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1 17:24:38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1

一、水产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按照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我局对水产站工作人员进行细化分工,实行包片负责的制度,每个人负责几个固定的养殖场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督指导,养殖场所在的乡镇水务技术推广站站长为区域质量监督管理员,具体负责辖区内养殖水产品的日常监管。同养殖场签订了水产品安全生产责任书,从而形成了从上到下全方位、立体式监管体系,加强了水产品安全管理工作。

(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工作

我局坚持以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为主的方针,将普法宣传教育与普及科学养殖技术知识相结合,将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食品安全防控相结合,以提高养殖业主健康养殖、依法防疫、依法经营参与意识为总的指导思想,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同时,我局根据我区水产养殖实际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印制了《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水产品养殖生产记录》、《水产养殖场所巡查监管记录》等记录资料,通过召开业主培训会、深入养殖基地向生产养殖业主散发宣传资料。据统计,全年共计举办培训班3期,参训人员100余人,张贴标语3幅,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

(三)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力度,严把渔业投入品的质量

我局以生产环节为重点,主要检查养殖场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档案等内容,特别是针对渔药进货记录、渠道、采购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此期间,共清查养殖场12个,未发现违规渔药。但是,部分养殖场却存在未建立生产、销售、用药记录的行为,未建立生产记录的养殖场有3个,主要是生产记录不完善,用药记录不全,我局已作出批评教育,并将其列入重点监控对象,以不定期的形式,对其重点进行突击检查,有力地促进其整改。

(四)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我局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养殖户对水产品质量进行抽检,今年已完成40个抽检任务,抽检品种主要包括长吻鮠、鲫鱼、翘嘴红鮊、草鱼、鲢鱼、斑点叉尾鮰等,抽检结果均为合格,未检出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从源头上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区百姓的餐桌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很多水产养殖场是小户经营,资金少,规模小,意识差,生产不够规范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养殖户未能按规定做好记录生产、用药、销售情况,有的未将记录按规定进行保存。

三、2015年工作打算

(一)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养殖户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含量,通过辐射带动的方式,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二)进一步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行为,督促他们完善水产养殖“三项记录”和“索证索票”制度,建立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三)继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实行种苗生产许可制度和养殖证制度,把好养殖生产准人关,通过规范养殖行为,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产地、优势产品基地,通过实行渔医制度,推进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2

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和《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把握形势、掌握主动、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坚持一手强化质量监管,一手强化宣传培训工作,监督与指导并重。增强全程监管能力,切实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水平。

二、行动目的和责任分工

以本县内水产养殖、种苗生产、海捕虾保鲜等为重点环节,以水产养殖业规范用药、海捕虾保鲜剂规范使用为主要内容,采取宣传、培训、整改、查处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暨“执法年”活动,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提高我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本次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由县水产站和渔政管理站具体负责,县水产站负责水产养殖环节整治和组织水产品质量抽检;县渔政管理站负责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

三、主要内容

(一)以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工厂化养殖场、规模化水产养殖企业、水产育苗单位和获得“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得过”称号的中小养殖生产者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规范用药专项整治和水产苗种生产专项整治。

(二)开展中华鳖、南美白对虾、淡水鱼等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摸查,制定防范措施,增强应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三)严肃查处使用禁用兽药、原料药、人用药和滥用保鲜剂等违规行为,引导、督促初级水产品生产者规范操作。

(四)检查水产种苗生产许可管理,规范水产种苗生产经营活动。

四、整治任务

(一)排查隐患、完善机制。以本地主导养殖品种、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的养殖模式和对象及已获证无公害水产品为重点,对其在养殖、育苗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或苗头性问题进行摸查,对风险可能暴发的程度,危害情况以及对产业、市场、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预警和处置意见。根据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中水质管理、饲料使用、防病用药等指导和服务责任机制,使用违禁投入品或药残超标案件的立案查处机制,问题水产品的追回、产品封存、销毁工作机制。推行水产品生产档案制度、例行检测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加强对基层协会和渔民合作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讲授健康养殖模式、主要投入品的鉴别与选购、水质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等,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加大宣传水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自律作用,规范广大养殖户的用药行为。

(三)组织开展水产苗种场普查清理。根据水产苗种生产情况,对本县的水产苗种场开展全面普查,并按上级部门要求及时准确地填报情况。对具备苗种生产条件、符合许可证载明规定的,逐一进行登记;对不具备苗种生产条件或与许可证载明规定不符的,按《浙江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规定进行查处、清理。严格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违规生产行为。

(四)加强现场检查。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生产环节和种苗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督查行动,通过监督检查、指导整改、执法查处,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的监管;对温室龟鳖养殖和近年来出现问题较多的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开展拉网式检查。检查内容:重点检查养殖和种苗生产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三项记录”为主的养殖日志执行情况;渔药、渔饲料仓库及饲料加工场所贮存、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己烯雌酚、头孢拉定粉剂、土霉素粉剂和五氯酚钠等禁用兽药、原料药、人用药等违禁药物、违禁添加剂情况;捕虾船是否按规定规范使用保鲜剂,是否贮存、使用禁止使用的非实用化学物质;苗种生产企业是否按苗种生产许可证批准范围从事水产苗种生产;要检查渔药使用规则等宣传资料是否发放到位,养殖户是否了解。对记录不完整、不规范者要限期整改并跟踪落实。同时要检查养殖日志印况,各乡镇渔技员要结对指导散、小养殖户执行“三项记录”制度。

(五)加强药残抽检。结合本县所养品种、用药状况,加大抽检力度,扩大抽检范围,特别是在用药高峰期,对本县境内的水产养殖场(户)、水产育苗场开展药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监督抽查,逐步实施根据养殖单位(户)名录随机抽样制度,对重点监控区域、养殖方式和出口养殖基地要增加抽样,科学合理布点,确保抽检工作的客观合理;严格执行四方五人到场签名制度,确保抽检程序规范。

(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现场检查和药残抽检中查出的违规者,根据违法性质、危害程度,采取停止销售产品、责令整改、产品无害化处理或监督销毁、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措施,对于各种案件的处理,切实做到禁用药物来源和渠道未查清的不放过,超标产品未处理的不放过,对有关责任人员未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实行重点监控,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建立健全针对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个别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监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实、,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并带来严重后果的,以及专项整治实施不力、存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要依法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时间安排

(一)部署准备阶段(2009年3月10日~3月底)。

1、成立“*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协调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活动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

2、根据省局总体安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本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详细工作方案,做出工作部署。

3、组织开展对行政管理、渔业执法等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监管能力。

4、充分开展多种形式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宣传,努力使广大渔业生产者树立起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5、对本县的水产苗种场进行普查。

(二)整治督查阶段(2009年3月底~10月底)。

1、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水产苗种场进行登记清理,对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或苗头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对问题产品实施限期整治和依法查处。

2、组织对各镇(区)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在本次专项整治中的组织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质量与规范情况等。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3

从水产发展过程看,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环境、养殖方式、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养殖用药以及饲料生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暴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因素,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确保水产养殖安全,已成为水产养殖的工作重点。所谓水产养殖安全,通常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含有对水产养殖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而且不会在养殖水产动物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一、我国水产养殖安全现状

我国水产养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1993年我国对虾养殖因病毒性虾病的传播,全国养虾业遭到致命的打击,经济损失达近100亿元。2004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74种水产养殖品种(其中鱼类46种、甲壳类12种、两栖和爬行类4种、贝类8种、藻类3种、棘皮动物1种)的126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8种、细菌性疾病62种、真菌性疾病4种、寄生虫疾病27种、藻类性疾病3种、其他病害3种、不明病因9种)进行了监测。

二、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非安全因素

1.水域污染

(1)水产养殖中自身的水体污染。在高密度饲养中大量投喂饲料和重复养殖使水质恶化,影响养殖品种的生存与健康生长。

(2)外界对养殖水体的污染。选择的场地遭受重金属污染、工厂中有毒废水、农田中的农药及生活污水大量的流入水体,污染水质及富营养化,致使养殖动物的呼吸器官受到影响,窒息而死;其次,水产动物与水接触的部位受到毒物影响而遭到损害使水产动物毒物中毒、畸变、导致大批死亡;再次,通过食物链或直接从水体将有毒物质吸收到体内,组织器官受到破坏,产生不良的生理影响。

2.饲料

饲料由于化肥使用、农药残留以及工业污染和加工过程人为使用非法添加剂等,造成饲料原料中农药和有害物质的残留蓄积,往往是在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下进入养殖产品,受到污染的饲料有时含有对生物有害的过量的无机污染物如铅、镉、铬、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及氟、硒等非金属元素,也可能污染一些有机物,这些污染物都具有在环境、饲料和食物链中富集、难分解、毒性强等特点,对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性威胁极大,使水产动物和人类发生“三致”即致畸、致癌、致突变。

3.病虫害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自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

4.药物

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在水产品养殖方面,药物的种类也较多,用药的范围也较广。除了消毒剂外,还有杀虫驱虫类、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和喹诺酮类等,个别情况下使用某些激素。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

5.防疫、检疫不到位

水产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方面,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一块的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疾病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

三、对策及建议

1.科学养殖,做好技术服务和法规培训

(1)按照健康养殖技术标准,选择优质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养殖生产基地。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让他们建立生产记录(养殖品种、种苗产地、购进时间、放养时间、水源、投喂饲料、鱼病鱼药使用情况、起捕时间等),销售去向,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由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粗放养殖”向“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养殖”转变。

(2)科学放养。养殖生产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按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的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2.加强对饲料安全的监管力度和宣传

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加强对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

3.科学使用渔药

在养殖过程中要从药物、病源、环境、水产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科学、合理用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选用的药物应是兽药典中所列的品种,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要遵循《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量》、《养殖生产禁止使用药物》、《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的使用药物。

4.做好水产养殖的防疫和检疫

(1)建立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制。在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由水产技术人员开展水生动物疫情测报预报,负责对疫情的普查、收集、上报,强化对突发疫病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迅速组织人员现场进行诊断、分析、快速处理,达到预防和控制重大鱼病的发生。

(2)严把种苗检疫关。水产苗种引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水产苗种生产要依据农业部《水产种苗管理办法》、《水产原良种生产管理规定》进行生产经营。水产种苗生产企业必须持《种苗生产许可证》生产,对出场种苗必须出具管理部门的检疫合格证。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奶农;质量安全;生产组织模式;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38-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原料奶产量增长较快。伴随奶业高速发展的是我国奶制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奶业发展中不仅存在技术上的、也有组织管理上的问题。原料奶生产是奶业生产链中的第一环节,是发展奶业的基础,加强原料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对奶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控制和管理。基于我国原料奶生产组织“小、散、低”的现状,全国各地都在探索适合原料奶生产组织的新模式,很多生产组织模式已经体现出了优势。比较各种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探索适合我国奶业发展的创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对于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从现有研究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文献看,学者们关于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原料奶质量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王超[1]研究了奶牛养殖小区单个模式,认为此模式是农区散养奶牛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的中间形式。王宗元[2]分析了“户有户养”、“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托牛所”、“合作社”5种养殖模式的利弊,与“户有户养”组织模式比较,其余4种组织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均有养殖科技含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加强、环境改善的显著特点。道日娜等[3]以乳品安全为主线,分析了内蒙古奶业牧场园区集中饲养和业主规模化饲养两种新型组织模式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提出从产业发展长期看,牛奶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是生产组织模式演进的方向。倪学志[4]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为“奶联社”模式在技术规模效应、避免内生交易费用、规模区位效应等方面具备其他原料奶生产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肖兴志等[5]研究发现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并不能有效降低乳制品的安全风险。

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强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的学者在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控制的研究上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体系,如Henson等[6]、Goodwin等[7]研究了安全食品的供给动机和农户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产业组织形式、生产者素质等方面的差别,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检验。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内蒙古为例分析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1 奶农的规范养殖行为

奶农的安全养殖行为是指奶农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对奶牛养殖中的各种质量安全情况所进行的规范性生产行为。作为生产者的供给行为,奶农对饲养过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对挤奶过程的挤奶方式管理是安全养殖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饲养过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包括保持牛舍良好的卫生,配备干净的饲喂设施,对牛舍及牛的饲养设施进行合理的定期消毒,给奶牛饲养、产奶带来良好的环境,避免细菌、杂物进入到牛奶中;挤奶方式管理表现在挤奶过程中使用机械化挤奶,坚持严格的消毒和卫生制度,使牛奶本身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消毒行为(方式)和挤奶行为(方式)分别反映饲养过程的卫生质量安全管理和挤奶过程的卫生质量安全管理状况。

1.2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是指为了生产原料奶而进行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研究领域有两种组织模式的定义,一种是以产业化为主的纵向生产模式,一种是以养殖模式为主的横向生产模式[8]。本研究以横向生产模式为主,分析在养殖环节不同的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在调查中主要存在如下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1.2.1 散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散养为主,采取零散放养和房前屋后拴养,规模小、管理粗放,庭院养殖、人畜混居。

1.2.2 奶牛养殖小区模式 奶牛养殖小区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奶农合作组织。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农户在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一定区域内从事奶牛业生产经营活动。小区经营者向农户提供牛圈、牛舍、青贮窖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负责奶牛的统一放、喂养。农户按奶牛头数向经营者交纳管理费。

1.2.3 奶牛养殖场模式 这种模式是有实力的农户(养殖大户)自己投资兴办养殖场,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牛舍以招租方式出售给周边村落的奶农使用,并收取一定的租金。

1.2.4 奶联社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合作社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农户以奶牛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

1.2.5 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投资建立作为企业下属的牧场,在牧场内养殖、挤奶,牛奶直接提供给企业。所饲养奶牛一部分为企业的,一部分为周边农户入股奶牛,给奶农分红[9]。

1.3 影响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奶农的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政府的质量安全培训。通常情况下,奶牛养殖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奶牛饲养质量安全行为有影响;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意识越高;接受过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10]。

1.4 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将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行为分为两类:奶牛养殖户消毒安全行为和挤奶安全行为。分别建立影响奶农消毒安全行为、挤奶安全行为的二元离散选择计量模型。

2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与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问卷调查。选取内蒙古的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9个区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采取入户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180余份问卷,有效问卷162份。

2.1.1 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情况 将奶农消毒安全行为分为对牛奶场进行定期消毒、偶尔消毒和不消毒三种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在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相当薄弱。

2.1.2 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状况 为了研究方便,将挤奶安全行为分为机械挤奶方式和人工挤奶方式。从表2可以看出,162个样本奶农中,采用机械挤奶方式的农户为118户,占72.84%,这说明大部分奶农能采取安全的挤奶方式。但是也有44户奶农采取人工挤奶方式,比例为27.16%,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2.1.3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由表3可知,在162个样本奶农中,采取散养模式的有52户,占32.10%;奶牛养殖小区模式有41户,占25.31%;奶牛养殖场模式有32户,占19.75%;奶联社模式11户,占6.79%;企业自建牧场模式26户,占16.05%。这说明奶牛分散养殖户仍然是内蒙古原料奶生产的主体。

2.2 变量说明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奶农的挤奶安全行为和消毒安全行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原料奶的生产组织模式,包括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养殖场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自建牧场模式。控制变量包括反映奶农的文化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参加质量安全培训等变量。其中,解释变量散养模式的结果由常数项C说明。其他变量说明和取值见表4。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模型估计中,LR统计量为137.189 6,其相伴概率为0,似然比系数为0.645 7,说明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系数为负,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系数为正,说明采取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不消毒或偶尔消毒行为,采取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奶农倾向于选择定期消毒行为。从显著性检验看,散养模式的显著水平为0.01,说明在该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不安全的消毒行为。奶联社模式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在此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定期的消毒行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是否参加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均为正,其中,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主要是因为专业化养殖、适度规模经营对奶农的消毒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3.2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模型估计中,LR统计量为82.999 0,LR 统计量的相伴概率近似为0,似然比系数为0.438 0,z统计量大多数比较显著。显示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散养模式的系数为负,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系数均为正,说明采取散养模式的奶农更倾向于选择人工挤奶的方式,其他4种组织模式的奶农倾向于选择机械挤奶方式。

从显著性检验看,散养模式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该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不安全的挤奶行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在0.05水平下显著,说明在这两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安全的挤奶行为。奶联社养殖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其他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是否参加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农挤奶行为的影响系数均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参加了食品质量安全培训的奶农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挤奶行为。其中,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以及是否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分别在0.05和0.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4 结论

1)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比较落后,奶牛分散养殖户仍然是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房前屋后拴养,零散放养。在该种模式下,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较低,这使得我国实施奶源监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对奶农的质量安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小区都没有真正实现饲料、医疗、配种等技术的统一,只是一个简单的“托牛所”,仍未摆脱散养的主要弊端:人畜混住,饲养卫生环境难以保证,原奶质量和牛体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真正发挥养殖小区模式种养技术的规模效应,必须对奶牛养殖小区的奶牛真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挤奶等多项技术和服务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分户独立喂养经营。

3)奶牛场养殖模式和奶联社模式在规范奶农行为、保障奶源质量安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这说明发展产业化组织、提高原料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提高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决定了这两种模式是提高我国原料奶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较佳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 超.奶牛小区模式研究及管理规范的制定[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2] 王宗元.奶牛养殖组织模式及利弊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9(5):61-62.

[3] 道日娜,乔光华.内蒙古奶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与乳品质量安全控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98-301.

[4] 倪学志.新型原料奶生产组织形式“奶联社”的经营模式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8-83.

[5] 肖兴志,王雅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能否真正降低乳制品安全风险[J].中国工业经济,2011(12):133-142.

[6] HENSON S,HOOKER N H.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public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controls[J].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1,4(1):7-17.

[7] GOODWIN Jr H L, SHIPTSOVA R.Changes in market equilibria resulting from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meat and poultry indus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2,5(1):61-74.

[8] 张亚东.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效率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首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1 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1.1 思想观念上的原因

目前,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质量观念还停留在是否有动物疫病和外观质量上,给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1.2 生产环境上的原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废”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在局部地区还在加剧。

1.3 技术上的原因

由于资金、规模等因素制约,养殖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下。

1.4 体制原因

动检、渔政、药政、饲料办经费十分紧张,工作车辆、检测设施、执法设备缺乏或落伍。

1.5 市场原因

市场信息不畅通,市场准入制度刚刚起步,全市的准入制度因为没有经费保障,不能全面展开。

2 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鱼”,喝上“放心奶”是人民政府的天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为水产品质量做高、品牌做响、效益做强提供了保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局面,要搞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加强宣传环节,形成全民共管的氛围

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法律法规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要加大《食品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

2.2 构建保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2.1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

推广标准化养殖生产,将各项扶持政策、资金与标准化生产挂钩,开展标准生产示范县和示范小区建设,编印生产技术规范。

2.2.2 建立健全安全检测体系

进一步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政府抽检、执法复检的“两级三层”检测网络体系。

2.2.3 建立健全监管责任体系

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检法、工商、卫生、畜牧、商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构建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

2.2.4 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加强对饲料兽药企业、养殖户、贩运户的培训,与其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养殖业的行业自律,建立养殖户诚信档案,将养殖户的信誉度与项目资金挂钩。

3 完善工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3.1 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水产品入市验证与检验检测制度、产品销售公示制度、执法抽检督察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和不合格水产品的行为。

3.2 建立和完善信息制度

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定期向社会水产品质量信息;在市场、超市销售的肉品,除出具检疫证明、肉品证章外,还要推行挂牌公示制度。

3.3 建立和完善产品召回制度

推行水产品身份标识,建立进销台账索证索票制度,及时按照法定程序召回问题产品,并进行销毁和无害化处理。

4 加强环节监管,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4.1 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

加大养殖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日常监管。

4.2 加强养殖环节监管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病死无害化处理达100%。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鼓励发展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

4.3 加强运输、屠宰环节监管

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加强产地检疫,实行贩运户备案制,推行“签约式”检疫管理,建立养殖户电子档案;保证规模养殖户产地检疫率100%,散养户产地检疫率85%;加强屠宰场检疫,强化监测工作,水产品使用“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检出率控制在2%以下,有效控制病害动物产品上市。严格实行定点屠宰和集中屠宰,加强定点屠宰场(点)出场(点)肉品品质检验工作。

4.4 加强市场流通环节监管

加强对外地销入的水产品安全监管。设立外埠水产品检查点,所有外来水产品需换成本地检疫证明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在市场或超市销售肉品,除出具检疫证明、肉品证章外,还要推行挂牌公示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接受消费者现场监督。

4.5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人才培训

要尽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及时向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品牌、市场等方面信息。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只要我们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监管的行政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就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6

一、工作思路

2015年,我县畜牧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特色养殖、生态有机、龙头带动、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把紧动物卫生、生态环境两大关口,构建畜牧产业、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保障三大体系,做强猪、黄牛、土鸡和羊四大产业,实现品种结构合理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二、发展目标

出栏生猪99.47万头、家禽243.07万只、肉牛6.58万头、羊24.31万只。畜禽良种化率、规模养殖比重均提高3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增长5.3%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30.86亿元,人均畜牧业增收86元以上,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发生,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骨干支柱地位。

三、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项目储备、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全年争取资金5000万元以上。加快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促进畜牧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抓好猪全产业链开发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力争全县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抓好黄牛选育扩繁,突破性发展黄牛、羊等节粮性草食牲畜,确保黄牛、羊年增长13%以上;重点抓好地梅花鸡、红毛乌皮鸡等土鸡保种扩繁,大力发展小家禽生产,力争小家禽出栏增长12%以上。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能人、企业和专合组织等来投资发展,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抓好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一是抓好部级、省级、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力争全年创建省级示范场2个。二是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三是扎实开展好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备案和养殖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备案登记工作。四是围绕新农村和新居建设,建好畜牧配套项目,打造畜牧业精品亮点。

(三)进一步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一是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确保责任落实、保障到位、机制健全,不断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二是扎实做好春秋两防,确保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确保清净无疫。三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扎实抓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四)进一步抓好畜牧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是强化院(所)县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履行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能。三是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畜牧科技促进活动,实现科技强牧、质量兴牧。

(五)进一步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管机构和检测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全面整顿规范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市场,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安全。三是将肉食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深入开展“瘦肉精”、“三聚氰氨”等违禁物质的“全覆盖”检测,确保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四、主要措施

(一)落实责任,全力抓好畜牧产业发展。一是实行局领导包抓产业发展。实行局领导包抓畜牧产业发展责任制,5名局领导每人包抓2-3个中心场镇,包抓领导定期深入包抓责任区指导产业发展,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林下养殖。在巩固提高牧业、娃、犁夫牧业等标准化养殖场的基础上,2015年重点抓县内北部区林下养殖示范点建设工作,局领导每周拟深入各镇各养殖场2天以上,调研指导并安排技术人员定期深入各示范点开展技术指导,协调解决问题,落实专人包抓。三是积极稳定畜牧生产。针对2015年初畜产品价格低迷尤其是生猪价格跌入低谷,养猪户严重亏损的现状,我局将组织人员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价格下跌原因,采取及时行情动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服务等宏观措施积极应对。同时,成立技术服务小分队,巡回各规模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养殖场通过科学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亏损。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年拟在全系统开展百名干部职工包抓百个养殖场活动,包抓的干部职工将深入包抓对象户家中,稳定养猪户思想情绪。四是狠抓牛羊产业发展。2015年,我们将结合南方现代草地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力争将草食牲畜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五是做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适度规模养殖是我县今后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全县将大力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创建、改建活动,对于新建、改建的养殖场,落实技术人员提前介入,为其提业信息、规划、养殖技术、防疫等全方位技术服务。

(二)扎实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生产安全。我局将与各乡镇签订了2015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责任书,将责任逐级夯实。制订并印发实施方案和技术操作规范,拟安排12名技术人员从3月份到6月份包抓指导12个中心乡镇所辖防疫工作。将在全县各个养牛(羊)场、养牛(羊)大户和养(牛)羊较多的村确定一名疫情监测员,密切监测疫情动态。按照兽医实验室建设标准,对我县兽医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7

造成现有许多畜禽规模场防疫条件不达标,当地兽医站监管困难。这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大城市周边该不该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基层政府领导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问题。巴南区外环高速路以外区域,多属于丘陵低山区,与重庆主城区有着天然的自然屏障,畜禽适度的规模养殖不会影响大城市环境。更重要一点,在重庆主城周围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有着很强的区位优势,大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畜禽规模发展的广阔前景。至于养殖污染问题,只要高标准建场,养殖与粪污处理配套,实施生态养殖、立体养殖的循环经济,就只会百益而无一害。

二、畜禽规模养殖问题

由于受投资者经营理念、资金、技术以及其他诸多原因,目前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多以中小规模为主,据统计,目前全区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有332个,其中蛋鸡场10个,肉鸡场24个,肉鸭场1个,肉鹅场1个,肉羊场99个,肉兔场17个,奶牛场12个,猪场167个。但真正上规模的场很少:如年出栏肉猪1万头以上的场只有2个,5万只蛋鸡场只有4个,10万只肉鸡场只有个,1万只以上肉兔场只有4个,1000头以上奶牛场1个。大多以家庭式作业,畜禽圈舍硬件设施设备简易、饲养条件差,防疫设施条件差,粪污处理不配套,污染在所难免。这样的畜禽养殖场,最终结果是生产水平不高,养殖经济效益较低,更不要谈什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了。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途径就是加大投入,上规模,实施真正的标准化规模饲养,只有资金、技术和管理落实到位,先进的猪舍环境设施设备加以科学的技术管理,才会实现畜禽规模生产的多产、优质和高效。这里强调的是规模,只有上了一定的规模,企业老板才会加大投资,按照标准化实施基础圈舍设施建设,完善饲养条件,配备专业饲养人员,实施工厂化生产流程管理,生物安全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才能有保障,生产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动物疫病防控问题

这涉及农村散养户的防疫、规模养殖场的防疫和活畜禽的频繁调运流通带来的疫情风险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畜禽散养户的防疫问题。

由于农村畜禽散养,零星分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面宽量大,再加上群众认识、动物放养、母畜怀孕以及防疫人员的技术操作等一些具体的客观原因,导致强制免疫密度和效果都不能完全保证100%。再者,由于是突击免疫,一般采取多种疫苗同时注射,也影响了某些疫苗的免疫效果。还有仔畜(禽)首免问题,如仔猪多实行免疫,由于实行的是社会化服务,农村乡村兽医受利益驱动,不服从属地管理,跨区域仔猪,不打防疫针,农民又没有加强免疫的概念,买回仔猪后不到当地兽医站申报免疫,就造成仔猪免疫空白。对于自家孵抱的禽苗,农户不懂得该怎样免疫,往往没有进行系统免疫,要等到政府统一开展的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突击行动时才能补免,这又形成了一个免疫漏洞。这些环节的免疫缺失,都需要基层政府和兽医防疫监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总体来讲,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疫意识,稳定完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体系,落实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强化官方兽医巡查监管,加强乡村兽医行业管理等措施都很有必要。

2.规模养殖场的防疫问题。

我区的畜禽养殖场如上所述,是以中小型规模为主,由于防疫设施设备差,如无隔离围墙,大门消毒不严,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入场内,无严格的免疫程序和消毒制度,定期消毒时间过长(半月才消毒一次),圈舍清洁卫生差,没有专业兽医等现象普遍存在,更不要讲开展疫病监测了,场内疫情风险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靠养殖业主的防疫意识的加强,自觉加大投入,完善畜禽养殖场内的一切硬件防疫设施设备,严格实施格力封闭饲养,建立完善各项防疫卫生制度,特别是强制免疫制度,定期消毒制度和封闭隔离饲养制度,采取外堵内清,同时通过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来增强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最终实现畜禽健康养殖生产。二是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及镇街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巡查监管力度,对于防疫条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要下达书面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如期不整改的,及时上报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按照《动物防疫法》相关条款立案严厉查处。

3.活畜禽的频繁调运流通带来的疫情风险问题。

当前现状,地处巴南区境内的重庆结义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场,日屠宰肉猪600~1300头左右,来源于全国各地,贵州、云南、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等,哪里都有。对于用于饲养的种用、乳用以及商品动物,也是一样,如我区的土杂肉鸡苗,很多是从广西引进。如此频繁的活畜禽调运,带来了多大的疫情风险,虽然数据不好统计,但潜在的疫情风险是巨大的,这已经是有历史教训作为代价的。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巴南区能够办得了的事情。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和《重庆市动物防疫条例》相关规定,对于做好屠宰用动物的调运,做好调运前的备案、过境检查消毒,以及入场检查等监管工作;对于乳用、种用和非屠宰用动物的调运,做好申报备案、过境检查消毒、落地检疫、隔离观察饲养、以及疫病监测、和紧急防疫等工作。但这些措施虽然有效,但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国家层面制定法律,禁止活商品畜禽流动,规定只允许在当地屠宰,动物产品才能流通。限制种用和乳用动物跨省区流动,如只允许原种场和祖代场跨省区引种等。各级政府应做好畜禽生产发展区域规划,加大种畜禽场的育种研究财政投入,及时选育出适合当地畜禽商品生产发展需求的新品种(新品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4.潲水喂猪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四十三条之规定,“从事畜禽养殖,不得有下列行为:…(二)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正是因为如此,目前使用潲水喂猪的场户大有人在,我区现有生猪养殖场167个,其中采用潲水喂猪的就有85个,占一半以上。虽然餐厨垃圾管理要求统一由城市管理部门统一收集处理,但由于没有法律禁止喂猪,致使城郊养猪户想方设法收集潲水来喂猪,以降低饲养成本,这个是现实。我们对潲水喂猪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餐馆的潲水,一是餐厨垃圾收集来喂猪至少存放2~3d,致使酸败变质,特别是夏天严重;二是存放时间较长导致霉菌大量滋生;三是厨房洗洁精类物质易于混入;四是潲水内含盐量大量超标;五是多数养殖场户因为使用潲水导致环境卫生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直接影响猪肉质量安全,我们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及时修改相关法律条款,以法律的形式来禁止潲水喂畜(禽),从根本上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5.畜禽定点屠宰问题。

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只有国务院的《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条例》,其他牲畜(禽)的定点屠宰问题还没有出台。就巴南区的情况来看,生猪定点屠宰虽然开展起来了,但还不完善,为了所谓方便农村,生猪屠宰定点较多,有的一个乡镇就有1~2个屠宰点,日宰杀量就几头到十几头,完全是作坊式人工操作,这就根本谈不上严格屠宰程序化操作,检疫、检验也不可能做到每个环节到位,最终落脚到猪肉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能否保障的问题可能就要打问号了。其他畜禽,由于国家没有要求定点屠宰,对肉牛屠宰,没有主管部门批准,业主随意找个地方操作,由官方兽医(检疫员)出具检疫证明即可上市销售。对于家禽和肉兔,也是业主随意找一个地方屠宰后,再由官方兽医(检疫员)出具检疫证明即可上市销售。在大的菜市场,设置专门的活禽销售门市,现买现杀加工,不需要屠宰检疫。上述情况,一是对环境污染是必然的;二是检疫做不到屠宰各个环节到位;三是产品品质检验没有进行;四是活禽市场销售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途径。怎样来改变这种局面,还是只有通过国家层面立法即出台《畜禽屠宰管理条例》或《畜禽屠宰管理法》来解决。

6.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就当前我区畜禽生产情况来看,存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问题:一是农村散养畜禽难以监管;二是潲水喂猪问题;三是商品畜禽的停药期制度执行监控难;四是生猪屠宰检验由企业自检可能把关不严;五是除生猪以外其他畜禽没有定点屠宰,产品质量卫生难以保证;六是对畜禽产品没有进行每批检验,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定论;七是我区所有市场,包括超市都没有实行准入制,所进入的所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谁以不敢保证。当然,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国家立法,加大部门监管力度,提高全民族的食品安全意识,但要真正实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最终还是要以市场准入制来解决。

7.畜禽生产调控问题。

巴南区现阶段畜禽产业生产还是停留在单打独斗,受市场的制约。畜禽养殖企业随时面临亏本和倒闭的危险。养殖企业如何才能走出这个市场怪圈,使畜禽养殖生产能够长期稳定发展,而立于不败之地。是否应该从如下方面来作手思考:一是畜禽养殖业主必须学习和掌握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预期来随时调整生产,使因市场低迷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二是要建立完善畜禽市场信息平台,让畜禽养殖场户方便随时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以及时作出对应措施;三是畜禽养殖场户必须依托大中型养殖企业或养殖协会等组织,建立完善产销配套机制,当然实现期货交易更好,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四是政府应该建立畜禽生产市场调控机制,如在市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价时政府就应该启动市场调控预案,给养殖场户适当价格差异补偿;落实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大量收购畜禽产品,并给以适当的价差补助。通过这种措施来平抑市场价格,确保畜禽养殖场户的利益。

8.乡镇畜牧兽医体系管理问题。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8

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受论文联盟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和机构都从各自的立场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多样的研究。本刊从众多文章中选取了下面三篇视角比较独特的文章予以刊发,它们分别是刊登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网站、由林登·j.埃利斯与珍妮弗·l特纳合写的《中国水产业和畜牧业中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刊登在“中国环境论坛”(china en-vironment forum)网站、由杨扬与珍妮弗·l特纳合写的《中国的食品安全》以及由娜塔莉·拜尔写作的《有机食品在中国的扩张》。希望这三篇文章能为我国研究者在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2005年夏天,中国最大的猪肉生产省,四川省,在人身上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病原性猪链球菌感染,多达215例。超过了以前全世界受感染者的总和。一年之后,《经济学家》报道说,数百上海人如何因食用喂过减肥药的猪肉或为增加体重而注水的猪肉才生病的。2007年的夏天,江苏省政府禁止在阳澄湖中或阳澄湖周边地区饲养毛蟹,因为从养殖场排出的过量的营养物导致藻类的茂密生长,这些藻类威胁了江苏的饮水安全。在海南省的苍东村寨,一个万头猪的养殖场放出的臭气激起了村民的抗议,因为这个养猪场就建在距村寨仅2英里的地方。所有上述事例都涉及源于高密度饲养动物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家禽工厂化养殖场(高密度的动物养殖业)以及高密度的水产养殖是中国家禽养殖革命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家禽养殖革命开始于70年代末。中国失控的“蛋白工厂”造成相当严重的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病原体和细菌在所饲养的动物间相对轻而易举的传播与蔓延,源于高密度的屠宰、分装、缺乏透明的市场,源于所产生的废物。日益增长的中国食品安全恐慌——无论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正在催生新规则的产生,也给国际间的合作带来更多的机遇,这会有助于推动由于中国的水产养殖和高密度动物饲养而引起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健康问题的解决。

一、牲畜革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

食品安全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点问题。中国人口最多,但是可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全球的1/4。在自由市场改革中,始于1979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政府最早对该问题提起关注的试验之一。在完成国家的粮食生产目标的基础上,农民被赋予权力,可以从所生产的粮食中获得利润。这些改革旨在鼓励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来养活整个国家,并促进更广泛的经济改革。粮食、水果、蔬菜的产量剧增,是不断使用杀虫剂和化肥的结果。为了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肉类、奶类和蛋类的需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开始鼓励建设工厂化牲畜养殖场,或者高密度的动物养殖业。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以下简称cafos)供给全国猪肉总量的15%,鸡肉总量的40%和鸡蛋总量的25%。在过去二十年间,cafos使中国人均肉消费量增长了200%,因而引发了更多的肉类工业化生产。目前,牲畜养殖是中国农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个世纪80年代,水产养殖业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中国海产品总产量中,64%来自该产业,这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人工水产养殖超过野生捕捞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增长了490%,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57%。如此高速的发展并不是没有任何代价的。事实上中国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cafos)和水产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给水、土壤和空气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也转而成为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工厂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业可能带来巨大利润,但是sails和禽流感的爆发以及人类不断感染猪链球菌的病例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即动物极度密集饲养如何造成这种疾病的快速变异,进而传播给人类。

二、棘手的威胁

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养鱼历史,这使中国成为最早的文明国度。因此,海产品已经构成了中国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家庭海产品消费量预计增长40%。水产养殖业是很有活力的产业。中国地方政府把发展水产业作为一种脱贫致富的途径,并对罗非鱼等可盈利养殖物种的养殖生产实施了补贴政策。对水产品的统计主要集中在产量上而不是养殖场结构和数量方面,但是这个产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更为密集,而且它主要是由私人经营的小鱼塘组成。

由于鱼自身能够将污染保留在鱼肉中,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一大挑战。国际上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已经让中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是由于一旦发现污染,相关国家将禁止该产品的进口。2005年日本禁止中国鳗鲡进口和2003年欧盟禁止中国虾进口,这两个重要的事件给中国相关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2007年美国禁止进口中国五类海产品,又一次打击了中国的水产养殖业。由于水产养殖业中养殖用水的污染、危险的养殖操作和粗劣的加工,中国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关注食用鱼的安全问题。在生态影响方面,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严重地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沿海水域。此外,该行业对鱼粉饲料的大量需求也正造成海洋资源的枯竭。

三、令人生畏的养殖动物

随着许多其他引人注目的工业污染事件和丑闻的出现,来自中国14000个猪、牛、家禽工厂化养殖场的废料在很大程度上被新闻媒体忽视了,这些养殖场平均每个饲养1000多头(只)动物。中国动物养殖场的规模大小不一,但养殖场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即便它们在全部养殖场中只占有很小的百分比,中国消费的大量肉和动物产品都来自高密度动物养殖业。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4%的生产适于烤焙的小鸡饲养场生产了占总量84%的小鸡。2005年中国的猪肉产量有38%来自那些年生产50头左右的养殖场。

据估计,2003年中国有90%的动物养殖场没有采取控污措施,而只有10%的养殖场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估。中国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比工业工厂多产生40多倍的氮污染物和3.4倍的固体废料。作为密集饲养动物所必备的条件,要使动物存活并生长,必须使用抗生素,有时也使用一些含有重金属的兽药。因此大量此类物质渗透到土壤、人类饮用水和肉类中。随着中国cafos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其对全球也有一定影响。首先,有证据表明动物饲养环境有助于传播疾病,例如禽流感。自1983年以来,中国一直出口养殖动物,远至中东地区。因此,中国养殖场的病原体事关世界健康。其次,中国的劣质肉和肉类相关产品也通过出口

转贴于论文联盟

影响国际市场。再次,cafos日益导致全球变暖。动物的密集养殖产生大量温室效应气体,由于cafos的动物食用谷物,更使得这些气体增加。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统计,在2004年,与北美的844万吨沼气相比,中国产生了1219万吨的沼气,这些都是通过肠发酵(即食草动物的消化)和肥料产生的。另外,在中国论文联盟生产的大量化学肥料——主要用于集中养殖动物所消耗的谷物中——占全国煤炭型工业能量消耗的20%。

四、中国动物饲养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都影响着人类健康,究其原因都是因为食用了cafos的产品和居住在养殖场附近。cafos通过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以及病原体,污染土壤、水、空气、食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由于生产结构的原因,危及人类健康的动物养殖管理操作一直处于无节制状态。尽管农用地中每平方公里动物的养殖密度被经济与合作组织高度重视,很少有个体养殖场能像美国个人养殖场一样容纳同样多的动物。中国大多数动物都被饲养在数百万的中等规模的家庭式饲养场,这些养殖场难于得到有效管理和监控。这样的养殖场经常喂养包括工业化合物和肥料等动物必需的饲料,根本不了解后期影响,而只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一)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的不公平

1.经济影响和贫困

上面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例所带来的后果并非对每个中国人都有影响。穷人和民工常常容易光顾那些街边小店,因此也最有可能食用患病动物或者死于自然原因而不是屠宰的动物。高密度动物养殖业带来的空气污染影响着附近的村庄,尤其影响老人和儿童等敏感人群。中国有限的可耕地面积意味着高密度动物养殖业所造成的土壤退化对贫穷的农民具有很大的经济影响。大量营养成分,特别是从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释放的氮使土壤酸化,使植物耗费更多的能量来吸收氮,而不是用于生长,于是便减少了贫穷农民的农作物产量。在空气中传播的氮——肥料中有95%的氮暴露于空气中——落在距离高密度动物养殖场80至160公里处。不断增长的高密度动物养殖业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水产养殖池塘也是产生有害的海藻繁茂,即赤潮的部分原因。赤潮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影响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大部分海域。其他类型的海藻繁茂也由于水中不断增加的营养成分而激增,于是在湖泊、河流和沿海水域产生了巨大的“死亡地带”,这样几乎没什么生物能够在低度溶解的氧气下生存。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农民和渔民在这样的环境灾难中遭受了极大损失。政府的某些整顿措施也同样损害了养殖者的利益。例如,江苏省政府禁止在阳澄湖饲养毛蟹,而后并没有对养殖者进行任何补偿。2007年8月,新华社宣布,到2008年底,中国三大淡水湖的养鱼场将被彻底清理,以此措施来阻止赤潮的再次出现。但当政府将成群的带病动物驱逐出当地后,动物的饲养者很少得到补偿,这也导致了疫情被隐瞒而没有上报。

2.对养殖场工人健康的影响

养殖场的工人是易受cafos影响的又一人群。cafos的排放物包括一些在空气中传播的污染物,像氢化硫、氨和内霉素,这些物质对工厂内的工人和周围社区的居民都构成了威胁。美国cafos的工人至少有25%的可能性患哮喘、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并有30%的可能性患肺中毒,即一种急性但并不致命的呼吸系统疾病;他们还有可能死于窒息或者呼吸衰竭。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居住在cafos周围两英里的居民都有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

3.对易受污染人群的间接影响

在中国农村,有3亿人不能使用安全的水源,这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动物饲养的排放物造成的。下面将要讨论cafos的废料对水质的直接影响。但是这种污染也根源于cafos的投放物——即所投放的饲料和注入其中的水。

清理和加工cafos动物所带来的水中废料和水污染是另一个对养殖场附近环境和社区的间接影响。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缺乏——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应该鼓励研究人员考虑到cafos中水的保持和循环利用,特别是东南沿海。

(二)有机污染物

有机废料的产生是动物饲养过程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动物高密度养殖的发展,这种废料会很危险地集中起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中有机废料的消耗会导致致命的细菌感染和疾病。细菌都聚集在肥料中,尤其常见于cafos肥料中,这是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所导致。当未经处理的肥料用于蔬菜时,以及屠宰过程中排泄物污染了动物的肉时,病原体就会传染给人类。

1.有机水污染

在中国,只有5%的动物废料得到处理。当未经处理的废料被施用于田地中,40%-60%的氮从土壤中滤出并进入水中。生态系统中的“富养化”,或叫作“高度营养集中”和海藻的繁茂掠夺了水里生物所需的氧气。来自cafos的废料也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水质,这条大河占有全国淡水总量的35%。

2.有机土壤污染

动物肥料是不错的肥料来源。动物肥料中的有机物质提高了水的容量,减少了对土壤的侵蚀。尽管cafos废料往往包含大量病原体和其他添加剂,但是通过对动物饲养和其他农业方面的整合,许多经济和环境利益都得以实现。例如把动物废料当做谷物的有机肥料,或者利用放养的小鸡来控制庄稼中的害虫。

(三)无机污染物和有害添加剂

肉食性物种如大马哈鱼和虾类等的养殖,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抗生素和废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所有的动物在高密度条件下,为了生存下来都需要精制的饲料,更不用说生长了,尤其是因为被关养的动物不能根据它们的营养需求选择自己的食物。这些人造饲料就含有有害添加剂。当饲养者和饲料生产者走捷径减少成本时,这些有可能产生危害的物质就参与到食物链中。

1.抗生素和荷尔蒙

将抗生素和荷尔蒙作为防治性药物来喂养动物的做法在西方确立下来,也可由此增加动物体重。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添加剂仍保留在肉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并渗入到土壤和养殖场周围的水里。而在中国,荷尔蒙和抗生素在养殖业中是被禁用的。尽管禁令出台了,但是由于过去对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的抗药性仍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

2.重金属

动物养殖场的肥料产生相当多的重金属,包括铜、锌、硒、钴、砷、铁和锰,这些重金属很可能对食物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它们被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来以增加其体重,减少疾病;因而大量重金属留存在动物体内并散布于周围环境中。

(四)食品安全

2007年3月,中国卫生部报道2006年有196人死于食物中毒,但是由于瞒报,真实的人数很可能更多。中国薄弱的监控能力、强大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和为数不多的保护消费者的监督人员,使得食品安全控制一直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重金属留存于所有动物中,尤其是鱼类。

转贴于论文联盟

汞中毒的一种常见方式就是吃鱼,因为汞沉淀在鱼肉中。汞中毒还会引起流产、影响大脑发育以及损伤内分泌系统、肾和其他人体器官。

另一个令人不安的添加剂就是三聚氰胺,论文联盟一种从煤炭中提炼的工业化合物。在中国,这种来自煤炭的工业化合物通常被添加到鱼、猪和动物饲料中,因为它是增加食品中氮含量的一种省钱的方式,氮含量的增加使该食品显得富含蛋白质。

2003年中国成立了食品与药品监管局,来应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问题。2003年以后,中央政府开始通过更多的有关食品质量监控和卫生许可证的规章制度。即使卫生部门颁布了规章制度,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地方的渔业管理部门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能力而无法对水产养殖进行严格的管理。新华社的一个采访披露,一些负责鱼类食品安全监管的地方政府机构没有能够认真地履行其职责,或根本没有行使其监管职能。进一步使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化并影响消费者信任度的方面是,当公开宣布进行调查时,一些针对养殖场和市场的调查结果的细节却并不向社会公布。

(五)传染病

疾病,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是全球cafos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尽管有关cafos的安全研究的结果仍被讨论,尤其是禽流感的争论。一份2004年的评估报告估计,中国的养殖场因动物疾病每年要花费238亿多美元。提倡大规模的cafos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被圈养的动物能得到更好的监控,它们的饲养者在动物安全饲养方面也是见多识广的。

但是,2005年,青海湖一些大型鲤鱼养殖场和饲料加工厂附近有大量的迁徙鸟类感染了禽流感,上述现象被质疑与其养殖方式有关,更有一种假设认为,以家禽粪便为饲料的鱼类养殖方式在禽流感传播到野生鸟类种群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为开始新的牲畜革命所做的努力

当今中国的政策意见把cafos当作解决耕地约束问题和解决对蛋白质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方式。作为中央政府对此行业的许诺,2001年国务院签署了农业部有关《加速国家动物养殖业的建议》。中国政府给予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考虑使其向农业和渔业研究允诺了大量的资源,而这项研究也为饲料、鱼的种类和养殖操作提供了一些很有希望的新的选择。这样的研究有望促进生态上更为安全的养殖场的建立,从而也保护人类健康。

中国出口商品中越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引起了对所有食品生产部门监管的关注,这就使cafos和水产养殖业的管理质量得以改进,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针对高密度动物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国内政策

1.水产养殖业

为了促进cafos的生产更清洁,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部开始向养殖户提供贷款。而且,农业部在生态农业、动物排泄物产生的沼气和改善有机肥料等方面实施了示范工程。最给人希望的是中国第一部《动物养殖法》于2006年生效。这部法律致力于鼓励大规模养殖和确保产品安全。按照这部法律,政府已采取措施来表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这包括2007年8月,政府划拨11.6亿美元用来建设食品安全监控的基础设施,加强对cafos和水产养殖业的控管。

(二)沼气

动物排泄物本身含有沼气,大量的沼气就来源于此。在中国,生物燃气的研制有望提供更急需的能源和安全的肥料,同时也能处理cafos的主要污染物。海南省提供津贴鼓励使用沼气的加工设备的研制,在这方面它已成为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了。使用沼气的加工设备可以限制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同时也可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提供能量。农业部在“国家农村沼气建设方案”中鼓励该设备的研制。

(三)更安全、对环境更有利的饲料的研制

饲料被直接投入水中,那么多余的养分和添加剂(包括抗生素和为保护鱼类免患疾病的杀真菌剂)也就污染了水质。新的饲料可以帮助降低养鱼场一些废物的排放,并减少工业不能承受的对于鱼粉饲料的消费。正在研制的新饲料有以下几种。酵母型饲料: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报道,“中国的研究者们正在研究一种基于酵母的饲料添加剂,这种方法可减少水产饲料中一半以上的鱼粉饲料”。大豆型饲料:截至2007年,中国的水产业每年消耗450万到500万吨大豆粉。一些物种,如一种中国主要的养殖鱼种罗非鱼,可以接受大豆组成高达50%的饲料,其他高价值的鱼种仅能接受大豆含量10%以下的饲料。尽管如此,即使是只能减少一分对海洋鱼粉的依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全球海洋资源的利用压力。

(四)更好的养殖方法和养殖方式整合

1.复合养殖

对养殖业的综合治理很可能是主要的减少污染的方式。更好整合养殖场的一个方式就是将它们置于能够分散肥料的更广阔的土地上。

复合养殖是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措施,该方法在中国非常常见,一个实例就是浙江省青田的稻田养鱼。在青田,渔民在水稻田中采用流水养殖鲤鱼。然而,农民为了增加鲤鱼的产量,不仅投喂人工鱼饲料,还筑起水泥围栏来加深池塘的深度,这种为了营造鲤鱼塘而给河流筑坝的做法导致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农业和社区供水受到影响以及导致鱼类病害等。为鼓励采用过去那种环境友好型的复合养殖方式,政府应该出台一种在稻田中养殖“有机鲤鱼”的认证措施,这可以帮助青田农民在附近的旅游中心——杭州和苏州建立可赢利的市场。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阜南县立足县情,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核心,以调结构、促发展、保跨越为手段,以绿色环保、循环利用为方向,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三大目标,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工作,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阜南县生猪、家禽、牛、羊的存栏量分别是32.87万头、352万只、3.75万头、18.74万只,出栏量分别是65.31万头、1187.72万只、2.81万头、37.95万只,肉蛋奶产量达11.93万t,同比增长6.4%。现总结阜南县畜牧业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1注重龙头引领,促进产业升级

总投资20亿元的百万头生猪现代化养殖项目,建设4个存栏6.04万头的母猪场,目前已完成建设内容,引进母猪2万头。总投资2.38亿元的番鸭产业合作项目,建设3个存栏20万羽的种鸭场,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现存栏12万羽。总投资10.8亿元的20万只奶山羊种养加一体化项目,场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已引进奶牛1000头。重点围绕百万头生猪现代化养殖项目、20万只奶山羊种养加一体化项目、番鸭产业合作项目等3个龙头项目,开发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名特优产品,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通过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的龙头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养殖,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产,提升集约化生产水平,使有技术、有头脑、懂经营的农民立足自身基础,分别融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力求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加工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让阜南县优势产品走出去,带动全县畜牧业发展。

2推动农牧循环,实现生态发展

一是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2],对阜南县规模养殖企业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发展模式。二是依托林海集中处理中心,按照“养治分离、专业生产、市场运作”治理模式,与覆盖辖区内养殖户签订粪污处理协议,通过能源化、肥料化利用,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形成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向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转型。2019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0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0.95%,形成了良好的农牧循环的生态发展格局,2020年11月顺利通过省第三方验收。

3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

阜南县以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多举措应对非洲猪瘟等因素对生猪生产、市场供应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养殖体系,建全生猪流通体系,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二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在土地、融资、防疫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养猪场优先安排,做到稳产保供,确保全县猪肉自供率达到100%以上。三是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县级财政扶持力度和禁养区划定规范管理,解决养殖户“不敢养、不想养、没钱养”的问题,促进生猪发展。目前,生猪生产恢复良好,猪肉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4开展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结合产业扶贫政策,抽调专业人员与人社局、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开展技术培训。2020年,阜南县培训51场,参训人数达694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畜牧产业扶贫手册15000份。鼓励和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合作,带动脱贫致富。现已有51个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649户2848人。建立养殖扶贫基地,通过“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增加收益。制定《阜南县畜牧产业扶贫技术人员包保责任制工作方案》,对阜南县90个贫困村采取技术包保,为贫困户养殖保驾护航。2月,阜南县农业农村局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受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

5加强疫病防控,确保健康发展

持续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立阜南县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深入乡镇指导规模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和加工企业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县政府召开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对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阜南县28个乡镇及经济开发区共免疫生猪口蹄疫84.6万头、牛口蹄疫8.1万头、羊口蹄疫35.9万只、羊小反刍兽疫13.9万只、奶牛A型口蹄疫0.18万头、禽流感757.8万只,除去“三不打”外,做到应免尽免,贯彻落实“先打后补”试点政策。制定《阜南县2020年调整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同时,认真开展畜禽抗体水平检测。2020年,对阜南县232个畜禽规模养殖场、1160个散养户分别进行了样品采集,共采集畜禽血样3480份,经监测,抗体水平均达到农业农村部规定的标准。2020年评估82家规模养殖场,对风险评估存在重大隐患的责令进行整改。同年4月,阜南县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评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绩效管理先进县”。

6强化法治保障,确保食品安全

6.1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6.1.1推进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化建设。开展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实施检疫电子出证。完善阜南县13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的电子出证网络,阜南县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全部实行电子出证。

6.1.2开展动物卫生监督队伍素质提升。组织做好人员队伍整顿、定岗定程序、规范证章标识使用管理、全员教育培训和执法技能竞赛等行动内容。加强法律政策研究,提高动物卫生监督舆情应对能力[3]。

6.2强化动物检疫监督执法

6.2.1加强产地检疫工作。检疫人员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必须遵循检疫申报、养殖档案查询、动物标识佩戴、现场尿液检测、现场检疫消毒出证、检疫工作记录等工作程序。官方兽医确认各项检查合格后,才能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全面落实产地检疫痕迹执法、记录监管的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共检疫畜禽242.96万头(只),生猪产地检疫70.6万头。

6.2.2开展屠宰检疫工作。阜南县对定点屠宰场常年派驻动物检疫人员,针对进入屠宰场的动物严格把好入场关、待宰关、同步检疫关、检疫出证关和宰后处理关。同时,规范填写屠宰环节检疫记录,并将这些记录保存2年以上。

6.2.3开展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为切实做好阜南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出栏的猪、牛、羊开展“瘦肉精”(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违禁药品检测,将检查督促屠宰场自检和养殖场“瘦肉精”抽检作为检疫出证的重要条件。2020年阜南县“瘦肉精”监管抽样检测1700余批次,全部为阴性。多年来,阜南县保持猪肉质量安全事件和“瘦肉精”检测阳性样品零纪录。

6.2.4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强化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规范处理病死猪登记影像留证记录,严厉打击养殖场病死动物乱丢乱抛行为,建立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阜南县采取委托方式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与阜南县顺达畜禽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协议。阜南县共建有收储点13个,每个收储点配备密封收集运输车,在装载前后对收集车和病死猪体表喷雾消毒;有无害化处理运输车14辆,全程封闭式运输,确保安全规范,不扩散疫情。散养户随报随收,规模养殖场均配备冰柜,在存储一定量后,与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监管人员联系,到养殖场查看询问诊断记录,核实生猪死因、数量,并做好收集登记工作,病死猪采用冷库贮藏方式存放。收集过程一律拍照发县无害化处理微信群,进行监督备查。2020年1—11月,共无害化处理病死猪20190头。

6.2.5检疫证章标志管理工作。阜南县制定了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管理制度,做到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统一领购、逐级发放、专人、专账、专库管理,做到账目清楚,回收检疫证明标志,销毁记录规范存档。官方兽医以旧领新使用检疫票证,动物标识登记发放、信息上传、出证确认专人完成[3],确保全县检疫的动物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6.3开展动物卫生监督人员管理培训

2020年以来,阜南县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共培训官方兽医、检疫所长3次,培训人员150余人次,针对本年度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就屠宰场驻场官方兽医监督管理、生猪点对点调运、畜产品质量检测投入品、畜禽产地检验检疫和畜禽屠宰监管、畜禽规模养殖场动物卫生档案的建立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进行培训授课。要求阜南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要以持续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为抓手,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生猪移动监管、屠宰场2项制度落实、养殖场监管、动物检疫、兽药饲料生产经营监管、民生工程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狠抓执法办案,营造监管环境;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开展业务工作条件;强化队伍建设,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6.4强化动物卫生监管

6.4.1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开展养殖环节药残监测,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购买磺胺类、四环素、喹诺酮类、瘦肉精等检测卡,对辖区内畜禽养殖场户生产的畜产品开展检测工作,严厉打击非法滥用抗生素行为,提升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已开展检测2000余份,效果明显。

6.4.2加大生鲜乳监管力度。对阜南县奶牛养殖场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和销售环节进行监管,开展三聚氰胺快速检测20份次,防止养殖环节添加违禁投入品。监督生鲜乳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生产记录,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6.4.3加强投入品市场监督管理。开展集中行动3次,对阜南县生物制品市场进行全面检查,严查是否存在销售使用“自家苗”行为。开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督检查,规范畜牧生产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督促和指导养殖企业建立健全动物用药记录,科学用药。6.4.4开展生猪定点屠宰监管。截至目前,阜南县生猪屠宰检疫共计1.75万头。进入屠宰场的生猪持有产地检疫证明,佩戴免疫耳标。出场肉品加盖动物产品检疫验讫印章,持有动物产品检疫证,有效保证了生猪产品质量,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2020年拆除捣毁生猪屠宰锅灶7家,并宣传生猪屠宰有关法律法规,遏制了阜南县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势头,规范了肉品经营活动。编发生猪屠宰简报2期,并发放宣传明白纸700份。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10

1发展经验

1.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武胜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组织领导,负责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活动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技术专家组细分为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和草食牲畜养殖三个小组,主要职责是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协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1.2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生产按照“六化”推进。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实现畜禽品种良种化;畜禽圈舍、饲养与环境控制设备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实现养殖设施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实现生产规范化;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实现防疫制度化;有效处理畜禽粪污,达到排放标准,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依法对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投入使用实施有效期监管,实现监管常态化。

1.3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07年开始,到2011年全县利用中央投资,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共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小区)57个。2010年起,全县启动实施了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2011年,根据省上有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2011年现代畜牧业优质生猪养殖示范点建设的通知》。按养殖内容制定全县统一的评审打分细则,组织专家组开展初步筛选、技术培训、创建指导和验收评审等工作,及时高效地建成了12个圈舍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验收后由县政府补助每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万元,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树立了学习榜样,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成效。

1.4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公司+专合组织+养殖农户(场)”的运作模式,实施“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经营方式,运用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鼓励引导养殖业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畜牧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5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1.5.1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

1.5.2对于具备粪污消纳能力的畜禽养殖区域,按照生态农业理念统一筹划。以综合利用为主,推广“畜-沼-果草”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达到治污成本最低,治污效果最佳的目的。

1.5.3计划在畜禽规模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有机肥厂),收集养殖场粪便运送到一个中心,利用生产工艺生产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1.5.4对广安天兆白坪种猪场等粪污量大而周边耕地面积少,土地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主要采取建立污水处理站进行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1.5.5落实好大中型沼气建设等项目,扶持大中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沼气发电项目等方式集中进行粪污处理,提高集约化处理和利用能力。

2主要问题

2.1投入不足,发展受限标准化规模养殖占用资金较大,各级部门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具体,投入较少,没有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畜牧业发展投入机制。金融机构对现代畜牧业扶持贷款额度小、周期短且条件严格,养殖户和企业融资难度大,缺乏引种和购买养殖设施设备资金,从而制约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

2.2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加强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聘用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及疫病观察员,影响到日常的疫病诊断、服务指导和疫情信息的发现、上报、处置等工作。技术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力差。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难度较大,正常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基层技术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服务范围窄“,轻防重治”、无法提供管理知识和信息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个别养殖场不能达到防疫制度化和监管常态化。

2.3养殖用地缺乏近年来,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化、城镇化用地急剧增加,招商引资项目增多,总耕地面积有限,导致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紧缺,一些养殖项目因无法解决用地而不能得以实施,不利于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2.4环保意识薄弱由于养殖场建环保设施投入大,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业主环保意识不强不愿投入,致使一些养殖场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不能达到粪污处理无害化,同时引发社会问题,阻碍了发展。

3思考及建议

3.1强化政策扶持抓住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武胜县已有的基础优势,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的长效推进机制,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在规模养殖场优化品种、专合组织建设、技术推广、环境污染治理、争创品牌、畜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把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在推进基本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行畜禽全面政策性保险,拓宽保险覆盖范围,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强化畜产品安全

3.2.1着力动物免疫。认真做好畜禽春、夏、秋三季集中免疫和常年补免工作,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达到100%,彻底控制和消灭疫病。

3.2.2着力检疫监督。做好产地、屠宰、市场、运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引导业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确保畜产品无疫病、无药残、无公害。3.2.3着力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控制疫源流动,提高预警能力。

3.2.4着力完善应急机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变化特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队伍,提高快速应急反应能力,构筑起畜牧业发展的安全屏障。

3.2.5着力投入品监管。组织执法人员,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饲料、兽药市场的整顿,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饲料及兽药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养殖户利益和畜产品安全。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11

抓防疫,保密度;抓标准,促奶业;抓监管,保质量;抓项目,促发展;抓作风,促工作。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按照“四化两型”建设要求,加快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奶业脱困振兴步伐,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全力促进以奶业为主的养殖业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

三、工作目标

1、年末全县畜禽发展存栏371万头(只),增加11.6%。其中牛存栏10万头,出栏3万头,发展奶牛1200头;猪存栏18万头,出栏19万头;羊存栏2.5万只,出栏3.5万只;禽存栏135万只,出笼180万羽;水产品总量达800吨;蛋产量突破2000吨;确保产品的有效供给。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狂犬病等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率达100%,产地检疫开展面、屠宰检疫率、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率、流通领域动物及动物产品持证率均达100%,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

3、切实加强生鲜乳、饲料兽药、水产品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不发生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四、工作措施

1、坚持三个突出,提高防控水平。一是突出抓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乡镇站房建设,建设标准站房5个以上,配置电脑等现代化办公用品,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配齐村级动物防疫员,充分调动乡镇站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规范免疫程序,落实免疫措施,加强免疫监督,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三是突出抓好动物卫生监督。抓好动物溯源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牲畜标识佩带工作。加强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切实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

2、狠抓三个关键,确保质量安全。一是狠抓源头监管。严格执行饲料、兽药行业准入制度,实行兽药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规范和整顿饲料、兽药经营秩序,严厉打击“瘦肉精”、克伦巴胺、氯霉素、金刚烷胺、苏丹红等违禁药物和化合物的添加和使用。二是狠抓生产监管。健全养殖标准体系,加快养殖标准的应用普及,每年建设2-3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三是狠抓市场监管。建立畜禽水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加强畜禽水产品例行监测;在养殖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报告制度,稳步推进畜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

3、注重三个环节,发展规模养殖。一是注重业务指导。以南山牧场为基地,大力推广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计划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6个,其中新建10个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继续落实奶牛保险、奶牛良种补助、鲜奶补贴、奶业机械补贴等奶业优惠政策,开展奶站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奶牛饲料质量安全检查,加大饲草种植面积,抓好奶牛防疫和奶业机械化普及工作,推进全县奶业的稳步发展,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二是注重规范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筹安排和集中管理的原则,发展以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禽养殖小区。三是注重山区特色。根据我县实际,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探索、推广山区生态养殖模式,按照“养殖进山,靠山取地”,人畜分离、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思路,把发展土鸡、农家土猪、肉牛、山羊等山区特色畜禽作为产业重点,实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推进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健康清洁养殖。

4、抓好三个推进,提高科技含量。一是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为重点推进良种繁育。大力支持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推广奶牛冻精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冻精,提高奶牛良种率。二是以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为重点推进养殖增收。大力推广优质、高效、生态的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积极推广人工种草、秸杆氨化、奶牛冷配技术,加快草食动物发展步伐。三是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坚持以科技入户和养殖示范场建设为载体,继续加大农民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全年举办各类畜牧技术培训班20期以上,其中奶业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00人次以上;畜牧质量安全监督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00人以上。

5、搞好三项工作,发展渔业生产。一是搞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完成我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搞好渔业执法工作,强化渔政管理,健全我县渔政管理机构,加强渔政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争取各部门的配合,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破坏渔业生产的不法行为,保护渔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渔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搞好渔船安全培训,加大对渔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和渔船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确保全年渔业船舶无安全事故发生。

养殖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文12

一、强化投入,实施标准渔塘改造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杨溪鱼鳖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2008年~2009年起示范区共投入资金860万元,进行高标准渔塘改造项目,场区内绿化3km,清理河道2.6km,新修进排水渠4.2km,配电力容量100kW一座、50kW二座,示范区内全部电力线路进行改造,满足了安全生产需求,硬化水泥路1.5km,作业道3.5km,保障区内物流畅通。2010年~2011年示范区又投入345万元创建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养殖生产设施进一步提高,现状良好,符合健康生态养殖的要求,并配备必要的办公室、培训教室、投入品供应、仓库、冷库、实验室,还配置了电脑、多功能水质分析仪、电视机、DCD、生物显微镜、溶解氧仪器、酸度计等病害诊断仪器设备。

二、依标管理,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合作社以水陆交通方便的浙北水产交易市场设立服务办公点。作为社员技术培训和社员交流的场所,以及投入品供应和产品的销售中心。建立了合作社+基地+社员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合作社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社员养殖过程中技术、病害、及养成后的销售,在基地推行Q/YCJ01-02-03-2003《无公害“杨溪”鳖》企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制定四个制度,实行五个统一,即无公害“杨溪”鳖质量控制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养殖日志填报制度,统一供应苗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投入品、统一组织销售、统一品牌上市。每年根据生产情况不同,邀请技术员、专家及相关部门,组织社员及周边水产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绿色无公害养殖、特定品种的病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充分确保区域内水产品的安全生产,同时提高了周边养殖渔民对健康养殖的认知程度和操作技能,提高合作社在当地的影响力。实行“杨溪”鳖上市前产品质量自查填报制度(包括苗种、饲料、兽药等来源及最后一次用药情况),合作社不定期组织抽查成员生产记录内容详细完整情况。合作社同社员签订了产品质量控制协议和收购合同,实行上市产品编码追溯制度,实现“杨溪”生态鳖从苗种放养到商品上市全过程的质量监控。2003年~2011年,合作社基地产品抽样检测结果达到100%合格。

三、依靠科技,不断创新养殖模式

合作社先后引进水产新品6个,根据本场实际确定在中华鳖、青虾二茬生态养殖的基地上,开创鳖、鱼、虾健康生态混养模式,利用水产品内部食物关系,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引进科技成果微生物制剂调节内塘水质技术,开发节水型、生态型、高效益的生态渔业。探索在商品鱼基地鱼、鳖混养新模式,使原有的商品鱼池塘鱼产量提高12%以上,效益每亩提高3000元,实现了鱼、鳖双丰收健康养殖模式。制定了无公害“杨溪”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无公害“杨溪”鳖病害防治技术,并严格执行无公害“杨溪”鳖企业标准生产。合作社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名,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后完成了“中华鳖健康生态养殖”、“鳖蛋无沙孵化技术的研究”、“中草药防治鳖病害的研究”、“鱼鳖混养”、“澳洲宝石鱼、澳洲龙虾池塘养殖试验”“太湖花鱼骨人工繁殖技术和产业化推广”、“人工湿地-水产养殖构建与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合作社从2009年起引进中华鳖良种2万只,进行种质提纯复壮。到2011年繁殖优质中华鳖良种30万只,逐步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项目的实施研究及良种推广等,总结出适合本地区养殖的新品种、新方法。调整优化渔业养殖品种结构,也为养殖户增收创造了条件,取得明显实效。

四、注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合作社奉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诚信是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的动力”的宗旨,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按照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充分利用池塘周边资源,开发新品种,做大做强“杨溪”系列水产品,2010年合作社通过有机食品认证、ISO9000和HACCP体系认证。合作社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和扩大宣传战略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杨溪生态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拓展国内市场销售渠道,增强自身竞争力;充分发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优势,做大做强杨溪生态鳖产业。同时做好产品售后服务工作,不定期开展调查,听取客户意见,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让消费者100%的满意。

五、长效管理,健全规范管理体系

合作社按照ISO9000和HACCP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根据《GB/T19001-2008idt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组织以合作社办公室为主等有关部门编制的《嘉兴市油车港镇杨溪生态鳖专业合作社两合一管理体系质量手册》正式,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凡是合作社成员认真学习、充分理解、严格执行,努力达到两合一管理体系目标,使我合作社的“两合一”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并持续改进,从而推动合作社“两合一”管理体系的不断改善,使合作社的生产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