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时间:2023-08-16 17:30:09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第1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解决 财政改革

自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欧债危机就在不断扩大及蔓延,并且出现了从小国到大国、自边缘及中心扩展的趋势,西班牙及意大利也正在上演着和希腊一样的故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欧盟采取了多种救助措施,其他国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欧债危机依然在上演,并且波及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造成欧债危机的实质为财政危机,仅有加强财政改革,才有可能控制欧债危机蔓延。

1. 欧债危机原因

欧债危机所指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所发生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主要发生在使用欧元的国家,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国家运用了财政及货币双宽松的政策,激发本国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刺激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形势恶化,可很多债务国财政的收支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们主要依靠举债来运作及刺激经济,这使得他们债务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欧盟国家的实体经济衰落,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财政情况雪上加霜,让希腊及使用欧元的一些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希腊及爱尔兰危机爆发后,欧盟与国际基金组织对爱尔兰及希腊给予了救助,并制定了有关金融稳定安排,克市场对欧债危机持有悲观态度,致使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国债上升,并且相继发生欧债危机,其危机还在不断扩大及蔓延。欧盟发生债务危机原有主要为下列几方面,一是政府及私人部门的长期举债,欧元各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是欧债危机发生主要原因,欧盟国家长时间以来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并获得充足及低廉借贷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这虽掩饰了生产率劳动成本高的架构问题,可很多国家长期处于负债的投资状况,这使政府背负了巨额财政债务,在欧盟公约规定中,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3%以内,可金融危机爆发让欧盟中的很多小国陷入了债务危机;二是超高福利政策,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层次不齐的,可欧盟一体化不断开展,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像葡萄牙及希腊等国迫于政治需要及工会组织压力等,在社会福利、工资及失业救助等有关方面向相对发达的法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看齐,这种超高福利政策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财政压力,致使一些国家背负巨额财政债务;三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及制度不完善,欧盟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处于空心化,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对于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所依赖更多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出口及旅游业,可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制造业也在向新型的市场进行转变,原有劳动力优势就不存在了,这样在经济危机之下,紧靠航运业或者旅游业来发展,就显得非常脆弱了,不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欧债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危机,欧盟国家统一运用的是欧元,当国家自身面临金融危机后,没有办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减小债务规模及加强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得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让原本不景气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 加强财政改革,解决债务危机措施

2.1目前欧债危机解决思路

对于欧债危机解决思路现在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央行运用债券购买及流动管理环节欧盟债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央行已购买西班牙及意大利国债达550亿的欧元,可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国债总额高达1450亿的欧元;二是让欧洲救助基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向受援国提供紧急的贷款之外,还能够购买的债务,从而向欧元区的永久救助机制来过渡。这两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进行适当分工及配合,由央行来解决有关银行流动性业务,基金组织通过购买债务来缓解欧债危机,这两者相辅相成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危机。

2.2加强财政改革措施,解决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仅实行救助是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危机问题的,应该加强财政改革,像蒙代尔就说过,解决欧债危机主要有三条路子,一是财力充足国家能对资金短缺国家实施援助之手,防止其破产;二是受援国把福利政策调整到和本国财力相当的水平,从而实现预算的平衡,并赢得成员国支持;三是欧洲能够建立统一财政机构,从而弥补欧元使用国管理结构上存在漏洞。现在欧盟正在积极准备建立稳定机制,作为永久性的机构,这个机构为欧盟委员会而不是欧盟国家,此机制能够提供金融防火墙,能保证有关违约国家偿还资金,并限制金融传染,并设立了经常账户的失衡,这是个纠正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欧盟各国的经济状况,本人认为欧洲经济危机根本不在援助,而在于财政改革,欧洲问题主要在于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管理,当实体经济出了问题之后,谁都无法救援,像希腊及西班牙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完善及政策制度改变才是根本。

2.3欧债危机给我国启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问题,这让我国的地方债也受到了关注,其来源也主要是财政问题,我国省市区是一级的财政主体,并没有独立发债权,要中央代替地方发债,无独立发债权是不能自主财政平衡的,尽管地方名义上不能发债,可所有地方均在举债,从我国分税制实施之后,事权及财权就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尽管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比较快,可不能有效满足地方上经济发展及政绩创造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多钱,但同时存在缺钱问题,我国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债务危机,现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饥渴是没有办法一直的,这就存在着很大资金偿还问题,一旦债务偿还不上,地方上就会存在债务危机,要想有效解决这种债务危机,就是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从而预防出现欧债危机类似问题。

结束语:

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到现在欧债危机还在不断恶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仅依靠援救工作是不够的,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问题,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机构,因此,加强财政改革,才能够有效解决欧洲出现的经济危机,同时我国也存在类似地方举债问题,要解决这种问题,也需要建立统一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第2篇

最近,德国《明镜》周刊网站报道说,受债务困扰的希腊正考虑退出欧元区,并将在欧元区多国财长于卢森堡召开的小型非正式会议上讨论此事。该消息导致欧元在5月6日晚间出现暴跌走势。

虽然后来希腊财政部发表声明,称德国《明镜》周刊有关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报道不属实、不负责任,欧盟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奥利・雷恩和多位德国官员随后也否认了《明镜》周刊的报道,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7日也否认了有关希腊将退出欧元区的报道。但有关希腊重组债务和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会就此澄清吗?

一年多以前,笔者就曾建议希腊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或国家破产的形式,来重新安排所有债务。在债务安排以后,可以退出欧元区,让经济起死回生。

在笔者看来,作为希腊,目前已经没有按照常规办法来解决债务困难的途径。去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时,希腊的GDP是2400亿欧元,公共债务总额是2800亿欧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是115%。而危机刚爆发时,希腊的2年期国债当时的收益率还不到2.00%。在危机爆发的2010年5月初,希腊的2年期国债收益率收盘最高到过17.96%。后来经过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救助,希腊的局势一度缓和。但是一年过后,希腊局势再次恶化,目前希腊的GDP是2300亿欧元,比一年前下降了4.5%,而公共债务已累积到3250亿欧元,比上一年增加16%,债务与GDP的占比已超140%。而现在希腊2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稳定在25%附近。即使按照乐观的估计,到2013年,预计希腊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接近160%,是一般认可的可持续负债规模比例的两倍。

希腊之所以在解决债务问题的路上越走越窄,是因为其常规办法已经解决不了沉疴膏肓。希腊在债务危机爆发以后,通常增收节支的办法是削减赤字,这个方法是对的,因为再也不能放任赤字攀高了,但这些措施一定会造成经济萎缩,而这样偿还债务就没有了基础。同时,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以借新债还旧债,结果就是债台继续高筑。

这种公共债务与GDP的比例不断攀升的局面,只有在经济不再下滑并且强劲增长、赤字水平下降到很低水平甚至盈余时,才有可能解决。但是,希腊因为加入了欧元区,失去了货币政策自,导致其经济颓势无法改变。同时,希腊的债务绝对额和相对值不断上升,导致其再融资成本和数额都会不断上升。而债务不断到期,也会导致其不断有再融资的需求,终究有一天会导致其在国际资本市场和欧盟那里都无法再融资。所以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希腊不得不强制性地进行债务重组或者破产。

希腊经济必然经过的劫难,将重重打击欧元区和欧盟。一年前如果希腊选择债务重组,给予欧盟各国的损失可能不到1000亿欧元,而目前希腊如果选择债务重组,带给欧盟的损失就超过了1000亿欧元,如果未来几年内希腊再选择债务重组或国家破产,那时的债务总额可能突破4000亿欧元,带给欧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2000亿欧元。

而希腊可能的债务重组仅仅是个开始。5月3日,葡萄牙刚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780亿欧元的援助协议,而几个月前葡萄牙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不需要援助,一如2010年年初希腊拒绝援助的强硬态度。在葡萄牙之后,还有爱尔兰、西班牙,后面还有比利时、意大利,欧盟和欧元区内出现债务问题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国家很多,未来等待救援的国家名单可能很长。

只要有一个被债务危机所累及的国家选择债务重组或国家破产,并且退出欧元区,其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可想象的。那是欧元之殇,欧元和欧元区都将被逼到崩溃的边缘。

而笔者以为,欧元之殇,或许正是欧洲复兴的一个时机呢。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负债危机 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 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17-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呈跨越式发展状态。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也逐步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扩容和竞争的双重压力迫使各大高校纷纷贷款办学以抢抓机遇、加速发展。然而,这种跨越式的发展虽带来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却也带来了巨额的债务风险。近年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扩招后高校财政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带来的债务危机逐渐显现。巨额的贷款负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负担,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制度变迁及制度失范视角下,分析高校负债危机的形成过程及深层次原因,并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人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它一定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

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与实行。与此相反,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由于这种制度变迁的产生是以获利为出发点,因此,这种制度变迁具有自发性和赢利性的特点。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导致高校负债危机的直接原因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着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

1.政府投资办学一元模式陈旧、财政拨款不足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和高校分别成为不同的市场利益主体。政府与高校间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广义的资源交换关系。然而,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并不能满足高校的成本支出。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一元融资模式已跟不上发展步伐,而多元融资机制是高等教育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

2.市场化行为主体的获利动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新制度的需求是因为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在现行制度下无法获得,只能通过制度的创新才能获得。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变革改变了各类经济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改变了高校这一新型的市场化主体的行为。高校筹资机制安排诱致性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给高校带来了通过自身活动获取外部利益的机会,理性的高校必然会不断地打破原有融资机制均衡,进行主动性的融资机制创新活动。

虽然高校融资多元化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制度变迁中相关制度的缺失才是高校出现债务危机的根源。

三、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失范是导致高校负债运行的根本原因

1.高校法人地位错位,产权制度不明晰。诺思指出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创造有效性的市场,然而,中国高校的产权既完整而单一又不完整而模糊。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另一方面,高校支配权、使用权、收益处分权等往往又没有明确相应承担的主体。由于所有权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高校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低下。从高校的法人地位来讲,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从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这给高校自由的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高校财产并不为其所有,高校并不具有完全法人资格,并不能完全意义上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发生重大的财政危机,最后收拾局面的将还是政府。因此,一方面,高校法人地位的错位使得银行将政府作为高校的最后担保人,放宽贷款条件,造成高校负债危机风险。另一方面,产权制度的不清晰使得高校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重要问题上,普遍存在机构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的现象,对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推动了高校负债危机。

2.监督、约束机制缺失。中国高等学校由国家所有,高校的决策层经国家授权代为管理。这种国家与高校的关系就形成一种委托关系,既然是委托关系也就会有委托问题,而这种委托问题导致了高校的过度负债。从委托方政府角度而言,政府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期望通过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培育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政府力。因此,就政府政策角度而言,政府作为委托人期望通过高校适度负债来实现其跨越式发展。作为委托人,政府有义务对高校行使监督权,但由于监督机制的缺失,具体化财务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府对高校的监督不到位。这种政府的政策导向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高校负债运行成为可能。从方高校角度而言,高校管理层通过负债甚至是过度负债来办学,以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包括个人物质财富最大化和非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为获得个人物质财富最大化,高校决策层往往倾向于通过对贷款的挤占、挪用等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因而,管理层更倾向于过度负债。与此同时,管理层为获得非财富最大化,也会以负债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资金来扩大校区、加速建设、聘请优秀教师,吸引学生,从而壮大高校实力,进而满足作为决策层对政绩、荣誉的最大追求。就方内部控制而言,中国高校历来无公布其财务状况的义务,其资金往来不透明,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负债危机。

3.合理的高校银行贷款制度供给不足。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需求强劲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一方面教育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另一方面高校贷款存在政府的担保和支持。因此,高校成为了继国有企业之后银行的另一大客户。银行对于高校贷款往往准入条件过低。银行不仅放松了对高校贷款信誉与额度等方面的严格考核,也未构建对于高校贷款的预警机制。

四、高校负债危机的化解路径

高校巨负债危机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也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负债危机。然而,要想真正解决高校信贷负债问题,我们应从问题背后制度层面上探求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从制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策略,关键是要进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高校信贷负债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明晰高校产权制度,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在高校国有的一元产权制度下,高校产权往往模糊而缺乏活力,因此要想实现高校更高程度上的产权明晰就要变单一产权结构为多元产权结构即产权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此同时,应区别对待高校产权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中的国有资产,应建立统一的产权管理机构,对于集体资产和私人捐赠资产,应划归学校所有,其产生的收益和风险由学校或出资者承担。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建立现代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2.完善委托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想完善委托的激励约束机制,应从委托人和人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对于政府方面,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的高校教育发展规划,避免高校盲目借款。其次,改革高校拨款制度,制定解决高校债务问题的投资计划。最后,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与此同时,依据相关制度,应定期或不定期对高校教研、财务等状况进行审计并对其考核情况作及时反馈。对于高校方面,建立现代高校管理机制,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在高校管理中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校分开。在此基础上,政府与管理层签订长期契约,避免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设计合理薪酬体制,固定报酬和激励性报酬合理搭配,实施有效激励。改革现行高校财务核算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提请社会监督。

3.健全合理的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健全高校银行贷款制度,加强制度创新。首先,要建立对高校贷款项目的预算审查机制。其次,要建立重大项目审批机制。最后,建立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一旦高校的负债达到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的水平,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1]贺卫,伍山林.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致性制度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宋德勇.经济转型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周子剑.制度变迁视角下的高校负债危机分析[J].教育与教育学研究,2010,(1).

[5]罗昆,阙海宝.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析高校负债成因[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6]都丽娟,李红波.中国公立高校负债危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负债;公共教育;匹配原则;资产增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57-02

教育部曾明确表示,2009年的工作要点之一,就是“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这是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负债高校也在积极行动,寻找解决危机的途径和方法:如:增收节支;扩展资金来源;土地置换等。然而,高等教育债务由于各种因素和政策的制约,仍有继续扩大趋势。

高等教育债务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负债危机的关键方――国家没有最终解决公共教育资金匮乏的问题。由于政府大幅度提高了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办学成本陡然巨增,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超负荷使用。但财政却没有按实际教育的规模提高和增加拨款额度,从而导致高校出现大规模负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巨额负债带给公共高等教育财务困境的同时,负债扩招却给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有资产增值带来了巨大的教育红利和相关产业的衍生利益,即负债扩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迅速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理由,高校负债危机由国家解决有着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下面将对此做进一步进行论证和分析:

一、由国家解决公共高等教育巨额负债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

1、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使其建立、运行的依据和目的都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公共高等教育的完善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石和先决条件。

例如: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国力和财力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相继成立了以北京著名的学院为代表高等院校。其目的是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现在,这些毕业生不仅是行业的技术精英和骨干,有的还成为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甚至是国家领导人。公共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

由国家着手解决高校负债问题,实际上就是由国家来解决并完善国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投资的人才环境问题,因此是合理和必要的。

2、通过培养高层次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以提高全民科学教育素质为经济发展前提,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增强综合国力的公共教育模式,是被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所证明的有效途径。我们邻国日本的公共教育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基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高等教育政策开始由精英转向大众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出现持续扩大趋势。

3、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资源,并且国家发展和财富积累都享受到了扩招带来的教育红利。教育部周济部长对扩招的评价是: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对于我们建立创新型国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一次伟大的奠基工程。

因此,为更好、更持续的发挥公共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由国家解决高校因扩招产生的债务危机是必要和合理的。

二、高校出现巨额负债的根源是国家长期对公共教育的低规模、低水平资金投入的结果

经过连续扩招,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猛增到24.2%,2009年高等在学人数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位。

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4%,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1992年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曾提出:到2000年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没有达到过4%,甚至连达到3%的年份也很少,2007年才到3.32%。在这方面,我们比不上印度的3.7%,更无法与巴西5.2%相比。

由此,高等教育出现负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财政长期对公共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由国家着手解决高校债务问题,这样既解决了公共高等教育的负债危机,又可以纠正国家对公共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对于国家和公共高等教育来说正可谓一举两得的解决良策。

三、公共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石,如果因国家政策和体制原因,致使公共高等教育因负债大规模关闭,国家付出的代价肯定比解决高校债务问题更大

1、如前所述,公办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地。这种基础行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用其他的教育资源来替代的,这在世界上高等教育史上也是屡屡被证明的。

2、有人将高等教育负债和国企负债亏损相提并论,认为应使用改革国企债务的方式,让负债高校自生自灭,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首先就是错误和狭隘的。高等教育存在的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服务。高等教育的巨额负债,并没有使其教育功能、作用丧失,反而由于扩招负债运行增强和扩大了公办高校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高校负债扩招不仅解决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短时期内急需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也给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人力资源的储备。同时,一所新校区兴建和运行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高校正的经济圈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3、基于公共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如果关闭那些出现债务危机的公办高等院校,国家势必因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提升的需要,重新修建和设立此类高校,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仅从资本的时间价值和资源有效性角度考虑,重建的成本和费用必将远远高于解决高校负债问题所需要的支出。

因此,国家着手解决高校债务危机,能确保国家拥有公共产品的水平及标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公共高等教育的进步都是非常经济和有效益的。

四、高校因负债兴建的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资产增值的收益,都是归国家和社会所有、处分和收益的,根据收益与负债匹配的原则,由国家解决高等教育巨额负债问题也是合理和必要的

1、同理,负债高校的贷款占到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因基础建设是在房地产及建筑行业价格飞涨之前。即便加上高额的借款利息,高校负债修建的资产和设施依然有巨大的增值空间,关闭此类高校将使国有资产价值和收益严重浪费。

2、教育部长周济也在公开讲话中提到:截止到2007年,全国高校的账面固定资产大约是5,000亿元。其中国家基本建设的财政收入大概500多亿元,形成的债务大概2,000多亿元,还有2,000多亿元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通过社会的支持来解决的。

也就是,建国60年,近一半的基础设施资产是由高校通过负债筹措的资金修建的。负债筹措修建的高校资产,其使用权、所有权及增值带来的收益都是归国家所享有的。高校职责和作用是在国家授权下,运用这些资产,为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国家是拥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资产的受益者。

高校负债的实质就是由公共高等教育承担了本应由国家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受益与负债匹配的原则国家和社会既然享有高校用负债资金修建的资产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也就拥有了承担和清偿与收益相匹配债务的责任,所以国家对高校负债进行清偿是合理和必要的。

综上所述,由国家和政府出面着手解决公办高校的负债危机,不仅对公共教育有利,更对国家今后的发展有益,还可以确保国有资产增值及收益的最大有效性。国家解决高校的负债危机,也是高等院校产权所有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国家解决高校债务危机是合理和必要的。

第5篇

关键词:江西;整理金融库券;公债;发行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1-0116-05

江西整理金融库券是国民政府时期江西发行的第一次地方公债,它的发行缘起于1926年末江西爆发的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1926年11月北伐军攻下南昌后,江西当局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采取诸多措施均无法消除这一危机。1928年1月江西整理金融库券发行之后,金融危机开始得以缓解。仅从这一点来说,江西整理金融库券发行在近代江西公债史、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术界却无专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撰写此文,以祈有助于近代江西公债史、近代中国地方公债史的研究。

一、金融危机爆发与公债发行初议

北洋政府统治末期,江西的财政呈混乱状态。因为发行机构太多,纸币泛滥,1925年江西省财政厅将’赣省银行、江西公共银行、江西官银钱号、江西银行合并改组为江西地方银行。新改组的江西地方银行负责收回前三行纸币。但因军政费用日益膨胀,地方财政亏空甚巨。所以仍旧只有靠地方银行滥发纸币来维持。1926年北伐军进攻江西时,直系军阀江西总司令邓如琢为筹集军费,下令江西地方银行发行毫无准备基金的钞票1300万元。铜元票400万串。由于印制新钞票缓不济急,江西地方银行只能将已收回之原赣省银行纸币,加盖“江西地方银行”戳记后在市面流通。其中480万元钞票中分别标有“复”(10元券)、“兴”(5元券)、“隆”(1元券)字样。因准备基金不足,纸币滥发,遂使江钞信用日趋堕落。为此,江西地方银行不得不以高利率吸收存款,以资周转。南昌及武汉、上海等地“数十家钱庄尽入彀中,民间零星存户亦为数不少”。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入南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与江西财政(务)委员会宣布,对江西地方银行“复”、“兴”、“隆”纸币一律禁用,其他钞票按2折行使,铜元票按5折行使,并通令各征收机关一律搭成收用。但事实上各机关多“任意推诿,不肯收受”。自11月17日后,“市面竟无流通之可言,虽跌至一角七分,至一角三分,犹无人顾问”,江行钞票几成废纸,江西地方银行遂即停业。由此行庄连带倒闭,工商各业搁浅,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正所谓“复、兴、隆,一夜穷”,金融紊乱状况呈不可收拾之势,终于爆发江西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风潮。另外,“随革命军而同来者,有纸币四种、辅币二种”,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市面顿起骚乱,物价奇涨”,金融危机加剧。

为了处理金融善后,恢复金融秩序,江西财政委员会议决维持盐斤加价,以贩商之补助金作为开兑之用,收回江钞。另外,由财政委员会、政治委员会、政务委员会、司法委员会、总商会、银行公会、钱业公会、汇划公所、江西银行股东会、政治部、市党部各派一人共同组织“清查江西地方银行委员会”,推定王恒、黄士谦为主任,对江西地方银行进行清查。

1927年2月控制的江西省政府成立,担任第一届江西省政府主席,周雍能任财政厅厅长。3月,江西省政府第8次省务会议议决数项整顿金融办法:(1)发行整理金融公债以折收旧公债和整理金融;(2)江西地方银行宣告破产;(3)筹设江西省银行;(4)设立平市钱局以解决辅币问题。关于“整理金融公债”,该次省务会议决定发行1500万元,以原有十年及十四年公债基金为此项公债基金,即以此项新公债将十年及十四年所发行之1400余万元旧公债以五折收回,剩下的公债则作为整理金融之用。3月11日,江西省政府公布《整理金融公债条例》。该条例规定江西省政府为整理金融于1927年4月1日发行“江西整理金融公债”1500万元,利率定为按月8厘,常年1分。照票面十足收款,不折不扣。每年付息两次,以3月31日及9月30日为付息之期。自1928年起,分6年还清,每年还本两次,以后3月31日、9月30日为开始付款之期,至1933年止,全数偿清。还本届期前五日,用抽签法在南昌总商会举行。公债还本付息之款,以十年及十四年公债基金为基金,此项基金由省党部、财政厅、南昌总商会、商民协会组织保管公债基金处保管之,无论如何不得拨作他用。每届还本付息15日以前,由财政厅呈请省政府派员稽查此项偿款账目,并检验还本付息之款。每逢抽签,由省政府派员会同保管基金处到场监视。公债还本付息委托财政厅指定省库之银行为经理机构。公债票面分为五百元、百元、十元、五元四种,五元票可分作五条,每条一元。公债概不记名,如有损毁信用者,照法律办理。公债可自由买卖抵押及充本省公务上缴纳保证金之担保品。公债票及息票,自还本付息到期之日起,除兑现外,可用以抵押本省一切赋税。

3月20日,江西省政府又公布《募集公债办法》八条。其主要内容有,此项公债可酌量分派各县及省城各金融团体照章募集,依限解足。为整理金融起见,所有以前发行之十年、十四年公债,可按票面价格五折计算,掉换新公债,即每200元掉换新公债100元。募集公债依期解足额者给予奖励,办理不力者则照章惩处。各县募收债款,先由县备具三联印收,一联存县,一联呈厅备查,一联裁给应募人收执,作为将来换领债票的根据。若属于省城方面各团体经募者,则另外由财政厅填给收据。为优待经手人起见,可在所收债款内按照债额酌给奖励金。募收公债一律以大洋为本位。各经募机关派数应以募集之款为限,如以十年、十四年公债掉换者不在派数之列。各县解缴公债应照批解赋税手续取其联单呈厅交库,不得另用单批。

但以上公布的《整理金融公债条例》及《募集公债办法》并没有执行。原因在于《整理金融公债条例》规定该项公债于4月1日发行,但在4月1日前后,江西却爆发了一场“革命的民众与反革命的决死的斗争”。亲的等人的职务被免除,支持武汉中央的朱培德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新成立的江西省政府在整理金融方面,开始执行武汉国民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整理金融公债”方案没有实施。

二、库券发行实施与金融秩序好转

1927年4月5日,朱培德正式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此时,江西金融混乱状况依然如故,市面上多种钞票、现金混用,既有旧军阀邓如琢、方本仁任内所发行的江西地方银行钞票,也有中国银行所发行的大洋票、小洋票。还有所发行的中央银行临时兑换券等。现金、钞票的混用,造成江西金融极为混乱。5月,江西执行武汉国民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在

金融方面规定:无论缴纳税捐及私人贸易,只准行使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的钞票,不准使用现金及其他银行钞票。6月22日,省政府召集省商协、市商协、市总工会及各商业领袖召开联席会议,讨论维持金融办法,最后议决:(1)通告各商号,对江西地方银行钞票及平市钱局所发行之铜元票,一律视为现金,不得拒收抑价;(2)集中现金;(3)以江西银行新票掉换中央临时兑换券并宽期执行。集中现金政策执行后,又出现新的情况,市场对临时兑换券失去信任,以致政府不得不宣布四折使用,并需加盖图章,同时对江西地方银行钞票亦须盖章使用。当时,市面辅币如小洋、铜元缺乏,买卖多以大洋为单位,导致物价飞涨,买卖停滞。

多项政策措施,均无法缓解金融危机。其原因在于金融风暴的源头“江钞问题”没有解决。10月,江西省政府第43次省务会议再次讨论金融危机的处理办法。最终议决发行“整理金融库券”,发行额为500万元,专供收回江钞、铜元票及十年、十四年两种公债之用。嗣后,汇划公所、钱业公会认为500万元数量太少,呈请扩充券额500万元,为补助江行摊还积债之用。因而,由财政厅提经第64次省务会议议决,又追加发行300万元。库券发行总额合计800万元。具体用途分配方法为:400万元用以2折收回公债及江钞,以1角换回铜元票l串;300万元用以拨归江西地方银行清理处,按比例摊还积债;50万元用作裕民银行官股基金;50万元充零星用途。

1927年12月,江西省政府颁布《江西整理金融库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政府为整理金融起见发行整理金融库券800万元;(2)此项库券指定为收回旧江钞、旧铜元票及十年、十四年两种公债之用;(3)以盐税附加捐为基金……按照第64次省务会议决议及《条例》规定,江西整理金融库券用途指定为收回旧江钞、旧铜元票和十年、十四年公债以及摊还银行积债、拨作裕民银行官股基金之用,目的在于整顿当时江西混乱的金融状况。客观上。江西整理金融库券发行对于缓解江西金融危机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库券发行以后,“市面金融渐见活动”。“而前项充借之废票,悉数收回销毁,由是军阀政府,所遣之恶币,绝迹社会,商民得少苏息”。

江西整理金融库券发行之所以能较成功地缓解金融危机,主要在于该项库券发行之后的实际用途大部分能按照规定执行。据史料记载,该库券直接用于清理江西银行债款和收回旧江钞、十年公债、十四年公债以及拨充裕民银行官股股本者达680余万元(详见表1),约占发行总额800万元中的85%。由于能够有效收回旧江钞、清理旧欠债务等,金融紊乱状况自然得以好转。裕民银行的成立(额定资本100万元),也使“市面金融逐渐活泼”。而裕民银行成立,也得益于江西整理金融库券的发行。

三、基金相关规定及库券偿还执行

关于江西整理金融库券的基金,《条例》中规定,此项库券以盐税附加捐为基金。在1928年以前,江西盐税附加捐为每石5.5元。因为发行江西整理金融库券以及教育经费紧缺的缘故,从1928年1月1日起,每盐一石征收附加捐6元作为库券基金以及教育经费(全年收入约500万元)。其中,每石抽取3.5元作为库券偿还基金,2.5元作为教育经费。但不久后,因缉私废弛、捐税过重,淮盐在江西滞销。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江西省政府在加强缉私工作的同时,也降低了盐税附加捐的征收,即由原来的每盐一石征收附加捐6元改为每石征收4.5元。因为盐税附加捐数量的减少,使得整理金融库券基金受到影响,于是,江西省政府陆续制定库券基金保障办法和施行细则,以保证库券偿还的实施。

1929年4月15日,江西第192次省务会议通过《保障整理金融库券基金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由省政府公布施行。该办法规定,未还本息库券仍依江西整理金融库券条例分月偿还规定,以抽签法抽定库券本息偿还次序。为保障持中签库券人利益,将指充偿还基金之盐务地方专款改以中签库券为本位,由盐贩商或领盐人将已中签库券依面额本息计算直接缴抵。以现金搭缴者应准予搭收。1930年后动用之本省官厅事业费,可用于购存该库券。中签库券应以依次缴抵为准则,甲次中签库券本息未经抵偿足额,其乙次中签库券不得争越抵偿,但经以现金缴纳地方专款补足甲次中签库券之本息总额时,乙次中签库券不受限制。盐务附捐处应将中签库券缴抵数目逐日公布。

5月16日第199次省务会议通过《江西整理金融库券保管基金委员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成立“江西整理金融库券保管基金委员会”。《章程》规定,该委员会负责办理整理金融库券的基金保管及抽签还本一切事宜,由审计处、财政厅、督征盐务附捐处、南昌总商会、银行公会、汇划公所、钱业公会、盐业贩商公会、裕民银行各派一人组成。该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主持会务,另设办事员二人,各委员均为义务职,不支付薪水夫马费。委员会经费在基金项下开支,由主任委员编制预算,经委员会议决,呈由财政厅转呈省政府核准,方准照支。委员每星期开常会一次,如遇有重要事项可由主任委员或委员二人提议随时召集,但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出席才能决议事件。各委员对于基金经收各款均有稽核、监督权。整理金融库券基金在盐务附捐内每石抽取银元三元五角,由督征盐务附捐处及其分处依照(劬、法》第二条规定,准领盐人以中签库券、依其面额计算本息进行缴抵。如领盐人无券缴抵时始得收受现金。其逐日所收库券或现金应悉数拨交裕民银行,分别收付库券基金本息账项,并同时报告基金委员会登记,以资考核。整理金融库券基金除还本付息外,无论何项急需不得挪用。每届整理金融库券抽签及还本付息动用基金时,经委员会议决通过后随时填具表单,呈报省政府及财政厅察核,并由财政厅予以公布。每届月初,委员会应将上月份基金收支账目登报公布,以昭大信。该委员会俟整理金融库券还本付息完成时,则呈请省政府予以取消。

为使《办法》实施便利,第199次省务会议还通过《保障整理金融库券基金办法施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细则》规定,依《办法》第一条分月抽定库券本息偿还次序之规定,由1929年5月起每月15日举行抽签,并于5月15日起实行以中签库券缴抵指定库券基金之盐务地方附捐。盐务附捐处及其分处收纳该库券基金须依《办法》第三条规定办理,对领盐人以应抵中签库券缴抵基金或领盐人无券抵缴改以现金缴纳时,均不得借端留难,对未应抵纳之次期中签库券,亦不得徇私提前收抵。持中签库券人如不将券抵纳额盐附捐者,可持券向裕民银行领取现金,但须俟次期中签库券开始抵纳时才能领取。保管基金委员会、裕民银行、盐务附捐处关于办理该库券务须按旬分别报告省政府及财政厅审查备案,如属券款数目更须列表分别报告公布。

尽管江西省政府制定了库券基金保障办法和施行细则等,但终究因为基金收入减少,再加上陈家栋执

掌财政厅时,又将该项基金移作其他用途为期达一年之久。因此,库券无法按照《条例》规定偿还,自1930年5月至1931年4月,库券皆不能开兑。此后,库券基金又被陆续挪用。自1932年7月起,该项基金款内每月拨借2万元作收回加印有利流通短期库券之用。自1932年8月起,每月又拨还精淮盐商借款3万元,摊还裕民银行借款1万元,基金愈发短减,因此每月仅能抽签一枝,开兑亦以一签为限(每签8万元)。因为基金不足,常常导致抽签之后,不能开兑。至1933年10月15日,已抽签66次,开兑者则仅至第48次,已中签而未开兑者18签,计债额144万元,利息42.12万元。此外,尚余9枝签未抽,计债额72万元,利息25.92万元,总计本息尚欠284.04万元未行清偿。该项库券原定至1930年12月底还清,实际延至1935年5月才抽签完毕。

江西整理金融库券除了偿还愆期之外,还曾一度搭发国货银行股票。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国人有抵制外货之举,因而国民政府拟成立中国国货银行作为国货生产的金融后盾。该行额定资本2000万元,其中官股占40%,商股占60%。为提倡招股起见,国民政府首先认股100万元。此后,江苏省政府、上海市政府均各认股提倡,湖北、江西、河南、天津等省市也“均函电纷驰,表示热烈之赞助”。1928年8月至11月,江西整理金融库券进行第七、八、九、十次抽签,共需偿还64万元。为筹集国货银行股份,江西省政府颁布训令,江西整理金融库券第七至第十次偿还中签库券,除一元券外,其余五元券至五百元券,均须搭发国货银行股票六成。依训令中搭发股票办法计算,除一元中签券8万元外,其余56万元中签库券搭发六成股票,可得股本33.6万元。至1929年5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结束国货银行筹委会时,江西共筹得股份50.1万元。不过,江西所筹得款项并没有汇缴国货银行筹委会,而是“缴存地方银行而声明留作开设分行基金之用”。

四、结语

为了扩大内需、缓解世界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压力,2009年上半年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由财政部发行地方公债2000亿元,旨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正常、有效运行。这次重大举措,似乎对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公债是否可行”这个问题的争论给出了一个切实的答案。但实际上,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争论并没有随着2000亿元地方公债发行实施而结束。近代江西整理金融库券,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地方公债发行。因为它的发行,使得近代江西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得以缓解,这对于恢复稳定金融秩序起了积极作用。但该项库券的偿还却因基金不稳而一再愆期,并且曾一度搭发国货银行股票,有悖于公债信用原则。

第6篇

关键词: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化解办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financial ecosystem as a new subject, in different areas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jiangyi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crisis, sums up the common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reveals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county financi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r has reference.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Dissolve the way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正文: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是许多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共同愿景。对于大部分县域来讲,受制于体制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均面临着金融机构的逐步收缩和资金的不断上抽,致使县域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同时,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域,虽然金融机构的资金并没有收缩或者上抽,但由于县域企业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财务危机,少数处置不当的甚至还影响到了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工作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困扰当地金融生态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摆在许多县域金融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江阴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县级市,由于经济比较发达,不仅成为了各类企业的投资热土,而且也成为了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重点,信贷规模连续十多年位居江苏省县级市首位。同时,由于江阴市的许多企业转型自原来的乡镇企业,在内部管理、经营决策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先后有多家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并进一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对本地的金融生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此类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事后的处置也采用了多种办法,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非常值得各方在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过程中借鉴或推广。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从江阴市多个企业出现的财务危机分析,虽然非常复杂,涉及到内部管理、外部市场和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而且各种原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但仔细分析,许多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有效驾驭企业的能力,无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为便于区别,笔者把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简单地分为投资冲动型、管理不善型、违法乱纪型、担保牵连型和市场突变型。

(一)投资冲动型。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到金融危机之前,我国进入了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在2004年开始调控之前,地方政府层面更多的表示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推动其快速发展;市场层面则一片兴旺,到处充满了商机;银行则鼓动不少业绩较好的企业积极投资,并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在政府推动、银行的鼓动下,往往一时冲动,大量负债进行投资,上了许多项目。通过这一轮投资,部分企业借此机会迅速崛起,规模成倍增长,实现了投资初衷。但也有部分企业的新上项目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项目要么与企业主业关联性不大,要么是产业链延伸中的低价值部分,要么超过了自身投资能力。此类项目在2004年国家开始宏观调控以后,在土地、产业、环保,特别是在信贷政策上遇到了较大的问题,项目不仅没有产生预期的效益,而且开始消耗企业原有的盈利,并终于导致部分企业因此而产生财务危机。例如,江阴某大型企业集团,其主业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发展前景非常好,但该企业禁不住政府的推动和银行的鼓动,冲动之下从2002年开始大量负债购进几千亩土地,准备大规模扩能并进军房地产,但其房地产项目尚未开始进入产出期,主业却暂时遇到了低谷期,加上大量负债系短贷长用,致使其主业利润和现金流无法支撑庞大的负债规模,导致企业出现了预想不到的财务危机,资金链基本断裂,如非政府救助,差一点被迫重组。

(二)管理不善型。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优点之一是其股权清晰,决策和市场反应快,在企业起步初期,民营中小企业依靠这些优势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优势。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家族制企业的管理问题就逐步显现,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善始善终,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等多个环节产生,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集中爆发,从而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例如,江阴的茶梅集团系由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而来,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发展成为年产值10多亿元的企业集团,成为我国灯芯绒行业的排头兵。但由于没有成功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依靠原有的家族制粗放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大量问题,原创业者仅仅在生产上有管理经验,但在销售、财务、投资和人事上缺乏经验,多起投资接连失误,人才不断流失和财务管理混乱,并直接导致企业突发财务危机,最终企业被迫关闭。

(三)违法乱纪型。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法人代表的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些家族制企业来讲,由于尚未建立起依法治企、合法经营的理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只盯着利益和需要,不考虑合法合规性,认为企业就是个人的钱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这些企业往往会因为法人代表的不遵守法律而遭受损失,严重的可导致企业陷入严重的危机。例如,江阴曾有两个企业的法人代表,虽然在经营上很有头脑,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资产,但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力,经常性参与境外赌博,在输掉巨额财产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来填补窟窿,并最终导致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危机。

(四)担保牵连型。现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下,在无法满足银行的抵押需求后,寻求外部企业的担保成为许多企业的无奈之举。相互担保会导致许多企业捆在一起,一旦某个企业出问题,往往会影响一大片,如果该企业的对外担保过于集中,一旦因为对方企业的财务危机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往往会导致该企业也因此而陷入财务危机。如江阴的润华化工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化工生产和贸易企业,年销售10多亿,但由于其担保的茶梅集团由于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润华化工被迫承担了大量的银行债务,由于这些债务在加大其财务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其在银行的信用,逐步影响了其自身的生产经营,并最终导致该企业也陷入了财务危机,最后被迫进入资产重组。

(五)市场突变型。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如果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不够正确,一旦遇到市场突变等情况,往往会措手不及,如处置不当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江阴市一家生产铜管的企业,本来生产经营较好,并与某大型企业有着长期的业务关系,但在2006年,企业突遇原材料铜的暴涨,每吨价格从2万元上涨到8万元,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流动资金从2亿元左右扩大到8亿元,企业短时间内无法从银行和其它途径获取这么多资金,生产被迫陷入困境,致使该企业也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最后被迫进行资产重组,被他人收购。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化解办法

企业财务危机的频繁产生,不仅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关闭重组,还导致许多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沉淀为抵贷资产或者成为不良贷款;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担保关系,这些独立的事件往往还要影响到一大批企业,从而影响到当地的金融生态建设。江阴市近几年出现的多起事件,不仅成因各不相同,而且最终的处理办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在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成功化解;有的得到了部分遏制,防止了事态的扩大;有的无法处理只能暂时搁置;有的则甚至进一步扩大。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把化解企业财务危机的办法归并为市场主导型、司法主导型、行政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等。

(一)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的资产或者“资源”价值较高,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仅仅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能力或者资金实力不够而产生的非实质性问题。此类财务危机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操作手段进行重组,或者其它债权人接手、或者资产负债整体转让,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的成功率是较高的,一般也不会造成银行的损失。如江阴中诚金属公司由于遇到原材料大幅度上涨和为他人担保的原因,导致企业生产难以维继,并涉及多家银行的2.6亿元贷款。由于该企业生产设备完好、产品有市场,多家企业主动与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洽谈,经多次谈判,第三套重组方案得到了企业、银行和重组方的共同认可,不仅企业恢复了生产、银行也全部落实了贷款,而且基本没有后遗症。在重组过程中,市场化的主导是整个企业重组成功的关键。

(二)司法主导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而言,司法主导型往往是各方谈不拢情况下的无奈选择,或者是事情已经到了必须依靠法律来主持公道或者惩罚违约者的地步。司法主导型虽然简单明了,但对企业和整个事态的破坏较大,企业基本会破产关闭,生产经营行为消失,银行贷款变成抵贷资产或者不良贷款。司法主导型往往是各方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相对而言后遗症较少。如江苏建伟集团由于为其它企业担保,加上自身的管理不善和违法乱纪,在法人代表出逃后陷入全面财务危机,这种情况下,依靠行政或市场的力量均无法处理这一问题,只能采取司法手段,公安经侦部门和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纪委全面介入,依法采取相应的司法措施。这种情况下,银行、企业和相关部门均平静接受,没有产生更多的纠纷。

(三)行政主导型。行政主导型的特点是快速有效,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可以达到迅速平息事件的目的,各方的意见不统一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解决,但缺点是后遗症较多。由于各方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博弈,许多问题均在政府行政协调的背景下暂时搁置起来,但一旦工作进行深化细化,各种矛盾就会再次激化,从而导致问题的反复。例如,江阴某大型企业集团因投资过度,外部担保问题而导致资金链日趋紧张,银行不断收回贷款,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由于该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涉及到省内外10多家商业银行的几十亿贷款,依靠市场化或者企业自身根本没有办法有效化解面临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无锡市和江阴市三级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具体的处置方案,经多方努力,终于达成了一个各方均满意的财务危机化解方案,目前企业已经度过了最关键的时期,正按照预定的方案逐步实施,但后续的具体事务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跟踪落实。

(四)企业主导型。企业作为发生财务危机的主体,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将极大地加快事件的处置进度,增强银行和有关单位的信心。毕竟,对于企业的困境和实际情况,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企业自身是最清楚的,企业是否全力以赴,直接关系到财务危机最终能否成功处置。例如,江阴莱克实业公司因为法人代表自身的问题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涉及银行贷款3.5亿元,一开始,企业法人代表基本失去了信心,准备放弃,银行和地方政府均很着急,在多次做思想工作以后,该企业法人代表重新振作精神,主动与原有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联系,对原有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重新启动运行了公司的生产和贸易,虽然并没有彻底解决银行的负债问题,但多少解决和落实了部分银行债权,关键是其主动性给了相关各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五)银行主导型。在各类企业财务危机中,银行往往作为企业的最主要债权人而出现,银行对于企业财务危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处置结果,对于部分企业财务危机来说,债权银行完全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建议、引导或者迫使陷入危机的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维护债权银行的利益。例如,江阴的中亚橡胶有限公司因为法人代表个人原因而使企业陷入困境,经营无法维继,银行在全面介入后发现该企业的现状已经无法也无意义挽救,因此,银行主动出击,与有关担保单位进行沟通,确保银行债权的安稳落实,避免事态的扩大;同时,对抵押给银行的资产主动寻找买家,把不动产变成现金,从而收回贷款。虽然企业没法救活,但由于主导权掌握在银行手中,并没有引起更大的风波,确保了地方金融生态的稳健运行。

三、化解企业财务危机的关键点

一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无论是什么原因产生,无论准备采取什么办法,有几个关键点是必须注意的,否则,一旦没有把握好,事态往往容易失控或者陷入被动。经验表明,以下几个关键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有效控制关键人物的行踪并确保其安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后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法人代表、主办会计等关键人物,许多资产负债情况也只有这些关键人物掌握,因此有效控制关键人物的行踪并确保其安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讲,类似的事件发生以后,企业法人代表和其家族成员压力非常大,如果心理素质不佳或者有一定的违法行为,往往会采取过激行为或者隐匿;同时,一些社会债权人也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动辄会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有效控制关键人物的行踪并确保其安全非常关键,政府公安部门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手段,既要控制住关键人物不致失去联系,又要保证其生命安全,必要时可采取监视居住但不限制人身自由等办法。

(二)迅速构筑防火墙防止事件的进一步蔓延是重点。单一的企业资金链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由于相互担保而通过担保链不断扩大事件,一旦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因此在事件发生早期以最快的速度构筑防火墙,切断事件的进一步蔓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体制的原因,内部的考核机制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企业财务危机时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否则相关人员将面临内部的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银行不采取过激措施,构筑防火墙的难度非常大。

(三)全面摸清企业的产权关系和资产负债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确保人身安全和构筑防火墙仅仅是基础工作,问题的最终解决是要全面摸清问题企业的产权关系和资产负债情况。由于民营企业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往往是一堆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在最短时间内搞清楚这些关联企业产权关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搞清楚这些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由于目前许多银行和法人代表签了个人无限责任,要解决问题往往不能停留在企业层面,还要搞清楚个人的资产和债务,这就需要发动多方面的力量,除了正常的审计外,还要通过公安部门全面清查关键人物的个人资产,特别是隐匿或转移的资产非常关键。此外,还需要全面摸清企业和个人的民间借贷情况,特别是民营企业许多借款仅仅只有一张白条,甚至只有口头君子协议,否则,纠缠不清的民间债权债务纠纷会对问题的最终处理产生极大的影响。

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众多,各个地区、各个时段均会有不同的表现,能够采取的办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江阴地区的这些经验是在政府、银行和企业付出了一定代价之后得来的,虽然不一定放之四海皆真理,但对许多地区的金融稳定工作,特别是对创建地方良好的金融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维护金融稳定之道》,中国人民银行吴晓灵;

[2]《江苏省2006-2008年金融稳定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金融稳定处;

第7篇

又开始了,在希腊债务危机六个月之后,一个类似的故事又开始上演了。投资者们不得不担心一个债务剧增、前景不确定的欧洲小国,因此不得不卖出它的债券。债券收益率的上涨,带动了其它情况类似的国家的债券收益率的上调。在爱尔兰多明戈尔郡的一场选举助长了市场的怀疑情绪。这些混合的信息和德国政治家的不恰当措施使情况恶化,并且演变成一场公共危机。

关于这场危机,有三个问题。谁应该为这个局面负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对欧元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爱尔兰自己。在1995~2007年之间,爱尔兰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政府却忽略了它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随着资产泡沫持续膨胀,爱尔兰的经济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因为它越来越依赖于泡沫所带来的收益。爱尔兰的金融监管者往好里说算“不称职”,往坏里说就是“”。危机的第一个信号是,政府负责为所有的银行债务兜底,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这意味着纳税人必须为银行的决策承受灾难性的损失,而今年的财政赤字达到了GDP的32%。

因此,爱尔兰与危机相伴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但是,它一直没有受到其它欧元区成员国的援助。此前欧洲对希腊的援助就不成功:它宣称希腊绝不可能按时支付它的债务。而其它成员国提供的暂时性的援助计划几乎都有所不足,特别是对个人债权人。但是,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德国总理默克尔试图弥补的手段却显得更加笨拙。

在欧盟10月底的一份总结里,德国首脑同意,未来针对任何欧元区国家的援助计划应包括一个机制,允许逐步分摊债券违约的成本。这么做的原则是绝对正确的:除非有可能违约,否则债券投资者没有理由分别对待好的和差的贷款。但是,如果债券出现违约,让债券持有人来承担损失,而且对何时偿还如何偿还没有任何的说明,这也是说不过去的。令人意外的是,德国兵没有提出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时机也不能更坏了,爱尔兰、希腊和葡萄牙明年的财政赤字堪忧。债券持有人不得不恐惧,他们是否面临着最坏的情况。爱尔兰的问题很快就变成欧元区的问题,也成为邻居英国的心病。

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法――显示出爱尔兰与希腊之间的区别。希腊苦苦哀求,希望得到德国的援助资金,而德国则满不情愿;但是爱尔兰却坚称,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尽管欧元区的大多数国家认为,他们必须依靠外援。

双方都不尽诚实。爱尔兰在明年年中之前确实有充足的资金(财政部大约还有200亿欧元的现金),但是在此之前他们还要解决银行的危机。另一方面,爱尔兰怀疑布鲁塞尔和柏林方面的动机也是有道理的。欧盟的动机很大部分被解读为惩罚爱尔兰那种富有盎格鲁一撒克逊风格的方式――特别是它的公司所得税仅为12.5%,对外国公司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提高税率是疯狂的。爱尔兰计划明年减税幅度将达到GDP的3.8%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将辩称:这是逆风行事。但是,它寄希望于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进驻。这类的海外直接投资(FDI)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度带来洪水一般的财富增长。IDA爱尔兰是一家服务于投资者的经纪公司,它表示,2010年的FDI将是七年来最多的。新一代的公司包括电脑游戏设备公司等,将参与建设英特尔和谷歌的运营。爱尔兰的劳动力年轻、熟练而富有适应性,租金下降的速度也远高于工资。

如果其中一方放弃姿态,他们应该会同意欧盟的援助基金应该用于稳固爱尔兰的银行,作为回报,爱尔兰要完成一些财政目标。这样的一桩交易应该会令欧元区的伙伴们满意,因为他们急于结束这种不确定性,而且爱尔兰银行也过于依赖来自欧洲中央银行(ECB)的融资。同样明智的还有向葡萄牙提供类似的计划,当地的银行也依赖于ECB的支持,而且它的债券市场也不稳定。-

第8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欧元;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1;F113

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出现了政府债务过重问题,其根源主要是理论上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较大,实践中受近年来缺乏重大技术创新、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过激、社会保障支出刚性增加、产业转移危及税收等原因的影响。其中,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欧元区国家没有自主的货币发行权,从而失去了解决债务问题的最后手段。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债务过重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只要控制住经常预算赤字/政府债务余额的比例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债务问题就不会恶化。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可以从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应尊重经济规律;二是应坚持货币政策管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三是重视创新和教育;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是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六是未雨绸缪减顺差。

一、发达国家系统性出现政府债务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出现了政府债务过重问题。表1中12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政府总债务/GDP平均达109%(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90%),政府净债务/GDP平均达78%,基本财政赤字/GDP平均达3.83%,而2010年12国名义GDP加权平均增长率只有3.72%,按照这种状况,政府债务余额和债务占GDP的比例每年都将不断增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债务泥潭里有可能越陷越深。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平均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加剧了债务危机的深度,也加大了债务问题的解决难度。2010年底,表1中12国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4.87%,至2011年8月19日已上升到5.76%,几个月的时间里平均融资成本上升了89BP。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是最高的,居发达国家之首。日本政府债务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急速上升,这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频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关,1991-2001年,日本GDP的实际增长率平均不到1%,1992年宫泽喜一内阁为刺激经济,首次实施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对策,其后,日本政府频繁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先后出台了十几轮经济刺激计划,但总体效果有限,不但没有帮助日本摆脱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局面,反而使日本深限债务泥潭。并且,未来若干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仍会不断增加。但笔者认为,日本暂时还不会发生政府债务危机。首先,日本平均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不到1%,只要日本利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日本政府的借新债还旧债策略就可以维持得比较久。其次,日本政府债务中基本没有外债,持有人主要是国内机构和居民。第三,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危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美国2000年,中国1993年、2001年、2004年、2008年,都发生过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市场经济历史上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例子很多,但却很少导致经济长期通缩。只要实体经济健康,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经济的危害是比较小的。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增长(包括数量增长和效率提高),日本经济陷入通缩,正是由于日本经济增长缺乏上述根本动力。

除了日本、希腊、爱尔兰和意大利外,美国的债务占GDP比例是最高的,历史上美国共经历了五次债务问题,前四次分别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一战和二战时期,2008年因房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大了刺激力度,使美国国债一度达到了发行上限。但笔者认为,美国也不易发生债务危机。这是因为美国实体经济的灵活性较强,长期增长前景看好;美国公共债务的实际利息负担不重;美国的财政支出较稳健,美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相比不会出现大幅上升;美国还有一定的增税空间;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动摇。

从政府债务指标看,欧元区政府总债务/GDP,政府净债务/GDP指标分别为87% 、67%,并不比美、日、英等国家高,但现实中欧元区政府债务问题却比较严重和棘手,根本原因在于欧元区国家不但没有货币发行权,而且还要受双比例约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当年GDP的60%)。

只要有货币政策自和货币发行权,政府就不存在解决不了的债务危机,因为发行货币是解决政府国内债务的最后手段。

欧元区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有三大弊端:第一,经济困难时,很难独立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经济过热时也无法收缩货币。第二,政府债务更倾向于外债,因为缺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的操作。2010年,欧元区12国中11国(缺卢森堡数据)国外持有政府债务占比:奥地利87.5%,比利时68.3%,法国64.4%,德国52.8%,芬兰89.3%,荷兰66.4%,爱尔兰59.4%,意大利47%,葡萄牙56.7%,西班牙49.6%,希腊61.5%,平均63.9%,显著高于非欧元区平均水平,如美国31.9%,英国26.8%,日本6.9%,澳大利亚43.4%,加拿大19.6%,韩国11.5%等,第三,只能通过财政盈余来缩减债务(不管是出售国有资产、增税,还是缩减政府支出,都是为了积累财政盈余),而财政盈余是抑制经济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它虽然有可能缩减债务,但也有可能损害经济增长和税基,反过来导致政府总债务/GDP指标恶化。所以,欧元区国家一旦陷入政府债务问题,就可能难以自拔,日趋严重。换句话说,欧元制度,是当前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务问题愈演愈烈的一大根源。

二、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系统性过重的根源

部分发达国家出现系统性政府债务过重问题的原因,既有理论误导,也有政策失误。

(一)凯恩斯主义思想居主导地位

大萧条之前,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动调节好供求总量和结构。大萧条使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受到严重挑战,因为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没有对经济大危机进行积极干预,使这些国家经济受到重创。检讨古典经济学在大萧条期间所犯的错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应该干预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深入人心。

政府干预经济是容易表现为刚性的。大萧条以来,政府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权力越来越大,公共资源占比越来越大,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越来越大。为什么政府债务容易越来越大?因为发债是扩大政府规模最简单、最有效、阻力最小的办法。而且政府债务有自我复制和膨胀的倾向,直到它无以为继为止。

(二)全球技术创新进入低潮

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人口红利(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劳动人口占比增长、抚养比降低、人口素质提高)。

一项发明,从开始应用,到推广普及,大致要十七八年的时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该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是最大的。1969年10月22日互联网诞生,1983年出现电子布告系统,1990年www标志的全球信息网诞生,互联网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互联网发明以来,全球缺乏重大发明发现,全球信息网诞生至今已21年了,互联网这项技术创新所引致的经济增长接近尾声。当技术创新枯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就是正常现象,如果此时政府想通过刺激政策,使经济保持重大技术创新推广期的增长速度,必然是违背经济规律拔苗助长,不但无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债务还有可能会加重。

全球技术创新进入低潮,从两个方向助长政府债务问题:一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回归长期平均水平而加大支出,导致政府债务绝对规模的增长;二是GDP增长放缓,物价涨幅随之回落,导致名义GDP增长缓慢,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就更容易扩大。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负债容易快速扩张

市场经济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不同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很普遍。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能使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股权融资,但可以采用债权融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市场、融资都被人们广泛接受,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扩张,债务迅速膨胀。

(四)应对2008金融危机措施过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房地产周期、存货周期同时回落造成的经济急速下滑、金融结构失衡问题爆发,这种情况是大萧条以来所没有过的。这次,各国政府吸取了大萧条时期政府应对不力的教训,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大规模发债、将私人部门债务转为政府债务、超发货币,强力刺激经济抵御经济金融危机。2000年全球政府债务净发行额只有2500亿美元,而仅在2010年,英国的发行额就将比这多出1/3,欧元区发行额几乎是它的6倍,其结果是,这轮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暂时被遏制住了,但政府债务规模大幅攀升,全球金融危机有向发达国家债务危机转化的迹象。

(五)社会保障刚性增加

目前发达国家系统性债务危机,虽然有的国家也表现为企业负债过重(如希腊)、银行债务危机(如冰岛),但较普遍的还是政府债务过重。政府债务过重的原因是入不敷出,从支出角度看,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呈刚性增长,越来越大却难以压缩(参见表2),强大的工会组织,使财政紧缩非常困难。2010年,主要高债务国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达到38%。

(六)产业转移危及税收

从收入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产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和税收。以微软为例,其全球雇员有9万人,其中美国本土雇员3.93万人,也就是说大部分雇员都在海外,相应地,流转税、所得税大部分都留在了海外。还有个别国家,税收监管体系宽松,偷逃税严重,如有资料显示,希腊每年因偷逃税造成的税款流失高达300亿欧元(占GDP的13%),严重影响了其财政状况。

三、发达国家解决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

目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过重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一方面只要国家将财政赤字/债务余额比例控制在名义GDP增长率以内,政府债务余额/GDP比例就不会增长;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可能会采取对内通胀、对外拒付的方法,历史上许多严重得多的政府债务问题,如德国在一战、二战中的债务,美国内战时的债务,拉美国家的债务,冰岛的债务等等,最后都解决了。

(一)控制经常预算赤字

在复式预算中,政府债务利息支出属经常预算支出,债券发行收入和债务本金支付属债务预算,经常预算的盈余就是债务预算的赤字(债务缩减),经常预算的赤字,就是债务预算的盈余(债务扩张)。只要经常预算是平衡的,债务余额就保持不变(即不增加,也不减少),即使经常预算有赤字,只要赤字/债务余额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率,债务余额/GDP比例也不会增加,也即债务相对规模就被控制住了。只要保持经常预算赤字/债务余额小于名义GDP增长率,债务余额/GDP比例就会越来越小,政府债务负担就会越来越轻,直至政府债务进入合理水平。

也就是说,政府债务状况趋于改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并不一定需要经常预算盈余。

(二)内债最后解决手段:发钞

一般情况下,各国都可以通过控制经常预算赤字来解决政府债务过重问题。极端情况下,政府债务太重,名义GDP不增反降,此时,一些国家可能会采用发钞的方法来稀释、还清债务,改善资产负债表。但是,超量发行货币也是有成本的,如通货膨胀、政府信用扫地,甚至经济、政治和社会动乱。如果债务问题无法忍受,政府可以选择发货币,如果通胀难以忍受,政府可以选择忍受债务,总之选择权在政府手里。

(三)外债最后解决手段:拒付

政府外债的最后可能采用的解决手段是拒付或赖帐,其实质与内债的最后解决手段发钞相同,发钞解决债务问题的实质也是赖帐,只不过方法比较隐蔽。在法律框架下,企业可以破产,部分国家也有个人破产制度,但国家实质上是没有破产的,它还不起外债,可以宣布不还了,但它还照样存在,不会像破产企业消亡,不会像破产个人那样被限制消费、负无限责任,也不会卖国土还债或变成附庸国。国家拒付外债的可能后果是丧失信用(再借债就难了)、债权国冻结资产、债权国也拒绝偿还所欠该国的债务。当面对严重的外债问题,有的国家是可能采用拒付赖帐的方法。例如冰岛,2008年政府接管了3家所欠外债达1380多亿美元(将近冰岛GDP的7倍)的银行,再加上其他负债,冰岛的总外债高达GDP的9倍。2010年3月7日,冰岛通过全民公决,否认了原来政府所达成的向英国和荷兰偿还巨额赔款的协议,这意味着冰岛将拒绝偿还其所有欠款,代价是:其一,3月9日德国和英国宣布,暂时冻结冰岛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在这两个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其二,英国威胁将对冰岛采取法律行动;其三,冰岛以后很难再借到外债。历史上,美国虽然没有发生过完全赖帐的情况,但也出现过单方改变偿付条件,向外转移自身债务负担的情况。如1971年,美国采取单方宣布限制美元与黄金的兑换,逼迫联邦德国和日本货币升值等手法隐性地转移了政府当时面临的债务压力。

(四)修改欧元制度

欧元制度使欧元区成员国丧失了货币发行权,这些国家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只能靠财政政策,即增收节支,但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影响GDP名义增长、GDP实际增长和税收收入,使政府债务余额/GDP比例难以有效下降,这些国家解决政府债务过重问题的过程将会很痛苦、很慢长。因此,如果有些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持续恶化,那么,或者欧元区成员国进一步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最终成为邦联或联邦国家),完善欧元制度,或者有可能在未来遇到难以抵抗的困难(如战争、经济社会大危机等)中慢慢解散。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尊重经济规律

常规情况下,政府是不宜采取赖帐方法的,借的钱总是要还的,因此赤字不能过度、刺激经济不能过度。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创新和人口因素,如果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放慢了,人口红利趋于终结了,经济增长放慢就是必然的,此时政府不能强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否则会留下巨额债务、不良资产、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管总量,财政政策调结构

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在总量调控方面有优势,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上有优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应该长期保持稳健,严格控制经常预算赤字/债务余额的比例在名义GDP增长率以内(债务利息支出要计入经常预算),不应通过财政政策的总量扩张来刺激经济增长。

(三)重视创新与教育

要摆脱债务困境,要么在经济发展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债务余额,要么在债务余额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源泉是教育。要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一跃而跻身世界强国,明治维新三大改革(学制改革、官制改革、军制改革)的第一点便是教育改革,通过实行现代教育、义务教育,到1947年日本便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快速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国民的良好教育水平。

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2.15%,同期美国4.8%、澳大利亚4.3%、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德国4.2%、意大利4.3%、波兰5.4%、新西兰5.2%、日本3.4%、斯洛伐克3.7%、韩国4.3%、西班牙4.1%、瑞典6.2%、俄罗斯3.8%、巴西4.4%、智利3.0%、爱沙泥亚4.7%、以色列6.2%、斯洛文尼亚6.3%,以上23国平均为4.8%。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12550.02亿元,占GDP的3.15%,仍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财政对教育的支持,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对美国1900―1957年这57年间实物资本投资收益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是实物资本投资收益率的6.43倍。当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GDP数字、热衷于工程项目时,我们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正在受到威胁。

(四)完善社保制度

当前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与其社会保障支出过大、高福利养懒人有关。但中国现阶段不是社会保障支出过大,而是体系还不够健全。2010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19%,同期德国45.55%,英国45.05%,法国42.00%,意大利39.23%,西班牙35.21%,希腊36.74%,美国26.91%,日本29.54%。部分发达国家政府债务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法有可能会选择通胀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因此,中国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的稳定器,避免由于全球性通胀或经济金融危机引致社会经济动乱。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既要保障全体国民在各种常见情况下(如生病、年老体衰、伤残、失业等)的最低生活水平,又要避免工作不工作一个样,带来丰厚保障养懒人的后果。

(五)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发达国家系统性债务问题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经济周期性波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房地产市场,只要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仅仅资本开支波动或存货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很强,房价大起必有大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就必须防止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否则经济必然随之大起大落,经济大落以后政府强力刺激又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债务问题。

这次欧债危机,爱尔兰房地产泡破灭危及爱尔兰的五大银行濒临破产,被认为是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导火线。而德国受影响程度最轻,与德国政府有效的房价稳定政策有关。2005年至今,德国住房价格指数波幅很小,涨幅为0。中国需要借鉴德国政府稳定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经验(科学规划、规范秩序、多元供给、合理需求、打击暴利等),减小宏观经济波动。

(六)减顺差,储商品

发达国家系统性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最有可能采取的有效的办法还是发货币。不管各国货币短期是升值还是贬值,它们对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长期都要贬值,何况人类已经跨入资源濒竭时代。贸易顺差的实质是拿升值商品去换注定贬值的货币(各国央行打的借条),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采取适度逆差的政策,其实质是用货币换商品。

参考文献:

[1]余永定.从欧洲债务危机到全球债务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2]王晓钧,刘力臻.欧元区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0,(6).

[3]武琼,段迎君.欧洲债务危机及其政策困境[J].浙江金融,2010,(11).

[4]安国俊.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内在连锁成因分析[J].资本市场,2011,(1).

[5]熊鹭.日本政府债务问题剖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1,(4).

第9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1501

1高校债务成因

从2007年开始,各高校纷纷进入偿还短期贷款集中度。高资本成本和沉重的债务负担,是大学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的高峰期。为了避免贷款冻结银行账户,部分高校到处借钱来偿还贷款,所以高校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除了部属院校,大量地方国有高校存在着巨大的银行债务,因此债务危机蔓延到大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造成目前的高校债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布局,扩大高等教育招生造成的。1998年,中国开始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大尺度分布在许多国家,省委,省政府部门管理的高校。1999年6月,根据中央决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招生的高校显著扩张,”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快速扩张,为了各高校的发展,以缓解教育资源,重新规划校园,大规模建设教学、体育、生活等配套设施,购置教学不足的实验室设备,引进了一大批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再加上大的投资,致使一些高校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在学校债务上增加投资。

(2)财政投入不足。招生需要新的学校,新设备,教育部没有透露财政支持政策,大学可以使用银行贷款,以增加校园改造和建设。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加快高校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校园置换的潜在使用运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日均余额,改善办学条件,但仍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增加财政投入在国内是不够的,学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所以大额贷款的现象形成。

(3)高校缺乏软预算约束。一直以来,不透明的大学基金,资金使用的监督很少。再加上缺乏远见和对大学的开支成本没有意识的领导,更多地使用贷款资金。政府的大学贷款上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申请和使用也下落不明,评估体系不健全,给高校创造一个“政府买单”的依赖心理。而银行则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有财政托底而绝对安全,因此缺乏预警监控能力。

2高校债务风险

2.1收入来源渠道单一,还款资金来源风险较大

国家财政拨款、来源于收取学费住宿费等教育收入、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收入和校办产业上交的经营效益是目前我国高校主要资金来源。日常开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和学校额外的收入只能满足学校工作人员,教学和公共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基本资金,和专项科研经费一般不能用于还贷。因此,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贷款收入,学生的入学率的增加和校办产业收入。但是学生的入学率的增加和校办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特别是实力不强的高校,而校办产业收入只能维持校办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很多高校还款资金来源短缺。

2.2债务与高校还款能力错配,出现了逆向选择风险

在一般情况下,部属院校,985工程院校由于强大的联合力量,能够获得资金的来源更稳定。这样实力较强的高校对债务的依赖较小,负债规模也较小,而实力较弱的高校因为有限的收入来源对债务依赖较大,其负债规模较大。这种较弱的大学,由于收入受到大学的学生报到率,就业率和校办产业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招生计划影响,导致有限的收入,还款能力较差。这样就形成了金融机构选择上的逆向选择,即还款实力越弱的高校负债规模越大。

2.3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

大学有公益性的特点,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高等教育公益性非营利的高校的特点,政府决定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这样高的公益事业决定了其不可能创造利润来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所以,当大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有可能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2.4形成金融风险

学院有金融风险蕴含着巨大的债务问题。形成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害到银行的正常经营。当前高校贷款普遍收取费用,以及学费是财政资金,一旦高校无法偿还的贷款到期,银行难以实现收费质押权。这些因素将确保银行系统的资产有一个潜在的风险,高校债务风险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化解对策

3.1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根据高等教育世界的发展经验,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所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额的学费和费用承担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在政府投资有限条件下的教育,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工具。为了保持当前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正常运行需要约400亿人民币,而政府现有的只有80亿人民币实际投资。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大学生被批准的成本的方法,而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厘清和进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学校层次组织有关部门,专业差异,未来就业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3.2坚持多元化办学,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高校贷款作为一种责任,需要有资金来偿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维护学校多元化,高校拓宽资金来源。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大学,大学和其他后勤建设投资,能有效化解债务风险,使高校招生。

大学可以通过融资的多种渠道实现规模经济,除了银行贷款,高校,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学院和大学,可以解决缺乏基金和毕业生的问题;还加大力度发展教育,科技,实现有偿服务。此外,建立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社会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高校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日益提高,实力日趋成熟。因此,我们应该及时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赠给学校。

发达国家和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大学私立高等教育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突破,率先进入资本市场的有益尝试把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势,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开拓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3.3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发展高校债务风险警戒线,防止和解决债务风险的大学,学院和大学,以确保财务的正常运行,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债务警戒线批准设立的大学经费,收入,财务状况监控的院校,并设置预警指标。除了高校的警戒线,制定具体措施,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到期还本付息。同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根据财务状况,用于补助高校基本建设和支持高校发展,以提高还贷能力,帮助高校解决增加固定的资助大学,并安排专项资金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宋全保.当前高校债务困境破解对策探究[J].财会研究,2009,(24):5456.

[2]罗昆.高校债务危机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3):1619.

[3]谌林,邓立华,刘洁.高校债务的形成与破解初探[J].会计之友,2010,(2):2829.

[4]宫兴国.高校债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化解策略探讨[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6):3032.

[5]胡进锋.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09,(12):106107.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企业债务重组

一、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下半年以来,笔者所在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链出现了断裂,债务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使企业突然停产、并映及关联企业。从这些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表现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极少的情况下,靠大量的金融信贷支撑快速发展起来,其企业资金本身就十分紧张,过度依赖借贷,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银根趋紧就会产生银行贷款逾期,导致对原材料供应与劳动用工的债务难以偿清,由此陷入债务危机。

2、有的民营企业投资扩张过快,盲目性大,对项目预期缺乏可行性份析,一旦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则就产生银行借款逾期,引发担保企业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3、有的民营企业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加之自身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处于疲软,到致企业无法生存,出现倒闭。

4、有的民营企业本身亏损严重,产品严重过剩,导致零配件与原材料商失去业务,劳动者失去工作。

二、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必要性

我们分析一下企业重组的两种主要方法就可以看出创新探索的必要性所在。

第一、由地方政府按处理突发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处置办法,通过协调进行企业重组,遗留问题很难解快。

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动失败,大批债权人、危机企业的工人都可能来找政府解决债务偿还、支付欠薪问题,其他类似企业也可能纷纷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终可能使债务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第二、用企业主体自身进行重组的模式进行债务重组,在金融危机袭击的集中暴发期很难进行实质性操作。

1、很难进行用净资产切割的方法进行企业重组。通过此种重组企业虽然可以分担风险,甩掉包袱,但在企业债务诉讼的集中暴发期,是很难征得相关债权方认可的。

2、很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增资吸补。增资吸补的重组方式需要存量资产的注入,哪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要吸引新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注入或是更多的外来资本作为公司股份投入,这样的合作伙伴是很能寻找的。况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自身也必须具有特定的优势。

3、无法操作企业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出售。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风险,一般是非经营性的亏损引起的债务危机,集中暴发的债务诉讼涉及面广,且许多债务处在胶着状态,限使有受让方接收危机中的企业,俚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

4、不能采取债权转股权的重组方法。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债务危机,其实质就是企业的信用危机,是大量到期贷款无法偿还所引发,这些债权人极大多数是各相关银行,这些债权人是无法将原企业的债权变更为对新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债转股的。

三、民营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实践

1、依托债权主体,由各债权银行发起提出重组建议。根据企业的债务结构和银行是最大的债权单位的情况,各相关银行在政府银监局、金融办的支持下,成立了银行债权小组,着手开始了相关的重组工作。债权银行根据各自信贷情况、资产抵押情况、和各银行的债权结构,梳理了相关的债务,并对资产的优良状态提出重组建议。

2、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因承担债务连带责任的相关担保企业是企业重组中的又一主体。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主体因丧失信用自已不能、也不适合以重组的主体进行企业的债务重组,而且在相关重组中处在不利地位,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一方面能获得银行债权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能取得政府的支持,对化解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组和托盘,化解自身的债务连带责任风险。担保企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可以防止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也可以保证企业重组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防止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传统家庭伦理、以血缘、亲缘以及泛家族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在企业集团内部,产生股权和契约性的流失。导致企业重组难度增大。

3、由企业高管参与重组。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也是企业重组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不但了解企业 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债务结构、产生和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而且对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以及 企业重组后的再生能力有着各自的看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这将为企业的重组开展并获得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企业重组创新探索中,我们将企业高管和担保企业一起组成企业的重组小组,以这个主体全面展开企业重组工作。

4、关联企业嫁接参与。笔直者所在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涉及关联企业有几十家,而且大部分为资产关联的企业,金融危机波及后,由于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直接使这些关联企业也陷入其中,成为企业重组的又一主体,只有把这些企业纳入重组企业范围,并通过关、停、并、转的形式,置换资产,才能使企业债务重组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是把一些行业相同或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进行归并,以使资产配置债务处置瘦身。在大量基础工作后,由企业重组小组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把重组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从而使危机逐渐化解。

第11篇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括

1、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探底”,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部分复苏。美国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了3.2%,欧元区增长了0.2%,日本增长了1.3%。可以说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全球经济都有所回升。

2、世界经济目前还未全面复苏。美国失业率4月份仍高达9.9%。加拿大失业率在8.2%。日本2009年经济也是负增长。日本主要制造业包括汽车、钢铁等行业以及主要企业,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亏损。德国投资者情绪指数仍然不高。英国政府出现了比较大的财政困难。欧元区继去年12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的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财政赤字10%左右,超过了警戒线(欧盟规定控制在3%以内)。意大利公共债务总额占GDP的115%。俄罗斯2009年负增长达7.9%,在金砖四国中表现最差。

3、国际贸易和投资跟往年相比出现了大幅下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大规模抬头,我国首当其冲受害。我国出口大幅下降,其他国家如美国、欧元区的货物进出口也出现了大幅下滑,2009年全球贸易和投资下降三成左右。

4、全球产业和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航空业,国际航空业运输协会估算2009年大概亏损110亿美元。造船业亏损严重,钢铁、汽车行业仍然不景气,实体经济还是比较低迷。从就业来看,今年就业形势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

5、国际金融和价格形势扑朔迷离。2009年3月以来美元持续贬值,最近稍有回升。美元贬值导致全球石油、黄金以及大宗商品持续快速上涨。石油价格从每桶30美元左右提高到80美元。黄金价格突破了1100美元大关。铁矿石价格出现了上涨的态势。全球金融格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纽约、伦敦等金融中心地位明显下降,新加坡、香港的金融地位有了明显上升。目前以希腊为首的欧洲债务危机已经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投资者对整个欧洲经济体债务问题的担忧导致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出现大幅震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几点判断

1、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缓慢。一是实体性危机没有结束。实体性危机是指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目前已发展成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复合型危机。首先,消费支出下滑放缓,但消费低迷现象仍将持续。比较突出的就是美国耐用消费品需求仍然低靡。另一个就是住房市场虽有好转迹象,但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萎缩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欧元区情况更不乐观,出口大幅下降,失业率增加。二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冲击波还会有,从迪拜债务危机到希腊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2、全球贸易投资和就业模式依然不乐观。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自救行动中时,大家都是自保,更加恶化了贸易形势。可以说2010年各种贸易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世贸组织计算2009年全球发起反倾销数量约437起,是世界历史上发起反倾销数量最多的一年。整个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和一起特保调查,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贸易“饱和”的最大受害者。在过去一年里,中美贸易争端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之一。欧盟对华反倾销更是步入高发期。2009年10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无缝钢管征收17.7%到39.2%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5年。2009年12月,欧盟决定把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反倾销措施至少延长15个月,继续征收税率为16.5%的反倾销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也损害了欧美国家自身的利益。就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来讲,贸易保护主义似乎并没有起到增加就业的效果。就业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经济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虚拟的经济层面,依靠金融投资来获利,而不是靠实体经济支撑发展。美国经济最繁荣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中坚力量,收入比较好,能够有实力去消费。现在美国制造业已经严重萎缩,就是说美国原来最为自豪的这部分产业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这部分产业是创造就业最多的。华尔街金融业虽然说每年赚几百亿美元,实际上真正创造就业岗位是十分有限的。

3、将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美元疲软乃至美元危机。美国解决欠债从逻辑上只有四种办法:一是变卖国产;二是逐步发展实体产业;三是借新债;四是发行美元。对美国来说,变卖国产,用他的土地和资产来还他国的钱肯定是不可能的。发展经济来还债太慢太累也不愿意干。借新债还旧债这个办法挺好,他们历来也如此,但是现在借新债还旧债也面临新的问题,就是美国国债信誉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利率上升,借债成本上升,借新债还旧债也不那么容易了。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印美元,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立竿见影。总之,美元走向疲软、贬值,这个大趋势恐怕难以改变。因为那么多的负债,总量达到65亿美元,靠正常途径是还不清的,只能采取非正常手段,利用霸权让全世界来买单。美元贬值并不是小事情,石油、黄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热钱进入中国,房价上涨等等,全都与它有关。

4、新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难以避免。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印钞票、增加流动性、放松信贷的手段,结果自然就是货币不那么值钱了。二是为了应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政策,有的甚至降到零左右。把利率降得很低,就像2000年格林斯潘采取的极低利率政策,几年后大家看到的是全球性的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解决办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受自身的局限性影响,特别是体制、机制制约,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财务风险问题,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经营者风险意识淡漠。中国的企业经营者,特别民营企业主同国际的企业经营者相比较,有个明显的不同,国际上的经营者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比较强,一份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提出几十个、一百多个,最多提出二百多个问题,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方方面面想得很周到,而中国的民营企业主自我感觉良好,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许多事物是利弊相兼的,可是我国民营企业主看问题强调项目优势,忽视潜伏的隐患和存在问题。特别是项目投资,缺少调查研究和专家的论证分析,盲目投资,造成重大损失。如温州有家民营企业,花了几亿元从香港买一艘游船,而没有调查港方为什么要卖船,有什么难解的疑团和难言的奥秘并不清楚,一句话对港方卖船的真谛并不清楚。另一方温州这家公司买船有什么优势,能把港方不赚钱的船变成赚钱生意,对于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有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就买下这只船,事隔几年,游船没有运转起来,还要花钱顾人守船维护。财务风险是相当可观的。

2.负债结构不合理。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营运资金不足等特点,在进行企业扩张时候大部分都是靠大量举债来经营。一般来说适度的举债能够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负债结构不合理造成负债比率过高的时候,就潜藏着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性不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在长期负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动荡,那么企业随时都会有偿债能力不足的情况发生。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企业破产。温州有家民营企业,拥有资产1000万元,承担债务3500万元,其中银行借贷1000万元,民间借贷2500万元,银行利息加民间借贷利息每月合计为35万元,平均每天付息超过10000元。企业每月的加工费收入在20万元左右,只够给工人发工资,企业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况下,无力起死回生,只得申请破产。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民营企业一个普遍现象是丈夫当老板,其妻子或亲属管财务。财务人员不按《会计法》和财务规则办事,常常由私人老板说了算。企业两本账较为普遍,向银行借贷时提供的资产负责表同企业的真实情况有较大差异,会计信息失真也较为普遍。如资产负债率,有许多企业其报表中只反映银行债务,以骗得银行贷款;如果把民间借贷也在表上反映,负债率就很高,甚至是资不抵债,银行就不会给企业贷款。所以,两本账与假报表,隐含着很大风险。

4.风险预警系统缺失。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会计资料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活动进行预测,以发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主提出警告,采取果断有效措施解决存在风险,起到未雨绸缪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没有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如温州的民营企业存在“两多两难”问题:即民营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有85%的企业存在“短贷长用”,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进行项目投资,造成频繁的借贷还贷,流动资金贷款一般是6个月,而项目投资一搞就是几年,期间,很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温州财务风险中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之间互保链,温州企业凡是有亿元以上的银行贷款的,大约有10家企业为之担保,同时这家企业也为别的企业担保数量相当的贷款。这些企业都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截止2014年8月底,温州全市出现各类高风险企业596家,涉及银行贷款437亿元,目前温州全市重大担保圈28个,涉贷507亿元。以上出现一定规模信贷风险,同风险预警系统缺失有关。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举措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在鉴定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举措,有效处理财务风险。

1.增强风险、危机意识。经济全球化,经济整体性加强,国际国内相互影响也随之加强,很容易发生“一枝动百枝摇”的局面。如希腊的债务危机影响到欧盟的许多国家。再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全世界,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再是2011年温州几百家企业占温州企业总数的0.38%发生资金链断裂,形成温州市的借贷风波。

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产品周期大大缩短,过去成功开发一个国家级新产品,上市10年,还是畅销品,现在产品寿命期缩小为2至3年,计算机软件,寿命更短,只有几个月。所以,现在办企业、做生意不确定因素很多,如履薄冰,时时处处都要有风险、危机意识,这是风险防范的首要条件。

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分类处置财务风险。温州近600家高风险企业除少数企业关闭停产外,多数企业生产还是正常的,部分企业接受经验教训,开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分类处置财务风险。

对效益差、风险大,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的,启动破产程序,担保企业债务平移代偿。或者推动龙头企业,对风险企业温州采取收购、兼并、重组,对重组中产生的税费问题,采取灵活、优惠政策处理。

对企业效益较好,产业、市场前景光明,只是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温州采取与银行协调,企业保证按时付息,还款放宽期限。温州对少数企业采用以时间换空间,企业承诺偿债,银行将贷款挂账停息。

3.拓宽融资渠道,控制负债比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首先需要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负债经营是现代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方式,也被市场证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但过大的负债则只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企业负债比例过大,意味着企业资本结构可能面临失衡的危险,大量的负债会使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用来偿债,很难用于扩大再生产,很难向股东分配红利,从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为此,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负债比例警戒点,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在45%左右是安全的。根据温州的实践,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还是可行的,即便少数企业破产清算,企业资产基本还能应对,不会造成社会震荡。建议温州有关部门将负债率定在60%,以防企业资不抵债或严重资不抵债,导致借贷风波的发生,危及社会。

4.建立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要切实改变民营企业“丈夫当经理,妻子管财务”的局面,改变非会计专业人员从事财务管理的现象。民营企业面广数量大,要真正解决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容易办到的事,必须分期分批解决。首先,是解决民营企业500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集团,各市、各县重点民营企业,必须规定由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人员组成财务管理团队。为维护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建议董事会的独立董事负责财务监督,真正把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工作做好。

5.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财务防范问题。企业收益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全国制造业平均利润只有5%,温州制造业,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平均利润只有2%―3%,而年工资上涨幅度为10%,资金使用成本平均也在10%左右,而中国工业品价格持续30多个月下降,这样,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发展路子越来越窄。因此,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温州1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调查,年平均利润为15%--30%,是温州制造业平均利润2%--3%的7.5倍至10倍。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国际经济危机和温州借贷风波中受冲击少,5年持续增长70%,年递增14%,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有良好的资本流转和积累机制,相当多的企业没有银行贷款,有贷款的企业,资产负债只在30%―40%区间。而且科技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比之一般企业明显提升。温州的经验表明,抓科技就是抓效益,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把传统产业、产品转变为高科技产业和产品,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刘伟华.风险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2.9.

[2]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张道生.如何进行财务控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