低标准要求自己。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忽视了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和沟通,这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低下,大学生消费观念与学习态度的变化与家长的期盼呈现出明显的反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务必将学校教育和亲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家长与高校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弥补缺失的亲情,我们要把亲情教学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写一封家书给父母、亲情征文比赛、诗歌朗诵、让学生计算从出生到大学,家长总共为我们花了多少钱,学生要写出体会和感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的伟大,生活的艰辛,亲情的重要性,从而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学习更加努力,生活开支更加合理。

二、构建道德榜样教育模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历史上,榜样教育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凝聚了民族力量、鼓舞了人民士气,并且形成了“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中,榜样的教育力量同样不能忽视,榜样即模范和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一实际的行为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成果或行为实践中蕴含的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具有学习、教育、借鉴作用的东西,是道德标准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利用榜样学生进行教育,就是用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先进事迹,先进感染心灵,塑造行为,其实质在于:通过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言行,把抽象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教育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可行性,青年学生有上进心,模仿性强。因此, 可以在课上开展一系列道德榜样教育活动,讲授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充分讨论先进人物事迹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加深道德认知,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构建感恩教育模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感恩思想源远流长,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感恩不仅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培养大学生学会感恩,有助于融化他们自私、冷漠的心理,培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道德品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大学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他人的善意、社会的恩惠、自然的恩赐、师长的期盼,要培养大学生具备感恩之心,就要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身边事、小事结合起来,开展感恩教育,例如:对于父母、长辈、老师,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辩论会、案例讨论会、演讲比赛,给父母打电话等活动,对于社会及他人,要求大学生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小孩让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将感恩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感恩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品质,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四、构建诚信教育模式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的诚信是做人的原则,整个社会的诚信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保证,同时也是人民和国家自身的表现。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的社会,没有诚信的社会将无从发展,没有诚信的个人最终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使命,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可能有国家的诚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观严重缺失,考试作弊的风气盛行,不少学生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的,甚至同学交往、谈恋爱的动机不纯,建立在金钱利益关系之上,大学生在求职时,提供虚假材料,学历造假,撕毁就业协议书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诚实守信活动, 如:观看反腐倡廉影片,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活动,诚信征文比赛,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学生体会诚信的效力和约束力,规范学生在校内的行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奠定诚信道德基础。

要保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提供一系列的条件,一是领导重视,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课时保证,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编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二是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投入经费支持与保证;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师资培训,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实践教学法,能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内化为良好的的行为习惯,;四是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保证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2](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缺失;困境;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45-02

高校中的自杀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此外大学生同室操戈、荼毒生灵,甚至中小学生都有这个趋向了。人是教育的对象,生命教育应是教育的归宿与真谛所在。虽然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学者提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被许诺的未来的发展与幸福的可能性,所有的一切都更神圣。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被另外的生命所代替,生命具有唯一性,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本课题计划探讨这个问题,将生命教育落实到实处,让生命教育回到中国的语境,回到教育的立场,把生命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学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遇到的困境

目前中小学,尤其是升学率高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长期高压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可以说不当的应试教育就是摧毁学生幸福感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本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的青少年成长的阶段,学生的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占据着思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大自然和在人际交往中体验真实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意义。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双方更为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生命教育觉得无从谈起。大学生一入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由于授课方式、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和生命教育结合也存在多方面的困难。

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1.研究方法。以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为研究背景,从当前高校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考察、调研、分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和敬畏感现状,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研究、调查实证等方法,研究生命教育的本质及规律,探寻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状况及其培养模式,并从理论层面上运用归纳演绎、内因外因等辩证思维方法对生命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并提出适合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2.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和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了解学生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态度和意见。根据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见附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是促使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而老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影响很小,前者占86.5%,老师仅占16.3%。当遇到生命问题时,34.6%的会咨询父母,30.8%的是向朋友咨询,选择向教师咨询的占4.8%,还有17.3%的学生表示没有人可以咨询。由此可见,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任重而道远。(2)76.9%的学生能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尽量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有49.0%的学生认为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还有7.7%的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超过50%的学生生命观还不成熟,这也显示教师的思想工作难度不小。(3)4.8%的学生在12岁之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2.9%没有思考过,51.9%在12~18岁之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28.0%在19岁以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经常怀疑生命意义的比例是3.9%,72.1%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以及有知心朋友,62.5%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确定的人生信仰和内心的安宁。这显示大学校园要重视良好氛围的建立,持有积极生活观和幸福观的多数学生可以影响并引领消极的学生。(4)43.3%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63.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有2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可以理解的,此外18.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自杀的权力。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69.2%的学生没有杀死别人的念头,29.8%的偶尔有,经常有的占1%。为了获得某种切身利益,5.8%的学生选择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38.5%选择肯定不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5)72.1%的学生表示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有27.9%不确定。这个比例也显示出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些同学,投入更多精力(6)对社会上报道的先进人物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的行为,72.1%的认为伟大且值得提倡,36.5%认为伟大、但不值得提倡,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还有13.5%认为不值得。(7)面对突发性生存危机,如地震、火灾、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93.3%的学生表示有些了解各种生存常识、处理方法和逃生技能,非常了解的占4.8%,不了解的占1.9%。(8)80.8%认为在对未来迷茫时,会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23.1%的是在感情受挫时,23.1%是在学习压力大时,还有18.3%是在人际关系不好时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9)59.6%认为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对家庭责任的大小,选择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占33.7%,选择社会地位高低的占2.9%,选择金钱多少的占7.7%,说不清楚的占19.2%。(10)如何缓解压力问题中,70.2%的选择在心里慢慢消化,40.4%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5.8%找老师交流,2.88%求助心理咨询,1.9%不知所措,76.0%的认为大学生避免走上自杀绝路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11)在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上,36.5%的学生听说过生命教育,63.5%的没有听说过,58.7%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9%认为不应该,38.5%的认为无所谓,45.2%认为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合适的方式是定期讲座,37.5%选择选修课方式,还有17.3%认为是必修课方式。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1.实际意义:在国家积极的高校招生政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化为平民教育,这对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培养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突破点,希望找到合适的途径有效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并给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2.理论意义: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更多地仰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这样的行政命令又是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等行政操作,也就是说,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和内在尺度;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3.主要创新点:本项目以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为研究背景,结合社会现实和高校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现状,侧重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敬畏感的培养入手,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形成规律,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生命教育理念和敬畏意识融于大学生的生活,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四、结论

1.我国目前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改变这一状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从大学开始补课,已经错过了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生命教育是从小就要重视的。

2.大学生自杀以及犯罪的发生背景、现状及深层次原因都可以追问到生命教育的缺失。

3.生命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方式及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4.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到课堂及学生的大学生活中的必要保证。生命教育并不是仅仅凭借几门课程就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是过程,生命教育要贯穿并融合人的一生。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学习必要的用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

5.仅仅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生命理念及规则理念、敬畏感理念的落实和滋养。

总之,生命教育不仅使教育趋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也把生命真正置于关注的焦点,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生命教育内涵很广,包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大自然;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伦理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教育及生死教育,主要是探讨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宇宙的和谐。生死教育包括生命意义探索、生命价值澄清、自杀防治、抑郁症认知、艾滋病防范、临终关怀及悲伤辅导。生命教育内涵的超越、丰富和发展必须有效统整、融合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基本理念,体现全面性与通识性。面临社会变革的时代,生命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以此为根本理念。

本课题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和深入,例如独立学院的学生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有明显的差异等问题没有以调研的方式加以实证研究,但笔者将继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多的调研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不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生命的意义[M].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改革 法律信仰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38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等极其相信和尊敬,从而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之意。而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体现了人们对法的依归感和认同感。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最高的地位,也是法治社会形成的最终标志。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有弱化和动摇现象,如何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意义

法律信仰在所有的法学修为当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学作为理性学科不多见的激情与冲动,是人们长期的法学知识、法律职业道德、法学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晶,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是法学教育的高层次目标。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状况及其培育成效如何,事关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等重大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1 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说:“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因此,“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①卢梭也曾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②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信仰将会是一泉活水,使我们的法律永葆活力与青春,不断改进完善,而不再是死板僵化的教条。一个法治国家,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执行和积极遵守,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法律信仰的普遍树立是依法治国的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当今大学生是中国的优秀群体,在国家未来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作为现代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作为最有可能接收现代法治理念的高层次人才,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将会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成起到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

1.2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必将寸步难行。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体现着诚信、平等、自治、独立的契约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树立牢固的法律信仰,崇尚法律,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做到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1.3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作为未来社会的有用建设者,有没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有没有对法律发自内心的信仰,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符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尺度。在当今信仰多元、混乱的社会,大学校园也不可表面充斥着各种思想,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轻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这样,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2 当前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的问题

2.1 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他们受到现实生活中“权大于法”人治现象的影响,认为法律不如权力、金钱有用,而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这些看法导致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出现偏差。如有的大学生对法律的公正裁决的信心不足;有的认为现实社会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状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些情况说明部分大学生看问题容易出现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2.2 现代权利义务观念缺乏

法律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学说,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在法律信仰中居于中心位置。权利意识要求人们关注自身乃至社会正当权利,在权利受到侵犯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义务体现了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是维系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权利义务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共同构筑着社会良性运行的法治环境。在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现代权利意识。一方面,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不能主动承担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3 法律意识不健全

有部分大学生只有感性法律意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对法律的认识局限于感性阶段,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比如,说到宪法,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它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所知甚少,对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等内容,尤其是公民权利及精神缺乏认知。同时,部分大学生只有被动法律意识,缺乏主动法律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就符合法治要求了,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有的大学生平时对法律理解较多限定在刑法上,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对民法所倡导的人格权、物权及其权利维护等缺乏认知。

2.4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上升

一些大学生存在藐视法律的心态,心存侥幸,自认为不会被查获,不惜挺而走险,以身试法。有的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出于哥们义气或者报复心理伤害他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目前,大学生犯罪约占到了全社会青少年犯罪的17%,且犯罪类型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

3 深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思路

3.1 调整“基础”课内容设置

近些年来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多数高校所呈现出来的培养模式表明,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基础”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法律信仰养成的最有效途径。当前,现行的高校“基础”课课时有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加以系统讲解,加之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对法律基础部分匆匆带过。有的教师甚至自身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法律意识的理解都不深刻,更不用说来引导学生夯实法律基础,培育法律信仰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解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并强制学生进行背诵,对法律精神和立法思想的阐述不够,造成了不少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对法律条文甚至法律精神的反感。而且,目前“基础”课还存在内容设置不科学、案例教学难开展等问题。因此,“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信仰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内容上“抓大放小”,突出对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法律理念的讲授和灌输,意在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而对法律具体知识可视进度灵活讲授,不必面面俱到。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理念、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守法精神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在全校开设不同门类的法学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2 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探索“案例教学法”。打破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以案释法,透过个案分析法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了解诉讼原则和程序。案例教学法对于强化教学效果作用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推出案例,以案说法,以案解法,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劳改场所,邀请专家做法制报告等,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

3.3 加强法律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活动,开设法律诊所,成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担任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等,让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法,把书本上的法外化为生活中的法,提高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让他们能学会通过法治力量伸张社会正义,维护权利受损人群的利益,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将有助于他们坚定对法律的信仰。

3.4 任课教师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法律信仰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基础”课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其中,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责任意识、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真切的人文关怀、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等外,极为重要的是坚定的法律信仰。因此,教师们要率先在内心树立牢固的法律信仰,在培育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注释

第10篇

关键词: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伦理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作为知识青年的聚集地,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我国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网民①规模达7.10亿,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29岁以下网民比例已超出半数(53.4%),其中10―19岁群体占20.1%。学生成为2015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占总体网民中的25.1%。这充分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带来了开放兼容的现代意识。在线教育、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社交聊天、娱乐游戏、微店购物、网上支付……这些创新了大学生求知手段和交流时空,开阔了大学生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对真实世界的颠覆和瓦解,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给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的现状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等方面[1]。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间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引起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网络伦理规范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大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能力方面。

网络的出现使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变得轻松,其中一些信息是通过声音、图片等方便易懂的方式获取的。网上信息内容复杂、包罗万象,既有科学、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同时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发展还不平衡。面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由于大学生阅历少、经历浅,道德认知能力较低,有些人尚不能加以正确识别,不知其危害性,从而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网络直播不断普及,虽然各大平台不断加强监管,但由于网络主播群体混杂,出现了主播行业内的不良行为,如个别女主播以身材相貌吸引眼球。这些都严重危害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人人以虚假身份出现,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抛弃原有身份,感觉不到压力与道德的约束。

(二)道德情感方面。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于现实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情绪和态度[2]。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但是他们的道德情感尚未成熟,还不能准确地对道德关系、道德行为作正确的判断。在伦理和价值观念上,某些大学生不再对传统的伦理和文化价值观念确信无疑,而是怀疑和不信任。网络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学生,快速传播的信息中充斥了利己主义等观念。大学生还不能成熟地进行理性思考,也就造成了一些人道德情感的判断失误。以至于某些大学生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抛弃了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了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三)道德意志方面。

与当前家庭教育、中学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相比,大学生具有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事。《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大学生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每周平均26.5小时,上网主要进行网络通信(聊天)或网络游戏。某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微博、微信、QQ、陌陌、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上,而部分功利性门户网站的聊天室则充斥着各种富有性、诱惑性的言语,这些常常使某些大学生难以自持。在大学生的应用排序中,网络游戏排在第三位,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应用,这就使得某些学生沉迷其中。近几年一些大型网络游戏一经推出便风靡大学校园。一些学生被套住,宁愿不吃饭,少睡觉也舍不得离开电脑。随着沉湎于网上自由论谈或网上互动游戏,就会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产生网络上瘾等现象。

(四)道德行为方面。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影视片,对一些学生起着教唆作用。一些手机社交软件不需实名认证就可以随意注册,加之地区定位功能,使得网络聊天交友更快捷、见面更方便,这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某些人利用“黑客”等手段,隐藏身份,逃避法律的制裁[3]。

三、在“思修”教学中的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策略

针对网络冲击,如何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在高校推行网络伦理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是重要前提。

网络上开放的环境给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挑战,网络对学生及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学生可以平等地参与网络上的话题讨论,可以快捷地知晓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网络上对于事件的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在网络中获得了更为自由的话语权,同时,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学生容易在网络中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该如何摘取网络中有效的信息,教师该如何引导,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学生树立正面的网络伦理观,在理论课教学中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更应该关注的是“应当是什么的”的“应”的伦理道德要求,什么是积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使网络,保证个人网络行为的文明、健康,保证大学生正确网络伦理意识的培养。

(二)在“思修”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网络伦理教育。

从课程性质而言,“思修”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内容而言,“思修”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应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无论是从性质还是从内容而言,“思修”课程都渗透了丰富的网络伦理教育的内涵和意境。

通过归纳整理”思修”课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三大模块教学内容和网络伦理道德的要求,以及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渗透教育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对互联网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的导向功能,加强主旋律的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思修”教学中关于网络伦理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识别和抵制网上网下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在“思修”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等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命的关怀、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讨论,从而促使学生面对浮躁喧嚣的世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2.增强道德传统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素质。

网络伦理相对于传统伦理来说主要是指伦理主体在网络中活动或者是参与相关网络活动的时候所涉及的伦理[4]。网络伦理是传统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的发展和衍生出来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网络伦理道德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网络伦理道德才能得到发展。网络伦理如果脱离传统伦理道德,也难以得到网络的主体及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认同和接受,更别说在网络活动中进行实践。网络伦理的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不是对立的,网络伦理的主体虽然是虚拟社会中的个体,但是他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伦理不能离开传统伦理道德,网络伦理在网络时代也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它和传统伦理道德一起服务社会。

在“思修”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教育是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的主要内容和旋律,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当前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各种文化在碰撞、冲突的同时也完成交流、消融和吸收。在教学中要在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从而教会大学生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如何运用网络服务自身和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理性地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同时要自觉担负起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

3.加大网络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守法和自律意识。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不仅要强调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还应当借助于外部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法律,对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行为实施监督。在“思修”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网络法规的教育,旨在敦促大学生在网上保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以我国网络立法的进程为主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首先,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要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律、法规、条例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从而能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优点的同时知道网络具有的潜在威胁,明确在网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引导大学生网上自律。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而产生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增强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正确、合理运用网络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有了正确的法律知识,大学生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克服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从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行为。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徐云峰.网络伦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延斌.新伦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345.

[3]刘宝.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法制教育“痛点”[N].中国商报,2015-9-16.

第11篇

关键词: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G812.47 文献标识码: A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疆高校,近年来民汉合班的情况不断增加,在有些民汉合班的班级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接近一半。而且民汉合班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还将不断上升。而长期以来,新疆高校使用的基础课教材是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材,授课内容符合汉族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随着民汉合班情况的增加,用同样的内容去完成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这种无差别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一些现实的问题。通用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那么,伴随着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汉合班比例的不断上升,怎样提高基础课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效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新疆高校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适用于汉族学生,但是在民汉合班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适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和总结。否则教学内容就会过于泛泛而谈,不能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因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多数从小就一直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度非常高。而基础课教材中的内容缺少了相应的针对性。例如,在进行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一部分内容,使用的基本上是汉民族为主的传统道德,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认同度会较低。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宗教的影响较深。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相对浓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同时,宗教又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如何正确地看待宗教,避免学生受到极端宗教势力的影响,解决学生头脑中的一些现实的疑问和不解,这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必须解决的一个思想问题。这同样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但是,在基础课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学过程中,由于汉族学生受宗教的影响很小,因此,教学内容对此基本没有涉及。这样一种状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现实的需要很不相符,特别是面对宗教极端势力不断向校园的渗透,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在大一入校后,就接受相关的教育引导。在目前新疆高校基础课的教学中缺少相关的内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对汉民族的文化了解较少,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很低。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虽然都要经过一年的预科教育,专门学习汉语。但是,由于学生的汉语底子普遍较弱,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很难在一年的学习中得到较大的提高。这一客观条件决定了在民汉合班授课时,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特别是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只能选择保持沉默,因为他们很难运用汉语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来。

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族的传统文化了解较少,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联系密切。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参与度很高,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参与进来,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新疆高校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的特殊性

新疆高校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的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有效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与基础课的教学相结合

要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基础课的教学中。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例如,维吾尔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经典著作《福乐智慧》、民间谚语、民间故事、十二木卡姆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对于人拥有善德的重要性给予的极大关注以及对什么是善德,人如何才能获得善德的阐释,用维吾尔族经典著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定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再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同样可以运用维吾尔族的谚语来体现维吾尔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例如,“祖国——金子的摇篮,人民——智慧的源泉”“只有国家团结安定,才有人民笑容满面”“离群的会被熊吃掉,分裂的会被狼咬死”。在维吾尔族的谚语中,提倡将无尽的爱献给祖国,并竭尽全力为了祖国而奋斗。维吾尔族著名的诗人纳瓦依在其爱情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中,借帕尔哈德对吹拂着他的清风说:“喂,黎明之风!看在真主的面上,请你停一停,停一停,你吹到中国去,替我亲吻一下那里的土地!”①当中国面临日本侵略时,维吾尔族诗人穆塔里甫的《中国》,激励着各族人民为拯救祖国而英勇斗争。“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因为我们成千上万的人民,生长在你那温暖的、纯洁的怀抱里。从你那里,我们找到了正义,认识了自己,明白了真理。因此呵,在我们肩上,负有你无穷无尽的债务,这个债务是我们一定要清偿,哪怕付出我们的头颅。”②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团结的思想,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少数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与教学相结合,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汉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增强民族团结。

例如,在讲授加强道德修养部分时,可以将维吾尔族的经典长诗《福乐智慧》与《论语》的道德教育进行对比,使学生们理解《福乐智慧》既是维吾尔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学结,《福乐智慧》与《论语》在道德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使学生认识到《论语》早在唐代以前就传到了新疆地区,一千多年以前,《论语》就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广泛传播,影响非常深刻。作者优素甫在《福乐智慧》的散文序言中也明确提到,此书是用“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马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这说明,优素甫在写《福乐智慧》时曾深受中原汉族哲人、学者的著作和诗歌的影响。同样,我国已故的著名作家老舍在谈到《福乐智慧》这部作品时指出:它不仅是维吾尔族的宝贵遗产,同样也是祖国文化历史的宝贵财富③。《福乐智慧》与《论语》的关系,反映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祖国文化传统之间密切的血缘关系。《福乐智慧》关于德育教育的思想则体现了祖国中原文化和回鹘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这种比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增强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使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同时,在介绍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通过课堂的讨论,也能够使汉族学生更多地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汉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民族团结打下牢固的基础。

再比如,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时,可以引用《福乐智慧》中的法律思想来说明在维吾尔族的发展历史上,这部经典著作体现出了丰富的法治思想。《福乐智慧》是中世纪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典范。作者在集中论述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解决公民内部关系、智慧与幸福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表达了一种法治的理念。例如没有公正、有效的法律规范和法律设施,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无从谈起的,认为法律是在各种处理社会关系的手段中最主要、最有效、最公正的调整工具。作者认为,法律应以公正为基础,法律能够禁止任何不公正行为和现象的出现,公正的法律是调节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工具④。将少数民族经典著作中的法治思想与当代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受宗教的影响较多,这与汉族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面对新疆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宗教观,这是一个极为紧迫的任务。因此,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要课程,基础课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授课时,不能回避如何正确地认识宗教这一问题。基础课在涉及这部分内容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很多不解和困惑,例如为何在学校不能从事宗教活动;怎样理解自由;宗教服饰和民族服饰的区别;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合法的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等一些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合的讨论主题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围绕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现象,汉族学生对于探究的问题兴趣浓厚,而且自主学习效果较好。但是,民族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教师设计的探究主题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同样是针对加强道德修养这部分内容,如果设计的主题是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等,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度不高。但是,如果将主题首先设计为展示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那么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非常高。再通过这一主题引入其他相关主题,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基础课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三期项目,项目编号:XJU 2013JGY12)

注释:

①《论伟大的诗人纳瓦伊》【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②《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87-388页

③1956年,老舍先生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④阿不都秀库尔·伊明,《福乐智慧》宝库【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参考文献:

(1)文灿辉,《福乐智慧》与《论语》道德教育思想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7)

(2)司律等,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J】,新疆社科论坛,2011,(1)

第12篇

[摘要] 从学生视角入手,以广东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到大学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现状进行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深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方案设计 浅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试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改革探析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6-22/2014- 02-27.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7] 梁唯.让孩子更从容地成长[J].中国出版,2012(22):77.

[18] 赵慧.“道德两难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11):7-8.

[19] Michael J.Sandel.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EB/OL].,2012-12-09/2014-02-27.

[20] TalBen Shahar. Positive Psychology (Lecture One & Six). [EB/OL].,2012-12-09/2014-02-27.

[21] 陈果.朋友论,学习论,生存论[EB/OL]. ,2010-07-07/ 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