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3-07-31 17:24:55

航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1

值此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奋斗在航天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指战员,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5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航天工作者创造的非凡业绩,已经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希望航天战线的同志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力量实施好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不断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出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航天事业。5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和科技很薄弱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载人航天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相继成功发射并平安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说,50年来,我国几代航天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崇高使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出,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艰苦奋斗,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第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走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航天之路,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四,坚持多学科集成、多部门协作,运用系统工程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有效方法。第五,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调,我国航天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航天装备研制和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要求,加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研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航天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紧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增强航天事业发展后劲。三是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科研、生产、应用体制。四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扩大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是加强航天科技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主持纪念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总书记的贺信。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2

1957年,苏联研制的世界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成功进入轨道;12年后,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人类将探索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向宇宙深处拓展,与此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正在为增进人类的福祉做出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航天事业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并且已经初步构建由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背后的经济利益考量,无疑会引起各类企业的关注。关于航天经济市场化运营,以及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事实却是真正能进驻该领域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

“市场化可以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使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看来,垄断会造成市场失灵,仅仅为个别垄断企业带来差额利润,损害用户和国家的利益。

CEI: 目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还有哪些需要加强的地方?

吴季: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航天事业长期以来一直由应用需求牵引和驱动,比如气象、灾害、应用广播等。但当这些应用的需求满足以后,对航天系统的驱动力开始逐渐减弱,需要出现新的驱动力。

纵观目前国际上的航天发展,比如美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他们的航天事业往往都有4个方面的驱动力,即民用卫星、军用卫星、科学探索卫星、载人航天活动。而对于中国来说,在这4个方面,民用卫星、军用卫星、载人航天活动这3个方面我们都发展得非常不错,只有科学探索卫星是目前的一个短板,也是我国刚刚开始涉及的一个领域。

CEI: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短板?

吴季:科学卫星需要一定量的经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航天事业发展之初,更多地应该考虑发展应用层面上的东西,这是很多已经具备航天能力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问题,比如印度、巴西。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欧洲等国家在航天事业起步的时期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他们在发展应用卫星的同时,就拿出了一定的经费去覆盖科学卫星这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我国也开始有了科学卫星的计划,一方面因为一个经济体量达到全球第二的国家应该为全人类的基础科学事业做一些贡献;另一方面也需要这样一个创新领域,为航天技术和更广泛的技术产业提供新的驱动力。未来国家会逐步增加科学卫星方面的投入,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空间科学在整个空间活动中所占的比例。

CEI:科学卫星会在经济方面带来什么样的收益?航天事业带动经济发展前景怎么样?

吴季:科学卫星对经济产生的作用是比较长远的,不可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也很难说出具体能产生哪些经济效益。马上就能起作用的是应用卫星。科学卫星主要是探索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突破,满足的是人类寻求知识的需求。当然,这些贡献很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比如10年、20年,甚至30年后转化为生产力和新的技术。

从整个航天事业来看,简单地将航天事业看成是一个常规的民用经济体,比如交通、电力等是不正确的。航天事业可以带动经济,但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能作为衡量航天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

航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有很多特色是别的行业所没有的,比如政治性和对国民的激励作用。将中国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就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带动中国梦的实现。再比如在航天领域搞国际合作也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可以配合国家的外交政策,并作为国家的外交策略。

CEI:你认为民营企业参与到航天经济领域,效果会如何?

吴季:我本人非常同意市场化,市场化可以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使用户有更多的选择。相反垄断会造成市场失灵,仅仅为个别垄断企业带来差额利润,损害用户和国家的利益。

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事实上,目前中国的航天事业很少有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这是由于航天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上天的卫星数目有限,一年也就是十几个到二十几个,而这些卫星各有不同,所用零部件的重复又很少,也就是说不属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同时,生产和发射卫星都有很高的风险,这种特点的产品,民营企业很难支撑。

但是,发展市场经济是国策,同样,卫星的用户也希望能够有所选择,并确保质量,价格合理。这些都要求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向市场化方面逐渐推进。比如可以从原材料、元器件开始。目前这个进程正在进行当中。

值得肯定的是,卫星应用的地面设备,比如直播电视的接收设备、导航定位设备等,已经完全市场化了。

CEI:和中国情况相比,国外航天经济的市场化进行得怎么样?

吴季:国内的情况刚才已经说到。国外的情况要好一些,比如美国在军用航天领域已经完全采用了采购制。

在民用航天领域,美国航空宇航局(NASA)在10年前曾经设想进行改革,但是从美国阿波罗计划时期建立起来的机构庞大,改革受阻。之后采用了有选择的市场开放,包括载人航天的运载领域等。

欧洲比较注意利用市场机制,但是由于欧洲空间局是一个多国参加的联合组织,其经费的投入必须满足按各成员国投入的比例返还,因此选择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为了保证国防工业的相对集中,各国政府也需要重点支持少数国有大型企业承担航天项目。

CEI: 你对中国航天经济的发展作何展望?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3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心得体会

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对你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我们要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嫦娥五号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是我国探月计划的收官之战,其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下一个里程碑。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嫦娥五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在漫漫银河中与辉煌成就“邂逅”,与伟大精神“相遇”,每一步,都标志着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迈得更稳更远,不断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回眸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从零“起飞”,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登月、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等一系列的航天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充分彰显着中国责任、中国速度、中国智慧。

航天事业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航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把航天事业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以民为重的发展取向,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有序推动行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其已经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民生领域的保障与改善,都离不开航天技术,航天事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向往,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事业更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嫦娥五号”带着人民群众的梦想破浪前行有多远,就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贴得有多近。

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航天技术作为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是各国必须优先抢占的最重要战略高地。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航天技术主动权,主动融入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航天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浪潮激荡前行,毋庸置疑,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

成功,是我国科技再一次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再一次提升的重要标志,在这种背景下,坚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变,以航天事业发展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

飞天揽月看今朝,航天为民看中国。“嫦娥五号”飞天,航天强国称号实至名归,我们要做真正的引领者,瞄准航天事业高质量建设目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航天技术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天空篇章。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4

我国航天事业在近年来处于稳定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深空探测以及火箭卫星发射等领域都在不断寻求着突破与创新,不断取得令世界瞩目、令国人为之自豪的成就。随着我国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的提升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综合实力,己经成为我国航天军工科研领域急需探宄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1.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情况

(1) 在我国现阶段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定价模式与成本加成的补偿方式己经极大的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成本加成上存在的补偿问题和定价模式的落后,己经严重削弱了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致使大量的交易项目出现成本管理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众多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对我国航天军工科研领域今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1]。成本加成上存在的补偿问题和定价模式的落后更会导致相关的经济市场出现误导情况,致使大量事业单位在生产与运营阶段出现亏损情况,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对我国整体经济市场造成严重危害。

(2) 在我国现阶段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相关的制度矛盾己经极大的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状况,成本的开支范围与价格形成机制不统一,更接连引发了诸多市场经济问题,对我国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我国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受制于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财务政策出台相关部门,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需要依赖于统一化的成本开支范围与价格形成机制,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制度更是生产与运营的重要指标与内容。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相关的制度矛盾、成本的开支范围与价格形成机制不统一,这些问题情况都会直接导致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出现成本管理与控制问题,严重影响事业单位今后的成本管理与制度创新。

(3) 在我国现阶段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现行的经费管理办法及计价办法己经严重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运营情况,计价和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致使企业会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难以有效发挥自身的职能效用,更会对企业的运营状况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加强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2.1计价模式与成本补偿方式的完善与创新

针对我国现阶段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情况,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完善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中的计价模式与成本补偿方式,进一步提高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帮助事业单位更好的运营与发展。

首先,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应积极建立分类定价的模式,对传统垄断式的运营方式进行调整,以成本作为计价的唯一标准,根据我国当下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与市场上的供应需求,结合自身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制定出符合市场要求,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状况的计价模式,以此实现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多元化的成本补偿模式,通过这种补偿方式,使事业单位在生产与运营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阶梯式的经济增长。同时,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更需要在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实行浮动收益率,通过将事业单位商品的定价范围与最高限价范围进行明确界定,进一步降低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风险。

2.2完善商品定价模式与经费管理方法

针对我国现阶段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情况,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完善商品定价模式与经费管理方法,使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能够根据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生产与运作,大大提高了商品生产的效率,逐步降低商品生产成本,运用科学化的评价与经费管理方法,使事业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能够得到稳步增长。同时,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在逐步改革商品价格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制定出更加科学化的定价管理模式,通过对成本加弹性利润等多种定价方式进行研宄与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经费管理办法,研宄出更加符合我国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商品配套定价模式与经费管理办法。

2.3实现作业成本管理与价值链分析的融合

针对我国现阶段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情况,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实现作业成本管理与价值链分析相融合的方法,帮助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积极效用,实现事业单位产品定价与成本核算工作的统一,以此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与运营状况。

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应以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作业成本管理办法为基础,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市场动向制定出更加科学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作业成本管理与价值链分析相融合,帮助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消除不增值或者逐步减少的作业,以此实现降低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生产成本的目的,最终实现航天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经济运营体系的全面提升。

3.结语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航天工业发展也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以军品为主转向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直至逐步形成军、民、商结合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再认识,是我国航天人在这场变革中能否抓住机遇,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并寻求航天事业发展和自身生存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仅就有关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思考之一:我国航天工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军、民、商有机结合,这也是航天总公司真正走向市场的关键。

在军、民、商中,军品、民品为国家需求,由国家投资;而商业性活动,国家不再投资,主要由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为什么我国航天工业要军、民、商结合?这是由市场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市场经济的观点出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牵引是航天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航天技术和系统及其发展的推动是航天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手段。因此,航天总公司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军品、民品和商业市场,这既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环境的要求,又是航天总公司走向市场、按真正的公司机制运行的关键。

美国1996年新的航天政策中明确了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的界限和重点,对于军用和民用航天,以国家为主导,确立了军用和民用航天的重点;对于商业航天,则以市场为主导,国家在政策方面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为航天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我国借鉴。例如, 就军用航天而言,美国政府将进行“国家安全所必需的航天活动”,重点是提高支持世界范围的军事行动、监视战略性军事威胁并作出反应、以及监督军备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必须保证实现航天任务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并在设计和规划、研制、采购、使用和支援的各个阶段予以保证;对于民用航天,美国政府重点放在空间科学、对地观测、载人航天、航天技术和应用方面,并由政府部门(如NASA等)进行任务协调和管理,除了研究发展活动需要NASA各研究中心独有的技术能力外,一般均从私营部门获取航天器和其它产品;对于商业航天,美国政府机构将尽可能地从市场上购买航天产品和服务,并将促进经营状况较好的美国商业部门方便地使用美国政府与航天有关的硬件、设备和数据。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美国航天政策中还承诺 在目前的航天发射协议期满后,即从发射服务中的谈判贸易转向以自由公开的市场经济为特征的贸易方式,同时,美国政府还将确保其电信政策对天基电信竞争性的国际环境给予支持。

就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而言,同样存在着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内容和发展趋向, 在我国航天的军、民、商中,“商”是关键,之所以是关键,就是要求我们既要抓住我国航天的自身优势,又要主动、积极地开拓航天商业市场,尤其是在初期,更要积极争取和制定有利于走向商业市场的各项配套政策。可以说“商”是目前我国全体航天人面临的新课题,它的确立将带来目前我国航天战略的重大调整,它的成败决定了我国航天工业能否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思考之二:选准航天产业化、商业化发展的优势,从实际需要和实际所能产生的效益出发,对有重大效益的项目先上、早上。

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通信卫星、防灾减灾卫星、资源卫星、直播卫星、空间技术育种以及卫星地面设备方面均具有巨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和社会及经济效益。为此,航天总公司应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我国航天产业化、商业化的重点项目。例如,在通信卫星方面,我国需求市场远未饱和, 与之相应的卫星通信业务方兴未艾;在直播电视卫星方面,美国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已取得成功, 致使有线电视业务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直播卫星及其业务尚未起步,它在我国的兴起已为期不远; 在卫星地面设备方面,其市场和经济效益潜力巨大。据国外统计,其效益仅次于卫星通信业务,远高于商业发射获得的效益,因此,应大力发展,获取并扩大市场份额;在我国防灾减灾卫星、资源卫星和空间技术育种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应尽快掌握卫星的研制、生产和供货的主动权,同时应注重有关空间产品(如种子、遥感图片等)、地面接收设备等的经营活动,注重参与有关配套系统的建设。为了确保航天已有优势的充分发挥,必须思考第三个问题。

思考之三:以争取国家经费为主改变为争取有关经营政策为主的发展思路,努力争取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及其相关产业的经营政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行业垄断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自身发展 ,引入竞争机制或创造竞争环境,是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总公司欢迎其它行业企业参与航天产品的市场竞争,同时,也应允许航天企业参与其它行业的市场竞争。为此,航天总公司应努力争取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及其相关产业的经营政策,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例如,通过获取卫星通信、卫星电视直播、卫星遥感等业务的经营政策,发挥航天技术优势,形成空间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使我国航天技术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思考之四:如何主持或参与应用卫星的经营活动。

首先立足国内卫星应用及应用卫星的经营活动。据预测分析,仅就卫星通信而言,到2000年, 我国将有10.8亿~13.5亿美元的卫星研制和发射市场(按国际平均价格计算);我国需要C频段卫星转发器145~159个,Ku频段转发器22~26个,每年可产生1.8亿~2.5亿美元的转发器租赁市场;卫星地面设备市场将为30亿~40亿美元;卫星通信经营业务收入每年可达288亿~40 亿美元。到2010年,上述市场还将扩大3~6倍。面对这一巨大市场,航天总公司不可坐失良机。一方面需积极发展用户,另一方面应主动出击,以多种方式筹资,以最快的方式生产通信卫星(如东方红3号),并多以在轨交付的方式吸引国内广大用户,从而获得卫星生产、供货和经营的主动权。另据预测,我国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潜在需求和市场也十分巨大,也需要我们主动开发和推进。

其次,开拓卫星应用的国际市场。

思考之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航天企业 战略规划 思考

一、我国航天企业的现状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源于五十年代中期,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建设改革,逐步形成较为齐全的航天科技队伍。航天企业不同于其他一般企业,从经营方向看,它是专门为我国国防建设服务的,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的工业部门,不过如今的航天企业也逐步转向面向全社会,实现军民结合。从企业方向来看,航天企业大多是高科技的大中型企业,统筹多门学科,以追寻最新高科技为目标,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高科技保障。从经营方式上看,航天企业必须坚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产产品一般具有风险高、程序复杂、垄断性强等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经营环境上看,由于航天企业的特殊性,工程设施的需要,地域分布十分分散,一般都分布在沿海三线较落后的地区。最后因为我国航天企I一般都是传统国有企业,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在经费和业务上都是被动等待,不懂如何在市场潮流中站稳脚跟,没有意识到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造成航天人才流失严重。

大多航天企业对战略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航天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航天科技新体系,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是推进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步骤。

二、影响航天企业战略规划的因素

(1)政治法律环境。对航天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政治法律大环境。航天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决定、理念与产品都应根据当下的国际政治形势、军事情况而制定。同时根据我国国防政策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军民结合的原则制定企业战略。

此外还受我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调整、我国税法变革等因素影响。

(2)我国经济环境。航天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要依据当前国家的经济条件,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能源供给情况、商业分布等对企业战略规划也是对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措施为航天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技术水平。科技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生活及生产方式。但是由于航天技术较为特殊,使得技术交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航天人才也十分短缺。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到现有的资源配置,又要加强科技创新,处理好战略成本与科技水平间的关系。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航天人一般都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情怀,我国的航天精神以“独立自主、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为代表,航天企业应大力提倡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航天人的企业认同感。

(5)企业微观环境。除了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影响因素外,企业自身的微观环境对企业的战略规划也十分重要。一般从行业竞争情况、企业性质和优势、消费者需求、合作商及利益集团等多个方面考量,分析企业的不足,准确的制定适合每个企业的战略规划。

三、航天企业战略规划的思路

航天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点,即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航天为本综合发展,科技创新管理进步,质量制胜高效规范。

(1)军民结合,发挥自身优势。航天企业可以从军民结合的方向规划企业战略,这是航天企业的独特性。将军品的生产和科研发展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置,使航天企业的各方面优势的利用和发挥实现最大化,促进企业与国家、物质与精神的双赢局面。

航天企业还需要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将竞争观念摆在企业战略的明显位置,强化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寻找自身出路。在保证科研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市场经营上来,做到自立自强,创新拼搏,发挥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世界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位置。

(2)实事求是,树立全局观念。企业应先全面了解和分析自身的发展情况,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系统客观的规划发展战略,使其能够协调企业各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不脱离实际又有一定风险和竞争力,保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

企业战略的规划还应与国家经济发展,地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结合,创造良好发展的大环境,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3)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展浪潮不断加快,航天企业也要紧跟上步伐,实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综合创新型发展战略。在内部应不断革新管理思想和制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外要注重信息的吸收与共享,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吸取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航天科研技术,根据时展的要求革新产品理念,创造具有竞争力的航天产品,增强我国的世界影响力。

(4)挖掘航天人才,创造人文环境。人才是任何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航天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普通企业相对更加严格,企业要制定长期高效的培训和指导课程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水平,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理想的报酬来留住人才,展示自身健康鲜明的企业文化来吸引人才,形成积极向上、有秩序有竞争的良好文化环境,为我国的综合实力发展、经济水平提升培育更多优秀高质素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宏,李天春.对航天企业战略规划工作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1.

[2]周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航天企业为例 [D].中国地质大学, 2012.

[3]韩江波.企业战略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7

2011年11月9日,应中国宇航学会邀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科协科技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专程到北京航天城调研航天科技期刊联盟组建工作。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会见了李东东一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金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承文全程陪同参加了调研活动。

会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介绍了航天科技期刊联盟组建筹备的情况。为了适应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形势,发挥中国航天科技期刊的整体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尽快提升航天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航天技术自主创新,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改革、发展的精神,结合航天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实际情况,2011年7月,《宇航学报》等33家编辑部发起成立中国宇航学会下属的二级学术机构――航天科技期刊联盟。联盟以航天科技期刊为成员,跨部门自愿申请参加。旨在充分利用我国航天品牌效应和资源,做大做强航天科技期刊品牌,应对国际国内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成为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主要职责是为形成适应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方向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成员刊物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合力,充分利用丰富的航天科技文化资源,积极开拓市场,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2011年8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给予了重要指示和批复,标志着期刊联盟的组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李东东在听取了联盟组建情况的汇报后表示,中国宇航学会对航天科技期刊“引领航天技术能力建设的源头,推动航天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培养航天科技人才队伍的沃土,展示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窗口”的定位准确到位,体现了航天科技期刊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说明了航天科技期刊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航天文化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航天科技期刊与中国航天科技专业技术发展结合紧密,有其特殊性,在当前加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航天科技期刊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大胆探索。她充分肯定了以中国宇航学会为平台组建航天科技期刊联盟的创新形式,认为符合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的方向,也符合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规律,新闻出版署将给予积极支持。同时,她希望学会能按照组建方案组织实施,大胆创新,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为学术期刊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在会上,李东东副署长还就组建航天科技期刊联盟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二、高度重视期刊内容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三、大力推动航天科技期刊联盟做大做强,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挥独特作用。四、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将航天科技期刊联盟建设成我国科技期刊中的一个知名品牌。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表示,发起成立航天科技期刊联盟,对于进一步扩大航天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航天科技期刊质量、探索航天科技期刊改革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协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马兴瑞、李金生、承文分别介绍了集团公司有关情况,对建立航天科技期刊联盟表示完全赞同和大力支持,并对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科协长期以来对航天科技期刊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希望新闻出版总署继续加强对航天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以便更好地传播航天文化。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8

2011年2月4日,美国国防部了首个《国家安全航天战略》(简称《航天战略》),评估了不断恶化的航天环境,提出未来十年航天战略目标与实现途径,力图构建“北约”版的航天联盟,“塑造新型航天领导地位”。

应对三大挑战的三大战略目标和五项战略举措

《航天战略》从分析航天战略环境人手,提出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太空越来越拥挤,目前有60多个国家和组织运行着1100多颗卫星,已编目的太空碎片达到22000个,太空轨道与频谱等资源日趋枯竭;二是太空对抗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和组织正针对美国航天系统的脆弱性,寻求发展“非对称”对抗能力,以抗衡美国强大的军事优势;三是航天竞争愈加激烈,发展航天技术和提供航天服务的国家不断增多,美国的国际航天竞争优势不断下降。

提出三大战略目标:一是加强太空安全、稳定;二是维持并提升航天给美国带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优势;三是夯实支撑美国国家安全的航天工业基础,并勾画了五项战略举措:一是促进负责任的航天行为,和平与安全地利用太空;二是改善美国的航天能力;三是同负责任的国家、国际组织及商业公司合作;四是预防并阻止对保障美国国家安全的航天基础设施的敌意侵犯;五是采取各种措施挫败攻击,并使航天系统能在性能降低的恶劣环境中运行。

提出塑造新型航天领导地位四大核心理念

一是力图构建航天新秩序,强化领导地位。目前,美国作为唯一的航天超级大国,在航天事务上具有强势的话语权。从《航天战略》积极为“负责任”的航天活动制定标准、最佳惯例、透明度与信任措施以及行为准则来看,美国正试图将这种话语权转变为制定规则的权力。《航天战略》所勾画的“负责任”的航天新秩序和行为准则,其实质是维护美国在太空的“先发优势”和既得利益,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框架下解决太空争端或冲突。

二是试图构建航天联盟,实施全面遏制。可以预见,美国将以北约为样板在航天领域形成利益联盟,达成航天制造和航天服务即使不由美国所提供、也要由美国所控制的目的。美国实施航天垄断和全面遏制的用意在于,一方面增强自身航天优势,确保在危机时刻美国及其盟友的航天能力不被对手所用,另一方面实施更为严厉的出口管制,从而限制其他国家的航天发展。

三是实施多重威慑,确保太空安全。首先,以秩序和结盟等方式,增加对美国太空突袭的政治风险;其次,提高航天系统抗毁性,降低对美国太空突袭产生的预期效果;第三,增强太空态势与对抗能力,告诫敌手太空突袭必将招致严厉惩罚,不仅是“以牙还牙”式的太空还击,还可能是报复性的地面军事打击。 “多重威慑”的实质是采取增加代价的方式弥补航天系统的脆弱性,旨在保护美国的太空安全。

四是发展高效创新能力,扩大战略优势。近年来,由于军事航天系统采办遭遇“拖降涨”问题,致使美军航天优势的增速放缓。为确保国家航天安全需求,《航天战略》以面向实战为牵引,摒弃发展“完美”装备的思路,走高效、灵活的道路,来确保系统能力按期交付。这对航天采办程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孕育中的航天技术,如快速响应太空技术、模块化航天器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加大与对手技术“代差”,有效支撑扩大战略优势的战略目标。

几点启示

(1)重视太空安全,制订国家顶层航天发展战略

航天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为应对当前全球面临的太空拥挤、对抗和竞争三大挑战,为在新一轮航天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制订可持续航天发展战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2)努力提升自身航天能力

航天实力是国际航天战略格局的决定力量,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航天能力,加强航天技术的自主研究,夯实航天产业基础,建立可靠的航天运输和实用化的航天系统,以航天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竞争能力。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9

一、国外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1.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领域较多,主要有通信/数据处理、能源、加工与制造业、医药、消费产品、运输、环境等。

登载在1987年《Spinoff年鉴》上的调查报告称:据NASA对在1978~1986年间441项航天技术转移案例的分析表明,美国航天技术二次应用效益在这9年内的实际效益是216亿美元。航天技术转移增加就业工作岗位35万个,共计有16种不同的转移途径,其中主要有:①NASA技术的直接使用;②NASA帮助“制造市场”;③靠NASA的测试或使用,使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加速;④NASA的工业应用中心帮助私营企业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⑤通过NASA技术人员的流动,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产品;⑥将航天技术向其他政府部门转移;⑦通过NASA的日常活动将航天技术转为民用。

表1 航天技术转移及二次应用的实际效益 最 终 用 途 案例数 增加销售

或节约成本

案例数 实际效益(单位:万美元)

增加销售 节 约 总 额

运输 40 18 988786.5 11662.3 1000448.6

工业(制造与加工) 170 107 576764.9 6783.7 583548.6

医药 61 31 200303.6 3061.3 203364.9

消费产品 24 18 127829.4 52.4 127881.8

公共安全 27 16 34788.8 55.5 34844.3

通信/数据处理 51 32 17100.7 5196.4 22297.1

能源 30 13 20350.0 1561.3 21911.3

环境 16 11 1696.2 2178.8 3875

其他 22 13 165498.9 1023.2 166522.1

合计 441 259 2133119 31574.9 2164693.9

由表1可见,大约60%以上的技术转移案例可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67个案例是利用NASA技术经过二次开发,创造了一些新产品或新工艺,为企业建立新的生产线,或创建一家新的企业。

2.减少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而隐含的经济效益

有学者认为经济包含着常态经济与非常态经济即灾变经济。人类为了把非常态经济造成常态经济的损失降低到最大程度,为此常态经济必须支付非常态经济索取的保险金,这笔资金就作为国家安全和救灾支付。据专家计算,摧毁20个经济脆弱点相当于摧毁最大的44个城市社会功能。利用航天技术保护这些经济脆弱点,这就防止或减少了灾变经济造成的损失,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天事业发展导致了若干新技术群体的问世与应用

航天技术几乎博采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不断对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许多崭新的领域和高难度的课题,为一些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机会,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若干新技术的问世。

(1)促进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适应研制导弹的需要而诞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约翰·莫尼亚和约榆·艾儿凯克教授,为了适应导弹弹道计算的需要,于194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巨型亿次计算机ILLIAC-5也是为美国NASA研制的。可以说没有航天工业的高需求也就没有计算机行业的今天。

(2)促使集成电路的诞生和发展5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空间优势,适应研制新型导弹和空间飞行的需要,在五角大楼和NASA的大力资助下,集成电路才得以诞生和成长起来。1960年,在美国集成电路开始大规模投产,1962年的产品全部被军方购买,1965年军方购买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到70年代末期,降到10%。集成电路是随着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的,而后逐渐推广应用于其他领域。

(3)促进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发展据国际石油研究机构计算,按现在的消耗量,从1998年起,再过42年,世界上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9991.2亿桶就会被开采完了(有资料说要70年,也有的说要100年)。矿物燃料属于非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被消耗贻尽,而且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正在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地球将发生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类必须寻求新的且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能源。在地球上开发洁净能源受到各种限制,大气层中的云和地球的昼夜循环严重制约着太阳能的采集,核能的开发则受到核废料问题的困扰。利用空间高真空高洁净环境可以高效率地采集太阳能,从地球外天体可以采集优良的聚变材料。显然,航天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航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成为世界航天界的热门话题。

(4)促进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航天事业促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结构材料、烧蚀材料、阻尼材料、密封材料、机敏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涌现出来,进而推广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空间微重力环境又为高性能材料的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5)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从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的一批航天企业转向海洋开发,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的迅速进展,使美国在海洋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美国是唯一作好海底开发准备的国家,它已向开采铁锰结核矿的六国国际财团投资,其海洋石油开发也从浅海发展到了深海。

(6)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发展促进通信技术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卫星通信实现了信息传递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使信息可以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传递,全球通信网的建立使得地球上任何两地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迅速发展的卫星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正在改变着地球上一切旧有的交通、通信、联络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4.航事业发展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

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更新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1)促进系统工程管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系统工程管理软科学也是伴随着导弹技术、空间技术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如今该学科已经广泛地用于政府部门、科技、经济、军事以及企事业机构的决策和预测工作,对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评估,把决策科学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航天事业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应用数学、高能物理学、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地学、微重力物理学、材料学、空间生物学、空间医学、信息学、微电子学,等等,均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起来。

二、我国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作为高技术产业之一的航天技术,为科学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和新的学科。我国的航天技术在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渗透应用中,带动了其它新兴学科和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二次效益。

1.航天技术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群的带动作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支撑技术,因而通过技术发展的“需求效应”带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发展,拓宽了它们的研究范围。对于海洋开发和生物技术来说,航天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工具和研究手段。航天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空间科学、微重力研究与实验等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如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将开创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由于远程导弹和运载火箭600多种新材料的国产化需要,以及电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发展,国家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带动了诸如玻璃钢、氟塑料、高强度合金和稀有金属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雷达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并扩展了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静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在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投资中相当大的比例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航天研制部门用于研制运载火箭和各种卫星的投资,有60%~70%转移到了其它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资金和技术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据统计,建国以来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而研制的。由此可见,航天技术产业的辐射能力是极其强大的。

以长征2号运载火箭为例。在研制过程中,航天部向有关部门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和生产项目,涉及27个部、委、局,25个省市自治区,共1300多个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在运载火箭第三级的研制中,共辐射出397项研究项目,其中冶金部门88项、化工部门129项、建材部门86项、石油部门25项、纺织部门8项、中国科学院6项、轻工部门45项。仅航天工程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就达15个门类,约2000个品种,上万个规格,分布在全国的300多个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若进一步考虑二次辐射,其辐射能力就更难估量。所以说,航天技术与其它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相互渗透和创新,扩展了航天技术本身的应用范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1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建设中必然产生了大量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问题。当下国家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背景下,作为重要交通运输手段的港务运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航能力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资源,具有运载量大、成本较低、货物占地空间小、资源能耗少等优势。具备较强港口通航能力的地区往往经济较为发达,这与港口物流对于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一般来说,通航能力是制约港口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尽可能提高港口的通航能力确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量:一、合理利用好现有的通航资源,尽可能提高口岸的吞吐量。努力处理好港口运输功能和其他功能(例如旅游功能)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通航能力,达到全面利用协调发展。处理好施工安全与通航能力之间的矛盾关系,施工作业区域应尽量小以减少对于通航能力的影响,可以采用分段施工和断续封航等策略保证在港口施工期间不会过多影响港口的通航能力。此外要提高对于不同等级船舶通港调度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对于大吨位船舶的限航管理,避免出现吨位过大的船舶搁浅堵航的现象。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然而现实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地方管理过于注重公平而忽视效率,例如在低水位状况下,仍然按照顺序依次通过,排在队列前面的大吨位船舶由于吃水深无法通过,排在队列后面的小吨位船舶能通过但是不得不等待。这种看似公平的调度方式其实是对于通航资源的巨大浪费。追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追求效率也并非意味着放弃公平性的原则,应该努力寻求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才能在实现最高效率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三、提升软硬件建设,优化运输管理方式。例如采用对航道建立航运水电枢纽,增加船闸数量,对航道进行阶梯化的改造等都是常用的提高通航能力的方式。四、注重通航安全。强化船舶安全检查和现场检查,结合新的选船机制对重点船舶开展有针对性检查,提高检查质量,降低船舶事故风险。加强船舶静态业务办理后的现场核查,重点核对货物信息和船员信息,杜绝船舶配员不足和超载,保障船舶安全开航。强化“四类”重点船舶安全监管,研究制定更加符合辖区特点的监管措施,降低客船、危险品船、砂石船和运输易流态固体散装货物船舶的事故风险。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地处华北交通要道,航运发达,战略地位突出,是国内重要的水上运输口岸,同时也是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航道启用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历经60多年不断建设与发展。港口航道宽度从最初60米单项万吨级航道,如今已发展建成总宽近800米的复式航道,航道宽度为最初时期的14倍。港口主航道水深达-21米,可以满足世界先进的集装箱船自由进出港口,对于不超过30万吨以下级的船舶进出口岸具有完全的适应条件。2013年,天津港全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五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历史峰值,达到1300万标箱,全年有超过4万次艘船舶进出港口。可以说天津港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物流行业的地位有目共睹,为地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船舶通航数量的快速增加,导致港口通航密度多大,现有的航道通航能力接近饱和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天津港口岸的通航效率同时为了实现市政府提出的2017年全年口岸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的中期目标,在短时间内完成了15平方公里海面测量,调整和新增架设浮标56座,制作了高精度复式航道专用图和《天津港复式航道船舶航行规则》用户指南,有效攻克了小船航道通航船型、“Y”型水域交叉避让等多个技术难点问题,确保了天津港主航道具备“北进南出、双进双出”的通航条件。伴随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为了支持天津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促进服务港口转型升级,天津港口管理部门采用多项措施提升服务管理质量,推动口岸管理工作稳步提升。梳理辖区码头、航道及锚地等基础数据,建立完善辖区通航环境数据数据库。做好复式航道和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通航安全保障及阶段性评估工作。不断完善交通组织方案,提升交通组织的安全保障水平和高效性。加快推进海上VTS战略布局等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大港港区船舶航行规则及VTS指南的制定工作。结合国务院批复天津口岸的二次扩大开放情况,加强现场走访调研,协调海事监管配套设备设施,积极与部海事局保持沟通联系,提前对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研究,协助地方政府优化口岸资源配置。加强与港口经营单位和其他口岸单位的沟通协调,推动大港、北塘和高沙岭等港区开放进程。研究支持市口岸办提出的2014年度13个口岸设施建设项目,研究落实码头临时开放更加便利的措施,提供专业海事咨询,在海事监管条件、通航环境评估、防污染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的海事服务。

与相关功能区管委会等部门保持密切沟通,跟踪中心渔港开港及滨海旅游航线开通进展情况,继续跟踪东疆二港岛项目规划和立项进展情况。服务航运业发展,结合船舶诚信管理和船舶人诚信管理,按照不同诚信等级提供简化手续等优惠措施,提高船舶营运效率。督促航运公司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完善航运公司分级管理制度。优化航运生产力结构,促使规模小、管理差、船舶种类单一的航运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天津航运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政策帮扶指导,积极支持港口现代物流业建设,加强对港口物流业的政策指导。服务南疆南LNG项目等天津民生重点工程,建立LNG新能源船舶应用推进机制。

支持天津电子口岸建设,充分发挥智慧海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加快建设智慧政务大厅,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推进区域网上申办制,建立区域咨询服务平台。全面开展远程电子签证试运行工作,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相关制度,强化现场核查,逐步扩大适用范围,为下一步海船全面实施电子签证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查验系统功能,优化网上审批流程,扩大网上审批的海事行政许可业务范围。推进货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危险货物安全监管系统”辖区试运行,做好向全国推广的准备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效率,以专业、高效的态度服务口岸大通关。

2014年1月1日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开通使用,新的航道有效缓解了天津港作为北方水路运输的港口集散地对于船舶大型化和多样化趋势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缩短了港口内船舶的周转周期和提高了泊位利用效率,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大的效益,为天津建设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新区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更好地服务和带动环渤海区域及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多项举措并举,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天津港的通航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航运中心,任重道远,还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合作,相互协调配合,以期最大效能的发挥天津港的通航效率。

作者简介:

张晓欢,女,(1983-- ),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11

关键词:市场竞争;民航;经济发展;对策

现阶段正是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好时机,民航公司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时机,从个方面提高服务的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安全的航空环境,只有如此,我国的民航事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相关企业能够正确的面对困难,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1 现阶段我国民航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民航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民航事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的便利,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也正是由于民航事业的发展,外国很多企业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投资,从一定程度上讲,民航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证明,也是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最佳的体现。现阶段,通过航空出行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经过相关的数据调查,我国民航输送乘客的数量每年都在有所增加,其增加的幅度还非常大,而且民航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方便了旅客,同时也促进了邮寄事业的发展,网络购物的流行,大量的货物商品通过空运的方式发送到消费者手中,非常快速,即方便了消费者,也会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也正是因为如此,民航事业的发展才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的民航事业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民航在我国依然算作是朝阳产业,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其发展潜力非常大。除此之外,随着人们对民航事业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民航空运的各方面进行关注,比如安全、价格等,而且随着各个航空公司的成立,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对我国民航事业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航空事业发展的同时,铁路交通事业也在发展,动车组、高铁的出现,给人们更多的选择,这对民航事业来说,又增添了一份挑战,因此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迈向顶峰,一直是民航企业领导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民航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我国多个领域的发展,所以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强化民航经济发展十分必要,采取有效的强化措施更显重要。

2 市场竞争下强化民航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因为民航事业在我国依然算作是朝阳产业,这既能够说明我国的民航事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能够说明我国民航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解决,而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民航经济则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在此,笔者就详细的介绍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服务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的民航事业发展中,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就是航班延误,而在发生延误时,航空公司处理不佳,造成旅客极大的不满,而之所以会出现航班延误的现象,只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民航公司自身管理的问题,没有做好各个航班的起飞以及降落时间的核实工作;其次,天气影响,但是根据市场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量的航班延误其天气的变化并不是主要的原因,相反,大部分的原因是出在企业的协调不到位和管理不当。以上的两种情况都有普遍的现象,就是都没有站在旅客利益的角度,采取的是不积极的对策来应对,这样对于航空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至少在市场竞争下完全站不住脚。当然,也要建立专业的气象预估部门,加大它们的队伍,减少因为天气预估错误而延误班级的失误。因此,制定和树立正确的应对措施是刻不容缓的。首先,航空公司要多多考虑旅客的利益,科学的安排航班网络计划,提高航班的正常运行性,从而减少因为自身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的现象。最后如果遇上飞机延误的情况,要耐心的像旅客解释延误的信息以及原因,避免出现旅客大规模进行投诉的现象。

2.2 空乘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于提高

根据在对民航以及各大航空公司的调查中表明,在旅客登机、等待、乘坐飞机的过程中,时常会遭遇到不符合标准的对待,比如乘务人员的不礼貌、拒绝回答旅客的问题以及带有色眼睛看待旅客等现象,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公司的竞争和生存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竞争能力,相关专家给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首先是态度,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战胜一切。其次是个人素质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在航班中会接触到各类不同旅客,会有无理取闹的,也会有百般挑剔的,无论遇到哪一种情况,都是一种考验。最基本的要做到遇事不慌、思维敏捷、忍耐性强、机智幽默等几点。由此,可以看出,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市场份额和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

2.3 地面服务的态度也不容忽视

输服务部地面服务室,结合公司开展的创先争优、班组建设活动,坚持以《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首问责任制》为工作重点,将为旅客提供“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服务为工作目标,带动基础服务,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议,深入开展服务讨论活动,以“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需”的服务理念促进员工彻底转变服务观念。自开展“巾帼建功”以来,坚持把创建“巾帼文明岗”作为提高班组整体素质、促进交通行业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岗位成才、岗位奉献的品牌效应,使天水机场的企业形象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也是广大航空公司需要学习的地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市场竞争下强化民航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因为这不仅攸关民航事业自身的发展,还攸关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邮寄事业,目前我国的航空事业不仅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还存在着空乘素质不高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相关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并且对空乘进行必要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马须伦.关于市场竞争下强化民航经济发展对策的具体分析[J].旅客话民航,2009(9).

[2]邱正军.提高中国民航维修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7).

航天事业的发展范文12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形成“1444”校企合作模式,即“一个平台、四个零距离、四项共建、四种机制”。

一个平台——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学校加强与中国航天、四川国防军工所属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成立了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联盟吸纳了80余家航天及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参与,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技能鉴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面、深度的合作,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四个零距离——地域零距离、文化零距离、合作零距离、就业零距离。学校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各企事业单位同处于航天城内,在地域上具有零距离的合作优势。学校将航天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航天特色,将航天企业“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着力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具有航天文化积淀的技能人才。在四川航天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学校与各企业实现零距离合作,部分毕业生直接到四川航天下属各企业就业,实现了就业的零距离。

四项共建——共建特色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学校设有飞行器电子装配技术、飞行器制造工艺2个航天特色专业和5个国防军工特色专业,定期与企业开展专业研讨活动,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学校与中国航天、四川国防军工企业共建了航天电子装联工艺实训室、数控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室(基地)40余个,建立了108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参与技术研发与攻关、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培养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与航天企业管理同轨,实行“现代班组”建设。学校电子实训教学团队13人中,有5人来自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该团队被评为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金牌班组”,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

四种机制——校企同步发展机制、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供给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行业投入和企业赞助机制。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将学校纳入发展战略,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决定》,每年定期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明确职业教育年度发展目标。企业为学校无偿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所;提供理论和实训教师、特聘专家、管理干部;举办各种讲座和绝技绝活交流,及时向师生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学校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学历提升、信息咨询、技术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持,参与企业工艺改革和产品研发等社会服务工作。根据用人要求,学校与相关企业组建了各专业、各工种“订单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中国航天投入资金2亿元建设新校区,并设立CASC奖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