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殖业市场研究

养殖业市场研究

时间:2023-06-25 16:38:10

养殖业市场研究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1

关键词:北方地区;淡水养殖;问题与对策洋;淡水;养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一、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养殖品种混乱。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B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二、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1、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3、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另外,还可以寻找国外市场,以积极的态度举办相关的淡水养殖产品展销会,宣传淡水养殖产品的优势,进而吸引投资,再进行市场的开拓,将我国北方淡水养殖的市场扩大到国外。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2

一、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3

关键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20-04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CHEN You-guang1,YU Zhen-hai1,JING Ying1,LI Zhi-xun2

(1.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250117,China;

2.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were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thoughts and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Key words: Henan; cold water fis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近几年来,冷水性鱼类因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天然水域冷水性鱼类过度捕捞,全球资源量大幅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增加资源与增殖的方法[1]。

我国对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十分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实践证明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卵苗和商品鱼重要的中转站。由于河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建和提升冷水性鱼类产业,可就近提供卵苗和商品鱼,对增强我国冷水鱼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为促进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

1.1 自然条件与养殖分布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44.3%,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拥有河流493条。许多河流由于坡降大、水流湍急、水质清新,饵料生物少,水温较低,是养殖冷水性鱼类宝贵的水资源。针对这一现状,2003年河南省对沿黄绿色渔业带进行了建设,推动渔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冷水鱼养殖企业多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山区,如三门峡市的卢氏、冠云山、灵宝、陕县,安阳市的林州及济源等,现有年产15 t以上的冷水性鱼类繁殖企业1家、养殖企业4家;另外,还有郑州、濮阳、平顶山、信阳、商丘(睢县)和南阳等地市分布一些零星的小型企业,详见图1。

1.2 养殖面积与产量

2009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18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9万t,而调研结果表明,冷水鱼总养殖面积只有81 190 m2,商品鱼产量355 t,生产发眼卵 100万粒,培育苗种6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17.45 kg/m2;到2010年,冷水鱼商品鱼产量达510 t,生产发眼卵200万粒,培育苗种10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22.09 kg/m2(表1)。因此,河南省冷水鱼占水产品总产量份额较少,发展较为迟缓但养殖产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3 养殖种类与技术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开始引进和养殖冷水鱼,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冷水鱼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品种养殖逐步转向以多品种养殖过渡,并把养殖生产与大众的休闲度假、游钓业有机结合,增强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活力。目前,河南省养殖鲑科鱼类主要是从云南引进的美国道尔顿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北京或山西引进的朝鲜虹鳟及山西引进的日本金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品种;鲟鱼类主要是从黑龙江引进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ti Brandt),武汉引进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北京房山引进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及几种杂交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3,4],河南省起初只是引进鲑科鱼类,如硬头鳟、金鳟、三文鳟[5]。进入本世纪以后,在国家、省市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加强了研发力度,加快了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鲑科鱼类方面,孙兴旺等[6]对挪威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姬广闻等[7]对香鱼开展河流增殖放流试验,通过利用微流水养殖香鱼,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决了香鱼苗种运输的瓶颈问题,从4月在淇河的荷花村段进行香鱼的人工放流,年底捕获香鱼平均规格达100 g,获得了成功,又在香鱼和细鳞鲑养殖及饲料方面进行了研究[8,9]。在鲟科鱼类方面,赵道全等[10-13]对俄罗斯鲟从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与养殖效果、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俄罗斯鲟鱼对甲鱼养殖企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秀玲等[14]和陈居明等[15]对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王水亮等[16]对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开展了研究。2003年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实施,利用水库在济源市进行网箱养鱼,除了养殖鲢鳙鱼、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乌鳢(Channa argus)、斑点叉尾(Channel catfish)以外,还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2007年济源市网箱养鱼突破15 000箱[17]。杨治国等[18]开展了高产高效鲟鱼养殖方式的研究,主要有池塘微流水鲟鱼养殖[19]、山区工厂化鲟鱼养殖[20]等养殖模式,进而推动了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21]、中原地区[22]池塘养殖、网箱养殖[23]以及水库、河流增殖放流,制定了相关的鲟鱼技术规程。10多年来,相继有“俄罗斯鲟鱼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和“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一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12],促进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

1.4 养殖方式与设施研究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自然水体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24]。自然水体增养殖方式包括自然水域人工放流、网箱和围网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包括开放式室外流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根据河南地区养殖情况,李同国[5]在冷水鱼养殖场建设研究中,阐述了建场选择条件,其中包括水源与水温、水流与水量、溶氧量、电力交通、销售市场等,提出了池塘类型、形状与结构、池面积与数量等关键技术和具体的要求。钱名全等[25]又进一步研究了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陈杰等[23]对网箱的水域设置、形状大小、框架制作、鱼排的制作提出了技术要求,对苗种放养、饲料与投喂、日常管理及越冬进行了技术规范。目前,开放式流水、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已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养殖方式。

1.5 深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田螺、河虾和银鱼等特色加工及大宗淡水鱼类的冷藏与保鲜。由于河南省受冷水鱼养殖产量的制约,养殖产品大多就近销售,或者直接进入宾馆和饭店,农贸市场几乎是有价无货。目前,冷水鱼精深加工环节尚显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1.6 饲料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食品和饲料加工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各地市均有加工企业,其中涉及渔饲料生产代表性企业就有6家,均可以根据鲑科、鲟科等冷水性鱼类饲料营养配比生产出全价配合饲料。在饲料研究中,像赵道全[11]对俄罗斯鲟鱼饲料和龙勇等[26]对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为数并不多,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仍有差距。

1.7 疾病流行与防治研发状况

冷水性鱼类引发的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营养性疾病。调研结果表明,河南鲑科鱼类的发病率比鲟科鱼类要高,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损失较大。有的企业减少鲑科鱼类养殖,进而增加鲟鱼养殖。而鲟科鱼类的疾病也比较普遍,有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营养性的病例,最常见的是烂(赤)皮、烂鳃、肠炎、出血和脊柱弯曲等病症。科研人员也及时地开展了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如杨治国等[27-29]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诊断与治疗,张国振[30]对匙吻鲟寄生虫病开展治疗及预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许多症状难以控制。

2 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冷水鱼亲鱼培育及卵苗供应不足

2008年河南省相继对虹鳟和鲟鱼人工孵化成功、鲟鱼人工繁殖成功[31],尽管冷水性鱼类繁育系统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市场需求和现代渔业要求相比繁育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鲟鱼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鲟鱼亲鱼培育不足。我国鲟鱼繁殖年龄为8~10龄,而企业缺乏有计划按年龄梯队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基本上靠外购或引进发眼卵和苗种;三是冷水性鱼类繁育种类单一,企业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制约了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

2.2 饲料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饲料加工企业很多,但针对冷水鱼营养需求研发的饲料企业太少。多数养殖企业位于偏僻山区、道路崎岖,即便有好的饲料厂家,也因饲料运输路途长远、耗时费力,饲料价格相应提高。而长期采用非专用饲料投喂,会造成鱼类体质、免疫力降低,突出表现在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运输存活时间短和发病率高。

尽管境内养殖企业养鱼多年,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鱼病方面的研究[27-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发现养殖企业的养鱼池载鱼量不断增加,因水源流量限制,换水率有限,且时常更换饲料,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变差,病害增多,加之养殖者病症观察、诊断、用药方法等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发病,治愈困难,严重时导致养殖效益下滑,蒙受损失较大。因此,冷水性鱼类疾病频发已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3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破解。“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发展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及特有的土著冷水性鱼类,是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冷水资源优势,应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冷水性鱼类产业化建设;从全省产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点应放在新品种引进、原种种质的提纯复壮、企业增值增效及产业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口,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鱼类与冷水性鱼类等相互关系,确立优势冷水性鱼类主导品种,大力扶持和发展繁育、养殖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营造整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1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打造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在养殖主产区加大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力度。由于冷水性鱼类养殖多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那里交通、通讯和生活都不便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开发时,当地主管部门应在土地租赁、水源使用、公路建设、产品销售以及建设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业主愿意投入、精心生产、安居乐业、得到实惠,逐步使企业做大做强,培植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只有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快速推进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培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3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建立互惠协作关系,结合生产实际研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方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双方达到效益、成果共赢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3.3 创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完善配套体系,开拓产业的发展空间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按照创办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合作收益实效化的思路,积极鼓励创建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开展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养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完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石振广, 董双林, 王云山, 等. 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 叶新太,李君兰,赵新年.关于实施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的思考[J].河南水利,2005(1):38.

[3] MOORE B J,HUNG S S O, MEDRANO J F. Protein requirement of hatchery-produced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88,71(3):235-245.

[4] HUNG S S O, LUTES P B,SHQUEIR A A,et al. Effect of feeding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 Aquaculture, 1993, 115(3-4):297-303.

[5] 李同国.怎样建造一个冷水鱼养殖场[J].河南水产,2006(1):21-22.

[6] 孙兴旺,李同国,朱文锦,等.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1,31(2):12-13.

[7] 姬广闻,张 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8] 李先明,李治勋,刘 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

[9] 齐子鑫,赵永军.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29-30.

[10]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3):25-26.

[11]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饲料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4):25-26.

[12]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科研成果[J].河南水产,2006(1):45.

[13] 赵道全,王先科.俄罗斯鲟鱼在我省甲鱼养殖业结构调整中的意义[J].河南水产,2002(4):6-7.

[14] 李秀玲,庄芾思,乔明超,等.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技术[J].河南水产,2009(3):24,15.

[15] 陈居明,刘 垠.西伯利亚鲟养殖试验[J].河南水产,2003(3):31.

[16] 王水亮,王东风.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45-46.

[17] 何天军.济源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J].河南水产,2007(4):48.

[18] 杨治国,胡安华,汪成竹,等.鲟鱼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44-46.

[19] 杜忠臣.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高产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3(1):40-41.

[20] 常东洲.山区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8(1):14-15.

[21] 祝少华.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匙吻鲟技术[J].中国水产,2007(12):41-43.

[22] 陈 杰.中原地区鲟鱼养殖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12):28.

[23] 陈 杰,宁俊禄.网箱养殖鲟鱼技术规程[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7-8):29.

[24] 范兆廷,姜作发,韩 英,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乡村版),2008. 148-189.

[25] 钱名全,蓝泽桥,胡 超,等. 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6):3-6.

[26] 龙 勇,李林春.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8-111.

[27] 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2001,31(5):40-41.

[28] 杨治国,董 冰,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初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17-18.

[29] 杨治国,李明彦,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J].淡水渔业,2001,31(2):34-35.

[30] 张国振.匙吻鲟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预防[J].河南水产,2005(3):29.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4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为目前已探明世界最大的天然葛仙米生长地,适宜发展葛仙米的水田面积1.1万亩(数据来源于湖北农业信息网)。刘金龙在《葛仙米营养成分研究》(2000)等文中指出葛仙米营养价值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华一绝”。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葛仙米的开发与研究普遍集中于其生理成分及在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如胡鸿钧、李尧英、魏印新的《中国淡水藻类》(1980),汪兴平、程超、周志的《野生葛仙米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2002)等文。对于如何实现其市场价值,转变为经济增长的有效形式并实现其产业化的文献资料所见较少,田志环、焦传珍在《葛仙米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前景》(2007)中明确指出:“目前国内外对葛仙米的研究较少,对其开发研究也没有像小球藻(chlorella)、螺旋藻(spirulina)和盐藻(Dunaliella)那样已实现产业化”。

本文旨在研究制约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产业化发展滞后的因素,通过实地调查,基于产业链优化,提出促进葛仙米产业化发展的措施。促进葛仙米产业化发展符合《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针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促进葛仙米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发展现状

湖北省恩施州盛产葛仙米,可供葛仙米生长的稻田面积为世界之最。葛仙米俗称“铁木耳”、“田木耳”,为淡水生藻类植物,学名固氮蓝藻,呈墨绿色珠状,内含15种氨基酸、15种矿物质、干物质总蛋白高达52%~56%、维生素B1、B2高于一般菌藻类、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及藻类淀粉和其他糖类,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恩施州特色农业资源。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为州境内最主要的葛仙米生长地区,有百年的葛仙米养殖历史,对天然葛仙米的养殖经验丰富。因为对气候、土壤、水分质量要求特殊,目前葛仙米生长较好的水田面积5千余亩,年产量约1500公斤(干货),其市场价值可达1400~1800元/斤,年产值约750万元。然而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大量使用,当地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面积急剧减小。2012年对走马镇部分地区进行的调查中,走马镇千金坪村及白果村目前共有近400亩水田产葛仙米,每年打捞量约为4000斤,经晒干加工后生成精品100~150斤可在市场出售。

随着葛仙米逐渐被市场认可,当地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葛仙米的巨大的经济价值,2012年在白果村着力建设“葛仙米百亩示范田”,千金村筹建专业农业合作社,力求帮助农民拓宽销路,打开市场。但是当地葛仙米的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产量低,产品品种单一,销路狭窄,养殖技术薄弱,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市场信息的滞后性等方面,影响了葛仙米经济效益的提高。

2 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 葛仙米发展经营模式

恩施州走马镇出产的葛仙米主要通过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外出务工者流向市场:第一条是原材料供应商(养殖户)直接向产地分销市场或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再由产地分销市场进行葛仙米的收购、分级、清洁、初加工、包装及储运进入消费者市场,产品主销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及东南亚地区;第二条是经当地原材料供应商(养殖户)进行简易包装后直接进入市场,主要在恩施境内向食品服务企业、运输企业及零售商店出售;第三条是由供应商(养殖户)通过运输企业(合作社、收购商和包装商)运向零售批发分销中心,出售给消费者;第四条是通过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将葛仙米带到沿海等地。这四种模式都未形成由一个核心企业领导,多个节点企业信息驱动的完整的产业链模式。同时,产品仅经简单加工包装便流向市场,开发利用、附加值极低。当前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的产业模式(如图1)所示。

2.2 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规模化开发不足。走马镇葛仙米养殖户分散,缺乏规模化开发与统一管理,且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意识有强有弱,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集约化程度低。同时,受农药化肥等影响,走马镇葛仙米养殖水田质量严重下降,适宜养殖面积逐年缩小,产出质量难以保证,从产业链源头限制了葛仙米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以走马镇千金坪村为例,目前当地葛仙米养殖户仅占总户数的31%,其中2012年葛仙米产量超过50斤(干货)的农户数仅占0.4%。

龙头企业缺失。葛仙米龙头企业的缺失,造成葛仙米产业链断裂,是影响葛仙米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恩施州境内仅一家民营企业从事葛仙米生产加工,且为其系带业务。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资金链短缺、生产设备落后、货源无保证等原因,该企业竞争力薄弱,对市场把握能力低,在葛仙米产业链中难以承担龙头企业的重任。另外,由于鹤峰县处恩施州西南隅,地理位置偏远,信息、交通较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加之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力度有限等原因,吸引外商进驻或投资难度大。

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技术落后。200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研究”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实现了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然而,当地政府或企业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专项机构从事葛仙米养殖技术的研究,也未明确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和推广已有的先进成果。当地养殖户对养殖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重视程度不足,目前仍采用粗放靠天的养殖模式;企业发展不成熟,资金、人才、技术匮乏,仍然采用“洗-揉-晒干-去杂质-包装”的传统加工工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品牌形象较差,品牌区别度低。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葛仙米产品来源于人工养殖和天然养殖两种方式,而市场需求导向主要以天然葛仙米产品为主,但就市场辨识度而言,天然养殖葛仙米与人工养殖葛仙米无多大差别。当地中间商、企业资金有限,商标意识淡薄,加上政府在政策、法律、资金上引导和支持不够,当地未建立起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有品牌,无法凸显当地的资源优势。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品牌战略,使得天然生长葛仙米经济价值难以最大化的实现,造成了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浪费,严重拖滞了走马镇葛仙米产业化的进程。

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走马镇葛仙米养殖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灌溉沟渠损坏严重,由于引水不足导致了当地葛仙米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千金村为例,近三年由于引水不足导致了当地葛仙米减产约15.4%。同时,构建信息化平台是打开广阔市场的门户,然而当地地处武陵山腹地,信息闭塞,信息化、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有效对外推出这一特色资源,同时因缺乏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平台,当地养殖户及企业也难以及时获取市场相关信息。

3 推进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发展的具体措施

针对葛仙米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葛仙米产业化发展,优化葛仙米产业链,需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优质葛仙米生产基地,健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当地政府集中建设葛仙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运用提高葛仙米养殖户的素质;加强葛仙米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葛仙米产地的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增强葛仙米产品质量,为培育葛仙米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完善葛仙米产业链条。当地企业可采取“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以政府政策作为依托,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化信息进行规模化养殖经营,使农户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经营葛仙米,为企业提供优质、专用原材料;积极搜集市场信息,重视市场调研工作,通过对葛仙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策略;努力疏通销售渠道,建立专门的营销团队和自有品牌,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强自己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镇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驻入,解决当地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引进技术与人才,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企业及政府加大对葛仙米科研投入,引进科研技术人才,打造专业科研团队,建立稳定长效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引进推广已有研究成果,突破葛仙米生长环境不利因素的限制,提高葛仙米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致力于葛仙米功能性研究,基于葛仙米含有大量微量元素的优势,结合当代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对其功能进行深度探究和挖掘,旨在发挥葛仙米除食品以外的医疗、化工、美容护肤等功能,不断拓宽产品形式,提升葛仙米的产品附加值,延伸葛仙米产业链条,促进葛仙米的产业化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品牌效应。首先,应明确葛仙米的品牌定位,以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极富营养价值、功能多样等特点,明确产品核心价值及市场定位;其次,须统一当地葛仙米商标,可实行“地理商标”+“企业商标”等“母子商标”或其他商标形式,提升产品区别度,形成品牌保护意识;最后,应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采用现代管理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策略,推进品牌建设效果。

加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平台。当地政府要完善关键性水利工程,及时修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节水灌溉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跟进“葛仙米百亩示范田”及农村合作社项目的实施,为葛仙米生产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构建葛仙米产销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加快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数据库,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机制,及时葛仙米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使葛仙米产业链中的各项参与方都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省内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市场为导向对供应商的葛仙米生产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指导,保证产品适销对路。

采取以上措施,经整合后葛仙米产业链条如图2所示:

完善优化后的恩施州葛仙米产业链条,通过打造恩施地区葛仙米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产业链体系,有利于整合并规范葛仙米市场,实现农一企一市经营一体化,农企利益一体化,增强企业关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农民与市场关联,顺应市场需求导向从而调整生产规模,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规模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企共赢,最终达到实现葛仙米产业化,实现其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目的。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5

大连三面环海,其特有的海域区位和自然条件使得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出产的海产品味美质优,国内外享誉盛名。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历史久远,海水养殖业已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之一。 

一、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殷实。2015年海水养殖面积超过50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近150万吨,主要产量集中在庄河市、长海县、普兰店、金州新区、旅顺口区、瓦房店和高新园区,海水养殖业产值245亿元。大连海水养殖主要方式为浅海筏式养殖、网箱养殖、海水底播增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方式。2015年海水池塘养殖2.8万公顷,普通网箱养殖21万平方米,深水网箱养殖49.3万立方水体,浮筏养殖8.7万公顷,底播30.5万公顷,工厂化养殖16.5万立方水体。近年来渔业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以两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为主,鱼、蟹、贝为辅的增殖放流新格局。 

2.产业体系完善。大连海水养殖形成了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品种多样化的养殖体系。扇贝、裙带菜、贻贝、海参、海胆、河豚等养殖技术国内领先,虾夷扇贝、裙带菜生产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国95%以上。具有部级鲍鱼、刺参、裙带菜、虾夷扇贝等10余个原良种基地。水产养殖产业化程度较高,科技带动型、苗种带动型、市场带动性龙头企业20多个。8大现代化渔业园区启动运转,加工产量占大连总量60%以上,其中3个荣获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近年来通过对传统增养殖生产进行升级改造,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海上观光、休闲垂钓、潜水采捕、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与一体的休憩渔业的发展。 

3.牧场建设先行。2014年,大连市政府出台《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编制了《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4-2020)》,启动了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重点示范工程。截止2014年全市累计安排海洋牧场项目134个,通过市发改委、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发展海洋牧场及相关产业园区规模40万亩,吸引社会投资30多亿元。至2014年全市已形成1l0处人工鱼礁,投入建礁资金l2.7亿元,投放各种鱼礁930万m3,改造海底27万亩。特别是以獐子岛为代表的大型渔业龙头企业,近年来通过投放人工藻礁进行藻场建设,在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的同时,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学论文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技贡献率高。目前,大连建立了100多个渔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和科技示范园,30多家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研发基地。科研成果倍增,200多项科研项目,118项获市级以上成果奖,5年增长30%。130多个企业执行了国家质量标准,4个产品荣获国家驰名商标,位于国内副省级城市之首,30个产品获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近5年,科技贡献率增加6个百分点。 

二、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养殖空间萎缩。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工业、旅游、港口及海岸工程快速发展,传统海水养殖空间受到挤压,围堤填海使养殖面积缩小,养殖功能逐渐丧失,“大连湾”、“大孤山”、“凌水”等重点渔区的海水养殖业基本退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环境整治压力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有增无减,部分水域滩涂养殖容量过大,造成养殖内、外环境污染,水产种质资源遭受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与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需要长期治理。 

3.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传统养殖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多数港池、育苗场仍需进一步改造。产业投入不足,外拓能力受限。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生产、经营方式传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水产中介服务及产业化组织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水平较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4.产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传统养殖区的基础设施老化,60%以上育苗场、虾(参)池、浮筏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产业投入不足,外拓能力受限,80%生产领域仍停留在浅海负20米水域,50-80米可养水域多是空白区。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近10万的养殖渔民,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0%以上。生产、经营方式传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水产中介服务及产业化组织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水平较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5.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当前,世界向多极化、经济向全球化深入发展,海洋及生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水产品消费结构和需求正在逐步调整,需要积极应对。 

三、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对策建议 

1.创新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大力推进“一站式”等便民服务模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切实把发展现代养殖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编制区市县现代养殖区发展规划,实现有效衔接、规划协同。在落实优势特色养殖区规划基础上,明晰产业与功能发展目录,提出保护、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与功能类别,借助差异化资源价格和产业准入机制进行引导和调控。建立统筹大连现代养殖业项目招商引资协作信息的共享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导产业与功能的合理布局。 

2.加快结构调整。依托科研院所,围绕传统产业升级、优势产业集群、新兴产业拓展等,加强科研针对性,对制约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加快大连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突出深水养殖、鱼礁投放、装备设备等技术研发,着力破解海参、扇贝、裙带菜等优势产业种苗退化难题。应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配套相应的优良苗种繁育基地,保证生产需求。出台渔业垂钓区、创意园、文化阵地等新兴产业的生产、开发及运行的地方标准和规范,推进新兴产业健康运行。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构建养殖业信息网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养殖业现代化进程。

3.改善环境条件。扩大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资源修复产业规模,建立陆岸保障、苗种培育、生产管理、规范采捕等产业化体系,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海域生产秩序及环境质量监控范围,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确保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贝类、藻类聚碳、固碳的自然功能,合理规划,扩大放养规模,开发碳汇渔业新领域;建设市级病害防治、水质环境监测、水产品质检中心的同时,结合无公害养殖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相关区市县、重点单位和企业的病害防治、水质环境监测及水产品质检站点的建设;建立养殖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和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定期对大连养殖业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生产水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向进行分析报告,助推都市养殖业健康发展。 

4.转变经营方式,为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依托合作社开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合作社内养殖户的收益,使合作社形成更加强大的吸引力。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性保险,建立国家、合作社以及养殖户三方的保险投入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使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维持持续生产的能力。对合作社融资提供专项扶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合作社的无抵押、低抵押贷款。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对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 

5.促进产权流转,为大连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科学构建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着力培育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科学的海域定价机制,制订海域使用相关规划。制定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的监督管理制度,保证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本着优化配置资源的原则,海域使用权人可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权。明确各养殖海域的占有权、经营权、支配权、抵押权、收益权,以法律形式对海域转让条件、转让程序、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崔玉阁,张耀光.大连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03):92-94. 

[2]徐连章,段媛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路经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8(04):16. 

[3]张潇.基于SWOT分析的辽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01):76-78. 

[4]包特立根白乙,郑吉辉.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之管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3. 

[5]陈雨生,房瑞景,乔娟.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2-76.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6

关键词:产业链;生猪养殖;协作模式;京津冀

1京津冀生猪养殖产业链现状

目前,在业界已经有准确的定义,对于产业链来讲,其本身是一个企业群结构,在这个企业群里各个企业环环相扣。与之对应的区域产业链条就是在某个区域产业系统内部进行产业链的深入研究,分析并研究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条式发展方式,探明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运行、互补互动、分工合作等问题。如此可知,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四部分构成产业链,产业链紧紧围绕资源和市场需求,结合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提供服务,组成规模化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升级其实是使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的有效的举措,使身在产业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联系更加紧密,使产业链提高运行效率、价值提高。产业链升级包括: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链整合三个途径,生猪养殖产业链延伸主要是指向产前环节延伸,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拓展主要是指产业向科技化、先进化发展、机械化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指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连接、合作与调节[1]。生猪养殖,顾名思义生猪是整个产业链的中心,是主要生产产品,其次还涉及种猪繁育等。生猪产业链是指与生猪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所有功能环节组成的整个流程,其包括为市场提供的所有可屠宰继而生产、加工、消费商品猪的所有生产活动[2]。由图1可知,生猪养殖产业链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产前主要以猪饲料、动保业为主,产中以生猪养殖业和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业为主,产后以猪肉批发零售业为主。从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内部关系分析,贯穿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基本要素为产品、信息、科技、质量等,要素之间又彼此渗透、彼此制约、彼此推进,整个养殖产业链中的环节都不容忽视,因为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产业链条。

1.1京津冀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发展现状与机遇

生猪出栏率从1979年到2013年,从30亿头增长到70亿头,猪肉产量总体呈大幅上涨趋势。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养殖业产业链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小规模大范围养殖,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到1996年生猪养殖开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规模化养殖成为趋势,到2006年生猪养殖规模化形成,开始生猪产业链的延长和发展。由表1可知,2012年北京、天津等地出栏为1~49头的养猪户比重分别为56.25%、30.53%,远低于全国94.88%的比重,河北出栏为1~49头的养猪户比重为90.03%,接近全国的94.88%。由此可知,在经济发达地区,散养户在逐步退出市场,规模化成为主要的养殖模式。政府出台关于京津冀地区发展红头文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京津冀区域内开始内部整合资源,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对于北京、天津而言,市场广阔但土地资源紧张,地价房价日趋上升,给养殖业的成本带来了不少压力。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在京农户逐步把生猪养殖场迁移至河北,不仅解决了成本压力大的问题,也优化了北京、天津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河北而言,第一产业为主导但科学技术的落后支持不了其长远发展,养殖业的迁移带动河北本土的养殖业发展,生猪养殖产业链中的加工以及销售服务环节迁至河北和北京、河北和天津周边。此举不但带动了河北地区的第一产业还带动了第二产业发展,更加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

2京津冀生猪养殖产业链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经济逐步一体化,同时伴随着生猪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给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业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例如:产业链升级缺乏统筹安排和规划、产业链升级没有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链升级后市场扩大,产能不足等问题。

2.1产业链升级缺乏统筹安排和规划

从产业链内部角度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在生猪养殖业产业链经营环环相扣,根据木桶效应,短板将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对于京津冀来说,整个地区就是一个木桶,河北是短板。产业链升级时,除需顾及北京、天津迁厂降本的需求,此时更加需要政府关注河北的地区养殖业政策、养殖技术、市场等河北内部环境,做到三区统一规划,三区协调发展,从而加快河北的养殖行业的发展。但除了国家牵头带动,并无其他推动举措。如果在此产业链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猪养殖行业协会,建立产能协调机制,共享信息数据,保障生猪养殖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可期。另外在产业链的组织架构上,集群化生产会让京津冀养殖行业合并或整顿现有的中小企业,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目前情况来看,三区并没有做好规划,整体行业现仍基本处于分区自治模式。

2.2产业链升级没有充分利用优势

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在进行相关升级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除选择可以帮助延长产业链的上游、下游企业,还可以选择可在产业链升级时,应更多的考虑区域优势。北京、天津地区:①中央为调整产业结构,要求各城市建立大型养殖场,但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必定会流向能创造更大价值的其他生产市场,规模化养殖土地日趋紧张。②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同样是个巨大的考验。③科技发展迅速,养殖科学技术对种猪肉猪的繁殖、科学饲养、机械化饲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④北京与天津地区农业占地面积小,养殖业发展离不开饲料行业的发展,而农作物作为饲料从京外运向京内无疑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嫌疑。河北地区相较于北京和天津,人口密度小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有所缓解,农业相较于北京天津成规模化发展,但科技不发达,需要带动。其次,产业链升级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和经营模式。2014年霸菱亚洲、厚朴基金和博裕资本等金融资本联手中粮进入生猪养殖市场,地产龙头恒大集团进军乳业畜牧粮油领域。国外发达的生猪养殖业都是建立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猪全产业链基础上。产业链上的企业互为股东,形成了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有利于整合行业上下游,推动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所述,生猪产业只是单纯的将企业搬至河北,并没有在协作中学习其他两个地区的长处以补自己之短。就目前情况而言,区域内虽建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但各自为战情况突出,并没有有效利用优势[3]。

2.3产业链升级产能不足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要养殖产品需求仍成刚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中国动物源食品总产量年增长率达7.6%[4],预计到2017年,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超过种植业,成为农业中总产值第一大产业[5]。中国开放二胎政策后人口因素对猪肉市场的扩大和猪肉消费有利,市场对猪肉的需求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未来猪肉消费量占比会保持在50%以上。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居民家庭以外的消费量上升必然带动生猪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是国内的主要猪肉消费区域之一。现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已大体初步完成,若在近几年内,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发展并没有有效改善区域内行业总体业绩,则在将来可能不能有效满足将来区域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

3.1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2002年开始,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逐年以平均2%的态势增长。由于近些年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国家关于农业的政策不断调整,散养受到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限制,市场作为第一只手自发调节起伏不定的市场,使大部分散养户退出市场,面临生猪养殖行业洗牌情况。目前,中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断变化的全国猪场布局,生猪养殖结构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6]。无可厚非,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链远没有达到成熟水平,生猪养殖行业走向集约化发展,产业链整合是必然结果,符合其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但生猪养殖产业链必然受到农业行业特有的历史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的多重影响,为追求企业成长性,配合发展经济圈、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国家战略,发展生猪养殖业,京津冀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升级是必然要求。

3.2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生猪养殖业协作模式研究

3.2.1以行业规模化为主的模式在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若想做到以行业规模化为主的模式,必须淡化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的地域分区概念,要以生猪养殖行业为出发点,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型企业积极参与,整合、安排农户和小公司,以求合理配置资源,不浪费资源,具体模式详见图2。这样既整合了生猪养殖产业链又确保了行业的稳定性。产前、产中、产后三模块中的企业规模化,为三个模块的有序对接工作提供了保障。以政府作为强有力地后盾,完善生猪养殖产业链。京津冀地区养殖业产业链的发展,势必会增加管理上的压力,容易导致细节上的纰漏,在宏观管理上应尽量的扁平化与放权[7],具体对接方式详见图3。以政府为促进和监督,让龙头企业利用市场规律自行管理和安排中小型企业和农户,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方式,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宏观管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链组织机构内资源调配与改善上,促进产业链组织内部的有效良性运行。3.2.3以资源为主导的模式河北地区:①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大型养殖场,既弥补了北京、天津土地资源紧缺,又因土地作为资源,无法流向其他生产市场,而造成土地升值。②养殖用水与养殖污水在养殖场迁移前,可做好合理规划及改造,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还可以进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③农业占地面积大,农作物作为饲料无需进行远途运输即可进行加工改造变为饲料,既废物利用又避免资源浪费。综上所述,河北可以集中发展养殖业中养殖环节,建立大型养殖场,从而带动河北整个农业的发展。北京、天津地区:①经济发展为河北养殖场的迁移及建立提供资金支持。②科技发达,养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减少种猪肉猪的繁殖、科学饲养、机械化饲养等步骤的耗时,为河北养殖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③教育水平高,人才市场广阔,可为河北地区的生猪养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人才。④北京、天津人口众多,为猪肉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8]。以资源为主导的养殖模式详见图4。3.2.4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数量和规模呈每年增长趋势,从而推断京津冀地区猪肉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市场为主导的生猪养殖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三地资源为辅而设计的模式。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京郊、津郊建立养殖场,既满足北京、天津地区人民吃上新鲜猪肉的需求,同时把人才、资金、向河北转移,带动河北养殖业发展,促进北京、天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京郊、津郊生猪养殖场可作为小型试点,试验新管理模式或引进培养新品种,详见图5。在运输问题上,应建立京津冀地区运输业对口设施等。因为运输系统自身的基础性和依附性,从国家角度来讲,将运输分为一级运输区域和次级运输区域,一级运输区域与国家经济相对应,次级运输区域与都市圈和都市带相对应,所以想要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必须重视产品运输。它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关键,也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重点。

4结论

新世纪以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生猪养殖业也有了全面发展和赶超式的跨越,利用以行业规模化为主导、以资源为主导、以市场为主导的三种生猪养殖产业链模式,进行京津冀地区生猪养殖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升级的完善。京津冀地区的生猪养殖产业链中的大中小企业及农户的发展必须将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积极进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际,不断进行区域内部生猪养殖产业链的升级,跟上时代步伐,发展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陈朝隆.区域产业链构建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小榄镇、石龙镇、狮岭镇为例[D].中山:中山大学,2007:4-5

[2]崔小年.城郊生猪养殖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3]张敏.基于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农业协作模式探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407-411

[4]“养殖业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组.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6(1):17-21

[5]李宁.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R].中国家禽,2012(11):5-7

[6]殷志扬.中国生猪养殖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2):26-33

[7]郁威.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科学,2008(3):44-46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7

据2007年前三季度统计,全区生猪存栏1116.7万口,同比增长11.1%;基础母猪存栏103.9万口,同比增长24.1%;猪肉产量72.2万吨,同比增长14.7%。可见,内蒙古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受全国市场影响,出栏增加主要是受市场拉动。

一、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人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按照生猪生产规律,预计这次猪肉高位运行将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

二是养殖成本增加。2006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目前已达到每公斤1.5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涨16%。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肉消费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

四是2006年上半年南方生猪主产区受疫病影响,生猪死亡比例较高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

二、针对猪肉价格上涨采取的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十分关注,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并于7月31日召开了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市场猪肉等副食品供应。

(一)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有关政囊

关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国家核定我区2006年12月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为76.6万头。按照国家要求每头能繁母猪补助50元,其中地方负担的40%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各盟市财政共同承担。补贴资金共38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297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1307万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财政补贴226万元。自治区财政厅于2007年8月9日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拨付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的通知》,国家和自治区资金3604万元已全部下拨盟市,并要求及时全部拨付到养殖户。

关于能繁母猪保险资金。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按照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2007年6月末全区能繁母猪存栏94万头,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率6%,每头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我区生猪保费总金额5640万元。中央、地方和养猪户承担保费比例为5:4:1。

关于国家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我区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4800万元,其中原种场建设任务1个,中央投资200万元;扩繁场建设任务4个,中央投资4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4200万元。根据文件要求,我区已经完成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对项目进行批复。根据国家安排计划,自治区主席办公会议决定,自治区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关于国家生猪大县奖励资金。按照国家要求调出生猪60万口旗县才能列入生猪生产大县,我区只有科尔沁区列入国家生猪生产大县,奖励资金565万元,在争取国家生猪生猪大县奖励的同时,自治区决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猪出栏较大的旗县进行奖励。

(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生猪饲料监管力度,为生猪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生猪口蹄疫、猪瘟等一类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100%强制免疫要求。自治区农牧业厅已组织调拨和供应猪蓝耳病疫苗调拨2600万毫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100%强制免疫。同时为了加强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自治区财政已落实166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目前标识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完成。

(三)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自治区决定从2007年8月份开始对全区73.6万名城镇低保人员每月发放不低于15元的副食品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各地要保证补助资金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要切实做好大中专院校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和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2007年对全区28.8万名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补助7元,补贴期限2个月。目前已下拨城镇低保人员补贴经费5800万元,下拨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贴资金408万元。区内大中专院校正抓紧建立粮油副食品定点直供,加强对学生食堂管理,保障大中专院校食堂副食品供应,稳定饭菜价格。

(四)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搞好生猪生产工作

自治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要求各盟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并实行定期上报制度。要求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认真核实能繁母猪数量,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做到“见猪、见人、见标和见榜”。同时,自治区对全区范围内生猪养殖场(小区)以及登记注册的生猪原种场和扩繁殖场存栏、出栏以及供种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要求各地依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造工作,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求各地在加快推广良种猪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四良四改”模式化饲养。

(五)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自治区农牧业厅正在积极会同商务厅、卫生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全面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将开展集中专项执法检查,严防不合格农畜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加快完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今后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

(一)建立系统化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规模化养殖扶持政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户家庭的饲料来源逐步减少,一家一户养殖生猪的局面将逐步萎缩。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生猪规模化养殖也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强化疫病免疫的必然选择。应及时出台扶持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粪污处理)、种猪生产等方面分别给予专项投入,促进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2007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各地应合理安排养殖用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及时提供用地,通力合作,积极为生猪规模化发展做好服务。

2.建立健全保险、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生猪生产是一个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自然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价位高时养殖户(企业)纷纷上马,片面追求数量,养殖密度大,疫病难防难控。价位低时,养殖户(企业)亏损严重,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必须从保险、补贴、贷款等方面为生猪生产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以保障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3.建立健全促进生猪品种改良扶持政策。生猪品种直接关系到生猪的抗病能力、繁育能力、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影响着生猪的生产效益,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区种猪生产规模较小,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应设立专项资金对种猪生产予以扶持。结合我区实际,种猪生产和推广应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

4.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科研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区生猪生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分散经营、再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过程,饲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要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生猪产业科研和创新力度,研究促进生猪生产降本、省力、省工的养殖方式,在改良生猪品种结构、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降低养殖劳动强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生猪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生猪抵抗疫病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力度以及对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的补贴力度,拓宽免费强制免疫的实施范围,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以及扑杀补贴政策,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生猪生产不出现大的疫情。

(二)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1.培植现代化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要培植并逐步建立健全种猪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工业、疫病防控、收购屠宰、精深加工、储运物流等生猪相关产业链。建立各个产业链条之间有效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好各方利益,共同推进生猪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探索中小规模养殖户与大型养殖场及加工企业的有效合作方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户经营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推进生猪养殖业订单生产的发展步伐。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仅40%左右,自治区比例还要低一些,生猪散养户占主导地位,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大力培植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解决养殖户在生产、销售中的各类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积极扶持生猪产业协会,在生猪养殖户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养殖户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平台,增强养殖户适应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要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必须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制定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户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指导并督促生猪养殖小区及养殖户在猪场选址建设、粪污处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推进无公害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生猪品质,培植市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社会化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

1.建设完善的防疫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工作,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基层兽医机构及队伍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根据生猪产业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生猪交易市场,扶持专业化的生猪运销企业,开展冷库仓储、批发中转、生猪及生猪产品运输等配套服务。建设生猪期货市场及活体交割库,建立区域性的生猪价格形成中心,构建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3.开展培训交流。发展现代化生猪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化生猪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对养殖户,尤其是养殖大户和养殖能手的培训。通过各相关学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生猪产业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研究探讨疫病防控、科学养殖、市场信息等事关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先进实用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引起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养殖户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掌握不够。要避免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对生猪产业的不利影响,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对生猪存栏、出栏数、种猪数、饲料价格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监测及预警系统,及时提供科学、前瞻的信息服务。要健全生猪生产及市场信息进企业、进养殖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生猪及饲料产销、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8

一、水产养殖户信息沟通技术使用情况

(一)拥有电脑的养殖户也占一定比例,但通过上网了解市场信息的不多调查的300户养殖户中有效回答的为299户。其中,有63户拥有电脑,占21.07%;在拥有电脑的63户中,有网络接入的有39户,占总体的13.04%,占拥有电脑的养殖户的61.9%。拥有电脑的养殖户中有42.1%主要是户主使用。从购买电脑的原因来看(图1),56%的养殖户是为了解市场信息而购买电脑;出于娱乐需要的占30%,比例也不低。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达到17.96台/百户;全国能上网的乡镇比例达到100%,其中宽带上网比例达到99%。电脑购买力增加和网络服务供给的增加促使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大幅度提高。2011年,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36亿(《中国信息年鉴2012》),占全国网民数量的27.2%,比2010年增加1000多万。但农村网民的主力是年青人,且上网多以娱乐为主(《信息沟通技术对我国农民的影响研究:销售价格、市场参与及农民的社会网络》)。真正通过电脑网络实现了解市场信息目的的农户不多。这种情况在水产养殖户上也有体现。从调查来看,有38.1%的养殖户虽然有电脑但并未接入网络。在上网的主要用途中,实际给子女使用的占41.03%,为最主要用途;35.9%的养殖户用于了解市场信息;28.21%的养殖户用于看新闻;20.51%的养殖户主要是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可见,虽然购买电脑多是出于了解市场信息的目的,但通过网络来真正解市场信息的不多,这种情况可能与上网存在网络流量费用和网络信息内容与养殖户需求存在差异有关。(二)电视主要为文化娱乐功能,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农业信息的不多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已经产生重大影响。“村村通”工程实施后,农村居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基本解决。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的农村人口覆盖率达到96.78%和97.62%(《中国信息年鉴2012》)。但相对于电视而言,采用听广播的方式获取信息的农民越来越少。据CSM媒介研究2007年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农村调查对象中仅有12%左右的人家里拥有收音机,收听设备的普及率远远低于电视机和影碟机(左瀚颖,《农村广播发展情况概述》)。而可视的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则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在丰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对养殖户通过电视来了解市场信息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电视节目的收看情况类似于网络。有效回答的299户中,298户有电视,占99.67%。从养殖户收看农业电视节目的频率来看,很多养殖户并不是每天都看农业节目,每天收看农业节目的占41%,很少看的可占47%。不怎么收看电视节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养殖户比较忙,时间上保证不了;另一方面,电视上没有专门的涉及水产品的频道,中央7台“致富经”主要讲述成功案例,并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被访者感觉,农业电视节目对具体水产养殖和销售的帮助不大。

二、水产养殖户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

调研中,我们将养殖户销售信息的获取方式分为给鱼贩打电话询问、给其他养殖户打电话询问、通过电视节目了解、上网查询、手机短信、去市场询问、合作社通知等。(一)养殖户价格信息获取主要通过鱼贩,对鱼贩的依赖度因养殖品种而异养殖户价格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是给鱼贩打电话。综合来看,通过给鱼贩打电话获取信息的可占50.42%。这是因为,鱼贩掌握着最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也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在水产品市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养殖户生产与销售的主要联系人。而且,越是从事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或虾蟹龟鳖类养殖的养殖户,越是依赖于鱼贩。样本户中,通过鱼贩来了解市场价格信息的其他淡水鱼或虾蟹龟鳖类的养殖户分别占到66.67%和73.23%;而大宗淡水鱼养殖户通过鱼贩来了解市场价格信息的只占37.11%。分析原因,大宗淡水鱼的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大,价格不贵,消费者众多,市场比较均衡,鱼贩不容易形成价格垄断,养殖户也相对容易了解价格信息;而其他名优淡水鱼和虾蟹龟鳖类的市场多为高端市场,面向大中城市的高档酒店、餐厅等的中高收入消费群体,消费市场往往远离产地,鱼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价格信息垄断,故养殖户对鱼贩依赖很强。(二)传统的直接市场询价和熟人问询方式也被相当部分养殖户使用根据调查,还有27.41%的养殖户采取直接市场询价方式,18.83%的养殖户会询问其他养殖户。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少养殖户并不完全信任鱼贩、其他养殖户通过手机所提供的价格信息,必须前往市场询问后才能放心;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销售行为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调查的养殖户主要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被访者平均年龄为48.85岁,41~50岁之间的占41%,51~60岁之间的占28.33%,大部分人从事水产养殖已超过20年时间。这一类养殖户比较依赖多年来形成的价格信息来源渠道,短期内不会轻易接受新的市场价格信息获取方式。此外,养殖不同品种对养殖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有影响。养殖大宗淡水鱼的养殖户通过直接市场询价和询问其他养殖户来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4.71%和23.71%,养殖其他名优淡水鱼的养殖户通过直接市场询价和询问其他养殖户来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6.67%和11.67%;养殖虾蟹龟鳖类的养殖户通过直接市场询价和询问其他养殖户来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1.02%和15.75%。(三)电视、网络、手机短信还不是养殖户价格信息获取的主渠道通过看电视、上网、手机短信等新渠道获取价格信息的养殖户寥寥无几。无论养殖常规鱼类还是养殖名特优新鱼类或高价值的虾蟹龟鳖类,都没有通过电视渠道来获得销售信息的情况;只有销售大宗淡水鱼的各有2人和1人通过上网和手机短信来获取信息。此外,个别养殖户也有通过合作社和协会了解市场价格信息的情况,说明合作组织在市场信息提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信息沟通技术对水产养殖户市场参与程度的影响——以手机使用为例

农民市场参与程度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获取市场信息进入市场的高成本(MegumiMuto&TakashiYamano,2009)。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手段能有效降低农民市场参与成本,使其市场搜寻和交通成本大大减少。在现有信息沟通技术中,手机有着便于携带、廉价(相对于电脑)、沟通直接而及时准确的特点,因此相比固定电话、电脑、网络、广播、电视等其他方式,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较强的优越性,从而成为我国农民最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被访养殖户的日常手机费用在月均收入和月均支出中的比例分别只有0.44%和0.67%。在295个样本中,80%以上的养殖户每月手机费在100元左右,大多数集中在31~60元和91~120元两个区间受访者的平均每月手机费为82.22元,手机使用强度高于一般农民。农忙季节,养殖户的信息需求量比平时会高。被访者农忙季节的月平均手机费用上涨,平均每人月手机费用为129.74元,最低的20元,最高的600元。这充分体现了手机是一个低廉且便利的信息沟通技术载体。以手机为切入点,研究信息沟通技术使用前后的养殖户市场参与程度变化,具有代表性。下面从价格信息来源、与买家的对接方式、最终售出之前的比较次数、与买家的熟识程度这四个方面来考察;并对销售对象、销售渠道、购买者来源地、销售地点变化等进行分析。(一)养殖户销售价格信息来源变化在没有手机之前,养殖户主要是通过亲自去市场上询价或与其他养殖户交流,来获得价格信息,但是这两种询价的行为都存在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高的问题;也有的养殖户“直接去市场,随行就市”销售产品,“随行就市”节约了市场搜寻成本,但无法预知市场价格变化,只要产品到了市场,即使售价低于市场平均价格,也只得一售了之,福利受损在所难免。从表2可知,手机使用前一年,养殖户了解信息的渠道只有三个:上门找鱼贩、市场询价、上门询问其他养殖户,这三种情况各占43.36%,25.39%和24.22%。其中,大宗淡水鱼养殖户了解信息的渠道情况分别是:鱼贩、市场询价、其他养殖户和合作社、协会、村委会等组织,各占35.5%、30.18%、25.44%和8.88%;其他淡水鱼养殖户的情况是:鱼贩、市场询价、其他养殖户各占75%、20%和5%;虾蟹龟鳖类养殖户的情况是:鱼贩、其他养殖户、市场询价和合作社、协会、村委会等组织各占53.73%、22.39%、19.40%和4.48%。使用手机后,养殖户获取价格信息的来源变化不大(见表1、表2)。但获取信息的方式变了,无论是找鱼贩、去市场询价、还是询问其他养殖户或合作社等,都可以采用既节约费用又节约时间的手机直接咨询。(二)与买家的对接方式变化随着信息沟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被动“坐等”的销售方式有所改变。我们将有手机前一年与买家的对接方式分为等待鱼贩上门收购、自己上门联系买家、购买者上门联系等;将有手机之后,养殖户与买家的对接方式分为等待鱼贩上门收购、自己打电话找买家、自己上门找买家、购买者主动打电话联系、购买者主动上门联系等。调查显示,有手机之前,养殖户等待鱼贩上门收购的占45.18%;其次为等待其他购买者上门购买,占27.57%;养殖户主动联系销售渠道的占19.27%(表3)。2010年,有手机的养殖户自己打电话联系买家成为主要的对接方式,占37.34%;自己上门找卖家的情况下降为7.26%;而购买者主动打电话的情况也增多了,占23.65%;购买者主动上门的占15.56%;等待鱼贩上门收购的情况下降为15.56%。这说明,养殖户使用手机后,销售过程中被动等待的情况大幅度减少,买卖双方主动联系的情况都大量增加,通过鱼贩收购的情况下降很明显(表4)。(三)养殖户每次交易前对比的购买者数量和与买家熟识程度的变化在交易之前,如果销售渠道多,则养殖户所能对比的购买者就多,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销售价格,增加养殖户福利。手机介入生产销售过程后,养殖户所搜寻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养殖户在每次交易之前比较的购买者数量上升。从表5可以看出,2010年养殖户每次交易平均所对比的购买者数量为2.28个,而手机使用前一年仅为0.92个。在手机使用前一年,绝大部分养殖户在交易过程中并不进行对比而是直接买出,但到2010年,直接卖出而不比较买家的交易量显著减少,减少幅度将近一半。随着信息渠道改善,养殖户被动销售的情况逐渐被主动销售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自己联系销售渠道,寻找更好的买家。对手机使用前后养殖户与交易买家的熟识程度进行对比发现(见表6):有手机的前一年,三类水产品交易的购买者都主要为初次交易的购买者,大宗淡水鱼的这种情况可占57%,其他淡水鱼占到40%,虾蟹龟鳖类占到58%;卖给有过1~10次交易的购买者的情况大宗淡水鱼、其他淡水鱼、虾蟹龟鳖类分别为38%、40%和28%。这是因为,当时的养殖户销售比较被动,主要靠“等待”,销售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而每次的购买者可能都不一样。2010年,三类水产品交易中购买者则主要是已经有过1~10次交易的购买者,大宗淡水鱼的这种情况可占57%,其他淡水鱼占到40%,虾蟹龟鳖类占到58%;而卖给初次交易者的情况均有所下降,大宗淡水鱼、其他淡水鱼、虾蟹龟鳖类分别为31%、20%和20%。这表明,经过多年的交易磨合,买卖双方之间已形成某种固定的销售模式。而养殖户通过电话联系和销售对比,已经筛选出相对有信用的购买者,长期合作逐渐增多;其将水产品销售给熟识的购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销售风险,改善了自身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作者:陈洁 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9

关键词:企业优势;学科建设;实践平台

近年来,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科学类等涉海类专业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模式,坚持“创新理念先进、管理高效、特色显著的海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的办学理念,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共同推进海洋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学校利用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拓宽办学渠道,企业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使学校和企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1、提供高校、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学院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以各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构筑与企业对接平台,加快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建有海洋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与海域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与浙江东海海洋研究院、浙江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网箱养殖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为产学研共同体,与舟山海洋勘探设计院共建“舟山海洋与海岛研究中心”,与宁波企业合作设立科研创新基地1个,与舟山海洋环境生态监测站、舟山市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10多个。 其中就包括舟山市定海区旭旺养殖场,学院与该养殖场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基地,自2003年以来,先后有十余位中青年教师,以该企业为研究平台,参与6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计划的实施。同时,在学院相关养殖专家的指导下,该公司在养殖方面硕果累累。2003年在浙江省首创陆基工厂化对虾养殖技术,进行一年二茬对虾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生产。2003年秋季至2011年底,9年间共养殖17茬对虾,养殖成功率100%。累计利税2560万元,创造了浙江省围塘对虾养殖产量的最高历史记录和我国围塘对虾养殖单位面积的最高经济效益,这是学院海洋生物和海水养殖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需要,亦是学院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学院与企业交流,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

2、促进了特色化的海洋生物学学科建设

     海洋科学学院将多年的海洋类人才培养及科研前沿资讯应用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又反哺了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海洋科学学院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自身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及遗传与发育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瞄准行业共性、瓶颈技术,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围绕东海区重要渔业生物生态学和渔业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东海区渔业生物群体结构变动和资源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并在东海带鱼、虾蟹类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优势,通过对虾、海蛰、石斑鱼、乌贼等品种的增殖放流研究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现海洋生物学学科依托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和省重点学科(海洋生物学),形成两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和一个省级教学团队。本学科设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生态学、遗传与发育学等4个研究方向,以现代生物技术为研究手段,以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兼顾东海区域地理环境与产业特征,服务浙江海洋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研究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学科特色。学科近5年承担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科研总经费38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各种科研奖项21项,成果推广转化的经济效益累计达20多亿元。

    

3、构建了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转化的平台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通过与优势企业合作,通过多种方式,让企业参与到学院教学中,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首先,企业参与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在海洋类人才需求方面的经验,根据企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议,促使“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通过邀请或聘任企业海洋类工程师到学校授课,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学院相关专业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促进员工理论知识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结果。最后,利用企业的优势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在优势企业的认识实习,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高学生观测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此项平台的建设,学生能够迅速完成角色的转变,竞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与实力。

4、企业为高校带来市场需求的信息,为高校课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方向,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及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教育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企业是市场需求的载体,也是市场信息的创造者,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形成“供不应求”,同时“供不应求”为源源不断的生源打定基础,这就造就了高校飞速发展的潜力,相反的,若高校目前的培养计划与市场信息发生错位,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盲目的办学,或者是一直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与时俱进,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脱节,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那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海洋科学学院是一个偏向于研究性的学院,企业为学院带来市场需求信息固然重要,但为课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方向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企业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课题研究的主导性力量,课题的研究来源实际,成果回归实际。单以舟山市定海区旭旺养殖场为例,旭旺养殖场主要以对虾养殖为主,对虾养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创造了不少的新课题,据统计,学院以养殖场为研究平台的课题就达十几余项。而课题的研究成果反哺于对虾的养殖,在学院养殖专家的指导 下,养殖场亦是硕果累累,这就达到了互利双赢的局面,实现了科技转化为现实供给。企业是国际化的,其代表着当今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形势,而企业的国家化又正好为高校的科研人员拓宽国际化视野,提供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途径,从而高校科研人员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研究空间。另外亦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弥补高校的科研条件不足,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和水平。

     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开展的多方面的产学研合作是有利的,不仅是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而且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相信随着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的深入,还会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模式,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常抗美,吴剑锋.海水池塘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1)17-20

[2] 刘永兵.关于省属高校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J],2006:(4)3-4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10

关键词:奶牛粪便;解决对策;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220-2

近年来,贵阳奶牛养殖业发展速度迅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奶牛养殖业已成为贵阳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增效、政府创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主导特色产业。然而,奶牛养殖业也是众多畜禽养殖业中产生污染物最多的产业(每头奶牛年粪便排放量大概9吨左右),大量粪便的排放,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变废为宝,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对养殖企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因此,本文针对当前贵阳奶牛养殖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技术及方法进行综合概括,以期为贵州奶牛养殖粪便资源和其他畜产品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提供新的途径,为加速推进本省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建设步伐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

1 贵阳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贵阳市现有奶牛养殖企业三家,分别是三联乳业公司、好一多乳业公司和大兴农业发展公司,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基地(小区)9个,共存栏奶牛3万多头,特别是2010年以来,贵阳市就分别在清镇市卫城镇和修文县谷堡投入建成万头以上奶牛养殖基地2个,陆续引进奶牛已达2万多头。根据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到“十二五末”,全市奶牛存栏量将由现在的3万多头增加到8万头,奶牛养殖业已逐渐成为贵阳市乃至全省农牧业发展中的一大主导特色产业。

2 贵阳奶牛养殖粪便排放特点分析

贵阳市现存栏奶牛约3万头,每年粪便排放量按每头排放9吨估算,3万头奶牛年产生粪便总量约27万吨,根据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到“十二五末”,全市奶牛存栏量将增加到8万头,粪便排放总量也将增加到72万吨。然而,由于贵阳受特殊地质地貌,人口稠密、市辖区旅游景区较多、湖泊,河流纵横交叉、饮用水源地较多等因素限制,受奶牛养殖起步较晚、养殖技术落后、养殖初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粪便处理配套设施等因素影响,贵阳市奶牛养殖企业对粪便的处理利用技术还处于探索和较落后的阶段,奶牛粪便在贵阳市主要还是当作传统的施肥农田来用,即便如此,利用率还是很低(不足10%),未被利用的部分则给贵阳市周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有的企业还因污染严重而导致群众闹事上访而不得不整体搬迁。因此,如何把奶牛养殖粪便利用好,如何解决因养殖粪便污染而导致企业与养殖周边群众的矛盾关系,如何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以成为政府、企业的一大难题。

3 贵阳奶牛养殖粪便解决对策

3.1 宏观管理

3.1.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合理规划、科学选址是保证奶牛养殖业安全生产和控制污染的重要条件。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应既要保证养殖生产的需要,又要确保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规划上,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人口稠密地区、旅游景区、江河及湖泊上游地区建设大中型奶牛养殖场,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2公里以上的距离。在布局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容量和自然净化能力。在养殖场的建设过程中,应按零排放标准进行设计,对粪便堆积地、粪尿收集池、奶牛挤奶区、奶牛饲养区等区域应做多层防渗处理,以防粪尿渗透到地下污染水源。如要排放,须修建现代畜禽粪尿处理综合设施,经处理达到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3.1.2 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立法、执法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应重视畜禽养殖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协调处理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立法、执法工作,对养殖规模化程度大的企业应不定期进行重点监控,环保部门对养殖污染处理不达标、养殖场(小区)建设不符合国家畜禽养殖场建设选址要求的应坚决取缔和不给予审批。各级政府应派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实行分管领导问责制,对监管不力的领导坚决追究责任,对任意排放养殖污染物严重的企业坚决给予打击。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 通过营养调控降低奶牛粪便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养殖企业应不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系,对养殖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联合进行解决,如对奶牛进行现代营养调控,研究出奶牛最佳日粮配方,优化出最佳饲养方式,通过TMR机充分搅拌奶牛饲料,均衡供给奶牛日粮,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通过添加微生物制剂,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粮,延长饲料在奶牛瘤胃的停留时间,以减少养分的过度供给并降低氮及恶臭物质的排放量,从源头控制奶牛粪便排放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2.2 肥料化技术开发利用 “畜禽-粪便-施肥-土地-粮食”循环是我国传统农户经济主要的生产模式。数千年以来,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畜禽粪便。如今,伴随规模化养殖场的迅猛发展,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牧分离,种养脱节,才使畜禽粪便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现在广大农牧科技工作者已广泛开展对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的研究,研究技术已成熟,其中堆肥化是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再利用于一体的生物方法。粪便肥料化方法有堆肥法、快速烘干法、微波法、膨化法、充氧动态发酵法。经过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后,制成优质有机肥,用于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堆肥化方法是调节畜禽粪便适当的碳氮比,控制适当的水分、温度、氧气、酸碱度等进行发酵[1]。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优质有机肥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以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市场潜力很大[2]。

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过程及原理:将畜禽粪便集中发酵,达到除臭、灭菌的目的,然后进行干燥、冷却、粉碎至一定的细度,单独造粒制成商品有机肥,或再配入一定的氮、磷、钾肥,经搅拌或拌和,进挤压造粒机造粒,经冷却后即得有机无机复混肥。在日本大阪市郊,以畜禽类为原料加入矿质肥和“多种酶”后发酵而成的各种专用商品有机肥,在大阪注册销售的就有18种之多[3]。贵阳市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每年产生的矿脚废料非常多,因此,畜禽粪便可结合矿脚废料生产多种功能性有机肥,实现资源变废为宝。

3.2.3 饲料化技术开发利用 奶牛粪便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如粗蛋白质、脂肪、钙、磷、维生素B12等,同时又是有害物质的潜在来源,有害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化学物质、杀虫剂、重金属、药物和激素等,所以,奶牛粪便需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可用作饲料。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微波法、高温干燥法、青贮法、化学法(用福尔马林、乙烯、氢氧化钠)等,将奶牛粪便经过高温高压、热化、灭菌、脱臭等过程制成饲料添加剂[4]。

现在普通采用的是生物分解法,分解法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经微生物发酵后,用作蚯蚓、蝇蛆和蜗牛等低等动物的饵料,蚯蚓、蝇蛆和蜗牛的粗蛋白含量较高(比普通鱼粉高)。该法先将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发酵腐熟,使其达到三类低等动物生长所需的指标,然后按适当厚度将腐熟料平铺于饲养池中,让其繁殖生长,同时,三类低等动物因其生存在细菌丛生的环境,其体内势必含有抵抗细菌侵入的免疫成分,因此,利用这一特性,既能加工生产蛋白饲料和深度开发传统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替代品又能起到处理畜禽粪便的目的,经三类低等动物处理后的粪便和饲料残渣叫蚓粪,含有丰富的无机养分,是理想的花卉和园林种植肥。这种方法比较经济实用,而且生态效果显著。

3.2.3 能源化技术开发利用 (1)制作沼气:奶牛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能量,可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厌氧或兼性微生物以粪料中的原糖和氨基酸为养料生长繁殖,进行沼气发酵,沼气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产气温度(35℃左右)和沼液pH值(6.8-7.4)。发酵产物综合利用在生态农业中,可作为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沼渣脱水干燥后可生产生态有机复合肥[5];沼液不但可用作饲料添加剂浸种、追肥,而且可以制成杀虫剂[6]。

产生沼气是综合利用畜禽粪便、防治环境污染和开发新能源的有效措施,但此法的缺点是沼气产生易受温度、季节、环境和原材料影响。贵阳市规模化养殖程度较大的企业都配备有沼气池,不存在技术上难以实施的问题,只是沼渣、沼液的再利用技术还需要时间去完善解决。

(2)焚烧产热:从燃烧特性看,畜禽粪便中碳、氢含量丰富,具有很好的燃烧特性,其作为能源的价值非常可观。可采用干湿分离机,将粪便水分除去,经烘干,制团后用作燃料。国外先进的做法是将畜禽粪便焚烧发电,韩国一家企业已利用畜禽粪便发电并进入电网运行,该电站每天可处理20吨粪便,日发电量为480千瓦时,并可产生20吨热水,从韩国全国来看,利用畜禽粪便每年可生产出相当于36吨石油的能源;丹麦和德国等国家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利用动物粪便发电,若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将粪便转化成可替代的能源,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是不言而喻。

4 结论

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在大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畜禽粪便是目前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将其资源化,变废为宝,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如果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贵阳市近年来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奶牛养殖迅猛发展,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养殖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将会给生态和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如能将上述措施及技术方法成功运用到本市畜牧产业发展中,不但能有效缓解和改善养殖污染环境问题,而且还能发展以“畜禽粪便处理―低等动物养殖-有机肥生产和蛋白饲料生产-种植业”为主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延长企业生产链,对调整优化畜牧业发展结构,加速推动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辉,罗永华,郭俊,等.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复合肥的发酵工艺研究[J].生物技术,1999,9(5):30-34.

[2] 何逸民,冯春复,阳燕,等.畜禽粪便污染及其治理技术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9,34(1):3-6.

[3] 马镜波.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制商品有机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J].磷肥与复肥,1998,(5):49-51.

[4] 王坤元,黄建宁,章剑林.畜禽粪便再利用的研究概况[J].浙江农业科学,1993,(4):195-197.

[5] 李楠,倪培涛.浅谈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J].现代农业,

2007,12:78-79.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11

关键词:淡水养鱼 效益 提高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捕捞渔业资源锐减,国内外市场对淡水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大,淡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渔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淡水鱼养殖出口获利丰厚。随着我国淡水鱼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淡水鱼养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为了使淡水鱼保持优势,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改进:

1.养殖科学技术

第一,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要在现有淡水鱼养殖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实行股份制或合作制,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技术推广和普及,发展更优化的淡水鱼养殖经济。比如网箱养殖的推广。由于网箱养鱼具有投资少、易捕捞、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特点,在水田较大、水位较深的池塘, 均可推广网箱养鱼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为适应渔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必须要重视科技研究,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比如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鱼苗培育和优化的应用。同时,要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产学研协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第三,加快科技的推广。要建立健全地方各级的科技推广网络,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建设步伐。

2.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淡水鱼的养殖结构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产品还是局限在鲤,不能满足人民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而名特优新水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产量高、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又能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益。因此要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名特品种。

一是实施特种水产工程。制定和完善淡水鱼养殖规划,推动名特品种养殖业较快发展。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鱼类的花色和品种,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整体渔业结构的调整。

二是因地制宜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实现养殖资源优化配置。在养殖中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推广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

3.成本收益管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共同致富的目标下,扩大渔业生产经营规模, 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要进行科学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养殖的设施设备和技术,进行不间断的控制和管理,以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做好科学放养,科学投喂的工作,投喂要注重饲料的质量,节约开支。

其次,发展淡水养殖保险。淡水养殖保险是由保险机构为水产养殖者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富华.如何提高淡水养殖效益.渔业致富指南,2004(24).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12

“真正的生态水产养殖首先应该保持养殖的水质良好,另外保证养殖的饲料安全,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国家需要在生态的定义上取得突破,并做一次文字性的探讨。”这是蒋业林对目前国内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的分析,能够如此准确定位,源于他在很多发达国家生态养殖场的考察经历,他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养殖场的养殖密度很大,通过生态循环得到养殖水源甚至人都可以饮用。所以,他提出,生态环境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放养的密度,而是决定于对养殖环境的处理,水质好,自然能够创造出最佳的生态养殖环境。也正是由于对生态养殖透彻的分析,让他在中华鳖生态养殖研究领域获得了跨越式的l展,有效推动了该产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

针对快速发展的中华鳖产业出现的种质退化、疾病频发、产品质量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蒋业林牵头与美国德州大学、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中华鳖疫病防控集成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以及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中华鳖设施育苗及动态节水养殖集成技术示范”,独创了甲鱼低碳生态养殖系统、甲鱼无介质孵化方法、生物保健型甲鱼饲料等技术,形成商品鳖生态养殖技术标准;集成创新了生态池养甲鱼装置、充氧装置、喂食装置、甲鱼晒盖台、甲鱼温室分级放养循环利用等,成功突破了中华鳖养殖历史上的多项关键难题,开发了一种中华鳖养殖深度集成技术。获得“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鉴定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总体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3项核心技术国际领先,为安徽省水产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成果还获得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院士的高度赞誉,并称该技术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法国专家FRAN?OIS在文中说“我看到了首创的中华鳖养殖深度集成技术和装备,为世界工艺独立”。林院士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依然决定与蒋业林合作建立安徽省第一个水产院士工作站。

2010年至今,蒋业林主持了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9部,国际学术交流收录论文7篇,58篇,获国家专利14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主持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项。累计培训农民23500人次,全省累计示范推广面积60万亩,实现总产值82.5亿元,利润22.275亿元。由于成绩显著,2014年5月3日,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受到国家主席的亲切接见。2014年度、2015年度和2016年度连续3年考核均为优秀,2015年度和2016年度被接连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技术先进,源于思想和理念的共同进步

看到今天的辉煌,谁也不会想到蒋业林研究之初经历的困难。但凭借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性格,他认定了方向,坚持并执着地追求下去!他介绍说,当时国内的生态养鳖产业还属于一个新兴产业,虽然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但却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立项后,他们首先着手建立了1000亩产学研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了中华鳖温室+池塘两段科学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通过潜心研究,终于在中华鳖养殖深度集成技术上有了五大突破性进展,第一,该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和选择育种技术,选育的中华鳖良种生长速度提高15%、亲鳖产卵量提高12%;第二,在全国首创了中华鳖无介质孵化新方法,使孵化率达98%,孵化时间缩短为40-42天;第三,在全国首次研究集成人工隐蔽物、网片晒盖台、微流循环水生物净化、纳米微孔增氧、光照和温度调控等系统装备,使得稚鳖增重率、成活率分别提高33.5%、12.8%,伤残率降低7.2倍,利润达182.1元/m2,且稚鳖体貌品质明显提升;第四,在全国首次将FAMS水处理技术应用于中华鳖养殖中,研制出生物保健型饲料,使中华鳖疾病发生率下降至3%。第五,在全国首创了“甲鱼低碳生态养殖系统”,循环水生物净化系统每亩每月节约用水和净化废水17.49吨,使养殖水体循环利用,产品食用安全。

创新为本,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结合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的落脚点都是生产力转化,因此蒋业林一直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2014年至今,蒋业林与中国工程院林浩然院士合作,主持建立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院士工作站,开展水产品种质创新、分子辅助育种及产业开发研究、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在中华鳖高雄性孵化、中华鳖地方良种选育等关键性技术有多项创新,建立了安徽黄缘盒龟和皖南平胸龟人工繁育和养殖基地,实现了平胸龟人工繁育零的突破。2015年度,院士工作站被评为优秀。

2010-2014年,牵头与企业合作成功组建《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已建成320亩试验示范基地,建立7个部门,拥有工作人员22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为安徽省中华鳖提供一个有效的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平台。长期率领产学研合作团队在进行技术攻关,扶持企业创立品牌,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建立了“科研+中心+公司+基地+农户+品牌”产业化模式,并先后创立了“喜佳牌”、“龙子湖牌”等中华鳖著名品牌,其中,“龙子湖牌”中华鳖2011年获“中国名鳖”称号,位列全国第3名;并帮助企业取得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水产良种场、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示范带动当地养殖1000户,推广养殖新技术15项,建立了10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实现社会产值4.7亿元,使中华鳖在蚌埠地区形成了当地主导产业,为当地经济牵动性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蚌埠地区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蒋业林以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g研究中心为推广平台,在省内外全面推广规模化孵化、温室健康育苗、商品鳖生态养殖、病害生态防控等集成技术。2012到2016年,累计推广31万亩,新增销售额40亿元,新增纯利润13.2亿元;辐射带动1万多人从事中华鳖养殖业。新技术的推广改善了养殖生态环境,减少了渔药的使用,提升了中华鳖的品质和效益,提高了中华鳖的生产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国际交流合作,相互融合争创国际一流

除了科研创新和产业化推动,蒋业林深知科技无国界的道理,他经常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多年来,蒋业林参加在台湾、美国、马来西亚、法国等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发现发达国家的展示方式以及“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相关技术研究比国内的研究更加透彻,因为国内一般都是针对产业技术研究的,而发达国家的研究针对的是产业以外的基础性研究。这些方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为他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自2009年-2016年,蒋业林已经主持国家、省外专局引智示范和出国培训项目14项。在国际合作方面,请进美、法、以、日等国外专家20人次,走出去进行国际学术交流10余次,签署了20多项国际合作协议,培养了人才,提升了我方研发水平和手段,提高我方的国际影响。同时,与美国德州A&M农工大学、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和淡水研究中心,法国农科院、法国龟鳖保护联合会、以色列鱼类中央实验室、日本早稻田大学等相关专业机构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今年5月16日,蒋业林将邀请四个国家的6位专家来华访问,向其展示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希望进一步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目前,蒋业林最大的希望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国际化。虽然东南亚国家、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华鳖生态养殖领域的研究早于我国国内技术开发,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一步步加以解决,已经在国内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并培育出自己的优秀品种,使我国在中华鳖苗种培育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泰国苗种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可见,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走向世界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广阔。蒋业林相信,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生态中华鳖养殖技术将推进“碧水蓝天梦”的实现,更能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