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时间:2023-08-15 17:23:08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1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灰色文献/白色文献/黑色文献/文献信息

“灰色文献”即英文"Grey  Literature"的意译。控制论、模糊论将文献划分为黑色文献、白色文献和灰色文献三种类型。“灰色文献”是相对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而言的,是西方文献信息界用来规范、界定具有“灰色”共同特征的文献类群,这里的“灰色”已不是灰色的本意,而是指获得渠道不同于正常出版物,情报界通常把公开出版的标准出版物称为“白色文献”,将具有密级性质的、非公开出版发行和交流的文献称之为“黑色文献”,而至于“灰色文献”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半公开的、非正式出版物。因此“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文献类型,有人称之为“非常规文献(non-convention  literature)”、“非正式出版文献(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总之这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正已其独特的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来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瞩目,因此充分地揭示灰色文献的显性及隐性特征,使其地位与其他文献类型并驾齐驱,是当前图书馆界、科技情报界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

灰色文献(Grey  literature)既指未经出版和法定权威机构公开发表的内部文献。首先此类文献交流范围只限本系统或机构内部,不能公开向社会发行和传播,因此属内部文献。其次除少数文献外多数文献的价值未经社会认可或法定机构认定,表现为潜在的价值形式,因而属于灰色文献范畴。基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物形式、如文物和物证等。二是个人形式,如手稿、私人信件、日记、以及电话记录等。三是组织或机构形式,如备忘录、技术档案、实验记录、会议文集和产品资料等。四是政府机构形式,政府文件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专利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全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等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报告等。五是内部出版形式,如未公开的学位论文和科技报告,以及互联网上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在线信息等。文献结构等级的划分、灰色文献、一次文献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等,笔者均已在其它文章中详述,对灰色文献的表性特征情报界也进行了充分的揭示,现就灰色文献的前沿性、时效性、动态性等信息形态的隐性特征,及初始预备性、规范性、权威性等信息质量的差异性特征作一分析。

1 灰色文献信息形态的隐性特征

灰色文献是反映当前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诸多领域中最新科研成果或最新动态的情报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源,它往往通过正常的发售途径难以获得,具有出版灵活,刊期不规律,印刷数量小且非正式渠道发行,流通面窄而内容丰富等表性特征,即已知信息。而潜在的隐性特征,即大量的未知信息和非未知信息却更显其价值。

1.1 前沿性特征

灰色文献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属性,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领域内最前沿的信息,如科技动态、科技报告、市场调研、研究咨询等。科技动态的内容多数是该学科中最新的研究进展、新成果、新动态及前沿状况。尤其是部级科技报告则更是各学科技术领域中前沿性的探索,如中国国家科委的“科学技术报告研究成果报告”;美国政府的AD报告,PB报告,NASA报告和DOE报告;英国UKAEA报告和ARC报告,法国的CEA以及德国的DVR报告等,均属当代该学科领域内最尖端性的信息。据统计,科研人员对科技报告的需求量,约占全部文献需求量的10%-20%,特别是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如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的科研人员需求量则更高。因而信息内容的前沿性是灰色文献最为重要的特征。

1.2 时效性特征

在现有的文献类型等级结构中,灰色文献比其他文献传播信息速度更为快捷,时效性更强。就标准文献而言,其时间性很强,它将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地弃旧更新。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每5年重新审订一次所有标准,个别情况下可以提前修订,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这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就期刊发行周期而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双月刊、季刊、年度报告等形式。一般情况,科技期刊发表成果的周期较长,不仅如此,编辑部三级审稿的时间周期也需数月,如果再包括编排印刷等程序所需的时间则更长,况且有30%的内部报告由于密级限制等原因而不能公开发表。灰色文献则不同,它能高速而快捷地将信息传播于有关科研人员或行业内。具体表现为:一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最新的发明创造,对本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首次报道率多出现于灰色文献中,如科技报告、会议资料等。二是为征求意见的预印本,其传递的范围比较窄,专业性较强,多数在本领域内交流,但其形式更为方便,速度更为快捷。由此可见灰色文献的时效性是现有文献结构诸层次中难以比拟的特征。

1.3 动态性特征

灰色文献可不受出版规律的限制,对于周期较长的科研开发项目可以分阶段的传播或发行,以增强信息的新动态,如科研报告(除终结性报告外),还有初步报告、进展报告、中间报告、分题报告、都可以分阶段反映或。三是灰色文献中的会议文献,如专业会议,地区会议或基层会议,政务信息及调查报告等,可随时报导,使之及时了解本专业或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掌握最新的时态和动向。因而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由于灰色文献的信息内容新、情报价值高、传递速度快,而加快了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对科研与技术开发具有其他文献层次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信息源,它的信息含量也是其它文献无法比拟的,所以灰色文献这些显性及隐性的信息价值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2 灰色文献信息质量的差异性特征

灰色文献作为特殊的文献层次,包括具体信息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出版形式的复杂性,出版规格的不规则性、发行途径的非统一性,同时也表现在内容及信息的质量和科技含金量上的差异性,有的是比较成熟的、有的则是正在探索中的,而且这种差异性往往具有递进性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2.1 初始预备性特征

灰色文献中部分文献具有明显的初始预备性特征,如会议文献、预印本、内部讲义、政务信息及调查报告等类型。由于最初表现形态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缺乏一定的打磨或推敲,未经专家或编辑部等权威结构的认定、评审、编审等因素,造成灰色文献中含有的信息质量、科技含金量与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中科技期刊论文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如产品资料、内部讲义,学术会议前交流的预印本等,由于保密、专利诸多因素,更新换代不定型居多,灰色文献反映的内容多有“消息报导”的性质。信息质量的粗糙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灰色文献的初始预备性特征更为明显。

2.2 规范性特征

灰色文献的规范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规范,在特殊的行业或系统内,其形式是统一而规范的,如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其技术成熟度很高,且又作为一种依据和规范提出,大多具有统一而规范的特点。二是内容上的规范,它一方面描述的内容详尽、完整和可靠,是经过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具有其他文献不具备的规范要求,而且这种要求具有强制的特点,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使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有据可依。如标准文献,它对于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在技术条件,规范,定额,图形符号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定。而专利文献则是经国家专利局批准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任何个人和其他的民间组织是无权制定的。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原因,它所反映的信息是符合普遍的规范要求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这是灰色文献的又一重要特征。

2.3 权威性特征

灰色文献的权威性特征也同样比其他文献更为明显。一是科研水平具有权威性,在灰色文献中,除了前述的内部讲义、产品介绍等未经权威机构认可的之外,其他的科技灰色文献,尤其是经过法定机构认定的科技报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以及省部级、部级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对每个学科的探索上都达到当代较高的水准,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规范标准具有的权威性。如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均经国家政府机构批阅,或专业委员会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国家法定信息机构向社会公布的信息,如日本公布的专利《公开公报》,中国国家科委连续公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和《中国学术会议通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文献,《ISO  Catalogue》(《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Catalogue  of  IEC  Publications》(《IEC出版物目录》)SOS认证等国际通行的认证系统,对专业技术要求相当严格,这是任何其他文献所难以达到的。权威性是灰色文献比较明显的特征。

由上可见,灰色文献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献载体,是各类图书馆情报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科技人员进行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所必须重视和掌握的重要情报源。

目前就我国图书情报界和科技人员的情况而言,对于灰色文献的认识及利用率普遍偏低,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发达国家不断的举行科技灰色文献学术专题研讨会,并建立了灰色文献研究与利用的专门机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蜂拥而入的情况下,其差距将越来越大,我国的科学技术探索和研究以及工业产品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科研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灰色文献是科技信息中最为重要和丰富的信息。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揭示其显性、及隐性特征,探讨其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研究提高灰色文献利用率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03-05-12

【参考文献】

1 (日)花田岳美ゅずける.灰色文献の现况.情报の科学と技术,1991,(2)

2 (日)津田良成编.图书馆情报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119

3 Wood  David.Gray.Literature-the  role  of  the  British  Library  Lending.D.ivison.Aslib  proceedings,1982,(11  12)

4 马学立.关于一次文献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5)

5 马学立.文献结构等级的重新划分及其依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4)

6 方英.论灰色文献的版权保护.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8,(5)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2

【关键词】 技术评价 存在问题 提高质量

1 技术评价的基本标准

实效性(结果)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过程)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散打运动技术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否能达到这一目的,即实效性如何,是评价散打运动技术的主要标准。其次,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是否符合生物学及心理学等规律,即合理性与经济性如何,也是评价散打运动技术的重要标准。

2 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

2.1 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评价散打运动技术可以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角度进行,在评价散打技术时,不仅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生物力学和生理生化规律,而且,还要评价其是符合荷美学规律,即使散打项目的美学不像体操项目要求的那样高,但是如果不是很协调,那么也不会出什么大的成绩。一般来说,采用生物学评价的情况居多。

2.2 质量与数量指标。散打运动技术的数量反应着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运动技术的质量可以用内外两组指标进行评价。内部指标,指技术动作是否合理和经济;外部指标,指技术动作是否“实效”。因此,对技术质量的评价,相对来说更加复杂,采用的标准也更多一些。我们现在进行的技术评价,大多是指质量评价。

3 运动技术评价方法

3.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1.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质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以观察法为主要手段。在采用观察法时,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精确性。客观性将保证获取的关于运动员技术情况的信息是可靠的;系统性指观察必须按运动计划顺序进行,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发现相似事物中的微小差异,从而使观察结果符合实际。采用观察手段评价运动员技术状况的两种途径,即在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现场直接观察、评价和借助于录像技术在间接观察中进行评价。

3.1.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量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依靠各种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的各种生物特征(主要是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定量评价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与评价者的经验相结合,从而使作出的评价与定性评价相比较,更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即不仅能提供定性的信息,还能提供定量的信息,因而更明确且更容易抓住关键,从而更迅速而准确地提出改进技术的措施或建议。目前,定量评价往往采用“理论模式分析”和“实测”两种具体办法。

3.2 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3.2.1 运动学评价包括:技术动作的空间特征:位置坐标值(人体或某一环节的位置);运动轨迹(是动点在给定的参考系中的几何位置);持续时间(动作过程运动时间的量度)。时间特征:运动节奏(运动中各部分时间之比);运动频率(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两者共含的时空特征:速度(运动点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值);加速度(描述人体或某一环节运动速度变化的时间量度)。

3.2.2 动力学评价。动力学评价包括对人体惯性特征、动力特征及运动能量特征的描述与评价。

3.2.3 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多维测试是运用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从多种角度对运动技术进行测试。随着现代运动技术的发展,单一的测试手段和角度已表现出局限性,多维测试应运而生。通过对多维测试所获取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可对运动技术作出更为透彻和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而,这种方法是散打技术评价的发展方向。

4 散打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

4.1 技术特征。①完成动作的目的是击中或击倒对手,使自己得分及防止对方得分。②比赛时受对方制约,对抗比较激烈,因而完成技术的外部条件比较困难,技术动作在临场的变化较多,运动员有即兴的动作表现出来。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3

关键词:工艺美术;时代特征;传承创新

工艺美术这个词在中国经历了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它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一直伴随在“设计”身边的词汇。对于工艺美术的认识,田自秉先生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它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1]工艺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同时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它反映着时代的思想特征,又体现着时代的生活方式。

一、中国工艺美术与设计的渊源

是设计或者是工艺美术?这个问题在我国艺术院校建设美术装潢系时就不断地被阐释,从早期的装潢、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再到近几年来的工艺美术热。纵观我国的设计教育的发展会发现,无论哪种名称,它是伴随时代的变迁发展而变化。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再回到工艺美术,只是研究角度的转化。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工艺美术侧重于工艺制作,设计艺术侧重于设计创意。”[2]工艺美术这个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缘,它的描述是最能代表我国的设计艺术的特点。传统语义构词上,我们已经能理解了“工艺美术”这个词的含义。“工艺”在前,“美术”在后。当我们的前辈造词过程中,就把它赋予了生命力。“工艺”作为设计的必要条件,它就像人的身体骨架。这个词汇,带着明显的功能性特征,不是臆造而来。在中国古代的设计之中,强调工艺性,这是中国古代工匠在进行设计时面临的首要问题,与“设计艺术”的内容一致。而“美术”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它不仅是一种理性的客观存在,更是生活娱乐的消遣,同时也是文人雅士的追求。“美术”一词,出现在“工艺美术”的后位。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之中,所谓“技以载道”,中国古代匠人对于设计的理念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是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早期的工艺美术著作《考工记》,其中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陶说》《闲情偶寄》,再到明代的黄大成所著的《髤饰录》对于漆艺的各种要求的解释,“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和“二戒”“三病”“四失”这些工艺美术的记载读物记述的不同设计之物及设计方法,使我们对于先人的工艺美术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这些经过古代匠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对于工艺美术的探索,所形成的工艺美术的原则,至今都是我们所要研习的传统智慧。直至今日,我们的工艺美术却在西方的“设计”观念之下被误读。它是从西方传入的对于“造物”的观念。现代设计教育所培养起来的设计师,是一大批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体系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造物”的认识,是一套由西方开发的理念。进行系统化了解,加之工厂式培训,直至最后的就业,我们的设计师似乎只知道什么是“设计”,却忘了本质的“造物”。换句话说,本应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上,扩宽视野,接轨现代工业而进行的设计,现在却发展为在设计体系之下,将工艺美术全部抛弃,转向现代设计艺术。这种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设计显然是存在问题的。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的艺术设计必将演化为西方设计文化的复制品,失去了造物文化的民族身份,更失去了我们经营了半个多世纪、与民族工艺和现代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名称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3]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工艺美术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民族情绪的渲染。直至今日,我们的设计界在面对现代设计的大浪潮,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摧毁到几乎没有的地步时,一批有着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的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站起来发声。大量的设计师希望的是从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造物之中找寻创造的“灵感”,以民间艺术品为起点,将“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引入产业之中,进行“文创”产业的转化。“工艺美术”在当代社会之中,它已经不是名词概念,它是一种精神的代表,是一种中国特色设计的代表。

二、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时代特征

1.技术与材质的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作为21世纪的重要发展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科学技术也更加关注,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特征和购买欲望出现了新的变化。产品除了质量的要求,消费者更期望产品体现科技之美,运用新技术作为产品新的价值点。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对于新技术的采用,可以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设计不再是一种纯主观艺术的产品,使得产品拥有了科学依据以及合理性。现代设计的发展一直也围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行。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设计形式,我们应该保持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工艺美术技术特征的体现,应包括两点:一是工艺美术产品所包含的科技特征。将当今智能化趋向的设计引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设计之中,制作出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工艺美术产品。二是工艺美术制造技术的科技化。在工艺美术产品的传承过程之中,将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工艺美术的生产之中,提高其效率。因此,工艺美术的产品既要保持科学技术特征,又要保持艺术审美特征。工艺美术产品材质的不同使用,直接影响它的触觉感受以及心理感受,这是产品的物质构成基础。对于材料的选择,可以使得工艺美术产品呈现不同效果,体现作者的设计思路,传达其中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我们对于材料的选择性更加多样。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功能的材料。工艺美术产品利用新材料,可以制作出符合当今审美体系的作品,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现代产品的魅力,在于不同材质拼接所体现的现代感。而这种现代感是作品给普通消费者视觉感受好坏的最直观体现。新材料在产品上的运用直接改变了工艺美术产品的风格特征。它的本质属性仍然是工艺美术,是工艺美术符合现代市场消费需要的转变,也是人们的审美时代特征的转变。

2.融入时代美学规律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朱光潜先生认为,审美功能同时是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民族性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整体民族的文化特性以及生活习惯,进行不断的探索。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它是支撑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并且在生活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再逐渐地从改善生活到改造生活。其美学的价值是对于当下时代生活的实践。美学的艺术创造就在于把握工艺美术实用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美学探索,它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民族性是世界呈现多样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性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是根植于人民心中的固有存在。对民族的特征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广大疆域上的居民都有其传统工艺美术的创造和生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就会有自己的造物,有自己的工艺美术,因而自然地形成和构建了与其他地区工艺美术不同的地域性特色。[4]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一直认为是造型加装饰的组合。在这种教育下,传统工艺美术就会侧重于对外表的装饰特征和造型的形式美感的追求。使得我们仅仅关注于纹样特点和造型美的探索,却忽略了器形与整体造物环境体系的关系和认识。加之现在的信息传播较快和交通便利,出现了产品的相互抄袭,不同地区的工艺美术品走向同质化。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民族特征的把握,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实质,审美认知规律和表面装饰规律,把这些规律性的美学特征,融入到现代的工艺美术之中。

三、中国工艺美术传承的时代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状态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加快振兴和繁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这一大批设计工作者的期盼和愿望。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无论是美术界还是设计界,以及政府机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声。随着各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以及自然景观的塑造,不少地区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起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与时代精神来看,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还是不平衡的。苏州的木版年画、山东的风筝、宜兴的紫砂、陕西的泥塑等等,都给各地的工艺美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但是,现在还有很多工艺美术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亡的地步。也有些地区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局面,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商业竞争之中。在这种趋势下,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还是没有充分的认识,仍然沉迷在现代西方设计之中,没有自己的方向。工艺美术是中国上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它已经不是简单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实质上它与人们大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也是前辈工匠艺人们的智慧和感情的结晶,所有的事物都是此消彼长的无限循环。早期工艺美术的衰落,只是说明了对于设计教育以及它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下江南地区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产品,受到了大量群众的喜欢,有些甚至价值不菲。所以,曾经的衰落并不代表着这些工艺美术和文化精髓的价值灭亡。相反,对于传统记忆和经验性生活的一种向往,使它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可以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道路。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一直是一种并行发展的状态。尤其在世界一体化的推助下,人们的对于差异性的需求,对于本土文化的向往等等,会使得工艺美术这种“造物”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功能性价值得到更加的体现。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的精神所强调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现代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的本质内容,它对于现代工业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的现代设计并不是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之中自然的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靠外在刺激引导下而催产形成的新生形态。从传承手工艺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学科的设置,最后回归工艺美术作为专门学科的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造物”这个传统的设计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对于强国富国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的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建设过程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在价值,同时要根据现代的人们需求进行适当的创新。从我国的实际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工艺美术发展时代模式。

注释: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前言。

[2]张道一:《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中国设计史〉序》,《装饰》2005年第1期。

[3]潘鲁生:《为“工艺美术”正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4

内容论文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其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为依据,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和选择。 论文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5

【关键词】 胜任力匹配岗位;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o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卫生领域技术含量高,危险程度大,技术更新快,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急、危重症患者多,而今社会群体对卫生系统存在某些偏激,导致护理人员压力过大,使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更加短缺,而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护理人员的合理分配是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高效的护理岗位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体系,加紧、加强专科护理人员成梯次的有效培养,在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基于笔者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会,浅谈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一般资料

在分析目前岗位设置特点的基础上,对护理人员的胜任力进行了评估。从2008~2010年,对病区18名护理人员进行评估,根据岗位胜任力特征,实施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工作方法,实施后的每季度、每年度对病区护理质量进行调查、比对。

2 方法

2.1 病区护理人员胜任力的评估 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应根据病区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制定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明确基本定位:创建市、省优质护理品牌病区,紧抓护理学科建设、经济经营管理路线。定位、目标、路线的制定对护理岗位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必须具有开拓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交际沟通自我宣传能力,提高自身、病区与医院的知名度,使病区走出医院、走出市、省向更高的目标进取。

病区护理岗位人才的胜任力特征为:(1)个性,职业特质(责任感、敬业精神、爱心、自信心、慎独精神)。(2)能力,①团队协作能力;②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③良好的沟通能力;④科研创新能力;⑤患者管理能力;⑥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3)知识技能,①神经内科专科专业知识、操作技能;②了解相关的医学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康复学、计算机学、英语。(4)动机,①求知欲;②影响、征服他人欲;③事业成就欲。(5)自我概念,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

2.2 岗位胜任力特征在病区护理岗位人才管理中的应用,将护理岗位人才分为两种,管理护理岗位和技术护理岗位。

2.2.1 管理护理岗位,如护理组长、医嘱班,侧重于护理病区的管理工作,主要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病区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工作。将管理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指标分为5个主要方面:基本情况、人格特质、人际合作、技术与知识以及教学与科研。以上5项胜任力指标包含了12项子胜任力指标。按照AHP(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2],见表1。胜任力评估打分方法:由护理部与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针对上述12个指标对护理人员按照1~5标度法进行打分。(1)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分别标为1、2、3、5分。(2)职称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分别标为1、2、3、4、5分。(3)其余指标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5类,分别标为1、2、3、4、5分。将针对单个护理人员各项指标的打分乘以指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该护理人员对于管理护理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得分。

2.2.2 技术护理 病区护理技术的护理人员设置,作为专科护理技术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和研究者,在胜任力方面要主要侧重于专科知识、操作技能、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技术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指标分为4个主要方面,基本情况、人格特质与合作、技术与知识以及教学与科研。以上4项胜任力指标包含了12项子胜任力指标。按照AHP思想,构建技术关键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2。按照胜任力评估的打分方法,由护理部与护士长组成的专家小组针对上述12个指标进行打分,将针对单个护理人员各项指标的打分乘以指标对应的权重即可得到该护理人员对于技术岗位胜任力的综合得分。

3 结论

实施以胜任力匹配岗位的方案后的每季度、每年度对护理质量进行调查,进行比对,见表3。判定方法:护理论文,护理科研,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专科护理质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护理不良事件减少,即为有效。

4 体会

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增长和更新的加速,作为病区护士长,在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导向,根据本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制定科学的、专业的、操作性强的,可被业内认可的护理岗位人才评价体系。从培养护理人员核心胜任力,基础知识技能入手,加强病区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同时依据护理人员胜任力侧重面不同,依才合理定岗,做到岗才匹配。对病区内护理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形成梯次,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位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闪光,这是病区护士长工作、管理的核心。从表3中可看出,通过正确、积极、有效的发挥护理人才的管理和技术引领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真正采取人才与岗位匹配,可充分增强病区护理团队的凝聚力,树立较强的进取、拼搏、奉献精神和科研意识,有利于病区良好的护理人才后备队伍建设发展。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下,有效的开发出新的护理人力能源,提升护理质量,加强发展专科护理建设,树立专科护理服务品牌,更好的深入开展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

参 考 文 献

[1] 吴慈生,江曾.领导胜任力研究述评.标准科学,2009,8:26.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6

关键字:技术本科 实践能力 培养

一、技术本科教育的涵义

技术本科院校是指以实施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高等院校,它是相对于以实施本科层次科学教育和以实施本科层次工程教育为主体的普通高等院校而言的,其发展的历史基石是技术教育。《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有如下表述:“技术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为其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 其从事职业从分层上高于技能型工作但低于科学或工程型工作。那些从事此类工作的人通常被称为技术师”。 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是实施技术师基本训练的教育, 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是与本科工程教育同“ 级”但有“ 类”差、与专科技术教育同“类”但有“级”差的教育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科学技术大学、英国的科技大学、我国台湾的科技大学等所从事的都是此类教育。今些年来,以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的新建本科院校保持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传统基础, 开展了技术本科教育。这些技术本科院校归纳起来具有以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吸引行业和企业参与办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二、实践能力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

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不同,技术教育本科强调的是技术整体能力观,训练的不是单项的任务能力。技术整合能力观注重将一般素质和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结合起来, 它所要求的能力不是单项的, 而是一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集所要求的各种技术能力的整合体2。实践能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个体在实践生活中获取潜隐知识和背景信息、定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3。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其个体身心发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帮助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需要,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需要。本科层次技术人才的能力结构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行业通用技术能力、职业部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都离不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只有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蕴含技术整体能力观,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技术本科教育在不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更强调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三、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特征

技术的进步对技术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造成职业岗位的人才类型不断变化, 最终导致了专门的技术教育的产生。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结构决定了实践能力的多样性和不同特征,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应用性。技术本科教育是培养基本技术知识和较强技术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种教育 面向的生产、服务和管理领域等第一线岗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离不开高校和社会应用实践活动,若离开了应用性去谈技术本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主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愈来愈短,学生在学校积累的知识不可能受用一生。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基本技能培养需要自主的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才有可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并加以巩固。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使之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爱研究、爱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不是被动接收。

专业性。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以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随着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入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讲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专业思想、影响着专业发展方向,在大学期间必须尽快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具体性。技术本科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和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坚守通过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改变世界的理念。实践能力培养上要使毕业生能适应具体工作需求,与技能工作岗位的对接。也就是说,技术本科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明确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计划、方式、内容、要求。

四、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

技术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应用性课程(项目) 等理性知识形态和参与各种技术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 以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训练相结合为教学方式, 以联合产业、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办学为特征, 以培养基本技术知识和较强技术素养兼备的高级技术人才(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 为主要目标的本科层次的教育形态。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多数是新升格本科院校,在培养技术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缺少完善的培养模式4。

缺乏强有力的专业指导、缺乏相关政策的规范和保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经费不足是影响我国技术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社会大环境和高校教育理念的制约,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探索培养技术本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我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深化技术本科教学改革,教学环节要突出实践性

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5。技术本科院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树立较为统一的技术整体能力观。 实践驱动型教学体系是技术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6。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工程技术活动的基本能力、工程技术活动综合能力及工程技术活动的创新能力。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培养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自主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在技术本科学生的考评上突出技术性实践能力

我国长期以来只注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轻视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为此,我们应像理论知识的考核那样严格、规范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技术本科院校的定位,其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类型都应凸现其技术性的特点,增加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立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设立“大学生科创基金”。学生搞完立项课题, 要进行答辩,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 并确定相应成绩和学分记入学生成绩。学生实习实训都应加强技术训练的环节。在考试内容上,除了对学生考核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外,还要增加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把考试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过程。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得到实地的锻炼,或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知识有关的专题调研实践,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课外科技活动的引导作用

培养具有技术整合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来共同完成。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念、学习兴趣和坚定的意志等方面也可起到重要的作用。缺乏教师指导是目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难以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高水平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特别在专业性强、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更离不开具有相当学术造诣的教师给予指导。只有提供相关的政策上给予保障,师生才能参与到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当中并长期延续。技术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活动需要走向制度化、科学化,发挥培养大学生兴趣专长、提高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发挥产学研优势,为大学生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技术本科院校可以尝试建立科学园,让大学生参与科学园里的技术开发研究。科学园为大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可使大学科研人才和设备潜力得到了极大发挥。例如,1980年英国只有3个科学园, 1985年已拥有13个科学园, 到1998年增加到48个, 从业人数约3000人。7技术本科院校行业优势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式办学模式, 实行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办学模式, 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参加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研究, 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端,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也可使技术本科院校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材, 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的能力观.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3]匡瑛 石伟平.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研究2007.7- 8A

[4]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 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现代教育科学 2008 .1

[5][美]斯腾伯格. 成功智力[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 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现代教育科学,2008 .1

[7]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 伙伴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1 8、刘三朵.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3.6

[8]周爱国.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综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7

注解:

1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7.

2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的能力观.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3 [美]斯腾伯格. 成功智力[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 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现代教育科学,2008 ,1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 三模块结构

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备职业化特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后一种人才的需求而获得不断的发展。但目前我国还存在高职(专科)生就业难等问题,与我国对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一些学校课程组织过分强调学科发展需求,形成了简单的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靠什么就业;也有些过分强调职业发展要求,形成了原始的职业培训型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

1.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面向职业培养人才,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着客观的要求。所以,研究职业及其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与社会广泛需求的职业群及相关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适应,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职业岗位技术标准是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前提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到中小企业就业,他们的员工培训成本低,希望招进人员马上可顶岗,这就要求学生就业前能受到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训练;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开始意识到,员工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一种延续性强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诚信与责任,是个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现代企业将高尚的品格,诚信、正直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原则。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需求。

2.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虽不是学科教育,但某一职业往往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基础的。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如对于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随着计算机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普及速度不断加快,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逐步提高,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应能明显区分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大众文化取向部分与信息技术取向部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及其以前初步形成的各种素质需要巩固、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应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课程体系应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职业方向个性化成才;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同时也是学历教育,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适应社会发展,使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以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

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职业人的特征,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现代职业岗位素质。即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沦知识、操作技能和专门技术。二是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能从观念上解决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三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顾全大局、做事专注,有职业责任,有职业信誉,享有做事的机会。四是现代职业礼仪。能尊重他人,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健康得体,享有机会的优先权。五是现代职业精神。乐观自信,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突破自我;胜不骄、败不馁,有责任感,享有永恒竞争力。六是适应变化。善于与他人沟通,善于推销自我和人际交往,懂得换位思维和赞扬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现代职业素质是建立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依据,上述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即现代职业岗位素质和人文科技素质。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相应可表述为: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

转贴于 三、能力分析及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

职业岗位能力,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基本操什技能和职业方向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个人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终生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主要包括适应变化和自我开发能力。根据能力分解可得到相应的知识模块,即专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模块,如下图所示:

以高职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说明以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建立。

四、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特征分析

1.体现了以能力为本、基于应用的系统性。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是从人才市场对本专业的实际要求出发,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再按职业岗位技术要求,分析职业素质和能力,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后进行课程组织形成知识模块,体现了基于应用的系统性。

2.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成才。不同职业方向子模块的设定,分别体现实际操作型、技术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学生顺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真正做到人人成才;人文与科技素质模块的设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

3.实现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职业方向模块的设定体现了职业教育特征,人文与科技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模块的设定体现了学历教育特征,二者的结合搭建了一个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平台。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8

关键词:人类思维实质;艺术特征;消解;现代艺术

1人类思维实质的辨析

随着西方进入现代社会,现代西方人倾向于用理性逻辑推理一切宇宙间的奥妙,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人类思维的代名词。“现在人们认为人类思维实质的认识、判断是一个理性实质的认识掌握”是关于人类思维的概念,从人类思维实质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片面的判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性思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一切思想学术领域,包括艺术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但当黑格尔提出著名的“艺术终结论”的时候,理性思维的艺术观念受到了致命的挑战。艺术终结意味着艺术自身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发生新的变化、新的转折。近代艺术标志着理想艺术的进一步解体,也标志着艺术进一步的持存,但以另一特质、另一形式和功能持存。

2人类思维显现的艺术特征

人类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其思维实质上具有特殊的艺术特征,即审美特征、(视觉表现方式)象征性特征、模仿性特征、人性思维特征。首先,古代人类的思维在认识事物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艺术性特征,原始人类甚至将艺术观视为他们的世界观。例如,在原始社会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人的脖颈是狩猎归来悬挂猎物的地方,之后发明了扁担、箩筐之类的运载工具,脖颈很少用来干活了,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健壮能干和满载而归,人们便利用战利品——兽骨、兽牙装饰自己的脖子。在猿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就发现过大量经敲打研磨和钻孔并染成红色的串串项颈饰物。1968年,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材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的饰物,在一个少女的遗骸颈部由一串小螺壳制成的项链。而这样的发现,进一步说明到后期原始人类并不是全部为了展现自己的健壮能干,更多的是一种审美。其次,早期人类行为被误认为是艺术行为,是因为人类的思想即艺术思想形态表达方式具有象征性,人类学家把这种方式称为“视觉表现”方式。人类最早的权利表现不是对财物的占有,而是对美的占有,即对所谓艺术品的占有。而模仿性特征的显现,以及巫术行为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巫术的思想是一种人的思维实质的显现,一般巫师必须具有两大技能,首先他必须是医生,其次他一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作为艺术家的巫师有义务创作在宗教典礼上演出的欢乐舞蹈,并制作舞蹈者佩带的面具。巫师在实施职能的行为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特征。在巫师制作面具和使用的行为上了解到,巫师在传达思想行为上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蹈形式(伴有歌唱),一种是雕刻和绘画形式,并且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戏剧性表演特征。最后,人类是在具有艺术性的行为中展现出人性思维特征的,而且人类艺术行为是以视觉表达方式为基本特征的。人存在的特征是使其生存的环境成为一种人化自然的环境,而人化自然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所谓顺应自然,说明人类艺术实质的思维方式是可以认知宇宙自然界的,但其认识的目的与理性思维有着质的区别,人性思维认识自然世界具有审美艺术目的。嫦娥奔月的故事等证实了人类艺术性实质的思维方式不仅具有认知能力,而且在认识和阐述人类的生存形态和自然界现象上远比现代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也正确得多,并且展现了人性思维特征。在今天的人类世界中,从人的思维艺术性实质角度而言,已经没有了创造文化的能力,因为人类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适合创造物质世界的理性思维,即用赋予自然以人类的意识形态的方式来把握它,而自然也因人具有艺术性实质思维的关照有了人性的生命特征。

3在现代艺术中人类思维中艺术显现消解的主要体现

第一,人性思维的艺术特征在消解。以理性思维作为衡量人的智慧以及行为方式的生存环境中,在理性思维生活方式中的生存形态中的人类已经成为自然化和科学化的人。第二,象征性视觉形象弱化,在具有直接体能性的舞蹈艺术行为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科学思想指引着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名为电影的科技行为。电影的诞生将艺术作品以一种科技手段搬上银幕,予观赏者一种揭示现实为目的的角度去欣赏所谓的艺术,表面上能够全面和直接地诠释艺术作品表达的内容。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将人们心中所想表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对艺术作品,特别是传统艺术行为中象征性视觉形象极大的弱化。第三,艺术性语言能力在消解,即语言中的比喻性和隐喻性在消解,而概念化符号性越来越成为人类今天的基本语言功能,如在世界博览会诞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宫。这座历史上第一次以钢铁、玻璃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水晶宫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创造性地将花房式框架玻璃结构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使树木罩在屋顶下得以保护,结果这座原本为展品提供展示的场馆,成为第一届世博会上最成功的展品。这个作品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非由艺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第四,被科技性消解,这一突出的体现为人类经千百年形成的艺术样式都不同程度地在高科技制作手段中消解和消失。在电影中将艺术的形象表现性、创造象征性、有限时空性以及美的造型性消解在可以看见的“想象”面前,使电影成为一个永远“现在时”的科学制作产品,从艺术思想的角度来看,电影为人类的想象力画上了句号。比如不少人把视频游戏刻上鲜明的娱乐性。不追求微言大义而突出视听享受已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普遍倾向,而由这种倾向形成的判断艺术价值的标准正在削弱传统艺术注重人文内涵的价值标准。第五,人类思维中的民族性在消解。艺术思想的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体现,每个地域的人性特征也因为地理、政治及习俗等综合因素而有所不同。但是科学是无国界、无民族性的一种理性思维的产物,如现在建筑设计中,不分地区、不分民族一味盲目追求高度,忽视其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总会在某报纸上看到某城市建全球第一大高楼这样的消息。

综上所述,今天的艺术应该是一门了解和掌握古代人类思维的学问,而今天我们思考艺术思想的问题,其实质是在呼唤人性的回归,是在呼唤人类健全的思维的回归,即人类思维审美艺术性实质的回归,呼唤人类的艺术性体能行为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祝小苹.艺术学教程——艺术思想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思飞.论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论的观点[J].工会论坛,2011,17(2).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9

关 键 词:新建本科院校 旅游管理 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10

在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认识事物,热爱生活,把识别美丑、好坏及日常行为规范融会到绘画过程和绘画内容中去。这个阶段不要先去要求基本技法的训练,不要以像不像为标准,而是充分发挥他们充满幻想的想象力。二战以后,日本率先将美术教育视为创造性教育,认为美术教育应以提高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为目的。现代社会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是将一切手段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并将美术教育的重点也放到了这里。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发掘必须从基础抓起,从保护兴趣、激发兴趣入手,才能获得最大的动力之源。

一、培养观察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当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诞生。自笛卡尔以来,科学研究一直采用分析的方法,将对象分解为多个细节,逐一研究。但单纯分析方法,在当代已不能解决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这就要求科学家从整体出发,系统的研究,把各个部分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美术教学在客观上可以适应科学这一发展趋势。以素描为例,首先要教学生先从整体去认识绘画对象,尔后再深入各细部,最后在整体观念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使各个部分与背景融为一体。这种认识方法是知觉心理学的整体认识方法,进行这种教学其实是系统科学方法的萌芽,是能力培养、是创造能力的基础。然而,这种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只有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才是鉴赏美、表达美的基础。观察就是观而察之,如果只观不察,只能是“走马观花”,徒劳无益。因此,必须教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比较的观察方法,去研究客观事物的诸多特征。如形象特征、结构特征、比例特征、明暗特征、色彩特征……从而去体会其气质和质感,再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去欣赏作品,或是去表达客观事物。观察也是想象的基础,因为正确的想象必须来源于实际。而脱离实际,错误的想象称之谓空想。因此,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想象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入手。

二、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把美放在首位,挖掘美,表现美,揭示美,是美术教育的天职。突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以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便是美术能力。一件美术作品,如果展示出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技巧,便是以上两种能力的高度体现。美术是形式美体现得最普遍、最明确、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在于教学过程中重视艺术欣赏。在创造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学会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是美术教学中美育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学的共同要求是:“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学习掌握一定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发展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中的美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成功,而且为学生今后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定向打下基础。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为目标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现在的基础教育必须克服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的工具;把美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全部;把美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部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把美术教育的任务局限于使学生掌握某些艺术知识和技能;甚至把美术教育的作用看成是其它学科的调节剂。更要克服把美术教育视为小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的偏颇。

作者:白微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11

摘 要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可是在当今的竞技舞台上,不管是与技击貌合神离的套路运动,抑或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都给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汲取。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 武术 特征 现状 发展

武术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竞技和健身价值,深受不同文化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对培养青少年优秀的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个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究会上所作出的对武术的文字定义,既阐明了武术的体育性质,又表述了武术的民族特点。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武术始终是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的,它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和技艺,这也是它能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厄运而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近来武术运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武"的传统价值和规律,从而走入一条越发狭窄的小胡同,这不能不给这个吸吮了数千年文化乳汁的民族体育项目健康发展带来妨碍。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对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二)技击性

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 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拳以捧、捋、挤、按、、肘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注目和吸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

(三)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例如,太及拳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的阴阳学说的原理,极为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蓄而后发”等要求,实际上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五拳则是根据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的五行学说,认为崩拳其气发于肝,可练肝;炮拳其气发于心,可练心;横拳其气发于脾,可练脾;劈拳其气发于腑,可练肺;钻拳其气发于肾,可练肾。近几年来站桩练习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养生功,就是以“经脉者,所以行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的经络学说为生理学依据的,经常练习此功,亦能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延缓衰老的健身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娱乐性

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因此,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二、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思考

所谓本质特征,是指事物概念所反映出的该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外在表现。尽管从近代起,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集中反映为武术是一种以格斗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技击方式或仅是一种“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身体活动。关于这个问题,不妨从武术的形成、发展来加以考察,也许更能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古代,人们进行攻防格斗,主要使用短兵相接的技击技术,无论是军旅武艺活动中的大规模阵战拼杀,还是少数人之间进行的"两两相当"技击格斗,主要通过训练来掌握这一类技术技能,并用之于实战。这既是当时习武的价值体现,也是习武的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进行身体直接对抗的格斗训练,还是练习既具有民族色彩,又能满足传授、记忆、训练的需要而产生的武术套路,以及围绕这两种形式而存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和各种练功方法,大体上都是紧紧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而发展的。

有的学者往往会引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斥套路武术为花法,“无预于大战”的批评,认为武术的套路本来就并非实用的,从而提出武术与技击的分异。事实上,只要把戚继光的评语前后综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戚继光批评套路武术为花法,“此艺不甚预于兵”,是基于军事阵战角度,实际在戚继光的武术观中,他从来没有否认套路武术在“两两相当”单打独斗中的技击价值,反而明确提出,套路武术“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随着火器的出现,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军事舞台上的价值也随之减弱,技击格杀成了近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小小补充,而武术本身也纳入了近代体育的洪流之中,其技术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至现代,更是形成了以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体系。但从历史看,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个逻辑前提,也不能由于专业队为主体的竞技武术在社会上的影响,而忽视整个社会对武术的文化认定和价值取向。

三、武术本质特征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武术现状

中华武术,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的在中国内地流传,也伸展到海外各地,凡是有华裔落脚的地方上都植下了根,公开或秘密地承传和延续,彰显出中华武术坚韧的生命力,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的。大凡一种文化生存的价值,能否流传百世,成为人人所敬爱的精品,除了有健全的传播方式以外,最重要是它的本质与真理,对每个不同时代都有强大的适应力,才是延续与发扬的生命力。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经历数千年的生活体验,从生活的奋斗中累积下来的文化特色,因而历久不衰,受到民间的极力维护和弘扬。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新体育》、《体育文丛》等刊物上,曾围绕武术的性质、发展方向等展开了一场理论大讨论,不少学者一致指出,技击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发展武术“必须保存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学者们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建国以来,武术运动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武术本质特征所要求的技击性却大大削弱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武术运动的良性持续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值得深思的倾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武术运动是以套路形式展现在竞技舞台上的。以动作规格为主要评分标准的竞技比赛杠杆,使武术以功架练习为手段,以技击实用为主旨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倾斜,竞技武术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精神征服,也就是说是对观赏者而言的一种审美效应。而这种竞赛套路往往是由创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演练者的具体条件来进行编排的。在编排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技击应用的必备条件,它脱离了实用价值的客观性和随机性。在演练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谓"技击意识",也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表演性,这种演练意识与真正的技击意识只能是貌合神离。在套路的训练方法上,竞技武术以争分夺牌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所以与传统的讲究格杀实用,并注重多种练功方法的传统训练方法发生变异而显得单一。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中国武术历来所追求的主体目标和本质特征正在渐渐淡化,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谈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以近十多年来开展的散手运动为例而认为、目前不正是在大力开展武术的散手运动吗?散手运动的开展,确是对以往单一以套路为主的武术运动的一种突破,给中国的武术运动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可以看作是以前武术运动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对武术本质特征的一种回归。

散手武术包含着踢、打、摔、拿等动作的运用,有着丰富多彩的技法和招数;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的散手缺少能够体现这些具有武术特征的技术,不少散手选手甚至连武术基本功也没练过,他们的武术技术基础一般都比较差,难于在散手中运用武术招数,这样就容易将中华武术混同于一般的搏击术,失去武术固有的本质特征。

目前,竞技武术中套路和散手运动两种形式并存,但它们都没有很好地保持武术的本质特征。套路越来越趋向于“技巧加体操”,散手也快要成为“自由搏击”;但套路却没有体操高难、优美,散手也没有跆拳道凶猛、厉害,这样下去,难保武术不失去其精华和魅力,更谈不上弘扬武术,走向世界。

四、武术的发展走向

武术要发展,首先必须继承其本质特征,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研究如何在现行的套路比赛和散手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对于这项工作,一是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办,不能再迟缓;二是在步骤上项目改造要采用渐进法,要稳妥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项工作,使之能充分体现武术的特色。

攻防技击乃武术的本质或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以各种搏击技巧、手法或招数为内容去串编,套路是散手技术的基础,如果撇开套路基本功不练,一味只习蛮力,练散打,犹如空中楼阁。在散手运动中,也并非只有拳打脚踢,像少林拳中的童子拜佛、八卦掌中的白蛇吐信、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等等这些技法一旦在格斗中使用得当,其攻击威力和效果远在拳脚之上,所以练套路者,应该加强格斗技术的实战练习;练散手者,多进行套路演练,套路和散手二者要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武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使现代武术不负“功夫”之称。

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发展武术运动,确立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方向为“高、难、美、新”,制定了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同时国际武联制定了反兴奋剂条例,在世界锦标赛上进行了兴奋剂检测并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签署了协议,以适应和符合奥林匹克精神。

发展中国武术,可以引用精武体育会的教育制度作为参考。采取不分派别,吸其精华,整理编册成一套有系统的资料,分级传授。把武术引进各类学校,使学生自小培养起爱护文化的精神。定期主办武术研讨会,交流会,交换心得。设立奖励方式褒扬对武术有贡献的运动员、教练与热心武术推动者。筹募武术发展基金,以培训更多教练人才。不助长只为比赛而练武的不健康风气。

所谓知易行难,要建立传统武术系统化的推展,并非三言两语,一朝半夕所能办到,但是知难而不行,却是难上加难。只要武术界同人抱定坚强的意志,强化文化的归宿感,诚心诚意,抛弃成见,异中求同,深信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原则下,必然会使传统武术发展,探讨出可行之道,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五、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化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二)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

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原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三)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

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四)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

历史的中国从未像今天与世界走得如此之近,她不仅在当代连续创造了十几年的经济奇迹,更以其众志成城之心,让超过13亿的人们,团结在神圣的五环旗下,以中国历史久远的文化才智丰富奥运会的博大内涵,武术这朵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如果绽放在它最应盛开的归处―奥运会上,它必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统一,闪耀在这座生命的星球之上!

参考文献:

[1] 昌沧,王友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再思考[M].1998.9.

[2] 陈立新.套路说.我姓武[J].中华武术.1998.3.

[3] 杨啸原.国外武术市场的现状及其成因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

[4] 韩雪.中西体育文化交融与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J].山东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范文12

[关键词] AHP测评法;创新人才;选拔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63-03

[作者简介] 李耀土,浙江省丽水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浙江 丽水 32300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企业,并以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密集性、高资金密集性、高风险性和高效率著称;也有人把高新技术企业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实现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装置。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特征。其中,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拥有高比例的技术人员及工程、产品技术含量高且生命周期短、市场波动大。在众多特征中,拥有高级知识型人才是其本质的特征,是支撑企业生存、成长、保持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1]。因此,培养和引进大量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目前对于创新人才的测评工作,已逐渐从理论研究阶段向表层应用阶段推进。由于创新人才特征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人才评估体系。但学者们大多认为人才评估应遵循的原则是:(1) 系统性与科学性; (2) 可比性与准确性; (3) 实用性与可行性; (4) 定量性与可操作性。根据以上原则,本文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设计并通过实践提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创新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其目的是提高企业挖掘与引进创新人才的能力,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决策依据。

一、AHP 方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法) 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 T1L1Saaty) 于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在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因素) 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较快[2] 。AHP 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将系统简化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使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可按其上一层的某一准则或要素,对该层要素进行两两相对比较,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该层要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最后计算出多层次要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依次下去,从而得出不同方案或评价对象的优劣权值,为决策和评选提供依据。为便于说明AHP 算法的基本原理,现以3 个物为例。设有3 个物体,其重量分别为w1 、w2 、w3,我们可以取三者的两两对比,主观作出比值的判断,或者采用delphi 来确定它们,构造一个3×3 矩阵:

这个矩阵名之为判断矩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aij > 0 ; ②aij = 1 ; ③aij = 1/ aij ; ④aij = aikajk 。根据特点③,这种矩阵称为反对称矩阵。满足以上4 个特点的矩阵,称之为“一致性”矩阵,一般在构造判断这些矩阵时不易满足这些条件。

矩阵A 右乘以矢量得: W = [ w1, w2, w3 ]T

根据矩阵原理, 反对称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等于其阶数,即,λmax = n 所以以上公式化为:

A ×W=λmax W 式中的W 系指基本特征向量,为待求值。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并不需要高的精度,用近似法计算即可, 本文采用方根法, 计算步骤为:

①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得到ω=(ω1,ω2,…,ωn)T

②将ωi 归一化,即计算:

得到ω=(ω1,ω2,…,ωn)T

即为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值, 这也是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③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

其中(Aω)i为向量Aω的第i各元素。

④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当各层次的续因素的相对重权都得到后, 进行措施层的组合权重计算。假设层次模型的结构为:目标层A 、准则层C、方案层P,目标层A 对准则层C 的相对权重为:ω(1) = (ω(1)1,ω(1)2,ω(1)1,…ω(1)k ) T准则层的各准则Ci,对方案层Pn 个方案的相对权重为:ω(2)i = (ω(2)1 l,ω(2)2 l, …ω(2)nl ) Tl = 1,2, ?, k那么各方案对目标而言, 其相对权重是通过权重ω(1) 与ω(2) ( l = 1,2, …, k) 组合而得到的,其计算可采用v (2)i = Σkj = 1ω(2)j ω(2)ij 计算,最后得到V (2) = ( v (2)1, v (2)2,…, v (2)n ) T 为P 层各方案的相对权重。

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人才的类型及特征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频繁,可用“三全一协同”来概括高技术企业的创新特点:1)涉及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全方位创新(全要素创新),包括组织、文化、制度、战略、市场等;2)涉及企业的整个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股东等)的全员创新;3)以及全时、全地域、全流程创新等全时空维度的立体化持续创新。

“一协同”是指各创新要素在时空范围和全员参与背景下的协同创新,即全面协同创新。

在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人才担当不同的角色,发挥了各自的重要功能(如表1)。

创新人才的特征较为复杂,从其在创新过程中担当的角色看来其重要的特征有:具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敢于冒险;具有超常的恒心与毅力;具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且有强烈的自信心;兴趣广泛、信息沟通广泛;好奇心,并能够拼搏;有远大抱负,有魄力。另外创新是个复杂的过程,也要求创新人才精力充沛,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创新人才选拔的AHP分析

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聚集主要靠企业内部培养及外部引进得来的,因而创新人才的选拔是一个重要的决策过程, 可以尝试使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以下用3 个人来举例说明。三位人才分别是A、B、C。创新人才重要性评估的指标有多种,这里选择的5 个指标, 即创新意识, 知识结构,创新能力, 道德品质, 身心素质。这5 个条件是从经验中推断出来, 需要同时考虑。

首先进行第二层各项条件的成对比较。结果如表1 所示。表中数字表示相对重要程度, 例如第一行第三列的3 表示市场需求比硬件条件略显重要。

计算可得,上述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是λ= 51017 。最大特征值随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ω = ( 01229,01204,01215,0119, 01162) T 。接着, 以第二层的条件为评价基准,对第三层的创新人才特质(A,B,C) 进行成对比较。即针对5 个条件的任何一个,在调查各个人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指标成对比较各位人才的重要程度, 把比较结果用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结果如表2 。

分别计算出5 个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5 个一致性标值在011 以下5 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结果如下:

创新意识 (0.1105,0.1637,0.1258) T, 知识结构(0.1649, 0.1072, 0.1279) T,创新能力(0.1098,0.1187,0.1715) T,身心素质(0.12,0.12,0.16) T, 道德品质0.125,0.125,0.15) T 。可以看到关于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及身心素质,分别是人才B 、人才A 、人才C 最有优势。计算出第二三层因素间的权重向量后,就可以进行整个层次的重要性评估,即对于综合目的(人才的选拔),确定各位人才A,B,C 的定量的选择标准。设人才重要性选择标准的权重向量为, 可由下式计算(称为组合权重向量) 。X = (ω1ω2ω3ω4ω5)ω此时得到:

可见,A、B、C 三人才的重要性选择权重分别为0.1256 、0.1279 和0.1467 。很明显,在学科的重要性上有C >B > A。因此,在企业的创新人才选拔中应对C 予以较高的重视,接下来是B,最后是A 。尽管AHP 模型在理论上有着精巧的构思及严格的数学证明,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经常遇到诸如标度如何选择、判断矩阵不一致如何处理以及群组判断如何求权值更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且无一定的模式可遵循。如何在应用过程中将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经验蕴含于指标之中,使其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来,却是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挖掘和引进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创新活动,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人才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非结构性的、经验性的、模糊型的成分比较多。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定量具有严格性、逻辑性,是人脑思维中逻辑功能的反映;而定性具有柔性和模糊性,是人脑思维中直觉的反映。因此,层次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决策者直接进入分析过程,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有利渠道,为人才评估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判断依据和定量方法。同时应该看到,创新人才各方面的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人才选拔不应当“一叶障目”,而是应以发展的眼光,既看到人才现有的优势,又能觉察到他们的潜力。

参考文献:

[1]Feng Gu, Baruch Lew.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Royalty Income[J]. Accounting Hodzons,2004(3).

[2]Joseph A.Schumpeter,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in China, The Commercial Press,1991).

[3]Kleingartner,R Hal Mason.Management of Creative Professionalsin HighTechnology Firms [J]. Labor Law J ournal, 1986,(8).

[4]Her一Jiun Shen, Chi一Yih Yang. Insider Ownership Structureand Firm Performance: a productivity perspective study in Taiwan'electronics industry[J].CORPORATE GOVER-NANCE,2005,(6).

[5]减武芳,张小峰.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本治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5,(5).

[6]李新春.高科技企业的合约特征与企业家性质[J].企业经营与管理,2003,(6).

[7]孙晓丽,王文奎,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AHP评估法[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