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23-06-13 16:26:27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1

一、基本情况

寺头镇位于临朐县西南部,面积173.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4.8万口人。2017年财政总收入实现3438万元,同比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2041万元,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经济以铸造、矿业为主,现有民营企业及工商业户5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金矿3家。已建成寺头工业园、吕匣工业园和石佛工业园3大工业园区,形成产业相关、优势互补的铸造、园林、农产品加工3大支柱产业。该镇品牌农业优势凸显。寺头红香椿、寺头山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寺头山楂、寺头红香椿、寺头黄烟、寺头花椒、寺头中药材“五大产业园区”,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生态旅游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重点建设花溪谷项目旅游项目,曾荣获山东省“最佳休闲乡镇”。

二、主要做法

该镇打出一系列财税制度改革组合拳,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力度稳定增长。

(一)加大资金申请和投入力度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向“三农”倾斜,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确保农业农村投入规模适度增加和比例有所提高。

二是加大对上资金申请力度。镇财政金融服务中心创新思路,加大向上沟通和协调力度,全力争取上级政策“红利”,先后争取到福泉、金晔食品、山河食品扶贫项目925万元、福泉美丽乡村建设430万元、福泉省级示范村100万元、呈子等乡村连片治理项目1200万元 ,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资金 2655多元。

(二)推动财政支农投入方式改革

一是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全面实施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与基层党建、环境整治、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绘就美好蓝图。

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财政支农资金重点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农村电商等农商文旅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领域投入;树立财政开放发展理念,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是创新支农方式。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发挥社会整合和价值引导作用,构建韧性、可控的利益协调和稳定机制,最终形成包含政府、市场、社会、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激励相容、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三)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一是严控债务风险。启动新一轮乡村债务清理核实,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偿债基金,逐步消化乡镇存量债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切实加大对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民生资金的监管力度,管好用好每一分钱,打造群众“放心账”“满意账”。

二是健全支农资金预算制度。健全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制度,推动全面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进一步理顺乡镇预算编报流程和方法,强化预算约束,解决乡镇预算、决算“两张皮”;进一步推进预决算公开,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指导,推动预算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三是突出监管重点。突出聚焦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充分借助审计等力量开展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乡镇协税护税力度,把好村级财务控支关、控税关,防止收入跑冒滴漏。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抓好会计规范化工作,提高日常会计核算水平;对乡镇财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大财政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培训力度,为乡村振兴储备一支忠诚可靠的财政干部队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及典型的“山谷经济”特点,寺头财政仍属于“吃饭财政”。突出表现在:

一是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上级接连出台一些政策性增支项目,本镇在城镇改造提升、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出现了支出、负债增幅远远超过收入增幅的现象。以2013、2014 两个年度的财政收支为例:2013年财政总收入2498.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98.5万元,仅教师工资达2490.6万元;2014年财政总收入2661.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16.7万元,教师工资2710.4万元。靠地方收入和政策性转移支付已很难保证收支平衡,只能依靠上级财政补助。

二是镇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 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 和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而这些都离不开投入。财力 的投入不足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滞后又会直接影响财 政收入的增长。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后果就是,发展越慢,财政越差;财政投入不足,发展潜力更差。

三是财源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本乡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第三产业为补充。由于历史及地理、交通等原因,私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骨干纳税企业。工业基础薄弱,税源主体不佳,造成了乡财源的后劲不足和发展乏力,抗风险的能力较差。

 四是政策性开支带来的支出压力大。一方面是增资政策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增资政策,涉及面广,增资额度大。养老保险全年增长增支   万元;另一方面是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都需要乡财政配套资金,这些方面每年至少需要支出  2700 万元左右,乡财政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对策建议

 一要重抓主导产业。要进一步完善矿产、铸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传统铸造产业成功转型升级,整合资源、抱团发展,17家铸造企业整合为5家,将生产设备由冲天炉改造为2吨以上电炉并全部安装除尘设备,企业生产实现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新兴护栏产业提档升级,引导护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全自动或半自动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积极申请注册并使用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推动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设身处地的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困难,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建设,发挥他们在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服务、沟通政企关系方面的作用;保护好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认真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要靠外力促发展。要牢固树立科学、理性、务实的新理念,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加快招商引资,在更大空间、更广范围、更高平台上实现资源有序利用,进一步膨胀工业规模,扩张经济总量,培植骨干财源。要多渠道跟外地大企业洽谈对接,让他们来寺头创业发展。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促进中小型民营企业增加投入、做响品牌、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尽快培育一批产业龙头、行业巨人和企业标兵。

三要广开财源渠道。加快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对财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含税农业,以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黄烟、建筑园林等产业,逐步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创汇增税能力;加强砂资源和矿山管理,有效杜绝国家资源、税收的流失。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2

继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3

这次我主要讲讲乡村振兴战略。党的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论述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定了位。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在修改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我党新时代七项战略之一。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什么意义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判断。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尽管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网络,但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比较明显,这种差距在贫困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城乡融合不是消灭而是要体现城乡差异性的特色,要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和谐起来,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要发挥乡村的自治功能,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中国的乡村治理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充分吸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独特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多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上华村村容村貌焕新颜,村集体收入提高三倍多,村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这次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更是给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陈村庄头村去年试行土地制度改革,提升了土地价值。庄头村党委书记叶国辉表示,连日来,他们在关注报告,其中提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政策,让他们备受鼓舞,为他们下一步扎实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注入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许光园代表在农村工作了17年,“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信心倍增,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4

播发于2021年2月21日新华社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话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从地理视角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深刻体会中学地理学科的教育使命。2021年2月21日新华社播发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话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呢?地理教师也是地理工作者,作为地理教师需要了解时政大局,学习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话题,才能在地理课堂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习和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意义。为此从地理视角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十分重要。所谓“地理视角”,就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可大可小。可以纵观全局,选择较大范围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也可选择观察研究小区域的情况;还可观察和判断小区域与大环境的联系与影响,甚至包括依据自然或社会发展规律推测目前尚未显露但潜在的变化规律,以及探索未知的世界等都是地理学观察和研究的角度。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说:“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叉过程,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地理学要为“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地理学者应特别关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今天,各行各业的地理工作者都是在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需要站在学科的视角上思考国家大战略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从地理视角在初步学习和思考中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目前,中国乡村地理学的传统研究侧重于乡村地域系统、乡村聚落地理、乡村经济地理、乡村文化地理和乡村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其中,在乡村聚落地理中谈到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居住、生活,从事劳动生产,并进行各种社会及经济活动。原始社会后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将畜牧业和农业种植业分离,出现了从事农耕业生产的人类固定居民点——乡村,这应该是对乡村一词最基础的理解。振兴一词就是“大力发展,使兴盛起来”的含义。仅从字面上理解乡村振兴一词,就是指大力发展乡村地区,使乡村地区兴盛起来。在什么方面兴盛起来呢?若仅从乡村聚落地理的角度来看,就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居住条件好起来、生活水平好起来、生产活动更先进文明、社会活动更丰富或更有意义。但若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就要从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规划与建设情况等方面来衡量。战略一词可以理解成指导整体局势的计划和策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指从国家发展全局角度指导发展乡村、兴盛乡村的计划和策略。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同年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084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乡村振兴“三阶段”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为实现该目标,国家从发展角度提出或制定的计划、行动方针等,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策略和实施途径。从此处也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与我国未来若干年发展休戚相关,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细细理解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

二、从地理视角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乡村地理学以乡村的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乡村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即以乡村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核心。所以一些地理学者认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乡村地理经济问题。乡村经济发展重点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和乡村具体产业。农业劳动力是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主要通过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从事农业生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利用土地资源,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各类农业生产活动,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产业发展类型。在我国部分区域,还会通过经营乡镇企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乡村地区展开的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都属于人们认知中的乡村地区的产业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地区的产业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事各类生产的劳动力科技素养,直接影响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决策和规划,并进一步影响乡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乃至当地农业部门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了促进乡村实现振兴,国家需要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具体产业这三个方面,应是乡村振兴战略落脚工作要介入的切入点。比如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加快培养拥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能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新成果创新,并能将科研最新技术及成果,进一步有序有效地应用于具有区域差异的农业生产的各类乡村人才,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加以扶持。比如制定具体法律法规(正在陆续施行中)、制定乡村人才专项规划、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等保障措施等,以此来确保各类乡村人才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这样的部署抓住了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并执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建设人才,让科技兴农、科技强国的发力点和作用点落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上。作为地理工作者,相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在眼前,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成为必然。这样部署还能为今后进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扎实的国家经济发展基础。本文主要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的部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地理学科就是要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所生存的世界,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从而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作为地理教师能指导学生及时了解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比如让学生早早感知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意义,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稳定的、长远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生长大以后,如果能把自己所学到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知识,运用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建设国家,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更何况面对的每名中学生都是未来建设祖国的后备人才,有一些人会是农业专业人才后备主力军。如果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与农业相关、与国家发展相关的地理知识等,能在一些学生心里播下一颗要努力学习,要成长为农业类科学家的种子的话,地理教育的价值就功不可没。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5

要求乡村实现:五个方面全面振兴

近日,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考察时,在便民洗衣池边同村民亲切交谈。

一要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要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推动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要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要注重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愿下来,又留得住”。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三要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四要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要主动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让乡亲们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舒适环境中。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范文1

 

党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我们要切实发扬发挥“红船精神”,要想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学习李保国、廖俊波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振兴乡村,绝不是口号,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制度改革,到现在的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供给侧改革,从历史到现在,这些政策都是我党创新精神的实际体现。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告诉我们,改革发展,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占据改革、乡村振兴的主动权。

 

我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警察,乡村振兴,与我同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我国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体现了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将切实做到维护核心、坚定信仰,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担当作为、创新进取,牢记重担和使命,“在基层保一方安宁,为人民守一片乐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范文2

 

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当前,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范文3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最大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最大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7

乡村振兴  党建为魂

党的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根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命脉。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层党建不容忽视。

党建是核心。对农村基层来说,重视党建工作既是讲政治的表现,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能够深入做好党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他们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没有统一不了的思想;如果能够真正抓好作风建设,打造勤廉高效的基层干部队伍,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没有吸引不了的投资;如果能够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党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做好了党建工作,就是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党建是方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依靠党“农村包围城市”的科学决策,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的伟大战略。现如今,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建统揽全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历史不断地向我们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坚持用党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理论武装自身,才能保持前进方向的正确性,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党建是保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保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头羊,更是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战斗员。多次强调,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强化党建促保障,就是要始终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理想信念,为实现乡村振兴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党建是基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想全面、高效、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做好党建工作为基础。只有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整体性、科学性、创造性功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才能让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在乡村基层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把中国农村建设得更加繁荣富饶美丽,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添砖加瓦。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8

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的关键部分,是农民共同分享各种现代化成果的必要手段。党的报告中还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县级有线电视网络而言,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对网络的需求,因地制宜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出台切实可行的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

1有线电视网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县级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对象正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农业、农村、农民,因此网络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目标就应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有线电视网络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符合国家广电总局在2018年11月印发的《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广电行业自身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有利于减轻基层组织的工作负担,提升服务和管理效率;有利于乡村管理和人民生活智能化水平[2]。有线电视网络的初始作用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看好电视、听好广播;就是为了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就是为了让信息、产品、政策发挥更广泛的作用。随着广电与通信科技的日益发展,有线电视网络逐步数字化、交互化、智能化,传输内容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没有有线电视网络这支新生力量。

2有线电视网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并发挥作用的工作建议

近年来,湖南有线石门网络有限公司立足山村,积极与县、乡、村3级政府组织协调沟通,主动向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进军,顺利承建了全县254个行政村的“智慧党建”电子政务外网工程。目前公司正在与石门县秀坪园艺场筹划建设“智慧秀坪”项目。有线电视网络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该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传输内容本地化。传输内容本地化是为了提高网络使用率,从而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有效接入率。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通信运营商都能够开展电视、宽带接入业务,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单位,除了要在服务上做到迅速、及时、专业,不断超越外,还要在内容上实现超越,真正发挥党网政媒的优势,大力推送富有地方色彩的节目内容。石门县广播电视台依托有线电视网络,主动向党委政府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和更新节目制播设备,在节目内容上坚持守正创新、日益丰富,本土节目层出不穷,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激活和新增了一大批有线电视网络客户,为有线电视网络的再发展积累了资金。二是传输网络光纤化。传输网络光纤化的目的是使网络能够稳定、高效、便捷地与多种智能终端对接,如治安监控、户外大屏、高音喇叭、监测传感器等,并传送、处理海量数据。随着广大农民对信息、商务、通信等现代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有线电视HFC网络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近几年来,湖南有线石门网络有限公司借助“全县政府视频会议系统”、“全县矿山安监和计量系统”、“全县智慧党建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等专项网络工程,顺利完成了全县18个乡镇区、4个街道、4个农林场的网络干线联网扩容,实现了县到乡、乡到村行政驻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光纤接入。目前全县296个行政村只有12个村完成了光纤全覆盖,仅占4%,传输网络光纤化的工作任务还很重。三是党委政府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参与其中并积极发挥作用,必须寻求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获得政策倾斜。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相比于电信、移动等网络,由于起步迟,投入资金少,发展慢,暂时处于劣势。因此有线电视网络经营决策者应当积极、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沟通、汇报,争取资金支持,借此改造、优化提升网络传输、交互、监管能力。四是培养和储备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的事情要有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技术要有专业的人去掌握。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尤其是县级有线电视网络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抓紧培养和储备专业人才是能否顺利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关键。建议各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储备一批“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人才。

3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农村,因此作为县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站在构建“智慧广电+”网络的高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好传输内容本地化、传输网络光纤化工作,下大力培养和储备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脚踏实地规划好、建设好未来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9

乡村振兴是国家农村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高等学校农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1-2],农科人才培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国家农村发展战略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增养大批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强的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3-6]。

1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报告中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乡村振兴问题,把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政策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而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农业产,勇于创新,敢于善于创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7-9]。只有大量勇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的乡村振兴。

2.2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科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求要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科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学农不爱农,不愿去农村,不了解农业产业,不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敢从事农业创业[10-11]。其结果造成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技术,勇于创新,敢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是学校无法提供。另一方面,有许多学农的毕业生逗留在城市由于专业限制、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原因,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些甚至被迫改行。

2.3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国内高校农科高等教育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农业人才的教育事业。国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大局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农科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农科人才培养必须脚踏实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为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12-13]。

3适应乡村振兴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3.1产教融合,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而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14-16]。因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农业产业,勇于创新,敢于善于创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大量勇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人才扎根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的乡村振兴。国内高校农科高等教育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农业人才的教育事业。国家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大局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农科高校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摇栏,肩负为乡村振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重任[17-19]。因此,高校农科人才培养必须脚踏实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为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2校企联合,创建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是农业产业的龙头。许多农业产业的发展靠企业来拉动,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20-22]。乡村振兴需要大批企业进住农村,进行农业产业开发,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农业产业开发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往往是有资金缺师资,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难度,而高校则是有师资缺资金。开展创新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力不从心。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创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机制,企业根据农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根据企业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利用企业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学生一方面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3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配合,建立适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而且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23]。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型的课程体系不,要建立适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要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尤其是产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增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勇于创新创业,而且善于创新创业[24]。

3.4知识能力结合,建立新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乡村振兴,产业开发,需要的是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25]。这种创新创业人才的考核、评价,单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教室考核的考核、评价方法明显不够科学,也不合理[26]。因此,必须改革人才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结合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4讨论

4.1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是乡村振兴之本

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而进行的创业活动的农业人才。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发展滞后,其根本的原因是人才匮乏,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一些有机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家子弟也想方设法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导致农村人才匮乏,尤其是从事农业产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人才匮乏更为明显。由于人才匮乏,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使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落后状态。因此,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首要。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是乡村振兴之本。只有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善于创业的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在农村从事农业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20]。

4.2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农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且涉及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既需要学校参与,也需要企业参与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培养创业创新型农业人才,首先,农科高校必须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新时代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与创业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其次,创业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农科高校必须打破传统封闭办学的框框,走出去,主动出击,与企业联合创建校企联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必须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只有农业产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繁荣,才能实现乡村振兴。而农业产业要发展必须依靠企业来带动,企业农业产发展的龙头。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的有效途径[21]。此外,基于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还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肩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重任的农科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主管部联系和沟通,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争取地方政府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持。

4.3脚踏实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新时代农村发展特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业人才培养提出诸多新的要求[21-22],如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研发经营人才培养、现代农产品营销人才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农科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时代农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脚踏实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针对新时代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要,培养懂产业、有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农科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4.4校企联动,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下面小编整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欢迎查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11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创新优化

一、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分析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该战略的整体目标。

二、财政支农的绩效管理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相关《实施意见》提到了公共财政需要更大力度地向“三农”倾斜,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结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起到了重要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在逐步增大涉农资金投入的同时,资金的投入效果也是值得国家与社会关注的重点。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管理是财政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需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与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目标的关系

建立起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完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优化绩效管理方法,是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以绩效管理目标为方向,通过绩效管理方法的实施最终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需要严格参照战略目标。将战略目标分解成目标任务,根据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和确定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都将最终体现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财政支农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目标必须严格参照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分解任务来设定绩效管理目标项及目标值。通过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进一步分析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制订实施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契合程度,并以此进行资金投入与政策的进一步优化。

三、基于战略目标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优化与创新

财政支农支出属于“三农”领域的综合性支出,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管理属于专项绩效管理,应不同于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更需要来自“三农”领域的专业支持。基于战略目标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模式,需要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

(一)绩效管理环节的优化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环节应当包括财政支农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与绩效目标的制定、事中的绩效监控、事后的绩效评价考核与结果应用等环节。在事前绩效评估与绩效目标的制定环节,应当结合上述分解的战略目标来评估论证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必要性、投入的经济性、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筹资的合规性等。在事中的绩效监控环节,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起实时监控机制,结合绩效目标来监控财政支农项目中业务开展的合理性。作为财政支农政策的制订部门还需要监控政策的实施绩效。当业务开展或政策实施偏离或不能实现绩效目标时,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在事后的绩效评价考核与结果应用环节中,财政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应当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管理进行评价考核。该环节需要评价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分析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影响,找出“三农”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分析资源配置、政策实施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绩效管理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并提升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

(二)建立专项信息化支持系统,优化绩效管理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的财政支农项目众多、领域较广,这便使得财政支农绩效管理的数据获取与分析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这是对绩效管理方法与手段的重大考验。因此,需要建立专项信息化系统,为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数据获取功能,能够从政府综合财务数据、各项目业务数据中获取有效的绩效管理数据。并应用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对数据进行绩效分析。信息化系统还应当为绩效管理的整个环节服务,以提高绩效管理效率。

(三)优化“三农”领域专业人才支持体系

财政支农涉及“三农”领域的各个方面,财政支农政策、支农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的制定、绩效评价与分析都会涉及到“三农”领域的相关专业性问题。各级财政、农业等相关行政部门在对财政支农开展绩效管理时,应当获得“三农”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支持。这样方能使绩效管理真正沉下去、接地气而不流于形式。然而,目前绩效管理的普遍做法是直接将绩效管理工作全部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绝大部分是委托给了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做法往往忽略了绩效管理对象的业务专业性。造成了事前绩效评估结果、绩效目标的不合理,绩效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不相符,评价与考核结果缺乏实用性的情况。因此,建立并不断优化“三农”领域专业人才绩效管理支持体系,是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基于战略目标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目标应当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战略目标指导绩效目标是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基于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密不可分的关系,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模式应当将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基于战略目标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新模式。

(五)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绩效管理指标是绩效管理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也是对绩效管理目标的具体化分解。绩效管理指标的设计对于绩效监控、评价、考核的可执行性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绩效管理指标需要包括产出、效益、满意度三个一级指标;其中产出指标下设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二级指标;效益指标下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二级指标。而三级明细指标的设置则需要根据部门职能、所在行业,区分资金性质等情况来进行设置。财政支农绩效管理指标系统中的三级明细指标需要根据战略目标的分解任务,结合绩效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细化分解并合理设置。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范文1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应对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了我国乡村的整个精神面貌,同时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但是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其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在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也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重点强调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指出该问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该问题中明确提到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目标更快地实现。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是该战略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具体的调查我们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又将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呢?以下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该举措的提出可以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此战略的正常落实能够很好地优化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该战略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发展营造出较佳的环境。此种状况下,需更加关注农业产业结构情况,关注农业机械、相关生产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推广。在这样有利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我国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具体的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重视我国农业技术的具体有效的应用,使我国乡村经济中农业发展更加迅速,使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条件

在乡村战略背景下,如果想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则需要对当前现存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对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中讲到,从很大的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农村产品的质量,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动力。此外,从目前情况来看,供求关系在不断的变化,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民预计需要增加的收入,而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提高农村品质量和档次,推广优新产品,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增长社会收益。

(三)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

在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农村振兴战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十分有必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慢、发展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未能被有效地推广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未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我们要制定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借助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由此来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针对推广存在的问题又主要包括:缺乏完善有效的推广体系,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农民对新技术认识不足这三方面,针对这三大方面,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三大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让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时抓住机遇,建立税收优惠的激励机制,健全农业机械,使国家的政策合理化,发展好技术推广和推广的机械和法规,农民要注重公共关系和引导,加强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公共关系和引导,并应在农业生产的末端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加上一桶燃料,让其飞速地在当今社会中成长起来。

(二)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对于农业发展来讲,完善产业结构是其最需关注的内容。目前,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片光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得到了难逢的机遇。不过部分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仍旧十分单一,即便进行了整改也未依照地区的实情。除此之外,关于农业机械方面的整体技术普及度偏低,农用地维修基础设施不足,建设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些都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新技术要进一步的推广

农村振兴战略要促进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许多地区还未能设立健全的农业推广体系。部分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全新的生产技术加上缺乏对农民的管理和培训,以至于很多农民不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忽视了新技术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最终影响则是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应用,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农业的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和新技术的农村社区化生产,为农业的活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联。以此,必须搭乘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快车,在综合使用各类举措的基础上,健全现有的农机化实施机制,以此提升农机化整体的生产应用水平。构建完善的章程制度体系时,需关注农业现代化科技的具体情况,确保相关农业机械化手段可以很好地得到应用推广。构建农业现代机械推广服务机制,提升整体的宣传水平,推动农民掌握更好的机械使用知识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调整。举例来讲,湖南省方面关于高速插秧机、水稻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中央方面会直接补贴30%。新产品开发与自主选拔项目方面同样有相应的补贴,针对购买补贴方面,统一采取的是“三合一”(手机app、手机二维码、物联网)模式。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采购补贴的落实速度,所选补贴办理与资金兑现耗费的时间。除此之外,针对匹配条件的相应现代农机合作社与农机大户主体,还有市场报价率50%的贷款贴息以及担保费方面1.5%的补贴。

(二)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

新技术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扩张方式、提高农民农业健康水平的新生产技术和新技术意识都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自觉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加强交流,使所研发的新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农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们乡村振兴的列车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优化农民群体整体的素质水平,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为目的,便需首先扩大关于农机使用的技术教学范围。所以,针对农民可采取专门性的教育培训,在建立出相对完善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借助讲座、实地示范等各类模式,提升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掌握水平,并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时,还需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课程,推动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由此培养出新型的职业农民。前段时间,湖北省秭归县县委书记陆辉第一次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本地脐橙的带货。短短十分钟内,这场网络直播就获取了千余名观看者,最终成交额达46万元。秭归县之前为部级贫困县。借助脐橙的推广发展,整个县区共有140个村、10万名农民开始种植脐橙。整体来看产值高达30亿元,因此,县内原本7000余名的贫困户直接脱贫。2019年4月,秭归县也借助“网络直播”的方式宣告自身的正式脱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之前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针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先从持续不断地推进那些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伟斌,毛迎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8(2):127-130.

[2]闫宝芳.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J].经济师,2019(3):165-166.

[3]牛淑娟,张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推进农业机械化[J].现代农机,201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