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时间:2023-08-09 17:32:29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1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搞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因此,必须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知识信息传授、多种能力培养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长流水。如今,知识信息正高速生长,教育体系的新事物也是屡见不鲜,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多媒体的制作,软件的开发等。教学要领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因此,教师要不停地学习充电,改进教学头脑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本领,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条件。

教学手段机动多样和综合使用。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轻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我们要综合使用好种种教学手段,必须做到:

1.要从教学现实出发,无论使用什么教学手段,都必须目的明确。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运用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少而精,决不能搞花架子。运用好教学手段,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发智力,而不能把它们酿成课堂上的娱乐,分散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注意力。

2.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常能用挂图、标本、模子、实验或教师叙述教学的内容不明确,就一定要用电化教育工具。电教工具应用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比如电子计算机模仿实验,固然有其直观、形象、省时间的优点,但它终究不能取代真正的实验,特别是对无感性知识的初中生来说,容易认为它和电子游戏机一样是假的。因此,要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实物实验和微机实验有机地团结起来,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应给予学生细致的学法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光要想法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会学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例如教学生学习物理要领也即教学生用物理的要领学习物理(如视察、实验、形象演示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教师点拨……),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学会理论结合实践应用物理,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4.适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在教学中适时反馈教学信息是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要领很多,可提问一些中差生,可面向团体学生发问,可让学生上黑板实习,可以在教学完某一知识点后,让学生举手获取反馈。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柳斌同志曾说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中心环节是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加上先天素质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训练的设计、课堂提问的难度以及激励评价的层次都必须要兼顾学生差异的存在,注重因材施教,做到同堂授课,异步教学,分类指导,分层优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同时也要优化教学方法。教育理论认为,教无定法,贵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专利”。例如:数学课,可以运用“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预习,学生自学新知”,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总结,个人整理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结构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处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处处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之宗旨。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2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最重要前提,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文章重点探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从而阐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大学生肩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彰显了强大而独到的作用。教育部前任部长陈至立曾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进行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培养模式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茂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大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已成为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有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全面拓展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

在目前的大学教师招聘中,各个高校盲目追求引进人才的学历,基本上只招聘博士以上的学历,忽视了博士们的研究专长是否与本校本科生培养的方向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博士所教课程与自己的知识领域不同的问题,甚至对于所教课程完全不懂,自己也处于初学者的水平。学生往往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学生会严重怀疑教师的水平。教师在教授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课程的时候,也会缺乏信心和激情。对于初上讲台的博士们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形成挫败感,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基础不踏实,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考研和就业,影响学生的前途。因此,大学在招聘时一方面要注重引进人才的学历,更要关注其研究方向与其未来分配的教学任务相匹配的问题,从而给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高校教师只有具有较好的知识背景,才能更好的运用各种软硬件设备,将专业实务操作带到课堂,带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2.加大实用型教学设备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硬件资源进行投入,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软件资源。部分学校购买了一流的硬件设备,但由于没有购进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硬件设备在某种意义上闲置了,结果必然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应用。所以,学校在购置大型教学设备时应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论证,了解其需要的软件资源,并加强软件建设,如加强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利用,网站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学校在购买大型实验教学设备后,要投入资金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培训,以免出现设备购买后没有人会用的现象。很多大型的实验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更不敢轻易使用,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就成了摆设。既然仪器的价格不菲,教师的培训费与其相比微乎其微,那么学校在购置这些设备后就应该投入学费让教师外出学习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从而使这些实验教学设备有用武之地,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学校应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而不是仅仅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而已。这种远程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自由的教学模式,能够模拟实际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教师能够迅速地做出回答,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能够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3

关键词 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12-02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手段。那么,要想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必须重视文化教育。20世纪末,我国兴起素质教育的思潮,教育部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1],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行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提出满足了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了提升全民素质的需要。同时,在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时,高考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家长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应试教育因而受到社会各届的批判,此时提出的素质教育很好地解决了这项问题。

然而,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现状仍没有大的改变,很多学校在把素质教育做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着应试教育。对此,应该如何推行新课改,如何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成为当下的严峻问题。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狭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提高人们思想水平、文化素质的教育模式。广义上讲,素质教育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教育的手段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以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通过文化的手段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改造人类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手段。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升国民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的素质,通过个体素质的提升来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教育,能够将开发个人潜能、锻炼心理品质和培养文化涵养有机地结合起来[1]。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其实是一种通识教育,必须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幼儿园教育开始,一直到研究生教育甚至是成人教育的整个学习生涯。同时,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健康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化发展,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技能、心理素质等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训练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积极把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性格,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且愿意与同伴交流,具备较强的团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另外,素质教育主张个性化发展,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更为重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且追求真理和崇尚科学的学习氛围。总之,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 要实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现代教学观念。过去的教学只强调讲学,也就是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复习答案而已。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教师更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以实现学习上的创新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从传统观念束缚中走出来,改变应试教学的方式,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潜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重视参与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且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实践是参与,批评也是参与,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巨大的改革力量,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作用。在这个全面参与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争取校内外支持,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学生以及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支持和监督,并且引入相应的考核、选拔人才等机制,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转变[2]。

注重文化课程的融合 素质教育讲求的是教育革新,因此,素质教育同样不能隔离文化课程而谈。素质教育应该与文化课教育融合在一起。目前,我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应试教育、大学知识教育”模式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有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教育误区,一面抓应试教育,一面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又是办绘画班,又是音乐舞蹈班的。实际上这已经把素质教育和文化课教育分开了,而且增加了学生负担,显得这种素质教育改革更为形式化。只有将素质教育和文化课相融合,通过活化课本上的知识,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掌握科学知识和规律。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育方式的运用。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教师不是控制班级,而是引导班级,解放学生个性,使学生主动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锻炼自我能力,实现自我能力的不断提升。

正确处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是目前教育者相互讨论的热点话题。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首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更像是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虽然与应试教育大相径庭,但是并没有否认“考试”这一教学手段,只是谋求改革考试的形式、内容和目的,完善革新考试的评价制度,使“考试”脱离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对此,有些学者担心这样的改革方式会降低教学质量,但其实从长远发展来看,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会推动升学和就业的发展[3]。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提出较高要求。对此,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教育模式,必须坚持贯彻[3]。当下,素质教育已经渡过爆发期和反弹期,现已到了与应试教育的融合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断努力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这就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美融合,两者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直福.试析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契合点:从“洋思模式”想到的……[J].浙江教育科学,2014(6):53-55.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4

关键词 教育技术;薄弱学校;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薄弱学校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人们对薄弱小学和薄弱初中的总称,是近几年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强调的问题。薄弱学校的产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并成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障碍。近两年,尽管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已认识到薄弱学校存在的严重弊端,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但我们认为,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薄弱学校改造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薄弱学校的历史由来及与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差距

薄弱学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当时政府实行倾斜政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效益,这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迅速发展、需要全民族素质提高的今天,这种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和存在,便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东北学校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更何况,一些地方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一些原来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校总能得到“特殊关照”,而那些原本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则始终处于“饥饿”状态。长此以往,就使得基础条件好的学校越来越好,基础条件差的学校越来越薄弱。同时,虽然我国教育界一直呼呈要转变 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并要求中小学必须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现行的大多数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搞“应试教育”、“精英教育”那一套,视高分学生为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在这各具才观和教育凤的影响下,必然导致许多办学条件差却又长期得不到改善的中小学校,其师资的配备和每年招生计划的落实都不能如愿,学生纷纷择校离去,教师也不安心于工作,从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因此可以说,薄弱学校是多种社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据统计,就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而言,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如果加止广大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所占比例可能更大。薄弱学校的现状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社会角度看,薄弱学校的社会声誉不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也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很大不满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干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导致了大中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高收费的现象愈演愈烈。从教育本身看,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使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平等性、强制性原则。从学校内部看,薄弱学校的生源较差、办学经费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工作运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精神压力较大,学生在学习上则被动应付,学习目的不明确。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又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必须加大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改革力度,这既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是教育公理原则的体现,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多年来,教育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待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和独到的作用。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编制和运用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强调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该说,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多样化个性的素质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垢有效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可以超越时空和宏观、微观的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把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生经验和思维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育技术中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等手段的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内容和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优势,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犹如身临其境,感染力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不断地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和素质形成的智力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个别化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呈现次数,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活动更能突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全面笥、发展性、全体性、开放性、基础性等特点,真正实现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意识教育。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和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根据薄弱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构想

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10月29日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根据《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逐步达到规范化,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责任。……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争取在几年内使薄弱学校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在薄弱学校的建设与转变过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给予财力、师资、物力及办学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学校自身团结奋斗、自力更生、不懈努力。其中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力量,帮助改善办学条件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办好薄弱学校的前提条件。但办好薄弱学校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靠学校自身的艰苦努力。学校自身的努力在转变 教育观念、内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实际有效的作用。没有自身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薄弱学校是很难建设好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并不差,但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的精神面貌以及办学质量都属薄弱一类。由于薄弱学校面貌的转变 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所以面对大面积的差生和学历达标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薄弱学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略入手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端正办学思想,改变经验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彻底放弃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拼升学率”的传统做法,探讨一篥切合实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途径。这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务真求实地从多维度进行探索、实践,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50-01

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严重倾向。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

一、强化素质教育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教育中旧的教育思想的改革

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可以说是围绕科举取仕而展开的历史。应试教育的弊端一是表现在“教”的环节上:1.教学内容未能完全适应提高基础教育对象素质的要求。2.许多教师习惯传统的授课方式。这就反映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也表现出“应试”的倾向。应试教育的弊端再是表现在“学”的环节上: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围绕考试而学。2.多教学生只抓主科,而放弃不列入升学考试范围的科目。3.有的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实施这种模式,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它要求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训练主线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强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如果我们不能尽早地克服原有教育的弊端,不尽快从体制上、机制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鉴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高校教育就没有坚实的素质基础,就有负于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教育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贯彻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传授知识的关系、学历的关系等。不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手段,只能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应用知识。否则,素质教育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强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给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全国人才发展大会,更强调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素质教育不能尽快实现,就不可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端正指导思想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是要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形式主义。二是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教育工作者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探索,积极工作,创造条件,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目前,从整体来看,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比重还很大,而且省与省、地区与地区差距很大,老少边穷地区更突出。

(三)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重心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强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个重要的系统工程,然而重中之重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课堂授课水平,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讲中国历史,要重在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并与现实联系起来,重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

(四)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加大考试的改革力度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6

(一)定位不明确

中职教育起步比较晚,不少学校和老师从普通中学转改过来,不能明确中职学校的定位和方向,缺乏正确的职教观念,把职教办成了补偿、挽救式的教育,没有凸显中职教育应以能力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忽视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降低了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内容、手段滞后

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内容及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比较滞后,教育质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专业设置和教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如/电子商务0/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只是对原电脑、财会专业换上一、两门课程,冠以新名词,没有突出相应的专业性的培养和提高。一些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需要,偏知识陈述少能力培养,缺少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利于中职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中职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相对滞后。中职生素质层次差距大,学习情绪没有普高生高,而中职校现代教学理念不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重视不够,只顾大量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流于形式,简单落后。这样,若教学改革跟不上,是很难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教学效果的。

(三)办学机制僵化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无创新,学制单一,学生选择性差,缺少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教育改革深化,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继续保持传统办学制度,不能形成、能选能挑、可转可续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不能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学习制度,中职校就失去了做大做强的空间。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

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按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阶梯0结构模式,建立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三结合0的课程结构模式,以便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实践。目前要大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实践性,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实验。根据中职学生的特长,以及市场就业适应性等,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对有关学科给予剪裁、组织,拓展原有学科的内容,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整合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改变过去课程分科过细、课程间相互重复、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的不足,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基础。教材改革要符合/面向21世纪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开发反映职业学校特色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法的课程教材。0的要求。

(二)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是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学校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状况,新兴产业的发展等因素进行社会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及时调整专业使之科学合理,具有市场前瞻性。缩小中职培养周期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我省高科技产业急需的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等重点专业。

(三)改革教学法,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要围绕职业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培养能力的提升,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重教法0、/重讲授,轻操作0、/重知识,轻实践0、/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0的倾向,把系统和综合特色的/专业技能教学0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落在操作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上。在教学组织上要从/教室、集体授议0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0转变,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整中职的教学结构,加强主要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使中职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成熟,把中等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四)建立创新的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1.探索新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0,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改变为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突出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职教培养目标,目前有些学校借鉴德国双方制职教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美国的社区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0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如把学习、实践、就业结合为一体的/一体化模式0;生产和教学相结合/产教结合模式0;联合办学/1+2、2+1、1+1+1模式0;教学、生产、市场经营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收效良好。

2.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中职和高职教育相接轨,突出中职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在学籍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及工作岗位的需求状况选课,合理安排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选修等形式,打破专业界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允许学生工学交替,采取多种形式完成学业,有利于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个性发展和对教育选择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从生源、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从整体上解决各职业学校的生源问题,促进中、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3.加强中职/双师型0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要努力培养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多种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把培养中职生的科学精神、技术能力与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4.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7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教育管理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为了加速素质教育的进程,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教师要处于引领者的导航作用,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易于促进教育观念转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从教学论的观点看可归纳为:以“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可以概括为:由“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易于促进教育观念转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也是由于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面临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够具有获取、使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与熟练、准确地掌握和使用信息媒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传统教育手段和方式难以完成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使素质教育本身必须包含十分丰富、深刻、具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坚持教学科研与改革,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比赛活动,几年来,着重从素质教育入手,教学中充分运用录音、幻灯、投影、录相、光碟等软件设备,在教育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电教”促进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1.“电教”使教育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直观感觉开始的。传统教学活动只是靠教师利用语言、教科书、黑板三点式来进行,是难以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的。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师生“身临其境”置身于作者描述的景色中。学生十分轻松地领会和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掌握了本文的有关知识、又如像数学教师在讲授平面几何问题时运用了套色投影,把较多复杂的问题从多种角度加以剖析(添加辅助线、有“动”有“静”、有“局部”又有“整体”……)使学生在原本抽象、难懂的几何问题解决中培养了观察、分析及学习用辩证、发展和转化的观点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时少而效果佳,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2.“电教”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与环境。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一切由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人的特征。“电教”利用多媒体展示教育教学信息过程简短而连贯,快速而又清晰,信息是非常形象、直观、具体、生动,量大而质高。此外,学生通过“电教”媒体参与性强,能更好地创设学习情景,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通过“电教”媒体交互性特点,开拓教育教学信息交流的渠道,使课堂教学过程与环境得到优化。如物理教师讲“电流”时,通过多媒体微机教学,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等概念,很好地培养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外语类、体艺类等教师通过幻灯、录像、录音、VCD光碟等“电教”手段育人,也使学生“形美以感月”、“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电教”将图象、声音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接受教育的顺应心理,创造教育教学内容所需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让学生领略完美的教育;潜移默化,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具有“会学”知识的能力。事实上,学生在“电教”方式科技手段创设的多种学习情境、多种参与形式、多种表现形式、多种反馈形成中,进行了积极的行为参与、感情参与和思维参与,大脑行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手与足也动了起来,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更大的提高。

三、“电教”易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上课和传统课比较,多媒体一开课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集中注意力,学生会很快投入学习,教学中重、难点的地方可以用课件形象突破。我在教学《三峡》时,把三峡美丽的壮观图展现出来,学生顿时:“啊!太美了!我仿佛站在那岸边观景”,作为教师的我心理荡起了幸福,有了成就感,我花了时间制课件,太值得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氛围调动起来了,教学就会因势利导。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8

一、转变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活,指导着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也就根本谈不上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事业对教育的要求,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它向我们正确地提出了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我们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一切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观念和制度、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树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不能人为地“组合”、“塑造”,既要授业解惑,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引导学生既学习书本知识,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努力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

二、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活动来实现。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教师之所以称为人师不仅是因为知识丰富,同是也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及生活、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都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无疑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要自学加强修养,更新观点,转换思想,既要“授业、解惑”又要“传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会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准则,在“言传身教”中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人类发展史上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也应是“韧”而“固”的。授人一滴水,应有一桶水,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除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外还要具备:(1)信息处理能力,即教师接受新信息调动自我因素,传导于学生的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遇到问题能够冷静处理,能够让学生信服。(3)创造能力,教师除了精通必授课之外,还应当多方面探求、开拓,勇于发现课本中、生活中尚未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教改能力,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再次,教师应具有健全的身心素质:(1)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这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物质载体。教育事业要求必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会为教学活动注入充沛的精力。(2)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积极的心理,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必定对教学教研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关键。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全面素质教育就失去了物质基础。现在许多学校已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及资金投入等方法,充实了教学手段,实现 了“校校通”等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实验室、模拟实习室、多媒体教室等与全面素质教育直接相关的教学手段也按标准化学校的要求进行了配置。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关系

教育是人类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现代化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过硬的技能,又要具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并把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此,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又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当前倡导和推进的一种全新、全面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大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既包括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包括思想道德和品性修养的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实现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出的一种新观念。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 “enterprise 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称之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开创性个性,挖掘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指导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需求。

二、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

(1)素质教育是创业教育实现的保障。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对受教育者开展必要的创业指导,同时还是其创业品质等因素的形成与培养。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素养,遵循市场的规律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创业教育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国情和现实的了解和认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要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培养健全的创业品质,有坚定的创业信念;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与心理疏导。市场经济是相当复杂的,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要经受住打击,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以上对理想信念的教育,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失败挫折的应对,都是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考验和培养。因此要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离不开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

(2)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全新的诠释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必然。

(3)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当然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而创业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同时创业教育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性

(1)实现的途径。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非一门具体的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哪一门课程,而是学校总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划。而创业教育是一门指向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中开设的KAB创业教育等诸如此类的课程,都应归属于创业教育。

(2)发挥的功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整体协调的发展,着眼于人类的全面进步。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指导创业技能。因此,从功能上来看,创业教育更具体,素质教育更抽象。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总体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否则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战弋,孙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三者协调发展[M].理工高教研究,2008(12).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10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物理素质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一套做法。课堂教学中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把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多地让学生动手做试验,更多地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动能定理”这堂课,至少可以有这样3种上课方式:

第一中方式:由老师讲述什么是动能,以及他们的单位、它们的表达式,再讲述动能定理,推导公式,再由公式讲解为什么合外力做功越多动能改变量越大,然后老师讲解例题,推演计算。

第二种方式:老师先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来讲解做功和动能的意义,再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做功和动能的改变,然后再给出动能定理,再继续讲解例题等。

第三种方式:由学生自己看书和实验弄懂做功和动能的改变,再通过相互讨论和启发,自己动脑筋设计实验来研究动能定理。

对于这3种上课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哪一种方式好或者不好,因为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每堂课采用什么方式。但是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式上课方式)肯定是不好的。我们要研究尽可能多地采用讨论式上课的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动手实验的良好素质。我们的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向现代的教学方法转变,就有一个观念转就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体现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突出的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由教师把完整的知识放入学生这个容器,要学生适应老师。现代的教学方法则是把学生当作具有责任感的公民,把他们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由他们主动地吸取知识,教师则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指导学生,要教师适应学生。我们的教师应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完成观念的转变。

二、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物理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应试,也就是要学生最终在答卷上出成果,素质教育则不然,它主要不着眼于学生的考试答卷,而是着眼于学生将来在21世纪能否适应祖国的建设事业,着眼于他们在那个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所以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的现代化科学的知识面、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更重视采用新的现代化设施。

首先,在教学中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观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实物比较小,有的实验的可见度不大,也有的实验必须水平放置而不能竖起来让学生看,种种原因都可能影响教学质量,这时候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往往可以解决问题。

其次,在教学中还可显示数据处理的过程,比如演示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数据处理;两个小球相互碰撞时弹性或非弹性碰撞的不同情况的计算的比较;原子在跃迁过程中各种不同辐射的计算,无论是演示实验的,试题讲解的,或是课文解释的,尤其是碰到大量的重复计算时,如果在课堂上实地演算,比较可信,但比较费时。如果直接给出数据则可信度又不好,影响学生的接受。这时候用计算机计算并进行大屏幕投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计算机的运算操作,对计算的结果就比较可信。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产生了大量的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针对物理课的不同内容,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设计出各种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程序,这样,多媒体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就有了广阔的前景,它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是极其巨大的。

三、如何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当前“减负”的形式下,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开阔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

高一学过“平均速度”后,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特别是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计算有关,我们可以尝试一次有趣的课外实验:在百米赛跑中测平均速度。具体过程如下: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借助文献资料法,辅以走访座谈,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由其本身学科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鲜明特性。

1.实践性 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 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

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

4.差异性 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1. 增强身心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 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 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三)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改革尚未有质的变革,旧的教学体制的弊端仍在影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任务。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

转贴于

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建立的教学体系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下转第83页)(上接第54页)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四)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五)教学评估动态化

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范文1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归根到底依靠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本人是否具备高素质,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成败。所以,为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一、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在这种品德中,爱心是教师品德的核心,有了爱心,才有诲人不倦的满腔热情,才有师生之间的默契共鸣;敬业是教师品德的支柱,敬业方可爱业、兴业,方可精益求精;献身精神是教师品德的灵魂,它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强过千辛万苦的叮咛。

道德修养是人的美德。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流传后世。”所谓德高望重,是指高尚的道德修养,受人尊敬和爱戴,随时随地给人以示范影响,尤其学生对教师无时无刻不在模仿,学生对好的不易学,坏的一学就会,故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积极正确地认识并把握人生功效,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胸怀开朗、品德高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一种可敬、可信、可亲的情感,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作用。

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只为升学服务的教育观,树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育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即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要努力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水平的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优化,个性专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综合评价的质量观;要努力转变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的观念,确立评价学生重综合素质、重实际能力的人才观。

三、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

教师要具有创新的业务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创新教育所

需要的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力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1.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力

教师要想在现代化教育中大显身手,就必须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学会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能力,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实际,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是教师必备的教学业务能

力之一。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积累资料信息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专题研究的能力等。

四、具有创造能力

在新课标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最高层次,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

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课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

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有分析地对待他人的教育经验;不断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工作有所创新和突破。

教师的创造能力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待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3)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科技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亲自获得新鲜的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最终学会创造,成为勇于创新的人才。

在新课标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标准更高。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肩负起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郑国民.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学语文教学,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