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时间:2023-07-27 16:22:58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1

作为直销企业里惟一的航天事业赞助商,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永刚应邀接受了本刊采访,畅谈新时代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

情系中国航天

《中国直销》:“神七”飞天的壮举给举国上下带来了喜悦,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赞助商――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神七”成功飞天有什么别样的意义?

黄永刚:一直以来,航天精神总激励着新时代人,新时代人所秉承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军工精神和航天精神一脉相承。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新时代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打造出一支正规军、国家队,铸就了辉煌。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我们感受着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伟大和神奇,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光荣。在这一刻,中华民族带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结晶,以一种令世人瞩目的强大力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赞助商,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以自身的良好品牌形象和优异产品品质赢得了信任,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航天员提供着强身健体的保健食品;更将载人航天精神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为发展民族产业,为造福人类健康贡献着一家国有企业的全部力量。“神七”飞天成功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正规军、国家队的风采。

《中国直销》:在“神七”飞天过程之中,新时代公司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活动或支持?新时代有没有为庆祝“神七”飞天的成功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黄永刚:自2005年起,新时代国珍保健食品连续三年获得“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中国航天选用保健食品”等殊荣。三年来,新时代以优质的国珍系列产品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尽了一个民族企业应尽的责任。

为了庆祝“神七”飞天的成功,10月24日,我、副总经理张红与国珍专营店长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行前往北京航天城慰问航天科技人员。我们代表全体新时代人向奋战在航天事业一线的航天科技人员赠送了40箱国珍松花粉,航天训练大队的杨政委和航天飞行指挥中心的李政委代表全体航天人向新时代人表达了谢意。

公司还决定自2008年10月起,将举行以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巡讲。10月26日,以“传承航天精神,铸就民族伟业”为主题的新时代爱国主义巡讲报告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会上,著名航天专家虞晓明上校讲解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航天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的历史渊源以及新时代健康产业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在场新时代人的热烈欢迎。新时代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共同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朝着心中神圣的目标前行。

《中国直销》:据了解,新时代在很早以前就与航天事业结缘,成为直销企业中惟一的航天事业赞助商。那么,最初是在什么时候,新时代通过怎样的努力成为了航天事业的赞助商?与新时代的特殊背景有没有关系?

黄永刚:其实早在2003年“神五”登天时,我们就希望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合作伙伴,但当时因为航天部门对于这方面没有放开,未能如愿。2005年,“神六”登天时,来参与航天事业合作的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其中民营企业很多,科龙、蒙牛、匹克、广东大印象集团、广东凤铝铝业等都来参加了竞争,希望赞助和冠名的外资企业也很多,国有企业很少。中国航天基金出于国家军事项目的考虑,委婉拒绝了欧米伽手表等外企,并且所有的冠名企业加起来不超过20家。中国航天基金会规定:“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是中国航天事业最高级别的合作类型,冠名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是所属领域内惟一可以使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称号的。新时代也是通过严格的标准审核才有幸入选。

2005年10月,新时代公司正式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里惟一一家航天事业赞助商,国珍松花粉片、国珍松花参宝、国珍竹康宁等三种保健食品荣获“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称号;精制破壁松花粉、松花利通、松花果蔬粉、松花酒、松花酒伴侣、松花能量饼、喷雾口香糖、松花靓颜、松花梦宁、清心养生茶、清热养生茶等11种国珍产品荣获“中国航天选用产品”称号。这是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强大实力的见证,也是“国珍”系列产品优异品质的见证。

《中国直销》:新时代公司为什么要选择赞助中国航天事业,赞助中国航天事业对新时代有什么样的特别意义?

黄永刚:航天工程作为一项对人类的未来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军工背景的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对此自然情有独钟。

1980年,根据中央对军工企业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16字方针,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应运而生。它是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立足于军工技术的和平利用,是集军民品进出口、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投资与投资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是中国国防工业改革开放的象征。“在战争年代为军队提供最好的装备、弹药和武器;在和平年代,为全社会、全民族提供最好的健康理念和健康食品,为确保全民族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新时代人脱下军装之后给自己重新找到了定位,并获得了成功。如今我们有能力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每一个新时代人的荣幸。

来自航天精神的鼓舞

《中国直销》:从最初赞助航天事业到现在,公司共见证了哪些航天项目的成功?分别举行了些什么样的活动?这些对经销商队伍和市场是否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黄永刚:每一个航天项目的成功,新时代人都会举行分享大会,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巡讲报告会等,结合航天精神和各自成功经验激励市场,航天精神报告会对当地市场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神六“中国航天专用保健品”赞助商的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公司,在北京总部、烟台公司、香港分公司、泰国分公司等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共同庆祝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

2007年10月24日19时1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赞助商,受中国航天基金会的邀请,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选派了10名在“首届国珍松竹文化节”知识竞赛中幸运获奖的新时代人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他们带去了全体新时代人的深深祝福,带回了奔月成功的大好消息。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第二天,山东分公司在青岛成功举办了“航天精神报告会”。中国航天专家虞晓明上校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航天发展史知识讲座,并结合新时代企业背景,讲解了“国珍―中国航天专用保健食品”和中国航天的特殊关系。公司还决定自2008年10月起,将举行以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巡讲。

作为民族企业,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促进国家强盛和社会和谐。在向国家上缴大量税收的同时,新时代人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在人民大会堂发起向“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协会”捐款活动,对弱势群体、失学儿童,新时代给予了持续不断的关爱,至今已在北京、山东、甘肃、江西、新疆等地捐建了五所国珍希望学校。积极开展“警民和谐情”系列活动。

《中国直销》:中国航天人的不断拼搏和不断跨越的精神,新时代公司是怎样去弘扬和推广的?面对市场的困难,新时代人将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黄永刚:每当灾难来临,新时代总在第一时间投身到救灾工作中。历年来,新时代参与的救灾捐款捐物达数千万元。尤其在今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新时代积极行动,迅速组织千万元物资直接运往灾区,同时组织成立“国珍志愿者”服务队赶赴灾区一线进行慰问和志愿救助工作。奥运会和残奥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国珍志愿者”积极加入到奥运城市志愿者的行列中,成为奥运志愿者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不断拼搏和不断跨越的精神与航天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市场,新时代人将用创新思维开拓市场,以更专业化的工作引领市场发展。以亲身体验对国珍产品和新时代健康事业的感悟,激励所有新时代人振奋精神、奋力拼搏,让新时代健康事业与航天事业一起腾飞。

《中国直销》:新时代公司除了参与赞助航天事业之外,还参与了其他什么重要的公益活动?赞助航天事业在新时代的所有公益活动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黄永刚:新时代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无论是什么样的公益活动,新时代都会全力以赴,发挥一个民族企业的能尽之责。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2

航天档案创新思路

一、更新观念,提高效率,建立大服务管理体系

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样,创新对于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必须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宗旨,通过建立航天档案的服务管理体系及强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对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创新,以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树立强化发展意识,牢固树立服务观念。本着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不断满足航天事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作为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和价值取向,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推动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以往,社会对于档案工作的意识浅薄,长期处于边缘状态,航天档案工作也不例外。对航天档案工作的不重视以及无法为航天工作人员提供更充足的信息资源,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航天档案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为了适应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一改以往单一、被动的服务理念,建立航天档案多元化,现代化的体系,以便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快捷的信息,强化航天档案作为国家军工专业档案的功能。

再次,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水平和效果。长期以来,航天档案的管理模式是半手工形式与半自动化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其弊端逐渐凸显,对航天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对管理模式的改革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模式,实现航天档案的库藏条目录入、全文数字化、全文检索等工作,以此实现航天档案检索的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还应该不断完善航天档案管理评价体系,注重档案管理部门对于航天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管理人员应该面向航天工作人员的需求,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现代化、人性化和优质化。

最后,要求转变人才观念,强化人才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档案的数量也是呈现出几何指数增长趋势,这就无疑带来了许多崭新的航天档案形式和课题,这就对档案员的才识提出了挑战。以往传统的航天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应经远远不能能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走航天档案工作发展新思路就必须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针对航天档案员的成长和工作特点,不断地鼓励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实、纪律严的航天档案专业人员的队伍。例如,航天档案员不仅仅应该具备以往档案员的专业知识(档案的分类,管理,保存,查阅等等),还要对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了如指掌(如何实现航天档案的电子化办公,如何建立专门的档案数据库等等),此外,航天档案员还应该针对航天档案的特点进行对航天相关知识的了解与积累。航天档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档案的特点(例如许多涉及国家军工秘密的档案保密性,航天档案信息的实时性,更新换代速度快等等),航天档案员应该根据具体的特点进行专业的档案管理培训。

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体制创新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航天档案工作在创新时就要实行机构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精简是机构创新的核心。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一改以往的“铁饭碗”机制,实行部门内部的竞争氛围,因为如今无论是哪个行业,精干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航天档案管理部门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内部实行精简机制。随着航天档案数字化管理机制的实现,精干的机构就可以胜任航天档案工作。此外,航天档案工作的创新要扩大档案工作的外延,深化其内涵,具体将以往的档案室发展为集档案、资料、信息、统计为一体的“航天档案信息中心”。这个机构的中心行政应该由国家航天档案管理的总部指挥,具体操作由下属的分支机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航天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和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化精干、高效的原则,以增强航天档案工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机制创新的关键就是高效。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转换机制,高效运行,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要随着管理体制的创新进行创新,不断地激活机体,坚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且要敢于否定自己,完善自己。改变以往单纯的航天档案资料的管理机制,向集档案、情报、信息、科技为一体的创新型管理机制。

制度的创新在于航天档案管理以实际出发结合我国航天档案工作的实践不断在制度上进行创新。首先航天档案管理部门要制定详尽的制度,明确规定航天档案的年度方针和目标以及档案员的具体职责;再次就是对航天档案员的变现进行按月考核,年度评比,保证职责明确,奖赏分明。用创新的制度促进航天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航天档案是几代航天人辛苦劳作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科技作为高新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我们就要从基础做起,因为只有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断地攀登,在已有的航天档案工作经验上加以创新,才能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保证。总的来说,我国航天档案资料多而杂,航天档案资料又被航天工作者视为掌握发现规律的重要依据。航天工作者只有通过通过航天档案,才可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继而进行研究发明。因此,航天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路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创新的航天档案管理才能保证航天档案工作具有生机和活力,不断地快速为社会和航天事业服务。航天档案管理机构必须秉承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实现航天档案工作的新突破,更好的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为汉.档案工作何不看远一千年[J].中国档案,2011(08).

[2]袁光.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弘强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J].档案与建设,2011(06).

[3]孟友顺.中共宣恩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档案工作[J].湖北档案,2011(06).

[4]翟自然,张嘉慧.浠水县三常委同台就提升档案工作实力提要求[J].湖北档案,2012(05).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3

   2022年最新《天宫课堂》观后感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2022年最新《天宫课堂》观后感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

  中国航天事业腾飞令世界瞩目,中国航天成果红利也让世界共享,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__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着航天科技进步的奇迹,成就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今天,航天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得益于科技创新,仅用了二十多年中国就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无人交会对接到载人交会对接等重大跨越。创新发力,五千年飞天梦将画得愈发圆满,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

  祖国的强盛之梦和民族的复兴之梦,其大的支撑就是几代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22年最新《天宫课堂》观后感

  航天事业向来是一个国家追求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未来担负着发射空间站舱段的重要使命,首飞意义重大,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打赢了这场硬仗、关键仗,增添了完成后续任务的强大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腾空而起,是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强大精神力量。

  推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中国航天展现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间提前公布,最终火箭一秒不差地实现“零窗口”发射。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到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几次任务都将发射时间提前宣布并精准到分,充分显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气来自于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以来载人航天的16战16捷,也源自于在系统最复杂、安全要求的载人航天工程中,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识始终得到贯彻和坚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战未知的求知若渴。发射成功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大厅屏幕上打出这样一行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奋斗是对奋斗者的奖励,中国航天剑指浩瀚苍穹,“长征”永远在路上。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4

北京笑傲天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笑傲天宫”)的声名鹊起,某种程度上是牵手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天机良缘。2013年11月1日,一条“神十任务太空用茶‘太空畅饮’和航天原生茶‘笑傲天宫黑茶’被中华航天博物馆永久收藏”的新闻,在全国各大媒体广泛传播。媒体纷纷按图索骥,查询“从天上来的神秘的‘笑傲天宫’茶饮”。“笑傲天宫”和相关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先后研究20多个配方,经过了至少百余次实验的背后故事才最终被呈现。

2015年1月25日,笑傲天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经济高峰论坛上获颁“2014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企业”的荣誉,这对于希冀引领中国千亿茶产业突围的“笑傲天宫”团队来说,是一种及时的认可。

牵手航天:资深热爱航天事业的医学专家受命太空新课题

“为什么做‘太空畅饮’?”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对“笑傲天宫”创始人简一平的采访,会听到他从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挚诚热爱开始的一长段心路历程。早在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中国人完成首次太空漫步时,与神七同行的“和平颂-神七太空飞行艺术之旅”的承办单位就是笑傲天宫的旗下机构,当时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简一平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位资深的医学专家,在地处北京的空军总医院消化科工作近20年,检诊过的病员数以万计,其中就有空中骄子空军飞行员和后来成为航天员的空军战友。简一平编著有《胃癌防治》等多本医药著作,总发行量达到数十万册,其中《胃溃疡防治》一书先后12次印刷总印数超过13万册。近十年来,简一平所率领的笑傲天宫团队一直关注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各种状况,特别是生活和健康问题。这种资历、背景和对航天事业的热情,事实上也促成了他后来打造“太空畅饮”的契机。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新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其中,航天员进食后容易出现油腻感而厌食和恶心。在太空微重力状态下,食物排空减慢也容易出现胃酸返流、胃肠不适和腹胀。2010年初,时任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先生与简一平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太空健康”难题?显然,选择服用药物不是最佳方案,而且国内外均没有好的解决方案。这个“太空新问题”交给了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简一平来解决。二人共同提议由笑傲天宫生物科技与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实验室领衔,邀请部分茶叶、营养、消化、中医药专家参与,运用最先进的科研手段进行研究。

简一平已经记不清具体经过了多少次的试验才最终研制出“太空畅饮”的成熟配方,他只记得在这个配方通过了大众和航天员的地面实验之后,2013年6月“太空畅饮-去腻茶饮”成功应用于神十任务。神十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第一顿早餐的早茶就是“太空畅饮”,在太空航天员每天两次饮用,效果非常明显,进食后的油腻、恶心,腹胀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至此,“太空畅饮”通过地面实验之后,在太空长达两周的验证应用再次证明了“太空畅饮”神奇功效。经过几年数十位科研人员的努力,“太空畅饮”终于研制成功,成为了中国第一款太空茶饮。“太空畅饮”的卓越功效不仅可议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还有显著的去油腻、降脂减肥、降血糖作用,也有养胃肠助消化之功效,此外,保湿美容效果非常好,特别受到女航天员的青睐。

神十返回地球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太空畅饮”在空军飞行员、民航飞行员、以及三高人群、肥胖人群和许许多多普通大众人群广泛应用,还包括华盛顿和巴黎的部分公民,“太空畅饮”的神奇作用再次得到证实,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和喜爱。美国,俄罗斯以及法国等航天强国的宇航员闻讯后也计划引进。

定位超越:创新超越的“太空畅饮”与航天原生茶“笑傲天宫黑茶”

而从航天任务着手研发的“太空畅饮”,从一开始就有着其他茶饮所难以比拟的“航天标准”,这种标准的定位客观上来说也是其“后发优势”。首先,因为要适应航天员太空生活的需要,标准和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饮用茶的“大众化”标准,其严苛的环境测试和安全饮用标准,也已经超过了欧盟的标准。经过百余次的研发试验才最终确定的创新配方,无论是在健康和养生方面,还是口感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为了解决“太空畅饮”的原料问题,简一平曾经帅团队远赴全国各地考察数十次,最终,在黑茶的故乡湖南安化寻找适合研发“太空畅饮”的优秀原生茶。 令简一平欣慰的是,他的让茶叶产业国际化的“茶叶中国梦”也得到了湖南省和益阳市政府的支持,安化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安化山区建立了笑傲天宫航天原生茶茶园基地,用实际行动支持他将“笑傲天宫”打造成中国茶叶的示范品牌,用超过五年的时间来完成基地构建与产业布局,可想而知“笑傲天宫”在标准化和国际化构建方面的“野心”。

产业价值:“中国太空第一茶”引领茶产业突破万亿大关

中国拥有几万家的茶叶企业,却仅仅创造了千亿元的产值,中国人均年消费茶叶只排在世界第19位。作为茶叶的故乡,经过千年的发展之后,竟然没有世界知名的茶品牌。这也是简一平在正式进入茶叶领域以后的所思所得。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5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一)

生产实习单位简介: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是国家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发射装置、地面检测设备和机载光电设备及其派生型产品研制开发及批量生产的研究发展基地,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一。

研究领域覆盖导弹总体设计与制导、自动控制、无线电、红外、激光、微波、计算机、通讯、精密机械、火箭发动机、信号处理、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作为中国研制高精尖武器的国家队,研究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厂房、实验设施,拥有万余台套专用仪器和设备,拥有先进的制造、批量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试验等手段,拥有着一流的科研队伍,上千名科技人员孜孜不倦的奋战在各个岗位上,完备的管理体系让产品质量得以保障。

五十年来,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00多项。研究院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使用和培养。在科研生产重点项目、重点岗位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同时还提供多渠道的深造机会。近年,研究院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送培博士、硕士生,并设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和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工作站。并与国外有着广泛的联系,经常派员出国进修、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

研究院致力于为职工创造最优质的生活环境:具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和生活配套设施,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子弟学校、幼儿园、职工医院、职工活动中心、电视台、俱乐部、体育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职工住房条件优越。工作区、生活区整洁规范,环境优美,被授予部级绿色小区。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二)

实习形式主要为参观和讲座两种形式。

为期十天的实习时间岁虽然不长,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十天的实践,使我对国防事业基层单位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感受,那就是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航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施航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三)

在实习过程中,从空导院的每一位成员身上我能深切的体会到航空航天人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我国航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勇于攻坚的精神。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极具风险性的一项重点工程。这项空前复杂的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开拓创新的精神。我国的航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这些重大突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航空航天的人才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四)

在这一周时间里,我根据车间领导的安排到喷漆工段实习,在此期间,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中接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工段在现场生产管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这一工段的主要工作是给长征系列火箭、**系列导弹及各型号产品借用件、弹头部分、地面设备、工装以及航天服等产品喷涂涂层。生产加工的过程要求十分精密细致,对于喷涂厚度、喷涂遍数、涂层选择、烘干时间和温度等工艺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图纸、施工和工艺规程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否则就会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甚至是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在人员结构上,喷漆工段由22名员工组成,分为大喷漆和小喷漆两组,设一名工段长和两名组长承担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设一名收发员承担工段的文职工作,另有16名技术工人,1名返聘人员和2名临时工。此外,质量处派遣两名工作人员常驻工段负责两个小组的产品检验工作。

这样的人员构成从理论的角度看是比较合理的,二级管理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权,外部监督机制也能进一步保证产品的质量,再加上工段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指导新员工的措施也可以使得人才得以快速的成长,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贵工作经验也能得以传承。

导弹维修专业实习周记(五)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6

“商业化”的起爆点:

一切从球开始

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私营航天科技公司成功的先例:2014年,Facebook与 Titan Aerospace 进行了一笔达 6000 万美元的交易。Facebook 购买了多架该公司生产的近地面太空无人机,用于自己旗下的太空网络信号转播项目,届时,全球都会被免费的无线网络覆盖。而在民营航天成功先例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 SpaceX 公司。

和美国不同,中国航天事业主要由国家掌控和运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私营航天在中国无从谈起。

去年5月,“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新常态的语境下,国家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工业实体。有分析认为,仅卫星应用这一领域的产值就将在2020年达到5000亿元,“十三五”末我国航天工业的整体产值将能达到8000亿元至10000亿元的水平。

据行业人士测算,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获得7至14美元的回报。经过多年发展,商业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坐长征火箭20万美元游太空”“推出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等发射服务计划”……事实上,曾经颇显神秘的中国航天业,已悄然开启商业化的大幕。虽然让公众兴奋的太空游还略显遥远,但作为交通工具的长征火箭其实已开始“专车”服务(指发射卫星等)。

位于一间普通写字楼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火箭公司)没有过多国企做派和军工的神秘,也还没有互联网企业足够的简明高效,但这家企业已经站上中国航天商业化的时代“风口”。

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基础运输平台,长征火箭正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打造专属列车、提供定制服务等创新举措,努力在商业航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布局并不止于目前披露的商业发射服务、亚轨道飞行体验、空间资源利用三大业务板块,“对标SpaceX只是近期目标。”

百度CEO李彦宏曾在2014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会上递交提案,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鼓励民营企业开展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和发射业务,促进航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航天领域的民间机会

2015年12月22日上午九点,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成功将其自主研制的Falcon 9 FT火箭发射升空,成为首个成功进入太空的民间企业。这被视为私人航天时代即将到来的标志。

在中国,航天领域长期为国有力量主导。即便是国有机构,要制造完整的火箭也非一家所能。火箭的不同结构,在传统的航天系统中有着严格的分工。

但在民营航天爱好者的眼中,只要技术操作与基本工艺到位,使用民用级别的原材料进行航天器制造,并非不可能。

2013年,大三学生胡振宇与科创广州项目组成员一起,到内蒙古发射了一枚火箭。

胡振宇曾在中科院空间所实习了1个多月,而这家机构是航天四院的主要客户之一。他听到的最大抱怨是“太贵了”,“贵到以至于中科院自己都想做探空火箭,忍无可忍了”。几年后,他创办了翎客航天,计划把价格拉低至200万元,同时提供更好的性能。其中的关键是缩短供应商链条,减少分包成本,避免层层倒手、加价,以确保毛利润率。

按照胡振宇的规划,他创建的翎客航天将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与公众更加熟悉的“长征”等运载火箭相比,他的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箭体直径不超过300毫米,有效载荷数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相对简单的结构和功能,让民间科研力量有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市场的主要玩家。

2015年7月,中国民间航天组织中规模最大的 “科创航天局”主席罗澍等人做的卫星研制方案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投资人认为,没有民间及商业化的航天就没有人类航天的飞跃。现在人类处于技术空前平民化的阶段,所以会出现几个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通过互联网改变数亿人的生活,“沿着平民化路线看看有没有突破口。”

民间的商业航天行为,最终落点还是“商业”,在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航天+互联网”的信息产业变革,以及全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航天的“商业化”道路,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中国航天的山东元素

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513所承担了多项保障工作。

513所即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始建于1966年。1986年由山西太谷搬迁至山东烟台。是目前山东省唯一一家从事航天高科技研究的科研事业单位。513所先后参与了我国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所有载人航天工程型号的研制,均圆满完成任务。

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时32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据了解,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据报道,在航天员空间实验的过程中,513所研制的多项产品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513所研发的氧分压调理电路、二氧化碳分压传感器、舱内气体采样装置将净化空气,确保太空没有“雾霾”;液路断接器和封气装置是载人飞船的安全卫士;失重生理效应实验装置、骨丢失对抗仪、无创心功能监测仪为航天员提供了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无线语音系统将实现航天员与地面的天地通话。

作为航天电子重要研制单位,在发展中,513所逐渐形成了信息系统与综合电子、测控与通信、电力电子、计算机应用以及部组件五个专业领域,建成了完整的适应宇航和武器产业要求的电子产品科研、生产、实验体系,形成了从前沿技术跟踪、论证,到原理样机研制、产品工程化实现,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研制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卫星、飞船、火箭和防务装备领域。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7

一“国展”,这些卡车里装的,是今年北京国际航空展E最神秘的“嘉宾”。其中包括国产大飞机C919仿真模型和即将在国庆阅兵上一展雄姿的“飞豹”等军事飞机。

中国决定在9月23日开始的航空展上展示自己航空工业最前沿的技术,以及在这一领域的野心,这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国改写世界航空工业版图的设想,因为C919仿真模型的出现而变得清晰可见。

但作为人类工业世界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大飞机梦想并非一日之功。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世界航空业中受到重视的原因,并非因为出众的技术水平,而在于它是一个蕴含无限潜力的市场。

金融危机爆发后,航空业所受的冲击前所未有。在三个月前开幕的法国巴黎航空展上,世界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成绩奇差,空客只接到数宗订单,波音甚至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这很好地反映了世界航空业萧条的现状。然而,几乎所有的航空业巨头们一致认为,中国会是一个例外。基于这样的判断,北京国际航空展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在中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前哨站。

航展上的“不安因素”

早在24年前,首次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国际航空展,被公认为是在中国举办的历史最悠久、组织单位最权威、展示内容最专业的航空博览盛会之一。而在全球航空业萎瘁的今天,这次的航空展更被寄予了无限希望。

波音、空客、欧洲宇航、法国防务、庞巴迪、巴西航空、UTC、欧洲航材、欧洲直升机、阿古斯特维斯特兰直升机公司,这些在全球航空业名声卓越的巨头们,也都开始面带微笑向挂着胸牌的目标客户们热情兜售自己的产品了。

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国内外航空企业参展,这个数据拿到当前世界任何一个航空展上也是“显赫”的。虽然这些企业一团和气,喜笑颜开,但全球航空业的低迷气氛仍让他们不安。国外的航空企业一致认为,中国市场的快速回暖将为自己的企业带来整体利润上的回升。反之,如果连中国都无法庇护他们,那么冬天就还未远去。

航空企业的不安并非是一种“神经过敏”。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近日调整2009年全球航空运输业财务预测,预计今年亏损110亿美元。今年行业收入预计将比去年下降800亿美元,至3750亿美元,降幅15%。客运量下降4.0%,货运下降14%。

如国际航协这般预测亏损的情况实属少见,但即使这样的“保守”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此前国际航协就更改了2008年全球航空业亏损额度,从104亿美元调整为168亿美元亏损。国际航协理事长乔瓦尼・比西尼亚尼表示,金融危机使全球航空业在2008~2009年亏损共计278亿美元,猛于“9・11”期间243亿美元的亏损。

航空业的萎靡绝不仅仅是单一行业的悲剧。全球领先的定量分析和经济预测机构牛津经济研究所咨询事务总监道奇・亚当斯认为,到2026年,航空业将会创造5000万个就业机会和3.6万亿美元的全球生产总值。如果航空业的增长速度在目前水平上降低1%的话,全球将会损失600万个就业机会和6000亿美元的生产总值。

据了解,航空业亏损加剧的主要原因主要缘于需求、收益和燃油。虽然全球经济风暴可能已经减弱,但不少航空公司仍未找到避风港,危机仍存。这个时候,大家把眼睛投向了“非主流”的亚太市场,而中国再次被推向前台。

旷日持久的“跨国恋”

外国航企和中国的接触就像一场慢热的“恋爱”,旷日持久,热情奔放。其中,空客更是时时不忘提及在这场恋爱中的主动性,他们的任何一场新闻会都会从1985年与中国的第一次“牵手”说起,仿佛那种渊源能助其独得中国青睐。

当然,空客与中国的“恋爱”确实是真金白银的升温。2005年,空客在中国的工业采购额为3450万美元,而2008年的工业采购额达到1.05亿美元,实现其在华工业采购连年增长。合作将不断扩大和深化,涉及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参与空客飞机的设计和研发、飞机总装和交付等。

空客中国公司总裁博龙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空客在中国的工业合作总值预计从2010年起达到每年2亿美元,到2015年达到每年4.5亿美元的水平。目前有6家中国航空工业企业直接参与为空客飞机生产零部件的合作。在全球5800多架现役空客飞机中。一半以上都安装有中国企业生产的零部件。

此外,5架空客天津总装厂总装的A320系列飞机已经交付,另有9架飞机正在接受总装,位于天津的西飞空客A320系列飞机机翼总装厂进展顺利,机翼总装下月开工。空客甚至派出专家,会同民航局以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专家共同前往阿里,对正在建设的阿里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而且首飞阿里机场的航班将由空客A319来执飞。

在空客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波音也不断示好。波音商用飞机营销部副总裁兰迪・廷赛斯说:“中国是全世界最具活力的民用飞机市场。中国国内旅行在2009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给予我们信心,我们相信全球航空业将开始复苏。”波音公司货运市场区域董事吉姆・埃德加认为,如果亚太市场不能够恢复,全球航空市场的回暖是不能稳定下去的。

如果航空巨头中NO.1的波音都认为中国将引领全球航空业的复苏,那么其他企业有什么理由怀疑呢?尤其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航空业的增长,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航空业增长的今天。

牛津经济研究所咨询事务总监道奇・亚当斯告诉《新世纪周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个行业的增长都与航空业的增长密不可分。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航空市场之一,对朱来航空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有超过25亿乘客和大约5000万吨的货物飞往世界各地。目前在亚太地区,航空运输业创造了大约1700亿美元生产总值,在未来20年时间里,将创造接近2000万个就业机会。

最后的方舟

显然,在2008年以后,中国在全球航空企业巨头眼中成了最美的人儿。在“老顾客”那儿吃了软钉子的巨头们,开始意识到中国市场多么具有可塑性。

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透露,今年1~8月份,全行业旅客运输量达到1.5亿人次,同比增长20.4%,位居全球第一。

作为未来第二大航空市场,中国在未来计划中将购买超过500架飞机及投资300亿元建设92个机场,国产大飞机预计在2016年进行首次试航,中国最大的直升机基地落户天津市,中国最太的飞行培训基地拟落户北京制顺义区。

中国市场的光辉前景和巨头们的新近遭遇形成鲜明对照。

2008年波音收到了100架左右的飞机交付推迟要求,推迟要求基本上来自美国的航

空公司。波音商用飞机营销部副总裁兰迪・廷赛斯表示,2009年以来,推迟交付的数字更为可怕。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波音公司总计接到129架飞机订单,遭遇89架飞机的退订,导致其飞机净增订单数仅为40架。在被退订的飞机中,波音正在研发的机型“梦幻787”飞机有73架,占被退订飞机总数的82%。

这一危机并没有让波音消沉,他们及时调整了全球战略。波音认为,到2028年,亚太区占全球空运市场的份额将从32%增至41%。在10年内,亚太区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市场。相对而言,北美市场将越来越成熟,对飞机的需求,主要来自替换的需要,而非机队增长,亚洲则是一个增长市场。

在这一背景下,波音公司了针对中国民用飞机市场的2009年最新情况介绍。未来20年内,中国将需要3770架新飞机。价值4000亿美元。这一期间,全球将交付29000架新民用飞机,总投资达到3.2万亿美元。未来20年,中国将一直是除美国以外新民用飞机的最大市场。

预测报告认为,截至2028年,中国航空旅行的增长和航空货运市场的增长将使机队规模增至4610架飞机,达到现在的3倍以上――这一水平和欧洲目前运营的飞机数量相当。

当然,当波音遭遇退单潮时,其老对手空客难独善其身。截至7月31日,空客今年新增飞机订单达到140架,但其中有22架飞机订单被取消,其净增订单只有118架。

逆流而上应该成为中国航空业的特有奇观。中国主要航空公司2009年上半年均取得盈利。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航空运输增长达到20%。

博龙告诉《新世纪周刊》,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空中客车公司依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将是最早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国家之一。他们将继续加强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合作,并不断探索未来合作的新领域,除航空制造领域之外,还有望在物流、机载通信系统、空管、航空金融服务和环保等方面与中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中国自己的声音

当波音和空客这样的巨头纷纷预测中国的时候,中国自己的航企也坐不住了。虽然预测的结果和前者相差不远,但毕竟是中国自己的声音,当然其中也饱含着浓浓的自力更生的意味。

在北京航展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了对中国民用飞机市场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9-2028年中国民航需要补充各型民用客机3796架,其中大型喷气客机2922架,支线飞机874架。预计到2028年,中国的民用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4233架,货机机队达到583架。

在中航工业眼中,中国并没有波音和空客所描述的那般神奇,中国也是“苦过来”的。2008年,中国民航运输业经历了各种不利因素,如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冲击。在这一年中,虽然运输量仍保持同比增长,但是增长额度少得可怜。

没有运输量的保证,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严重下滑。虽然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经济政策,使得国内航线客运恢复较快增长,但货运和国际航线客运却差强人意。

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开始上演。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合并,大幅提高了其在上海枢纽机场的竞争力,三大航空公司获得政府注资;天津市政府为天津航空投资2亿元。与此同时,民营航空公司出现经济困难,四川航空增资2亿元入主鹰联航空,鹰联航空最终变身国有控股。东星航空破产。目前新成立的航空公司中仅剩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奥凯航空和华夏航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民营航空公司。

由于这些内外因素,中航工业的预测不得不保持谨滇的乐观态度,要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危机、空管、消费、进出口、机场建设、高铁和两岸三通等因素。其中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中国国内航空运输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客运专线途经的发达城市部分航班。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8

今年9月,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勇夺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之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又获得了圆满成功。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迈出的一小步,代表着我们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拼搏奉献,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全体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研制、建设、试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指战员,向荣获“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翟志刚同志,向荣获“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刘伯明、景海鹏同志,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向热情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向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决策实施和不断推进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世界科技大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适应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三步发展作出全面规划。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6年来,各系统各单位和广大航天工作者团结一心、群策群力、锐意创新、拼搏奉献,突破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实现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等重大跨越,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载人航天工程不仅有力带动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关领域加速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出依托重大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广大航天工作者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增添了精神力量。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显著提高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念,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成就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是自强不息、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积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奋斗的民族。

同志们!

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动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组织重大工程建设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科学发展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航天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终用“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统一思想,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各阶段的建设,形成了人力、财力、物力最佳组合,确保了工程建设和重大试验顺利实施,促进了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不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当代、无愧于后人的业绩。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凝聚强大力量的政治优势。载人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全国数千家单位、几十万科技大军承担研制、建设、试验任务。各系统各单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协作,自觉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全力为成功的强大合力,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强大制度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一显著政治优势,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辉煌。

第三,自主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广大航天工作者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始终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了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使我国加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

第四,爱国主义是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工作者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以祖国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展现了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一切时代成就一切伟业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始终成为激励我国各族人民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同志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而且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努力做到后来居上。我们一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充分运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们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改革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培育造就的伟大精神,也是推进改革开放须臾不可缺少的奋斗精神。只有锐意改革、不懈创新,才能不断开拓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不断增添发展进步的蓬勃活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培育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努力使改革步伐持续迈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必须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使改革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在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上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我们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任务,切实增强国家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加快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必须紧紧抓住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带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整体跃升。

我们要始终把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归根到底有赖于各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来。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必须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发扬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优良作风,自觉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始终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而具有活力的科技体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保障。必须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使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统一,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必须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事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社会进步、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必须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科学统筹涉及科技发展的重大关系,加快科技布局和结构调整,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必须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鼓励企业主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踊跃参与、各方面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9

1938年7月,全世界都笼罩在大战的阴霾中。一位来自美国的飞行员却决定完成一次环球飞行。在那个时代,对任何飞行员来说,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大的障碍并非来自技术,而是政治。更何况,这位飞行员还需要穿越德国领空,在大多数“吃瓜群众”看来,这就更等于痴人说梦了。有好事者统计,百老汇后巷和大西洋城赌船上的豪赌客们,对这位飞行员完成第一段行程(加拿大纽芬兰到爱尔兰海滩)的概率仅给出了百分之五十。

然而,飞行员不仅享受了爱尔兰海滩的美景,还在巴黎布尔歇机场稍作整修后,随即向德国飞去。他将违反希特勒的命令,直接飞越纳粹德国的上空。

飞抵纳粹德国的领空时,果然希特勒的德国空军护卫机立即升空,并通过无线电勒令他停止飞行。但飞行员依然处之泰然,继续向前,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他坚信,“现在是晚上,他们什么都看不见……我不相信他们会朝我们射击”。希特勒的空军确实只能一路沮丧地跟着他,直到飞行员飞出德国抵达莫斯科。因为这一壮举,这位飞行员迅速成为绝大多数反纳粹国家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名字叫做――霍华德・休斯。

1938年初夏发生的这段飞行传奇,可以说是休斯传奇一生的最好注脚――不仅在航空飞行领域,更是在商业领域。休斯为后世留下了一连串的经典故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以及数以亿计的丰厚遗产。直到今天,休斯一生的经历中,依然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去回味和品咂。

技术奠定“帝国”基石

讲休斯的商业帝国,还得从休斯工具公司说起。休斯工具公司是由霍华德・休斯的父亲霍华德・罗博德・休斯(老霍华德)创建的。而这家公司的起源,得益于老霍华德发明的一种新型钻头。这一钻头改变了全世界的石油勘探业:厚达数公里的花岗岩层将不再是石油勘探的障碍,一大片广袤的“油海”被人类轻易获取。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老霍华德的“休斯石钻”被75%以上的油井勘探所应用到。此后,老霍华德还别出心裁地拒绝销售他的钻头,而以出租的方式租用给石油公司。借此,老霍华德一跃成为得克萨斯州最有钱的富翁。

霍华德・休斯的确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然而,休斯在壮大和提升休斯工具公司方面,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休斯的话,工具公司可能就是一只会“生金蛋的鹅”,公司的利润总有一天会枯竭。而被休斯改造后,却使工具公司的垄断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续。休斯从正式继承工具公司那一刻开始,就用尽一切办法确保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他聘请了一大批一流的地质专家为其提供专业意见,据此,休斯工具公司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了更多品种的新型钻头。

两个数据可以佐证休斯接手工具公司之后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在休斯接手公司的1924-1930年的六年间,公司共新增了235种新式钻头,这样的更新速度堪比今天的电子设备商;二是在1924-1926年的三年内,凭借休斯的改造,公司利润从220万美元增长到了840万美元,而在1929年,公司的利润率更是难以置信地达到151%。到1948年,公司利润创纪录地达到了5500万美元。《休斯传》的作者彼得・布朗后来说,“这样的利润水平,是老霍华德在生前做梦也不敢想象的。”

航空公司诠释商业天赋

休斯工具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为休斯在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基础。作为飞行爱好者,休斯最想要的还是拥有一家航空公司。

1939年,他把目标瞄准了环球航空公司。这家航空公司是由另一位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创立的。环球航空公司最初只是一家经营邮政运输业务的公司,当它把业务扩展到客运领域时,却不幸遇到经济衰退。于是,休斯开始借机不断收购环球航空的股份。到1940年底,休斯已经拥有环球航空78%的股权。至此,他已经成为这家航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丰富的飞行经验和从小就积累的机械工程知识,成为休斯此后经营环球航空公司最重要的两个“法宝”。甫一接管公司,休斯就开始为公司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规划――搭建一条跨越东西海岸航线。此前,从没有美国航空公司实现过这一构想。为了实现这一规划,休斯还提出了“超级航班”的概念,即在10小时内将60名乘客从洛杉矶直接载运到纽约的舒适航班,时速达到了300英里。

休斯寻遍了航空制造业的人士,希望设计和制造出合适的飞机来帮助他完成梦想,最终在洛克希德公司花费了1800万美元订到了他想要的40架“梦想飞机”。这笔订单也是航空业内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后来的发展表明,休斯花费巨资打造的“梦幻航线”并非在烧钱,而是给航空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刚在他的“梦想飞机”――“群星”号首次试飞时,《纽约时报》就盛赞其是“航空业的未来雏形”。洛克希德公司当时的总裁罗伯特・格罗斯则称,休斯在“航空业里表现了惊人的才华”。在经营上,休斯动作的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在1940年,休斯接管的当年,环球航空的收入就实现了翻番。

“超级航班”并不是休斯在航空领域创下的唯一纪录,而只是一系列纪录中的一个。事实上,在入主环球航空公司之前,休斯就已在1932年设立了自己的飞机制造公司――休斯飞机公司。此后,在这家飞机公司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休斯航天与通讯公司”和“休斯直升机公司”。

借着这些企业平台,休斯在航天领域创下了叹为观止的成就:研发出了第一个伸缩式起落架、完善了现代飞机的无线电接收和发射装置、研发出“全天候拦截机”、发明并生产了“空空导弹”、制造了一艘无人太空船、发明了第一颗同步卫星和第一台登月探测器……可以说,休斯凭借自己一人的才智和能力,就奠定了1920年代中后期整个美国航空航天业的格局,而且还为今天人类的航空和航天事业铺好了道路。

技术是崛起的唯一秘诀

霍华德・休斯把老霍华德留下的一个业务单一的资源勘探工具公司,拓展成一个睥睨天下、万众瞩目的技术性商业帝国。而休斯本人不仅成为美国第一位亿万富翁,也在1970年代被授予荣誉,载入俄亥俄州的飞行名人堂。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10

43岁的李洪正值壮年,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军里却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洪就将自己的青想编织进了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中。20年过去了,他对中国运载火箭的热情依然如故,唯一变化的是,当年的莘莘学子已经成长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领军人。自从接过研究院院长的大旗,李洪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副重担,自己一定会全力以赴,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这份重任。”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的20年间,他先后负责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多项工作,涉及了运载火箭研制管理的许多重要环节。航天技术特有的严密性、精确性让这些工作在旁人眼里都十分艰苦,但李洪认为,这些工作就像一趟神奇的旅行,让他享受其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个人兴趣爱好广泛,但更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只要投入到火箭的研制发射中我就信心十足,就精神百倍。”在这片诞生光荣与梦想的土壤,每一枚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都能让他兴奋不已。

遨游太空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也是几代航天人的心血结晶。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时,李洪就在发射现场,他知道此次发射任务的重要性,毕竟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命关天啊”,李洪的脑海里不时闪过这句话,兴奋而紧张。当发射成功的消息被大声宣布出来,李洪从座位上一跃而起,与身边每一个人紧紧拥抱,满眶热泪痛快地潸然落下。

“神舟五号”的发射,是李洪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之一,他坦言,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想到这一幕,他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更上层楼”的责任心

在享受工作带给他快乐的同时,李洪也在运载火箭事业上领受过悲痛的回忆。1996年,中国一枚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出现意外,李洪的两名同事还因此殉职。

火箭发射失败让李洪震惊并痛心,而同事的殉职更是让他伤心不已。此后发生的事情则更让人忧心,在这次事故之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上口碑良好,价格较低,在运载火箭商业发射市场上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原本已经签下了不少发射合同,但随着发射的失败,客户对中国运载火箭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没有再拿到一份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订单。

正因如此,李洪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时,坚持实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严格对待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原本随和、幽默的李洪异乎寻常的严厉,他表示,航天企业是特殊的“三高”行业: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更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在于其产品一般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就不可逆转。因此,指挥员按下发射启动按钮的瞬间,既宣告了对产品的正式使用,又检验着无数航天人的责任心。

即使在“神七”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后的今天,李洪在谈到运载火箭的质量问题时仍显得严肃而谨慎:“中国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航天型号产品都是由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构成的整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了问题,甚至一个细微的多余物存在,都将导致整个型号任务的失败。细微程度比蚁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一枚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试验费用价值不菲,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动,一旦发射失利,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特殊的风险决定了特殊的质量,特殊的质量要求更上一层楼的责任心。航天高科技企业的质量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利益层面,上升到“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的高度。这种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地位和形象,关系着国防建设大局,关系着民族尊严,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更是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势必要求更为过硬的技术,更为严丝合缝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采取的质量管理体系时,李洪说:“我们在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在产品出现问题前就做出了有效地预防,比如,谨慎、细致地制定设计试验发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方案提出到最终开始正式生产的过程中,都加以严格的监控,找到问题后迅速将其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模式,不给问题的产生留下任何接口。”担任研究院院长后,他依然把加强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长征二号F遥七火箭质量评审会上,李洪严肃地要求:“我们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以最严最慎最细最实的工作作风,确保载人航天的工程质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几年严格质量管理,使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捷报频传,自1996年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69次成功发射,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运载火箭已经连续49次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火箭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口碑重新铸就。2008年,在成功将一颗尼日利亚卫星运送进太空后,又成功发射委内瑞拉卫星,长征火箭重新回到了国际市场中。

“新时期”有“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狠抓运载火箭质量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李洪认为,发展军工产品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历史使命,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对实现研究院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经历了一个发展中的动荡时期,当时,政府放开了对研究院经营权的管理,研究院的很多员工开始三五成群地组织民用产品的生产,但产品都不具备过硬的市场竞争力,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另外一些员工选择了跳槽,李洪介绍,当时的人员流失相当严重,以至于一些知名企业都直接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停到了研究院门口。

这段经历让李洪痛心不已,不少当时的同事、战友都在那个时候分道扬镳。他暗下决心,再也不能让“班车停到大门口”的事情发生,而要想彻底杜绝这个现象,一是要实现内部职工的个人价值,二是要军品民品两手抓。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李洪接任院长后,把打造职业化团队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干部员工量化考核标准、职位晋升标准和任职资格体系,实现岗位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原本酷爱篮球的李洪这样向我们解释了他关于职业化团队的理解:“搞火箭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个人的力量是重要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一枚火箭的研究开发,我们需要有一个团队。这就像组织一支球队一样,要万无一失地打好比赛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把球队状态调整到最好,把这支队伍各个环节可能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找出来。怎么找?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需要每一道程序的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整个队伍才能被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而事实证明,这种向心力远比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近年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十一五”规划中,280亿的经济指标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占有180亿的份额,已成为研究院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谈到最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上取得的成绩时,李洪笑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近些年来确实有了不小的突破,航天煤气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的开发,以及碳纤维、缝编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生产,为我们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曾经落后,是因为起步晚,市场的规律还没摸透,然而我们相信自己能够继续前进,毕竟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航天人特有的迎难而上的精神作为后盾”。

在最后谈到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展望时,李洪足足沉默了一分钟之久,当他开口时已明显有了一些激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展示大国地位和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我们可以说,确保型号研制生产任务按期完成,确保型号任务发射成功,不仅是研究院发展的需要,更是富国强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对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转变为责任心的全面提升,把对成功的愿望和信心转变为对成功十足的把握,把发展的机遇期转变为能力的成长期,始终坚持遵循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型号质量管理,有效控制技术状态,提前认识并控制或消除型号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始终坚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质量,从源头抓起;从严控制、关注细节;坚决落实“零缺陷”质量管理,以更加求实的精神钻研技术,以创新的精神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确保产品设计的可靠性。”这是一名“航天老兵”的心声。

《经济》:在今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会以怎样的理念来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

李洪:以前我院在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时走过弯路,就是因为没有从航天技术特点出发。当前,我院会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大力加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在做大做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辐射其他的中小项目,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经济》:如今,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开始回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洪: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得益于我院拥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勇于攻坚的人才队伍。正是因为他们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才保证了长征系列火箭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成功发射,在国际上打响了长征火箭的品牌。同时,我院把运载火箭的质量视为生命线,在每一枚火箭的设计、试验、生产、发射的过程中,严格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在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上下功夫,对火箭性能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提高我院火箭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而我院也会不断的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整体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济》:您觉得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潜力还有多大?

李洪:现在是一个“太空经济”的时代,对于“空天”的需求不断扩大,比如气象卫星,资源普查、通讯、广播电视、导航、速传等方面,这些技术都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航天技术的支撑和带动,尤其是中国火箭技术的支撑。伴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这必将给我院火箭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因此,我院一定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向市场,提升能力,满足国内国际对中国运载火箭的需求。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11

航天科技工业汇聚了大量的高精尖技术,代表了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产品设计过程需要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科学论证,生产制造过程需要技术人员转化大量的工程难题。同时,需要技能人员操控大量的尖端设备,才能保证产品的性能达标。加之,技术和商业保密等方面的要求。因而,重视并加快建设航天企业安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1.保障航天事业稳健发展需要建设安全文化。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事业。同时,航天事业又肩负强国威、壮军威,增加民族自信心的重任。为国防建设、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战略性贡献是航天企业存在的价值核心,而实现使命必须建立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之上。航天产品是集众多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精密产品,其组成的零部件数以万计,安全对全局至关重要,任何闪失都可能招致高额投资和人力付出化为泡影,更重要的是还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伤亡事故;同时,航天产品的高昂价格和在国际斗争中的特殊地位,也容不得安全工作出现任何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航天事业失败不起。另外,航天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的企业共同协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影响大局。因此,航天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离开安全,稳健发展无从谈起。

2.维护良好的航天企业形象需要重视安全文化。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开创中国航天事业以来,航天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航天企业形象。高科技、现代化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对航天企业的普遍认识。因而,必须将经验性、事后性的传统安全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转变,这是航天企业安全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更是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并形成安全文化体系,才能带动航天员工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推动航天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层次上台阶,才能确保航天企业优秀形象历久弥新、代代相传,这些也正是航天精神薪火相传的要义。

3.保障航天员工生命安全需要打造安全文化。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员工的辛勤努力和默默奉献。所有的航天产品中,都凝聚了数以万计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因此,任何航天员工的伤亡都可能会影响航天企业的稳定,甚至影响整个航天事业发展。安全工作的重点在基层一线、在生产岗位,只有全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并常抓不懈,才能让安全制度落地,帮助员工掌握安全知识,熟练安全技能,主动辨识危险源;树立安全意识,敬畏安全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减少低层次习惯性违章;重塑安全价值观,认识到人人都是安全主体;继而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确保安全”转变,才能真正使航天员工的生命安全有保障,把人身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航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国家对安全工作进行的顶层设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航天企业更需要结合自身状况,建设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安全文化,推动安全监管尽快发挥实效。

1.树立航天企业永续的安全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抓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把航天领域生产活动和航天员工的安全价值观有机结合。航天事业创始之初,总理就针对航天工业的特点和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总理的殷切期望现已融入到航天企业文化当中,形成宝贵的航天精神财富。当前,仍然对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树立航天企业安全价值观要引导员工树立人人都是安全主体的理念,从多方面教育和帮助员工树立学习安全榜样,剖析典型案例,强化个体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要性。树立航天企业安全价值观要树立预防为主、预防有效的决策意识,要选择好员工和企业在安全认识上共同价值观的“生长点”,借助决策管理的力量加以推动,驱动航天员工安全文化行为,使安全生产充满活力并走向良性发展轨道。树立航天企业安全价值观要具备不断推动安全管理创新的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创建安全文化,要创新机制,打造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使体现共同安全价值观的先进行为得到广泛认同。

2.不断强化航天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对于航天企业来说,追求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生产经营的重要任务,但并不是全部职能。更重要的是其还肩负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航天企业的任务和生产特点决定了它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要高于一般企业的要求,并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从安全,一切服务安全。安全事故归零、等级人身伤害为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终极目标。目标引领行动,企业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做好人防、技防,才能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达成,保护航天员工和航天产品的安全。

3.积极借用现有的安全管理运行模式。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航天企业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投资去抓紧抓好。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总结,航天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管理经验。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做好继承与发展,重视扬与弃的辩证关系。近年来,航天企业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且参加审核认证,安全管理工作逐步科学规范、系统全面。建设安全文化需要植根现有管理优势之上,利用文化建设的理念驾驭安全管理,并为其注入文化的元素内涵,使其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和参与,通过强化员工观念、情感、行为、态度,发挥安全文化引导、规范、约束、激励的作用。

三、航天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12

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1951年4月~1952年7月)195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空军建设需要,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5月15日,重工业部转发政务院4月29日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由段子俊任局长。同年5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市民生街63号开始办公。7月16日,政务院决定任命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兼任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陈一民、陈平任副局长。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后又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局)(1952年8月~1963年9月)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并将原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航空工业局、北京工业学院和干部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赵尔陆部长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为副局长。1955年3月,王西萍任航空工业局局长。1958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与机电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改称为一机部四局。1960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9次会议决定,把原军、民品统一管理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重新分为主管民用机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即国防工业部),张连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薛少卿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航空工业局改为三机部第四管理总局。196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孙志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9月~1982年4月)1963年9月,中央决定将国防工业部(即老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任命孙志远为部长,刘鼎、吴融锋、段子俊为副部长。不久又对国防工业生产与科研的体制作了调整,1965年1月,航空研究院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1966年开始的“”使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196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宣布对三机部实行军事管制,10月周洪波任军管会主任。1969年8月,成立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由空军牵头抓航空工业,吴法宪任组长。事件以后,航空工业又划归国务院领导,1972年3月,任命李际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粉碎“”后,扫除了航空工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吕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1982年4月~1988年4月)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四个军工部机构改革后领导干部任职的通知,莫文祥为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其恭、崔光炜、高镇宁、何文治,科技委主任姜燮生。1983年12月,中央批准姜燮生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6月,航空工业部正式通知撤销航空研究院,有关业务与部机关对口司局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年4月~1993年4月)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以第2号令任命林宗棠为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5月3日,国务院任命姜燮生、刘纪原、何文治、孙家栋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年4月~1999年6月)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文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由朱育理任总经理,王昂、张洪飚、张彦仲任副总经理,后又增加刘高倬为副总经理。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1999年7月~现在)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刘高倬任总经理,杨育中、石川、顾惠中为副总经理,刘思诚为党组成员。200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林左鸣担任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彦仲任总经理,池耀宗、梁振河、宋金刚为副总经理,王守信为党组成员。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洪飙担任总经理。

管理体制变革中三次大失误

回顾50多年来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其中比较大的失误有三次。一是部院合并,严重削弱了航空基础研究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后,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1960年12月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的建议,把有关国防工业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成立航空、舰艇和无线电电子三个研究院。1961年6月,在划拨航空工业局所属的六个研究所、空军的四个单位和哈军工有关专业的基础上,航空研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六院)正式成立,建制属国防部,由国防科委领导。六院成立不到一年,航空工业局提出重新调整科研体制,要求把六院划归工业部门。1962年3月罗瑞卿总参谋长召集会议讨论此事。会上争论激烈,分歧很大。罗总长决定暂时搁置,“再看两年”。同年7月,国防工业部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上报《关于调整国防工业研究设计体制的意见》,要求由国防工业部收回19个研究院。1963年9月,国防工业部(原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三机部。1965年初,六院与三机部合并。“”期间,航空研究院(即六院)从1967年起被军方接管,但科研体制基本未变。1973年年初,受委托召开航空汇报会。他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指示: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要实行“部院结合,厂所挂钩”,要求三机部和研究院共同组织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研究院负责人要进入三机部党委,任副书记;研究院要把科研统统管起来。当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按“部院结合,厂所挂钩”原则,将航空研究院划归三机部。1977年吕东任三机部部长后,航空研究院再度受到重视。但吕东离开后,三机部于1982年6月将航空研究院撤销,其科研管理工作划归航空工业部的科技局,但在与国外合作交流时,仍然沿用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名义。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航空工业部再次成立航空研究院,到1993年再次被撤销。部院合并,设计、研究院所都隶属于总公司。

撤销航空研究院严重影响了航空科研健康发展,削弱了航空基础技术研究,使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是航空航天部合并,没有取得强强联合应有的效果。1987年下半年,随着七届人大召开时间的临近,国务院各部委机构调整的方案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考虑到美国和欧洲的航空航天工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我国最高领导层中,对中国航空和航天工业合并的呼声也很高,很快就确定下来,明确了负责人,开始了“三定”方案的设计。1988年1月12日,林宗棠同志向代总理汇报航空航天工业部“三定”方案的初步设想,当时重点汇报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部的名称叫“航天航空工业部”,还是叫“航空航天工业部”?说,航空工业部建立在前,航天工业部建立在后,国际上通称Aerospace,也是航空航天,以后就叫“航空航天工业部”吧!二是如何进行联合?林宗棠同志提出按“小政府,大集团”框架组建,企事业按型号类别逐步联合组成十几个企事业集团,如飞机六个、航空发动机一个、航空机载设备一个、战略导弹一个、空间技术一个、战术导弹五个等,下面的骨干院、基地、企业先不动,采取先松散、后紧密,逐步联合的做法。表示赞成,并说,航天部几院不要动,逐步联合,不要搞乱。三是要不要组建航空航天基础技术研究总院?说,把共性的所组成总院,我赞成,但不要把原来各研究院的所硬性地拿出来,要有灵活性。1988年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马上碰到许多棘手问题,如办公地点、干部设置、如何办公等等。

航空航天工业合并没有成功,在于事先没有充分征求业内人士意见,事后也没有对推进联合进行认真的讨论。应该说,航空与航天工业同为一体,在国际上有先例,在我国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如何精心组织和运作。比如,航空与航天的产品制造工程的实体可以分开,这是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相比,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我国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的,是先修理、生产,然后发展到自行研制,而我国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第二,航空军民用飞机有载人、多次使用的特点,要求长寿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效益、低成本,而航天生产的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技术要求也很高,但基本上是一次性发射使用。而航空与航天的基础技术部分具有共性,应该有效地结合,做到资源共享。

由于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后,各方意见极不一致,领导忙着处理具体事务,加上结构调整根本动不了,从而形成了“两块铁板、一个焊点”的现象,使原先设计的方案根本无法实施。这样的局面维持了五年,到1993年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终于又分手。三是航空工业总公司分为两个集团公司,加剧了矛盾和重复建设。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明确了三条:(1)国务院重新组建国防科工委。(2)中央军委成立总装备部。(3)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企业集团公司。在确定集团公司组建原则时,朱镕基总理强调,要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建两个实力大体相当的集团公司,在军工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竞争的机制,使两个集团公司都有保军任务,两个集团公司实力大体相当。航空两个集团公司在组建方案中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按照“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有侧重,有序竞争”的原则,加强团结和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二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航空老产品按现行配套关系继续执行,新产品按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方案及有序竞争的原则进行配套。三是对重大项目采取联合研制、生产的办法,由双方分担任务和研制经费,发挥各自优势,按分工承担责任、风险,享受收益。四是航空研究院所主要依托第一集团公司管理,同时为两个集团服务。五是中航技等为两个集团公司服务的、涉及军品的直属专业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办法,组成董事会进行管理;供销公司也要为两个集团服务。这些写在纸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没得到很好执行。事实上,航空工业分为两个集团公司以后,矛盾加深,重复建设加大,出现了以邻为壑、力量分散的新情况。飞机研制的技术力量,如强度、气动、试飞、飞机设计、机载设备等,集中在一个集团;中型运输机、直升机研制生产以及起落架专业化厂等却在另一个集团;一些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院所本应该为两个集团服务,而实际上服务起来很困难。

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世界航空工业,联合、竞争、专业化是发展大趋势。西欧各国为了与美国抗衡,出现了法、英、德、西班牙四家公司为主,荷兰、比利时两家为协作公司的跨国合作的空客模式。空中客车公司开展国际合作,扬长避短,发挥联合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公司的技术特长和优势,从而保证了合作的成功。美国波音与麦道强强合并,更体现了这一世界潮流。而我国航空工业体制长期封闭、僵化,缺乏活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但这个体制仍然是从原来的主管行政部门的传统体制直接继承过来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加快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必须理顺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取长补短,发挥航空工业总体优势。

(一)进行专业化重组,建立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国外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都是独立存在、各自发展的。欧美国家如此,俄罗斯最近也单独成立了飞机和发动机集团,并特别申明不含机载设备。而我们混在一起,互相牵制,影响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首先看一下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情况。美国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简称普惠公司,是美国最大两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主要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4万人,年销售额为60多亿美元。

通用电气公司:也称GE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涉及12个主要领域,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经营业务,在25个国家开设有250个工厂。其中航空发动机集团有民用发动机分部、军用发动机分部和船用及工业发动机分部。GE公司雇员22万人,年销售额为600多亿美元。联信发动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型发动机制造厂商,在辅助动力装置、小型涡轮发动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5600人,年销售额为17.5多亿美元。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是专门设计和制造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著名厂商,成立初期是美国普惠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活塞式发动机维修中心,现在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子公司。该公司研制的PT6系列发动机,已有30多个型号,产品广泛用于150多个国家的支线飞机、直升机和轮船。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是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企业之一,主要有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和直升机发动机三类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公司雇员3.6万人,年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右。法国国有航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简称斯奈克玛公司,为法国唯一的大型军用和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也是世界主要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1.1万人,年销售额为140亿法郎。透博梅卡公司:主要生产中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公司雇员3700人,年销售额为20亿法郎。再看看国外航空机载设备企业的情况。

美国联合信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厂商之一。公司在辅助动力装置、空中环保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及机轮和刹车装置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9万人,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其中航空航天公司雇员3.8万人,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右。霍尼威尔公司:研制生产航空航天电子控制设备,主要有数字飞行指挥系统、飞行管理系统、飞行显示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电子飞行仪表,包括平视显示仪、卫星通讯系统、惯性基准及全球导航系统、防撞系统、自动测试设备、大气数据计算机和气象雷达等。公司雇员5.2万人,销售额为60亿美元左右。GM休斯电子公司:休斯公司按业务范围分为四个子公司———航宇及防务公司、导弹系统公司、电子系统公司和民用工业公司。产品为雷达及通讯系统、电子光学系统、武器系统和信息系统。公司雇员7.9万人,销售额为140亿美元左右。

英国马可尼公司:隶属于英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下设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雇员8700人,年营业额42亿美元)、马可尼雷达和控制系统公司、马可尼通讯公司、马可尼仪表公司、马可尼防御系统公司和马可尼安全系统公司。卢卡斯宇航公司:欧洲最大的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之一。该公司设计制造的飞行操纵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发电系统、电源控制系统和货物装卸系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雇员7000多人,年营业额8亿美元。道蒂航空航天公司:是英国和欧洲最大的飞机附件公司之一,主要产品有飞机起落架、螺旋桨、液压设备和飞行控制系统等。公司雇员2800多人,年营业额3.7亿美元。法国汤姆逊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和欧洲最大的防务电子公司,在航空电子、光电子、通信、空中管制、防务系统、信息系统和软件等领域居欧洲领先地位。公司雇员4.9万人,年营业额360亿法郎,在世界100家航空航天大公司中排列12名。达索电子公司:产品有导弹自动引导装置、机载雷达、地面雷达及激光吊舱等探测系统。公司雇员2700人,年营业额为30亿法郎。意大利意大利航空设备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型航空工业公司的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如阿莱尼亚、阿古斯塔、马基、菲亚特公司均有航空设备分部或子公司;二是在大型电子设备公司中,设有研制航空设备的子公司,如意大利电子公司、菲亚尔公司、微型技术公司等;三是一些小型专业公司。意大利各型导弹的研制生产集中在阿莱尼亚公司和奥托•梅拉腊公司。它们属于国有机械金融集团。仔细分析这些发动机和机载企业有以下一些特征。

1.航空发动机企业基本上是垄断的。大型发动机世界上只有普惠、罗罗和GE三大家,小型发动机为加拿大普惠。其他发动机企业则把追求局部技术优势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如法国斯奈克玛、德国慕尼黑MTU、意大利菲亚特等公司,尽管在某些部件方面具优势,都不独家研制整机,但都有总装线,通过参与联合组装,合作研制产品,占有一定份额。

2.航空机载设备企业能够独立存在并得到发展的都是专业化发展,人员少,技术精,通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如美国联信、法国汤姆逊、英国马可尼等,这些公司都是把某些机载产品作为主产品的专业化公司,而不是包罗万象的航空设备公司。这些机载设备企业与主机企业的关系是经济与合同关系,不对主机企业全面配套承担义务。

3.从世界主要发动机和机载企业的情况看,发动机企业基本上同飞机企业是分开的,航空机载设备企业则不然,有分开的(大多是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市场、经济有效益的企业),也有不分的(如意大利),有的是航空工业公司内设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有的是民用电子公司内设航空设备的子公司。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我国航空工业也应进行专业化重组,形成飞机、发动机集团、机载设备中心协调配套的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体系,建立有主产品、有竞争力、各专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

(二)组建部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我国航空工业建成的规模庞大的体系,从总体上看是粗放的、分散的、重复的且效率低下的,与世界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航天工业也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阻碍我国航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的瓶颈不是别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滞后。我国航空工业创新能力落后于航天工业,其原因是有两个不同点:一是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而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先有工厂,然后才有设计和研制。二是航天工业一直保留有研究院,而航空工业曾经有过的航空研究院几经折腾已不复存在。正是由于这两大差别,中国航天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而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旦自行开发大项目就缺乏后劲。1992年,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分别获得国家100亿元的拨款。但航天工业却用这100亿元和后来追加的80亿元,于2003年10月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航空工业却因AE100项目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这一显明对比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措施就是尽快建立部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国家航空研究院对各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各航空强国都拥有自己强大的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行政上隶属总统领导。其中兰里中心从事飞机、气动、强度、仿真、机载电子等研究,刘易斯中心从事发动机及高空模拟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无偿转让给国防部、各航空企业、联邦航空局及其他机构。NASA还对各航空制造公司设计的新机和联邦航空局适航性鉴定提供技术基础。苏联(俄罗斯)中央空气和流体动力学研究院(ЦАГи)是苏联和俄罗斯航空工业各学科研究机构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科研中心之一。它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学者和许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LR)是德国最大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直属联邦德国科技部领导。总部设在科隆-波尔茨。研究重点领域为航空、航天和能源技术三个方面。

英国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RAE)是英国国防部主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其总部和一些主要飞机、航天器科研部门都设在范堡罗。两个主要科研基地设在贝德福(侧重行研究)和皮斯托克(侧重于发动机研究)。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为国家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兼有工业和商业性质,由国防部监管。该院除与法国的许多研究机构有联系外,与美、英传统伙伴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研究机构在空气动力和燃烧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合作。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为了在航空研究方面能与美国相抗衡,1973年,欧洲法、德、英、意、西、荷和瑞典七国政府协议成立一个联合组织即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其宗旨是鼓励和协调七国间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公司之间航空科学研究的合作与开发,增强欧洲的整体实力。该组织设有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以上国外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有下述共同特点:⑴“地位”、“级别”高,均是名副其实的“部级”。如NASA是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直属总统领导。⑵人才荟萃、设备精良,拥有本国顶尖级航空精英和人才,拥有世界一级的科研设备和试验手段。⑶资金由国家给予保证。如NASA1999年的研究经费就达134亿美元。⑷研究院科研活动与企业分工明确,互相补充,不搞重复建设。科研成果无偿向工业企业转移。⑸科研成果突出,对航空技术发展起着重大推进作用。⑹航空研究院促进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保证了航空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科研先行方针,建立坚实的航空科研能力,必须要有专门的基础技术研究机构,这是保证航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可靠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把基础打扎实,航空工业才能加快产品的研制的步伐。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把航空工业的基础研究统一起来,由国家扶持、集中规划,建成类似美国NASA、法国ONERA、德国DLR之类的航空科研机构。这个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具有以下特征。

1.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是部级的、非盈利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航空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并无偿转让研究成果。

2.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任务是: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承担应用基础研究、探索研究、演示验证等科研任务,为发展新型飞机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代表国家对新研制的航空产品进行鉴定与评估。

3.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按飞机、发动机、机上系统与设备发展的“技术流”配置,突出总体研究,突出综合性。其技术专业应当涵盖航空预先研究的主要专业和内容。

4.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当拥有成套的超声速、跨声速和低速风洞,发动机高空试车台和成套地面试验设备,大型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试验室,飞行试验试飞手段和全景飞行模拟机,飞行控制系统试验室,航空电子系统试验室,大型火箭撬滑轨试验场,大型水洞,巨型计算机等国际一流试验设施。

5.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逐步进行补充、调整、完善。

6.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其投资强度应当在总体上能保障航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保障部级航空研究人员享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待遇。

7.鉴于航空、航天同属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由于历史发展的渊源原因,航空、航天许多技术是相通的,因此,在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时候,要站在国家高度,借鉴国际经验,统筹考虑航空航天的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不搞重复建设。